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案(共15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數學教案1
教學內容:
蘇教版數學教科書五年級(下)P93-94
教學目標:
1.通過對已知圖形的觀察、思考初步建立圓的基本概念,溝通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在幾次畫圓過程中理解什么是圓,掌握基本繪圖方法,在畫和對比中感受圓的本質。
2.讓學生經歷操作驗證的全過程,通過交流分享,不斷深化對圓心、半徑、直徑意義的理解,對它們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思考。
3.結合生活實例讓學生感受圓的本質,應用半徑、直徑的意義、聯系思考解決問題,體會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體會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
在嘗試、操作、思考中理解圓心、半徑和直徑的意義、聯系,感受圓的本質。
教學難點:
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在實際問題中思考、應用圓心、半徑和直徑的意義及聯系。
教學準備:
圓規、圓片、練習紙、課件、應用模型。
教訓過程:
一、引入
1.從學習過的正方形開始。
引導學生找到正方形的中心點。
從中心點引出到邊、頂點的`距離,明確其長度不等。
2.逐步呈現正多邊形的變化。
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形成數學思考。
思考:如果正多邊形的邊數不斷增加,中心點到邊、頂點的距離會怎樣變化?多邊形將趨于……?
引出圓,呈現課題。
◇設計意圖:
從正方形引入,觀察中心點到邊、頂點距離之間的關系,滲透圓的本質:“平面內到定點的距離等于定長的點的集合”,感受極限思想。
二、畫圓
1.用身邊的素材自己畫圓。
交流不同工具的畫法,初步感受圓規畫圓有優勢。
2.學生匯報,教師示范、規范畫圓的方法。
3.學生們再次嘗試畫圓。
4.對比用圓規畫圓和用其它方式畫圓的共同點,體會“平面內到定點的距離等于定長的點的集合”。
◇設計意圖:
第一次讓學生自主畫圓,初步體會,充分容錯,引發對圓規畫圓“工作原理”的思考;第二次教師示范畫圓,尊重教材,有效講授,形成學生對規范畫圓的“有意接受”;第三次再讓學生畫圓,“反芻”畫圓的核心要素,建立圓心、半徑的初步感知,為自學做好鋪墊。
三、自主學習
1.自學與分享。
(1)了解圓心、半徑、直徑的意義;(2)在自己畫的圓里面標出圓心、半徑和直徑;畫好以后和同桌交流。
2.交流并理解。
學生匯報,教師引導學生補充、質疑,關注理解。
過程中教師示范畫圓心、半徑、直徑。
3.發現與思考。
用圓形紙片折一折、畫一畫,發現圓中半徑、直徑的特點,這個圓中半徑、直徑之間有什么聯系?
組織交流反饋。
4.現象與本質。
學生觀察自己手中的圓,思考:
(1)半徑(直徑)真的有無數條?
(2)半徑(直徑)的長度都相等?
(3)圓中,直徑最長嗎?半徑呢?
結合課件演示,理解圓心、半徑、直徑間的聯系,再次領悟圓的本質。
◇設計意圖:
“以學定教”。學生會的不教,學生通過自學能理解和掌握的不教。
介紹“如何畫圓心、半徑和直徑”時,既提供自主畫圖、理解同圓半徑、直徑聯系的機會,又讓學生自己的話解釋,逐步貼近數學用語。尊重學生與尊重教材并重。
從驗證的角度設問“圓中半徑真的有無數條?”讓不同層次的孩子產生不同的思考,這個環節具有多重效能,既傳遞給學生“經得起檢驗的東西,才能揭示其規律”,又在驗證過程中從不同視角去理解圓。
四、深度研究、聯系生活。
1.怎樣找到圓心。
(1)學生思考、交流自己不同的想法,結合“生成”引導思考。
學生介紹想法,用圓片演示。
在學生理解后,教師課件呈現,再次引發質疑----為什么這樣折出來的就是圓心?
引導學生結合今天學習的知識進行分析和解釋。
◇設計意圖:
“折一折”并不那么簡單,要“折”出半徑的意義、直徑的意義,要“折”出數學的味道。不斷地“反芻”半徑、直徑的意義,加深印象,深刻體會三要素“圓心、半徑、直徑”間的聯系。
(2)再找圓心。
引發思考:無法折一折的圓形怎樣找其圓心?
引導發現: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新舊知識有聯系。
充分預設,呈現學生可能出現的思考。
◇設計意圖:
此處設計再一次打破學生剛剛構建的“找圓心”的“好”方法,“折一折”并不那么簡單,因為生活中太多的“圓”折不了,設置這樣的問題意在引導學生聯系已有知識經驗進行分析,進行數學思考。學會在解決新問題中發現已有知識的價值,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聯系生活。
引導學生自主使用學到的知識、概念,解決生活中與圓形有關的實際問題。
◇設計意圖:
與教學伊始呼應,從“方”中進入,回“方”中思考。讓學生感受數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輪回現象;領悟數學可以還解釋生活現象,解決現實問題的應用價值;養成用數學眼光、數學思維觀察、分析事物的習慣。
六、全課小結。
引導學生簡要回顧、梳理本節課學到的知識,小結收獲,提出希望。
小學數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人民幣單位間的十進關系,初步掌握基本的單位換算方法。
2、通過教學,初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應用意識,體驗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
初步理解人民幣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
教學難點
正確地進行單位換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口答:人民幣的單位有哪些?(元、角、分)
元和角之間是什么關系?角和分之間呢?
板書:1元=10角1角=10分
2、出示卡片,指名回答、
2元=()角7角=()分50角=()元
30分=()角1元=()分
學生填空以后,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師:同學們對人民幣有了一定的認識,你們愿意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幫老師解決一個實際問題嗎?
二、探索新知
1、教學例5
(1)理解換算方法
師:有幾個同學托老師幫他們買卡片,卡片買回來以后,還剩了一些錢,你們看,剩了幾元幾角?
