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教案(通用15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數學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中數學教案 1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函數的概念,能從簡單的實際事例中,抽象出函數關系,列出函數解析式;
2、使學生分清常量與變量,并能確定自變量的取值范圍;
3、會求函數值,并體會自變量與函數值間的對應關系;
4、使學生掌握解析式為只含有一個自變量的簡單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函數的自變量的取值范圍的求法;
5、通過函數的教學使學生體會到事物是相互聯系的,是有規律地運動變化著的;
教學重點:
了解函數的意義,會求自變量的取值范圍及求函數值。
教學難點:
函數概念的抽象性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上一節課我們講了函數的概念:一般地,設在一個變化過程中有兩個變量x、y,如果對于x的每一個值,y都有唯一的值與它對應,那么就說x是自變量,y是x的函數。
生活中有很多實例反映了函數關系,你能舉出一個,并指出式中的自變量與函數嗎?
1、學校計劃組織一次春游,學生每人交30元,求總金額y(元)與學生數n(個)的關系。
2、為迎接新年,班委會計劃購買100元的小禮物送給同學,求所能購買的總數n(個)與單價(a)元的'關系。
解:1、y=30n
y是函數,n是自變量
2、n是函數,a是自變量
(二)講授新課
剛才所舉例子中的函數,都是利用數學式子即解析式表示的,這種用數學式子表示函數時,要考慮自變量的取值必須使解析式有意義,如第一題中的學生數n必須是正整數。
例1、求下列函數中自變量x的取值范圍。
(1)(2)
(3)(4)
(5)(6)
分析:在(1)、(2)中,x取任意實數,與都有意義
(3)小題的是一個分式,分式成立的條件是分母不為0,這道題的分母是,因此要求。
同理(4)小題的也是分式,分式成立的條件是分母不為0,這道題的分母是,因此要求且。
第(5)小題,是二次根式,二次根式成立的條件是被開方數大于、等于零,的被開方數是。
同理,第(6)小題也是二次根式,是被開方數,
小結:從上面的例題中可以看出函數的解析式是整數時,自變量可取全體實數;函數的解析式是分式時,自變量的取值應使分母不為零;函數的解析式是二次根式時,自變量的取值應使被開方數大于、等于零。
注意:有些同學沒有真正理解解析式是分式時,自變量的取值應使分母不為零,片面地認為,凡是分母,只要即可。教師可將解題步驟設計得細致一些。先提問本題的分母是什么?然后再要求分式的分母不為零。求出使函數成立的自變量的取值范圍。二次根式的問題也與次類似。
但象第(4)小題,有些同學會犯這樣的錯誤,將答案寫成或。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時,方程的兩根用“或者”聯接,在這里就直接拿過來用。限于初中學生的接受能力,教師可聯系日常生活講清“且”與“或”。說明這里與是并且的關系。即2與-1這兩個值x都不能取。
例2、自行車保管站在某個星期日保管的自行車共有3500輛次,其中變速車保管費是每輛一次0.5元,一般車保管費是每次一輛0.3元。
(1)若設一般車停放的輛次數為x,總的保管費收入為y元,試寫出y關于x的函數關系式;
(2)若估計前來停放的3500輛次自行車中,變速車的輛次不小于25%,但不大于40%,試求該保管站這個星期日收入保管費總數的范圍。
解:(1)
(x是正整數,
(2)若變速車的輛次不小于25%,但不大于40%,
則收入在1225元至1330元之間
總結:對于反映實際問題的函數關系,應使得實際問題有意義,這樣,就要求聯系實際,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對于函數,當自變量時,相應的函數y的值是。60叫做這個函數當時的函數值。
例3、求下列函數當時的函數值:
(1)————(2)—————
(3)————(4)——————
注:本例既鍛煉了學生的計算能力,又創設了情境,讓學生體會對于x的每一個值,y都有唯一確定的值與之對應。以此加深對函數的理解。
(二)小結:
這節課,我們進一步地研究了有關函數的概念。在研究函數關系時首先要考慮自變量的取值范圍。因此,要求大家能掌握解析式含有一個自變量的簡單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函數的自變量取值范圍的求法,并能求出其相應的函數值。另外,對于反映實際問題的函數關系,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作業:習題13.2A組2、3、5
今天的內容就介紹到這里了。
初中數學教案 2
一、內容和內容解析
(一)內容
概念: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以及能在數軸上表示簡單不等式的解集。
(二)內容解析
現實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等關系,也存在大量的不等關系。本節課從生活實際出發導入常見行程問題的不等關系,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再通過對實例的進一步深入分析與探索,引出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解不等式幾個概念。前面學過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通過類比教學、不等式、不等式的解、解不等式幾個概念不難理解。但是對于初學者而言,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材又進行數形結合,用數軸來表示不等式的解集,這樣直觀形象的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對理解不等式的解集有很大的幫助。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正確理解不等式、不等式的解與解集的意義,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確地表示在數軸上。
二、目標和目標解析
(一)教學目標
1.理解不等式的概念
2.理解不等式的解與解集的意義,理解它們的區別與聯系
3.了解解不等式的概念
4.用數軸來表示簡單不等式的解集
(二)目標解析
1.達成目標1的標志是:能正確區別不等式、等式以及代數式
2.達成目標2的標志是:能理解不等式的解是解集中的某一個元素,而解集是所有解組成的一個集合
3.達成目標3的標志是:理解解不等式是求不等式解集的一個過程
4、達成目標4的標志是:用數軸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是數形結合的又一個重要體現,也是學習不等式的一種重要工具操作時,要掌握好“兩定”:一是定界點,一般在數軸上只標出原點和界點即可,邊界點含于解集中用實心圓點,或者用空心圓點;二是定方向,小于向左,大于向右
三、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本節課實質是一節概念課,對于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以及解不等式可通過類比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類比教學,學生不難理解,但是對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難度
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義以及在數軸上正確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四、教學支持條件分析
利用多媒體直觀演示課前引入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動畫演示情景激趣多媒體演示:兩個體重相同的孩子正在蹺蹺板上做游戲,現在換了一個大人上去,蹺蹺板發生了傾斜,游戲無法繼續進行下去了,這是什么原因呢?設計意圖:通過實例創設情境,從“等”過渡到“不等”,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立足實際引出新知
問題一輛勻速行駛的汽車在11︰20距離a地50km,要在12︰00之前駛過a地,車速應滿足什么條件?
小組討論,合作交流,然后小組反饋交流結果,最后,老師將小組反饋意見進行整理(學生沒有討論出來的思路老師進行補充)
1.從時間方面慮:
2.從行程方面:<>50 3,從速度方面考慮:x>50÷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習慣,使他們積極參與問題的討論,并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老師對問題解決方法的梳理與補充,發散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緊扣問題概念辨析
1.不等式
設問1:什么是不等式?
設問2:能否舉例說明?由學生自學,老師可作適當補充,比如:是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
設問1:什么是不等式的解?設問
2:不等式的解是唯一的嗎?由學生自學再討論
老師點撥:由x>50÷得x>75說明x任意取一個大于75的數都是不等式
3.不等式的解集
設問1: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50的解,<,>50,x>50÷都設問
2:不等式的解集與不等式的解有什么區別與聯系?由學生自學后再小組合作交流
老師點撥:不等式的解是不等式解集中的一個元素,而不等式的解集是不等式所有解組成的一個集合
4.解不等式
設問1:什么是解不等式?由學生回答
老師強調:解不等式是一個過程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有意識、有計劃、有條理地設計一些問題,可以讓學生始終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不知不覺中接受了新知識,老師再適當點撥,加深理解
(四)數形結合,深化認識
問題1:由上可知,x>75既是不等式的解集,那么在數軸上如何表示x>75呢?問題
2:如果在數軸上表示x≤ 75,又如何表示呢?由老師講解,注意規范性,準確性老師適當補充:“≥”與“≤”的意義,并強調用“≥”或“≤”連接的式子也是不等式,比如x≤ 75就是不等式
設計意圖:通過數軸的直觀讓學生對不等式的解集進一步加深理解,滲透數形結合思想
(五)歸納小結,反思
提高教師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所學主要內容,并請學生回答如下問題
1、什么是不等式?
<的解集,也是不等式>50
2、什么是不等式的解?
3、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它與不等式的解有什么區別與聯系?
