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七年級數學教案

時間:2023-02-19 16:15:39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級數學教案【薦】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數學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數學教案【薦】

七年級數學教案1

  內容:整式的乘法—單項式乘以多項式 P58-59

  課型:新授 時間:

  學習目標:

  1、在具體情景中,了解單項式和多項式相乘的意義。

  2、在通過學生活動中,理解單項式和多項式相乘的法則,會用它們進行計算。

  3、培養學生有條理的思考和表達能力。

  學習重點:單項式乘以多項式的法則

  學習難點:對法則的理解

  學習過程

  1.學習準備

  1.敘述單項式乘以單項式的法則

  2.計算

  (1)(- a2b) ?(2ab)3=

  (2) (-2x2y)2 ?(- xy)-(-xy)3?(-x2)

  3、舉例說明乘法分配律的應用。

  2.合作探究

  (一)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1、 問題: 一個施工隊修筑一條路面寬為n m的公路,第一天修筑 a m長,第二天修筑長 b m,第三天修筑長 c m,3天工修筑路面的面積是多少?

  結合圖形,完成填空。

  算法一:3天共修筑路面的總長為(a+b+c)m,因為路面的寬為bm,所以3

  天共修筑路面 m2.

  算法二:先分別計算每天修筑路面的面積,然后相加,則3天修路面 m2.

  因此,有 = 。

  3.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嗎?

  4.你能嘗試單項式乘以多項式的法則嗎?

  (二)師生探究,合作交流

  1、例3 計算:

  (1) (-2x) (-x2?x+1) (2)a(a2+a)- a2 (a-2)

  2、練一練

  (1)5x(3x+4) (2) (5a2? a+1)(-3a)

  (3)x(x2+3)+x2(x-3)-3x(x2?x-1)

  (4)(?a)(-2ab)+3a(ab-b-1))

  (三)學習

  對照學習目標,通過預習,你覺得自己有哪些方面的收獲?有什么疑惑?

  (四)自我測試

  1、教科書P59 練習 3,結合解題,單項式乘以多項式的幾何意義。

  2、判斷題

  (1)-2a(3a-4b) =-6a2-8ab ( )

  (2) (3x2-xy-1) ? x =x3 -x2y-x ( )

  (3)m2- (1- m) = m2- - m ( )

  3、已知ab2=-1,-ab(a2b3-ab3-b)的.值等于 ( )

  A. -1 B. 0 C. 1 D. 無法確定

  4、計算(20xx 賀州中考)

  (-2a)?( a3 -1) =

  5、(3m)2(m2+mn-n2)=

  (五)應用拓展

  1、計算

  (1)2a(9a2-2a+3)-(3a2) ?(2a-1)

  (2)x(x-3)+2x(x-3)=3(x2-1)

  2、若一個梯形的上底長(4m+3n)cm,下底長(2m+n)cm,高為3m2n cm,求此梯形的面積。

  3、一塊邊長為xcm的正方形地磚,因需要被裁掉一塊2cm寬的長條,為剩下部分面積是多少?

七年級數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會解含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驟和方法,能根據方程的特點靈活地選擇解法。

  2、過程與方法:經歷一元一次方程一般解法的探究過程,理解等式基本性質在解方程中的作用,學會通過觀察,結合方程的特點選擇合理的思考方向進行新知識探索。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在解一元一次放的過程中,體驗“化歸”的思想。

  教學重難點:

  重點: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驟和方法。

  難點: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題方法。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解方程:

  并回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驟和最終的目的是什么?

  二、講授新課

  請給同學們介紹紙草書(P95)。

  問題:一個數,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來總共是33.試問這個

  數是多少?

  并引入讓同學運用設未知數的方法,列出相應的方程。

  并回答:這個方程和我們以前學習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同學們和老師一起完成解上述方程,并引入去分母。

  例1、

  例2、

  活動:同學們,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驟有哪些?要注意哪些?

  看一看你會不會錯:

  (1)解方程:

  (2)解方程:

  典型例題:解方程:

  想一想:去分母時要注意什么問題?

  (1)方程兩邊每一項都要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數

  (2)去分母后如分子中含有兩項,應將該分子添上括號

  選一選:

  練一練:當m為何值時,整式和的值相等?

  議一議:如何解方程:

  注意區別:

  1、把分母中的小數化為整數是利用分數的基本性質,是對單一的一個分數的分子分母同乘或除以一個不為0的數,而不是對于整個方程的'左右兩邊同乘或除以一個不為0的數。

  2、而去分母則是根據等式性質2,對方程的左右兩邊同乘或除以一個不為0的數,而不是對于一個單一的分數。

  課堂小結:

  (1)怎樣去分母?應在方程的左右兩邊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數。

  有沒有疑問:不是最小公倍數行不行?

  (2)去分母的依據是什么?

  等式性質2

  (3)去分母的注意點是什么?

  1、去分母時等式兩邊各項都要乘以最小公倍數,不可以漏乘。

  2、如果分子是含有未知數的代數式,其分子為一個整體應加括號。

  (4)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驟:

  布置作業:P98,習題3.3第3題

  補充作業:解方程:

  (1)

  (2)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七年級數學教案3

  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數學上冊第二章第1節《整式》第一課時“單項式”。下面我從:教材的分析、教法與學法及教學手段、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四部分來說這一節課,其中,教學過程分為: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新課講解、小結作業三部分;整個過程是先由實際問題引入新課,讓學生自然走入文本.合作交流去感受知識獲取的過程,并且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相關的問題.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與作用。

  就本節課而言,著重闡述了兩個方面,一是因式分解的概念,二是與整式乘法的互逆關系。它是繼整式乘法的基礎上來討論因式分解概念,繼而,通過探究與整式乘法的關系,來尋求因式分解的原理。這一思想實質貫穿后繼學習的各種因式分解方法。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不僅使學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為后面學習因式分解作好了充分的準備。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啟下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單項式這一節課的內容,對于掌握各種單項式的系數和次數方法,乃至整個代數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單項式及單項式系數、次數的概念。

  2.會準確迅速地確定一個單項式的系數和次數。

  (二)能力目標:

  3.初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和應用意識。

  4.通過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等方式,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知識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情感目標:

  1.通過參與對單項式概念的探究活動,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2.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意識,使學生形成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3、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節課理解單項式的概念及組成是學習本節單項式的關鍵,而學生由數到式的變形是一個由質到量變化的抽向思維。學生對新概念的形成有一定的障礙。因此我將本課的學習重點、難點確定為:

  重點:掌握單項式及單項式的系數、次數的概念,并會準確迅速地確定一個單項式的系數和次數。

  難點:單項式概念的建立。

  2/教法與學法及教學手段。

  教法:為讓學生體驗單項式概念產生的過程;以及概念的形成和同化相結合,促進學生對單項式概念的理解;同時讓學生主動暴露思維過程,及時得到信息的反饋。我采用先學后導-自主合作-問題評價教學。

  學法:針對教法,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的學習:讓學生去親身體驗單向式形成的過程,使學生的認識知識、感受知識,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積極參與,主動獲取知識,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新教學理念,結合教材內容,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過同學之間相互講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讓學生開動腦筋,互相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逐步地形成技能技巧,從而獲得能力。

  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加大一堂課的信息容量,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電腦軟件的交互性,可以很好地體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思路和策略。

  教學過程

  本節課,一共設以下幾個環節

  第一環節,設置實際問題,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以激發情感,喚起某種動機,從而引導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若能利用短短幾分鐘時間,在剛開始就激發學生的興趣,這正是老師追求的一個目標。所以這個環節我設置以下的`問題:青藏鐵路線上,在格爾木到拉薩之間有一段很長的凍土地段,列車在凍土地段的行駛速度是100千米/時,在非凍土地段的行駛速度可以達到120千米/時,請根據這些數據回答問題:

  列車在凍土地段行駛時,2小時能行駛多少千米?3小時呢?t小時呢?

