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案匯編8篇
作為一名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教案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復習漢語拼音,基本上能做到準確地拼讀音節,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一年級下冊語文期末復習教案。
2、能借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能根據拼音寫出要求學會的漢字。
3、復習鞏固大寫字母。會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教學重難點:能借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能根據拼音寫出要求學會的漢字。
教學過程:
一、看拼音寫詞語:
第一單元wànyīquánshuǐ dīng dōngbǎi huā qífàng zhī zú( )( )shuō huàgāo dàdepéngyǒuchūnfēngsuì yuè( )( )nǐ men hóng huā lǜcǎo yé yeqīnrénxíngzǒu( )( )( )( )( )gǔrénshuǐshēngduōshǎochùchùzhī shí bānɡ máng( ) ( )( )( )( ) ( )
第二單元xǐ shǒurènzhēnsǎo dìfù mǔ bàbɑ quán jiā( ) ( )( ) ( )( ) ( )ɡuān mén wán quán kàn zhehuàhuà xiào huànǎi nɑi( ) ( )( ) ( )( ) ( )shànɡ wǔshōu kàn nǚháitài duō shēnɡqìchū qù( ) ( )( ) ( )( ) ( )mínɡ liànɡtīnɡxiěhuí jiājiā xiānɡ xuéhuì( ) ( )( ) ( )( ) ( )hé chànɡxǐliǎnkāi huì( ) ( )( )
第三單元hé qìyǔ wén lǐzǐxiùqìxiānɡshuǐtīnɡ jiàn( )( )( )( )( )lián mánɡ ɡāo yuǎn yídìnɡ fānɡxiànɡyǐhòumínɡtiān( )( )( )niǎoyǔ huā xiānɡ zhǔyìzǒnɡhuìxiān shēnɡ( )( )( )( )ɡān jìnɡ ɡǎn kuài yìqǐ tónɡxuéɡōnɡrénzhuān xīn( )( )( )niánjíxiānjìntīnɡhuà shàoxiān duì( )( )( )( )mínɡ báiɡènɡduō shān qīnɡ shuǐ xiù( )( )
第四單元mǎ yǐ fáng qiánkōngfánggǔshīshùlínértónghuáng niú( )( ) ( )()()()()ɡuānbìqǐlìkěshìshìfēihuāduǒ lǜ yèfēijī( )( )( ) ( )( )shíjiān rànɡkāichónɡzihěnduōxiǎohéjiějie( )( ) ( )( )jiè shūjiānɡ hé jièyònɡ shū fánɡɡuò qù( )( )() (( )( )
第五單元kě pàɡēnqiánliánɡfēnɡlìliànɡzuìzǎoɡuǒ yuán( ) ( ) ( )( )yīn wèixiàoliǎn yánɡɡuānɡkěkǒukě yǐshítou( )( )( )bànfǎxǔduōzhǎorénbiéréndàochùnàlǐ dōu shì( )( )
( )xià zhù jiào shēnɡ zàijiàn dàxiànɡ liǎnshànɡ zuòɡōnɡ( )( ) ( )()()()zhàopiànɡōnɡyuánqiánmiànhuàxiànɡdiǎn tóu( )( ) ( )
第六單元shāzihǎijūnshíqiáozhúzishù miáo jǐnɡ kǒu( )( )xiānɡqīn shànɡmiàn wànɡjìxiǎnɡniànzhè biān( )( )( )( )( )pínɡyuánnánháixiǎoxiāfēipǎocǎo dì( )( )( ) ( )( )lǎo shīyuánláizhīdàokuài lè( )( )( )( )
第七單元cháng duǎnmiàn duì lěngdànrè qínglā chē sǎodì( )( )sòng gěishēnɡhuóɡànhuózhònɡhuāliàn xí( )( )kǔ tóu fēi chánɡxuéwènzhōnɡjiānhuǒbàn( )qìchēɡònɡtónɡshífēn yào shì méiyǒuhái zi( )( )rén xuǎndìwèiɡōnɡ ɡònɡqìchē( )( )
第八單元nán běi jiānɡnánhúshuǐ qiū tiānzhǐyǒu xīngxing( )( )
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學會認讀Z、C、S三個聲母和整體認讀音節zi、ci、si,發音準確。
2.學會正確書寫Z、C、S三個聲母。
3.引導學生觀察,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學生把話說完整的習慣,項固“i”上的標調規則。教學重難點:
1.認識整體認讀音節zi、ci、si。
2.學會正確書寫“S”。
教具準備:
聲母及音節卡片、小黑板、插圖等。
第一課時
一、激發學習興趣
我們到拼音王國中認識了許許多多的拼音朋友,對嗎?你們還記得它們都是誰嗎?對,單韻母家族的“aoeiu{”6個小朋友,還有聲母家族的“bpnf、dtnl、gkh、jqx”14個小朋友,你們喜歡它們嗎?為什么呀?今天我們這節課不僅要再認識聲母“zcs”3個小朋友,而且還要到整體認讀家族中看一看。你們想去嗎?那我們先認識一下聲母“zcs”,一會兒它們帶我們去整體認讀家族。
二、借助插圖學習聲母“zcs”的音形
(一)學習聲母z的音形
1.出示“z”的圖,學習字母的音
(1)問:圖上畫的是誰在干什么?
