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精華19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1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乘除法之間的聯系,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
2、通過實際操作,使學生掌握有余數除法的算式及各部分名稱,懂得“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的道理。
3、提高學生分析觀察、推理、判斷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重點:弄清“余數”概念。
難點:理解余數的特點。
教學準備:教具;課件
學具;學具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國慶節,飛行大隊舉行了一次飛行表演(課件演示)
師:飛行員叔叔的表演精彩嗎?
師:飛行員員除了有強健的身體,還有淵博的文化知識,他們知道二(3)班的同學個個都非常聰明,出了幾個問題想考考你們,同學們敢接受挑戰嗎?
二、自主探究
出示第一個問題。同學們能獨立列式計算嗎?教師指名列算式,并說說為什么這樣列?
出示第二個問題。
請同學們用小棒表示飛機擺一擺,看看可以分成幾組?教師引導學生列出算式。
出示第三個問題。
請同學們把15根小棒分成5組,看看每組有幾架飛機?教師引導學生列式計算。
出示第四小題。
請同學們繼續用小棒來擺一擺,老師看看誰能出色的完成這個任務。完成后,教師演示,幫助學生理解。
議一議:
剩下的3架飛機還能再分嗎?余數有什么特點?
教師引導學生小結出: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三、實踐應用
今天,飛行員叔叔出的四道難題,同學們完成得非常好,同學們能不能用解答這四道題的方法來解答其它的題呢?
出示第一道練習題
師:請同學們獨立完成在課堂練習本上。
出示第二道練習題
師:同學們能獨立完成這道題嗎?
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2
教學內容: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課本P8———P10例1、例2
教學目標:
1、進一步體會加法的意義,理解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探索并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不時位加法的計算方法,初步掌握筆算加法的法則,能熟練的計算。
3、培養學生認真、仔細、書寫工整的習慣。
教學重點:
1、理解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筆算的計算法則,能熟練計算。
教學難點:
理解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筆算中的“對位”問題。
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
教學過程:
一、景導入,激發興趣
投影出示P8主題圖,引導學生觀察:同學們準備去參觀博物館。請大家仔細觀察這幅圖,你發現了哪些數字信息?說給你小組的同學聽一聽。全班匯報發現。哪兩個班可以合乘一輛車?學生小組交流匯報。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根據學生的交流情況組織教學例1。學生說想法及理由。獨立思考,小組交流計算方法。先嘗試寫豎式,再討論總結列豎式應注意的問題。
2、完成P9做一做學生獨立完成后說說計算方法。
3、教學例2。學生嘗試計算,交流算法。嘗試用多種算法計算。
4、完成P10做一做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指導。
三、練習,實踐應用
1、練習二第1題說說圖意,交流算法并匯報。
2、練習二第2題學生獨立完成并板演筆算過程,同時教師巡視、指導。
四、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又學會了什么?教師引導梳理。
五、隨堂練習
教學反思:兩位數加兩位數”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兩位數加整十數、兩位數加一位數的基礎上學習的內容,如果只要求正確計算得數并不難,但是要求學生又快又準地用最恰當的方法計算卻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我覺得本節課的難點是:在算法多樣化的基礎上優化算法。算法多樣化不是一題多解,而是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的體現。我們的學生由于生活背景不同,知識經驗不同,所以對于相同的問題,解決的方法也不一定相同,這時學生便需要教師的肯定、激勵和引導。最后讓學生自主地去比較、選擇和完善自我。
在教學中我打破了傳統的計算教學,改變了原由的學習方式,充分利用課本資源,把靜態的情景動態化,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和實踐能力。整個教學過程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實際出發,通過觀察、交流、質疑親歷了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法這個數學問題的全過程,從中體驗了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悅的情感,注重算法多樣化。課堂中我把哪兩個班可以合乘一輛車這一生活中的現實問題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大膽猜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方式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真實的情境再現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現了新課標理念。
由于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他們聯想到的方法也不一樣,在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題地位,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算法多樣化,并在交流中內化計算方法,完善自己的方法。同時課堂上引導學生通過多次的驗證,從多種算法中選取學生認為簡便的計算方法。在動腦筋猜一猜()+()=43,有多少種答案,你能有序地寫出來嗎?學生喜歡猜一猜的活動,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可是由于沒有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學生的思維沒有被充分的激發。整個教學過程,我始終把自己放在合作者、引導者、組織者的位置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并及時深入到學生中間及時了解學習情況,及時捕捉信息,使教與學真正容為一體。
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3
一、復習內容:
數學第四冊教材P122第13、14、題,P126第11、12、13、題。
二、復習目標:
通過復習,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復習過程:
(一)用一步計算解決問題。
1、從情境中了解信息。(教材P122第13、題)
2、把上面的信息和問題串連起來,再讀一讀感受一下題意。
“玩碰碰車每人每次用3元,小明用12元可以玩幾次?”
引導學生理解12元里面有幾個3元,就可以玩幾次。
3、要求學生寫出解答過程。(注意書寫格式)
4、學生討論完成:
(1)“小強有8個碗,18根筷子,一次可以給幾位客人。為什么?”
(2)教材P126第11、題。
(3)比較(1)、(2)的.異同點。
(二)用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1、二(3)班有男生22人,女生20人,每7人坐一個小組,全班同學可以分成幾個小組?
2、有同學在公路兩邊種樹,每邊都種8棵,如果每組種4棵,需要幾個小組?
3、討論以上兩題的解題思路。
(三)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1、教材P122第14、題
2、A型襪子15元可買5雙,B型襪子5元可買1雙,C型襪子12元可買3雙,這三種襪子你認為哪一種襪子?
(1)你是怎么知道那一種便宜?
(2)如果是你購買,你會買哪一種?為什么
(由學生獨立解決問題后,再各別提問,只要講出道理即可。)
(四)根據各班學生情況,可以另行補充或深或淺的應用題練習。
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4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實際,經歷從現實生活中發現角、感知認識角的過程。認識常見的各種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學會畫角。
2、經歷觀察、比較、操作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進一步建立空間觀念,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
3、通過生活情境的創設,感受生活的密切聯系,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
教學重點:
能正確辨認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教學難點:
能畫出角,初步感知角的大小與開口大小有關,與邊長無關。
教學、具準備:
1、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圓形紙、直尺。
2、學具準備:三角板、圓形紙、練習簿等。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猜圖形游戲
師:同學們,咱們今天先來玩猜圖形的游戲怎么樣?聽好了:老師的信封里裝了一些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請你根據露出來的部分,猜出它是什么圖形,明白了嗎?
