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高中數學教案

時間:2023-04-30 06:04:24 高中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數學教案集錦1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數學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數學教案集錦15篇

高中數學教案1

  教學目的:掌握圓的標準方程,并能解決與之有關的問題

  教學重點:圓的標準方程及有關運用

  教學難點:標準方程的靈活運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探究標準方程

  二、掌握知識,鞏固練習

  練習:⒈說出下列圓的方程

  ⑴圓心(3,-2)半徑為5⑵圓心(0,3)半徑為3

  ⒉指出下列圓的圓心和半徑

  ⑴(x-2)2+(y+3)2=3

  ⑵x2+y2=2

  ⑶x2+y2-6x+4y+12=0

  ⒊判斷3x-4y-10=0和x2+y2=4的位置關系

  ⒋圓心為(1,3),并與3x-4y-7=0相切,求這個圓的方程

  三、引伸提高,講解例題

  例1、圓心在y=-2x上,過p(2,-1)且與x-y=1相切求圓的方程(突出待定系數的'數學方法)

  練習:1、某圓過(-2,1)、(2,3),圓心在x軸上,求其方程。

  2、某圓過A(-10,0)、B(10,0)、C(0,4),求圓的方程。

  例2:某圓拱橋的跨度為20米,拱高為4米,在建造時每隔4米加一個支柱支撐,求A2P2的長度。

  例3、點M(x0,y0)在x2+y2=r2上,求過M的圓的切線方程(一題多解,訓練思維)

  四、小結練習P771,2,3,4

  五、作業P811,2,3,4

高中數學教案2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掌握等差數列與等比數列的概念,通項公式與前n項和公式,等差中項與等比中項的概念,并能運用這些知識解決一些基本問題.

  教學重難點

  掌握等差數列與等比數列的概念,通項公式與前n項和公式,等差中項與等比中項的概念,并能運用這些知識解決一些基本問題.

  教學過程

  等比數列性質請同學們類比得出.

  【方法規律】

  1、通項公式與前n項和公式聯系著五個基本量,“知三求二”是一類最基本的運算題.方程觀點是解決這類問題的基本數學思想和方法.

  2、判斷一個數列是等差數列或等比數列,常用的方法使用定義.特別地,在判斷三個實數

  a,b,c成等差(比)數列時,常用(注:若為等比數列,則a,b,c均不為0)

  3、在求等差數列前n項和的最大(小)值時,常用函數的思想和方法加以解決.

  【示范舉例】

  例1:

  (1)設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為30,前2n項和為100,則前3n項和為.

  (2)一個等比數列的前三項之和為26,前六項之和為728,則a1=,q=.

  例2:四數中前三個數成等比數列,后三個數成等差數列,首末兩項之和為21,中間兩項之和為18,求此四個數.

  例3:項數為奇數的等差數列,奇數項之和為44,偶數項之和為33,求該數列的中間項.

高中數學教案3

  一.教材分析:

  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論,稱為集合論,是近、現代數學的一個重要的基礎,一方面,許多重要的數學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論的基礎上。另一方面,集合論及其所反映的數學思想,在越來越廣泛的領域種得到應用。

  二.目標分析: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集合的含義與表示方法.

  難點:表示法的恰當選擇.

  教學目標

  l.知識與技能

  (1)通過實例,了解集合的含義,體會元素與集合的屬于關系;

  (2)知道常用數集及其專用記號;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確定性.互異性.無序性;

  (4)會用集合語言表示有關數學對象;

  2.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經歷從集合實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過程,感知集合的含義.

  (2)讓學生歸納整理本節所學知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感受到學習集合的必要性,增強學習的積極性.

  三.教法分析

  1.教學方法:學生通過閱讀教材,自主學習.思考.交流.討論和概括,從而更好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2.教學手段:在教學中使用投影儀來輔助教學.

  四.過程分析

  (一)創設情景,揭示課題

  1.教師首先提出問題:(1)介紹自己的家庭、原來就讀的學校、現在的班級。

  (2)問題:像“家庭”、“學校”、“班級”等,有什么共同特征?

  引導學生互相交流.與此同時,教師對學生的活動給予評價.

  2.活動:(1)列舉生活中的集合的例子;(2)分析、概括各實例的共同特征

  由此引出這節要學的內容。

  設計意圖:既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又為新知作好鋪墊

  (二)研探新知,建構概念

  1.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投影出下面7個實例:

  (1)1—20以內的所有質數;(2)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

  (3)所有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4)所有的.正方形;

  (5)海南省在20xx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橋;

  (6)到一個角的兩邊距離相等的所有的點;

  (7)國興中學20xx年9月入學的高一學生的全體.

  2.教師組織學生分組討論:這7個實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每個小組選出——位同學發表本組的討論結果,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概括出7個實例的特征,并給出集合的含義.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對象的全體稱為集合(簡稱為集).集合中的每個對象叫作這個集合的元素.

  4.教師指出:集合常用大寫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用小寫字母a,b,c,d?表示.

  設計意圖:通過實例讓學生感受集合的概念,激發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樂于求索的精神

  (三)質疑答辯,發展思維

  1.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相關內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點?并注意個別輔導,解答學生疑難.使學生明確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確定性.互異性和無序性.只要構成兩個集合的元素是一樣的,我們就稱這兩個集合相等.

  2.教師組織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判斷以下元素的全體是否組成集合,并說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數;(2)我國的小河流.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建解.

  3.讓學生自己舉出一些能夠構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構成集合的例子,并說明理由.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活動給予及時的評價.

  4.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

  b是(1)如果用A表示高—(3)班全體學生組成的集合,用a表示高一(3)班的一位同學,

  高一(4)班的一位同學,那么a,b與集合A分別有什么關系?由此引導學生得出元素與集合的關系有兩種:屬于和不屬于.

  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說a屬于集合A,記作a?A.

  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說a不屬于集合A,記作a?A.

  (2)如果用A表示“所有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組成的集合,則中國.日本與集合A的關系分別是什么?請用數學符號分別表示.

  (3)讓學生完成教材第6頁練習第1題.

  5.教師引導學生回憶數集擴充過程,然后閱讀教材中的相交內容,寫出常用數集的記號.并讓學生完成習題1.1A組第1題.

  6.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相關內容,并思考.討論下列問題:

  (1)要表示一個集合共有幾種方式?

  (2)試比較自然語言.列舉法和描述法在表示集合時,各自的特點?適用的對象是什么?

  (3)如何根據問題選擇適當的集合表示法?