4、用數軸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要注意哪些方面?
設計意圖:歸納本節課的主要內容,交流心得,不斷積累學習經驗
(六)布置作業,課外反饋
教科書第119頁第1題,第120頁第2,3題
設計意圖:通過課后作業,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以便對教學進度和方法進行適當的調整
六、目標檢測設計
1.填空
下列式子中屬于不等式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x +7>
②x≥ y + 2 = 0
③ 5x + 7
設計意圖:讓學生正確區分不等式、等式與代數式,進一步鞏固不等式的概念
2.用不等式表示
① a與5的和小于7
② a的與b的3倍的和是非負數
③正方形的邊長為xcm,它的周長不超過160cm,求x滿足的條件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審題能力,既要正確抓住題目中的關鍵詞,如“大于(小于)、非負數(正數或負數)、不超過(不低于)”等等,正確選擇不等號,又要注意實際問題中的數量的實際意義。
初中數學教案 3
知識技能目標
1、理解反比例函數的圖象是雙曲線,利用描點法畫出反比例函數的圖象,說出它的性質;
2、利用反比例函數的圖象解決有關問題。
過程性目標
1、經歷對反比例函數圖象的觀察、分析、討論、概括過程,會說出它的性質;
2、探索反比例函數的圖象的性質,體會用數形結合思想解數學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上節的練習中,我們畫出了問題1中函數的圖象,發現它并不是直線。那么它是怎么樣的曲線呢?本節課,我們就來討論一般的反比例函數(k是常數,k≠0)的圖象,探究它有什么性質。
二、探究歸納
1、畫出函數的圖象。
分析畫出函數圖象一般分為列表、描點、連線三個步驟,在反比例函數中自變量x≠0。
解
1、列表:這個函數中自變量x的取值范圍是不等于零的一切實數,列出x與y的對應值:
2、描點:用表里各組對應值作為點的坐標,在直角坐標系中描出在京各點點(—6,—1)、(—3,—2)、(—2,—3)等。
3、連線:用平滑的曲線將第一象限各點依次連起來,得到圖象的第一個分支;用平滑的曲線將第三象限各點依次連起來,得到圖象的另一個分支。這兩個分支合起來,就是反比例函數的圖象。
上述圖象,通常稱為雙曲線(hyperbola)。
提問這兩條曲線會與x軸、y軸相交嗎?為什么?
學生試一試:畫出反比例函數的圖象(學生動手畫反比函數圖象,進一步掌握畫函數圖象的步驟)。
學生討論、交流以下問題,并將討論、交流的結果回答問題。
1、這個函數的.圖象在哪兩個象限?和函數的圖象有什么不同?
2、反比例函數(k≠0)的圖象在哪兩個象限內?由什么確定?
3、聯系一次函數的性質,你能否總結出反比例函數中隨著自變量x的增加,函數y將怎樣變化?有什么規律?
反比例函數有下列性質:
(1)當k>0時,函數的圖象在第一、三象限,在每個象限內,曲線從左向右下降,也就是在每個象限內y隨x的增加而減少;
(2)當k<0時,函數的圖象在第二、四象限,在每個象限內,曲線從左向右上升,也就是在每個象限內y隨x的增加而增加。
注
1、雙曲線的兩個分支與x軸和y軸沒有交點;
2、雙曲線的兩個分支關于原點成中心對稱。
以上兩點性質在上堂課的問題1和問題2中反映了怎樣的實際意義?
在問題1中反映了汽車比自行車的速度快,小華乘汽車比騎自行車到鎮上的時間少。
在問題2中反映了在面積一定的情況下,飼養場的一邊越長,另一邊越小。
三、實踐應用
例1若反比例函數的圖象在第二、四象限,求m的值。
分析由反比例函數的定義可知:,又由于圖象在二、四象限,所以m+1<0,由這兩個條件可解出m的值。
解由題意,得解得。
例2已知反比例函數(k≠0),當x>0時,y隨x的增大而增大,求一次函數y=kx—k的圖象經過的象限。
分析由于反比例函數(k≠0),當x>0時,y隨x的增大而增大,因此k<0,而一次函數y=kx—k中,k<0,可知,圖象過二、四象限,又—k>0,所以直線與y軸的交點在x軸的上方。
解因為反比例函數(k≠0),當x>0時,y隨x的增大而增大,所以k<0,所以一次函數y=kx—k的圖象經過一、二、四象限。
例3已知反比例函數的圖象過點(1,—2)。
(1)求這個函數的解析式,并畫出圖象;
(2)若點A(—5,m)在圖象上,則點A關于兩坐標軸和原點的對稱點是否還在圖象上?
分析(1)反比例函數的圖象過點(1,—2),即當x=1時,y=—2。由待定系數法可求出反比例函數解析式;再根據解析式,通過列表、描點、連線可畫出反比例函數的圖象;
(2)由點A在反比例函數的圖象上,易求出m的值,再驗證點A關于兩坐標軸和原點的對稱點是否在圖象上。
解(1)設:反比例函數的解析式為:(k≠0)。
而反比例函數的圖象過點(1,—2),即當x=1時,y=—2。
所以,k=—2。
即反比例函數的解析式為:。
(2)點A(—5,m)在反比例函數圖象上,所以,
點A的坐標為。
點A關于x軸的對稱點不在這個圖象上;
點A關于y軸的對稱點不在這個圖象上;
點A關于原點的對稱點在這個圖象上;
例4已知函數為反比例函數。
(1)求m的值;
(2)它的圖象在第幾象限內?在各象限內,y隨x的增大如何變化?
(3)當—3≤x≤時,求此函數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1)由反比例函數的定義可知:解得,m=—2。
(2)因為—2<0,所以反比例函數的圖象在第二、四象限內,在各象限內,y隨x的增大而增大。
(3)因為在第個象限內,y隨x的增大而增大,
所以當x=時,y最大值=;
當x=—3時,y最小值=。
所以當—3≤x≤時,此函數的最大值為8,最小值為。
例5一個長方體的體積是100立方厘米,它的長是y厘米,寬是5厘米,高是x厘米。
(1)寫出用高表示長的函數關系式;
(2)寫出自變量x的取值范圍;
(3)畫出函數的圖象。
解(1)因為100=5xy,所以。
(2)x>0。
(3)圖象如下:
說明由于自變量x>0,所以畫出的反比例函數的圖象只是位于第一象限內的一個分支。
四、交流反思
本節課學習了畫反比例函數的圖象和探討了反比例函數的性質。
1、反比例函數的圖象是雙曲線(hyperbola)。
2、反比例函數有如下性質:
(1)當k>0時,函數的圖象在第一、三象限,在每個象限內,曲線從左向右下降,也就是在每個象限內y隨x的增加而減少;
(2)當k<0時,函數的圖象在第二、四象限,在每個象限內,曲線從左向右上升,也就是在每個象限內y隨x的增加而增加。
五、檢測反饋
1、在同一直角坐標系中畫出下列函數的圖象:
(1);(2)。
2、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數,且當x=3時,y=8,求:
(1)y和x的函數關系式;
(2)當時,y的值;
(3)當x取何值時,?
3、若反比例函數的圖象在所在象限內,y隨x的增大而增大,求n的值。
4、已知反比例函數經過點A(2,—m)和B(n,2n),求:
(1)m和n的值;
(2)若圖象上有兩點P1(x1,y1)和P2(x2,y2),且x1<0
初中數學教案 4
教學目標:
1、理解切線的判定定理,并學會運用。
2、知道判定切線常用的方法有兩種,初步掌握方法的選擇。
教學重點:切線的判定定理和切線判定的方法。
教學難點:切線判定定理中所闡述的圓的切線的兩大要素:一是經過半徑外端;二是直線垂直于這條半徑;學生開始時掌握不好并極容易忽視一。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教師】
問題1.怎樣過直線l上一點P作已知直線的垂線?
問題2.直線和圓有幾種位置關系?
問題3.如何判定直線l是⊙O的切線?
啟發:(1)直線l和⊙O的公共點有幾個?
(2)圓心O到直線L的距離與半徑的數量關系 如何?