演示課件“簡單的計算”(出示:1張1元的紙幣和2個1角的硬幣)
隨學生回答,老師板書:1元2角
師:每個同學要退還3角錢,我該怎么辦呢?(把1元錢換成10角)
繼續演示課件“簡單的`計算”(原來的1元錢變成了10個1角錢)
師:原來的1元2角錢就是現在的多少角?(12角)
你是怎么算的?(1元換成了10角,10角加上原來的2角就是12角)
板書:=12角
(2)練習
猜一猜:1角4分=()分
學生猜完以后,動手擺學具驗證一下、
訂正時問:這道題應該怎么想?(想:1角=10分,10分再加4分就是14分)
2、教學例6
(1)理解換算方法
師:小芳攢了一些零錢,你們幫她數一數,一共是多少角?
繼續演示課件“簡單的計算”(出示:15個1角的硬幣)
隨學生回答,老師板書:15角
師:媽媽怕小芳拿著不方便,就幫她兌換了一下,請你猜一猜兌換以后,小芳手里是幾元幾角呢?
學生猜完以后,動手擺學具進行驗證。
師:誰來匯報一下,你是怎么擺的?
隨學生的回答,老師繼續演示課件“簡單的計算”(10個1角換成1元)
師:15角就是幾元幾角?(板書:=1元5角)
讓學生自己說一說怎樣把15角換算成幾元幾角。
(2)練習
猜一猜:16分=()角()分
學生猜完以后,動手擺學具驗證。
三、鞏固練習
1、教材第44頁做一做
第1題:1元1角=()角13角=()元()角
1元7角=()角25角=()元()角
學生獨立完成以后訂正,重點說一說第4小題是怎么想的。
第2題:3角+7角= 9角—6角=
5角+8角= 1元—8角=
學生先獨立完成,然后小組進行交流,最后全班進行匯報。
訂正時,對“3角+7角=1元5角+8角=1元3角”的同學要給予表揚。
“1元—8角=”這道題要讓學生重點說說是怎么想的。
2、利用換算關系擺指定的錢數
老師說錢數學生擺學具:(要擺換算以后的錢數)
如,師說:1角3分生擺:13分
2元1角21角
12分1角2分
18角1元8角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板書課題:單位換算)
你有哪些收獲?學生自由發言。
小學數學教案3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四則運算和含有小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順序,并學會正確計算。
2、通過學習,養成認真審題,規范書寫,仔細計算的習慣。
二、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掌握含括號的四則運算。
三、教學設備:
幻燈片、小黑板。
四、教學過程:
復習準備
星期天,爸爸媽媽帶著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購買一張成人票需要24元,兒童票半價。購買門票需要花多少錢?學生在練習本上解答此問題。同桌兩人說說自己是怎樣解答的。
匯報: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進行板書。
(1)242424÷2242412481260(元)24÷2是一張兒童票的價錢,是半價,所以用24÷2,前兩個24是爸爸和媽媽的兩張成人票的總價。兩張成人票加上一張兒童票就是他們購買門票需要多少錢。
(2)24×224÷2481260(元)24×2是爸爸和媽媽兩張成人票的總價,玲玲的兒童票用24÷2,再把三張門票的價錢加在一起就是總門票的價錢。我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了同一個問題,這兩個綜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點?這兩個綜合算式都是沒有括號的,而且算式中有加減法也有乘除法。這樣的綜合算式的運算順序是什么?學生總結運算順序。
新課教學
1、(小黑板出示)先讀出下面各題的運算順序,再算出來。120—144÷18+35(58+37)÷(64—45)
(1)學生口述運算順序,教師用框線圖表示順序。
(2)集體校對,說明注意點。
2、教學例1。
(1)把準備題
①中的144改寫成36×4的形式,引出例1,120—36×4÷18+35
(2)問這道題中應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乘除法在一起,你認為應當怎樣計算?
(3)全班同學統練,一生板演,集體校對,講評。
3、教學例2。
(1)把準備題②中的'45改寫成9×5的形式,引出例2,(58+37)÷(64一9×5)
(2)比較例2與準備題的異同,確定運算順序。
(3)獨立完成并自我評價,指名讓一名學生向全班作匯報。
4、練習“試一試”。
(1)板書:1515—15×(94+54÷9)
(2)同桌同學互相交流,并獨立進行計算。
(3)用投影校對典型錯例,歸納并作出鼓勵性評價。
5、師生共同歸納小結。
鞏固練習
1、投影出示,讓全體學生做填空題。
(1)280—43×6+540÷36可以同時計算的是x和x。
(2)120+(28×5—120)÷10第一步應該算x。
(3)100—(80+480÷24)×8第二步應該算x。
(4)317+104÷13×52一270最后一步應該算x。
2、課本“練習”第1題,先說出下面各題的運算順序,再計算。
(1)請每位學生首先認真對4個小題進行審題。
(2)學生獨立完成各題。
(3)全班集體校對,指出錯誤原因并訂正。總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特別是再看例1、例2使我們明白,在四則混合運算中,我們應先看清楚,再想明白,然后做正確。
小學數學教案4
一、教材分析
主要包括:教學主要內容,教材編寫特點(本節課內容在單元中的地位,本節課教材編寫的意圖及特色等。),教材內容的數學核心思想。
說明:可以在教學組內或學區中心集體研討,或專家的指導下完成。需要注意的是,對教學內容的`分析應體現在學習目標和教學過程的設計上。
二、學生分析
主要包括: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含知識技能,過程方法),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學生學習該內容可能的困難,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方式和學法分析。說明:學生分析應該通過學生調研,以作為科學依據,不能僅憑經驗判斷。學生分析是個性化的.工作,不能由他人的結果簡單代替對自己的學生分析。已有知識基礎的調研可以通過設計幾個指向明確的小問題實現,對這方面的數據統計及分析是更為重要的,這種分析是教師設計和修正“學習目標”的重要依據。
學生經驗、學生學習困難、學生學習興趣等的調研可以通過訪談實現,可以是抽樣,也可以是有針對性的選擇訪談對象,如對于學困生做特別的訪談。調研中可以將學生測驗、訪談、小組觀察等結合起來。
三、學習目標(以學生為主語)
1.知識與技能
2.過程與方法(數學思考、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
說明:
1.教學內容分析和學生分析是學習目標制定的依據和前提。因此,如果對教學內容分析的要求越透徹,對學生分析的要求越科學和規范,學習目標的設計就越不是一件簡單而迅速的工作。
2.學習目標是為學生的“學”所設計,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習目標的達成服務的。學習目標是個性化的,又是尊重數學學科發展需要和學生未來學習需要的。
3.學習目標的.制定應從以上幾個方面進行思考,但具體形式不一定逐條對應。
4.學習目標應該在下面的教學活動中得到實在的落實。特別是教學活動中設計意圖應該闡釋,活動及其組織與實施是如何為達成目標服務的。
四、教學過程
主要包括
1.活動內容:
2.活動的組織與實施
說明:指教學活動開展的具體形式,包括學生學習方式—獨立學習,還是合作學習等;教師活動的開展—提問或提出任務,組織合作學習,組織交流,講授等;教學資源的準備等,如學具、教具、課件等。
3.活動的設計意圖
說明:為教學活動和活動的組織實施進行辯護,辯護的出發點是分析它們是否促成了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不是簡單地主觀臆斷是為目標服務,應該有一定的理由—數學的、教學的。更不應該寫成一些沒有針對性,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
4.活動的時間分配預設
a)說明:主要指對教學活動的時間分配預設,以便于自己檢測教學設計上合理與否。
五、習題設計
1.題目設計
2. 題目解析
六、總結
1.教學效果
2.個人反思
小學數學教案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3、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
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理解平均數
1、師出示一杯水,告訴學生這一大杯水大約600克,而后把這杯水分別到入4個杯子中(每個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們能求出這4個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嗎?
