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小學數學教案

時間:2023-07-30 12:47:28 小學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必備)小學數學教案9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必備)小學數學教案9篇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二單元P19-P21頁。

  教學目標:

  1.通過“過河”的情景,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小括號的作用,能正確計算帶有小括號的算式。

  3.養成先看運算順序,后進行計算的習慣。

  教學重點:

  正確理解并運用小括號,體會小括號在混合運算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

  探索“小括號”的應用過程。

  教學過程:

  一、課前復習

  師:上新課之前,老師想考考你們。

  課件出示復習題:

  1.比一比,看誰的眼力好。(說出運算順序)

  30+8×4 5×2+3 80-64÷8 29+24÷4

  2.把二個算式合并成一個算式。

  5×3=15 81÷9=9 16+12=28 25+15=40 9-9=0 28÷7=4

  (課前復習,為新知識的學習作鋪墊。)

  二、創設情境,談話引入

  1.談話:小淘氣是個善于觀察,善于發現問題的孩子,在生活中他發現了許多數學問題。他很想和同學們挑戰,你們愿意和他比一比嗎?

  (用談話法為學生引出一個虛擬的競爭對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初步的競爭意識)

  2.課件出示 “過河”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

  (1)理解圖意,明確問題

  學生觀察后教師提問:圖中告訴我們哪信息?要我們解決什么問題?(學生回答)

  師:剛才同學們都說得很好,現在我們一起來看圖。

  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他們想要過河,現在每只船限乘9人,需要幾只船?

  (通過創設男、女生過河的情境,使學生將計算生活化,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2)獨立嘗試,合作解決問題

  師: 請同學們動腦筋想一想,幫助圖中的小朋友解決問題。

  師: 我們先估計一下,大概需要幾條船?把你的方法告訴大家。

  生1:我估計大概需要7條船。我把男生看成30人,女生看成30人,這樣用總人數60人除以9,大約需要7條船。

  生2:我估計大概需要6條船。方法和前面的同學差不多,只是人數多算了,所以我從7條里減掉1條船,大約需要6條船。

  師:那么到底需要幾條船?誰會列式解答?

  生:29+25=54(人)

  54÷9=6(只)

  師:第一步先算什么?

  生:先算全班總人數,再除以每條限乘9人。

  師:說得好!

  師:誰能用我們前面學的知識把分步式列成一個綜合算式?

  生:29+25÷9

  師: 小組討論:這樣列式行不行?

  生1:不行,因為這樣就不是先算加法了

  生2:不行,因為這樣就先算女生要幾條船,男生沒算

  ……

  (評析問題的出現為后面小括號的出現做好鋪墊。)

  師:好,你們說得都很有道理,那我們該怎么辦?

  要先算29+25,就必須給它加上一個符號表示出來。現在請同學們試著寫一寫。

  小組合作交流,學生試寫 并展示 :

  29+25÷9 (29+25)÷9

  師:大家仔細觀察,這兩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數據和運算符號一樣。

  師:觀察的非常認真,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后一道算式加了小括號。

  師:那咱們計算一下,結果怎么樣?

  學生計算展示得數后討論:

  為什么兩道題的得數不同?多讓學生說。

  師:大家說的都很好,小括號改變了運算順序,導致得數不同。

  師:這就是我們今天所學的一種新符號——“( )”小括號(板書)。每個數學符號都有它所表示的意義。

  小括號的作用可大了,以后,大家看到算式中有小括號,就要先算小括號里面的'。

  現在再來看這道題,應該怎樣做才能符合題意呢?

  (評析結合具體情境,教師將小括號介紹給學生。)

  師:同桌之間討論并匯報結果。(引導學生感知小括號在計算中的作用。)

  生:(29+25)÷9

  =54÷9

  =6(只)

  答:需要租6只船。

  師:通過對“過河”問題的解決,我們知道了小括號的作用 ,誰來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它的作用?

  生1:小括號能改變運算順序。

  生2:算式中有小括號的要先算小括號里面的。

  生3:小括號里的要先算,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師:老師把大家說的編成了一首兒歌,你們想聽嗎?

  出示 :小括號,本領大,

  算式有你就變化。

  改變順序少不了,

  先算括號要記牢。

  學生齊讀。

  (兒歌的編制進一步讓學生認識有括號算式的運算順序,加深印象。)

  三、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1.比一比,誰的眼睛亮。(說說不同之處及運算順序)

  18-9×2 (18-9)×2

  2.比一比,看誰算得對又快。(學生說說算法)

  5×(36-29) (83-35)÷8 94-(25+19)

  3.我幫媽媽算一算

  每桶方便面4元,每袋大米64元,媽媽帶了100元錢買了一袋大米,剩下的錢可以買幾桶方便面?

