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級上冊數學全冊教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全冊教案(精選1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全冊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全冊教案 1
一、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周長
1、剪一剪,初識一周邊線
秋天的樹葉色彩繽紛,形狀各異,每一片葉子都是秋姑娘寫給我們的信。老師也收到了秋姑娘送給我的一片樹葉。
師:你能幫我剪下來嗎?可以怎么剪?(師引導突出一周邊線)
師:一定要從他指的這個點開始剪嗎?
小結:從哪里開始剪都可以,只要沿著樹葉一周的邊線,最后回到起點就行了。
(請學生剪下樹葉)
2、描一描,再識一周邊線
老師這兒還有一片樹葉,你能一筆描出它一周的邊線嗎?[板書:一周邊線]
3、比一比,初步認識周長
師:這兩片樹葉一周的邊線一樣長嗎?
對呀,邊線是有長度的,有的邊線長一些,有的短一些。樹葉一周邊線的長度就是樹葉的周長。[完成板書]
二、結合身邊實例,認識物體表面的周長
1、摸一摸,圍一圍,說一說
(1)用掌心摸一摸我們坐的課桌的表面。這個課桌面也是有周長的,用手指圍一圍課桌面的周長在哪里。誰能說說什么叫課桌面的周長?(課桌面一周邊線的長度是課桌面的周長)
(2)拿出數學書,摸一摸數學書的封面。數學書封面的周長在哪里?比劃給同
桌看。什么是數學書封面的周長?(數學書封面一周邊線的長度是數學書封面的周長。)
2、辯一辯,找一找,深化理解
(1)出示一個蘋果,這個蘋果的周長在哪里?
師:蘋果是個立體物體,不好表示周長。但是如果我們把蘋果切開,就露出了一個切面,像這樣的平面就有周長。
誰來指一指蘋果切面的周長?
(2)找一找你身邊,哪里還能找到周長?
生:黑板面的周長,門表面的周長等
(3)小結:剛才我們認識的這些都是物體表面的周長。其實很多平面圖形上也有周長。
(設計意圖:對“周長”概念的建立,我設計首先是認識物體表面的周長,進而認識平面圖形的周長。其中通過一個立體蘋果實物,讓學生理解,周長是指物體“表面”一周邊線的長度,潛移默化中,起到了物體表面與平面圖形這兩方面的紐帶作用。)
三、注重操作辨析,探索平面圖形的周長
1、操作交流中認識平面圖形的周長
師:描出這些圖形的周長,并說一說什么是它的周長
(幾人板演,其它學生完成在書本62頁)
2、變式析辨中加深平面圖形周長的認識
師:你們看,房子圖上開了一扇門,現在這個圖形的周長和原來一樣嗎?變得怎樣了?
學生辯論后明確,周長變了,變長了。
師:呀,房子圖上又開了窗,現在這個圖形的周長和開了門的房子圖相比,變了嗎?
學生辯論后明確:周長沒變。
明確:圖形的周長只和外面一周邊線的長度有關,與圖形里面的線段無關。
師:這也是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認識嗎?它有周長嗎?為什么?
學生辯論后明確:沒有周長,因為從起點圍,圍不到一周。
師:添上什么它就也有周長了?
生:
總結:看來,只有怎樣的平面圖形才有周長?(起點和終點手拉手,封閉起來的圖形只有周長)
(設計意圖:對三年級的孩子來說,在描周長、剪周長的具體活動中并不能完全建立“周長”的概念,它還需要一定的觀察、比較、思辨等思維活動的.參與。怎樣幫助學生建立較為豐富而深刻的“周長”概念呢?我設計了一個逐步遞進的沖突情境——開門的房子、開窗的房子、以前學過的角,讓學生在經歷沖突的過程中深化對“周長”含義的理解。)
四、自主動手操作、測量計算周長
學到這兒,我們知道了物體表面有周長,封閉的平面圖形也有周長。
1、探索規則圖形的周長測量計算的方法
我想知道這個三角形的周長是多少厘米,你有什么好辦法?同桌論討商量。
(用尺量,再計算)
請兩位同學合作到黑板上測量,其它同學在本子上算一算
用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可以知道這個三角形的周長,用這樣的方法還可以知道黑板上哪些圖形的周長?為什么?
小結:用線段圍起來的圖形,都可以用尺直接量一量,再計算的方法得到周長。
2、探索不規則圖形周長測量的方法
要是我想知道這片樹葉的周長,可怎么辦呢?同桌再商量商量(用線圍一圍,再量出線的長度)
兩位學生上臺操作,得出這片樹葉的周長大約57厘米。
3、在圖形的變化中體驗周長的變化
這是一個方格圖,每個方格的邊長是多少?
(1)求一個方格的周長
這個正方形的周長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師:在這個方格圖中來求正方形的周長,我們既可以數,也可以算,都是求這個正方形所有邊線的總和。
(2)求3個方格的周長
這個圖形是由3個方格拼成的,你覺得這個圖形的周長是多少?
預設:12厘米、8厘米、10厘米
師:答案不一樣了,你支持哪種答案的說說你的理由。如果你不同意他的觀點可以舉手提問或反駁。
師總結:通過剛才的辯論,我們進一步明白了圖形的周長就是它一周邊線的長度,要求周長,關鍵是找準圖形的一周邊線。
(3)求4個方格的周長
這個圖形是由4個方格拼成的,你認為它的周長又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有不同的答案嗎?
比較:這兩個圖形的周長都是8厘米,但是你看看它們形狀一樣嗎?
那你想到了什么?
(設計意圖:由3個方格拼成的圖形并不是3個方格周長的總和。我利用這個“認識易錯點”顯現學生的真實思維過程,引發學生產生強烈的認知沖突,讓學生在爭辯中深入思考,從而強化學生對“周長”的正確認識,有效地避免了錯誤。)
五、實踐應用周長,積累測量經驗
今天,我們和周長交上了朋友,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周長呢?那就讓我們來執行幾項任務吧。
1、先請4人小組的組長來抽取任務
2、在做任務時可能需要一些工具(軟尺,米尺等)可以由組長到工具角借,請工具管理員介紹工具的用法3、小組合作,教師指導
1號任務:測量一元硬幣的周長
2號任務:測量課桌面的周長。
3號任務:小組內選一位同學,測量它的腰圍
4號任務:沿中間曲線剪開,想辦法弄清楚剪開后兩個圖形的周長
①周長>②周長()
①周長<②周長()
①周長=②周長()(提示:可以直接比,也可以把圖形剪開來比。)
4、匯報交流
5、教師評價,評選出“智慧小組”、“團結小組”、“文明小組”
(設計意圖:采用分小組來抽取任務的形式能較好地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同時也使得小組間產生競爭意識,能更有效地完成任務。學生在自主測量物體和圖形周長的過程中,經歷觀察、測量、計算和交流,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融入生活實際中去認識和理解,讓孩子們在操作中經歷,在經歷中應用數學知識。)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全冊教案 2
教學內容:
三年級上冊練習二十三的第7——10題
教學目標:
使學生理解分數的含義,進一步明確簡單的分數大小的比較方法和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并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認識分數的含義
教學難點:
認識分數的含義、建立分數的概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這節課的復習內容是“分數的初步認識”(板書)。現在,請同學們數一數今天一共來了多少同學?其中男同學占全體同學的幾分之幾?女同學占全體同學的幾分之幾?