  (讓學生思考、利用已有的學習經驗輕松解答,對整節的學習也創設了良好的情緒狀態。)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是新課程標準所賦予的任務。讓學生列代數式不僅復習前面的知識,更是為下面給出單項式埋下伏筆,同時使學生受到較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第二環節,以舊探新,引出課題(分2部分)

  單項式的概念,借助于學生已有的能用字母表示是數的基礎,給學生提供一些問題背景,同時給學生留有充分思考的空間,。這個環節圍繞幾個問題展開,在積極的狀態下,用觀察-猜想-驗證-自主學習的方法,找到新知生長點,把數的有關知識正遷移到式,由學生自己給出單項式的名稱,引出課題,顯得順理成章。

  利用多媒體課件,依次出示,讓學生回答。

  1.(回顧舊知)計算:

  (1).邊長為a的正方體的表面積為(),體積為()。

  (2).鉛筆的單價是x元,圓珠筆的單價是鉛筆單價的2.5倍,圓珠筆的單價是()元。

  (3).一輛汽車的速度是v千米/時,它t小時行駛的路程為()。

  (4).數n的相反數是()。

  給學生一定的時間思考,在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建成的基礎上,得出答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走入文本,自主學習)我們看看列出的式子有什么特點?對此大家都有一定的想法,也許一樣,也許不一樣.其實在我們的教材中給出了他們的說法,這樣大家可以借助教材55頁第二自然段-四自然段內容來驗證一下.大家先獨立閱讀學習,然后前后每4人為一組相互交流,體驗自己的收獲,認識不足的地方大家可以相互彌補.這一設計,主要目的是以教材為中心為學生營造自主合作學習的氛圍,形成新的學習方式.符合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主動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通過觀察,探索獲得數學的知識經驗.”實現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意識,使學生形成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個情感目標.同時對于學生的收獲及時地整理,使獲得成就感.

  第三環節初步應用,鞏固新知:趁此時學生處在一個積極思維的狀態,教師給出練習

  1.判斷下列各代數式哪些是單項式?

  (1);(2)abc;(3)b2;(4)-5ab2;(5)y+x;

  (6)-xy2;(7)-5。

  △這安排是為通過嘗試教學,引導學生主動探究,造求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勢態,通過一定的練習,達到知覺水平上的運用,加深學生對單項式概念的理解,從而突出本節課的重點,同時尋求認識單項式的方法,為下一個環節例題的講解作了個鋪墊,降低了本節課的難點。

  第四環節范例教學,練習反饋:

  范例學習

  用單項式填空,并指出它們的系數和次數:

  (1)每包書有12冊,n包書有()冊;

  (2)底邊長為a,高為h的三角形的面積();

  (3)一個長方體的長和寬都是a,高是h,它的體積是();

  (4)一臺電視機原價a元,現按原價的9折出售,這臺電視機現在的售價為()元;

  (5)一個長方形的長是0.9,寬是a,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

  (給學生一定的時間思考討論,教師適當引導.)

  1.為了進一步淡化難點,完全放手讓學生自主進行,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展現學生生動活潑、主動求知所富有的個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我馬上讓學生模仿解題嘗試練習:

  例1:判斷下列各代數式是否是單項式。如不是,請說明理由;如是,請指出它的系數和次數。

  ①x+1;②;③πr2;④-a2b。

  下面各題的判斷是否正確?

  ①-7xy2的系數是7;②-x2y3與x3沒有系數;③-ab3c2的次數是0+3+2;

  ④-a3的系數是-1;⑤-32x2y3的次數是7;⑥πr2h的系數是。

  3、填空:

  (1)單項式-5y的系數是_____,次數是_____

  (2)單項式a3b的系數是_____,次數是_____

  (3)單項式的系數是_____,次數是____

  (4)單項式-5πR2的系數是___,次數是___

  學生接受單項式的定義不是很難,但是做到判斷無誤卻很困難,需要通過練習,反復強調單項式判斷標準及單項式中的系數和次數的不同和概念中要求,比如只有字母的系數的不是1就是-1,單獨一個字母的指數是1等知識出現的思維錯覺必須學生通過甄別、理解,逐步提高準確度和熟練度.同時及時總結提升經驗.

  第五環節知識整理,歸納小結:

  讓學生形成善于歸納、總結的學習方式。當學生把所獲得的數學內容與原有的認知結構建立起密切的多方面的聯系時,才能更有效地掌握數學內容。能夠提高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因此,學生形成歸納總結的學習方式是必須的。

  本節課是研究整式的起始課,它是進一步學習多項式的基礎,因此對單項式有關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況,將直接影響到后續學習。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中要加強直觀性,即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感知材料,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認識概念,同時也要注重分析,亦即在剖析單項式結構時,借助反例練習,抓住概念易混淆處和判斷易出錯處,強化認識,幫助學生理解單項式系數、次數,為進一步學習新知做好鋪墊。

  針對七年級學生學習熱情高,但觀察、分析、認識問題能力較弱的特點,教學時將以啟發為主,同時輔之以討論、練習、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并逐步培養起學生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為進一步學習同類項打下堅實的基礎。

七年級數學教案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內容:本節課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五章第一節的第一課時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是“空間與圖形”所要研究的基本問題,這些內容學生在前兩個學段已經有所接觸,本章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研究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首先研究相交的兩條直線,這是后面學習垂直相交的必要基礎也為后面學面直角坐標系奠定基石,因此本節課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

  3、教學的重點、難點:

  重點:鄰補角、對頂角的概念,對頂角的性質和應用。

  難點:理解對頂角性質的探索

  (確定重難點的依據:本節的學習目的是研究兩條相交直線產生的四個角的關系,因此將鄰補角、對頂角的概念、性質以及應用作為本節的重點。同學們剛剛開始接觸幾何,對推理說理不習慣也不熟悉,所以將理解對頂角相等的性質作為難點。)

  4、教學目標:

  A:知識與技能目標

  (1).理解對頂角和鄰補角的概念,能在圖形中辨認.

  (2).掌握對頂角相等的性質和它的推證過程

  (3).會用對頂角的性質進行有關的簡單推理和計算.

  B: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探究、猜想、思考、交流、歸納、推理等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條理的表達能力,培養操作能力、動手能力。

  (2).體會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的思想方法.

  C: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

  (1).感受圖形中和諧美、對稱美.

  (2).感受合作交流帶來的成功感,樹立自信心.

  (3).感受數學應用的廣泛性,使學生更加熱愛數學

  二、學情分析: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圖形的初步認識、對相交線和平行線有了直觀的感性認識,且對互補和互余有了清楚的了解,在此基礎上來學習鄰補角和對頂角,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對新知識的應用充滿好奇與期待.

