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案(匯編1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快來參考教案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中生物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初中生物教案1
“生態系統”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1)說出生態系統的組成。(2)描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3)認同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
2.過程與方法:(1)通過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3)通過連食物鏈培養學生的合作動手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事實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2)對學生進行環保意識的教育。
二、教學重點
生態系統的組成、食物鏈及食物網、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
[教學指導思想]
從生活經驗出發,力求在觀察、探究分析、操作嘗試、交流合作等的活動中,促使每一個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學習,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的情感,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從中學到一些思考問題的方法。
[教學策略]
一、教學方法
探究式教學為主,輔以導學、討論等以體現研究性學習。
二、學法指導
本節課給學生提供以下四個機會:觀察、思考的機會,交流表達的.機會,操作嘗試的機會,體驗成功的機會。促使每個學生在自學、提出問題、合作探究、分析討論、操作嘗試等的過程中尋找新知在已形成知識框架上的“生長點”,完善生物體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開場以優美的音樂,帶領學生進入綠色的世界,讓學生聆聽優美的旋律,并把自己比做一只正穿梭于森林中的小鳥,以此展開無限的遐想: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同學之間進行交流。
這時一張蜘蛛網擋住了去路——你是否想過,在這一望無盡的森林中,各種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非生物之間,就像這一張無形的大網,“牽一發而動全身”,這就是“生命之網”,也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教師抒情地說)。以此激發學生的興趣,在詩情畫意中導入新課。
二、自學提出問題
以4人為一小組進行合作,自 學本節內容,提出1~2個問題,實物投影展示,全班交流,同學之間自行解答。對不同的認識和看法,讓學生相互討論,教師進行點撥和引導。
三、實施探究
1.首先觀察描述。通過CAI,展示各種生態系統的逼真畫面,讓學生通過觀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生態系統的概念,并列舉身邊的實例,教師進行強調和鼓勵性點評。然后進行環節過渡:這些生態系統有哪些成員組成呢?
2.觀察探究生態系統的組成。
(1)通過CAI,供學生觀察,教師層層設問:①看到了什么?②想到了什么?③昆蟲、樹、啄木鳥之間是什么關系?④腐爛的樹樁會消失嗎?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并為進一步探究埋下伏筆。由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分析討論,歸納出其組成及它們各自所起的作用。教師進一步設問:人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如果沒有分解者,自然界會出現什么局面?啟發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合作學習。
(2)觀察探究生物部分三者之間的關系圖,教師設問:①哪些是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②生產者與分解者之間是什么關系?消費者與分解者之間是什么關系?③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是什么關系?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引出食物鏈的概念,并舉出身邊的實例。
(3)小組合作連食物鏈。出示草原上部分生物圖,要求學生以4人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利用各種生物圖片用箭頭連出它們之間的吃與被吃的關系,并提醒學生注意:①食物鏈從生產者開始,連到最后。②箭頭指向取食者。③時間1分鐘。各小組交流展示合作的結果,小組之間先進行互評,教師再進行鼓勵性評價。
(4)展示上述生物之間的食物鏈,教師提出探究的問題:①有多少條食物鏈?它們之間互不相關嗎?②如果蛇的數量大大減少,其他生物的數量有變化嗎?學生數食物鏈,小組討論這些生物之間數量的變化關系,以引出食物網的概念。教師在此基礎上使學生明確:在這張生命大網中“牽一發而動全身”,一種生物數量的變化會影響其他生物的數量。
(5)進一步探究。在一般的情況下,生物數量的變化有什么規律?以食物鏈:草→兔→貓頭鷹為例,4人小組合作從不同角度展開討論。教師出示這三種生物的圖片道具。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各小組用道具交流合作的結果,同學之間互相提出問題并進行解答。
師生一起歸納出:生物的數量處在動態變化之中,但在一般情況下,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比例總是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這是因為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3.展開討論。人類是生態系統中的一員,如果不按生態規律辦事,就會破壞生態平衡。讓學生聯系生活中環境破壞的典型事例和有關圖片進行自我教育,有利于培養他們良好的環保意識。
4.情感教育。有人說:“破壞環境是眨眼之間的事情,而恢復生態環境則要付出艱辛的努力,一個伐木工人砍伐一棵大樹僅需要幾分鐘,而我們栽種一棵小樹直至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則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因此,我們再也不能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了。現在世界各國都在采取措施保護生態環境,實際情況如何呢?我們來看下面的實例:
在美國的阿拉斯加有這樣一個自然保護區,人們為了保護一種珍稀的鹿種,就把它的天敵統統殺掉了,實際情況如何呢(教師出示兩種選擇)?4人小組展開討論,自由想像,多角度思維。在此基礎上明確:我們在保護環境的時候,必須尊重生態規律,人與自然界應和諧發展。
5.環節過渡。本節課的知識內容就到這,下面我們一起來回顧所學的內容,請打開課本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
四、歸納總結
根據初一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學生小結為主,讓他們提綱挈領,理清思路,培養他們的歸納能力,之后,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這既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基礎,又為下節課所學埋下伏筆。
五、達標自測
1.學生用鼠標連出食物鏈,既強化了知識又鍛煉了動手操作的能力。
2.通過各種類型的填空和判斷題,激勵每個學生主動參與,既達到了鞏固新知的目的又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有所提高。
六、課后調查
以小組為單位調查周圍的生態環境,寫出調查報告。本學期末,在班級內評出“最佳環保小衛士”。
初中生物教案2
1.掌握花的基本結構及其主要功能,明確花蕊是花的主要部分。
2.了解花的種類及雌雄同株植物、雌雄異株植物的概念。了解花序的概念及種類。
3.通過解剖桃花和觀察各種植物的花,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
4.通過識別不同種植物花的特點,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5.通過學習“花的結構及其主要功能”,使學生樹立“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辯證觀。
6.通過學習“花的種類”,繼續樹立“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重點、難點分析
