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小學數學教案

時間:2023-07-25 09:46:22 小學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學數學教案優選8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常常需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數學教案優選8篇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采用法定計量單位的重要意義.

  2.復習長度、面積、體積、質量、時間單位.

  3.復習各種計量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匯總整理學過的計量單位,牢固掌握各種計量單位及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

  掌握各種計量單位的實際大小及進率,正確使用計量單位.

  教學步驟

  一、直接導入.

  提問導入:同學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采用了國際上通用的法定計量單位,你能說說這是為什么嗎?(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歸納:我國從1990年起廢除原來的計量單位,采用國際上通用的法定計量單位,目的是為了便于國際交流,擴大開放,不斷發展面向世界的外向型經濟.因此,我們要認真學好有關計量的知識.這節課我們整理和復習量的計量.(教師板書課題)

  二、歸納整理.

  (一)啟發學生回憶:我們學過了哪些量的計量?

  教師板書:

  長度 質量 時間

  面積

  體積(容積)

  (二)復習長度、面積、體積單位及進率.

  1.啟發學生回憶:已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每個長度單位實際有多大?相鄰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2.啟發學生回憶:已學過的面積單位有哪些?每個面積單位實際有多大?相鄰單位間

  的進率是多少?

  學生討論:相鄰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為什么都是100?

  師生歸納:面積單位是根據長度單位確定的,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是10,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就是100.

  3.啟發學生回憶:已學過的體積(容積)單位有哪些?相鄰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學生思考:相鄰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為什么是1000?

  教師說明:面積單位體積(容積)單位都是依據長度單位確定的,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是10,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體積(容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0,要注意它們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在實際計量時做到準確無誤.

  4.練習.

  (1)在( )里填上適當的計量單位名稱.

  一枝鉛筆長176( ) 一個籃球場占地420( )

  一張課桌寬52( ) 一個火柴盒的體積是21( )

  一間教師的面積是48( ) 一種保溫瓶的容量是2( )

  (2)一個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它的棱長是多少?它的每個面的面積是多少?

  (3)用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木塊堆成一個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需要多少塊?把這些小正方體木塊排成一行,有多長?

  (三)復習質量單位.

  1.啟發學生回憶:學過的質量單位有哪些?它們之間的進率是多少?(并填寫下表)

  2.練習.

  ①10麻袋大米約1( )

  ②l個雞蛋約6.5( )

  ③1棵白菜約2.5( )

  ④1名六年級學生體重是40( )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建議思考的問題

  1.教學中課本上的結論是否就是定論?

  2.課堂上采用小組討論形式,萬一發言一發不可收,提出令人尷尬的問題或課堂教學秩序混亂,教學任務完不成怎么辦?

  3.課堂上小組討論是否會流于形式,反而浪費了課堂時間?

  背景

  最近,我教《約數和倍數》這一章,感到非常頭疼。因為我教書8年來,一直認為這章概念多,難理解,要想學生學好,必須講得細,扎扎實實練好每一節。所以,我認真備課,把要學的每一個知識點都準備講得清清楚楚。但事與愿違,上課時,許多學生覺得挺簡單,我在講解時,他們不停地插話,打斷我的思路;可讓他們做作業時,卻錯誤百出,真是“自以為是”!但是不讓他們插話,認真聽我講,結果他們興趣索然,趴在桌上不想聽課!我真是不知該怎么辦,甚至埋怨這班學生不如其他班的,真是“朽木不可雕也!”。

  后來,我停止了抱怨,開始反思:如何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呢?嗯……對!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

  案例描述

  一、復習。

  1.什么叫公約數?什么叫最大公約數?

  2.自己默默地想一想如何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

  二、教學新課。

  (黑板上出示)求下面每組數的最大公約數,如能簡便,請用簡便方法計算;如不行,就用短除法來求。

  11和12 8和15 12和18 21和7

  學生們認真地觀察這些數字,進行著思考和計算。一會兒,有的學生喜形于色,有的學生緊鎖眉頭,此時的教室里鴉雀無聲,每個學生都在積極地思索(進入了狀態),5分鐘過去了,一個學生輕輕問:“段老師,講講吧?”我歉然一笑,說:“老師現在不會告訴你的。”接著又向大家說:“現在分小組討論,交流各自的意見。”

  一句話擊起了“千層浪”,學生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有些學生認為4個題都可簡便,有些學生認為有三個可簡便,有些學生還認為簡便的方法不只一種。這時,我出示了一張表:

  根據工作表,小組長帶領組員思考要探究的問題,大膽地提出自己的猜想,并嘗試著進行實踐證明……在一番自主活動之后,師與生、生與生之間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方法和探究過程——