學生動手解決,并交流解決的方法。
2、引入“平均數”
二、學習計算平均數
1、出示情景圖:說說老師和同學們在干什么?
2、出示統計圖:引導學生收集信息。
3、引導學生運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利用這個統計圖,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學生獨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問題:生活中,大家分頭收集了許多礦泉水瓶,大家是怎樣集中過來的?如果沒有這個統計圖,只是每個人匯報自己收集了幾個?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知道這個小組平均每個人收集了多少個?
5、小組討論解決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說說13個就是平均數,那是不是說他們每個人都是收集13個呢?理解平均數是個虛的數。教師帶領學生共同理解平均數的.計算過程以及其中蘊涵的意義。
6、小結
師:同學們,電視上比賽評分時,為何要去掉一分,去掉一最低分?你能說說理由嗎?
引起了學生的激烈討論。學生通過討論解決實際問題,對平均數的理解又上升到一個高度,明白平均數不是一個實在的數,去掉分和最低分是為了讓最后得分不會偏離平均分太遠。
三、鞏固訓練
另外一個環保小組也收集了許多礦泉水瓶,小軍收集15個,小偉收集16個,小朋收集12個,小新收集了13個,這個小組平均每個人收集了幾個?
四、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小學數學教案6
教學目標
1、會讀、會認、會寫1—5以內的各數,并注意書寫的工整,
2、能用1—5以內的各數來表述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數量,初步建立數感,并能進行交流。
3、會用5以內各數表示物體的個數。
教學重、難點
會寫1—5各數,初步建立數感。
教學準備
教師:各種動物的卡片5張以內,1—5的數字卡片,5根小棒,實物投影儀
學生:1—5的數字卡片,5根小棒。
教學過程
1、導入:
出示主題畫:
問:你認為這幅圖是什么意思?畫的'是什么?你從這幅圖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主動探索:認識1———5各數
(一)認真觀察,主動學習
1、認識1
(1)問:你看到圖中有哪些物體是用1表示的?(學生隨意回答)
師:凡是象這樣:1個人、1個太陽等都可以用數字1表示。
(2)你還可以說出哪些物體可以用數字1表示的?
2、認識2
(教學方法同上)
3、認識3
(1)問:圖中有哪些物體是用3表示的,請你說一說。
(2)師:象這樣的,就可以用數字3表示。
(3)你還可以說出哪些物體可以用數字3表示的?
(4)請你拿出3根小棒然后想一想,用3根小棒可以擺成一個什么圖形?請你擺一擺。
4、認識4
(教學方法同上)
(二)、出示計數器
1、先拔一顆珠,問:你認為可以用數字幾表示?如果再增加一顆珠,又可以用數字幾表示?……
板書:
1、2、3、4、5數的順序
全班齊讀:正、反讀
教師問:3的前面是幾?后面呢?與2相鄰的兩個數是幾?與4相鄰的兩個數是幾?
(三)、教師說,學生操作
1、請你伸出4個手指頭
2、請你畫出3個三角形
3、請你拿出5個圓片。
三、教學寫數字1—5
1、教師教拿筆姿勢
2、教寫每個數字的起筆,運筆、落筆。先教師示范,緊接著,學生書空,然后學生在書中描紅。
四、練一練
第21頁的第1—4題,學生做在書上
(1)學生互評
(2)集體評
(3)教師評價
反思:這節課的內容比較簡單,讓同學們認識一到五,會讀、認、寫。這部分的內容學生在幼兒園的時候就有所接觸。而且日常生活中也經常出現數字,所以學生們并不陌生。認和讀都不成問題,關于寫,大多數同學都會寫,主要是要讓他們寫的規范。關于寫的規范這個問題,我在教學的時候讓學生們多加練習,先讓他們自己來說說這些數字長的像什么,然后讓他們自己說說,在寫這些數字的時候應該要注意些什么,在集體練習的時候,讓各小組成員互相找找毛病,這樣他們才會記得牢。
小學數學教案7
一、感知物體有長、有短
1.引導觀察
談話:每組桌子上有兩個紙袋,你們想知道里面裝什么東西嗎?兩個人一袋把它們倒出來看一看,有什么?
2.交流、匯報
(1)問:你發現了什么?
(2)小組交流
(3)學生匯報。
學生可能說出:三支鉛筆,一支是紅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綠色;兩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藍色;三根毛線,一根是紅色,有扣兒,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藍色等。
(4)引導學生說出:物體有長、有短。 cháng duǎn
板書:長、 短
[ 設計說明: 通過觀察,使學生初步 感知物體有長、有短。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探究比較長、短的方法
1.提問:你是怎么知道這些物體有長、有短的呢?
2.小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組匯報。
[通過分組活動,讓學生親自體驗比物體長短的方法,讓學生參與知識 的形成過程。]
學生可能說出:
(1)看出來的。
(2)把學具橫著平放在桌面上,一頭兒對齊或豎著戳在桌面上,比出物體的長短。
(3)兩頭兒都不對齊。從而比出物體的長、短。
......
