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數學的教案

時間:2023-01-03 10:07:11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數學的教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數學的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數學的教案

  數學的教案 篇1

  一、活動目標

  1、學習按物體量的差異,進行正逆排序(數量在7以內)

  2、能夠獨立地取放、整理操作材料

  3、能否認真聽講,并跟隨教師要求,積極舉手發言

  二、活動準備

  幼兒人手一份操作材料(高矮不等的娃娃和大小不等的圓片)

  操作條人手一份

  三、活動過程

  1、集體活動

  (1)出示點卡、觀察目測群數,復習7以內的數及數量

  (2)引導幼兒觀察物體量的差異

  教師出示高矮不等的娃娃,請幼兒說說誰來了有幾個,他們長的一樣嗎,哪里不一樣?(高矮)

  師:今天這幾個娃娃要出去春游,老師覺得這樣隨便站成一排太亂了,像請小朋友幫助他們按著順序排隊,誰有好方法的,請你來說一說。

  a、從矮到高排

  請幼兒將自己的娃娃卡片取出按照從矮到高的順序排一排

  排好后說一說你有幾個娃娃,你是按什么順序排的(教師請1—2名幼兒演示并介紹自己的操作結果)。教師巡回指導、檢查。

  b、引導幼兒進行逆向排序(從高到矮)

  有沒有小朋友有不同的方法不是按從矮到高的順序排的'?(請用不同方法的幼兒展示)

  啟發其他幼兒思考:他是怎樣排的?這樣排對嗎?

  請幼兒集體操作從高到矮排列,教師巡回檢查總結

  c、教師出示一張與之前一樣的娃娃圖片,引導幼兒討論:這個娃娃排在哪里好呢?

  2、幼兒操作活動

  (1)給圓片排隊

  請幼兒說一說這些圓片有什么不同,你能幫他們排好隊嗎?

  請幼兒排好后說一說你是怎么排的。

  數學的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節的重點及難點是能通過具體實例認識圖形的旋轉變換,掌握旋轉的性質。主要的知識點包括圖形的旋轉和旋轉的特征:

  圖形的旋轉:

  (1)旋轉中心:在旋轉過程中保持不動的點是旋轉中心;

  (2)圖形的旋轉由旋轉中心和旋轉的角度決定。

  旋轉的特征:

  圖形中的每一點都繞著旋轉中心轉動了相同的角度,對應點到旋轉中心的距離相等,對應角相等,圖形的形狀與大小都沒有變化。

  教法建議:

  本節內容是從生活中的實例出發,從物體的旋轉抽象到平面上圖形的旋轉,使學生在觀察、思考、分析、歸納、概括的過程中,體會和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的活動為主,通過觀察、操作、探索和交流等方式來研究和認識圖形的旋轉及其性質。

  本節主要是利用旋轉的.性質畫出簡單平面圖形旋轉后的圖形。在教學中,應通過學生操作,對例題的分析和講解,使學生掌握旋轉作圖的一般方法。另一方面,通過旋轉作圖,加深學生對圖形旋轉的性質的認識和理解。

  1.旋轉也是圖形的一種基本變換.本節仍然通過學生經常看到的一些現象,如時鐘上的秒針、分針、時針的轉動,風車的轉動等等給出圖形旋轉的大致形象。如圖20-11中的圖案都可以看作是由其中的某一部分繞著某一點按一定的角度旋轉若干次而成的。

  2.要引導學生,探索發現原圖形經過旋轉后的對應點、對應線段、對應角之間的位置關系與數量關系。

  3.要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確認“圖形在旋轉過程中每一點與它的對應點到旋轉中心的距離都相等”這一基本性質。

  數學的教案 篇3

  設計意圖

  小班幼兒接觸并認識了數字,初步懂得數的實際意義。本活動旨在通過按數撿蛋、數蛋、玩“偷蛋”、幫雞媽媽數蛋等游戲形式,讓幼兒樂于參與集體活動,在游戲中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并能排除大小、顏色、排列形式等因素的干擾,學會手口一致有序地點數,不漏數,說出總數。

  點評:教師的選材和設計思路好。《指南》指出:幼兒對基數意義的理解是從他們的數數實踐中逐步發展起來的。正是數數,特勛是數數的動作以及對動作的反思起到了一座橋梁的作用——幫助幼兒在具體的實物和抽象的數概念之間建立起聯系。

  活動目標

  1.樂意參與集體活動,在游戲中本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2.學會手口一致有序地點數5以內的數量物,并說出總數。

  3.初步培養觀察、比較和反應能力。

  4.發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5.激發幼兒學習興趣,體驗數學活動的快樂。

  點評:老師擬定的巨標較恰當,把“樂意參與集體活動,在游戲中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作為本次活動的重要目標。數學較為抽象。小班幼兒學習數學需要老師創設游戲的`情景,幼兒在游戲中體驗到數學活動的樂趣,才能激發其學習數學的興趣,樂意參與集體活動。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幼兒認識了數字1—5,幼兒有初步的點數經驗。

  2.物質材料:小老鼠頭飾,大籃子6個,小籃子30個,蛋寶寶(熟的鴨蛋、雞蛋);一排或兩排的蛋盤每人一個,繪有不同數量蛋的卡片30張,“倉庫”3座,大黑板一塊,1—5的數字卡片。