  生:我認為第一組“11和12”可以簡便計算,它們相差是1,最大公約數就是1。

  生:(對剛才那個學生反問)我認為你的想法是錯誤的',11和12互質,所以它們的最大公約數是1。

  生:(支持第一個學生)我舉了好幾個例子,比如7和8相差1,最大公約數就是1。

  生:我認為只要是兩個互質數,它們的公約數就只有1,因此,最大公約數也是1,例如:第一組中的“11和12”,第二組中的“8和15”;而其中11和12的最大公約數是1,也正好相差是1,這是一個巧合,也是正確的,但它不能代表所有互質數的求法,只能代表相鄰的兩個數的求法,又因為相鄰的兩個數一定互質,我們為何不把它歸為一類:兩個互質數,最大公約數就是1。

  同學們聽后紛紛投去贊許的目光。

  師:同學們,道理只有越辯越明,經過剛才的討論,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如果兩個數是互質數,它們的最大公約數就是1。(投影出示)

  生:我們組認為第三組“12和18”求最大公約數也可用簡便方法,可以用公約數6去除,再看所得的商還有沒有其他公有質因數,結果沒有了公有質因數,因此,12和18的最大公約數是6。

  生:(反對剛才那個同學所說的)我們在用短除法求最大公約數時,只能用質因數去除,怎么能用公約數去除呢?

  生:是啊!只能用公有質因數去除,6是一個合數,不能用6去除。(一片議論聲。)

  師(引導):大家想一想最大公約數是求什么?

  生:是求兩個數公有的約數中最大的一個。

  師:既然這個最大公約數既是18的約數,又是12的約數,因此,就可以用18和12的公約數去除,大家之所以習慣用公有質因數去除,是因為短除法當時從分解質因數演變過來的,但從最大公約數的意義考慮,是可以用它們的公約數去除的。

  學生聽得非常認真,并且有恍然大悟的神情。

  生:我發現第四組“21和7”也有簡便方法,它們的最大公約數是7,7的約數有7,21的約數也有7,所以,它們的最大公約數是較小數7。

  生:我對剛才那位同學進行補充,因為21是7的倍數,所以,21的約數必定有7,7又是它本身的約數,因此,它們的最大公約數是7。

  師:同學們剛才說得非常好,這就是第二個規律(投影出示):如果較小數是較大數的約數,那么較小數就是這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

  經過剛才的發言,舉手的人漸漸少了,可有一位同學仍堅持不懈地高高舉著手,我便請他發言。

  生:我認為除了老師您黑板上的例子可以簡便,還有一種可以簡便處理的方法,那就是:兩個相鄰的奇數一定互質,它們的最大公約數也是1,雖然它包含在互質數這一類中,但仍比較特殊。

  他的回答著實讓我和同學們吃了一驚,當時,我也對他的答案是否正確把握不準。于是便領著學生們進行驗證,發現果然是正確的,同學們都露出了佩服的神情。

  接下來,同學們又認真地看書中例題,并且積極地做了相關的練習題。

  課后反思

  上面這個案例,是我在教學中的一個片段,它體現了我思想上的一些創新和轉變。

  1.由指令性活動向自主性探索轉化。

  在前段時間教學時,總是對學生不放心,結果只會束縛學生的手腳,阻礙學生思維的發展,因為真正能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實踐活動必須是學生自主的活動。這一節課中,學生自己在進行觀察、假設、探究等高層次的思維活動之后,得出的結論是我始料不及的。

  2.由問答式教學向學生獨立思考基礎上的合作學習轉變。

  在教學中,學生一直處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狀態之中,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行探究,形成獨特見解,此時的合作有了基礎。當有了不同意見時,才會產生創新的思想火花;當意見相同時,就會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和表現欲,那小組合作怎會流于形式呢?可能這會“浪費”些時間,但這讓我們的學生獲得了多少知識和能力啊!

  3.課本不能被當作惟一不可改變的標準。

  課本在學生學習時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學生可在此基礎上進行探索和創新。例如在這節課上,學生們總結出來的規律可能被分別歸入書中幾類,但他們所發現的細微的結構特征是書上所沒有的,它是那樣有新意,我們有什么理由可以“一刀切”呢?

  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關鍵在于教師,一方面要求教師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另一方面要求教師能將先進的教學理念轉化為教學行為,特別是要改變長期形成的、習慣了的舊的教學方式。只有讓學生充分從事探究學習活動,發揮他們的自主性、主動性、選擇性和創造性,才能真正地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知識網絡

  列方程解應用題最關鍵是前兩步:設未知數和列方程。有的同學說解方程的部分不是篇幅很長么,為什么不是關鍵部分呢?其實,只要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雖然篇幅很長,但只要注意到符號變化、分配律等基本運算技巧,解的過程是較容易掌握的。相反,前兩步篇幅雖然短,但列方程解應用題的精華和難點卻大部分集中在這里,需要用以體會。

  一般地,設什么量為未知數,最簡單明了的想法是設所求為x(復雜的題目有時要采取迂回戰術,間接地設未知數),當所求的數較多時,把這些所求的數量用一個或盡量少的未知數表達出來,也是很重要的。

