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時間:2024-05-31 11:03:17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經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經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了解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理解已學過的長度單位中相鄰單位之間的換算方法。

  2、組織有效的學習活動,在活動中提高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培養學生簡單推理的能力,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學重難點】

  重點: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難點:能說出換算時的思考過程。

  【教學準備】

  課件、口算卡片。

  【教學步驟】

一、復習舊知

  1、復習長度單位。

  (1)讓學生說一說我們已經學過了哪些長度單位。

  (2)提問各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關系是什么。把這些長度單位按照從小到達的順序進行排列。

  2、學生口答下列問題。

  1厘米=()毫米10毫米=()厘米

  1分米=()厘米10厘米=()分米

  1米=()分米10分米=()米

  6000米=()千米1千米=()米+400米

 二、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五”第4、7—10題。

  2、完成“練習六”第1—3、5、9、11題。

  3、完成“練習五”第6及練習六“第6、7、12題。

  通過實際操作和生活調查進一步加深長度單位的理解及應用

 三、課堂小結

  1、剛才我們學習的是長度單位的簡單換算,在進行長度單位換算時,要先想換算的兩個長度單位間的進率,再根據進率來推算結果。

  2、你還有那些疑惑或不明白的地方?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2

  教學內容:P52

  教學目標:

  1、會利用面積公式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2、提高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

  教學重點:鞏固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

  師:誰來說一說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面積公式。

  生:

  長方形面積= 長╳寬 也可以用字母公式來表示:S長=a×b

  正方形面積=邊長╳邊長 S正=a×a

  二、基本應用

  畫出下列圖形并計算面積。

  長方形:

  長為4厘米,寬為2厘米。

  長為8厘米,寬為1厘米。

  長為5厘米,寬為3厘米。

  邊長為2厘米。

  邊長為5厘米。

  (生在方格紙上畫)

  生:4×2=8cm2

  長方形的面積為8 cm2 ……

  師生校對,強調單位名稱。

  三、綜合應用

  1、長方形的四條邊總長為12㎝,它的面積可能是多少?

  生:嘗試。

  師:長方形有幾條長和幾條寬?長與寬分別是多少?

  生:12÷2=6厘米,長是(xx)厘米、寬是(xx )厘米。

  師:12÷2=長+寬

  生:a=5厘米、b=1厘米。

  a=4厘米、b=2厘米。

  a=3厘米、b=3厘米。那就是邊長為3厘米的正方形。

  師:計算出三種圖形的面積。

  解:S長=a×b

  =5×1

  =5(c㎡)

  答:長方形面積為5平方厘米。

  解:S長=a×b

  =4×2

  =8(平方厘米)

  答:長方形面積為8平方厘米。

  解:S正=a×a

  =3×3

  =9(平方厘米)

  答:正方形面積為9平方厘米。

  師強調書寫格式的規范。

  2、想一想:

  (1)8平方厘米可以表示長是_____厘米,寬是_____厘米的長方形面積;

  面積是25平方米的`正方形,它的邊長是__________。

  (2)用4個邊長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個新的正方形,它的邊長是_____厘米,面積是_____平方厘米;如果把它擺成一排,這是是個__________形,它的長是_____厘米,寬是_____厘米,面積是_____平方厘米。

  3、一個長方形的長是5厘米,寬是3厘米,當它的長和寬都增加2厘米后,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四、總結。

  五、板書: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六、檢測練習

  (一)判斷

  1 10米比5平方米大

  2 正方形邊長越長,面積越大

  3 一個長方形長10厘米,寬2厘米,面積為20平方厘米

  (二)應用

  1 一個長方形工地,長15米,比寬多8米,這塊工地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2 用3個邊長為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面積十多少?

  3 在一張長9厘米,寬7厘米的長方形紙上剪一個最大的正方形,這個正方形的面積是多少?剩余部分的面積是多少?

  七、 反思: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3

  教學內容

  例1:橫向條形統計圖

  簡單的數據分析

  例2:起始格與其他格代表的單位量不一致的條形統計圖

  例1:平均數的含義和求法

  求平均數

  例2:用平均數來比較兩組數據的總體情況

  13——14簡單的數據分析

  教學目標:

  1、向學生介紹兩種條形統計圖,使學生會看這兩種統計圖,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完成統計圖

  2、使學生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3、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教學重點:

  會看兩種統計圖

  教學難點:

  起始格與其他格表示不同單位量的條形統計圖。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1課時第38頁例1

  教學目標:

  1、向學生介紹橫向條形統計圖,使學生會看這種統計圖,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完成統計圖

  2、使學生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出示掛圖、引導學生觀察并理解圖意)

  如果超市的王經理,現在很想知道超市上周四種品牌礦泉水的銷售情況,還想知道下周該進些什么品牌的礦泉水。你有什么好辦法?(統計)

  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空白的縱向條形統計圖,讓學生觀察。

  說說這個統計圖與以前見過的統計圖有什么不同?

  2、它的橫軸表示什么?縱軸表示什么?

  3、根據統計表,你能完成下面這份統計圖嗎?

  3、學生討論并說明如何完成統計圖。

  4、提問:如果用橫軸代表銷售量,用縱軸代表不同的品牌,該怎樣設計這樣的統計圖?

  5、小組合作學習

  6、小組匯報

  7、出示規范的`橫向條形統計圖讓學生完成。

  你能跟同學說說完成這樣的條形統計圖時要注意什么?

  8、討論:如果下周要進貨,哪種品牌的礦泉水應該多進些?哪種品牌的礦泉水應該多進些?你能說說理由嗎?

  三、引導學生進行小結

  在前幾個學期,我們已經學會了收集數據和整理數據的方法,會用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來表示統計的結果。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統計、、、、、、讓學生理解、體驗統計的1、展示數據2、科學預測、決策作用。

  四、鞏固練

  課本40頁第一、第四題

  五、全課小結。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第2課時例2

  教學目標:

  1、向學生介紹起始格與其他格代表的單位不一致的條形統計圖,使學生會看這種統計圖,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完成統計圖

  2、使學生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我們學校的校醫非常關心我們同學的身體健康,經常要了解我們同學的體重,身高等,(出示班級座位圖)

  如果老師想要了解三(5)班第一組6位同學的身高的情況,你有什么辦法能讓老師一眼就看明白?

  2、提問:你打算怎樣完成這份統計圖?

  3、出示幾個空白的條形統計圖,讓學生根據統計表嘗試完成條形統計圖。

  4、如果用條形統計圖表示這個小組學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個單位比較合適?

  5、出示教材上的統計圖,讓學生觀察,討論。

  你能說說破這個統計圖跟我們以前學過的統計圖有什么不同嗎?

