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案(14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數學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第七單元 統計
教學內容:
教材108頁---111頁,例1及做一做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認識和學習折線統計圖進一步體會統計的意義及重要作用,體會教學來源于生活。
2、使學生認識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通過看統計圖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使學生的統計知識得到提高。
3、培養學生對現實生活的調查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整理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2、根據折線統計圖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觀察主題圖:同學們都參加過許多課外活動,今天教師帶你們去科學宮參觀科技展,去的同學很多,為了更清楚地了解參觀人數情況,我們根據收信到的人數制作一個統計圖。
二、合作學習
1、根據老師提供的數據,獨立完成參觀科技展人數的條形統計圖,
2、根據這個(教材108頁圖)條形統計圖能發現哪些信息?提出
問題:①哪兩年參觀人數相同?(答:xx年相同)
②哪一年參觀人數最多?(答:xx年)③哪一年參觀人數最少?(答:1998年)
3、引導學生說出完成統計圖注意事項,老師再補充:
① 必須有標題名稱,名稱中要簡要明了地說出內容和地點,標題下要注明統計內容的`時間。
② 橫軸、縱軸表示什么要標清楚。
4、除了會完成條形統計圖,還有其它畫統計圖的方法。
三、今天來學習一種新的統計圖---折線統計圖
1、觀察109頁折線統計圖
2、啟以引導:看看這幅統計圖與條形統計圖有什么不同,同桌交流。學生說:折線統計圖有格子;有點,還有一段一段的線。
3、邊講解折線統計圖畫法。
①讓學生明白折線統計圖是通過描點連線的方法畫
②相同點:都能看出數據多少
不同點:表示數據方法不同,可以看到每一部分變
化趨勢,能看到整體變化趨勢。
③通過學習知道:什么是折線統計圖;折線統計圖特點;哪種統計圖更好。
強調告訴學生:1、象今天這樣用曲折的線段表示數量增減變化的統計圖是折線統計圖。
2、折線統計圖不僅能表示出數量,還能通過數量反映某一種事物變化的趨勢。
3、兩種統計圖各有各的優點,生活中根據我們的需要選擇合適的統計圖。
鞏固練習:
1、 完成110頁例2及做一做。
2、 讓學生去調查家庭上半年用水情況并制作出統計圖。
小結:
在學習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學習了折線統計圖,學會折線統計圖畫法和特點,懂得它在生活中有很大作用。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案例:“認識平面圖形”
[背景分析]
數學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數學的結構、圖形、布局和形式無不體現數學中美的因素。我們有些學生不能把數學與美聯系在一起,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們數學美育教學的欠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很多地方體現了數學的美,因此,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充分挖掘數學教學的美育功能,不僅可以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還可以獲取知識,開發智力。
認識平面圖形這一內容是從現實生活中引出的數學內容,都是來自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經常看到的物體,學生已有了一些經驗,在此基礎上通過觀察、繪畫圖形,能夠使學生在愉悅的學習、直觀地認識、辨認、區分這些圖形的同時獲得對簡單圖形的美的體驗,并在合作交流中初步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和觀察、直觀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等平面圖形。
2、在找一找、拼一拼、畫一畫各種圖形,直觀而充分感知各種圖形的特征,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3 、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索與創新意識,以及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用數學進行交流的能力。
4、 在愉悅的氛圍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難點]
1、初步感知體與面的關系,對立體圖形有一定的感性認識。
2、找出平面圖形的共性,區分不同的形狀。
[課堂實錄]
一、創設情境,感受美。
(上課一開始,播放優美、輕快的音樂)
師:小朋友們,今天早上的空氣多新鮮呀。可愛的小雞們也跟小朋友們一樣早早地起床,在綠油油的草地上尋找食物,瞧!他們找得多高興啊!(多媒體動態演示)你們看,這幅圖漂亮嗎?
生:漂亮。
師:漂亮在哪里呢?為什么覺得它漂亮啊?
生:因為它有很多種顏色:有綠色、紅色……
生:因為它畫了大樹、房子、太陽……
生:它有很多種形狀,有圓圈、有三角形……
師:小朋友們很會欣賞畫,老師也覺得漂亮,這些圖畫里頭有我們的數學朋友,你們想知道它們的樣子和名字嗎?
生:想。
二、動手操作,誘導美。
師:其實,小朋友的手也可以創造出這些美的圖形,先請大家從學具袋里任意拿出一個正方體,把它按在紙上沿著底面畫一個圖形,看看在你的筆下可以變什么樣的圖形?(邊示范邊說明)
(生獨立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師:小朋友們,現在你能不能告訴大家,從長方體的底面畫出來的圖形是什么樣子的呢?
生:四四方方的正方形。
師:哦!你知道它叫正方形,那你能不能告訴我們,什么樣子的圖形是正方形呢?
生:四四方方的。
師:沒錯,正方形是四四方方的,但是還有一點這個小朋友沒有說,正方形的四條邊也都相等。我們就把四四方方的,四條邊都相等的圖形我們就叫正方形。老師手上是正方形的照片,我們來認一認吧!
生:(根據教師拿出不同大小的長方形說出名稱,加強記憶)
師:大家再拿出任意一個長方體和圓柱,也沿著底面畫畫看。
生:(第二次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師:誰先來說圓柱底面畫出了圖形?
生:圓柱可以畫出一個圓圈。
師:圓柱畫出了一個圓圈,你們同意嗎?(同意)在數學課堂上我們不把這種圖形叫做圓圈,我們有更好聽的叫法,有誰知道嗎?
生:圓形。
師:對了,像這樣子很圓滑,沒有角的圖形我們叫它圓形,你們記住了嗎?(全班齊讀:圓形)那長方體又畫出了什么圖形呢?
生1:我畫出了一個長長的,方方的圖形。
生2:我畫出了正方形。
師:我們請這兩位小朋友上來展示一下他們畫出來的圖形好嗎?(好)你們看,他們畫出的圖形一樣嗎?
