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的力量科學教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紙的力量科學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紙的力量科學教案1
活動意圖:
風是由空氣流動引起的一種自然現象,風是一個抽象的概念,風是無形的,對風的認識只能憑感知覺來完成。開展此次活動《風來過了》。培養孩子們的興趣,積極引導他們的自然科學興趣和探索意識。
活動目標:
1、了解風,體驗與風游戲的樂趣。
2、想象表現風來了的各種情景,仿編詩歌。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活動準備:
觀察有風的`各種情景用圖畫形式記錄。
活動過程:
一、激發興趣
1、炎熱的天氣越是誰給大家帶來涼快?
2、風看不見,摸不到,你發現風來過的秘密了嗎?
二、詩歌《風》
1、展示交流幼兒觀察風的圖畫記錄。
說說自己從哪些地方發現的秘密。
2、讓我們聽聽詩歌里的風是怎樣的?
3、師幼共同討論風來過了的影響。
三、仿編詩歌
1、結合生活經驗,嘗試仿編詩歌。
活動延伸:
回憶風對物體的影響,如街上飛舞的報紙,吹落的帽子,飄落樹葉等。
附:《風》
你沒見過風,我也沒見過風,你聽樹葉沙沙沙,那是樹兒和風在談話。
你沒見過風,我也沒見過風,你看樹葉在點頭,那是風兒在樹林里走。
活動反思:
活動中孩子們欣賞了詩歌《風》,知道了風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我們可以從其他事物的變化上發現風的存在。讓小朋友知道,怎樣知道風來了,有什么方!法是可以知道。風來了又有哪些東西在動了。通過對詩歌的創編,擴大了孩子思維的角度,他們發現我們不僅可以用眼睛,還能用耳朵、鼻子、皮膚等等去發現風來過了。
紙的力量科學教案2
活動目標:
1、探索生活中空氣壓力的各種現象的興趣。
2、按照實驗步驟細心操作,觀察驗證自己的猜測。
3、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4、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5、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
在實驗操作中,感受空氣的壓力。
活動難點:
能夠按照實驗步驟細心操作,觀察驗證自己的猜測。
活動準備:
玻璃瓶、紙片、玻璃彈珠、水。
活動流程:
直接導入——實驗操作——活動延伸。
活動過程:
一、直接導入
空氣在哪里?
空氣有力量嗎?從小實驗中找答案。
二、實驗操作
(一)第一次操作:空氣能形成壓力
1、材料介紹
猜一猜紙片能拖住玻璃杯里的水嗎?
2、驗證
(1)教師演示
重點步驟講解:水倒滿玻璃杯、用手輕壓紙片、慢慢翻轉。
(2)幼兒操作
兩人一組完成實驗。
尋找實驗失敗的原因。
3、實驗結果
(1)幼兒交流
杯子倒過來水沒有流出來,是誰在幫忙?
(2)為個別實驗失敗幼兒糾錯
為什么水不加滿,杯子倒過來水會落下來。
小結:杯子里的空氣和外面大氣壓相互抵消。
(3)小結:看不見摸不著的空氣,能形成一股力量,我們叫它空氣壓力,幫助紙片托住玻璃杯里的水。只有做了實驗才能找到正確的結果。
(二)第二次操作:空氣壓力大
1、設疑
裝滿水的.玻璃瓶里如果再放入彈珠,紙片會掉下來嗎?
2、幼兒操作
數一數,放幾顆彈珠。
提醒幼兒注意實驗要點。
3、實驗結果
幼兒交流
放了玻璃彈珠后,紙片掉下來了嗎?
你放了幾顆?
