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教案

時間:2023-01-09 15:23:46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教案10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教案10篇

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教案1

  一、教學內容

  噸的認識。(教材第31~32頁例7、例8)

  二、教學目標

  1、認識質量單位噸,通過積極的探索活動建立噸的概念。

  2、理解噸與千克之間的關系,知道1噸=1000千克,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3、通過實踐操作、觀察比較、猜測推算等活動,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

  三、重點難點

  重點:建立質量單位“噸”的概念。

  難點:“噸”與“千克”之間的單位換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說說我們學過哪些表示物體質量的單位,并舉例說明它們在生活中的應用。

  2、填空。

  1千克=( )克

  4千克=( )克

  1000克=( )千克

  6000克=( )千克

  師:你們知道世界上最重的動物是什么嗎?它的體重大約是多少呢?(課件出示藍鯨資料,以千克標記體重)

  師:克、千克是我們已經學過的質量單位,剛剛同學們也舉了一些生活中用克、千克為單位的物品的例子,想想看,藍鯨的體重用千克作單位合適嗎?

  師:的確,像藍鯨這種比較重的物品再用千克來計量就不太合適了。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種更大的質量單位——噸。 (板書課題:噸的認識)

  師:噸是比千克大的質量單位,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質量,通常用噸(t)作單位。(板書)

  二、學習新課

  1、教學教材第31頁例7。

  (1)認識噸。

  師:楊叔叔有一批貨物要運送,可以選擇集裝箱和火車運送兩種方式,你知道它們分別能裝多少噸貨物嗎?(課件出示教材第31頁例7上圖,點名學生回答)

  (2)噸與千克之間的關系。

  師:剛才這個問題讓我們對噸在生活中的應用有了初步的認識,究竟1噸有多重我們還不太清楚。那么,現在就讓這堆大米告訴我們答案吧!

  師:說說看,你是如何計算的。(課件出示教材第31頁例7中圖,點名學生回答)

  師:10袋大米重1000千克,也就是1噸,因此我們有1噸=1000千克。(板書)

  (3)體會1噸有多重。

  師:如果同學們對用10袋100千克裝大米計量1噸感知還不夠清晰,我們再舉一個身邊的例子體會下。

  師:同學們都有量過體重吧,你知道自己的體重嗎?(學生小組交流)

  師:圖片中的這名同學體重是25千克,你能算出10名這樣重的同學大約重多少千克嗎?40名呢?(課件出示教材第31頁例7下圖,點名學生回答)

  師:還記得千克和噸的關系嗎?1噸等于多少千克呢?(學生齊答)

  師:40名這樣重的學生大約等于幾噸呢?(學生齊答)

  師:正確,就是1噸。大家算一算,多少個和你一樣重的同學體重等于1噸呢?(學生小組交流)

  2、教學教材第32頁例8。

  師:我們已經知道1噸就是1000千克,那噸與千克這兩種質量單位如何換算呢?我們來看下面這道例題。(點名學生回答,老師板書)

  師:同千米和米之間的換算一樣,噸與千克之間的進率是1000,將噸轉換成千克,數字末尾添上3個0;將千克轉換成噸,數字末尾去掉3個0。(板書)

  三、鞏固反饋

  完成教材第32頁上方“做一做”,下方“做一做”。 (點名學生回答)

  上方做一做第1題:①很重物體的質量,如:大象,鯨魚……②運輸工具的載質量,如汽車,輪船,火車……

  上方做一做第2題:2 10 20 4

  下方做一做:6 5000

  四、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對質量單位噸有哪些認識?

  板書設計

  噸的認識

  噸是比千克大的質量單位,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質量,通常用噸(t)作單位。

  教學反思

  1、利用生活情境,建立直觀認識。

  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了解了1噸有多重。教材用了四個生活情境引導學生探究并感知,教師用課件加以呈現,使學生有了直觀、形象的認識。

  2、知識聯系生活,激發學習興趣。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3、我的補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教案2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四邊形的特征,進一步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會在方格紙上畫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

  2.使學生知道周長的含義,探索并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等圖形的周長。

  3.使學生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并進行測量。

  4.通過多種活動,使學生逐步形成空間觀念和估算意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二教材說明

  本單元是在前面“空間與圖形”的基礎上教學的,內容包括:四邊形和平行四邊形的初步認識,周長的含義,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公式的探索和應用,對實物的估量等。

  本單元分三段編排。第一段主要教學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的初步認識。第二段主要教學周長的含義及計算。第三段主要講一些物體長度的估量,目的是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和能力。具體安排如下頁表。

  在編排上,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幾何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與空間觀念密切相關的素材,并遵循兒童學習數學的規律,選擇了活動化的呈現方式,目的是加強有關空間觀念的內容。

  具體內容及要求:

  主題圖

  校園場景圖。豐富學生對四邊形的感性認識。

  四邊形

  從各種圖形中區分出四邊形,認識四邊形的特征。

  平行四邊形

  結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動讓學生感悟平行四邊形易變形的特性,以與其他四邊形的聯系和區別,初步建立平行四邊形的表象,并在方格紙上畫平行四邊形。

  周長

  利用實物和一些圖形,說明周長的含義,并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進一步加深對周長的理解。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探索活動中發現并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

