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活動教案(必備15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活動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活動教案1
活動目標:
1.對生活中的工具產生興趣,知道工具是我們的好幫手。
2.感知現代工具的方便、快捷。
3.體驗勞動帶來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師生共同收集各種工具(榨汁器、小棒、刨子、勺子等工具若干)
2.小碗、茶杯、簍子、面粉、水果若干
活動過程:
1.布置任務,直接引出課題。
2.介紹需要完成的任務及準備的工具。
3.提出第一次操作要求。
師:你們仔細想一想:你想用什么工具做什么事情呢?等會兒,你們商量一下,一張桌上去兩名小廚師。每張桌上都有兩種工具,你試好一種工具以后,跟你同桌的小廚師交換一下,比一比,那種工具更方便?想好了,我們就把袖子卷一卷,干活去吧!(放音樂:加油干一遍)
4.幼兒自由操作,老師巡回指導。
5.請幼兒交流第一次操作過程和結果。
6.提出第二次操作要求。
師:這次要做的`比薩餅特別大,你們準備的配料還不夠呢!等會兒,請你們再去做一點。這次做的時候,你去試一試剛才沒做過的事情。如果你剛才在一號桌做事的,現在你可以到二號桌、三號桌去做做,桌上的兩種工具都要試一試,比一比,那種工具更方便?好,現在就去試試吧!(放音樂:加油干兩遍)
7.幼兒自由操作,老師巡回指導,了解幼兒操作水平,并對能力較弱的幼兒給予幫助。
8.幼兒和同伴自由交流自己的發現。
9.請幼兒將自己的發現與大家分享。重點引導幼兒發現現代工具的便捷。
10.工具分類。
11.請幼兒用搟面杖搟面餅。
師:現在,配料已經準備好了,做比薩我們還需要準備一張面餅呢!面餅在哪兒呢?睜大你們的眼睛,看我怎樣把它變出來。變-變-變!大不大!我們還可以把它變得更大呢!瞧!搟面杖我已經給你們準備好了。每人拿一根,我們一起來加油干吧!(放音樂:加油干一遍)
12.制作比薩。
科學活動教案2
活動目標:
1、能將自己的大膽想象用繪畫形式表現出來。
2、產生向往太空,向往月球的愿望.
活動準備:
1、深色星空背景圖,準備粘貼用的大月亮一個。
2、彩筆、畫紙幼兒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說說月亮像什么。
1、教師將大月亮粘貼到背景圖上,引出故事。晚上,月亮爬過樹梢,出現在天空上,小動物看到了月亮,大家議論起來。
2、講述小貓、小狗、小豬等動物對月亮的想象,講述時盡量放慢速度,給予幼兒充分想象的時間。
3、說完小羊的想法后,教師停止講述,請幼兒來想象:你希望月亮是什么做的.呢?
4、在幼兒各抒己見后,教師告訴幼兒小兔的想法:小兔的想法和其他動物不一樣,小兔希望月亮還是月亮,他要坐飛船到月亮上拜訪他的兔子兄弟!
二、畫畫奇特的月亮。
1、如果我們坐著飛船到月亮上去,你希望月亮上有什么?
2、請先在白紙上畫一個大大的月亮,月亮里會有些什么呢?大膽地把它畫出來吧!
3、幼兒想象月亮上的奇特事物并把自己的想法畫出來。
科學活動教案3
教學目標:
1、對線條圖展開想像,發展幼兒的創造性想像能力。
2、要求幼兒完整、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發展幼兒口語表達能力。繼續學習創編故事。
活動準備:
線條圖兩張(如圖),各種顏色的毛線繩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看線條圖談話。
1、出示粘在紙上的線條圖,激發幼兒想象。
師:昨天,老師在織絨線時,發現絨線可以甩成許多圖案。你們看,圖上的線條多有趣呀,好象是這樣,又象是那樣。小朋友,你覺得它像什么呢?”(請個別幼兒進行表達。)
幼:像筆架、像心電圖、像英文字母……
師:(作出肯定)真有點像!小朋友真會動腦筋。
2、轉動線條圖,變換線條的方位,激發幼兒新的想象。
師:(轉動手里的圖案,使幼兒從不同角度觀察、想象)橫著看線條像什么?豎著看線條像什么?倒過來看線條像什么?”
幼:橫看線條像山峰、波浪……豎看線條像小路、蛇……
二、引導幼兒操縱絨線形成線條圖,進行想像的發散。
師:教師操縱繩子形成一個線條圖。甩動繩子后松開手,讓繩子自然落地形成線條圖。
引導幼兒采用多種甩繩的方法,如抓住繩子的一頭甩動,或抓住繩子的中間甩動,或將繩子向上拋,或轉圈甩動繩子等,形成差異較大的線條圖,以促使想像的發散。
師:(讓幼兒展開想像)小朋友們看,線條圖現在又像什么呀?
