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案4篇(熱)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4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用湊十法計算6加幾的題目,理解6加幾的計算過程并會口述.
2.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遷移能力.
3.滲透函數思想,培養學生積極探索的精神和良好的計算習慣.
教學重點
掌握6加幾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熟練進行6加幾的計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學習了9加幾,8加幾和7加幾的題目,你們還記得怎么算嗎?出示口算卡片: ,指名說口算過程.(想:把8湊成10需要2,把5分成2和3,
8加2等于10,10再加3等于13.)
依次出示口算卡片,學生開火車口算.
投影出示
指名回答.
師:前一段時間我們學習了9加幾、8加幾和7加幾的題目,猜一猜今天我們該學習什么了?(6加幾)
板書課題:6加幾
二、指導探索.
1.教學例1.
(1)板書: □
師:這道題該怎么算呢?請你們試著做一做.
學生嘗試著完成.全班進行交流:
隨學生口述的過程,教師演示課件6加幾.
師:同學們能夠用不同的方法計算這道題,說明你們很會學習,誰愿意再用湊十法說說這道題的.計算過程?
指名回答.教師板書:
問:為什么要把5分成4和1?
(2)板書: □
指名回答.(如果有學生很快說出結果,要問他:你怎么算得這么快?學生可能是由上一題 推算出來的,在此要給予鼓勵并引導學生用湊十法進行計算.如果沒有上一題的結果,怎么算6加6等于多少?)
學生分組交流.
指名回答,教師板書:
2.教學例2【繼續演示課件6加幾】.
板書: □, □, □
師:這幾道題你會做嗎?請你試著做一做.學生獨立完成后交流:
(可能會出現幾種做法:① ②想: ,所以 )
比較:哪種方法能很快說出得數?(用交換加數的位置, 來推算 比較簡便.)
三、鞏固練習【繼續演示課件6加幾】.
1.
指名敘述圖意:左邊的葉子上有6只七星瓢蟲,右邊的葉子上有5只七星瓢蟲,一共有多少只七星瓢蟲?
學生獨立列式解答.
訂正:你是怎么計算的?
2.
學生自己敘述圖意列式解答.
訂正:你是怎樣計算的?
3.指名口算.
4.學生獨立完成下題.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嗎?
五、游戲:投籃【詳見探究活動】.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節約用水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活動進一步鞏固鞏固比例知識、簡單的統計知識,培養學生綜合應用所學過的知識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活動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使學生感到數學和現實生活的聯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增強學生“節約用水,從我做起”的.責任意識,養成良好的品德。
教學重難點
所學知識的綜合應用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提出問題
1、(屏幕顯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將是人類的眼淚!)請學生說說對這則廣告的理解。引出課題。
2、提出問題:為什么要節約用水呢?
二、問題討論,明白道理
1、交流課前搜集的信息,暢談有關水的認識。
2、展示相關資料,了解地球上水資源狀況。
3、交流感想,強化體驗。
三、參與活動,親身體驗
師:水龍頭壞了或沒有關緊,水一滴一滴往外流(多媒體出示相關圖片),遇到這種情況,你會怎么做?
師:課前我請同學們做了一個漏水試驗,我們一起來看看試驗結果吧!
1、小組交流、展示成果。(一分鐘大約滴水50毫升)
2、計算統計,交流感想。
師:根據上面的滴水速度,完成下面的統計表。
一個漏水水龍頭漏水情況統計表
時間1分鐘1小時24小時1年
水量(升)
一個水龍頭一年浪費多少水?(1立方米約重1噸)
3、評價家庭用水狀況,提出節水建議。
4、(出示)小明刷牙時不間斷放水30秒,用水約6升。小剛用口杯接水刷牙,需要3口杯水,每杯用水約0.2升。
A、小明一次刷牙的用水量相當于小剛多少次刷牙的用水量?
B、采用節水刷牙的方式,如果一個三口之家按每人每日刷牙兩次算,那么每月(30天計算)可節水多少升?
C、節約的這些水,如果以一戶三人,每戶月均用水量為8噸計算,夠你家用幾天?
(獨立分析計算、匯報計算結果,交流想法)
四、解決問題,提出方案
分組討論一下節約用水的措施。
1、學生分組討論,多媒體演示生活中的節水片段。
2、出示節水倡議,生齊讀:節約用水,從我做起,從節約每一滴水做起。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設計說明
1.在情境中建立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本設計在教學伊始,有效利用教材提供的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在觀察、討論中發展形象思維,建立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在學生建立了圓柱的表面積表象的同時拋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究意識。
2.在操作中滲透轉化思想。
轉化思想是數學學習和研究中的一種重要的思想方法。本設計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動手操作機會,使學生經歷用自己的方法把圓柱的側面化曲為直的過程,體會圓柱的.側面沿高展開所形成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有關量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在觀察、推理中掌握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在實際操作中體會轉化思想,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3.在應用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是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本設計重視引導學生把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引導學生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靈活運用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解決生活中一些相關的問題,使學生在分析、思考、合作的過程中完成對圓柱表面積的不同情況的探究,提高分析、概括和知識運用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 紙質圓柱形物體 剪刀 長方形紙板
教學過程
⊙提出問題、設疑導入
1.說一說。
師: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誰能和大家說一說?圓柱在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和我們的生活是密切相關的。
2.想一想。
課件出示情境圖:做一個圓柱形紙盒,至少要用多大面積的紙板?(接口處不計)
師:要制作這個圓柱,你首先想到了哪些數學問題?“至少用多大面積的紙板”是一個關于什么數學知識的問題?