  使學生弄清楚三種表示方式的優缺點和體會它們存在的必要性和適用對象。

  設計意圖:明確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使學生弄清楚三種表示方式的優缺點,從而突破難點。

  (四)鞏固深化,反饋矯正

  教師投影學習:

  (1)用自然語言描述集合{1,3,5,7,9}; (2)用例舉法表示集合A?{x?N|1?x?8}

  (3)試選擇適當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教材第6頁練習第2題.

  設計意圖:使學生及時鞏固所學新知,體會三種表示方式存在的必要性和適用對象

  (五)歸納小結,布置作業

  小結:在師生互動中,讓學生了解或體會下例問題:

  1.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內容? 2.你認為學習集合有什么意義?

  3.選擇集合的表示法時應注意些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對概念的發生與發展過程有清晰的認識,回顧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及集合的三種表示方式。

  作業:1.課后書面作業:第13頁習題1.1A組第4題.

  2.元素與集合的關系有多少種?如何表示?類似地集合與集合間的關系又有多少種

呢?如何表示?請同學們通過預習教材.

  五.板書分析

高中數學教案4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解三角形及應用舉例

  教學重難點

  解三角形及應用舉例

  教學過程

  一.基礎知識精講

  掌握三角形有關的定理

  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決以下兩類問題:

  (1)已知兩角和任一邊,求其他兩邊和一角;

  (2)已知兩邊和其中一邊的對角,求另一邊的對角(從而進一步求出其他的邊和角);

  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決以下兩類問題:

  (1)已知三邊,求三角;(2)已知兩邊和它們的夾角,求第三邊和其他兩角。

  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變形形式,利用三角公式解一些有關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數問題.

  二.問題討論

  思維點撥:已知兩邊和其中一邊的對角解三角形問題,用正弦定理解,但需注意解的情況的討論.

  思維點撥::三角形中的三角變換,應靈活運用正、余弦定理.在求值時,要利用三角函數的有關性質.

  例6:在某海濱城市附近海面有一臺風,據檢測,當前臺

  風中心位于城市O(如圖)的東偏南方向

  300km的海面P處,并以20km/h的速度向西偏北的

  方向移動,臺風侵襲的范圍為圓形區域,當前半徑為60km,

  并以10km/h的速度不斷增加,問幾小時后該城市開始受到

  臺風的侵襲。

  一.小結:

  1.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決以下兩類問題:

  (1)已知兩角和任一邊,求其他兩邊和一角;

  (2)已知兩邊和其中一邊的'對角,求另一邊的對角(從而進一步求出其他的邊和角);

  2。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決以下兩類問題:

  (1)已知三邊,求三角;

  (2)已知兩邊和它們的夾角,求第三邊和其他兩角。

  3.邊角互化是解三角形問題常用的手段.

  三.作業:P80闖關訓練

高中數學教案5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數列求和的綜合應用

  教學重難點

  數列求和的綜合應用

  教學過程

  典例分析

  3.數列{an}的前n項和Sn=n2-7n-8,

  (1)求{an}的通項公式

  (2)求{|an|}的前n項和Tn

  4.等差數列{an}的公差為,S100=145,則a1+a3+a5+…+a99=

  5.已知方程(x2-2x+m)(x2-2x+n)=0的'四個根組成一個首項為的等差數列,則|m-n|=

  6.數列{an}是等差數列,且a1=2,a1+a2+a3=12

  (1)求{an}的通項公式

  (2)令bn=anxn,求數列{bn}前n項和公式

  7.四數中前三個數成等比數列,后三個數成等差數列,首末兩項之和為21,中間兩項之和為18,求此四個數

  8.在等差數列{an}中,a1=20,前n項和為Sn,且S10=S15,求當n為何值時,Sn有最大值,并求出它的最大值

  .已知數列{an},an∈N,Sn=(an+2)2

  (1)求證{an}是等差數列

  (2)若bn=an-30,求數列{bn}前n項的最小值

  0.已知f(x)=x2-2(n+1)x+n2+5n-7(n∈N)

  (1)設f(x)的圖象的頂點的橫坐標構成數列{an},求證數列{an}是等差數列

  (2設f(x)的圖象的頂點到x軸的距離構成數列{dn},求數列{dn}的前n項和sn.

  11.購買一件售價為5000元的商品,采用分期付款的辦法,每期付款數相同,購買后1個月第1次付款,再過1個月第2次付款,如此下去,共付款5次后還清,如果按月利率0.8%,每月利息按復利計算(上月利息要計入下月本金),那么每期應付款多少?(精確到1元)

  12.某商品在最近100天內的價格f(t)與時間t的

  函數關系式是f(t)=銷售量g(t)與時間t的函數關系是g(t)=-t/3+109/3(0≤t≤100)

  求這種商品的日銷售額的最大值

  注:對于分段函數型的應用題,應注意對變量x的取值區間的討論;求函數的最大值,應分別求出函數在各段中的最大值,通過比較,確定最大值

高中數學教案6

  各位評委、各位專家,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數學》第一章第五節“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下面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重難點分析、教法與學法、課堂設計、效果評價六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既是初中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在知識上的延伸和發展,又是本章集合知識的運用與鞏固,也為下一章函數的定義域和值域教學作鋪墊,起著鏈條的作用。同時,這部分內容較好地反映了方程、不等式、函數知識的內在聯系和相互轉化,蘊含著歸納、轉化、數形結合等豐富的數學思想方法,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概括能力、探究能力及創新意識。

  (二)教學內容

  本節內容分2課時學習。本課時通過二次函數的圖象探索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通過復習“三個一次”的關系,即一次函數與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關系;以舊帶新尋找“三個二次”的關系,即二次函數與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的關系;采用“畫、看、說、用”的思維模式,得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品味數學中的和諧美,體驗成功的樂趣。

  二、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本節教材的特點和高一學生的認知規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目標——理解“三個二次”的關系;掌握看圖象找解集的方法,熟悉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能力目標——通過看圖象找解集,培養學生“從形到數”的轉化能力,“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觀察、分析、探求的學習激情、強化學生參與意識及主體作用。

  三、重難點分析

  一元二次不等式是高中數學中最基本的不等式之一,是解決許多數學問題的重要工具。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要把握這個重點。關鍵在于理解并掌握利用二次函數的圖象確定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方法——圖象法,其本質就是要能利用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認識方程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與函數圖象上對應點的橫坐標的內在聯系。由于初中沒有專門研究過這類問題,高一學生比較陌生,要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本節課的難點確定為:“三個二次”的關系。要突破這個難點,讓學生歸納“三個一次”的關系作鋪墊。