幼:橫看像一棵茂盛的樹、像漂亮的`蘑菇房、像一頂廚師帽……倒過來看像老爺爺的鼻子和胡子……豎著看像一只肥肥的耳朵……
三、分散玩線條游戲。
1、全體幼兒參與,每人拿一根毛線繩操縱,形成線條圖,要求邊玩邊想象。
師:我們每人拿一根絨線,用不同的方法甩動,讓毛線繩落在桌子上,然后左看看,右看看,想一想它像什么。
幼兒操作講述,教師巡回指導,引導幼兒邊玩邊輕聲講述“我覺得它像XX”,鼓勵幼兒相互間觀察和講述。
請個別幼兒在集體面前用完整的語句“我覺得它像XX”表述自己的發現。借助視屏轉換儀展示幼兒作品,及時鼓勵幼兒認真觀察,積極表述。
2、第二次操作講述,要求幼兒能將線條圖編成一段話。
師:這次可以拿一根毛線繩,也可以拿兩根毛線繩操作;可以單手操作一條毛線繩形成一個線條圖,也可以雙手各操作一條毛線繩,形成兩個線條圖,邊操作邊輕聲講講它像什么,在干什么或是什么樣的。
教師巡回觀察、指導,幫助能力差的幼兒完整講述。
請個別幼兒講述,及時幫助幼兒講完整語句。借助視屏轉換儀展示幼兒作品。
幼A:我覺得它像一只蝴蝶,蝴蝶飛來飛去在找伙伴玩。
師:誰能用不同的話來說說這幅畫呢?
幼B:我覺得它像一只美麗的蝴蝶,它在陽光下跳舞,吸引了許多的動物來,它們都夸蝴蝶跳舞跳得好……
幼C:我覺得它像一只北極熊,它的腳踩在冰冷的雪地上,尋找吃的東西,可是什么也沒找到。
幼D:我覺得它像一條蛇,它把長長的身子蜷在一起,正在泥洞里冬眠呢!
師:誰還能用不同的話來說說這幅畫呢?
3、第三次操作講述,要求幼兒能將線條圖編成一個故事講述出來。
師:現在請你繼續玩絨線,需要幾根便拿幾根。看看這回它又象什么,然后把它們編成一個小故事。講講故事發生在什么地方?有誰?它們在干什么?結果怎樣?編好后講給旁邊的小伙伴聽。
幼兒邊操作邊進行創編故事,教師巡回觀察、指導,幫助幼兒確定主題,完整講述故事。
幼A:星期天的早晨,我和爸爸、媽媽一起乘著摩托車到外婆家玩。開著開著,一不小心撞到了一棵大樹上,我們都摔了個大跟斗。
師:是嗎,講得真好!不過以后可要注意安全。
幼B:有一個小姑娘,長著一條長長的辮子,走起路來蹦蹦跳跳的,辮子也跟著一跳一跳的,可好看了,大家都很喜歡他。有一天,小姑娘和幾個朋友一起在草地上放風箏,一個小朋友不小心摔到了一個小坑里,他爬也爬不出來,急得哭了起來。小朋友們看到了,急忙說:“別急別急,我們來幫你!”可怎么幫呢?小姑娘想到了一個辦法,她把長長的辮子甩進小坑里,大聲說:“你別哭,你抓住我的辮子,我們把你拉起來!”嘿喲、嘿喲,大家終于把這個小朋友拉了上來。
科學活動教案4
活動目標
1.了解小草的多樣性,并對小草感興趣
2.能比較種植草和野草生長的不同
3.學習運用各種感官觀察小草,積極尋找發現各種小草
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小草的多樣性,并對小草感興趣
難點:運用多種感官觀察,比較種植草和野草生長的不同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觀察并認識幼兒園里的幾種小草,聯系園林工程師講解
材料準備:有關種植草和野草生長的錄像帶,在幼兒園附近找一處野草較多的地方
教學過程
一、引出課題
介紹園林工程師并向他問好。
二、在幼兒園里尋找小草
1.請幼兒告訴工程師叔叔,幼兒園里有什么草
2.工程師找出幼兒未知的小草,出示并告訴幼兒這些草的'名稱。
3.啟發幼兒向工程師叔叔提出有關這些草的問題,區分種植草和野草。
4.觀看錄像:種植草和野草的生長,讓幼兒知道人們為了美化和凈化環境而鋪上草坪,種植花草,因此要愛護它們。
小結:幼兒園里有許多種植草,像草坪、金盞菊、菊花、沿街草都是人們種植的草,我們要愛護,幼兒園里也有一些野革,像蒲公英、空心草,它們是自己長的,我們也不能隨便拔野草。
三、在幼兒園外尋找小草
1.帶幼兒到幼兒園附近野草較多的地方。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聞一聞,這里有什么樣的小草,也可以把每一種草拔一根來。 (幼兒分散尋找、觀察、采集、交流)
2.你找到哪些小草,它是種植草還是野草,你最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3.看看工程師叔叔找到了哪些小草,聽他介紹其中一些草的名稱、生長特征等。
4.數一數,你一共找到了幾種小草,誰找的小草最多
小結:小草真多,大多數都是野草,有各種各樣,有的會開花、有的結籽了、有的有香味,它們長在樹根旁、臺階邊、墻縫里、草原上、山上、沙漠里……我們以后可以再到別的地方去找一找小草,看一看它們是什么樣子的,是野生的還是人工種植的。
延伸活動
簡易制作小草標本。
科學活動教案5
教學內容
科學活動:《瓶子和蓋子》
教學目標
1、了解瓶蓋的作用,會根據瓶口的特征選擇合適的瓶蓋。
2、積極探索瓶蓋的開關方法。教學準備1、設置“小熊的家”場景
2、師幼共同收集各種不同的瓶蓋(不同大小,形狀,開啟方法)與瓶子,小筐。
3、白板課件教學重點與難點了解瓶蓋的作用,通過探索的方法根據瓶口特征找到合適的瓶蓋。教學方法與手段情景教學法,探索操作法,練習鞏固法
活動過程:
教師活動
幼兒活動
設計意圖
一、做情景游戲
1、老師:小朋友們,今天呀,老師請小朋友一起到熊媽 媽家做客。
2、師:“熊媽 媽正在家著急呢!你們看,她一不小心把瓶蓋子全弄亂了。”
二、師生共同討論,了解瓶蓋的作用。
1、老師:你們猜一猜,沒有瓶蓋會怎么樣?
