小學數學教案15篇(精華)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數學教案1
教學內容
《除法估算》選自蘇教版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教科書數學第九冊P51的內容。
教學思路
小學數學應該與現實生活相聯系,使學生的學習更具有現實性、趣味性和挑戰性。“估算”在實際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與其他知識也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學“除法估算”這一部分內容時,設計圍繞從學生剛經歷的秋游活動來展開,讓學生獨立思考以發現估算的題材、自主探索以感知估算的價值、小組合作來交流估算的策略、嘗試解題來總結估算的方法、實踐運用以提高估算的能力。
設計理念
1、數學教學活動要關注學生的個人知識和直接經驗
新的《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明確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把學生的個人經驗(除法計算)、直接經驗(秋游的感受)和現實世界(生活中的數學)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
2、注重學生自主性和個性化的學習
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獲得知識,激勵學生自得自悟。并且注意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尊重他們不同的思維方式,讓數學學習活動成為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教學目標
1、經歷除法估算方法的探索過程,理解并掌握估算的方法。
2、能靈活運用估算方法解決實際的問題。
3、在探索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培養探索意識、合作意識、創新意識,并獲得積極的、成功的情感體驗。
教學過程
一、秋游場景引入,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上課后,出示秋游時拍的照片,詢問學生當時的心情,一下就讓學生回想起秋游那天的情景,因那天是遠足秋游,學生對步行印象極深。在導入新課前,就提供路程和時間,讓學生進行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估算的復習,求出同學們步行每小時大約行多少米。接著讓學生把計時的單位改小,繼續求每分鐘的步行速度,便于我們判斷走得比較快還是慢。此時順利進入了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估算的教學中。
二、創設問題情景,激勵學生自行探究。
1、關于所需車輛的計算:
師:同學們走的速度很快呢,是玩的心情很迫切吧!怪不得有同學問老師:“為什么不坐車呢?大家想知道原因嗎?”
(1)出示題目并講述:老師聯系車子的時候只有中型客車,每輛車子可以坐44人,而我們四年級參加秋游活動的學生一共有235人。現在只有5輛車子可以用,你們認為夠嗎?
(2)學生自己思考解答后交流。
師:請同學來說說你的結果。(交流情況)
生1:我覺得不夠。因為235÷44≈6(輛),要6輛車子才可以。現在只有5輛,所以不夠。
(240)(40)
生2:我認為夠了。235÷44,235的近似數取200,235÷44≈5(輛)。
(200)(40)
生3:我認為是不夠的,老師還沒有算在里面呢。
生4:老師,我用小數做的行嗎?
師:當然可以了。你課外知識真豐富!請你說說看。
生4:我用235÷44≈5.3,把結果求近似數就是約等于5,所以我覺得5輛車就夠了。
生5: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有時不能把后面的直接去掉,應該要向前面進一。
生6:我同意生5的觀點,5輛是不夠的。我是這樣想的:一輛車可以坐44人,那么5輛車大約可以坐44×5≈200(人),而200人<235人,多出來的人就坐不下了,要用6輛車才夠。
師:是啊,多出來的人怎么辦呢?不去了嗎?
師:我看,問題主要是在生1和生2的兩種解法中 235,也就是被除數的取近似數出現了分歧,那先來解決除數取近似數是怎樣統一的?
生7:只要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數,保留整十數。
師:其他同學有不同意見嗎?(生都搖頭表示沒有)。問題是被除數到底該怎么考慮求近似數呢?在現實生活中來考慮這個問題,哪一種更符合實際呢?
生齊:生1說的那種。
生2:我現在想想應該是不夠的,剛才沒有仔細考慮。
師:那就是說,被除數取近似數時,要考慮盡量和原來的數接近。
生8:老師,那230也接近235的,為什么要取240呢?
師:誰能回答這個問題?
生9:因為240÷40是整數6,計算方便,算得快。
師:為什么會這么快?
生9:因為我想乘法口訣:四六二十四
師:這個方法真妙啊!把除數的近似數求出來后,用乘法口訣來想,找個最接近被除數的,把它取作被除數的近似數。你真會動腦筋!
師:(小結)我們用估計的方法求出了5輛車是不夠的,所以決定遠足秋游,還能觀賞沿途風光呢,倒也是一舉多得。
2.關于纜車票價的估算(出示纜車圖)
(1) 理解價格表
師:到了坐纜車的地方,同學們可興奮了。不知道有沒有同學注意到了這張價格表呢?你能看懂它嗎?(指名學生發言)
生10:大人坐纜車上山要20元,上山、下山一起要30元。
生11:大人光上山不下山是20元。兒童的票價是大人的一半。
師:兩人說得都很棒,生11補充得更好,那按價格表的說明,同學們每人應該付多少錢呢?
生12:(口答)30÷2=15(元)
師:老師要負責付同學們的費用了。請大家幫忙算一下:一個人的票價是15元,我們班級有58名同學參加秋游,那么該付多少錢呢?
(學生小組討論后交流)
生13:我們小組認為老師要付15×58≈1200(元)
(20)(60)
生14:我們小組認為老師只要付15×58≈900(元)
(60)
師:怎么一下就相差了300元?該聽誰的呢?
生15:我們小組是列豎式計算的,其實只要15×58=870(元)
師:同樣是估算,相差300元,這里就要注意聯系生活實際的情況,估算目的是計算快速,但也要注意準確。大家想知道事實上老師付了多少錢嗎?
(學生紛紛猜測)
生16:老師,我想您付的錢應該比870元少。
師:為什么這么說?
生16:因為我想集體乘坐應該可以優惠的,很多地方集體購票都可以打折的'。
師:你的生活經驗真豐富!的確如你所料,老師實際上付了775元。
(生恍然,紛紛點頭。)
師:58個同學乘坐纜車,總共用了775元,你能算算自己用了約多少錢嗎?
列式:775÷58 ≈
生解答后交流:除數58的近似數是60,被除數考慮能被60整除,而又接近775,所以求近似數是780。師板書:775÷58 ≈ 13(元)
三、提供數據信息,鼓勵學生自選解題。
在學生掌握了除法估算的方法以后,出示一組信息,讓學生選擇其中對于自己想了解的情況有用的數據,進行計算解答,并和小組里的同學交流。
反思:
這堂課上得生動活潑,同學們都投身于自己探究知識的活動之中。他們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合作交流,終于發現了知識、領悟了方法,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我在實踐后的體會如下: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這句話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說的。也說明了學習應該是學生自己的實踐活動。以往教科書上枯燥的例題讓學生失去了學習數學的興趣,而我們現在應該更加關注學生會關心什么、經歷了什么、對什么感興趣、在生活中想要發現些什么。因為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數學課堂,將學習和學生們的生活充分融合起來,讓他們在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中去尋找、發現、探究、認識和掌握數學。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學得積極主動,才會學得興趣盎然。
2、估算與生活
估算的內容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有著極其廣泛的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對量的描述,很多時候只要算出一個與精確數比較接近的近似數就可以了。這堂課的教學,讓學生把自己的經歷和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結合起來,因此培養了學生的素質和能力。
小學數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鞏固如何判斷直線的互相平行與互相垂直。
2、通過練習鞏固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數,畫指定度數的角。
教學重難點:會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數,畫指定度數的角,會判斷直線的互相平行與互相垂直。
課前準備:實物投影,量角器,三角板,圓形紙,長方形紙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本單元的知識重點
1、直線、線段與射線的特點與讀法
2、平行、垂直的定義及平行線、垂線的畫法
3、角的度量及畫法
二、練一練
1、第一題下圖是北京城區地圖的一部分,請你找出兩組互相平行、兩組互相垂直的道路(讓學生說說判斷的方法)
2、第二題說一說,在你的學校附近,哪兩條道路是互相平行的?哪兩條道路是互相垂直的.?可以讓學生畫個草圖
3、第三題先估計,再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數思考,角的邊不夠長,不能指到量角器上的準確度數,該怎么辦?(把角的一邊延長)
4、第四題
(1)將一張圓形紙對折三次,得到的角是多少度?
