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案[匯編5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數學教案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使學生認識圓柱的特征,認識圓柱側面的展開圖。
教學準備:教師與學生每人帶一個圓柱,教師給學生每4人小組發一個紙制的圓柱。每位學生準備好制作圓柱的材料。
教學重點:使學生認識圓柱的特征。
教學難點:理解圓柱側面展開是長方形,并理解長與寬與圓柱之間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復習
我們已經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
誰能說一說長方體的特征?(長方體是由6個長方形圍成的,相對的兩個長方形完全相同,長方體的高有無數條。)正方體呢?
誰能說一說我們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哪些知識?
二、 新授
教師: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學習一種新的立體圖形:圓柱體,簡稱圓柱。
1、 初步印象
教師:同學們,請你們用眼睛看,用手摸,說一說圓柱與長方體的有什么不同?
(圓柱是由2個圓,1個曲面圍成的。)
2、 小組研究:圓柱的.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面與面之間又有什么聯系呢?
3、 交流和匯報
(1)關于兩個圓形得出:上下2個圓是完全相等的圓,它們都是圓柱的底面。(2)關于曲面得出:它是圓柱的側面,如果沿著高展開,可以得到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如果沿著斜線展開可以得到一個平行四邊形。展開后的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圓柱的底面周長,長方形的寬相當于圓柱的高。
(3)關于圓柱的高: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圓柱的高。高有無數條。高有時也可用長、厚、深代替。
4、 舉例說明進一步明確特征
教師:既然大家對圓柱已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那么在生活中那些物體是圓柱呢?
(學生舉例,再讓學生自己判斷。當有一個學生說粉筆是圓柱時,教師可讓學生進行討論。)
5、 運用知識進行判斷
下面哪些圖形是圓柱?哪些不是?說明理由。
6、 制作圓柱
三、練習
1、 運用知識進行判斷
下面哪些圖形是圓柱?哪些不是?說明理由。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復習,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采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應用題.
2.讓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確定等量關系,正確用方程解答應用題
3.培養學生利用恰當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復習,使學生弄請已知量與未知量的聯系,找出題目中的等量關系.
教學難點:
通過復習,使學生能夠準確的找出題目中的等量關系.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P107)
1.找出下列應用題的等量關系.
①男生人數是女生人數的2倍.
②梨樹比蘋果樹的3倍少15棵.
③做8件大人衣服和10件兒童衣服共用布31.2米.
④把兩根同樣的鐵絲分別圍成長方形和正方形.
( 學生回答后教師點評小結)
我們今天就復習運用題目中的.等量關系解題.(板書:列方程解應用題)
二、新授內容
1、教學例3、
(1)、一列客車以每小時90千米的速度從甲站開往乙站,同時有一列貨車以每小時75千米的速度從乙站開往甲站,經過4小時相遇,甲乙兩站的鐵路長多少千米?
①.讀題,學生試做.
②.學生匯報(可能情況)
(90+75)×4
提問:90+75求得是什么問題?再乘4求的是什么?
90×4+75×4
提問:90×4與75×4分別表示的是什么問題?
(由學生計算出甲乙兩站的鐵路長多少千米。)
(2)、甲乙兩站之間的鐵路長660千米,一列客車以每小時90千米的速度從甲站開往乙站,同時有一列貨車以每小時75千米的速度從乙站開往甲站。經過多少小時相遇?
(先用算術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①、660÷(90+75)=?
②方程
解: 設經過x小時相遇,
(90+75)×x =660 或者, 90×x +75×x =660
讓學生說出等量關系和解題的思路
教師小結(略)
(3)、甲乙兩站之間的鐵路長660千米。一列客車以每小時90千米的速度從甲站開往乙站,同時有一列貨車從乙站開往甲站,經過4小時相遇。貨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 先用算術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①、(660—90×4)÷4=?