1.“花的結構”是本節教學內容的重點。因為:
(1)前面幾章的教學講的是植物的營養器官。植物生長到一定時間就要進行繁殖。花、果實、種子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只有把花的結構弄清楚,才能更好地理解植物開花后才能結果,種子才能形成。
(2)花實際上是變態的枝條。花的各部分與枝條的組成從來源上講是一致的。通過“花的結構”的教學,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前后聯系及進一步探討事物從一般到特殊的辯證關系,都是有幫助的。
2.觀察實驗材料的準備,是本節教學的難點。因為:講“桃花的結構”時,新鮮的桃花已經過季,這就需要教師在春天的時候,準備好秋季用的桃花,并把它們浸泡在酒精溶液里備用。也可以事先培養白菜花或油菜花進行教學,北方的冬天吃完的白菜留下的“白菜疙瘩”種在花盆里或浸泡在水中,一個月左右就能抽出花莛、開花。還可以選擇一些秋季盛開的花卉備用。
3.解剖花并做成粘貼花標本,也是本節教學的難點。因為:
(1)桃花也好、白菜花也好,對于學生來說,操作起來都顯得小了。學生進行解剖時,往往顯得“笨手笨腳”,容易弄丟一個部分或弄斷一個結構,所以要注意提醒學生,認真謹慎地從外至內地一層層把花的各部分用鑷子鑷取下來,放在一個固定的位置,然后再粘貼在臺紙上。
(2)做粘貼花標本的過程,學生也往往容易把臺紙弄得很臟,而且粘出的花擺放不夠科學和美觀。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提醒學生正確的操作過程,要設法引導學生粘貼出來的標本,既科學又美觀。
4.單性花、兩性花、雌雄同株、雌雄異株及花序的概念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從上節的教學內容知道:花蕊是花的最主要的結構。花若無花蕊就不能稱其為花。因此,根據花中花蕊的種類而定名的單性花和兩性花是最基本的兩類花。只有理解了這兩類花的區別,才能明白雌雄同株和雌雄異株的概念。
花序的概念是對單生花而言的,理解了花序的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總狀花序、頭狀花序等各種植物的花序。
5.單生花與單性花概念的區別是本節教學的難點。因為:
①從字面上看,二者只有一字之差,而且“生”與“性”,字形也很相似。學生很容易把兩者弄混。
②從概念上講,“單生”與“單性”學生也容易混淆,特別是對“單性”的理解。所以教師在處理這兩個概念時,要強調“生”與“性”的區別。“單生”就是單獨著生;“單性”是對“兩性”而言的,指的是:只有一種花蕊的花,即雌花和雄花。
3.讓學生明啟頭狀花序不是一朵花,也是本節教學的一個難點。因為:
①頭狀花序從外形上看,往往使人認為它是一朵花。
②組成頭狀花序的小花有兩種,舌狀花很像一朵花的花瓣;管狀花又很像一朵花的花蕊。這樣就造成了認識它的難度。所以教師在講解頭狀花序時,要引導學生分析頭狀花序的組成,要使學生認識,組成頭狀花序的舌狀花和管狀花。最后要緊扣在“花序”的概念上。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的參考課時為二課時。
二、教學過程:
1.關于引言:由于前幾章己系統地向學生介紹了根、葉、莖的結構和功能,所以在本章教學前,可以這樣引入:大家知道,根、莖、葉是綠色開花植物的營養器官,植物靠著這些器官逐漸地生長起來,當植物體生長到一定的時期就要開花、結果和產生種子。植物為什么要開花,為什么開花后才能結果和產生種子呢?這些是我們這一章所要研究和學習的內容。
2.關于“花的基本結構”的教學,應采取實驗(實驗十二)與教學同步的教學方法。
①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先放一段錄像,沒有條件的學校可用花卉的圖片或擺放幾盆已開花的植物,向學生展示或描述自然界中各種植物的花千姿百態、萬紫千紅、爭先斗妍的美麗景色。然后話題一轉:各種植物的花,雖然它們的形態、大小、顏色各不相同,但它們的結構卻是基本一致的。花的結構怎樣?下面我們來觀察一下植物的花(課前把準備好的花放在學生面前)。
②觀察和解剖桃花的過程可以在教師的提示下,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利用解剖工具,參照教材上的圖注,把桃花的各個部分的結構和功能弄清楚。事后,教師可以請學生說明桃花的結構或教師指著圖讓學生說出名稱和功能。在學生回答問題和說明的過程中,教師可做補充。〕
在學生觀察桃花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促使學生動腦去觀察。如①桃花是由幾部分構成的?②哪個部分是最主要的?為什么?在學生解剖花之前,教師要告訴學生正確的解剖方法和步驟,避免造成花損壞了,而花的結構又沒有看清楚的現象。在學生制作粘貼花的過程中,教師還要提醒學生:不要丟失花的結構;臺紙要干凈。至于怎么貼,貼成什么樣的都不要管,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最后可以讓大家評判。教師也可做為學生中的一員提出自己的意見,使學生明白怎樣貼更科學、更美觀。
當學生解剖完桃花后,教師可以請一名學生到前面向大家講明桃花的結構。教師可以把桃花的結構圖制作成剪貼圖,讓學生一部分一部分地把所觀察到的結構貼在黑板上,并說出它們的名稱和功能。如果這名學生沒有說全,可請其他學生補充。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可以檢查學生是否把桃花的結構弄清楚了,而且能充分調動學生自己的主動性,如果有遺漏的地方教師再做補充說明。
最后,可讓學生用鑷子夾開一個花藥,用放大鏡觀察內部有什么結構;再用鑷子從花的中央將子房取出,用刀片將它縱向剖開,用放大鏡觀察子房里面有什么結構,當學生說出:花藥里有花粉、子房里有胚珠后,教師可以馬上追問:花粉和胚珠各有什么用呢?這個問題學生不會說得很清楚,需要教師告訴學生:只有當花開后,花粉落到柱頭上以后,經過一系列復雜的變化,子房里的胚珠才能發育成種子了,而整個子房就發育成果實,子房壁就發育成果皮了。講到這里如果再問:花的哪個部分最重要?學生一定會說是“花蕊”或“雌蕊和雄蕊”,而且也不難回答出其中的原因了。
3.關于“花的其他結構”的教學,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花粉可以通過什么樣的方式落到雌蕊的柱頭上呢?”學生一般能夠回答出:靠風、靠昆蟲傳粉。教師可接著問:“昆蟲是怎樣幫助花傳粉的呢?”有些學生會提到昆蟲采蜜的問題,教師可以就勢引出花的其他結構。
昆蟲采花蜜無意中給花傳粉,學生是能夠理解的,但需要告訴學生:不同的植物吸引昆蟲前來“傳粉”的方式是不同的,如棗花,它的花冠并不好看,但是它的花蜜很香甜,這樣也會招引昆蟲。總之,花瓣的美麗顏色和香氣,蜜腺產生的花蜜,都能招引昆蟲前來幫助傳送花粉,這是植物長期進化的結果。
4。就花的結構,引出新課:桃花的各部分結構較完整,是典型的完全花。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花都像桃花這樣完整的。它們有的缺少花萼、有的缺少花冠、有的缺少雄蕊、有的缺少雌蕊,凡是結構不完整的花就叫做不完全花。
教師可以發給學生一些黃瓜花或柳樹花或其它易觀察的單性花(浸制過的),組織學生觀察這些植物的花與桃花有什么不同,引導學生從外及內地逐層觀察,使學生認識到:這些花是缺少一種花蕊的。教師可以說:花有許多種類,如果從花蕊的情況看,花可以分為兩大類,即單性花和兩性花。
5.關于“單性花”和“兩性花”的教學,可以緊接引言,問學生:什么樣的花叫單性花?什么樣的花叫兩性花?由于剛剛觀察了黃瓜花,所以學生是會說出單性花的概念的。在學生說出單性花的概念后,接著啟發:單性花中如果只有雄蕊,這種花就叫做——雄花;如果只有雌蕊,這種花就叫做——雌花。然后再請學生觀察發給自己的花,分別是雌花還是雄花,為什么?教師還可以說明:有些黃瓜花、絲瓜花、西瓜花等開花后結不了瓜,而有些花能結瓜,能結瓜的花是雌花。平時我們所說的“謊花”,實際上指的就是雄花。
講完了單性花,教師可以再問:像桃花那樣,雌蕊、雄蕊都有的花應該叫什么花呢?學生會很自然他說出:兩性花。教師還應補充說明:大多數植物的花是兩性花。
講完了兩性花,教師可以試著問學生:如果一棵植物體上所開的花都是雄花,另一棵植物體上(同種)所開的花都是雌花,這種現象應該叫什么?有些學生能夠答出:雌雄異株。只要有學生能回答對,教師應充分肯定學生思維的準確性,并重新說明雌雄異株的定義,加深學生的理解,同時給出雌株和雄株的概念,并舉例說明,像楊樹、柳樹、銀杏樹都屬于雌雄異株的植物。最后,教師間:黃瓜的雌花、雄花是生長在同一棵植物體上呢?還是分別生長著?這個問題,對于有生活經驗的`學生來說不難回答,是同在一棵植物體上的。教師應很自然地問:這種現象稱為——雌雄同株。除了黃瓜花是屬于雌雄同株的,還有哪些植物的花屬于雌雄同株?有些學生會很快地想起:玉米、高梁、蓖麻等。一些城市的學生,沒有接觸過這些植物,需要教師用圖片、實物等來啟發學生理解雌雄同株和雌雄異株的概念。
6.關于“單生花”和“花序”的教學,教師可以在講完雌雄同株和雌雄異株的概念后,就問學生:黃瓜的花是一朵一朵地單獨著生在莖上呢?還是許多黃瓜花排在一起?在提問的同時,教師可以出示黃瓜植物體的掛圖,提示學生能正確地回答出教師的問題。當學生回答出黃瓜花是單獨生在莖上時,教師要馬上給出“單生花”的概念。特別強調是單獨著生在莖上。然后,教師可以出示白菜或蘿卜花序、串紅花序(或掛圖)問學生,這些植物的花是怎樣著生的呢?學生會說出:花都長在一個軸上了。教師在學生的回答后,給出花序的概念。隨后可組織學生討論,為什么有的花單獨生在莖上,而一些植物的花排成花序集中著生在莖上呢?或者說:花序對植物體的生長、發育有什么益處?