  學生獨立做題,教師巡視指導。

  四、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的收獲是什么?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會看鐘表上的半時。

  2. 培養學生遵守時間、珍惜時間的良好生活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整時與半時的區別,半時的兩種寫法。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鐘表模型、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

  1. 出示明明起床、吃飯、讀書、運動的圖片。

  2. 提出問題。

  A.同學們,勤勞的明明要寫一篇日記,他還沒有學過鐘表的表示法,你能幫幫它嗎?你能正確的說出鐘面上的時刻嗎?

  生:明明早晨6點就起來了。

  B.他在什么時刻吃早飯呢?這個時刻以前我們沒有學過,你知道嗎?

  生:7時半。

  C.那么明明是在什么時刻開始讀書的呢?

  生:他在8時半讀書。

  D.下午明明他們有一節體育課,你知道明明踢球是在什么時刻嗎?

  生:3時半他在踢球。

  揭示課題:明明是個很守時的孩子,他每天6時起床,7時半吃飯,8時半讀書,3時半踢球。

  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半時。(板書)

  [運用多媒體動畫課件創設情景,溝通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來激發孩子們的興趣,集中他們的注意力,為學習新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課件出示3時半鐘面。

  A.你能說出這是什么時刻嗎?請用你的學具鐘表,依照圖上鐘面撥一撥。

  B.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四人小組討論一下。

  學生自主匯報:時針指向3和4中間,分針指向6,就表示3時半。

  3. 依次出現4時半、10時半、7時半

  請小朋友們觀察,并動手撥一撥,說一說。

  A.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我們發現4時半、10時半、7時半它們的分針都指向6。

  B.半時和整時分針指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生:整時它的分針都指向12,半時它的分針都指向6。

  總結得出:幾時半的時候,分針總是指向6,時針總是指在兩個數的中間。

  4. 引導學生觀察半時的寫法。(討論)

  整時有幾種表示法?想一想半時的電子表表示法應該是怎樣的呢?

  生歸納:電子表的半時用30表示。點左邊是幾,點右邊是30,就表示幾時半。

  [通過動手撥一撥,觀察、互相交流,找到半時分針與時針指的位置的特征,使學生充分了解時針、分針在半時時候的指向。]

  三.實踐應用

  1.想一想你自己的生活,說一說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幾時半都在做什么,加深對半時的認識。

  完成小英的作息表。

  2.游戲活動

  A. 教師說出幾個時間,讓學生用鐘表學具撥一撥。

  B. 同桌合作,一個說時刻,另一個撥出來,相互交換。

  3.讓學生任意撥一個你最喜歡的時刻,并說一說這個時刻你在干什么?(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后,鼓勵同學們上臺講一講自己最喜歡在那一時刻干什么?

  [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和應用意識,同時,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知識中的樂趣。有學好鐘表的欲望。]

  四、全課小結

  今天大家都學會了新本領。我們可以一起來幫助小蜜蜂完成它的日記了。

  同學們,我們認識了鐘表,知道了時間是很寶貴的,希望小朋友們像明明一樣做一個遵守時間和珍惜時間的好孩子。

  五.拓展創新

  為自己設計一個快樂的星期六。

  [讓學生通過設計星期六的活動,激發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

  教學反思:

  認識半時是認識鐘表的第二節課,學生已經在前一天認識了鐘面也知道了整時的表示法。這節課是上一節課的'延伸。我的設計上主要是要讓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去主動的獲取知識。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本節課初通過讓學生幫明明寫日記的要求,讓學生產生幫助別人的意識,有了一定的目標性,因而很快地進入了狀態。學生的學習是主動積極的。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這節課很多知識的總結都是由學生通過自主的討論,操作自己得出來的。學生通過觀察,以及動手撥一撥、認一認,自己找出半時的時候分針、時針所指位置的特點。在反復操作中強化學生對半時的印象,但又不覺得枯燥。因為即使在練習的設計上,我也力求多變和有趣,通過游戲的形式去鞏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三.實踐應用,拓展創新

  用實踐應用活動鞏固知識,更貼近孩子的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在課末布置的作業中讓孩子為自己設計一個愉快的周末,使所學知識能夠真正派上用場,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理自主能力。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16---17頁《角的認識》,第17頁“想想做做”。

  設計理念:

  生活即數學,數學即生活,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探索現實生活中有關圖形的問題;應注重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認識簡單的圖形,應注重充分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畫圖、觀察和交流活動,認識射線、直線及相互間的聯系,能區分線段、射線和直線。

  2.了解兩點確定一條直線,體會兩點間所有連線中線段最短。

  3.學生認識角,進一步了解角的特征。

  4.學生在認識射線、直線和角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建立射線的概念,掌握直線、線段和射線三個概念之間的聯系與區別,以及建立角的'概念是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媒體:

  多媒體計算機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點擊大屏幕,出現一輛大巴車,車燈發射出燈光,路上有斑馬線、實線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幅圖,你看到了什么?

