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時間:2023-09-08 10:05:58 芊喜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精選20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精選20篇)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1

  課題:

  小數的大小比較第課時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掌握一位小數大小比較的方法,從中進一步學習簡單的數學推理。

  2.通過運用一位小數大小比較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3.培養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習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掌握一位小數大小比較的方法。

  教學難點:

  運用一位小數大小比較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1.課件出示教材第90頁主題圖,談話引入:今天天氣真熱,童童想到冷飲店買些冷飲。請大家觀察價目表,看看這里有哪些品種的冷飲,價錢分別是多少?

  學生看圖,教師指名說說每種冷飲的名稱和價錢。

  教師整理板書:雪糕0.8元,冰棍0.6元,冰磚1.5元,蛋筒2.2元。

  提問:通過這些商品的價錢,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學生自由提出問題)

  2.談話:童童想買雪糕和冰棍,她想知道哪個貴一些,你能幫她比一比嗎?揭題:怎樣比較小數的大小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內容。

  二、交流共享

  1.教學例3。

  提問:如何比較0.8和0.6的大小?

  課件出示:0.8 ○ 0.6

  學生獨立思考后小組討論,并選派代表交流、匯報想法。

  想法一:0.8元是8角,0.6元是6角,8角大于6角,所以0.8>0.6。

  想法二:0.8=8686,0.6=,>,所以0.8>0.6。 10101010

  出示兩個正方形,讓學生在正方形中分別涂色表示0.8和0.6,再比一比。(得出0.8>0.6)小結:兩個小數都是零點幾的,我們可以比較它們的小數部分,十分位大的這個小數就大。

  2.試一試。

  提出問題:比一比雪糕和冰磚的價格,并和同學說說你是怎樣比的。

  出示:0.8 ○ 1.5

  (1)學生獨立思考后小組討論,小組選派代表匯報想法。

  想法一:0.8的整數部分是0,1.5的整數部分是1,那么0.8肯定小于1.5,所以雪糕便宜。

  想法二:0.8寫成分數是88,<1,而1<1.5,所以0.8<1.5,雪糕便宜。 1010

  想法三:因為8比15小,所以0.8<1.5,雪糕便宜。

  (2)談話:同學們說得很多,這些方法都能比較出它們的大小,我們還可以用數軸來表示這兩個數。

  (出示數軸圖)提問:你能在數軸上標出0.8和1.5的位置嗎?

  學生在教材中的數軸上標出兩個小數的位置。

  學生匯報交流,并說說自己的想法。

  小結:兩個小數的整數部分不相同時,可以先比較整數部分,整數部分大的這個小數就大。

  (3)引導:在數軸上標出0.6,比較0.6、0.8和1.5這三個數哪個,哪個最小。學生獨立標出位置,并比較大小。

  (4)任意選兩種冷飲,比一比價格,再說說你是怎樣比的。

  學生在小組里交流,主要比較以下四種情況:

  0.8○2.2 0.6○2.2 1.5○2.2

  組織學生在班級中交流比較的方法,師生共同講評。

  比一比:四種飲品,哪種冷飲最貴,哪種,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回答)

  3.小結小數的`大小比較方法。

  提問:我們在比較小數的大小時,可以采用什么方法來比較?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先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再全班交流,最后教師總結。

  (1)采用換算單位法,把較大的單位換算成小的單位。

  (2)數軸比較法,先把這些數依次在數軸上標出,然后比較其大小。

  (3)整體比較法,即位數相同,從位比起,相同數位上的數誰大這個數就大;位數不同,先看整數部分,整數部分大的這個小數就大。整數部分相同的時候,就比較十分位上的數,十分位上的數大,這個小數就大。

  三、反饋完善

  1.完成教材第91頁“想想做做”第1題。

  (1)出示圖片,讓學生觀察。

  提問:從圖中你能知道兩條彩帶各長多少厘米嗎?(6厘米和9厘米)

  再問:用分米作單位,這兩條彩帶分別長多少?

  再問:你能比較這兩個小數嗎?(0.6分米<0.9分米)

  (2)要求:先寫出小數再比較大小。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交流,并說說想法。

  2.完成教材第91頁“想想做做”第2題。

  讓學生先根據圖中的涂色部分寫出小數,然后比較大小。

  指名匯報,匯報時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比較方法。

  3.完成教材第91頁“想想做做”第3題。

  讓學生先回顧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再獨立完成,完成后指名匯報。

  4.完成教材第91頁“想想做做”第4題。

  讓學生先在數軸上標出數,然后按順序把三個數填入括號內,最后集體交流,說說比較的過程。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哪些疑問?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2

  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數除整十、整百、整千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口算,提倡算法的多樣化。

  2、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會合作學習。

  教學重點:

  探索并掌握一位數除整十、整百、整千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口算。

  教學難點:

  算法的'多樣化;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會合作學習。教學用具:掛圖、數字卡片、小黑板。

  教學設計: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科學技術水平也在迅猛的發展。我們先進的社會,科技水平到底發展到什么程度?還有哪些領域還有待我們繼續開發?你們想了解嗎?今天老師就帶你們到科技館去參觀。

  二、探索新知

  1、讀題,求“平均每輛車坐多少人?”可以怎樣列式,并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2、學生列出“60÷2”的算式后,引導學生思考怎么計算。

  3、組織學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提倡算法多樣化)

  三、拓展應用

  1、 60÷3 200÷5 240÷8 120÷4 560÷7 900÷3 180÷6 270÷9 2、一包糖共80塊。分給2人,平均每人……人數平均每人分到的塊數2 4 8

  80÷2 =

  你發現了什么?

  3、這本書共170頁,我已經看了90頁。

  ⑴、還剩多少頁每看?

  ⑵、剩下的書,要在4天內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頁?

  四、總結:通過前面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

  五、作業:作業本上的作業。

  課后反思: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3

  教學目標:

  1、基本掌握整十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口算和筆算。

  2、通過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借助實物操作形成“自己的算法”。通過討論和比較,明確算理。

  教學重難點:

  在明確算理的基礎上,基本掌握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筆算方法。

  課前準備:

  口算卡片、幻燈片、小棒。

  教學過程:

  一、復習

  表內除法口算。

  出示口算卡片,視算。

  復習除法筆算的格式。

  9÷2=

  指名板演。提問各部分名稱。

  導入新課。

  出示課題:除法。

  二、新授

  1、教學40÷2。

  出示場景圖。

  觀察場景圖,說說知道了什么。

  出示第一個問題:平均每個男孩買多少枝?

  學生口答算式,老師板書:40÷2

  2、教學46÷2。

  先自己想一想,結果是多少,然后告訴你的同桌。組織全班交流。

  明確:4個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個十,也就是20。出示第二個問題:平均每個女孩買多少枝?

  3、練習。

  學生口答算式,老師板書:46÷2。

  4、教學筆算46÷2。

  先用小棒擺一擺,想一想結果是多少,然后和同桌交流。組織全班交流。

  明確:每人先分得2捆是20枝,再分得3枝,合起來是23枝。板書口算的想:40÷2=20 6÷2=3 20+3=23

  出示口算卡片,視算。選擇幾題說說算理。

  自學除法筆算的方法。

  指導筆算除法的順序和方法。

  提問:2為什么寫在商的十位上?

  第二個4是怎么來的'?

  第二個和第三個6分別是怎樣來的?

  三、練習

  做做第1題。

  說明46÷2還可以用豎式來計算。

  板書2 46說明豎式的寫法,以及在橫線格上的位置。

  做想想做做第2題。

  課堂小結

  討論并指名回答。

  作業

  直接寫得數。

  寫完后比一比每組兩題在計算上有什么聯系和區別。

  (1)先獨立做前兩題。

  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比一比兩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完成后兩題。

  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今天你學到了什么知識?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4

  教學內容:

  九年制義務教育課本數學三年級第一學期P14~P15

  認知目標:

  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引入兩位數、三位數與一位數相乘的乘法。

  能力目標:

  繼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充滿著數學問題,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的能力與從數學角度觀察周圍世界的習慣。

  教學難點:

  1、能從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乘法問題。

  2、在諸多素材中選擇合理條件進行列式。

  教學策略:

  通過模擬學生熟悉和感興趣的生活場景和學生間的小組活動,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兩、三位數與一位數的.乘法。

  教具準備:

  配套軟件平臺,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1、小朋友,雙休日爸爸媽媽經常會帶著我們一起去大賣場買東西,你有自己購物的經歷嗎?(請學生交流自己的經歷)

  2、出示P14、15主題圖,大賣場里真熱鬧!今天讓我們和小胖一起去購物吧!

