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班紙的力量科學教案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班紙的力量科學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班紙的力量科學教案1
設計意圖
幼兒天生具有好動,好奇,好勝的特點,對任何事物都充滿好奇和新鮮感。他們有太多的為什么,渴望了解世界萬物的因果關系,揭開其中的秘密。橋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隨著交通的發展,各種各樣的橋已成為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根據兒童實際,了解幼兒的“最近發展區”認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有層次,有目標的嘗試活動,引導幼兒通過感官、體驗、親自嘗試的過程中去發現事物變化起因和內部聯系,培養幼兒積極探索的精神。活動“有力量的紙橋”引導幼兒利用簡單的材料,探索橋更多的奧妙,并在比較實驗中,感受其中的科學原理,體驗發現的樂趣。
活動目標
1、嘗試用紙做橋(橋墩固定)感知橋的承重能力
2、知道波浪形的橋比平面的橋牢固,探索波浪的多少與橋的承重能力之間的關系。
重點難點
1、探索紙橋橋面波浪的多少與橋的承重力之間的關系。
2、通過操作發現改變橋面形狀與紙橋承重力的關系
活動準備
1、幼兒每人 4 張長方形的圖畫紙,正方體積木,吸管、墊圈若干。
2、紙橋承重實驗記錄表人手 1 份,記錄筆一支。
3、與教學活動有關的課件
活動過程
一、回憶經驗,導入活動(激發幼兒活動興趣)1、師:小朋友你們見過橋嗎?你見過什么樣的橋?它們是用什么材料建成的?
2、師:平常我們見過的橋大多都是用水泥鋼筋,石頭或者木頭等材做成的。
二、探究一:幼兒制作紙橋,并嘗試探索平面紙橋的承重力。
1、師:你們見過用紙做成的橋嗎?今天我們一起來試著用紙搭建小橋。
2、師介紹操作材料。
小朋友請試著用兩塊積木做橋墩(橋墩的距離固定)用吸管做橋下流水的寬,紙來做橋面,看誰搭建得又快又好。
3、幼兒嘗試,教師巡回指導。
4、請搭建好紙橋的小朋友嘗試著放墊圈,看看你的橋上最多能放幾個墊圈?并把它的數量記在記錄表上。
5、幼兒集體交流
三、探究二:幼兒嘗試改變橋面形狀,探索其承重力。
師:我們改變橋面的形狀它又能承受多大的力?(可以放幾個墊圈)請小朋友試著用折一折或卷一卷的方法改變橋面的形狀,下面橋墩的距離保持不變,然后在上面放墊圈,最多能放幾個墊圈?
2、幼兒嘗試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3、請小朋友說一說改變形狀后的橋面最多能放幾個墊圈,并進行記錄,發現了什么?
4、幼兒集體交流。[曲的橋面與平面橋相比,(彎曲)有波浪的橋面比平面橋能承受更大的重力。]
四、探究三:波浪的多少和承重能力的關系。
1、師:剛才小朋友發現彎曲(有波浪)的橋面承受的重力變大,要是彎曲的次數變多了,它又能隨以多大的力?現在我們試著讓它反復折疊幾次,看能放幾個墊圈?
2、再次操作探究
①幼兒可根據自己的意愿折疊不同的次數,然后用墊圈進行探究。
②師觀察幼兒操作情況
③你做的紙橋最多能放幾個墊圈?(并寫在記錄表上)
3、比較哪種形狀的紙橋更有力量?①師通過試驗,記錄比較,你發現了什么?小朋友們相互交流②小結,紙折疊成波浪形后,能承受的力量變大,每一個波波就像一個小巨人,許多小巨人連在一起力氣就大了(我們回家再和爸爸媽媽一起探究折疊的波浪比
現在多,是不是它的承重力就更大呢?