(2)你能試著讀讀這個字母嗎?學生試讀。
(3)講:你們可以借助“字”的音平讀來學習字母
“z”的讀音。發音時,舌尖向前平伸,頂住上牙門齒背,
憋住氣流,舌尖稍微放松,讓氣流從窄縫中擠出來,注意
讀得輕短些就是“z”的音了。自己試試?
(4)教師范讀“z”。
(5)學生練讀“z”,體會發音要領。
2.記憶“z”的形(1)問:看看圖有什么好辦法記住“z”的形呀?(2)學生說記憶順口溜,誰說得最好,就讓他帶讀:像個小2zzz。(二)學習聲母“c”的音形1.出示“c”的圖,學習字母的音
(1)問:圖上畫的是什么呀?
(2)你能試著讀讀這個字母嗎?學生試讀。
(3)講:你們可以借助““刺”的音平讀來學習字母
“c”的讀音。發音的方法基本與“z”相同,只是從窄縫
中擠出的氣流比較強。自己試一試?
(3)教師范讀“c”。
(4)學生練讀,體會發音要領。
2.記憶“c”的形(1)問:看看圖有什么好辦法記住它的形呀?(2)學生說記憶順口溜:半個圓圈ccc。(3)學生讀記憶兒歌。(三)學習聲母“s”的音形1.出示“s”的圖,學習字母的音
(1)問:你們看這是什么呀?
(2)你能試著讀讀這個字母嗎?學生試讀。
(3)講:你們可以借助“絲”的音來學習字母“s”
的讀音。發音時讀得輕短些,舌尖平伸,與上門齒背接近,
中間留一條窄縫,讓氣流從窄縫中擠出來。自己試一試?
(4)教師范讀“s”。
(5)學生練讀,體會發音要領;同桌互讀,相互糾正。
2.記憶“s”的形
(1)問:仔細看看圖,哪兒像字母“s”的形呀?
(2)學生說記憶順口溜:半個8字sss。
(3)學生讀記憶兒歌。
三、電腦博士指導書寫
(1)大家看大屏幕:出示四線三格,我們看看電腦博士是怎樣書寫“zcs”的?比比誰觀察得最認真?仔細看字母是幾筆寫成的?在四線三格的哪個格上寫?
(2)電腦博士書寫后,讓學生觀察這三個字母像什么?“z”像2;“c”像半圓;“s”像半個8。學生不僅記住了字形,而且利于學生書寫。
(3)學生練習書寫,教師行間巡視,進行個別指導,還要注意提醒學生書寫的姿勢和執筆的方法。
四、小結:
這節課我們又認識了3個聲母朋友,大家不僅掌握了它們的音形,而且書寫得也非常好!下節課我們接著學習這3個字母與“aeu”組成的音節和整體認讀音節,好嗎?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一、復習
抽讀學過的聲母卡片。
2.抽讀帶聲調的單韻母卡片。
二、學習聲母“zcs”與單韻母“aeu”組成的音節。
1.出示書中“zcs”與“aeu”組成的音節,讓學生自己試著拼一拼。
2.同桌同學互拼,相互糾正。
3.指名拼讀,比一比誰拼得最準?
三、創設活動情景學習整體認讀音節
(一)學習音節“zi”
1.請一個學生拿著水搶滋水,讓學生說一句話。
比如:zz同學在滋水。
2.問:“滋”的音節是什么呢?帶著“z”頭飾的學生說:“z的.音節就是我”。說完,教師帶著“i”的頭飾,說:“z是聲母,不是音節,要想給‘滋’注音,必須要我這個單韻母i來幫忙,就成為了音節zi”。教師板書:“zi”
3.教師范讀:聲母“z”和音節“zi”,讓學生聽聽有什么區別?