  小胖要給福利院的小朋友買一份禮物,你知道他要買什么嗎?你能把小胖要買薯片的事說成一個數學故事嗎?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生:小胖要買3箱薯片,每箱42元,一共需要多少錢?

  怎樣列式

  3×42或者42+42+42 表示什么意思:表示3個42

  3、師:像這樣的問題用乘法解答比較方便。在大賣場里還有很多這樣的乘法問題,讓我們一起去解決。出示課題:大賣場中的乘法

  [從學生交流自己去大賣場購物的經歷引入學習,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小胖購買薯片的故事描述,讓學生再次理解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的道理,從而為接下去的練習打好基礎。]

  二、探究嘗試

  1、提問:你還能找到大賣場中其他的乘法問題嗎?

  學生舉例:小胖要買3箱薯片,每箱12罐,一共有多少罐?列式:3×12 嘗試比較剛才的兩個小故事的異同之處。

  小結:根據故事描述的不同情況,我們可以解決不同的問題。

  師:大賣場中到處都有乘法故事、乘法問題,我們來比一比誰找到的乘法問題最多,在小組里和小伙伴們一起說一說。

  2、小組活動:找大賣場中的乘法問題,邊說邊記錄算式。

  3、全班交流

  (1)小亞家買了4箱獼猴桃,36只裝一箱,總共有多少只?

  4×36

  (2)小亞家買了4箱獼猴桃,68元一箱,需要花費多少錢?

  4×68

  (3)礦泉水23元一箱,買4箱需要多少錢?

  4×23

  (4)礦泉水24瓶一箱,買4箱有多少瓶?

  4×24

  (5)每臺微波爐329元,買4臺給福利院,共要多少錢?

  4×329

  (6)每袋大米37元,5袋大米需要多少錢?

  5×37

  你還可以根據圖上的信息提出其他有關大米的故事嗎?

  (7)每包腰果29元,買3包腰果要花多少錢?

  3×29

  你還可以根據圖上的信息提出其他有關腰果的故事嗎?

  4、師小結:我們找到了這么多的乘法問題,列出了這么多的乘法算式,你能給它們

  分類嗎?(分成一位數乘兩位數和一位數乘三位數兩類)

  [在示范性的提出問題之后,注重引導學生從不同的物品、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條件入手,提出不同的有關乘法的問題。通過模擬生活場景的創設,讓學生采取合作學習的方式,自主的尋找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在總結匯總的時候將提出的問題進行分類,為下面學習新的乘法做好鋪墊。]

  三、總結交流

  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學,我們要注意觀察,發現更多的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四、探究作業

  找一找教室里,校園里,生活中的乘法問題,并把算式記錄下來。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5

  教學目標:

  1、能結合具體的情境初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幾份,每份都可以用幾分之一表示,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能讀、寫分數。

  2、學會運用直觀的方法比較分子都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3、體會分數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進一步激發對數學的好奇心和興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出示秋游圖,把每種食品都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到多少?用拍手表示。

  二、認識幾分之一、操作深化。

  1、直觀操作、初步感知。

  老師演示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問:半個可以用什么數表示?

  揭題:認識分數。(板書:認識分數)

  小結:把一個蛋糕平均分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貼)

  2、操作理解,深入認識。

  老師這里有一張長方形紙,你能折一折,并涂出這張紙的1/2嗎?

  學生活動。

  這些折法都不同,為什么每份都可以用1/2表示?

  師:雖然折法不同,但他們都把這張長方形平均分成了2份,所以每份都是它的1/2。

  3、辨別判斷,鞏固認識。

  下面哪些圖形的涂色部分也可以用1/2來表示?

  4、聯系生活,豐富認識。

  想想看,在生活中1/2還可以表示什么呢?

  看來: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5、認識幾分之一(5分)

  認識了1/2,你還想認識幾分之一呢?(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你想試著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你想認識的幾分之一嗎?

  (小組活動:表示出圓、長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幾分之一)

  匯報:說說看你表示的是幾分之一?你是怎么表示的?

  每人向同組的'小伙伴介紹自己表示的分數。

  小結:把一個物體或者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

  6、教學各部分名稱及寫法。

  7、用分數來表示一些圖形的涂色部分:想想做做1

  誰來說說看圖1的涂色部分可以用哪個分數來表示?圖2呢?說說看為什么能用1/6表示?圖3圖4

  8、感受幾分之一與1的關系:想想做做3

  請大家看屏幕,把一張紙條全部涂滿顏色用1來表示。

  隨著電腦的演示,讓學生猜猜看:現在涂色部分是這張紙條的幾分之一?

  觀察一下從中你能想到些什么呢?

  小結:同樣長的紙條,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三、自主探索,比較大小

  1、實驗:(每小組有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

  實驗:用兩張同樣大小的紙片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它的1/2、1/4,再比一比它們的大小。

  小結:1/2大于1/4

  2、猜想

  那請你猜一猜,1/8和1/2、1/4比一比大小怎樣?

  你是怎么想的?

  3、驗證

  用另一張同樣大小的紙片折一折、涂出它的1/8,和它的1/2、1/4比比,看看我們的猜想正確嗎?

  小結:通過實驗我們驗證了自己的猜想:平均分成的份數越多,表示每一份的分數就越小。

  4、想想做做第5題。

  四、全課小結

  1、回顧一下,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你還有什么疑問嗎?

  2、找分數:其實分數就在我們身邊,讓學生在熟悉的教室中尋找分數。

  3、小結:生活中的分數還有很多很多,我們要做有心人,善于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生活,大膽猜想,勇于探索,相信同學們會有更多的收獲。

  4、介紹分數產生的歷史。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6

  教學內容:

  千米的認識

  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個常用的長度計量單位,在學生的生活中經常會聽到、看到有關千米(公里)的使用信息,建構效果的好與壞,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對于這部分知識正確觀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個較大的長度單位,“直接性”和“可視性”的體悟或者從感受經驗比較抽離,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習過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較困難,是本課學習的難點。

  學情分析:

  學生在一、二年級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會在走路上學、乘車旅游、參加運動會等生活經驗中接觸到千米(公里),這就使得本節課很容易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考慮到學校學生的具體情況,在幫助學生建立1千米實際長度概念時選用學生熟悉周圍環境,這樣既能有效化解難點,又能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進行相應的換算。

  2、通過實踐活動,親身體驗“1千米究竟是多長”,形成對“千米”的量感。

  3、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認識千米,讓學生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點:

  認識千米,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教學難點:

  通過體驗,形成對“千米”的量感

  教學關鍵:

  通過親身體驗充分感知1千米究竟有多長。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練習紙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我們之前已經學過了關于長度的單位,說一說,你學過哪些長度單位?你能不能把它們從大到小排列一下?

  板書:米(m) 厘米(cm) 毫米(mm)

  請說一說它們之間的進率。

  板書: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下面的括號中填什么長度單位合適?

  課桌的長度約是100( ) 上海環球金融中心492( )

  學校運動會比賽跑200( ) 一枚一元硬幣的厚度約是2( )

  (說明:既復習了舊知,又為探索新知做好鋪墊,同時使學生感受到知識之間的`系統性。)

  3、師:國慶節,老師從上海出發到南京,指示牌顯示距離南京還有268(?),后面應該是哪個長度單位呢?

  4、揭示課題:用米、厘米都太短了。上海到南京的距離比較遠,我們需要用更大的長度單位來測量,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千米。(板書)

  板書:千米的認識

  (說明:從現實生活出發讓學生產生認知上的沖突,使學生感受到認識千米的必要性。)

  二、探究

  (一)導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見過“千米”,如:

  1、出示圖片。

  圖1:路標。

  圖2:限速。

  師:你還在哪些地方見過或聽過“千米”?(讓生答)

  小結:表示鐵路、公路等比較長的距離時,通常用千米做單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

  板書:(公里)km

  (二)新課展開:

  1、初步建立“千米”觀念:

  師:各位同學,請大家看運動場的跑到圖,它的環形跑道一圈是200米,這樣跑幾圈剛好是1000米?(5圈)

  我們可以寫成

  1千米=1000米 (指導學生朗讀:用不同的停頓來區分)

  練一練:

  2千米=( )米 (讓學生說想法)

  想:2千米就是2個1千米,即20xx米

  5千米=( )米

  想:5千米就是5個1千米,即5000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

  師:1千米到底有多長?