  用折線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個單位?

  其他格代表多少個單位?

  這樣畫有什么好處?

  6、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匯報。

  在統計圖的縱軸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單位量是不同的(第一個圖中起始格表示137厘米,其他每格表示1厘米。)

  7、讓學生按照例子把其他兩個同學的條形補充完整。

  8、學生討論:什么情形下應該使用這樣的統計圖?這種統計圖的優點是什么?

  9、觀察體重統計圖,看看這個圖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個單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個單位?

  9、這個統計圖跟我們剛才學習的學生身高統計圖有什么不同?

  10、獨立完成書上的統計圖

  小組進行學習小結。

  這種統計圖一般在以下情形中加以使用:各樣本的統計數據的絕對值都比較大(如本例中學生的身高都在138厘米以上,體重都在32千克以上),但不同樣本統計數據之間的差異值又相對比較小(如本例中身高和體重的最小差異分別是1厘米和1千克)。當出現這種情形時,會出現一種矛盾:如果每格代表的單位量較小(如第一個統計圖中每格表示1厘米或2厘米),統計圖中的條形就會很長,如果每格代表的單位量較大(如第二個統計圖中每格表示10千克),又很難在統計圖中看出不同樣本之間的差異。所以,為了比較直觀地反映這種差異性,采取用起始格表示較大單位量,而其他格表示較小單位量的方式,就避免了上述矛盾。在這種統計圖中的縱軸上,起始格是用折線表示的,以和其他的格有所區別。

  10、通過完成這一份統計圖。你得到了哪些信息?進一步體會統計的作用。

  11、你想對這些同學說些什么?

  出示“中國10歲兒童身高、體重的正常值”,引導學生把學生的身高、體重與正常值進行對比,找出哪些學生的身高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學生的體重超出了正常值,并提出合理化建議。

  (實踐作業)讓學生從報紙、書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統計圖表,并找出相應的信息,可以培養學生從各種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鞏固練習:40頁2、41頁3、5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4

  第2課時 克的認識

  教學內容:

  教材第31頁至33頁,克的認識。

  教學目標:

  1.創設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初步建立克很輕的質量觀念。

  2.了解千克和克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3.指導學生進行簡單的估測,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

  重點難點:

  知道克是比較小的'計量物重的單位,感受1克和幾克,了解克與千克的進率。

  建立克的質量觀念,會進行克與千克之間的單位換算。

  課前準備:

  教師:兩袋共重1千克的鹽、2分、1角、1元的硬幣、羽毛、尺子、小型電子秤。

  學生:硬幣(2分、1角和1元)、橡皮筋、樹葉、水果等。

  教學過程:

一、質疑導入

  前面我們學習了物品的質量單位千克,稱出了1千克的大米(出示:1千克大米)你能說出一粒大米重多少嗎?對于很輕的東西,用千克來作它的單位合不合適呢?

  二、學習新課

  (一)認識克

  1.稱比較輕的物品,常用“克”來作單位,用字母g表示(板書:克g)

  2.認識小型電子秤。

  ①介紹小型電子秤的使用方法。

  1克到底有多重?我們可以先通過小型電子秤稱出來。大家看這就是小型電子秤,使用非常簡單,我們只要將要稱的物體放在托盤上,電子顯示屏就會顯示出物體的重量。

  ②用電子秤稱不同面值的硬幣。

  分別稱出2分、1角、1元硬幣重量。再讓學生分別用手掂一掂,初步感知“克”。

  (二)體驗克

  1.教師:1克很輕,大約是一枚2分錢重,那么黃豆大家見過吧!你感覺黃豆大不大?重量怎么樣?那你估計下幾粒黃豆的重量是1克?

  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每組確定一個較為滿意的答案,派出一名代表到講臺上稱一稱,看看是否接近1克。

  2.用手掂一掂:1克黃豆、一枚硬幣、一根羽毛、一片樹葉、一把尺子。

  比一比哪些物品比1克重?哪些物品比1克輕?

  3.“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大約重1克,哪些物比1克輕?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要用到“克”這個單位?舉例說明。

  4.估一估

  一本數學本大約有多少克?先讓學生掂一掂,估計出數值,然后用電子秤稱一稱看看估得準不準。然后再讓學生估一估文具盒的重量。(數學書約300克)

  (三)千克與克之間的關系

  1.觀察一袋鹽重多少,(500克)兩袋鹽呢?(1000克)

  2.用臺秤稱一稱(師演示)把這兩袋鹽放到以千克為單位的臺秤上稱一稱,問:這個臺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為單位的?看一看這兩袋鹽有多重?

  你有什么發現?

  板書:1千克=1000克

  小結:克與千克之間的進率是1000。注意讀法:讀作“1千克等于1000克”。

  3.口答單位換算

  三、鞏固練習

  1.想想做做1

  (1)觀察包裝袋,說說下面物品有多重。說說你是從哪里知道的?

  (2)你還見過哪些物品是用克作單位的?有多少克?

  2.想想做做2

  先出示一個橘子,讓學生估一估大約是多少克?一個哈密瓜呢?然后再讓學生完成。

  3.想想做做4

  單位換算:學生先獨立填空再說說每題是如何思考的。

  4.想想做做6

  活動:“稱一杯水的重量”

  (1)觀察“想想做做”第6題圖,說一說“杯里的水有多少克?

  (2)說一說:如果要稱出一杯水有多重,該如何稱的?

  (3)全班交流:

  5.填空

  ( )大約重1克 ( )大約重1千克

  3千克=( )克 5000克=( )千克

  7千克500克=( )克 23千克-15千克=( )千克

四、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知識呢?

  板書設計:

  認 識 克

  稱比較輕的物品,常用克作單位。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

  1千克=1000克

  教學反思:

  認識千克后自然要認識一個更小的單位--克,并且知道千克與克之間的關系。關于千克和克間的關系這一方面學生掌握得還可以,但對于估測能力這一方面的教學還有待加強。由于課前教具學具準備得不夠充分,學生不能完全感知到克適用于哪些物體的單位,教師要在這一方面進一步講解。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5

  【教學目標】

  1.認識面積單位:平方米(㎡)。

  2.會用平方米來表示較大圖形的面積。

  【教學重點】

  認識面積的單位:平方米,初步建立1平方米的量感。

  【教學難點】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的應用。

  教學準備:1平方米的紙板;米尺;若干根1米長的繩子。

  教學過程:

  一、遷移引入

  師:我們已經學習了用平方厘米度量圖形的面積大小,誰能舉例說明1平方厘米的大小。

  我們的數學書大約是多少平方厘米?

  你是怎樣知道的?