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展示一些具花序的植物的圖片、標本或實物,同時也出示一些單生花的圖片。幫助學生分析得出:單生花一般有:花朵較大,顏色鮮艷,很容易招引昆蟲的特點;具花序的植物,它的每朵小花都很小,顏色很不明顯,若許多這樣的小花聚集起來成為一體,是便于招引昆蟲傳粉的,這些特點是植物體長期進化的結果。
應該告訴學生,花序有許多種類型,根據花序的不同類型,可作為鑒定植物的一種依據。如蘿卜、白菜、油菜的花序叫總狀花序。總狀花序的特點是:每朵小花都有一個花柄與花軸有規律地相連,在整個花軸上可以看到不同發育程度的花朵,著生在花軸下面的花朵發育較早,而接近花軸頂部的花發育較遲。再如:向日葵、蒲公英的花序叫頭狀花序。它的特點是:花軸縮短而膨大,上有許多小花。從外形上看,好像是一朵花。它的外圍有些綠色的小片,這是花序的總苞。向日葵花序外圈黃色的瓣狀物,是舌狀花冠,這種小花叫舌狀花,其內無雌雄蕊,是退化的無性花。花序中央的小花,花冠呈筒狀,叫管狀花,它是兩性花,在小花里可以找到雌、雄蕊(可以結合掛圖或實物進行說明)。
在教師說明頭狀花序的特點后,可以問學生:菊花是一朵花呢?還是一個花序?為什么?最后可以告訴學生,“菊花”實際上是一個頭狀花序,由于它的舌狀花很鮮艷,經過人工培育,使其中的管狀花減少,舌狀花增多,“花冠”變得更加絢麗多姿,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
最后,教師可以稍加說明:我們常見的花序還有傘形花序,如洋蔥、韭菜、胡蘿卜的花序。還有穗狀花序,如大麥、水稻、車前草的花序。
各種植物的花,不論形態、大小、顏色,不論結構缺少哪部分,其中花蕊是最重要的結構,是絕對不能缺少的,為什么呢?這就是下節課所要討論的問題。
小資料
無花果真的不開花嗎?
從無花果的名字看起來,無花果好像沒有花的。事實究竟怎樣呢?,
典型的花,由花托、花萼、花冠、花蕊四部分組成。這四部分完全具備的叫完全花,如桃花;這四部分不完全具備的叫不完全花,如桑樹花。
一般植物,是花托把花被和花蕊抬得高高的,因此鮮艷奪目,引誘人們欣賞,蜂來蝶往。無花果的花卻靜靜悄悄地隱居在新枝葉腋間,它的雌花、雄花躲藏在囊狀肥大的總花托里面。總花托頂端深凹進去,造成一問寬大的房子。由于總花托把雌花、雄花從頭到腳包裹起來了,人們看不見,因此,認為無花果是不開花的。
說起來你或許不信,無花果還會一年開兩次花,結兩次果呢!當大地回春,草木欣欣向榮的時候,它就朝氣蓬勃地抽枝發芽。葉腋間生出花來;在秋高氣爽,雨水充足的時候,它的枝條又向上延伸,葉腋間又生出花來。第一次花結的果在當年秋季成熟;第二次花結的果要等到第二年春暖花開才能成熟。
無花果的老家在亞洲西部。新鮮的無花果,果實肉質柔軟,味甜,是良好的水果;還可以制成果干、果醬和蜜餞。
初中生物教案3
一、教學目標
1.描述細菌的基本形態,識記細菌的結構特點,通過比較推測出細菌的營養方式。
2.通過分類、對比等活動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細菌的形態、細菌的基本結構及其作用、細菌的特殊結構。
難點:區分細菌結構與動植物細胞結構的區別。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圖釘不同放大圖片,意識到細菌是很微小的,細菌除了小還有哪些特點?微小的細菌具有什么樣的結構?通過這幾個問題。順勢引出課題——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二)新課講授
1.細菌的形態
教師描述:十億個細菌堆疊在只有一粒米粒那么大。提問:想觀察到這么小的細菌需要借助什么結構呀?(高倍顯微鏡或者電子顯微鏡觀察)。
在PPT上展示不同細菌的圖片,引導學生對細菌不同形態進行描述,引出細菌的不同形態:球菌、桿菌和螺旋菌。教師講授細菌多是單細胞生物,獨立生活。
過渡:細菌具有不同的類型,但是它們為什么卻都屬于細菌?
2.細菌的結構
出示細菌結構模型,對照教材上的細菌的結構模式圖,從內到外觀察細菌的結構特點,以小組的形式共同歸納總結出細菌的基本結構。教師板畫,請學生填寫名稱。
(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鞭毛、莢膜。)
通過多媒體播放細菌的運動的視頻,提問:是否所有細菌都具有鞭毛和莢膜?鞭毛和莢膜具有怎樣的'功能?。
(并不是所有都具有,鞭毛可以幫助細菌進行運動,莢膜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還與細菌的致病性有關。)
隨后引導學生將細菌與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進行比較,有什么不同?
(細菌雖有DNA集中的區域,卻沒有成形的細胞核。細菌沒有葉綠體,不能像植物一樣進行光合作用,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并把有機物分解為簡單的無機物。)
從而得出原核生物的概念,與植物細胞比較,得出細菌的營養方式為異養。
(三)鞏固提高
結合著細菌的結構,思考細菌在生態系統中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屬于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
(四)小結作業
師生共同總結本課的知識點。
開放性小結作業:細菌又是怎樣繁殖后代的呢?下節課一起討論。
四、板書設計
初中生物教案4
知識目標:
1、說出生態系統的概念。
2、、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概述生態系統的組成。
3、嘗 試解釋生態系統的各組成部分的作用及相互聯系。
4、認同生物與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能力目標:
收集、交流不同生態系統的資料
能根據文字、圖片等資料進行 觀察或分析有關問題;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積極參與科學探究的過程,加強對生物與環境關 系的認識,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 護意識,形成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重難點
重點:生態系統的概念,生態系統中不同組成成分的作用。
難點:生態系統中各種組成成分的作用。
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播放優美的錄象)同學們。再上課之前先讓我們來放松一下。
看了剛才的錄象, 假如你現在正置身于這些優美的環境中,這時你會看到什么呢?你會聽到什么呢?你會想到什么呢?