A、學生試做,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B、引導學生發現,每對折一次,所得到的角是原來的一半。
C、攤開折過后的紙,在這張紙上你能找到哪些度數的角。
小組合作,可畫一畫。
(2)用長方形紙分別折出45°,135°的角可先讓學生獨立操作,再全班交流。
三、復習用量角器測量角的大小
練習二第3、4題:先讓學生估一估角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測。
四、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1、練習二第5題:
這是一道操作題,讓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發現規律,解決問題。這道題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討論、發現規律、解決問題。
2、練習二第6題:
讓學生通過獨立地觀察找出圖中的直角、銳角、鈍角,然后與同學交流。
小學數學教案3
教學計劃
新學期伊始,為了使教育教學工作創出新業績,也為了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執教能力有新的起色,特制訂本計劃。
一指導思想:
強化素質教育,堅持平等教育,著重激發學生潛能,扎實開展教學研究,力爭教育教學成績有新的起色。
二、學情分析:西師版小學六年級數學教案
本班現在19名學生,其中男生人,女生人。學生基本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氛圍較濃,但學生基礎較差,學得比較死,因此,本學期擬就此進行教學研究,力爭出佳績。
三、教材分析:
1、本冊內容主要包括:
A、分數乘法、倒數和分數混合運算;
B、圓和圖形的變換與確定,會用工具畫圓;掌握圓周長和圓面積的計算公式,能夠正確地計算圓的周長和面積;
C、比和按比例分配;位置;
E、負數五大部分。
2、本冊教學目標:
A、使學生理解分數乘除法的意義,掌握分數乘除法的計算法則,比較熟練地進行分數乘除法的計算(對計算簡單的能夠口算);
B、使學生掌握圓的特征;
C、理解比的意義和性質,并正確地應用按比例分配解決問題;
D能正確地判斷事件的可能性。
E。了解負數的意義,會用負數表
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
四、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能合作探究分數乘法、分數倒數的計算方法,正確計算分數乘法、以及分數混合運算;會解決有關分數的簡單實際問題。
(2)通過觀察、操作認識圓,會用圓規畫圓,了解圓的基本特征;知道扇形;在操作中探索圓的周長、面積的計算方法,并能解決與圓的周長、面積有關的實際問題。
(3)在實際情景中理解比及比例分配的意義,并能解決簡單的問題。能利用方格紙等方式按一定比例將簡單圖形放大或縮小。了解比例尺,在具體情境中,會按給出的比例進行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換算。
(4)能根據物體相對于觀測點的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能描述簡單的路線圖。
(5)體驗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戲規則的公平性,會求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二、過程與方法
經歷解決分數乘、除法,按比例分配,圓周長與面積相關的實際問題的過程,能進行有條理的思考,采用多種方式分析問題中蘊涵的數量關系,能比較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與結果,并對結論的合理性作出有一定說服力的
說明。
(2)經歷探索圓的特征、圓的周長與面積的計算方法的過程,探索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過程,初步形成空間觀念。
(3)能感覺解決分數乘法、分數除法、按比例分配、圓的周長與面積等問題的需要,圓的周長與面積等問題,集有關的信息,在觀察、猜想、試驗、驗證等活動中,發展合情推理能力。(4)能獨立思考,體會數學的基本性質。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愿意了解社會生活中與分數、圓、比等相關的信息,主動參與探求這些知識的活動。
(2)能在教師和同伴的鼓勵與引導下,積極克服教學活動中遇到的困難,有克服困難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對自己探索出的結果正確與否有一定的把握,相信自己能夠學好數學。
(3)通過觀察、實驗、歸納、類比、推斷等數學活動,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和數學結論的正確性。
(4)對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觀點有提出疑問的意識,樂意對數學問題進行討論,能發現學校過程中的錯誤并及時改正。
四、教學重點
分數乘法、分數倒數的計算方法,正確計算分數
乘法、以及分數混合運算;通過觀察、計算圓的周長、理解比及比例分配的意義,并能解決簡單的問題。
五、教學難點
分數乘法、分數倒數的計算方法,正確計算分數乘法、以及分數混合運算;通過觀察、計算圓的周長。。
六、教學關鍵
分數乘法、分數倒數的計算方法,正確計算分數乘法、以及分數混合運算;通過觀察、計算圓的周長。。
七。教改措施
1、認真備課,鉆研教材,作到課堂上能深入淺出進行教學,特別照顧到后進生。
2、平時的練習要有針對性,對于后進生和優秀的學生要分別出一些適合他們的練習。
3、加強操作、直觀的教學,例如教學圓和軸對稱圖形時,就要利用操作、直觀教學,以發展他們的空間觀念。
4、增加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加強能力的培養。主要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和綜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判斷、推理能力;遷
課時劃分
(一)分數乘法,倒數,混合運算1.分數乘法:6課時2.分數除法:7課時
3.分數混合運算和應用題:4課時
(二)圓(共10課時)1.圓的認識:2課時
2.圓的周長和面積:5課時:3課時
圓和圖形的變換與確定位置:6課時
(三)比和按比例分配:10課時
(四)位置:6課時
(五)可能性:4課時
八、教改設想
1、認真備課,鉆研教材,作到課堂上能深入淺出進行教學,特別照顧到后進生。
2、平時的練習要有針對性,對于后進生和優秀的學生要分別出一些適合他們的練習。
3、加強操作、直觀的教學,例如教學圓和軸對稱圖形時,就要利用操作、直觀教學,以發展他們的空間觀念。
4、增加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加強能力的培養。主要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和綜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判斷、推理能力;遷移能力。
八、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
1、增加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加強能力的培養。主要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和綜合
小學數學教案4
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列豎式計算的方法,能正確進行計算。
2、結合具體情境,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感知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數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探索、掌握、規范豎式計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位數,首位能整除)的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算理及書寫格式。
教具準備:
課件,學生每人準備4籃桃子圖和8個桃子。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師:同學們花果山桃園大豐收,猴王摘來了一些桃想獎賞給猴兒們,可猴兒們平時表現都不錯呀,怎么分呢?于是猴王想,先考考猴兒們,誰回答對了我的問題就把桃先給它,這可把猴兒們愣住了!同學們想不想幫助小猴子啊!(想)
2、看桃子卡片口算。(誰回答對了就把桃子送給他)
(1)15×3= 36÷3= 26×2= 86÷2= 62÷2=
48÷4= 24×2= 70÷7= 84÷2= 96÷3=
(其中84÷2= 96÷3= 要說出想的過程)
(2) 8 (請一生上臺書寫,回憶以前豎式的書寫格式。)
3、出示情境圖。
師:猴王還為我們帶來了許多的桃子,出示情境圖。
師:觀察情境圖,你發現了那些數學信息?
