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大班數學教案集錦8篇
作為一名老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快來參考教案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班數學教案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班數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運用已有的數學經驗解決購買文具中“一共用去多少錢?”或“還剩下多少錢”的問題,學習7以內的加減運算。
2、學習用算式記錄自己購買文具的過程。
3、能夠積極參與購買文具的活動,清楚表達自己購物的過程及算式的含義。
【活動準備】
1、“文具店”的場景圖,見教學掛圖。
2、剪下幼兒用書第9頁的1~7的數卡和加、減、等號,剪下幼兒用書第3頁的7根雪糕娃娃棒圖卡及第7頁《時鐘接龍卡。幼兒用書第29頁《分分合合(三)》的操作材料,筆。
【活動過程】
(一)集體玩游戲“一共需要多少錢?”學習7以內的加法。
1、教師出示“文具店”場景圖,請幼兒觀察貨架。
師:文具店里有哪些文具?每種文具的價錢是多少?你是從哪里知道的?
2、教師提出購物要求:到文具店買兩種文具,說一說所買的兩種文具的價格各是多少?再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錢。幼兒邊看場景圖邊進行“算算一共需要多少錢”的游戲。
3、請個別幼兒講述自己購買文具的事情。如買了2元錢的三角尺和5元錢的鉛筆盒,一共需要7元錢。
4、引導幼兒學習用算式記錄購買文具的事情。
師幼討論:可以用一道什么算式把“買了2元錢的三角尺和5元錢的鉛筆盒,一共需要7元錢”的事情記錄下來。教師記錄幼兒所講述的算式。
5、學習講述算式中數字和符號表示的意義。
6、幼兒再次進行買文具活動并學習用算式進行記錄。
7、鼓勵幼兒兩兩結伴,先看算式記錄卡,再講述自己買文具的.情況,最后相互檢查是否正確。
(二)集體玩“還剩多少錢”學習7以內的減法
1、教師提出購物要求:用7元錢到文具店買一種文具,說一說所買的這種文具的價格是多少?算一算買了這種文具還剩下多少錢?
2、幼兒邊看圖邊進行“還剩下多少錢”的游戲。
3、幼兒講述自己用7元錢購買一種文具的事情。如用7元錢買了3元錢的鋼筆,還剩下4元錢。
4、學習用算式記錄購買文具的事情。
師幼討論:用一道什么算式可以把“用7元錢買了3元錢的鋼筆,還剩下4元錢”的事情記錄下來。教師記錄幼兒所講述的算式。
5、學習講述算式中數字與符號表示的意義。
6、幼兒再次進行買文具活動并學習用算式進行記錄。
7、鼓勵幼兒兩兩結伴,先看算式記錄卡,再講述自己買文具的情況,最后相互檢查是否正確。
(三)幼兒分組操作活動。
1、一共需要多少錢?
師:每個小朋友到文具店里買兩樣文具,算算一共用了多少錢?再用算式記錄。
2、還剩多少錢?
師:每個幼兒用6元錢到文具店買一樣文具,算算還剩多少錢?用算式記錄。
3、雪糕娃娃排隊。
師:按順序為7個雪糕娃娃排隊,并說一說你是按什么順序排隊的
4、時鐘接龍。
師:將時鐘接龍卡片按順序首尾相連,接成一條長龍。
(四)活動評價。
請個別幼兒介紹“一共需要多少錢”和“還剩下多少錢”的活動結果,集體評價。
【活動延伸】
區域活動:利用分點心、分水果的機會,引導幼兒說說“有幾塊餅干,吃掉幾塊,還剩幾塊?并說說是怎樣算出來的。
家園共育:請幼兒在家中經常利用生活中發生的小事情,出題讓幼兒計算,如看圖書、寫字時,可以問問幼兒“我寫了4行字,還有2行沒有寫,請你算算一共要寫多少行字?”
大班數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了解大于號小于號的意義。
2、能過在數學活動中正確運用大于號小于號。
3、體驗比賽所帶來的感受。
4、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5、發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活動準備:
動動板,棋子,大于號、小于號、等號的卡片,不等式的題卡若干
活動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大于號小于號的意義。
難點:區分大于號小于號,并能在數學活動中正確運用。
活動過程:
一、復習符號:出示大于號、小于號、等號的題卡。
今天上課呢,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一份禮物請小朋友看一看,出示箱子:
1、首先我們來看看箱子里有什么禮物?