  活動過程

  1.“撿蛋”——學習手口一致地點數5以內的數量物。

  (1)自由撿蛋。要求:撿一個數一個;撿的蛋應和籃子上的數字一致。

  (2)提問:你撿了幾個蛋?(檢驗幼兒撿的蛋是否和數字對應。)(3)再次撿蛋。要求:聲音響亮,邊撿邊數,并把蛋盤的每個洞洞都填滿。

  點評:教師注重創設自由寬松的游戲的環境。布置一片草地,草地上有許多蛋,準備的蛋盤可以裝2—5個不等的蛋。蛋盤的洞和上面貼的數字一樣,引導幼兒按數字撿蛋,滲透按數取物。讓幼兒在撿蛋過程中學習手口一致地點數5以內的數量物,幼兒非常感興趣。針對不同能力的幼兒,教師通過提問和再次撿蛋進行指導,促進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兒都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準備的蛋大小不一,讓幼兒感知數數是不受大小限制的。

  2.“數蛋” ——學習有序點數5以內的數量物。

  (1)集中點數:盤里的蛋有幾個,一邊點一邊數。

  (2)引導思考:我也撿了很多蛋蛋,可是我數來數去,怎么也數不清,誰來幫幫我?

  (3)師幼交流:發現一排蛋盤點數的順序——從最前面的開始數。

  (4)引導思考:我發現有的蛋盤和我的不一樣。這種兩排的蛋盤、圓形的蛋盤該怎么數呢?

  (5)師幼討論、交流,發現兩排蛋盤的點數順序——一排一排地數;圓形蛋盤的點數順序—一順時針方向數,不重復數。

  (6)小結:不管蛋怎么排,有序地數數可以避免數錯。

  點評:數學活動一般是屬于高結構的內容,教師在此環節先選擇退位,請幼兒來幫老師數蛋,調動幼兒的積極性,然后再出示不同排列形式的蛋,以啟發式的問題引導幼兒用正確的方法數蛋,體現了由淺入深、逐步提高難良的教學原則。

  3.游戲:《小老鼠偷蛋》——進一步鞏固5以內數的點數。

  (1)教師介紹玩法、規則:當聽到“睡著了”時,小朋友要閉上眼睛。

  (2)師幼共同玩游戲“小老鼠偷蛋”,啟發幼兒數數自己的蛋是否被老鼠偷吃了,進一步鞏固手口一致的點數方法。

  點評:此環節教師設計了《小老鼠偷蛋》的游戲,進一步鞏固手口一致的點數方法,調動幼兒反復數數的興趣,并有機滲透比較多與少,引導幼兒說說被小老鼠偷走蛋后,你手里的蛋是變多了還是變少了?少了幾個?

  4.游戲:《幫雞媽媽數蛋》——進一步學習點數排列方式不一的數量物。

  (1)送蛋:請幼兒將蛋盤里的蛋數一數,并送到相應數字的倉庫里。

  (2)幼兒點數卡片上的蛋:雞媽媽生了多少蛋?請你們幫助它數數好嗎?數好了也將它放在相應的倉庫里。

  (3)小結:不管蛋怎么排——緊緊地挨在一起,或是間隔的,或是躲在后面的,或者裝在不一樣形狀的盤子里的,小朋友都能將它們有序地數清楚,并放在相應的倉庫里。雞媽媽很開心,謝謝小朋友們!

  點評:此環節教師再次設計了游戲情節,以幫雞媽媽數蛋的形式進一步鞏固點數不同排列方式的蛋,調動幼兒反復數數的興趣,并滲透歸類擺放,同時又提高難良——從點數實物蛋過渡到點數卡片上的蛋,因為卡片上后排的蛋只能看到一部分,需要幼兒認真觀察和正確點數。幼兒在玩中學,在玩中獲得發展,較好地完成了活動B標。

  數學的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理解流程圖的選擇結構這種基本邏輯結構.

  2.能識別和理解簡單的框圖的功能.

  3. 能運用三種基本邏輯結構設計流程圖以解決簡單的問題.

  教學方法:

  1. 通過模仿、操作、探索,經歷設計流程圖表達求解問題的過程,加深對流程圖的.感知.

  2. 在具體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掌握基本的流程圖的畫法和流程圖的三種基本邏輯結構.

  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境

  1.情境:

  某鐵路客運部門規定甲、乙兩地之間旅客托運行李的費用為

  其中(單位:)為行李的重量.

  試給出計算費用(單位:元)的一個算法,并畫出流程圖.

  二、學生活動

  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表達.

  解 算法為:

  輸入行李的重量;

  如果,那么,

  否則;

  輸出行李的重量和運費.

  上述算法可以用流程圖表示為:

  教師邊講解邊畫出第10頁圖1-2-6.

  在上述計費過程中,第二步進行了判斷.

  三、建構數學

  1.選擇結構的概念:

  先根據條件作出判斷,再決定執行哪一種

  操作的結構稱為選擇結構.

  如圖:虛線框內是一個選擇結構,它包含一個判斷框,當條件成立(或稱條件為“真”)時執行,否則執行.

  2.說明:(1)有些問題需要按給定的條件進行分析、比較和判斷,并按判

  斷的不同情況進行不同的操作,這類問題的實現就要用到選擇結構的設計;

  (2)選擇結構也稱為分支結構或選取結構,它要先根據指定的條件進行判斷,再由判斷的結果決定執行兩條分支路徑中的某一條;

  (3)在上圖的選擇結構中,只能執行和之一,不可能既執行,又執

  行,但或兩個框中可以有一個是空的,即不執行任何操作;

  (4)流程圖圖框的形狀要規范,判斷框必須畫成菱形,它有一個進入點和

  兩個退出點.