學生答完后,教師強調(2)是判定直線 l是⊙O的切線的常用方法,即: 定理:圓心O到直線l的距離OA 等于圓的半 (如圖1,投影顯示)
再啟發:若把距離OA理解為 OA⊥l,OA=r;把點A理解為半徑在圓上的端點 ,請同學們試將上面定理用新的理解改寫成新的命題,此命題就 是這節課要學的“切線的判定定理”(板書課題)
二、引入新課內容
【學生】命題:經過半徑的在圓上的端點且垂直于半 徑的直線是圓的.切線。
證明定理:啟發學生分清命題的題設和結論,寫出已 知、求證,分析證明思路,閱讀課本P60。
定理:經過半徑外端并且垂直于這條半徑的直線是圓的切線
定理的證明:已知:直線l經過半徑OA的外端點A,直線l⊥OA,
求證:直線l是⊙O的切線
證明:略
定理的符號語言:∵直線l⊥OA,直線l經過半徑OA的外端A
∴直線l為⊙O的切線。
是非題:
(1)垂直于圓的半徑的直線一定是這個圓的切線。 ( )
(2)過圓的半徑的外端的直線一定是這個圓的切線。 ( )
三、例題講解
例1、已知:直線AB經過⊙O上的點C,并且OA=OB,CA=CB。
求證:直線AB是⊙O的切線。
引導學生分析:由于AB過⊙O上的點C,所以連結OC,只要證明AB⊥OC即可。
證明:連結OC.
∵OA=OB,CA=CB,
∴AB⊥OC
又∵直線AB經過半徑OC的外端C
∴直線AB是⊙O的切線。
練習1、如圖,已知⊙O的半徑為R,直線AB經過⊙O上的點A,并且AB=R,∠OBA=45°。求證:直線AB是⊙O的切線。
練習2、如圖,已知AB為⊙O的直徑,C為⊙O上一點,AD⊥CD于點D,AC平分∠BAD。
求證:CD是⊙O的切線。
例2、如圖,已知AB是⊙O的直徑,點D在AB的延長線上,且BD=OB,過點D作射線DE,使∠ADE=30°。
求證:DE是⊙O的切線。
思考題:在Rt△ABC中,∠B=90°,∠A的平分線交BC于D,以 D為圓心,BD為半徑作圓,問⊙D的切線有幾條?是哪幾條?為什么?
四、小結
1.切線的判定定理。
2.判定一條直線是圓的切線的方法:
①定義:直線和圓有唯一公共點。
②數量關系:直線到圓心的距離等于該圓半徑(即d = r)。[
③切線的判定定理:經過半徑外端且與這條半徑垂直的直線是圓的切線。
3.證明一條直線是圓的切線的輔助線和證法規律。
凡是已知公共點(如:直線經過圓上的點;直線和圓有一個公共點;)往往是"連結"圓心和公共點,證明"垂直"(直線和半徑);若不知公共點,則過圓心作一條線段垂直于直線,證明所作的線段等于半徑。即已知公共點,“連半徑,證垂直”;不知公共點,則“作垂直,證半徑”。
五、布置作業:略
《切線的判定》教后體會
本課例《切線的判定》作為市考試院調研課型兼區級研討課,我以“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的二期課改的理念出發,通過學生自我活動得到數學結論作為教學重點,呈現學生真實的思維過程為教學宗旨,進行教學設計,目的在于讓學生對知識有一個本質的、有效的理解。本節課切實反映了平時的教學情況,為前來調研和研討的老師提供了真實的樣本。反思本節課,有以下幾個成功與不足之處:
成功之處:
一、 教材的二度設計順應了學生的認知規律
這批學生習慣于單一知識點的學習,即得出一個知識點,必須由淺入深反復進行練習,鞏固后方能加以提升與綜合,否則就會混淆概念或定理的條件和結論,導致錯誤,久之便會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本教時課本上將切線判定定理和性質定理的導出作為第一課時,兩個定理的運用和切線的兩種常用的判定方法作為第二課時,學生往往會因第一時間得不到及時的鞏固,對定理本質的東西不能很好地理解,在運用時抓不住關鍵,解題僅僅停留在模仿層次上,接受能力薄弱的學生更是因知識點多不知所措,在云里霧里。二度設計將切線的判定方法作為第一課時,切線的性質定理以及兩個定理的綜合運用作為第二課時,這樣的設計即是對前面所學的“直線與圓相切的判定方法”的復習,又是對后面學習綜合運用兩個定理,合理選擇兩種方法判定切線作了鋪墊,教學呈現了一個循序漸進、溫過知新的過程。從學生的反饋情況判斷,教學效果較為理想。
二、重視學生數感的培養呼應了課改的理念
數感類似與語感、樂感、美感,擁有了感覺,知識便會融會貫通,學習就會輕松。擁有數感,不僅會對數學知識反應靈敏,更會在生活中不知不覺運用數學思維方式解決實際問題。本節課中,兩個例題由教師誘導,學生發現完成的,而三個習題則完全放手讓學生去思考完成,不乏有不會做和做得復雜的學生,但在展示和交流中,撞擊出思維的火花,難以忘懷。讓學生嘗試總結規律,也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在本節課中,輔助線的規律是由學生得出,事實證明,學生有這樣的理解、概括和表達能力。通過思考得出正確的結論,這個結論往往是刻骨銘心的,長此以往,對數和形的感覺會越來越好。
不足之處:
一、這節課沒有“高潮”,沒有讓學生特別興奮激起求知欲的情境,整個教學過程是在一個平靜、和諧的氛圍中完成的。
二、課的引入太直截了當,脫離不了應試教學的味道。
三、教學風格的定勢使所授知識不能很合理地與生活實際相聯系,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發展。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深刻感悟到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不斷地充實自己,拓寬知識面,努力突破已有的教學形狀,適應現代教育,適應現代學生。課堂教學中,敢于實驗,舍得放手,盡量培養學生主體意識,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揭示,方法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規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讓學生自己去獲得,教師只提供給學生現實情境、充足的思考時間和活動空間,給學生表現自我的機會和成功的體驗,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來真正實現《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一教學理念。
初中數學教案 5
學習目標:
1、通過具體動手操作得出矩形的概念,知道矩形與平行四邊形的區別與聯系
2、通過類比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定理,推導并掌握矩形的性質定理,會用定理進行一些簡單的計算證明、
3、通過矩形的對角線相等這一性質能推導出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等于斜邊的一半,感受直角三角形與矩形之間的內在聯系,發展學生的合理推理的能力
學習重難點:
重點:矩形的性質定理
難點:靈活應用矩形的性質進行有關的計算與證明
課前準備
教具準備:活動平行四邊形框架、教師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
知識回顧
1、什么叫平行四邊形?
2、平行四邊形有哪些性質?
【設計意圖】:
通過對舊知的復習,一方面鞏固就知,另一方面為學習新知做好鋪墊
合作探究一:矩形的定義
閱讀課本第17-18頁,“實驗與探究”,思考:什么叫做矩形?
用四根木條制作一個平行四邊形教具。利用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演示下圖,當平行四邊形的一個內角由銳角變為鈍角的過程中,會發生怎樣的特殊情況,這時的圖形是什么圖形、從上面的演示過程可以發現:平行四邊形具備什么條件時,就成了矩形?
【設計意圖】:
通過小組合作觀察,討論平行四邊形具備什么條件時,就成了矩形,自己歸納出矩形的定義、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促進學生積極思考,發展學生的思維
歸納: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叫做矩形、
合作探究二:矩形的性質定理
1、自主完成18頁的觀察與思考,通過實際操作回答提出的問題
2、小組合作:完成對性質的證明過程
【設計意圖】:
通過利用手中的矩形紙片動手操作使學生對矩形的性質獲得豐富的直觀體驗,為總結矩形的性質定理打下堅實基礎
矩形的性質定理1:矩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性質定理2:矩形的兩條對角線相等
合作探究三:直角三角形的性質定理3
設矩形的對角線AC與BD交于點O,那么,BE是Rt△AB中一條怎樣的特殊線段
(BO是Rt△ABC中斜邊AC上的中線)它與AC有什么大小關系,為什么?
【設計意圖】:
根據圖形學生很容易猜想結果,關鍵是從數學的角度證明留足充分的時間讓學生交流,教師適時引導,明確論證方法、學生獨立完成證明,以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讓學生感受數學結論的確定性和證明的必要性
結論: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等于斜邊的一半
例題講解:
例1、如圖,矩形ABCD的兩條對角線相交于點O,∠AOB=60°,AB=6㎝,求矩形對角線AC的長?