  (二)認識射線、直線。

  1.認識射線。

  把圖中斑馬線其中的一條畫下來。這是一條什么線?它有什么特點?

  師將線段左邊的端點去掉,向左邊無限延長。

  還能繼續延長嗎?請你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它有可能延長到哪?這條線叫什么名字?射線有什么特點?

  2.認識直線。

  將線段兩邊的端點都去掉,向兩端無限延長,你發現了什么?這條線叫什么名字呢?它有什么特點?

  我們認識了直線、線段和射線,讓我們再看看圖上哪些線是直線,哪些線是射線,哪些線是線段?

  那么,生活中有哪些線是直線、線段和射線呢?

  議一議

  1、直線、射線、線段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分別是什么?

  相同點

  不同點

  直線

  射線

  線段

  2、直線、線段和射線有什么關系?

  (三)、教學“兩點確定一條直線”。

  1.小游戲

  1、在本子上畫一個點,試試經過一點畫直線,看看能畫幾條?

  2、在本子上畫兩個點,試試經過兩點畫直線,看看能畫幾條?

  3、在本子上畫一個點,試試經過一點畫射線,看看能畫幾條?

  匯報結果

  2.生活中常常應用兩點確定一條直線的知識。你還能找到這樣的例子嗎?

  (四)、建立角的概念。

  1.讓學生動手畫一個角,建立角的概念。

  師邊演示邊敘述:先畫一個點,再經過這一點畫一條線,這是一條什么線?

  2.教學角的符號。我想用一個符號來表示角,可以用“∠”表示。

  (五)拓展應用。

  一、請你來當啄木鳥醫生,幫果樹治治病。

  1.直線比射線長。 ( )

  2.角的兩條邊越短,角越小。 ( )

  3.組成角的兩條邊是線段。 ( )

  4. 一條直線長5米。 ( )

  二、摘蘋果。

  1、直線和射線的長度都是( ),而線段的長度是( )。

  ①、有限的 ②、無限的 ③、有的是有限的,有的是無限的

  2、在一條直線上確定兩點之間的一段叫做( ),線段是

  ( )的一部分,把線段的一端無限延長就得到一條( )。

  ①、線段 ②、直線 ③、射線

  (讓學生知道兩點間的所有連線中,線段是最短的。這樣的線段的長度就叫做兩點間的距離。)

  (六)、小結。

  師生交流今天的收獲是什么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簡單求平均數的方法.能根據簡單的統計表求平均數.

  2.培養學生分析、綜合的能力和操作能力.

  3.使學生感悟到數學知識與生活聯系緊密,增強對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明確求平均數與平均分的區別,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平均數的概念,明確求平均數與平均分的區別.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小華4天讀完60頁書,平均每天讀幾頁?

  2.一個上下同樣粗的杯子里裝有16厘米深的水,把這些水平均倒在4個同樣粗細的杯子里,每個杯子里的水深是多少厘米?

  3.小明和小剛的體重和是160斤,平均體重多少斤?

  師:上述1、2兩題都是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實際每一份都一樣多,而第3題是把兩個數的和平均分成兩份,每份不一定是實際數.所以,求幾個數的平均數與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是有區別的.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課.

  以前,我們學習過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的應用題,也就是平均分的問題.

  今天我們共同研究一下求平均數問題.(板書課題:求平均數)

  2.教學例2.

  (1)出示例2.用4個同樣的杯子裝水,水面高度分別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這4個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2)組織討論:你怎樣理解水面的平均高度?

  (3)學生匯報討論結果,教師進一步明確:所謂平均高度,并不是每個杯子水面的實際高度,而是在總水量不變的情況下,水面高度同樣的高度值.

  (4)學生操作.

  請同學們拿出準備的積木,用每塊積木的高度代表1厘米,先用積木按例題的高度要求疊放四堆來表示4杯水的高度,再動腦動手操作一下,使這四杯水的水面高度相等.

  (5)學生匯報操作結果,一般出現兩種方法.