1、學生答師板書(師故意把順序寫錯),讓生發現后一起用手寫,并由學生說出分數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含義是什么。(出示一些圖形學生讀并說出含義)
2、剛才同學們已經說出男、女同學各占全體同學的幾分之幾,現在請比較這兩個分數的大小,并說出你是怎樣比較的(分母相同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數大;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數大),說到這里老師有個小故事叫“貪吃的豬八戒”到時要小朋友運用知識幫忙解決問題,“話說唐僧師徒去西天取經,有一天孫悟空找到一個大西瓜,聰明的孫悟空靈機一動,想逗一逗豬八戒,就說:“這西瓜我們四人分著吃,四人分別吃這個西瓜的,怎樣分?”豬八戒搶著說:“我來分,俺老豬飯量大吃得多,所以我吃,師傅吃,沙師弟吃,大師兄飯量小就吃吧。”聽完八戒的話,三人都笑了,你們知道為什么笑八戒嗎?你能幫八戒按他的想法給他們分一分嗎?
學生說并總結出分子相同看分母,分母越小,分數越大(同時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3、話說回來剛才男同學多還是女同學多,多幾分之幾?并說出計算方法。
分母相同,分子相加、減。
出示卡片以開火車形式進行分數加減,比賽看誰回答得又對又快。
二、升華總結:同學們回答得很好,現在請那位同學來說一說本單元有哪些知識點。(師板書)
(一)分數的含義;(二)分數大小的比較;(三)分數的加、減法;
三、拓展練習:為了檢查和鞏固你掌握的知識,請大家做如下練習。
1、下面哪個圖里的涂色部分是(多媒體出示)。
2、填空。
(1)、把一個圓平均分成8份,①5份是它的( ),②一份是它的( )。
(2)、讀作( ),讀作( )。
(3)、有( )個,1里有( )個。
(4)有5個( ),是( )個
(5)1可以平均分成( )個,可以平均分成( )個。
3、判斷(對的畫“√”錯的畫“X”并說明理由。
(1)把一張紙分成6份,每份是6(1)( )
(2)4分米是1米的( )
(3)+=( )
(4)1===( )
(5)8個蘋果的是2個。( )
4、(1)把一個蛋糕平均切成8塊,爸爸吃3塊,媽媽吃2塊,小英吃1塊,他們各吃了這個蛋糕的幾分之幾?
(2)小紅看一本書故事書,第一天看了全書的,還剩幾分之幾沒看?
5、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問題都和分數有關,誰能出一些題考考大家(生提生答)。
四、質疑問難。
五、評價:表揚學得好的同學,讓學生再歸納本節課的知識點。
板書設計:
分數的初步認識
一、分數的含義
二、分數的大小比較
三、分數的加減法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全冊教案 3
一、創設情境,發現問題。
師: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們用數學方法去思考、解決。(板書:實際問題)
師:為了準備乒乓球比賽,老師去商店買乒乓球了。
課件:出示乒乓球和價格。
提問:看了屏幕你們知道了什么?(學生自由發言)
你根據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能提出什么問題來呢?
問題: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個?
買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
買6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
問:哪個問題以前沒有學過?
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師:這個問題怎樣解決呢?你可以自己先想辦法解決,然后在小組里討論。
學生匯報(板書):
方法一:5×2=10(元)
10×6=60(元)
提問:你是怎么想的?
引導學生看圖理解,電腦閃爍表示圖意。
提問:5表示什么?2呢?“每袋5個”和“每個乒乓球的價錢是2元”這兩個信息有直接聯系嗎?根據這兩個信息可以求出什么?(買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5×2=10)知道買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就可以求出什么?(買6袋要多少元:10×6=60)
提問:誰能說說這種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買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再算買6袋要多少元)
方法二:6×5=30(個)
30×2=60(元)
提問:你是怎么想的?
引導學生看圖理解,電腦閃爍表示圖意。
提問:6表示什么?5呢?“每袋5個”和“買了6袋”這兩個信息有直接聯系嗎?根據這兩個信息就可以求出什么?(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個:6×5=30)知道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個,就可以求出什么?(買30個一共要多少元:30×2=60)
提問:這種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個,再算買30個一共要多少元)
如果學生提出如下解決方法:
2×6=12(元)
12×5=60(元)
教師應讓學生說明理由。
理由可以是:如果每袋只有一個乒乓球,買6袋一共要12元,實際每袋有5個,所以再乘5,就是買6袋乒乓球所需的價錢。如果學生說不出理由,可以告訴學生:這樣算出正確的得數,但道理比較難理解,你們可以繼續研究。在想不通理由的情況下不用這種方法。
師:方法一先算什么?方法二呢?
講述:雖然解答方法不同,但結果是一樣的,還可以互相檢驗。
提問:你能用一句話說出剛才我們解決的實際問題有什么特征嗎?(板書:兩步連乘)
解決這樣的實際問題時要怎樣觀察和思考?(要仔細看圖,認真閱讀文字,找到已知的信息,然后找直接關系的兩個信息看能求出什么,再一步步地解答)
三、練習鞏固,體會解題思路及方法。
談話:下面,我們就到應用今天所學的知識幫小動物們解決兩個問題,好嗎?
1、出示第1題的情景圖,指導學生觀察,收集信息:從圖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呢?你找到了幾個已知條件?問題是什么?
指名把這題的條件和問題連起來,完整地敘述一遍。
再讓學生獨立完成。
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說說自己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名匯報,集體評議,說說解題思路。
2、課件出示。
師:小茄子告訴我們什么?大家一起讀一下。(學生齊讀)
你們能解決這個問題嗎?(學生獨立思考)
交流核對。
3、課件出示。
師:圖中告訴了我們什么?
學生列式計算,交流核對。
4、完成第5題
(1)出示第5題的情景圖,指導學生觀察,收集信息:從圖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呢?你找到了幾個已知條件?問題是什么?
指名把這題的條件和問題連起來,完整地敘述一遍。
(2)讓學生各自獨立列式解答。
(3)教師組織交流:
指名說說解題思路,根據學生的口述畫出線段圖:
通過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蘋果樹是桃樹的6倍,掌握這題的兩種解法。
5、對比練習。
(1)商店在運進水果,每輛汽車一次可以運4噸,6輛汽車8次能運多少噸水果?
(2)商店在運進水果,每輛汽車可以運4噸,第一次來了6輛汽車,第二次來了8輛汽車,兩次次一共運進多少噸水果?
學生獨立解答,集體交流評議,辨析兩道應用題的'異同點。
結合學生的回答,板書第(2)題的兩種解法:
方法一:6+8=14(輛);14×4=56(噸)。
方法二:4×6=24(噸);4×8=32(噸);32+24=56(噸)。
6、第6題。
(1)觀察插圖,你讀懂了什么?
(2)要求8次一共運煤多少噸,一定要先知道什么?
(3)請你把你的想法告訴我們。
7、第7題。
(1)你獲得了什么數學信息?
(2)告訴我們“每人每天組裝8臺電腦”,現在要求幾人幾天?