小結:原來空氣的壓力能夠托起玻璃杯里那么多、那么重的彈珠,空氣的壓力很大。
活動延伸:
生活中的空氣壓力
實物操作:粘勾、汽水
生活中有很多空氣壓力的存在,找一找。
活動反思:
通過這一活動,幼兒都能很好地認識空氣并知道空氣的重要性,活動中主要通過多次實驗,探索利用小紙片使杯子里的水倒過來而不流出來的方法,來感知空氣的壓力。環節中粘鉤的運用合理、形象,也增加了趣味性,活動效果很好。本次活動圍繞目標進行,每個環節緊緊相扣,層層遞進,從而激發幼兒保護空氣,保護大自然的意識。符合中班孩子的年齡特點。
紙的力量科學教案3
設計意圖
幼兒天生具有好動,好奇,好勝的特點,對任何事物都充滿好奇和新鮮感。他們有太多的為什么,渴望了解世界萬物的因果關系,揭開其中的秘密。橋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隨著交通的發展,各種各樣的橋已成為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根據兒童實際,了解幼兒的“最近發展區”認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有層次,有目標的嘗試活動,引導幼兒通過感官、體驗、親自嘗試的過程中去發現事物變化起因和內部聯系,培養幼兒積極探索的精神。活動“有力量的紙橋”引導幼兒利用簡單的材料,探索橋更多的奧妙,并在比較實驗中,感受其中的科學原理,體驗發現的樂趣。
活動目標
1、嘗試用紙做橋(橋墩固定)感知橋的承重能力
2、知道波浪形的橋比平面的橋牢固,探索波浪的多少與橋的承重能力之間的關系。
重點難點
1、探索紙橋橋面波浪的多少與橋的承重力之間的關系。
2、通過操作發現改變橋面形狀與紙橋承重力的關系
活動準備
1、幼兒每人 4 張長方形的圖畫紙,正方體積木,吸管、墊圈若干。
2、紙橋承重實驗記錄表人手 1 份,記錄筆一支。
3、與教學活動有關的課件
活動過程
一、回憶經驗,導入活動(激發幼兒活動興趣)1、師:小朋友你們見過橋嗎?你見過什么樣的橋?它們是用什么材料建成的?
2、師:平常我們見過的橋大多都是用水泥鋼筋,石頭或者木頭等材做成的。
二、探究一:幼兒制作紙橋,并嘗試探索平面紙橋的承重力。
1、師:你們見過用紙做成的橋嗎?今天我們一起來試著用紙搭建小橋。
2、師介紹操作材料。
小朋友請試著用兩塊積木做橋墩(橋墩的距離固定)用吸管做橋下流水的寬,紙來做橋面,看誰搭建得又快又好。
3、幼兒嘗試,教師巡回指導。
4、請搭建好紙橋的小朋友嘗試著放墊圈,看看你的橋上最多能放幾個墊圈?并把它的數量記在記錄表上。
5、幼兒集體交流
三、探究二:幼兒嘗試改變橋面形狀,探索其承重力。
師:我們改變橋面的形狀它又能承受多大的力?(可以放幾個墊圈)請小朋友試著用折一折或卷一卷的方法改變橋面的形狀,下面橋墩的距離保持不變,然后在上面放墊圈,最多能放幾個墊圈?
2、幼兒嘗試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3、請小朋友說一說改變形狀后的橋面最多能放幾個墊圈,并進行記錄,發現了什么?
4、幼兒集體交流。[曲的橋面與平面橋相比,(彎曲)有波浪的橋面比平面橋能承受更大的重力。]
四、探究三:波浪的多少和承重能力的關系。
1、師:剛才小朋友發現彎曲(有波浪)的橋面承受的重力變大,要是彎曲的次數變多了,它又能隨以多大的力?現在我們試著讓它反復折疊幾次,看能放幾個墊圈?
2、再次操作探究
①幼兒可根據自己的意愿折疊不同的次數,然后用墊圈進行探究。
②師觀察幼兒操作情況
③你做的紙橋最多能放幾個墊圈?(并寫在記錄表上)
3、比較哪種形狀的.紙橋更有力量?①師通過試驗,記錄比較,你發現了什么?小朋友們相互交流②小結,紙折疊成波浪形后,能承受的力量變大,每一個波波就像一個小巨人,許多小巨人連在一起力氣就大了(我們回家再和爸爸媽媽一起探究折疊的波浪比
現在多,是不是它的承重力就更大呢?