  設完未知數,就要找等量關系,來幫助列出方程。這時需要認真讀題,因為許多等量關系是隱藏在字里行間的。中文有很多字、詞、句表達相等的意思,如相等、是、比多、比少、是的幾倍、的總和是、與的差是等等,根據這些字句的含義,再加上其中的量用未知數表達出來,就能列出方程。

  重點難點

  列方程解應用題是用字母來代替未知數,根據等量關系列出含有未知數的等式,也就是列出方程,然后解出未知數的值,列方程解應用題的優點在于可以使未知數直接參加運算。解這類應用題的關鍵在于能夠正確地設立未知數,找出等量關系從而建立方程。而找出等量關系又在于熟練運用數量之間的各種已知條件。掌握了這兩點就能正確地列出方程。

  學法指導

  (1)列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是:

  1)弄清題意,找出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

  2)依題意確定等量關系,設未知數x;

  3)根據等量關系列出方程;

  4)解方程;

  5)檢驗,寫出答案。

  (2)初學列方程解應用題,要養成多角度審視問題的習慣,增強一題多解的自覺性,逐步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對于變量較多并且變量關系又容易確定的問題,用方程組求解,過程更清晰。

  經典例題

  例1 某縣農機廠金工車間有77個工人。已知每個工人平均每天加工甲種零件5個或乙種零件4個或丙種零件3個。但加工3個甲種零件、1個乙種零件和9個丙種零件才恰好配成一套。問:應安排生產甲、乙、丙種零件各多少人時,才能使生產的三種零件恰好配套。

  思路剖析

  如果直接設生產甲、乙、丙三種零件的人數分別為x人、y人、z人,根據共有77人的條件可以列出方程x+y+z=77,但解起來比較麻煩 如果仔細分析題意,會出現除了上面提到的加工甲、乙、丙三種零件的人數為未知數外,還有甲、乙、丙三種零件各自的總件數也未知。而題目中又有關于甲、乙、丙三種零件之間裝配時的內在聯系,這個內在聯系可以用比例關系表示,而乙種零件件數又在中間起媒介作用。所以如用間接未知數,設已種零件總數為x個,為了配套,甲種、丙種零件件數總數分別為3x個和9x個,再根據生產某種零件人數=生產這種零件的個數工人勞動效率,可以分別求出生產甲、乙、丙種零件需安排的人數,從而找出等量關系,即按均衡生產推算的總人數,列出方程 解 答

  設加工乙種零件x個,則加工甲種零件3x個,加工丙種零件9x個。

  答:應安排加工甲、乙、丙三種零件工人人數分別為12人、5人和60人。

  例2 牧場上長滿牧草,每天牧草都勻速生長。這片牧場可供10頭牛吃20天,可供15頭牛吃10天,問可供25頭牛吃幾天?

  思路剖析

  這是以前接觸過的牛吃草問題,它的算術解法步驟較多,這里用列方程的方法來解決。

  設供25頭牛可吃x天。

  本題的等量關系比較隱蔽,讀一下問題:每天牧草都勻速生長,草生長的速度是固定的`,這就可以發掘出等量關系,如從供10頭牛吃20天表達出生長速度,再從供15頭牛吃10天表達出生長速度,這兩個速度應該一樣,就是一種相等關系;另外,最開始草場的草應該是固定的,也可以發掘出等量關系。

  解 答

  設供25頭牛可吃x天。

  由:草的總量=每頭牛每天吃的草頭數天數

  =原有的草+新生長的草

  原有的草=每頭牛每天吃的草頭數天數-新生長的草

  新生長的草=草的生長速度天數

  考慮已知條件,有

  原有的草=每頭牛每天吃的草1020-草的生長速度20

  原有的草=每頭牛每天吃的草1510-草的生長速度10

  所以:原有的草=每頭牛每天吃的草200-草的生長速度20

  原有的草=每頭牛每天吃的草150-草的生長速度10

  即:每頭牛每天吃的草200-草的生長速度20

  =每頭牛每天吃的草150-草的生長速度10

  每頭牛每天吃的草200草的生長速度20+每頭牛每天吃的草150-草的生長速度10

  每頭牛每天吃的草200-每頭牛每天吃的草150

  =草的生長速度20-草的生長速度10

  每頭牛每天吃的草(200-150)=草的生長速度(20-10)

  所以:每頭牛每天吃的草50=草的生長速度10

  每頭牛每天吃的草5=草的生長速度

  因此,設每頭牛每天吃的草為1,則草的生長速度為5。

  由:原有的草=每頭牛每天吃的草25x-草的生長速度x

  原有的草=每頭牛每天吃的草1020-草的生長速度20

  有:每頭牛每天吃的草25x-草的生長速度x

  =每頭牛每天吃的草1020-草的生長速度20

  所以:125x-5x=11020-520

  解這個方程

  25x-5x=1020-520

  20x=100

  x=5(天)

  答:可供25頭牛吃5天。

  例3 某建筑公司有紅、灰兩種顏色的磚,紅磚量是灰磚量的2倍,計劃修建住宅若干座。若每座住宅使用紅磚80米3,灰磚30米3,那么,紅磚缺40米3,灰磚剩40米3。問:計劃修建住宅多少座?

