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案【大全10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62頁,例1、練一練,練習十一第4~7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會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進行約分,掌握約分的含義和一般方法,認識最簡分數。
2、使學生在探索合作交流過程中,體驗成功的愉悅,在知識的運用中體現數字價值。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在下面的括號里填商適當的數。
8/20=()/515/18=5/()21/27=()/9
獨立完成,說說是怎么想的?每組中的分數一樣大,哪個看起來更簡單一些?為什么?
2、今天在學習了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學習新的知識,看看應用分數的基本性質可以幫助我們干什么?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3。
(1)出示例3。
(2)你能寫出和12/18相等,兩分子、分母都比較小的分數嗎?在小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匯報交流。說說怎么得到這個分數的?還有分子比2還小,分母比3還小但是與12/18一樣大的`分數嗎?也就是12/18=2/3。
(3)結合圖說說,12/18與2/3為什么相等?
(4)你們知道剛才分子、分母同時除以的2、3、6與分子、分母有什么關系嗎?(板書:分子、分母的公因數)
(5)把這個分數化成同它相等,而分子、分母都比較小的分數,叫做約分。板書課題:約分。
(6)演示一步一步約分的過程。依次除以分子、分母的公因數。強調:每次約分后得到的數寫在分子、分母的正上方、正下方。2/3的分子、分母還有除了1以外的公因數嗎?因為2/3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數1,這樣的分數叫最簡分數。約分時一般要約分到最簡分數為止。
(7)還有什么方法可以更快的約分呢?(直接除以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數)演示直接約分的過程。如果你不能直接找到最大公因數,可以一步一步約分。
(8)。在小組中互相說說約分的方法。你愿意采用什么方法來約分呢?
2、完成練一練。
(1)第1題。獨立完成,匯報交流。6/4為什么不是最簡分數?分子、分母還有公因數幾?10/7為什么是最簡分數?你是怎么想的?
(2)第2題。獨立完成,展示作業。60/45怎樣約分的?還有什么方法?(分子、分母直接除以15)為什么分子、分母可以直接除以15?說說約分時有什么要注意的?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十一第4題。讀題,理解題意。怎樣判斷分子和分母有沒有公因數2、3、5?匯報交流。
2、完成第5題。獨立完成。你是怎么看出它們不是最簡分數的?指出:有的分數的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數較大,判斷時要仔細。
3、完成第6題。怎樣連線比較快?獨立完成,集體核對。
4、完成第7題。獨立完成,匯報交流。
四、課堂
今天學習了什么?你有哪些收獲?互相說說什么是約分?什么是最簡分數?約分的方法是什么?你愿意使用那種約分的方法?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使學生明確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算理,初步會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能算出除法算式的得數。
教學重點:
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復習7、8、9的乘法口訣。
2、根據圖意,列出一道乘法算式和兩道除法算式。
說一說,你是怎樣計算出結果的?
二、新授
(一)教學例1
1、根據主題圖,引導學生布置教室,提出問題。
2、(1)有56面小旗,掛成行,平均每行幾面?可以怎樣列式?
板書:568=( )
討論:怎樣計算?
板書:七八五十六,商是7。
(2)如果掛成7行呢?平均每行幾面?
板書:567=( )應該想哪句口訣呢?
3、根據主題圖上小朋友的.活動,你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呢?你能列式計算嗎?四人小組說一說,你是怎樣計算的?
(二)完成做一做
1、出示74 口訣
(1)啟發學生想一想,寫出兩道除法算式。
(2)分組討論,想一想商是幾,用哪句口訣,怎樣想的?