③拓展幼兒的生活經驗,在平時生活中,你發現哪些東西是利用彎曲后來使它更牢固?(瓦楞紙、塑
鋼瓦、瓦片、紙扇、石棉瓦等)
建筑師們根據一些科學原理,建造了許多堅固的橋,如:中國的趙州橋,美國的金門大橋,小朋友們只要多動腦筋多動手,也能成為一名偉大的工程師。
五、活動延伸:
在活動區域投放操作材料,讓幼兒自由探究,改變橋墩多少,橋墩之間距離的遠近與紙橋承重力的關系。
活動反思
本主題《橋》前后設計了三個活動,分別是《找找生活中的橋》、《有力量的紙橋》、《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旨在通過幼兒的眼睛,欣賞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感受科技進步帶來的變化與發展。
活動《有力量的紙橋》在談話中回憶經驗,借助生活中各種橋的圖片,與生活情景相融合,激發孩子活動的興趣。找到新知識的銜接點,教師通過支架式語言:你見過用紙建造成的橋嗎?你們想不想也做一名小小建筑師,試著用紙搭建小橋。將已有經驗與現時活動情景結合起來,蒙發幼兒探索的欲望。在活動中重視幼兒體驗學習,讓幼兒動手、動腦、動口等,使其多種感受器官共同參與嘗試,促使幼兒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根據幼兒年齡和實際發展水平出發,由淺入深,讓幼兒學會如何觀察,如何運用自己的經驗進行建構,如何表述自己的發現等科學探究的方法,如:活動中由平面紙橋,一個墊圈也不能承重,引導幼兒改變橋面形狀后,又能發現什么呢?橋面所能承受的重力增大,改變形狀后的紙橋面更有力量,再循序漸進,由彎曲次數少到彎曲次數增多又發現了什么?讓幼兒在實驗操作中體驗發現的樂趣,并感受總結出其科學原理。
采用開放式的問題引起幼兒內在的學習動機,引導幼兒主動去活動,積極去思考,教師在活動中觀察發現幼兒的反饋信息,及時給予指導,以便師生之間都能掌握信息。如:讓幼兒明白紙橋的上端(也就是橋墩支撐的地方),不能用墊圈壓住,那樣并不是紙橋自己的力量而是借助了別人的力量。在科學活動中獲得科學的知識和簡單的操作實驗技能與方法。
需改進之處:
1、以后在科學教學活動中,如何將科學原理與生活實際應用相結合起來,還要尋求一種更好的方法。
2、通過這次活動,我覺得還要更好地提高教育機智,提升自身的教學素養,并不斷學習,向別人請教更好的經驗。
紙的力量科學教案4
活動目標:
1.了解面巾紙的纖維走向特性。
2.感受面巾紙的神奇,萌發對科學現象的興趣。
3.培養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面巾紙若干,帶拎把的瓶子(里面裝水)人手一個
活動過程:
一、游戲:拎一拎
1.教師出示面巾紙和瓶子:今天面巾紙要和瓶子做游戲,游戲的方法是:用一張薄薄的面巾紙把這么重的瓶子給拎起來,不可以直接用手拎,只能請面巾紙來幫忙。你有什么好辦法?
2.幼兒試一試、玩一玩,教師巡視。
3.組織交流,邀請幼兒展示拎法,教師講評。
4.幼兒再次游戲。
5.組織交流:為什么有的能拎起來,有的在拎的`時候面巾紙就斷了呢?
6.分男女角色嘗試面巾紙不同方向的卷法,再拎一拎。男:順著短邊卷。女:順著長邊卷。再互換嘗試。
7.組織交流:你發現了什么秘密?(長邊的承受力大)
二、游戲:撕一撕
1.教師:為什么用長邊拎的時候就不斷,而短邊會斷呢?其實面巾紙里藏著秘密。想解開面巾紙的秘密嗎?讓我們來玩一個撕紙的游戲吧,先撕一撕短邊,再撕一撕長邊,看看能發現有什么不一樣?