師出示信封,露出圖形的一角,生猜(信封里裝有正方形,三角形)。
質疑:為什么沒有人猜圓形?
(設計意圖:)
2、折角活動建立表象(要不要視頻?)
師:(出示圓形)圓形沒有角,那你能用圓形折出一個角嗎?光說不練可不行,課前,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張圓形紙,請你用它來折一折,看能不能折出角,開始吧!
生動手活動,師巡視。
二、初步感知
1、初步感知
師:折好了嗎?沒折好的同學來跟老師一起折。現在來摸一摸你折出的角,你有什么感覺?
引導:
(1)尖尖的,扎手,這是角的頂點
(2)從尖尖的點出發,往這,是一條直直的線,往另一個方向,也是一條直直的線,這兩條線和頂點就圍成了一個角。
3、揭示課題(書寫)
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角。
白板板書課題:角的認識
三、探究體驗
1、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
(1)找角
師:角不僅存在于平面圖形中,在生活中,角的身影也隨處可見。出示主題圖
這是一幅美麗的校園圖,請仔細觀察,你能找到角嗎?和你的同桌一起,看誰找得最多!
(2)匯報角(插入flash、聚光燈、放大鏡)
師:找到了嗎?你都找到了哪些角?
誰還有補充?(引導學生說出什么組成了角,或者是用手比劃一下)
(3)認識頂點和邊(筆、動畫、手動添加文字)
師:大家的眼睛可真厲害!老師啊,把大家找到的包含角的物體其中的三個展示出來(課件出示)
你能說說這3個角分別在哪嗎?
師:掌聲送給這位同學!為了方便觀察,我將這些實物隱去,這3個角有什么共同點呢?(若生已經說出角的頂點和兩條邊就讓他上臺用筆標出頂點和邊)
學生匯報,師出示頂點、和兩條邊。
師:尖尖的點是角的頂點,直直的線是角的兩條邊。你能指出其他兩個角的頂點和邊嗎?
(4)、練習
判斷
師:判斷,下面圖形哪一個是角?
生判斷,師:為什么不是?是的,指出頂點和邊。
師小結:角的兩條邊必須是直直的。
2、畫角
(1)師示范畫角
師:角真是一個有趣的圖形,怎樣畫一個角呢?你有什么想法?
生匯報(用尺子、有頂點、兩條邊)
師小結:先畫一個頂點,再從這個點起,用尺子先畫一條直直直的線,再向另一個方向畫一條直直的線,然后再標出頂點和邊,最后標上角的符號,這樣,就畫成了一個完整的角。(強調第二條邊的方向任意,邊說邊畫一個角)
(2)師:想不想自己也動手畫一個?在你的本上畫一個角吧!生畫,師巡視。
(3)展示學生作品
展示(用投影儀):規范的;不標頂點、邊的;銳角;鈍角等
3、比較角的大小
(1)師:畫角還真有趣,張老師發現大家畫的角不僅有頂點和邊,還有大小呢!現在把你畫得角和你的同桌比一比,誰畫的角大?
生比較角的大小。
(2)匯報:
師:你倆誰畫得角大?為什么?
預設:邊長
開口大
(3)觀察角的大小變化
出示變化角的課件
師:請你仔細觀察,這一組角發生了什么變化?生匯報。
它們的邊長發生變化了嗎?
那你覺得角的大小是什么決定的,跟邊長有關嗎?
(2)師小結:角的大小與開口大小有關,開口越大,角越大;開口越小,角越小;與邊長無關。
三、練習
老師收集了一些圖形,你能在下面的圖形中找到幾個角?
出示練習八第三題。
四、欣賞生活中的角
角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我們的世界也因為角的存在而變得異常美麗。下面請欣賞生活中的角。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新的收獲?
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5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活動體驗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不一樣,并且最多能看到物體的三個面。
2、知道哪是物體的正面,哪是物體的側面和上面,能正確辨認從上面、側面、背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3、發展空間觀念、合作意識和初步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
教學重點:
能結合具體事物辨認從不同位置看到的物體形狀。
教學難點:
體驗從不同角度看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并且最多只能看到三個面。
教具準備:
長方體、正方體幾何模型各一個;各種幾何形體的實物。
學具準備:
小長方體、正方體各一個。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今天我們要來學習第三單元(板書:引導學生讀一讀)
同學們可能會猜想:老師叫我們看什么呢?(讓學生猜一猜,激起興趣。)
老師坐在小板凳上,分別請三位學生站在老師的正面、側面和高處拍照。
在電腦上展示剛才拍的照片。
生:這些都是老師嗎?為什么不一樣呢?
師:同學們天天都在學校學習,肯定都離不開自己面前的課桌,老師也離不開講臺。今天,老師就請同學們來觀察這張講臺,看一看從不同角度觀察這張講臺能不能看到不同的形狀。
小結:剛才我們用相機當成自己的眼睛讓同學們發現在不同的位置進行觀察,所看到的畫面是不一樣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看一看。
二、觀察、交流(實踐活動)
以小組為單位,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講臺。
(1)師:下面我們以小組為單位,每人選擇一個位置來觀察這張講臺,然后互相說說
觀察到的形狀是什么樣子的,然后再交換位置觀察、交流。想一想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2)學生活動。
注意:老師應該引導學生有序的觀察。如,可以先引導某個小組的學生站在一個角度觀察,再幫助他們調換位置,使其他小組的成員知道觀察的方法。
(3)匯報交流。
師:剛才同學們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了講臺。現在請同學們來說一說,你看到的講臺是什
么樣子的?
生:我站在左側面,看到了桌子的上面和這里(指了指側面)
師:哦。看到了兩個面,這是左面。
生:我站在講臺的'前面,也看到了兩個面,是上面和前面。(讓學生指一指)
生:我觀察到的講臺的形狀和某某同學是一樣的,只不過我是站在這邊(指了指右側面)
師:同學們觀察的很仔細,還有哪位同學是怎樣觀察的?
(學生可以從一個角看到三個面,或者趴在上面看到一個面,又或者在每個面前蹲下來,看到一個面。)
總結: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已經發現,站在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一樣的,看到的面的個數也是不一樣的,每個位置最多能看到三個面。
三、鞏固練習。
1、出示課本的觀察講臺圖。
2、說一說圖上的三個人可能分別看到講臺的哪幾個面?
3、想一想,說一說。
師:請同學們思考一下,圖中的三個人可能分別看到講臺的哪幾面?