生:不一樣,一個是長長方方的,一個是四四方方的'。
師:為什么同樣是長方體,他們畫出的圖形不一樣呢?我們來看看他們是用什么樣的長方體畫出來的好嗎?(請學生把運用的長方體拿上講臺展示)哦,小朋友們都看一下,原來這個長方體是一個特殊的長方體,它的兩頭都是正方形的。這位小朋友真棒,找得太好了。那另外這個我們把它取名叫“長方形”,這就是它的照片,我們一起來認一認吧。
生:(根據教師拿出不同大小的圓形和正方形說出名稱,加強記憶)
師:接下來輪到球了,它能畫出什么圖形呢,小朋友們想試試看嗎?(想)
(第三次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師:畫得時候,你們發現什么困難沒有?
生:球很難畫,我畫不出來。
師:大家有沒有發現,小朋友們用球來畫圖形很難畫出來,所以現在暫時球沒有辦法畫出什么樣的圖形,但是等到高年級的時候,相信有小朋友能想出好辦法畫出來。接下來我們來玩一個“找朋友”的游戲好嗎?
生:(根據教師指定的名稱找對應的圖形)
師:小朋友們表現都很棒,用掌聲給自己鼓鼓掌。(拿出三棱鏡),沿著它的底面也可畫出一個新的圖形。(教師畫)它就是你們熟悉的朋友——三角形。
師總結:我們今天認識了四個新朋友,他們是誰呢?(長方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這四個好朋友和我們昨天認識的立體圖形不一樣,他們住在平面圖形的王國里,都是平面的。
三、合作交流,尋找美。
師:認識了這四個朋友,它們還委托老師另外兩個任務,第一個任務是要把這些智慧星送給認真動筆表現出色的孩子,你們商量商量要獎給誰?
生(興奮地討論著,給課堂氣氛掀起一個高潮)
師:在大家的配合之下,老師的第一個任務已完成了,第二個任務就是幫它們找找生活中的朋友——哪些物體的面是這些圖形,把你想到的找到的先告訴你身邊的同學。(教師巡視指導)
誰來幫老師來完成這個任務?
生:(爭著搶著說,教師指導補充)課本的封面是長方形,飲料罐的上面和下面教師圓形、三角板的面是三角形,桌子的面是正方形……
師:我們重新再來看這幅圖。(電腦逐一顯示各種圖形,學生說它們各自的名稱。)
四、游戲鞏固,創造美。
(1)找一找,練習一第3題。
(2)拼一拼,練習五第4題。
(3)引導學生用這四種圖形拼出自己喜歡的動物或其他的,拼好的進行全班展示,并給矛獎勵。
(4)畫一畫,用學過的這些圖形設計一幅自己喜歡的圖案,畫得漂亮得,老師給他簽名,并送給一朵小紅花。
五、課堂小結,表達美。
師:今天,你覺得我們的課堂美嗎?美在哪里?
生:美,因為我們可以拼很多畫也可以畫出很多畫。
師:今天小朋友拼出的畫,畫出的畫很漂亮,很有創意,回家的作業就把你們的作品帶給爸爸媽媽看,說給他們聽,美在哪里。
[教學反思]
一、創設情境——以美激趣。
鮮艷美觀的圖案,簡潔大方的板書,親切生動的語言,活潑有趣的故事都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妙方”,因此,本節課教學,我就創設了如下情境:以“陽光明媚的早晨”畫面導入,通過學生邊觀察邊欣賞,“說說漂亮在哪里”,把冷冰冰的知識與美結合起來,觸動學生的心靈,接著讓學生通過動手描一描,拼一拼,畫一畫等一系列活動來獲得知識并從中受到美的陶冶。
二、回歸生活——以美促智。
“平面圖形”這部分知識源于現實生活,長方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具有一定的感性積累。所以在教學中我安排了讓學生合作、尋找交流生活中物體的圖形這一活動,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生活積累,讓學生能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
三、積極評價——以美育德。
教師的每一次動情的評價對學生來說,學生記憶猶新,激情高潮。為了迎合低年級學生的好表揚心理,我承讀了幼兒教育的評價方式:如掌聲、小紅花、智慧星等,以無聲、有聲的方式對學生及時評價,營造舒心、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產生良好的學習情感和持久的學習興趣。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能獨立分析和解決用小數加減計算可以解決的簡單問題,并能正確處理小數加減計算過程中需要進位或退位的問題。
2、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體驗估算,培養估算意識,提高估算能力。
教學重點
小數的加減法(有進位后退位)。
教學難點
1、小數加減法(有進位后退位)。
2、培養估算意識。
教學過程
一、舊知鋪墊
1、出示菜單:
(1)買一份青菜和一份肉片,要多少元?
(2)買一份青菜和一份炒蛋,要多少元?
(3)一份肉片比一份炒蛋貴多少元?
(4)買一份飯,一份青菜和一份肉片,共要多少元?
(5)還可以提出哪些問題?
二、講授新課
1、教學例題。
(1)出示課本情境圖。
(2)自己提出數學問題:
(3)列出算式。
(4)估一估,大約需要多少元郵資?
(5)探索計算方法。
1)讓學生自己探索方法:
第一種:把元化成角來計算。
第二種:按不同單位分別相加。
第三種:列豎式計算。
2、拓展練習。
(1)題:2包書的郵費相差多少元?
(1)列式:12.4—1.6=(元)
(2)選擇正確的計算方法。(列豎式)
(3)交流計算方法、過程。
1)處理退位問題。
2)小數點對齊。反省自己在計算中是否注意到這些問題。
3)課堂小結。
由學生自己小結小數加減法計算(有進位或退位)的.方法,及計算過程中注意的問題。
三、課堂活動
讓學生獨立解決問題,要求他們在解答過程中,要自我提醒必須注意的問題。
3、小黑板作業。
四、鞏固練習
1、課內外作業。
課本第9頁“練一練”的第1題。(獨立例豎式完成,提醒注意的問題。)
2)選用作業。
五、作業設計
1、列豎式計算。
2、可樂的單價是1.8元.
果汁的單價是10.5元.
(1)兩種飲料各買一瓶,要多少元?
(2)買一瓶果汁比買一聽可樂貴多少元?
(3)買2聽可樂,一瓶果汁,15元夠嗎?
六、板書設計
寄書
一共需要多少元?