  解 答

  設計劃修建住宅x座,則紅磚有(80x-40)米3,灰磚有(30x+40)米3。根據紅磚量是灰磚量的2倍,列出方程

  解法一:用直接設元法。

  80x-40=(30x+40)2

  80x-40=60x+80

  20x=120

  x=6(座)

  解法二:用間接設元法。

  設有灰磚x米3,則紅磚有2x米3。根據修建住宅的座數,列出方程。

  (x-40)30=(2x+40)80

  (x-40)80=(2x+40)30

  80x-3200=60x+1200

  20x=4400

  x=220(米3)

  由灰磚有220米3,推知修建住宅(220-40)30=6(座)。

  同理,也可設有紅磚x米3。留給同學們練習。

  答:計劃修建住宅6座。

  例4 兩個數的和是100,差是8,求這兩個數。

  思路剖析

  這道題有兩個數均為未知數,我們可以設其中一個數為x,那么另一個數可以用100-x或x+8來表示。

  解 答

  解法一:設較小的數為x,那么較大的數為x+8,根據題意它們的和是100,可以得到:

  x+8+x=100

  解這個方程:2x=100-8

  所以 x=46

  所以 較大的數是 46+8=54

  也可以設較小的數為x,較大的數為100-x,根據它們的差是8列方程得:

  100-x-x=8

  所以 x=46

  所以 較大的數為100-46=54

  答:這兩個數是46與54。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47頁,例7、例8、練一練,練習九第1~6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探索并掌握把假分數化成整數或帶分數的方法,知道帶分數是整數和真分數合成的數。

  2、使學生在探索中,進一步發展數感,培養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等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掌握把假分數化成整數或帶分數的方法,知道帶分數是整數和真分數合成的數。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今天我們將繼續研究假分數,誰來說說什么是假分數?(板書:假分數)你能舉例說一些假分數嗎?學生舉出的例子老師分兩欄板書,左邊一欄寫能化成整數的假分數,右邊一欄寫能化成帶分數的假分數。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7。

  然后指左邊一欄,你能將這些假分數化成整數嗎?小組里交流說說你的想法。

  (2)交流匯報方法:

  A.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用分子÷分母4/4=4÷4=110/5=10÷5=228/7=28÷7=4

  B.根據分數的意義:4/4就是4個1/4,4個1/4是1;10/5是10個1/5,5個1/5是1,10個1/5是2。

  C.還可以畫圖看一看。

  哪種方法轉化更簡便?(分子÷分母)

  (3)觀察一下,能化成整數的假分數有什么共同特點呢?(分子是分母的倍數)

  :能化成整數的假分數,它們的分子都是分母的倍數。反過來,分子是分母倍數的假分數,能化成整數。

  完成練習九的第一題。

  (4)那么:4/3、7/3、11/8能化成整數嗎?為什么?(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數)

  (6)帶分數的意義。

  出示數軸。

  你能在數軸上找到4/3這個點嗎?

  (4/3是4個1/3,從0開始數出4個1/3。)

  (3個1/3是1,在1后面再數1個1/3就是4/3。)

  指出:分子不是分母倍數的假分數,可以寫成整數和真分數合成的數,通常叫做帶分數。

  如4/3就是3/3和1/3合成的數,1/3,讀作一又三分之一。

  說說5/3是幾和幾分之幾合成的數?讀作什么?數軸上的點在哪里?

  2、教學例8。

  (1)出示例8。

  (2)怎樣把11/4化成帶分數呢?

  嘗試練習,巡視指導。

  (3)交流匯報方法:

  (可以畫圖;)

  (11/4有11個1/4,8個1/4是2,3個1/4是3/4,11/4是23/4)

  (11/4=11÷4=23/4)

  (4)你認為哪一種方法化成帶分數快速一些呢?

  因此在實際運用中就可以用分子除以分母。

  11/4=11÷4(=2……3)=23/4(商作為帶分數的整數部分,余數作為分子,分母不變)

  說說把假分數轉化成整數或帶分數的方法。

  分子除以分母,如果分子是分母的倍數,可以化成整數;如果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數,可以化成帶分數,除得的商作為帶分數的`整數部分,余數作為分數部分的分子,分母不變。

  3、完成練一練。

  獨立完成練習。

  匯報方法,說說是怎么想的?

  哪些假分數能化成整數,哪些假分數要化成帶分數?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九第3題。

  獨立完成練習,匯報方法,集體核對。

  2、完成第2題。

  讀題,理解題意。

  嘗試練習,說說你是怎樣想到的?怎樣改寫?

  如果看圖,你能直接用帶分數表示嗎?你是怎樣看的?