生:我先說圖上的老師。我認為老師可能看到講臺的上面和前面。
生:我不同意。我覺得老師很高,他只能看到上面。
生:笑笑看到桌子的上面和她前面的一面。(左面)
生:淘氣是站在右角邊,他可能看到上面、前面和右面三個面。
師:為什么?
生:我剛才在觀察物體時體會到的。如果不是站在桌子的一個面的正前方看,而是站在桌子斜的方向,就能看到三個面。
小結:通過上述驗證活動引導學生發現站在一個固定的位置觀察長方體,一次最多能看到三個面。
4、連一連
(1)按照剛才討論的結果,讓學生連書上的圖。
(2)交流。(讓學生說說哪幅圖是誰看到的。)
四、認一認
1、自己看書,認識長方體的上、側、正面。
2、交流、體會長方體的上、側、正面。
(1)教師拿出一個長方體,分別指著上、側、正面,讓學生說說是哪個面?同時板書。
(2)再將一個長方體不停地變換著擺,每次都讓學生指出上、側、正面,從而加深理
解:一般朝上的那個面叫上面,對著觀察者的那面是正面,兩側的面稱側面,最后讓學
生自己說說,只要意思說對即可。
(3)拿出不同的長方體,讓學生說說它們的上、側、正面。
(4)拿出一些長方體形狀的實物,讓學生指著說說它們上、側、正面在哪里?
小結:通常我們把長方體或正方體朝上的一面稱為上面;面對自己的那一面稱為正面;兩側的面稱為側面。
五、完成練一練
1、第一題。
(1)引導學生審題,獨立完成,同桌交流。
(2)反饋:說一說你的同桌對了沒有,如果錯了幫他糾正過來。
2、口算
學生獨立計算,小組交流反饋。
3、連一連,說一說。
4、觀察一個物體,小組內說說他們的上、側、正面各是什么樣的?
六、全課總結
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七、作業
回家觀察一個物體向家長說出你看到的面。
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6
備教材內容
1.本課時學習的是教材52頁的內容及相關習題。
2.本課時教學5的乘法口訣。教材呈現了生動形象的實物圖,并提出數學問題,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讓學生認識到幾個5相加的問題在生活中是存在的,感受所學內容的價值,也為編制乘法口訣提供了實物模型。
3.基于學生有“5、10、15、20”5個5個數數的基礎,教材首先編排5的乘法口訣。先教學5的乘法口訣,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促使師生把精力放在了解每句口訣的來源和認識每句口訣的含義上。這樣有利于為進一步學習2、3、4和6的乘法口訣打好基礎。
備已學知識
乘法的意義:乘法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
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稱:
備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5的乘法口訣的意義,熟記5的乘法口訣,并能比較熟練地運用口訣進行計算。
2.通過觀察、嘗試、比較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經歷編制、歸納5的乘法口訣的過程,知道5的乘法口訣的來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及學好數學的信心。
備重點難點
重點:熟記5的乘法口訣,并能熟練地運用口訣進行計算。
難點:初步掌握乘法口訣的編制方法。
備知識講解
知識點5的乘法口訣(掌握運用)
問題導入一共有多少個福娃?(教材52頁例1)
過程講解
1.理解圖意和題意
圖中有5個盒子,每個盒子里有5個可愛的福娃,求一共有多少個福娃。
2.求一共有多少個福娃
(1)5個5個地數出福娃的個數。
5、10、15、20、25。
(2)用加法計算出福娃的個數。
510152025
解決方案,應用數學,小學數學,價值觀,積極性
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經歷制作作息時間表的活動,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和遵守作息時間的好習慣。
2、過程與方法:結合生活情景,體會時刻與經過時間兩者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會根據鐘面說出經過的時間。學習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發展時間觀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學學生珍惜時間,從小養成良好的,有規律的生活習慣。
教學重點:
制作作息時間表,并根據表提出問題。
教學難點:
簡單的時間計算。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學校作息時間表,實物投影
學生準備:
學具鐘,紙片
教學方法:
探討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激趣,引入。
1、談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天起床、上課、放學、休息都有一定的時間。時間就像生命一樣,我們要愛惜它,科學合理地安排它。
2、投影學校的作息時間表:認識這張表嗎?
這是我們學校的作息時間表。
3、組織觀察:你能從表上看出什么?和你的同桌說一說。
集體交流:把你們看到的給全班同學說一說。
我們可以看出來,學生上學時間是8點20,過了8點20就遲到了。
老師引導談話,引入新課:知道作息時間表的用處嗎?
你想自己編一張作息時間表嗎?(板書課題。)
二、制作時間表,探究簡單的時間計算。
1、出示白紙片,安排制作任務
以小組為單位,可制作在學校的作息時間表,也可以制作在家里的作息時間表。請小組成員共同商量,討論,分工合作,并用學具鐘撥一撥。
教師巡視,參與學生的活動。
2、體展示匯報:請每小組選代表把你們制作的作息時間表放在投影儀下,并說說你們組是怎么做的。
3、投影大家選出來的作息時間表,引導學生分析表里的內容:仔細看看這張表,老師有幾個問題想考考你們,如:上午10點同學們在干什么?
第二節課什么時候下課?
第一節課用了多少時間?……
誰設計的最合理?
4、鼓勵提問:你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完成書上68頁的說一說。)
三、練習鞏固
1、投影書第69頁練一練第1題
教師讀題,給學生思考和動手尋找答案的時間,再請學生回答。
追問:你是怎么知道的`?
撥鐘,時針走了2圈,就經過了2個小時。
2、投影第2題
請仔細看看兩個鐘面上指針有什么不同?
時針和分針指的地方不同。
這中間經過了多少時間?
1小時30分(90分鐘或1個半小時)
引導學生說一說:昨天這段時間你正在干什么?
3、投影第3題
先組織學生看懂上面三副圖的意思,先估計一下,每幅圖發生在幾點鐘?
再聯系圖意認讀鐘面時間,填寫在書上。
最后借助學具鐘撥一撥,算出中間經過的時間。
要求:學生完全理解題意后獨立完成。
(教師巡視,輔導有困難的孩子)
做完的同學在小組內訂正,相互批改,給能干的小伙伴畫上一顆☆。
四、拓展性學習
1、估一估:你上學時,路上大約用了多少時間?