  三、教法和學法:

  教法:

  葉圣陶先生倡導:解放學生的手,解放學生的腦,解放學生的時間.根據這一思想及我校初一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我采取啟發式教學、探究式教學及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的方法.

  學法:以學生分組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為主要形式的'探究式學習方法.

  四、教學過程:

  1課前準備:課件,剪刀,紙片,相交線模型

  2教學過程:設置以下六個環節

  環節一:情景屋(創設情景,激發學習動機)

  請學生欣賞觀察圖片,圖片中有大橋上的鋼梁和鋼索,窗戶的窗格都給我們以相交線平行線的形象,讓學生感受到相交線平行線在我們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由此產生研究它們了解它們的興趣和欲望,適時的給出本章課題:相交線和平行線

  環節二:問題苑(合作交流,解釋發現)

  通過一些問題的設置,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具體操作:

  (1):動手嘗試:剪紙片,感知剪刀所形成的角在剪紙過程中的變化

  (2):給出問題,由剪刀這個實物抽象出幾何模型——兩條直線相交。

  (讓學生充分的感知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符合初中學生的認識規律和興趣愛好)

  (3):分析研究此模型:

  設置以下一系列問題:

  A、兩直線相交構成的4個角兩兩相配共能組成幾對?(6對)

  B、對各對角進行分析,首先從位置上去分析————結論:可把這六對角分成兩大類,一類為哪些角?——特點?——它們有一條公共邊,它們的另一邊互為反向延長線——引出概念——鄰補角。

  另一類是哪些角?———特點?——它們的兩邊互為反向延長線——引出概念——對頂角

  C、再從大小上進行分析——量一量——結論:鄰補角互補、對頂角相等。

  D、你能闡述它們互補和相等的理由嗎?

  (一堂好課,是由一系列的真問題組成的,本環節在老師的引導下,由學生自由的發揮,通過觀察分析,交流討論一步一步的解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學生通過自己探索獲得的知識才是自己的知識,讓學生在此過程中學會學習,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環節三:快樂房(大膽創設,感悟變換)

  (設置見投影,讓學生判斷形成的兩個角是否為鄰補角,這一變換讓學生充滿興趣,此時一定讓學生用鄰補角的特點去檢驗,達到知識的正向遷移,并理解鄰補角和補角的關系)

  環節四:實例庫(拓展應用,升華提高)

  例子1:是一組不同形式的角,判斷是否為對頂角,此題的目的是鞏固對頂角的概念,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

  例子2:例子2是用對頂角和鄰補角的性質進行簡單的計算,在這里設置了一組變式題,而且變式題目不是教師直接給出,而是啟發學生自己編,讓學生過了一把編導的癮,學生一定非常的開心,這樣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方面鞏固了對頂角的性質;另一方面說明幾何里的計算題,需要用到圖形的幾何性質,因此,要有根有據地計算.例題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比教師單純地講解效果會更好.盡管學生書寫格式不如課本上的規范,但通過集體講評糾正后,學生印象會更深刻).

  最后安排一個腦筋急轉彎:見投影

  (讓學生始終對課堂充滿熱情,通過此練習,體會到數學來自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

  環節五:點金帚(學后反思感悟收獲)

  通過本堂課的探究

  我經歷了......

  我體會到......

  我感受到......

  (學生暢所欲言,在“以生為本”的民主氛圍中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引導學生反思探究過程,幫助學生肯定自我,欣賞他人,同時把本節課的內容形成知識體系.)

  角的名稱

  特征

  性質

  相同點

  不同點

  對頂角

  ①兩條直線相交而成的角

  ②有一個公共頂點

  ③沒有公共邊

  對頂角相等

  都是兩直線相交而成的角,都有一個公共頂點,它們都是成對出現。

  對頂角沒有公共邊而鄰補角有一條公共邊;兩條直線相交時,一個角的對頂角有一個,而一個角的鄰補角有兩個

  鄰補角

  ①兩條直線相交面成的角

  ②有一個公共頂點

  ③有一條公共邊

  鄰補角互補

  環節六:沉思閣(課后延伸張揚個性)

  此為課后作業:

  (適當增加利用對頂角相等解決一些說理的題目,既讓學生感受到對頂角相等這個性質在解題中的獨特魅力,又為后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五、教學設計說明:

  設計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實現: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

  ——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過程設計:學生親身經歷從現實生活的圖形中提出數學問題,并抽象其蘊涵的數學本質(相交直線),最后回歸生活去運用所學知識的全過程。

  設計目的:讓學生帶著興趣、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新的問題、帶著高漲的熱情離開課堂,進行不斷的探究。

七年級數學教案5

  平行線的判定(1)

  課型:新課: 備課人:韓賀敏 審核人:霍紅超

  學習目標

  1.經歷觀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動,進一步發展推理能力和有條理表達能力.

  2.掌握直線平行的條件,領悟歸納和轉化的數學思想

  學習重難點:探索并掌握直線平行的條件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一、探索直線平行的條件

  平行線的判定方法1:

  二、練一練1、判斷題

  1.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內錯角也相等.( )

  2.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如果內錯角互補,那么同旁內角相等.( )

  2、填空1.如圖1,如果∠3=∠7,或______,那么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如果∠5=∠3,或筆________,那么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 如果∠2+ ∠5= ______ 或者_______,那么a∥b,理由是__________.

  (2)

  (3)

  2.如圖2,若∠2=∠6,則______∥_______,如果∠3+∠4+∠5+∠6=180°, 那么____∥_______,如果∠9=_____,那么AD∥BC;如果∠9=_____,那么AB∥CD.

  三、選擇題

  1.如圖3所示,下列條件中,不能判定AB∥CD的是( )

  A.AB∥EF,CD∥EF B.∠5=∠A; C.∠ABC+∠BCD=180° D.∠2=∠3

  2.右圖,由圖和已知條件,下列判斷中正確的是( )

  A.由∠1=∠6,得AB∥FG;

  B.由∠1+∠2=∠6+∠7,得CE∥EI

  C.由∠1+∠2+∠3+∠5=180°,得CE∥FI;

  D.由∠5=∠4,得AB∥FG

  四、已知直線a、b被直線c所截,且∠1+∠2=180°,試判斷直線a、b的位置關系,并說明理由.

  五、作業課本15頁-16頁練習的1、2、3、

  5.2.2平行線的判定(2)

  課型:新課: 備課人:韓賀敏 審核人:霍紅超

  學習目標

  1.經歷觀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動,進一步發展空

  間觀念,推理能力和有條理表達能力.

  毛2.分析題意說理過程,能靈活地選用直線平行的方法進行說理.

  學習重點:直線平行的條件的應用.

  學習難點:選取適當判定直線平行的方法進行說理是重點也是難點.

  一、學習過程

  平行線的判定方法有幾種?分別是什么?

  二.鞏固練習:

  1.如圖2,若∠2=∠6,則______∥_______,如果∠3+∠4+∠5+∠6=180°, 那么____∥_______,如果∠9=_____,那么AD∥BC;如果∠9=_____,那么AB∥CD.