  3、完成第4題。

  關鍵要看清什么?(把“1”平均分成了幾份)

  怎樣找比較快?說說你的方法。

  4、完成第5題。

  獨立完成填空。

  把不是0的整數化成假分數時,怎樣化?(用整數與分母相乘的積作分子)

  5、完成第6題。

  獨立完成。

  匯報方法,說說想法。

  還有其它的比較方法嗎?哪一種方法比較快?

  四、課堂

  今天學習了什么內容?你又有了什么新的收獲?8/11能化成帶分數嗎?帶分數是假分數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的情境,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小數,復習鞏固小數的讀、寫及其大小比較,能夠比較熟練地進行一位小數的加、減計算。

  2.能夠結合具體情境,提出可以用小數加減計算的問題,并列出正確的加減算式。

  3.能夠利用小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相關的一些簡單問題,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在具體的應用中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學完第一單元“元、角、分與小數”,初步認識了小數并會進行簡單的一位小數的加減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一節練習課教學。在練習中利用學生所熟悉的情境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復習小數的讀、寫、大小比較及其計算,重點放在學生對知識的應用上,看學生是否能把學過的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同時,應注意學生進行小數的大小比較及其計算的策略。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校是一所民辦學校,學生基本上來源于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家庭,但這些家庭的大部分孩子又因為父母的“忙”而缺乏家庭所給予的學習上的必要輔導。作為一所民辦學校,從20xx年開始課改實驗,學生都比較喜歡上數學課。學生能靈活地思考問題和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動手能力有所提高。

  教學設計

  (一)活動一:看一看,比一比

  1.師:新的學期我們又擁有了許多新的課本,又可以學到許多新的知識,這學期學校又發了哪些新書呢?拿出來看一看。

  2.一本數學書的.價錢是多少元?也就是幾元幾角幾分呢?其余書的單價你知道嗎?同桌互相介紹一下。

  3.老師手中有一本科技書,它的價錢是多少?你能在你的新書中找一本比科技書貴的書嗎?再找一本比科技書便宜的書。(讓學生說明比較的理由。)

  4.小組合作:一名同學拿出一本書,其余同學分別找比它便宜或比它貴的書。

  (二)活動二:想一想,算一算

  1.師:在這些新書中,哪本書最貴,哪本書最便宜?你能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

  在學生提出的問題中選擇以下兩個問題:

  (1)這兩本書相差多少元?

  (2)這兩本書一共多少元?

  2.讓學生對以上兩個問題獨立列式計算。

  3.全班交流:你認為在計算小數加減法時需要注意些什么問題?小數加減時為什么小數點要對齊?

  4.根據這些新書的價格,你還能提出有關小數加減計算的問題嗎?(小組合作,每組提出兩個問題,獨立列式解答。)

  (三)活動三:綜合練習

  1.寫一寫、讀一讀

  10元 2元 5角 5角2角 2分5元 2分

  元 元 元

  2.在○里填上“>”“<”或“=”

  7.8元○9.0元0.6元○1.2元10.00元○10元

  6.08元○6.05元 0.??60元○0.59元 3.68元○4.2元

  3.解決問題

  (1)小明的爸爸身高是1.80米,媽媽身高是1.60米,小明的爸爸比媽媽高多少米?

  (2)一本《數學伴你成長》3.20元,老師帶10元錢準備買兩本《數學伴你成長》,錢夠嗎?

  4.實踐活動

  跟爸爸媽媽一起經歷一次購物活動,保留收銀小票,看一看收銀小票,與爸爸、媽媽交流一下收銀小票的每一項表示什么。

  教學反思

  本節練習課的教學是在新學期的第二周進行的,在教學時我利用學生對新書還有強烈的興趣這一資源,創設了一個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把解決問題的過程與復習有機地結合起來,不但復習小數的意義、讀、寫、大小比較及計算,而且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使學生參與知識應用的過程,在應用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因此,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都比較高,能夠采用不同的方式比較兩個數的大小,也能清晰地表達出小數點要對齊的道理,較好地達到預期的目標。只是在綜合練習中,我感到有些平淡,學生也比較安靜,我想如果能夠在這里設計一道綜合性的或開放性的題目,學生也許會更感興趣一些,效果會更好一些。

  案例點評

  本節課為第一單元的練習課,楊老師設計了一個具體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通過比較書的價格復習小數大小的比較;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通過解決學生自己提出的數學問題復習小數的加減法,并且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應用意識,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感受到數學的價值。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48-49頁。

  教材分析:《營養午餐》的這一內容的設置,是為了系統而有步驟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嘗試把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通過學生可以理解的簡單形式,透過生動有趣的營養搭配、調配系列活動而呈現出來,進而提高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可以使學生感受數學思想方法的奇妙與作用,逐步形成有序地、嚴密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加強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和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能力和意識。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1、了解健康常識,知道吃好午餐的重要性。

  2、會用專家的建議正確地分析午餐菜肴中營養成分,能設計調配科學、合理午餐食譜。

  情 感 目 標 :懂得科學、合理營養飲食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教 學 重 點:能合理地調配午餐食譜,對學生平時不正確的飲食習慣有所改變

  教 學 難 點:理解“不低于、不超過”的含義

  教 學 準 備:整合課件,電腦,白板。

  教 學 過 程:

  一、創設情境,輕松導入

  (1)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每個人都離不開吃。今天,老師準備了很多精美的菜肴圖片想和大家一起來欣賞。(出示菜肴圖片)

  (2)你平時都喜歡吃什么菜?