2、幼兒猜想,相互討論。
3、小結:沒有蓋子,瓶里的東西會跑出來,會被弄臟,吃的東西會變得不衛生,小朋友吃的要肚子痛,生病。去熊媽 媽家做客,聽老師講述情況。
幼兒思考猜測沒有瓶蓋會發生什么事創設情景,引起興趣,通過討論,不僅是對已有經驗的回顧,而且還了解瓶蓋的作用
三、提出要求,幼兒探索嘗試。
1、老師:“誰來幫助熊媽 媽?教師給每個幼兒發個小筐。”
2、教師重點觀察幼兒是如何給瓶子選擇瓶蓋的。
3、講蓋好的瓶子送給熊媽 媽。教師檢查幼兒是否蓋緊瓶蓋。
4、幼兒相互交流是怎樣找到合適的蓋子的。幼兒嘗試為瓶子選擇合適的瓶蓋,擰緊。
交流成功的經驗。引導幼兒能根據瓶口的`特征選擇合適的瓶蓋。
通過分享經驗增進幼兒的交流能力,同時能幫助沒成功的幼兒。
四、再次嘗試,鞏固練習。
1、老師:“這里還有瓶子沒有找到蓋子呢!”
2、幼兒用擰,按的方法蓋瓶蓋,教師重點幫助未成功的幼兒仔細觀察瓶口后再選擇。幼兒再次嘗試鞏固練習,給沒有成功的孩子進行指導。五、運用情景游戲的方法結束活動。
老師:“熊媽 媽說,謝謝你們幫我把蓋子找到了合適的瓶子,再見。”和熊媽 媽說再見情景結束活動,首尾呼應。
科學活動教案6
一、活動目標
(一)通過親自實驗和游戲來感知空氣的存在以及壓力等,知道空氣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二)激發幼兒對空氣進行觀察和實驗的興趣
(三)了解霧霾天氣,從小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
二、活動準備
瓶子、紙團、玻璃杯、蠟燭;課件
三、活動過程
(一)科學小實驗:放在瓶口的紙團能用嘴把它吹進瓶子里嗎?
1.猜想:能不能把放在瓶口的紙團吹進瓶子里?
2.介紹操作要求:平放瓶子,把小于瓶口的紙團放在瓶口,用力往瓶子里吹,能否吹進。
3.幼兒操作,師觀察指導。
4.觀看視頻總結為什么吹不進。(空氣的`壓力)
(二)實驗二:不吹自滅
1.師介紹操作要求
2.幼兒操作,師指導。
3.小結:空氣里有燃燒需要的氧氣,氧氣沒了蠟燭自然熄滅
(三)總結討論
1.空氣的特點:看不見,摸不著,無色,無味。
2.空氣的重要性:動物植物以及人類都離不開空氣。
(四)了解霧霾天氣
1.什么是霧霾?
2.霧霾天氣哪里來?
3.霧霾對人類的影響。
4.對霧霾我們(小朋友)能做什么?
科學活動教案7
一、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討論等活動,讓幼兒感知各種袋子及其功用。
2、了解各種袋子與人類的關系,進一步增強幼兒的環保意識。
二、活動重點:
1認識各種袋子及其功用。
2知道袋子與人類的密切關系。
三、活動難點:
1、了解各種袋子的用途。
2、知道怎樣做才能減少袋子對環境的污染。
四、活動準備:
1、收集各種袋子(塑料袋、網袋、布袋、紙袋、蛇皮袋、麻袋等)。
2、準備球、玩具、水果、小食品等若干;毛巾四條被擦手用。
3、廢袋子制成的環保服裝;快節奏音樂磁帶一盒,錄音機一臺。
五、活動過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要上的課題是《袋子與生活》,在上課以前,老師先帶大家到同樂市場里面去逛逛。老師想知道,小朋友們高興嗎?(高興!)老師也高興。但去之前,老師想考考大家:待會兒,我們買的東西怎樣帶回家?