  生:……

  師:猜猜看,我們的黑板面積大約有多大?

  生:……

  師:測量較大的面積,我們一般用平方米,這個紙板的大小就是1平方米。(出示1平方米的紙板)師生共同用米尺量一量這個正方形的邊長。

  師:我們把邊長為1米的正方形的面積大小就叫1平方米。

  師:今天我們學習面積單位:平方米

  板題:平方米

  二、探究新知

  (1)1平方米的實際大小

  師:1平方米究竟有多大呢?

  ①四個學生用1米長的繩子或米尺圍成一個正方形,觀察大小。

  ②游戲:1米大約走幾步。聽口令,繞正方形走一圈,體驗大小。

  ③在1平方米的紙板上站滿學生,確立感性認識。

  ④猜一猜1平方米能放多少本數學書,再次認識(看媒體)

  (2)實際運用

  師:我們知道了1平方米的大小,那么,黑板面積大約是多少?教室的'面積有多大?

  下面我們將分五個小組進行,希望小組成員共同協作完成測量任務。

  ①測量黑板面的面積的大小。

  ②四張課桌面的大小。

  ③教室一面墻的面積大約是多少。

  ④教室的面積大約是多少。

  ⑤教室外的走廊面積大約是多少。

  交流匯報:

  ①它們的面積大約是多少?

  ②你們是用什么方法測出它的面積大小的?

  ③你會用什么方法測量出學校操場的面積?

  生:……

  師:我們用各種方法測出了這些物體的大約面積,其實我們已經學會了面積的計算,只要我們知道長和寬,就能算出面積的大小。

  三、鞏固運用

  1.P54幾平方米?

  要求:獨立完成。

  2.在格子圖中畫面積是12平方米的長方形,你能畫出幾種不同形狀的長方形?

  3、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

  一塊手帕的面積是40________;小丁丁家客廳有24________;

  你大拇指的指甲大約有1________;一塊橡皮的面積約6________;

  4個同學手拉手圍成的面積約1________;數學書的封面大約是400________;

  1米=________分米1分米=________厘米

  1平方米=________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________平方厘米

  四、總結

  談談這節課的收獲是什么?

  五、板書:

  平方米

  (一)檢測練習

  1邊長為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

  2一個正方形的邊長為4米,面積是()

  3一個長方形的長為5米,寬為3米,面積是()

  4一個長方形的長為9米,寬為6米,分割成一個最大的正方形,它的面積是()

  5星海小學一個長方形走廊,長50米,寬4米,走廊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6一個長方形面積是60平方米,如果它的邊長都是整米數,它的長和寬可能是多少米?(填表)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6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 “有余數的除法”。

  【教學目標】

  1.認識余數,知道余數的含義。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數除法的基礎上,掌握有余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

  3.初步培養學生觀察、比較、綜合的能力。

  4.通過探究過程,使學生感受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培養探究性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探究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教具、學具】

  三角形、正方形、圓形圖片若干。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激發興趣

  1. 考考老師:請同學們利用已經學過的找規律的知識,用學具設計一個規律,然后告訴老師,你是怎么擺的,接下來你想讓老師猜幾號學具,老師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么。不信,誰來考考老師?(可以請不同的學生試一試,學生很驚奇。)

  2. 適時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師為什么能很快猜出來的?等你們學會了今天的知識,就知道老師為什么能很快猜出來的了。

  [評析:從學生已有知識出發,用學生考老師的形式引入新課,這樣做,既為學生創造了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建構概念

  (一)明確圖意,展開思維

  利用課件呈現主題圖:通過創設校園里學生課外活動的情境,引導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計算。(如插旗子時按4面為一組的;跳繩時分成4人一組;打籃球的學生為5人一組;板報下面的花為3盆一組等。)

  [評析: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主題圖,引導學生展開觀察、交流和解決問題等活動,強化學生對“平均分”的應用意識,為下面學習“有余數的除法”奠定基礎。]

  (二)實際操作,感受新知

  1. 教學例題1。

  (1)利用課件演示例1:國慶節到了,同學們打算將聯歡會的會場用鮮花布置,小朋友先般來15盆花,他們打算每組擺5盆,可以擺幾組?老師想請我們班的同學來分一分,你們愿意嗎?

  (2)動手操作:請小朋友拿出學具,用15個學具表示15盆花來擺一擺。

  (3)提問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擺一組,擺成了幾組?15盆花有沒有擺完?想一想15里面有幾個5?

  (4)嘗試列式:如果用計算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你能列出算式嗎?

  15÷5=3(組)

  (5)明確寫法:(結合操作思考)每5盆擺一組,擺成了幾組?并結合具體的情境讓學生說一說豎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時了解豎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評析:引導學生在已具備的表內除法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有余數的除法的學習。學生雖然在實際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認識,但還缺乏清晰的認識和數學思考。因此,首先由情境引入例題,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運用擺學具的方式感知除法的意義,同時通過理解表內除法豎式的含義,給學生創設自主建構知識的活動空間。]

  2.教學例題2。

  (1)課件演示例2:同學們將校園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會場,還是每5盆擺一組,最多可以擺成幾組?

  (2)動手操作:你們是不是也能用學具代替23盆花來擺一擺。看看每5盆擺一組,能不能全部分完?還剩幾盆?剩下的夠不夠再分一組?

  (3)認識余數:23里面最多有幾個5?這余下的3盆不夠再分一組,這個數你能給它起個名字嗎?(板書課題:余數)

  (4)嘗試列式:23÷5=4(組)……3(盆)

  (5)適時小結:為了分清余數和商,我們要在余數和商中間用6個小圓點隔開。我們把這樣的除法,叫做有余數的除法。(接著板書課題:有“余數”的除法)

  (6)小組討論:如何列豎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組的小朋友說一說。

  (7)學生匯報。

  (8)列出豎式:

  3.觀察比較:看看例1和例2的豎式,比一比,從這兩道題的計算中你發現了什么?

  4.嘗試練習:選擇兩個算式用豎式計算。(一個正好分完,另一個不能正好分完。)

  [評析:本環節教學,教師根據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對新知識的學習進行準確定位,既為學生創設了“跳一跳,摘桃子”的思考平臺,又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間,使學生在認知過程中體會到探索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

  三、觀察比較,理解概念

  1. 探究關系:出示例3,引導學生運用小組分工合作的形式,先列式算一算,再引導學生討論:觀察余數與除數,你們發現了什么?