  四、教法與學法分析

  (一)學法指導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因此在教學中要不斷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本節課主要是教給學生“動手畫、動眼看、動腦想、動口說、善提煉、勤鉆研”的研討式學習方法,這樣做增加了學生自主參與,合作交流的機會,教給了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思考問題的方法,使學生真正成了教學的主體;只有這樣做,才能使學生“學”有新“思”,“思”有新“得”,“練”有新“獲”,學生也才會逐步感受到數學的美,會產生一種成功感,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只有這樣做,課堂教學才富有時代特色,才能適應素質教育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

  (二)教法分析

  本節課設計的指導思想是:現代認知心理學——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應把學習看成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生應與一定的知識背景即情景相聯系,在實際情景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前要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便于保持,而且易于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景中。

  本節課采用“誘思引探教學法”。把問題作為出發點,指導學生“畫、看、說、用”。較好地探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五、課堂設計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和探究能力,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體現理論聯系實際、循序漸進和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興趣,使學生在問題解決的探索過程中,由學會走向會學,由被動答題走向主動探究。

  (一)創設情景,引出“三個一次”的關系

  本節課開始,先讓學生解一元二次方程x2-x-6=0,如果我把“=”改成“”則變成一元二次不等式x2-x-60讓學生解,學生肯定感到很突然。但是“思維往往是從驚奇和疑問開始”,這樣直奔主題,目的在于構造懸念,激活學生的思維興趣。

  為此,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

  1、請同學們解以下方程和不等式:

  ①2x-7=0;②2x-70;③2x-70

  學生回答,我板書。

  2、我指出:2x-70和2x-70的解實際上只需利用不等式基本性質就容易得到。

  3、接著我提出:我們能否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質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呢?學生可能感到很困惑。

  4、為此,我引入一次函數y=2x-7,借助動畫從圖象上直觀認識方程和不等式的解,得出以下三組重要關系:

  ①2x-7=0的解恰是函數y=2x-7的圖象與x軸

  交點的橫坐標。

  ②2x-70的解集正是函數y=2x-7的圖象

  在x軸的上方的點的橫坐標的集合。

  ③2x-70的解集正是函數y=2x-7的圖象

  在x軸的'下方的點的橫坐標的集合。

  三組關系的得出,實際上讓學生找到了利用“一次函數的圖象”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讓學生看到了解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希望,大大激發了學生解決新問題的興趣。此時,學生很自然聯想到利用函數y=x2-x-6的圖象來求不等式x2-x-60的解集。

  (二)比舊悟新,引出“三個二次”的關系

  為此我引導學生作出函數y=x2-x-6的圖象,按照“看一看 說一說 問一問”的思路進行探究。

  看函數y=x2-x-6的圖象并說出:

  ①方程x2-x-6=0的解是

  x=-2或x=3 ;

  ②不等式x2-x-60的解集是

  {x|x-2,或x3};

  ③不等式x2-x-60的解集是

  {x|-23}。

  此時,學生已經沖出了困惑,找到了利用二次函數的圖象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方法。

  學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不妨趁熱打鐵問一問:如果把函數y=x2-x-6變為y=ax2+bx+c(a0),那么圖象與x軸的位置關系又怎樣呢?(學生回答:△0時,圖象與x軸有兩個交點;△=0時,圖象與x軸只有一個交點;△0時,圖象與x輛沒有交點。)請同學們討論:ax2+bx+c0與ax2+bx+c0的解集與函數y=ax2+bx+c的圖象有怎樣的關系?

  (三)歸納提煉,得出“三個二次”的關系

  1、引導學生根據圖象與x軸的相對位置關系,寫出相關不等式的解集。

  2、此時提出:若a0時,怎樣求解不等式ax2+bx+c0及ax2+bx+c0?(經討論之后,有的學生得出:將二次項系數由負化正,轉化為上述模式求解,教師應予以強調;也有的學生提出畫出相應的二次函數圖象,根據圖象寫出解集,教師應給予肯定。)

  (四)應用新知,熟練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借助二次函數的圖象,得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學生形成了感性認識,為鞏固所學知識,我們一起來完成以下例題:

  例1、解不等式2x2-3x-20

  解:因為Δ0,方程2x2-3x-2=0的解是

  x1= ,x2=2

  所以,不等式的解集是

  { x| x ,或x2}

  例1的解決達到了兩個目的:一是鞏固了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應用;二是規范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題格式。

  下面我們接著學習課本例2。

  例2 解不等式-3x2+6x2

  課本例2的出現恰當好處,一方面突出了“對于二次項系數是負數(即a0)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可以先把二次項系數化為正數,再求解”;另一方面,學生對此例的解答極易出現寫錯解集(如出現“或”與“且”的錯誤)。

  通過例1、例2的解決,學生與我一起總結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驟:一化正—二算△—三求根—四寫解集。

  例3 解不等式4x2-4x+10

  例4 解不等式-x2+2x-30

  分別突出了“△=0”、“△0”對不等式解集的影響。這兩例由學生練習,教師巡視、指導,講評學生完成情況,尋找學生中的閃光點,給予熱情表揚。

  4道例題,具有典型性、層次性和學生的可接受性。為了避免學生學后“一團亂麻”、“一盤散沙”的局面,我和學生一起總結。

  (五)總結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四部曲”:

  (1)把二次項的系數化為正數

  (2)計算判別式Δ

  (3)解對應的一元二次方程

  (4)根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結合圖像(或口訣),寫出不等式的解集。概括為:一化正→二算Δ→三求根→四寫解集

  (六)作業布置

  為了使所有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我布置了“必做題”;又為學有余力者留有自由發展的空間,我布置了“探究題”。

  (1)必做題:習題1.5的1、3題

  (2)探究題:①若a、b不同時為零,記ax2+bx+c=0的解集為P,ax2+bx+c0的解集為M,ax2+bx+c0的解集為N,那么P∪M∪N=______________;②已知不等式(k2+4k-5)x2+4(1-k)x+30的解集是R,求實數k的取值范圍。

  (七)板書設計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1)

  五、教學效果評價

  本節課立足課本,著力挖掘,設計合理,層次分明。以“三個一次關系→三個二次關系→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為主線,以“從形到數,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為靈魂,以“畫、看、說、用”為特色,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思想上既注重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還特別突出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探究能力的訓練,創新精神的培養,引導學生發現數學的美,體驗求知的樂趣。

高中數學教案7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數學知識:掌握等比數列的概念,通項公式,及其有關性質;

  2、數學能力:通過等差數列和等比數列的類比學習,培養學生類比歸納的能力;

  歸納——猜想——證明的數學研究方法;

  3、數學思想:培養學生分類討論,函數的數學思想。

  教學重難點

  重點:等比數列的概念及其通項公式,如何通過類比利用等差數列學習等比數列;

  難點:等比數列的性質的探索過程。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1、問題引入:

  前面我們已經研究了一類特殊的數列——等差數列。

  問題1:滿足什么條件的數列是等差數列?如何確定一個等差數列?