  (3)你昨天中午吃了什么?你認為自己吃得科學、合理嗎?

  今天我們就來做一回小小營養師。

  二、小小營養師

  (一)分析菜譜

  1、叮叮餐廳推出10款最新菜款,歡迎您的光臨。(課件出示)

  2、這些菜可以進行如何分類?(肉類和菜類或葷菜和素菜)

  3、這些菜中,哪幾種你們最喜歡吃?

  (二)初次點菜

  1、讓學生按照個人喜好,任點三個菜

  我們就來做一回小小點菜員吧。請你們從這份菜譜中點出自己最愛吃的3道菜來,你想吃什么就盡情點什么。好,現在開始,看誰能當好小小點菜員。

  2、點完三種菜后,請同學們算一算自己所點的菜熱量和、脂肪和、蛋白質和各是多少。(填入表格中)。

  請三名學生匯報不同的菜譜(菜式熱量總和很低、脂肪總和很高和合理的菜譜各一份)。

  你對他們所點的菜有沒有意見?同學們的話說得有道理嗎?

  (三)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營養專家是怎么說的

  1、出示專家建議。讓學生閱讀飲食與健康(專家建議)。(課件出示)

  2、讓學生結合實際說說“不低于”和“不超過”的具體含義。

  師:看了營養專家的`話,你們知道了什么?

  生:我們知道:10歲左右的兒童從每餐午飯中獲取的熱量應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不超過 50克。(生邊說師邊板書:熱量應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不超過50克)

  師:其實人體需要的營養成分有很多,但最基本的是熱量和脂肪。

  師:營養專家說的“熱量不低于2926千焦”中的“不低于”是什么意思?“脂肪不超過50克”中的“不超過”又是什么意思?

  3、師:按照專家提供的這兩條基本的營養標準,每個同學都檢驗一下,看看自己剛才點的菜符不符合這兩條營養標準。跟同桌同學談談自己點的菜為什么符合或為什么不符合標準。

  (四)合理調配

  師:那么,你們覺得怎樣配菜容易達到這兩條標準呢?請各小組討論解決這些問題:(課件出示)

  (1)如果三道菜點的全是葷菜,熱量和脂肪都能符合標準嗎?( 熱量能符合標準,但脂肪不符合標準。)

  (2)如果三道菜點的全是素菜,熱量和脂肪都能符合標準嗎? (脂肪能符合標準,但熱量不符合標準)

  (3)怎樣配菜才容易使熱量和脂肪都符合標準?( 葷素搭配容易使熱量和脂肪都符合標準。)

  師板書:搭配

  師:同學們真聰明!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了科學、合理的配菜方法。現在就請同學們重新搭配這些菜,使它符合營養專家所說的兩條標準。標準是:科學、合理

  (五)選五個不同搭配上臺演示。介紹自己的菜式

  哪一種搭配獲取的蛋白質最多?

  (六)對于班上偏胖或偏瘦同學的飲食習慣,你有什么好的建議?

  師:同學們,不科學的飲食一定會對身體造成不良的影響。我們在選擇食物時,不能只想著好吃,也要進行合理的搭配,讓我們吃得更合理、更科學,使我們的身體更健康。因此,老師建議你們:在日常飲食中要克服偏食、挑食、厭食的不良習慣,可以做到嗎?

  三、全課總結

  1、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2、本節課的學習對你有什么幫助或啟示?

  《營養午餐》教后反思:

  本節課圍繞午餐營養問題設計相應的數學綜合應用活動,組織學生調配符合營養標準的午餐,組織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一方面使學生綜合應用簡單的排列組組合、統計等相關知識解決問題,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另一方面,學生的觀念也從純粹按自己的喜好點菜到考慮菜式的科學與合理性,有效促使了學生學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養成科學飲食的習慣。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一、教材內容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已經明確三角形的特征,學習了三角形三邊的關系,掌握了角的概念和角的分類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三角形是最簡單也是最基本的多邊形,一切多邊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個三角形,學好這部分內容,為學習其他多邊形積累了知識經驗,為進一步學習三角形的有關知識打下了基礎。根據三角形由三邊圍成的圖形的獨有的特征,以及角的分類:銳角、鈍角、直角等這些推理,對學生來說,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總結和歸納“三角形分類”的標準并不難。