  (第1題) (第2題)

  2.如圖,一個合格的變形管道ABCD需要AB邊與CD邊平行,若一個拐角∠ABC=72°,則另一個拐角∠BCD=_______時,這個管道符合要求.

  二、選擇題.

  1.如圖,下列判斷不正確的`是( )

  A.因為∠1=∠4,所以DE∥AB

  B.因為∠2=∠3,所以AB∥EC

  C.因為∠5=∠A,所以AB∥DE

  D.因為∠ADE+∠BED=180°,所以AD∥BE

  2.如圖,直線AB、CD被直線EF所截,使∠1=∠2≠90°,則( )

  A.∠2=∠4 B.∠1=∠4 C.∠2=∠3 D.∠3=∠4

  三、解答題.

  1.你能用一張不規則的紙(比如,如圖1所示的四邊形的紙)折出兩條平行的直線嗎?與同伴說說你的折法.

  2.已知,如圖2,點B在AC上,BD⊥BE,∠1+∠C=90°,問射線CF與BD平行嗎?試用兩種方法說明理由.

七年級數學教案6

  學生很容易解決,相互交流,自我評價,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3、電腦演示:

  如下圖,第一行的圖形繞虛線旋轉一周,便能形成第二行的某個幾何體,用線連一連。

  由平面圖形動成立體圖形,由靜態到動態,讓學生感受到幾何圖形的奇妙無窮,更加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四、做一做(實踐)

  1、用牙簽和橡皮泥制作球體和一些柱體和錐體,看哪些同學做得比較標準。

  2、使出事先準備好的等邊三角形紙片,試將它折成一個正四面體。

  五、試一試(探索)

  課前,發給學生閱讀材料《晶體--自然界的多面體》,讓學生通過閱讀了解什么是正多面體,正多面體是柏拉圖約在公元400年獨立發現的,在這之前,埃及人已經用于建筑(埃及金字塔),以此激勵學生探索的欲望。

  教師出示實物模型:正四面體、正方體、正八面體、正十二面體、正二十面體

  1、以正四面體為例,說出它的頂點數、棱數和面數。

  2、再讓學生觀察、討論其它正多面體的頂點數、棱數和面數。將結果記入書上的P128的表格。引導學生發現結論。

  3、(延伸):若隨意做一個多面體,看看是否還是那個結果。

  學生在探索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困難,師生可以共同參與,適當點撥,歸納出歐拉公式,并介紹歐拉這個人,進行科學探索精神教育,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積極參與集體探討,建立良好的相互了解的.師生關系。

  六、小結,布置課后作業:

  1、用六根火柴:①最多可以拼出幾個邊長相等的三角形?②最多可以拼出如圖所示的三角形幾個?

  2、針對我校電腦室對全體學生開放的優勢,教師告訴學生網址,讓學生從網上學習正多面體的制作。

  讓學生去動手操作,根據自身的能力,充分發揮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

七年級數學教案7

  教學目標

  1.能夠在實際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所要研究的數學問題,增強學生的數感符號感。

  2.在已有的對冪的知識的了解基礎之上,通過與同伴合作,經歷探索同底數冪乘法運算性質

  過程,進一步體會冪的意義,發展合作交流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條理的表達能力。

  3.了解同底數冪乘法的運算性質,并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訓練他們養成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同底數冪乘法的運算性質,并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

  活動內容:復習七年級上冊數學課本中介紹的有關乘方運算知識:

  二、情境引入

  活動內容:以課本上有趣的天文知識為引例,讓學生從中抽象出簡單的數學模型,實際在列式計算時遇到了同底數冪相乘的形式,給出問題,啟發學生進行獨立思考,也可采用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結合學生現有的有關冪的意義的知識,進行推導嘗試,力爭獨立得出結論。

  三、講授新課

  1.利用乘方的意義,提問學生,引出法則:計算103×102.

  解:103×102=(10×10×10)×(10×10)(冪的意義)

  =10×10×10×10×10(乘法的結合律)=105.

  2.引導學生建立冪的運算法則:

  將上題中的底數改為a,則有a3·a2=(aaa)·(aa)=aaaaa=a5,即a3·a2=a5=a3+2.

  用字母m,n表示正整數,則有即am·an=am+n.

  3.引導學生剖析法則

  (1)等號左邊是什么運算?(2)等號兩邊的底數有什么關系?

  (3)等號兩邊的指數有什么關系?(4)公式中的底數a可以表示什么

  (5)當三個以上同底數冪相乘時,上述法則是否成立?

  要求學生敘述這個法則,并強調冪的底數必須相同,相乘時指數才能相加.

  四、應用提高

  活動內容:

  1.完成課本“想一想”:a?a?a等于什么?

  2.通過一組判斷,區分“同底數冪的乘法”與“合并同類項”的不同之處。

  3.獨立處理例2,從實際情境中學會處理問題的方法。

  4.處理隨堂練習(可采用小組評分競爭的方式,如時間緊,放于課下完成)。mnp

  五、拓展延伸

  活動內容:計算:(1)-a2·a6(2)(-x)·(-x)3(3)ym·ym+1(4)??7?8?73

  (5)??6??63(6)??5??53???5?。(7)?a?b???a?b?7542

  2(8)?b?a???a?b?(9)x5·x6·x3(10)-b3·b3

  (11)-a·(-a)3(12)(-a)2·(-a)3·(-a)

  六、課堂小結

  活動內容:師生互相交流總結本節課上應該掌握的同底數冪的乘法的特征,教師對課堂上學生掌握不夠牢固的知識進行強調與補充,學生也可談一談個人的學習感受。

  七、布置作業

  1.請你根據本節課學習,把感受最深、收獲最大的方面寫成體會,用于小組交流。

  2.完成課本習題1.4中所有習題。

七年級數學教案8

  教學目標

  1, 掌握有理數的概念,會對有理數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培養分類能力;

  2, 了解分類的標準與分類結果的相關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義;

  3, 體驗分類是數學上的常用處理問題的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分類的標準和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

  知識重點 正確理解有理數的概念

  教學過程

  探索新知

  在前兩個學段,我們已經學習了很多不同類型的數,通過上兩節課的學習,又知道了現在的數包括了負數,現在請同學們在草稿紙上任意寫出3個數(同時請3個同學在黑板上寫出).

  問題1:觀察黑板上的9個數,并給它們進行分類.

  學生思考討論和交流分類的情況.

  學生可能只給出很粗略的分類,如只分為“正數”和“負數”或“零”三類,此時,教師應給予引導和鼓勵.

  例如,

  對于數5,可這樣問:5和5. 1有相同的類型嗎?5可以表示5個人,而5. 1可以表示人數嗎?(不可以)所以它們是不同類型的數,數5是正數中整個的數,我們就稱它為“正整數”,而5. 1不是整個的數,稱為“正分數,,.…(由于小數可化為分數,以后把小數和分數都稱為分數)

  通過教師的引導、鼓勵和不斷完善,以及學生自己的概括,最后歸納出我們已經學過的5類不同的.數,它們分別是“正整數,零,負整數,正分數,負分數,”。

  按照書本的說法,得出“整數”“分數”和“有理數”的概念.

  看書了解有理數名稱的由來.

  “統稱”是指“合起來總的名稱”的意思.