(3)你打算怎么做?說說你的想法。(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板書。)
(4)小結:這是連乘問題的又一種類型,也有兩種不同的解答。
四、回顧反思,全課小結。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兩步連乘應用題,你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解決了很多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現在談談你的收獲,好嗎?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全冊教案 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體驗不確定事件,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使學生經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過程,初步感受隨機現象的統計規律性,在活動交流中培養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3、使學生感受數學就在自己身邊,體會數學學習與現實的聯系,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求實態度和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使學生進一步體驗不確定事件,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學難點:
使學生感受數學就在自己身邊,體會數學學習與現實的聯系,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求實態度和科學精神。
教學過程:
一、交流名片。
1、展示。
指名到前面利用實物投影展示自己的名片,引導其他同學參與交流。
師:剛才小朋友們交流的非常熱烈,那你想不想拿上來給大家看看?你先來吧,(一生上來介紹自己的名片),我們仔細看(老師示意其他同學和老師一塊兒認真看),你從他的名片上了解到什么內容?(生說)你看得非常仔細,而且還在用心的記,很好。你是屬牛(鼠)的,我也記住了,
請回。誰再來介紹?還有誰想來?
2、提問。
師:小朋友們,根據剛才大家的介紹,你想不想了解我們全班的一些情況?想了解什么呢?
學生可能會說
①我想知道屬牛的有多少人,屬鼠的有多少人?
師:哦,你想了解屬相問題。板書:屬相。
②我想知道愛好什么的多?板書:愛好
3、統計。
師:那怎么能知道?學生可能會說:統計一下
師:這個方法不錯,那我們就分組做一下統一下吧。請打開信封,老師為每個小組準備了三個表格,第一個是屬相統計表,請統計出你們小組屬牛的有多少張,屬鼠的.有多少張。第二個是愛好統計表,愛好唱歌的有多少張,……如果還有其他愛好,可在后面的空格里填寫。第三張是性別統計表,男生、女生各有多少張?(教師利用實物投影向學生介紹三個表格的使用)
屬相統計表愛好統計表性別統計表
聽明白了嗎?下面開始統計吧,看哪個小組統計得又快又對。
(教師向學生介紹完統計表后在黑板上貼出三張大的表格,設計成折疊式,只出示左半部分)
師:都統計完了嗎,各小組匯報一
下吧。各小組匯報統計的數據,教師記錄在表格中。
二、摸名片(一)——體會數量越多,可能性越大。
1、激疑。
師:剛才大家統計得不錯,下面呢,我們就來玩這些名片。想玩嗎?想玩得好嗎?那你可得聽好了,看好了。來,先把你的名片翻過來,都放到桌子中央,合到一塊兒,(教師慢慢說,一定要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不錯,小朋友都跟著做了。看老師,我從這些名片中隨便摸一張,想知道是屬什么的?(生猜測著說)你告訴大家。(教師向一生出示結果),繼續看,把這張放回去,重新打亂了,再摸一次,又是屬什么的呢?你說說。如果這樣重復摸很多次,結果會怎樣呢?(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究竟結果會怎樣?想不想摸摸試試?那你會像老師剛才這樣摸嗎?好,聽清老師要求,每人摸一次,小組長做好記錄,并統計出結果,開始吧。
2、游戲。
(教師出示黑板上屬相表格的右半部分,然后巡回參與小組的活動)
3、匯報。
①各小組匯報實驗結果,教師在表格中記錄數據,并做出標記。一般事先安排一、二、四組屬同一種類型,如都是牛多鼠少,而三組則正好相反。當三組匯報完后,師可問:怎么你們小組摸到的鼠多?(和前二個小組不一樣)
學生可能會說因為他們小組屬鼠的多,別的小組屬牛的多。
師:哦,原來是因為數量多少的問題,我們一塊兒看看是這樣嗎?一組……二組,哦,果然是這樣,你們說的還真有道理,(教師指著表格中的數據和學生一塊兒分析,并做標記)來,該四組說說你們的結果)如果4個小組實驗的結果都正常,師可問:你從這4個小組的實驗結果,能得出一個什么結論?
②驗證偶然現象,可能四組出現了張數少的摸到的次數反而多這種偶然現象。(因為4組教師安排的兩種屬相數量相差小)也可能在別的小組出現這種偶然現象。
師:你們對這個實驗結果有沒有什么想法?其他同學也可以發表意見,哦,感覺不大對,不要緊,我們再來重新做一次實驗,這次我們每人摸二次,誰到黑板上來做記錄,其他同學仔細看好了,這下結果怎樣?通過這次摸又能說明什么問題?(摸的次數越多,結果越準確,同時再一次說明數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大)。如果繼續摸下去,摸100次,1000次呢?
③小組之間進行比較,發現問題。
師:再仔細比較一下這4個小組實驗的這些數據,你能不能再發現點兒什么?學生可能會發現張數相差多的,摸到的次數相差也多,也就是摸到的可能性相差大,反之可能性相差小。
學生可能會說:某數和某數相差那么大,或我們組屬牛(鼠)的一張也沒摸到,因為屬牛的張數太少了,只有一張……
師:你是說你們組摸到屬牛的和屬鼠的次數相差很大,有相差小的,舉個例子。為什么會有相差大的,也有相差小的,這說明什么?
④進行合計,再次說明問題。師:如果把全班同學的名片合到一塊兒來摸,摸到屬什么的可能性大呢?合計一下,看看結果怎樣?(先合計張數,讓學生預測后,再合計次數)
上面的匯報教師要把握好這幾個層次。
a引導學生分析自己小組的實驗結果,體會到數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大。
b引導學生對偶然現象再次驗證,體會到摸的次數越多,結果越準確,同時體會到數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就是大(也可能在這里沒出現這種偶然現象)
c引導學生比較各小組的實驗數據,發現數量相差大的,可能性相差小。d引導學生進行合計,再次說明問題。
4、各小組預測摸到愛好什么的可能性大。
師:屬相的問題我們解決了,我們還統計過愛好情況,你能猜猜摸到愛好什么的可能性,什么最小,為什么?(學生預測,教師在黑板上的表格中做標記)
5、預測摸到自己名片的可能性有多大。
師:剛才同學們非常關注有沒有摸到自己的名片,那你認為在你們小組里你的名片被摸到的可能性大不大?為什么?如果放到全班里面來摸呢?
三、摸名片(二)——體會數量差不多的,可能性也差不多。
1、預測。
師:愛好的問題我們也研究過了,下面我們來研究男女生問題,你能猜一下你們小組摸到男生和女生的可能性各會怎樣呢?(學生預測,教師標記)
2、驗證。
師:的方法還是摸摸試試,這次每人摸2次,小組長還是要做好記錄,你知道這次為什么要摸二次呢?(如果前面沒有重復做第二次實驗,這里就不必提這個問題了)(教師出示性別統計表的右半部分)。
3、匯報。
①各小組匯報結果,并同預測的比較,教師記錄(學能會稍有差別,引導學生預測只要相差不大,就算結果正常)
②如出現偶然反常現象,要組織學生再做驗證。
師:有的小組實驗結果和預測的相差挺大的,不要緊,我們再來做一次,這個小組每人摸3次,誰上來記錄,其他同學看好了。這下結果怎樣?(一般結果會是次數差不多,或比原來縮小差距)
師:通過這次實驗,你又有什么體會?如果繼續摸下去,摸100次、1000次呢?