  估計

  通過畫一畫、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動,讓學生估量一些物體的長度。

  三重難點

  1區分認識四邊形,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并解決實際問題。

  3能準確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建立空間觀念,體會數學與生活的關系。

  四教學建議

  長期以來,關于“幾何”的課程內容和目標,在小學階段主要側重于長度、面積和體積的計算,較少涉及三維空間的內容,使學生的空間觀念、空間想像力未能得到很好的發展。《標準》將以往的“幾何”拓展為“空間與圖形”,是對我國傳統數學課程內容的一次重大變革,符合數學課程改革的國際趨勢。為此,小學階段的教材削弱了單純的平面圖形周長、面積、體積等的計算,加強了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增加了圖形變換、位置的確定等內容,加強了幾何建模以及探究的過程。這樣,把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有機地融合,與數學課程中各個分支進行整合,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體現“空間與圖形”的教育價值,使學生更好地認識、理解和把握自己賴以生存的空間,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因此,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

  如上所述,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是小學數學幾何教學的重要任務。而學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觸的事物大都和空間與圖形有關,他們的生活經驗是發展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教材選擇了許多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題材作為教學素材,如把校園體育運動場景作為單元的主題圖,用一個小朋友移推拉門的情境作為平行四邊形的導入材料,等等。教學時,要充分發揮這些素材的作用,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將視野從課堂拓寬到生活的空間,并引導他們去觀察生活,從現實世界中發現有關空間與圖形的問題。

  2.注重數學實踐活動,突出幾何探究過程。

  空間觀念是在活動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回憶生活經驗、觀察實物、動手操作、想像、情境描述等都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途徑,也是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的重要手段。因為幾何初步知識,無論是線、面、體的特征還是圖形特征、性質,對于小學生來講,都比較抽象。教材在提供大量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時,采用了許多活動化的呈現方式,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畫一畫、擺一擺、拼一拼等。教學時,教師就應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從事數學活動,讓他們通過觀察、操作、有條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動,經歷從現實空間中抽象出幾何圖形的過程,探索圖形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過程,從而獲得鮮明、生動和形象的認識,進而形成表象,發展空間觀念。

  3.了解教材編排特點,恰當把握教學要求。

  學生對一些知識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化、提高的過程。因此,教材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識能力,采用了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結構,把“空間與圖形”的內容均衡地安排在不同的的學段中,每一學段都有相應的目標。這樣,既突出每個年級的學習重點,又注意前后連貫。如平行四邊形的認識,教材就分兩段編寫。本單元是第一次出現,只要求學生能夠從具體的實物或圖形中識別出哪個是平行四邊形,對它的一些特點有個初步的直觀認識即可。第二次將在第二學段出現,要求學生理解:兩組對邊平行而且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可見,同一內容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教學要求。

  另一方面,教材在不同的年段采用不同的表達形式。就拿常見的數學概念來說,在小學階段,盡管描述式和定義式是最主要的兩種表示方式(定義式是用簡明而完整的語言揭示概念的內涵或外延的方法,描述式是用一些生動、具體的語言對概念進行描述),但低年級采用描述式較多,中年級逐步采用定義式。在整個小學階段,大部分概念沒有下嚴格的定義,而是從學生所了解的實際事例或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幫助他們感悟概念的本質屬性。本單元教材的編排也是如此,對四邊形、平行四邊形、周長等都沒有下嚴格意義上的定義,如周長,只要學生能結合具體的物體或圖形說明周長的含義即可。對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教材也沒有分別概括出相應的計算公式(長+寬)×2和邊長×4。目的是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對計算的方法有一個獨立思考、不斷感悟和比較的過程,避免死套公式的現象。

  因此,具體教學時,要認真研讀《標準》,仔細分析教材,恰當把握教學要求。防止任意拔高要求,或者讓學生去死記硬背概念、公式等。

  4.本單元可用6課時完成。

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教案3

  四邊形的認識

  教學內容:

  本冊教材第34—36頁上的例

  1、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初步認識四邊形,了解四邊形的特點,并能根據四邊形的特點對四邊形進行分類。

  2、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學習精神。

  3、通過主題圖的教學,對學生進行熱愛運動、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找出四邊形的特點。

  教學難點:

  根據四邊形的特點對四邊形進行分類。

  教學過程:

  一、主題圖引入

  1、同學們,你們喜歡參加體育活動嗎?你喜歡什么運動?(對學生進行熱愛運動、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思想教育。)

  2、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給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同桌說或小組說。)

  3、仔細觀察,你會發現許多圖形。

  學生匯報、交流。

  4、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四邊形”的知識。——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認識四邊形)

  (1)下面的圖形中,你認為是四邊形的就把它剪下來。(印發,每人一份)

  學生剪完后匯報,并說說理由。

  (2)小組討論。

  你發現四邊形有什么特點?

  學生匯報,教師根據回答板書:

  四條直的邊

  四邊形有

  四個角

  (3)聯系生活實際,說說你身邊哪些物體的表面是四邊形的。

  2、教學例2。(給四邊形分類)

  (1)把你剪下的四邊形進行分類。(學生獨立操作)

  (2)還有不同的分法嗎?(小組交流)

  學生匯報,并說理由

  三、鞏固應用。

  教材第36頁的“做一做”中的第

  1、2題。

  四、全課小結。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學會了哪些知識?(學生匯報)

  2、今天我們學習了四邊形,掌握了四邊形的特點;還能根據四邊形的邊和角的特點給四邊形分出不同的類型。

  教學反思:

  一、關注學生在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

  《國家教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在本節課中我由光明小學校園場景圖引入,即使學生感覺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使他們對數學產生濃厚興趣和親切感。

  在學習“四邊形”之前,在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已有四邊形的概念,如果由我直接交代四邊形的特點,學生顯然興趣不大,正是從學生的心理需求出發,我設計了先讓學生說一說,你認為四邊形是怎么樣的?先給學生一個想象的空間同時又能滿足學生表現意愿,以此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接著通過“圍一圍,圍出不同形狀的四邊形”來給學生動手操作的活動空間,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動起腦筋,;然后讓學生“找出四邊形,用自己喜歡的顏色給四邊形涂上顏色”,讓他們感覺數學學習也是很輕松很有趣的。