  15÷5=3(組)

  17÷5=3(組)……2(盆)

  19÷5=3(組)……4(盆)

  21÷5=4(組)……1(盆)

  23÷5=4(組)……3(盆)

  25÷5=5(組)

  16÷5=3(組)……1(盆)

  18÷5=3(組)……3(盆)

  20÷5=4(組)

  22÷5=4(組)……2(盆)

  24÷5=4(組)……4(盆)

  2.歸納總結:(1)剩下不能再分的數才叫余數;(2)計算有余數的除法,余數要比除數小。

  [評析:本環節是在前兩個例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究余數與除數的關系。教學中如果讓每一個學生都來計算這一組題,勢必花費學生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生也會產生厭煩情緒;而采用小組分工合作的形式,既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又讓學生真正體驗到通過團隊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樂。]

  四、鞏固拓展,運用新知

  1. 鞏固題:第52頁的“做一做”。(判斷題,進一步明確“余數要比除數小”。)

  2. 開放題: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數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數是8,余數有可能是幾?如果余數是6,除數有可能是什么數?

  3. 游戲題:“猜猜看”。

  (課件呈現:一組有規律的圖形,猜一猜第10個是什么圖形、第18個是什么圖形,運用課件驗證。)

  4. 拓展題:現在你們能想出老師為什么會很快猜出你們前面所擺的學具是什么了嗎?你們也能運用今天學的“有余數的除法”知識,很快地猜出第24個、第30個圖形是什么嗎?

  [評析:練習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層次性、開放性、靈活性、啟發性和挑戰性。通過讓學生進行不同類型的練習,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尤其是最后一個練習,給學生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整節課前后呼應,使學生掌握的知識系統化、結構化。]

  五、歸納小結,結束全課

  小朋友,這節課你有什么新的收獲?你體驗最深的是什么?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7

  【教學內容】

  教材第50頁例1、例2。

  【教學目標】

  1.充分認識“倍”的概念。

  2.理解“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含義,并會運用倍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并會運用倍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4.掌握“已知兩項求倍數”的解題過程和方法。

  【重點難點】

  重 點:經歷“倍”的概念的形成過程,建立“倍”的概念,學會已知兩項求倍數的基本方法。

  難 點:建立“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一般思路,體驗“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教師:同學們,在上課之前,我們請一些同學上講臺來。教師請3名女生站在第一排,再請6名男生站在第二排(3個3個站在一起)。

  教師提問:第一排有幾個女生?(3個)

  第二排有幾個3?(2個3)

  學生回答后,教師引出課題。

  像今天這種情況,我們就說講臺上的男生的人數是女生人數的2倍。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倍的認識”。(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教學教材第50頁例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

  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幅圖片,兔子特別喜歡吃蘿卜,我們看看在圖片中有多少根大胡蘿卜。(2根)

  那帶葉子的小胡蘿卜有多少根呀?(6根)

  我們把6根小胡蘿卜2根2根放在一起,就是3個2根,對不對?(對)

  所以我們說小胡蘿卜的根數是大胡蘿卜的3倍。

  大家一起來看一下,白蘿卜一共有幾根?(10根)

  如果白蘿卜每2根放在一起,就有5個2根,那白蘿卜的根數是大胡蘿卜的幾倍呀?(5倍)

  2.鞏固“倍”的概念。

  現在,請大家拿出自己的小棒,我們一起來動動手。

  大家看教材第50頁“做一做”第2題。

  第一行擺5根小棒。

  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在第二行每5根小棒擺在一起,要擺幾個5根?一共有多少根?

  學生動手擺小棒,數小棒,然后匯報。

  由于第一行是5根小棒,第二行是4個5根小棒,所以第二行一共有20根小棒。

  大家完成得非常不錯,現在你們都明白了“倍”的概念了嗎?

  3.體驗求倍數的一般思路。

  ☆○☆○○☆○○○○○○

  那請同學們想想○的個數是☆的幾倍,說說你是用什么方法來計算的。

  學生獨立思考,自主解答,教師巡視發現學生可能的解法。

  解法一:畫示意圖。

  星星:☆☆☆

  圈圈:○○○○○○○○○

  所以,圈圈的個數是星星的3倍。

  解法二:要求圈圈的個數是星星的多少倍,就是求9里面有多少個3,用除法計算:9÷3=3。

  回顧與檢驗:星星有3個,圈圈是它的3倍,就是3個3,所以是9個,解答正確。

  4.鞏固“已知兩項求倍數”的解題思路。

  教學教材第51頁例2。

  (1)問題討論,需要利用哪些信息?

  問題:擦桌椅的`人數是掃地的幾倍?

  (2)學生討論,歸納方法。

  第一種:圖示法。

  第二種:要求擦桌椅的人數是掃地的幾倍,就是求12里面有幾個4,用除法計算:12÷4=3。

  師生共同檢驗 :掃地的有4人,4的3倍是12,正好是擦桌椅的人數,解答正確。

  5.歸納與總結。

  同學們根據自己的想法解出了這道題目,這也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已知兩項求倍數”的一般思路。

  第一步:閱讀與理解,知道問題的條件,明確要解決什么問題。

  第二步:選擇合適的方法解決問題,可以用圖示法,也可以直接用除法計算出結果。

  第三步:回顧與反思,檢驗解答是否正確。(板書)

  三、鞏固練習

  1.教材第50頁“做一做”第1題。

  教師指名學生回答,其他學生獨立完成,然后集體訂正。

  2.教材第53頁練習十一第1、2題。

  讓學生數一數、填一填,指名學生回答,并訂正。

  四、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的開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通過學生活動,創設一個生活情境:“有3個女生,男生的個數是2個3,那么我們就說男生的人數是女生人數的2倍。”使新舊知識的聯系更加密切,使學生的學習狀態自然地從舊知識轉移到新知識中。“倍的認識”這一學習內容,是學生剛接觸的內容,相對低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個比較抽象的知識。所以,只有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獲得感性認識,才能形成“倍”的概念。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8

  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提倡算法的多樣化。

  2、結合具體情境,用除法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教學重點:探索并掌握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提倡算法的多樣化。

  教學難點:

  結合具體情境,用除法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教學用具:掛圖、幻燈、小黑板。

  教學設計: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秋天到了。秋天師播種的季節,為了今后我們的生活處處充滿綠色,今天我們就要去進行植樹活動。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掛圖,觀察圖片,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2、解決“每組3人,可以分多少組?”可以怎樣列式,并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2、學生列出“36÷3”的算式后,引導學生思考怎么計算。

  3、組織學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提倡算法多樣化)

  三、拓展應用

  1、 46÷2 84÷4 630÷9 96÷3 66÷3 100÷5 720÷8 48÷2 2、在()里填上“>”“<”或“=”。

  48÷4()84÷4 720÷8()720÷9 24×3()24×2 26÷2()26×2

  四、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位數除兩位數的除法計算,可以先用除數去除被除數中整十的部分,再去除被除數的個位數,然后把兩次除得的'結果合起來。如果有道理,也可以用你喜歡的其他方法來計算。生活中有很多問題的解決都要用到我們今天學到的知識,同學們要做一個有心人,下課后,我們可以試一試用今天學到的知識還能解決哪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五、作業:作業本上的作業。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9

  第3課時 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

  教學內容:

  課本第41頁例3及試一試。

  教學目標:

  1. 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過程,并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2.通過觀察 、測量和計算等活動,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展空間觀念。

  3.在學習活動中體休現實生活里的數學,發展對數學的興趣,培養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識與能力。

  教學重難點:

  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教學準備:

  課件,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同學們,你們喜歡打籃球嗎?一定很熟悉籃球場吧!