  出示學校周邊地圖:這是我們學校周圍的地圖,從校門口出發,你認為走到哪里是1

  千米呢?(學生討論,交流,反饋)

  (說明:以情激趣,使學生感到生邊處處有數學,由抽象的“千米”形成正確的表象,從

  而加深對“千米”的認識。)

  三、練習鞏固

  1千米在你們頭腦中已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讓我們來做一些練習,看看同學們的掌握

  情況。

  1.填空

  8千米=( )米 4千米400米=( )米

  3千米25米=( )米 2750米=( )千米( )米

  讓學生獨立嘗試,加深對千米的認識。

  (2)交流反饋。

  2.選擇題

  鴕鳥是世界上最大的鳥,身高約4( ),每小時能跑40( )

  A.厘米 B.米 C.千米

  海拔最高的大河位于我國西藏自治區的雅魯藏布江,平均高度約為海拔4( )

  A.厘米 B.米 C.千米

  四、聯系生活,學會應用

  1、十一期間,小丁丁沒有選擇出門旅游,他在少年宮參加完活動準備去圖書館,請問,有幾條路可以選擇?

  620m

  620m

  小丁丁覺得路太遠了,他決定打車,請你任選走法,計算一下長度,如果選擇出租車,你的選擇起步價夠嗎?

  五、課后實踐:

  1、實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估一估走一千米需要多長時間。

  (說明:千米的實際長度的感知,只有通過學生的實踐活動,才能有更為深刻的認識)

  六、板書:

  千米的認識

  千米(公里)km 米(m) 厘米(cm) 毫米(mm)

  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000米=1千米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7

  第1課時:秒的認識

  教學目標:

  1、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認識新的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過動手操作等豐富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時間觀念。

  3、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滲透愛惜時間的教育,教育學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學重點:

  借助豐富的活動,讓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 教學難點: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學生)口算卡片,每人準備一個時鐘。 教學步驟:

  一、情境導入

  (播放新年聯歡晚會的片段)

  談話:新年的鐘聲將敲響,讓我們一起來倒計時。(課件出示鐘面,伴隨著“滴答”聲,讓學生共同進行倒計時)

  談話:剛才,我們進行倒計時,像這樣計量很短的時間,我們常用比分更小的單位——秒。今天,我們就共同來認識這個新朋友。(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一)認識時間單位“秒”

  1、師:你知道怎樣計量用“秒”做單位的時間嗎?請仔細觀察你們所帶的鐘表,看看有什么發現。

  2、學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學生反饋:

  ①時鐘有3根針,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針。

  ②秒針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讀取電子表上的時間時,讓學生可以利用以前學過的電子表的讀法進一步類推。

  4、體驗1秒鐘

  ①師:1秒到底有多長呢?讓我們閉上眼睛,仔細聽一聽。(利用時鐘的'“滴答聲”讓學生感受。)鐘表發出“滴答”一聲所經過的時間就是1秒。

  ②學生跟著時鐘的“滴答聲”,做拍手練習,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誰拍得最準。

  ③比一比,哪位學生不看時鐘,每秒數一個數,看誰數得最準確。

  ④小結:剛才,我們聽到鐘聲“滴答”一聲就是一秒,我們拍一下手用1秒,數一個數也是用1秒。1秒的時間確實很短,但是有些現代化的工具在這短短的1秒鐘里卻可以做很多事情呢。(舉幾個具有說服力的數據說明1秒鐘的價值)所以,我們可別小看了這短短的1秒鐘,它的作用可大了。我們要珍惜時間,不浪費每1分、每1秒。

  5、師:(邊撥秒針)秒針從數字12走到數字6,這表示經過幾秒?從數字

  6走到8,表示經過幾秒?請你輕輕告訴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還知道秒針從哪兒走到哪兒也是10秒?

  (二)探索分與秒之間的關系

  1、師:如果秒針從數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數字12,這時經過多長時間,分針有沒有什么變化。

  2、讓學生小組合作,仔細觀察鐘面,自主探索。

  3、學生反饋。

  4、小結:秒針走1圈,就是60秒,這時分針走1小格,也就是1分鐘,所以1分=60秒。

  (三)練習:體驗1分鐘

  1、讓學生看鐘表,通過讀秒來體驗1分鐘的長短。

  2、師:1分鐘能做什么呢?

  讓學生分組畫畫、寫字、做口算、摸脈搏體驗1分鐘實際的長短。

  3、讓學生舉例,說說1分鐘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認識時間單位——秒)有了秒針,計時就更準確了,時針、分針、秒針在時間王國里分工合作,準確地為人們報時。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一”第2題。

  填上合適的時間單位。

  補充:

  ①們上一節課的時間是40( )。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2、跑步比賽

  師:讓我們一起到緊張激烈的運動場上去看看。50米決賽剛結束,你能通過鐘表的顯示,說出運動員的成績嗎?從這張成績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動:

  師:下課鈴聲響了,請大家安靜,迅速地將課桌上的學習用品整理到書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時間。看誰整理得又快又好。(學生整理,教師報時)

  師:相信大家今后每時每刻都能這樣珍惜分分秒秒,做時間的主人。

  四、作業收集有關時間的信息。

  課后反思:

  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認識時、分和會讀、會寫幾時幾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的知識性目標相對簡單,但單位時間比較抽象,不象長度單位、質量單位那樣可以借助具體的物體表現出來。本節課的重點是通過一系列的體驗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起1秒、幾秒及1分的時間觀念。在教學設計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幾個環節: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利用學生熟悉的場景,使學生直觀認識生活中“秒”的存在,幫助學生認識抽象的時間概念。通過讓學生參與倒計時的活動,使學生初步感受“1秒”的長短,同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由于學生已經認識了“時、分”,因而在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自主進行探究,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等形式來解決“怎樣計量用?秒?做單位的時間”及“分與秒之間的關系”等問題。讓學生真

  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借助活動讓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首先通過讓學生拍手、數數、寫字、畫畫等活動讓學生體驗1秒鐘、1分鐘的長短,在體驗1分鐘時還讓學生體驗同樣是1分鐘做不同事情時的不同感受。由此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同時注意培養學生愛惜時間的意識。

  4、注意讓學生收集有關時間的信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5、多給學生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事情所需時間,在頭腦中建立表象,在估測其他事情時可借鑒作比較。

  當然,除了在學習秒的認識是可以這樣做,建立其他數學概念也可運用這樣一些做法。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8

  第2課時:時間的換算及計算

  教學目標:

  1、通過加深學生對時間單位的認識,發展學生的時間觀念。

  2、會進行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

  3、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難點:

  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

  教具準備:

  時鐘模型、投影儀、課件。

  教學過程:

  一、猜謎游戲引入:

  1、猜謎語:矮子走一步,高個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個走半天。

  2、學生猜出謎底后,教師拿出一個鐘面模型,提問: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個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針走一小格的時間是多少”?“分針走一圈的時間是多少”?“時針走一大格的時間是多少”?“時針走一圈的'時間是多少”?

  ③“1時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師演示課件,撥出不同的時刻,讓學生讀出時間。如:5時,3時20分,6時,9時50分等。

  4、引出課題:我們已經學會看時間,但如何計算經過的時間呢,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時間的計算”。(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1:2時=()分

  (1)教師:1時等于(學生答)那2時呢?

  (2)學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饋

  a、60+60=120分

  b、2時就是2個60分,即60×2=120分

  (4)教師小結。

  2、完成第4頁“做一做”先獨立完成,再集體訂正,訂正時,可以指名學生說一說得數是多少?是怎樣想出來的?然后教師小結出時間轉換的方法。

  方法(一):時、分、秒是從大到小的單位,像百位、十位、個位一樣;

  方法(二):時、分、秒中從小單位向相鄰大單位換算,即秒向分換算,分向時換算是滿六十進一,進位原理與個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進位類似。

  60秒=1分(10個1=1個10)

  60分=1時(10個10=1個100)

  反過來也是一樣的。

  3、教學例2。

  (1)教師投影例2的情境圖,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圖,說說圖意:小明7時30分離家,7時45分到校。

  (2)師: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多少時間呢?