  二、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使學生在獲取作為一個現代公民所必須的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得到充分發展。

  在教學四邊形分類時,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并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又安排學生動手量、比正方形和長方形的邊,自主探索發現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獲得發展。

  在整堂課中,使學生一直處于興趣高漲的階段。通過說一說、圍一圍、涂一涂、猜一猜等一系列活動,學生已一步步自己總結出四邊形的特點,使課堂充滿著探索的氣息,讓學生很輕松地在“玩”中學習。

  當然本節課還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如在處理個別學生回答問題時不夠機智,沒有更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等,還有在課堂設計方面,還有待今后加強。

  第二課時

  平行四邊形的認識

  教學內容:

  本冊教材第37—38頁上的內容,完成第37頁上的“做一做”。

  教學目的:

  1、使學生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了解平行四邊形的特點。

  2、通過學生手動、腦想、眼看,使學生在多種感官的協調活動中積累感性認識,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探究平行四邊形的特點。

  教學難點:讓學生動手畫、剪平行四邊形。

  教學過程

  (一)認識平行四邊形

  1、出示主題圖。

  從圖中你看到了哪些圖形,指給同桌看。

  2、出示帶有平行四邊形的實物圖片。

  師:它們是正方形嗎?是長方形嗎?(學生回答后,教師接著問。)

  師:它們有幾條邊?幾個角?它們叫什么圖形呢?

  學生回答后教師說明:這樣的圖形叫平行四邊形。

  3、感受平行四邊形的特點

  (1)讓學生拿出三條硬紙條,用圖釘把它們釘成三角形,然后拉一拉。(學生一邊拉一邊說自己的感受)

  (2)讓學生拿出教師給他們準備的四條硬紙條,用圖釘把它們釘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形,然后拉一拉。(學生一邊拉一邊說自己的感受)

  (3)小組討論操作:怎樣才能使平行四邊形拉不動呢?

  學生匯報時,要說說理由。

  (二)掌握平行四邊形。

  1、在釘子板上“鉤”。

  你認為什么樣的圖形是平行四邊形呢?在釘子板上圍圍看。(學生動手操作,然后匯報、展示)

  2、在方格紙上“畫”。

  讓學生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平行四邊形。(學生動手操作,然后匯報、展示)

  3、折一折、剪一剪。

  你會剪一個平行四邊形嗎?(學生動手操作,然后匯報、展示并說說各自不同的剪法。)

  4、通過上面的活動,你發現平行四邊形是一個什么樣的圖形?(小組討論)

  (三)鞏固平行四邊形。

  1、課堂練習:完成練習九第1—3題。

  2、課外練習:完成練習九第5題。

  教學反思:

  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因此,本節課我讓學生把自己制作的長方形框架拿出來拉動后可以得到一個平行四邊形引入新課,激起探究的興趣。在探究平行四邊形的特征時,引導學生小組討論: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的框架,比較一下,它們之間有什么不同。再引導學生觀察平行四邊形,歸納、概括平行四邊形的特征。讓每個學生都有觀察、操作、分析、思考的機會,提供給學生一個廣泛的、自由的活動空間。當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在探索中初步發現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學生學得非常積極主動:數學教學活動要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因此在數平行四邊形時,引導學生有序地進行觀察,主動探究規律,滲透有序思維的方法。整節課從實際出發運用現代教學手段,突破了教學的難點。以上認識平行四邊形的教學過程,學生學得積極主動,不僅參與面廣,熱情高,而且培養了學生獨立探討問題的能力和全面觀察問題的思維方式。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教學的精彩之處在于有效地引導了學生在活動中享受到學習的樂趣,體驗到合作、交流的成功,從而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

  不足:課中的練習量還是不夠,可以多做些練習突出平行四邊形的特征。

  第三課時

  周長

  教學內容:

  本冊教材第41頁上的例1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使學生理解、掌握周長的概念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3、使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理解掌握周長的概念

  教學過程:

  一、認識周長

  1.活動一

  ⑴摸一摸自己的腰在哪,你能用軟尺量一量自己腰的長度嗎?

  ⑵誰能說說你的腰的長度?

  ⑶你的腰一圈的長度我們叫做腰的周長。

  ⑷摸一摸你腰的周長在哪。

  2.活動二

  ⑴出示以各種實物:鐘面、數學書、國旗、葉子

  ⑵你能指出這個鐘面的周長在哪嗎?

  ⑶那么數學書、國旗、葉子的周長又在哪呢?請你們同桌互相指一指。 ⑷全班匯報、互相指正。 3.活動三

  ⑴出示

  ⑵這些圖形的周長指的指哪里?請你用筆描一描。

  ⑶學生獨立完成

  ⑷匯報:它們的周長在哪?

  4.周長的概念

  ⑴通過剛才我們量腰的周長,找數學書、國旗、葉子的周長,描這些圖形的周長,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什

  么是周長嗎?

  ⑵學生說一說

  ⑶打開課本看看書什么叫做周長,全班讀一讀。

  ⑷圖形一周的長度就叫做周長,為什么要加上封閉兩個字呢?

  二、鞏固周長的概念,探究求這些圖形周長的策略

  1.你有辦法知道這些圖形或實物的周長嗎?自己選一個看看你能用幾種方法知道它的周長,然后再在四

  人小組里說一說。

  2.學生活動

  3.匯報:你選的是哪個圖形?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長的?還有什么辦法嗎?