  2.出示教材第41頁例題的,讓學生仔細觀察。提問: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這幅圖畫的是籃球場,體育老師地四周劃上線,籃球場地是長方形的,長28米,寬15米)

  請你提出數學問題。

  籃球場的周長是多少米?

  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1.教學例題。

  (1)提問:籃球場是什么形狀?請指出籃球場的周長?

  求籃球場的周長就是求什么圖形的周長?怎樣才能計算出這個長方形籃球場的周長呢?

  (2)自己動手算一算。

  (3)在小組里說一說自己的算法,并說明這樣算的理由,然后選出代表在全班進行交流。

  算法可能有:(1)28+15+28+15=86(米)

  (2)28+28+15+15=86(米)

  (3)28×2=56(米)

  15×2=30(米)

  56+30=86(米)

  (4) 28+15=43 (米)

  43×2=86 (米)

  (4)提問:你喜歡是哪一種求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為什么?你認為求長方形的.周長需要知道什么條件,怎樣計算?

  2.教學“試一試”。

  (1)出示題目:一個正方形手帕的邊長是25厘米,它的周長是多少?

  (2)學生試做。

  計算方法可能有:(1)25+25+25+25=100(厘米)

  (2)25×4=100(厘米)

  (3)在小組內說一說你是怎樣做的,你哪一促種算法?

  三、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1.做“想想做做”第1題。

  獨立做題,在班內共同訂正。

  2.做“想想做做”第2題。

  獨立做題,在班內共同訂正。

  提問:做這兩題時,你們先干什么?又干什么?從這里可以看出要求長方形的周長需要什么條件?求正方形的周長呢?

  3.做“想想做做”第3、4題。

  獨立做題,在班內共同訂正。

  追問:做這兩道題時你是怎樣想的?你為什么分別求長方形的周長和正方形的周長?

  四、課堂總結。

  提問: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告訴大家好嗎?

  板書設計:

  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

  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教學反思:

  長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教學時應先讓學生根據籃球場的形狀以及教材中提出的問題,說一說什么是籃球場的周長,求籃球場的周長就是求什么圖形的周長。然后引導學生利用對周長的認識先自己想想猜猜,再算算試試。學生可能有不同的算法,應該允許他們按照自己的思考進行計算。算出結果后,可以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算法有什么道理,為什么這樣算。在學生匯報他們各自的算法后,應該引導學生去體會和理解不同的算法,把握不同算法間的相互聯系,再讓學生比一比,說說自己喜歡哪一種算法,為什么。

  在學會了長方形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通過“試一試”學習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可以通過引導,讓學生自己計算正方形的周長,算出結果后,在小組里交流并歸納出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長方形、正方形周長計算的教學,應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算法不能灌輸給學生,更不需要揭示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關鍵是要讓學生在自己的計算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和理解算法。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0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刻度尺,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cm,借助實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2)初步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并通過估測,形成初步的估測意識。

  2、過程與方法:

  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測量活動中,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養成做事嚴謹、認真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1厘米的長度單位,用厘米尺測量物體長度

  教學難點:用度尺測量物體長度的正確方法

  教學工具

  課件、數學課文、鉛筆等。

  教學過程

  1、情景導入

  提出問題。

  教師:同學們,比一比這兩本書,哪本長,哪本短呢?兩本書到底有多長,有多短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我們這幾課就學習這個問題。

  2、探究新知

  學習第2頁例1。

  提出問題:

  a、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的課桌有多長嗎?小組討論。

  b、交流匯報:剛才同學們想了很多方法,大多用鉛筆、鉛筆盒、課本做為工作測量。下面每4個人為一組和老師一起用手測量課桌的長度。

  C、動手操作,合作完成。

  匯報:相同的課桌為什么測量的.結果不同呢?學生的五拃長,老師的三拃長。

  因為選用的是不同的手,結果一定會是不同的。

  歸納:要想得到相同的答案,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為標準進行測量。

  學習第3頁例2

  a、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看上面都有什么?

  指名回答,教師總結,

  數字小格大格厘米、

  尺子上的線有長有短,我們叫它刻度線。

  0在最左端,尺子上的0表示起點。

  b、我們身邊有哪些物品是1厘米?

  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圖釘、田字格本,小組合作,共同操作。

  學習第3頁例3

  a、發一張課前準好的彩紙,請同學們先估量一下它的長度,然后動手操作量一量。

  b、請一名同學上前操作,看看是否正確,然后同學評議。

  教師:一定要把彩紙的左端對準直尺上的刻度0,然后看右端在哪個數字上,就是幾厘米。

  3、課堂練習

  學完測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項,讓學生試著測量準備好的鉛筆等物體。

  教師提出要求:

  a、正確準確的測量自己準備好的物體(鉛筆、橡皮、小刀等)

  b、先獨立測量后小組交流

  c小組合作探究。師巡視指導,引導學生注意直尺要水平放,物體的左端要對準直尺上的“0”刻度。

  4、鞏固提升

  1、用直尺測量自己的數學課文的短邊。為了照顧理解能力差點的孩子,鞏固提升也是由易到難的安排。

  2、課件出示兩種測量方法,讓學生判斷哪種是正確的,這樣的練習目的也是為了讓學生更好更準確的掌握測量的方法。

  課后小結

  a、提問: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b、教師總結

  1、厘米是最小的長度單位,在里面尺上,每相鄰兩個數之間是1厘米。

  2、用厘米作單位測量物體時,要把直尺的“0”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再看物體的右端對著刻度幾,就是幾厘米。

  板書

  認識厘米和使用厘米測量

  1、認識刻度尺

  2、認識1厘米從刻度0到刻度1

  3、認識幾厘米

  4、把尺子上的刻度0對準紙條的左端,紙條右端對著數字幾,就是幾厘米。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1

  【教學內容】

  教材第72頁例9。

  【教學目標】

  1、掌握三位加三1、掌握“歸總問題”的結構特點和解決方法,迅速找到中間問題(先求什么)。

  2、學會列綜合算式解答,初步掌握解題規律。

  【教學重難點】

  重點:分析數量關系,掌握解題方法。

  難點:會畫線段圖,并借助線段圖分析題中數量關系;建立解“歸總問題”的一般思路。

  【教學過程】

  一、引導課題

  上節課我們研究了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今天我們繼續研究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板書課題:解決問題

  二、教學新課

  出示例9。

  (1)閱讀與理解。

  讀題,你從題中獲取了哪些數學信息?要解決什么數學問題?