當堂檢測:
1、矩形具有而平行四邊形不具有的性質( )
(A)對角相等(B)對邊相等(C)對角線相等(D)對角線互相平分
2、已知Rt△ ABC中,∠ABC=900,BD是斜邊AC上的中線
(1)若BD=3㎝,則AC=㎝
(2)若∠C=30°,AB=5㎝,則AC=㎝,BD=㎝
3、在矩形ABCD中,若已知∠DOC=120°,AC=8㎝,求AD的長
4、工人師傅做鋁合金窗框分下面三個步驟進行:
(1)先截出兩對符合規格的鋁合金窗料(如圖1),使AB=CD,EF=GH;
(2)擺放成如圖(2)的四邊形,則這時窗框的形狀是_____,根據的數學道理是__________;
(3)將直角尺靠緊窗框的一個角(如圖3)調整窗框的邊框,當直角尺的兩條直角邊與窗框無縫隙時(如圖4),說明窗框合格,這時窗框是____,根據的數學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
課堂小結:
請說出你本節課的收獲,與大家一塊分享!!
作業:
課本P、20第2題
初中數學教案 6
知識技能
會通過“移項”變形求解“ax+b=cx+d”類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數學思考
1.經歷探索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系過程,體會一元一次方程是刻畫實際問題的有效數學模型。進一步發展符號意識。
2.通過一元一次方程的學習,體會方程模型思想和化歸思想。
解決問題
能在具體情境中從數學角度和方法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
經歷從不同角度尋求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的過程,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
情感態度
經歷觀察、實驗計算、交流等活動,激發求知欲,體驗探究發現的快樂。
教學重點
建立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會通過移項解 “ax+b=cx+d”類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學難點
分析實際問題中的相等關系,列出方程。
教學過程
活動一 知識回顧
解下列方程:
1. 3x+1=4
2. x-2=3
3. 2x+0.5x=-10
4. 3x-7x=2
提問:解這些方程時,方程的解一般化成什么形式?這些題你采用了那些變形或運算?
教師:前面我們學習了簡單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下面請大家解下列方程。
出示問題(幻燈片)。
學生:獨立完成,板演2、4題,板演同學講解所用到的變形或運算,共同講評。
教師提問:(略)
教師追問:變形的依據是什么?
學生獨立思考、回答交流。
本次活動中教師關注:
(1)學生能否準確理解運用等式性質和合并同列項求解方程。
(2)學生對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變形方向(化成x=a的形式)的理解。
通過這個環節,引導學生回顧利用等式性質和合并同類項對方程進行變形,再現等式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兩邊同時乘以(除以,不為0)同一個數、合并同類項等運算,為繼續學習做好鋪墊。
活動二 問題探究
問題2:把一些圖書分給某班學生閱讀,如果每人分3本,則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則還缺25本這個班有多少學生?
教師:出示問題(投影片)
提問:在這個問題中,你知道了什么?根據現有經驗你打算怎么做?
(學生嘗試提問)
學生:讀題,審題,獨立思考,討論交流。
1.找出問題中的已知數和已知條件。(獨立回答)
2.設未知數:設這個班有x名學生。
3.列代數式:x參與運算,探索運算關系,表示相關量。(討論、回答、交流)
4.找相等關系:
這批書的總數是一個定值,表示它的兩個等式相等(學生回答,教師追問)
5.列方程:3x+20=4x-25(1)
總結提問:通過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分析時,要經歷那些步驟?書寫時呢?
教師提問1:這個方程與我們前面解過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學生討論后發現:方程的兩邊都有含x的項(3x與4x)和不含字母的常數項(20與-25)
教師提問2:怎樣才能使它向x=a的形式轉化呢?
學生思考、探索:為使方程的右邊沒有含x的項,等號兩邊同減去4x,為使方程的左邊沒有常數項,等號兩邊同減去20
3x-4x=-25-20(2)
教師提問3:以上變形依據是什么?
學生回答:等式的性質1。
歸納:像上面那樣把等式一邊的某項變號后移到另一邊,叫做移項。
師生共同完成解答過程。
設問4:以上解方程中“移項”起了什么作用?
學生討論、回答,師生共同整理:
通過移項,含未知數的項與常數項分別位于方程左右兩邊,使方程更接近于x=a的形式。
教師提問5:解這個方程,我們經歷了那些步驟?列方程時找了怎樣的相等關系?
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關注:
(1)學生對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步驟:設未知數,列代數式,列方程,是否清楚?
在參與觀察、比較、嘗試、交流等數學活動中,體驗探究發現成功的快樂。
活動三 解法運用
例2解方程
3x+7=32-2x
教師:出示問題
提問:解這個方程時,第一步我們先干什么?
學生講解,獨立完成,板演。
提問:“移項”是注意什么?
學生:變號。
教師關注:學生“移項”時是否能夠注意變號。
通過這個例題,掌握“ax+b=cx+d”類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體驗“移項”這種變形在解方程中的作用,規范解題步驟。
活動四 鞏固提高
1.第91頁練習(1)(2)
2.某貨運公司要用若干輛汽車運送一批貨物。如果每輛拉6噸,則剩余15噸;如果每輛拉8噸,則差5噸才能將汽車全部裝滿。問運送這批貨物的汽車多少量?
3.小明步行由A地去B地,若每小時走6千米,則比規定時間遲到1小時;若每小時走8千米,則比規定時間早到0.5小時。求A、B兩地之間的距離。
教師按順序出示問題。
學生獨立完成,用實物投影展示部分學而生練習。
教師關注:
1.學生在計算中可能出現的錯誤。
2.x系數為分數時,可用乘的辦法,化系數為1。
3.用實物投影展示學困生的完成情況,進行評價、鼓勵。
鞏固“ax+b=cx+d”類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反饋學生對解方程步驟的掌握情況和可能出現的計算錯誤。
2、3題的重點是在新情境中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經驗解決實際問題,達到鞏固提高的目的。
活動五
提問1:今天我們學習了解方程的那種變形?它有什么作用、應注意什么?
提問2:本節課重點利用了什么相等關系,來列的方程?
教師組織學生就本節課所學知識進行小結。
學生進行總結歸納、回答交流,相互完善補充。
教師關注:學生能否提煉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如果不能,教師則提出具體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交流。
引導學生對本節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和梳理,以便于學生掌握和運用。
布置作業:
第93頁第3題
初中數學教案 7
教學目標
1.經歷不同的拼圖方法驗證公式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加深對因式分解、整式運算、面積等的認識。
2.通過驗證過程中數與形的結合,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以及數學知識之間內在聯系,每一部分知識并不是孤立的。
3.通過豐富有趣的拼圖活動,經歷觀察、比較、拼圖、計算、推理交流等過程,發展空間觀念和有條理地思考和表達的能力,獲得一些研究問題與合作交流方法與經驗。
4.通過獲得成功的體驗和克服困難的經歷,增進數學學習的信心。通過豐富有趣拼的圖活動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重點
1.通過綜合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加深對因式分解、整式運算、面積等的認識。
2.通過拼圖驗證公式的.過程,使學習獲得一些研究問題與合作交流的方法與經驗。
難點
利用數形結合的方法驗證公式
教學方法
動手操作,合作探究課型新授課教具投影儀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情景設置:
你已知道的關于驗證公式的拼圖方法有哪些?(教師在此給予學生獨立思考和討論的時間,讓學生回想前面拼圖。)
新課講解:
把幾個圖形拼成一個新的圖形,再通過圖形面積的計算,常常可以得到一些有用的式子。美國第二十任總統伽菲爾德就由這個圖(由兩個邊長分別為a、b、c的直角三角形和一個兩條直角邊都是c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個新的圖形)得出:c2=a2+b2他的證法在數學史上被傳為佳話。他是這樣分析的,如圖所示:
教師接著在介紹教材第94頁例題的拼法及相關公式
提問:還能通過怎樣拼圖來解決以下問題
(1)任意選取若干塊這樣的硬紙片,嘗試拼成一個長方形,計算它的面積,并寫出相應的等式;
(2)任意寫出一個關于a、b的二次三項式,如a2+4ab+3b2
試用拼一個長方形的方法,把這個二次三項式因式分解。
這個問題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討論和拼圖,教師在這要引導適度,不要限制學生思維,同時鼓勵學生在拼圖過程中進行交流合作
了解學生拼圖的情況及利用自己的拼圖驗證的情況。教師在巡視過程中,及時指導,并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拼圖及讓學生講解驗證公式的方法,并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狀況給予適當的引導,引導學生整理結論。
小結:
從這節課中你有哪些收獲?