  (學生口述,并投影):如果一個數列從第2項起,每一項與它的前一項的差等于同一個常數,那么這個數列就叫做等差數列。

  要想確定一個等差數列,只要知道它的首項a1和公差d。

  已知等差數列的首項a1和d,那么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為:(板書)an=a1+(n-1)d。

  師:事實上,等差數列的關鍵是一個“差”字,即如果一個數列,從第2項起,每一項與它前一項的差等于同一個常數,那么這個數列就叫做等差數列。

  (第一次類比)類似的,我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

  問題2:如果一個數列,從第2項起,每一項與它的前一項的……等于同一個常數,那么這個數列叫做……數列。

  (這里以填空的形式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想法,對于“和”與“積”的`情況,可以利用具體的例子予以說明:如果一個數列,從第2項起,每一項與它的前一項的“和”(或“積”)等于同一個常數的話,這個數列是一個各項重復出現的“周期數列”,而與等差數列最相似的是“比”為同一個常數的情況。而這個數列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等比數列了。)

  2、新課:

  1)等比數列的定義:如果一個數列從第2項起,每一項與它的前一項的比等于同一個常數,那么這個數列就叫做等比數列。這個常數叫做公比。

  師:這就牽涉到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問題,回憶一下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是怎樣得到的?類似于等差數列,要想確定一個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要知道什么?

  師生共同簡要回顧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推導的方法:累加法和迭代法。

  公式的推導:(師生共同完成)

  若設等比數列的公比為q和首項為a1,則有:

  方法一:(累乘法)

  3)等比數列的性質:

  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等比數列的性質

  通過上面的研究,我們發現等比數列和等差數列之間似乎有著相似的地方,這為我們研究等比數列的性質提供了一條思路:我們可以利用等差數列的性質,通過類比得到等比數列的性質。

  問題4:如果{an}是一個等差數列,它有哪些性質?

  (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可引導學生通過具體例子,尋找規律,如:

  3、例題鞏固:

  例1、一個等比數列的第二項是2,第三項與第四項的和是12,求它的第八項的值。

  答案:1458或128。

  例2、正項等比數列{an}中,a6·a15+a9·a12=30,則log15a1a2a3…a20=_10____.

  例3、已知一個等差數列:2,4,6,8,10,12,14,16,……,2n,……,能否在這個數列中取出一些項組成一個新的數列{cn},使得{cn}是一個公比為2的等比數列,若能請指出{cn}中的第k項是等差數列中的第幾項?

  (本題為開放題,沒有唯一的答案,如對于{cn}:2,4,8,16,……,2n,……,則ck=2k=2×2k-1,所以{cn}中的第k項是等差數列中的第2k-1項。關鍵是對通項公式的理解)

  1、小結:

  今天我們主要學習了有關等比數列的概念、通項公式、以及它的性質,通過今天的學習

  我們不僅學到了關于等比數列的有關知識,更重要的是我們學會了由類比——猜想——證明的科學思維的過程。

  2、作業:

  P129:1,2,3

  思考題:在等差數列:2,4,6,8,10,12,14,16,……,2n,……,中取出一些項:6,12,24,48,……,組成一個新的數列{cn},{cn}是一個公比為2的等比數列,請指出{cn}中的第k項是等差數列中的第幾項?

  教學設計說明:

  1、教學目標和重難點:首先作為等比數列的第一節課,對于等比數列的概念、通項公式及其性質是學生接下來學習等比數列的基礎,是必須要落實的;其次,數學教學除了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科學的研究方法,等比數列是在等差數列之后學習的因此對等比數列的學習必然要和等差數列結合起來,通過等比數列和等差數列的類比學習,對培養學生類比——猜想——證明的科學研究方法是有利的。這也就成了本節課的重點。

  2、教學設計過程: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通過復習等差數列的定義,類比得出等比數列的定義;

  2)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的推導;

  3)等比數列的性質;

  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復習等差數列的定義及其通項公式的探求思路,一方面使學生回顧舊

  知識,另一方面使學生通過聯想,為類比地探索等比數列的定義、通項公式奠定基礎。

  在類比得到等比數列的定義之后,再對幾個具體的數列進行鑒別,旨在遵循“特殊——一般——特殊”的認識規律,使學生體會觀察、類比、歸納等合情推理方法的應用。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在得到等比數列的定義之后,探索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又是一個重點。這里通過問題3的設計,使學生產生不得不考慮通項公式的心理傾向,造成學生認知上的沖突,從而使學生主動完成對知識的接受。

  通過等差數列和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的比較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等差和等比的相似性,為下面類比學習等比數列的性質,做好鋪墊。

  等比性質的研究是本節課的高潮,通過類比

  關于例題設計:重知識的應用,具有開放性,為使學生更好的掌握本節課的內容。

高中數學教案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二面角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的、很普通的一個空間圖形。“二面角”是人教版《數學》第二冊(下B)中9.7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學過兩條異面直線所成的角、直線和平面所成角、又要重點研究的一種空間的角,它是為了研究兩個平面的垂直而提出的一個概念,也是學生進一步研究多面體的基礎。因此,它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還對學生系統地掌握直線和平面的知識乃至于創新能力的培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正確理解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并能初步運用它們解決實際問題。

  (2)進一步培養學生把空間問題轉化為平面問題的化歸思想。

  能力目標:(1)突出對類比、直覺、發散等探索性思維的培養,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2)通過對圖形的觀察、分析、比較和操作來強化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德育目標:(1)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來自實踐,并服務于實踐,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2)通過揭示線線、線面、面面之間的內在聯系,進一步培養學生聯系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情感目標:在平等的教學氛圍中,通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和評價,拉近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

  3、重點、難點:

  重點:“二面角”和“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

  難點:“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的形成過程

  二、教法分析

  1、教學方法:在引入課題時,我采用多媒體、實物演示法,在新課探究中采用問題啟導、活動探究和類比發現法,在形成技能時以訓練法、探究研討法為主。

  2、教學控制與調節的措施:本節課由于充分運用了多媒體和實物教具,預計學生對二面角及二面角平面角的概念能夠理解,根據學生及教學的實際情況,估計二面角的具體求法一節課內完成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將其放在下節課。

  3、教學手段: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益,有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根據本節課的教學需要,確定利用多媒體課件來輔助教學;此外,為加強直觀教學,還要預先做好一些二面角的模型。

  三、學法指導

  1、樂學: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要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斷強化自己的創新意識,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成為學習的主人。

  2、學會: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學生要注意領會化歸、類比聯想等數學思想方法的運用,學會建立完善的認知結構。

  3、會學:通過自己親身參與,學生要領會復習類比和深入研究這兩種知識創新的方法,從而既學到知識,又學會創新,既能解決問題,更能發現問題。

  四、教學過程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明確數學概念的學習目的和意義時,就會對概念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創設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營造了創新思維的氛圍。

  (一)、二面角

  1、揭示概念產生背景。

  問題情境1、在平面幾何中“角”是怎樣定義的?