  用什么辦法表達題意更直觀?(畫圖)

  一起畫一畫:

  (2)分析與解答。

  ①觀察圖示,想一想:根據6元一個的碗,可以買6個的這條信息,可以算什么?(小組內議一議,全班交流)

  ②再想:知道了這些錢有多少,再算什么?(全班交流)

  ③誰能完整地說說這道題的解題思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④根據解題思路,嘗試解答例9。(板演齊練)

  a、分步解答說說你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b、誰是用綜合算式解答的?說說每一步求什么。

  (3)回顧與反思。

  結果是否正確需要我們做什么?怎樣驗證結果呢?

  4個9元的碗和6個6元的碗,總價錢一樣。

  (4)整理解題思路:回顧本題的分析與解答過程,說一說你是怎樣分析解答的。(參照例9“分析與解答”)

  三、鞏固拓展

  1、教材第72頁做一做。

  (1)嘗試解答。

  (2)展示解題過程,說說你的解題思路。

  (3)如何檢驗結果是否正確?

  (4)綜合算式怎樣列出?每一步求的什么?

  2、練習十五第12題。

  (1)嘗試解答。

  (2)同桌交流,說說解題思路。

  (3)全班交流。

  (4)展示綜合算式解題法,說說算理。

  3、練習十五第13題。

  (1)嘗試解答。

  (2)展示解法:你先求的是什么問題?再求的是什么?(先求8個三角形共用多少根小棒,再求用這些小棒可以擺多少個正方形?)

  (3)綜合算式怎么列出?說說每一步求什么。

  四、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又有什么收獲?

  【教學反思】

  進一步強化解決問題的三個環節,注重解題思路的展示與表述,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地掌握好解題方法。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2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的例題2 。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猜測、操作等活動,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

  2、經歷探索簡單事物排列規律的過程。

  3、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4、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經歷探索簡單事物排列規律的過程。

  教學難點:初步理解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的不同。

  教具準備:教學課件

  學具準備:每生準備3張數字卡片,學具袋。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

  師:森林學校的數學課上,猴博士出了這樣一道題(課件出示)用數字1、2能寫出幾個兩位數?問題剛說完小動物們都紛紛舉手說能寫成兩個數:12、21。

  接著猴博士又加上了一個數字3,問:“用數字1、2、3能寫出幾個兩位數呢?”

  小豬站起來說能寫成3個,小熊說6個,小狗說7個,到底能寫出幾個呢?

  小朋友們回答能寫6個。

  請問:“用數字1、2、3能寫出幾個三位數呢?”

  (二)1.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師:請同學們也試著寫一寫,如果你覺得直接寫有困難的話可以借助手中的數字卡片擺一擺。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2.發現問題學生匯報所寫個數,教師根據巡視的'情況重點展示幾份,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有的重復寫了,有的漏寫了。

  3.小組討論師:每個同學寫出的個數不同,怎樣才能很快寫出所有的用數字1、2、3組成的三位數,并做到不重復不遺漏呢?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討論。

  4.小組匯報匯報時可能會出現下面幾種情況:

  (1)無序的。

  (2)從高位到低位,數字由小到大。先寫出1在百位上的有123、132;再寫出2在百位上的有213、231;再寫出3在百位上的有312、321。

  (3)從高位到低位,數字由大到小等方法。

  5.小結教師簡單小結學生所想方法引出練習內容:課本113頁例2,小組討論完成。

  (三)拓展應用1、數字2、3、4、5寫出不同的三位數?寫完交流。請你試著擺出其他幾種排法。

  教學反思:

  簡單的組合(兩兩組合)

  教學內容:教科書114頁例3及“做一做”。

  教學目標:

  1、通過擺一擺、玩一玩、畫一畫等實踐活動,2、了解有關兩兩組合的知識。

  3、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能力和有序的、全面思考問題意識。

  4、培養學生大膽猜想、積極思維的學習品質,5、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6、學生能應用組合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經歷探索簡單事物兩兩組合規律的過程

  教學難點:能用不同的方法準確地計算出組合數。

  教學用具:主題圖的課件、學具卡片、鉛筆、直尺等。

  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

  2、激趣導入。

  導語:小朋友們喜歡什么樣的球類運動呢?讓學生各抒已見。當有人說到足球時。老師馬上引到學校冬季運動會,我們三年級3個班的比賽情況,結果我們班得了第一。那我們班比賽了幾場?學生回答兩場。三個班比賽,每兩個班比賽一場,那一共要比賽多少場呢?四人小組合作完成。然后匯報,并說理由。

  3、引導參與。

  4不48、共同探究。

  師:20xx年世界杯足球c組比賽有幾國家?是哪幾個國家?讓學生發表意見。他們說不出,老師再告訴他們。

  師:如果這四個隊每兩個隊踢一場球,一共要踢多少場?(課件演示主題圖)

  1、讓學生大膽說一說、猜一猜。

  2、四人小組用學具卡片擺一擺、討論討論。

  3、學生匯報。

  4、匯報時可讓學生利用學具卡片在黑板上演示他們求組合數的方法。

  5、一小組演示。

  6、其他同學認真觀看。

  8、然后在相互探討、補充。

  9、力求能準確算出比賽場數。

  10、方法允許多樣。每種方法都放手讓學生相互交流、學習。老師適當引導。

  11、師生共同。

  12、小結。

  a、用畫“正”字數出要踢多少場。

  b、把巴西、土耳其、中國、哥斯達黎加四個國家擺成正方形用連線的方法求出場數。

  c、把巴西、土耳其、中國、哥斯達黎加四個國家擺在一直線上在用連線的方法求出場數。

  13、用課件將上面第二、第三種方法直觀演示。

  14、讓學生把這些抽象的知識直觀化、具體化。

  15、老師總結。

  剛才同學們有的用了把所有的情況逐一羅列出來,有的同學是用圖示法求出兩兩組合數的,用哪一種方法求都可以,只要這種方法是你喜歡的。

  16、比賽結束了。運動員相互握手告別。問題是:四個人每兩人握手一共要握幾次手呢?

