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小學數學教案

時間:2023-09-02 10:22:26 小學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學數學教案匯編(10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數學教案匯編(10篇)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規范實驗教科書 數學》 三年級(下冊)第74~77頁。

  教學目標

  1. 使同學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初步理解面積的含義。

  2. 使同學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多種比較戰略。

  3. 使同學在學習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習的興趣,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游戲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來了這么多聽課老師,我們用最熱烈的掌聲表示歡迎。好嗎?

  〔研討:借助拍手的情境導入新課。〕

  二、 初步感知,認識面積

  1. 揭示面積的含義。

  師:我們拍手的時候,兩只手碰擊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誰來摸一摸老師的手掌面?(同學摸老師的手掌面)

  師:你們的手掌面在哪兒?摸一摸自身的手掌面。(同學摸自身的手掌面)

  師:(摸數學書的封面)這是數學書的封面。老師的手掌面和數學書的封面比,哪一個面大?

  生:數學書的封面大,手掌的面小。

  師:把剛才的話說完整,好嗎?

  生:數學書的封面比手掌面大,手掌面比數學書的封面小。

  師:伸出你們的小手,也擺在數學書封面上,比一比大小。

  生1:數學書的封面比我的手掌面大。

  生2:我的手掌面比數學書的封面小。

  師:數學書的封面和黑板的外表比,哪個面大呢?

  生:數學書的封面比黑板的面小,黑板的面比數學書的封面大。

  師:(指黑板面)像這里,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積。(板書:面積)你能說一說什么是數學書封面的面積嗎?

  生: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就是數學書封面的面積。

  〔研討:摸一摸老師的手掌面,摸一摸自身的手掌面、數學書的封面,以和觀察黑板的外表等等,用同學自身身邊熟知的事物,借助于同學的生活經驗,讓同學充沛感知,引發新知的生成。在同學沉溺于生活體驗時,揭示本節課的主題——面積的含義。和時地把生活經驗概括為數學知識,把生活語言提升為數學語言:黑板外表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積,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就是數學書封面的面積等。先就具體事物,說明“面積”的意義,為“面積”概念的形成打下感性認識的基礎。〕

  2. 摸一摸,說一說。

  師:在我們身邊還有很多物體,桌子、凳子、練習本、文具盒等等。這些物體都有面,這些面的面積有大有小。現在,請同學們選擇其中的兩個面比一比,哪個面的面積大,哪個面的面積小?

  生1:課桌面的面積比凳子面的面積大。

  生2:練習本封面的面積比課桌面的面積小。

  ……

  〔研討:摸身邊物體的外表,觀察桌子、凳子、練習本、文具盒等物體的外表,并且比較兩個面的大小,能加深同學對“物體的外表有大有小,可以比較大小”的認識,鞏固面積概念。同時,還可以滲透“全等形等積”和“面積的可加性”等公理,以和其他等量公理,為引進面積單位以和用直接計量法求面積打下基礎。〕

  三、 操作實驗,比較大小

  1. 涂一涂。

  師:我們研究了這么多物體外表,看過了,也摸過了,想不想再動手涂一涂呢?(想)好,全班分成兩大組,來個涂色競賽。請聽清兩個要求:第一,發給你們的圖形要涂滿,不能有空隙;第二,老師說“開始”,才可以動筆涂,時間1分鐘。請小組長打開1號信封,每人發一張紙。(小組長按要求發給每個同學一張白紙)

  師:準備好了嗎?開始!

  同學涂色。

  師:時間到,涂好的同學請舉手。下面,我隆重宣布競賽結果:××小組獲勝。獲勝的小組,把你們的作品舉起來,給大家看看。

  生1:太不公平了!我們不服氣。

  生2:他們涂的紙比我們的小多了。

  生3:看看我們的紙,比你們的大多了。

  師:你們小組的紙大,他們小組的紙小,也就是你們小組要涂的什么大?

  生:我們小組要涂的面積比他們小組要涂的面積大得多。

  〔研討:創設激趣的問題情境,讓同學形成認知抵觸,造成“憤”“悱”的心理狀態。“咱們研究了這么多物體外表,看過了,也摸過了,想不想再動手涂一涂呢,分成兩大組,來個涂色競賽”,同學興致盎然。而教師事先發給兩組涂色的圖形的面積不一樣,一組比較小,另一組要大得多,當然涂起來用的時間就多。這樣,當同學看到“事實真相”之后,對面積的大小也就有了更強烈的感受。〕

  2. 練一練。

  (1) “想想做做”第2題。

  出示同一幅中國地圖上描下來的四個省的圖形。

  師:這是從同一幅中國地圖上描下來的四個省的地圖。你能看出哪個省的面積最大,哪個省的面積最小嗎?

  生:四川省的面積最大,江蘇省的面積最小。

  (2) 畫面積不一樣大的圖形。

  師:下面請大家動動手,畫出兩個面積不一樣大的圖形。

  生按要求畫兩個面積不一樣大的圖形。

  選擇3~4幅在投影儀上展示,并比較兩個圖形的大小。

  師:同學們畫出的這些圖形,都能比較出面積的大小嗎?(能)

  (3) “想想做做”第5題。

  出示學校平面圖。

  師:咱們再來看一幅學校平面圖。選擇其中兩個圖形,比一比所占土地面積的大小。

  生1:運動場的面積比生活區的面積大。

  生2:水池的面積比花壇的面積小。

  生3:辦公樓的面積和生活區的面積差不多。

  ……

  師:到底是辦公樓的面積大,還是生活區的面積大呢?能一眼看出來嗎?

  生:看不出來。

  師:怎樣比較這樣看上去面積差不多的兩個圖形的面積呢?我們來看下面的'例子。

  〔研討:相差懸殊的兩個面面積的大小,憑觀察就能做出判斷。對于兩個面積差不多的圖形,要比較大小就得另想他法。〕

  (4) 比較圖形的面積。

  師:(出示面積接近的正方形和長方形)這兩個圖形哪個面積大呢?(同學意見不一)

  師:咱們光用眼睛看,難以準確地做出判斷。你們能不能想想其他的方法?