  教材分為兩個層次:一是三角形按角分為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并通過集合圖形象地揭示三角形按角分的三種三角形之間的關系,體現分類的不重復和不遺漏原則;二是三角形按邊分為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和一般三角形,按邊分類較難一些,教材不強調分成幾類,著重引導學生認識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邊和角的特征。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對一些三角形的每個內角大小的測量、比較、分類,使學生認識三角形可分為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

  2、通過動手測量操作,會按邊的特征給三角形進行分類,使學生認識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及它們的特征。

  3、使學生聯系實際感受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能積極參與操作、實驗等學習活動,能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并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會按角的特征及邊的特征給三角形進行分類。

  教學難點:區別掌握各種三角形的特征。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量角器、三角板、直尺、隨堂小卷(包含有供給學生探索的各類三角形圖形)。

  五、設計理念

  “自主學習的過程實際就是教學活動的過程”。以活動促學習是本節的教學定位。通過情景創設,學生經歷探索發現、討論交流、獨立思考等活動,逐步建立對三角形角與邊特征的認識。通過看一看、想一想、量一量、分一分、連一連、猜一猜等多種形式的學習,為學生提供更多“數學對話”的機會,通過教具、學具、多媒體的運用,讓學生經歷從現實空間到幾何空間的抽象變化的過程,從而獲得對三角形邊、角特征的認識,進而學會給三角形分類。

  六、學情分析

  “三角形分類”是新課程教材中“空間與圖形”領域內容的一部分。學生在學習此內容之前,已經學習了三角形的認識,能夠在物體的面中找出三角形,學習了角的'知識,認識了常見的角,為學生研究三角形的特征,從角和邊的不同角度對三角形進行分類做好了有力的鋪墊。

  四年級的學生通過一、二年級的學習,對三角形都有一定的認識,而且也學習了角的分類和線線之間的關系,因此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量一量、比一比、分一分、議一議等方式來解決問題。在交流各自的方法的過程中進一步解決問題。

  七、教法與學法

  教法:創設情景——為自主探究搭建平臺;積極引導——為有效學習指明方向;主動參與——為合作交流營造氛圍;激勵評價——為主動學習鼓勵加油。

  學法:觀察分析——在情景中提出問題;探索思考——在操作中解決問題;分組交流——在探索中理解問題;獨立反思——在總結中內化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新

  師:下面的角各是什么角?(出示課件)

  怎樣判斷一個角是銳角、直角或鈍角?

  師:那么我們能不能根據角的分類對三角形進行分類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三角形的分類。揭示課題并板書:三角形的分類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復習與新知識有密切聯系的舊知識,是為學習新知識做好遷移鋪墊,為突破難點打好基礎。)

  二、新課:

  1、動手活動:

  (1)出示小卷子,觀察每個三角形。可以動手量一量,并填寫好表格。根據你發現的特點將三角形分一分類。

  2、按角分的情況

  引導學生明確:相同點是每個三角形都有兩個銳角;不同點是還有一個角分別是銳角、直角和鈍角。

  師:我們可以根據它們的不同進行分類

  (1)分類。

  根據三角形三個角的特點的分析,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類。

  圖①和圖⑥,三個角都是銳角,它就叫銳角三角形。(板書)

  圖②和圖④還有一個角是直角,它就叫直角三角形。(板書)

  圖③和圖⑤還有一個鈍角,它就叫鈍角三角形。(板書)

  師引導學生歸納出:

  三個角都是銳角的三角形叫做銳角三角形;

  有一個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個角是鈍角的三角形叫做鈍角三角形。

  (2)三角形的關系。

  我們可以用集合圖表示三角形之間的關系。把所有三角形看作一個整體,用一個圓圈表示。(畫圓圈)好像是一個大家庭,因為三角形分成三類,就好象是包含三個小家庭。(邊說邊把集合圖補充完整。)

  (3)因為三角形中至少要有兩個銳角,所以判斷三角形的類型,應看它最大的內角……

  問:還有沒有其他的分法?

  3、按邊分的情況:

  讓學生動手操作,量出下面各三角形邊的長度,找一找發現了什么?

  (1)生:我發現有兩條邊相等的三角形,還有三條邊都相等的。

  (2)師:我們把兩條邊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兩條邊叫腰,另外一條邊叫底。(邊說邊板書)

  (3)師:把三條邊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邊三角形。(邊說邊板書)

  (4)師:同學們請你們分別量一量課本84頁的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的各個內角,你有什么發現?

  (5)從紅領巾、三角板、慢行標志中找一找哪里有這兩種特殊的三角形?