  3.思考:教材第7頁圖所示的算法中,哪一步進行了判斷?

  數學的教案 篇5

  第一單元 小數的乘法

  教學內容:(機動3課時左右)

  1、小數乘法(9課時左右)

  2、小數除法(11課時左右)

  3、整理和復習(2課時左右)

  教學要求:

  1、使學生理解小數乘、除法的意義,掌握計算法則,能夠比較熟練地進行小數乘、除法筆算和簡單的口算,數學教案- 小數乘法。

  2、使學生會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積、商是小數的近似值。

  3、使學生理解整數乘法運算定律對于小數同樣適用,并會運用這些定律進行一些小數的簡便計算。

  教學重點:

  1、使學生掌握乘、除法的計算法則。

  2、能正確地進行小數乘、除法的筆算和簡單的口算,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3、能正確應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積、商是小數的近似值,并能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

  4、會應用所學的運算定律及其性質進行一些小數的簡便計算。

  教學難點:

  1、 在理解小數乘、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的基礎上,掌握確定

  小數乘法中積的小數點位置和小數除法中商的小數點位置的.方法。

  2、 會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并能正確的進行計算。

  1. 小 數 乘 法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 小數乘以整數。(P.l頁的例1和“做一做”,練習—第1—4題。)

  教學要求:

  1、使學生在理解小數乘以整數的意義的基礎上掌握小數乘以整數的意義和小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3、 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

  4、 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練習,滲透轉化思想。

  教學重點:小數乘以整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確定小數乘以整數的積的小數點位置的方法。

  教學用具:放大的復習題表格一張(投影)。

  數學的教案 篇6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xx數學》(北師大版)第四冊第三單元第二節:認識路線。

  知識與技能目標:

  1、xx在辨認方向的基礎上,認識簡單的路線圖,能根據路線圖說出從出發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距離和經過的地方。

  2、借助認識路線活動,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實踐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感受到合作交流的重要,培養學生合作意識與習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學習的樂趣,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重點:

  會看簡單的路線圖,會運用方位詞語描述行走路線。

  難點:

  能根據路線圖說出出發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經過的地方。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笑笑一家特別喜歡旅游,他們聽說撫順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就決定開車到撫順來旅行,可是他們沒來過,不知道車往哪開,誰能幫著想想辦法?

  有了路線圖,還要認識路線圖才能不迷路,所以認識路線很重要,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認識路線”。

  到了撫順,笑笑住在十道街的叔叔家里,她想到去勞動公園去玩,應該做幾路公交車?

  二、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一)從十道街到新華大街的行駛路線

  (1)從十道街出發向xx行駛xx站到三道街,再向xx行駛xx站到西一路,xx再向xx行駛xx站到百貨大樓,再向xx行駛xx站到友誼賓館,再向xx行駛xx站到勞動公園。

  1、瞧,這里是一張1路車從十道街到新華大街一段的公交路線圖。仔細看圖,你能按照1路公交車的路線說一說,我們乘車從十道街按照什么方向,怎么走到勞動公園?請你當小司機,手握方向盤自己說一說。

  2、小組討論,在小組里說說自己的想法。

  3、學生匯報,課件演示。

  (二)從勞動公園到十道街的`行駛路線

  1、笑笑游完勞動公園要回到十道街又該怎么走呢?同桌互相說一說。

  (2)從勞動公園出發向xx行駛xx站到友誼賓館,xx再向xx行駛xx站到百貨大樓,再向xx行駛xx站到西一路,再向xx行駛xx站到三道街,再向xx行駛xx站到十道街。

  2、把結果記錄在練習卡上。

  3、學生匯報,課件演示。

  4、對照答案訂正錯誤。

  (三)看路線圖回答問題

  (1)小明從三道街出發坐了4站,他是在哪站下車的?說說他的行車路線。

  (2)小紅坐了3站在百貨大樓下車,她可能是在哪站上車的?她又是怎樣走的呢?讓我們來驗證一下,課件演示。

  (3)你想從哪兒到哪兒去?在小組內交流你的行車路線。

  (3)你還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在小組內交流。

  小結:我們在乘車的時候,首先要了解車的行駛方向,然后根據需要,正確的選擇乘幾路公交車和下車地點。

  三、自主參與、拓展練習。

  1、這是笑笑的小表妹小紅上學和放學的回家的路線圖。

  說出小紅上學和放學的回家的路線,同桌互相說一說,再填在書上。

  學生匯報,課件演示。訂正錯誤。

  2、笑笑為了感謝同學們為他指路,請你們到“海上樂園“去游玩,但是我們要先弄清它的內部路線圖,防止迷路。我想這一定難不倒大家的。(出示”海上樂園“彩圖)

  提問:

  a、海底世界,海上樂園,居民區,果樹林分別在中心公園的什么方向?

  b、居民區的居民怎么走可以到山洞?

  四、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笑笑游完撫順要回北京,途中她想到龍潭大峽谷游玩,這是龍潭大峽谷的路線圖,她應該怎樣走?