  同學在小組內議論。

  師:為了方便大家比較,老師為你們提供了一些資料:4個小方塊、紙條、尺子。大家可以借助這些資料,想方法比較它們的大小。

  同學在小組內活動,教師巡視。

  組織反饋。(略)

  〔研討:問題是啟發式教學的驅動器。抓住了問題,就抓住了課堂教學的切入點。當老師出示兩個面積很接近的圖形時,引起了同學的爭論。這個時候的同學,是帶著問題在考慮,戰略的探求已經從“外壓”轉化為求知的“內需”。〕

  四、 實踐運用,解決問題

  1. “想想做做”第3題。

  出示圖形。

  師:下面四個圖形,哪個圖形的面積大一些?你們有比較的方法嗎?

  生:數格子!

  師:那么,我們就用數格子的方法來比較這些圖形的大小。

  同學在書上數出結果,寫在每個圖形旁邊。

  同學獨立完成后,組織匯報。(數梯形的面積時出現了分歧,有少數同學的答案是20格。)

  師:究竟哪一個答案正確?

  生:應該是18格,梯形中的4個半格合起來是2格。

  師:通過數格子,我們知道哪個圖形的面積最大?

  生:梯形的面積最大。

  2. 出示下圖:

  師:小明家用方磚鋪地,還剩下兩個局部沒有鋪,假如鋪滿這兩塊空地,哪塊空地用的方磚多?

  同學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各自的想法。

  師:兩塊空地各用多少塊方磚?

  生:第一塊空地要用16塊方磚,第二塊空地要用18塊方磚。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可以數空的格子。

  師:怎樣才干把這兩塊地的空格數準確呢?

  生:可以把空出的格子先畫出來再數。

  師:你來試一試。

  同學到投影前操作。(畫出格線,數出空格)

  師:哪一塊空地的面積大?

  生:第二塊空地的面積大。

  師:這兩塊空地,一共要用多少塊方磚?

  生:16 + 18 = 34(塊)。

  3. 游戲(猜猜看)。

  師:同學們喜歡做游戲嗎?(喜歡)好,我們一起來做一個游戲,規則是:同學們分兩組,分別看老師出示的圖形。一組同學看圖形時,另一組同學不能看。

  師:(出示一個較大的被分成4格的圖形)請第一組同學看,這個圖形一共有幾格?

  生:(齊)4格。

  師:(出示一個較小的被分成6格的圖形)請第二組同學看,這個圖形有幾格?

  生:(齊)6格。

  師:大家來猜一猜,哪個組同學看到的圖形面積大?

  生1:6格比4格多,當然6格的圖形大。

  生2:不一定。說不定6格的圖形格子小。

  師:究竟哪個圖形的面積大呢?想不想看看這兩個圖形。(出示兩個圖形)為什么4格的圖形,面積反而大?

  生1:4格的圖形,每個格子大。

  生2:6格的圖形,每個格子小。

  師:看來,用數格子的方法來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時,格子的大小要一樣。專門用于計量面積的這種小方格,就是“面積單位”,我們下節課再來研究。

  〔研討:比較面積大小,可以通過觀察,運用直覺思維做出判斷。對于面積相差不多的兩個圖形,則需要用其他的方法,如疊合法、數方格的方法等。用數方格的方法來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就是將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的比較,歸結為兩個數的大小比較。教科書以“想想做做”第3題,引導同學體會這種方法。隨后的練習,因為圖中沒有現成的格子,所以同學既可以對比旁邊的方磚,去數空缺處有多少格,也可以先畫格子然后數。專門用于計量面積的這種小方格,就是面積單位,這就為下一節課學習“面積單位”做了必要的鋪墊。〕

  總評

  這節課有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緊密聯系同學的生活實際。注重創設生動的學習情境,讓同學玩中學,學中練,在活動中體驗新知,在解決問題中提煉新知。教者在吃透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利用廣泛的課程資源,選取同學熟悉的事例,作為教學內容。這樣,就可以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實現教材預期的教學目標,把數學課上活。

  第二,強化面積概念的教學。“面”在小學和初中都是不定義的概念。在教學中,同學很容易把面積和周長混同。關于面積計量,同學先要根據面積概念和面積單位的意義掌握面積的直接計量法(即數方格的方法),然后推導出幾個面積公式,從面積的直接計量過渡到間接計量。所以在面積概念的教學中,要注意滲透“全等形等積”和“面積的可加性”兩個公理,為直接計量法打好基礎。為了防止“面積”和“周長”混同,往往用對比題組對同學進行訓練。

  第三,注重掌握探索時機,對同學實施有效的引導,使同學成為學習的主人。教者為同學提供積極考慮與合作交流的空間,不時地引導同學在觀察、操作、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的活動中,逐步形成自身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有效的學習戰略。公開課教案注意從解決問題中提升概念、方法和規律,并有效發揮活動的作用。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處理實驗數據的活動,體會到統計圖中一格表示多少個單位的必要性。

  2.理解條形統計圖上的數據所表示的意義。

  3.會將實驗中所得的數據用條形統計圖表示。

  4.經歷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活動過程,體會條形統計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和理解條形統計圖中一格表示多個單位,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數據繪制成條形統計圖。

  課前準備

  提前14~20天讓學生在家栽種一盤蒜苗,定期(每一天或每三天)測量一次蒜苗的高度,并做好前14天的數據記錄。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事先板書好課題:栽蒜苗。

  師:同學們,前一階段我們對蒜苗的生長情況進行了觀察、記錄,今天我們就來交流你們的數據并進行整理。

  二、探索新知。

  1.討論數據收集的方法。

  在你觀察蒜苗的這些天里,你有哪些體會或者發現嗎?