師: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根據學生的回答,師板書例題(有48個桃子,平均分給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個?)
師:該怎樣列算式呢?
師根據學生回答并板書:48÷2=
二、動手操作,探究算理。
解決48÷2=
師:48÷2你們會算嗎?我們可以用桃子來分一分。(請學生分桃子。)
1、交流分的方法:請學生上臺分桃子,邊分邊說。先怎樣,再怎樣,最后每人分得多少個?
(要分得又對又快,先分什么后分什么,指出一般可先分整籃,再分單個。)
2、交流口算方法: 40÷2=20 8÷2=4 20+4=24
3、嘗試寫豎式。
談話:如果做題都用實物分一分,那太麻煩了,而且我們以后還會學更大的數的除法,經常是不能直接口算出答案的,那么我們還可以用什么方法來計算呢?(列豎式來計算)前面我們復習了商是一位數的筆算除法,現在出現了商是兩位數的筆算除法,你們會不會寫豎式呢?大家想一想,分桃子用了兩次,寫豎式時要分幾步來寫,大家試一試,寫出豎式。同桌兩個人可以討論,不會寫,也可以看課本第54頁。
展示同學在試寫豎式中有代表性的幾種豎式,進行評講。(為了不亂,又讓人看得清楚,寫豎式時,一般都采用逐位除的方法。)
4、師結合分桃子,規范豎式寫法。
因為先分整籃,所以先把4平均分兩成2份,得到2,商在什么位上?(十位)為什么?(表示2個十)下面算2乘2得4,4表示什么?(表示分掉了4籃桃子),4減4得0,因為還沒分完,這里不寫0,整籃的分完了,就要分單個的,為了看得清楚,把被除數個位上的8落下來放在這里除,把8個1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4個,所以商4,寫在什么位上?(個位),2乘4得8,8表示什么?(表示分掉了8個桃子),8減8得0,0表示分完了,沒有剩余。
小學數學教案5
教學目標:使學生初步體會乘法的含義;認識乘號,會寫、讀乘法算式。
難點:使學生初步體會乘法的含義。
教具準備:課件。
學具準備:每個學生準備20根小棒。
教學過程:
教學準備:
出示游樂場圖
師:小朋友們注意看圖,游樂場不少小朋友都去過,那里有不少的數學知識,動一動腦筋把它們找出來。先看圖上的小朋友和他們的爸爸媽媽都在做什么?
學生觀察畫面,自由發言,提出問題,教師適當引導。解決問題
算一算,小火車上坐了多少人?過山車上坐了多少人?5個小吊車的車廂呢?
交流計算方法和結果。
4.師:小朋友們,要分別算出玩各種游戲的人數,除了用加法計算外,還有其他方法嗎?那么就請小朋友和老師一起去尋找。
新課
擺圖形游戲
要求:A用準備好的小棒,擺出你所學過的'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B擺好后,算一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C同桌交流,把算式寫在紙上。
引入乘法
指名學生說加數相同的算式,教師板演。
讓學生觀察黑板上的各等式,找出它們的共同特點:每個等式中的加數都相同。
師:算幾個相同數連加,除了用加法外,還可以用另外的方法乘法。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乘法。(板書課題)
以3+3+3+3+3+3=18為例,教學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師:這個連加算式表示什么?(6個3連加的和是18)
師:求6個3相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計算。(教學乘號的寫法)
師: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讀乘法算式,63=18讀作六乘三等于十八.用乘法算6個3連加得多少,也可以先寫加數3,寫件36=18這個算式怎樣讀(板書)
4..嘗試
請學生把黑板上其他的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
同桌交流,你是怎樣想的
指名回答,完整板書。
5.小結:比較加法算式與乘法算式,得到:求幾個相同數連加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
三.練習.
指導讀書P46上半部分,并質疑。
書P46做一做
讓學生說圖意,明確計算一共有多少個小朋友在蕩秋千
獨立填寫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指名校對,并說說算法及想法。
3練習九第1題
看清圖意,獨立完成。
組織交流。
4.練習九第4題.
觀察圖意,確定()里分別填幾。
獨立填寫乘法算式及讀法。
指名校對。
5.乘法算式的讀法與寫法
(1)45635224
33265543
開小火車讀、齊讀等形式。
(2)5乘42乘74乘89乘1
指名4人板演,其余寫在紙上,并校對。
6.下面哪些算式可以直接改寫成乘法算式?指它寫出來。
4+4+43+5+76+6+6+62+2+2+2+2+2
四.小結。
1.這節課你學習了什么知識?
2.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幾個相同的數連加,可以用乘法計算。寫乘法算式時,要明確相同的加數是幾,有幾個這樣的加數,在這兩個數中間寫上乘號。讀乘法算式時,按從左到右的順序讀。這節課,每個小朋友都學習了不少新知識,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乘法知識。
五.作業
《隨堂練習》P31
小學數學教案6
【教學內容】:人教版第八冊第85頁例5及“做一做”和練習十四的第9、10、12題。
【課程標準】:認識三角形,通過觀察、操作、了解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分類,熟悉了鈍角、銳角、平角這些角的知識。對于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學生是不陌生的,因為學生有以前認識角、用量角器量三角板三個角的度數以及三角形的分類的基礎,學生也有提前預習的習慣,很多孩子都能回答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但是他們卻不知道怎樣才能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另外,經過三年多的學習,學生們已具備了初步的動手操作能力、主動探究能力以及小組合作的能力。
【學習目標】:
1、結合具體圖形能描述出三角形的內角、內角和的含義。
2、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猜測和計算能說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3、在小組合作交流中,通過動手操作,實驗、驗證、總結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同時發展動手動腦及分析推理能力。
4、能運用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這一規律,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數。
【評價任務設計】:
1、利用孩子已有經驗,通過教師的提問和引導以及學生的直觀觀察,說出三角形的內角、內角和的含義。達成目標1。
2、在教師的引導下,以游戲的形式學生通過猜測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然后通過計算說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的結論。達成目標2。
3、在小組合作交流中,通折一折、拼一拼和擺一擺的動手操作、實驗、驗證并歸納總結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達成目標3。
4、能運用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這一規律,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數。通過“做一做”和習題第9、10、12題達成目標4和目標3。
【重難點】
教學重點:探索和發現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教學難點: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自主探索和發現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三角形按角的不同可以分成哪幾類?
2、一個平角是多少度?1個平角等于幾個直角?兩個三角板上各個角的度數?
二、探究新知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認識三角形的內角及內角和
(播放課件)在圖形王國中,有一天,三角形家族里為“三角形內角和的大小”爆發了一場激烈的爭吵。鈍角三角形大聲叫著:“我的鈍角大,我的內角和一定比你們的內角和大。”銳角三角形也不示弱:“你雖然有一個鈍角,可其它兩個角都很小。但是我的三個角都不是很小。我的內角和比你大”。直角三角形說:“別爭了,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我們的內角和是一樣大的。”
師:動畫片看完了,請大家想一想,什么是三角形的內角和?