  (3)學生討論回答,試著讓學生歸納出計算時間的各種方法:

  a、分針從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鐘。

  b、45-30=15,是15分鐘。

  4、小結

  5、請一至兩名學生說說自己從幾點出門到學校是幾點。讓臺下的學生幫忙算一算。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第5頁“做一做”。

  集體訂正時,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鐘表上實際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時少()分,1時比45分多()分。

  (2)一節課是()分,課間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時。

  3、競賽:教師口頭報時刻,如:3時至3時45分,經過幾分?學生搶答,看誰搶答得快,教師給予獎勵。

  四、全課總結,回歸評價:

  教師:現在是幾時幾分?我們剛才是從9時開始上課,從上課到現在經過了幾分?一節課40分鐘很快就過去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是啊,時間就像金子那樣寶貴,我們要珍惜每一分時間,多學一點本領,長大更好地建設祖國。

  教學反思:

  本節課教學能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學生熟知的、感興趣的計算,用家到學生經過的時間來組織教學。一方面教師要相信學生,給予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時間與空間,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經驗得出計算的時間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師也要細致引導,通過學生對計算方法的總結和實際應用鞏固所學。通過不斷地積累解決問題的策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9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43頁的例題和“試一試”,第43~44頁的“想想做做”第1~4題。

  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和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感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學習畫線段圖分析數量關系,學會解決與倍有關的兩步計算實際問題及相應的變式問題。

  2.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進一步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獨立思考和探究問題的意識、習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談話:今天,老師發現你們穿的衣服很漂亮,你知道你的上衣和褲子是誰買的嗎?你知道它們的價格嗎?這節課我們就來解決一個有關買衣服的問題。(板書:解決實際問題)

  二、學習新知

  1.教學例題。

  課件出示媽媽帶著玲玲去買衣服的情境。出示褲子標價“28元”,營業員阿姨說:“上衣的價錢是褲子的3倍。”玲玲的媽媽問營業員:“買一套衣服要多少錢?”

  提問:從上面的情境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理解買一套衣服的意思嗎?

  談話:今天老師還請來了一位數學小助手,它的名字叫線段圖。我們可以先用一條線段表示出褲子的價錢。(教師在黑板上畫出表示褲子價錢的線段圖)

  表示上衣價錢的線段該畫多長呢?(學生討論)

  為什么要畫這樣的3份長?讓學生在書上畫出表示上衣價錢的線段,并指名到黑板上畫。

  要求一套衣服一共要多少錢,也就是求褲子和上衣的價格一共是多少,我們可以這樣表示問題(畫出括號,寫上問號)。

  這樣線段圖就畫完了,誰能指著線段圖的每一部分說說表示的意思?

  談話:這個問題需要幾步計算來解決?你會解答嗎?做在草稿本上,如果不會解答,可與同桌討論后再解答。

  交流:誰來說說你是怎樣列式的?(指名說,教師板書)

  說說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估計學生一般先求上衣的價錢,再求一套衣服的價錢)

  提問:有沒有不同的算法?如果沒有不同的算法,教科書上的'第二種解法不再教學。如果有學生說到第二種解法,先讓學生說出算式,教師板書。再讓學生指著線段圖說一說“1+3”表示的意思,即褲子的價錢是1個38元,上衣的價錢是3個28元,一套衣服的價錢是4個28元。所以第二步用28×4求出一套衣服的價錢。

  2.教學“試一試”。

  (1)談話:媽媽想考考玲玲,她把問題改了改。(出示問題:一件上衣比一條褲子貴多少元?)指名讀問題。

  (2)談話:我們先看線段圖,問題改了,線段圖要不要改?怎樣改?

  你能指出要求的是哪部分嗎?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在黑板上改線段圖。

  會解答嗎?做在練習本上。指名板演。

  (3)交流:說說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提問:有用第二種方法解答的嗎?如果沒有,不再教學這種解法,如果有第二種解法解答的,讓學生板演,并說出自己的想法。

  3.比較。

  提問:這兩道是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在學生回答時,把課題板書完整。

  三、組織練習

  1.做“想想做做”第1題。

  出示帶子圖,說說問題是求什么。

  獨立解答后交流是怎樣解決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題。

  指名說說線段圖所表示的意思。獨立解答。

  交流并訂正。說說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做“想想做做”第3題。

  提問:題目中告訴我們哪些信息?要我們做什么?

  學生各自填表。

  全班共同校對。

  4.補上合適的條件。

  養牛場里有黃牛25頭,________,奶牛和黃牛一共有多少頭?

  (1)補上一個條件,使它成為一道一步計算的問題。

  (2)補上一個條件,使它成為一道兩步計算的問題。

  先獨立思考,再交流。

  5.出示情境圖。

  編一道用今天學習的兩步計算解決的實際問題。

  四、布置作業

  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10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個物體或圖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并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產生分數。

  2、正確認識和讀、寫幾分之一的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名稱。

  3、能用實際操作的結果表示相應的分數。

  4、會直觀比較簡單分數的大小比較。

  教學重難點

  重點:正確認識幾分之一的分數。

  難點:知道平均分才能用分數表示,會直觀比較簡單分數的大小。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生每人準備同樣大小的圓形紙、長方形紙,繩子,水彩筆。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

  備注

  一、情景導入

  二、研究二分之一

  三、導入其它的幾分之一

  四、練習

  五、比較大小

  六、拓展

  1、(課件動畫展示)星期天,小紅和小明去郊外野餐,看看他們準備了什么好吃的?(課件出示4個蘋果、2瓶礦泉水、1個蛋糕)如果你是他倆,你打算怎么分這些食品呢?(結合學生口答,老師出示:2個蘋果

  1瓶礦泉水

  半個蛋糕)

  這三個結果中哪個結果比較特別?

  “半個”你能用一個數來表示嗎?

  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像這樣的數,它們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分數。(板書:分數)

  1、那么什么是分數呢?

  (邊說邊課件動畫演示切蛋糕)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這一份就是它的(老師指著左半個蛋糕,在蛋糕上出示分數)。老師指著另一半蛋糕問:那這一份呢?(學生回答后,動畫出示分數)也就是每份是它的。就是分數。

  說說是怎么得來的?(指名說,老師小結,并課件出示文字,再互相說說,并結合口答板書)

  2、在我們桌上有一些紙片和繩子,你能找到它們的嗎?

  你是怎么得到的?

  歸納:不管怎樣,只要把一樣物體平均分成2份分,每份就是它的。

  3、剛才小朋友們找到了,在這些圖形中,哪些圖形的`涂色部分能用來表示。

  最后一個圖形的涂色部分你覺得是幾分之一?你怎么想的?

  你覺得還可有哪些分數?(指名學生口答并板書出分數)

  今天所學的分數有共同的地方,誰發現了?小組里討論。(指名說)

  1表示什么?橫線下的數又表示什么呢?

  像分數都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請大家自學P100。

  交流,結合回答板書:......分子

  ......分數線

  ......分母

  我們認識了分數,那下面的圖形你能用分數表示嗎?(書本P101第1題)

  最后一幅變為

  同樣涂色部分,為什么分數變了?

  1、剛才我們折出了圓的,你還能折出圓形紙的幾分之一?

  和你的同桌折的要不一樣,并把一份涂上顏色,說說你是是折的。

  2、同桌比較涂色部分誰大誰小?分數誰大誰小?

  (師選二分之一和十六分之一比)

  3、看這張圓形紙(師出示八分之一),你認為貼在哪里好?為什么?

  4、(師選四分之一,不給學生看到)四分之一你認為放在哪里好?為什么?

  拿出圓形紙,驗證。

  (課件)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途中吃吃西瓜的故事,思考:四分之一與六分之一到底誰吃的更多?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11

  教學內容:

  三年級上冊練習二十三的第7——10題

  教學目標:

  使學生理解分數的含義,進一步明確簡單的分數大小的比較方法和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并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認識分數的含義

  教學難點:

  認識分數的含義、建立分數的概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這節課的復習內容是“分數的初步認識”(板書)。現在,請同學們數一數今天一共來了多少同學?其中男同學占全體同學的幾分之幾?女同學占全體同學的幾分之幾?

  1、學生答師板書(師故意把順序寫錯),讓生發現后一起用手寫,并由學生說出分數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含義是什么。(出示一些圖形學生讀并說出含義)

  2、剛才同學們已經說出男、女同學各占全體同學的幾分之幾,現在請比較這兩個分數的大小,并說出你是怎樣比較的(分母相同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數大;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數大),說到這里老師有個小故事叫“貪吃的豬八戒”到時要小朋友運用知識幫忙解決問題,“話說唐僧師徒去西天取經,有一天孫悟空找到一個大西瓜,聰明的孫悟空靈機一動,想逗一逗豬八戒,就說:“這西瓜我們四人分著吃,四人分別吃這個西瓜的,怎樣分?”豬八戒搶著說:“我來分,俺老豬飯量大吃得多,所以我吃,師傅吃,沙師弟吃,大師兄飯量小就吃吧。”聽完八戒的話,三人都笑了,你們知道為什么笑八戒嗎?你能幫八戒按他的想法給他們分一分嗎?