  三、聯系生活,概括總結

  周長在生活中應用和廣泛,你能舉出一個周長在生活中運用的例子嗎?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還有問題嗎?

  四、練習

  1.要計算下圖的周長,你準備量哪幾條邊?最少量幾條?為什么?

  2.思考題:

  小冬沿著跑道跑一圈,他跑的總長度是不是運動場的周長?在長方形鏡框的四周圍上鐵皮,鐵皮的長

  度是不是這個長方形鏡框的周長?

  五、作業:

  回家和爸爸媽媽說說什么是周長,量一量自己家里人頭、腰的周長,并記錄下來。教學反思:

  縱觀整節課,我感覺最遺憾還是小組合作,讓學生運用手中的工具求出三種圖形的周長,雖然我讓學生進行了一些分工,但仍是優等生控制著整個局面,中差生就只有看和做做助手的份,怎樣發揮每個成員的作用,還需在以后的教學中繼續探索。

  第四課時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教學內容:

  教材第42頁—43頁例

  2、例3以及第44頁練習十的第

  1、2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周長的概念,通過探究理解、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并獲得學習成功的體驗。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教學重難點: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什么叫做周長?

  2.同桌摸一摸課桌的周長。

  3.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邊分別叫做什么?有什么特點?

  二、新授1.出示兩張卡片

  2.這兩個圖形的周長哪個長一些?你有什么辦法證明你的判斷是正確的?

  3.學生探究

  ⑴學生獨立思考計算:要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首先要知道什么?你怎樣算出這兩個圖形的周長?

  ⑵四人小組交流

  ⑶全班匯報:這兩個圖形的.周長哪個長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還有什么辦法可以知道?

  ⑷思考:求長方形的周長必須知道什么?求正方形的周長必須知道什么?

  4.算法概括

  ⑴長方形周長的算法你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⑵正方形周長的算法你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⑶你喜歡哪種算法就用哪種方法計算,只要你算的又快又準。

  5.鞏固

  ⑴

  6分米8厘米2厘米

  1厘米

  3分米8厘米

  ⑵一塊長方形的臺布,長5分米,寬4分米,在它的四周繡上花邊。花邊長多少分米?

  ⑶一個正方形的鏡框,四周釘上木條,鏡框的邊長是4分米。至少需要木條多少分米?

  ⑷一個長方形花壇的長是5米,寬是3米,這個花壇的周長是多少米?

  三、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學會了哪些本領?有什么感受?還有問題嗎?

  四、機動發展題

  ⑴要計算下圖的周長,你準備量哪幾條邊?最少量幾條?為什么?

  ⑵計算下圖的周長呢?(出示圖)

  教學反思:

  教學要提供給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天地。縱觀本課,從周長概念的歸納,到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及公式的探究歸納,再到課末的匯報小結,每個環節都是學生個體自主參與、合作探究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學生尋求答案、解決問題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習新知、理解運用的過程,而教師自始至終只是充當著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們去探究知識。這樣的教學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益,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與合作意識。

  第五課時

  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的練習課

  練習內容:

  教材第44頁練習十

  練習目標:

  使學生進一步熟練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的方法,并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

  練習重難點:

  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的方法。

  練習過程:

  一、基礎練習

  1.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叫做周長。要求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必須知道什么?

  2.先量一量,再計算下面圖形的周長。 ⑴自己先量一量記錄下來,然后再計算。

  ⑵全班匯報,集體訂正。 3.課本44頁第二題:

  出示一幅長方形的地圖,求出它的周長。

  ⑴學生獨立完成,再和同桌說說你是怎么算出來的。

  ⑵集體訂正。

  二、綜合練習

  1.用2個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是多少?

  ⑴獨立完成

  ⑵集體訂正,并說說你是怎么想的,中間哪條邊為什么不算?

  2.一塊正方形的手帕邊長是2分米,用90厘米長的綢帶能圍一圈嗎?

  ⑴獨立思考:用90厘米的綢帶圍一圈指的是什么?

  ⑵在四人小組里說說你是怎么算的。

  ⑶全班匯報

  3.在課本上找兩幅自己喜歡的圖畫,算一算它們的周長,再和同桌交流。

  三、活動練習

  四人小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

  姓名

  頭圍厘米

  胸圍厘米

  腰圍厘米

  四、作業

  找一件表面是長方形的物品,想辦法算出它的周長。

  教學反思: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發現的主體,實踐的主體。教育家波利亞指出:學習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規律和聯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為學生創設主動學習的機會,提供嘗試探索的空間,使學生樂于、善于自主學習,能主動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尋求解決途徑。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經常進行合作學習訓練,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觀點激烈交鋒,在磨擦碰撞中閃耀出智慧的火花,實現知識的學習、互補和再創造。

  第六課時

  估計

  教學內容:

  教材第45頁例4例5,46頁練習

  教學目標:

  通過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獲得對長度單位的感性認識,掌握對長度估計的方法,培養學生估計的意識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能較準確地估計出物品的長度。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

  2.用手比劃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別有多長。

  3.不用尺子,在本子上是著畫出一條長8厘米的線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誰畫得最準確。

  4.說說自己估計得怎么樣,有什么感想?

  5.今天我們就來估計一樣物體的長度,看看誰估計得最準確。

  二、新授

  1.教學例5 ⑴摸一摸數學書的面,是什么形狀的?

  ⑵你有辦法知道它的長和寬嗎?你能計算出它的周長嗎?學生獨立完成。

  ⑶全班匯報: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長是多少厘米的。

  ⑷學生在四人小組里活動:拿出彩帶估計一下,用彩帶數學書圍一圈至少要多長?剪一段試一試。并討論:怎樣才能估計得更準確?