學生回答自己的看法。
通過課題的導入,使學生認 識到我們周圍的 環境中存在著很多的生物,生物和環境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認識到生物和環境是統一的整體。
2、授課:
(1)生態系統的概念
通過導入新課,我們可以知道生物和環境是個統一的整體。像這樣,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無機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叫做生態系統。
大家能舉一些生態系統的例子嗎?一片樹林,一塊農田,一個湖泊,一塊山地、一個池塘、一個小花園等等,都可以看做一個個生態系統。
師:那么一堆魚、一瓶礦泉水是不是一個生態系統呢?
生:不是
師:怎樣才能被稱為一個生態系統呢?
學生通過討論回答可以知道生態系統必須是生物和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
師:生態系統與地域大小有關系嗎?
生:沒有。
學生通過舉例說明,進一步理解生態系統。使學生認識到生態系統有大有小,一個池塘是一個生態系統,一個水滴也可以是一個生態系統。
那么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什么呢?
學生回答:生物圈。
(2)生態系統的成分
那么,生態系統是由哪些部分構成的呢?這時教師出示幾張圖片讓同學們分組觀察??分析??討論??交流。
師:他們包括哪些生物?
生:植物、動物、微生物
師:這些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分別具有怎樣的作用呢?扮演怎樣的角色呢?
生:討論回答各生物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
有不全面的地方,其他組同學進行補充。
師:誰是最關鍵的組 成成分?消費者根據食性不同可以分為哪幾種?
學生回答。
師:現在我們再觀察這些圖片,圖中除了生物以外還有沒有其他的成分?
學生回答。
師:他們又具有怎樣的作用?
生:為生物的生 存提供能量、營養物質和生存空間。
生態系統的組成除了有生物外,還有陽光、空氣、水和土壤等非生物部分。
通過上面的學習,請同學們總結以下生態系統是由哪些成分來構成 的?
生物部分: 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生態系統
非生物部分:陽光、空氣、水、土壤等
學生討論之后,展示成果。
教師在大屏幕上出示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的.關系圖解,請大家思考:如果生態系統中沒有分解者,可能發生什么現象?沒有消費者或生產者呢?
從圖上你們可以看出無論是生產者還是消費者最終都要被分解者分解,而分解以后的物質又被生產 者利用,這說明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是一個什么樣的關系?
生: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關系。
通過剛才的觀察和前面的分析討論,我們已經掌握了生態系統的一些知識,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課后練習。請同學們分組討論,看哪組完成的最快。
課本P42:思考與練習
師:下面我們討論這樣一個問題:
農民朋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辛勤勞作,收獲著豐收的果實,那么他們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嗎?為什么?
生:不是。因為在地球上,只有綠色植物能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它們才是 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
師:可以這樣理解,人是社會意義上的生產者,植物才是生物學意義上的生產者。
我們應當怎樣做才能保證生態環境不被破壞呢?
生:我們每個人必須愛護生物,保護環境。
師:既然同學們都認識到了這一點,那么為了我們的生存,為了地球的生存,讓我們行動起來,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吧!
3、知識小結
經過我們的學習,你覺得本節課學到了哪些內容?請同學概述我們本節所學習的主要內容。通過本環節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總結能力和全面掌握教材的能力。
學生分組交流回答。
初中生物教案5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資料分析,了解空氣質量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2.嘗試了解身邊的空氣質量及空氣質量的相關知識。
3.通過學習討論,了解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因素及防治知識,進而樹立學生的環保意識。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通過收集資料和分析資料,了解空氣質量對人體健康有哪些影響。
2.了解當地的空氣質量,并明確空氣污染的主要因素及防治。
三、教學設計目標和思路
本課目的在于讓學生明確空氣質量與人體健
康的密切關系,讓學生關注空氣質量。為此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設計“資料”及利用課本資料來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從中體會空氣質量與人體健康的關系,特別是使學生明確空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嚴重危害,進而樹立環保意識。而對“當地空氣質量”的教學,一方面組織學生課前進行調查,利用課上時間進行交流討論來學習,另一方面則通過“空氣質量日報”、補充資料來加以拓展,使學生增加對空氣質量知識的認識。教學中設計“污染空氣的主要因素”的討論,旨在讓學生了解空氣污染的多樣性、嚴重性,進而為空氣污染防
治的學習埋下伏筆;而讓學生完成“倡議書”,主要是加深對所學知識的體會,確立環保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并通過評比展出來宣傳環保意識,服務社會,使全社會關注人類的生活環境,共同參與環境的保護。最后以詩的形式結束新課,可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便于掌握所學知識,同時也為學生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四、教學過程
師:前面學習了人體的呼吸,我們知道了人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呼吸,使外界氣體不斷進入肺部,又使體內氣體不斷排到體外。那么,你知道人每天呼吸多少次?又呼進呼出多少空氣?(生感興趣但又困惑。)
師:回憶上課內容,我們每分鐘呼吸多少次?
生:16次。
師:對,那么16乘上每天的分數就可以計算了吧!同學們算一下。生;(計算)23040次
師:很好,如果每次呼吸500毫升,那么一天呼吸多少氣體呢?生:(計算)11520000毫升(即11520升)。
師:人一天呼吸一萬多升氣體,可見空氣跟我們的關系十分密切。下面請同學們閱讀資料并思考。
投影:你知道嗎?
(1)小明同學家在20xx年3月建了新房,于去年9月對新房進行了裝修和油漆,可新房里住了沒幾天小明和爺爺就覺得身體不適,不久他倆就生病住院了。你能說出其中的理由嗎?
(2)清晨,當你行走在一片樹林中,你會覺得空氣特別新鮮,心情格外地舒暢,精神也為之振奮,你能說出其中的理由嗎?
(生閱讀思考并小組討論,代表發言。)
生:油漆中的有害物質揮發到空氣中,人把它吸入體內后而引起的。師:好。
生:小孩與老人的抵抗力較差,所以小明和爺爺生病了。
師:對!生病與抵抗力也有關。
生:裝飾材料中也會揮發出有害物質,影響身體健康,從而致使他倆生病。
師:很好!有沒有其他的看法呢?
生:是房間里沒有通風透氣,使有害物質不能及時擴散而造成的`。如果讓有害物質全部擴散后,再住到新房里就不會得病了。
師:有道理。那么第二題呢?
生:是因為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產生了大量的氧氣。
師:對!
生:樹林的空氣里沒有灰塵等顆粒,也沒有有害氣體。
師:很好。
生:植物能釋放出一些物質,有的可以殺菌,有的可以使空氣新鮮。師:對!同學們都回答得很好,從上面的討論學習中我們可以發現空氣質量的好壞與人的身體健康關系很大。請同學們閱讀課本“資料分析”
(1)(2)(3)并談談從中你知道了什么?獲得了哪些信息?說出你的理由?
(學生閱讀思考、小組討論并回答,代表發言。)
生:我知道了城市街道的空氣污染較公園等園林處嚴重,所以交通警察的發病率比園林工人高。城市工業區的污染比非工業區嚴重,因而工業區的發病率就高。吸煙對人的身體健康危害十分嚴重,但吸煙的人數在增多。
師:你講得很好。
生:我知道了呼吸系統的發病率越來越高,那是因為空氣被不斷污染,質量越來越差而造成的。
生:呼吸系統的發病率升高是因為空氣的污染越來越嚴重。
師:對!由以上事實我們不難發現空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那為什么還有那么多的人吸煙呢?同學們能否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呢?