  五、總結評價。

  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設計一張從家到學校的導游路線

  數學的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了解數的產生。

  2.初步理解自然數。

  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索、思考、總結等活動,讓學生體驗到數的產生過程中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了解中國古代數學的偉大成就,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數的產生過程。

  教學過程:

  讀一讀這些數:7、29、9000、136。

  我們已經理解了很多數,這些數是怎樣產生的呢?課前大家了解了一些,我們一起來交流。(師生共同介紹數的產生)

  1.數的產生。

  很久以前,人們在生產勞動中就有了計數的需要。例如,人們出去打獵的時候,要數一數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來的時候,要數一數捕獲了多少只野獸等等,這樣就產生了數。

  2.計數符號、計數方法的產生。(能夠出示書上圖)

  在遠古時代人們雖然有計數的需要,但是開始還不會用一、二、三這些數詞來數物體的.個數。只知道“一樣多”、“多”或“少”。

  ①計數方法

  那時人們只能借助一些物品來計數。

  如:在地上擺小石子、在木條上刻道、在繩上打結等方法來計數。例:出去放牧時,每放出一只羊,就擺一個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擺多少個小石子;放牧回來時,再把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對應起來,如果回來的羊的只數和小石子同樣多,就說明放牧時羊沒有丟。

  例:出去打獵時,每拿一件武器,就在木棒上刻一道,一共拿了多少件就在木棒上刻多少道;打獵回來時,再把拿回來的武器和木棒上刻的道一一對應起來,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樣多,如果是,就說明武器沒有丟失。結繩計數的道理也是這樣。這些計數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要數的實物和用來計數的實物一個對一個地對應起來,也就是現在所說的一一對應。

  ②符號

  以后,隨著語言的發展逐漸出現了數詞,隨著文字的發展又發明了一些記數符號,也就是最初的數字。各個國家和地區的記數符號是不同的。

  現在表示物體個數的1、2、3、4、5、6、7、8、9、10、11等是自然數。一個物體也沒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數。

  師問:你們觀察一下,這些自然數是怎樣排列的?每相鄰兩個自然數的差是幾?最小的自然數是誰?的呢?生小組討論完派代表發言,最后請同學實行總結。

  最小的自然數是零,自然數的個數是無限的。無限的就是一個一個地數,總也數不完,數出一個很大很大的數以后還能夠數出一個比它多1的大數。

  數學的教案 篇8

  活動目標⒈能正確的感知數字7,知道它們能表示物體的數量。

  ⒉能安靜的傾聽老師和同伴的講話,以及能情緒愉快的參加小組活動的習慣。

  活動準備音樂磁帶《黑貓警長》、老鼠卡片若干、小河若干條。

  活動過程㈠游戲捕魚⒈教師:今天天氣真好,貓媽媽帶你們一起出去玩吧!看我們來到哪里啊?(小河)讓我們一起來釣魚吧!

  ⒉個別幼兒講述釣了幾條魚,并送到相應的籃子里。

  ⒊集體送魚。

  ㈡認識數字7⒈教師:小鴨子想吃魚,我們看看來了幾只小鴨子?小鴨子和小魚哪個多?小鴨子能吃飽嗎?那有什么好辦法?《添上一只鴨子》,又游走一只小鴨子,現在哪個多?要讓他們數量一樣多有什么好辦法?《去掉一條魚》

  ⒉教師:數字7象什么?數字7除了表示7只小鴨還可以表示什么?

  ㈢游戲貓捉老鼠⒈教師:聽,誰的'聲音?(老鼠)教室里有許多的老鼠,請寶寶幫忙用添去的方法抓身上幼個點子的老鼠。

  ⒉幼兒操作㈣聽音樂玩游戲(貓捉老鼠)教學反思:

  數學的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通過折剪、拼貼正方形,感知圖形間的組合和分解的關系。

  2.愿意動手動腦,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主要形式集體,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重點:感知圖形間的組合和分解的關系。

  活動難點:能將剪后的四個小正方形和四個小三角形拼回一個正方形。

  教學準備

  經驗準備:活動前在區域中已練習剪直線。

  物質準備:

  教具:示意圖一張(上面貼有四種顏色的正方形紙);

  學具:幼兒人手一份操作材料(四種顏色的正方形紙,上面有虛線)、白色底板紙、剪刀人手一把,固體膠若干。

  活動過程:

  一、復習正方形、三角形、長方形,激發興趣

  引導語:今天,鄭老師帶來了三個圖形寶寶,看看是誰?

  1.教師出示正方形、三角形、長方形,鞏固對圖形的'認識。

  2.今天圖形寶寶要跟我們做游戲。請你們來當魔術師,把正方形的紙變成其它圖形。你們想不想試一試?

  二、折折剪剪,感知圖形之間分解的關系

  1.教師講解操作要求。

  師:老師這里有四個不同顏色的正方形,請你們把這些正方形沿著虛線折一折,再數一數正方形變成了幾個圖形,然后沿著虛線剪一剪,看看會變成什么圖形。

  2.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3.集體數一數,說一說,探索正方形與長方形、三角形的關系

  師:(出示示意圖)魔術師都變好魔術了,我們一起數數,綠色手帕變成了幾個小圖形,它們是什么形狀?藍色小手帕變成了幾個圖形?它們是什么形狀?橘黃色小手帕變成了幾個圖形?它們是什么形狀?紫色小手帕變成了幾個圖形?它們是什么形狀?

  小結:原來一個正方形可以變成兩個長方形,兩個三角形。一個正方形還可以變成四個小正方形和四個小三角形。

  三、拼拼貼貼,感知圖形之間的組合關系

  過渡語:你們真是能干的魔術師。你們能不能把它變回去,讓它再變成正方形呢?