②、方程
解:設貨車每小時行x千米
90×4+ 4x = 660 或者(90 + x )×4 = 660
讓學生說出等量關系和解題的思路
教師小結(略)
讓學生比較上面三道應用題,它們有什么聯系和區別?
比較用方程解和用算術方法解,有什么不同?
教師提問:這兩道題有什么聯系?有什么區別?
三、鞏固反饋.(P109---1題)
1.根據題意把方程補充完整.
(1)張華借來一本116頁的科幻小說,他每天看x 頁,看了7天后,還剩53頁沒有看.
_____________=53
_____________=116
(2)媽媽買來3米花布,每米9.6元,又買來x千克毛線,每千克73.80元.一共用去139.5元.
_____________=139.5
_____________=9.6×3
(3)電工班架設一條全長x 米長的輸電線路,上午3小時架設了全長的21%,下午用同樣的工效工作1小時,架設了280米.
_____________=280×3
2.(P110----4題)解應用題.
東鄉農業機械廠有39噸煤,已經燒了16天,平均每天燒煤1.2噸.剩下的煤如果每天燒1.1噸,還可以燒多少天?
小結:根據同學們的不同方法,我們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用哪種方法簡便就用哪種方法.
3.思考題.
甲乙兩個港相距480千米,上午10時一艘貨船從甲港開往乙港,下午2時一艘客船從乙港開往甲港.客船開出12小時后與貨船相遇.如果貨船每小時行15千米.客船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四、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復習,你有什么收獲?
五、課后作業.
(P110---5題)不抄題,只寫題號。
板書設計:
列方程解應用題
等量關系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例3:一列火車以每小時90千米的速度從甲站開往乙站,同時有一列貨車以每小時75千米的速度從乙站開往甲站,經過4小時相遇,甲乙兩站的鐵路長多少千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教材第29~31頁內容。
學習目標:
1.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了解乘除混合應用題的數量關系,能運用運算定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
2.通過交流,讓學生體驗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提高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通過情境創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現實性,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學習重點:
根據解決的具體問題,選擇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方法。
學習難點:
正確選擇相應的簡算方法使計算簡便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師:同學們,為了加強青少年的身體素質,我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大課間”活動,你們喜歡這個活動嗎?(喜歡)老師了解到,為了豐富“大課間”的活動內容,學校最近又新買了一些體育用品,大家想知道都有什么嗎?(想)
師:請看情境圖,學校都買了哪些體育用品?
1.仔細觀察,說一說你了解到了哪些數學信息。
預設
生1:學校買了5副羽毛球拍,花了330元。
生2:學校買了25筒羽毛球,每筒32元。
生3:我還看見一筒羽毛球上寫著“一打裝”。
師:“一打”是多少個?(12個)
2.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出示問題:王老師一共買了多少個羽毛球?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錢?
設計意圖:數學來源于生活,將學生置身于“大課間”活動的現實情境中,把學生的學習活動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既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二、解決問題,探究學習
1.教學教材29頁例8(1)。
(1)解決“王老師一共買了多少個羽毛球”這個問題都需要題中的哪些條件?(讓學生找出解決此問題所需的條件)
(2)指名列出算式,并說明解題思路。
(3)引導學生用簡便方法計算出結果。
預設
生1:運用乘法結合律可以使計算簡便。
12×25
=(3×4)×25
=3×(4×25)
=3×100
=300(個)
生2:運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計算簡便。
12×25
=(10+2)×25
=10×25+2×25
=250+50
=300(個)
生3:先擴大再縮小可以使計算簡便。
12×25
=12×(100÷4)
=12×100÷4
=1200÷4
=300(個)
師:你是怎樣想的?(學生對于最后一種方法可能說不太清楚,教師應引導學生說出:100÷4=25,把25筒看成100筒,擴大到原來的4倍,要使計算結果不變,應縮小到原來的)
(4)引導學生比較幾種簡便算法。
①這幾種算法有哪些相同點?(結果一樣;算法都比較簡便)
②你喜歡哪種算法?在以后的解題過程中,你能應用自己喜歡的算法解決問題嗎?