生:可能他們不知道吸煙的危害,或吸煙已經習慣了。
生:他們已經吸煙上癮了,無法戒掉。
生:可能吸煙時有一種快樂的感覺吧。
生:吸煙是為了一些工作的需要,人際的交往或出于被迫無奈。師:你們分析得都很有道理,但必須明確吸煙是危害健康的。那么,有沒有哪位同學因好奇也吸過煙呢?請舉手。
(有好幾個學生舉起了手,師甚感驚訝但又很沉著。)
師:噢!我班有好幾位學生也吸過煙呢!那么,請你們談談吸煙的感受與體會。
生:我吸了一口就吐掉了,吸煙很嗆。
生:吸煙喉部難受,不舒服。
生:我吸了半口就咳嗽起來,嗆人。
生:吸煙不僅嗆人,而且熏得我流淚。
師:以上同學們講出了自己的體會,謝謝你們能坦誠地告訴老師。吸煙不僅危害自己,同時也會影響他人的健康,所以同學們不能再吸煙。“
初中生物教案6
一、教材分析: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內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論述了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是一個最基本的生物學觀點,也是理解“人與生物圈應該和諧發展”的理論基礎。所以該節在本書中乃至在本學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的基礎上再來考慮“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其實是從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辯證地分析生物與環境之間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也為下一節“生態系統”的學習作好預設。
本節知識點清晰,一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另一就是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呈現的方式也直觀,前者就四幅圖片,后者是一個探究活動,非常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內容看似簡單,但要能讓學生尤其是初一學生建構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觀手段,認真組織活動,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這個基本的生物學觀點。
二、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能夠選取多方面的事例來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文字和圖片資料來提高說明問題的能力;
2、嘗試收集、處理數據的方法;
3、學習通過測量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了解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滲透環保意識;
2、樹立“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觀點;
3、利用技能訓練,鼓勵學生多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三、重點和難點的確立:
1、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重點又是難點;
2、“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探究是重點,新教材倡導探究性學習,應該利用好每一次活動,來培養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學方法:
1、本節課貫穿觀察和討論,主要運用啟發式談話法,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習熱情,并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圖片和動畫,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逐漸認識到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2、本節“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的探究活動并不難,運用前一節的探究活動方法完全能夠完成,所以這個活動我安排在課前,課上主要是組織各小組交流活動的“過程”和結果的處理方法。讓知識的獲得滲透在過程的體驗中,讓成功的喜悅體現于精彩的交流中,讓能力的培養貫穿在活動的參與中。
五、學習方法:
通過觀察、討論、分析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通過課前的探究 1
活動和課上的交流,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感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體會同學間合作的魅力,嘗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同時也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并進一步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導入新課:
啟發學生例舉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環境中哪些因素的影響,導入新課,這樣導入有兩個好處,1、既考驗了前一節課的知識的掌握情況,又體現了兩課內容的緊密聯系;2、創設了情景,激發了興趣,讓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對環境有沒有影響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課。
(二)新知學習:
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重點又是難點,我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步:
讓學生觀察教材的四幅圖片,引導從“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間的聯系展開小組討論。然后讓學生選擇一幅來談談自己的看法。創設了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這可是思維發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課堂風格。在這種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是發散性的,充滿靈性的。
第二步:
啟發學生還能找到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例子嗎?鼓勵學生提取平時積累的知識,給他們表現的機會,激起競爭意識。
第三步:
媒體呈現配有介說詞的圖片,如:
烏賊的墨囊;含羞草的葉與多暴雨的環境相適應;尺蠖的擬態等等,讓同學們認識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具有普遍性的,這種適應是生物通過漫長的年代,不斷與環境摩合,自身不斷進化、生存下來而形成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幫助學生理解生物對環境相適應的觀點,對于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相對性,考慮到初一學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會學到。
2、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對環境有一定的影響。這部分的知識我是這樣處理的:
第一步:
讓學生親身驗證“生物也可以影響環境”這一結論:
課前親自探究“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課上交流。這樣安排體現1、有做事的過程;2、有明確的目標;3、有明確的結果;4、使用語言傳達信息5、體現過程的真實性。這是任務型教學的五要素。交流時注意:
對于初中學生來說,過程是比結果更重要,但在這兒,由于結果涉及到對數據的收集和處理,這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方法,應以激勵和引導。
學生從“做中學”中親身驗證了植物對空氣的濕度有影響,有利于認識生物是可以影響環境的。
第二步:
再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
a、地下耕耘者是哪種動物,它對自然界有什么益處?
b、為什么我國開發西部強調要退耕還林和還草?從生物對環境產生的作用這個角度來認識生物的存在確實影響著環境。
第三步:
讓學生嘗試舉例描述“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時反饋學生對這方面知識的理解。
第四步:
播放動畫“屎克螂出國記”,以生動的畫面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生物對環境的作用和影響,同時在學生注意力即將分散的時候再一次激起他們的興趣。
3、技能訓練:
這是新教材的一個別有用心之處,旨在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綜合等能力,我們要充分利用教材的這一優勢。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看誰提出的問題最有價值?”在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中培養思維能力。
最后師生共同總結本課收獲,這點很重要,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及時幫助他們構建概念,點睛突出“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的生物學觀點。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生活在生物圈,對環境的破壞必將回報給人類,所以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是多么重要!
(三)、作業練習:
(見教材)
1、在一個繁殖季節里,一條鯉魚能產幾十萬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鳥類只產幾個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嗎?這是不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2、山羊絨又細又柔軟,組成的產品十分昂貴。山羊比綿羊好養,它連草根都啃食。于是一些牧區大量飼養山羊,這對環境會有什么影響?
這是兩道開放性題,既能達到鞏固知識點的目的,又能煅煉思維,體現知識與社會、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使學有所用。
整個教學過程的邏輯順序就是這樣安排的。實踐證明,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優勢,創設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支撐整個教學過程,使學生在一個生動、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課堂中,愉快地“享受”學習。
初中生物教案7
1、教學目標
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學生自主學習、親自實踐,從而使書本知識遷移深化為一定的能力、素養,同時引導學生形成一定的情感價值觀。
①知識目標:正確說明顯微鏡的結構與功能
②能力目標:能獨立、規范地使用顯微鏡,能觀察到清晰的物像;在認識、使用顯微鏡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
③情感目標:認同顯微鏡的規范操作方法,養成愛護顯微鏡的習慣,初步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難點的分析:
①教學重點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②教學難點規范使用顯微鏡,并觀察到物象。
2、教學策略
作為本冊教材中第一個技能性的操作實驗,該課內容寓理論與實際于一體,是非常基礎和重要的一節內容。但由于顯微鏡較昂貴,學生之前又沒接觸過顯微鏡。過去教師在教學微鏡使用時總是把顯微鏡的結構、功能、使用方法、步驟、注意事項講的十分詳細,然后才讓學生動手,這樣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也不符合新課程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理念。結合本校學生生源較好和好奇心強的特點,我試著把本節課設計成自學+講授+探究課,給學生創設情境,將學生的親自動手操作為中心,整個學習過程以此為出發點,及時將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因難在課堂中解決。適當引導學生進行自學和部分探究,讓學生掌握顯微鏡的結構、功能及使用方法。學生通過手腦并用的探究與合作在教師引導下,獲得新知與能力的提高,同時體驗探究過程的`曲折和樂趣,學習科學方法,發展科學探究所需要的能力。
3、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顯微鏡,并逐個檢查(準備兩個不同倍數的目鏡);三種標本(寫有“上”字的玻片;寫有數字的透明紙;寫有數字的不透明紙;),擦鏡紙,紗布,顯微鏡的使用錄像帶或課件;課前每班培訓幾名學生,以便課上幫助教師輔導其他學生。
學生:對照課本彩圖,認識顯微鏡各部分名稱,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閱讀課后的顯微鏡發展史。
4、教學程序
4、1走進新單元指導學生閱讀二單元開語,觀察書上細胞彩圖,明確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奧妙,就必須要了解細胞。
4、2導入新課(展示圖片)讓學生了解細胞非常小(提示圖中物象之所以看的很清楚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而且形狀各異。提問,引出觀察細胞的工具──顯微鏡。
鞏固練習
1.寫有“上”字的玻片標本,視野中看到的物像是()字。
2.顯微鏡的目鏡5×,物鏡10×,放大倍數是( );目鏡10×,物鏡10×,放大倍數是();目鏡10×,物鏡40×,放大倍數是()。
3.如果物像偏左,你應將標本向()移,才能使物像居中。
課后反思
上好本節課的關鍵是組織好學生進行探究和操作,教師最好課前培訓幾位學生作助手,這樣看似麻煩,實際在上課時解決了不少問題,以后的學習中還會用到顯微鏡,所以在開始就要強調規范操作,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習慣。
初中生物教案8
教學目標
(一)知識:
1、描述神經元的結構、功能和分布
2、描述脊髓和腦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3、概述反射和條件反射。
4、說出人類條件反射的特征。
(二)能力:
1、通過資料分析活動,培養學生根據實驗數據進行科學推測的能力。
2、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搜集、分析資料的能力,獲得新知識的能力。
(三) 情感:
通過活動讓學生認識到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教學重點:
1、描述神經元的結構、功能和分布。
2、描述脊髓和腦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3、 概述反射和條件反射。
4、說出人類條件反射的特征。
教學難點:
1、描述神經元的結構、功能和分布。
2、 描述脊髓和腦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3、 概述反射的類型和特征。
4、舉例說出條件反射的建立過程。
教學方法:討論法,探究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請一位學生上講臺來和我一起做拍手的游戲,并提醒這位學生在互相拍手時盡量躲開。
師:為什么在拍手時能夠躲開?