  1.教師介紹、示范操作材料和方法。

  師: 看,老師還用這些圖形變回原來的小手帕了,你們也來試試吧。

  2.幼兒拼貼圖形,教師巡回指導

  3.展示幼兒作品,引導幼兒比較兩組圖形的變化。

  四、活動延伸

  師:剛才,你們在拼貼的時候覺得哪個最難拼?為什么?誰拼成功了?你是怎么拼的?沒有成功的魔術師活動結束后再去試一試吧。

  數學的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1、嘗試使用比一比、掂一掂、秤一秤的方法感知物體的重量,并能說出“XX和XX相比,X更重(X更輕)”。

  2、引導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猜想和推斷。

  3、能和同伴合作使用天平秤比較物品輕重,并嘗試記錄。

  活動準備:

  PPT課件,統計表格,天平秤,皮球,實心球,每組操作材料一盒。

  活動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動物們在比輕重,看看都有誰?(牛,馬,雞)牛媽媽說:“我最重”。小朋友們,誰來給兩個動物做裁判:

  牛媽媽和雞媽媽誰更輕?

  小朋友都說了自己的想法,可是雞媽媽很不服氣,她說:“一定是小朋友弄錯了,跟牛媽媽相比,我更重”。這可怎么辦呢?怎么給雞媽媽講道理呢?

  二、探索比輕重的方法。

  1、討論比一比的方法。

  (1)跟同伴討論(提示聽取他人的意見)。

  現在請小朋友跟小組的同伴商量,看看怎么說能讓雞媽媽心服口服,只要老師拍手,小朋友就要停止討論哦!

  (2)匯報討論結果(提示說完整話、選取同一參照物)。

  (3)教師小結:我們可以這樣告訴雞媽媽:跟牛媽媽相比,你不是比較重的.,因為牛媽媽看起來比你大多了,你的身體跟牛媽媽的頭差不多大,所以牛媽媽更重。

  雞媽媽好像明白了這個道理,但是它又很困惑,它說:“那比較輕重的時候看起來大的物體就更重嗎?我有兩種球,想讓小朋友告訴它,皮球和實心球相比較哪個更重?”

  2、嘗試掂一掂的方法

  教師出示皮球、實心球(皮球—最大、實心球—最小)。

  幼兒觀察猜測,引導幼兒使用“掂”的方法。

  3、和同伴一起使用天平秤。

  咦!你們看蹺蹺板上的雞媽媽真的高高地翹上天了,為什么牛媽媽不能翹上天呢?(雞媽媽和牛媽媽相比,牛媽媽更重)

  小結:原來蹺蹺板也能比較出物體的輕重!看看!雞媽媽知道了這些比輕重的方法后想考一考小朋友們:它說小柿子和小橘子,誰更重?

  (1)幼兒說說自己的理由(比一比,掂一掂)。

  (2)引出天平秤(要是能讓小柿子和小橘子坐蹺蹺板就好了)。

  (3)認識天平秤,教師演示使用方法,記錄實驗結果。

  (4)與同伴合作使用天平秤材料盒中提供的物品,并記錄實驗結果。(材料盒中至少提供6種及以上物品)

  教師提出稱量要求:請你和小伙伴友好合作,共同完成稱量并做好記錄。

  小朋友要愛惜天平秤,輕拿輕放。

  (5)教師在幼兒分組操作時查看各組情況并及時在組內處理出現的問題。

  數學的教案 篇11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和游戲活動,初步了解“0”的意義。

  2.培養幼兒的觀察力,能準確將數字0—9與相應的量對應。

  3.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活動準備:

  1.教具準備:“紡錘棒”;10個空盒子(盒子上分別標有數字0—9)。

  2.學具準備:“紡錘棒”;小碗、豆子、繩子、珠子等若干。

  3.電腦、音樂《迷霧森林》。

  活動過程:

  (一)預備活動。

  1.師幼互相問候。

  2.走線,線上游戲:高人走,矮人走。教師要求幼兒一會兒踮起腳走,一會兒半蹲著走。

  (二)集體活動

  1.情境創設:快吃午飯了,肚子真餓呀。我們10個數字寶寶也想吃東西了,他們想吃小棒餅干,數字是幾,就吃幾根餅干,我們快來給他們發餅干吧!

  2.教師出示餅干——“紡錘棒”,和幼兒一起操作。

  將標有“0—9”的空盒從左到右放成一排,數字卡片對應放置好。從“1”開始,手指著盒子上的數字“1”,念“1”,拿出1根“紡錘棒”,然后把“紡錘棒”輕輕放入標有“1”的空盒里。

  3.依次取相應數量的“紡錘棒”放入寫有數字2—9的空盒里。所有的紡錘棒正好取完。

  0 1 2 3 4 5 6 7 8 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教師將手放入空盒子中轉動,邊指邊說:“沒有就是0”。再用手指著盒子上的數字0,說:“這是0”。教師再次將手放在標有0的空盒里轉一轉,邊轉邊說:“沒有就用0表示”。

  5.請幼兒說說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見到過“0”(車站站牌、掛歷、電話號碼等),再請幼兒尋找活動室里的“0”,如尺子、計算器等。

  (三)分組活動。

  1.第一組:玩“看數取豆豆”的游戲。一名幼兒舉起0—9的'數字卡片,其余幼兒根據卡片上的數字取相應數量的豆豆放入小碗中。

  2.第二組:玩“穿珠子”的游戲。幼兒根據自己抽到的數字卡片上的數,在繩子上穿上相應數量的珠子,抽到“0”的幼兒就不用穿。

  3.第三組:操作學具“紡錘棒”,感受“0”的實際意義。

  (四)游戲活動。

  1.欣賞故事:誰的本領大(故事附后)。

  2.玩“聽音樂拍手”的游戲。幼兒看教師舉起的數字卡片拍手,如舉“3”時,全體幼兒拍3下手,舉“0”時,全體幼兒將雙手握拳。

  (五)交流小結,收拾學具。

  教師用謎語來小結(謎語附后),引導幼兒收拾學具。

  活動延伸:

  1.家園共育:家長和孩子在家里可以利用空盒和小棒自制紡錘棒,并和孩子一起操作,進一步理解“0”的意義。

  2.區域活動:在區角活動中用擺小棒、買糖果等游戲,鞏固對0—9數字的認識,重點讓幼兒理解“0”的意義。

  資料附錄:

  故事:誰的本領大

  0、1、2、3、4、5、6、7、8、9,十個數字娃娃,排著隊做游戲。

  大家都說“0”表示沒有,“0”沒有用,都不和“0”一起玩。

  這時,大象伯伯來了,他用長鼻子卷來十根香蕉,說:“哪個數字娃娃能表示?”1—9的數字娃娃沒辦法,只好去找“0”。

  數字“1”和數字“0”在一起就是“10”。

  十個數字娃娃笑了,他們終于明白了:每個數字都很重要,“0”可以和其它數字娃娃手拉手做朋友,只有團結起來力量才大。

  謎語:

  一個數,不簡單,

  它的樣子像雞蛋,

  它說自己是沒有,

  沒有它卻不能算。

  數學的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理解對數的概念,掌握對數的運算性質.

  (1) 了解對數式的由來和含義,清楚對數式中各字母的取值范圍及與指數式之間的關系.能認識到指數與對數運算之間的互逆關系.

  (2) 會利用指數式的運算推導對數運算性質和法則,能用符號語言和文字語言描述對數運算法則,并能利用運算性質完成簡單的對數運算.

  (3) 能根據概念進行指數與對數之間的互化.

  2.通過對數概念的學習和對數運算法則的探究及證明,培養學生從特殊到一般的概括思維能力,滲透化歸的思想,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通過對數概念的學習,培養學生對立統一,相互聯系,相互轉化的思想.通過對數運算法則的探究,使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揭示數學規律從而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參與,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大膽探索,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1) 對數既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又是一種重要的運算,而且它是與指數概念緊密相連的.它們是對同一關系從不同角度的刻畫,表示為當 時。所以指數式 中的底數,指數,冪與對數式 中的底數,對數,真數的關系可以表示如下:

  (2) 本節的教學重點是對數的定義和運算性質,難點是對數的概念.

  對數首先作為一種運算,由 引出的,在這個式子中已知一個數 和它的指數求冪的運算就是指數運算,而已知一個數和它的冪求指數就是對數運算(而已知指數和冪求這個數的運算就是開方運算),所以從方程角度來看待的話,這個式子有三個量,知二求一.恰好可以構成以上三種運算,所以引入對數運算是很自然的,也是很重要的,也就完成了對 的全面認識.此外對數作為一種運算除了認識運算符號“ ”以外,更重要的是把握運算法則,以便正確完成各種運算,由于對數與指數在概念上相通,使得對數法則的推導應借助指數運算法則來完成,脫到過程又加深了指對關系的認識,自然應成為本節的重點,特別予以關注.

  對數運算的符號的認識與理解是學生認識對數的一個障礙,其實 與+, 等符號一樣表示一種運算,不過對數運算的符號寫在前面,學生不習慣,所以在認識上感到有些困難.

  教法建議

  (1)對于對數概念的學習,一定要緊緊抓住與指數之間的關系,首先從指數式中理解底數 和真數 的要求,其次對于對數的性質 及零和負數沒有對數的理解也可以通過指數式來證明,驗證.同時在關系的指導下完成指數式和對數式的互化.

  (2)對于運算法則的探究,對層次較高的學生可以采用“概念形成”的學習方式通過對具體例子的提出,讓形式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特殊到一般歸納出法則,再利用指數式與對數式的關系完成證明,而其他法則的證明應引導學生利用已證結論完成,強化“用數學”的意識.

  (3)對運算法則的認識,首先可以類比指數運算法則對照記憶,其次強化法則使用的條件或者說成立的條件是保證左,右兩邊同時都有意義,因此要注意每一個對數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圍.最后還要讓學生認清對數運算法則可使高一級的運算轉化為低一級的運算,這樣不僅加快了計算速度,也簡化了計算方法,顯示了對數計算的優越性.

  教學設計示例

  對數的運算法則

  教學目標

  1.理解并掌握對數性質及運算法則,能初步運用對數的性質和運算法則解題.

  2.通過法則的探究與推導,培養學生從特殊到一般的概括思想,滲透化歸思想及邏輯思維能力.

  3.通過法則探究,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大膽探索,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重點:是對數的運算法則及推導和應用

  難點:是法則的探究與證明.

  教學方法:引導發現法

  教學用具: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 引入新課

  我們前面學習了對數的概念,那么什么叫對數呢?通過下面的題目來回答這個問題.如果看到*這個式子會有何聯想?由學生回答(1) (2) (3) (4) .

  也就要求學生以后看到對數符號能聯想四件事.從式子中,可以總結出從概念上講,對數與指數就是一碼事,從運算上講它們互為逆運算的關系.既然是一種運算,自然就應有相應的運算法則,所以我們今天重點研究對數的運算法則.