(5)總結:思考的角度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不同,但結果都是相同的。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乘、除法的簡便計算。(板書課題)
2.教學教材29頁例8(2)。
(1)找到解決這個問題都需要題中的哪些條件。
(2)引導學生獨立列式計算。
(3)讓學生匯報解題方法。
預設
生1:我先求出1副羽毛球拍多少錢,然后除以2求出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錢。
330÷5÷2
=66÷2
=33(元)
生2:我先求出5副羽毛球拍一共有多少支球拍,然后用總價除以支數求出單價。
330÷(5×2)
=330÷10
=33(元)
(4)喚起回憶,理解意義。
①組織學生仔細觀察,在小組內討論。
②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把兩個算式用等號連起來。
330÷5÷2=330÷(5×2)
質疑:在這個算式中,為什么“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與“用這個數除以兩個除數的積”的結果相等呢?
學生借助題意理解:先求出1副羽毛球拍多少錢,然后除以2求出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錢和先求出5副羽毛球拍一共有多少支球拍,然后用總價除以球拍的支數求出單價,都能求出最終的結果,只是采用的方法不一樣,所以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可以用這個數除以兩個除數的積。
(5)方法選優:相比之下,這兩種計算方法哪種比較簡便?(出示課堂活動卡)
(6)引導總結,歸納規律。
學生討論、匯報后教師板書: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可以用這個數除以兩個除數的積。用字母表示為a÷b÷c=a÷(b×c)(b、c均不為0)。
設計意圖:采用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的方式展開學習,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自己去探究發現,從而培養學生根據具體的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使計算變得簡便的能力。
三、鞏固練習,拓展提高
1.簡便計算。
32×125=(________×________)×125
32×125=32×(________÷________)
32×125=(________+________)×125
32×125=(________-________)×125
2.同桌合作完成教材29頁“做一做”,鼓勵學生用簡便方法計算。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五、布置作業
教材30頁1、4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設計說明
1.遵循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幫助學生建立除法概念。
除法的兩種現實情境模型一般被稱為等分和包含分,為了讓學生借助兩種不同的現實情境模型建立除法概念,本節課先通過讓學生動手分一分、圈一圈,獲得平均分的直觀經驗;再通過說一說、填一填的活動,嘗試用數學語言描述平均分的過程;最后學習用除法算式表示,讓學生經歷“實際問題——平均分的活動(實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這一抽象過程,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從而體會除法的實際含義。
2.通過多種表征的轉換,滲透模型化思想。
本節課在學生認識了除法的基礎上,進一步讓學生結合例題探討除法算式所表示的含義,讓學生明確除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平均分的過程及結果,再讓學生用語言表述平均分的`結果是如何用除法算式來表示的。通過從實踐操作到平均分的表述,再到算式所表示的含義,讓學生把平均分和除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從動作表征到語言表征,再到符號表征的轉換,在滲透模型化思想的同時,加深對除法含義的理解。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設置問題,引導參與
1.復習舊知。
(1)說一說什么叫平均分。
(2)舉例說明平均分的兩種情況。
2.課件出示教材13頁例4情境圖,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小組合作解決問題。
(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活動,然后匯報結果。
第一種分法:一個一個地分,每盤分了3個。
第二種分法:先兩個兩個地分,再一個一個地分,每盤分了3個。
第三種分法:三個三個地分,每盤也分了3個。
(2)小結:無論怎樣分,結果都是一樣的,即每盤放3個竹筍。
(3)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語言表述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
(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里,每盤放3個)
設計意圖: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參與,通過觀察、操作、交流、解決問題等活動,強化應用平均分的意識,溫故知新,為引入除法運算奠定基礎。
⊙學習新知
1.引入除法,認識除法算式。
(1)引導學生探究:剛才我們通過平均分幫助熊貓解決了一個問題。這樣的問題能不能用一個算式表示出來呢?