(讓幼兒充分地說,比如:可以用袋子裝,用籃子裝……)
小朋友們的辦法可真多!好!咱們現在就走進市場里面看一看,看了以后,待會兒,請小朋友們告訴老師,市場里,賣東西的人用什么裝東西,買東西的人用什么辦法把東西拿回家?(出示課件——內容,同樂市場賣東西的與買東西的所用盛東西的袋為主)
請看,這是熱鬧的同樂市場。
好!現在哪個勇敢的孩子,來告訴老師,賣東西的人用什么來裝東西?買東西的人用什么辦法把東西拿回家?(讓幼兒充分地說)
剛才呀!小朋友們的觀察可真仔細,說的也不錯,那些賣東西和買東西的人,大多都是用袋子來裝東西,是呀!袋子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的方便,那小朋友們認識的袋子有哪些呢?能說給老師聽聽嗎?(讓幼兒充分的說)
(二)、認識活動
(1)認識常用的袋子
(出示實物袋子——網袋、塑料袋、麻袋、布袋、紙袋、蛇皮袋等讓學生一一認識)。
通過看、摸、說引導幼兒認識各種袋子。
(2)認識常用袋子的用途(從正反對比來認識,強化感知袋子的用途)。
小朋友們認識的袋子還真不少!老師還帶來了一些袋子,小朋友們想不想看?(想)請小朋友上來站好隊和老師一齊去看。
它是什么袋子?(紙袋),它能不能裝水?(不能),為什么?(因為它是紙做的,會濕了,爛了)。它不可以提過重的東西,它可以裝什么呢?請小朋友們說一說(自由回答)
這是小朋友們說的五顏六色的`塑料袋,它是用一種特殊塑料做成的,這種塑料埋在地下二百年都不會腐化,用塑料袋來裝東西很方便,但容易被尖東西戳破,所以它就不能裝刀之類的尖東西,它可以裝什么呢?請小朋友們說一說(自由回答)。
網袋、蛇皮袋它們是用一種化學材料聚乙烯做成的,小朋友們說一說,用網袋來裝米可不可以?(不可以)因為網袋上面有洞,它只能裝個大的東西,象洋芋、紅薯、柚子等都可以裝。
它是什么袋子,小朋友們肯定不知道,老師也不知道,還是讓它給我們作自我介紹吧。
“我是麻袋,是用麻線做成的,你瞧我這么結實!肚子這么大,雖然我很難看,但能裝好多好多很重的東西,如果小朋友今后要裝很多很重的東西,可千萬別忘了我。”
(三)、操作活動(讓幼兒親自動手用合適的袋子裝東西)
大家認識了各種袋子的用途,也聽了麻袋的介紹,下面老師讓小朋友們走進超市,盡情地挑選你喜歡的東西,再找個合適的袋子把它們裝起來。好不好!老師看看誰坐得端正,就請他去。
呀!我看見許多小朋友都用塑料袋來裝自己喜歡的東西,那老師想知道,你們回到家里以后,袋子里的東西拿出來用了,袋子該怎么辦?
(讓幼兒自由地說。好的做法進行表揚,亂扔的進行引導。)
(四)、討論活動,袋子給環境帶來的危害及怎樣減少環境污染(尤其是塑料袋)
有的小朋友說把它扔掉,扔了以后,會怎樣呢?請看:(出示課件:袋子對環境污染的圖片)
(幼兒邊看邊聽老師解說,最后回答問題)
我們的家鄉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地方,我們在這美麗的地方幸福成長,但是,由于我們經常使用不易腐化的袋子,隨意亂扔,對我們的家園造成了很大的污染,你看,水面被污染了,休息臺被污染了,城市街道被污染了,再看,農村道路被污染了,農民伯伯的田也被污染了。請大家想一想,長期這樣,我們美麗的家園會成什么樣?請大家再想一想,我們從現在起該怎么做?(自由回答)
總結過渡:看了這些被扔了的袋子垃圾,小朋友們有什么想法想告訴老師?(讓幼兒自由發言)
針對小朋友的發言,教師總結。
你們的想法真好!老師相信以后,每個小朋友,都不會亂扔袋子了,做得到的,舉舉手,讓老師看一看,老師也請每個小朋友回到家里后,告訴你周圍的每一個人,為了減少環境污染,不要亂扔袋子,能用的盡量重復用,像麻袋、蛇皮袋、布袋、網袋,這些袋用過以后,就把它洗干凈收好,下次再用。塑料袋我們應該少用,買菜的時候就多用菜籃子、背蔞。
老師再告訴小朋友們一點小知識:可以把不用的塑料袋收集起來,賣給廢品收購店,收購店再送進加工廠,加工成汽油、柴油。蛇皮袋還能加工成繩子。
(五)、欣賞時裝表演、結束活動
接著,老師讓小朋友們猜一猜,廢袋子能做成服裝嗎?到底能還是不能呢?老師先不告訴你們,請欣賞時裝表演!
告訴你們吧,這些環保服裝都是用廢袋子洗干凈后做成的,發給小朋友們的獎品,也是用廢袋子洗干凈做成的工藝品。小朋友們想不想做呀?(想!)那我們下次活動就專門來制作環保服裝和這些工藝品,好嗎?現在請小朋友聽著音樂,跟著小模特們一起出去表演吧!
科學活動教案8
活動目標:
1、 大膽地對藏在蛋里的寶寶進行猜測,學會短句“藏在蛋里的寶寶是誰呀?快點出來吧。”
2、 細致觀察畫面細節,表達自己的發現和想法,體驗蘊含的趣味。
3、 在“尋找蛋寶寶”活動中體驗和同伴一起游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1、 物質準備:課件《蛋寶寶》、蛋寶寶的圖片人手一個。
2、 經驗準備:幼兒對“那些動物有蛋寶寶”有初步的了解。
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
觀看畫面,以游戲導入,猜測藏在蛋里的寶寶是誰呀?
1、 師:花開了,草綠了,寶寶要從蛋里出來了,蛋寶寶在哪里?猜一猜,什么動物會從蛋里出來的呢?(教師喊出來,幼兒自由回答)。
師:我們一起來喊“藏在蛋里的寶寶是誰呀?快點出來吧!”(手作喊的動作放嘴邊。)
師:來了,來了,我出來了。(學習動物的聲音)。
師:誰呀?(提問)
幼:小鴨子。
師:猜對了,真能干,拍拍手。(教師為幼兒鼓掌)
師:還有好多寶寶它們會藏在蛋里面,還有哪些寶寶藏在但里面呢?