2、實踐活動:請你在上學的時候,記錄一下你出發的時間和到校的時間,再算算路上經過的時間,在小組內交流,并比較一下自己估計的準不準確。
五、總結。
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8
教學目標
1.理解100以內兩位數不進位加法筆算的算理,掌握筆算的方法,能正確地用豎式計算。
2.在具體情境中進一步體會加法的意義,體驗解決問題的策略;在探索活動中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
3.運用兩位數不進位加法計算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獲得成功體驗,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掌握兩位數不進位加法的.筆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教學難點
理解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相加的道理。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課件、計數器。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口算大賽
6+30=60+8=
40+3=50+7=
3+90=20+5=
師:同學們表現得真棒,這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兩位數加一位數的知識。(板書課題)
二、合作探究
1.課件展示教材第11頁情境圖。
(1)觀察情境圖,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數學信息?學生回答后可用表格的形式出示:
(2)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學生在小組內交流,然后匯報,師選擇性地板書例1的問題。
2.學習例1。
二(1)班學生和本班的帶隊老師一共多少人?
(1)學生列出算式:35+2
師:為什么用加法計算?
只要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二(1)班的學生數和本班帶隊老師數合起來”就行,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怎樣計算35+2=?借助手中的小棒和計數器分別試一試。
學生獨立嘗試。
組織匯報:你是怎樣計算的?
生1:我先算5+2=7,再算30+7=37。
生2:我是通過擺小棒算出來的,先擺3捆和5根,再擺2根,5根和2根合起來是7根,7根與原來的3捆合起來也就是37根。
生3:我是通過在計數器上撥珠算出來的。
……
師:撥計數器的過程可以用一種形式展示出來,那就是豎式。
3.學習豎式。
師生拿出計數器,一邊操作一邊提問:
算35+2時,先在十位上撥幾個珠子,個位上撥幾個珠子?加2時應在哪一位上撥幾個珠子?
師講解豎式的寫法:先寫第一個加數35,再在35的下面左側寫上“+”,右側寫2。你們認為“2”應對著35的3還是5呢?(通過計數器,學生回答這個問題應該不困難)最后在加數下面畫上一根橫線,表示等號。
師:你認為應該從什么數位開始計算?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議一議。
學生說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小結:為了以后計算進位加法的方便,我們在豎式計算時都從個位開始計算。個位上5+2=7,7應對齊個位,十位上的3要寫在橫線下面,對齊十位。
小組討論加法豎式計算時,應怎樣對位?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
明確:個位對個位,十位對十位,可以歸納為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
4.變式訓練。
(1)二(2)班學生和本班的帶隊老師一共多少人?
(2)二(3)班學生和本班的帶隊老師一共多少人?
三、鞏固新知
1.第12頁“做一做”第1題。學生先獨立嘗試,再說說是怎樣對位的。
四、教后反思
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9
《克和千克》:
第一課時克和千克的認識
教學內容:
課本P85~86頁,及第88~89頁的第3~6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克。
2、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臺秤稱物體質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實際質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實際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關系。
3、通過從實際生活中引出質量單位的觀念,讓學生認識到質量單位與時間生活是緊密聯系的,在時間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學重點:
1、掌握質量單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換算關系:1千克=1000克。
教學難點:
建立克和千克的時間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人新知
1、拿出一本數學教課書,和一只筆,提問:哪個重有些?
2、肯定學生的回答,并讓學生“掂一掂”,然后讓學生說說有什么樣的感覺。
3、從剛才的實踐得出結論:物體有輕有重。板書課題。
二、觀察、操作領悟新知
1、出示主題掛圖,物體的輕重的計量。觀察主題掛圖。
(1)請同學們觀察一下,這幅圖畫的是什么?
(2)這幅圖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說什么?
(3)前幾天,老師讓大家廣泛收集、調查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物品的質量,我們現在來交流以下好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單位來表示。
(4)在學生說的同時,老師拿出有準備的東西展示。
2、克的認識。
(1)提問:通過調查我們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質量,你們知道1克、1千克各有多重嗎?要知道物品的質量,應該怎么辦呢?
(2)出示天平,簡單介紹天平的結構,并說明使用方法。
(3)將一個2分皮放在左邊盤內。1克砝碼放在右盤內,讓學生觀察。
提問:你們發現了什么?這個2分皮重多少克?板書:克
(4)“1克有多重?”我們來掂一掂好嗎?
3、千克的認識。
(1)出示盤稱。大家認識這稱嗎?
(2)看看盤稱的使用方法。現在要稱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誰能當售貨員來稱一稱?
(3)現在先掂一掂自己的書包有多重?估計有幾千克,然后用稱一稱。
(4)剛才大家都說了,一袋鹽中農500克,那兩袋呢?
(5)板書:1000克
1000克和1千克比較,請同學們猜一猜,誰重?
板書1000克=1千克
齊讀:1000克=1千克
三、效果測評。
1、完成教材第88頁第3題。
2、完成教材第89頁第4題。
3、完成教材第89頁第5題。
4、完成教材第89頁第5題。
四、全課總結。
今天你學習了什么,有什么收獲?
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稱一稱
教學內容:
課本第87~89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稱一稱”的實踐活動,親自感受1課和1千克的實際質量。
2、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加深質量單位的理解,讓學生深刻體會到質量單位與實際生活是緊密聯系的,在實際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3、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創新意識。
4、培養學生與他人的合作意識和分工合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
1、進一步了解克和千克的質量單位概念。
2、能夠用老師提供的稱,來稱量物體質量。
教學難點:
鞏固對質量單位實際概念是認識。
教學準備:
天平,盤稱,適量的生活用品,如水果,蔬菜等。
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10
教學目標:
1、借助情境圖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引入求幾個相同加數和的計算。
2、借助相同加數連加的計算,體會乘法的意義。
教學重點:
讓學生經歷幾個相同的數相加的學習過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義。
教學難點:
根據圖意列出相應的`加法算式,體會乘法的意義,體現算法多樣化。
教學方法:
談話法,講授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魔術表演嗎?
生:喜歡。
師:今天我們一起去看看精彩的魔術表演吧。
(出示主題圖)
二、新授,解決問題。
1、初步感知畫面。
師:多神奇的魔術表演啊,你都看到了什么?同學們這里會也藏著很多奇妙的數學知識,不信大家仔細的觀察一下。
2、提問題。
師:小朋友觀察得很仔細請你們接著看圖,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和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學生可能回答
一共有多少朵花?一共有多少條魚?一共有多少個燈籠?
3、解決問題。
師:小朋友們很了不起,提出了這么多有價值的數學問題,誰來解決第一個問題?