  問題情境2、在立體幾何中我們還學習了哪些角?

  問題情境3、運用多媒體和身邊的實例,展示我們遇到的另一種空間的角——二面角(板書課題)。

  通過這三個問題,打開了學生的原有認知結構,為知識的創新做好了準備;同時也讓學生領會到,二面角這一概念的產生是因為它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2、展現概念形成過程。

  問題情境4、那么,應該如何定義二面角呢?

  創設這個問題情境,為學生創新思維的展開提供了空間。引導學生回憶平面幾何中“角”這一概念的引入過程。教師應注意多讓學生說,對于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結果,教師要給與積極的評價。

  問題情境5、同學們能舉出一些二面角的實例嗎?通過實際運用,可以促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概念。

  (二)、二面角的`平面角

  1、揭示概念產生背景。平面幾何中可以把角理解為是一個旋轉量,同樣一個二面角也可以看作是一個半平面以其棱為軸旋轉而成的,也是一個旋轉量。說明二面角不僅有大小,而且其大小是唯一確定的。平面

  與平面的位置關系,總的說來只有相交或平行兩種情況,為了對相交平面的相互位置作進一步的探討,我們有必要來研究二面角的度量問題。

  問題情境6、二面角的大小應該怎么度量?能否轉化為平面角來處理?這樣就從度量二面角大小的需要上揭示了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產生的背景。

  2、展現概念形成過程

  (1)、類比。教師啟發,尋找類比聯想的對象。

  問題情境7、我們以前碰到過類似的問題嗎?引導學生回憶前面所學過的兩種空間角的定義,電腦演示以提高效率。

  問題情境8、兩定義的共同點是什么?生:空間角總是轉化為平面的角,并且這個角是唯一確定的。

  問題情境9、這個平面的角的頂點及兩邊是如何確定的?

  (2)、提出猜想:二面角的大小也可通過平面的角來定義。對學生提出的猜想,教師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以培養他們大膽猜想的意識和習慣,這對強化他們的創新意識大有幫助。

  問題情境10、那么,這個角的頂點及兩邊應如何確定呢?生:頂點放在棱上,兩邊分別放在兩個面內。這也是學生直覺思維的結果。

  (3)、探索實驗。通過實驗,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4)、繼續探索,得到定義。

  問題情境11、那么,怎樣使這個角的大小唯一確定呢?師生共同探討后發現,角的頂點確定后,要使此角的大小唯一確定,只須使它的兩條邊在平面內唯一確定,聯想到平面內過直線上一點的垂線的唯一性,由此發現二面角的大小的一種描述方法。

  (5)、自我驗證:要求學生閱讀課本上的定義。并說明定義的合理性,教師作適當的引導,并加以理論證明。

  (三)、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畫法

  主要分為直立式和平臥式兩種,用電腦《幾何畫板》作圖。

  (四)、范例分析

  為鞏固學生所學知識,由于時間的關系設置了一道例題。來源于實際生活,不但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讓學生領會到數學概念來自生活實際,并服務于生活實際,從而增強他們應用數學的意識。

  例:一張邊長為10厘米的正三角形紙片ABc,以它的高AD為折痕,折成一個1200二面角,求此時B、c兩點間的距離。

  分析:涉及二面角的計算問題,關鍵是找出(或作出)該二面角的平面角。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已知圖形的性質,最后發現可由定義找出該二面角的平面角。可讓學生先做,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增加學生的參與感,活躍課堂的氣氛,教師可給學生板演的機會。教師講評時強調解題規范即必須證明∠BDc是二面角B—AD—c的平面角。

  變式訓練:圖中共有幾個二面角?能求出它們的大小嗎?根據課堂實際情況,本題的變式訓練也可作為課后思考題。

  題后反思:(1)解題過程中必須證明∠BDc是二面角B—AD—c的平面角。

  (2)求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方法是:先找(或作)——后證——再解(三角形)

  (五)、練習、小結與作業

  練習:習題9.7的第3題

  小結在復習完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后,要求學生對空間中三種角加以比較、歸納,以促成學生建立起空間中角這一概念系統。同時要求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方法進行總結,領會復習類比和深入研究這兩種知識創新的方法。

  作業:習題9.7的第4題

  思考題:見例題

  五、板書設計(見課件)

  以上是我對《二面角》授課的初步設想,不足之處,懇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

高中數學教案9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進一步熟悉正、余弦定理內容,能熟練運用余弦定理、正弦定理解答有關問題,如判斷三角形的形狀,證明三角形中的三角恒等式.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熟練運用定理.

  教學難點:應用正、余弦定理進行邊角關系的相互轉化.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寫出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推論等公式.

  2.討論各公式所求解的三角形類型.

  二、講授新課:

  1.教學三角形的解的討論:

  ①出示例1:在△ABC中,已知下列條件,解三角形.

  分兩組練習→討論:解的個數情況為何會發生變化?

  ②用如下圖示分析解的'情況.(A為銳角時)

  ②練習:在△ABC中,已知下列條件,判斷三角形的解的情況.

  2.教學正弦定理與余弦定理的活用:

  ①出示例2:在△ABC中,已知sinA∶sinB∶sinC=6∶5∶4,求最大角的余弦.

  分析:已知條件可以如何轉化?→引入參數k,設三邊后利用余弦定理求角.

  ②出示例3:在ΔABC中,已知a=7,b=10,c=6,判斷三角形的類型.

  分析:由三角形的什么知識可以判別?→求最大角余弦,由符號進行判斷

  ③出示例4:已知△ABC中,,試判斷△ABC的形狀.

  分析:如何將邊角關系中的邊化為角?→再思考:又如何將角化為邊?

  3.小結:三角形解的情況的討論;判斷三角形類型;邊角關系如何互化.

  三、鞏固練習:

  3.作業:教材P11B組1、2題.