幼:貓頭鷹。
師:你說說。
幼:天鵝。
二、理解閱讀
師幼共同讀繪本,初步理解故事內容。
師:有一本《蛋寶寶》的書,這本書里面講了好多好多更有趣的蛋寶寶。這些寶寶們啊它們要從蛋里面出來了,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師:有幾個蛋寶寶?我們一起來數一數啊。一二三,一共有三個蛋寶寶,是誰躺在里面?
幼:小雞。
師:那我們把它從里面喊出來,怎么喊的,還記不記得了?
幼:記得。
師:那小朋友大點聲音,老師小點聲音,我們一起來喊,藏在蛋里面的寶寶是誰呀,快出來吧!(師幼一起)
師:來了,來了。(出示圖片)
幼:小雞。
師:是小雞寶寶吧!有幾只小雞寶寶。
幼:3個。
師:那你喜歡它就模仿一下它的樣子。
師:小朋友學小雞的樣子很可愛。(手做動作)有的小朋友說小雞打開翅膀,翹起小腿像跳舞一樣。
師:這是幾個蛋寶寶啊?小朋友。
幼:五個。
師:這次請小朋友一起大聲的叫醒咱們的蛋寶寶。
幼:藏在蛋里的'寶寶是誰啊?快點出來呀。
師:是誰啊?
幼:是烏龜寶寶。
師:烏龜寶寶也是挺可愛的,有的小朋友還說是藍色的小烏龜。小朋友觀察的可真仔細。
幼:小鴨子快點出來吧!
師:請你學著小鴨子的樣子走回去吧。
師:你也喜歡小鴨子啊,向小鴨子說聲你好吧。
三、游戲活動
游戲規則:小朋友扮演自己喜歡的蛋寶寶藏起來,老師來找幼兒。找到以后,老師說:藏在蛋里的寶寶是誰啊?快點出來吧!幼兒出來介紹自己“我是誰誰”。
四、活動延伸:
回家后在白色的蛋寶寶圖片上填上漂亮的花紋,做出一件自己喜歡的“蛋寶寶”的作品。
活動后反思:
1、在活動中我做的比較好的是成功的以游戲的形式導入,激發了幼兒的活動興趣;
2、需要改進的是作為教師,應該時刻去捕捉小朋友不斷生成的問題,適時引導,積極地為幼兒創設探索、交流、展示的空間,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科學活動教案9
活動目標:
1、學習用數字、符號等記錄自己和同伴左右袖子所夾夾子的數量。
2、能區別左右關系,發現以自身為中心的左右和以客體為中心的左右的不同。
3、能積極思考并發表自己的想法及意見。
活動準備:
1、自備鈴鼓1個。
2、幼兒人手1張記錄單、1支筆。
3、按兩人一小組自備:夾衣服的塑料小夾子1小籃(20~30個)。
4、幼兒座位按2人一組面對面排好。
活動過程:
一、觀察游戲材料,了解游戲內容。
(1)引導幼兒觀察:每個籃子里裝有什么。(夾衣服的塑料小夾子)
(2)教師:今天,請大家來玩一個游戲“聽鈴聲夾夾子”。
二、交代游戲規則與要求,玩“夾夾子”游戲。
(1)教師:請大家聽鈴聲在規定的時間里將夾子分別夾在兩只袖子上,鈴聲響開始夾,鈴聲
停止大家停手。
(2)教師請幼兒做好準備,敲響鈴鼓,幼兒游戲。
三、學習用數字、符號僧記錄所夾夾子的.數量。
(1)請幼兒互相交流自己左右袖子上各夾了幾個夾子。
(2)教師出示記錄單,提出記錄要求。
教師:先想辦法記清楚自己左右袖子上各夾了幾個夾子,再記清楚同伴的左右袖子上各夾了幾個夾子。
(3)幼兒進行記錄。
四、展示交流,驗證記錄。
(1)請幼兒將自己的記錄結果展示在黑板上,鼓勵幼兒對照各自袖子上的夾子數量,互相交流自己的記錄結果。
(2)觀察個別幼兒的記錄單,請他(她)向大家介紹自己是用什么符號或標記記錄并區分自己及同伴的左右方位以及左右袖子上夾子數量的。
(3)教師請改名幼兒及同伴站在集體面前,師幼共同驗證其記錄是否正確,通過現場站位、對應舉手、現場轉身等方法,引導幼兒發現以其自身為中心和以同伴為中心的左右是不同的。
五、比一比,誰夾的夾子多。
請幼兒根據自己的記錄單,算算自己和同伴的左右袖子上各夾了多少夾子,比一比哪只袖子的夾子多,哪只袖子夾子少,多幾個或少幾個。
科學活動教案10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自己是從哪里來的,體驗爸爸媽媽的艱辛。
2、激發幼兒主動探索的欲望。
活動準備: 課件:我從哪里來
活動過程:
一、以提問的形式與幼兒交流。
“寶寶們,你是從哪里來的呢?猜猜看。”
回答各異:有的說撿來的,有的說媽媽生出來的。
不同的回答給予不同的評價
二、看課件。
1、爸爸的種子和媽媽的種子結合在一起。
師問:爸爸的.種子像什么?(像小蝌蚪)師:這些小蝌蚪游得可真歡啊!學小蝌蚪游呀游的動作。
它們住在媽媽的肚子叫什么?(子宮)
2、媽媽吃東西的情節,認識臍帶的作用
3、寶寶在媽媽的肚子里的情節,寶寶在肚子里會干什么?