  試一試:

  按照以上的分類,你能作出一張有理數的分類表嗎?你能說出以上有理數的分類是以什么為標準的嗎?(是按照整數和分數來劃分的) 分類是數學中解決問題的常用手段,這個引入具有開放的特點,學生樂于參與

  學生自己嘗試分類時,可能會很粗略,教師給予引導和鼓勵,劃分數的類型要從文字所表示的意義上去引導,這樣學生易于理解。

  有理數的分類表要在黑板或媒體上展示,分類的標準要引導學生去體會

  練一練

  1,任意寫出三個有理數,并說出是什么類型的數,與同伴進行交流.

  2,教科書第10頁練習.

  此練習中出現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學生作如下的說明.

  把一些數放在一起,就組成了一個數的集合,簡稱“數集”,所有有理數組成的數集叫做有理數集.類似地,所有整數組成的數集叫做整數集,所有負數組成的數集叫做負數集……;

  數集一般用圓圈或大括號表示,因為集合中的數是無限的,而本題中只填了所給的幾個數,所以應該加上省略號:。

  思考:

  問題1:上面練習中的四個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體有理數的集合嗎?

  創新探究

  問題2:有理數可分為正數和負數兩大類,對嗎?為什么?

  教學時,要讓學生總結已經學過的數,鼓勵學生概括,通過交流和討論,教師作適當的指導,使學生了解分類的標準不一樣時,分類的結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分類的標準要明確,使分類后每一個參加分類的象屬于其中的某一類而只能屬于這一類,教學中教師可舉出通俗易懂的例子作些說明,可以按年齡,也可以按性別、地域來分等。

  小結與作業

  到現在為止我們學過的數都是有理數(圓周率除外),有理數可以按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標準不同,分類的結果也不同。

七年級數學教案9

  問:你會解這個方程嗎?你能否從小敏同學的解法中得到啟發?

  這個方程不像例l中的方程(1)那樣容易求出它的解,小敏同學的方法啟發了我們,可以用嘗試,檢驗的方法找出方程(2)的解。也就是只要將x=1,2,3,4,……代人方程(2)的兩邊,看哪個數能使兩邊的值相等,這個數就是這個方程的解。

  把x=3代人方程(2),左邊=13+3=16,右邊=(45+3)=48=16,

  因為左邊=右邊,所以x=3就是這個方程的解。

  這種通過試驗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這也是一種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也可以據此檢驗一下一個數是不是方程的解。

  問:若把例2中的“三分之一”改為“二分之一”,那么答案是多少?

  同學們動手試一試,大家發現了什么問題?

  同樣,用檢驗的方法也很難得到方程的解,因為這里x的值很大。另外,有的方程的解不一定是整數,該從何試起?如何試驗根本無法人手,又該怎么辦?

  這正是我們本章要解決的問題。

  三、鞏固練習

  1、教科書第3頁練習1、2。

  2、補充練習:檢驗下列各括號內的數是不是它前面方程的解。

  (1)x-3(x+2)=6+x(x=3,x=-4)

  (2)2y(y-1)=3(y=-1,y=2)

  (3)5(x-1)(x-2)=0(x=0,x=1,x=2)

  四、小結。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怎樣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方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談談你的學習體會。

  五、作業。教科書第3頁,習題6。1第1、3題。

  解一元一次方程

  1、方程的簡單變形

  教學目的

  通過天平實驗,讓學生在觀察、思考的基礎上歸納出方程的兩種變形,并能利用它們將簡單的方程變形以求出未知數的.值。

  重點、難點

  1、重點:方程的兩種變形。

  2、難點:由具體實例抽象出方程的兩種變形。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列方程解簡單的應用題,列出的方程有的我們不會解,我們知道解方程就是把方程變形成x=a形式,本節課,我們將學習如何將方程變形。

  二、新授

  讓我們先做個實驗,拿出預先準備好的天平和若干砝碼。

  測量一些物體的質量時,我們將它放在天干的左盤內,在右盤內放上砝碼,當天平處于平衡狀態時,顯然兩邊的質量相等。

  如果我們在兩盤內同時加入相同質量的砝碼,這時天平仍然平衡,天平兩邊盤內同時拿去相同質量的砝碼,天平仍然平衡。

  如果把天平看成一個方程,課本第4頁上的圖,你能從天平上砝碼的變化聯想到方程的變形嗎?

  讓同學們觀察圖6.2.1的左邊的天平;天平的左盤內有一個大砝碼和2個小砝碼,右盤上有5個小砝碼,天平平衡,表示左右兩盤的質量相等。如果我們用x表示大砝碼的質量,1表示小砝碼的質量,那么可用方程x+2=5表示天平兩盤內物體的質量關系。

七年級數學教案10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新教材幾何教學的第一節課,通過學生身邊的現實生活中的實物,讓學生感覺圖形世界豐富多彩。經歷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幾何圖形的過程.激發學生學習幾何的熱情.。無需對具體定義的深刻理解,只要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它們的某些特征。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在具體情境中認識立方體、長方體、圓柱體、圓錐體、球體。并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它們的某些特征。進一步認識點、線、面、體,初步感受點、線、面、體之間的關系。

  能力目標:

  讓學生經歷“幾何模形---圖形---文字”這個抽象過程,培養學生抽象、辨別能力。

  情感目標:

  感受圖形世界的`豐富多彩,激發學習幾何的熱情。

  教學重點:

  經歷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幾何圖形的過程,感受點、線、面、體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

  抽象能力的培養,學習熱情的激發。

  教學方法:

  引導發現、師生互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生身邊的實物等。

  教學過程:

  合作學習

  問題1:

  我們已學過的或認得的存有哪些幾何體?

  (學生討論、交流)

  問題2:

  你能舉出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形狀與上述幾何體類似的物體嗎?

  (學生討論、舉例)

  課本中P162中的合作學習

  (教師可多舉一些平面與曲面的實例讓學生感受、辨別)

  特別指出:

  數學中的平面是可以無限伸展的

  議一論

  P163課內練習1

  P163課內練習2

  師生討論指出:

  線與線相交成點,面與面相交成線。

  想一想:

  觀察下圖,你發現什么?

  師生討論

  議一議:

  日常生活中的哪些事物給人以點、線的形象。

  指出:

  日常生活中點與面只是相對的一個感念。如:

  在中國的地圖上,北京是一個點;而在北京市地圖上,北京是一個面。

  活動探究:

  P164課內練習3

  應用拓展:

  請以給定的圖形“〇〇、△△、═”(兩個圓、兩個三角形、兩條平行線)為構件,盡可能多地構思獨特且有意義的圖形,并寫上一句貼切、詼諧的解說詞。如圖就是符合要求的一個圖形。你還能構思出其他的圖形嗎?比一比,看誰想得多。

  議一議:

  本節課有什么收獲?

  布置作業

七年級數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在了解代數式概念的基礎上,能把簡單的與數量有關的詞語用代數式表示出來;

  2. 初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抽象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列代數式.

  難點:弄清楚語句中各數量的意義及相互關系.