高中數學教案10

  教學目的:

  (1)使學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數集的概念及記法

  (2)使學生初步了解“屬于”關系的意義

  (3)使學生初步了解有限集、無限集、空集的意義

  教學重點: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學難點:運用集合的兩種常用表示方法——列舉法與描述法,正確表示一些簡單的集合

  授課類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1課時

  教 具:多媒體、實物投影儀

  內容分析:

  集合是中學數學的一個重要的基本概念 在小學數學中,就滲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進一步應用集合的語言表述一些問題 例如,在代數中用到的有數集、解集等;在幾何中用到的有點集 至于邏輯,可以說,從開始學習數學就離不開對邏輯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基本的邏輯知識在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也是認識問題、研究問題不可缺少的工具 這些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學習本章的意義,也是本章學習的基礎把集合的初步知識與簡易邏輯知識安排在高中數學的最開始,是因為在高中數學中,這些知識與其他內容有著密切聯系,它們是學習、掌握和使用數學語言的基礎 例如,下一章講函數的概念與性質,就離不開集合與邏輯。

  本節首先從初中代數與幾何涉及的集合實例入手,引出集合與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結合實例對集合的概念作了說明 然后,介紹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舉法、描述法,還給出了畫圖表示集合的例子。

  這節課主要學習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 學習引言是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認識學習本章的意義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是集合論中的原始的、不定義的概念 在開始接觸集合的概念時,主要還是通過實例,對概念有一個初步認識 教科書給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對象集在一起就成為一個集合,也簡稱集 ”這句話,只是對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說明。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簡介數集的發展,復習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質數與和數;

  2、教材中的章頭引言;

  3、集合論的創始人——康托爾(德國數學家)(見附錄);

  4.“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5.教材中例子(P4)

  二、講解新課:

  閱讀教材第一部分,問題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義的?

  (2)有那些符號?是如何表示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一)集合的有關概念:

  由一些數、一些點、一些圖形、一些整式、一些物體、一些人組成的。我們說,每一組對象的全體形成一個集合,或者說,某些指定的對象集在一起就成為一個集合,也簡稱集。集合中的每個對象叫做這個集合的元素。

  定義: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對象集在一起就成為一個集合.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某些指定的對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個集合(簡稱集)

  (2)元素:集合中每個對象叫做這個集合的元素

  2、常用數集及記法

  (1)非負整數集(自然數集):全體非負整數的集合 記作N,

  (2)正整數集:非負整數集內排除0的集 記作N*或N+

  (3)整數集:全體整數的集合 記作Z ,

  (4)有理數集:全體有理數的集合 記作Q ,

  (5)實數集:全體實數的集合 記作R

  注:(1)自然數集與非負整數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說,自然數集包括數0

  (2)非負整數集內排除0的集 記作N*或N+ Q、Z、R等其它數集內排除0的集,也是這樣表示,例如,整數集內排除0的集,表示成Z*

  3、元素對于集合的隸屬關系

  (1)屬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說a屬于A,記作a∈A

  (2)不屬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說a不屬于A,記作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確定性:按照明確的`判斷標準給定一個元素或者在這個集合里,或者不在,不能模棱兩可

  (2)互異性:集合中的元素沒有重復

  (3)無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沒有一定的順序(通常用正常的順序寫出)

  5、⑴集合通常用大寫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元素通常用小寫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⑵“∈”的開口方向,不能把a∈A顛倒過來寫

  三、練習題:

  1、教材P5練習1、2

  2、下列各組對象能確定一個集合嗎?

  (1)所有很大的實數 (不確定)

  (2)好心的人 (不確定)

  (3)1,2,2,3,4,5.(有重復)

  3、設a,b是非零實數,那么 可能取的值組成集合的元素是_—2,0,2__

  4、由實數x,-x,|x|, 所組成的集合,最多含( A )

  (A)2個元素 (B)3個元素 (C)4個元素 (D)5個元素

  5、設集合G中的元素是所有形如a+b (a∈Z, b∈Z)的數,求證:

  (1) 當x∈N時, x∈G;

  (2) 若x∈G,y∈G,則x+y∈G,而 不一定屬于集合G

  證明(1):在a+b (a∈Z, b∈Z)中,令a=x∈N,b=0,則x= x+0* = a+b ∈G,即x∈G

  證明(2):∵x∈G,y∈G,

  ∴x= a+b (a∈Z, b∈Z),y= c+d (c∈Z, d∈Z)

  ∴x+y=( a+b )+( c+d )=(a+c)+(b+d)

  ∵a∈Z, b∈Z,c∈Z, d∈Z

  ∴(a+c) ∈Z, (b+d) ∈Z

  ∴x+y =(a+c)+(b+d) ∈G,

  又∵ =且 不一定都是整數,

  ∴ = 不一定屬于集合G

  四、小結:本節課學習了以下內容:

  1、集合的有關概念:(集合、元素、屬于、不屬于)

  2、集合元素的性質:確定性,互異性,無序性

  3、常用數集的定義及記法

高中數學教案1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在掌握圓的標準方程的基礎上,理解記憶圓的一般方程的代數特征,由圓的一般方程確定圓的圓心半徑,掌握方程x+y+Dx+Ey+F=0表示圓的條件。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方程x+y+Dx+Ey+F=0表示圓的的條件的探究,學生探索發現及分析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滲透數形結合、化歸與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激勵學生創新,勇于探索。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掌握圓的一般方程,以及用待定系數法求圓的.一般方程。

  【難點】

  二元二次方程與圓的一般方程及標準圓方程的關系。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引出課題

  1、復習圓的標準方程,圓心、半徑。

  2、提問1:已知圓心為(1,—2)、半徑為2的圓的方程是什么?

高中數學教案12

  教材分析:

  三角函數的誘導公式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B版)數學必修四,第一章第二節內容,其主要內容是公式(一)至公式(四)。本節課是第二課時,教學內容是公式(三)。教材要求通過學生在已經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數定義和公式(一)(二)的基礎上,發現他們與單位圓的交點坐標之間關系,進而發現三角函數值的關系。同時教材滲透了轉化與化歸等數學思想方法。

  教案背景:

  通過學生在已經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數定義和公式(一)(二)的基礎上,發現他們與單位圓的交點坐標之間關系,進而發現三角函數值的關系。同時教材滲透了轉化與化歸等數學思想方法,為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出了要求。因此本節內容在三角函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教學方法:

  以學生為主題,以發現為主線,盡力滲透類比、化歸、數形結合等數學思想方法,采用提出問題、啟發引導、共同探究、綜合應用等教學模式。

  教學目標:

  借助單位圓探究誘導公式。

  能正確運用誘導公式將任意角的三角函數化為銳角三角函數。

  教學重點:

  誘導公式(三)的推導及應用。

  教學難點:

  誘導公式的應用。

  教學手段:

  多媒體。

  教學情景設計:

  一.復習回顧:

  1. 誘導公式(一)(二)。

  2. 角 (終邊在一條直線上)

  3. 思考:下列一組角有什么特征?( )能否用式子來表示?

