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第一節 蝗蟲
第一節 蝗蟲教學目標
1.理解蝗蟲的形態結構以及與其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理解蝗蟲的不完全變態發育的過程。
2.通過觀察蝗蟲身體結構與生理的小實驗,繼續培養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
3.通過了解蝗蟲的生活習性和對人類農業生產的危害,以及我國治蝗工作取得的成就,一方面樹立生命科學價值觀,另方面培養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分析
1.蝗蟲是學生學習昆蟲知識的典型代表,它個體較大,分布很廣。在我國絕大部分地區很容易得到實物進行觀察實驗。同時,蝗蟲又是曾在我國歷史上造成嚴重災害的農業害蟲,人們對蝗蟲的研究比較清楚。所以,蝗蟲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知識是學生學習昆蟲綱的基礎,也是學習節肢動物門其他綱動物的基礎。因此,讓學生清楚地理解蝗蟲的形態結構和生理,是本課的重點。怎樣在教學中突出這個重點呢?首先,教師應盡力創造條件,使學生能夠觀察到蝗蟲的實物標本;其次就是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多而不繁,有規律可循;再有就是要多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從蝗蟲本身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中去尋找防治它的方法及措施。這樣,既突出了蝗蟲形態結構的重要性,又可以使學生認識到了解形態結構對防治害蟲的意義。從而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
2.本課的難點在蝗蟲的發育。其中有兩點是學生不易理解的,其一是幼蟲的“齡”,雖然教材中對“齡”的概念敘述得很清楚(這個清楚是對教師而言)。但對學生,尤其是初一的學生并不能立刻弄明白。所以,需要教師利用教材中蝗蟲的發育圖解(圖Ⅲ-33)并加上板書的歸納來使學生理解“齡”的概念。例如,可以設計這樣的板書:
通過以上板書結合教材中的圖解,學生會對“齡”有比較明確的理解。如:蛻過一次皮的幼蟲是2齡蟲,蛻過二次皮的是3齡蟲……,這就像農歷計算年齡的方法一樣。
其二是不完全變態的概念,生長發育過程中的變態是指形態的改變。所以,要讓學生清楚地理解什么是不完全變態,首先應該講清這個“態”的含義,也就是蝗蟲的發育過程其形態的改變不明顯,小蝗蟲和大蝗蟲“長相”相似,學生對這個“態”的含義明確了,在以后講什么是完全變態就能夠容易理解了。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參考課時為1課時
二、教學過程
1.引言的設計:
(1)依教材順序引入:由于本課是本章內容的第一講,而本課的蝗蟲與本章的題目——節肢動物門有何關系呢?應該在引言中簡單說明,例如:“節肢動物的最大特點是足分節,大家看看手中的蝗蟲標本(或活體),它具有這個特征嗎?”在學生回答后,教師將蝗蟲屬于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直翅目)的分類地位向學生講明,然后再簡單說明為什么要以蝗蟲為代表來學習昆蟲。(因為蝗蟲體型較大、結構典型、分布廣、易捕捉,同時它又是農業害蟲……等。)這樣的引言很清楚、簡潔,但不一定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所以,一般不采用這樣的引言。
(2)從實物引入:首先將蝗蟲活體或標本發給學生,然后直接提出問題,如:“大家拿到的動物是什么?”“誰能描述一下蝗蟲的形態?”……這樣的引言將門綱的內容舍去而直接將本課的主題展現給學生,讓學生明確本節課就講蝗蟲。同時從發放和觀察實物開始,會使學生將注意力很快集中于手中的蝗蟲,興趣陡然而升,這是一種既突出主題又能抓住學生注意力的較好的引入方式。
(3)其他引入的方法:由于本課要講的蝗蟲是學生非常熟悉的動物,直接引入,學生會不感興趣。所以,要了解學生情況,往往學生對很熟悉的動物缺乏細心的觀察,這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問題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蝗蟲用什么來呼吸?”“蝗蟲有耳嗎?”“蝗蟲有鼻子嗎?”“蝗蟲是怎樣繁殖后代的?”……等等,對于這些問題,多數學生是不清楚的。所以,從設疑來引入也是較好的方法。另外,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利用錄像等做為引入方式,放一段有關蝗蟲的錄像片,然后根據錄像內容設計幾個問題,從而引出本課的主題?傊,引言的設計多種多樣,但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最主要目的。
2.新課的設計:
以“實物引入”的方法為例來設計教學過程比較適合本課的特點,也是大多數學校和生物教師容易做到的,同時對激發學生的興趣有較好的效果。所以,下面就這種方法談談具體的教學設計。
(1)課前準備:由于教學進度正好是在秋后,所以,課前發動學生捕捉到足夠量的蝗蟲是很容易的事,有了實物,課上的安排就可以圍繞著實物的觀察而展開。
(2)教師備課時要根據課上所講的內容設計一系列的問題,從而引導學生去觀察、思考,最后獲得正確答案。例如,在觀察外部形態時,可以設計幾個簡單的問題:“蝗蟲身體可以分成幾部分?”“頭部有些什么結構?”“胸部有什么?”“腹部什么特點?”“雌雄個體的腹部末端相同嗎?”……等等,以此來引導學生觀察。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學會由表及里、從頭到尾的觀察方法。當觀察到一個形態特點時,教師要立刻將此特點的生理功能設計為問題并提出。例如,當觀察頭部時,教師可以提問:“蝗蟲頭上的這對觸角是用來干什么的呢?”在學生積極的討論之后,教師講出答案:它是蝗蟲的嗅覺器官,不信嗎?我們可以通過實驗來證明。這時,教師可以演示教材中用蟑螂做的剪去觸角的小實驗。如果時間不允許,也可以將這個小實驗留作課外來完成,要求下節課匯報你的實驗結果,學生對此會非常感興趣。下面一個證明胸、腹部的氣門是蝗蟲呼吸器官的小實驗也可以讓學生課后去做,然后在課上進行討論。還可以將兩個小實驗設計成小論文的題目,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記錄,最后寫出論文在課上宣讀。總之,形態結構要與其生理功能緊密相連,不能脫節,這樣才能使學生獲得一個完整的知識。
(3)課堂上的具體進程可以采取邊觀察實物邊討論的方法,一步一步將教材要求的內容展現給學生,使學生對蝗蟲的形態特點、感覺器官、運動器官、消化、呼吸及生殖發育等知識形成一個有序的清晰的印象。對于一些難點問題可以采取二種處理方法,一是要講就想盡辦法講清楚,不留疑問。二是干脆不講,當學生問到時個別講解,這樣就可以節省出時間將做為重點內容的形態結構講清講透。例如,做為難點之一的“不完全變態”就可以不提,把該問題留到下節課與蜜蜂的發育一起講。在相互對照的過程中,昆蟲發育中完全變態與不完全變態的問題,學生會更容易理解。所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學步驟是取得較好教學效果的前提。否則,盲目照搬一些模式化的教學方法不一定能受到學生的歡迎,也就無效果可言了。
第一節 蝗蟲
【第一節 蝗蟲】相關文章:
第六章第一節蝗蟲 習題精選04-28
蝗蟲04-29
蝗蟲的秘密作文08-31
蝗蟲大戰作文11-26
抓蝗蟲作文09-23
捉蝗蟲作文09-25
觀察蝗蟲作文04-30
捉蝗蟲作文(優)11-15
蜘蛛捕蝗蟲作文11-28
(必備)捉蝗蟲作文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