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小學數學教案模板8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理解質數和合數的概念,知道它們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2、找出100以內的所有質數,能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會把自然數按約數的個數進行分類。
3、經歷質數和合數的認識和辨別過程,培養觀察、比較、歸納概括的能力。
4、培養學生敢于探索科學之謎的精神,充分展示數學自身的魅力。
教學重點:
1、理解掌握質數、合數的概念。
2、初步學會準確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教學難點:
區分奇數、質數、偶數、合數。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我們已經學習了求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你能正確求出1——20各數的因數嗎?
小組比一比,看誰列得快。教師指名匯報。
二、動手操作,制質數表。
(1)找因數。
觀察這些數的因數,如果按因數的個數,你認為可以怎樣分類?
動手給20以內的數按因數的個數進行分類,填書P23。
觀察黑板上的三類數各有什么特點?
師: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的數叫做質數(或素數),除了1和它本身還有別的因數的數叫做合數。
結合1——20各數,解釋一下什么是質數?什么是合數?[板書概念]
齊讀20以內的質數、合數。
問:最小的質數是幾?最小的合數是幾?
1是質數,還是合數呢?[板書: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如果把整數按自然數的個數來分類,可以分為幾類?哪幾類?再次強調: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要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關鍵是看什么?
你的學號是質數,還是合數?與同桌說一說,并互相判斷對錯。
P23做一做。獨立練習,全班交流檢查。
(2)找質數。
剛才我們已經找出了20以內的質數,那“73”它是不是質數。
要想馬上知道73是什么數還真不容易。如果有質數表可查就方便了。這表從哪來呢?
(教師出示百以內數表)這上面是1到100這100個數,它不是質數表,你們能不能想辦法找出100以內的質數,制成質數表?誰來說說自己的想法?(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想法。)
師:對,逐個判斷比較麻煩,是否有什么方法可以很快地找出來?用排除法可以嗎?
因為質數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那么質數的倍數就都是合數,只要在數字表上依次劃出質數的倍數,剩下的就是質數了。
學生根據教師的指導,在教材第24頁用排除法動手制作100以內的質數表,然后再在全班交流。
一起把100以內的質數讀一讀。
附:100以內質數順口溜
二、三、五、七、一十一
十三、十七、一十九
二三九、三一七
五三九、六一七
四一三七、七一三九
八三、八九、九十七
三、練習鞏固:
完成練習四第1、2題。
四、課題小結:
這節課你在激烈的討論中有什么收獲?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內容: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
教學目標;
使學生理解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的算理,學會求兩個數的餓最大公約數的餓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什么叫公約數,最大公約數和互質數,舉出一組互質數
2、寫出36的約數,60的約數,36和60的公約數,36和60的最大公約數
二、教學新課
1、提出問題: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用上面的方法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很不方便,有沒有更簡便的方法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內容;
2、教學例3
我們可以這樣想:把36和60分別分解質因數,把他們的最大公約數12也分解質因數,觀察以下,他們有什么聯系?
觀察、比較、議論:
(1)36和60的公有約數是幾,全部公有質因數的連乘的積是多少?
(2)36和60的公有質因數與他們最大公約數12的質因數相比,有什么發現?
(3)用短除法求最大公約數。
(4)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議論。
3、鞏固練習
4、試一試求下面兩題的最大公約數。
5、教學例4
(1)求出下面各組數的最大公約數
(2)引導學生探求觀察思考
觀察上面三組數和他們各自的最大公約數,發現什?
6、教學例5
(1)求出下面各組數的最大公約數
(2)引導學生觀察、探索、發現這些數的最大公約數
(3)教師學生共同
(4)練一練
(5)求下面各組數的最大公約數
三、布置作業
反思:我認為這幾點我做的不好:
1、沒有讓學生真正懂得為什么兩個數全部共有質因數連乘的積就是這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所以在下面的練習中學生知識照搬照抄。缺乏靈活性。
2、對于有特點的兩組數:互質數和約數關系時的教學缺乏舉例,與學生的自我思考。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內容】教材第20頁例5、做一做的內容。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學會看圖理解圖意,編簡單的加減法應用題。
[2.初步學會分析解答簡單求總數的加法應用題和求剩余的減法應用題。]
3.培養學生認真觀察、認真分析的良好習慣。
【重點難點】引導學生通過畫圖來輔助分析“求另一個加數”數量關系,從而確定解題方法,突出檢測的方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算。
12—8 7+9 17—8
l6—7 15—5 11+2
2.