幼兒:會睡覺,會伸手,也會翻身……我們一起來學小胎兒做做動作吧。
師:媽媽為了寶寶要改變許多不好的習慣。
4、寶寶出生時的樣子。
有的寶寶自己爬出來,有的需要醫生幫忙。
寶寶出生了,大家叫他嬰兒或新生兒。
三、感受媽媽的辛苦,表達對媽媽的愛。對媽媽說一句感謝的話。
媽媽我愛你!
媽媽真辛苦!
我要幫媽媽做事。
我要聽媽媽的話。
課后小結: 成功之處:上好一節科學活動,特別是有關寶寶出生方面的課,有一定的難度。如果把握不好,會變得很枯燥,我充分利用課件將深奧的知識簡單化,使孩子明白一個生命史如何起源的,更體驗到母親的艱辛,在孩子的言行中有不少寶寶明白自己是媽媽生出來的。相信這節課后,他們明白,一個生命創造是爸爸媽媽共同努力的。
不足之處:如果能請一位懷孕的媽媽或醫生阿姨講述媽媽懷孕時的艱辛,講講寶寶出生時的故事,幼兒會更感興趣,記憶會更深刻。
科學活動教案11
一、教學內容
了解帶圓的物體會滾動,有角的物體不可以滾動。
二、教學目標
1、幼兒了解物體的形體,知道哪些物體可以滾動。
2、通過操作幼兒感受可以滾動物體的特征。
3、激發幼兒樂于動手動腦的興趣。
4、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5、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可以滾動物體的特征
難點:認識物體的形體,并可以流利地說出它的形體和特征
四、教學方法
情景教學法講授法。操作練習法。引導發現法。總結歸納法
五、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啟發式教學
六、教學內容及過程
1、情景導入,引起幼兒的'興趣。
老師:體育場今天有一場滾動比賽,我們來看一下有哪些參賽選手呢?(皮球、魔方、文具盒、報紙、八寶粥桶)
2、學習新知識:
(1)引導幼兒了解球體和圓柱體為什么會滾動?
(2)幼兒了解正方體、長方體、長方形為什么不可以滾動?
小結:它們的身上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沒有角,圓圓的,所以會滾動。
(3)、幼兒操作并作出判斷
教師出示準備好的物體,幼兒來動手試一試它可不可以滾動,可以滾動的打√,不可以滾動的打×。
(4)、歸納總結:它們的身上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沒有角,圓圓的,所以會滾動。
3、布置作業:家中尋寶
我們回家后和爸爸媽媽一起找一找家中可以滾動的物體。
活動反思:
在這節課中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還不夠到位,太過于形式,幼兒沒有探索到什么就收了,沒有讓幼兒真正在探索中去發現問題,可以利用PPT的形式讓幼兒更直觀地了解、對探索產生更大的興趣。
科學活動教案12
【活動目標】
1、探究小麥的特征,了解面粉和小麥的關系。
2、體驗探索的樂趣,愿意和同伴分享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兩個石墨、小麥粒12份,2個裝面粉的透明操作盒,6把刷子,《麥的秘密》PPT,面粉做的食物一份
【活動過程】
一、認識小麥
1、認識小麥
師:今天裘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了2張植物的圖片,我們一起猜一猜它是什么植物。(師:小麥種在干干的泥土里,水稻種在水田里。)
師:小麥長什么樣子?(師總結:小麥有長長的麥穗,尖尖長長像針一樣的'葉子。)
2、認識小麥粒
(1)播放PPT
師:麥穗里面包裹著很多小麥粒,我們剝開看看小麥粒是什么樣子?
(2)請幼兒多種方式觀察椅子底下的小麥粒,說一說小麥粒的特征。
師:在你們的椅子底下,有一盒小麥粒。取出來聞聞看,捏捏看,甚至可以嘗嘗看,然后請你們說一說小麥粒是什么樣子。
教師總結。(師:小麥粒是硬硬的,橢圓形的,黃色的,里面是白色的,無味的。)
二、面粉哪里來
1、出示PPT,認識石墨
師:這是什么?它是什么樣子的?(它有個孔用來放比它小的東西,轉動把手,將東西磨碎,從石墨口出來。)
師:你們覺得如果我把小麥粒放到這個石墨里磨,磨出來的東西會是什么樣子?
2、研磨小麥粒
幼兒操作石墨,合作研磨小麥粒。
師:你們說的都有道理,想知道正確答案的話,得你們自己去試一試。在你們身后有兩個石墨和一個透明盒子。透明盒子用來裝小麥粒磨完后的東西。拿上你們的小麥粒去試一試吧!
3、磨出的是什么?
師:小麥粒磨完是什么樣子的?這些粉末有個好聽的名字,你們知道叫什么嗎?
師:這些好聽的名字叫面粉。
三、面粉做的食物
1、說一說哪些食物是面粉做的?
師:你們知道哪些東西是面粉做的?
師總結。
2、香香的包子
師:這是什么?包子是面粉做的嗎?我們一起回教室嘗嘗面粉做的食物是什么味道的吧!