老師從箱子里拿出等號請幼兒說說是什么,并說說等號代表什么意義。
2、現在老師找一名小朋友也從箱子里拿出一份禮物(大于號或小于號)請幼兒說說是什么?代表什么意思?
幼兒回答:大于號表示左邊數大,右邊數小;小于號表示左邊數小,右邊數大。
3、教師小結:張大嘴巴的那面朝著大數,尖尖的.朝著小數。
二、數字比大小:老師今天還帶來了好多的棋子,請小朋友們用剛才的符號來表示他們的關系。
1、出示4個紅棋子和3個黃棋子,想想他們中間應該擺什么符號,為什么?
2、出示數字4和3請小朋友想想他們中間應擺什么符號?
3、出示數字8和9,5和8,請小朋友進行比較。
三、式子比大小:剛才我們小朋友表現特別好,這次呢,老師出個難一點的題,我們小朋友想象怎樣做.
1.出示4+2()75+3()6,請幼兒向相這次我們應該怎樣做。
幼兒回答,并為什么填“<>”
教師總結:這次我們是用算式和數字比,我們要先算出算式的答案,用算出的數字和另一個數字比。
2.教師說題,幼兒用動動板擺題,并填上符號。
四、活動延伸:這次呢,我們要來次比賽,看我們小朋友學會了沒有。
1.首先,小朋友分成兩組,每組選一位隊長,選一個名字。
2.當老師出題卡后,喊開始,我們的小朋友才可以舉手搶答,答對加1分。
3.如果老師沒有說開始,小朋友搶答了,那么這一組要扣1分。
4.最后評出冠軍,進行表揚。
大班數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學習按事件的先后順序排出序列,感知時間與事件順序的關系。
活動準備:
種子發芽、早晚的變化、洗手、脫衣服睡覺等圖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以談話形式導入課題,講一講生活中的先后事件,引起幼兒興趣。
1、師:小朋友早上起床了先要做什么?后要做什么呢?
幼:先要洗臉、刷牙,后吃早餐。
2、師: 去上幼兒園,來到幼兒園里我們要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幼:先向老師問好,去區角玩游戲、收玩具、最后跟老師去做早操。
3、師:吃點心了我們要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幼:先洗手、后吃點心。
小結:小朋友剛剛我們說了很多平時做事情的先后順序,知道我們做事都有先后順序。今天我們來學習認識先后。
二、幼兒分組操作活動,鞏固幼兒對時間與事件先后的理解。
1、請個別幼兒示范操作。
師:植物的生長過程也是有先后順序。
種子發芽長出兩片葉子長出許多葉子。
2、幼兒分組操作,根據圖片內容的先后排序。
師:在小朋友的桌子上也準備了一些生活及自然變化的圖片,請小朋友給圖片排序。
3、分享交流,教師評價。
師:小朋友為故事圖片排好了序列,來看看你們是怎樣排序的。
師:這組的小朋友你們是怎樣給洗手的'順序排序的?
幼:我們是根據老師教我們的洗手方法來排序的。
師:這組的是從早到晚的變化排序,你們是怎樣排序的?
幼:我們是看從太陽到月亮來排序。
師:這組的小朋友你們是怎樣排序的。
幼:我們是先起床再穿衣服排序。
4、教師小結。
在這次活動中都學會了時間與事件順序的關系,會按事件的先后順序排序。
三、結束部分。
小朋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可見的先后順序,請你說說還有那些?
媽媽炒菜的時候是先洗菜、切菜最后拿去炒好的。
大班數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分辨各種立體形狀,說出各種立體形狀的名稱。
2、嘗試運用單雙數的知識正確計數形狀的數量,按要求寫出相應數字。
3、積極參與數學操作活動,體驗數積木的快樂。
4、積極參與數學活動,體驗數學活動中的樂趣。
5、體會數學的生活化,體驗數學游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各種形狀的積木。
活動過程:
一、搭積木,分辨立體圖形,并說出它們的名稱。
1、進行搭積木活動,感受各種不同立體形狀積木的特征。
教師:小朋友,桌上有許多積木,你們選擇喜歡的積木來搭一搭。搭好后,說說你搭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形狀的積木?這些積木像什么變成了什么樣子?