算式:1.6+12.4=(元)
列豎式計算:
教學后記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以實現課堂教學的優質高效。
2、知識目標:掌握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些常見的數量關系,為用方程解應用題等量關系做準備。會根據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能力目標:注重給學生提供機會,讓學生去經歷對“用字母表示數量關系”的探索過程。
教學重點:
會根據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2)當a=5時,2a=(x),a的平方=(x)
2、同學們在操場上做操,五年級站了x列,平均每列20人,六年級有a人。說出下面各式所表示的意義:
(1)30x(2)30x+a(3)a—30x
3、小結;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僅可以表示數量關系,也可以表示數量。
二、綜合練習:
1、獨立解答p51第7題師巡視指導個別學困生。
投影展示,集體評議,注意評講求值的書寫格式。
2、討論口答p51第8題注意指導學生理解(3)小題,3x表示投中3分球得的總分數。
3、分小組完成p51第9題請幾個小組派代表說說式子表示的含義。
4、獨立完成p52第10-12題師注意巡視指導學困生。
三、全課總結:通過練習,你還有什么疑困?你覺得你掌握得比較好的知識是什么?有困難需要幫助的地方是什么?
四、發展練習:
1、討論p52第13題請學生先獨立思考,再集體討論。
2、在下面算式中,a、b、c、s各代表什么數?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詳細介紹:
教材分析
認識厘米是義務教育課程小學數學二年級的內容。要求學生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用為什么他們說的數不同?引起學生思考,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按照課程要求,要讓學生了解米尺,懂得比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單位,并通過看、量、畫等學習活動形成厘米的長度表象。
教學思路
1.數學活動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小學數學知識與學生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學時要讓學生感到生活之中處處有數學。認識厘米的教學,就是從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師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事物,想身邊的事情。在學生獲得新知以后,教師又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估測周圍事物的長度,去調查厘米在生活中的運用。這樣,既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也可誘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拓展創新空間。
2.合作探究,發現知識,形成技能。
教學不僅要重視知識的最終獲取,還要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探究過程。本課教學注重引導學生以合作探究為主要的學習方式。首先,要求學生通過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從哪兒到哪兒,用手比畫1厘米的長度,閉眼想一想1厘米的長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l厘米長的物體等活動來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幾厘米的具體長度,進一步認識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用厘米畫的活動中,引導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小組合作、,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使他們在發現知識、形成技能的同時獲得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3.加強估測,發展空間觀念。
估測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加強估測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正確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強其空間觀念與學習興趣。教學時,教師通過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l厘米以及對周圍物體的長度先估計、再量一量的活動,使學生在比照中積累經驗,形成初步的估測能力。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實際,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度量單位的重要性。
2.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l厘米的表象,初步學會量線段的長度。
3.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并進行測量,發展空間觀念。
4.培養初步的實踐能力,使其進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數學事實。
教學重點: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及學會用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教學難點:建立正厘米的表象;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米尺、學生尺以及可度量長度的物體若干。
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統一認識。
1.找原因。小豬能能可能干啦!有一天,它幫媽媽鋤地。它干了一整天,餓極了。晚上回家吃了2碗飯。第二天,它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它吃了8碗飯。這可能嗎?(碗有大有小。)
2.量課桌。(1)讓學生選擇一個課前準備好的鉛筆、小紙條、文具盒等物體,和自己的課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測量工具為標準匯報每個人課桌的長度。(答案不一。)
3.師:大家說得都對,但為什么所說的數不同呢?(因為我們測量課桌所用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有什么辦法可以使我們量的結果一樣呢?(大家都用同樣的工具去量。)
4.導入揭題:你們的辦法真妙!要想取得一致的結果,我們需要有統一的測量工具。有誰知道我們通常用什么來測量物體的長度?(尺子。)今天,我們就要認識在量比較短的東西時所使用的國際上統一的長度單位厘米。(板書課題:認識厘米)
[這一環節密切聯系生活導入學生的學習活動,五花八門的答案讓學生不由自主地體會到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同時,找原因、量課桌這樣富有挑戰性的活動也吸引學生對新知學習產生興趣,對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引起重視。]
二、合作探究,認識厘米。
探究一:認識直尺
1.出示米尺,讓學生觀察,請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或老師發給的米尺,仔細瞧瞧,你發現尺上有些什么?
2.指生交流,相機引導學生認識刻度數、刻度線、刻度0。
探究二:認識厘米
1.看一看:1厘米到底有多長呢?讓我們來聽一聽電腦博士的介紹。
(多媒體動態顯示尺上1厘米的線段,并說明:從刻度0到刻度l,這中間的長度就是1-厘米。板書:1厘米)
請大家拿出尺子,好好看看,土厘米有多長?
2.比一比:你能用兩個手指比畫出1厘米大約有多少長嗎?(師做拇指與食指比畫狀。)
3.記一記:請小朋友看看這一段距離,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
4.找一找:
(1)你還能在尺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嗎?
學生自由回答,要求說清從刻度幾到刻度幾之間的長度也是土厘米。
(2)找找看,大家帶來的物體中,還有你的周圍,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同桌交流后匯報。(手指的寬、牙齒的寬、橡皮的厚度、扣子的直徑等。)
探究三:認識幾厘米
1.在尺子上找一找,從哪兒到哪兒是2厘米長?(鼓勵學生說出不同的答案。如:從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從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從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2.請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畫一下2厘米大約有多長。
3.小組活動:在尺子上找一找,從哪兒到哪兒是3厘米長?從哪兒到哪兒是5厘米長?你還能找出其他的厘米數嗎?
4.思考:通過在尺子上找這幾個不同的長度,你們有什么發現?