(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只要是學生的感受和想法,教師要多鼓勵、多肯定。最后,教師要對學生所說的進行全面的總結。)
學生回答
a(b+c+d)=ab+ac+ad
(a+b)(c+d)=ac+ad+bc+bd
(a+b)2=a2+2ab+b2
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硬紙板制作
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拼圖、思考、交流經驗,對于有困難的學生教師要給予適當引導。
初中數學教案 8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能靈活列反比例函數表達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能綜合利用物理杠桿知識、反比例函數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1.經歷分析實際問題中變量之間的關系,建立反比例函數模型,進而解決問題
2. 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增強應用意識,提高運用代數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積極參與交流,并積極發表意見
2.體驗反比例函數是有效地描述物理世界的重要手段,認識到數學是解決實際問題和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教學重點
掌握從物理問題中建構反比例函數模型
教學難點
從實際問題中尋找變量之間的關系,關鍵是充分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物理問題,建立函數模型,教學時注意分析過程,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入新課
活動1
問 屬:在物理學中,有很多量之間的變化是反比例函數的關系,因此,我們可以借助于反比例函數的圖象和性質解決一些物理學中的問題,這也稱為跨學科應用,下面的例子就是其中之一
在某一電路中,保持電壓不變,電流I(安培)和電阻R(歐姆)成反比例,當電阻R=5歐姆時,電流I=2安培
(1)求I與R之間的函數關系式;
(2)當電流I=0.5時,求電阻R的值
設計意圖:
運用反比例函數解決物理學中的一些相關問題,提高各學科相互之間的綜合應用能力
師生行為:
可由學生獨立思考,領會反比例函數在物理學中的綜合應用
教師應給“學困生”一點物理學知識的引導
師:從題目中提供的信息看變量I與R之間的反比例函數關系,可設出其表達式,再由已知條件(I與R的一對對應值)得到字母系數k的值
生:(1)解:設I=kR ∵R=5,I=2,于是
2=k5 ,所以k=10,∴I=10R
(2) 當I=0.5時,R=10I=100.5 =20(歐姆)
師:很好!“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把地球撬動”這是哪一位科學家的名言?這里蘊涵著什么 樣的原理呢?
生:這是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的名言
師:是的,公元前3世紀,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發現了著名的“杠桿定律”: 若兩物體與支點的距離反比于其重量,則杠桿平衡,通俗一點可以描述為;
阻力×阻力臂=動力×動力臂(如下圖)
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例子
二、講授新課
活動2
小偉欲用撬棍橇動一塊大石頭,已知阻力和阻力臂不變,分別為1200牛頓和0.5米
(1)動力F與動力臂l有怎樣的函數關系?當動力臂為1.5米時,撬動石頭至少需要多大的.力?
(2)若想使動力F不超過題(1)中所用力的一半,則動力臂至少要加長多少?
設計意圖:
物理學中的很多量之間的變化是反比例函數關系。因此,在這兒又一次借助反比例函數的圖象和性質解決一些物理學中的問題,即跨學科綜合應用
師生行為:
先由學生根據“杠桿定律”解決上述問題。
教師可引導學生揭示“杠桿乎衡”與“反比例函數”之間的關系
教師在此活動中應重點關注
①學生能否主動用“杠桿定律”中杠桿平衡的條件去理解實際問題,從而建立與反比例函數的關系;
②學生能否面對困難,認真思考,尋找解題的途徑;
③學生能否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對數學和物理有著濃厚的興趣
師:“撬動石頭”就意味著達到了“杠桿平衡”,因此可用“杠桿定律”來解決此問題
生:解:(1)根據“杠桿定律” 有
Fl=1200×0.5,得F =600l
當l=1.5時,F=6001.5 =400
因此,撬動石頭至少需要400牛頓的力
(2)若想使動力F不超過題(1)中所用力的一半,即不超過200牛,根據“杠桿定律”有
Fl=600,
l=600F .
當F=400×12 =200時,
l=600200 =3
3-1.5=1.5(米)
因此,若想用力不超過400牛頓的一半,則動力臂至少要如長1.5米
生:也可用不等式來解,如下:
Fl=600,F=600l
而F≤400×12 =200時
600l ≤200
l≥3
所以l-1.5≥3-1.5=1.5
即若想用力不超過400牛頓的一半,則動力臂至少要加長1.5米
生:還可由函數圖象,利用反比例函數的性質求出
師:很棒!請同學們下去親自畫出圖象完成,現在請同學們思考下列問題:
用反比例函數的知識解釋:在我們使用橇棍時,為什么動力臂越長越省力?
生:因為阻力和阻力臂不變,設動力臂為l,動力為F,阻力×阻力臂=k(常數且k>0),所以根據“杠桿定理”得Fl=k,即F=kl (k為常數且k>0)
根據反比例函數的性質,當k>O時,在第一象限F隨l的增大而減小,即動力臂越長越省力
師:其實反比例函數在實際運用中非常廣泛,例如在解決經濟預算問題中的應用
活動3
問題:某地上年度電價為0.8元,年用電量為1億度,本年度計劃將電價調至0.55~0.75元之間,經測算,若電價調至x元,則本年度新增用電量y(億度)與(x-0.4)元成反比例。又當x=0.65元時,y=0.8.
(1)求y與x之間的函數關系式;
(2)若每度電的成本價0.3元,電價調至0.6元,請你預算一下本年度電力部門的純收人多少?
設計意圖:
在生活中各部門,經常遇到經濟預算等問題,有時關系到因素之間是反比例函數關系,對于此類問題我們往往由題目提供的信息得到變量之間的函數關系式,進而用函數關系式解決一個具體問題
師生行為:
由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內討論完成
教師應給予“學困生”以一定的幫助
生:解:(1)∵y與x -0.4成反比例,
∴設y=kx-0.4 (k≠0)
把x=0.65,y=0.8代入y=kx-0.4 ,得
k0.65-0.4 =0.8.
解得k=0.2,
∴y=0.2x-0.4=15x-2
∴y與x之間的函數關系為y=15x-2
(2)根據題意,本年度電力部門的純收入為
(0.6-0.3)(1+y)=0.3(1+15x-2 )=0.3(1+10.6×5-2 )=0.3×2=0.6(億元)
答:本年度的純收人為0.6億元,
師生共析:
(1)由題目提供的信息知y與(x-0.4)之間是反比例函數關系,把x-0.4看成一個變量,于是可設出表達式,再由題目的條件x=0.65時,y=0.8得出字母系數的值;
(2)純收入=總收入-總成本
三、鞏固提高
活動4
一定質量的二氧化碳氣體,其體積y(m3)是密度ρ(kg/m3)的反比例函數,請根據下圖中的已知條件求出當密度ρ=1.1 kg/m3時二氧化碳氣體的體積V的值
設計意圖:
進一步體現物理和反比例函數的關系
師生行為
由學生獨立完成,教師講評
師:若要求出ρ=1.1 kg/m3時,V的值,首先V和ρ的函數關系
生:V和ρ的反比例函數關系為:V=990ρ
生:當ρ=1.1kg/m3根據V=990ρ ,得
V=990ρ =9901.1 =900(m3)
所以當密度ρ=1. 1 kg/m3時二氧化碳氣體的氣體為900m3
四、課時小結
活動5
你對本節內容有哪些認識?重點掌握利用函數關系解實際問題,首先列出函數關系式,利用待定系數法求出解 析式,再根據解析式解得。
設計意圖:
這種形式的小結,激發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每一位學生都創造了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機會,并為程度不同的學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要,從而使小結不流于形式而具有實效性。
師生行為:
學生可分小組活動,在小組內交流收獲, 然后由小組代表在全班交流。
教師組織學生小結。
反比例函數與現實生活聯系非常緊密,特別是為討論物理中的一些量之間的關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用數學模型的解釋物理量之間的關系淺顯易懂,同時不僅要注意跨學科間的綜合,而本學科知識間的整合也尤為重要,例如方程、不等式、函數之間的不可分割的關系。
板書設計
17.2 實際問題與反比例函數(三)
用反比例函數的知識解釋:在我們使 用撬棍時,為什么動 力臂越長越省力?