科學活動教案13
活動目標:
1、通過掰蠶豆,讓幼兒感知蠶豆的特征和用途。
2、產生操作探索蠶豆的興趣。
活動重點:
通過掰蠶豆,讓幼兒感知蠶豆的特征和用途。
活動難點:
產生操作探索蠶豆的興趣。
活動準備:
每位幼兒1-2粒蠶豆莢,各種蠶豆食品若干。
活動過程:
一、出示蠶豆娃娃,引起幼兒的興趣。
教師出示蠶豆娃娃的指偶:
你們認識我嗎?你們知道我是誰嗎?我就是蠶豆娃娃。
與小朋友們互相問好。
二、認識蠶豆莢的外形特征。
1、引導幼兒認識蠶豆莢的的形狀和顏色。
2、讓幼兒摸一摸,體會摸上去的感覺。
3、你覺得它像什么呢?
教師小結:這叫蠶豆莢,蠶豆莢是綠色的,長長的,兩頭尖;摸上去有點毛;捏一捏,硬硬的;像小船,像月亮。
三、認識蠶豆的外形特征。
1、看一看,里面的蠶豆的形狀、顏色。
2、摸一摸:有什么感覺。
3、聞一聞:有什么氣味。
4、想一想:蠶豆與蠶豆莢的關系。
四、幼兒操作:掰開蠶豆皮,觀察蠶豆瓣。
教師小結:蠶豆莢里面有蠶豆,蠶豆是扁扁的橢圓形,淡綠色,掰開皮,里面有兩片豆
五、通過品嘗,了解蠶豆的.作用。
1、品嘗蠶豆食品,知道蠶豆的多種吃法。
2、啟發幼兒說說還吃過哪些用蠶豆制成的食品。
娃娃是小班幼兒所喜歡的,用蠶豆娃娃引出課題,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分步進行探索,先從外面的蠶豆莢開始,到蠶豆的外形特征,再到觀察蠶豆瓣,讓幼兒有層次的探索理解。
通過品嘗,讓幼兒進一步體驗。并擴散幼兒的發散性思維。
科學活動教案14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們對身邊的=事物非常感興趣,經常問“為什么”。在種植區和自然角里,孩子們經常發現植物不澆水,葉子就會發蔫,而澆水后,植物的葉子就會慢慢地舒展、水靈。為什么往土里澆水,植物的葉子就能吸收水分呢?這就是生活中常見的毛細現象。我設計了本活動,抓住了幼兒這一興趣點,意在通過游戲活動和觀察活動,激發他們的探索興趣,使幼兒感知到身邊隨處可見的毛細現象,由此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并在活動中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活動目標:
1.通過游戲活動,使幼兒直觀地感知到生活中的毛細現象。
2.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及動手操作的能力。
活動準備:
1.毛巾、海綿、布等吸水材料及塑料盆(大小不同)若干。
2.紅、黃、藍、綠顏色水及紅墨水、大白菜葉、細管(醫用采血管)若干、餅干、粉筆毛線等若干。
3.飲料瓶和白色皺紋紙做成的紙樹,塑料小碗若干。
4.圖片(畫有植物靠根須吸水)。
活動過程:
一.設置游戲環境,提供材料,讓幼兒在游戲中發現這些材料都能吸水。
1.玩一玩:引導幼兒用教師提供的材料幫水搬家。
教師提出問題:“怎樣讓小盆里的水住到寬敞的大盆里”,引出游戲,并交待規則:不用倒的辦法,用筐里的'東西來幫水搬家。
2.說一說:“你是用什么辦法幫水搬家的?”
鼓勵幼兒說出自己是怎么做的。
小結:這些東西都能幫水搬家,它們都能吸水。
3.想一想:“還有哪些東西能吸水?”(棉花、紙、植物等。)
二.
教師設疑,激發幼兒探究的欲望。
1.“細管能吸水嗎?”請幼兒試一試,用細管去吸顏色水,當細管一接觸到水時,就能吸上水。
2.白菜、粉筆毛線、餅干、布條能吸水嗎?鼓勵幼兒試一試。
3.幼兒交流。
4.鼓勵幼兒找一找白菜里的小細管,掰開菜梆,能看到非常清楚的紅了的小細管。
5.小結:這些放進水里以后,能吸上水的東西里都有“小細管”有的“小細管”很小很細,不容易看見。有了這些“小細管”,毛巾、海綿才能吸水。
三.想一想、玩一玩。
1.教師設疑:怎樣把紙樹變成彩色的樹?教師應肯定幼兒的想法,引導幼兒想一想:“能不能讓紙里的小細管來幫忙吸顏色水呢?”