相機點明:從0刻度到刻度幾就是凡匣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數減去前面小的刻度數,得幾就是幾厘米;是幾厘米,這幾厘米里就有幾個1厘米。
[這一環節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認識厘米,形成表象。他們在從尺子上、從周圍物體中找1厘米的比照與估計中以及尋求多種答案的過程中,體驗了l厘米、幾厘米的具體長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測能力。自始至終,他們都是知識的探索者,發現者。在這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他們獲得了知識,豐富了經驗,培養了能力。]
三、實踐應用,練習鞏固。
(一)學習用厘米量。
1.量整厘米數。
(1)嘗試測量同一學具。
出示書上量一量的主題圖,要求學生按圖上的方法量一根8厘米長的小棒。(師留意不同量法。)
(2)交流測量結果,說說你是怎么量的。
(3)實物投影演示正確量法與錯誤量法,進行辨析比較。
(4)小結:量一個物體時,可以把尺子o刻度對準物體的一端,再看這個物體的另一端對著刻度幾,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幾厘米。
(5)口答想想做做第1題。(媒體出示,關鍵處閃動識別。)
(6)學生填寫書上量一量中的鉛筆長、線段長。
2.量非整厘米數。
(1)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中的兩條線段(紅線段與藍線段),要求男生測量紅色線段的長,女生測量藍色線段的長。
(2)交流:男生可能說紅色線段長8厘米,女生可能也說藍色線段長8厘米。
(3)比較:紅色線段和藍色線段一樣長嗎?(電腦驗證不一樣長。)
(4)辨析:紅色線段的長是8厘米多一些,藍色線段的長是8厘米少一些。
(5)指出:像這樣的兩條線段都可以說是大約長8厘米。以后我們遇到量線段或物體的、長度不正好是整厘米數時,可以看它最接近幾厘米,就說它是大約幾厘米長。
(6)量一量,,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題。)
(7)學生活動:先估計,再量一量。(想想做做第4題。)
先完成的小組還可組織估計、測量其他物體的長度。
交流反饋,追問:你是怎樣進行估計的?相機表揚用身上的'厘米尺去解決問題的學生。
(二)畫整厘米的線段。
1.學生嘗試畫一條4厘米的線段。有困難可以看書自學。
2.指生上臺示范畫,要求邊畫邊說畫的過程。(注意肯定其他畫法。)
3.檢驗:用尺量一量所畫線段是不是4厘米。
4.練習:
(1)想想做做第5題。(指生板演,同桌互相檢驗。)
(2)想想做做第6題。(鼓勵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
[這一環節可謂學以致用。學生通過量一量、畫一畫、估一估等活動對厘米的認識更加深刻了,對厘米的用途也得到了充分的體驗,其估測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更可貴的是,他們嘗試著獨立解決問題,用不同的方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與小伙伴合作解決問題,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四、總結延伸。
1.師:通過學習,你們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問題嗎?
2.布置延伸作業。
(1)回家后,以厘米為單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歡的物體的長度。
(2)課后調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體的長度是以厘米作單位的。
[這一環節與課的開始相互照應,使數學活動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將數學學習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讓大社會成為小課堂的延伸,成為學生獲取更多知識的大舞臺。]
附:教學小資料
人們在文化發展的最初階段,是從他們的生活環境中選取計量單位的。例如,以成年人足的長作為英尺,以手指關節的長作為英寸,以千步作為里等等,這樣確定計量單位,顯然缺乏合理性。1790年,法國的一位科學家他雷蘭提出了制定一個世界各國通用單位的建議。
1795年,法國的學者取得世界各國的同意,把地球子午線上從北極到赤道的長度的一千萬分之一作為長度的單位,叫做l米。當時的科學技術還很不發達,測量了整整七年,實際還只是僅僅測量了西班牙的巴賽羅納和法國的敦刻爾克之間的距離。通過計算得到了最初的1米。
后來1960年的國際會議規定:一米為氪(K8)原子在真空中發射的橙色光波波長的1650763.73倍。1米的百分之一就是l厘米。
3.1.1認識厘米|人教課標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情境理解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就是“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過程與方法:通過組織學生進行遷移、類推、歸納、交流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類推、歸納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一個數乘以分數應用的廣泛性事例,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性教育,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掌握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推導算理,總結法則。
教學準備:
根據例題制作的掛圖、投影片或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新知探究】
一、探索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
教學例2(課件出示情景圖)
(1)師:根據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問題?該怎樣計算?說說你的想法。
預設1:求3桶共多少升?就是求3個12L的和是多少。
預設2:還可以說成求12L的3倍是多少。
預設3:單位量×數量=總量,所以12×3=36(L)。
(2)師:我們再來看這個問題,你能列出算式嗎?(學生思考,自主列式。)
(3)出示第2小題
(4)師:依據單位量×數量=總量,你還能提出類似的問題并解決嗎?(學生練習,交流。)
歸納小結:在這里,我們依據單位量×數量=總量的'關系式可以得出:一個數乘幾分之幾表示的是求這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設計意圖:尊重學生,培養學生的學習探索能力是很重要的。本節課的教學除了有之前所學分數的意義作為基礎之外,學生還在前一課時明確了整數乘分數可以用來表示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因此在本堂課中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們自己去思考、學習、嘗試,教師只要起到一定的點撥作用就可以了。】
2、鞏固練習,強化新知
例2“做一做”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活動,讓學生結合活動內容作實例,感知鏡面對稱現象
2、通過實際操作,讓全體學生經歷探索鏡面對稱現象的一些特征的過程
3、逐步發展學生空間知覺和空間觀念
教材分析:
利用鏡子進行幾個簡單而有趣的試驗,向學生呈現生活中有趣的鏡面對稱現象,激發學生們強烈的興趣和好奇心,發展他們的空間知覺。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本校的學生大部分家庭條件不是很好,父母大都沒有時間輔導孩子,鏡子雖然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但是他們是否能去認真仔細觀察鏡子中的學問呢?要以此來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帶著問題去學習對他們來說會更有趣味。
教學過程:
一、講故事,導入新課
1、講《猴子撈月》的故事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故事,請你們仔細聽,然后看看誰是咱班的故事大王,能把這個故事給大家續講下去,‘猴子在路邊散步,看到天空高掛一輪圓月,猴子走到井邊,發現井里也有一輪,猴子以為……’
生: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喊,同伴扛來長長的網兜。眾猴子怎么也撈不出“月亮”。
也許學生還有其它版本的故事,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言。
師:這是為什么呢?