2、再出示余下的題目,由學生獨立計算,再交流。
三、鞏固練習
練習十一。第1~4題。
四、總結
板書設計:
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
例1、 7 8=56
568=(7) 口訣:(七)八五十六
567=(8) 口訣:七(八)五十六
教學反思:
學生有了前面的學習作為基礎,這部分的內容掌握起來比較容易,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主,效果不錯。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要求: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萬以內加減法的筆算原則,能正確、熟練地運用加減法算式之間的關系進行驗算,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2、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混合運算的順序并能正確進行兩步計算的混合運算。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二、筆算加減法復習
1、完成復習第5題。
(1)學生筆算。
(2)比較每組題的異同之處,萬以內加減法筆算法則。
2、分組完成復習第6題。
(1)學生分組練習。
(2)分別說說筆算加減法驗算的根據。
三、混合運算復習。
1、完成復習第8題,只口答運算順序,不計算。
2、學生混合兩步式題的計算順序。
四、課堂作業
復習第7、8題。
教后隨筆:
課題三:千克、克、時、分、秒和直角初步認識復習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20頁復習第9–12題。
教學要求:
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重量及其單位千克和克,進一步掌握千克和克之間的進率,并能比較表示重量的各數大小。
2、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單位時間的`觀念,以及時、分、秒之間的進率。
3、讓學生進一步認識角和只角的特征,能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進一步鞏固畫角、直角的方法。
教具準備:1千克鹽、教具鐘面、一副三角尺。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長度單位、重量單位和時間單位分別有哪些?(板書)
2、揭示課題。
二、千克和克的復習
1、長度單位復習。
(1)問:長度單位哪個大,哪個小?一米大概有多長?(手勢比較)1分米、1厘米呢?
(2)問:長度各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2、千克和克的復習。
(1)問:重量單位哪個大,哪個小?問:哪些物品大約重1千克、1克呢?千克和克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2)掂一掂1千克鹽和1個2分硬幣的重量。
(3)問:什么時候應用到長度單位,什么時候應用到重量單位?
三、時、分、秒的復習
1、問:時間單位有哪些?哪個大?哪個小?它們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2、問:1小時內我們可以做多少事情?1分鐘內你的脈搏跳多少下?
3、出示不同的鐘面,讓學生說出所表示的時刻并記錄下來。
四、綜合練習
完成復習第9、10題。
五、角和直角的初步認識。
1、問: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
2、找出下列圖形中的直角,并說明所用的方法。
3、完成復習第11題。
4、復習畫角。
(1)說說畫角的步驟。
(2)畫一個角。
(3)畫一個直角,并用符號標出來。
5、練習復習第12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借助實際情境和操作活動,認識平行線。
2、會用三角尺和直尺畫平行線。
[教學重、難點] 用三角尺和直尺畫平行線。
[教學準備] 教學掛圖、小棒、三角尺、直尺
[教學過程]
一、平移
平移鉛筆:讓學生動手用鉛筆在方格紙上移一移,并說一說移的前后鉛筆的位置關系。說明鉛筆平移前后的線條是互相平行的。
二、平行
1、移一移:
第1題:這幅圖中有許多組平行線,在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時,先讓學生用小棒移一移,然后說一說哪些線段是互相平行的。
第2題:本題平移后線段之間的平行關系是比較復雜的,特別是尋找一些斜線之間的平行關系學生可能更困難一些。可先安排一些簡單圖形如:菱形、直角三角形等,讓學生說說這些圖形在平移前后哪些線段是互相平行的。
2、折一折
通過折一折的活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平行線的特征。活動中讓學生用各種不同的方法折,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就互相平行的.折痕進行討論;然后可以鼓勵學生討論如何說明兩條折痕是互相平行的。
3、說一說
在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平行線。根據書中給出的圖片,想一想日常生活中還看到了哪些平行線,與同學交流。
三、畫平行線
教學用直尺和三角尺畫平行線的方法。
四、實踐活動
從長方體和正方體中找平行線。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材背景]:
《打電話》這節課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的綜合應用。是繼“烙餅問題”、“沏茶問題”“等候時間”之后又一次向學生滲透運用運籌思想解決實際問題的內容。教材的素材是學生生活中所熟悉的,合唱隊在假期接到一個緊急任務,老師要打電話“盡快”通知到15名隊員。讓學生幫助老師設計一個打電話的方案,并從中尋找最優的方案。通過這個實踐與綜合應用,旨在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以及優化思想在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畫圖的方式發現事物隱含的規律,培養學生歸納推理的思維能力。