  課堂教學過程設計

  一、從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提出問題

  1?用代數式表示乙數:(投影)

  (1)乙數比x大5;(x+5)

  (2)乙數比x的2倍小3;(2x-3)

  (3)乙數比x的倒數小7;( -7)

  (4)乙數比x大16%?((1+16%)x)

  (應用引導的方法啟發學生解答本題)

  2?在代數里,我們經常需要把用數字或字母敘述的一句話或一些計算關系式,列成代數式,正如上面的練習中的問題一樣,這一點同學們已經比較熟悉了,但在代數式里也常常需要把用文字敘述的一句話或計算關系式(即日常生活語言)列成代數式?本節課我們就來一起學習這個問題?

  二、講授新課

  例1 用代數式表示乙數:

  (1)乙數比甲數大5; (2)乙數比甲數的2倍小3;

  (3)乙數比甲數的倒數小7; (4)乙數比甲數大16%?

  分析:要確定的乙數,既然要與甲數做比較,那么就只有明確甲數是什么之后,才能確定乙數,因此寫代數式以前需要把甲數具體設出來,才能解決欲求的乙數?

  解:設甲數為x,則乙數的代數式為

  (1)x+5 (2)2x-3; (3) -7; (4)(1+16%)x?

  (本題應由學生口答,教師板書完成)

  最后,教師需指出:第4小題的答案也可寫成x+16%x?

  例2 用代數式表示:

  (1)甲乙兩數和的2倍;

  (2)甲數的 與乙數的 的差;

  (3)甲乙兩數的平方和;

  (4)甲乙兩數的和與甲乙兩數的差的積;

  (5)乙甲兩數之和與乙甲兩數的差的積?

  分析:本題應首先把甲乙兩數具體設出來,然后依條件寫出代數式?

  解:設甲數為a,乙數為b,則

  (1)2(a+b); (2) a- b; (3)a2+b2;

  (4)(a+b)(a-b); (5)(a+b)(b-a)或(b+a)(b-a)?

  (本題應由學生口答,教師板書完成)

  此時,教師指出:a與b的和,以及b與a的和都是指(a+b),這是因為加法有交換律?但a與b的差指的是(a-b),而b與a的`差指的是(b-a)?兩者明顯不同,這就是說,用文字語言敘述的句子里應特別注意其運算順序?

  例3 用代數式表示:

  (1)被3整除得n的數;

  (2)被5除商m余2的數?

  分析本題時,可提出以下問題:

  (1)被3整除得2的數是幾?被3整除得3的數是幾?被3整除得n的數如何表示?

  (2)被5除商1余2的數是幾?如何表示這個數?商2余2的數呢?商m余2的數呢?

  解:(1)3n; (2)5m+2?

  (這個例子直接為以后讓學生用代數式表示任意一個偶數或奇數做準備)?

  例4 設字母a表示一個數,用代數式表示:

  (1)這個數與5的和的3倍;(2)這個數與1的差的 ;

  (3)這個數的5倍與7的和的一半;(4)這個數的平方與這個數的 的和?

  分析:啟發學生,做分析練習?如第1小題可分解為“a與5的和”與“和的3倍”,先將“a與5的和”例成代數式“a+5”再將“和的3倍”列成代數式“3(a+5)”?

  解:(1)3(a+5); (2) (a-1); (3) (5a+7); (4) a2+ a?

  (通過本例的講解,應使學生逐步掌握把較復雜的數量關系分解為幾個基本的數量關系,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5 設教室里座位的行數是m,用代數式表示:

  (1)教室里每行的座位數比座位的行數多6,教室里總共有多少個座位?

  (2)教室里座位的行數是每行座位數的 ,教室里總共有多少個座位?

  分析本題時,可提出如下問題:

  (1)教室里有6行座位,如果每行都有7個座位,那么這個教室總共有多少個座位呢?

  (2)教室里有m行座位,如果每行都有7個座位,那么這個教室總共有多少個座位呢?

  (3)通過上述問題的解答結果,你能找出其中的規律嗎?(總座位數=每行的座位數×行數)

  解:(1)m(m+6)個; (2)( m)m個?

  三、課堂練習

  1?設甲數為x,乙數為y,用代數式表示:(投影)

  (1)甲數的2倍,與乙數的 的和; (2)甲數的 與乙數的3倍的差;

  (3)甲乙兩數之積與甲乙兩數之和的差;(4)甲乙的差除以甲乙兩數的積的商?

  2?用代數式表示:

  (1)比a與b的和小3的數; (2)比a與b的差的一半大1的數;

  (3)比a除以b的商的3倍大8的數; (4)比a除b的商的3倍大8的數?

  3?用代數式表示:

  (1)與a-1的和是25的數; (2)與2b+1的積是9的數;

  (3)與2x2的差是x的數; (4)除以(y+3)的商是y的數?

  〔(1)25-(a-1); (2) ; (3)2x2+2; (4)y(y+3)?〕

  四、師生共同小結

  首先,請學生回答:

  1?怎樣列代數式?2?列代數式的關鍵是什么?

  其次,教師在學生回答上述問題的基礎上,指出:對于較復雜的數量關系,應按下述規律列代數式:

  (1)列代數式,要以不改變原題敘述的數量關系為準(代數式的形式不唯一);

  (2)要善于把較復雜的數量關系,分解成幾個基本的數量關系;

  (3)把用日常生活語言敘述的數量關系,列成代數式,是為今后學習列方程解應用題做準備?要求學生一定要牢固掌握?

  五、作業

  1?用代數式表示:

  (1)體校里男生人數占學生總數的60%,女生人數是a,學生總數是多少?

  (2)體校里男生人數是x,女生人數是y,教練人數與學生人數之比是1∶10,教練人數是多?

  2?已知一個長方形的周長是24厘米,一邊是a厘米,

  求:(1)這個長方形另一邊的長;(2)這個長方形的面積.

  學法探究

  已知圓環內直徑為acm,外直徑為bcm,將100個這樣的圓環一個接著一個環套環地連成一條鎖鏈,那么這條鎖鏈拉直后的長度是多少厘米?

  分析:先深入研究一下比較簡單的情形,比如三個圓環接在一起的情形,看 有沒有規律.

  當圓環為三個的時候,如圖:

  此時鏈長為,這個結論可以繼續推廣到四個環、五個環、…直至100個環,答案不難得到:

  解:

  =99a+b(cm)

七年級數學教案12

  第一章 有理數

  單元教學內容

  1.本單元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列舉了學生熟悉的用正、負數表示的實例,?從擴充運算的角度引入負數,然后再指出可以用正、負數表示現實生活中具有相反意義的量,使學生感受到負數的引入是來自實際生活的需要,體會數學知識與現實世界的聯系.

  引入正、負數概念之后,接著給出正整數、負整數、正分數、負分數集合及整數、分數和有理數的概念.

  2.通過怎樣用數簡明地表示一條東西走向的馬路旁的樹、?電線桿與汽車站的相對位置關系引入數軸.數軸是非常重要的數學工具,它可以把所有的有理數用數軸上的點形象地表示出來,使數與形結合為一體,揭示了數形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體現出以下4個方面的作用:

  (1)數軸能反映出數形之間的對應關系.

  (2)數軸能反映數的性質.

  (3)數軸能解釋數的某些概念,如相反數、絕對值、近似數.

  (4)數軸可使有理數大小的比較形象化.