  第一種:數出共有多少個積木,或把積木全部疊放在一起,共16厘米,再用

  164=4厘米,得出每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第二種:直接移多補少.從6厘米中取2厘米放入2厘米杯中,從5厘米杯中取1厘米放入3厘米杯中,就可直接得到4杯水面高度相同的水,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這說明原來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6)師:通過同學們的操作,我們得到了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但這里有一個問題,操作時,我們使水杯的水面實際高度發生了變化,平均高度得到了,而原來4杯水水面高度卻發生了變化.而現實生活中,很多求平均數的情況是不允許改變原值的.例如:高個身高180厘米,矮個身高140厘米,兩人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并不是把高個的身體削下一部分來,接在矮個身體上,使兩人身高相等.由此可見,通過直接操作的方法來求平均數,在很多情況下是行不通的.如果我們不通過操作,直接通過計算,能不能求出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呢?怎樣計算方便呢?

  (7)引導學生列式計算.

  (6+3+5+2)4

  =164

  =4(厘米)

  答:這4個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小結:通過上題的計算,進一步明確:應先相加求出高度總和,再用高度和除以杯子數,得到平均高度.

  (8)看例2與復習題,兩題的結果都是4厘米,所表示的意義相同嗎?

  明確:復習題中,4厘米是平均分的結果,即每個杯子水面的實際高度就是4厘米;例2是求的平均數,4厘米表示的是各杯子水面高度的平均值,而每個杯中水面的實際高度并不一定是4厘米,它們的實際高度并不要求發生變化.

  (9)反饋練習.

  小強投擲三次壘球,每次的成績分別是:28米、29米、27米.求平均成績.

  3.教學例3.

  (1)出示例3:四年級一班第一小組有6個同學,第二組有7個同學,下面是兩組同學身高的統計表(單位:厘米)

  (2)讀題,組織學生討論:兩組人數不同,每人的身高也不盡相同,想要直接比較出哪一組的身高較高,怎么做比較好呢?

  (3)根據討論結果,明確先求出每組的平均身高,再進行比較.

  (4)列式計算.

  第一小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6+142+140+135+137+144)6

  =8346

  =139(厘米)

  第二小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2+141+133+138+145+135+142)7

  =9667

  =138(厘米)

  第一小組的平均身高比第二小組的高多少?

  139-138=1(厘米)

  答:第一小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

  (5)反饋練習.

  一個小組有7個同學,他們的體重分別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這個小組平均體重是多少千克?

  三、課堂小結.

  通過小結,進一步區分平均分與平均數兩個概念的不同含義,鞏固求平均數的方法.

  四、布置作業.

  回家后量出你家中每個人的身高,記錄下來,并求出全家人的平均身高.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使學生初步認識有兩個已知條件的兩步應用題的結構,通過比較,弄清兩個已知條件的一步應用題與兩步應用題的聯系和區別,加深對兩步應用題的理解,并學會這類應用題的分析及解答方法。

  2.培養學生分析應用題的能力。

  3.教育學生養成認真審題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應用題的分析方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師:同學們,我知道你們來自某某,那你們知道劉老師來自哪里嗎?(不知道)我來自中國蜜桔臍橙之鄉——尋烏。【出示圖片】

  師:在我的家鄉尋烏,家家戶戶都有果園,漫山遍野都是果樹,同學們看:【播放果園圖片】

  師:這節課我們就邊欣賞果園圖片邊解決數學問題。同學們看:這片果園就是我的鄰居張大爺家的。【出示圖片一】果園里種有桔子樹和臍橙樹。

  出示復習1、桔子樹和臍橙樹一共有多少棵?

  師:這個問題你能直接解答嗎?(不能)為什么?(沒有已知條件或桔子樹和臍橙樹的棵樹沒有告訴我們)

  師: 對了,要解答桔子樹和臍橙樹一共有多少棵這個問題,題目的已知條件必需要告訴我們桔子樹和臍橙樹的數量,現在我給這道題補上2個已知條件。

  桔子樹有340棵,臍橙樹有400棵,桔子樹和臍橙樹一共有多少棵?

  讓學生讀題后獨立解答,指名說出算式和答案。

  二、新授

  (一)【出示圖二】

  師:看,這是李大伯家的果園,這片果園里有那些數學問題呢?

  出示例1:

  桔子樹340棵,臍橙樹比桔子樹多60棵,桔子樹和臍橙樹一共有多少棵?