  ⑸全班匯報:你估計得怎樣?有什么感受?有什么辦法能估計得更準確嗎?

  2.鞏固練習。

  ⑴下面哪個圖形的周長最長?先估計,再量一量,算一算。

  ⑵46頁做一做第二題

  從小紅家到學校有下面幾條路可以走(如圖)。

  教學反思:

  估計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教材安排這一內容,目的讓學生在估量一些物體的長度中,逐步建立空間觀念,并養成估計的意識和習慣。

  從復習已學過的長度單位入手,讓學生回憶了這些長度單位所表示的實際長度,通過復習幫助學生更清晰地建立長度概念,激發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為比較準確地進行估計做好準備。然后用四條長短不一的帶子,請學生從中選擇合適的帶子來包裝禮盒,使學生能夠利用生活經驗得出太長的繩子和太短的繩子都不適合。在此基礎上很自然地出示了有關禮盒的一些信息——長10厘米,高5厘米,蝴蝶結需要40厘米,從而帶著復習了有關周長的內容。

  緊接著,便對判斷剩下的兩條帶子哪一條是70厘米展開了第一次活動。在這個環節中,我注重營造寬松、民主、平等、互動的“顯性”學習化環境讓學生們充分利用起了自己的經驗,尋求各種各樣的方式進行估計,并能加以總結。

  之后在學生興趣最高漲的時候讓他們自己提出最想估計的物品,并在此基礎上加以選擇,讓學生進行了第二次活動。這次活動鞏固了學生對估計方法的掌握。

  在第三次活動時,我將具體的物品抽象為具體的長度,請學生再一次估計。在這次活動中,學生進一步完善了估計的方法,再一次提高了估計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估計有著非常廣泛地應用,在新課程標準中,非常重視對學生估算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整節課在教學時,組織了多種多樣的活動,使學生積累豐富的感性經驗,獲得了相應的長度的線段的表象,并使表象從模糊到清晰,估算的結果從很不精確到不很精確,甚至精確。讓學生逐步建立空間概念,并行成估計的意識和習慣。

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教案4

  教材分析

  長方形周長計算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生對四邊形的特征,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認識,并且能很直觀和形象地描述出一個平面圖形的周長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材在編排上非常突出的一個特點是注意呈現知識的形成過程,注意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因此本節課在教學設計的思路上給學生充分提供了多角度的數學活動(動腦思考,動眼觀察,動手實踐)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進行分析、觀察和交流,感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并對后面學習正方形的周長做了重要鋪墊。

  學情分析

  1.本節課是在掌握長方形的特征的基礎上來探究其周長的。估計學生對四條邊相加的方法求周長和長乘2加寬乘2的方法求周長易于探究和掌握,而對(長+寬)×2的方法求周長不一定能探究出來,因為學生的理解能力在這里還是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在學生探究時,師應注重引導和指導,注重學生對其方法的理解,這樣在解決問題時學生才會靈活運用。

  2.作業和練習時,學生在運用公式時易犯的錯誤就是忘乘2,因此,教學時注重指導,加強學生理解,引起學生注意。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1、理解并掌握計算長方形周長的方法,會計算長方形的周長。

  (2)2、通過量一量、算一算、議一議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比較能力、創新能力。

  過程與方法:

  經歷長方形周長計算方法的形成過程,體驗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維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張揚學生的個性,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1、掌握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長方形的周長。

  (2)2、通過抽象長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的能力。

  教學難點:

  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的探究與抽象。

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教案5

  教學內容:

  根據測量的有關內容,自行設計的綜合實踐活動

  教學目標:

  1、 學會步測、目測等測量方法,了解光側、影測、繩測等測量方法,進行實際測量。

  2、 在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中發展空間觀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 提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計算能力。

  4、 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準備:

  課件、米尺、卷尺、等

  教學過程:

  一、 提出問題

  師: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分米和厘米,并且知道了它們大概的長度,那么今天我們就用我們所學的知識來進行實際測量。在進行測量前,我們要了解哪些測量知識呢?例如:測量工具、測量單位、測量對象、測量方法等等。

  (學生提到了進行測量的時候,要使用尺子,記錄測量結果的時候要用到米、分米、厘米等長度單位。)

  二、活動程序

  1、 準備活動:展示人們測量一些建筑物的課件。

  2、 布置活動

  師:我們已經掌握了測量的相關知識,下面就請同學們結合實際生活,選擇一個你想測量的對象,選用適當的`測量方法進行實際測量。

  測量要求

  (1)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際測量。

  (2)每小組要在活動卡片上做好記錄。

  3、提供給學生“實際測量活動”卡片。

  卡片上記錄了關于測量內容和測量方法的一些建議,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選擇的測量對象和測量方法,填好上面的表格。

  4、活動開始

  每個小組選擇1—2個測量對象進行實際測量,小組內進行歸納總結,并分析不同測量方法的優缺點。

  全班交流總結:首先每個小組選擇一名代表對測量結果進行匯報。其次每個小組發言之后,其他小組進行評議。鼓勵學生指出發言小組的不足與錯誤,并給予補充或更正。最后,教師針對全班的匯報結果進行總結。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實際測量的方法,我們要注意這些方法的實用性和合理性。在遇到實際測量問題時,我們應該選擇適當的測量方法,簡單、巧妙地解決實際問題。

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教案6

  教學內容:課本19頁——21頁,練習五3——10題

  學情分析: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包括三個部分,即加法、減法和加減法的驗算。根據《標準》的要求,筆算加減法限定于三位數加減三位數,因此本單元主要講解三位數的加減法。本單元是在二年級下冊“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幾百幾十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本單元主要介紹三位數加減三位數中連續進位和連續退位減,這是學生學習筆算加減法的難點。

  教學目標:

  1、采用小組和合作學習方式,熟練掌握三位數加三位數的計算方法。

  2、通過多種形式練習,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計算能力。

  3、培養學生養成認真審題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掌握三位數加三位數連續進位的計算方法。

  教學準備:口算卡、投影片

  教學方法:談話、講授、練習法、合作學習法

  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揭示內容

  師:海上有許多的帆船,每艘帆船上都裝有兩箱物品,要知道船上一共裝有多少物品應該怎么辦呢?