  二.對數的運算法則(板書)

  對數與指數是互為逆運算的,自然應把握兩者的.關系及已知的指數運算法則來探求對數的運算法則,所以我們有必要先回顧一下指數的運算法則.

  由學生回答后教師可用投影儀打出讓學生看: , , ,然后直接提出課題:若*是否成立?

  由學生討論并舉出實例說明其不成立(如可以舉 而 ),教師在肯定結論的正確性的同時再提出。可提示學生利用剛才的反例,把 5改寫成 應為 ,而32=2 ,還可以讓學生再找幾個例子.之后讓學生大膽說出發現有什么規律?由學生回答應有*成立.

  現在它只是一個猜想,要保證其對任意 都成立,需要給出相應的證明,怎么證呢?你學過哪些與之相關的證明依據呢?

  學生經過思考后找出可以利用對數概念,性質及與指數的關系,再找學生提出證明的基本思路,即對數問題先化成指數問題,再利用指數運算法則求解.找學生試說證明過程,教師可適當提示,然后板書.

  法則出來以后,要求學生能 從以下幾方面去認識:

  (1) 公式成立的條件是什么?(由學生指出.注意是每個真數都大于零,每個對數式都有意義為使用前提條件).

  (2)能用文字語言敘述這條法則:兩個正數的積的對數等于這兩個正數的對數的和.

  (3)若真數是三個正數,結果會怎樣?很容易可得 (條件同前)

  (4)能否利用法則完成下面的運算:

  教師在肯定其證明過程的同時,提出是否還有其它的證明方法?能否用上剛才的結論?

  將三條法則寫在一起,用投影儀打出,并與指數的法則進行對比.然后要求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認識法則

  (1) 了解法則的由來.(怎么證)

  (2) 掌握法則的內容.(用符號語言和文字語言敘述)

  (3) 法則使用的條件.(使每一個對數都有意義)

  (4) 法則的功能.(要求能正反使用)

  三.鞏固練習

  四.小結

  1.運算法則的內容

  2.運算法則的推導與證明

  3.運算法則的使用

  五.作業略

  六.板書設計

  二.對數運算法則 例1 例3

  1、內容

  (1)

  (2)

  (3)

  2、證明

  3、對法則的認識

  (1)條件

  (2)功能

  探究活動

  試研究如下問題.

  (1)已知 求證: 或

  (2)若 都是正數且至少有一個不為1,且 ,則 之間的關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證明略

  (2) 或 .

  數學的教案 篇13

  教學準備:

  乒乓球40個。鑰匙4,硬幣40個,地球儀1個,彈子若干,珠珠若干。

  教學過程:

  一、 引出主題

  今天老師帶來了許多好玩的東西,你們要不要玩一玩?

  二、 玩硬幣

  1、(出示硬幣)這是什么?(硬幣)是什么形狀的?我們先來玩玩硬幣,玩好后請小朋友告訴我你是這樣玩的?

  2、請個別幼兒示范玩,教師總結:把硬幣立起來會朝前后滾動,也會轉,如果不立起來就不會滾。

  3、我們再一起玩把硬幣立起來在桌子上轉的方法,請小朋友仔細看看象什么一樣?

  三、 玩乒乓球

  1、(出示乒乓球)這是什么?我們現在來玩乒乓球,玩好后也請小朋友告訴我你是怎樣玩的?

  2、誰愿意告訴老師剛才你是怎樣玩乒乓球?教師總結:乒乓球是能朝任何一個方向滾動的。

  四、 摸摸、看看

  1、 現在請小朋友摸摸硬幣和乒乓球,然后告訴我摸是去一樣不一樣(請幼兒觸摸然后回答)

  2、 硬幣摸上去扁扁的,平平的',而乒乓球摸上去鼓鼓的,放在手心里手要圓起來才能抓得住的。

  3、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乒乓球和硬幣是不是一樣的(請幼兒觀察然后舉手回答)

  4、 硬幣看上去只有一個是圓形的,而乒乓球不論從哪個角度看過去都是圓形的(教師展示請幼兒看)

  5、 原來像乒乓球這樣會朝任何方向滾動,摸起來鼓鼓的,不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圓形的形狀是球體(出現“球體”漢字)

  五、 找找

  1、 好現在老師給你們很多東西,請你們找找哪些是圓形,哪些是球體,找到后把它放在不同的籃子里。

  2、 教師檢查幼兒操作結果

  3、 剛才小朋友在這些玩具中找到了很多球體,那些你們知道除了老師今天帶的外,你們還在日常生活中看到過拿東西也是球體呢?

  六、 小小魔術師

  最后老師請每個小朋友做小小魔術師,把老師分給你的紙上這些圓形用蠟筆來變成球狀物。

  數學的教案 篇14

  設計思路:

  認識10以內的單雙數是大班幼兒學習的資料,根據傳統的教學方法既枯燥又沒有真正的理解單雙數的實際意義。《綱要》中體現出來的數學教育的新目標和教育價值,要求我們教師轉變教育觀念,在生活和和游戲的真實情景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構成幼兒的數學感和數學意識,所以,我經過創設2元超市的情境,讓幼兒在富有生活氣息的超市中感知理解單雙數的概念,在操作中區分10以內的單雙數。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幼兒之間、幼兒相互之間以及幼兒與材料之間,不斷地進行著交流、對話,引導幼兒感受和體驗事物的數量關系,幫忙他們整理、歸納所獲得的單雙數學習經驗。

  活動目標:

  1、經過創設情境、游戲化的教學,讓幼兒在操作中理解并區分10以內的單雙數;

  2、培養幼兒從身邊事物中發現單雙數的`本事;

  3、激發幼兒對單雙數的興趣,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

  活動準備:

  2元超市場景、1——10的代用券,紅色水彩筆每人一支、幼兒分組操作材料

  活動過程:

  一、情景導入,引起興趣

  瞧!我們已經來到了2元超市,你們來猜一猜,它為什么叫2元超市呢?