師引導學生說出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度數和叫做三角形的內角和。
多媒體展示:三條線段在圍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內形成了三個角(課件閃爍三個角的弧線),我們把三角形內的這三個角,分別叫做三角形的內角(板書:內角),這三個內角的度數的和就叫做三角形的內角和。
(達成目標1:利用多媒體播放動畫和孩子已有的經驗,通過教師的提問和引導,學生說出什么叫三角形的內角及內角和達成目標1。多媒體創設的情景也為目標二打好鋪墊)
(二)、引導猜測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
師:在課件展示的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的對話中,你贊同誰的觀點?
預設:學生回答直角三角形。
師:你為什么這么認為呢?
生:我是想三角板上三個角的度數是90度、45度、45度加起來是180度,90度、60度、30度加起來也是180度。
(達成目標2:激發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經驗猜三角形的內角和而不是盲目猜,激起學生的疑問和好奇心,這樣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猜測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然后通過計算說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的結論。)
(三)、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
1.確定研究范圍
師:研究三角形的內角和,是不是應該包括所有的三角形?只研究這一個行不行?(不行)那就隨便畫,挨個研究吧。(學生反對)那該怎樣去驗證呢?請你們想個辦法吧!
師:分類驗證是科學驗證的一種好方法,下面我們就用分類驗證的方法來驗證一下,看看三角形的內角和是不是180°?
2.操作驗證
教師讓每個學習小組拿出課前制作的各種各樣的三角形,先找到三個內角,在每個內角標上序號1、2、3。然后請任意用一個三角形,想辦法驗證我們的猜想。如果有困難,可以啟用老師提供的.“智慧錦囊”或者尋求同學的幫助。
智慧錦囊:
(1)要知道三個內角的和,只要知道三個角分別是多少度就可以了,你覺得哪個工具可以測出角的度數?試一試。
(2)180°的角是個特殊的角,它是個什么角?你能想辦法將這三個內角轉化成這樣的角嗎?
3.匯報交流
師:誰來匯報你的驗證結果?
(1)測算法
師小結:用量的方法驗證既然有誤差、不準,結論就難以讓人信服,那有沒有辦法更好地驗證我們的猜測呢?誰還有別的方法?
(2)剪拼法
(3)折拼法
師小結:用拼和折的方法都能將三角形的三個內角轉化成一個平角,從而借助我們學過的平角知識證明三角形的內角和確實是180°,你們真會動腦筋!
(4)推算法
①把一個長方形沿對角線分成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因為長方形的內角和是360°,所以一個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課件演示過程)
師: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已經證明了是180°,現在我們只要能證明:銳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的內角和也是180°就可以了。
課件演示
②一個銳角三角形,從頂點往下畫一條垂線,將三角形分為兩個直角三角形,因為我們已經知道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所以兩個直角三角形的度數和就是360°,減去兩個直角的和180°,就是要證明的三角形內角和,肯定是180°。
4.總結提煉
師:孩子們,剛才我們通過“量——拼——折——推”的方法分類驗證了三角形的內角和是( )度?
現在可以下結論了嗎?
(板書:三角形三個內角和等于180°。)
師:那在“三角形的爭吵中”誰是對的?
(達成目標3。此環節讓學生通過“量——拼——折——推”的方法分類驗證了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此環節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四)利用三角形內角和是180解決問題
1、看圖,求出未知角的度數。
2、書本85頁“做一做”
在一個三角形中,∠1=140。,∠3=25。,求∠2的度數。
(達成目標3和目標4:能運用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這一規律,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數。通過“做一做”達成目標3和目標4.)
三、目標達成檢測方案:
1、求出三角形各個角的度數。
2、埃及金字塔建于4500年前的埃及古王朝時期,它是用巨大石塊修砌成的方錐形建筑物,外形像中文“金”字,故名“金字塔”。金字塔大小、高矮各異,外表有四個側面,每個側面都是等腰三角形。人們量得這個三角形的一個底角是64度。
四、課堂小結,提升認識
同學們,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我們是怎樣得到“三角形內角和等于180度”這個結論的?
師:是啊,今天咱們不但知道了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更重要的是我們經歷了探究三角形內角和的驗證方法。咱們從猜想出發,經過驗證(用量、拼、折、推等)得到了結論并利用結論解決了一些問題。孩子們,其實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走了數學家的探究歷程……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大膽應用,勇于創新,做最棒的自己
小學數學教案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感受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算。
2、數學思考:通過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滲透“從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認識事物的方法,提高數學的應用意識。
3、解決問題:靈活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
4、情感與態度:使學生欣賞到數學運算簡潔美,體驗“乘法分配律”的價值所在,從而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習數學的主動性。
教學重點:充分感知并歸納乘法分配律。
教學難點: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
教具準備:課件
激問導學:
一、激問導學
創設情境,激趣引思。
提出問題,篩選重心。
活動一:買衣服。
1、閱讀理解:你發現那些數學信息?
2、思考問題:請選擇數學信息解答。
3、匯報、交流。
體驗學習。
二、自主體驗
發表、反思:學生激活經驗,嘗試體驗,引發觀點
活動二:計算周長。
1、請你介紹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有哪些部分組成?
2、請根據所給的數據計算它的周長。
3、匯報計算情況。
體驗學習。
三、合作體驗
方法探究、學法指導、領悟提煉、培養學習能力。
活動三:觀察、對比。
1、思考:你有什么發現?
2、結合活動說一說列式的含義。
3、試一試:你能用字母把列式轉化為公式嗎?
4、匯報、交流。
5、歸納、總結。
綜合體驗。
四、實踐體驗
綜合實踐體驗,拓展延伸,感悟內化,對知識進行多元化運用體驗。
1、在橫線上填上適當的.數。
(1)(24+8)×125=____×____+____×_____。
(2)25×(20-4)=25×____—25×____。
(3)45×9+55×9=(____+____)×_____。
(4)8×27+73×8=8×(_____+_____)。
2、下面各題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計算嗎?為什么?把能用的寫出來。
(1)(12+31)+82。
(2)17×17+15×16。
(3)14×9+9×36。
(4)(24+37)×8。
3、思考題。
(1)9×47+53×9。
(2)25×(100—4)。
五、課堂學習體驗小結
學生課堂學習評價,教師課堂教學反思,多元體驗,共同發展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在計算中,你有哪些好的建議?(a-b)×c=?請你結合“買衣服活動”課后思考。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詳案(3篇)相關范文:
小學數學教案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猜想、驗證、理解并掌握3的倍數的特征。
2.引導學生學會判斷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
3.培養學生分析、判斷、概括的能力。
【重點難點】
理解并掌握3的倍數的特征。
【復習導入】
1.學生口述2的倍數的特征,5的倍數的特征。
2.練習:下面哪些數是2的倍數?哪些數是5的倍數?
324 153 345 2460 986 756
教師:看來同學們對于2、5的倍數已經掌握了,那么3的倍數的特征是不是也只看個位就行了?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3的倍數的特征。
板書課題:3的倍數的特征。
【新課講授】
1.猜一猜:3的倍數有什么特征?
2.算一算:先找出10個3的倍數。
3×1=3 3×2=6 3×3=9
3×4=12 3×5=15 3×6=18
3×7=21 3×8=24 3×9=27
3×10=30……
觀察:3的倍數的個位數字有什么特征?能不能只看個位就能判斷呢?(不能)
提問:如果老師把這些3的倍數的個位數字和十位數字進行調換,它還是3的倍數嗎?(讓學生動手驗證)
12→21 15→51 18→81 24→42 27→72
教師:我們發現調換位置后還是3的倍數,那3的倍數有什么奧妙呢?