2、交流討論活動,在分辨立體圖形的基礎上,說出各種積木的名稱。
你們在搭積木的時候用了一些什么形狀的積木(引導幼兒說出有長方形、正方形、半圓形、圓柱形、三角形等積木)3、根據幼兒的講述,出示相應的積木并有重點的追問是什么積木。
二、數積木,計數各種形狀積木的數量。
1、計算自己所搭建的物體所需要的積木數量。
教師:小朋友,你們數數自己的積木,看看用了幾塊長方形的積木,用了幾塊三角形積木?
2、找好朋友,計算兩人所搭物品的各種積木的數量。
三、嘗試用單雙數記錄各積木數量。
1、了解圖意和圖示的關系。
教師:你們看圖上有什么?(引導幼兒說出有積木搭的小花,蝴蝶、飛機等。)小花,蝴蝶,飛機旁邊有什么?(引導幼兒說出有圓柱體、長方體、等立體圖形。)每個立體圖形符號旁邊有什么?這些括號表示什么意思?讓幼兒知道圖意和圖示的關系。)2、數一數,單數就用紅筆填寫在格子里,雙數就用藍筆填寫在格子里。
小朋友,我們可以用積木搭很多物品。這里有四幅畫,是哥哥姐姐搭的積木照片,今天,我們學學他們是怎樣搭的,并仔細數數,這四樣物品一共用了幾塊積木,如果是單數,就在相應的積木符號旁邊的`括號用紅筆寫出數量,如果是雙數,就在積木符號旁邊的括號用藍筆寫出數量。
3、交流練習結果,進行自檢,他檢。
教學反思:
科學教育活動《拼圖形》采用層層遞進的方式,一步步的將活動展開進行。通過選用不同的幾何圖形來拼造型,極大的豐富了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整個活動最大的亮點就是在幼兒選擇幾何圖形拼造型的過程中,教師只是處在了支持者的基礎上,以幼兒為中心,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性地位,同時在活動中允許幼兒存在個別差異,允許能力強的幼兒為能力弱的幼兒提供幫助,這樣也有利于培養幼兒的合作精神。從整個活動過程來看,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大班數學教案 篇5
活動來源
本次活動來源于幼兒的日常生活活動。我園有一個沙池,,每一次戶外活動時,幼兒都喜歡到沙池里去玩玩沙子,他們不厭其煩的用工具挖來挖去,用小桶裝,用盆子盛,玩著玩著他們就開始爭論起來。我的小桶裝的沙子多,你看,我堆的城堡有多高,不對,我的桶大,我裝的沙子比你多。于是,我就給幼兒提出了一個問題:“到底怎樣才能知道,哪樣東西裝的沙子多呢”孩子們爭論不休,介于此,我設計了這次計算測量活動“量沙”讓幼兒學習用自然工具來測量的方法。
設計思路:
沙是幼兒最喜歡的“玩具”之一,它的可塑性、流動性常常會使孩子激動不已:他們會用沙堆高山、做蛋糕等;會把沙當成米、糖等做游戲;會在沙里種上一棵小樹或小草;會在沙坑里挖個洞做小動物的家。。。。。。他們喜歡用各種各樣的工具來玩沙,相互比著各自沙的多與少,常常爭執不下。(因為大班幼兒對于長度、高矮有一定的測量經驗,但對于沙、米類的量的測量,幼兒缺乏經驗。)針對他們在玩沙過程中碰到這樣的實際問題,我設計了《量沙》這一活動。本次活動主要引導幼兒兩兩合作、實驗、記錄,集體統計、比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掌握科學的量沙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幼兒操作記錄中的數據作用。量沙活動始終結合在運沙游戲中,游戲性與探索性恰當地結合,使幼兒探究既有興趣,又有目標。
活動目標:
1、學會在探索活動中掌握運沙的科學方法,增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能在活動中發現:用大小不同的工具來運同一堆沙,大工具運的次數少,小工具運 的次數多。
3、在游戲中體驗合作的快樂。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沙、大小不同的杯子、盆子、記錄單、鉛筆等。
知識準備:能聽懂基本的測量術語,了解一般的測量常識。
活動過程:
第一環節:談話引起幼兒興趣。
老師聽說某某班小朋友特別喜歡玩沙,所以老師今天特地帶來了一個玩沙游戲,小朋友們想和老師一起玩嗎?