  學生說并總結出分子相同看分母,分母越小,分數越大(同時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3、話說回來剛才男同學多還是女同學多,多幾分之幾?并說出計算方法。

  分母相同,分子相加、減。

  出示卡片以開火車形式進行分數加減,比賽看誰回答得又對又快。

  二、升華總結:同學們回答得很好,現在請那位同學來說一說本單元有哪些知識點。(師板書)

  (一)分數的含義;(二)分數大小的比較;(三)分數的加、減法;

  三、拓展練習:為了檢查和鞏固你掌握的知識,請大家做如下練習。

  1、下面哪個圖里的涂色部分是(多媒體出示)。

  2、填空。

  (1)、把一個圓平均分成8份,①5份是它的( ),②一份是它的( )。

  (2)、讀作( ),讀作( )。

  (3)、有( )個,1里有( )個。

  (4)有5個( ),是( )個

  (5)1可以平均分成( )個,可以平均分成( )個。

  3、判斷(對的畫“√”錯的畫“X”并說明理由。

  (1)把一張紙分成6份,每份是6(1)( )

  (2)4分米是1米的( )

  (3)+=( )

  (4)1===( )

  (5)8個蘋果的是2個。( )

  4、(1)把一個蛋糕平均切成8塊,爸爸吃3塊,媽媽吃2塊,小英吃1塊,他們各吃了這個蛋糕的幾分之幾?

  (2)小紅看一本書故事書,第一天看了全書的,還剩幾分之幾沒看?

  5、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問題都和分數有關,誰能出一些題考考大家(生提生答)。

  四、質疑問難。

  五、評價:表揚學得好的同學,讓學生再歸納本節課的知識點。

  板書設計:分數的初步認識

  一、分數的含義

  二、分數的大小比較

  三、分數的加減法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12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 “有余數的除法”。

  【教學目標】

  1.認識余數,知道余數的含義。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數除法的基礎上,掌握有余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

  3、初步培養學生觀察、比較、綜合的能力。

  4、通過探究過程,使學生感受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培養探究性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探究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教具、學具】

  三角形、正方形、圓形圖片若干。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激發興趣

  1. 考考老師:請同學們利用已經學過的找規律的知識,用學具設計一個規律,然后告訴老師,你是怎么擺的,接下來你想讓老師猜幾號學具,老師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么。不信,誰來考考老師?(可以請不同的學生試一試,學生很驚奇。)

  2. 適時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師為什么能很快猜出來的?等你們學會了今天的知識,就知道老師為什么能很快猜出來的了。

  [評析:從學生已有知識出發,用學生考老師的形式引入新課,這樣做,既為學生創造了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建構概念

  (一)明確圖意,展開思維

  利用課件呈現主題圖:通過創設校園里學生課外活動的情境,引導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計算。(如插旗子時按4面為一組的;跳繩時分成4人一組;打籃球的學生為5人一組;板報下面的花為3盆一組等。)

  [評析: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主題圖,引導學生展開觀察、交流和解決問題等活動,強化學生對“平均分”的應用意識,為下面學習“有余數的除法”奠定基礎。]

  (二)實際操作,感受新知

  1. 教學例題1。

  (1)利用課件演示例1:國慶節到了,同學們打算將聯歡會的會場用鮮花布置,小朋友先般來15盆花,他們打算每組擺5盆,可以擺幾組?老師想請我們班的同學來分一分,你們愿意嗎?

  (2)動手操作:請小朋友拿出學具,用15個學具表示15盆花來擺一擺。

  (3)提問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擺一組,擺成了幾組?15盆花有沒有擺完?想一想15里面有幾個5?

  (4)嘗試列式:如果用計算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你能列出算式嗎?

  15÷5=3(組)

  (5)明確寫法:(結合操作思考)每5盆擺一組,擺成了幾組?并結合具體的.情境讓學生說一說豎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時了解豎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評析:引導學生在已具備的表內除法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有余數的除法的學習。學生雖然在實際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認識,但還缺乏清晰的認識和數學思考。因此,首先由情境引入例題,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運用擺學具的方式感知除法的意義,同時通過理解表內除法豎式的含義,給學生創設自主建構知識的活動空間。]

  2.教學例題2。

  (1)課件演示例2:同學們將校園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會場,還是每5盆擺一組,最多可以擺成幾組?

  (2)動手操作:你們是不是也能用學具代替23盆花來擺一擺。看看每5盆擺一組,能不能全部分完?還剩幾盆?剩下的夠不夠再分一組?

  (3)認識余數:23里面最多有幾個5?這余下的3盆不夠再分一組,這個數你能給它起個名字嗎?(板書課題:余數)

  (4)嘗試列式:23÷5=4(組)……3(盆)

  (5)適時小結:為了分清余數和商,我們要在余數和商中間用6個小圓點隔開。我們把這樣的除法,叫做有余數的除法。(接著板書課題:有“余數”的除法)

  (6)小組討論:如何列豎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組的小朋友說一說。

  (7)學生匯報。

  (8)列出豎式:

  3.觀察比較:看看例1和例2的豎式,比一比,從這兩道題的計算中你發現了什么?

  4.嘗試練習:選擇兩個算式用豎式計算。(一個正好分完,另一個不能正好分完。)

  [評析:本環節教學,教師根據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對新知識的學習進行準確定位,既為學生創設了“跳一跳,摘桃子”的思考平臺,又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間,使學生在認知過程中體會到探索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

  三、觀察比較,理解概念

  1. 探究關系:出示例3,引導學生運用小組分工合作的形式,先列式算一算,再引導學生討論:觀察余數與除數,你們發現了什么?

  15÷5=3(組)

  17÷5=3(組)……2(盆)

  19÷5=3(組)……4(盆)

  21÷5=4(組)……1(盆)

  23÷5=4(組)……3(盆)

  25÷5=5(組)

  16÷5=3(組)……1(盆)

  18÷5=3(組)……3(盆)

  20÷5=4(組)

  22÷5=4(組)……2(盆)

  24÷5=4(組)……4(盆)

  2.歸納總結:(1)剩下不能再分的數才叫余數;(2)計算有余數的除法,余數要比除數小。

  [評析:本環節是在前兩個例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究余數與除數的關系。教學中如果讓每一個學生都來計算這一組題,勢必花費學生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生也會產生厭煩情緒;而采用小組分工合作的形式,既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又讓學生真正體驗到通過團隊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樂。]

  四、鞏固拓展,運用新知

  1. 鞏固題:第52頁的“做一做”。(判斷題,進一步明確“余數要比除數小”。)

  2. 開放題: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數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數是8,余數有可能是幾?如果余數是6,除數有可能是什么數?

  3. 游戲題:“猜猜看”。

  (課件呈現:一組有規律的圖形,猜一猜第10個是什么圖形、第18個是什么圖形,運用課件驗證。)

  4. 拓展題:現在你們能想出老師為什么會很快猜出你們前面所擺的學具是什么了嗎?你們也能運用今天學的“有余數的除法”知識,很快地猜出第24個、第30個圖形是什么嗎?

  [評析:練習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層次性、開放性、靈活性、啟發性和挑戰性。通過讓學生進行不同類型的練習,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尤其是最后一個練習,給學生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整節課前后呼應,使學生掌握的知識系統化、結構化。]

  五、歸納小結,結束全課

  小朋友,這節課你有什么新的收獲?你體驗最深的是什么?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1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學會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實際問題中的信息,分析數量關系,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初步體會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關信息的作用。

  2、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經驗。

  教學重點: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種可能的方案。

  教學難點:

  分析數量關系。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完成下列填空

  2×( )+3×( )=18

  (1)括號里可以填哪些數?其中一個括號的數確定了,是否另一個括號里的數就能確定?

  (2)如果前面括號里填3,后面括號里填幾?

  (3)如果后面括號里填2,前面的括號里填幾?

  2、導入。

  談話:在日常生活和數學學習中,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常常需要運用各種策略。今天這堂課,我們一起運用策略來解決一些問題吧!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題意。

  (1)從圖中我們獲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問題是什么?

  談話:求怎樣派車恰好把8噸煤運完就是求載質量2噸的車、載質量3噸的車各安排運幾次,使得這兩輛車運載煤的總質量等于8噸。實際上可以用式子2×( )+3×( )=18表示。要求出滿足這個條件的所有情況該怎么辦呢?

  2、探索方法。

  (1)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2)匯報交流。

  師:如果用“載質量2噸”的車子裝煤,最多運幾次?

  生:在不用“載質量3噸”的車子裝煤時,次數最多,最多8÷2=4(次),剛好裝完。

  師:通過這個計算,我們知道“載質量2噸”的車子只可能運0-4次,運4次時符合條件,如果安排這樣的車運3次,那么,“載質量3噸的車”應該運幾次才能把煤運完呢?