2.幼兒游戲,教師巡回指導。
3.組織交流:有什么不一樣?(沿長邊能撕成條條,沿短邊撕成碎片。)
4.揭示紙纖維的走向特性:面巾紙里藏著的秘密是紙的纖維走向(邊講邊用記號筆做上紙纖維的走向記號)。我們順著纖維走向把面巾紙擰成繩,紙的纖維結合在一起,就能共同抵御外界拉的力量,這樣紙繩就能拎起瓶子了。
三、游戲:拉大鋸
1.介紹游戲玩法:抽一張面巾紙,先在紙的邊邊上撕一撕。找準紙的纖維方向,再卷一卷,做成面巾紙繩與桌子對面的好朋友勾一勾、拉一拉,邊玩邊念兒歌:"拉大鋸。拉大鋸,姥姥家門口去看戲,你也去,我也去,大家一塊兒去看戲。"
2.幼兒游戲。
四、聯系實際,拓展思維
1.師:面巾紙里有紙纖維,還有什么紙也有紙纖維呢?(幼兒自取報紙、白紙、皺紋紙,尋找里面的纖維走向,并用筆做上記號。)
2.師:這些紙里有纖維,你還能找到有纖維的其他東西嗎?(出示布,請幼兒回家跟家人一起玩布,找一找布的纖維走向。)
紙的力量科學教案5
【設計意圖】
《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紙是幼兒日常生活所熟悉的東西,幼兒常常用它來畫畫、寫字、做手工作品等。本次活動就將身邊常見的、隨手可取的“A4紙”和“積木”作為此次探索對象,對接《指南》發展,結合大班幼兒會自己動手動腦解決問題,并能對現象嘗試作出解釋的年齡特點,我設計了“有力量的紙”這一活動,讓幼兒知道改變紙的形狀能讓紙站起來,鼓勵幼兒嘗試用多種方法讓紙變得有力量。幼兒在探究中游戲,在游戲中探究,在實際操作、觀察比較中發現紙不同的折法與承受積木重量的關系。培養敢于探究和嘗試、樂于接受挑戰的學習品質,體驗探究和游戲帶來的`愉悅。
【活動目標】
1、嘗試用多種方法讓紙變得有力量,感知受力面、受力點與承受積木重量的關系。
2、能發現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并積極參與討論和交流分享自己的發現。
3、對紙的承重力現象感興趣,體驗有所發現時的興奮和滿足。
【活動重難點】
重點:知道改變紙的形狀能讓紙站起來,了解紙不同的折法與承受積木重量的關系。
難點:嘗試用多種方法讓紙變得有力量,并交流分享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1、大記錄表1份。
2、小記錄表人手一份,記錄筆人手一支。
3、每組一筐積木、A4紙若干。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引出話題
1、出示紙片,提問:這是什么?這是一張怎樣的紙?
2、你能想辦法讓這張薄薄的紙站在桌子上嗎?
小結:原來改變紙的形狀,紙就能站起來了。
二、探索紙片“站”起來的方法,并能支撐住1塊積木。
1、出示積木,提問:不僅要讓紙站起來,還要能穩穩地撐起1塊積木,你們去試試看!
2、幼兒操作,教師巡回觀察。
3、幼兒分享交流:你是怎樣改變紙的形狀,讓1塊積木站穩的?
4、教師記錄改變紙的形狀,引導幼兒分析比較紙變形前后的不同。
小結:原來改變了紙的形狀,就增加了受力面,所以紙能讓1塊積木站穩。
三、探索改變紙的形狀,支撐住更多積木的方法
1、提問:一張紙能支撐幾塊積木呢?
2、出示記錄單,提出規則和要求。
3、幼兒探索嘗試并記錄。
4、幼兒分享交流,總結經驗。
小結:紙的受力面、受力點的多少跟承受積木的數量是有關系的。
【活動延伸】
我們今天發現了一張紙站在桌上的受力面受力點與支撐積木多少的關系,那我們生活中也會把受力面受力點運用在橋梁、房子等建筑上,我們也可以去找一找哦!
【紙的力量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大班紙的力量科學教案01-18
紙的力量05-02
大班科學教案紙的力量教案03-21
幼兒大班科學教案《紙的力量》10-25
大班科學教案紙的力量教案(5篇)03-21
大班科學教案紙的力量教案5篇03-21
科學教案紙的聲音04-28
玩紙撕紙的托班科學教案04-29
大班科學活動紙的力量教案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