(由于觀察、比較的方法不同,會得出不同結論,只要有道理,教師就給予肯定。)
4.揭示比較的一般方法。
我們不管把鉛筆豎著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還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一般把要比的幾個物體一端對齊。5.出示鉛筆圖,引導學生說出誰比誰長,誰比誰短,并板書長、短。
[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長短 的認識,培養學生言語 表達能力。]
三、反饋練習
1.教師談話:現在, 我們做一個比較長短的.游戲,你們可以自由結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學生活動。
學生會比學具、跳繩、胳膊、手、腳等。
[學生結組活動,用日常 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 體的某個部位比長短, 使學生感悟到生活中處 處有數學。]
四、鞏固練習
1.投影出示練習一第6題圖,先讓學生說出圖意,然后完成在書上,訂正時說一說想法。
2.投影出示練習一第5題,并讓學生完成在課本上,訂正時說一說比的方法。
[通過練習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說出比長短的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五、整理學具
教師提出要求:
1.原來學具袋中的東西不動,把書和自己的東西收拾好。
2.每兩人裝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學具擺一擺,比一比,聽清要求。
3.把桌面上的學具中最長的一個裝進紙袋里;再把桌面上的學具中最短的一個裝進袋里。
4.各組都只剩下一個學具時,讓學生把剩下的一個學具也裝進袋里。
5.把裝好的學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整理學具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組成部分,有序地操作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六、全課小結(略)
小學數學教案8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情境理解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就是“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過程與方法:通過組織學生進行遷移、類推、歸納、交流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類推、歸納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一個數乘以分數應用的廣泛性事例,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性教育,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掌握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推導算理,總結法則。
教學準備:
根據例題制作的掛圖、投影片或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新知探究】
一、探索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
教學例2(課件出示情景圖)
(1)師:根據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問題?該怎樣計算?說說你的想法。
預設1:求3桶共多少升?就是求3個12L的和是多少。
預設2:還可以說成求12L的3倍是多少。
預設3:單位量×數量=總量,所以12×3=36(L)。
(2)師:我們再來看這個問題,你能列出算式嗎?(學生思考,自主列式。)
(3)出示第2小題
(4)師:依據單位量×數量=總量,你還能提出類似的'問題并解決嗎?(學生練習,交流。)
歸納小結:在這里,我們依據單位量×數量=總量的關系式可以得出:一個數乘幾分之幾表示的是求這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設計意圖:尊重學生,培養學生的學習探索能力是很重要的。本節課的教學除了有之前所學分數的意義作為基礎之外,學生還在前一課時明確了整數乘分數可以用來表示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因此在本堂課中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們自己去思考、學習、嘗試,教師只要起到一定的點撥作用就可以了。】
2、鞏固練習,強化新知
例2“做一做”
小學數學教案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能讀懂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從中獲取有效信息,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能力目標:了解三種統計圖的不同特點,能根據需要選擇適當的統計圖,直觀、有效地表示數據。
情感目標:體會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和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了解三種統計圖的不同特點,能根據需要選擇適當的統計圖,直觀、有效地表示數據。
【教學難點】了解三種統計圖的不同特點,能根據需要選擇適當的統計圖,直觀、有效地表示數據。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設疑引入
引入:
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人們為了某些事情或某個問題常常需要做各種調查,在調查中還需要收集數據、分析與整理數據,因此就常常要用到統計圖,那么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你都見到什么樣的統計圖?
你們說得非常對。其實在日常生活應用中的統計圖是多種多樣的,只不過我們目前所接觸最多的就是這三種統計圖,但是你們在學習和觀察中是否發現這樣的一個問題:有些信息要用扇形統計圖來呈現、有些要用條形統計圖來呈現、還有要用折線統計圖來呈現的,那么,我們在選擇統計圖時,以什么為標準,作為依據呢?也就是說這三種統計圖各有什么特點、用途呢?這就是我本節課要跟同學們共同研究的內容——統計圖的選擇。
二、探究新知
A、了解三種統計圖的不同特點
1、出示教科書第121頁的統計表和統計圖。
先引導學生讀懂圖表,再回答三個問題:
(1)從哪幅圖能明顯地看出我國在第25 — 29屆奧運會獲金牌的變化情況?
(2)從哪幅圖能更明顯地看出第29屆奧運會我國獲得的金牌數?
(3)從哪幅圖能看出第29屆奧運會我國獎牌的分布情況?