  2.討論數據描述的方法。

  (1)學生與小組成員交流各自蒜苗第十五天的生長高度,并把每個小組成員的蒜苗第十四天生長情況記錄在統計表內。

  (每個小組一張學習卡,其中包括統計表和統計圖。)

  小組匯報填表情況,從統計表中知道了什么,集體交流。

  (2)通過尋找所有小組成員中誰栽的蒜苗第十四天最高,誰其次,有什么辦法能更直觀、一眼就能看出來呢?引出統計圖,體現統計圖的必要性。

  提出要求:你們小組打算怎么來繪制這幅統計圖,繪制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什么困難?你又是怎么解決的,把遇到的困難記錄到課堂練習本上。

  小組合作根據統計表,制作條形統計圖。

  (3)討論一格表示幾個單位的方法。

  學生會遇到一格表示幾個單位的問題,每個小組通過組內討論,確定自己小組的方法,把統計圖完成,師巡視進行適當的輔導。

  (4)實物投影儀展示其中兩或三個一格表示不同厘米數的小組的'統計圖。

  展示時,讓展示的學生說說一格表示這個厘米數有什么原因,有什么好處。引導全班進行討論、交流。

  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么確定一格表示幾個單位的,有什么訣竅嗎?和小組的同學交流

  (5)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小結。

  3.進一步了解統計圖。

  每個小組看著自己小組的統計圖,說說自己小組哪個同學的蒜苗在第十四天時長得最高,誰第二,其次呢?你發現了統計圖的什么優點了嗎?

  突出統計圖的直觀、簡便,凸現繪制統計圖的必要性。

  4.生活中的統計。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用到條形統計圖,你們知道那些有用到它們的嗎?

  三、鞏固練習。

  指導學生完成教材P86頁“試一試”及“練一練”。

  1.試一試。

  這道題目的練習主要是鞏固對條形統計圖的認識,使學生能結合現實的背景,說出條形統計圖中數據的實際意義。

  先讓學生說一說,在說得過程中體會從一圖形或一小格表示的幾個單位中理解條形所代表的實際數據。鼓勵學生從條形統計圖中盡可能多地獲取信息。

  2.練一練。

  先讓學生通過數據確定每小格表示幾個單位,再在方格紙上獨立畫條形統計圖,再進行展示交流,讓學生說一說是怎么樣畫條形統計圖的,你能從圖上獲取哪些信息?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認識的條形統計圖與以前認識的條形統計圖有什么不同?今天認識的條形統計圖有什么優點?(讓學生自由回答)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內容:課本10頁例3、做一做、練習二第3、5、6、7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已有的分數乘整數的基礎上,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建構,使學生理解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掌握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能夠應用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法則,比較熟練地進行計算。

  2、讓學生在合作學習、匯報展示、互動交流中,體驗學習帶來的喜悅,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和學習能力。

  3、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感悟到數學知識的魅力,領略到美。

  教學重點:讓學生理解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掌握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總結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提出學習目標。

  1、復習。

  計算下列各題并說出計算方法。

  1/10× 5/8×5 3/7×

  上面各題都是分數乘以整數,說一說分數乘整數的意義。

  2、揭題:分數乘分數

  3、提出學習目標。

  讓學生先說一說,再出示學習目標

  (1)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與分數乘整數的意義是否相同。

  (2) 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

  二、展示學習成果。

  1、小組內個人展示

  學生獨立自學、完成課本10頁例3、“做一做”(教師相機進行指導,收集學生的學習信息,重在讓學生展示不同的思維方法和錯例,特別是引導小組內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探討)

  2、全班展示

  (1)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展示

  1/5×3/4就是求1/5的3/4是多少; 1/3×1/4就是求1/3的'1/4是多少

  (2)算法展示

  生1:不能約分,直接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1/5×3/4=1×3/5×4=3/20

  生2:先計算出結果,再進行約分。

  8/9×3/10=8×3/9×10=24/90=4/15

  生3:在計算過程中能約分的先約分,再計算。

  8/9×3/10 3與9先約分,8與10先約分,再計算。

  2)比較二、三兩種計算方法,選擇最優算法。

  通過對比,讓學生體會先約分再計算的方法比較簡便,同時向學生說明先約分的書寫格式。

  (3)錯例展示:

  錯例1:約分后,把分子與分子相加,分母與分母相加; 錯例2:學生沒把計算結果約成最簡分數。

  3、學生質疑問難,激發知識沖突。

  (1)針對同學的展示,學生自由質疑問難。

  (2)教師引導學困生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在學習中碰到困難了嗎?能把你遇到的困難說給大家聽嗎?那你對同學的展示有什么想法與建議嗎?

  4、引導歸納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和計算方法。

  (1)意義:一個數乘分數,表示求這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2)計算法則:分數乘分數,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能約分的先約分,再計算。

  三、拓展知識外延

  1、完成課本12至13頁練習二第3、6題。

  2、生活中的數學

  (1)一個長方形長3/5分米,寬1/2分米,它的周長、面積各是多少?

  (2)用三個同樣大小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個新的圖形。如果正方形的邊長是3/5 分米,那么拼成的新圖形的周長是多少?

  四、總結反思,激勵評價。

  五、布置作業:

  1、列式計算

  (1)的是多少?

  (2)千克的是多少?

  (3)小時的是多少?

  2、智力沖浪:甲乙兩個倉庫,甲倉存糧30噸,如果從甲倉中1/5取出放入乙倉,則兩倉存糧數相等.兩倉一共存糧多少千克?(A類同學做)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42頁6和7的數數和認數以及序數和書寫的內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正確地數出數量是6和7的物體的個數,會讀、會寫數字6和7。

  2.使學生知道7以內數的數序,會比較7以內數的大小。

  3.使學生掌握6和7的組成。

  4.結合插圖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的教育。

  教學重點:學生能正確數出數量是6和7的物體的個數,會讀、會寫數字。

  教學難點:學生會正確書寫數字6。

  教具準備:主題圖、點子圖、數字卡片、計數器、直尺圖、魚圖。

  學具準備:數字卡片、小棒、三角形、課件、投影器。

  教學過程:

  一、復習

  師:我們以前學習了哪些數字?

  生:0、1、2、3、4、5(學生齊數)。

  二、導入新課

  師:你想知道更多的數字嗎?你想知道它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嗎?猜一猜我們今天學習什么?(板書:6、7的認識)

  學生活動:領讀、齊讀。

  三、新授

  (一)教學數數

  師:(出示主題圖)圖上有些什么?(讓學生自己說說發現。)

  師:請同學們數一數,圖上有多少人?你是怎樣數教室里的人數的?