  二、在購物游戲中體驗、感知單雙數

  1、教師講解游戲規則。

  數一數,你有幾元錢?圈一圈,你能買幾樣東西?

  2、幼兒進行購物游戲,提醒幼兒做一個禮貌小顧客。

  三、在交流與比較中理解單雙數

  1、討論:你有幾元錢?買了幾樣東西?還有錢多嗎?

  2、回收代用券:還剩一元的小朋友把代用券送到一邊,都用完的送到另一邊。

  3、團體檢驗,解決問題:“1”該送哪邊?

  4、教師小結:

  ①像1、3、5、7、9這樣兩個兩個地數,總會剩下一個的數叫單數;2、4、6、8、10這樣都能湊成2個2個的數叫雙數。

  ②10以內有5個單數,也有5個雙數。

  ③單數挨著雙數,雙數挨著單數,它們手拉手,都是好朋友。

  四、在游戲與操作中區分單雙數

  1、尋找身邊的單雙數

  2、分組操作

  準備4組操作材料,幼兒自由選擇進行操作。

  ●圈一圈:兩個兩個地圈,區分單雙數。

  ●分一分:在許多點卡和圖卡中區分出單雙數。

  ●轉一轉:轉動轉盤,當轉盤停下時記錄下指針所指的數是單數還是雙數。

  ●扔一扔:扔骰子,記錄下單雙數并寫出它的兩個相鄰數。

  3、團體游戲

  抱一抱:單數——自我抱自我;雙數——找個朋友抱一抱。

  五、收拾物品,結束活動。

  數學的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 通過對具體問題的探索,體會時間與數學的密切聯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開放性思維能力。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分二課時進行教學,本教學設計為第一課時。年、月、日的知識包含著許多規律,它雖然是天文知識,但與數學密不可分,并且其中奧妙無窮,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索出許多規律。“時間與數學”這節內容是單獨成節,其目的一方面是為了讓學生充分感受時間與數學的密切關系,用數學的觀點看時間,使數學生活化;另一方面是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探索研究機會,經歷探索研究的過程,并在這個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所執教的是處于城市中心的一所小學的學生,學生的數學基礎及課堂交流能力良好。執教時本節課在多媒體教室進行,利用實物展示平臺對學生的練習、設計方案等及時反饋,有利于教學的開展。

  〖教學設計〗

  (一)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師:同學們,到了周六、周日,你們都和爸爸媽媽到哪玩兒?

  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生1高興地搶著說去動物園,生2接著說我們去圖書大廈看書……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師:小朋友飛飛想和爸爸媽媽一起到孤兒院和那里的小朋友玩兒。可是飛飛的爸爸是一名火車司機,每工作3天休息1天。飛飛的媽媽是一名飛機乘務員,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而飛飛是每周六和周日才休息。飛飛哪天才能和父母一起到孤兒院看望那里的小朋友呢?你們能不能幫飛飛解決這個問題呢?

  (設計意圖聯系學生熟悉的生活,創設問題情境,這樣設計使學生感到面臨的問題是自己生活中的問題,從而產生解決問題的欲望,主動地參與探索,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主動探索,解決問題

  1. 師:飛飛的父親每工作3天休息1天,你怎樣理解這句話?教師邊提問題邊出示飛飛和他父母休息的情況。

  生1:父親工作3天后休息1天。

  生2:就是4天里有3天工作有1天休息。

  同學們表示認可,教師緊接著又問:母親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你又是怎樣理解呢?

  有了上個問題做基礎,學生很輕松地就理解了。

  2.出示教材中9月份的.日歷,從9月1日開始算起,請你用△標出父親的休息日,用○標出母親的休息日,用□標出飛飛的休息日。標出后請你分別寫出他們9月份全部的休息日,填在下面相應的圈內。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研究,很快就把這一家三口的休息日找了出來,并分別填在相應的圈內。

  學生得出結論后,教師緊接著請同學們分別觀察父親、母親和飛飛的休息日中的這些數,你發現了什么?學生稍一遲疑交頭接耳地討論起來。教師此時給予充分的時間。很快學生有了答案。

  生1:我發現父親和母親的休息日的數都是雙數,而飛飛休息日的數都是相鄰的兩個數。

  生2:我還發現母親的休息日的數都是2的倍數。

  生3:父親休息日的數都是4的倍數。

  師:為什么母親的休息日的數是2的倍數,父親的休息日的數是4的倍數呢?

  生4:因為母親是工作1天后休息1天,一共是2天,父親是工作3天休息1天,一共是4天,所以母親的休息日是2的倍數,父親的休息日是4的倍數。

  生4:母親的休息日就是每2天里有1天休息,所以這些數都是2的倍數;父親的休息日是4天里有1天休息,4天一個循環,所以這些數都是4的倍數。

【數學的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數學教案10-26

教案《交通與數學》12-17

數學教案12-17

數學加法教案01-12

數學觀察的教案01-09

數學排序教案01-07

有關數學的教案01-25

數學復習教案01-27

數學優秀教案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