  生:“載質量2噸”的`車運2次,能運煤2×2=4(噸),剩余4噸需要“載質量3噸”的車運2次才能運完,但是同樣的它們的總運量不能恰好等于8噸。

  師:如果1次呢?0次呢?

  學生獨立完成。

  (3)列表法解決問題。

  師介紹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種方案列舉出來,這樣更好的簡便、直觀。列表如下:

  派車方案載質量2噸載質量3噸運煤噸數

  14次0次8噸√

  23次1次9噸

  32次2次10噸

  41次2次8噸√

  50次3次9噸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條件。

  3、回顧與反思。

  (1)我們在列舉的時候應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順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無限多,適合用列舉的方案嗎?(不適合,在能列舉出所有方案的情況下選擇用列表法列舉)

  (3)檢驗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運完8噸煤。

  學生自我探究。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第33頁“做一做”。

  (1)由題中我們獲得了哪些信息?師明確要求怎么付錢,就是求30元里面有幾個5元和幾個2元,同時需考慮到5元和2元的張數各自只有6張,即最多只能取6張5元或2元。試問如果沒有這個條件,怎么做,加上這個條件后怎么做?這樣有什么區別?

  (2)學生在小組內討論,用列表法把各種可能的方案列出來然后選擇合適的方案。

  (3)匯報交流結果,集體訂正。

  2、完成“練習七”第7題。

  (1)求“每條船都坐滿,怎樣租船?”就是求什么?(學生自由發言)

  (2)求“哪個租船方案最省錢”怎么做?(學生把每一種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別按照大船10元,小船8元計算價格,然后比較大小。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解決問題的策略,你有哪些收獲?在題中的條件和問題比較多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用列表的方法來列舉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選擇符合條件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對于這堂課的學習,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

  板書設計: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14

  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由四部分組成,第58~60頁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第61~62頁教學周長的含義;第63~65頁教學長方形與正方形周長的計算;第66~69頁是單元練習和實踐活動。

  1、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發現長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些特點。

  學生在一年級(下冊)已經直觀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在此基礎上繼續學習這兩種平面圖形,首先是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些特點。教材讓學生觀察教室里的物體,指出一些形狀是長方形或正方形的面,引出本單元的研究對象。

  教材希望學生主動發現長方形、正方形的一些特征,因此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內容、線索,并明確活動的目的。要求學生拿幾張(注意:不是一張)長方形和正方形紙,折、量、比,研究長方形、正方形的邊和角有什么特點。第58頁的幾張照片,起啟發和鼓勵學生操作的作用。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是學生通過對幾個圖形的操作后發現的,是在交流中呈現的。學生的發現往往是點滴、無序、不系統的,教學要引導學生在交流時經歷“無序——有序”“零散——完整”的過程,兩個小卡通的對話是眾多學生的發現經過整理后的概括。在學生分別發現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后,教材要求學生思考:長方形和正方形有相同的地方嗎?引導他們比較這兩種圖形,發現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個角并且都是直角,都有四條邊并且對邊相等。教材組織學生進行比較的目的是幫助他們鞏固對圖形特點的初步認識,至于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關系,只要求學生知道這兩種圖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現在還不講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

  “想想做做”圍繞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設計安排。第1題在釘子板上圍長方形和正方形,學生在一年級(下冊)曾經在釘子板上圍過這兩種圖形,那時他們是憑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直觀認識圍的,現在再次圍這些圖形,要緊扣住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進行思考和操作。可以讓學生說說是怎樣圍的、怎樣想的,圍成的圖形有什么特點。第3題把一張長方形紙按照圖示的方法折、剪,并問學生“剪出的是正方形嗎?為什么?”要求學生根據正方形的特點以及折、剪的過程作出解釋。這道題再次讓學生感受長方形與正方形間的相同點與不同點。第4題用小正方形拼長方形或大正方形,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圖形的特點。其中用小正方形拼一個長方形,答案是開放的,各有兩種不同拼法,有助于學生發展空間觀念。

  長方形的長與寬、正方形的邊長也是本節教材的知識。第59頁先告訴學生長方形長邊的長叫做長,短邊的長叫做寬,正方形每條邊的長叫做邊長,然后在“想想做做”中練習。第5、6題再現了什么是長方形的長和寬、什么是正方形的邊長,并結合度量和估計突出長、寬與邊長都是線段的長度。第7題是一道綜合性的題,通過畫圖形并說出圖形每條邊的長度,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以及長、寬與邊長等知識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形成這部分學習內容的認知結構。

  2、聯系實際事例教學周長的含義,初步建立周長概念。

  圍成的.平面圖形一周的長叫做它的周長。教材中沒有出現抽象的周長定義,只要求學生聯系實物與圖形理解周長的含義,能通過自己的操作表達對圖形周長的理解。

  第61頁例題,先出現一個兒童游泳池,池的上口一圈邊線用粗黑線表示,教材通過卡通說出“游泳池池口黑色邊線的長就是它的周長”。這句話里的“池口黑色邊線的長”直觀形象地描述了周長的屬性——圖形一周的長度。例題中又畫了一雙手在用繩子沿樹葉的邊圍一圈,并把繩子拉直放到直尺上量長度,其中前一幅圖突出“一周”,后一幅圖突出周長是長度。再次讓學生感知什么是樹葉的周長,同時還讓他們看到可以“拉曲成直”,便于度量周長。

  “試一試”引導學生繼續認識平面圖形的周長。通過“下面每個圖形的周長各是多少”和“你是怎樣算出來的”這兩個問題促使學生認知遷移,以對物體表面周長的認識來理解平面圖形的周長。學生在說、量、算等活動中,理解平面圖形一周所有邊的長度的總和是圖形的周長,這里面既有周長的概念,又有計算周長的基本方法,兩者有機融合成一體。教學的時候,首先要學生說說什么是三角形的周長,什么是四邊形的周長,明確這些圖形一周的長是它們的周長。然后要學生說說怎樣得到這兩個圖形的周長,可以用細線沿圖形的邊圍一圈,拉直了量一量;也可以分別量出圖形各條邊的長,再相加。

  “想想做做”第1~3題起鞏固周長概念的作用,其中第2題通過描出各個圖形的邊線,又一次讓學生感受周長是圍成平面圖形一周的邊的長度總和。第4、5題測量或計算圖形的周長,第4題特意在各個平面圖形中設計了長度相同的邊,學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列式計算各圖形的周長,為以后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打下基礎。第6題引導學生把對周長的認識應用于現實生活,是一道實踐活動題。

  3、讓學生經歷探索長方形、正方形周長計算方法的過程,加深對周長的理解,初步形成計算周長的能力。

  第63頁例題計算籃球場的周長是多少米。籃球場的形狀是長方形,解決這個實際問題是研究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教材鼓勵學生想想算算,希望學生獨立解決問題。有些學生可能根據周長的含義,采用把各條邊的長度連加的方法求得周長。有些學生可能聯系長方形的特點,或者先分別算出兩條長的和與兩條寬的和,再相加得到周長;或者先算出一條長與一條寬的和,再乘2。教材要求學生交流各自的算法,并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由于學生尚未學習四則混合運算,所以求長方形周長暫時應分步列式計算。教學這道例題時要注意三點:第一,先讓學生說說什么是籃球場的周長,求它的周長就是求什么,為尋找算法確定方向。第二,在交流算法時首先要抓住是怎樣求各條邊長度總和的,其次才是比較各種算法的特點。因為各種算法的式子雖然不同,但本意是一致的,都是根據長方形周長的意義列出來的。差異在于有沒有利用長方形的對邊相等這個特征。第三,能想到先算一條長與一條寬的和再乘2這種方法的學生不會多,對這種算法的講評要多一些,使絕大多數學生都能理解和接受這種方法。

  教材第64頁“試一試”通過求手帕的周長這個實際問題,繼續讓學生探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預計學生不會有困難。無論是長方形周長還是正方形周長,教材中都沒有出現計算公式,主要原因是鼓勵學生探索、尊重學生的創造,逐步從算法多樣到算法同一。至于計算公式,在以后的教材中會適時總結的。

  “想想做做”共六道題,第1~3題以鞏固求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方法為主要目的,學生或是利用題中給出的長、寬或邊長的數據求周長,或是先量出長、寬與邊長的長度后再算周長。第4、5題解決與周長有關的實際問題,通過這些題使學生明白,求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不僅僅是數學中的問題,在生活中還有廣泛的應用。第6題是答案開放的題,能使學生看到用相同個數的小正方形拼長方形,往往有不同的拼法,而且拼成的各個長方形的周長是不相等的。