  (1)進行禮儀教育。

  (2)四人小組進行實踐。

  (3)請1-2個小組代表上臺演示。

  三、拓展練習。

  提問:如果是5個運動員每兩人握一手,一共要握幾次手呢?

  討論、匯報。

  教學反思: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3

  第一單元

  第一課我愛我的家

  教學目標:

  1、懂得人人都有自身的家,人的生活離不開家,培養對家的親近感和歸屬感。

  2、通過講述日常家庭生活等活動,讓學生感受家庭的溫暖,激發愛家的情感。

  3、通過學習了解家庭的過去和長輩們小時候的生活,進一步加深對家庭的認識和了解,感知社會進步給家庭生活帶來的變化。

  教學重點:

  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感受家庭溫暖,培養對家的親近感和歸屬感。

  教學難點:

  了解家庭的過去,感知社會進步給家庭生活帶來的變化。 課程準備:

  1、教學課件

  2、家庭日常生活照片和一些老照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1、聽曲《可愛的家》,讓大家猜猜這是什么曲子,會唱的一起唱。

  2、聽教師朗誦一首詩歌:《我愛我家》

  3、同學們,你們都有自身的家,你們是家庭的一份子,在家庭的關心照顧下健康生長,你們愛自身的家嗎?現在請我們的同學來向大家介紹一下自身的家。

  二、認識自身的家庭

  1、讓兩名同學出示照片(家人合照或家居照),向大家介紹自身家的家庭成員和家居環境。

  2、談話,讓學生明白到家人各有特點,每個家庭也各有特點,不同地區,人們的家居和生活習慣也各有不同。

  三、你什么時候最想家

  1、看圖說說這些人在干什么,想象當時的情景。說說他們為什么想家。

  2、說說你什么時候最想家,為什么?

  四、有家感覺真好

  1、看照片評價照片中的小孩有一個什么樣的家。

  2、教師給學生介紹自身也有一個溫馨的'家,以和家庭的基本情況,談談自身對家庭愛的一些體會和具體事例。讓學生感受到小朋友是在家人的關愛下生長的。

  五、我愛我家

  1、請學生用彩筆在教材上畫自身家居的外觀或內景,或者把家居的特點和自身在居室里的一些活動。

  2、展示個別同學的作品,并讓他說說怎樣美化自身的家居。比方,自制一張剪貼畫,貼在墻上;將零亂地房間收拾干凈、整齊。

  3、同學們各抒己見:我們應該用什么行動去愛我們的家?

  六、講講我家歷史上的小故事

  1、教師先講講自身小時候的故事或自身家長小時候的故事。

  2、讓學生將自身的調查情況在小組或班級中匯報,也可以將找到的照片和實物向大家做介紹。

  3、交流一下調查后的感想。談一談,自身從中知道了什么?發現了什么?

  4、教育學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七、也談我的煩惱。

  1、教師:家庭是溫暖的,是我們快樂生長的搖籃,是我們避風的港灣,但是在實際的家庭生活中,不少同學也會遇到過大大小小的“家庭中的煩惱”,現在,請我們的同學說說心里話。

  2、讓學生自身談談與家長發生的矛盾,通常是怎么解決的。大家互相交流解決矛盾的經驗。

  3、教師設置三種選擇,學生先選其一,并說明自身選擇的理由:爸爸媽媽愛我,我也愛他們;爸爸媽媽有時對我不好,我還是愛他們;爸爸媽媽不喜歡我,我也不喜歡他們。

  4、選讀一位學生的習作,宣讀。

  八、小結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用行動來愛我們的家和我們的家人吧,愿我們的家庭生活更加溫馨、更加美滿!

  第二課、我們的學校

  一、教學目標

  1、結合自身學校開展的各項活動,體會學校生活的快樂,以和學校與自身生長的關系。

  2、通過觀看學校的櫥窗、展板、專欄、學校特色角等,感受學校文化的豐富內涵,在增強對學校的親近感的同時,獲得積極的人生啟迪。

  3、通過了解學校的發展變化和全校師生取得的各種成果,形成為學校感到驕傲自豪的情感,在潛移默化之中,讓學生發生“我也要為校爭光”的愿望。

  4、初步了解一些我國不同地區、不同時期和不同類型的學校,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增進對學校的認識和對未來學校的神往。

  二、教學重點

  體會學校生活的快樂,以和學校與自身生長的關系。感受學校文化的豐富內涵,增強對學校的親近感。

  教學難點

  從學校文化中,獲得積極的人生啟迪,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發生為校爭光的愿望。

  三、活動準備

  1、收集學校開展的各種活動的照片,學校的展板、專欄、文化墻、學校特色角等的照片,以和過去和現在本校校舍的照片或圖片。

  2、收集我國不同地區、不同時期和不同類型學校的照片。

  四、教學過程

  (一)音樂引入:

  1)播放歌曲《學校中的喜悅》

  2)提問:聽了這首歌,你知道歌中的意思是什么嗎?你們喜歡學校的生活嗎?

  (二)豐富多彩的學校生活。

  1)看圖片,了解學校開展了哪些活動。

  2)說說自身參與學校活動的紀念品,回憶自身參與的學校活動,如入隊時的照片,參與活動時的照片,競賽中獲的獎,春游時買的小紀念品,活動后寫的日記,上課時畫的圖畫,制作的美術作品。

  3)講一講對自身印象最深的學校活動。

  (三)學校文化探秘

  1)將學生實地了解到的本校的學校文化寫成一個小報告。內容可以為“學校文化面面觀”、“我最感興趣的一角”、“我給學校文化的寄語”等幾方面展開。

  2)小組討論,學校設計這樣的學校文化的用意是什么。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4

  教學內容:

  教材第17頁例7及試一試。

  教學目標:

  1.自主探究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的計算過程,理解其算理,掌握其計算法則。

  2.理解、概括多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的計算法則。

  3.繼續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先估算后計算的良好習慣。

  4.在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情感,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點:

  理解和探索連續進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連續進位的算理。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教師:在前面的課程當中我們學習了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一次進位乘法,現在請同學們想一想,既然有一次進位,那么有沒有兩次進位、三次進位呢?帶著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來開始今天的學習。

  二、探究新知:

  (一)探索兩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筆算方法

  1.展示情境圖(課本第17頁例7)

  (1)根據這幅圖片,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讓學生認真觀察情境圖,獲取相關信息。

  (2)要求野鴨有多少只,可以怎樣列式?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板書“48×4”

  (3)請同學們利用我們前面學過的列豎式來計算一下這個題目,請一名同學到黑板列豎式計算。(教師巡視指導學生計算。)

  (4)爭當小老師,指名讓學生講解48×4的詳細計算步驟,注意讓學生說清楚十位、百位上分別是幾?是怎樣得到的?