③拓展幼兒的生活經驗,在平時生活中,你發現哪些東西是利用彎曲后來使它更牢固?(瓦楞紙、塑
鋼瓦、瓦片、紙扇、石棉瓦等)
建筑師們根據一些科學原理,建造了許多堅固的橋,如:中國的趙州橋,美國的金門大橋,小朋友們只要多動腦筋多動手,也能成為一名偉大的工程師。
五、活動延伸:
在活動區域投放操作材料,讓幼兒自由探究,改變橋墩多少,橋墩之間距離的`遠近與紙橋承重力的關系。
活動反思
本主題《橋》前后設計了三個活動,分別是《找找生活中的橋》、《有力量的紙橋》、《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旨在通過幼兒的眼睛,欣賞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感受科技進步帶來的變化與發展。
活動《有力量的紙橋》在談話中回憶經驗,借助生活中各種橋的圖片,與生活情景相融合,激發孩子活動的興趣。找到新知識的銜接點,教師通過支架式語言:你見過用紙建造成的橋嗎?你們想不想也做一名小小建筑師,試著用紙搭建小橋。將已有經驗與現時活動情景結合起來,蒙發幼兒探索的欲望。在活動中重視幼兒體驗學習,讓幼兒動手、動腦、動口等,使其多種感受器官共同參與嘗試,促使幼兒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根據幼兒年齡和實際發展水平出發,由淺入深,讓幼兒學會如何觀察,如何運用自己的經驗進行建構,如何表述自己的發現等科學探究的方法,如:活動中由平面紙橋,一個墊圈也不能承重,引導幼兒改變橋面形狀后,又能發現什么呢?橋面所能承受的重力增大,改變形狀后的紙橋面更有力量,再循序漸進,由彎曲次數少到彎曲次數增多又發現了什么?讓幼兒在實驗操作中體驗發現的樂趣,并感受總結出其科學原理。
采用開放式的問題引起幼兒內在的學習動機,引導幼兒主動去活動,積極去思考,教師在活動中觀察發現幼兒的反饋信息,及時給予指導,以便師生之間都能掌握信息。如:讓幼兒明白紙橋的上端(也就是橋墩支撐的地方),不能用墊圈壓住,那樣并不是紙橋自己的力量而是借助了別人的力量。在科學活動中獲得科學的知識和簡單的操作實驗技能與方法。
需改進之處:
1、以后在科學教學活動中,如何將科學原理與生活實際應用相結合起來,還要尋求一種更好的方法。
2、通過這次活動,我覺得還要更好地提高教育機智,提升自身的教學素養,并不斷學習,向別人請教更好的經驗。
大班紙的力量科學教案2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對紙的承受力產生探究的興趣。
2、初步感知紙的承受力和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3、了解紙的承受力在生活中的簡單應用。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紙、紙分子圖、雪碧瓶若干個。
活動過程
1、引出課題,激發興趣。
(1)出示紙,請幼兒和紙比力氣。
師;你在撕的時候感覺怎樣?
引導幼兒觀察,發現在紙上的一個小點處用力,紙就很容易撕開了。
(1)出示另一張紙,請幼兒用拉的方法和紙比力氣。
分析:提供相同的'材料,用不同的方法把紙分開,出現不同的現象,更能激起幼兒對活動的興趣。
(3)交流引導,尋找原因。
師:這次你有什么感覺?經過兩次比賽,你有什么問題?
引導幼兒討論:為什么同樣的紙,我輕輕一撕就能撕開,而拉紙時,用了很大力氣也拉不開?
觀察紙分子寶寶圖片,了解原因。
師:(小結)(出示紙分子圖)紙是由紙分子寶寶組成的,紙分子寶寶手拉手集合在一起。當我們抓住紙的小部分來撕,只有幾個紙分子寶寶手拉手,所以容易撕開;當我們抓住紙的兩邊拉,所有的紙分子寶寶都手拉手,力量就很大了。到底紙能承受多大的重量呢?我們來做個實驗。
分析:利用生動形象的紙分子寶寶圖,把枯燥的說教變成了富有趣味性又便于理解的科學說明,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
2、紙秤稱物
教師出示紙秤、裝滿水的大小塑料瓶、記錄表。
讓幼兒猜想紙秤能否稱起瓶子,如果紙秤沒破,說明紙秤力量大,在記錄表上打鉤;如果瓶子掛上去,紙秤破了,說明紙秤力量小,在記錄表上打叉。
分析:科學離不開猜想與動手操作,通過猜想環節與實驗操作環節,進一步讓幼兒體驗科學的神秘與嚴謹。
幼兒操作。
師幼交流討論操作結果。
3、生活延伸
師:工人叔叔阿姨根據紙的這些特性,用紙做出了很多物品,你知道的有哪些?(紙杯、紙箱、紙袋)
出示紙袋,告訴幼兒紙袋其實和紙秤一樣是紙做的,能承受很大的重量。
出示紙袋包裝的瓜子,讓幼兒觀察,袋上有一個缺口就能很輕松地撕開了。
師:我們再找找身邊還有什么物品是跟紙的特性有關的。
分析:活動來源于生活,又回歸到生活中,延伸活動,讓幼兒把活動中發現的問題,學到的知識動用到生活中,真正做到學有所用。
大班紙的力量科學教案3
活動目標
1.了解面巾紙的纖維走向特性。
2.感受面巾紙的神奇,萌發對科學現象的興趣。
3.培養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4.通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面巾紙若干,帶拎把的瓶子(里面裝水)人手一個
活動過程
一、游戲:拎一拎
1.教師出示面巾紙和瓶子:今天面巾紙要和瓶子做游戲,游戲的方法是:用一張薄薄的面巾紙把這么重的瓶子給拎起來,不可以直接用手拎,只能請面巾紙來幫忙。你有什么好辦法?