第二環節:幼兒第一次運沙。
1、提出要求:既然都想玩沙,那就得豎起耳朵認真聽老師講游戲的要求。在今天的這個游戲中,并排的兩個小朋友為一組,每組的兩個小朋友輪流運沙,就是說一個小朋友運完一次沙把空杯子帶回來給另一個小朋友,另一個小朋友運萬一次后接著把空杯子給你的小伙伴,這樣反復運幾次,直到你們的這堆沙都運到了對面,運完一次后都要用你自己的方法在你們的記錄板上做一個標記,最后記錄下你們運沙的總次數,老師要提醒你們的是,沙在運的過程中盡量不要撒在地上。聽明白了沒有?那現在輕輕地走到各自的.沙堆旁邊,我看哪組小朋友運的又快又好!開始!(放音樂)
2、出示統計表格,引導幼兒觀察,發現問題:恩,我們的小朋友真棒,,都已經把沙運完了,我們一起來看看大家運沙的結果。(每組請一個代表說一下運沙的次數。)哦,每組用了同一個杯子運同一堆沙,為什么大家運的次數不一樣呢?
3、引導幼兒用科學的方法運沙:下面我請運得次數最少的小朋友給大家說說他是怎樣運的,為什么只用了?次就把這堆沙運完了。(教師可以適當引導)哦,原來是這樣,每次要運得一樣多,怎樣才能一樣多呢?那在裝沙子的時候可以把杯子裝滿,超過杯口的部分用工具刮平。
第三環節:幼兒第二次運沙,驗證。
1、恩,現在小朋友都知道了某某小朋友運沙次數少的秘訣,想不想自己試一試?好,老師再給大家一次機會,開始。
2、現在我們再來看看我們的運沙結果,哇,這么多小組運的次數一樣哪(個別相差較大的可以稍作個別對話)。原來,同一堆沙用同樣的工具,裝滿抹平了后運,運的次數是一樣的。
第四環節:幼兒第三次用不同工具運沙。
1、幼兒預測大工具來運剛才的一堆沙的結果并操作:好了,小朋友們已經用小杯子運過沙了,那如果用老師的這個大杯子,會是什么結果呢?運的次數會變少還是變多呢?哦,老師聽到有小朋友說會多,有小朋友說會少,那究竟會怎么樣呢?還是請小朋友自己先去試一試再告訴老師。
2、統計數據,幼兒通過觀察數據得出結論:恩,我們的結果已經出來了,大杯子的這一排數字小,小杯子的這一排數字大,那現在小朋友告訴我,大杯子運的次數少還是小杯子運得次數少?
第五環節:延伸游戲。
請小朋友想想,如果用小碗來運沙,運的結果又會怎么樣?下次我們再來試試
《量沙》活動反思:
教育方法是教育目標轉化為兒童發展的中介,是實施教育任務的重要手段,教育方法運用得恰當與否,直接關系到幼兒教育任務的完成和教學效果。所以,在本次活動的設計中,我盡量從幼兒學習數學的思維特點出發,采用靈活多樣、生動有趣、手腦并用等多感官參與的形式,如:操作法、游戲法、探索法等。皮亞杰認為,智慧自動作發端,活動是連接主客體的橋梁,抽象概念的掌握要從動作開始。在本次活動中,幼兒通過自己運沙,自己記錄,再和其他幼兒比一比,自己得出結論,這樣比老師直接灌輸效果要好得多,因為在操作探索的過程中,幼兒自己的操作可以促進其思維由直接感知向表象發展,進而建構起抽象的初步概念。
根據幼兒好動的天性、具體形象的思維特點,游戲法可以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寓于幼兒感興趣的游戲中,讓幼兒在各種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游戲活動中學習數學。而且學前兒童數學教育中的游戲有一定的動作和規則,教師將要求幼兒掌握的初步數學知識和技能,滲透到規則和動作中去,可以使幼兒在操作游戲規則和動作的過程中引起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以至判斷推理等思維活動,從而使游戲成為幼兒獲得數學知識和發展思維的有效手段。為了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幼兒學習數學的探索精神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次活動中,教師盡量不把初步的數學知識和概念直接向幼兒講解,而是啟發幼兒依靠已有的數學知識和經驗去發現和探索。
大班數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九宮格的結構,認識行和列。
2、能說出九宮格中某一格的位置。
3、激發幼兒探索九宮格的興趣。
活動重點:認識九宮格中的.行和列。
活動難點:說出九宮格中某一格的位置。
活動準備:
1、大九宮格圖一張。
2、小九宮格圖若干。
3、數字卡片和動物卡片每名幼兒一套。
活動過程:
一、認識九宮格
1、教師出示大九宮格圖:“圖中有什么?一共有幾個正方形?”