  2.總結。

  教師:通過以上幾個題目的計算,請同學們思考總結一下,在用豎式計算連續進位的兩位數乘一位數時應該注意什么?

  學生:分組討論,思考交流,然后匯報,教師幫助總結。(課件展示):

  1.用一位數乘兩位數上個位上的數,積滿幾十向十位進幾;

  2.用一位數乘兩位數上十位上的數,積滿幾百向百位進幾;

  3.不要漏加進位數字。

  (二)探索三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筆算方法

  教師:剛才同學們表現得非常棒,完全靠自己主動探索就找到了兩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乘法的計算方法,現在敢不敢繼續挑戰,探索出三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筆算方法?

  1.教學試一試。

  2 7 2

  × 4

  (1)讓學生嘗試計算,教師注意巡視指導。

  (2)爭當小老師,指名讓學生講解積的百位、千位上各是幾?分別是怎樣得到的'?

  3.總結。

  教師:通過例7各試一試兩道題目的計算,請同學們思考總結一下,在用豎式計算連續進位的兩三位數乘一位數時應該注意什么?

  學生:分組討論,思考交流,然后匯報,教師幫助總結。(課件展示):

  1.用一位數乘兩位數上個位上的數,積滿幾十向十位進幾;

  2.用一位數乘兩位數上十位上的數,積滿幾百向百位進幾;

  3.用一位數乘兩位數上百位上的數,積滿幾千向千位進幾;

  4.不要漏加進位數字。

  三、鞏固練習

  1.想想做做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指導,然后選擇幾名學生展示自己的計算過程并說明計算步驟。

  2.想想做做第2題。

  3.想想做做第4題。

  出示情景圖,讓學生說一說你獲取到哪些信息?然后列式解答。

  4.想想做做第5題。

  (1)出示情景圖,讓學生說一說你獲取到哪些信息?

  (2)你打算如何比較?(讓學生先和同桌交流一下比較方法,然后全班交流,讓學生明白選擇估算方法來比較更為簡單。)

  5.想想做做第6題。

  出示題目,先讓學生認真讀題,然后說一說解決第1個問題需要哪些條件?解決第2個問題需要哪些條件?

  四、課堂總結。

  教師:通過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板書設計:

  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的筆算

  48×8=192(只)

  4 8

  × 3 4

  1 9 2

  答:野鴨有192只。

  用一位數依次去乘兩、三位數的每一位數,哪一位上乘得的積滿幾十就向前一位進幾,計算前一位時不要忘記加上進位數。

  教學反思:

  1.老師努力做到尊重學生,民主教學,認真傾聽他們之間不同的意見,給他們發表自己想法的權利和機會,使他們自我檢查、反省,逐步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

  2.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把已有的知識和技能進行有效的遷移,獲得了解決新問題的多種方法,并引導學生對多種方法進行了優化,讓學生選擇合理的方法解決問題。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5

  在幾何中,長方形(又稱矩形)定義為四個內角相等的四邊形,即是說所有內角均為直角。蘇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長方形的周長,我們來看看下文。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認識長方形面,使學生初步理解由面組成體的意義;使學生在認識長方形面、掌握長方形特征的基礎上,通過操作進一步理解周長的意義,會求長方形的周長。提高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和實踐能力。

  2.過程與方法: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提出問題,通過學生觀察、動手操作,引導學生發現規律,主動他就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能初步應用長方形的計算公式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教學重點:理解長方形周長的意義,會求長方形的周長。

  教學難點:

  長方形周長的推導過程。

  教具準備:

  釘子板 活動記錄單學具準備:帶有長方形的盒子,釘子板學具,米尺

  教學過程:

  一、 聯系生活,引入新課上節課,老師給大家留了個作業。

  讓同學們觀察周圍的物體,看哪些物體上有長方形,并量出他的長與寬,你們搜集到了嗎?(搜集到了)都搜集到什么?學生匯報自己收集到的長方形并說出它的長和寬。還有很多,是嗎?(是 )好了,同學們,看得出來,你們都是細心觀察的好孩子。同學們搜集到了這么多的長方形,看來,長方形在生活中到處可見,數學啊就在我們身邊,對嗎?這么多的長方形,它們的大小一樣嗎?舉起你手中的物體,師選出兩個大小不一樣的帶有長方形的盒子,讓學生到前面來。這兩個長方形哪個大?哪個小?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指的是什么呢?誰能上前面來指給大家看看?那這個長方形的周長呢?它們的周長一樣長嗎?誰能看出這兩個長方形,哪個周長長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可見長方形的周長是由它的長和寬決定的,長方形的周長和它的長、寬有什么關系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長方形的周長。師板書課題:長方形的周長

  二、 動手操作,探索新知大家手中都有一個釘子板學具,你能在上面圍出任意的一個長方形,并求出它的周長嗎?

  好,聽好活動要求:每人先任意圍出一個長方形,然后由組長領著,選出你們最喜歡的幾個長方形填到報告單中,并求出每個長方形的周長,重點要想想: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長的?活動中要注意分工合作。聽明白了嗎?那我們開始吧!老師巡視指導學生活動匯報操作情況老師看到了,同學們在活動中合作的非常好,哪個小組愿意第一個來匯報?想來幾人來幾人。其他小組也來匯報。老師在每個小組的匯報單中畫出他們用的不同方法:哪中方法是最簡單的?(長與寬的和乘2是最簡單的)你們同意嗎?所以我們常用長與寬的和乘2來計算長方形的周長。師板書: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怎么求長方形的周長?在小組里說一說,再匯報說。那么,如果知道了長和寬,我們能求出長方形的周長嗎?

  三、鞏固新知,應用實踐

  1、基礎練習題:看圖算出長方形的周長

  2、實踐題:在我們的身邊也有長方形,比如:我惡魔內數學書的封面,還有什么?學生舉例你最想知道哪個長方形的周長,一會你就去找一找,然后量一量算一算吧。學生匯報自己的實際測量情況。在實際測量中,我們難免會出現誤差,因此在測量中我們要力求準確,減少誤差。

  3發散拓展題:請同學們看老師在釘子板上圍圖形,你也能圍出支援的圖形嗎?試一試,并切除這個圖形的周長。

  四、全課總結: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三年級上冊的數學教案01-11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1-17

三年級上冊人教版數學教案01-26

三年級數學教案上冊02-21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4-28

三年級上冊的數學教案范文11-25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1-28

蘇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3-03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薦】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