生: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
師:在生活中,你們還有沒有發現類似的現象?(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與同伴流。)學生可能知道:
(1)照鏡子時,出現的現象
(2)雨過天晴,路里積水中會倒映一些影子
(3)光滑亮麗的地板,也出現倒映
2、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一下,這些倒映的影子,看一看“鏡子中的數學”。(板書課題:鏡子中的數學)
二、組織活動
1、教師示范
(1)在實物投影上放一個大的黑體字——“王”的一半;
E
(2)把鏡子放在虛線上(對稱軸上),讓全班學生觀察鏡子里的圖形和整個圖形。
王
(3)讓學生說一說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發現?
A、看到了整個的“王”字
B、鏡子里的圖形是鏡子外的圖形的對稱圖形。
2、試一試
拿出學具袋中的學具——一面小鏡子,做一下第(1)題
(1)讓學生把鏡子放在虛線上,看看鏡子里的圖形和整個圖形
(2)說一說,看到了什么
(3)在書上畫出對稱圖形。
A 8
(4)全班交流,選出幾份在投影上展示。
第(2)題
(1)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小鏡子,按本題圖示的情境,把長方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紙片在鏡面前擺一擺,對比鏡面中的圖形和桌面上的圖形有什么關系。
(2)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想法。
(3)全班交流
通過交流,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鏡面的對稱現象。
第(3)題
投影出示課文情境圖,想一想:機靈狗鏡子判斷“現在是5時”對嗎?
猜一猜:現在是幾時?
(4)實驗證明
A、取一時鐘,將時間調至7時正(時鐘鐘面上不顯示數字)
B、時鐘背對學生,舉起
C、取一鏡子,對準鐘面。鏡子自然朝向學生。
D、讓學生觀察鏡子里的`圖形,比較課文里的鐘面圖形,可以看出是一樣的。
E、將鐘面反轉,讓學生看清鐘面時間。(7時)
(5)練一練
A、教師將時間調至3時
B、時鐘背對學生,舉起
C、取一鏡子,對準時鐘
D、讓學生觀察鏡子,想一想:現在是幾時?
E、反轉時鐘,進行驗證。
三、鞏固練習
1、課文第18頁“練一練”的第1—3題。
第一題:
(1)先讓學生猜一猜,并打上對號
(2)用鏡子來試一試,進行驗證。
第2題:
這是一種尋找對稱圖形的對稱軸位置的簡易方法,通過練習活動,使學生明白,如果對稱圖形能對折,那么折痕就是對稱軸所在的位置。如果是生活中具有對稱特征的物體,無法對折,那么租用鏡面對稱原理的對稱圖軸的辦法也是明智的。
2、實踐活動
3、(1)讓學生收集一些對稱圖形、圖案和照片,在班里展覽。
(2)會剪紙的學生,自己動手剪一些簡單的作品。
開展這類活動,不僅能讓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得到張揚,滿足那些具有較強空間觀念的學生的學習需要,而且也進一步促進學生對對稱圖形的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小學數學教案 篇8
教學內容:
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解決問題”的練習課
學情分析:
本節課是針對學生學習了第四單元“表內除法(二)”用除法解決問題后設計的一節練習課。本節課是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除法”的意義,并且已經系統學習了“表內除法”的計算,通過學習書本中的例3用除法解決問題的內容,學生已經初步理解了除法意義與單價、數量、總價之間的關系,本節課就是在這些已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設計思路:
學生雖然學習了除法,并會用乘法口訣來進行計算,但是學生將除法的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的意識不強。根據二年級的孩子年齡尚小的特點,如果練習課只是單純訓練和做題會讓他們覺得枯燥乏味,但是二年級的小孩子想象力豐富,他們愛異想天開,所以這節課結合孩子的特點和興趣,通過游戲“想象力大比拼”讓學生根據除法模型來編題并訓練學生用規范的數學語言表達除法應用題的信息和問題,以此讓孩子根據自己想象的情境內化對除法意義的理解;通過“我買你算”“我買你猜”這兩個活動讓孩子在購物的情境中運用除法的'意義鞏固解決除法模型的現實問題;在“我當設計師”的環節讓孩子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和興趣設計商店,自己提出除法問題、解決除法問題,讓學生的想象、設計、數學運用能力等綜合能力充分發揮,此環節再次讓學生感受到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并運用乘法口訣計算。
2、引導學生運用標準的規范的數學語言提出數學問題。
3、聯系生活實際訓練學生提出問題,運用除法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4、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和創新能力。
教學重點:
鞏固除法意義,并能應用除法的意義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會用規范的數學語言提出問題,并能解決生活中的除法問題。
教學過程設計:
活動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師:孩子們,請看,誰來到了我們的課堂?
(出示三種不同類型的寵物狗圖片)
一共來了幾只小狗?
數一數:一共有幾根骨頭?
【設計意圖:上課伊始,利用呆萌可愛的寵物狗圖片引入,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激發學生的興趣。】
活動二:畫一畫,抽象除法模型
1、多種表征,抽象除法模型
6根骨頭可以畫幾個○來表示呢?請同學們拿出草稿本,我們一起畫一畫。
(1)我們一起畫虛線平均分一分。
語言表征:6個○,平均分成3份,每份多少個?
算式表征:6÷3=2
(2)請拿筆像這樣分一分。
語言表征:
6個○,每2個為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算式表征:6÷2=3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經歷從現實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數學問題的過程。從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復習除法的含義。】
活動三:想象力大PK
(1)老師示范:根據除法模型圖想象,提出除法問題。
6(個)雞蛋,平均放在3(個)籃子里,每(個)籃子里放幾個?
6(個)雞蛋,每2(個)放在一個籃子里,需要幾個籃子?
(2)出示圖,學生示范提出除法問題。
6枝菊花,平均平均插在3個花瓶里,每個花瓶插幾枝?
6枝菊花,每個花瓶插2枝,可以插幾個花瓶?
(3)學生想象,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根據這幅圖你來想象,并在四人小組內說一說,比一比誰的想象力最豐富?
小組說一說。
請2個小組同學匯報。
【設計意圖:根據抽象的數學除法模型想象具體的生活情境,內化除法的意義。訓練時讓學生根據模型圖想象編題,使每個學生都扎扎實實掌握用準確規范的數學語言結合具體情境說出除法的含義,老師示范,學生示范,以點帶面,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規范的表達,結合具體的生活情境完整準確地提出除法問題。】
過渡:在想象力大比拼環節同學們表現非常出色!每人獎勵一個大紅包!