[教材分析]:
教學內容分析:“打電話”所使用的素材是學生所熟悉的,問題和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結合,學生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很有興趣。“打電話”這一問題正是為學生提供了可探究的空間,學生嘗試尋找“答案”時,不是簡單地應用已知的信息,也沒有可直接利用的方法、公式。盡管不是所有的學生最終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務,但是他們都盡自己的思維能力“走”得足夠遠。很有讓學生去研究的價值。
學情分析:本內容安排在五年級下學期,從生活經驗看,大多學生有通知多個人的生活經歷,因此,已有的生活經驗足以支持完成此任務。其次,從已有知識儲備看,參與完成此任務雖涉及畫圖表達、計算等綜合知識,但都是較簡單的計算與表達。從思想方法看,在四年級上冊的《數學廣角》中教材已安排了有關優化思想的學習。因此可以看出“打電話”問題適合五年級學生。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方案,初步體會運籌思想和對策論方法在解決問題中的運用;
2.過程與方法:經歷設計打電話方案,并找出最優方案的過程,體驗畫圖分析、交流討論的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學習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以及優化思想在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歸納推理的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找出打電話的最優方案的方法。
[教學難點]:
能能夠運用打電話的最優方案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教學法和動手操作學習法
[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多媒體課件、表格、畫圖白紙等。
[教學過程]:
一、猜謎語,導入課題
1、猜謎語:一物長得真稀奇,耳朵嘴巴在一起,兩人遠隔千里外,聲音傳遞一線牽。 師:打一生活用品。(電話)
【設計意圖:謎語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提問:“打電話”中有很多數學知識,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打電話中的數學問題。 (板書課題:打電話)
二、提出問題,設計方案
1、提出問題
課件出示:20xx年柳州市春季運動會在上周六舉行,我們學校五(1)班15名同學很榮幸將在李老師的帶領下代表學校參加長繩比賽。周六上午,李老師要打電話確認隊員到位情況。
師:如果你是李老師,你應該怎么通知這15名同學呢?(一個一個打電話通知)
(1)方案一:一個一個通知。(板書:一個一個通知)
師:如果每分鐘通知1人,一個一個通知,需要多少分鐘?(15分鐘)你覺得這種方法怎么樣?(太浪費時間了。)怎樣打電話更加省時呢?獨立思考。
(2)方案二:分組同時通知。
師:四人小組合作設計一個更加省時的方案。為了更加節省時間,我們可以用□表
示老師,用○表示學生,第幾分鐘就標上數字幾。
① 四人小組合作設計方案。
② 小組匯報成果。可能有以下幾種分組方案:
方案2(1):5組,每組3人(要7分鐘)
方案2(2):3組,每組5人(要7分鐘)
師:這兩種方法與方案一“一個一個通知”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時間會縮短?(老
師和組長都不閑著。)
(板書:分組同時通知)
師:還有沒有比7分鐘更省時的方案呢?
(3)方案三:全員參與通知。
引導學生用圖示、列表等方法表示。
師:按照這種方案打電話,通知完15人需要多少分鐘?(4分鐘)這種方案的優勢在哪?(每個人都不閑著)還有沒有比4分鐘更快的方案?為什么沒有?
板書:全員參與通知
(設計意圖:匯報時,讓學生說說自己比較方案一與方案二的區別,體會到優化的過程,使學生體驗到優化是怎么一回事。讓學生去比較了各種方案,學生也更容易得出各種方案優化的原因,從老師不空閑到老師、組長不空閑,引導學生得出只有老師、組長和接到通知的組員都不閑,才是最省時的方案。)
三、綜合分析,優化方案
1.分析方案
回顧這3種方案。
師:在這3種方案中,哪些人最忙,哪些人閑著?
師:方案1和方案2中有人忙著,有人閑著。所以不是最節時方案。
師:而方案3中,老師沒閑著,接到通知的.隊員也沒閑著,即:一個也不閑著這種打電
話的方法可以為我們節省很多時間。
2、師:對比一下這三種方案,你最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讓學生嘗試著如何用數學語言表述出來,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語言能力】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比三種方案,經歷優化的過程)
四、仔細觀察,發現規律
師:請同學們回顧一下方案三,我們剛才用畫圖法知道了李老師要通知15名隊員最少需要4分鐘,下面我們來根據圖示填寫下表。
1.師生共同填表
2.觀察表格,發現規律
師:仔細觀察這個表格,你發現什么?
師:我們發現:老師和隊員總人數分別是 2 4 8 16 ??
這是一個等比數列,它的特點就是每一個數×2得到下一個數列。即每增加一分鐘,老師和隊員總人數是前一分鐘的2倍。
師:如果某一時間內,老師和隊員總人數是64,下一分鐘是多少?256呢?512呢? 師:我們通過這個規律知道了老師和隊員總人數,如何快速得出隊員總人數呢?(在相同時間內,老師和隊員總人數-1=隊員總人數;)
師:如果某一時間內,老師和隊員總人數是64,隊員總人數是多少?老師和隊員總人數是128呢?512呢?
(當學生觀察出這兩個規律時,讓學生反復重復,全班重復,指名重復。教師反復提問:這一列的規律是什么?這兩列的關系是什么?)