(二)新課學習:1、腦和脊髓
小組互助討論學習P83-P85
1、神經元
討論:神經元的分類
師生交流:神經元的類型很多,按照生理機能可分為三類:
(1)感覺神經元(傳入神經元),把感受器接受的信息傳到中樞(腦和脊髓);
(2) 運動神經元(傳出神經元),把中樞產生的命令傳向效應器;
(3)中間神經元(聯絡神經元),把其他神經元傳來的信息,傳到另一個神經元,起聯絡作用。
師講解:活組織或細胞對刺激發生反應的能力,叫做興奮性。組織在受刺激時,由相對的靜息狀態轉入活動狀態,或由較弱的活動狀態轉入較強的活動狀態,叫做興奮。另一方面,活組織或細胞由顯著的活動狀態轉化為相對的靜息狀態,或由較強的活動狀態轉入較弱的活動狀態,叫做抑制。刺激要引起組織發生興奮,必須達到一定的強度。引起組織發生興奮的最小刺激強度,稱為刺激閾。高于閾強度的刺激,稱為閾上刺激。低于閾強度的'刺激,稱為閾下刺激。當閾上刺激作用于神經時,神經產生興奮,并傳導到其他部位。這種能夠傳導的興奮,就叫神經沖動。
師:出示一豬腦,讓學生觀察
生:對照圖12—和實物說出腦的組成,及腦各部分的作用,
(第二課時 )
反射和條件反射(P85-P87)
人類特有的條件反射:抽象的語言、文字等
充足的睡眠有利人體的健康,青少年的睡眠每天不應少于8小時
(一)小組討論性學習:每天的睡眠時間
(二)自我評價 1、2、3、4
(三)課堂小結:通過這節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第一節神經調節
一、脊髓和腦 腦 :大腦、小腦、腦干
中樞神經系統
脊髓:灰質、白質
神經系統
周圍神經系統
二、反射和反射類型
條件反射
1、反射 非條件反射
2、人類特有的反射:抽象的語言、文字等
七年級生物神經調節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初中生物教案9
探究問題:人體呼吸時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有變化嗎?
探究假設:人體呼吸時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有變化(呼出氣體比吸入氣體中的二氧化碳體積分數多)
實驗步驟:1)將澄清的石灰水倒入兩個燒杯,標號1、2。
2)用塑料管向1號燒杯的石灰水里吹氣。
3)將塑料管插入2號燒杯的石灰水中,再將洗耳球的吹嘴對準塑料管的.管口,然后用手擠壓洗耳球,將空氣吹入石灰水中。(1號比2號渾濁)
探究結論:呼出氣體比吸入氣體中的二氧化碳體積分數多
以上對探究呼吸時二氧化碳體積分數的變化知識的內容講解學習,同學們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學們會從中學習的更好。
初中生物教案10
一、教學目標
1.能夠運用結構和功能觀認識有絲分裂的過程。
2.基于有絲分裂的事實,能夠運用歸納和概括的方法進行總結。
3.在學習有絲分裂的過程中,能夠動手畫出分裂期各個時期的圖像。
4.感受生命的奧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有絲分裂四個時期的特征。
難點:區分各個時期染色體的變化。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展示大象和老鼠的圖片。提問:象與鼠個體大小差距懸殊的原因是什么?
(有的說是細胞大小,有的說是細胞數量的多少。)
教師講解:動物個體的大小大多取決于細胞個數的多少。細胞分裂可以產生新細胞。細胞分裂有三種形式包括:有絲分裂,減數分裂,無絲分裂。有絲分裂有怎樣的特征呢?導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1.細胞周期
展示有絲分裂細胞周期圖和不同細胞的細胞周期持續時間表,提問:細胞周期可以分為幾個階段?細胞周期的概念?
(一個細胞周期包括兩個階段:分裂間期和分裂期,分裂期又可以分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四個時期。)
(連續分裂的細胞,從一次分裂完成時開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時為止,為一個細胞周期。)
2.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過程
展示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顯微照片,提問:四幅圖片顯著的不同之處?
(有的.細胞的染色質繞成一團,有的染色體已經開始分離,有的則快要形成兩個細胞。)
展示高等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的圖解,提問:各時期特點?小組討論。
(前期:染色質變成染色體,核膜逐漸消失,核仁逐漸解體,細胞兩極出現紡錘絲構成紡錘體,染色體散亂分布在紡錘體中央。)
(中期:染色體的著絲點排列在赤道板上,紡錘絲連接在著絲點的兩側,此時染色體形態穩定,數目清晰。)
(后期:染色體著絲點一分為二,在紡錘絲的牽引下開始向兩極運動,使細胞中兩極中各有一套染色體,兩套染色體相同,且和親代染色體也相同。)
(末期:子染色體到達兩極,染色體變成染色質,核膜出現,核仁重建,赤道板中央出現細胞板,將細胞一分為二。)
教師總結口訣:膜仁消失現兩體,形定數晰赤道齊,點裂數增均兩極,兩消兩現重開始。
(三)鞏固提高
有絲分裂哪個時期,染色體數目開始加倍?