2、師生共同小結三種統計圖的特點,清楚選擇的依據。
三、合理選擇適當的統計圖
1、教科書第122頁“練一練”。
讓學生說一說選擇某種統計圖的理由,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每一種統計圖的特點。
第(1)題反映的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所以選擇扇形統計圖比較合適。
第(2)題反映的是喜歡各種課外活動的人數情況,選擇條形統計圖比較合適。
第(3)題反映的是小學生身高的變化情況,所以選擇折線統計圖比較合適。
2、問答競賽
學生分小組進行,讓每個學生都提一個統計圖的問題,其他學生回答應用何種統計圖,再一次讓學生在學習和交流中體會三種統計圖的特點,學會如何選擇統計圖。
3、火眼金眼:讓學生看統計圖讀信息
(1)某班學生膳食喜好人數情況統計圖(少挑食,要注重膳食營養的均衡)
(2)中秋節小明一家月餅分享情況統計圖(學會分享、學會感恩)
(3)我校學生05~09年上黑網吧人數變化情況統計圖(網吧尤如一把雙刃劍,隨時傷及自己和他人)
(4)假如你是下一屆英國倫敦奧運會的運動員,你猜我國會奪得多少枚金牌?簡單說說你的理由。
四、全課總結
【板書設計】
奧運會
——統計圖的選擇
條形統計圖清楚反映各數量的多少
折線統計圖清楚反映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
扇形統計圖清楚反映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
【教學反思】
這節課,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收集、整理數據,選擇統計圖,來解決“奧運會”的.問題。這課的設計突出了“統計圖”實踐性比較強的特點,用學生身邊的事例,促使學生在自主的探索中經歷選統計圖的過程。
1、緊密結合學生的實際。
《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字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實踐證明,現實的、有意義的學習內容,能更大程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中教師不僅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而且緊密結合學生實際,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學習的過程,促進學生的發展。如課的開始,播放04年奧運會劉翔奪冠情景及部分冠軍的照片引入問題,在練習環節解決有關NBA、垃圾處理、跑步、我國人口等數據問題,在展示部分投影學習成績、海口空氣質量、家電銷售情況等內容,都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關,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投入學習活動。
2、明確分工的合作學習。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倡導有意義的學習方式,合作交流是被廣大教育工作者認同的有意義的學習方式之一,人們也在進行著有關方面的深層次研究。“統計”知識的學習,比較適合合作學習的方式,在本課教學中,我組織了一些“合作學習”。在歸納三種統計圖的特點后,讓學生同桌合作做圖,小組討論選統計圖來鞏固知識點。在整個過程中,先出現范例,內容貼近生活,又給學生一個整體的印象,后又讓學生自主參與,積極探討,在小組討論中發揚合作交流精神,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本課設計中安排了不同層次的互動環節,而且采取了靈活多變的呈現方式,從而使教學過程呈現出緊張活潑的特點。
小學數學教案10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夠熟練運用所學的乘、除法知識解決問題。
2、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提高學生解決問題技能。
教學難點:
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準備:圖片、題卡或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我們已經學了利用乘法和除法兩步計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你們都有哪些收獲?把你的收獲再組里交流一下。
2、今天我們繼續來研究這個問題。
【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
二、探索學習
1、引導學生完成練習七第8題。
(1)學生先獨立思考完成,教師巡視。
(2)交流匯報,集體訂正。
2、引導學生完成第9題。
(1)出示情境圖,學生看圖思考,獨立完成練習。
(2)同桌相互交流,說說題意、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結果。
3、引導學生完成第10題。
(1)出示情境圖,學生觀察畫面,確定要先解決什么問題。
(2)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解題思路。教師巡視。
(3)全班交流匯報。
【設計意圖】:練習與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擴大用除法計算解決問題的空間,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用數學的同時,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做完題后讓學生交流解題思路,讓學生在交流中分享成功。
三、拓展應用
1、補充拓展性練習。
(略)
2、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討論、交流,教師指導。
四、課堂總結。
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教學內容:教材第12頁例3、練一練,練習二第6~11題。
教學要求: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體積的計算方法,能根據不同的條件求圓柱的體積,學會計算套管體積的計算方法,井能應用于實際求出物體的重量。
教學重點:計算套管體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根據不同的條件求圓柱的體積。
教學過程:
一、鋪墊孕伏:
1.求下列圓柱的體積(口答列式)。
(1)底面積3平方分米,高4分米;
(2)底面半徑2厘米,高2厘米;
(3)底面直徑2分米,高3分米。
追問:圓柱的體積是怎樣計算的?(板書:V=Sh)
2.復習環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提問:怎樣計算環形面積?你能舉例和同學們說一說嗎?小組交流。
3.引入新課。
我們已經學習過圓柱的體積計算。這節課,就在計算圓柱體積的基礎上,學習套管體積的計算。(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究:
1.教學例3。
出示例3,讀題。提問:這道題求什么?要求鋼管的質量先要求什么?怎樣求鋼管的體積?小組討論。解答這道題還要注意些什么?(單位,取近似數)指名學生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說明每一步求的什么,怎樣求的。
2.新課小結。
提問:怎樣計算套管體積?如果知道套管的內周長和外周長幾套管的長,怎樣求套管的體積?
三、鞏固練習
1.做練一練第1題。
指名兩人板演,其余學生分兩組,每組-題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
2.做練習二第6題。
讓學生在練習本上完成。指名學生口答算式,老師板書。結合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四、布置作業
練習二第7、8題及數訓。
小學數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1、在具體場景里體會左右的位置關系,理解其相對性,能比較準確地確定物體所在的左右位置。
2、能按左右的方位要求處理日常生活里的簡單問題,能運用左右等詞描述物體所在位置,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3、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學習發現和解決數學問題,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起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認識左右的位置關系,理解其相對性。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初步認識左右的位置關系
1·用左右手引入,感知自身的左與右。
(1)提問:大家說說,我們常用右手做哪些事?我們常用左手做哪些事?
(2)談話:左手、右手是一對好朋友,配合起來力量可大了!小朋友再看一看自己的身體,還有像這樣的好朋友嗎?誰來說說?(要求學生摸著說)[評析:通過自己身體上的實例,使學生獲得大量感性材料,為正確確定物體間左右位置關系奠定礎。
(3)小游戲:聽口令做動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評析: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充分體驗左和右。通過游戲的形式,讓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結合具體場景,進一步理解左右的位置關系。
(1)出示掛圖:小朋友在教室里上課的場景。談話:小朋友,人的手、腳、眼睛、耳朵都有左之分,那么我們坐的位置有沒有左右之分呢?我們一起來看,畫面中坐在前面的小明(男)和小紅(女)是同桌,你能說說他們的位置關系嗎?
同桌討論,嘗試說說小明與小紅的位置關系。交流反饋,引導學生正確說出小明坐在小紅的左邊,小紅坐在小明的右邊。
提問:有的同學說小明坐在左邊,這種說法對嗎?為什么?