2、教師與幼兒一起點數正方形,介紹圖的名稱——九宮格。
二、教師引導幼兒認識九宮格中的行
1、引導幼兒看大九宮格圖,認識九宮格中的行。
2、幼兒自由探索九宮格,自己找一找九宮格中一共有幾行?每行有幾格?
3、同幼兒一起和九宮格中的行做游戲“鯊魚游過第幾行”
三、教師引導幼兒認識九宮格中的列
1、引導幼兒看大九宮格圖,認識九宮格中的列。
2、幼兒自由探索九宮格,自己找一找九宮格中一共有幾列?每列有幾格?
3、同幼兒一起和九宮格中的列做游戲“蝸牛爬過第幾列”
四、引導幼兒說出九宮格中某一格的位置
1、教師把小動物放入九宮格中的某一格,請幼兒說一說它在第幾行、第幾格。
2、請幼兒為其他小動物找家,自由擺放在九宮格中。
3、請幼兒說一說小動物在九宮格中的位置。
五、整理九宮格,指導幼兒把九宮格投放到區角中
大班數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探索6的組成,知道6分成兩份有幾種不同的分法
2、 能按順序進行操作,初步感知數的互補關系。
3、專心自己的操作活動,初步學習檢查自己的活動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學習過5以內個數的組成
2、物質準備:教具:小魚六條,記錄紙,筆
學具:(1)小簍子若干,內放數量為6的小魚片片,記錄紙,筆
(2)6個玩具串在一根繩子上,記錄單,筆
(3)《幼兒用書》38-39頁,彩色筆若干
活動過程:
一. 小魚游走了
1、教師出示一群小魚:河里游來了一群小魚,你知道一共有幾條小魚嗎?引導幼兒將小于排成一排,并數出和記錄總數
2、教師將一條小魚拿開放在面前:幾條小魚游走了?現在小魚分成了兩份,每一份是幾條?引導幼兒根據小魚的位置說一說小魚分成了1和5,并記錄。
3、請個別幼兒移動小魚,引導幼兒繼續按小魚的.位置進行分合并記錄
二. 小組操作活動
1、小魚游游游。幼兒先將小魚排成一排,記錄總數,然后演示小魚游來了或游走了,說一說每次分合的結果并記錄
2、分玩具。將6歌玩具穿在一根繩子上,引導幼兒現數總數并記錄,然后再將玩具分成兩份,波導繩子的兩頭,并記錄下分的結果
3、看房子圖寫分合式,引導幼兒打開幼兒用書(P38頁),看房子分類圖,請你先將6個圓點分成兩份,再用數字記錄,最后寫分合式
4、看算式進行5以內的加減運算
5、給鉛筆排序,觀察鉛筆的長短,在圈中寫上相應的序號
三.活動評價
1.請幼兒介紹“小魚游游游“活動,教師記錄幼兒分合的結果,師生共同檢查6的分合是否有重復或遺漏,得出6分成兩份有5中不同的分法,
引導幼兒觀察記錄單,發現數的互補關系:總數不變,兩個部分數,一邊數越來越大,另一邊的數就越來越小。
大班數學教案 篇8
大班數學活動:圈里有幾個
活動目標:
1.學習計數兩圈交叉情況下圈內物體的數量。
2.探索按標記圖要求在圈里擺放相應數量物體。
3.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功感和合作游戲的樂趣。
重點:學習計數兩圈交叉情況下圈內物體的數量
難點:探索按標記圖要求在圈里擺放相應數量物體
活動準備:
課件,體操圈若干,瓶寶寶8只,幼兒操作用的小兔、圓圈等。活動過程:
一、玩游戲“老鼠籠”,數數圍住了幾只小老鼠
二、玩套圈并看標記記錄
1.出示瓶寶寶,引導幼兒數出瓶寶寶的數量,請幼兒玩套圈。
2.出示標記圖,請幼兒說說標記圖的含義。
3.請幾名幼兒和教師同時套圈,設置兩個圈同時套中一個瓶寶寶的情境,引發幼兒討論:綠圈和紅圈套中了同一個瓶寶寶,這個瓶寶寶該算誰套中的。
三、學習計數兩圈交叉情況下圈中瓶寶寶的數量
1.課件上演示兩圈套中同一個瓶寶寶的過程,帶領幼兒分析交叉部分瓶寶寶的特征:既在紅圈也在綠圈,計數兩個圈內瓶寶寶數量時都要將它算進去。
教師邊在課件上演示邊講解:紅圈套中一個瓶寶寶,綠圈過來
了,和紅圈怎么樣了?(交叉在一起)現在瓶寶寶在什么地方?(中間)你們說的“中間”是不是這個地方?(帶幼兒徒手畫一畫公共地方)這是紅圈和綠圈公共的地方,小朋友們仔細看看,公共地方的瓶寶寶在紅圈里嗎?(將綠色變淺)在綠圈里嗎?(將紅色變淺)這個瓶寶寶既在紅圈里,也在綠圈里,我們數紅圈套中幾個瓶寶寶的時候要把公共地方的瓶寶寶算進去,數綠圈套中幾個瓶寶寶的時候也要把公共地方的瓶寶寶算進去,記住了嗎?