(后期,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移向兩級。)
(四)小結作業
1.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
2.作業:課后嘗試自己動手畫出細胞分裂不同時期的圖示。
四、板書設計
初中生物教案11
教學目標
(一)知識性目標
1.了解酵母菌和霉菌(青霉或曲霉)的形態結構。
2.了解酵母菌和霉菌(青霉或曲霉)的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
3.了解酵母菌和霉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
(二)技能性目標
1.通過指導學生觀察酵母菌、青霉或曲霉,繼續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
2.嘗試培養青菌和曲菌,并用顯微鏡觀察。
(三)情感性目標
通過了解酵母菌和霉菌與人類的關系,學會用一分為二的方法分析事物。
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特點,酵母菌和霉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是本章的重點知識。
1.通過學習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態結構,讓學生與所學過的植物細胞結構、細菌細胞結構進行比較分析,歸納總結出它們在細胞結構上的異同。
2.通過學習酵母菌和霉菌的生活特點,有利于了解酵母菌和霉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使學生懂得研究微生物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用其利,避其害。了解真菌在經濟上所蘊藏的潛在價值是巨大而多樣的。
難點:酵母菌的營養方式是本章的教學難點:
酵母菌既是異養(腐生)厭氧型真菌,又是異養需氧型真菌,要講清酵母菌獲得能量的方式有一定難度。
教學建議
一課時
實踐訓練:觀察酵母菌的形態
創新訓練:霉菌的培養
教學過程
1.課前準備A:
首先做好酵母菌的培養。酵母菌的簡易培養方法如下:
①提前2~3天用3%~5%的`蔗糖或2%葡萄糖溶液放入鮮酵母或一小塊發面,恒溫22℃培養。
②將蘋果皮切碎或用散發酒味的水果皮,裝入瓶內,注意瓶子不要太大,輕輕壓實,加入涼開水浸沒,不用接種,在較溫暖的地方培養2~3天鏡檢,即能找到酵母菌。
2.課前準備B:
①介紹霉菌的簡易培養方法。布置學生在課前2~3天用橘子或陳舊的饅頭培養青霉或曲霉。
②利用二次接種的方法培養較純凈的青霉或曲霉。在課前2~3天,制備好青霉或曲霉的培養裝片。具體操作方法詳見課本。
一、講授新課
1.酵母菌
(1)關于酵母菌形態結構的教學:
指導學生制作含有大量酵母菌的臨時裝片,并指導學生用顯微鏡觀察酵母菌的形態結構。通過對酵母菌形態結構的觀察,對酵母菌建立感性認識。課前畫好酵母菌結構的投影片,利用掛圖及書中的插圖,在課上放一段酵母菌形態結構的錄像片段。講述酵母菌結構時注意指導學生與植物細胞結構和細菌細胞結構進行比較。讓學生指出它們的異同。這樣使學生明確認識到:酵母菌的結構中有成形的細胞核。酵母菌是單細胞個體,屬于個體微小的真菌。
(2)酵母菌營養方式的教學
強調指出:酵母菌不含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因此不屬于自養生物。酵母菌在有氧的條件下生活,能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而在在無氧條件下,又可把葡萄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
做演示實驗:在課前1~2天用兩個試管分別倒入含酵母菌的培養液,把其中一個試管用塞子堵上,一個敞著口,課上請學生分別聞一聞,讓學生說出哪個有明顯的酒味。并問為什么?同時讓學生觀察分析培養酵母的糖液中為什么會有氣泡?
(3)在酵母菌與人類的關系
利用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設問,如:
1、饅頭、面包為什么是松軟多孔的?
2、你們知道酵母菌有哪些利用價值?
歸納總結:酵母菌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應用較早的一類微生物,自然界中幾乎到處都有酵母菌,已發現的酵母菌達數百種之多,絕大多數都是人類的好朋友,特另提在酒類釀造方面已經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另外酵母菌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因此可利用酵母菌的菌體捉取輔酶A、細胞色素C、凝血質、卵磷脂和多種氨基酸等。近幾年,酵母菌在石油脫蠟、酶制劑和發酵飼料等方面的應用也有了新的進展。
(4)關于酵母菌生殖方式的教學:
指導學生,制作臨時裝片,在顯微鏡下觀察正在進行出芽生殖的酵母菌,在黑板上畫簡圖示意,制作投影片。強調酵母菌出芽生殖的芽與綠色開花植物的芽不是一個概念。酵母菌細胞上長出的突起,比母細胞小得多,是母細胞上的一個芽體,脫離母體后,即成為個新的酵母菌,屬于無性生殖。酵母菌還有另一種生殖方式為孢子生殖,在條件惡劣時,產生孢子,由孢子發育成新個體。
二、講述霉菌的形態結構時,運用講述與實驗結合的方法。具體方法如下:
(1)進行實驗觀察:
①取一塊長有青霉的橘皮或長有曲霉的饅頭,用放大鏡進行觀察。觀察青霉或曲霉的形態和顏色;
②指導學生制作橘皮培養出的青霉裝片,讓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注意以下問題:取材用解剖針挑取少量,要從顏色很淺的綠色部分取材做裝片,這樣既能看到無色的分枝菌絲,又能觀察到菌絲頂端的綠色孢子。
③課前制備好的青霉或曲霉的培養裝片,做好示范鏡,讓學生觀察。
(2)學生觀察后提問學生看到了什么?
讓學生描述青霉或曲霉的形態和顏色。告訴學生在鏡下觀察到大量綠色成串的青霉的孢子,曲霉的孢子。常見的是黑、黃和橙紅色,無色的部分是菌絲。然后進行青霉和曲霉形態結構的講解。指出:青霉和曲霉呈現出的不同顏色是孢子的顏色,而它們的菌絲是無色的。
青霉和曲霉的菌體是由許多菌絲組成的,分為直立菌絲和營養菌絲。由于上有橫隔,是多細胞個體。但不是所有霉菌都是多細胞個體。青霉和曲霉的每個細胞中都有細胞核,是真核生物。另外參照書中插圖讓學生比較青霉與曲霉分生孢子梗的區別:青霉孢子梗頂端無膨大;曲霉分生孢子梗頂端膨大成為球狀。
(3)關于青霉與曲霉的營養方式
強調:由于青霉和曲霉菌絲體中無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只能吸收現成有機物,進行腐生生活,所以為異養生物。
(4)青霉和曲霉的生殖方式
讓學生從孢子梗的形態及孢子的顏色上分辨青霉和曲霉,指出它們是靠孢子生殖的,這種孢子可在空氣中傳播,每個孢子落到適宜的環境中,都可以發育成新個體。在溫暖潮濕的季節里衣物有時會發霉,正是霉菌孢子大量繁殖的結果。
青霉、曲霉與人類的關系是怎么樣的?
組織學生討論青霉和曲霉對人類有益和有害的地方是什么,而后歸納總結。著重指出:曲霉是發酵工業及食品加工方面的重要菌種。20xx年以前我國就已利用曲霉制醬,也是我國民間用以釀酒、制醋曲,制某些副食品的重要菌種。例如我國生產的腐乳有白腐乳、青腐乳和紅腐乳之分,當你看到紅腐乳時不要以為染了化學顏料,其實它是紅曲霉分泌的紅曲加工而成,由于人們選用了不同工藝,因而使腐乳各具特色。
青霉除了用于提取青霉素外,還用于制造有機酸、葡萄糖氧化酶和淀粉酶等。
講完課后根據教學目標進行檢測,及時反饋,并請學生回答“動動腦”中提出的問題,而后指導學生看課外讀物“青霉素的來歷”。
初中生物教案12
教材分析
在學習了血液循環系統的有關知識后,進一步讓學生學習與輸血、血型有關的知識,對于學生進一步認識循環系統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對學生能健康地生活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能培養學生珍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的情感,樹立健康的成年公民應積極參加無償獻血的觀念。
教學目標
1、例舉abo血型的類型;概述人體的血量以及輸血與血型和血量的關系;
2、參與關于血液制品與人類生活關系的`調查;
3、認同我國的無償獻血制度;培養珍愛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樹立健康的成年公民應當積極參加無償獻血的觀念。
重點和難點
1、說出abo血型的類型及輸血的原則;
2、認同我國的無償獻血制度。
課前準備
凝集原和凝集素的模型
教學法
小品表演、談話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創設情景:發生在一百多年前歐洲戰場上的怪事…
思考、回答問題。設置懸念,引起學生的興趣。
二、abo血型劃分展出自制的凝集原、凝集素的模型(如圖),介紹abo血型。
觀察、思考利用模型輔助教學,既增強了學習的樂趣,又能較好地解決了下面幾個問題:
①四種血型及其劃分的依據;
②凝集原和凝集素的對抗關系
;③凝集反應的基本原理。
三、小品表演(輸血原則)
1、展示輸血關系表。
2、通過提問,讓學生明白輸血原則。
1、學生表演,分別扮演醫生、病人、護士,給病人輸入不同血型的血液,導致不同的結果。
2、小組討論,分析原因。創設情景,把理論知識生活化。
四、關于血液制品與人類生活關系的調查組織學生匯報調查結果
1、第一組主題:獻血,輸血與傳染病。
2、第二組主題:無償獻血教育。
3、第三組主題:明星怎樣看待獻血?