●●●●●
和 ● 一共有多少個?
3、△△△△△△△△ △△△還剩多少個△?]
二、合作探究,展示匯報
1.出示教科書P20頁的圖。
[讓學生觀察畫面內容,用自己的語言講—講畫面的'內容。讓學生自由結合,互述畫面內容。]
2.板書:有16人來踢球,現在來了9人,我們隊踢進了4個。
[教師:同學們看到這些話,想一想問題是什么?]
有16人來踢球,現在來了9人,還有幾人沒來?
[教師:這道題的己知條件和問題分別是什么?大家想一想該怎樣列式?為什么這樣列式?
教師提醒學生凡是應用題,得數后面都應該寫上它的單位名稱,并加上括號。]
討論:有一個信息“我們隊踢進了4個。”這個條件有用嗎?
[介紹多余條件。]
怎樣檢驗答案是否正確。
我是這樣檢查的:沒來的7人加上9人等于16人,解答正確。
[3、討論:針對圖文應用題,我們應怎樣解答?]
4、教師小結:今天我們學的是圖文應用題,今后我們在做應用題的時候看清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比如:第(1)題是知道男生和女生各多少人,求總數用加法。(2)、(3)兩題是知道兩個數的總數和其一個部分數,求另一個數是多少用減法。
[可讓學生自行討論教師再進行總結]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科書P20的“做一做”。
[提問:這里有幾個條件?有沒有多余條件?]
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2.布置作業
【教學反思】
本節課教學在學生收集信息后,圍繞要解決的問題展開分析,運用畫圖、擺一擺等方法,發現解決問題需要的信息和解決的方法,能找到題目中多余的信息排除掉,從而在圖文應用題解答中明確求其中一個加數要用減法計算。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活動,經歷分類的過程,學會按一定標準進行分類的方法,初步養成有條理地整理事物的習慣。
2、通過分類活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分類的含義,感受分類在生活中的用途。
3、教師可以適時地向學生滲透愛勞動、愛家庭的教育。
教學重點:
學會按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的方法,養成有條理地整理事物的習慣。
教學難點:
學會按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同學們,你們逛過超市嗎?里面的物品是怎么擺放的?
為什么要這樣擺放呢?
分類擺放后顧客去買東西更方便。你們想不想學習怎樣分類呢?
那么今天這節課就來學習分類。
板書課題:分類
二、 授新課
1、活動一:整理房間
(1)有個叫亮亮的小朋友很想去公園玩,可是他的媽媽有要求:要他先把自已的房間整理好.
(2)課件出示:同學們看了亮亮的房間,你們想對亮亮說什么?
你們愿意幫幫他嗎?那么你們認為該怎樣整理房間呢?(小組交流,說說自己的想法)
小組匯報
你能說說為什么要這樣整理嗎?(強調同一類的要放在一起)
課件演示整理過程
提問:你還知道哪些學習用品?
(3)整理后的房間會給人什么樣的感覺?你們在家整理過房間嗎?請大家回去后能用今天學到的知識把自己的房間整理好.
2、活動二:到動物園
(1)導入。大家幫亮亮整理了房間,亮亮非常感謝大家,現在他和媽媽一起來動物園。出示課件
問:你看到了哪些小動物?你能給這些小動物分類嗎?
這些小動物可以分為兩類,會飛的分為一類,另一類是不會飛的。
請大家給會飛的動物穿上漂亮的衣裳。看哪位同學涂得又快又好,教師就把他的.作業展示給大家看。
展示學生作品。
問:他涂的對嗎?你有沒有不同意見?你知道會飛的小動物還有哪些?
3、活動三:到農貿市場
(1)導入:參觀完動物園,亮亮哏媽媽來到農貿市場,課件出示,問:你們看到了什么?
亮亮的媽媽要考一考大家:哪些是水果,哪些是蔬菜?
(2)學生獨立思考完成,指名匯報。
問:誰能用一句話說說水果有哪些?你平時還喜歡吃哪些水果?蔬菜有哪些?你還知道哪些蔬菜?(水果和蔬菜非常有營養,大家要我吃水果和蔬菜。)
4、活動四:百貨商店
(1)導入:最近亮亮的媽媽開了一家商店,讓我們去看看她進了哪些貨?課件出示。
(2)這些貨物就這樣擺放好嗎?