討論使學生明確:在描述兩個人的位置關系時,要說清楚誰在誰的左邊或右邊。
提問:你還能看圖說說哪些物體有左右的位置關系嗎?同桌討論后匯報。
[評析:緊密結合小朋友上課的情景,引導學生討論交流,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理解和掌握左右的位置關系,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逐步發展空間觀念。
(2)聯系教室真實場景,強化對左右位置關系的認識。(想想做做第1題)
讓每個學生說一說坐在自己左面的小朋友是誰,坐在自己右面的小朋友是誰,再同桌交流,最后指名回答。
選同桌兩個小朋友,讓其他小朋友說一說誰在誰的左邊,誰在誰的右邊。
選橫排里的三個小朋友,請學生說說中間小朋友B所處的位置。
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一會兒說B在左邊,一會兒說B在右邊。
講述:我們在描述某一物體位置時,一定要說清楚,說完整,它在誰的左邊或它在誰的右邊,而不能光說它在左邊或右邊。
[評析:聯系實際,在活動中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某個物體的位置是相對于另一個物體而說的。
讓學生就教室里的某一人或物說一說所處的位置。
[評析:通過說說教室里的某一人或物所處的位置,培養學生觀察、描述位置關系的習慣和應用意識,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二、鞏固深化,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1、擺一擺。(想想做做第2題)
(1)同桌合作操作:把數學書擺在課桌的中間,把文具盒擺在數學書的右邊,把鉛筆擺在文具盒的右邊,把學具盒擺在數學書的左邊,把橡皮擺在學具盒的左邊。
(2)讓學生說一說,擺在最左邊的是什么,擺在最右邊的是什么。從左數,文具盒是第個,從右數,文具盒是第個。數學書的左邊有什么,右邊有什么。
(3)請同桌合作,自由擺放學具,再互相說給同桌聽,指名幾人交流。
[評析:通過擺一擺、數一數、說一說,把操作、觀察和語言表達緊密結合。自由擺放學具的活動,打破了學生的思維定勢,發展了思維,培養了創新意識。
2·說一說。
(1)想想做做第3題。
談話:丁丁和拉拉跟著媽媽去超市購物,他們來到了玩具柜臺。呵!那么多玩具,挑選什么呢?媽媽規定每人只能買一樣,并且不能說出它的名字,只能說出它上、下、左、右的鄰居各是誰。
提問:小朋友,如果你是丁丁或拉拉,你會怎么說呢?其他小朋友能根據他的說法,猜出他想買的是什么嗎?(評析:給單調的練習賦予一定的情境,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主動觀察、猜測、推理、交流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和情境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想想做做第4題。先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交流,最后指名全班交流。
[評析: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綜合運用前后、上下、左右的方位詞描述物體位置,每個學生都有說的機會,人人參與,人人表現,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實踐活動,增強應用意識
1·想一想。
談話:老師有一個問題問大家,我跟大家面對面地站著,(舉起右手)請問:老師舉的是右手嗎?(可能有的學生說是右手,有的說不是右手,說法不一)
請小朋友把右手舉起來再判斷一下,老師舉的是不是右手。
(教師舉起右手轉身與學生同向,讓學生檢驗自己的看法。)說明:我們面對面站著,因為方向相對,舉起的右手就剛好相反。
[評析:左右的相對性是本課教學難點,運用設疑的方法讓學生判斷老師舉的是不是右手,引起學生注意,引發思考;讓學生舉起右手與老師對照,促使學生去體驗感悟;最后教師轉身驗證讓學生明白:面對面站著,因為方向不同,左右也就不同。總之,這段教學活動融知識性、趣味性、活動性于一體,有效地突破了難點。
2·動腦筋。
(掛圖顯示學生上下樓梯的情況)讓學生觀察思考:上下樓梯時應該靠哪邊走?誰走錯了?為什么?
(在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的基礎上組織全班學生表演體驗。)
小結: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斷時應把自己當成走路的人。平時我們上下樓梯時,應該靠右邊有秩序地走。
[評析:看圖判斷左右,學生容易以自己為標準來下結論。為此,組織有效的表演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去感悟去體驗,使學生清楚地看到方向的變化過程,明白方向不同左右不同的道理,同時又對學生進行了安全教育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四、總結點撥、拓展應用
談話:同學們,這節課玩得愉快嗎?在玩的過程中你有什么收獲和體會?
課后,到學校和家里再觀察觀察,找出各種物體間的左右位置關系說一說。
[評析:教師富有情趣地引導學生回顧已學知知識匯報交流學習過程和掌握的學習策略,在自由的氛中,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本領去探索周圍更廣闊領域知識,體驗學習的樂趣,這樣的課堂總結是必要的,有價值的。
小學數學教案12
教材分析:
《節日禮物》是觀察物體的第一課時。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具有活動性,過程性和體驗性的特點。學生在觀察物體活動中,發展空間觀念、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經歷觀察物體和5個正方形搭成立體圖形的過程,體驗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立體圖形,所看到的形狀可能不同;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一組立體圖形的形狀;能區分拍攝一組照片的先后順序。教材選取了小狗貝貝四次由低到高觀察節日禮物的有趣情境,讓學生在四個畫面上分別標出四次看禮物的順序,鼓勵學生親身體驗,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讓學生在觀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觀察物體的具體活動中,判斷觀察對象畫面所發生的相應變化,并讓學生體會由遠及近位置的變化所引起的觀察范圍的變化,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學情分析:
四年級是小學生涯的重要階段,是承上啟下的年級。是小學數學開始進入系統學習的開始。經過前三年的教學,學生在掌握的數學知識有了一定的基礎,邏輯思維和智能有了一定的發展,學生在接受程度上,分析問題的能力上,以及語言表達的能力上都有較明顯的提高。
本班的學生接受能力強,能完成老師交給的學習任務,學習積極性高,興趣大,有強烈的求知欲、自覺性高。有25%的學生處于中等,學習比較被動,其中有10%的學生自覺性差,不能積極地思考問題。本課需要展開觀察、想像、推理等思維活動才能完成,對學生具有挑戰性。首先讓學生自學觀察,再讓學生進行實際觀察和體驗,豐富他們觀察物體的直接經驗。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能根據提供的情境圖,想象、判斷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和物體的范圍變化。
(2)過程與方法:
①引導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合理猜想、小組討論等活動,體會并判斷從不同位置觀察同一物體可能看到不同的形狀,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與合作交流能力;
②讓學生經歷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的過程,發展學生的運動智能、空間想象智能;
③促進學生觀察、分析、歸納、概括、交流等能力的提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讓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展現自我,培養其積極的樂學態度;