3.匯報。
小組合作,觀察、討論:求至少要用多大面積的紙板就是求圓柱的上、下底面的面積和圓柱的側面積之和。
4.交代學習目標,導入新課。
師:圓柱的上、下底面的面積和圓柱的側面積之和也叫圓柱的表面積,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有關圓柱表面積的問題。(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培養問題意識,引導學生思考,使學生在觀察、討論中初步感知圓柱表面積的意義,學生的思考和探究活動就有了明確的方向,為學習新知做好鋪墊。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總時:4時 使用人:
備時間:第十五周 上時間:第十六周
第3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掌握中位數、眾數的概念,會求出一組數據的中位數與眾數;能結合具體情境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三者的區別,能初步選擇恰當的數據代表對數據作出自己 的正確評判。
過程與方法:通過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區分刻畫“平均水平”的三個數據代表,讓學生獲得一定的評判能力,進一步發展其數學應用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將知識的學習放在解決問題的情境中,通過數據分析與處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求真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求出一組數據的中位數、眾數
教學難點:利用平均數、中位數、眾數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情境引入 (5分鐘,學生小組合作探究)
內容:在當今信息時代,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們經常要求一些信息“用數據說話”,所以對數據作出恰當的評判是很重要的。下面請看一例:
某次數學考試,小英得了78分。全班共32人,其他同學的成績為1個100分,4個90分,22個80分,2個62分,1個30分,1個25分。
小英計算出全班的平均 分為77.4分,所以小英告訴媽媽說,自己這次數學成績在班上處于“中上水平”。小英對媽媽說的情況屬實嗎?你對此有何看法?
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作出評判:
平均數是我們常用的一個數據代表,但是在這里,利用平均數把倒數第五的成績 說成處于班級的“中上水平”顯然是不屬實的。原因是全班的平均分受到了兩個極端數據30分和25分的影響,利用平均數反應問題就出現了偏差。
怎樣說明這個問題呢?我們需要學習新的數據代表—中位數與眾數。
第二環節:合作探究(20分鐘,教師點撥,學生合作解決,全 班交流)
內容:問題:某公司員工的月工資如下:
員 工經理副經理職員A 職員B職員C職員D職員E職員F雜工G
月工資/元6000 400017001300120011001100110050 0
經理說:我公司員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資為2000元。
職 員C說:我的工資是1200元,在公司算中等收入。
職員D說:我們好幾個人工資都是1100元。
一位應聘者心里在琢磨:這個公司員工收入到底怎樣呢?
你怎樣看待該公司員工的收入?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師對表現積極的學生予以鼓勵。
在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教師進行點撥:
上述問題中,經理、職員C、職員D從不同的角度描述了該公司的收入情況:
(1)月平均工資2000元,指所有員工工資的平均數是2000元,但只有正副經理的工資比平均工資高,是他兩人的工資把平均工資“拉”高了。
(2)職員C的工資是1200元,恰好居于所有員工工資的“正中間”(恰有4人的工資比他高,有4人的工資比他低),我們稱1200元是這組數據的中位數。
(3)9個員工中有3個人的工資為1100元,出現的次數最多,我們稱1100元是這組數據的眾數。
議一議:你認為用哪個數據表示該公司員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適?
讓學生討論,充分發表不同的觀點,然后 歸納起:用中位數1200元或眾數1100元表示該公司 員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適些,因為平均數2000元受到了極端值的影響。
結合上述問題的探究,引入中位數、眾數的概念:
一般地,n個數據按大小順序排列,處于最中間位置的一個數據(或最中間兩
個數據的平均數)叫做這組數據的中位數。
一組數據中出現次數最多的那個數據叫做這組數據的眾數。
教師指出:平均數、中位數、眾數都是數據的代表,它們刻畫了一組數據的“平均水平”。
讓學生用中位數、眾數的概念回頭望,解釋引例中小英的數學成績的問題。
第三環節:運用提高(10分鐘,學生獨立完成,全班交流)
內容:1. 對于一組數據:3,3,2,3,6,3,10,3,6,3,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這組數據的眾數是3;
B. 這組數據的眾數與中位數的數值不等;
C. 這組數據的中位數與平均數的數值相等;
D. 這組數據的平均數與眾數的數值相等。
答案:A
2. 20xx—20xx賽季上海東方大鯊魚籃球隊隊員身高的中位數、眾數分別是多少?(本213頁)
3.(1)你前所調查的`50名男同學所穿運動鞋尺碼的平均數、中位數、眾數分別是多少?
(2)你認為學校商店應多進哪種尺碼的男式運動鞋?
第四環節:堂小結(5分鐘, 學生思考問題,回顧)
內容:議一議: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有哪些特征?
學生討論交流,師生共同特征:
1. 用平均數作為 一組數據的代表,比較可靠和穩定,它與這組數據中的每一個數都有關系,對這組數據所包含的信息的反映最為充分,因此在現實生活中較為常用,但它容易受極端值的影響。
2. 用中位數作為一組數據的代表,可靠性比較差,它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數據的信息,但它不受極端值的影響,當一組數據中有個別數據變動較大時,可用它描述這組數據的“集中趨勢”。
3. 用眾數作為一組數據的代表,可靠性也比較差,其大小只與這組數據中的部分數據有關,但它不受極端值的影響。當一組數據中某些數據多次重復出現時,眾數往往是人們尤為關心的一種統計量。
要根據不同的實際需要,確定是用平均數、中位數還是眾數映數據的平均水平。
第五環節:布置作業
本習題8.3。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12-17
小學數學教案07-13
小學數學教案06-12
小學數學教案(經典)08-10
(經典)小學數學教案08-09
[經典]小學數學教案08-02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