生:2+2+2=6(朵)
第二題:4+4+4+4=16(條)
第三題:3+3+3+3+3+3=15(個)
師:同學們說得不錯,請同學們觀察一下這幾個算式,你發現有什么特點?
生:都是連加
生1:加數相同。
師:對每一題的加數都相同。2+2+2是幾個2相加?
生:3個2相加,(依次說出后幾個算式。)
師:請同學說一說20串燈籠的個數,怎么寫算式?
生動手寫:3+3+3+3
師:你覺得寫起來怎么樣?
生:很麻煩。
師:怎么就不麻煩了?
生:用乘法。
師:你真愛學習。這個內容我們在下節課里學。
三、鞏固練習
1、出示圖:生說,師判斷
2、出示圖:師說題意,生填寫,集體訂正。
四、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你知道了什么?你覺得自己的表現怎么樣?
五、布置作業。
提前預習下一課。
板書設計:
乘法的初步認識。
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把教學重點放在了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上,引出多種不用的解決方法,然后著重認識幾個幾連加。引導學生充分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這樣對學生思維的發展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都是非常有益的。
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11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39頁例1、例2及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1、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平面圖形——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
2、指導學生學會用直尺畫角。
3、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感受到角是有大小的。
4、引導學生注意從數學的角度去關注生活中的問題。
教學重點:
初步建立角的正確表象。
教學難點:
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感受到角是有大有小的。
教學準備:
課件、小棒、直尺、活動角等。
教學過程:
一、憶形,引角。
1、回憶再現學過的幾何圖形
小朋友們,我們已經學過了很多圖形,你會辯證嗎?(課件依次出現:長方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
2、試擺小棒引入新課
你會用小棒擺三角形嗎?桌上有3根小棒,看誰能最快地擺出一個三角形。
請大家在擺好的圖形里任意地拿走一根小棒,然后看看桌上的這個圖形,有誰認識它?
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一個新的平面圖形——角。
二、找角
1、學生尋找身邊物體表面上的角。
請同學們仔細地找一找,看看身邊哪些物體的表面有角,先說給同桌聽聽,再舉手說給全班同學聽。(讓學生說)
2、教師示范指角方法,讓學生初步感知角的幾何形狀。
大家剛才找到的角究竟是物體表面上的哪一部分呢?這就需要我們注意指角的方法。
老師也找到一個角(出示一塊三角板),它有許多的角,老師指的其中的一個,請認真看老師是怎么指的(教師示范,學生模仿)。
在我們數學中的角,它又會是什么樣子的,大家想知道嗎?
三、描角,想角
1、描角想角,體驗角的抽象過程。
剛才我們在三角板上找到了角,現在老師就把這部分在黑板上描了出來。(教師描出三角板其中一個角)
現在老師把三角板移開以后,留在黑板上的會是一個什么樣子的圖形呢?(移開三角板)像這樣的圖形,就是我們數學中的角。
2、課件演示,形成角的正確表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看到許多物體表面上某一部分形狀是一個角。比如:房子的頂部,五星紅旗,剪刀張開的這部分形狀是一個角,鐘面上時針和分針組成的圖形也是一個角。(課件演示實物的角到數學的角的抽象過程)。
四、學角,畫角
1、觀察對比,知道角的.特征。
通過大家的想象和仔細觀察,我們得到了許多的角,下面,老師請大家再仔細地觀察課件的演示,看看這些角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我們把這一點叫做角的頂點,兩條直直的線叫做角的邊。
想想,每個角都有幾個頂點和幾條邊?(一個頂點,兩條邊)
誰來指指黑板上這個角的頂點和邊?
我們指角的時候一定要把角的頂點和邊準確的指出來。
完成練習:
(1)下面的圖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下面的圖形是角的打“√”,不是角的打“×”
2、學習畫角,強化角的特性。
我們已經知道角是個怎樣的圖形,為了更好地認識它,我們還需要學會把它畫出來。
想想,畫角的時候,要畫什么?
請大家翻開書第39頁看看例題2是怎么說的,想想例2那句話的意思是讓我們畫角的時候要先畫什么?再畫什么?想好的,可以自己試著畫一個角。
剛才同學們都畫好了,現在老師也想畫個角,但老師想請全班的同學一起來幫老師畫好這個角,愿意嗎?
(1)先畫什么?再畫什么?
(2)用什么工具才能畫好角的邊?從哪里開始畫?
(3)另一邊怎么畫?誰來幫老師擺尺子?
(先畫頂點,再從頂點出發,畫出角的兩條邊)
看完老師和大家畫的這個角,如果覺得剛才自己在畫角的過程中有什么不滿意的同學,現在可以再畫一個。
五、演示,擺角
1、演示角從小到大,感受角的大小。
教師演示滑動角,做一個銳角,請同學們看老師這里的這個角,請同學擺一個跟老師這個角差不多的,你會擺嗎?(點擊課件)
再演示滑動角,做一個直角,再讓學生擺直角。(點擊課件,出示直角)。
再演示滑動角,做一個鈍角,讓學生擺。(點擊課件)。
剛才我們造出了三個角,它們都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誰發現這三個角有什么不同呢?(有大有小)
你們覺得哪個角最大,哪個角最小?說說你們的理由。
一號角最小,說明角的兩條邊張開得小;三號角最大,說明角的兩條邊張開得大。原來角是有大有小的。
2、師生操作活動角,進一步感受角的大小。
學生用活動角造角:
(1)任意造出一個角。
(2)按要求造角:老師造出一個這么大的角,你們要造一個比老師這個角要小的角。
(3)同桌互相玩玩。
3、擺角指角,深化角的認識。
請每個同學都拿出兩根小棒,擺出一個有角的圖形,然后在圖形中找到角,并指出每個角的頂點和邊。
六、議角,現在請大家回想一下,我們都學習有關角的哪些知識?
今天這節課大家表現都非常好,老師想用一個“√”來大家的表現,這個符號里有角嗎?其實角就在我們身邊。
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12
教學目標:
1、學會正確迅速地運用6~9的乘法口訣求商,初步知道乘除法之間的關系。
2、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以及歸納、遷移、類推的能力。
3、能結合具體的`情境發現并提出數學問題及解決問題,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
在美麗的動物樂園,長頸鹿正在跟小動物們開會。
長頸鹿說:春天到了,大地開始復蘇,南方的小鳥又回來了,我要為他們準備幾間房子。
小猴子說:我們也參加蓋房子的勞動。長頸鹿伯伯,飛回來多少只小鳥?幾只小鳥住一間房呀?