4.教師強調:只要把聲母“z”的音讀長些、響亮些就是音節“zi”的音,這叫整體認讀音節,不用拼直接讀。
5.學生練習讀,體會它們的區別。
6.教師板書“zi”的四聲,問:你們發現了什么?
7.教師強調:整體認讀音節可以直接給漢字注音,注意在“i”上標聲調時要去點。
8.學生練習讀“zi”的四聲。
9.用“zi”的四聲調組詞或說句子。
(二)學習音節“cisi”
1.師說:我們都知道“cs”是聲母,不能給漢字注音。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發“刺、詞、絲”等的字,要想給漢字注音,怎么辦?
2.師板書:“cisi”。
3.能用學習“zi”的讀音方法試著讀讀“cisi”嗎?
4.學生練習讀,教師糾正。
5.同桌互讀,互相糾正。
6.指名讀。
7.學習“cisi”的四個聲調,通過組詞鞏固音節的發音。
四、小結
今天我們又認識了3個聲母朋友“zcs”,我們不僅掌握了它們的音形、能夠正確書寫,而且還學習了整體認讀音節并能讀準它們的四個聲調,真棒!
板書設計:
語文教案 篇3
教學準備:生字卡片、詞語卡片、掛圖、幻燈片,錄音機。
教學時間: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和新詞 2、初步了解并會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1、聯系實際,引入課文
(1)教師隨手抓起一張廢紙(準備),揉成一團隨便扔在地上,接著問:小朋友們,老師剛剛做了什么?老師這樣做對嗎?為什么?
(2)但是老師剛剛看到有些小朋友就是這樣做的,同學們相信嗎?不信的話,我們一起來看第18課。請小朋友們把課本翻到第48頁。同時在黑板上揭題,齊讀課題。學習“紙”字(請看幻燈片),帶讀,注意翹舌音,右邊比較難寫,老師板演,學生書空,并數筆畫。應注意的難點是:強調"紙"字下面沒有點,可以用"地下沒有木屑"來幫助記憶;末筆是一個斜鉤。
2、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課桌下的紙團是從哪里來的?請小朋友們合上書本,先聽錄音。在聽的時侯想一想,課文主要講了哪幾個小朋友的故事呢?
(2)放錄音,結束后,指名回答以上的問題,得到^答~`案后,出示課文掛圖。
(3)那么丁丁、小剛和冬冬各是怎樣對待這個紙團的呢?下面請小朋友們自己先朗讀課文,想一想這個問題。在讀的`時候要按照拼音讀準字音,把生字圈起來,自己想辦法記生字。
3、結合理解課文,學習生字和詞語
(1)丁丁是怎樣對待這個紙團的呢?下面我們來看第1節,指名讀第1節。
①要求回答提出的問題。
②學習生字(請看幻燈片)
a、“完”:帶讀,跟讀,指名讀(板書:田字格中教師書寫),說說間架結構。
問:做完作業的"完"是什么意思?
b、“作業”:(步驟同上)。“作”字還要注意平舌音;“業”注意筆順(學生看田字格下“業”的筆順),帶領學生書空。
c、“成”:(步驟同上)。難點是讀音(翹舌)和筆順,末筆是點。
③齊讀這一小節。
(2)我們來看小剛是怎樣對待這個紙團的呢?指名讀第2節。
①要求回答上一個問題。
②學習帶讀字“踢”(請看幻燈片)分析間架結構。
③齊讀這一小節。
(3)那么冬冬又是怎樣對待這個紙團的呢?指名讀第二節。
①回答。②學習生字“臉”(請看幻燈片),分析間架結構。③齊讀第3小節。
4。鞏固生字和新詞
(1)出示生字和新詞卡片,抽讀(糾正),帶讀。
(2)書寫指導,重點是“紙,業,成”。
5。作業:朗讀并抄寫課后的生字。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理解課文內容,進一步了解3個小朋友各是怎樣對待紙團的,搞清楚幾個動作的含義。
教學過程
1、復習檢查:抽讀生字和新詞(用卡片)。
2、講讀課文
(1)自由朗讀,看課文共有幾節,指名回答。
(2)學習第1小節。
①指名讀第1節,其余同學想:紙團原先是誰扔的?怎么會到小剛腳下?