2.操作課件,改變交叉部分瓶寶寶的數量,引導幼兒正確計數紅、綠圈里各有幾個瓶寶寶。并在課件上記錄下來。
(借助白板的拖動、變色、移動等功能,讓幼兒直觀地看到兩圈如何交叉形成一個公共部分,明確所要計數對象的范圍,從而讓幼兒真正理解公共部分物體的特征,這是本節活動的重、難點所在。)
四、操作活動:兔寶寶站圈
1.出示標記圖一:紅圈里站2只兔子,綠圈站兩只2只兔子,分析標記圖要求:怎樣給3只兔寶寶站圈。
教師設疑:紅圈里要站兩只,綠圈里也要站兩只,這可怎么站呀?教師幫助幼兒分析,給3只兔子站圈
2.出示標記圖二:紅圈3只綠圈2只,幼兒看標記操作,重點引導幼兒思考兩圈交叉部分站幾只兔寶寶。
3.出示標記圖三:紅圈1只綠圈3只,怎樣站圈?
五、合作游戲:站圈樂
1.幼兒分組自由站圈,說說自己一組是怎樣站的。(課件演示
不同結果)
小結:原來4個小朋友站兩個圈有好多不同的站法。
2.分別標記圖一(紅圈里2人,綠圈里3人)、圖二(紅圈里2人,綠圈里4人)、圖三(紅圈里4人,綠圈里4人),幼兒看標記玩站圈游戲,體驗成功和合作的樂趣。
活動延伸:
1.為每組幼兒提供一個可隨意翻動、組合的標記牌,讓幼兒自行翻牌玩站圈游戲。
2.鼓勵幼兒嘗試5人一組玩站圈游戲。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對孩子們來說挑戰不斷,驚喜不斷!從孩子們高漲的學習熱情和一張張自信的笑臉看得出他們喜歡這樣的活動。這也讓我對活動內容的選擇、活動的組織與指導等方面有了更多的思考。
1.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讓幼兒學習計數兩圈交叉情況下圈內物體數量涉及“交集”這一概念,有人會問:“讓幼兒接觸交集是不是為時過早?”我的想法是,既然幼兒的生活、游戲中遇到了這樣的問題,我們就不應該回避,應該將幼兒遇到的問題通過教學活動來解決,再讓孩子將獲得的`有效經驗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生活數學”理念。
2.運用課件,化繁為簡。本節活動中,我運用了課件,化解了教學重、難點。課件中的圈和兔子、瓶子可拖動、移動,可調節透明度等功能,為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方便,能讓幼兒更直觀地感知公共部分
物體的特征,明確計數范圍。我可以根據孩子的學習情況變換物體數量、書寫數字等,極大地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形成了良好的師幼互動。
3.做中學,體驗快樂。實踐證明,幼兒必須通過親自的感知和實際操作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數概念。本節活動中我為幼兒創設了玩套圈、幫助兔寶寶站圈、4人一組玩站圈游戲等情境,引導幼兒通過自身的操作自行建構經驗圖式,為形成數概念創造條件。值得一提的是,幼兒4人一組完成站圈任務環節,還為幼兒創設了一個協作學習的空間,幼兒必須在與同伴的不斷合作、調整中才能完成任務。幼兒在活動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增強了自信心,真正體現了通過數學學習發展多元智能。
【大班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大班優秀數學教案02-13
大班幼師數學教案02-14
大班數學教案06-27
大班對稱數學教案04-02
大班快樂數學教案04-02
大班數學教案:小矮人上樓梯_大班數學教案07-08
大班數學教案通用09-08
有關大班優秀數學教案09-13
大班數學教案【精】01-06
【薦】大班數學教案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