③老師在家里也做過一個類似的實驗,(教師邊說邊向學生出示一枚硬幣)拋硬幣的實驗,我連續拋了很多次,將正面和反面出現的次數做了統計,結果是這樣的,大家看——
(投影出示)
你從中發現什么?(拋的次數越多,正面和反面出現的次數越接近,越能證明正面和反面出現的可能性是一樣大的)
四、應用——設計摸獎方案。
師:小朋友們,摸名片好玩嗎?摸獎好不好玩?還有比摸獎更好玩的呢,那就是你設計一個摸獎方案,讓別人來摸,摸什么你說了算,那多有意思。想不想試試?
(投影出示)某商場玩具部要設計一個促銷摸獎方案
①凡購物滿50元,即可參加摸獎一次。
②兌獎規則。
紅色珠子—一等獎遙控汽車黃色珠子—二等獎芭比娃娃藍色珠子—三等獎智力拼圖。
白色珠子—謝謝光臨。
③用紅黃藍白各色珠子共100個進行摸獎,各種顏色珠子各應多少個呢?紅色珠子()個,黃色珠子()個,藍色珠子()個,白色珠子()個,小伙伴共同商量一下吧。
匯報評優(可能各有各的優點)
五、課堂總結。
小朋友們,今天我們通過摸名片活動是在研究什么問題呀?(板書課題:可能性)你能關于可能性說一句話嗎?(如:數量越多,可能性越大等等)在今天的課堂上你除了掌握了可能性的知識,還有什么體會?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全冊教案 5
教學目標:
1.結合電影院的座位問題,經歷自主探索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的計算方法的過程。
2.會用簡便方法計算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
3.在自主探索簡便算法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會用簡便方法計算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學難點:
在自主探索簡便算法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課前準備:
把電影院的2個問題分別寫在小黑板上。
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境
1.師生談話由學生最近看過什么電影,在哪個電影院看的,電影院每排有多少個座位,有多少排,引出電影院座位問題。
師:同學們,老師知道你們都喜歡看電影,哪個同學說一說你最近看過什么電影?是在哪個電影院看的?
請幾個同學介紹。
師:誰仔細觀察過,你去的電影院每排大約有多少個座位?有多少排?
生發言,教師對注意觀察電影院座位的學生給予表揚。
師:-同學真不錯,到電影院不光是看電影,還特別注意觀察電影院的座位情況。今天我們就來解決一個電影院的座位問題。
用小黑板出示問題(1)。
2.用小黑板出示問題(1),讓學生讀題,了解其中的信息和要解決的問題。
師:請同學們認真讀題,說說從中你了解到哪些數學信息?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學生說電影院原來的座位情況和問題。
二、解決問題
1.提出問題
(1),師生共同列出算式,鼓勵學生自主計算。
師:求原來一共有多少個座位,怎樣列式呢?
學生說,教師板書:36×30=
師:36×30,這個算式你們都會計算,用自己的方法試著算一算吧!
(2),學生自主計算,教師巡視,了解學生的計算方法。
2.交流學生個性化的計算方法,鼓勵學生大膽介紹自己的想法和計算過程。
師:誰來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怎么計算的?
學生可能會有以下方法
(1)先算10排共有多少個座位。
36×10=360(個)
360×3=1080(個)
(2)把30看成3個十,36乘3個十等于108個十,也就是1080。所以,36×3=1080(個)
(3)用豎式計算。
第(2)種方法如果沒有出現,教師可以交流,并接著列出豎式的簡便算法。
如果出現,教師就結合學生的算法介紹簡便算法。
3.介紹豎式計算的簡便算法。
師:36乘30,可以把30看成3個十,這樣寫豎式。
邊說邊板書
師:計算時,先算36乘3,得108,也就是108個十,在108的前面添上一個0。
邊說邊完成板書
師:兩位數乘整十數的'簡便算法,說簡單點就是先乘0前面的數,再在積的后面添0。你們覺得這樣寫怎么樣?
生:這樣寫很簡便。
師:剛才我們一起求出了原來這個電影院的座位數。現在這個電影院為了方便更多的小朋友同時看電影,增加了一些座位,我們一起來算一算現在這個電影院一共有多少個位?
用小黑板出示問題(2)。
4.教師談話,并說明要解決的問題。然后,用小黑板出示問題(2),讓學生列出算式,用口算,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師:誰來說一說現在這個電影院的座位情況?
生:這個電影院現在每排有40個座位,還是有30排。
師:誰來說一說怎么列式?
生:40×30。
師:口算結果是多少?
學生可能會直接說出結果1200。
師: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學生可能回答
把40看成4個十,4個十乘30等于120個十,就是1200。
先算4乘3等于12,再在12的后面添兩個0,就是1200。
教師重點指導口算方法。
5.教師介紹豎式計算,邊說邊寫出豎式。
師:整十數乘整十數,可以直接利用口訣計算。先把整十數十位上的數相乘,再在積的后面添兩個0。用豎式可以這樣算。
教師介紹豎式的簡便算法。
三、嘗試練習
1.教師在黑板上寫。
出試一試中的6道題,讓學生獨立計算,然后進行交流。
師:同學們剛才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了電影院的座位問題,而且學會了用豎式計算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現在,請同學們計算一下黑板上的幾道題,看誰算得又快又正確。
學生自主計算,請兩個人到黑板上板演。64×30和99×99
10×10不要求有豎式。
全班交流。
2.提出議一議的問題,啟發學生根據三道題的乘數和積回答問題。
師:觀察這幾道題中乘數和積,想一想,兩位數乘兩位數,積最多是幾位數,最少是幾位數?說一說你判斷的理由。
學生可能回答
兩位數乘兩位數,積最多是四位數。因為99是的兩位數,99×99=9801,所以兩位數乘兩位,積最多是四位數。
兩位數乘兩位數,積最小是三位數。因為10是最小的兩位數,10×10=100,100是個三位數。所以,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積最小是三位數。
學生如果有困難,教師啟發或參與交流。
四、課堂鞏固
1.練一練第1題。
(1)師生一起估計積是幾位數。要給學生充分地表達不同想法的機會。
師:看來同學們不但學會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又知道積最多是幾位數,最少是幾位數。下面看練一練第1題,我們一起估計一下積是幾位數。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學生可能會出現不同說法。
如
26×40可能出現兩種意見
積最多是三位數,因為十位上的兩個數2乘4等于8,不進位;
積最多是四位數。把26看成25,40看成4個十,25乘4個十等于100個十,就是1000,所以積一定是四位數。
要給學生充分的討論時間。
74×36,也可以有兩種算法。
因為十位上的兩個數7乘3等于21,要進位,所以積一定是四位數;
因為70×30=2100,所以,70×36的積一定是比2100大的四位數。
(2)鼓勵學生自己計算,檢驗估算的結果。
使學生了解判斷積是幾位數的一般方法:先看兩位數十位上的數,十位上的兩個數相乘超過或等于10,積一定是四位數。
師:好!現在請同學們自己計算一下,看看估計的結果對不對。
學生計算后,再總結估計積是幾位數的方法:兩位數乘兩位數,十位上的兩個數相乘進位,積一定是四位數。
2.練一練第2題,口算比賽。
師:這節課同學們表現得都非常棒,下面我們舉行一個口算競賽,看誰是咱們班的“口算能手”!