  3.對于相反數的概念,?從“數軸上表示互為相反數的兩點分別在原點的兩旁,且離開原點的距離相等”來說明相反數的幾何意義,同時補充“零的相反數是零”作為相反數意義的一部分.

  4.正確理解絕對值的概念是難點.

  根據有理數的絕對值的兩種意義,可以歸納出有理數的絕對值有如下性質:

  (1)任何有理數都有唯一的`絕對值.

  (2)有理數的絕對值是一個非負數,即最小的絕對值是零.

  (3)兩個互為相反數的絕對值相等,即│a│=│-a│.

  (4)任何有理數都不大于它的絕對值,即│a│≥a,│a│≥-a.

  (5)若│a│=│b│,則a=b,或a=-b或a=b=0.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正數、負數的實際意義,會判斷一個數是正數還是負數.

  (2)掌握數軸的畫法,能將已知數在數軸上表示出來,?能說出數軸上已知點所表示的解.

  (3)理解相反數、絕對值的幾何意義和代數意義,?會求一個數的相反數和絕對值.

  (4)會利用數軸和絕對值比較有理數的大小.

  2.過程與方法

  經過探索有理數運算法則和運算律的過程,體會“類比”、“轉化”、“數形結合”等數學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感受數學知識與現實世界的聯系,鼓勵學生探索規律,并在合作交流中完善規范語言.

  重、難點與關鍵

  1.重點:正確理解有理數、相反數、絕對值等概念;會用正、?負數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會求一個數的相反數和絕對值.

  2.難點:準確理解負數、絕對值等概念.

  3.關鍵:正確理解負數的意義和絕對值的意義.

  課時劃分

  1.1 正數和負數 2課時

  1.2 有理數 5課時

  1.3 有理數的加減法4課時

  1.4 有理數的乘除法5課時

  1.5 有理數的乘方 4課時

  第一章有理數(復習) 2課時

  1.1正數和負數

  第一課時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能判斷一個數是正數還是負數,能用正數或負數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義的量.

  二.過程與方法

  借助生活中的實例理解有理數的意義,體會負數引入的必要性和有理數應用的廣泛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積極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難點與關鍵

  1.重點:正確理解負數的意義,掌握判斷一個數是正數還是負數的方法.

  2.難點:正確理解負數的概念.

  3.關鍵:創設情境,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加深對負數意義的理解. 教具準備

  投影儀.

  教學過程

  四、課堂引入

  我們知道,數是人們在實際生活和生活需要中產生,并不斷擴充的.人們由記數、排序、產生數1,2,3,?;為了表示“沒有物體”、“空位”引進了數“0”,?測量和分配有時不能得到整數的結果,為此產生了分數和小數.

  在生活、生產、科研中經常遇到數的表示與數的運算的問題,例如課本第2?頁至第3頁中提到的四個問題,這里出現的新數:-3,-2,-2.7%在前面的實際問題中它們分別表示:零下3攝氏度,凈輸2球,減少2.7%.

  五、講授新課

  (1)、像-3,-2,-2.7%這樣的數(即在以前學過的0以外的數前面加上負號“-”的數)叫做負數.而3,2,+2.7%在問題中分別表示零上3攝氏度,凈勝2球,增長2.7%,?它們與負數具有相反的意義,我們把這樣的數(即以前學過的0?以外的數)叫做正數,有時在正數前

  11面也加上“+”(正)號,例如,+3,+2,+0.5,+,?就是3,2,0.5,,?一個數前面33

  的“+”、“-”號叫做它的符號,這種符號叫做性質符號.

  (2)、中國古代用算籌(表示數的工具)進行計算,紅色算籌表示正數,黑色算籌表示負數.

  (3)、數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但0是正數與負數的分界數.

  (4) 、0可以表示沒有,還可以表示一個確定的量,如今天氣溫是0℃,是指一個確定的溫度;海拔0表示海平面的平均高度.

  用正負數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

  (5)、 把0以外的數分為正數和負數,起源于表示兩種相反意義的量.?正數和負數在許多方面被廣泛地應用.在地形圖上表示某地高度時,需要以海平面為基準,通常用正數表示高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負數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例如: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度為8844m,吐魯番盆地的海拔高度為-155m.記錄賬目時,通常用正數表示收入款額,負數表示支出款額.

  (6)、 請學生解釋課本中圖1.1-2,圖1.1-3中的正數和負數的含義.

  (7)、 你能再舉一些用正負數表示數量的實際例子嗎?

  (8)、例如,通常用正數表示汽車向東行駛的路程,用負數表示汽車向西行駛的路程;用正數表示水位升高的高度,用負數表示水位下降的高度;用正數表示買進東西的數量,用負數表示賣出東西的數量.

  六、鞏固練習

  課本第3頁,練習1、2、3、4題.

  七、課堂小結

  為了表示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反意義的量,我們引進了負數.正數就是我們過去學過的數(除0外),在正數前放上“-”號,就是負數,?但不能說:“帶正號的數是正數,帶負號的數是負數”,在一個數前面添上負號,它表示的是原數意義相反的數.如果原數是一個負數,那么前面放上“-”號后所表示的數反而是正數了,另外應注意“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八、作業布置

  1.課本第5頁習題1.1復習鞏固第1、2、3題.

  九、板書設計

  1.1正數和負數

  第一課時

  1、像-3,-2,-2.7%這樣的數(即在以前學過的0以外的數前面加上負號“-”的數)叫做負數.而3,2,+2.7%在問題中分別表示零上3攝氏度,凈勝2球,增長2.7%,?它們與負數具有相反的意義,我們把這樣的數(即以前學過的0?以外的數)叫做正數,有時在正數前面

  11也加上“+”(正)號,例如,+3,+2,+0.5,+,?就是3,2,0.5,,?一個數前面的33

  “+”、“-”號叫做它的符號,這種符號叫做性質符號.

  2、隨堂練習。

  3、小結。

  4、課后作業。

  十、課后反思

  1.1正數和負數

  第二課時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進一步鞏固正數、負數的概念;理解在同一個問題中,用正數與負數表示的量具有相同的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

  經歷舉一反三用正、負數表示身邊具有相反意義的量,進而發現它們的共同特征.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與關鍵

  1.重點:正確理解正、負數的概念,能應用正數、?負數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義的量.

  2.難點:正數、負數概念的綜合運用.

  3.關鍵:通過對實例的進一步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正負數可以用來表示現實生活中具有相反意義的量.

  教具準備

  投影儀.

  教學過程

  四、復習提問課堂引入

  1.什么叫正數?什么叫負數?舉例說明,?有沒有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的數?

  2.如果用正數表示盈利5萬元,那么-8千元表示什么?

  五、新授

  例1.一個月內,小明體重增加2kg,小華體重減少1kg,小強體重無變化,寫出他們這個月的體重增長值.

  2.20xx年下列國家的商品進出口總額比上年的變化情況是:

  美國減少6.4%,德國增長1.3%,法國減少2.4%,英國減少3.5%,意大利增長0.2%,?中國增長7.5%.

  寫出這些國家20xx年商品進出口總額的增長率.

  分析:在一個數前面添上負號,它表示的是與原數具有意義相反的數.?“負”與“正”是相對的,增長-1,就是減少1;增長-6.4%就是減少6.4%,那么什么情況下增長率是0?當與上年持平,既不增又不減時增長率是0.