2.幼兒試一試、玩一玩,教師巡視。
3.組織交流,邀請幼兒展示拎法,教師講評。
4.幼兒再次游戲。
5.組織交流:為什么有的能拎起來,有的在拎的時候面巾紙就斷了呢?
6.分男女角色嘗試面巾紙不同方向的卷法,再拎一拎。男:順著短邊卷。女:順著長邊卷。再互換嘗試。
7.組織交流:你發現了什么秘密?(長邊的承受力大)
二、游戲:撕一撕
1.教師:為什么用長邊拎的時候就不斷,而短邊會斷呢?其實面巾紙里藏著秘密。讓幼兒從詩歌中感受大自然的美麗。想解開面巾紙的秘密嗎?讓我們來玩一個撕紙的游戲吧,先撕一撕短邊,再撕一撕長邊,看看能發現有什么不一樣?
2.幼兒游戲,教師巡回指導。
3.組織交流:有什么不一樣?(沿長邊能撕成條條,沿短邊撕成碎片。)
4.揭示紙纖維的走向特性:面巾紙里藏著的秘密是紙的纖維走向(邊講邊用記號筆做上紙纖維的走向記號)。我們順著纖維走向把面巾紙擰成繩,紙的`纖維結合在一起,就能共同抵御外界拉的力量,這樣紙繩就能拎起瓶子了。
三、游戲:拉大鋸
1.介紹游戲玩法:抽一張面巾紙,先在紙的邊邊上撕一撕。找準紙的纖維方向,再卷一卷,做成面巾紙繩與桌子對面的好朋友勾一勾、拉一拉,邊玩邊念兒歌:"拉大鋸。拉大鋸,姥姥家門口去看戲,你也去,我也去,大家一塊兒去看戲。"
2.幼兒游戲。
四、聯系實際,拓展思維
1.師:面巾紙里有紙纖維,還有什么紙也有紙纖維呢?(幼兒自取報紙、白紙、皺紋紙,尋找里面的纖維走向,并用筆做上記號。)
2.師:這些紙里有纖維,你還能找到有纖維的其他東西嗎?(出示布,請幼兒回家跟家人一起玩布,找一找布的纖維走向。)
活動反思:
1、提供適宜的材料
材料是幼兒探究和學習的中介,只有主動地與材料互動,才能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從中體驗發現的樂趣,激發探究的欲望,使幼兒的探索活動更加深入,獲取豐富的科學知識經驗。本次活動為幼兒提供的物化著教育目標和內容的材料是幼兒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而且是幼兒有持續探究欲望的,它支持幼兒運用原有的經驗進行充分猜測和驗證,有助于幼兒多方面經驗的主動建構,幼兒在操作材料的過程中獲得積極的體驗。
2、設計探究的過程
整個過程設計體現了教師的規范性和嚴謹性,更體現了幼兒親歷科學探究的主體性。活動從幼兒已有知識、經驗出發,提出問題,對問題答案進行推測,為證實推測而設計“紙條提水”實驗,收集數據(記錄表),進行交流,得出結論,提出新問題,提升經驗,解決問題拓展遷移經驗于生活。承上啟下、層層遞進的流程,提升了幼兒的思維空間。
3、要求及時的記錄
實驗記錄是幼兒在探究過程中所獲得的重要信息,能使幼兒關注探究的過程。本次活動要求幼兒在每嘗試一種紙條后就記錄下數字結果,有助于幼兒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上得出結論,有助于幼兒同伴間的交流和經驗分享。
大班紙的力量科學教案4
【設計意圖】
《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紙是幼兒日常生活所熟悉的東西,幼兒常常用它來畫畫、寫字、做手工作品等。本次活動就將身邊常見的、隨手可取的“A4紙”和“積木”作為此次探索對象,對接《指南》發展,結合大班幼兒會自己動手動腦解決問題,并能對現象嘗試作出解釋的年齡特點,我設計了“有力量的紙”這一活動,讓幼兒知道改變紙的形狀能讓紙站起來,鼓勵幼兒嘗試用多種方法讓紙變得有力量。幼兒在探究中游戲,在游戲中探究,在實際操作、觀察比較中發現紙不同的折法與承受積木重量的關系。培養敢于探究和嘗試、樂于接受挑戰的學習品質,體驗探究和游戲帶來的愉悅。
【活動目標】
1、嘗試用多種方法讓紙變得有力量,感知受力面、受力點與承受積木重量的關系。
2、能發現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并積極參與討論和交流分享自己的發現。
3、對紙的承重力現象感興趣,體驗有所發現時的興奮和滿足。
【活動重難點】
重點:知道改變紙的形狀能讓紙站起來,了解紙不同的折法與承受積木重量的關系。
難點:嘗試用多種方法讓紙變得有力量,并交流分享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1、大記錄表1份。
2、小記錄表人手一份,記錄筆人手一支。
3、每組一筐積木、A4紙若干。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引出話題
1、出示紙片,提問:這是什么?這是一張怎樣的紙?