②從不同方向觀察物體,主要以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索活動為主,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在活動過程中增強對數學價值的認識;
③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一絲不茍的科學精神;
④通過合作交流,養成互助合作的習慣,培養團隊協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由低到高來觀察物體,體會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范圍不一樣。
教學難點:通過由遠到近看景物,體會看到的范圍會越來越小。
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
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評,應該是學生這種學習共同體的活動的一種方式,學生互評是學生與學生之間,能夠相互對話,了解我們自己的學習進步、學習狀況,有助于學生克服自己的弱點,了解他人的`學習狀況,幫助自己學習上取得進步。
內容設定:
伙伴們評評我:在學生自評的基礎上,應鼓勵學生相互評價。教學中可以開展同桌互評,小組互評及全班互評。通過學生的互評,加強學生間信息的溝通,清楚地了解他人的優缺點,進行自我反思,取長補短、互相促進,使競爭與合作意識同步發展。
教學反思:
1、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教學活動,如運用講故事、直觀演示、模擬表演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為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快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課始的故事導入、課中新知識學習的情境創設等,把學生領入樂學的氛圍之中。
2、觀察、猜測、交流,使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
為了使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合理猜想、小組討論等活動,體會并判斷從不同位置觀察同一物體可能看到不同的形狀,并能根據提供的情境圖,想象、判斷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范圍變化,教學中先讓學生分組用五個小正方體學具擺自己喜歡的圖形,交流自己所在位置看到的形狀,接著,創設小狗觀察禮物的情境,引導學生觀察、猜想(有困難的可用學具模擬體驗)然后,在小組討論、交流的基礎上,讓學生思考:小狗從蹲在地上到最后爬上桌子,它觀察的位置有什么變化?觀察的對象又有什么變化?接著,繼續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猜想、討論、交流等活動,體會并判斷由遠到近觀察同一物體,物體的范圍逐漸縮小。整個過程充滿了觀察、猜想、體驗和交流等活動,讓學生以“做”的方式而不是以“聽和看”的方式介入學習。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從事數學活動的能力,而且促進了其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
3、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發現數學知識的價值。
《標準》中明確提出,在數學課上要使學生認識到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能夠用所學的知識主動探索其應用價值。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為了使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我在實際應用、拓展延伸環節中安排了判斷圖片觀察位置的練習,例如:“有兩個偵察員明明和莉莉,他們分別從兩個方向觀察同一間房子,請你分別標出明明、莉莉看到的情形。”和“說出下列房屋、坦克、汽車的平面圖是從什么方位看到的”等。
4、引導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美,使其產生熱愛數學的情感。
很多人都認為數學知識是枯燥乏味的,其實數學中充滿了美,我們要深入挖掘數學的美,展現數學的魅力。例如:我在拓展練習中安排的“這是兩幅意大利比薩斜塔的照片,你知道為什么第二幅照片中的斜塔不斜呢?”和生活延伸中欣賞一些優美的風景、名勝圖片等,在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美,使其產生熱愛數學的情感。
5、還給學生評價的權利,讓學生自主對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評價。
過去課堂教學的總結評價歷來是教師的專利,本節課我把評價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對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自主評價,體現了教學的民主與和諧。
小學數學教案13
教學目標:
1、經過實際的觀察和操作,初步認識線段,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征,會數簡單圖形中線段的條數,會選擇合適的工具畫線段。
2、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使學生具有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心理傾向,以及與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進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數學事實。
教學重點:
認識線段的特征,形成線段的'表象。
教學過程:
一、直觀感受,認識線段。
1、如果要把線段用圖表示出來,它會是什么樣子的呢?請小朋友閉上眼睛,在腦子里想象一下線段的樣子。
2、(課件出示線段圖)線段是什么樣子的?師根據學生描述介紹端點。
3、學生完整描述線段的特征。
4、再次閉上眼睛,在腦子里記住線段的樣子。
5、這是剛才的線段,(課件逐步演示旋轉)它變了,現在還是線段嗎?為什么?你們發現了什么?
6、師:是啊,不管方向怎么改變,只要是直直的,有兩個端點,它就是線段。讓我們來看看下面那些是線段。(學生辨別線段)
7、(隱去非線段,留下線段)這些都是線段,仔細觀察,它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8、師小結過渡。
二、回歸生活,體驗線段
1、我們的生活中藏著許多線段。(尺)你們看,這把尺的一邊,就可以看成是一條線段,這兩端是它的兩個端點。這把尺上還有線段嗎?
2、(數學書)你能在數學書的封面上找到線段嗎?同桌互相指一指。
3、黑板上有線段嗎?誰把它找出來?
4、直尺、數學書、黑板的每一條邊都可以看成是線段。生活中的線段可多了,我們一起來找一找。小朋友兩人一組,你指給我看我指給你看。
5、全班交流。
三、實踐操作,感悟畫法。
1、生活中的線段太多,我們說也說不完,能不能想個辦法把它畫下來呢?想一想,可以用什么來畫線段?為什么?
2、請小朋友選擇你喜歡的工具,自己試著畫一條線段。
3、交流。你是用什么工具畫的?(指名演示畫線段)你是怎樣畫的?
4、誰也是這樣畫的?你們是用什么工具畫的?
5、誰畫線段的方法和他們不一樣?
6、師:我不同的情況下,可以選擇合適的工具來畫,在這么多工具中,你最喜歡什么?為什么?
7、師:尺子是我們常用的畫線段工具,用尺畫線段,不僅畫得好,還特別方便,尺的用處可大了,將來我們還可以用它來測量、設計圖紙。
8、學生用尺任意畫不同的線段。全班評議、欣賞。
四、多種方法,深化認識。
1、(出示紙)你能用紙折出一條線段來嗎?試試看。
2、交流。你折的線段在哪里?誰折的線段比它長(短)?
3、幾條方向不同的線段圍起來,還能拼成我們認識的圖形。這些圖形各是由幾條線段圍成的?(學生數一數,填一填。)
4、反饋。猜猜看六邊形由幾條線段圍成?七邊形呢?你怎么知道?
5、小結。今天,我們認識了你能向大家介紹一下線段嗎?