  (把兩箱物品加起來)

  師:今天我們來復習萬以內連續進位加法的復習,請打開課本19頁,在沒有準確計算船上的物品數目之前你能不能大概地說出哪艘船轉的東西最多?哪艘船裝的東西最少呢?你是怎么看出來的,能不能將你的想法告訴大家?

  師:請你動手列豎式算一算,這六艘船的排列順序是不是和你估計的一樣?

  二、課本第19頁,直接在表格中寫出上下兩個加數的`和。

  師:有什么辦法即不用在稿紙上列豎式有能夠將上下兩個加數的和算得準確呢?

  三、京廣中心大廈是北京目前最高的摩天大樓,樓高209米,它比中央電視塔矮196米,你知道中央電視塔有多高嗎?

  問:在這道題目中哪座建筑高?我們應該怎么考慮問題?

  四、算出玉米上算式的得數

  五、開鎖游戲

  鎖頭上有得數,鑰匙上有算式,請將算式和相應的得數連起來。

  六、判斷,課本20頁第7題,判斷各題有無錯誤,說說錯在哪里。

  七、536、915、351、85、464、208、649、873、792、127

  上面哪兩個數加起來得1000?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八、共同分析21頁第9題。

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教案7

  教學內容:

  教材第21頁例1、22頁做一做及練習五1-3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觀察、比劃、測量等學習活動,明確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使他們初步認識新的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并能掌握毫米與厘米間的關系,進行簡單的換算。

  2、借助具體的測量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進一步發展估測意識。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學會與他人合作,從而獲得積極的學習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

  建立較為準確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學難點:

  理解厘米與毫米之間的進率。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米尺;學生準備書、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幣、一張銀行借記卡、小棒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復習米和厘米,引導學生用手勢來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長。

  2、估計數學書的寬和厚大約是多少,動手測量驗證。

  3、組織交流測量結果,引出毫米產生的意義。

  4、揭示課題“毫米的認識”。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來表示。設疑:關于毫米,你已經知道了哪些知識?(學生思考、交流)

  ②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重點探討“1毫米”有多長,請學生在尺上相互指指,從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請持有不同意見的同學向全班匯報、交流。

  揭示: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們把尺子用放大鏡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邊介紹邊用課件演示)然后,請學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長。

  ③思考:現在你覺得毫米與厘米之間有什么關系?

  1厘米=10毫米

  ④請學生想一想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毫米。(教師準備1分硬幣、電話卡和銀行借記卡,請學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對“1毫米”的體驗。)

  ⑤引導學生用手勢來表示1毫米有多長,并談談自己的感受。

  ⑥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單位。(學生舉例,教師提供一些資料)

  ⑦學生填寫數學書的厚和寬并反饋。

  2、畫線段。(3厘米7毫米長的線段。)

  提問:用直尺畫線段時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畫出3厘米7毫米長的線段?

  學生可能有以下幾種畫法

  A、利用刻度尺先畫出3厘米的線段,再接著畫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輸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畫線段。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引導,注意線段從“0”刻度開始畫和不從“0”刻度開始畫的畫法區別。

  三、實踐應用,鞏固新知

  1、學生根據本課的新內容完成“做一做”第1、2、題。

  第1題讓學生根據圖示讀出刻度尺所測量的物體長度。明確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滿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數,這樣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學生讀數,再指名匯報。

  第2題讓學生先估算,再測量,然后集體訂正,指名說說理由。

  2、完成“練習五”第2題。

  以毫米為單位測量出每條邊的長度,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課外延伸。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學會了什么?請你用手勢表示1毫米大約有多長。米不是的長度單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長度單位,如果你們有興趣,希望你們到書中或網上查查看。

  板書設計:

  毫米的認識

  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教案8

  第三單元 測量

 第1課時毫米的認識

  板書設計: 分米的認識

  第5課時噸的認識和換算

  教學反思: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建立1噸的質量概念。知道1噸=1000千克,并能進行質量單位的簡單換算。 培養學生觀察、比較、猜測、推理及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和合作意識。

  第6課時解決問題

  教學內容:教材第33頁例9、做一做及練習七第5-8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學會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實際問題中的信息,分析數量關系,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初步體會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關信息的作用。

  2、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經驗。

  教學重點: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種可能的`方案。

  教學難點: 分析數量關系。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完成下列填空

  2×( )+3×( )=18

  (1)括號里可以填哪些數?其中一個括號的數確定了,是否另一個括號里的數就能確定?

  (2)如果前面括號里填3,后面括號里填幾?

  (3)如果后面括號里填2,前面的括號里填幾?

  2、導入。

  談話:在日常生活和數學學習中,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常常需要運用各種策略。今天這堂課,我們一起運用策略來解決一些問題吧!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題意。

  (1)從圖中我們獲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問題是什么?

  談話:求怎樣派車恰好把8噸煤運完就是求載質量2噸的車、載質量3噸的車各安排運幾次,使得這兩輛車運載煤的總質量等于8噸。實際上可以用式子2×( )+3×( )=18表示。要求出滿足這個條件的所有情況該怎么辦呢?