師:按照這個規律, 第5分鐘時,老師和隊員總人數是多少?隊員總人數是多少?第6分鐘呢?第9分鐘呢?(要知道第九分鐘的就必須先知道第八分鐘的是多少)
3.對比圖示法和列表法,優化方法
師:我們分別用了圖示法和列表法呈現通知這些隊員最短需要多長時間,這兩種方法你最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圖示法只適合求人數比較少的情況,而對于人數比較多時,我們通常用列表法,列表法更加方便快捷。
師:很顯然,列表法相對來說更加快捷,我們在實際運用中要選擇合適的方法解決問題,提高學習效率。下面我們來檢測一下同學們掌握得怎么樣?
五、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1、如果長繩隊有32人,每人每分鐘通知1人,李老師要通知到所有隊員,最快需要多少分鐘?6分鐘最多可以通知多少人?
2、螞蟻每傳遞一次信息需要2秒鐘,經過14秒鐘,總共有多少只螞蟻知道信息?
【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關注學生的親身感受。同時,讓學生發現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有此類規律的應用。加強了所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
六、全課總結
1、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在我們日常學習生活中,要統籌安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2、實際問題:生活中,還有哪些方面需要用到類似的統籌方法呢?(生答)
師:沏茶;烙餅;校訊通;移動公司或聯通公司給各手機用戶發的暴雨橙色預警;4月20日上午8:02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了7.0級地震,知道這個消息后,消防官兵和各界人士通過公路、水路、鐵路、空中運輸等多種渠道同時為災區人們提供各種救援物資,使災區人們生活及時得到保障。等等。生活中還有很多方面都用到了我們今天學習的統籌思想,可見統籌思想在生活中的運用尤為重要。在我們今后的學習中要學會統籌安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引導學生總結,讓學生學會總結。】
板書設計: 打電話
方案1:一個一個通知 15分鐘
方案2:分組同時通知 7分鐘
方案3:全員參與通知 4分鐘 (圖示法和列表法)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設計說明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內容的選取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樣才便于學生思考和探究。小數與單位換算的知識在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因此,在設計本節課的教案時,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自主探究后注重引導學生對知識的梳理,構建知識網絡,重組知識結構。
1.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實現知識從具體到抽象的轉化。
根據四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由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在教學時,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問題情境,以小數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為切入點,從學生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通過對多個實例的討論,經歷從實際情境中探究知識的過程,經歷知識由具體到抽象的轉化過程。同時,進一步體會小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2.注重知識的梳理,構建知識網絡。
教學時要注重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梳理,明確是什么名數改寫成什么名數,是高級單位改寫成低級單位,還是低級單位改寫成高級單位,根據各單位間的進率進行轉化,然后按照小數點移動的規律實現名數間的改寫,給學生一個清晰的思路,形成系統的知識網絡。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 收集的生活中的小數
教學過程
⊙復習引入
1.直接寫得數。
0.75×100= 5.67×1000=
60.4÷100= 28÷1000=
2.填空。
1米 =( )分米=( )厘米
1千米=( )米 1噸=( )千克
1千克=( )克 1時=( )分
1分=( )秒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設計意圖:復習小數點的移動規律和單位之間的進率,為新知的學習做好鋪墊。
⊙探究新知
1.了解生活中的小數。
(1)討論: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地方用到了小數,找一找,在哪兒見過?(教師指名匯報,學生可能會說:商品的標價、身高、體重、體溫等)
師:在同學們匯報的`這些小數中都帶有單位名稱,如1米30厘米,1米20厘米5毫米,30.4千克,36.5℃等。通常把數和單位名稱合起來叫做名數。觀察同學們說出的這些名數,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生:相同點是這些數據都是名數;不同點是有的名數只帶有一個單位名稱,有的名數帶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單位名稱。
師:只帶有一個單位名稱的名數叫做單名數;帶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單位名稱的名數叫做復名數。大家能舉出一些單名數和復名數的例子嗎?(學生舉手發言)
(2)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小數和整數。(課件出示教材48頁情境圖)
2.學習名數的改寫。
師:通過剛才所舉的例子,大家發現小數在生活中的應用很廣泛。這里就有四個小朋友,他們在比身高,我們來給他們排排隊吧!