②指名回答,小結:丁丁隨手扔下的紙團滾到了小剛的腳下。
③齊讀。
(3)學習第2小節。
①那么小剛又怎么做呢?請小朋友看課文插圖,哪個是小剛?你怎么知道?他做了什么?
②小剛把紙團踢到了冬冬的課桌邊,那他又是怎么踢的呢?請一個小朋友讀第2小節,其余同學思考這個問題。然后要求回答。
③問:小剛為什么要悄悄地踢紙團?
④小結:小剛看到地上的紙團,悄悄的踢到了冬冬的身邊。
⑤齊讀第1小節。
(4)學習第3小節。
①現在紙團到了哪里?那冬冬又是怎樣對待這個紙團的呢?請小朋友看課文中的插圖,說一說。
②指名讀第3小節,其余小朋友聽的時候想一想:冬冬什么時候把紙團扔進了紙簍?為什么冬冬要在那個時候撿起來扔呢?
③指名回答并小結:下課后冬冬自覺撿起地上紙團,扔進了紙簍。
④齊讀第3小節。注意最后一句,丁丁和小剛為什么臉紅?
⑤指名回答。(因為知道自己錯了,冬冬做的對。)
小結:冬冬用自己的行動幫助丁丁和小剛改正了亂扔紙屑的壞習慣。
3。齊讀課文,教師總結
(1)朗讀課文。
(2)出示思考題。
①課桌下的紙團從哪里來?
②這個紙團來到了誰的身邊?
③這個紙團最后到了哪里?
(3)討論以上3個問題,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板書:丁丁--小剛--冬冬--紙簍紙簍
(4)教師總結: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丁丁、小剛和冬冬3個小朋友對待紙團的態度是不同的,那么他們誰做得對?為什么?小朋友回去好好朗讀課文并思考一下這個問題,我們下節得再討論。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進一步加深理解課文,讓學生知道不能亂丟果殼紙屑,自覺保持環境,鞏固生字和新詞。
教學過程
1、討論課后問題,加深理解課文
(1)指導朗讀全文。
(2)看課后練習4,說說丁丁、小剛和冬冬誰做得對?為什么?
(3)那丁丁和小剛知道自己錯了嗎?從課文中哪句話可以看出來?(丁丁和小剛臉紅了)
(4)請小朋友想像一下,丁丁和小剛兩位小朋友,以后會怎么做呢?
2、行為指導
(1)請小朋友們對照一下,我們班里有哪些小朋友像冬冬呢》我們為這些小朋友鼓掌。其他小朋友要向他們學習,自覺保持環境衛生。
(2)問:①別人把廢紙扔在你的桌子下,你應該怎么做?
②你看到別人桌子下有廢紙,怎么辦?
③紙團要扔進紙簍里,那么香蕉皮、西瓜皮應該扔在哪兒呢?
指名回答。
小結:不能亂丟果殼和紙屑,小朋友要自覺保持環境衛生。(結合課后練習5,齊讀。)
3、作業練習
(1)復習生字,口頭組詞。(完、作、業、成、臉)
(2)完成課后練習2和練習3,指導糾正。
(3)結合作業本練習題,布置課堂作業和課后練習。
語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展開聯想,寫出小女孩生前和奶奶在一起的情形,要合情合理,培養聯想能力;
2、要把故事寫完整、具體。
教學重點、難點:
1、根據課文內容展開合情合理的想像;
2、把文章寫完整、具體。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出示題目,直接導入
解題:這是一次命題習作,題目從時間和人物上作了限定
二、閱讀教材,初步明確習作要求;
引導學生提煉出習作要求中的幾個方面,進一步明確要求。
1、要求:想像,要根據課文展開合情合理的'想像;
2、范圍:在貧困的生活條件下,奶奶十分關愛小女孩,給她溫暖,給她幸福;
三、指導學生再次重溫原文
1、閱讀原文,引發想像,說說小女孩子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情景和她對奶奶的情意
2、再次品讀、析讀課文,連系實際,想想自己的奶奶平時是如何給自己愛的
四、先說后寫
1、以小組為單位說一說,議一議,評一評
2、教師根據具體情況參與指導,引導合理想像
3、選總部分優秀的在全、班說一說,
4、集體評議
5、指導人稱: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都可以
五、動筆寫
改一改,評一評
語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了解文章的整體思路。
2.學習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 [導入并解題]
1、同學們,你們每節課都要喊“老師好”,用此表示心中對老師的尊重。古人也曾用“天、地、君、親、師”來表達對老師的尊重。“天”和“地”都是虛的,教 師是排在國君和父母一之后的,實際上名列第三位,可見其重要性*。教師是傳播人類文明的使者,沒有教師,人類的文明之火就無法傳遞下去。那么,老師的作用是什 么?為什么要從師學習?擇師的標準又是什么呢?讓我們走進韓愈的《師說》來探個究竟吧!