  (設計意圖:通過具體的操作,可以引導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知識,也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探索思考的環境,使得他們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同時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圍繞某一知識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討論和交流,使學生在“互助”中積極去探索,去發現,去發現知識,解決問題。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促使學生在探究分類中學會參與,學會合作,學會創新。)

小學數學教案 篇8

  設計意圖:在設計的時候我想要引導學生學會看書,學會咬文嚼字,比如書上是這樣寫的: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一般先用這兩個數公有的質因數連續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互質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數連乘起來。在品味這段話時,有些學生會注意到“一般”這兩個字,從而提出“為什么一般用這兩個數公有的質因數連續去除,不用質因數去除行不行?”,教師可以引導他們通過向別人求教、上網查資料等方式,自己得出答案,即不用公有的質因數去除也行,也可用公有的合數去除,不過習慣上用兩個數公有的質因數去除。解決這個問題之后,學生就會覺得數學語言是非常嚴謹的,一字一句均需斟酌。

  教學要求

  ①使學生理解公約數、最大公約數、互質數的概念。

  ②使學生初步掌握求兩個數最大公約數的一般方法。

  ③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動手實際操作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公約數、最大公約數、互質數的概念。

  教學難點 理解并掌握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的一般方法。

  教學用具 投影儀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填空:①12÷3=4,所以12能被4( )。4能( )12,12是3的( ),3是12的( )。②把18和30分解質因數是 ,它們公有的質因數是( )。③10的約數有( )。

  二、揭示課題

  我們已經學會求一個數的約數,現在來看兩個數的約數。

  三、探索研究

  1.小組合作學習

  (1)找出8、12的約數來。

  (2)觀察并回答。

  ①有無相同的約數?各是幾?

  ②1、2、4是8和12的什么?

  ③其中最大的一個是幾?知道叫什么嗎?

  (3)歸納并板書

  ①8和12公有的約數是:1、2、4,其中最大的一個是4。

  ②還可以用下圖來表示。

  8 1 3

  2 4 6 12

  8 和12 的公約數

  (4)抽象、概括。

  ①你能說說什么是公約數、最大公約數嗎?

  ②指導學生看教材第66頁里有關公約數、最大公約數的.概念。

  (5)嘗試練習。

  做教材第67頁上面的“做一做”的第1題。

  2.學習互質數的概念

  (1)找出下列各組數的公約數來:5和7 8和9 12和25 1和9

  (2)這幾組數的公約數有什么特點?

  (3)這幾組數中的兩個數叫做什么?(看書67頁)

  (4)質數和互質數有什么不同?(使學生明確:質數是一個數,而互質數是兩個數的關系)

  3.學習例2

  (1)出示例2并說明:我們通常用分解質因數的方法來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

  (2)復習的第2題,我們已將18和30分解質因數(如后) 18=2×3×3 30=2×3×5

  (3)觀察、分析。

  ①從18和30分解質因數的式子中,你能看出18和30各有哪些約數嗎?

  ②18和30的公約數就必須包含18和30公有的什么?

  ③18和30公有的質因數有哪些?

  ④18和30的公約數和最大公約數是哪些?(1、2、3、6(2×3))

  ⑤最大公約數6是怎樣得出來的?

  (4)歸納板書。

  18和30的最大公約數6是這兩個數全部公有質因數的乘積。

  (5)求最大公約數的一般書寫格式。

  為了簡便,我們把兩個短除式合并成一個如: 18 30

  讓學生分組討論合并后該怎樣做?

  ①每次用什么作除數去除?

  ②一直除到什么時候為止?

  ③再怎樣做就可以求出最大公約數?

  ④為什么不把商也連乘進去?

  (6)嘗試練習。

  做教材第68頁的“做一做”,學生獨立解答后點幾名學生講每步是怎樣做的,最后集體訂正。

  (7)抽象概括求最大公約數的方法。

  ①誰能說說求最大公約數的方法。

  ②引導學生看教材第68頁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的方法。

  四、課堂實踐

  做練習十四的1、2、3題。

  五、課堂小結

  學生總結今天學習的內容。

  六、課堂作業

  1.做練習十四的第4題。

  2.做練習十四的12*題。

  課后反思:教學"求最大公約數",課本共安排了三個例題及一個"做一做",教學時,當教師向學生介紹完用短除法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之后,讓學生討論質疑其它二例時,學生A就提出:"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也就是這兩個數的差。"教師問:"有什么根據?"學生回答說:"按照課本的三個例題:12和18的最大公約數是6;90和72的最大公約數是18;24、36和48的最大公約數是12;做一做40,60和80的最大公約數是20。"還真是呀!學生們很驚訝,教師了解到學生錯誤結論的由來,但不急于指出學生的錯誤,首先肯定了學生善于觀察和思考的精神,接著又向學生指出:"是巧合呢,還是真有這樣的規律存在呢?"學生為了驗證,紛紛舉例演算,就連平時較少開動腦筋的學生,也算得很起勁。過了一會,小B第一個發現象36和28,90和68的最大公約數就不是它們的差。教師又及時把這一信息交給學生,學生的研究熱情被激發起來,課堂氣氛異常活躍。下課了,大家的討論還在繼續著,并且樂此不疲。他們為了探求"規律",愉快地做了幾十道求最大公約數的練習,牢固地掌握了知識。在教師創設的途徑中,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更激發了他們探求知識,孜孜以求,為學業成功更努力學習。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12-17

小學數學教案06-12

小學數學教案07-13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精選)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