二、討論計算方法(獨立嘗試)
觀察畫面上飛來了多少只小鳥?如果每間房子住6只小鳥,需要準備幾間房子?
三、體驗乘、除法的關系
1、動物樂園飛來了一些小鳥,如果每間房子住6只小鳥,有7間房子可以住多少只小鳥?
怎樣列式計算?用哪句乘法口訣?
生:67=42(只)六七四十二
2、動物樂園飛來42只小鳥,每6只鳥住一間房子,需要準備幾間房子?
動物樂園飛來42只小鳥,平均住在7間房子里,每間房子住多少只小鳥?
觀察以上三題,說說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正確迅速地進行除法口算的關鍵是什么?
四、變式練習
如果來了48只小鳥,長頸鹿需要準備幾棟房子?
五、鞏固練習
完成書上練一練的題目。
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13
學習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觀察物體”第一課時(第67、70頁內容)。
學習目標
1、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觀察到物體的形狀是不同的。
2、通過學學生活動,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背面觀察到的物體。
3、培養學學生的合作意識,讓學學生在合作中交流、學習、互動。
學習重難點:使學學生能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教、學具準備:學學生喜歡的玩具、小黑板等。
學習過程
一、用學學生喜愛的游戲入手,創設情境
1、播放有多種動物叫聲的vcd,請學學生猜一猜都有動物(如孔雀、恐龍、獅子等),同時問:“你是怎樣猜出這些可愛的動物的?”(學學生回答說是根據動物的聲音。)
2、出示幾張動物卡片,遮住動物的一部分,又請學學生是什么動物?
3、根據學學生的回答,逐步撤掉遮住動物的紙片,問學學生是怎樣猜出來的?
4、學生:我看見大象的長鼻子;我看見老鼠的尾巴;我看見駱駝的駝峰……
老師:你們看見了動物的不同形狀,有正面的、側面的、后面的。那今天我們就玩一玩,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課題)
二、引導探索,體驗不同位置觀察到的不同的物體形狀
1、老師:請同學拿出汽車玩具放在桌面上,小組內的同學互相玩耍,并說出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車的形狀。
小組匯報:看到的是什么形狀?
學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車門和車輪;我看到的是它的車燈;我看到的是它的車尾。
2、畫學學生看到的汽車形狀。老師:咱們來一個畫畫比賽,看誰能把自己看到汽車的形狀簡單而又比較準確的'畫出來。(小組活動)
3、展示圖畫。請每組小組長把本組的畫收集到一起,并貼在黑板上。
老師:請小朋友來介紹自己的畫,講講畫出來的形狀是在什么位置看到的?為什么汽車有這么多不同形狀?
學生:因為我是從側面看的;因為我是從正面看的;因為我是從后面看的……
老師:原來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汽車形狀也不同。
4、老師:請學學生交換位置,再觀察,說說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車的形狀。
學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車門和車輪;我看到的是它的車燈;我看到的是它的.車尾。(讓學學生回原位。)
5、請學學生拿出自己喜愛的玩具(每組一個)放在桌上,坐在現在的位置上觀察玩具的形狀并把它畫出來。(全班交流,介紹畫出來的形狀是在什么位置上看到的。)
三、應用拓展
1、找朋友。請小組每一個成員將自己的數學書合在一起,擺放在桌上,再請每一個同學從自己所在的位置介紹看到書的形狀。老師同時出示圖片請學學生判斷。
2、連線游戲。教科書第70頁第一題,請學學生仔細觀察從不同的位置所看到的汽車形狀。
四、小結評價
我們的學生活中有許許多多從不同位置看到的物體的形狀,(出示卡片)所以在我們的眼睛里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而這里面有我們許多數學的知識。因此我們更應該熱愛我們的學生活。
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14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教科書P74—75頁。
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的情境創設,讓學生在觀察、思考、推理的活動中,經歷7的乘法口訣的整理過程。
2、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并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點:
經歷7的乘法口訣的整理過程,并運用口訣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獨立整理7的乘法口訣。
設計思路:
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對7的乘法口訣的整理。一星期正好是7天,本設計通過創設情境,在體育用品商店中的幾個同學的對話進行引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借機引導學生回答問題,調動起學生主動的參與意識,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第二環節是師生互動、探索新知。先是讓學生獨立填寫表格,并說出為什么填得這么快,特別是7個星期、8個星期、9個星期各有多少天的算法,讓學生充分的交流。然后根據所填表格的數據小組合作整理7的乘法口訣,學生很容易就能完成了。接下來是引導學生對口訣進行整理和記憶。為了幫助學生記憶,設計了對口令的游戲,使枯燥的記憶變成了有趣的數學活動。
最后是7的乘法口訣的應用。通過看口訣寫算式,解決實際問題和看算式編故事等多種形式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充分地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也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師:同學們,老師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那就是我們學校再過四個星期就要廣播操比賽了,你們想參加嗎?有誰知道2個星期有多少天?
同學們,再過4個星期就是元旦了,你們高興嗎?有誰知道4個星期有多少天?
2、知道了2(4)個星期是14(28)天,那3(5)個星期、4(6)個星期呢?算才最簡便呢?如果學習了7的乘法口訣我們就能很快的'算出來了。
揭示課題:7的乘法口訣
二、師生互動、探索新知
1、填一填
出示表格,師:仔細觀察你發現這張表格向我們提出了什么問題?你能獨立把這張表格填完嗎?
學生同桌交流后,獨立完成表格的填寫。
師:同學們這么快就填寫完了,而且完成得很好,說說你的竅門好嗎?
生:我按每次都加7算的。
生:從1個星期到6個星期的填寫,可以運用前面學過的乘法口訣來算,從7個星期到9個星期的填寫,是按每次都加7算的。
生:
師:真棒!你們都有自己不同的解決方法,而且問題都解決得很好。那你們能根據自己填寫的表格的數據,四人小組合作,編出7的乘法口訣嗎?
2、理一理
(1)學生四人小組合作進行7的乘法口訣的整理,寫到小組記錄單上。
(2)全班交流編寫的7的乘法口訣。
(3)(師在黑板上出示從學生編的口訣中整理出來的一張大的7,8并排的乘法口訣表。)師:你們仔細觀察,發現7的乘法口訣中有哪些秘密?師:你們仔細觀察,發現7的乘法口訣中有哪些秘密?
3、記一記
(1)口訣意義的理解
師:(指口訣:六七四十二)誰知道這句口訣表示什么意思?