設阻力為F1,阻力臂長為l1,所以F1×l1=k(k為常數且k>0)。動力和動力臂分別為F,l。則根據杠桿定理,
Fl=k 即F=kl (k>0且k為常數)。
由此可知F是l的反比例函數,并且當k>0時,F隨l的增大而減小。
活動與探究
學校準備在校園內修建一個矩形的綠化帶,矩形的面積為定值,它的一邊y與另一邊x之間的函數關系式如下圖所示
(1)綠化帶面積是多少?你能寫出這一函數表達式嗎?
(2)完成下表,并回答問題:如果該綠化帶的長不得超過40m,那么它的寬應控制在什么范圍內?
x(m) 10 20 30 40
y(m)
過程:點A(40,10)在反比例函數圖象上說明點A的橫縱坐標滿足反比例函數表達式,代入可求得反比例函數k的值
結果:
(1)綠化帶面積為10×40=400(m2)
設該反比例函數的表達式為y=kx ,
∵圖象經過點A(40,10)把x=40,y=10代入,得10=k40 ,解得,k=400。
∴函數表達式為y=400x .
(2)把x=10,20,30,40代入表達式中,求得y分別為40,20,403 ,10。從圖中可以看出。若長不超過40m,則它的寬應大于等于10m。
初中數學教案 9
一、教學任務分析
1、教學目標定位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和素質教育的要求,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及心理特征而確定,即:七年級的學生對身邊有趣事物充滿好奇心,對一些有規律的問題有探求的欲望,有很強的表現欲,同時又具備了一定的歸納、總結表達的能力。因此,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
讓學生掌握多邊形的內角和的公式并熟練應用。
(2).過程和方法目標
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認識數學特征,獲得數學經驗,進一步發展學生的說理意識和簡單推理,合情推理能力。
(3).情感目標
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有自信心,激發學生樂于合作交流意識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2、教學重、難點定位
教學重點是多邊形的內角和的得出和應用。
教學難點是探索和歸納多邊形內角和的過程。
二、教學內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課選自人教版數學七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三節《多邊形的內角和》的第一課時。本節課作為第七章第三節,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內容上,從三角形的內角和到多邊形的內角和,層層遞進,這樣編排易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適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2、聯系及應用
本節課是以三角形的知識為基礎,仿照三角形建立多邊形的有關概念。因此
多邊形的邊、內角、內角和等等都可以同三角形類比。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探索與歸納能力,體會把復雜化為簡單,化未知為已知,從特殊到一般和轉化等重要的思想方法。而多邊形在工程技術和實用圖案等方面有許多的實際應用,下一節平面鑲嵌就要用到,讓學生接觸一些多邊形的實例,可以加深對它的概念以及性質的理解。
三、教學診斷分析
學生對三角形的知識都已經掌握。讓學生由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是一個定值,猜想四邊形的內角和也是一個定值,這是學生很容易理解的地方。由幾個特殊的四邊形的內角和出發,譬如長方形、正方形的內角和都等于360°,可知如果四邊形的內角和是一個定值,這個定值是360°。要得到四邊形的內角和等于360°這個結論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量角器來度量。讓學生動手探索實踐,在探索過程中發現問題"度量會有誤差"。發現問題后接著引導學生聯想對角線的作用,四邊形的一條對角線,把它分成了兩個三角形,應用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就得到四邊形的內角和等于360°。讓學生從特殊四邊形的內角和聯想一般四邊形的內角和,并在思想上引導,學習將新問題化歸為已有結論的思想方法,這里學生都容易理解。課堂教學設計中,在探究五邊形,六邊形和七邊形的內角和時,讓學生動手實踐,設置探究活動二,為了讓學生拓寬思路,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這個活動對學生的動手能力要求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對這個問題的理解稍微有些難度,但學生可根據自己本身的特點來加以補充和完善。在教學設計中,要求根據小組選擇的方法探索多邊形的內角和。首先,小組內各個成員對所選擇的方法要了解,能夠把掌握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再者,小組內各個成員需要分工協作,才能夠順利的把任務完成;最后,學生還需要把自己的思維從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這樣就培養了學生合情推理的意識。
四、教法特點及預期效果分析
本節課借鑒了美國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學"的理論和葉圣陶先生所倡導的"解放學生的手,解放學生的大腦,解放學生的時間"的思想,我確定如下教法和學法:
1、教學方法的設計
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學方法,整個探究學習的過程充滿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體現了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
2、活動的開展
利用學生的好奇心設疑、解疑,組織活潑互動、有效的教學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大膽猜想,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節課的內容。
3、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
我利用課件輔助教學,適時呈現問題情景,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增強直觀效果,提高課堂效率。探究活動在本次教學設計中占了非常大的比例,探究活動一設置目的讓學生動手實踐,并把新知識與學過的三角形的相關知識聯系起來;探究活動二設置目的讓學生拓寬思路,為放開書本的束縛打下基礎;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和合情推理的意識。通過師生共同活動,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使學生懂得數學內容普遍存在相互聯系,相互轉化的特點。練習活動的設計,目的一檢查學生的掌握知識的情況,并促進學生積極思考;目的二凸現小組合作的特點,并促進學生情感交流。
以上是我對《多邊形的內角和》的教學設計說明。
初中數學教案 10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理解并掌握分式的乘除法法則,能進行簡單的分式乘除法運算,能解決一些與分式乘除有關的實際問題。
(2)技能目標
經歷從分數的乘除法運算到分式的乘除法運算的過程,培養學生類比的探究能力,加深對從特殊到一般數學的思想認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教學中讓學生在主動探究,合作交流中滲透類比轉化的思想,使學生在學知識的同時感受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難點
重點:運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則進行運算。
難點:分子、分母為多項式的分式乘除運算。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入課題
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樣,好的引入能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欲。因此我用實際出發提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問題1:求容積的高是,(引出分式乘法的學習需要)。
問題2:求大拖拉機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機的工作效率的倍,(引出分式除法的學習需要)。
從實際出發,引出分式的'乘除的實在存在意義,讓學生感知學習分式的乘法和除法的實際需要,從而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欲。
(二)類比聯想,探究新知
從學生熟悉的分數的乘除法出發,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解后總結概括:
(1)式是什么運算?依據是什么?
(2)式又是什么運算?依據是什么?能說出具體內容嗎?(如果有困難教師應給于引導,學生應該能說出依據的是:分數的乘法和除法法則)教師加以肯定,并指出與分數的乘除法法則類似,引導學生類比分數的乘除法則,猜想出分式的乘除法則。
(分式的乘除法法則)
乘法法則: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積作為積的分子,分母的積作為積的分母。
除法法則: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顛倒位置后,與被除式相乘。
(三)例題分析,應用新知
師生活動:教師參與并指導,學生獨立思考,并嘗試完成例題。
P11的例1,在例題分析過程中,為了突出重點,應多次回顧分式的乘除法法則,使學生耳熟能詳。P11例2是分子、分母為多單項式的分式乘除法則的運用,為了突破本節課的難點我采取板演的形式,和學生一起詳細分析,提醒學生關注易錯易漏的環節,學會解題的方法。
(四)練習鞏固,培養能力
P13練習第2題的(1)、(3)、(4)與第3題的(2)。
師生活動:教師出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解答,并讓學生板演或投影展示學生的解題過程。
通過這一環節,主要是為了通過課堂跟蹤反饋,達到鞏固提高的目的,進一步熟練解題的思路,也遵循了鞏固與發展相結合的原則。讓學生板演,一是為了暴露問題,二是為了規范解題格式和結果。
(五)課堂小結,回扣目標
引導學生自主進行課堂小結:
1、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
2、在知識應用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3、你有什么收獲呢?