  練習六是全單元的整理與綜合,包括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周長的意義,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等各個內容。練習設計避免過多的純計算訓練,注重周長的實際應用、估計圖形的周長以及圖形的拼合變化。第7題在方格紙上設計周長20米的花圃,教材舉了一個長方形為例,學生的設計不要局限于長方形。什么形狀的圖形、畫在方格紙的什么位置上都可以,只要圖形是封閉的、周長是20米都是正確的設計。

  4、實踐活動富有基礎性、操作性、開放性和合作性。

  《周長是多少》這次實踐活動的五個內容都是圍繞周長的含義與計算設計的,這些內容中既有長方形、正方形,又不局限于這兩種圖形。分別讓學生圍、搭、拼、量、算、估,通過這些活動加強對平面圖形周長的理解,更好地掌握計算周長的方法。

  實踐活動鼓勵學生用線圍自己喜歡的圖形,用小棒搭、用小正方形拼自己想的圖形,方法和答案都是開放的,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活動效益。“量一量”要求計算兩個圖形的周長,教材通過“你量了哪幾條邊?是怎樣算的”啟發學生尋找比較簡單的方法,發展數學思考,培養空間觀念。

  實踐活動中的各個內容都以小組學習的形式完成,要求學生在獨立探索的同時加強合作交流,集思廣益,把問題解決得更好,從而學會傾聽、學會尊重、學會互補。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15

  一、情境引入

  1、我們以前學過元、角、分的知識,誰能用學過的知識說一說我們的數學課本的單價,并把它寫下來嗎?

  2、板書:6.11

  仔細觀察這個數與我們以前學過的數有什么不同?這是一種什么數呢

  3、這種數叫做小數,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小數。

  4、揭示課題:認識小數

  二、探究新知

  1、小數的認識

  觀察情境圖板書:買文具

  讓學生看買文具情境圖,在小組里自由的說出每件文具的價格

  在班內匯報交流,讓學生讀出小數

  鉛筆:0.50元、尺子1.06元、筆記本3.50元、鋼筆8.00元、水彩筆16.85元

  你能說說小數的特征嗎?

  A、認識小數點

  引導學生說小數特點,是補充:這個數中的'點叫小數點。

  板書:小數點

  師介紹:我們原來學習的數字如:3、5、15、25等數都叫整數,像今天我們認識的這些數0.50、1.06等這樣的數叫做小數。

  B、認識小數的三個部分

  我們可以把小數分成三個部分:整數部分、小數點、小數部分。以小數點為界限,小數點左邊的是整數部分,右邊的是小數部分。

  板書:1 。 06

  整數部分小數點小數部分

  2、小數的讀法

  讓學生再賭一賭“文具店”各商品的價格,師板書:0.50讀作零點五零

  3、小數可以表示什么?在本課中,小數表示幾元、幾角、幾分。

  A、我們知道了數學課本的價錢是6.11元,它到底表示幾元、幾角、幾分呢?

  B、生獨立思考,組內交流并說說自己的想法。

  C、班內交流:6.11元表示6元1角1分。

  生說想法,師小結:整數部分是幾就是幾元,小數點后第一位是幾就是幾角,小數點后第二位是幾就是幾分。

  D、讓學生說出每件商品的標價所表示的意義。

  鉛筆0。50元、尺子1.06元、筆記本3.50元、鋼筆8.00元、水彩筆16.85元

  生獨立思考后在書本上填出答案,然后在班內反饋。

  4、小數的寫法

  A、師拿出10元2角5分,讓學生說說一共是多少錢,讓學生試著用小數表示出來。

  B、班內反饋:10元2角5分用小數表示是:10。25元。

  師小結:把10元寫在小數點的左邊,2角寫在小數點右邊第一位,5分寫在小數點右邊第二位。

  C、讓學生獨立完成課本第二頁的“試一試“。生完成后在班內反饋。

  三、鞏固練習

  1、獨立完成“練一練”1,2題。

  板書設計

  買文具

  —————————小數的認識

  1 . 06

  整數部分小數點小數部分

  0.50讀作:零點五零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16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對全冊課本的主要內容進行復習。教材先復習兩位數加、減兩位數(和100以內)和兩位數乘一位數(積100以內)和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以及萬以內的減法,一個因數和除數是一位數的乘除法的筆算,然后復習兩步混合運算的式題和應用題;再復習時間單位、角和直角的概念;最后是應用題的.綜合練習。通過總復習,使學生進一步鞏固本學期所學的知識,深化概念,正確計算,進一步提高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二、復習目標

  1、能比較熟練地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和100以內),兩位數乘一位數(積100以內)和一位數除兩位數。能比較熟練地筆算萬以內的減法,一個因數和除數是一位數的乘、除法。

  2、掌握兩步混合運算式題的運算順序,能正確地計算兩步混合式題。

  3、進一步學會分析數量關系,能分步列式解答以“求剩余”、“相差關系”、“和”等為基本數量關系的兩步計算應用題。

  三、復習重點與難點

  1、復習重點:萬以內減法、一個因數和除數是一位數的乘、除法以及兩步計算式題和應用題。

  2、復習難點:被減數中間,末尾有0的退位減法;一個數乘一位數的連續進位乘法;應用題數量關系的分析并正確解答。

  四、教學時間7課時。

  (1)萬以內的減法總復習(一)

  (一)教學目標

  1、通過整理復習,能比較熟練地口算兩位數減兩位數,正確地口整百整十、整千整百減整百整十、整千整百數。

  2、能比較熟練地筆算萬以內減法,能用減數和減數相加等于被減數的方法來驗算減法。

  (二)教學重點與教學難點。

  重點:口算兩位數減兩位數,萬以內減法的筆算退位減法。

  難點:連續退位減法。

  (三)教學過程

  1、揭示課題,明確復習目標。

  小黑板出示:

  復習目標:

  1、能比較熟練地口算兩位數減兩位數;

  2、能正確地口算整百整十、整千整百減整百整十、整千整百數;

  3、掌握減法筆算方法,能比較熟練地計算萬以內的減法;

  4、能掌握減法驗算方法,養成驗算習慣。

  2,復習口算。

  口算,直接寫出得數。

  52+2670-5567+972-25

  95-2145+1881-34、47+36

  600+8001500-7005000+400

  900-3007900+120093-71

  (1)檢查校對。

  (2)同桌互說52+26、95-21、600+800、900-300的口算方法。

  (3)指名說說口算方法。

  3、復習筆算。

  (1)請學生獨立計算:4801-45641600-539

  (2)整理:

  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②萬以內減法的計算法則。

  相同數位對齊;

  從個位減起;

  c、被減數哪一位上的數不夠減,就從前尋位退1作10和本位上的數加在一起,再減。

  (3)出示

  9100-27969010-2796

  9001-27964060-2805

  ①學生列豎式計算。

  ②根據學生練習情況,提出計算時要注意的問題:

  a、認真書寫,數字、符號、得數不要抄錯;

  b、認真計算,做一步查一步,計算退位減法時,千萬不要忘記減去退去的數。

  (4)檢查減法計算是否正確,有哪些驗算方法。

  ①四人小組討論匯報。

  ②驗算9001-27964060-2805

  4、綜合練習。

  (1)下面的計算對嗎?把不對的改正過來。

  980910049475948

  一427-7407一3456-325

  56317035914513

  (2)下面方框可以填幾。

  兩次退位兩次進位

  51383246

  -1口口4+2口3口

  5、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復習了什么內容?怎樣進行減法計算?計算時要注意什么問題?對照復習目標,你能得幾分?

  6、課堂作業。

  計算并驗算:

  6548-3127875+43195000-1284

  1280-7951625+35783020-1456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17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景,進一步體會三位數乘一位數乘法的意義。

  2.進一步理解并掌握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方法,能準確地、比較熟練地計算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乘法。

  3.初步體會所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教師出示:421×4=726×7=285×4=561×2=478×4=

  要求學生計算出這些算式結果,并說一說計算方法。

  這節課我們繼續研究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方法。板書課題。

  二、進行新課

  1.教學例2

  這是我們在前一節課學過的內容,但前一節課只算了買3個微波爐要用多少錢。這里還有這么多的商品呢?你能看圖提出一些數學問題來大家解決嗎?

  下面請同學們翻開書第29頁看著第4題,請你幫助這些小動物判斷一下,它們的計算究竟對不對?如果有錯,錯在什么地方?又該怎樣克服呢?