生:六七四十二表示6個7相加是42,也表示7個6相加是42。
師再指兩個口訣讓學生進行練習。
(2)引導學生記住口訣,讓學生交流如何記得又快又準的?
(4)對口令
同桌進行如:四七二十八的對口令游戲。
三、聯系生活,鞏固應用
師:口訣記熟了嗎?老師來考考你們行嗎?
1、搶答比賽
如:7()=()
2、解決問題
學生獨立完成練一練的第3題,全班交流。
3、編有趣的數學故事
電腦顯示:78
師:同學們,這是一道普通的乘法算式,但它蘊藏著好多有趣的數學故事,你能看算式編出一個有趣的數學故事嗎?比一比,誰編的故事最動聽。
四、情境交流、全課總結
師: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嗎?
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15
學習內容:二年級下冊第30頁練習六。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初步理解用乘法和除法兩步計算實際問題的特點,會用乘法和除法兩步計算解決實際問題。
2、通過分析、解決問題的活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
過程與方法
經歷用乘法和除法兩步計算解決實際問題的解決過程,體驗解決問題的一般策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提高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養成愛動腦筋分析、解決問題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問題中數量之間的關系
難點:掌握解決問題的步驟
預習作業:
1、花兒后面藏著幾?
6÷2 12÷3 20÷4 10÷2 18÷6
18÷6 20÷5 24÷6 25÷5 12÷2
2、 有9個■,每3為一堆,可以擺幾堆?
有24個★,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 幾個?
有12個▲,平均分成4份,每份 3 個。
教學過程:
一、預習反饋
1、說一說你用的是哪句口訣
2、列式:
9÷3=3 24÷6=4 12÷4=3
二、解決問題練習
1、第29頁“做一做”。(課件出示)
①請學生觀察情景圖后,用自己的語言講小刺猬運水果的故事,引發學生的興趣。
②從圖中收集解決問題的所需要的信息,獨立解決書中提出一部題。
③鼓勵學生根據圖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問題,并解答。
小刺猬要運走12個蘋果,每次運3個,要運幾次?12÷3=4(次)
2、當小刺猬把水果運回家時,發現家里來了3個客人,它們送了很多蘿卜給小刺猬。
小刺猬想:把12個蘋果平均分給3只小兔,每人得幾個?12÷3=4(個)
3、小兔對刺猬說:“30根蘿卜,每筐裝5個。”小刺猬想:“要幾個筐啊?”
30 根蘿卜,每筐裝5根,需要幾個筐?30÷ 5 = 6 (個)
4、小刺猬拿出家里的筐一看,只有5個筐,不夠怎么辦?
我只有5個筐,怎么裝?30÷ 5 = 6 (根)
5、小猴送來了24只桃子,小刺猬想把桃子分給客人。
小猴帶來24只桃子,每個客人5只桃子,夠分嗎?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第30頁的.練習六的的1題
口頭編題,學生獨立完成。問為什么這樣列式?
列式;30÷ 5=6(個)
2、完成第30頁的練習六的的2題
學生觀察圖后,口頭編一道應用題。學生獨立完成
列式:18÷ 6=3
3、完成第30頁的練習六的的3題
學生觀察圖后,編一道用除法計算的應用題。
這是學生第一次接受除法問題,把一些物體“每幾個一份的分”和“平均分成幾份” 引出可以用除法計算;由于對除法算式的理解不夠,個別學生將除數與商錯位。
四、完成《隨堂練習》
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16
設計說明
本節課是本單元的最后一節新課,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應用乘法口訣解決實際問題。針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特點,我特做如下設計:
1、為新知做好知識鋪墊。
復習能幫助學生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分散難點,從而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教學中應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適時、適度地安排復習,在“短、精、新”上下功夫,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教學效果,使后面的“好戲”順理成章。在課前復習環節,我精心設計了兩道復習題目,旨在喚起學生對前面知識的回憶,為新知的學習打下知識基礎。我首先出示一組加法與乘法的對比練習,讓學生感受到加法與乘法的意義有所不同;然后設計一道與新課密切相關的題目,既能復習乘法和加法的意義,又能為新課中畫圖解決問題做好知識鋪墊。
2、在自主探究中經歷學習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讓學生經歷數學學習的過程與獲得數學結論同樣重要。為此,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究、思考、操作等活動對于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首先讓學生找出兩道例題的異同,并動筆嘗試計算。然后設計了“兩道題目中都有4和5,為什么解答方法不同”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通過分組討論、設計擺學具的方法,將兩道題目的條件和問題表示出來,使具體問題抽象為數學模型。接著讓學生說出兩幅圖的意思,突出理解乘法和加法的意義,使學生有理有據地選擇計算方法。這樣的設計能讓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情檢測卡
學生準備 正方形紙板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1、直接寫得數。
5+4= 6+6+6= 3+4=
5×4= 6×3= 3×4=
(引導學生說出每組算式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2、看圖列式計算。
■■■■■■■■■■■■
■■■■■■■■■
■■■■■■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解決關于乘法和加法的一些實際問題,請同學們認真讀題、審題,理清題中的數量關系。(板書課題: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對比復習乘法和加法計算題,為本節課做好知識上的鋪墊,使學生更容易接受本節課的知識。
⊙探究新知
1、引導學生讀題,對比兩道題目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例7
比較下面兩道題,選擇合適的方法解答。
(1)有4排桌子,每排5張,一共有多少張?
(2)有2排桌子,一排5張,另一排4張,一共有多少張?
預設
生1:兩道題目的數量相同,所求的問題相同。
生2:(1)題中的4表示4排,5表示每排有5張桌子;(2)題中的4和5都表示桌子的張數。
2、自主解題。
(1)提問:根據剛才分析的數量關系,同學們打算怎樣解決這兩個問題?
(2)學生分組討論、匯報。
預設
生1:(1)題是把4個5加起來,可以列乘法算式。
5×4=20(張)
生2:(2)題是把4和5合起來,用加法計算。
5+4=9(張)
(3)討論:兩道題目中都有4和5,為什么解答方法不同呢?
(學生分組討論,利用學具擺一擺,表示出兩道題目的條件和問題,明確原因)
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17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人新知。
請同學們想一想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
二、實踐、操作領悟新知
1、稱一稱。
(1)我們通過調查,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質量。如果想知道同學們帶來的水果蔬菜的質量,可以用什么方法?
要稱我們就要用到什么?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幾種常見的稱。這些稱各有什么用途?