  指兩名讀題,說出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

  討論例題的解法,師問。

  (1)根據題目中的兩個已知條件,能直接計算出桔子樹和臍橙樹一共有多少棵嗎?(不能)為什么?(因為已知條件沒有直接告訴我們臍橙樹的數量。)

  (2)師:要解答桔子樹和臍橙樹一共有多少棵,我們必需知道什么?(桔子樹和臍橙樹的數量)

  師:桔子樹的數量第一個已知條件直接告訴了,臍橙樹的數量第二個已知條件沒有直接告訴,但我們可以根據第二個已知條件給出的信息先算出臍橙樹的數量。怎樣列式?(指名回答)

  師板書:①臍橙樹有多少棵?

  340+60=400(棵)

  (3)第一步算出了臍橙樹有400棵, 第二步就可以算出桔子樹和臍橙樹一共有多少棵了,怎樣列式?(全班回答)

  師板書:②一共有多少棵?

  340+400=740(棵)

  答:桔子樹和臍橙樹一共有740棵。

  (二)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弄清兩個已知條件的一步應用題與兩步應用題的聯系和區別。

  桔子樹有340棵,臍橙樹有400棵,桔子樹和臍橙樹一共有多少棵?

  340+400=740(棵)

  桔子樹有340棵,臍橙樹比桔子樹多60棵,桔子樹和臍橙樹一共有多少棵?

  ①340+60=400(棵)

  ②340+400=740(棵)

  師:請同學們讀一讀這兩道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有2個已知條件,都是求桔子樹和臍橙樹一共有多少棵?)

  師:這兩道題都有2個已知條件,而且問題相同,為什么這道題(準備題)用一步解答,而這道題(例題)卻用兩步解答呢?(因為第一題已知條件直接告訴了我們桔子樹和臍橙樹的棵樹,而第二題已知條件只直接告訴了我們桔子樹的`棵樹,橙樹的棵樹沒有直接告訴了我們,所以,需先求出橙樹的棵樹。)

  師小結:我們在解答只有兩個已知條件的應用題時,必需認真審題,弄清條件與問題,如果根據已知條件能直接求出問題的答案的,就用一步解答;如果根據已知條件不能直接求出問題的答案的,就要考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需用兩步計算來解答。

  三、鞏固練習

  師:今年鄰居張大爺和李大爺為了發展果業,又開辟了一片果園,看:【出示圖三】

  這里又有兩個數學問題,出示練習題1、2.

  1、今年,張大爺家桔子樹種了500棵,臍橙樹比桔子樹少種了100棵,張大爺家一共種了多少棵果樹?

  ①全班讀題,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同桌討論解法。

  ②指名說出解題過程,師板書算式及答案。

  2、今年,李大伯家桔子樹種了400棵,桔子樹比臍橙樹少種了100棵,李大伯家一共種了多少棵果樹?

  ①全班讀題,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獨立解答。

  ②指名說出解題過程,師板書算式及答案

  四、發展練習

  【出示圖四】

  師:秋天到了,兩位大爺家的果園豐收了,黃澄澄的果實掛滿了枝頭,兩位大爺想讓我們幫忙算一算果園的收入,你們愿意嗎?

  出示練習

  張大爺家的桔子買了4萬元錢,臍橙賣的錢數是桔子的2倍,張大爺家的桔子和臍橙一共賣了多少錢?

  ①(出示練習要求:把題目讀一讀,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把算式寫在答題卡上。)師巡視指導

  ②指名說出解題過程,訂正答案

  3、李大伯家的臍橙買了9萬元錢,臍橙賣的錢數是桔子的3倍,李大伯家的桔子和臍橙一共賣了多少錢?

  ①(出示練習要求:把題目讀一讀,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把算式寫在答題卡上。)師巡視指導

  ②指名說出解題過程,訂正答案

  五、小結評價

  在我的家鄉——尋烏,像張大爺李大爺這樣的果農有很多,他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發家致富,收獲著成功和希望。同學們,通過一節課的努力,你又有什么收獲?學會了什么?

  六、拓展練習:創編只有2個已知條件的應用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一、教學內容:

  教材第94頁例1、“練一練”,練習二十—第1—4題。

  二、教學要求:

  使學生學會用方程解答數量關系稍復雜的求兩個數的(和倍、差倍)應用題,能正確說出數量之間的相等關系;學會用檢驗答案是否符合已知條件來檢驗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方法,提高學生列方程解應用題和檢驗的能力。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復習:果園里有梨樹42棵,桃樹的棵數是梨樹的3倍。梨樹和桃樹一共有多少棵?(板演)

  2、根據下列句子說出數量之間的相等關系。

  楊樹和柳樹一共120棵

  楊樹比柳樹多120棵

  楊樹比柳樹少120棵

  3、出示線段圖:梨樹:

  桃樹:

  從圖上你可以知道什么?如果梨樹的棵樹用x表示,桃樹的棵數怎樣表示?