活動四:我買你算
聽說有一家狗狗寵物店新店開張,很多商品打折促銷,走!看看有哪些促銷?
說一說物品,以及物品單價。
正向訓練——提問題,列式計算。(正向應用除法解決問題)
每條狗鏈3元,用24元可以買幾條狗鏈?
誰能列式:24÷3=8(條)
6元可以買3根骨頭,一根骨頭多少錢?
誰能列式:6÷3=2(元)
你想買嗎?(想!)
同桌合作:你想買什么,將你提出的除法問題說給同桌聽,讓同桌幫你算一算,在草稿本上列出算式。
請幾位買法不一樣同學起來匯報。
【設計意圖:這個層次的練習是正向應用:結合給出的生活情境,以“我買你算”的游戲形式訓練學生用規范的數學語言提出除法問題并解決除法問題。】
活動五:我買你猜
反向訓練——根據算式,提出數學問題
師:我還想買,出示:24÷8=3
你猜我買了什么?
生回答,并說一說自己是怎么猜的。
你們想玩這個猜一猜的游戲嗎?
同桌玩:先將自己買好的東西用算式表示出來,然后給同桌看,讓同桌猜一猜你買了什么。
請兩位同學匯報。
【設計意圖:這個層次是逆向應用:以“我買你猜”的游戲形式,應用除法的意義來猜測除法算式解決的是什么數學問題。】
活動六:我當設計師
過渡語:剛才去了寵物店,當了一回購物小達人,你們想自己當老板嗎?(想)
好!現在你們來當設計師,設計一家自己的商店。
要求:
(1)畫上你最喜歡的物品,標上價格。
(2)提出3個以上的除法問題。
學生創作,師巡視。
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沒有展示的作品回家后可以將作品發到我們班級數學微信群,同學們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在同學開的商店買東西。比一比,誰最會購物!
【設計意圖:通過“我當設計師”的活動,培養學生想象、創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等各方面的綜合應用能力。】
活動七:
我的收獲
同學們,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小學數學教案 篇9
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教材第10頁例3以及課堂活動
教學目標
1、經歷編乘法口訣的過程,知道乘法口訣的來源。
2、熟記1的乘法口訣。
3、會用1的'乘法口訣口算相應的表內乘法。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經歷編乘法口訣的過程。
教學難點:會用1的乘法口訣口算相應的表內乘法。
教學準備
小棒
一、復習引入
1、對口令
①教師說算式,學生說口訣。
②教師說口訣,學生說算式。
2、擺小棒,說算式,說口訣。
每次擺2根,擺3次。
每次擺2根,擺6次。……
3、引入新課。
二、學習例3
1、擺小棒。一根一根地擺,邊擺邊說,1個1、2個1、……9個1
2、根據擺的情況,說算式。1個1是1、2個1是2、……9個1是9
板書:1×1=1
1×2=2
1×3=3
……
1×9=9
觀察算式,你發現這些算式有什么特點?
3、編口訣。
①小組活動,你能編出這些乘法的口訣嗎?組長記錄。
②全班反饋。教師板書:一一得一
一二得二
……
一九得九
4、全班交流討論,說一說如:“一二”是表示什么?“得二”又表示什么?
同桌交流。
5、記口訣。①你怎樣記住這些口訣?
②熟記口訣。
三、課堂活動
說算式,對口訣。
1×3————一三得三
……
四、課堂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還有什么問題?
板書設計
1的乘法口訣
1×1=1一一得一
1×2=2一二得二
1×3=3一三得三
…………
1×9=9一九得九
小學數學教案 篇10
教材安排一年級(上冊)認識“體”,一年級(下冊)認識“形”,這是從兒童的認知規律出發,重組學科的知識體系。人們認識事物一般是從粗略的整體感知開始,然后對物體進行細致觀察和局部研究。客觀世界最常見的是各種形狀的物體,“面”是附著于“體”上的。兒童首先看到的是一個個物體,在整體感知“體”的基礎上,才能逐漸研究“面”,建立“形”的概念。所以,先認識“體”,后認識“形”能降低認知難度,有利于學生學習。
教學內容分兩部分編排,先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然后開展實踐活動。
1.直觀認識“體”的教學分四步進行。
教材選擇積木為學具,讓學生在玩積木時認識物體。其好處一是學生有興趣,能調動學習積極性。二是積木形狀規則,有利于形成正確的表象。教學內容的呈現順序大致分成四步: 堆積木的場景—整理出典型的物體—揭示各類物體的圖形和名稱—尋找生活中相關的物體。
(1)讓學生玩積木。教材通過堆積木的場景,引導學生玩積木,感知積木的形狀。課前,教師應和學生共同準備積木或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形狀的物體。這節課沒有積木或其他可供操作的物體,是無法教學的。在學生堆積木時,應要求他們邊堆邊感受積木的形狀。每堆一塊積木,都要看看它是什么樣子,想想它和哪些積木的形狀相同,和哪些積木的形狀不同。要防止學生只顧玩積木,而不感知積木形狀的現象。
(2)把積木分類。經過玩積木,初步知道積木的形狀是多樣的,有些積木的形狀是相同的。在此基礎上進行分類,把形狀相同的積木放在一起,形狀不同的積木分開放,促進學生思考各種“體”的形狀特征。在分類前,要先排除有三角形面、半圓形面等與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無關的積木,只剩下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四種形狀的積木。在分類時要注意兩點: 一是學生可能把長方體和正方體分成一類,把圓柱和球分成一類。這種分類表明他們已經感受到平面與曲面的不同,應給予表揚,再引導繼續分,直至把長方體和正方體分開,把圓柱和球分開。二是讓學生說說分類時的思考,只要求說出視覺、觸覺的感受,如長方體、正方體積木的面都是“平”的,圓柱和球都有“彎”(曲)的面。不要求語言嚴密、完整、有條理,更不能歸納“正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相同”等特征。
(3)抽象出幾何圖形并給出名稱。教材在兩塊彩色積木的下面畫一個灰色的圖形,并在旁邊寫出圖形的名稱。灰色的圖形是四種立體的幾何圖形,每個幾何圖形都是大大小小同類積木的形狀概括,是一類立體圖形的標志。幾何圖形的教學可以這樣進行,以長方體為例:讓學生看看分在同一類的許多長方體積木,閉起眼睛想想這些積木的形狀,然后睜開眼看看老師畫的灰色圖形,體會這一類積木的形狀都是這樣的,從而形成長方體的表象。幾何圖形要課前準備,整體出現,不要展現畫圖過程。只要學生認為這樣的圖形像實物,能代表實物就行。
(4)在生活中尋找相關的物體。通過對積木的研究,初步認識長方體等四種形狀的立體。帶著這些“體”的'初步表象回歸生活,尋找這些形狀的實物,有兩點教育意義: 一是進一步加強四種“體”形狀特征的表象;二是感受生活中有大量這些形狀的物體。“想想做做”第1題“你還能找到它們的朋友嗎?”這里的“它們”是四個幾何圖形,“朋友”是常見的物體。學生列舉的實物,只要形狀差不多就可以了。