(2)下面我們來重點實踐一下生活中最常見的`盤稱和電子稱。
出示掛圖稱水果、蔬菜。
1千克蘋果有多少個?能把書中的蘋果數一數嗎?你們想自己稱一稱嗎?
(3)分組活動。
明確活動要求:各小組把自己帶來的水果、蔬菜各稱出1千克。再數一數各有多少個。
(4)剛才我們使用了盤稱稱物品的質量,是用什么作單位?請小組長上來匯報一下本組稱的結果。
(5)通過剛才的小組活動,大家發現1千克的水果、雞蛋有幾個。魚有幾條?
2、估一估。
(1)大家能估一估你們帶來的其他日用品的質量有多少嗎?你估計的理由是什么?把估計的結果寫到書上。
(2)稱一稱,驗證學生估計的結果。
(3)請大家看書上的圖,李奶奶從市場里買了蘋果、雞蛋、魚,大家可以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三、教學效果測評
1、引導學生完成教材第88頁第1題。
2、引導學生完成教材第88頁第2題。
3、引導學生完成教材第89頁第7題。
四、全課總結。
今天我們學到了什么?請大家想一想,說一說。
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18
教學目標:
1、明白東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能夠正確辨別物體的方向。
3、能夠利用東南西北來描述物體的方位。
4、通過學習東南西北的知識來感受我們祖國的地大物博,認識到生活中處處都存在數學的道理。
教學重點:
1、正確辨別物體的`方向。
2、利用東南西北來描述物體的方位。
教學難點:
1、建立東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在實際生活中正確運用東南西北的知識來為生活服務,特別是同一物體相對于不同參照物的方向的體會。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卡片,學生課前收集生活中判斷方向的物體。
教學設計:
一、活動引入
1、學生根據老師口令做動作。
2、提問引入,提示課題。
二、初步感受東、南、西、北的相對位置
1、為學生分組并命名:東方隊,南方隊,西方隊,北方隊,中心隊。
2、說一說:中心隊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隊?
3、說一說:四周各隊的對面各是什么隊?體會北方隊與南隊,東方隊與西方隊是相對的。
三、在地圖上認識東、南、西、北
1、觀察地圖,認識方向標。
2、通過內蒙古自治區,海南,西藏,上海四個地方,在地圖上認識東南西北。
3、 小結:面對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4、活動記憶。
四、闖關大行動
第一關:“五岳”命名我能行!
第二關:東、南、西、北我能辨!
第三關:靈活運用我最棒!
第四關:智慧生活我能行!
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19
【教學內容】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2、3頁“認識長度單位—厘米”
【教材分析】
知識解讀:測量是“空間與圖形”的重要內容之一。“認識厘米”是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的開始,是今后學習其它長度單位和有關測量問題的基礎。本節課是學生第一次正式接觸長度單位,教材以古代人們用身體尺為測量工具,測量課桌的長度得到不同的結果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接著,教材介紹學生比較熟悉的尺子,指出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厘米”為單位,并通過看、量、畫等學習活動逐步讓學生形成對厘米的長度表象。這樣的安排意在讓學生主動參與,并通過動手實踐體會測量的方法,經歷測量的過程,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知識,增強了學生的空間概念和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情解讀:學生在一年級的學習中認識了比較物體的長、短,本節課是他們第一次正式接觸長度單位“厘米”。在此之前,學生對長度單位及測量知識的了解均來自生活中一些瑣碎的、不系統的經驗。對什么是長度單位、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1厘米有所長都缺乏準確的認識。
目標解讀:
1、創設情境,從中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在觀察、比較、估計、測量等活動中,實際感知1厘米有多長,通過具體方法,體會測量長度的本質,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3、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初步感受測量長度和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難點】
1、在觀察、比較、估計、測量等活動中,實際感知1厘米有多長,通過具體方法,體會測量長度的本質,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2、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初步感受測量長度和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
【教學預案】
一、創設情境,引發沖突
〖教學預設〗
1、師談話引入,課件播放故事。
2、引導思考:為什么同樣是5步,熊二卻找不到蜂蜜呢?
3、引出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設計思考〗
以有趣的故事為素材,讓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通過有聲有色的故事講述,提出“這是為什么呢?”的問題,引發認知沖突,充分體會到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激發探究和解決問題的濃厚的興趣,自然地進入到對新知的探究中。
二、借助直觀、建立1厘米的概念
〖教學預設〗
1、借助模型、建立表象
師出示1厘米的學具,感受厘米是測量比較短物體的長度單位。
(1)記憶1厘米的長度
(2)找生活中的1厘米
2、認識幾厘米
理解:幾個1厘米就是幾厘米。
〖設計思考〗
認識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通過標準的1厘米小棒,同桌競猜記憶1厘米、尋找生活中的1厘米、認識幾厘米等活動,積累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讓學生經歷“充分感知——豐富表象——領悟內涵”的過程,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的長度觀念,理解幾個1厘米就是幾厘米的概念,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自制直尺,認識幾厘米
〖教學預設〗
1、同桌合作、制作直尺
2、拿出直尺,與自制尺子作比較。
(1)認識尺子上的元素:刻度、數字、單位(厘米cm)
(2)在直尺上認識1厘米
3、明確不同尺子的1cm的長度一樣。
4、認識尺子上的幾厘米
〖設計思考〗
引導學生經歷“造”尺子的過程,讓學生在測量、操作的'過程中體驗測量的本質,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的意識。
四、實踐運用、學會測量
〖教學預設〗
1、探究測量方法
思考:你能用直尺量出這張名片的長邊是幾厘米嗎?
(1)操作、交流
(2)呈現各種量法,比較量法的優劣。
(3)小結正確的測量方法,理解從0刻度線開始測量的好處。
2、測量身體上的數據
師:測量自己手掌的寬度、拇指的長度、一拃的長度等
(1)學生選一個部位進行測量。
(2)填寫測量記錄單
(3)交流測量方法
〖設計思考〗
在測量長度過程中,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的測量,尋找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并通過交流,比較,辨析、評判,逐步完善測量的方法。在學生積累了實際測量的經驗后,將學生的認識延伸到“身體”這把尺子上,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在開放性的活動中得到培養。
五、全課總結。
六、板書設計:
認識厘米(cm)
尺子:刻度線、數字
【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上冊教案01-29
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12-30
小學六數學上冊教案01-14
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1-04
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廣角教案02-08
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01-03
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01-25
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復習教案01-25
小學數學上冊教案15篇01-29
小學數學上冊教案(15篇)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