(以四人為一小組、分組討論,然后匯報)
匯報:如果把3的倍數的.各位上的數相加,它們的和是3的倍數。
3.驗證:下面各數,哪些數是3的倍數呢?
210 54 216 129 9231 9876
小結:從上面可知,一個數各位上的數字之和如果是3的倍數,那么這個數就是3的倍數。(板書)
4.比一比(一組筆算,另一組用規律計算)。
判斷下面的數是不是3的倍數。
3402 5003 1272 2967
5.“做一做”,指導學生完成教材第10頁“做一做”。
(1)下列數中3的倍數有。
14 35 45 100 332 876 74 88
①要求學生說出是怎樣判斷的。
②3的倍數有什么特征?
(2)提示:①首先要考慮誰的特征?(既是2又是5的倍數,個位數字一定是0)
②接著再考慮什么?(最小三位數是100)
③最后考慮又是3的倍數。(120)
【課堂作業】
完成教材第11~12頁練習三的第4、6、7、8、9、10、11題。
【課堂小結】
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活動,你有什么收獲和感想?
【課后作業】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練習。
3的倍數的特征
一個數各位上的數字之和是3的倍數,那么這個數就是3的倍數。
教學3的倍數的特征時,教師要注意學生的自主探索過程,通過猜一猜、算一算、想一想、驗一驗、比一比等教學環節,循序漸進地讓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但教師在想一想這個環節中要進行適當點撥、引導,這樣效果更明顯。
小學數學教案9
教學內容:
認識除法練習課,教材第9、10頁
教學目標:
根據平均分的兩種分法,正確寫出除法算式;理解除法的`含義,知道什么時候該用除法。
教學重、難點:
應用乘除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用具:
圖片、小棒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上一節我們學習了除法,先讓我們一起來復習一下,有18塊餅干,每3塊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18÷3=6答:可以分成6份。
2、有12個蘋果,每4個一盤,可以放幾盤?
12÷4=()
二、動手擺一擺,再填空:
1、15個☆,每5個擺一堆,可以擺幾堆?
15÷()=()
2、24個△,每6個分一組,可以分幾組?
24÷()=()
3、18個□,平均分成3堆,每堆有多少個?
()÷()=()
三、練習題:
1、有10塊磚,每人搬2塊,()人能搬完?
10÷()=()
2、9個南瓜,平均放在3個筐里,每個筐里放()個?
9÷()=()
3、讀除法算式,再說出被除數、除數、商各是多少?
8÷4=2 15÷3=5 24÷6=4
4、先用○擺一擺,再寫算式。
(1)10個○,每5個一份,分成了()份?
()÷()=()
(2)把10個○,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個?
()÷()=()
作業:第10頁第5、6、7題。
小學數學教案10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01頁例4,練習十八第1、2、3題。
教學目標:
使學生會用學過的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訓練學生用不同方法解決同一個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學具準備:
照例3畫面制作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基本口算練習
1、看卡片口算
9+3 9+6 9+1 9+2 9+8 9+4 9+7 9+9
2、聽算
6+3 9+5 2+5 1+9 9+7 5+5 9+9 9+8
二、新課
1、出示例3。屏幕顯示:會唱隊與樂隊正在表演的場面。此時,提出問題:一共有多少人?(文字與聲音同步)(圖片:用數學1)
2、分組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
4人一組,每個學生參與討論,教師巡視;及時和學生交換看法,給予點拔。
3、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
(1)請各組代表發言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極書出每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2)如果學生還沒想到這幾種做法,可以用實物圖(蘭色圓片和紅色圓片)分別顯示動手操作湊十和口算的過程,并配合圖在兩個9+5算式的`下面湊十的過程,并算出結果。
4、小結
(1)讓學生評議哪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好。
(2)教師結合解決"一共有多少人"問題的情境,讓學生用9加幾的知識解決問題,讓學生了解,可以因題選擇算法。
三、獨立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問題
1、課件出示書P101,(圖片:用數學2)做一做中小學生運南瓜的情境圖。
①同桌互相說說題意。
②指名兩名學生說說題意。
2、獨立填字算式。 9+6=15(個)
3、學生之間交流、評議,請幾個學生說說你是怎樣想的,計算結果是什么,其余學生評價誰說最好。
4、引導學生從另一個角度思考解決方法
四、練習
1、書P102。1讓學生獨立用所學知識解決題中反應的實際問題。
2、書P102。2讓學生直接把得數寫在書上。填完的,集體訂正。
3、書P102。3看誰算的又對又快。
10—8 8—6 10—3 9+5 9—7 9+8 9+3 9+7 7—4
五、全課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新的收獲?
小學數學教案11
一、說教材
長方體和正方體是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的內容,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很多的平面圖形的,比如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本節課的學習即與之前學習過的平面圖形有著密切聯系,但又有著本質的不同。密切的聯系在于研究方法、研究的切入點有相同的地方。本質的區別在于長方體和正方體是學生在小學階段中第一次全面、深刻、系統的學習立體空間圖形的開始。由平面圖形擴展到立體圖形是學生空間觀念的一次飛躍。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有助于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這也為學生今后學習其他立體圖形以及立體圖形表面積、體積的計算等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本節課的地位顯得至關重要!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借助具體的實物和模型,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各部分的名稱、特征,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聯系。
過程和方法:通過觀察思考、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學生的立體思維。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總結、歸納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征的過程中獲得積極的學習體驗。
三,教學重難點
理解和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面和棱的特征
四,學情分析
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并且在生活中也會經常碰到長方體和正方體。雖然學生沒有系統的學習過長方體和正方體,但在平面圖形中很多研究方法學生已經掌握,比如研究平面圖形,我們一般從點、邊、角等方面來進行研究。
五,教法、學法
主要采用教師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
六,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長方體正方體實物模型、研究單
七,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上課開始,我們先出示一幅商場一角的情境圖,讓學生仔細觀察,都發現了哪些形狀的物體?能不能用我們以前學習過的數學知識、數學語言來描述一下?