  二.新課:

  已知 由

  可知

  而 (課件演示,學生發現)

  所以

  于是可得: (三)

  設計意圖:結合幾何畫板的演示利用同一點的坐標變換,導出公式。

  由公式(一)(三)可以看出,角 角 相等。即:

  .

  公式(一)(二)(三)都叫誘導公式。利用誘導公式可以求三角函數式的值或化簡三角函數式。

  設計意圖:結合學過的公式(一)(二),發現特點,總結公式。

  1. 練習

  (1)

  設計意圖:利用公式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小組研究討論,得到新公式。

  (學生板演,老師點評,用彩色粉筆強調重點,引導學生總結公式。)

  三.例題

  例3:求下列各三角函數值:

  (1)

  (2)

  (3)

  (4)

  例4:化簡

  設計意圖:利用公式解決問題。

  練習:

  (1)

  (2) (學生板演,師生點評)

  設計意圖:觀察公式特點,選擇公式解決問題。

  四.課堂小結:將任意角三角函數轉化為銳角三角函數,體現轉化化歸,數形結合思想的應用,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熟練應用解決問題。

  五.課后作業:課后練習A、B組

  六.課后反思與交流

  很榮幸大家來聽我的課,通過這課,我學習到如下的東西:

  1.要認真的研讀新課標,對教學的目標,重難點把握要到位

  2.注意板書設計,注重細節的東西,語速需要改正

  3.進一步的學習網頁制作,讓你的網頁更加的完善,學生更容易操作

  4.盡可能讓你的學生自主提出問題,自主的思考,能夠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充分享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5.上課的生動化,形象化需要加強

  聽課者評價:

  1.評議者:網絡輔助教學,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教態大方,作為新教師,開設校際課,勇氣可嘉!建議:感覺到老師有點緊張,其實可以放開點的,相信效果會更好的!重點不夠清晰,有引導數學時,最好值有個側重點;網絡設計上,網頁上公開的推導公式為上,留有更大的空間讓學生來思考。

  2.評議者:網絡教學效果良好,給學生自主思考,學習的空間發揮,教學設計得好;建議:課堂講課聲音,語調可以更有節奏感一些,抑揚頓挫應注意課堂例題練習可以多兩題。

  3.評議者:學科網絡平臺的使用;建議:應重視引導學生將一些唾手可得的有用結論總結出來,并形成自我的經驗。

  4.評議者:引導學生通過網絡進行探究。

  建議:課件制作在線測評部分,建議不能重復選擇,應全部做完后,顯示結果,再重復測試;多提問學生。

  ( 1)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較長,語調相對平緩,總結時,給學生一些激勵的語言更好

  ( 2)這樣子的教學可以提高上課效率,讓學生更多的時間思考

  ( 3)網絡平臺的使用,使得學生的參與度明顯提高,存在問題:1.公式對稱性的誘導,點與點的對稱的誘導,終邊的關系的誘導,要進一步的修正;2.公式的概括要注意引導學生怎么用,學習這個誘導公式的作用

  ( 4)給學生答案,這個網頁要進一步的修正,答案能否不要一點就出來

  ( 5)1.板書設計要進一步的加強,2.語速相對是比較快的3.練習量比較少

  ( 6)讓學生多探究,課堂會更熱鬧

  ( 7)注意引入的過程要帶有目的,帶著問題來教學,學生帶著問題來學習

  ( 8)教學模式相對簡單重復

  ( 9)思路較為清晰,規范化的推理

高中數學教案1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正確理解組合的意義,正確區分排列、組合問題;

  (2)使學生掌握組合數的計算公式;

  (3)通過學習組合知識,讓學生掌握類比的學習方法,并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是組合的定義、組合數及組合數的公式;

  難點是解組合的應用題.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新課

  (教師活動)提出下列思考問題,打出字幕.

  [字幕]一條鐵路線上有6個火車站,(1)需準備多少種不同的普通客車票?(2)有多少種不同票價的普通客車票?上面問題中,哪一問是排列問題?哪一問是組合問題?

  (學生活動)討論并回答.

  答案提示:(1)排列;(2)組合.

  [評述]問題(1)是從6個火車站中任選兩個,并按一定的順序排列,要求出排法的種數,屬于排列問題;(2)是從6個火車站中任選兩個并成一組,兩站無順序關系,要求出不同的組數,屬于組合問題.這節課著重研究組合問題.

  設計意圖:組合與排列所研究的'問題幾乎是平行的上面設計的問題目的是從排列知識中發現并提出新的問題.

  (二)新課講授

  [提出問題 創設情境]

  (教師活動)指導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

  [字幕]1.排列的定義是什么?

  2.舉例說明一個組合是什么?

  3.一個組合與一個排列有何區別?

  (學生活動)閱讀回答.

  (教師活動)對照課文,逐一評析.

  設計意圖: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其將所學的知識遷移過渡,并盡快適應新的環境.

  【歸納概括 建立新知】

  (教師活動)承接上述問題的回答,展示下面知識.

  [字幕]模型:從 個不同元素中取出 個元素并成一組,叫做從 個不同元素中取出 個元素的一個組合.如前面思考題:6個火車站中甲站→乙站和乙站→甲站是票價相同的車票,是從6個元素中取出2個元素的一個組合.

  組合數:從 個不同元素中取出 個元素的所有組合的個數,稱之,用符號 表示,如從6個元素中取出2個元素的組合數為 .

  [評述]區分一個排列與一個組合的關鍵是:該問題是否與順序有關,當取出元素后,若改變一下順序,就得到一種新的取法,則是排列問題;若改變順序,仍得原來的取法,就是組合問題.

  (學生活動)傾聽、思索、記錄.

  (教師活動)提出思考問題.

  [投影] 與 的關系如何?

  (師生活動)共同探討.求從 個不同元素中取出 個元素的排列數 ,可分為以下兩步:

  第1步,先求出從這 個不同元素中取出 個元素的組合數為 ;

  第2步,求每一個組合中 個元素的全排列數為 .根據分步計數原理,得到

  [字幕]公式1:

  公式2:

  (學生活動)驗算 ,即一條鐵路上6個火車站有15種不同的票價的普通客車票.