3.練一練第3題,先讀題明確圖意后,讓學生獨立解答,再交流解答問題的過程和結果。
師:下面讓我們運用新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吧!請看練一練第3題。你了解到哪些數學信息?要解決什么問題?
學生回答后,自己列式計算,然后交流。
4.練一練第4題讓學生先讀題,弄懂題意,再計算。交流時,重點說一說是怎樣判斷的。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我們這節課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全冊教案 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知道噸在實際中的應用,初步建立1噸重的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
2、能進行重量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建立重量單位“噸”的概念。
教學難點:建立重量單位“噸”的概念及噸與千克的換算
教學工具
ppt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以舊引新
1、出示蘋果,讓學生說一說一個蘋果的重量是250(),一筐蘋果的重量是15()?
2、千克、克是我們以前學過的質量單位,克與千克之間有什么關系呢?(1千克=1000克)。
3、一車蘋果的重量是2()
導入新課,揭示課題《噸的認識》
二、自主探究研究問題
1、直觀感知,初步認識“噸”。
(1)出示教材例題,集裝箱,火車車廂,汽油
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質量,通常用噸(t)作單位。
(2)讓學生根據對噸大致的了解及課外資料的補充說說生活中那些物體通常使用“噸”來作單位。
(3)課件展示:卡車、火車車廂、輪船、飛機、鯨魚、樓房等,用“噸”作單位比較合適。
提問:通常以“噸”作單位的物體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①學生分小組觀察討論
②學生分小組交流匯報
③師生合作得出結論:通常大件物體及較重的物品“噸”來作單位。
目的:用課件出示圖片,豐富了感性材料的種類。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再發揮小組合作學習,得出結論。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2、認識千克與噸之間的關系
(1)小組同學互相背一背,感受它們的重量。
①學生匯自己的體重。
②小組同學互相背一背
③說說自己的感受。
④感受1噸
(2)課件出示1袋100千克的大米。
提問:需要幾個同學才能抬起來?(8個)
(課件演示)請同學們觀察:有這樣的幾袋大米?(10袋)提問: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書:1000千克。
你是怎樣想的?100千克的大米需8個同學抬起來,那1000千克的大米需多少個同學才能抬起來?(80個)。說明1000千克的大米的'重量比較重。
通過小組同學反復掂物體的重量,在實踐活動中,讓學生親自經歷和體驗,感受物體的實際重量。遷移出1噸的重量。
師引導: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就是1噸。
即:1噸=1000千克。師補充板書:1噸=1000千克
(3)鞏固千克與噸之間的關系。
師生做個猜體重的游戲。請同學們猜一猜老師的體重大約有多少千克?(50千克),如果平均每個老師的體重按50千克計算,那有多少個老師的體重合起來是1噸?你是怎樣想的?
(4)填空練習:三年級同學平均每人體重按25千克計算,40個同學的體重是()千克,是()噸。
三、看書質疑
學生自己看書,標出重點語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后解答。
四、多層練習,鞏固深化。
1、說一說,日常生活中什么情況下用噸作單位。
2、在()里填上適當的數,使每種東西的總重恰好是1噸。
3、想一想,填一填
一條鯨魚的重量是6000千克,是()噸
一輛卡車載質量5噸,也就是()千克。
五、合作總結,解決問題
提問: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知道了些什么?同學們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希望同學們能夠用所學習的知識不斷地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設計思路:
本節課是數學概念知識課,在概念教學過程中,我運用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巧妙的設置與學生生活相聯系的各類情景,讓學生在豐富的生活情景中,掌握理解“噸”的概念。從而突破這節課的難點。接著我利用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了所學的知識。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還可以應用于生活的樂趣。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全冊教案 7
教學目標:
1、鞏固千克、克、噸的認識,進一步建立千克、克和噸的質量觀念。
2、結合生活實際,解決與千克、克和噸有關的實際問題。
3、初步經歷質量單位的形成過程,結合生活實際解決問題。
4、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點:
鞏固千克、克、噸的認識。
教學難點:
結合生活實際,解決與千克、克、噸有關的實際問題。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某超市招聘售貨員的考試,要求應試的人員必須掌握最基礎的質量單位的有關知識,剛好我們才學過了這方面的知識,大家有沒有興趣試一試?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稱物品,認秤。
學生獨立完成并說一說為什么下面兩樣物品稱出的質量用“千克”作單位。
2、貼標簽。
以給商品貼上質量標簽的游戲形式出現,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千克和克的實際質量,吸引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
3、補標簽。
教師創設情境:“下面這些物品和動物的質量標簽上的質量單位漏寫了,你能把它們填補完整嗎?”學生用不同的手勢表示“千克、克、噸”,集體完成,并請學生陳述自己的`理由。
4、比較下面物品的輕重。教師用第3題中單純的式子變為比較兩種標明質量的物品輕重,吸引學生參與。
復試
1、第5、6題。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2、第7題。學生獨立觀察思考、理解圖意;嘗試列式解答;全班交流,說說自己的想法。
3、第8題。學生獨立嘗試解決;同桌交流。
4、第9題。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說說這幅圖的意思,在此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共同解決問題,給每個學生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最后全班交流,看哪個小組想出的方法最多。
三、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第10題。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在小組交流,最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際操作。學生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可能有:10克10克地稱5次;先稱30克,再稱20克;先稱2個20克,再稱10克等。
6000克=( )千克 3 g=( )g
4噸=( )千克 6000 t =( )g
4千克500克=( )克 3噸70千克=( )千克
四、總結反思,拓展升華
第11題。這道思維訓練題蘊含著代換的數學思想,教學時可以讓學生用學具代替蘋果梨子擺一擺,增強直觀性。解題思路是:3個蘋果和3個梨合起來剛好和9個桃子一樣重,所以1個梨和1個蘋果應和3個桃子一樣重。學生若有其他的合理想法,教師都應給予肯定和鼓勵。
五、作業:作業本上的作業。
教學反思: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全冊教案 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學會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實際問題中的信息,分析數量關系,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初步體會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關信息的作用。
2、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經驗。
教學重點: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種可能的方案。
教學難點:
分析數量關系。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完成下列填空
2×( )+3×( )=18
(1)括號里可以填哪些數?其中一個括號的數確定了,是否另一個括號里的數就能確定?
(2)如果前面括號里填3,后面括號里填幾?
(3)如果后面括號里填2,前面的括號里填幾?
2、導入。
談話:在日常生活和數學學習中,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常常需要運用各種策略。今天這堂課,我們一起運用策略來解決一些問題吧!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題意。
(1)從圖中我們獲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問題是什么?
談話:求怎樣派車恰好把8噸煤運完就是求載質量2噸的車、載質量3噸的車各安排運幾次,使得這兩輛車運載煤的總質量等于8噸。實際上可以用式子2×( )+3×( )=18表示。要求出滿足這個條件的所有情況該怎么辦呢?
2、探索方法。
(1)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2)匯報交流。
師:如果用“載質量2噸”的車子裝煤,最多運幾次?
生:在不用“載質量3噸”的車子裝煤時,次數最多,最多8÷2=4(次),剛好裝完。
師:通過這個計算,我們知道“載質量2噸”的車子只可能運0-4次,運4次時符合條件,如果安排這樣的車運3次,那么,“載質量3噸的車”應該運幾次才能把煤運完呢?