  學生說說數的方法。

  師:還可以怎樣數?

  學生活動:同位互相數一數。

  師(小結):你能比比6和7的大小嗎?

  (二)教學認數

  師:同學們再數一數第42頁下面的.人物圖和點子圖,看分別有多少個。

  齊讀并從數字卡片中找6和7。

  師:仔細觀察一下數字6和7的形狀分別像什么?(指名回答)

  師:請你分別數出6根和7根小棒。

  師:用你手中6根和7根小棒分別擺一擺,擺出自己喜歡的圖形。

  學生活動:學生擺一擺,并到投影器前面演示擺的圖形。

  (三)教學數序

  教師活動:(用計數器)先撥1個珠子。學生活動:齊數1、2、3、4、5。

  師:5個珠子再添1顆是幾?6個珠子再添1顆是幾?

  師:(用直尺圖)只寫出0、1、2、3、4、5、()、(),你知道填什么?6和7應該寫在什么地方?

  學生活動:指名數,拍手數。

  師:5的后面是誰?6的后面是誰?7的前面是誰?

  (四)比較大小的教學

  師:你會比較它們的大小嗎?比比看,誰比誰小?

  學生活動:填符號: 5○6 6○7。 板書:5<6 6<7。

  (五)教學序數

  教師活動:教師獎勵學生紅花,先發5朵,再發1朵,問學生是幾朵。

  學生活動:6名學生到前面。

  師:從左數6個同學指的是誰?從右數第6個同學是誰?(指名回答)

  生:

  教師活動:(出示圖)左數第6瓶有□條魚,有6條魚的是第□瓶,第7瓶有□條魚。

  (六)指導書寫

  師:6的寫法,下半圓要圓起來;7比較好寫(板書6和7)。

  學生活動:學生填在書上。

  四、游戲

  教師活動:小刺猬送給小朋友7個蘋果,每個蘋果中都有一個問題,讓學生任選一個號碼出示一道題目。

  ①號 2 3() 5()();

  ②號5○6 6○7;

  ③號()()5();

  ④號5添上1是幾?6添上1是幾?

  ⑤號6○5 7○6;

  ③號數一數有幾朵花?3、2;

  ①號從左數第6朵是什么顏色的?

  五、全課總結

  根據今天學習的內容,用數字說一個故事,四人小組說一說。

  分組說說,指名回答。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通過對生活實物及相應圖片的欣賞,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關系,陶冶情操,滲透美育。

  2。通過動手操作等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綜合、抽象能力及空間想像力和創造力,同時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合作能力。

  3。使學生初步感知對稱對稱軸等概念,并能識別對稱圖形,會畫對稱軸。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對稱圖形、尺子等。

  學具準備

  長方形、正方形、圓、剪刀、尺子、鉛筆等。

  教學過程

  一、設疑激趣

  師: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個小故事,大家想不想聽?

  電腦演示:一個炎熱的下午,一只小蜻蜓正在空中捉蚊子,這時,飛來了一只小蝴蝶,繞著小蜻蜓飛來飛去。小蜻蜓生氣地說:小蝴蝶,你繞著我飛來飛去,我都捉不成蚊子啦!小蝴蝶卻笑嘻嘻地說:你怎么連一家人都不認識了!我是來找你玩的。小蜻蜓奇怪地問小蝴蝶:你是蝴蝶,我是蜻蜓,咱們怎么會是一家的?你不知道了吧!在圖形王國里,咱們可是一家的,咱們這一家子還有好多好多成員呢。走,我帶你去找一找。小蜻蜓和小蝴蝶飛過了田野,飛過了小河,飛到了小樹的葉子上。小蜻蜓更奇怪了:樹葉也和咱們一家嗎?小蝴蝶說:對!在圖形王國里,樹葉也和咱們一家。

  師:蝴蝶為什么說在圖形王國里他們是一家的?請各組討論討論。

  (小組匯報)師:通過觀察,我們發現,每個圖形左邊和右邊的形狀一樣、大小一樣、條紋一樣、圖案也一樣。如果把左邊和右邊對折,會發生什么情況呢?

  師:我們把這樣的圖形叫做對稱圖形。

  (板書:對稱)

  二、操作探索

  (一)直觀感知

  師:對稱的東西還有很多,如衣服、剪刀、眼鏡等,這些東西都是對稱的。

  師:老師還用長方形的紙剪出了一些圖形(板貼:飛機、烏龜、小魚),他們是不是對稱的.?用長方形的紙剪出這些對稱圖形后,剩下的圖案是不是對稱的?

  (二)動手操作

  師:這些對稱圖形漂亮嗎?你們能不能像老師一樣也用長方形的紙剪出一個對稱圖形?

  師:先請每組的幾個同學商量商量,用長方形的紙怎樣才能剪出一個對稱圖形?(小組討論)

  全班交流后,教師板書:折、畫、剪。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通過復習,讓學生進一步掌握各種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征,能更正解地區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圓。

  2.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復習收集、分類整理、分析數據的方法,會把整理出的數據填在簡單的統計表里,能對分類統計的結果進行簡單的分析、判斷。

  3.通過復習,讓學生經歷總結歸納知識與分類統計的過程,體驗數學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積累初步的收集、整理數據的經驗,發展初步的數學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和統計意識。

  教學重點:通過復習,讓學生對平面圖形有更進一步的認識;體會收集、分類整理、分析數據的方法。

  教學難點:圖形的拼組與對分類統計的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與判斷。

  教學準備:課件、七巧板、學具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點明課題

  (一)情境創設:課件呈現七巧板拼成的美麗圖案。

  師:同學們,這些圖案漂亮嗎?這里面有我們學過的哪些平面圖形?

  1.學生匯報交流;

  2.教師補充:除了這些圖形,我們還學過哪些圖形?