  4、出示條件:母雞的只數是公雞的5倍。

  根據這個條件,你可以知道什么?如果公雞的只數用x表示,那么母雞的只數可以怎樣來表示?

  5、在括號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練習二十一第1題)

  6、交流:板演,你是根據怎樣的數量關系來解答的?

  7、導入:在四年級時我們學習了列方程解應用題,誰來說一說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步驟是怎樣的?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列方程解應用題。(出示課題)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1 果園里梨樹和桃樹一共有168棵,桃樹的棵數是梨樹的3倍。梨樹和桃樹各有多少棵?

  (1)齊讀。

  (2)這道題已知什么條件,要求什么問題?邊問邊畫出線段圖。

  桃樹的棵數是梨樹的3倍,把哪個數量看做一份?用線段圖來表示我們先畫梨樹,桃樹的棵數有這樣的幾份?還告訴我們什么條件?這道題的問題是什么?

  (3)“梨樹和桃樹各有多少棵”是什么意思?

  這道題要求的數量有兩個,你認為用什么方法做比較簡便?

  (4)下面我們就以小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這道題用方程來做,學生討論。

  (5)交流。

  (6)通過討論和同學們的交流,你們會解這道題了嗎?請做在自己的作業本上。一生板演,其余齊練。

  校對板演。還可以怎樣求桃樹的棵樹?

  (7)方程解好了,下面要做什么了?你準備怎樣檢驗?(把問題作為已知數進行檢驗,)生說,師板書,齊答。

  2、教學想一想。

  現在我們把第一個條件改一下,變成“果園里的桃樹比梨樹多84棵”,你能列方程解答嗎?(出示改編題)

  一生板演,其余齊練。

  集體訂正。提問:設未知數時你是怎樣想的?你是根據什么來列方程的?

  3、請同學們比較這兩道題,在解答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為什么會不同?因此,你認為列方程解應用題的'關鍵是什么?(找出數量之間的相等關系。)

  4、小結。

  從剛才的兩道題可以看出,如果兩個數量有倍數關系,就可以把1份的數看做x,幾份的數就是幾x;把兩部分相加就是它們的和,兩部分相減就是它們的差。我們可以根據數量之間的相等關系,列方程來解答。

  三、鞏固練習。

  1、練一練。校對:你是根據哪個條件說出數量之間的相等關系的?

  2、只列式不計算。

  一個自然保護區天鵝的只數是丹頂鶴的2.2倍。

  (1)已知天鵝和丹頂鶴一共有96只,天鵝和丹頂鶴各有多少只?

  (2)已知天鵝的只數比丹頂鶴多36只,天鵝和丹頂鶴各有多少只?

  3、選擇正確的解法。

  明明家雞的只數是鴨的3倍,雞和鴨一共56只,雞和鴨各有多少只?

  (1)解:設雞和鴨各有x只。 x+3x=56

  (2)解:設雞有x只,鴨有3x只。 x+3x=56

  (3)解:設鴨有x只,雞有3x只。 x+3x=56

  商店里蘋果的重量是梨的3.6倍,蘋果比梨多26千克。蘋果和梨各有多少千克?

  (1)解:設梨有x千克,蘋果有3.6x千克。 3.6x-x=26

  (2)解:設梨有x千克,蘋果有3.6x千克。 3.6x+x=26

  四、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什么?你感覺到今天學的應用題有什么特點?那你有哪些收獲呢?還有什么疑問嗎?

  老師有個疑問,想請你們幫我解決:為什么今天學的應用題用方程來做比較好,而復習題用算術方法做比較好呢?說明同學們掌握得不錯。

  五、作業:

練習二十一/2—5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2.認識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重點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

  應用比例的意義或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并能正確地組成比例.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一)教師提問復習.

  1.什么叫做比?

  2.什么叫做比值?

  (二)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4.5∶2.7 10∶6

  教師提問:上面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三)教師小結

  4.5∶2.7和10∶6這兩個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說兩個比是相等的,因此它們可以

  用等號連接.

  教師板書:4.5∶2.7=10∶6

  二、新授教學.

  (一)比例的意義(課件演示:比例的.意義)

  例1.一輛汽車第一次2小時行駛80千米,第二次5小時行駛200千米.列表如下:

  時間(時)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1.教師提問:從上表中可以看到,這輛汽車,

  第一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幾比幾?

  第二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幾比幾?