七年級數學教案13

  一、教學目標

  1.了解推理、證明的格式,理解判定定理的證法.

  2.掌握平行線的第二個判定定理,會用判定公理及定理進行簡單的推理論證.

  3.通過第二個判定定理的推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進行推理的能力.

  4.使學生了解知識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只有學好文化知識,才有解決實際問題的本領,從而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的教育.

  二、學法引導

  1.教師教法:啟發式引導發現法.

  2.學生學法:積極參與、主動發現、發展思維.

  三、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

  判定定理的推導和例題的解答.

  (二)難點

  使用符號語言進行推理.

  (三)解決辦法

  1.通過教師正確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發現定理,解決重點.

  2.通過教師指導,學生自行完成推理過程,解決難點及疑點.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三角板、投影儀、自制膠片.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通過設計練習,復習基礎,創造情境,引入新課.

  2.通過教師指導,學生探索新知,練習鞏固,完成新授.

  3.通過學生自己總結完成小結.

  七、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掌握平行線的第二個定理的.推理,并能運用其進行簡單的證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二)整體感知

  以情境創設,設計懸念,引出課題,以引導學生的思維,發現新知,以變式訓練鞏固新知.

  (三)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復習引入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平行線的判定公理和一種判定方法,根據所學看下面的問題(出示投影).

  學生活動:學生口答第1、2題.

  師:你能說出有什么條件,就可以判定兩條直線平行呢?

  學生活動:由第l、2題,學生思考分析,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內錯角相等,就可以判定兩條直線平行.

  教師將第3題圖形畫在黑板上.

  學生活動:學生口答理由,同角的補角相等.

  師:要求學生寫出符號推理過程,并板書.

  【教法說明】

  本節課是前一節課的繼續,是在前一節課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所以通過第1、2兩題復習上節課所學平行線判定的兩個方法,使學生明確,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內錯角相等,就可以判定兩條直線平行.第3題是為推導本節到定定理做鋪墊,即如果同旁內角互補,則可以推出同位角相等,也可以推出內錯角相等,為定理的推理論證,分散了難點.

  師:第4題是一個實際問題,題目中已知的兩個角是什么位置關系角?

  學生活動:同分內角.

  師:它們有什么關系.

  學生活動:互補.

  師:這個問題就是知道同分內角互補了,那么兩條直線是不是平行的呢?這就是這節課我們要研究的問題.

七年級數學教案14

  第一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組

  1.1 一元一次不等式組

  第1教案

  教學目標

  1. 能結合實例,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相關概念。

  2. 讓學生在探索活動中體會化陌生為熟悉,化復雜為簡單的`“轉化”思想方法。

  3. 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增強數學應用意識,體會數學應用價值。

  教學重、難點

  1..不等式組的解集的概念。

  2.根據實際問題列不等式組。

  教學方法

  探索方法,合作交流。

  教學過程

  一、 引入課題:

  1. 估計自己的體重不低于多少千克?不超過多少千克?若沒體重為x千克,列出兩個不等式。

  2. 由許多問題受到多種條件的限制引入本章。

  二、 探索新知:

  自主探索、解決第2頁“動腦筋”中的問題,完成書中填空。

  分別解出兩個不等式。

  把兩個不等式解集在同一數軸上表示出來。

  找出本題的答案。

  三、 抽象:

  教師舉例說出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組。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集。(滲透交集思想)

七年級數學教案15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使學生理解近似數和有效數字的意義

  2.給一個近似數,能說出它精確到哪一痊,它有幾個有效數字

  3.使學生了解近似數和有效數字是在實踐中產生的.

  (二)能力訓練點

  通過說出一個近似數的精確度和有效數字,培養學生把握關鍵字詞,準確理解概念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近似數的學習,向學生滲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四)美育滲透點

  由于實際生活中有時要把結果搞得準確是辦不到的或沒有必要,所以近似數應運而生,近似數和準確數給人以美的享受.

  二、學法引導

  1.教學方法:從實際問題出發,啟發引導,充分體現學生為主全,注重學生參與意識

  2.學生學法,從身邊找出應用近似數,準確數的例子→近似數概念→鞏固練習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理解近似數的精確度和有效數字.

  2.難點:正確把握一個近似數的精確度及它的有效數字的個數.

  3.疑點:用科學記數法表示的近似數的精確度和有效數字的個數.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自制膠片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教者提出生活中應用準確數和近似數的例子,學生討論回答,學生自己找出類似的例子,教者提出精確度和有效數字的概念,教者提出近似數的有關問題,學生討論解決.

  七、教學步驟

  (一)提出問題,創設情境

  師:有10千克蘋果,平均分給3個人,應該怎樣分?

  生:平均每人千克

  師:給你一架天平,你能準確地稱出每人所得蘋果的千克數嗎?

  生:不能

  師:哪怎么分

  生:取近似值

  師:板書課題

  【教法說明】通過提出實際問題,使學生認識到研究近似數是必須的,是自然的,從而提高學生近似數的積極性

  (二)探索新知,講授新課

  師出示投影1

  下列實際問題中出現的數,哪些是精確數,哪些是近似數.

  (1)初一(1)有55名同學

  (2)地球的`半徑約為6370千米

  (3)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在有31個省級行政單位

  (4)小明的身高接近1.6米

  學生活動:回答上述問題后,自己找出生活中應用準確數和近似數的例子.

  師:我們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有許多時候只能用近似數你知道為什么嗎?

  啟發學生得出兩方面原因:1.搞得完全準確有時是辦不到的,2.往往也沒有必要搞得完全準確.

  以開始提出的問題為例,揭示近似數的有關概念

  板書:

  1.精確度

  2.有效數字:一般地,一個近似數,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說這個數精確到哪一位,這時,從左邊第一個不是0的數字起,到精確的數位止,所有的數字,都叫做這個數的有效數字.

  例如:3.3有二個有效數字

  3.33有三個有效數字

  討論:近似數0.038有幾個有效數字,0.03080呢?

  【教法說明】通過討論學生明確近似數的有效數字需注意的兩點:一是從左邊第一個不是零的數起;二是從左邊第一個不是零的數起,到精確的位數止,所有的數字,教者在有效數字概念對應的文字底下畫上波浪線,標上①、②

  例1.(出示投影2)

  下列由四舍五入吸到近似數,各精確到哪一位,各有哪幾個有效數字?

  (1)43.8(2).03086(3)2.4萬

  學生口述解題過程,教者板書.

  對于近似數2.4萬學生又能認為是精確到十分位,這時可組織學生討論近似數與5.4和近似數5.4萬中的兩個4的數位有什么不同,從而得出正確的答案.

  【教法說明】對于疑點問題,通過啟發討論,適時點撥,遠比教者直接告訴正確答案,理解深刻得多.

  鞏固練習見課本122頁練習2、3頁

  例2(出示投影3)

  下列由四舍五入得來的近似數,各精確到哪一位,各有幾個有效數字?

【七年級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數學教案10-11

初中七年級的數學教案02-02

七年級上數學教案02-07

七年級數學教案12-17

七年級初中數學教案12-02

七年級數學教案【推薦】03-07

《數軸》七年級數學教案03-16

人教版七年級數學教案09-02

初中七年級數學教案12-30

七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