學生小組討論,探究表示方法。
(2)揭示課題:這樣的算式大家都沒有學習過,現在老師就和大家一起來學習這種新的運算——除法。(板書課題:除法)像這樣平均分的情況我們可以用除法來表示。(板書算式:12÷4=3)
2.介紹除法算式的讀寫。
(1)介紹除號的寫法:今天老師給你們介紹一個新的運算符號,它就是“÷”,讀作:除號。寫除號時,先畫一條橫線,再在橫線上下各點一個點,橫線要直,兩點要圓且對齊。同學們試著寫一下。(學生練習書寫除號)
(2)師指著除法算式介紹除法算式的讀法:12÷4=3讀作12除以4等于3。(學生練習讀除法算式)
(3)小結:只要是平均分的情況都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在靈活應用平均分的基礎上,提問“能不能用一個算式表示出來呢?”,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礎上學習除號的寫法和除法算式的讀法,同時讓學生明確平均分的情況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為學習例5做好準備。
3.探究如何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
(1)課件出示教材14頁例5情境圖,引導提問: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看看需要解決什么問題?你們能幫熊貓分竹筍嗎?
學生動手分一分,然后匯報。
(20個竹筍,每4個放一盤,能放5盤)
(2)引導學生用除法算式表示剛剛分竹筍的過程。(生列出算式并讀一讀:20÷4=5)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加減混合的意義,掌握運算順序,正確進行計算。
2.初步培養學生連續看圖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體驗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加減混合的意義,掌握運算順序。
教學難點:
正確計算加減混合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復習10以內的加減法單項口算
老師分別出示口算卡片,學生用手勢表示得數。
2.復習10以內連加、連減口算
老師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回答。(說出各題的計算過程)
我們學習了連加、連減、知道連加、連減表示的意義,那么如果一個算式里面內有加法,又有減法,它又表示什么含義呢?該怎樣計算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問題。
二、指導探索:
1.教學例1
魚缸里有幾條黑金魚?有幾條紅金魚?求共有幾條金魚?應該怎么算?(板書:)如果撈走2條,求還剩幾條?怎么計算?(板書:)
如果我們把剛才演示的內容用圖來表示(貼例題圖)你能敘述一下這幅圖的'意思嗎?
(引導學生敘述題意:魚缸里有4條黑金魚,3條紅金魚,撈走2條,還剩幾條?)誰會列式?
板書:
觀察這個算式,和我們前面學習的連加,連減有什么不同?
像這樣既有加法,又有減法的算式叫加減混合。
板書課題:加減混合
加減混全式題應該怎樣計算呢?結合這道例題,誰來說一說?(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總結出:先算4加3等于7,再算7減2等于5。)板書:讓學生自己練習說計算過程,然后指名說一說。
2.教學例2
出示鴿子圖
你能說出這幅圖表示的意思嗎?(學生分組說一說圖意,然后指名敘述:有4只鴿子在吃谷子,飛走了1只,又飛走了2只,現在有多少只?)
誰會列式?你是怎么想的?
板書:
這也是加減混合算式,你會計算嗎?(同桌互相說一說)
學生齊說計算過程,老師板書:
5
3.比較質疑:
兩道例題有什么不同?(一道是加在前,減在后,另一道是減在前,加在后)
說明:無論是加在前,還是減在前,只要有加有減都叫加減混合,計算加減混合算式與前面學習的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是一樣的,都是從左往右依次計算。
你還有什么問題嗎?
三、鞏固練習
1.看算式擺學具:
出示:
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請你用學具擺一擺。
2.學生獨立完成第65頁的做一做。
訂正時說計算過程。
3.口算:(指名說答案,其他同學當裁判)
老師分別出示口算卡片:
4.競賽:爭做計算小能手
每人一張小卷子,學生獨立計算,比誰算得又對又快,前五名完成的同學把卷子交到老師那里,全對的為“計算小能手”,其他同學訂正后全對的第人發一朵小紅花。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做加減混合式題要按什么順序計算?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12-1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