  這兩個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們有什么關系?(兩個比的比值都是40,相等)

  2.教師明確:兩個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這兩個比相等.因此可以寫成這樣的等式

  80∶2=200∶5或 .

  3.揭示意義:像4.5∶2.7=10∶6、80∶2=200∶5這樣的等式,都是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我們把它叫做比例.(板書課題:比例的意義)

  教師提問:什么叫做比例?組成比例的關鍵是什么?

  板書: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關鍵:兩個比相等

  4.練習

  下面哪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1)6∶10和9∶15 (2)20∶5和1∶4

  (3) 和 (4)0.6∶0.2和

  5.填空

  (1)如果兩個比的比值相等,那么這兩個比就( )比例.

  (2)一個比例,等號左邊的比和等號右邊的比一定是( )的.

  (二)比例的基本性質(課件演示:比例的基本性質)

  1.教師以80∶2=200∶5為例說明: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兩端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項.(板書)

  2.練習: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項和內項.

  4.5∶2.7=10∶6 6∶10=9∶15

  3.計算上面每一個比例中的外項積和內項積,并討論它們存在什么關系?

  以80∶2=200∶5為例,指名來說明.

  外項積是:80×5=400

  內項積是:2×200=400

  80×5=2×200

  4.學生自己任選兩三個比例,計算出它的外項積和內項積.

  5.教師明確: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板書課題:加上“和基本性質”,使課題完整.

  6.思考: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等號兩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的積有什么關系?為什么?

  教師板書:

  7.練習

  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哪一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6∶3和8∶5 0.2∶2.5和4∶50

  三、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并學會了應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組成比例.

  四、鞏固練習.

  (一)說一說比和比例有什么區別.

  (二)填空.

  在6∶5=30∶25這個比例中,外項是( )和( ),內項是( )和( ).

  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寫成( )×( )=( )×( ).

  (三)根據比例的意義或者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哪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1.6∶9和9∶12 2.1.4∶2和7∶10

  3.0.5∶0.2和 4. 和7.5∶1

  (四)下面的四個數可以組成比例嗎?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能組幾個就組幾個)

  2、3、4和6

  五、課后作業.

  根據3×4=2×6寫出比例.

  六、板書設計.

  省略

小學數學教案 篇8

  教學目的:

  1、整理1-5的乘法口訣,并能應用口訣進行相關的計算。

  2,進行乘加,乘減式題計算,形成相應的乘法計算技能。

  3、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熟練口訣,并進行相應的乘法計算。

  教學難點:進一步理解乘法意義,正確計算乘加乘減。

  教學過程:

  一、鞏固練習背誦1---5的乘法口訣。

  1、同桌合作練習

  2、全班交流

  3、板演寫口訣

  二、練習應用口訣進行計算

  1、了解題意:

  (1)教師指導:每朵花中間的數要分別與花瓣上每個數相乘。

  (2)學生各自試練習。

  (3)指名分別說出每朵花的每個乘式的得數。

  三、練習第三題

  1、指名讀要求,幫助學生理解題意。

  2、學生獨立完成,集體交流,并說說是怎樣填的?

  四、運用口訣進行計算

  1、要求:看算式說得數,并說是用了哪句口訣。

  2、指名開火車口答。

  3、各自完成余下的練習

  五、練習第五題

  1、指導:讀算式,說說分成哪兩部分?每部分是什么意思,整個算式是什么意思?如33+3,33表示3個3 ,+3再加上一個3,3個3再加上1個3表示一共是4個3相加得12。

  2、同桌討論每個算式含義。

  3、全班交流。

  4、學生獨立完成

  六、總結談話

  本節課我們練習了哪些內容?你有哪些收獲?

  板書設計:

  二三得六 ( )

  () ()=6 45=20

  () ()=6 54=20

  作業設計:

  34 53-5

  45 24-8

  練習二

  第二課時

  主備教師:董洪偉 使用教師:

  備課時間:20xx.9.4 上課時間:

  教學內容:教材15 ---16頁,6---11題目

  教學目的:

  1、綜合練習,應用乘法的.有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訓練學生分析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進一步理解乘法的含義,正確地看圖列出算式。

  教學難點:通過看圖,歸納出是幾個幾相加。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檢查乘法口訣。

  2、板演:

  111 111 11 11 11 11

  ?個?個

  乘法算式是( ) 乘法算式是( )

  3、計算

  42-2 35+5 44-8

  二、綜合練習6---11題

  1、練習:6題

  a、指名說圖意 b、各自列算式 c、集體交流 d、學生獨立完成 e、指名說算式說出為什么

  小結:解決實際問題,要先弄清楚求什么,如果是求一共有多少?就要弄清楚是幾個幾相加,再列乘法算式。

  2、練習7、8、9題

  第七題,學生獨立完成,集體交流,說明列式理由。

  第八、九題方法同上。

  3、練習第十題

  (1)指導看圖,弄清題意。

  教師問:一輛汽車幾個輪子?2輛汽車幾個輪子?想想5輛汽車有多少個輪子就是求()個4是多少,怎么列乘法算式?