  2、探索方法。

  (1)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2)匯報交流。

  師:如果用“載質量2噸”的車子裝煤,最多運幾次?

  生:在不用“載質量3噸”的車子裝煤時,次數最多,最多8÷2=4(次),剛好裝完。

  師:通過這個計算,我們知道“載質量2噸”的車子只可能運0-4次,運4次時符合條件,如果安排這樣的車運3次,那么,“載質量3噸的車”應該運幾次才能把煤運完呢?

  生:“載質量2噸”的車運2次,能運煤2×2=4(噸),剩余4噸需要“載質量3噸”的車運2次才能運完,但是同樣的它們的總運量不能恰好等于8噸。

  師:如果1次呢?0次呢? 學生獨立完成。

  (3)列表法解決問題。

  師介紹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種方案列舉出來,這樣更好的簡便、直觀。列表如下:

  派車方案 載質量2噸 載質量3噸 運煤噸數

  1 4次 0次 8噸√

  2 3次 1次 9噸

  3 2次 2次 10噸

  4 1次 2次 8噸√

  5 0次 3次 9噸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條件。

  3、回顧與反思。

  (1)我們在列舉的時候應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順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無限多,適合用列舉的方案嗎?(不適合,在能列舉出所有方案的情況下選擇用列表法列舉)

  (3)檢驗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運完8噸煤。 學生自我探究。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第33頁“做一做”。

  (1)由題中我們獲得了哪些信息?師明確要求怎么付錢,就是求30元里面有幾個5元和幾個2元,同時需考慮到5元和2元的張數各自只有6張,即最多只能取6張5元或2元。試問如果沒有這個條件,怎么做,加上這個條件后怎么做?這樣有什么區別?

  (2)學生在小組內討論,用列表法把各種可能的方案列出來然后選擇合適的方案。

  (3)匯報交流結果,集體訂正。

  2、完成“練習七”第7題。

  (1)求“每條船都坐滿,怎樣租船?”就是求什么?(學生自由發言)

  (2)求“哪個租船方案最省錢”怎么做?(學生把每一種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別按照大船10元,小船8元計算價格,然后比較大小。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解決問題的策略,你有哪些收獲?在題中的條件和問題比較多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用列表的方法來列舉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選擇符合條件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對于這堂課的學習,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

  板書設計

  解決問題

  第1、4兩種方案正好運完8噸煤。

  1、“載重量2噸”:4次 “載重量3噸”:0次

  2、“載重量2噸”:1次 “載重量3噸”:2次

  教學反思:、使學生經歷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學會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實際問題中的信息,分析數量關系,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初步體會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關信息的作用。

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教案9

  第六單元做鳥巢--圖形與拼組

  教學內容:圖形與拼組

  教材分析:本單元是在學生初步認識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好本單元的內容將為進一步學習圖形和立體圖形的有關知識奠定基礎。

  教學目標:借助觀察、操作,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語言進行描述;能在方格紙上畫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初步認識五變形和六邊形。經歷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拼組圖形的過程,發展空間想象力和創新意識。在具體情境中,感受、欣賞圖形美,培養愛護鳥類、保護環境等環保意識。

  教學重難點: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課時分配:觀察鳥巢2課時;欣賞壁畫2課時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70--73頁。

  教學目標:學生借助觀察操作,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并能用語言進行描述;學生經歷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過程,能在方格紙上畫出長方形、正方形。學生能在具體情境中,感受、欣賞圖形的美。

  教學重難點:學生借助觀察操作,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并能用語言進行描述;學生經歷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過程,能在方格紙上畫出長方形、正方形。

  教學準備:電腦、學具盒

  學生學習過程:

  一、創設情境

  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小草、小樹都發芽了,各種各樣的小動物也出來活動了。(出示課件:春天的美麗景色:各種樹木、花草,一些小鳥…)

  觀察畫面,你看到了什么?

  有三個小朋友出來踏青,看到了樹上的小鳥飛來飛去,想象一下,他們會說些什么?

  二、出示信息:

  這三個小朋友和同學們一樣,都是愛護小鳥的好孩子,可是有的小鳥有家,有的小鳥沒有家,怎么辦呢?讓我們一起幫小鳥做鳥窩吧?

  (一)出示長方體實物

  1、怎樣來做這個長方體的'鳥窩呢?

  2、集體交流:先要知道每個面的形狀:上下前后都是長方形的。

  3、什么是長方形呢?我們來研究一下長方形的特征。

  4、小組活動:利用你手中的學具量一量、折一折。

  1)用三角板量一量四個角

  2)用直尺量一量四條邊

  5、把長方形折一折小結:長方形是長方體的一個面,是平面圖形。長方形的對邊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長邊叫做"長",短邊叫做"寬"。

  (二)出示正方形實物

  1、這是一個正方體的鳥窩,怎么做呢?

  2、正方體有什么特點呢?(每個面都是一樣的正方形)

  3、正方形有什么特征呢?

  1)用三角板量角,發現…

  2)用直尺量四條邊,發現…

  4、小結:正方形是正方體的一個面,它是平面圖形。正方形的四條邊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因為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就給每條邊起了共同的名字"邊長"。

  三、鞏固練習

  a)請你根據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在釘子板上圍出不同的長方形和正方形

  b)在方格紙上設計一扇長方形的門和兩扇正方形的窗

  1)先說一說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根據生活經驗,進行合理設計

  對各種設計進行合理評價。

  作業設計:在白紙上畫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用小棒擺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并說說他們的特點。

  板書設計:長方形正方形

  課后反思:課時2信息窗2--鳥是人類的朋友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74--76頁。

  教學目標:學生借助觀察操作,認識五邊形和六方形的特點,并能用語言進行描述;學生經歷探索五邊形和六邊形特征的過程,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五邊形和六邊形。學生能在具體情境中,感受、欣賞圖形的美。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五邊形和六邊形。

  教學重難點:認識五邊形和六方形的特點,并能用語言進行描述;學生經歷探索五邊形和六邊形特征的過程,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五邊形和六邊形。

  教學準備:電腦、學具盒

  學生學習過程:

  一、復習

  1、我們學過哪些立體圖形?