  (二)點明課題:

  師:今天,我們就繼續來復習這學期已經學過的知識:平面圖形和分類統計。

  【設計意圖:通過直觀呈現,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回顧所學知識,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二、師生合作,復習整理

  (一)平面圖形

  1.平面圖形的特征

  (1)課件呈現多個雜亂排列的平面圖形,讓學生根據認識,將這些圖形分分類。

  (2)組內交流:你是怎么分辨長方形的?我們學習了長方形的哪些知識?再整理匯報。

  (3)指名回答:正方形有什么特征?

  (4)討論: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正方形有什么不同?

  (5)說一說:三角形有幾條邊?

  (6)說一說:圓與以上的平面圖形有什么不同?

  2.圖形的拼組

  (1)拼一拼:

  ①用2個同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圖形?學生拼好后,注意讓學生說一說:你拼出來的是什么圖形?你是怎么拼成的?

  ②用4個正方形可以拼出什么圖形?學生拼好后,注意讓學生說一說:你拼出來的是什么圖形?你是怎么拼成的?

  (2)設計圖案:

  ①請用七巧板設計一幅的圖案。

  ②匯報展示:讓學生上臺展示,并說一說自己的設計思路。

  3.分一分:課件呈現P94第3題的20個圖形。

  (1)讓學生分別回答是什么圖形?

  (2)學生回答后,教師讓學生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特別是在學生說出第11、15、17個圖形是平行四邊形后,教師要特別強調讓學生說出:你是如何想的?

  (3)教師提問:剛才我們都弄清了每個圖形分別是什么圖形了,那每一類圖形到底有多少個呢?我們下面就來統計一下,好嗎?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活動,鞏固學生對平面圖形的認識,進一步感受平面圖形的特征及其相互間的關系,積累數學教學活動經驗,增強學習的興趣,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同時注意在相互研討中培養學生傾聽和交流的能力。】

  (二)復習分類與整理

  1.按形狀分一分

  課件呈現第3題的第二個統計表:

  (1)提問:我們想把這些圖形按照形狀來分分類,你有什么好方法?可能有學生提出:

  ①可以一類一類的找出來。

  ②可以按1~20號的順序將每個圖形在類型分別確定下來,再在相應的形狀下面畫一個符號表示個數。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獨立完成統計表。

  (3)匯報展示,核對數據。

  (4)解決問題:哪種圖形最多?哪種圖形最少?一共有多少個圖形?

  2.按顏色分一分

  (1)你認為:這些圖形除了按形狀分類,還可以按顏色來分類。誰來說一說:按顏色分,可以分成幾類呢?

  (2)學生回答后,課件呈現第3題的第一個統計表:你會統計嗎?

  (3)學生自己獨立完成統計表;

  (4)匯報展示,集體評價。

  (5)解決問題:哪種顏色的圖形最多?哪種顏色的圖形最少?一共有多少個圖形?

  3.自己定標準分一分

  (1)除了上面的兩種分類標準,你能不能定一個標準,將這些圖形卡片分成兩類呢?

  (2)學生匯報交流自己的標準:

  (3)每人按自己定的標準再來分一分。

  4.觀察發現:學生完成后,選擇一種與前面的兩種統計表一起展示,讓學生觀察:

  (1)他們都是將這些圖形分成幾類?

  (2)這些分類的標準雖然不同,但每一種統計表中都有一個相同的地方?你知道是哪里嗎?

  (3)引導學生發現:不管是什么分類標準,他們統計的內容都是一樣的。

  【設計意圖:通過本環節復習活動,讓學生對分類與整理進行系統的復習,讓學生更加熟練地運用不同的分類標準進行分類,并能自行制定分類標準進行分類,培養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看待事情的意識。】

  三、應用所學,解決問題

  (一)解決練習二十一第14題

  1.情境創設:同學們看,這是隔壁班的小朋友拼出來的三幅圖,漂亮嗎?課件分別呈現第14題的三幅圖。

  2.拼這些圖案,都用到了哪些平面圖形?學生回答時,教師利用課件呈現空白的統計表。

  3.你能獨立完成這個統計表嗎?讓學生獨立完成。

  4.解決問題:

  (1)哪種圖形的數量最多?哪種最少?

  (2)一共有多少個圖形?

  ①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導學生說出不同方法:一是數出題中所給圖形的總數;二是直接把統計表中分類計數的結果加起來。

  ②你又有什么發現?引導學生發現:分類統計時,統計結果的和與所給出的統計對象中總數是相等的。

  (3)小明擺了4個火車,一共用了多少個○?你是怎么想的?

  (4)你還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讓學生經歷統計與制作統計表的整個過程;引導學生感悟習題背后隱含的內容,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與提出問題的能力。】

  (二)解決練習二十一第15題

  1.情境創設:課件呈現第15題的餐桌圖,師:同學們看這幅圖,你有什么感受?引導學生說出:擺放很雜亂,有必要將這些東西整理一下。

  2.獨立完成象形統計圖,完成后交流匯報,集體核對,并引導學生互相評價,引導學生養成認真作圖的習慣。

  3.獨立完成統計表:完成后集體展示,師生共同評價。師:你是怎么得到每一項數據的?讓學生明白:可以直接利用已經完成的統計圖來完成統計表,不需要再逐項去計數。

  4.解決問題:

  (1)碗比盤多幾個?

  ①你是怎么得到這個答案的?

  ②還有不同的方法也可以得到這個答案嗎?

  ③你更喜歡哪種方法?你覺得哪種方法更方便?

  (2)哪種餐具最多?哪種最少?

  ①你是怎么得到這個答案的?

  ②誰還有不同的方法呢?

  ③你更喜歡哪種方法?你覺得哪種方法更方便?

  (3)你還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解決,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

  (三)查漏補缺:每班教師根據學生所學,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與練習。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讓學生經歷整個統計過程,鞏固學生對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統計表的理解,同時結合分析數據、回答問題的內容,使學生直觀感受統計圖、統計表在整理、分析數據方面各自的優勢,感受統計圖、統計表的價值,感受分類整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應用。】

  四、全課總結,暢談感受

  (一)全課總結:本節課我們復習了哪些知識?

  (二)暢談感受:通過本課的復習,你有什么感受或體會?或者你還有什么疑問?