  (2)學生看圖,思考后回答問題。

  (3)各自列式、交流

  4、練習11題

  (1)指導觀察情境圖

  圖中有哪些景物?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計算的問題?

  (2)學生觀察圖意,指名說圖意,指出問題。

  (3)學生各自列式,并解答。

  (4)集體交流

  三、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練習了什么內容,你有哪些收獲?

  板書設計:

  用乘法解決實際問題

  1、弄清求什么

  2、弄清是求幾個幾

  3、列出乘法算式。

  作業設計:

  寫乘法算式:

  3+3+3+3=( )( )

  5+5+5=( )( )

  6 個2 相加( )

  1乘5 ( )

小學數學教案 篇9

  設計說明

  根據本節課的知識特點,從興趣出發,主要側重于對解決問題過程的指導和方法的提煉。為此,本節課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1.導入新課。

  根據教材提供的情境,創設了讓學生欣賞漂亮手鏈圖片的情境。這一情境學生在現實生活中一定經常接觸,貼近生活,便于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出示的手鏈圖片也能讓學生感受到其中的規律性,為新知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2.分層次教學。

  在新課的講解中,采用“分析理解——解決問題——回顧反思”的順序幫助學生解答問題。這一過程能讓學生抓住關鍵詞,按照發現的規律理解問題、解決問題。在最后設計的回顧反思環節中能讓學生逐步學會根據問題靈活地進行驗證解答對錯的方法。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不同顏色的珠子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見過漂亮的手鏈嗎?老師今天就給大家帶來了許多漂亮的手鏈,請看大屏幕。

  (課件出示手鏈圖片,學生欣賞后,教師課件出示一條斷了的手鏈)

  師:同學們,小紅自己也穿了一串漂亮的手鏈,可是不小心讓她弄斷了,掉了2顆珠子,她自己也不知道掉的是什么顏色的珠子,你們能幫她找找嗎?

  生:能。

  師:這節課我們就應用前幾節課所學的`知識來幫助小紅解決問題。

  [板書課題:找規律(三)]

  設計意圖:根據學生熟悉的情境導入新課,貼近學生的生活,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新課的開展打好基礎。

  ⊙引導探究,解決問題

  1.理解題意。(課件出示教材88頁例5)

  (1)想一想:在這道題中,你認為哪個詞語最關鍵?(關鍵詞語就是“按規律”)

  (2)說一說:小紅是按什么規律來穿手鏈的呢?

  預設

  生1:這串手鏈是用2顆黃珠子、1顆藍珠子為一組依次重復穿出來的。

  生2:這串手鏈是用1顆黃珠子、1顆藍珠子、1顆黃珠子為一組依次重復穿出來的。

  (對于學生所發現的規律,教師都應給予肯定)

  引導學生說出:第一種規律是按從左往右的順序觀察得到的;第二種規律是按從右往左的順序觀察得到的。

  2.分析解答。

  (1)我們剛才發現的規律是什么?那我們能不能利用我們發現的規律來解答呢?

  (2)引導:你從哪邊開始看?(左邊)所以發現的規律是黃黃藍為一組重復排列。掉的珠子應該是1顆藍珠子和1顆黃珠子。(課件演示,圈出一組)

  (3)你還有不同的發現嗎?(從右邊開始看)所以發現的規律是黃藍黃為一組重復排列,掉的珠子應該是1顆藍珠子和1顆黃珠子。(課件演示,圈出一組)

  (4)師小結:我們發現,從不同的起點,不同的方向觀察,發現的規律是不一樣的。

  3.回顧反思。

  (1)我們的解答正確嗎?(正確)如何證明是正確的呢?

  引導學生說出:要動手擺一擺,看看是否正確。

  (2)同桌合作:利用學具擺出小紅的手鏈,看符不符合規律。

  (3)匯報結果:學生匯報時,教師利用課件動態演示。得出:通過擺一擺,證明剛才同學們的解答是正確的。

  設計意圖:在這幾個環節中,教師既要加強對學生解決問題過程的指導,又要注意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的同時,不斷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12-17

小學數學教案06-12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07-05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精選)07-06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