你們能幫阿姨整理一下嗎?怎么整理?指名匯報
(3)如果把這些貨按玩具、文具、服裝鞋帽三類來分,該怎么分?(同桌討論)
指名匯報,課件演示分的過程。
5、 活動五:把同學分類
同學們這節課表現得真好,現在讓我們來輕松一下吧!音樂伴奏,學生表演:有的看書、有的拍球、有的唱歌、有的跳舞、、、、、、
下面的同學注意觀察,想一想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引導用本節課學習的知識把同學進行分類。
三、 全課總結
同學們今天這節課你們開心嗎?請你說說今天你學會了什么。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分類的?(如我校的垃圾分類、書店的書等)
生活中還有許多地方都要分類,請大家回家后說給家長聽,并請家長記下來,明天交給老師。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理解反比例的意義。
2.能根據反比例的意義,正確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
3.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判斷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反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
利用反比例的意義,正確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演示課件:成反比例的量)
1.下表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為什么?
購買練習的本數(本)
1
2
4
6
9
總價(元)
0.80
1.60
3.20
4.80
7.20
2.回憶: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新授教學
(一)引入新課
我們已經學習了常見數量關系中成正比例關系的量的特征。這節課我們繼續研究常見的數量關系中的另外一種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教師板書:成反比例的量
(二)教學例4(演示課件:成反比例的量)
1.出示例4,提出觀察思考要求:
從表中你發現了什么?這個表同復習的表相比,有什么不同?
(1)表中的兩種量是每小時加工的數量和所需的加工時間。
教師板書:每小時加工數和加工時間
(2)每小時加工的數量擴大,所需的加工時間反而縮小;每小時加工的數量縮小,所需的.加工時間反而擴大。
教師追問:這是兩種相關聯的量嗎?為什么?
(3)每兩個相對應的數的乘積都是600.
2.這個600實際上就是什么?每小時加工數、加工時間和零件總數,怎樣用式子表示它們之間的關系?
教師板書:零件總數
每小時加工數加工時間=零件總數
3.小結
通過剛才的研究,我們知道,每小時加工數和加工時間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每小時加工數變化,加工時間也隨著變化,每小時加工數乘以加工時間等于零件總數,這里的零件總數是一定的。
(三)教學例5(演示課件:成反比例的量)
1.出示例5,根據題意,學生口述填表。
2.教師提問:
(1)表中有哪兩種量?是相關聯的量嗎?
教師板書:每本張數和裝訂本數
(2)裝訂的本數是怎樣隨著每本的張數變化的?
(3)表中的兩種量有什么變化規律?
(四)比較例4和例5,概括反比例的意義。
1.請你比較例4和例5,它們有什么相同點?
(1)都有兩種相關聯的量。
(2)都是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
(3)都是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積一定。
2.教師小結
像這樣的兩種量,我們就把它們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做反比例關系。
3.如果用字母 和 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 表示它們的積一定,反比例關系可以用一個什么樣的式子表示?
教師板書:= (一定)
(五)教學例6(演示課件:成反比例的量)
1.出示例6,教師提問:
(1)每天播種的公頃數和要用的天數是不是相關聯的量?
(2)每天播種的公頃數和要用的天數有什么關系?它們的積是什么?這個積一定嗎?
(3)播種總公頃數一定,每天播種公頃數和要用的天數成反比例嗎?為什么?
2.思考:播種的總公頃數一定,已經播種的公頃數和剩下的公頃數是不是成反比例?
三、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樣的兩種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也學會了怎樣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在判斷時,同學們要按照反比例的意義,認真分析,做出正確的判斷。
四、課堂練習
(一)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個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說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時間。
2.小明從家到學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時間。
3.平行四邊形面積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數學題,已做的題和沒有做的題。
5.小明拿一些錢買鉛筆,單價和購買的數量。
(二)你能舉一個反比例的例子嗎?