  2、我們學過哪些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平行四邊形)

  3、說一說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4、揭題:今天我們再來認識兩個平面圖形

  二、認識五邊形、六邊形。

  1、猜一猜:是什么圖形?

  2、小結:我們通常以"邊"的數量給它命名,所以叫它"五邊形"。

  3、出示:是什么圖形?

  根據五邊形的經驗,學生都能說出這是"六邊形"。

  4、小結:今天我們又學習了兩種平面圖形,有五條邊組成的圖形叫"五邊形";有六條邊組成的圖形叫做"六邊形"。

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教案10

  一、指導思想

  重視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具體情景,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增加聯系實際的內容,為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注意選取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悅的數學學習體驗。重視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合作交流與自主探索的氣氛中學習。把握教學要求,促進學生發展適當改進評價學生的方法。

  二、學情分析

  1、大部分學生情況分析

  本學期所任教的四年級,共有學生86人。在經過了三年半的學習后,基本知識、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經達到了學習的目標,對學習數學有一定的興趣,大部分學生樂于參與學習活動。特別是動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學習內容都比較感興趣。對本班的學生,我認為應該關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經基本形成的興趣再接再厲地保持,并逐步引導到思維的樂趣、成功體驗所獲得的樂趣中。培養本班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應是本學期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

  2、學困生基本情況分析

  個別的學生由于基礎不好,存有知識斷層,學習的自律性比較差,學習能力弱,接受能力差,學習目的不明確,對學習也提不起興趣。在他們當中有的是父母對子女的學習關心,指導,督促不夠;有的是父母對子女過于溺愛,過于遷就;有的是由于不好的學習習慣影響了他的學習成績。上述原因形成惡性循環,使他們失去信心,致使形成后進生。也有幾位學生是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所以,繼續加強學困生的轉化也將是我本學期工作的重點。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

  本冊教材內容包括:小數的意義與性質,小數的加法和減法,四則運算,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三角形,位置與方向,折線統計圖,數學廣角和數學綜合運用活動等。

  2、本冊教材主要特點

  總體上看,本冊實驗教材仍然具有內容豐富、關注學生的經驗與體驗、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鼓勵算法多樣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體現開放性的教學方法等特點。教材努力體現新的教材觀、教學觀和學習觀,具有創新、實用、開放的特點。既注意體現新理念,又注意繼承傳統數學教育的內涵,使教材具有基礎性、豐富性和發展性。

  (1).改進四則運算的編排,降低學習的難度,促進學生的思維水平的提高。

  (2).認識小數的教學安排,注重學生對小數意義的理解,發展學生的.數感。

  (3).提供豐富的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內容,注重實踐與探索,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4).加強統計知識的教學,使學生的統計知識和統計觀念得到進一步提升。

  (5).有步驟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6).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滲透于數學教學中,用數學的魅力和學習的收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內在動機。

  3、教學目標

  (1).理解小數的意義和性急,體會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發展數感,掌握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掌握小數的加法和減法。

  (2).掌握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會進行簡單的整數四則混合運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定律。

  (3).認識三角形的特性,會根據三角形的邊、角特點給三角形分類,知道三角形的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以及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能根據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能描述簡單的路線圖。

  (5).認識折線統計圖,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學會根據統計圖和數據進行數據變化趨勢,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6).初步了解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形成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四、教學措施:

  1.認真備課,精心設計練習,上好每一節課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2、利用一切手段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學生熱愛數學,善于鉆研數學,對數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建構互動教學模式,注重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

  3、從計算入手,從根本上抓好學生的計算,使學生打好計算的基本功,做到計算細致,快速,正確。

  4、注意學生數學基礎知識的學習,對于教材中的定義和概念要讓學生弄明白,并且能夠根據一些定理進行計算,且正確靈活。同時注意學生在講課中學習活動的參與,同時要注意對學困生的關愛,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和同學對他們的尊重。

  5、抓好各單元的測驗,通過單元檢測及時對學生進行查缺補漏。期中、期末制定好復習計劃,指導學生進行好復習。

  6、在平時的教學中,努力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好習慣,一道應用題應該多讀幾遍之后再解答。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7.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努力教好每一個學生。

  五、后進生輔導措施

  1、了解學生原來的學習情況,從實際出發,讓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多鼓勵學生,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2、多利用課余時間,給其進行查漏補缺,釋疑解難,充分發揮優等生的帶頭作用,以優扶差。

  3、密切與其家長聯系,共同配合督促好他們的學習。

  六、優生的培養措施

  1、了解他們的思想狀況,鼓勵他們再接再厲,為自己確定更高的目標。

  2、對學有余力的學生在掌握所學的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拓展。在教學中,結合課后練習的一些思考性的題目,引導學生啟動思維思考問題,獨立解決問題,掌握科學、靈活的方法。

【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教案】相關文章:

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教案01-09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教案02-10

三年級英語上冊第三單元教案12-17

三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教案12-09

五年級上冊數學第三單元教案01-03

青島版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教案范文09-28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教案3篇02-10

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教案12-09

浙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教案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