(1)提問:觀察情境圖,這些小朋友的身高各是多少?(80 cm、1 m45 cm、1.32 m、0.95 m)
(2)提問:請同學們觀察這四個數據,能直接比較它們的大小嗎?要想比較出它們的大小,你有什么辦法?
(學生討論后交流匯報)
預設
生1:把它們都化成相同的單位再比較。
生2:把它們都改寫成用米作單位的數再比較。
生3:把它們都改寫成用厘米作單位的數再比較。
(3)教學把低級單位的數改寫成高級單位的數。
①課件出示例1。
②看一看厘米和米這兩個單位哪一個大,哪一個小。
教師小結:我們把較大的單位叫做高級單位,較小的單位叫做低級單位。這道題就是把用低級單位“厘米”作單位的名數改寫成用高級單位“米”作單位的名數。
③應該怎樣改寫?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合作完成 。(詳見課堂活動卡)
④指名匯報: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學生可能有以下兩種方法)
方法一 因為100 cm=1 m,所以80 cm= m=0.80 m。
方法二 80 cm=(80÷100)m,80÷100可以利用小數點移動的規律把80的小數點向左移動兩位,即80÷100=0.80(m)。根據小數的性質小數末尾的0可以去掉。(教師板書:80 cm=0.80 m=0.8 m)
(4)討論:怎樣把低級單位的數改寫成高級單位的數?
教師小結:把低級單位的數改寫成高級單位的數,就用這個數除以它們之間的進率,也可以把這個數的小數點向左移動相應的位數。
(5)教師出示:1 m45 cm=( )m。
①提問:這道題與上面的題相比有什么不同?
②引導學生討論交流:怎樣將1 m45 cm改寫成用米作單位的小數?小組討論一下,誰能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引導學生說出: 45 cm=0.45 m, 0.45 m和1 m合起來是1.45 m)
教師小結:把復名數改寫成小數,復名數中高級單位的數不變,作為小數的整數部分;把復名數中低級單位的數改寫成高級單位的數,作為小數的小數部分,再把兩者合起來。(教師板書:1 m45 cm=1.45 m)
(6)給四個小朋友排隊。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能夠利用電子計算器進行簡單的計算。
2、使學生知道用電子計算器計算順序和筆算順序是一樣的。
3、讓學生善于觀察發現數學的秘密,能夠對一些有規律的數進行口算。
教學重點:
能夠利用計算器進行簡單的計算。
教學難點:
懂得觀察發現一些有規律的數的計算。
教學過程:
一、利用計算器計算:
386+179=
說說你是怎樣使用的。
(先按“386”,屏幕上顯示386,再按“+”,屏幕顯示不變,再按“179”,屏幕顯示179,按“=”,顯示結果565。)
試試ce鍵有什么功能?(清除)
自己試試看:
26×39= 312÷8=
l、你覺得使用計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數,別摁錯了;每次計算前要清0。
2、計算。
54+46= 60×2=
198÷49= 50+30=
38×79= 201+99=
計算后說一說你怎么算的這么快?(并不是任何時候用計算器計算都是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簡算的題目,就不需要使用計算器了。)
3、做一做練習。
讓學生在小組內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觀察發現
1、比一比,看誰做的`又對又快。
(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說說你為什么做的又對又快。
觀察上面的算式和結果,你發現什么規律?
生暢所欲言。
師:根據你們的發現大膽猜測,能不用計算器,直接寫出下面各題的答案嗎?
9999×5= 9999×7= 9999×9=
師總結:碰到9999乘9以內的自然數(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數,位和個位就是自然數與9的乘積,中間三位數都是9。
三、練習
做一做。練習30頁的第11、12題。
第11題用比賽的方式進行,以鞏固學生使用計算器計算。
第12題學生獨立完成,全班講評。
四、課堂小結
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小學數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3、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理解平均數
1、周末,媽媽買了許多糖果,分給哥哥6顆,妹妹4顆,你對媽媽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辦法讓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樣多?是多少?
2、老師(出示兩個筆筒)分別裝了27枝送給23個女同學,23枝送給23男同學,學生動手分:讓女同學和男同學分的一樣多。
3、引入平均數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樣多的5顆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數。25枝就是男同學和女同學分的筆的平均數。
4、學生討論:你們喜歡剛才誰的方法?導入板書課題。
二、探究體驗
1、出示情景圖:說說老師和同學們在干什么?