  2.教學練習五第5題

  (1)讓學生在書上計算出結果,抽一個學生的作業在視頻展示臺上展出,集體訂正。

  三、鞏固練習

  (1)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五第3題。完成后集體訂正。

  (2)學生獨立完成練習五第7題。

  四、課堂小結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18

  教學目標:

  1、能正確口算百以內的兩位數減兩位數。

  2、經歷探索兩位數口算方法的過程,體會算法的多樣化。

  3、增強學生講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的意識及創新意識。

  4、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重點:

  學會兩位數減兩位數的口算方法。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步驟:

  一、新課導入

  1、口算。

  26+41= 19+41= 56+28= 83+12= 75+11= 75+21=

  67+21= 72+15= 45+24= 58+42= 57+17= 48+37=

  2、談一談你是怎樣算的.。

  35-20=

  35-2=

  36-8=

  二、探究新知

  1、獲取信息,理解題意。談話: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11頁的例2內容,說一說從圖文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專線大巴票價:48元,普通快客票價:65元,動車票價:54元)提問: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1)普通快客的票價比動車貴多少元?(2)專線大巴的票價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

  2、嘗試解決,探究算法。(1)兩位數的不退位減。

  師:我們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這個問題該怎么列式呢?生:用減法計算,列式65-34.師:我們學習過兩位數減整十數、一位數的計算方法,這道題中的減數既不是整十數,又不是一位數,應該怎么計算呢?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交流,然后匯報。生1:先算65-50=15,再算15-4=11。生2:也可以先算65-4=61,再算61-50=11。

  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這兩種方法都是把減數54分成50和4兩部分,然后從被減數65中先后去掉50和4,在口算兩位數減兩位數時,可以把它們轉化成我們學過的兩位數減整十數、一位數。(2)兩位數的退位減。師:怎么解決第二個問題呢?生:列式65-48.師:請根據剛剛的口算經驗,嘗試算一算65-48是多少,并說說你們是怎么想的。然后嘗試填寫下列:先算65-(

  )=(

  )

  再算(

  )○(

  )=(

  )

  生:把48拆分成40和8兩部分,從65里分別去掉40和8。可以先算65-40=25,然后再算25-8=17,也可以先算65-8=57,然后再算57-40=17。學生根據討論填空。(3)比較算式。

  師:觀察上邊的兩個算式,它們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相同點:都是兩位數減去兩位數。

  不同點:前者不退位,計算時直接個位數減個位數,十位數減十位數;后者退位,計算時不能直接減。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二”第6題。以開火車的方式完成計算,看誰算得又快又準。

  2、完成“練習二”第7題。

  (1)學生讀題,理解題意,獨立思考后填空。(2)指名回答,集體訂正。

  3、接力賽。

  老師給每一組的第一個同學一個數字,后面的同學每人給一個運算符號和一個數字,第一個同學把數字告訴第二個同學,第二個同學根據第一個同學的數進行計算,然后告訴下一個同學結果,以此類推完成接力賽。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主要講了兩位數減兩位數的口算方法,一般把減數看成一個整十數和一個一位數,再從被減數里依次減去整十數和一位數。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19

  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數相乘都等于0的規律。

  2、探索并掌握一個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計算方法,理解算理。

  3、結合具體情境,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學習中的簡單問題,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和能力。

  4、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培養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教學過程:

  一、復習:(口答)

  143= 422= 25+0= 0+28=

  32-0= 28-28= 175= 215=

  二、探索新知

  1、教學05=?

  (1)創設情境引入。

  教師擺出5個盤子,每盤放3個蘋果,提問:這里有幾盤蘋果?每盤有幾個?一共有幾個蘋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學生列出算式:3+3+3+3+3=15,35=15

  35表示幾個幾相加?學生回答后,教師再從每盤中拿去1個蘋果,繼續提問:現在每盤有幾個?5盤一共有幾個蘋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學生列出算式:2+2+2+2+2=10,25=10

  25表示幾個幾相加?學生回答后,教師再從每盤中拿去1個蘋果,現在每盤有幾個蘋果?5盤一共有幾個蘋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學生列出算式:1+1+1+1+1=5,15=5

  15表示幾個幾相加?學生回答后,教師再從每盤中拿去1個蘋果,現在每盤有幾個蘋果?5盤一共有幾個蘋果?(0個后1個也沒有)5盤一共有幾個蘋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學生列出0+0+0+0+0與05兩個算式,提問5個0相加得多少?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得數(即0+0+0+0+0=0)05表示什么意思?(5個0相加是多少)應等于幾?(等于0)

  (2)推理歸納。

  根據05=0想一想:06,07,08。又是得多少呢?

  學生回答后,讓學生做課本P34算一算3道題,然后指名學生回答口算結果。(03=0,70=0,026=0)

  通過剛才的口算,你發現了什么?

  引導學生歸納0與任何數相乘,結果都是0的結論。

  (3)小結、深化。

  引導學生認識:0乘幾和幾乘0都得0,0乘0也得0,所以0和任何數相乘都是0。

  2、指導學生完成課本P34試一試中1、2題。

  (1)第1題。

  此題是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先讓學生獨立計算,并進行小組交流。

  全班交流時,要讓學生體驗算法多樣化。

  學生可能這樣想:因為135=65,所以1305=650。這樣想的學生可能已經理解了算理,也可能認為只要在65的末尾寫上一個0就可以得到計算結果,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算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比較135和1305這兩個算式,使學生理解13個十乘5等于65個十,也就是650。

  教師重點引導學生認識并掌握豎式算法,可先請學生板書豎式計算的書寫過程,發現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學生在交流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算法

  第③種算法學生可能難以獨立寫出來,教師可以讓學生看書并指導學生學習這種寫法。

  (2)第2題。

  此題是因數中間有一個0的乘法,練習時,讓學生獨立計算后,再讓學生公布各自的.算法,體驗算法多樣化。

  學生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算法

  交流時,教師引導學生掌握①的算法。

  三、 鞏固練習

  1、豎式計算。(補充題)

  全班齊練后指名板書,進行全班交流。

  2、用你喜歡的方法算。

  4065 3506 5208 5554

  全班齊練后交流,交流時讓學生體驗算法多樣化。

  四、全課總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你認為一個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乘法豎式計算時要注意什么?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20

  學習目標:

  1、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會正確計算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

  2、培養學生的驗算習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習重點:

  會正確計算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

  學習難點:

  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算理。

  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

  1、口算

  9÷3   5×3

  20×4   80÷2

  400÷2   30÷3

  2、計算并且驗算

  56÷4

  二、探究新知

  (一)、情境展示

  三年級(1)、(2)兩個班共捐書256本,每個班平均捐了多少本書?

  (1)齊讀題目,并指名說已知條件與問題。

  (2)、要每個班平均捐了多少本書應怎樣列式?

  (指名回答:256÷2)

  (3)教學用豎式計算256÷2

  ①學生用以前學過的方法在本子上試算。

  ②師指名板演并嘗試說計算過程。

  (4)、師生共同交流算法

  ①除。用2個百除以2,商1一個百,1寫在百位上

  ②乘。用口訣“一二得二”算出商1個百乘除數2等于2個百,寫在2個百的下面。

  ③減。用2個百減去2個百等于0,后面還沒除完,不寫0。

  ④查。檢查余數0是否比除數小。

  ⑤放。把被除數十位上的5放下來繼續除

  (再重復上面的筆算步驟。)

  (5)指名2-3名學生講算法

  (6)、師;這樣計算正確嗎?請你在練習本上驗算一下。(指名板演,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7)、口答。

  (二)、練習

  獨立完成課本第17頁的“做一做”①、②并驗算。

  432÷2   522÷3

  (請二個同學板演并指名學生說說怎樣計算的)

  (三)小結計算方法。

  (四)、出示課件(第二條信息與問題)

  三年級5個班捐了857本書,那么每個班平均捐了多少本?還余多少本?

  1、學生列式計算。(指名板演)

  2、比較與前面幾題的不同點。

  3、師:算式857÷5=171……2,這個結果對嗎?我們用前面的方法進行驗算行不行?,大家來試一試。

  指名板演并交流匯報。

  4、148×4為什么商和除數的乘積不等于被除數?

  要怎樣才能等于被除數呢?(加上余數2)為什么?

  5、師小結

  ①有余數的`除法的驗算方法:商和除數的乘積再加上余數等于被除數。

  ②沒余數的除法和有余數的除法的不同。(在對除法驗算時,一般用商乘除數,如果有余數,還要加上除數。)

  6、口答。

  (五)、練一練

  課本第17頁的“做一做”

  ③并驗算。

  635÷3

  生獨立計算并驗算,指名板演后老師講評。

  (六)總結:大家通過學習知道怎樣計算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嗎?

  四、全課總結。

  今天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03-02

數學上冊教案01-15

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薦]08-27

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01-13

三年級上冊的數學教案01-11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09-16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06-20

三年級數學上冊數學的教案10-05

小學數學上冊教案01-29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