2.聯系教學的四種立體安排實踐活動。
《有趣的拼搭》是一次實踐活動,通過活動使學生初步獲得一些數學活動的經驗,了解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簡單應用,初步學習與他人合作交流,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1)活動的內容有五項。“滾一滾”“堆一堆”是體驗物體上的平面與曲面。長方體和正方體在斜面上不會滾動,可以堆得很高;圓柱和球在斜面上會滾動,不容易堆起來。主要原因是前者都是平面,后者有曲面。“摸一摸”是反饋初步形成的表象。蒙著眼睛在口袋里摸物體,把手觸摸的感覺和大腦中已有的形體表象相互作用,經過信息的篩選、過濾和相互對應,作出相應的判斷,并對判斷給予肯定或否定。這些活動能使四種形體的表象更清晰、更牢固。“番茄”卡通要求蒙眼的學生一邊摸一邊體會物體的形狀,然后說出摸的是什么形體;“蘑菇”卡通要求蒙眼的學生摸出一個圓柱,讓同伴檢查摸對了嗎。這兩個小卡通的作用是引導學生有秩序地開展摸物體的活動。“搭一搭”是各種立體的形狀特征的簡單應用。如果要搭得高一些、多一些,使用哪些形狀的積木比較好?如果搭成的物體能前后運動,應該使用什么形狀的積木?搭汽車車身用什么積木?搭工廠煙囪用什么積木?……做出這些選擇都離不開對立體形狀特征的體會。“數一數”綜合應用認數和認物體的知識。數出較復雜物體里各種立體的個數,還進行分類活動。
(2)組織學生活動要注意四點: 第一,組建學習小組,推選小組長,組內分工準備活動器材。能找到積木當然很好,沒有積木,可以用易拉罐、玻璃球、紙盒等代替。器材的數量要多準備些。第二,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沒有問題的拼搭是一般性的游戲,不能稱為數學實踐活動。問題源于現象: 為什么長方體、正方體搭得高?為什么圓柱和球會滾?……問題源于需要:怎樣知道摸出了什么?怎樣摸出圓柱?用什么做輪子?……第三,要讓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在小組內解決問題。少數典型的問題,在班內集體討論。教師盡量不講解、少評判。第四,要參與學生的活動,隨時了解情況,對活動的進程給予必要調控。在活動臨結束時,要組織學生說說收獲和體會,使實踐活動成為有意義的數學學習活動。
小學數學教案 篇11
一.教學內容: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傳授知識要求達到的教學目的`。
2.能力目標——發展智能要求達到的教學目標。
3.德育目標——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達到的教學目標。
三.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1.突出重點,必須分清主次。
2.不能孤立重點,要以重點帶動一般,以一般烘托出重點。
3.認真思考,分析得出。必須突出重點、排除難點、把握關鍵。
四.教學方法(過程):
1.主要包括教學內容,時間分配,教學方法,課堂小結,習題作業等。
2.設計順序:復習舊知識——傳授新知識——鞏固新知識。
3.順序啟發式教學方法:邊講邊實驗,邊講邊討論,邊復習邊講授。
4.使用以下提示語:
(復習提問)——(引入新課)——(講授新課)、(演示)——(討論)——(講述)、(設疑)——(啟發)——(小結)、(舉例)——(分析)——(解答)、(概括)——(歸納)——(推論)、(練習)、(提示)、(著重指出)、(板書)、(邊寫邊討論)、(回憶)、(強化)、(注意)、(資料)、(思考)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小結:
引導學生歸納、得出規律性的結論,發展他們的智力,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要啟迪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討論問題,病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去解決問題。
七.教學反思:
在明確的計劃指導下,隨著教學進程,逐步啟發、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結果;通過復習、練習以及結合實際的運用,形成學生認知結構。
小學數學教案 篇12
教學目的:
1、 通過問題解決,讓學生學會9+?的進位加法,初步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并能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
2、 教師尊重學生獨特的思考,并促進學生的擔出問題能力的培養,讓學生有自己學數學的興趣。
3、 理解湊+法的.含義。
4、 在游戲中培養與人合作的觀念,并且有互相謙讓的合作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湊+法的含義
教學準備:每組一份小棒,教師的牛奶瓶及數學游戲中卡片。
教學方法:合作學習是增加學習氛圍,促進學生思考和計算。
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況,提出問題
教學首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
1、 小芳家很窮,小華送給小芳一些牛奶,小冬也送小芳一些牛奶,你想知道牛奶有多少瓶?
2、 魚缸有金魚8條,又買來9條,一共有金魚幾條呢?
你知道牛奶有幾瓶,金魚有幾條呢?這些都是數學問題,你想解決嗎?你想用什么方法來解決?(組織小組活動)
二、自主合作,解決問題
問題提出之后,可以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并加以解決。
1、9+5 (1)數數法
(2)9+5=14
(分小數湊大數)
(牛奶瓶表示)
(3)9+5=14
(分大數湊小數)
(牛奶瓶表示)
(4)9+5=14
看見9就-1
2、8+9 你喜歡用什么方法,說說你的理由。9+5的計算,是組織交流后共同解決,7+9的教學層面就在學生獨立思考并完成一些嘗試后接受了交流的結果,一些機靈小朋友在交流的基礎上舉一反三,能有新的想法,在匯報后就進步,進一步嘗試,也就是鞏固階段。
3、試一試。
9+3 7+9
可指名8至10位同學板演,不是機械段,而且學生對方法最終選擇的體現和最佳方法的呈現,對湊+法要進一步落實。
三、實踐應用,拓展延伸
在此階段是學生自主實踐意識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體現。
1、p73 完成書本內容。
題2,原有金魚9條,現又有8條,一共有幾條?