  【設計意圖:本環節讓學生通過自主梳理,概括、歸納所學知識,學會總結學習感受與體會,并將這些與同學交流。】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面積和面積單位”是在學生初步認識周長的基礎上進行的,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由“線到面”提供了思維基礎。 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面積概念,教材在編寫上非常重視展現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和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教材按照先認識面積,然后歸納面積的概念,再認識常用的面積來展開的 。

  (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指一指,看一看,比一比等體驗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形成正確的表象,并會應用這些常用的面積單位。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察、比較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估測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則。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并建立正確表象。

  難點: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二、說教學法

  (一)說教法

  活動教學法:即以直觀體驗活動為主線,結合生活實例,創設數學情景,提出數學問題。 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學習,建立正確的表象,掌握數學方法,解決問題。它遵循著從生活到數學、從具體到抽象的教學原則。

  直觀演示、動手操作法: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提供直觀是認知的起點。教學中,我注重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在運用學具、直觀操作、合作探究中學習,真真實實的感受,實實在在的體驗。

  (二)說學法

  自學輔導法:面積單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學中我會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自學。通過自學,學生能迅速了解面積單位的含義,建立正確的表象,對形成常用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概念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兩把不同的`尺子,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從而提煉出比的結果:長短不同,大小不同 。

  2、你們所比的長短指尺子的什么?(長度)大小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3、引出課題: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有關物體表面的知識(板書課題) 。

  設計意圖: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來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自然體驗由“線”到“面”的空間飛躍。

  (二)探索面積的含義

  1、認識物體的面積

  (1)觀察身邊的很多物提,比如黑板、紅旗、桌椅、書本等,讓學生指出他們的表面在哪?

  (2)讓學生比較這些物體的表面哪個大一些?哪個小一些呢?

  指出:物體便面的大小就是他們的面積。(板書)

  2、認識封閉圖形的面積

  (1)課件出示各種規則及不規則封閉圖形,讓學生說出什么是封閉圖形。

  (2)比較封閉圖形的大小。

  設計意圖:根據學生比的過程,歸納出觀察、重疊等數學方法,使學生認識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他們的面積。

  3、歸納面積的概念:

  通過對物體表面大小的認識和封閉圖形大小的認識,讓學生自己歸納出面積的概念。

  (三)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1、體驗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1)課件出示:兩個面積接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塊面積小一些?為什么?學生經過觀察、重疊無法直接比較,激發認識沖突,怎么辦?

  (2)提供學具(長方形、圓片、正方形、三角形),動手拼擺,合作探究。

  (3)提出操作要求:

  a、同桌二人各選一個長方形,然后任選一種圖片,在長方形上拼擺。

  b、遇到困難,可在小組內尋求幫助。

  (4)學生操作。因提供的每種圖片均不夠擺滿整個圖形,操作中比然出現矛盾:圖片不夠怎么辦?在這里可能出現兩種情況:

  a、小組內合作使用圖片,把長方形擺滿。

  b、先用圖片擺出長方形的寬,再擺出長,計算幾個幾。

  (5)匯報:選擇的圖形不同,拼擺的結果也不相同;長方形長寬不同,不方便;圓片有縫隙,不準確;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測量出結果,比較起來,正方形最合適。

  (6)小結: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最合適。

  設計意圖:激發認知沖突后,我提供學具,引導操作、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經歷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用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的過程。

  2、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1)要求自學第73、74頁的內容并思考下面問題: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②邊長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語句用筆勾畫出來。

  (2)檢查自學情況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板書: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從學具中分別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積單位教具)

  ③畫一畫:在草稿本上畫一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畫出1平方米嗎?

  ④找一找: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面積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試一試:1平方米的土地上能站多少個同學?

  設計意圖:面積單位的指定不需要學生的探究。這一環節的教學,我采用自學輔導方式,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進而在匯報、拿、畫、找、試等活動中,充分感知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并和身邊的某個面建立聯系,從而起到幫助表象記憶的作用。

  (四)結合實踐,綜合運用

  1、第74頁“做一做”第1題。

  2、第76頁第2題。說一說測量郵票、課桌面、黑板和操場的面積,分別選用什么面積單位比較合適?

  3、估計:教室的面積大約有多少平方米?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設計意圖:練習的設計我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在估、測、說中進一步鞏固面積和面積單位的認識,并結合生活實際對學生進行愛國和環保教育,從而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

  (五)回顧全課,小結延伸:

  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關于面積和面積單位你還想知道什么?

  設計意圖:面積和面積單位是概念課教學。全課小結時,我采用總結式,在回顧所學知識的同時,也使學生對這節課有完整的認識,并加以延伸。

  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是空間形式“由線到面”的一次飛躍。學好本課,不僅是學習面積計算的基礎,更是小學階段幾何教學的基礎知識。學生學習了本部分的內容為四年級學習平行四邊形與梯形、三角形和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的內容打下了基礎。

小學數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 通過觀察生活情景,讓學生初步認識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現象,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轉的特點;能判斷圖形在方格紙上平移的方向和格數;能在方格紙上將圖形按指定方向和格數平移。

  2. 通過具體的學習和探索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

  提問:同學們每天都要上學,能說一說平時你是怎樣來上學的嗎?(學生交流)

  小結:步行、騎車、坐汽車時人和車的移動都是一種運動,誰知道生活中還有什么物體也在運動?(學生舉例)

  二、 感受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

  1. 引出課題。

  談話:老師為大家準備了幾段錄像,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它們的運動方式也就是運動的樣子相同嗎?請你們邊看邊用手勢表示出它們的運動方式。

  課件播放:電動門、電梯、汽車、電扇葉片、風車等物體的運動錄像。

  提問:回憶剛才看的這幾段錄像,再想想你們做的手勢,能把它們按運動的方式分分類嗎?