4、第四組主題:廣州市需血和獻血情況調查。讓學生充分發揮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精神,培養學生資料搜集、整理和分析能力。
五、無償獻血
1、播放與無償獻血相關的影片。
2、提出問題:同學們長大后愿意參加無償獻血嗎?
1、觀看影片,思考問題。
2、進行思想匯報。認識到無償獻血的重要性和光榮性。
六、課外閱讀指導閱讀,布置作業
閱讀資料:心血管病與心血管病醫生。擴展知識,關注生命。
七、總結提出問題:我們這節課學習了什么內容?能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嗎?思考,回答鍛煉學生總結能力和語言描述能力。
初中生物教案13
教學目標
1.說出種子的主要結構,描述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2.識別當地常見的-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運用觀察的方法識別種子的結構。
重點和難點
1.運用觀察的方法識別種子的結構。
2.識別當地常見的-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課前準備
教師:觀察種子的結構所需的各種材料用具:菜豆種子結構掛圖、玉米種子結構剪貼圖(自制);常見的-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圖片;
學生:不同植物的`種子和果實,如花生、蘋果、桃、梨的果實,松的球果、種子等。
教學過程
一、觀察種子
①菜豆種子的結構;
③玉米種子的結構;
③菜豆、玉米種子結構的異同。
方案一、參照課本的實驗方法,4人小組合作實驗,通過觀察和討論,說出菜豆種子、王米種子的結構。
方案二:對照老師出示的菜豆種子結構掛圖、玉米種子結構剪貼圖(自制)看書,同學間討論交流知道兩種.種子結構。
二、產生種子的主要意義
方案一:觀察課前收集的種子、果實,感受種子植物能夠產生種子。然后在看書自學的基礎上就討論提綱,實驗小組討論、比較得出結論。
方案二:觀察藻類、苔蘚、蕨類三類植物(突出放大孢子)以及種子植物(突出放大果實、種子)的CAI課件,實驗小組就討論提綱討論、比較得、出結論。
出示討論提綱如下:
1.孢子和種子哪一個生命力更強?為什么?
2.種子植物更適應陸地環境,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什么?
三、-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二者異同
方案一:將蘋果、桃等果實切開,觀察其種子的著生位置。再觀察松的種子在球果中的位置,在老師啟發下思考討論得出答案。
方案二:觀察“桃的果實、種子”、“松的球果和種子”掛圖,在老師啟發下思考討論,得出答案。
1以-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共同點是“-”“被”為啟發點,啟發學生思考,討論得出答案。出示補充的圖片。
2.識別常見的-子植物、被子植物
一:觀察書上的圖以及老師補充的圖片,認識常見的-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方案二:觀察CAI課件,識別常見的-子植物、被子植物。
3.種子的傳播方式和途徑
方案一:在看書自學基礎上,與實際相聯系,結合常見的被子植物,如梨、杏、蒲公英、蒼耳、柳、榆等,小組討論,得出答案。
方案二:觀察“當地幾種被子植物種子的傳播方式和途徑”的CAI課件,小組討論,得出答案。
出示討論提綱:
1.在種子發育過程中和種子成熟后,果皮各起什么作用?
2.種子的傳播與環境相適應,如借動物、風力、水力傳播等,請聯系實際舉例說明。
初中生物教案1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多種多樣的動物,探究分析魚類適于水中生活的特點,強化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察、探究活動,培養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活動,培養嚴謹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并建立生物與環境統一的觀點。
二、教學重點
1、探究魚類的運動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魚類的主要特征。
2、說明水生動物適于水中生活的特點。
三、教學難點
探索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并列出知道的動物名稱。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匯總,列舉數量最多的組在班上公布成果。
2、課程新授
(1)魚的形態特征
體形為梭形,減少水中運動阻力
體表有鱗片,保護身體
具鰭,用于游泳
請一位同學到黑板前做板圖:畫一條魚(簡筆畫即可),其他同學在紙上畫。學生分析所展示魚的.特征。
(2)討論證實魚鰭在游泳中作用的探究思路
胸鰭和腹鰭:保持平衡;尾鰭:保持前進方向。
組織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實驗。
學生據自身經驗,提出實驗方案。
(3)課堂小結
回顧已知的魚類適應水中游泳的特征
五、布置作業
初中生物教案15
教學目標:
1、了解生物間的事物關系是錯綜復雜的
2、知道什么是食物網
3、解釋食物網鏈是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渠道
教學重點、難點:
生物間的事物關系是錯綜復雜的
教學方法與手段: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 計意圖
導入新課
上節課學習了食物鏈,我們做了個游戲 是有關生物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那么繼續讓學生將這些生物聯系在一 起,讓學生去發現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形成了 錯綜復雜的食物關系。
食物網
各條食物鏈就相互交叉連 接起來,形成一個復雜的`網狀結構,這個網狀結構叫做食物網,
分析這些生物之間的關系,總結出食物網。
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因食物關系所形成的食物鏈往往不止一條,學生通過連接會自己去發現這一點,那么這節課結合上節課的食物鏈,讓學生接著連起來,增加學生的興趣,引出食物網。
能量在食物鏈(網)中的流動
復習光合作用的公式,
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主要路徑為,能量以日光形式進入生態系統,以植物物質形式貯存起來的能量,沿著 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通過生態系統,以動物、植物物質中的化學潛能形式貯存在系統中,或作為產品輸出,離開生態系統,或經消費者和分解者生物有機體呼吸釋放的熱能自系統中丟失。
總之,能量在食物網中的流動, 總是遵循這樣的規律,從綠色植物開始,流向植食性動物 ,在流向肉食性動物。
人類活動對食物鏈(網)的影響
閱讀課文,分析這個地區田鼠數量變化的根本原因
課堂小結
師:我們學習了食物網的知識,并且知道了能量在食物網中的流動,總是遵循這樣的規律,從綠色植物開始,流向植食性動物,在流向肉食性動物。另外,我們看到了 人類活動對食物鏈和食物網的 影響,這告訴人類,只有保護每一物種,保護生態系統,才能保證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閱讀分析課本102頁,總結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是沿著食物鏈(網)進行的。
課本103頁的資料,讓學生分析,再總結出食物鏈(網)是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如果食物鏈(網)受到人為的破壞,提出下面問題:
生態系統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加深對生物與環境關系的認識,形成熱愛自然、保護生物的情感,關注與生物有關的 社會問題,具有社會 責任感。
【初中生物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生物教案精選07-14
初中生物教案09-02
初中生物的教案11-13
初中生物優秀教案02-19
初中生物教案:莖的結構08-25
初中生物教案模板大全09-30
初中生物教案(15篇)12-14
初中生物教案15篇12-02
初中生物教案(通用11篇)06-15
初中生物教案通用15篇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