看圖應用題(仔細觀察,說一說圖示,然后獨立完成)
2、9+1+5 9+1+3 9+1+8 9+1+9
9+1+6 9+1+4 9+1+7 9+1+19+1+2 9+1+0
鞏固湊十法
3、數學游戲:
游戲可以小組形式組織學生活動,在活動中要注意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4、課外作業:
繼續上課的數學游戲。
課后評析:
小學數學教案 篇13
教學案例:
數學廣角
[教學內容]
數學(二年級上冊)第100~101頁。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1、今天我們教室來了一個聰明的人,你們想知道他是誰嗎?(出示阿凡提卡通圖像)誰認識他?
2、師簡介阿凡提抽“生”“死”簽的故事。(阿凡提是古時候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喜歡幫助老百姓。所以,大家很喜歡他。但古時候的國王和有錢的壞人都很怕他,一直想要害死他,就找個罪名把他關起來。當時,這個國家有個條例,處死罪犯時要讓他抽“生”“死”簽,如果抽到“生”簽,就不用死。國王為了要阿凡提死,就把2個字都寫成“死”,有人把這件事告訴阿凡提。
第二天,當國王讓阿凡提抽“生”“死”簽時,他不慌不忙地把一個紙團吞下,大家很驚奇他為什么這樣做,阿凡提說:“吞下去的簽是我的,請打開剩下的簽,如果是‘死’,那我的是‘生’。)阿凡提用他的智慧逃過了一劫。今天,他來到我們教室里,想看看同學們是否和他一樣用智慧來解決問題。
二探究新知
1.拿出一個箱子,放進一個紅色的球和一個黃色的球。
師:阿凡提說:“我拿了一個球,你們猜會是什么顏色的?”(學生有的說是紅色的,有的說是黃色的),學生上來試一試。
師:為什么會這樣呢?如果阿凡提告訴你們,他“拿的不是紅色的球”,那你們知道他拿的是什么顏色的嗎?你怎么想的?
2.師:阿凡提夸你們說得很好,他想和同學們一起做游戲。(請2個小朋友上來,一個拿數學書,一個拿語文書,把書藏在背后。)
(1)XX同學說:“我拿的不是數學書,請大家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書?”
(2)同桌交流。
(3)匯報。(要求有條理,說出推理方法)
3.師:阿凡提帶來3張動物卡片。它們是:兔、狗、貓,準備送給3個小朋友。(出示P101頁第3題,并幫3個小朋友取名字)
(1)請學生讀一讀圖中小朋友說的話,說說和剛才猜書游戲有什么不同?
(2)小組交流。要求每個學生都要說說怎樣想的。
(3)匯報(注意引導有條理的推理)
4.游戲
(1)3人一組,模仿課本P100頁的例3,分配好角色,
像他們那樣說一說,猜一猜。
(2)請2個小組上來演示,指名學生說說推理方法。
三鞏固新知
1、師:阿凡提夸同學們表現很好,還想出一題考考你們,有信心嗎?
(1)讓學生看P101頁第4題,同桌互相說說他們各拍幾下?
(2)匯報,指名個別學生說說如何推理的'。
四小結
同學們,今天學習的知識,你們會了嗎?這些就是數學中的簡單推理知識,生活中我們會常常碰到這些問題,阿凡提希望我們今后遇到這些問題時,能冷靜地去推理判斷,找出解決的方法。
五下課游戲:(全班分3組,按要求走出教室。)第一組不是最先出去的,第二組跟在第三組的后面。哪組同學先走出教室?
[課后反思]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初步培養學生能用清晰的語言,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推理過程。許多學生碰到問題大部分懂得怎樣解決,但要他們有條理表達是較困難的。這教時重點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能有條理地表達自己推理的方法。因此,在教學中我采用以下的教學方法。
一在故事中感受數學的趣味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生學習過程較多關注“有趣。新奇”的事物,故事是兒童成長過程中最喜愛的伙伴它是伴著兒童成長。它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的興趣。在這教時中,我采用與教學內容有些相關的故事來引入新課,從故事中不僅初步感知推理知識,而且重要的是讓學生從小樹立對機智人物的喜愛和對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在游戲中感受數學的趣味
有趣的游戲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在教學中我設計把例題改變成讓學生參與演示,小組游戲的方式,讓學生親臨其境。能清晰有條理地表達推理過程,把一節比較單調的推理知識變成生機勃勃,許多學生都爭著表達自己的推理方法。
教學中也出現了一些不足之處,那就是個別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較弱,不能運用有條理的數學語言進行推理表達。因此,在今后教學中應注重讓學生練習“說”的能力,多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提高學生數學語言能力。
小學數學教案 篇14
一、教學內容
阿福的新衣---米的認識
二、教學目標
三、知識目標
初步建立米的長度概念,根據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學會估測物體的長度。
四、技能目標
發展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估測能力以及相互合作學習的能力。
五、情感目標
把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相聯系,感知數學來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六、重點難點
根據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學會估測物體的長度。
七、教具準備
直尺、米尺若干
八、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2、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3、鞏固米的認識。
4、米和厘米的`關系。
5、課間休息。(小故事)
6、鞏固新知
7、課后實踐活動
量一量自己喜歡的物體的長度。
八、全課總結
九、課后反思
學生利用手中的尺子自己動手操作,對厘米和米有了初步的認識,學習的積極性比較高。但是我的時間把握還不夠準確,導致一些環節處理上還很不到位。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12-17
小學數學教案06-12
小學數學教案01-22
小學的數學教案01-08
小學數學教案06-12
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案12-17
【熱】小學數學教案11-25
小學數學教案范文06-01
實用小學數學教案11-07
小學數學教案【熱】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