  學生可能將自動門、電梯、汽車的運動分為一類,它們的運動路線都是直的;風扇、風車、指針分為一類,它們都是轉動的。

  如果學生在分類的同時說出平移、旋轉這兩個詞,教師直接給予肯定,并板書:平移、旋轉。

  如果沒有出現平移、旋轉這兩個詞,教師講述:像自動門、電梯、汽車這樣的運動是平移;像風扇、風車、鐘面上的指針這樣的運動是旋轉。(板書:平移、旋轉)

  談話: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平移和旋轉這兩種不同的運動現象。(把課題補充完整)

  2. 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轉的特點。

  提問:現在誰能說說平移是怎么運動的?它有什么特點?(根據學生回答,板書:沿直線移動)

  談話:旋轉是怎么運動的,它有什么特點呢?讓我們再來看錄像(演示風扇的轉動)。

  提問:風扇在旋轉的時候是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在動呢?有沒有不動的地方?(讓學生到屏幕上指出不動的地方)風車旋轉時哪個地方不動?鐘面呢?

  小結:旋轉都是物體繞一個固定的點轉動。(板書:繞定點轉動)

  3. 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出示題目。

  談話:我們已經初步了解了平移和旋轉的特點,根據這些特點判斷下面哪些運動是平移?哪些是旋轉?是平移的在括號里畫,是旋轉的畫○,教師巡視。

  反饋:誰愿意把自己的判斷結果給大家展示一下。(學生展示,遇到有分歧的問題課件演示)

  談話:你們判斷得對不對呢?我們讓手中的畫面動起來。(電腦按順序演示,在演示的過程中,讓學生用完整的語言來表達:如開關推拉窗時,窗戶的運動是平移;升國旗時,國旗的運動是平移)

  4. 舉例。

  提問:除了這些現象之外,生活中你還看到過哪些平移或旋轉現象?(學生舉例)

  三、 探究平移方法

  1. 探究方法。

  電腦出示:小鳥平移圖。

  談話:誰能到前邊來指一指,小鳥原來在什么位置,現在在什么位置,它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幾格?

  學生可能回答:

  ① 向前平移6格。(教師指出:一般情況下,圖形在平面上的移動方向用上、下、左、右表示)

  ② 向左平移3格。

  ③ 向左平移6格。

  談話:那么到底是平移幾格呢?同桌合作,拿出小鳥卡片,在方格圖上移一移,看平移了幾格。

  學生拿出卡片操作,并在小組內交流自己得出的結果。

  談話:我們用移圖的辦法研究了平移的距離。(板書:方法:移圖)用這種方法雖然能準確地得到結果,但是比較麻煩,我們可不可以只觀察小鳥圖的一部分,例如一條線或一個點來研究呢?請同桌討論。

  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演示,并板書:移線、移點。

  談話:這個點在平移前是鳥嘴的點(課件演示),那么它會平移到哪兒呢?(學生指出后,課件演示)平移后它還是鳥嘴的點,像這樣的兩個點,我們稱它們為小鳥圖平移前后的一組對應點(板書:對應點)。數一數這組對應點中間有幾格?你還能找出一組對應點并數出中間有幾格嗎?再找一組試試看。

  提問:你有什么發現?(學生交流)

  談話:看來,圖形平移前后相對應的點的距離相等,這是圖形平移的又一個特點。(板書完整:對應點等距離)

  談話:同學們通過不同的方法驗證了平移6格,那么判斷錯誤的同學能說出錯誤的原因嗎?(幫助學生分析錯誤原因,并糾正)

  3. 練習。

  談話:請拿出發給你們的第2頁紙,看一看,小房圖、金魚圖和火箭圖分別向哪個方向平移了幾格?(學生獨立完成填空,共同校對)

  談話:觀察這三組圖形,在平移前與平移后什么變了,什么沒變?

  小結:物體或圖形在平移后只是位置發生了變化,大小和形狀以及圖形自身的方向都沒有變。

  四、 畫出平移后的圖形

  1. 探索畫平移后圖形的方法。

  出示教材第25頁試一試第1題。

  談話:方格紙上有一個三角形,要畫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圖形,你們打算怎樣畫?先和小組內的同學討論,再試著在第3頁的紙上畫一畫。

  提問:誰愿意向大家介紹自己的畫法?

  學生中可能出現的畫法有: ① 先把三角形的'三個頂點都向右平移6格,再將三個點連線。② 先把一個點向右平移6格,再根據三個點的位置畫出另外兩個點,最后連線。③ 先把一條線段向右平移6格,再按這條線段的位置畫出圖形。

  結合學生的回答,課件演示各種不同的畫法。

  2. 練習。

  談話:同學們的方法都很好,可以用你喜歡的方法畫出平行四邊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圖形嗎?(學生在第4頁紙上完成)

  談話:怎樣判斷平移得對不對呢?(看對應點的距離是不是相等)

  學生展示完成的圖,注意糾正錯誤的畫法。

  五、 全課總結

  提問: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你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

  六、 課堂練習

  想想做做第4、5題。(略)

  評析

  本節課主要有兩個教學內容,一是初步認識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現象,二是平面圖形在方格紙上的平移。這一內容怎樣教?教到什么程度?本課教學設計對這一問題做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

  教學物體的平移和旋轉,教者并不是只限于引導學生對運動現象進行觀察,而是在觀察的同時用手勢比畫運動狀態,體會運動方式的變化,繼而再思考同類運動方式的共同特征先發現平移是物體沿直線移動,再組織觀察電風扇、風車等轉動時有沒有不動的地方,發現旋轉是物體繞定點轉動。這樣,經歷圖像感知動作把握言語表述的過程,學生對平移和旋轉現象的認識就有了較深入的思考。有了這種思考,對于兩種運動方式的判斷就會建立在更加自覺的基礎上。

  教學平面圖形在方格紙上平移的格數,先讓學生觀察靜態畫面,出現不同的看法,形成認知沖突;再讓學生用實物圖形操作,然后用多媒體動態演示,從而使學生在認識上達成一致。在此基礎上,教師又引導學生研究圖形中的線段和點平移的格數,發現圖形平移多少格,平移前后圖形中的對應線段或對應點也都相距相同的格數。這一認識不僅使學生對圖形在方格紙上平移距離的判斷實現了面線點的簡化,而且為在方格紙上按要求畫出平移后的圖形提供了依據及方法的指導。這樣,從學生的認識水平出發,逐步引導學生初步形成對圖形平移基本特征的認識,是一種既必要,又可行的教學處理。

小學數學教案 篇9

  教學內容:教材第11——12頁。

  教學目標:

  使學生掌握三位數連除應用題的結構,能夠正確列式解題。

  學生自主探索三位數連除應用題的解題方法,出解題規律。

  教學重難點:理解這類應用題的結構,正確進行解題。

  教學具準備:小黑板、掛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口算

  40÷560÷580÷5

  100÷545÷348÷4

  46÷2420÷7

  2、筆算

  654÷3498÷8555÷6

  768÷9368÷4490÷8

  二、新授

  1、揭示課題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三位數的連除應用題,板書課題。三位數的連除應用題。

  2、出示例題

  有兩個書架一共放了224本書,每個書架有4層,平均每個書架每層放多少本書?