五、課后作業
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說明理由。
1.煤的總量一定,每天的燒煤量和能夠燒的天數。
2.種子的總量一定,每公頃的播種量和播種的公頃數。
3.李叔叔從家到工廠,騎自行車的速度和所需的時間。
4.華容做12道數學題,做完的題和沒有做的題。
5.生產電視機的總臺數一定,每天生產的臺數和所用的天數。
6.長方形的面積一定,它的長和寬。
7.小林拿一些錢買練習本,單價和購買的數量。
六、板書設計
成反比例的量
例4.每小時加工數加工時間=零件總數(一定)
例5.每本頁數裝訂本數=紙的總頁數(一定)
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積一定,這兩種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做反比例關系。
= (一定)
例6.因為:每天播種的公頃數天數=播種的總公頃數(一定)
所以:每天播種的公頃數和要用的天數成反比例。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分析圖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數都得0”的計算方法。
2.理解商中間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商中間、末尾有0的除法。
3. 能主動思考、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
教學重點
理解商中間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能熟練正確計算商中間、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學過程
一、 引入
1、口算:
28÷2 240÷8 36÷3 84÷7= 32-0 48+0
0×12 42×0 0+25 29+0 9×0 14×0
1、 不計算,說出下面各題的商。
292÷2 358÷6 2147÷7 605÷5 488÷4
二、新授
1、出示28頁主題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敘述四幅畫的內容。
2.嵌入數學問題:(1)4個西瓜,師徒4人,平均每人吃幾個?生:4÷4=1
(2)當豬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還能分到西瓜嗎?引導學生想到:三人一個西瓜業沒分到,怎樣用算是表示呢?這時可以通過故事情境寫出:0÷3=0,并深刻領會其中的`含意。
(3)設置另一情境:當零為除數時的結果又是怎么樣的呢?
由于這個內容不是小學時學到的,但為了讓學生有個認識,所以可以略帶一些,當0作為除數時,是沒有意義的。
三、做一做
0÷2 0÷4 0÷5 0÷102384393 0÷0
四.出示例6。
1、問:怎樣列式?怎樣計算?結果是多少?
2、同學會用豎式計算嗎?學生說說,教師板書。
3、指板演題,問為什么十位上要寫0?
4、你有什么看法?學生討論后,教師把省去的這步去掉。
小結:這題是怎樣計算的?
5. 試一試。
505÷5 6018÷6 6015÷3
指第3題問:為什么6015÷3上的中間會有兩個0?強調簡便寫法。
6. 出示計算 420÷3
學生說,教師板書。問:商末尾這個0能省略嗎?為什么?強調簡便寫法。
小結:今天我們學了什么?要注意什么?
數學網特地為大家整理了商中間有0和末尾有0的除法,希望能幫助廣大小學生朋友們提高數學成績和數學思維能力,同時祝大家學業進步!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加法的意義,并會應用解答實際問題.
2.進一步認識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以及明確0在加法中的特殊性.
3.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換律并能運用這一定律進行驗算.
教學重點
使學生對加法的意義的建立,加法交換律的概括及對它們的理解、掌握.
教學難點
學生對加法意義、加法交換律運用.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口算.
44+56 37+23 180+20 42+8+10
12+0 0+17 386+124 124+235
2、導入:以前我們學過了加法的計算方法,這節課我們還要進一步學習、掌握加法的一些規律性知識,這將對我們以后的學習有很大幫助.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學加法的意義.
1、加法的意義.
(1)例1 一列火車從北京經過天津開往濟南,北京到天津的鐵路長137千米,天津到濟南的鐵路長357千米.北京到濟南的鐵路長多少千米?
教師提問:這題怎樣解答?
(因為已知北京到天津鐵路長是137千米,又知道天津到濟南的鐵路長是357千米,要求北京到濟南的鐵路長,就是把137與357合起來,所以要用加法計算.)
教師提示:把137與357合并起來用加法計算,加法是什么樣的運算呢?
(板書:兩個數合并成一個數的運算就叫加法)
教師明確:這就叫加法的意義.
(板書:加法的意義)
(2)練習:小強有125枚郵票,小明有75枚郵票.小強和小明一共有多少枚郵票?
說明理由:已知小強與小明的郵票張數,要求小強與小明共有多少張郵票,就是把兩人的郵票數合并起來.加法就是把兩個數合并成一個數的運算,所以這道題要用加法計算.
2、加法等式中各部分名稱.
教師提問:我們已經學過加法各部分的名稱,在137+357=494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是什么?(板書:加數 加數 和)
3、有關0的加法.