學生一般能夠正確識別長方體和正方體。這是我們繼續拋出一個問題?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還見到過長方體和正方體?我想學生的回答應該是五花八門,比如魔方、快遞包裝盒、牛奶盒、鉛筆盒、橡皮等等,或許學生描述不是那么精確,比有的如鉛筆盒,它并不是一個平平的面,而是一個曲面,但是我們這時不要著急否定學生,因為學生已經從以往的平面圖形走到了現實中的立體圖形,這是一個大的進步,我們的應當予以肯定。對于那些不精確的描述,我們會在最后進行討論,讓學生根據本節課學習到的知識進行判斷。
(二)講授新知
我們知道,數學來源于生活,同樣的道理,長方體和正方體也是來源于生活中的實際物體,根據學生認知發展的規律,我們應當從實物中提煉出模型,因此我們可以研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模型,當然理想條件下每個同學最好都有一份不同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模型。第一步就讓學生直觀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讓學生動手摸一摸、閉上眼睛想一想,今天我們學習的長方體和正方體與我們以前學習過的平面圖形到底有什么不同?通過直觀的感知,學生的回答或許不是那么精確,比如,平面圖形有一個面,立體圖形有好多個面;再比如平面圖形是畫在紙上的,而立體圖形是現實生活中的等。我想這足以可以說明學生已經開始進行了立體圖形的思考。
這時進一步追問,假如讓你來描述一下長方體和正方體,你覺得應該從哪些方面來介紹?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以前學習過的平面圖形,幫助學生梳理,研究平面圖形時,我們可以從頂點、邊、角等幾方面來進行研究。同樣的道理在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時我們也可以選取幾個研究點來進行探討,比如面,棱(即面與面相交的線段叫做棱),頂點(即三條棱相交的點叫做頂點)當然,這些名稱的認識可以是學生課前預習,也可以作為老師的新知講授。當學生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各部分名稱后,可以設計一個環節,讓同桌兩個相互說一說,加以鞏固各部分的名稱。
在掌握了各部分名稱后,我們可以先研究長方體、也可以先正方體;當然也可以放在一起進行研究,本節課我采用先研究長方體再將研究方法遷移到正方體的模式:
長方體的特征,在前面我們已經確定了可以從頂點,面以及棱三個方面來進行探究。
頂點的數量很好數,是8個頂點,當然在數的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有順序的來數。研究的重點在于面和棱。這時我想完全可以把問題拋給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小組討論開始之前,我們要給學生提供幾個問題:第一,長方體有幾個面,面與面之間有沒有什么特點?你是怎么驗證的?第二,長方體有幾條棱,棱與棱之間有沒有什么特點?你又是通過什么方法來驗證的?帶著這兩個問題同學們進行小組合作。并完成研究表格。
小討論結束,學生在進行匯報交流的時候,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在去數面的個數的時候,怎么才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我們可以上下、前后、左右來數。一共有6個面。對于面的特點,我們可以從面的位置、面的形狀、面的大小也就是面積三個方面來描述,最終得出結論:長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相對面的大小、形狀完全相同。(當然對于每個面都是長方形這個說法在后面的練習中會進行特殊的論述)
在去研究長方體棱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模仿剛才研究面的過程:比如,長方體一共有幾條棱,怎樣數才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讓學生展開充分的交流、討論。有的學生會想到一個頂點對應3條棱,長方體一共有8個頂點,共計24條棱,但是在數的時候所有的棱都重復計算了一遍,最后要減半,所以長方體一共有12條棱。還有的同學可能會想到按照棱的長度去數,一共有三組,每組有四條棱長度相等,共計12條棱。還有的同學可能是按照空間位置來去數,這時可以讓這位同學到講臺上用不同顏色的粉筆來進行標注,通過空間位置的劃分,可以分為3組,每組有4條,共計12條棱。每種方法都可以,但是我們要鼓勵學生運用第3種方法,因為第三種方法學生是真正站到立體空間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要予以肯定。這時,我們可以設計一個環節,同桌兩個彼此不重復、不遺漏的數一數各自長方體的棱并說一說每組棱有什么特點。最后我們得出結論:長方體有12條棱,可以分為3組,每組相對的4條棱長度相等。
在學生掌握了長方體的頂點、面、棱的數量和特征后,引導學生觀察長方體中一個頂點對應幾條棱,學生很清楚的知道:一個頂點對應3條棱。在數學中,我們把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并且向學生介紹,一般來講,我們把水平方向的較長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說課稿二的棱叫做長,把水平方向較短的棱叫做寬,把垂直方向的棱叫做高。講授完長寬高后,可以讓學生到講臺上來說一說自己長方體模型的長寬高。讓學生知道,長方體的長寬高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隨著擺放的位置進行變化的。
在研究正方體特征時,我們可以讓學生自己根據剛才研究長方體的方法去研究正方體。完成研究表格,并對比一下,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什么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得出結論:正方體也有8個頂點、6個面,12條棱。但是正方體的6個面大小、形狀完全相同。并且正方體的12條棱長度也完全相同。這正是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的不同之處。本環節的設計重點在于研究方法的遷移,以及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進行比較。
最后我們要讓學生明白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包含關系:在平面圖形中,我們學習過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只不過正方形的長和寬相等,我們稱之為邊長。這里的正方體是不是特殊的長方體呢?拋出這個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其實,正方體就是一種特殊的長方體,只不過正方體的長寬高都相等而已,我們把它稱為棱長。本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明白,在集合范圍內,正方體是一種特殊的長方體。二者是一種包含的關系。
到此本節課的新授內容以基本結束,根據練習的層次性,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練習。
最后,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
1,生活中的鉛筆盒、冰箱等是不是標準的長方體
2,是不是所有的長方體的面都是長方形。
這兩個問題留作學生課下思考。
八、板書設計
略
小學數學教案12
教學內容: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第十冊第75―76頁“分數的基本性質”,完成相應的練習。
教學目標:
1、學生能理解和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知道分數的基本性質與整數除法中商不變的規律之間的聯系。
2、學生能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把一個分數化成分母不同而大小相等的分數。
3、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邏輯思維能力,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點:
1、理解和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
2、能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把一個分數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變的分數。
教學難點:分數的基本性質的發現過程。
教學準備:圓形紙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1、判斷下面3道除法算式有什么聯系?
1÷42÷810÷40
2、分數與除法是什么關系?
3、講故事,引入探究
故事:羊村里的小羊們都喜歡吃喜羊羊做的餅。有一天,喜羊羊做了3塊大小一樣的餅分給美羊羊、沸羊羊和懶羊羊吃。它先把第一塊平均切成2份,分給美羊羊1塊;懶羊羊說:“太少了,我要吃2塊。”喜羊羊就把第二塊餅平均切成4份,分給懶羊羊2塊;沸羊羊著急地說:“我力大如牛,再多點,再多點,我要吃4塊。”于是,喜羊羊就把第三塊餅平均切成8份,分給沸羊羊4塊。這樣,美羊羊和懶羊羊覺得自己很吃虧,于是三只羊就大吵起來。可是,喜羊羊卻說我分得很公平,你們誰都不吃虧。同學們你認為美羊羊和懶羊羊吃虧嗎?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同學們,為了探討它們到底有沒有吃虧,現在我們來做一個活動。
(一)教學例1
1、直觀操作
(1)出示活動要求:請每個同學分別將桌上的三張同樣大小的圓形紙片平均分成2份、4份、8份,并把其中的1份、2份、4份涂上顏色,再用分數表示出來。
(2)學生動手折、涂、寫。
2、分析比較、探索規律
(1)個人思考:你發現了什么?
(2)你認為它們誰吃的多?請到展示臺上一邊演示一邊講一講。
(3)既然它們三個吃的同樣多,那么1/2 、2/4和4/8的大小怎樣?我們可以用什么符號把它們連接起來?
(4)這三個分數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為什么分數的大小卻相等的?你們能找出它們的變化規律嗎?請同學們四人為一組,討論這兩個問題。
(5)學生匯報討論情況。
(6)啟發點撥。
通過從左到右的觀察、比較、分析,你發現了什么?分數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數,分數的大小不變。這里“相同的數”是不是任何的數都可以呢?請舉例說明。你認為分數的基本性質中哪些詞語比較重要?
3、師生共同總結概括分數的基本性質
4、現在你認為美羊羊和懶羊羊有沒有吃虧?喜羊羊是根據什么既滿足了它們各自的要求,又公平分餅的?
5、你認為學習數學有趣嗎?