6、師:一條線段看起來不起眼,很單調,幾條方向不同的線段能圍成我們認識的各種圖形,許多線段還能組成很神奇的精美圖案。(欣賞)
7、漂亮嗎?我們也來試一試,畫一畫,做一名小小設計師。
小學數學教案14
一、聯系生活、復習引入。
1、同學們,我們已經學過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誰能說說在我們生活中那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
2、從桌面上拿出自己喜歡的物體,并說說它們的的形狀。
3、摸一摸手中的物體,有什么感受?與同學交流想法。
4、引導學生說出有些物體的一面或幾面是平平的',揭示課題。
二、動手操作,認識圖形。
1、認識長方形。
(1)讓學生動手找出長方形的面(生可以用摸),認識長方形并出示圖形。(電腦出示:從長方體中取下長方形。)
(2)其余生也找找手中物體中的長方形的面,看一看,摸一摸。
2、能不能從其他物體上找到其他的圖形呢?(學生獨立找、小組內找、與教師一起找)。
3、匯報交流,認識正方形、三角形、圓。(電腦演示)
4、請小朋友仔細觀察,今天我們認識的圖形和過去認識的物體有什么不同?(立體圖、平面圖)
5、用自己的辦法把他們圖形畫下來。
三、聯系實際、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1、出示教材中的交通標志圖讓學生辨認,滲透交通安全教育。
2、在生活中,你在哪兒見過這些平面圖形呢?請同組的同學相互說說。
四、課堂活動。
1、小明和同學們一樣也認識了這些圖形,這是小明利用今天認識的圖形拼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電腦演示)你們能從這幅美麗的圖畫中找出今天學的這些圖形嗎?
2、下面請同學們小組互相合作,利用老師給你們的圖形拼出自己喜歡的漂亮的圖畫,要盡量和小明的不一樣。
五、課堂小結
下面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在腦子里想想今天認識的圖形。
六、布置作業
在生活中我們到處都可以見到這些圖形,同學們回到家后仔細觀察家里的物體,看看能在哪些物體上找到這些圖形,把你的發現告訴爸爸和媽媽。
小學數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在初步掌握用四舍五入法進行試商的基礎上,進一步掌握一些靈活試商的方法,對除數是14,15,16,24,25,26的除法題,能較快地求出一位商
(二)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教學重點
除數是14,15,16,24,25,26的除法題的靈活試商方法
教學難點
靈活運用知識,能較快地求出一位商、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口算、(口算卡片)
15×4 16×5 16×6 4×25
60÷4 80÷16 96÷16 100÷25
60÷15 80÷5 96÷6 100÷4
14×8 24×7 26×5 24×5
2、先說出思維過程,再說結果、
15×6+15 25×8—25 24×5+24
14×7—14 26×4+26 16×8—16
3、下面括號里最大能填幾、
15×( )<76 16×( )<120
25×( )<204 24×( )<124
26×( )<158 14×( )<121
二、學習新課
(一)啟發談話:我們已經掌握了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數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數的試商方法、請你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獨立完成下面例題,并通過思考還可以采用什么不同的方法試商、
(二)教學例1
1、出示例1:70÷14=
(1)學生獨立解題、老師巡視、個別指導,有目的地了解各層次學生的不同思路,做到心中有數、
(2)學生討論、與同學交流自己的想法,老師深入各個小組,掌握學生實際情況、
2、師生共同小結
(1)當學生充分討論后,老師組織學生集中,先請一名用一般的試商方法的同學講述試商過程、(把除數14看成10試商)(老師板書)
同學回答后,老師可以請同學評議一下,同學們可以說出,用這樣的試商方法,需要調商好幾次,比較麻煩,影響計算速度、
(2)老師請用不同方法試商的同學說一說自己的解法、
生:把14看作10來試商,商7后和14相乘,積是98,98比70多28,28是2個14,所以改商5、
老師可以出示投影片,(與這個同學講的思路一樣)老師給予鼓勵,并補充說:很好,調商一次、
生:我是用口算,14和5相乘,積是70,所以我直接商5、
老師出示投影片,(與這個同學講的思路一樣)給予肯定,非常好,一次確定商、
生:把14看成10來試商,商7一定大,先試商6, 6和14相乘,積是84,還大,改商5、
老師出示投影片,(與這個同學講的思路一樣)老師表揚:也很好,肯動腦筋,調商一次、
生:14接近15,我把14看成15,5個15就是75,所以商5、
老師肯定這個學生,平時注意口算練習,這樣,試商的速度能提高、
(學生回答不同的解法,不一定按老師準備好的順序,教師要有應變能力)
在老師的引導下,從中選擇出適合自己的最佳試商方法、今后自己在做題時可以靈活選用、
3、做一做:
訂正時,請說明自己試商的過程、
(三)教學例2
1、出示例2: 240÷26=
看題后,思考片刻,理順思路
2、小組討論、說出自己的試商方法、通過啟發,比較后,你認為哪種方法好,自己嘗試一下,寫在自己的作業本上、
3、集體匯報、按照例1的做法,學生回答哪種試商方法,老師出示哪種事先準備好的投影片、
生:把26看作30來試商,商8,8和26相乘,積是208,240減208,余數是32,比除數大,說明商小了,改商9、
師:看哪些同學的思路與這種方法相同、(老師要重視這種反饋信息)
生:我是這樣想的,因為10個26是260,比被除數240多20,所以商9合適、
師:給予肯定,看看哪些小組有這種思路是誰說出的,應該表揚、
生:把26看作25來試商,4個25是100,8個25是200,余下的40里面還有1個25,所以可以商9、
師:真不錯,肯動腦筋、再了解一下,哪些小組討論到這種方法,是哪個同學提出的、啟發是否還有其它的不同想法,充分給時間讓學生發表、
4、做一做:
獨立完成后,同桌同學可以交換一下,自己用什么試商方法、
(四)小結
今天我們講的例題和“做一做”的題目,除數有什么特點?(除數的個位數是4,5,6)通過學習和練習題,你能說一說,這樣的題目怎樣試商簡便嗎?(同桌位同學可以互相說一說)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歸納:
當除數是14,15,16,24,25,26時,可以用靈活的試商方法,采用口算直接乘的方法,還可以選擇其它能減少調商次數的方法、
三、鞏固反饋
1、說出下面各題各應商幾?(逐題出示)
2、判斷,下面各題的商是否準確,不準確的調整過來、
3、說出下面各題應該商幾、(逐題出示,誰先看出來立即搶答)
4、計算下面各題、(一、三、五組做上面4道題,二、四、六組做下面4道題、做完本組題,可做另一組題)
88÷16 128÷14 165÷24 128÷16
91÷15 150÷25 113÷15 194÷26
四、作業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06-12
小學數學教案12-17
小學的數學教案01-08
小學數學教案01-22
小學數學教案06-12
小學數學教案范文06-01
小學數學教案【熱】11-13
實用小學數學教案11-07
【熱】小學數學教案11-25
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案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