2、出示統計圖:引導學生收集信息。
3、引導學生運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利用這個統計圖,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學生獨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問題:生活中,大家分頭收集了許多礦泉水瓶,大家是怎樣集中過來的?如果沒有這個統計圖,只是每個人匯報自己收集了幾個?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知道這個小組平均每個人收集了多少個?
5、小組討論解決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說說13個就是平均數,那是不是說他們每個人都是收集13個呢?理解平均數是個虛的數。
6、小結求平均數的方法。
三、實踐應用
1、另外一個環保小組也收集了許多礦泉水瓶,小軍收集15個,小偉收集16個,小朋收集12個,小新收集了13個,這個小組平均每個人收集了幾個?請你算一算。
2、根據統計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幾下?
班級三(1)三(2)三(3)三(4)
踢的次數632654668646
3、生獨立完成練習十一第2題。
四、全課總結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新的知識?
2、師總結。
小學數學教案 篇9
教學內容:認識長度單位米和厘米、會用米、厘米量,認識線段 量、畫線段。
教學目標:
知識點:1、使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在活動中,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4、使學生初步認識線段,學習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厘米)。
能力點:1、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
5、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識。
德育點:1、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意識,樹立自信心。
6、養成認真、一絲不茍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1、在活動中,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學生初步認識線段。
教學難點:1、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學習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長度觀念,會初步的估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課時安排:4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第1~3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能力點: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點:使學生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各種尺子、硬幣、回形針、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媽媽需要買一截松緊帶,需要多長呢?老師量過了,和你們桌上的小棒一樣長,請每個小組選擇一種實物量一量。
學生匯報量的結果。
問:奇怪了,同樣長的松緊帶,可你們量出的結果怎么不一樣呢?
師:如果我們要得到一個統一的結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認識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觀察,匯報。
A、數,按順序讀一讀。問:最左端是幾?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線,有長有短,叫刻度線。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種常用的長度單位。
一厘米有多長?(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間的長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還有哪段是1厘米?你發現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身邊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用手比劃一下1厘米是多長。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
2、認識幾厘米。
師:我們知道1厘米有多長,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長?
問:2個1厘米是幾厘米?4厘米里有幾個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嗎?
3、用厘米量。
舉起藍紙條,估計一下他大約是幾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書上。
量松緊帶的長。
三、拓展運用:
1、判斷下面的量法對嗎?說明理由。
(1)沒對準0刻度線的。
(2)正確的。
(3)不是從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斷了,看不到0刻度線,怎么辦?
3、小組合作量指定物體長度。
4、老師想量手腕一圈的長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嗎?(介紹各種尺子)
5、選擇尺子和自己感興趣的物體量一量。
課外搜集資料:你還知道哪些長度單位?在古代,沒有尺子時,人們用什么進行測量?(手腳)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長度。
課后小結: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第4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1、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2、會用米尺量較長物體的長度,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單位的工具進行測量。
3、根據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讓學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間的進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點: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動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點: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根據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讓學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間的進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米尺、軟尺。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提問學生自己的哪個手指的寬是1厘米。
2.讓學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實際長度。
3.用學生尺量數學教科書的長和寬,并回答量的結果。
4、一名用學生尺量黑板的長,一名學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長。發現了什么?引出米尺。讓學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長度要量幾次,量完后,提問:“用哪種尺量黑板的長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場的長用哪種尺方便些?”
教師說明:“前面我們學習了長度單位厘米,知道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厘米作單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場的長用厘米作單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長度單位來量。今天我們就學習用米作單位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
板書課題:認識米 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師拿出米尺告訴學生它的長度是1米并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米尺或1米長的小棍,讓學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將兩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長度。
2、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3、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繩子,兩人一組量出1米、2米、3米的長度給大家看。
4、量出1米長的繩子,小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這根繩子有多少厘米。教師提問:“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學生回答后,
教師板書:1米=100厘米。并讓學生齊讀兩遍。
三、拓展運用:
1、教師出示1盤卷尺,告訴學生這是1盤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較長的距離。量跳遠的距離。
2、找一找你身邊有什么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3、1米=( )厘米 100厘米=( )米
5米=( )厘米 200厘米=( )米
實踐活動:試測量一下教室的長度。
量跳遠的距離。
(指導學生:要先確定兩個點,一個是跳的起點,另一個是跳完后腳后跟所在的'點(終點)。量的時候,尺子要從起點拉到終點,尺子要放平拉直,這樣才能量出準確的長度。)
課后小結: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第5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1、創設情境,讓學生自己觀察、感知線段,體驗線段的兩個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學會量線段、畫線段的方法。
能力點: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識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德育點: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觀察、感知線段,體驗線段的兩個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學難點:學會量線段、畫線段的方法。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直尺、各種直、彎的實物若干。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出示一幅圖,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彎的,問:走哪條路比較近?