師生活動:學生反思,提出疑問,集體交流。
(六)布置作業
教科書習題6.2第1、2(必做)練習冊P(選做),我設計了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是對本節課內容的一個反饋,選做題是對本節課知識的一個延伸。
板書設計
在本節課中我將采用提綱式的板書設計,因為提綱式—條理清楚、從屬關系分明,給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學生對教材內容和知識體系的理解和記憶。
初中數學教案 11
【教學目標】
1、掌握多邊形的內角和的計算方法,并能用內角和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2、經歷探索多邊形內角和計算公式的過程,體會如何探索研究問題。
3、通過將多邊形"分割"為三角形的過程體驗,初步認識"轉化"的數學思想。
【教學重點與教學難點】
1、重點:多邊形的內角和公式。
2、難點:多邊形內角和的推導。
3、關鍵:。多邊形"分割"為三角形。
【教具準備】
三角板、卡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揭示問題
1、在一次數學基礎知識搶答賽中,老師出了這么一個問題,一個五邊形的所有角相加等于多少度?一個學生馬上能回答,你們能嗎?
2、教具演示:將一個五邊形沿對角線剪開,能分割成幾個三角形?
你能說出五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嗎?(點題)意圖:利用搶答問題和教具演示,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
二、探索研究學會新知
1、回顧舊知,引出問題:
(1)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_________。外角和等于____________
(2)長方形的內角和等于_____,正方形的內角和等于__________。
2、探索四邊形的內角和:
(1)學生思考,同學討論交流。
(2)學生敘述對四邊形內角和的認識(第一二組通過測量相加,第三四組通過畫對角線分成兩個三角形。)回顧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內角和,使學生對新問題進行思考與猜想。以四邊形的內角和作為探索多邊形的。突破口。
(3)引導學生用"分割法"探索四邊形的內角和:
方法一:連接一條對角線,分成2個三角形:
180°+180°=360°
從簡單的思維方式發散學生的想象力達到"分割"問題,并讓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學步驟教學內容備注方法二:在四邊形內部任取一點,與頂點連接組成4個三角形。
180°×4-360°=360°
3、探索多邊形內角和的問題,提出階梯式的問題:
你能嘗試用上面的方法一求出五邊形的內角和嗎?(第一二組)
你能嘗試用上面的方法一求出六邊形的內角和嗎?(第三,四組)那么n邊形呢?
4、及時運用,掌握新知:
(1)一個八邊形的內角和是_____________度
(2)一個多邊形的內角和是720度,這個多邊形是_____邊形
(3)一個正五邊形的每一個內角是________,那么正六邊形的每個內角是_________
通過學生動手去用分割法求五(六)邊形的內角和,從簡單到復雜,從而歸納出n邊形的內角和。
三、點例透析
運用新知例題:想一想:如果一個四邊形的一組對角互補,那么另一組對角有什么關系呢?
四、應用訓練強化理解
4、第83頁練習1和2多邊形內角和定理的應用
五、知識回放
課堂小結提問方式:本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
1、多邊形內角和公式。
2、多邊形內角和計算是通過轉化為三角形。
六、作業練習
1、書面作業:
2、課外練習:
初中數學教案 12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三學制)七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三節多邊形內角和。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多邊形內角和公式。
2、數學思考:通過把多邊形轉化成三角形體會轉化思想在幾何中的運用,同時讓學生體會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問題的方法。
3、解決問題:通過探索多邊形內角和公式,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決問題。
4、情感態度目標:通過猜想、推理活動感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提高學生學習熱情。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索多邊形內角和。
難點:探索多邊形內角和時,如何把多邊形轉化成三角形。
四、教學方法:
引導發現法、討論法
五、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
學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學媒體:
大屏幕、實物投影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思
師: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那么四邊形的內角和,你知道嗎?
活動一:探究四邊形內角和。
在獨立探索的基礎上,學生分組交流與研討,并匯總解決問題的方法。
方法一:用量角器量出四個角的度數,然后把四個角加起來,發現內角和是360。
方法二:把兩個三角形紙板拼在一起構成四邊形,發現兩個三角形內角和相加是360。
接下來,教師在方法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利用作輔助線的方法,連結四邊形的對角線,把一個四邊形轉化成兩個三角形。
師:你知道五邊形的內角和嗎?六邊形呢?十邊形呢?你是怎樣得到的?
活動二:探究五邊形、六邊形、十邊形的內角和。
學生先獨立思考每個問題再分組討論。
關注:
(1)學生能否類比四邊形的方式解決問題得出正確的結論。
(2)學生能否采用不同的方法。
學生分組討論后進行交流(五邊形的內角和)
方法1:把五邊形分成三個三角形,3個180的`和是540。
方法2:從五邊形內部一點出發,把五邊形分成五個三角形,然后用5個180的和減去一個周角360。結果得540。
方法3:從五邊形一邊上任意一點出發把五邊形分成四個三角形,然后用4個180的和減去一個平角180,結果得540。
方法4:把五邊形分成一個三角形和一個四邊形,然后用180加上360,結果得540。
師:你真聰明!做到了學以致用。
交流后,學生運用幾何畫板演示并驗證得到的方法。
得到五邊形的內角和之后,同學們又認真地討論起六邊形、十邊形的內角和。類比四邊形、五邊形的討論方法最終得出,六邊形內角和是720,十邊形內角和是1440。
(二)引申思考,培養創新
師:通過前面的討論,你能知道多邊形內角和嗎?
活動三:探究任意多邊形的內角和公式。
思考:
(1)多邊形內角和與三角形內角和的關系?
(2)多邊形的邊數與內角和的關系?
(3)從多邊形一個頂點引的對角線分三角形的個數與多邊形邊數的關系?
學生結合思考題進行討論,并把討論后的結果進行交流。
發現1:四邊形內角和是2個180的和,五邊形內角和是3個180的和,六邊形內角和是4個180的和,十邊形內角和是8個180的和。發現2:多邊形的邊數增加1,內角和增加180。
發現3:一個n邊形從一個頂點引出的對角線分三角形的個數與邊數n存在(n-2)的關系。
得出結論:多邊形內角和公式:(n-2)·180。
(三)實際應用,優勢互補
1、口答:
(1)七邊形內角和( )
(2)九邊形內角和( )
(3)十邊形內角和( )
2、搶答:
(1)一個多邊形的內角和等于1260,它是幾邊形?
(2)一個多邊形的內角和是1440,且每個內角都相等,則每個內角的度數是( )。
3、討論回答:一個多邊形的內角和比四邊形的內角和多540,并且這個多邊形的各個內角都相等,這個多邊形每個內角等于多少度?
(四)概括存儲
學生自己歸納總結:
1、多邊形內角和公式
2、運用轉化思想解決數學問題
3、用數形結合的思想解決問題
(五)作業:
練習冊第93頁1、2、3
八、教學反思:
1、教的轉變
本節課教師的角色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與共同研究者,在引導學生畫圖、測量發現結論后,利用幾何畫板直觀地展示,激發學生自覺探究數學問題,體驗發現的樂趣。
2、學的轉變
學生的角色從學會轉變為會學。本節課學生不是停留在學會課本知識層面,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3、課堂氛圍的轉變
整節課以“流暢、開放、合作、隱導”為基本特征,教師對學生的思維減少干預,教學過程呈現一種比較流暢的特征。整節課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以“對話”、“討論”為出發點,以互助合作為手段,以解決問題為目的,讓學生在一個比較寬松的環境中自主選擇獲得成功的方向,判斷發現的價值。
初中數學教案 13
一、教學目標
1、了解二次根式的意義;
2、掌握用簡單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決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問題;
3、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質和,并能靈活應用;
4、通過二次根式的計算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5、通過二次根式性質和的介紹滲透對稱性、規律性的數學美。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二次根的意義;
(2)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圍。
難點:確定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圍。
三、教學方法
啟發式、講練結合。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什么叫平方根、算術平方根?
2、說出下列各式的意義,并計算
(二)引入新課
新課:二次根式
定義: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對于請同學們討論論應注意的問題,引導學生總結:
(1)式子只有在條件a≥0時才叫二次根式,是二次根式嗎?呢?
若根式中含有字母必須保證根號下式子大于等于零,因此字母范圍的限制也是根式的一部分。
(2)是二次根式,而,提問學生:2是二次根式嗎?顯然不是,因此二次
根式指的是某種式子的“外在形態”。請學生舉出幾個二次根式的例子,并說明為什么是二次根式。下面例題根據二次根式定義,由學生分析、回答。
例1當a為實數時,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二次根式?
例2 x是怎樣的實數時,式子在實數范圍有意義?