生:“載質量2噸”的車運2次,能運煤2×2=4(噸),剩余4噸需要“載質量3噸”的車運2次才能運完,但是同樣的它們的總運量不能恰好等于8噸。
師:如果1次呢?0次呢?
學生獨立完成。
(3)列表法解決問題。
師介紹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種方案列舉出來,這樣更好的簡便、直觀。列表如下:
派車方案載質量2噸載質量3噸運煤噸數
14次0次8噸√
23次1次9噸
32次2次10噸
41次2次8噸√
50次3次9噸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條件。
3、回顧與反思。
(1)我們在列舉的`時候應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順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無限多,適合用列舉的方案嗎?(不適合,在能列舉出所有方案的情況下選擇用列表法列舉)
(3)檢驗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運完8噸煤。
學生自我探究。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第33頁“做一做”。
(1)由題中我們獲得了哪些信息?師明確要求怎么付錢,就是求30元里面有幾個5元和幾個2元,同時需考慮到5元和2元的張數各自只有6張,即最多只能取6張5元或2元。試問如果沒有這個條件,怎么做,加上這個條件后怎么做?這樣有什么區別?
(2)學生在小組內討論,用列表法把各種可能的方案列出來然后選擇合適的方案。
(3)匯報交流結果,集體訂正。
2、完成“練習七”第7題。
(1)求“每條船都坐滿,怎樣租船?”就是求什么?(學生自由發言)
(2)求“哪個租船方案最省錢”怎么做?(學生把每一種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別按照大船10元,小船8元計算價格,然后比較大小。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解決問題的策略,你有哪些收獲?在題中的條件和問題比較多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用列表的方法來列舉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選擇符合條件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對于這堂課的學習,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
板書設計: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全冊教案 9
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提倡算法的多樣化。
2、結合具體情境,用除法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教學重點:探索并掌握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提倡算法的多樣化。
教學難點:
結合具體情境,用除法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教學用具:掛圖、幻燈、小黑板。
教學設計: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秋天到了。秋天師播種的季節,為了今后我們的生活處處充滿綠色,今天我們就要去進行植樹活動。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掛圖,觀察圖片,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2、解決“每組3人,可以分多少組?”可以怎樣列式,并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2、學生列出“36÷3”的算式后,引導學生思考怎么計算。
3、組織學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提倡算法多樣化)
三、拓展應用
1、 46÷2 84÷4 630÷9 96÷3 66÷3 100÷5 720÷8 48÷2 2、在()里填上“>”“<”或“=”。
48÷4()84÷4 720÷8()720÷9 24×3()24×2 26÷2()26×2
四、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位數除兩位數的除法計算,可以先用除數去除被除數中整十的部分,再去除被除數的個位數,然后把兩次除得的結果合起來。如果有道理,也可以用你喜歡的其他方法來計算。生活中有很多問題的解決都要用到我們今天學到的知識,同學們要做一個有心人,下課后,我們可以試一試用今天學到的知識還能解決哪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五、作業:作業本上的作業。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全冊教案 10
教學目標:
1、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認識新的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過動手操作等豐富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時間觀念。
3、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滲透愛惜時間的教育,教育學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學重點:
借助豐富的活動,讓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教學難點: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學生)口算卡片,每人準備一個時鐘。
教學步驟:
一、情境導入
(播放新年聯歡晚會的片段)
談話:新年的鐘聲將敲響,讓我們一起來倒計時。(課件出示鐘面,伴隨著“滴答”聲,讓學生共同進行倒計時)
談話:剛才,我們進行倒計時,像這樣計量很短的時間,我們常用比分更小的單位——秒。今天,我們就共同來認識這個新朋友。(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一)認識時間單位“秒”
1、師:你知道怎樣計量用“秒”做單位的時間嗎?請仔細觀察你們所帶的鐘表,看看有什么發現。
2、學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學生反饋:
①時鐘有3根針,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針。
②秒針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讀取電子表上的時間時,讓學生可以利用以前學過的電子表的讀法進一步類推。
4、體驗1秒鐘
①師:1秒到底有多長呢?讓我們閉上眼睛,仔細聽一聽。(利用時鐘的“滴答聲”讓學生感受。)鐘表發出“滴答”一聲所經過的時間就是1秒。
②學生跟著時鐘的“滴答聲”,做拍手練習,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誰拍得最準。
③比一比,哪位學生不看時鐘,每秒數一個數,看誰數得最準確。
④小結:剛才,我們聽到鐘聲“滴答”一聲就是一秒,我們拍一下手用1秒,數一個數也是用1秒。1秒的時間確實很短,但是有些現代化的工具在這短短的1秒鐘里卻可以做很多事情呢。(舉幾個具有說服力的數據說明1秒鐘的價值)所以,我們可別小看了這短短的1秒鐘,它的作用可大了。我們要珍惜時間,不浪費每1分、每1秒。
5、師:(邊撥秒針)秒針從數字12走到數字6,這表示經過幾秒?從數字6走到8,表示經過幾秒?請你輕輕告訴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還知道秒針從哪兒走到哪兒也是10秒?
(二)探索分與秒之間的關系
1、師:如果秒針從數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數字12,這時經過多長時間,分針有沒有什么變化。
2、讓學生小組合作,仔細觀察鐘面,自主探索。
3、學生反饋。
4、小結:秒針走1圈,就是60秒,這時分針走1小格,也就是1分鐘,所以1分=60秒。
(三)練習:體驗1分鐘
1、讓學生看鐘表,通過讀秒來體驗1分鐘的長短。
2、師:1分鐘能做什么呢?