為什么?師: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事例還很多,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自主探究:
1、認識線段。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牙膏盒、藥盒、直和彎的吸管、鉛筆、繩子、直和彎的鐵絲等,看一看、摸一摸,你發現了什么?
找出你認為直的東西。
從鉛筆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們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個點,另一端也看作一個點,把這兩個點叫做端點,書本的邊等都有兩個端點。
教師在黑板上畫一條線段,并在線段的兩端點兩個點,告訴學生這就叫做線段。
問:我們身邊哪些東西的邊可以看作線段?為什么?
判斷下面哪些是線段?
2、線段可以度量嗎?
試量課本第5頁的線段,互相交流量法。師總結:先將尺子的0刻度對準線段的左端點,再看線段的右端點對著尺上的刻度數是幾就是幾厘米。
3、畫線段。
用手勢表示3厘米大約有多長。是畫3厘米長的線段,并說出畫法。
總結:從尺的0刻度開始畫起,鉛筆尖沿著尺子的邊一直畫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標上兩個端點,并且在線段下面寫上3厘米。
討論:用斷尺怎樣畫出3厘米長的線段?
三、拓展運用:
1、下圖有四個點,每兩點之間畫線段。
2、下面是小明從家到學校路線圖,你認為走哪條路最近?
3、畫一條5厘米長的線段。
本節課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實踐活動:估一估,再量一量。
課后小結:
第四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第6~7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線段,學會量整厘米上的線段,學會畫整厘米長的線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實際長度,鞏固用米尺量較長物體的長度,會估測物體的長度。
能力點:培養學生整理知識的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德育點:認真細心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學會量整厘米上的線段,學會畫整厘米長的線段。
教學難點:估測物體的長度。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實物、尺子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這單元我們學了什么?小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學生匯報整理的結果。
誰能比劃一下1厘米有多長,1米呢?我們身邊什么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什么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如何測量物體的長度?什么是線段?估測線段的長度。
三、拓展運用:
1、拿一張紙條,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組合作量鉛筆、本子、墨水瓶、成員的身高、課桌。
3、練習一第6題。先估測一下所量物體有幾個小方塊長,再用小方塊實際測量一下,然后將估測與實測的結果對比,修正自己的估測策略。
4、練習一的8題。先估計每條邊的長,再實際測量,交流測量的方法。
5、第9題,學生動手試一試,再計算,說明計算的方法。
6、第10題,先估計,再量一量。
開放題:1、數線段。
2、小紅離學校有三條路可走,走哪條路最近?
課后小結:
小學數學教案 篇10
第一課時
負數
教學內容:
教材2-4頁例題及做一做的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初步認識負數,了解負數的作用,感受運用負數的需要和方便。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知道正數和負數的讀法和寫法,知道0既不是正數,又不是負數。正數都大于0,負數都小于0。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體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教學重點:
初步認識正數和負數以及讀法和寫法。
教學難點:
理解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教具準備:
溫度計、練習紙。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現象)
1、游戲:我們來玩個游戲輕松一下,游戲叫做《我反 我反 我反反反》。游戲規則:老師說一句話,請你說出與它相反意思的話。
①向上看(向下看)
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
③電梯上升15層(下降15層)。
2、下面我們來難度大些的,看誰反應最快。
①我在銀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識競賽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學校小賣部賺了500元。(虧了500元)。④零上10攝氏度(零下10攝氏度)。
3、談話:老師的一位朋友喜歡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幾個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幫他留意了一下這幾個地方在未來某天的最低氣溫,以便做好出門前衣物的準備。下面就請大家一起和我走進天氣預報。(天氣預報片頭)
例1
1、認識溫度計,理解用正負數來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溫度。
看教材:首先來看一下南京的`氣溫。
這里有個溫度計。我們先來認識溫度計,請大家仔細觀察:這樣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攝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現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攝氏度嗎? (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個0,表示0攝氏度)。
上海的氣溫:上海的最低氣溫是多少攝氏度呢?(在溫度計上撥一撥)撥的時候是怎樣想的呢?(在零刻度線以上四格)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07-06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精選)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07-05
小學數學教案(經典)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