教師提問:一個自然數和0相加,得到的和與加數比較會怎樣呢?有關0的加法可有
哪幾種情況呢?
小結:任何數和0相加都得原數.
(二)教學加法交換律
1、教師談話:通過以上學習,我們知道了加法的意義,加法各部分的名稱以及有關0的加法的特殊性.除此之外,關于加法的運算還有一些基本性質,它對我們以后的計算將起到很大的作用.
2、教師提問:137+357=494(千米),表示求的是什么?
如果要求濟南到北京的鐵路長又該怎樣列式計算呢?
357+137=494(千米)
3、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兩種解法的結果.
教師板書:137+357=357+13
4、出示例2,引導學生歸納規律.
18+17○17+18
124+235○235+124
0+25○25+0
規律:
①每個等式中,每組算式中有兩個加數,而且兩個加數相同,只是交換了位置.
②每個等式中,左右兩邊的加數的和相等.
教師說明: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它們的和不變,這叫做加法交換律.
教師強調:我們要看一些等式哪些符號不符合加法交換律就必須看兩個加數的位置變不變,它們的和變不變.當然前提是等號兩邊的兩個加數必須相同.
5、練習:判斷:下面各等式運用了加法交換律,對嗎?為什么?
9+7=7+9 10+1=10+1
20+8=2+26 2+0=0+2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
教師指出:以上我們學習了加法的交換律,并運用它做了練習,這一定律若用字母該怎樣表示呢?
教師強調:用字母表示這一運算定律更簡單清楚.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別表示兩個加數(注意:a、b是拉丁字母),在這我們讀作ei和bi,(教師領讀幾遍,提醒學生不要按漢語拼音來讀)
教師板書:a+b=b+a
提醒注意:a與b可以表示0、1、2、3、中任意整數,如1+2=2+1,9+20=20+9等,所以a+b=b+a表示任意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效的位置,和不變.而像這些(指其中的等式)一個用數字表示的等式只能表示兩個具體的數,交換位置,和不變.a+b=b+a這一公式表示的一類所有符合條件的式子,交換加數位置,和不變.
7、學生分組自由舉例說明加法交換律.
8、學習、掌握了加法的交換律,目的在于更好地運用.實際上,在以前我們早就應用它解決計算問題.同學們想一想:在哪些計算中都用了加法交換律呢?(驗算)
9、練習:運用加法交換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適當的數.
766+589=589+□ 257+□=474+257 a+15=15+□
三、鞏固發展.
1、填空.
(1)把( )數合并成( )數的運算叫做加法.
(2)一個數加0,還得( ).如12+0=( ).
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換律?符合的畫.
230+370=380+220 30+50+40=50+30+40
a+10=100+a 230+420=430+220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加法的意義和加法的一個運算定律加法交換律.誰能結合具體的題目說一說加法的意義和加法交換律的含義?
五、布置作業.
1、根據運算定律在下面的□填上適當的數.
48+□=72+□ 29+35=□+29
a+38=□+□ □+55=55+42
2、口算下面各題,說一說是怎樣應用運算定律的.
91+89+11 85+41+15+59
168+250+32 282+53+37+18
六、板書設計
加法的意義和運算定律
例1、一列火車從北京經過天津開往濟南,北京到天津的鐵路長137千米,天津到濟南的鐵路長357千米.北京到濟南的鐵路長多少千米?
137+357=494(千米)
357+137=494(千米)
答:北京到濟南的鐵路長494千米.
意義:把兩個數合并成一個數的運算叫做加法.
7+0=7 0+7=7 0+0=0
例2 加法交換律:
137+357=357+137
18+17=17+18
24+235=235+24
小學數學教案 篇8
[教材簡析]
本課教材是幫助學生把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以整合,讓學生體會到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既可以每幾個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幾份地分,分的過程雖然有所差別,但分的結果是每份都是相同的,從而在整體上理解平均分的含義。教材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例題,并就其中的一種結果,揭示了兩種不同的分的過程,然后再引導學生對其他各種不同的分法展開進一步討論和交流,體會平均分的每一種結果可以從不同的分的過程中得到。
想想做做中的題目進一步通過各種不同的情景下的平均分問題,有層次地讓學生逐步加深對平均分本質特征的認識。
[教學目標]
1.繼續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活動過程,體會平均分的兩種操作方法,通過操作,進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質特征。
2.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的開放題的教學,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從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起學習數學的信心。
3.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鋪墊準備
1.教師在磁性黑板上展示8個圓片。
⑴提出要求:①把它們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幾個?②把它們每4個一份的分,看看能分成幾份?