  方法1、224÷2=112(本)

  112÷4=28(本)

  方法2、4×2=8(層)

  224÷8=28(本)

  ①教師指著方法1指名回答:你是如何想的,說出你的思考過程,

  224÷2=112(本)這道算式是什么意思,

  112÷4=28(本)又是什么意思?

  ②教師指著方法1指名回答:你是如何想的`,說出你的思考過程,

  4×2=8(層)這道算式是什么意思,

  224÷8=28(本)又是什么意思?

  ③指名回答剛才這題的思考過程。

  三、鞏固練習

  1、想想做做的第1題

  全班校對。

  2、想想做做的第2、3題

  四、全課

  五、布置作業

  想想做做的第4——7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初步理解綜合算式的含義,掌握含有乘法和加、減法混合運算的順序。

  2、能夠通過運算順序進行對混合運算進行運算,并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經歷對比、推理總結混合運算的特點,培養學生交流合作意識,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并形成一定的學習技能。

  教學重點:掌握含有乘法和加、減法混合運算的順序,并進行正確的計算;

  教學難點:通過技能的生成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導語:同學們,在小學階段計算能力對數學學習非常重要!看,老師帶來兩組算式。

  (想一想:算式中有那些運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電腦演示】

  第一組:5+7-3 10-5+2

  學生回答后。小結:看來這兩個算式中只有加減法,我們是從左往右依次計算。 電腦出示:左 右過渡,睜大你們的小眼睛,來看看這第二組算式該怎樣算呢?

  第二組:1245 235

  出示,學生回答后。小結:看來這兩個算式中只有乘除法,我們也是從左往右依次計算。

  2、總結:看來同學們對這種類型的計算掌握得真不錯!在一個算式中如果只有加減法,或只有乘除法時,我們就從左往右依次計算。

  過渡:我們再來看這樣一組算式。

  3、出示:5+32 54 -15

  師問:這兩個算式中還能從左往右依次計算呢?(生答)

  師結:看來同學們有截然不同的兩種意見!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種類型的混合運算。板書,揭題:混合運算

  二、新授

  1、師語言描述:小軍和小晴星期天到文具店購買文具。期中小軍買了兩樣東西(電腦出示:筆記本的單價和書包的單價)下面就請小朋友來幫他算一算:

  出示問題:小軍買3本筆記本和1個書包,一共用去多少錢?

  【齊讀】

  你們能用自己的方法算出來嗎?試試看,(生做,師巡視)

  2、交流明理,明確順序。

  (1)生說師板書:

  A、分步35=15(元) 這一步算的是什么?(生答)你們同意嗎?

  15+20=35(元) 這一步算的是什么?師:回答的真不錯!

  B、還可以怎樣列式?生答師板書綜合算式:35+20(這位小朋友真聰明把兩個分步算式并成了一個綜合算式)

  師:同學們,大家一起來看,這里面既有乘法又有加法該怎么算呢?

  生答師追問為什么這樣算?生答。

  師總結:先算乘是因為先要求出3個筆記本的價錢

  3、書寫格式指導。

  師:同學們,這種算式我們采用遞等式的方法進行計算。

  板書: 35+20

  =15+20

  =35(元)

  邊板演邊說:從第2行開始等號寫在算式的'左面,把35的結果寫下來,沒有算的移下來;算完了嗎?再寫一個等號和上面對齊,算出結果。

  4、同學們再看老師這里的一個算式?板書:20+35 也能求出一共的價錢?生答師問:先算什么?為什么?先在等號后寫下15,這樣行嗎?(不行)對不行,要把20先寫下來。

  5、師:一起來看這兩個算式,都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小結:對,當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運算的時候,不管乘在前還是乘在后,我們都是先算乘,再算加。(板書:先乘后加)

  三、過渡:小軍的同學小晴也買了一些文具?(出示問題,齊讀)小晴買了7本筆記本,付了50元,應找回多少錢?

  1、你會用綜合算式解決這個問題題嗎?試試看(會,生列算式)

  2、交流,板書。 在這個算式中先算什么?(畫)為什么?(生算)一人板演。

  3、小結:剛才是乘和加的混合運算,現在呢?乘法和減法先算什么呢?

  板書:先乘后減

  4、總結:今天我們所學的混合運算有乘法加,也有乘減,都是要先算(乘法),再算(減法)。相機板書(乘加,乘減,先乘后加減)

  四、回顧

  師:現在我們再來看剛才的兩題,能說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嗎?(生答)

  5+32 54 -15

  五、練習:

  過渡:下面老師來考考大家,行不行?混合運算中只有加減法怎么算?只有乘除法呢?乘加呢?乘減呢?(生答)你們想不想來個闖關游戲?

  1、看清算式,說運算順序。

  30+32= 25-52=

  30+3-2= 2552 = 看來第一關難不到聰明的你們!

  2、改一改

  3、算一算計算(練格式)

  【分組練習】

  233+50

  166-9

  38+415

  65-511

  4、用一用 應用題(3個問題)星期天,老師到超市買了一些食品,(出示情境圖)請你幫老師算一算?

  (1)買3個面包和1盒餅干,應付多少元?

  (2)買4袋巧克力,付出50元,應找回多少元?

  付出的錢-4袋巧克力的錢=應找回的錢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12-17

小學數學教案06-12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