讓學生分組畫畫、寫字、做口算、摸脈搏體驗1分鐘實際的長短。
3、讓學生舉例,說說1分鐘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認識時間單位——秒)有了秒針,計時就更準確了,時針、分針、秒針在時間王國里分工合作,準確地為人們報時。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一”第2題。
填上合適的時間單位。
補充:
①們上一節課的時間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賽
師:讓我們一起到緊張激烈的運動場上去看看。50米決賽剛結束,你能通過鐘表的顯示,說出運動員的成績嗎?從這張成績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動:
師:下課鈴聲響了,請大家安靜,迅速地將課桌上的學習用品整理到書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時間。看誰整理得又快又好。(學生整理,教師報時)
師:相信大家今后每時每刻都能這樣珍惜分分秒秒,做時間的主人。
四、課后反思:
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認識時、分和會讀、會寫幾時幾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的知識性目標相對簡單,但單位時間比較抽象,不象長度單位、質量單位那樣可以借助具體的物體表現出來。本節課的重點是通過一系列的體驗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起1秒、幾秒及1分的'時間觀念。在教學設計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幾個環節: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利用學生熟悉的場景,使學生直觀認識生活中“秒”的存在,幫助學生認識抽象的時間概念。通過讓學生參與倒計時的活動,使學生初步感受“1秒”的長短,同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由于學生已經認識了“時、分”,因而在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自主進行探究,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等形式來解決“怎樣計量用?秒?做單位的時間”及“分與秒之間的關系”等問題。讓學生真
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借助活動讓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首先通過讓學生拍手、數數、寫字、畫畫等活動讓學生體驗1秒鐘、1分鐘的長短,在體驗1分鐘時還讓學生體驗同樣是1分鐘做不同事情時的不同感受。由此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同時注意培養學生愛惜時間的意識。
4、注意讓學生收集有關時間的信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5、多給學生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事情所需時間,在頭腦中建立表象,在估測其他事情時可借鑒作比較。
當然,除了在學習秒的認識是可以這樣做,建立其他數學概念也可運用這樣一些做法。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全冊教案 11
單元教學目標:
1、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千克、噸,了解1克、1千克、1噸的實際質量,建立清晰的質量單位的概念。
2、掌握質量單位克、千克、噸之間的相互關系,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了解質量單位克、千克、噸的字母表示方法,了解用秤可以稱物體的輕重。
4、能結合生活實際,在具體的情境中解決與克、千克、噸有關的簡單問題,進一步感受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單元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千克、噸,了解1克、1千克、1噸的實際質量,建立清晰的質量單位的感念。
2、難點:噸的質量概念的建立。
課時安排:
5課時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實際質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質量觀念。
2、掌握“1千克= 1000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就在身邊。
教學重點:
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實際質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質量觀念。
教學難點:
掌握“1千克= 1000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教學用具:各種秤、幻燈、小黑板、1千克的鹽。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感知輕重:
1、游戲導入。請三位學生到臺前做“背一背”的游戲(請一位同學背另外兩位同學,被被的兩位同學輕重對比明顯)。背的同學把感受講給同學們聽,讓學生感受到人是有輕重的。
2、實踐體驗。再請學生掂一掂桌上或帶來的物體,感受物體的輕重并互相說一說。
二、實踐體驗,建立概念。
1、認識秤。
2、建立千克的質量觀念。
⑴、稱一稱。
⑵、掂一掂。
⑶、估一估。
⑷、找一找。
⑸、猜一猜。
⑹、拎一拎。
⑺、說一說。
⑻、小結: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單位表示物體有多重。
3、建立克的質量觀念。
4、單位換算。
⑴、讓學生通過稱一稱、算一算等活動,理解1千克= 1000克。如可以通過稱2袋500克的鹽,也可以稱5袋200克的米等活動。
⑵、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讓學生說說再哪兒看見過這種符號。
三、拓展應用一個雞蛋重()一個西瓜重()
2、 2kg = ( )g 4000g = ( )kg 7kg = ( )g 8000g = ( )k
3、實踐活動我的體重、同伴的體重、一土豆,我的書包我的估計稱量結果
4、想一想: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鹽比較,哪個重些?
四、總結反思,拓展升華
1、引導學生總結本節課中有何收獲?
2、布置課后實踐活動任務:用秤在家分別稱出1千克、2千克的物品并掂一掂。
課后反思: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全冊教案 12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 “有余數的除法”。
【教學目標】
1.認識余數,知道余數的含義。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數除法的基礎上,掌握有余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
3.初步培養學生觀察、比較、綜合的能力。
4.通過探究過程,使學生感受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培養探究性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探究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教具、學具】
三角形、正方形、圓形圖片若干。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激發興趣
1. 考考老師:請同學們利用已經學過的找規律的知識,用學具設計一個規律,然后告訴老師,你是怎么擺的,接下來你想讓老師猜幾號學具,老師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么。不信,誰來考考老師?(可以請不同的學生試一試,學生很驚奇。)
2. 適時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師為什么能很快猜出來的?等你們學會了今天的知識,就知道老師為什么能很快猜出來的了。
[評析:從學生已有知識出發,用學生考老師的形式引入新課,這樣做,既為學生創造了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建構概念
(一)明確圖意,展開思維
利用課件呈現主題圖:通過創設校園里學生課外活動的情境,引導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計算。(如插旗子時按4面為一組的;跳繩時分成4人一組;打籃球的學生為5人一組;板報下面的花為3盆一組等。)
[評析: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主題圖,引導學生展開觀察、交流和解決問題等活動,強化學生對“平均分”的應用意識,為下面學習“有余數的除法”奠定基礎。]
(二)實際操作,感受新知
1. 教學例題1。
(1)利用課件演示例1:國慶節到了,同學們打算將聯歡會的會場用鮮花布置,小朋友先般來15盆花,他們打算每組擺5盆,可以擺幾組?老師想請我們班的同學來分一分,你們愿意嗎?
(2)動手操作:請小朋友拿出學具,用15個學具表示15盆花來擺一擺。
(3)提問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擺一組,擺成了幾組?15盆花有沒有擺完?想一想15里面有幾個5?
(4)嘗試列式:如果用計算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你能列出算式嗎?
15÷5=3(組)
(5)明確寫法:(結合操作思考)每5盆擺一組,擺成了幾組?并結合具體的情境讓學生說一說豎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時了解豎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評析:引導學生在已具備的表內除法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有余數的除法的學習。學生雖然在實際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認識,但還缺乏清晰的認識和數學思考。因此,首先由情境引入例題,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運用擺學具的方式感知除法的意義,同時通過理解表內除法豎式的含義,給學生創設自主建構知識的活動空間。]
2.教學例題2。
(1)課件演示例2:同學們將校園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會場,還是每5盆擺一組,最多可以擺成幾組?
(2)動手操作:你們是不是也能用學具代替23盆花來擺一擺。看看每5盆擺一組,能不能全部分完?還剩幾盆?剩下的夠不夠再分一組?
(3)認識余數:23里面最多有幾個5?這余下的3盆不夠再分一組,這個數你能給它起個名字嗎?(板書課題:余數)
(4)嘗試列式:23÷5=4(組)……3(盆)
(5)適時小結:為了分清余數和商,我們要在余數和商中間用6個小圓點隔開。我們把這樣的除法,叫做有余數的除法。(接著板書課題:有“余數”的除法)
(6)小組討論:如何列豎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組的小朋友說一說。
(7)學生匯報。
(8)列出豎式:
3.觀察比較:看看例1和例2的豎式,比一比,從這兩道題的計算中你發現了什么?
4.嘗試練習:選擇兩個算式用豎式計算。(一個正好分完,另一個不能正好分完。)
[評析:本環節教學,教師根據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對新知識的學習進行準確定位,既為學生創設了“跳一跳,摘桃子”的思考平臺,又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間,使學生在認知過程中體會到探索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
三、觀察比較,理解概念
1. 探究關系:出示例3,引導學生運用小組分工合作的形式,先列式算一算,再引導學生討論:觀察余數與除數,你們發現了什么?
15÷5=3(組)
17÷5=3(組)……2(盆)
19÷5=3(組)……4(盆)
21÷5=4(組)……1(盆)
23÷5=4(組)……3(盆)
25÷5=5(組)
16÷5=3(組)……1(盆)
18÷5=3(組)……3(盆)
20÷5=4(組)
22÷5=4(組)……2(盆)
24÷5=4(組)……4(盆)
2.歸納總結:(1)剩下不能再分的數才叫余數;(2)計算有余數的除法,余數要比除數小。
[評析:本環節是在前兩個例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究余數與除數的關系。教學中如果讓每一個學生都來計算這一組題,勢必花費學生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生也會產生厭煩情緒;而采用小組分工合作的形式,既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又讓學生真正體驗到通過團隊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樂。]
四、鞏固拓展,運用新知
1. 鞏固題:第52頁的“做一做”。(判斷題,進一步明確“余數要比除數小”。)
2. 開放題: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數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數是8,余數有可能是幾?如果余數是6,除數有可能是什么數?