解:略。
說明:這個問題實質上是在x是什么數時,x—3是非負數,式子有意義。
例3當字母取何值時,下列各式為二次根式:
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義,被開方數必須是非負數,把問題轉化為解不等式。
解:(1)∵a、b為任意實數時,都有a2+b2≥0,∴當a、b為任意實數時,是二次根式。
(2)—3x≥0,x≤0,即x≤0時,是二次根式。
(3),且x≠0,∴x>0,當x>0時,是二次根式。
(4),即,故x—2≥0且x—2≠0,∴x>2。當x>2時,是二次根式。
例4下列各式是二次根式,求式子中的字母所滿足的`條件:
分析:這個例題根據二次根式定義,讓學生分析式子中字母應滿足的條件,進一步鞏固二次根式的定義,。即:只有在條件a≥0時才叫二次根式,本題已知各式都為二次根式,故要求各式中的被開方數都大于等于零。
解:(1)由2a+3≥0,得。
(2)由,得3a—1>0,解得。
(3)由于x取任何實數時都有|x|≥0,因此,|x|+0。1>0,于是,式子是二次根式。所以所求字母x的取值范圍是全體實數。
(4)由—b2≥0得b2≤0,只有當b=0時,才有b2=0,因此,字母b所滿足的條件是:b=0。
初中數學教案 14
教學目標:
1、經歷收集數據、分析數據的活動,體會統計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2、收集統計在生活中應用的例子,整理收集數據的方法。
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整理所學習的統計圖,和統計量,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過各種統計圖的特點,掌握整理收集數據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出示預習提綱:
1、我們學習了哪幾種統計圖?
2、這幾種統計圖各有什么特點?
3、概率的知識有哪些?
二、展示與交流
(一)提出問題
1、(出示問題情境)我們班要和希望小學的六(1)班建立手拉手班級,怎么樣向他們介紹我們班的一些情況呢?(指名回答)
2、師:先獨立列出幾個你想調查的.問題。(寫在練習本上)
3、四人小組交流,整理出你們小組都比較感興趣的,又能實施的3個問題。(小組匯報、交流、整理)
4、接著全班匯報交流(師羅列在黑板上)
師:大家想調查這么多的問題,現在我們班選擇其中有價值又能實施的問題進行調查。(師根據生的回答進行歸納、整理)
(二)收集數據和整理數據
1、師:調查這幾個問題,你需要收集哪些數據?怎么樣收集這些數據?與同伴交流收集數據的方法。
2、師:開展實際調查的話,如何進行調查比較有效?在調查的時候,大家需要注意什么?
(三)開展調查
1、針對學生提出的某個問題,先組織小組有效的開展收集和整理數據的活動,然后把數據記錄下來,并進行整理。
2、師:誰來說一說你們小組是怎么樣分工,怎么樣調查和記錄數據的?(指名匯報)
3、全班匯總、整理、歸納各小組數據。(板書)
4、師:分析上面的數據,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5、師:根據整理的數據,想一想繪制什么統計圖比較好呢?
6、師:根據這些信息,你還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四)回顧統計活動
1、師:在剛才的統計活動,我們都做了些什么?你能按順序說一說嗎?
師板書:提出問題——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作出決策。
2、收集在生活中應用統計的例子,并說說這些例子中的數據告訴人們哪些信息。(全班交流)
指名同學匯報,其他同學注意聽,并指出這個同學舉的例子中你可以獲得什么信息?
3、結合生活中的例子說說收集數據有哪些方法?
(1)先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引導學生結合例子(充分利用第2題中收集來
的實例)來說說自己的方法。
(2)師歸納:常用的收集數據的方法有:查閱資料、詢問他人、調查實驗等。
4、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對統計表和統計圖進行了系統的學習,回憶一下我們已經學過了哪些統計圖,對這些統計圖,你已經知道了哪些知識?
初中數學教案 15
教材分析
立體圖形的翻折問題是高二《代數》(下)中立體幾何的一個學習內容,它融會貫通于各種立體幾何和幾何體中,對學生進一步理解立體圖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立體圖形的翻折是從學生生活周圍熟悉的物體入手,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立體圖形于平面圖形的關系;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幾何體可由平面圖形折疊而成,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和自己動手操作、經歷和體驗圖形的變化過程,使學生了解研究立體圖形的方法。
教學重點
了解平面圖形于折疊后的立體圖形之間的關系,找到變化過程中的不變量。
教學難點
轉化思想的運用及發散思維的培養。
學生分析
學生在前面已經對一些簡單幾何體有了一定的認識,對于求解空間角及空間距離已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并且在班級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與實踐的良好習慣。學生間相互評價、相互提問的互動的.氣氛較濃。
設計理念
根據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結合“注重開放與生成,構建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運行體系”的要求,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生動的學習態度,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實施開放式教學,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并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中感悟知識的生成、發展與變化。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翻折問題的解題方法,并會初步應用。
2、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在實踐過程中,使學生提高對立體圖形的分析能力,并在設疑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3、通過平面圖形與折疊后的立體圖形的對比,向學生滲透事物間的變化與聯系觀點,在解題過程中,使學生理解,將立體圖形中的問題化歸到平面圖形中去解決的轉化思想。
教學流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觀察、設想、導入課題。
1、如圖(圖略),是一個正方體的展開圖,在原正方體中,有下列命題
(1)AB與EF所在直線平行
(2)AB與CD所在直線異面
(3)MN與EF所在直線成60度
(4)MN與CD所在直線互相垂直其中正確命題的序號是
2、引入課題----翻折
二、學生通過直觀感知、操作確認等實踐活動,加強對圖形的認識和感受(引導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如何突破難點,從而體現在平面圖形中求解一些不變量對于解空間問題的重要性)。
1、給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空間和舞臺,讓學生自己講解。教師根據學生的講解進一步提出問題。
(1)線段AE與EF的夾角為什么不是60度呢?
(2)AE與FG所成角呢?
(3)AE與GC所成角呢?
(4)在此正四棱柱上若有一小蟲從A點爬到C點最短路徑是什么?經過各面呢?
(通過對發散問題的提出培養學生的培養精神及轉化的教學思想方法,讓學生體會折疊圖與展開圖的不同應用。)
2、讓學生觀察電腦演示折疊過程后,再親自動手折疊,針對問題做出回答。
(1)E、F分別處于G1G2、G2G3的什么位置?
(2)選擇哪種擺放方式更利于求解體積呢?
(3)如何求G點到面PEF的距離呢?
(4)PG與面PEF所成角呢?
(5)面GEF與面PEF所成角呢?
(學生會發現這幾個問題可在同一個直角三角形中找到答案,然后讓學生在折紙中找到這個三角形的位置,既而發現折疊過程中的不變量。)
3、演示MN的運動過程,讓學生觀察分析解題過程強調證PN垂直AB的困難性。與學生共同品位解出這道2002高考題的喜悅的同時,引導學生用上題的思路能否更快捷地解出此題呢?
(學生大膽想象,并通過模型制作確認想象結果的正確性,從而開辟一條簡捷的翻折思想解題思路。)
三、小結
1、畫平面圖,并折前圖與折后圖中的字母盡量保持一致。
2、尋找立體圖形中的不變量到平面圖形中求解是關鍵。
3、注意培養轉化思想和發散思維。
(通過提問方式引導學生小結本節主要知識及學習活動,養成學習、總結、學習的良好學習習慣,發散自我評價的作用,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課外活動
1、完成課上未解決的問題。
2、對與1題折成正三棱柱結果會怎樣?對于2題改變E、F兩點位置剪成正三棱柱呢?
(通過課外活動學習本節知識內容,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課后反思
本課設計中,有梯度性的先安排三個小題,讓學生經歷先動手、思考、預習這一學習過程,然后在課堂上給學生一個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間,并且適時發問的同時幫助學生找到解決方法。歸納總結解翻折問題的技巧和作為解題方法的優越性。在實施開放式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過程中感悟知識的生成、發展與變化,培養學生主動探索、敢于實踐、善于發現的科學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創新意識,將創新的教材、創新的教法與創新的課堂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學生自主學習與創新意識的培養落到實處。
【初中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數學教案02-21
初中數學教案[經典]02-21
人教版初中數學教案07-17
初中數學教案模板11-02
初中數學教案最新09-05
角初中數學教案12-30
初中數學教案【熱門】11-20
【精】初中數學教案11-21
【熱】初中數學教案11-15
初中數學教案【精】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