2、你能想辦法讓這張薄薄的'紙站在桌子上嗎?
小結:原來改變紙的形狀,紙就能站起來了。
二、探索紙片“站”起來的方法,并能支撐住1塊積木。
1、出示積木,提問:不僅要讓紙站起來,還要能穩穩地撐起1塊積木,你們去試試看!
2、幼兒操作,教師巡回觀察。
3、幼兒分享交流:你是怎樣改變紙的形狀,讓1塊積木站穩的?
4、教師記錄改變紙的形狀,引導幼兒分析比較紙變形前后的不同。
小結:原來改變了紙的形狀,就增加了受力面,所以紙能讓1塊積木站穩。
三、探索改變紙的形狀,支撐住更多積木的方法
1、提問:一張紙能支撐幾塊積木呢?
2、出示記錄單,提出規則和要求。
3、幼兒探索嘗試并記錄。
4、幼兒分享交流,總結經驗。
小結:紙的受力面、受力點的多少跟承受積木的數量是有關系的。
【活動延伸】
我們今天發現了一張紙站在桌上的受力面受力點與支撐積木多少的關系,那我們生活中也會把受力面受力點運用在橋梁、房子等建筑上,我們也可以去找一找哦!
大班紙的力量科學教案5
游戲目標:
1、了解改變橋面厚度、形狀與紙橋承重力的關系。
2、通過自我檢驗及與同伴之間的相互比對,不斷探索增加紙橋面承重力的方法。
3、能在集體面前大膽發言,積極想象,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4、能認真傾聽同伴發言,且能獨立地進行操作活動。
游戲準備:
積木橋墩(橋墩固定)、白紙、本子(每份數量相同,用于操作)。記錄紙、記錄筆。
游戲玩法:
1、幼兒將兩個積木固定成橋墩。
2、用白紙折疊后放在橋墩上做小橋,上面放本子。一直放到紙橋承受不起。
3、幼兒繼續折疊,再次實驗。并將每次的實驗結果記錄在記錄表上。
4、記錄折疊的次數和承受的本子數。讓幼兒知道折疊次數越多,承受的能力越強。
活動反思:
1、提供適宜的.材料
材料是幼兒探究和學習的中介,只有主動地與材料互動,才能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從中體驗發現的樂趣,激發探究的欲望,使幼兒的探索活動更加深入,獲取豐富的科學知識經驗。本次活動為幼兒提供的物化著教育目標和內容的材料是幼兒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而且是幼兒有持續探究欲望的,它支持幼兒運用原有的經驗進行充分猜測和驗證,有助于幼兒多方面經驗的主動建構,幼兒在操作材料的過程中獲得積極的體驗。
2、設計探究的過程
整個過程設計體現了教師的規范性和嚴謹性,更體現了幼兒親歷科學探究的主體性。活動從幼兒已有知識、經驗出發,提出問題,對問題答案進行推測,為證實推測而設計“紙條提水”實驗,收集數據(記錄表),進行交流,得出結論,提出新問題,提升經驗,解決問題拓展遷移經驗于生活。承上啟下、層層遞進的流程,提升了幼兒的思維空間。
3、要求及時的記錄
實驗記錄是幼兒在探究過程中所獲得的重要信息,能使幼兒關注探究的過程。本次活動要求幼兒在每嘗試一種紙條后就記錄下數字結果,有助于幼兒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上得出結論,有助于幼兒同伴間的交流和經驗分享。
【大班紙的力量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大班科學教案紙的力量教案03-21
幼兒大班科學教案《紙的力量》10-25
大班科學教案紙的力量教案5篇03-21
大班科學教案紙的力量教案(5篇)03-21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紙的力量》含反思(精選12篇)06-15
大班科學教案:有趣的紙02-05
大班科學教案:神奇的紙03-03
大班科學教案:大力紙橋_大班科學教案07-13
大班科學教案:神奇的紙圈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