3. 游戲題:“猜猜看”。
(課件呈現:一組有規律的圖形,猜一猜第10個是什么圖形、第18個是什么圖形,運用課件驗證。)
4. 拓展題:現在你們能想出老師為什么會很快猜出你們前面所擺的學具是什么了嗎?你們也能運用今天學的“有余數的除法”知識,很快地猜出第24個、第30個圖形是什么嗎?
[評析:練習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層次性、開放性、靈活性、啟發性和挑戰性。通過讓學生進行不同類型的練習,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尤其是最后一個練習,給學生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整節課前后呼應,使學生掌握的知識系統化、結構化。]
五、歸納小結,結束全課
小朋友,這節課你有什么新的收獲?你體驗最深的是什么?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全冊教案 13
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經理多種算法交流的過程,并能正確地計算。
2、結合具體情境,能用乘法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教學重點:
能計算一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
教學難點:
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教具準備:掛圖、幻燈、小黑板。
教學設計:
一、情境導入:
暑假里,有三個小朋友,來到了美麗的大海邊。出示掛圖:同學門自己觀察這幅圖把你看到的說給同桌聽一聽。
二、探索新知:
1、描述情境圖,并根據圖提出問題。
2、小組交流各自的問題,并試著解決問題。
3、引出:買3個游泳圈需要多少錢?
(1)列式計算,小組交流。
引導學生根據問題獨立列出乘法算式:12 × 3 =
(2)全班交流算法。
組織學生交流計算方法,學生們可選擇自己喜歡的算法。
4、解決問題:買3個球需要多少錢?
每個學生先獨立列出乘法算是,嘗試解決,再交流、匯報。
5、引導學生說一說怎樣口算兩位數乘一位數。
三、拓展應用:
1、13×3 70×5 24×2 15×3 31×3 34×2 24×4 13×5 2、
⑴、一共有多少塊餅干?
⑵、每個小朋友15塊,分給6個小朋友,夠分嗎?
四、小結
在這節課中,你學會了什么?要注意什么問題?
五、作業:作業本中的相關作業。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全冊教案 14
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數除整十、整百、整千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口算,提倡算法的多樣化。
2、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會合作學習。
教學重點:
探索并掌握一位數除整十、整百、整千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口算。
教學難點:
算法的多樣化;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會合作學習。教學用具:掛圖、數字卡片、小黑板。
教學設計: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科學技術水平也在迅猛的發展。我們先進的社會,科技水平到底發展到什么程度?還有哪些領域還有待我們繼續開發?你們想了解嗎?今天老師就帶你們到科技館去參觀。
二、探索新知
1、讀題,求“平均每輛車坐多少人?”可以怎樣列式,并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2、學生列出“60÷2”的算式后,引導學生思考怎么計算。
3、組織學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提倡算法多樣化)
三、拓展應用
1、 60÷3 200÷5 240÷8 120÷4 560÷7 900÷3 180÷6 270÷9 2、一包糖共80塊。分給2人,平均每人……人數平均每人分到的`塊數2 4 8
80÷2 =
你發現了什么?
3、這本書共170頁,我已經看了90頁。
⑴、還剩多少頁每看?
⑵、剩下的書,要在4天內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頁?
四、總結:通過前面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
五、作業:作業本上的作業。
課后反思: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全冊教案 15
教學內容
課本第五冊第74頁例1,練習十六第1――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多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的計算過程。
2、初步學會乘法豎式的書寫格式,了解豎式每一步計算的含義。
3、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和積極的學習態度,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會乘法豎式的書寫格式,掌握計算方法。
難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提出問題
(出示主題圖)
師:元旦到了。小明、小華和小英正在用彩筆畫畫,準備布置“迎接元旦”專刊。他們要用美麗鮮艷的彩色圖畫歌頌偉大的祖國,迎接新年的到來。從這幅圖畫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計算的數學問題呢?引導學生提出:他們每人都有一盒彩筆,每盒12枝。他們一共有多少枝彩筆呢?
先請同學們估算一下,3盒大約有多少枝彩筆?
教師提問:如果我們要知道準確的枝數,該怎么辦呢?
小精靈問了:怎樣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筆?
二、探討交流
請同學們說一說:
(1)用什么方法計算?怎么列式?
(2)12×3表示什么意思?
(3)這道題與我們以前學過的乘法計算有什么不同?
教師提問:這道題該怎樣算呢?
讓小組內每個同學先思考3分鐘,在紙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來。也可以擺出小棒(或其他學具)或畫畫圖等。如果能想出幾種算法的,就把幾種算法都寫出來。
完以后,在小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說給同組的其他同學聽。
小組長歸納一下本小組一共想出了哪幾種算法。這時教師巡回了解各組的情況,尤其要鼓勵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積極參與小組的活動。
全班匯報。由各小組的代表向全班同學匯報自己小組的各種算法,教師將其板演在黑板上。
三、分類評價
教師提出要求:現在同學們想出了這么多種算法,我們能不能把這些算法分分類,看看一共有幾種思路。
估計學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幾類:
1.擺學具求得數。
引導學生擺。因為一個因數是12,所以一行擺1捆零2根;因為另一個因數是3,所以擺3行,一共擺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
2.畫圖求出得數。
例如畫出如下的圖:
3.連加法。
12+12+12=36
4.數的分解組成。
10×3=302×3=630+6=36
5.拆數法。(轉化成表內乘法)
8×3=24或7×3=21或6×3=18
4×3=125×3=1518+18=36
24+12=3621+15=36
評價各種算法,組織學生議論,每一種算法是怎么算的,各有什么適用范圍。
1.擺學具和畫圖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但我們學了數學以后就應盡量使用計算的方法來算。
2.根據乘法的.含義用連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數的個數比較多,算起來就比較麻煩。
3.把一個因數分解成幾個十和幾個一,分別與另一個因數相乘,再把幾個乘積加起來。這種方法不管因數是幾都能算。
4.把一個因數拆成幾個一位數,再分別和另一個因數相乘,然后把幾個乘積相加,這種方法不管因數是幾也都能算,但有時也比較麻煩。如25×6=9×6+8×6+5×6+3×6等。
四、介紹豎式
從剛才議論的結果來看,用數的分解組成方法來算比較簡便。那么我們能不能把這三個算式像加法豎式那樣合并成一個豎式呢?下面就請大家打開課本第74頁看看小英是怎樣列出乘法豎式的。
先出示有部分積相加的豎式,再出示簡便豎式,并說明為什么可以寫成簡便豎式。
學生在練習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題,教師巡視了解情況。如有發現錯誤,指導訂正。
五、鞏固練習。
學生完成練習十六的作業。每道題先讓學生估算,然后再用豎式計算。
第1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后,說說為什么是用乘法計算。
第2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檢查并說說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后,再交流這道題有哪幾種算法。
六、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在筆算時你認為要注意什么?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全冊教案】相關文章: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全冊教案01-25
人教版新課標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全冊12-17
人教版第四冊教案全冊09-29
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數學教案全冊12-17
三年級上冊數學全冊教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