6、閱讀課本75頁,并完成填空。
(二)教學例2
1、出示例2,指名讀題。
2、分組討論。
3、匯報討論情況。
4、小結:我們可以應用分數的基本性質把一個分數化成分母(或分子)不同而大小相等的分數。
三、鞏固應用
完成“做一做”
四、回顧整理,反思升華。
小學數學教案13
單元教學要求:
1、生結合生活情景能辨認銳角和鈍角,能用自己的語言準確地描述銳角和鈍角的特征。
2、使學生經歷觀察、操作、分類、比較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進一步建立空間觀念,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
3、使學生通過看、說、百、分、畫、互問幾互答等活動形式,學會與他人合作和交流,學會提出問題并運用一定的策略解決問題的能力,初步形成評價意識。
單元教學重、難點:
1、直角、銳角、鈍角。
2、知平移、旋轉現象。
3、畫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
單元課時安排:約3教時
第一課時銳角和鈍角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38~39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進一步鞏固學生對“角”“邊”“頂點”“直角”的認識,熟悉比較角的大小。力求學生能夠通過多種方法實現大小的比較。
2、新課的導入。在比較中提示一種角比直角大,還有一種角比直角小,從而揭示出銳角和鈍角的概念。力求以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為主導思想。在運用板書畫一畫,學生讀一讀的方法加深對銳角和鈍角的認識、理解。
3、實踐練習,注重學生知識的的形成過程,從判斷推理、尋找發現、到小組合作的畫一畫、拼一拼、折一折的實踐練習,在充分展示學生個體的優勢的同時,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養。在合作的過程中考察學生任務、時間的合理統籌。
4、整個過程體現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探究的樂趣。充分體現生活數學、快樂數學。
教學重點:
1、認識銳角和鈍角,并理解與直角的關系。
2、在認識理解的基礎上,能夠動手折疊或正確的畫出銳角和鈍角。
3、圍繞生活,通過比賽的方式,鞏固理解銳角和鈍角。
教具準備:三角尺,紙張
學具準備:學生三角尺,紙張
教學過程:
一、引導入課,復習舊知。
1、復習內容。引導學生回憶關于角的知識。
出示角。根據圖例回答這是一個(角)
角是怎么組成?請你在圖上填出“邊”“頂點”“邊”
出示直角。這是一個什么?(直角)
除了這些,你還知道了哪些知識?小組討論匯報
2、比較兩個角的大小。
兩組:一組是移動后完全重合,即相等;一組是移動后不能完全重合,即不等。(第二組可請學生指出哪個角大,哪個角小)
3、比較銳角和鈍角的大小(注意,此處不揭示出兩個角的概念,只當作兩個普通的角出現)。采用借助直角的方法完成比較。
[設計意圖]通過對角的回憶,調動學生發揮認知能力,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開展本課的學習。
二、自主探究,導入新知的學習。
1、出示上海楊浦大橋的情境圖,請大家認真觀察,在這幅圖中,你們能找出角嗎?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2、采用回憶的方式,進一步的加深對新知的認識理解。并進行板書。
①、一個是銳角,一個是鈍角。(板書“銳角”和“鈍角”)
②、說一說銳角與直角的關系。(在銳角的下方板書“比直角小”);在回憶鈍角與直角的關系。(在鈍角的下方板書“比直角大”)
③、按照學過的方法請學生分別在“銳角”和“鈍角”字樣上方板演兩個直角。
④、根據概念用不同色彩的筆在一個直角上畫出銳角,在另一個直角上畫出鈍角。以加深對銳角和鈍角的理解。
⑤、讀一讀,加深記憶。并在練習本上分別畫一個銳角和鈍角,教師巡視。
⑥、搶答。教師根據銳角和鈍角概念的不同說法進行提問。活躍課堂氣氛。
例:A、銳角比直角()B、比直角大的是()
[設計意圖]小組合作進行探究性的學習,有利于學生更清晰地把握銳角和鈍角的本質屬性,在合作中解決問題,正是新課標倡導的全新學習方式。
三、鞏固實踐階段,將數學知識與生活相聯系,實行小組活動教學,在合作中完成。
1、引導學生動手操作。
(1)請大家用事先準備好的紙片折出一個直角。
(2)請在大家再折出一個銳角和一個鈍角。
(3)請大家用直尺和三角板畫出一個銳角、一個鈍角和一個直角。
2、自由活動:找一找!
老師帶我你們去小海龜的家。瞧!小海龜的家都是由我們學習過的圖形組成的,有銳角,鈍角,還有直角。小朋友們仔細看一看,哪些角是直角?哪些角是銳角?哪些角是鈍角?并說出原因。
3、出示兩道判斷題:(課件板演比較的方法)
A、下面圖形中哪些角是銳角?B、下面圖形中哪些角是鈍角?
②、寫有“最”的方形寶盒。
出示兩部分的內容。(課件板演)
A、用角描述圖形。如:紅領巾是有2個()和1個()組成的。
B、用同樣的.方法描述教室里的物品。如:黑板是有4個直角組成的。(小組自由發言,限制發言的時間為1分鐘)
4、小組合作完成三部分內容,限制時間。關注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任務、時間的合理統籌。
A、拼一拼。把小組內所有小朋友的三角尺集中在一起,拼出大小不相等的銳角和大小不等的鈍角。
B、畫一畫。以固定點為頂點分別畫一個銳角和鈍角,C、折一折。用紙張折出一個銳角和一個鈍角。
[設計意圖]通過多種形式的鞏固強化,使學生能比較牢固地建立對銳角和鈍角的理解,同時感受角的分類以及三種角之間的變化聯系。
四、總結,深化階段。
①、小組內講解什么樣的角是銳角?什么樣角是鈍角?
②、體會,在我們做早操時,經常有兩臂的運動,想一想,兩臂伸展到什么程度時是銳角,什么程度時是鈍角,什么時候又是直角。
五、課堂練習作業p39第1、2、3題,小組校對
第二課時平移和旋轉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41~43頁授課日期__年__月__日__星期__
教學目標:
1、通過生活情景,讓學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轉現象;讓學生通過觀察、分類、對比,初步了解物體的平移和旋轉的變換特征;初步會判斷圖形的平移和旋轉。
2、會在方格紙上平移簡單的圖形。通過觀察、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能正確說出圖形平移的距離。
教具準備:課件、學具。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今天我帶大家到游樂園學習數學知識—平移和旋轉。(看課本第37頁的彩圖)
[設計意圖]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拉近和學生的距離。
二、新授課
1、感知平移與旋轉現象
(1)看一看,說一說游樂園里有哪些游樂項目?
(2)這些游樂項目是怎樣運動的?
(3)根據游樂項目不同的運動,可以分幾類類?怎么分的?
(4)自己先分一分,有什么困難再在四人小組里交流一下。
2、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轉的特征。
(1)說一說分類的理由
A:平移:火車沿筆直的軌道行駛、纜車沿筆直的索道滑行、火箭升空等物體都是沿著一條直線運動的,這種運動就叫做什么?
B:旋轉:大風車、摩一輪等都是繞著一個點或一個軸為中心做圓周運動的,這種運動叫做什么?