  設計意圖:本著以認識概念為起點,以問題為主線,以培養能力為核心的宗旨,逐步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思維層層被激活、逐漸深入到問題當中去.

  【例題示范 探求方法】

  (教師活動)打出字幕,給出示范,指導訓練.

  [字幕]例1 列舉從4個元素 中任取2個元素的所有組合.

  例2 計算:(1) ;(2) .

  (學生活動)板演、示范.

  (教師活動)講評并指出用兩種方法計算例2的第2小題.

  [字幕]例3 已知 ,求 的所有值.

  (學生活動)思考分析.

  解 首先,根據組合的定義,有

  ①

  其次,由原不等式轉化為

  即

  解得 ②

  綜合①、②,得 ,即

  [點評]這是組合數公式的應用,關鍵是公式的選擇.

  設計意圖:例題教學循序漸進,讓學生鞏固知識,強化公式的應用,從而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反饋練習 學會應用】

  (教師活動)給出練習,學生解答,教師點評.

  [課堂練習]課本P99練習第2,5,6題.

  [補充練習]

  [字幕]1.計算:

  2.已知 ,求 .

  (學生活動)板演、解答.

  設計意圖:課堂教學體現以學生為本,讓全體學生參與訓練,深刻揭示排列數公式的結構、特征及應用.

  (三)小結

  (師生活動)共同小結.

  本節主要內容有

  1.組合概念.

  2.組合數計算的兩個公式.

  (四)布置作業

  1.課本作業:習題10 3第1(1)、(4),3題.

  2.思考題:某學習小組有8個同學,從男生中選2人,女生中選1人參加數學、物理、化學三種學科競賽,要求每科均有1人參加,共有180種不同的選法,那么該小組中,男、女同學各有多少人?

  3.研究性題:

  在 的 邊上除頂點 外有 5個點,在 邊上有 4個點,由這些點(包括 )能組成多少個四邊形?能組成多少個三角形?

  (五)課后點評

  在學習了排列知識的基礎上,本節課引進了組合概念,并推導出組合數公式,同時調控進行訓練,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高中數學教案14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熟悉兩角和與差的正、余公式的推導過程,提高邏輯推理能力。

  掌握兩角和與差的.正、余弦公式,能用公式解決相關問題。

  教學重難點

  熟練兩角和與差的正、余弦公式的正用、逆用和變用技巧。

  教學過程

  復習

  兩角差的余弦公式

  用- B代替B看看有什么結果?

高中數學教案15

  1. 你能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按時上學,按時完成作業,書寫比較端正,課堂上你也坐得比較端正。如果在學習上能夠更加主動一些,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

  2. 你尊敬老師、團結同學、熱愛勞動、關心集體,所以大家都喜歡你。能嚴格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學習不夠刻苦,有畏難情緒。學習方法有待改進,掌握知識不夠牢固,思維能力要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習成績比上學期有一定的進步。平時能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和有益的文娛活動。今后如果能注意分配好學習時間,各科全面發展,均衡提高,相信一定會成為一名更加出色的學生。

  3. 你性格活潑開朗,總是帶著甜甜的笑容,你能與同學友愛相處,待人有禮,能虛心接受老師的教導。大多數的時候你都能遵守紀律,偶爾會犯一些小錯誤。有時上課不夠留心,還有些小動作,你能想辦法控制自己嗎?一開學老師就發現你的作業干凈又整齊,你的字清秀又漂亮。但學習成績不容樂觀,需努力提高學習成績。希望能從根本上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在課堂上能認真聽講,開動腦筋,遇到問題敢于請教。

  4. 你熱情大方,為人豪爽,身上透露出女生少有的霸氣,作為班干部,你會提醒同學們及時安靜,對學習態度端正,及時完成作業,但是少了點耐心,試著把心沉下來,上課集中注意力,跟著老師的思路走,一步一個腳印,一定能走出你自己絢麗的人生!

  5. 學習態度端正,效率高,合理分配時間,學習生活兩不誤,善良熱情,熱愛生活,樂于助人,與周圍同學相處關系融洽。能嚴格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上課能專心聽講,認真做好筆記,課后能按時完成作業。記憶力好,自學能力較強。希望你能更主動地學習,多思,多問,多練,大膽向老師和同學請教,注意采用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一定能取得滿意的成績!

  6. 作為本班的班長,你對待班級工作能夠認真負責,積極配合老師和班委工作,集體榮譽感很強,人際關系很好,待人真誠,熱心幫助人,老師十分欣賞你的善良和聰明,希望在以后能夠積極發揮自己的所長,帶領全班不僅在班級管理上有進步,而且能在學習上也能成為全班的領頭雁,在下學期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7. 身為班委的你,對工作認真負責,以身作則,性格和善,與同學關系融洽,積極參加各項活動,不太張揚的你顯得穩重和踏實,在學習上,你認真聽課,及時完成各科作業,但是我總覺得你的學習還不夠主動,沒有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若從被動的學習中解脫出來,應該穩定在班級前五名啊!加油!

  8. 你是個懂禮貌明事理的孩子,你能嚴格遵守班級紀律,熱愛集體,對待學習態度端正,上課能夠專心聽講,課下能夠認真完成作業。你的學習方法有待改進,若能做到學習時心無旁騖就好了,掌握知識也不夠牢固,思維能力要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只要有恒心,有毅力,老師相信你會在各方面取得長足進步!

  9. 你為人熱情大方,能和同學友好相處。你為人正直誠懇,尊敬老師,關心班集體,待人有禮,能認真聽從老師的教導,自覺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抵制各種不良思想。有集體榮譽感,樂于為集體做事。學習刻苦,成績有所提高。上課能專心聽講,思維活躍,積極回答問題,積極思考,認真做好筆記。今后如果能注意分配好學習時間,各科全面發展,均衡提高,相信一定會成為一名更加出色的學生。

  10. 記得和你說過,你是個太聰明的孩子,你反應敏捷,活潑靈動。但是做學問是需要靜下心來老老實實去鉆研的,容不得賣弄小聰明和半點頑皮話。要知道,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心似平原野馬,易放難收!望你下學期重新抖擻精神早日進入狀態,不辜負關愛你的人對你的殷殷期盼。

【高中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高中必修數學教案01-07

高中數學教案09-28

高中必修4數學教案03-13

高中數學教案10-26

高中的數學教案(通用19篇)01-06

【推薦】高中數學教案11-10

高中數學教案【熱門】11-12

高中數學教案【精】11-20

高中數學教案【熱】11-15

【精】高中數學教案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