2.幼兒自己操作,將紙樹變成彩樹。
四.看一看。
請幼兒隨意觀察環境中的圖片,以及吸了紅墨水的蘿卜、生菜、花菜、萵筍等蔬菜上的,彎彎曲曲的像紅線似的“小細管”,了解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毛細現象。鼓勵幼兒回家后,和爸爸媽媽一起做蘿卜吸紅墨水的小實驗,一起觀察蘿卜上的“小細管”。
附:
知識背景:
毛細管:指內徑很小的管子,通常把物體的細微縫隙也認為是毛細管,如紗布、毛巾、吸水紙纖維間的縫隙。
毛細現象:酒精燈里的酒精由棉紗燈帶吸上來供點燃;桌上茶杯打翻了,放上一塊抹布,水很快就被吸干,這些都是生活中常見的毛細現象。而植物通過根系吸收水分,再通過許多極細的管道向上輸送水分到葉和花朵中,這也是毛細現象,土壤深處的水分則靠土壤的毛細作用升到土壤表面,使泥土表面保持濕潤的。
把直徑很細的管子插到液體里,當液體的內聚力大于附著力時,管內液面下降,表面凸起;當液體的內聚力小于附著力時,管內液面上升,表面凹下。
科學活動教案15
設計思路:
《新綱要》指出: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的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為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我設計了中班的科學活動《眼睛變魔術》,使幼兒進一步了解、體會眼睛看到的錯覺現象。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動手操作活動材料,發現眼睛的錯覺現象。
2.能將發現的和看到的錯覺現象,用較連貫的語言表達出來。
3.感受錯覺游戲的樂趣,激發幼兒積極參與科學探索活動的興趣。
4.愿意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通過操作發現圖像的變化并用語言講述。
活動難點:能夠通過觀察延伸至生活并用語言表達。
活動準備:
1.教具:兩組圓環組合圖一幅;方格黑白圖片一張;直尺一根;各種錯覺圖片若干;投影儀、電腦。
2.幼兒錯覺游戲材料若干:小鳥和籠子、蜜蜂和花、魚和魚缸、蝴蝶和花、雨滴和雨傘、刺猬和蘋果、青蛙和荷葉、等雙面轉片;陀螺、滾桶若干;動畫小書若干本。
活動過程:
一、導入游戲:爬呀爬。
師:"小朋友,我們一起來玩個爬呀爬的游戲吧!"師:"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了頭頂上……"幼兒隨指令馬上指點相應得不同部位。
二、體會、了解眼睛的用途,感知錯覺現象帶來的樂趣。
1、師:"眼睛的用途非常,在日常生活中你的眼睛還看到過什么有趣的事情呢?"
2、引導幼兒觀察、發現錯覺現象師:剛才小朋友都講述了自己看到過的'有趣的現象,現在我請你們來看一幅有趣的圖,請小朋友睜眼睛仔細瞧,說說你都看到了什么?
(1)觀察兩組圓環,請幼兒講講自己的發現,初步體會錯覺現象。
①圖上有兩組圓環,兩組圓環中都有兩個紫色的圓環,它們是一樣呢,還是一個、一個小?(一組圓環是以紫色的圓環為中心,外面的圓環一個比一個,另一組圓環以紫色的圓環為最的圓環,里面的圓環一個比一個小)
②將兩個紫色的圓環重疊對比,是一個一個小嗎?
教師小結:由許多圓環圍繞著的紫色的圓環看起來比較,由許多小圓環圍繞著的紫色的圓環看起來比較小,通過對比得知,原來兩個紫色的圓環是一樣的。這是一種錯覺,是眼睛給我們變的"魔術"!
(2)出示黑白格子圖,請幼兒觀察講述。
提問:你們看到了什么?這些線條有什么不同嗎?教師用量尺驗證線條,總結:原來線條都是平的,我們看到的線條變斜了,這也是眼睛在和我們變魔術。
(3)出示雙面轉片玩具。
①發給每位幼兒一個雙面轉片的玩具,請幼兒觀察自己雙面轉片的圖案,操作并觀察圖案的變化。
②請幼兒講一講自己的發現。并和同伴交換玩。
(4)為幼兒發放滾筒、陀螺、轉筒等玩具,進一步體會眼睛的錯覺現象。
3、出示投影,依次出示不同的錯覺圖片,請幼兒觀察并講述"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樣的感覺?你覺得他們像什么?"請幼兒講述自己的發現。
總結:這些都是錯覺現象,是我們的眼睛在變魔術
三、出示教師自制的動畫小書。
通過快速翻閱使幼兒體驗錯覺游戲的快樂,并將其引申至動畫片的制作原理,感受錯覺游戲在生活中的運用。
活動反思:
《眼睛變魔術》是針對中班幼兒的年齡特征和發展特點設計的一節科學教育活動。活動中,教師以輕松、愉快的"爬呀爬"游戲引入課題,使孩子自然的進入活動狀態,觀察眼睛所看到的一些有趣的現象。在幼兒操作、觀察、討論的探究環節中,教師為幼兒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操作材料,給了幼兒很的空間和動手嘗試的機會,并利用動畫小書與幼兒的生活經驗相結合,使幼兒充分感受了"眼睛變魔術"的樂趣。
在整個活動中,教師能時時以關懷、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把握好時機,積極地引導,及時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映,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為幼兒探究的順利開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助,使每個幼兒在活動中都能有新奇的發現,獲得情感和探究的滿足,體驗成功的喜悅。活動各個環節層層遞進,環環相扣,自始至終吸引著幼兒的注意力,激發了幼兒強烈的探索欲望。活動中,幼兒能夠膽操作游戲材料,勇于探索發現,并能用較完整的語言描述自己的新發現,充分感受眼睛所看到的錯覺,滿足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師在活動的組織中也存在有不足,如在引導幼兒表述自己的想法時激發的還不夠,提問的語言不夠精練,對幼兒的回應上重復性的語言較多,需要進一步提高,使每位幼兒都能深入體會到錯覺游哮來的樂趣。
【科學活動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活動教案08-06
科學活動教案08-13
科學活動教案(精選)07-22
科學活動教案【熱門】01-17
科學活動教案【薦】01-16
【推薦】科學活動教案01-17
【熱門】科學活動教案01-15
【熱】科學活動教案01-16
科學活動教案【推薦】01-16
有關科學活動教案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