⑵學生拿出自己的圓片動手操作,同時讓兩個同學在黑板上分別操作上述兩種分法。
2.提問:想一想,剛才自己是怎樣分的,再觀察黑板上兩位同學分出的結果,這兩種分法的結果雖然不一樣,但是它們在分的過程中也有同樣要注意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呢?
3.小結:這兩種分法雖然不一樣,但它們都把每份分得同樣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設計意圖:通過課始簡單的操作,讓學生進一步體驗平均分的不同分法,同時通過對操作的反思及兩種分法的初步比較,使學生對平均分的本質特征有了初步的'體會,為下面兩種分法的整合做好鋪墊。]
二、動手操作,體會領悟
1.創設情景:兔媽媽拿來一些鉛筆,準備將它們分給表現好的幾個小兔子,數一數共有幾枝?(出示12枝鉛筆)
兔媽媽可以怎樣去分這12枝鉛筆呢?
2.明確要求
①出示條件:把12枝鉛筆平均分。
②提問: 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3.自主探索
①你愿意來幫幫兔媽媽嗎?想一想應該怎樣分?
②拿出12個圓片來代表12枝鉛筆,動手試一試。
4.初步交流,總結兩種思路
①誰來說說你是怎樣分的?
讓一名學生展示他的結果,同時提問:他這樣分對嗎?為什么?還有其他同學也是這樣的嗎?
②他們的結果都是這樣的,都分對了,但是他們又是怎么想的呢?
教師先請上臺展示的這位同學說一說,然后繼續提問:其他同學的想法是不是都與他一樣呢?不一樣的說一說。
③小結:雖然結果相同,但他們所想的和剛才分的過程卻可能并不一樣,有的是每幾個一份地分,有的是平均分成幾份,最后,他們所分的結果都是每份鉛筆的枝數相同,因此都符合 平均分。
④看一看你的分法,是否符合要求?想一想,如果別人和你的分法相同,他還可能是怎么想的?
5.小組內交流
①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小組內交流。
②小組討論:除了小組內的幾種分法以外是否還有別的分法?
③小組內總結:你們小組共發現了多少種分法?把它們分別貼在小黑板上。
6.展示后小結: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有不同的分法,可以是每幾個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幾份地分,但不論用哪一種方法,最后結果是每一份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要努力處理好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關系。學生在自主探究和獨立思考中明晰了平均分的兩種基本策略,在與同伴的合作交流中,為把握平均分的本質特征積累了豐富的感性經驗。]
三、鞏固應用,內化概念
1.依次出示想想做做第1題、第2題、第3題、第4題。
①先出示圖,引導學生進行觀察,知道都是平均分。
②想一想,他們分別可能是怎么分的?讓學生在小組內從不同角度說一說分的過程。
③獨立完成填空。
④在小組內校對。
2.想想做做第5題。
①出示圖,學生仔細觀察。
②一共有幾本書?你是怎么知道的?
③如果是平均分的話,可以怎樣分呢?
④獨立完成填空。
⑤小結:像這樣每份同樣多,既可以看成是合起來一共有多少,也可以理解為是把一些物體進行平均分。
3.想想做做第6題。
①出示圖,說說圖上畫了什么?
②兔子是怎樣分的?雞是怎樣分的呢?自己先說一說。
③和同桌交流交流。
[設計意圖:這里的每一個習題,都緊扣教學重點力圖為學生創設說的環境,讓學生在互相交流和合作的過程中,表述自己的想法,傾聽他人的意見,不斷完善自己的認識,同時樹立自信,并學會尊重他人。]
四、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1.通過今天這堂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
2.發散練習:有15個小朋友,要分成幾個人數相等的小組做游戲,可以怎樣分?你能想出幾種不同的分法?下課以后去分一分。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自己進行課堂小結,有助于知識的鞏固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課后的拓展促使學生將所學知識在實踐中應用,在潛移默化中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得以形成。]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最新小學數學教案 小學數學教案范文01-24
小學數學教案(經典)08-10
小學數學教案07-08
小學數學教案07-13
小學數學教案07-08
小學數學教案06-12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