(2)舉生活中的實例,進一步了解平移、旋轉特征。
(3)用學具在桌面做平移和旋轉運動。
小結:通過觀察,舉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物體平移現象和旋轉現象,了解平移和旋轉的特征。
[設計意圖]結合學生親身經歷,建立對平移的多角度感知,建立比較豐滿的表象基礎,為揭示概念做好準備。
3、練習(課件出示P41頁方格圖)
(1)要把小房子向上平移1格,怎么移呢?(學生動手在學具上移)
(2)如果把它向上平移5格,會移嗎?
(3)如果把它向右平移7格,你們會移嗎?(學生動手在學具上移)
(4)教師演示,學生回答。(你是怎樣看出來的)
(5)教師演示,學生回答。(你是怎樣看出來的)
(6)如果把它先向右平移4格,再向下平移3格,你們會移嗎?
(7)判斷哪一條小船是向右平移4格后得到的?(課件出示課本P43頁第一題)
(8)哪幾條魚可以通過平移與紅色小魚重合?(課件出示課本P44頁第4題)
[設計意圖]通過操作并說一說,比一比,這樣手腦并用,學生效果就更明顯。
小學數學教案14
教案示例
教室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生活實踐和游戲情景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使學生體驗位置與順序,能用語言準確的表達物體的位置與順序,并運用這些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反應能力和逆向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體驗位置與順序,能用語言準確的表達物體的位置與順序.
教學難點
使學生體驗位置與順序,能用語言準確的表達物體的位置與順序.
教學設計
一、活動一:介紹教室
(一)創設情景
我們每天都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中學習,一定對教室很熟悉,今天淘氣也來到了我們的教室和我們一起學習,誰愿意給淘氣介紹一下我們的教室?
(二)介紹教室
1.學生介紹教室中有什么物品.
2.這樣介紹淘氣只知道我們的教室中有什么東西,你能用我們所學過知識來介紹嗎?
3.誰愿意到前面給淘氣和全班同學介紹一下.
4.剛才兩位同學介紹的一樣嗎?為什么?
5.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6.小結:你們面對面坐著,因為方向是相對的,所以在敘述中前、后、左、右的位置也就正好相反.
二、活動二:介紹去學校各個專業教室的路線和各個專業教室
1.淘氣現在想到我們的各個專業教室去參觀,你能說說怎么才能到各個專業教室嗎?
2.出示圖片:學校示意圖
3.學生介紹專業教室的所在位置.
4.淘氣想到自然教室去參觀,你能說說應該怎樣走才能到那嗎?
5.學生選擇任意一個專業教室說路線.
三、活動三:游戲
1.淘氣:同學們,你們愿意和我一起來做游戲嗎?全班一起做“文明操”.
2.看卡片指方向.
學生看卡片做動作.(卡片為:前、后、上、下、左、右、空白7張.學生看到卡片后將手指指向相應的位置.速度由快到慢.)
3.聽口令反指方向.
規則:手指指向與淘氣的口令相反的.位置.
四、活動四:介紹自己的房間
1.我已經了解了你們的學校,還沒有了解你的房間呢?請你介紹一下.
2.學生任意介紹自己房間物品所擺放的位置.
教案點評:
這節課中教師創設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學習,教室 -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案,小學數學教案《教室 -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案》。通過“淘氣與我們一起上課,參觀校園”這一情景貫穿全課。學生在具體的情景和不同的角度中進一步感知位置、確定位置,不斷體驗探究位置與順序。對有關知識進行全面的復習和運用。位置的相對性是本課中的重點、難點,巧妙的創設情景,設疑,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進一步感受體驗前后變化的相對性。讓學生體會位置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在同學們合作交流中合理判斷推理出位置的順序,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本課集知識性、趣味性和活動性于一體,有效的進行教學,突破難點。本節課通過游戲的形式,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為上好一節復習課作了一些嘗試。
探究活動
聽口令指方向
游戲目的
1.在具體的生活實踐和游戲情景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反應能力和逆向思維能力.
游戲過程
1.教師將學生平均分成兩組,面對面站成兩橫排.
2.教師站在兩隊學生的中間.
3.教師發出口令,如“左”“右”“上”“下”等等.
4.學生根據教師的口令指方向.
游戲說明
1.將學生分成面對面的兩隊,一是使學生體會位置的相對性;二是增加游戲的難度.
教師也可以根據班級實際情況,將學生分成同向的幾組.
2.指錯方向的學生可以為大家表演節目,然后繼續活動;也可以將其淘汰,等待下次機會.
營救隊員
游戲目的
1.通過有趣的游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領會前、后、左、右的意義.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案小學數學教案頁,當前在第1頁12
小學數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求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2、會運用公式計算圓錐的體積.
教學重點
圓錐體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圓錐體積計算公式.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提問:
(1)圓柱的體積公式是什么?
(2)投影出示圓錐體的圖形,學生指圖說出圓錐的底面、側面和高.
2、導入:同學們,前面我們已經認識了圓錐,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圓錐的體積怎樣計算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圓錐的體積)
二、探究新知
(一)指導探究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1、教師談話:
下面我們利用實驗的方法來探究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老師給每組同學都準備了兩個圓錐體容器,兩個圓柱體容器和一些沙土.實驗時,先往圓柱體(或圓錐體)容器里裝滿沙土(用直尺將多余的沙土刮掉),倒人圓錐體(或圓柱體)容器里.倒的時候要注意,把兩個容器比一比、量一量,看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并想一想,通過實驗你發現了什么?
2、學生分組實驗
3、學生匯報實驗結果(課件演示:圓錐體的體積1、2、3、4、5) 1 2 3 4 5
①圓柱和圓錐的'底面積相等,高不相等,圓錐體容器裝滿沙土往圓柱體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倒了一些,才裝滿.
②圓柱和圓錐的底面積不相等,高相等,圓錐體容器裝滿沙土往圓柱體容器里倒,倒了兩次,又倒了一些,才裝滿.
③圓柱和圓錐的底面積相等,高相等,圓錐體容器裝滿沙土往圓柱體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裝滿.
4、引導學生發現:
圓柱體的體積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體積的3倍或圓錐的體積是和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 .
板書:
5、推導圓錐的體積公式:用字母表示圓錐的體積公式.板書:
6、思考:要求圓錐的體積,必須知道哪兩個條件?
7、反饋練習
圓錐的底面積是5,高是3,體積是()
圓錐的底面積是10,高是9,體積是()
(二)教學例1
1、例1 一個圓錐形的零件,底面積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這個零件的體積是多少?
學生獨立計算,集體訂正.
板書:
答:這個零件的體積是76立方厘米.
2、反饋練習:一個圓錐的底面積是25平方分米,高是9分米,她它的體積是多少?
3、思考:求圓錐的體積,還可能出現哪些情況?(圓錐的底面積不直接告訴)
(1)已知圓錐的底面半徑和高,求體積.
(2)已知圓錐的底面直徑和高,求體積.
(3)已知圓錐的底面周長和高,求體積.
4、反饋練習:一個圓錐的底面直徑是20厘米,高是8厘米,它的體積體積是多少?
(三)教學例2
1、例2 在打谷場上,有一個近似于圓錐的小麥堆,測得底面直徑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麥約重735千克,這堆小麥大約有多少千克?(得數保留整千克)
思考:這道題已知什么?求什么?
要求小麥的重量,必須先求什么?
要求小麥的體積應怎么辦?
這道題應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2、學生獨立解答,集體訂正.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最新小學數學教案 小學數學教案范文01-24
小學數學教案06-12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8
小學數學教案07-08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