2、關于“說”
“說”,古代議論、說明一類的文章的總稱,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種文體。它與“論”無大異,所以后來統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文章辨體序說》指出:“說 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可見,“說”屬于議論文的范疇。可以先敘后議,也可以夾敘夾議,一般為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說”與“論” 相比要隨便些。像《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都屬“說”一類文章。“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以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師 說》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中學階段出現的這種體裁的文章有:《愛蓮說》、《馬說》等。
3 、古文運動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韓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 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4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 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二、[走進作者]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祖籍昌黎,因為昌黎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稱他為“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稱“韓吏 部”。死后謚“文”,也稱“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任宣武節度使屬官、后來任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 貶,他的整個中年時代是不得志的。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反對六朝以來浮華艷麗的文風,竭力主張“文以載道”,提出了“惟陳言之務去”、“辭必己出”的口號,對當時和后世的影響極其深遠。
韓愈不僅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 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因此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 安石)之首。
《師說》是韓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曾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 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晚輩),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抗顏,端正容顏。抗顏而為師,正正經經地做起老師來了),世果 群怪聚罵,指目(手指而目視)牽引(拉拉扯扯),而增與為言辭(增添一些言辭來毀謗韓愈)。愈以是得狂名。”文章針對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惡劣社會風氣, 闡述了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還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因有進步的一面, 在當時是具有移風易俗影響的
三 [探尋背景] 這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文章論述了從師表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中國古代的學校教育十分發達,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學。韓愈寫這篇文章時35歲,正在國子監任教。那么,韓愈為什么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道之不傳也久 矣”?原來他聽說的“師”,有其獨特含義。既不是指各級官府的學校老師,也不是指“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啟蒙教師,而是指社會上學有所成,能夠“傳道受業 解惑”的人。韓愈既以這樣的人自我標榜,也以好為人師而著稱。《新唐書》本傳說他“成就后進士,往往知名。經愈指授,皆稱韓門弟子”。
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韓愈寫《師說》的社會背景,可以從柳示元《答韋 中立論師道書》中的一段話里看出。柳宗元說:“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 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 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由此可見,韓愈作 《師說》,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實際上,可以把《師說》看作韓愈提倡“古文”的一個莊嚴宣言。六朝以來,駢文盛行,寫文章不重視思想內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盡管也產生了一些藝術 成就很高的作品,卻導致了文學創作中浮一靡一之風的泛濫。這種風氣,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韓愈不是第一個提倡“古文”的人,卻是一個集大成者。他無論 在文學理論還是在創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運動”的興起、發展,并身體力行,培養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創作的年輕人。
四.[ 語篇脈絡梳理 ] 語篇品讀
“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 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靠(他)來傳授真理、講習學業、解釋疑難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的,誰能沒有疑難呢?有了疑難而不向老師 求教,那些疑難就始終無法解決了。生在我前頭的人,他懂得真理和知識本來就比我早,我應該向他學習;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真理和知識比我早,我也應 該向他學習。我(向他們)學習的是真理和知識,哪管他們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不管地位貴賤,不管年紀大小,真理和知識在哪里,老師也就在哪里。
【品味】“古之學者必有師。”“古”,古時候,指兩漢以前。“之”,結構助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的”。“者”,附在動詞“學”的后面,結合成一個名詞性* 的結構,叫“者”字結構,相當于現代漢語里的“的”字結構“……的(人)”“學者”是學習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說的有學問的人。三字“必有師”,鮮明地針對 時弊提出問題,突出地強調了論點,是全文論述的總綱。第二句“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所以”,用他。這里的“者”是個語氣助詞,用在句子里表示略 作停頓。“……者,……也”是古漢語中判斷句的格式。以上從正面說。“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知”,懂得、明白;“之”,代詞,代“知”的對象, 指知識和道理。“惑而不從師”,有了疑難問題而不去跟隨老師學習,“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最后也得不到解決了。“夫庸知其年之先后 生于吾乎?”是一個難句。“夫”,音義同“彼”。“庸”是疑問語氣助詞,可譯成“怎么”。動詞“知”后面的結構復雜。“其年之先后生于吾”,“先生于吾” 是“大”,“后生于吾”是“小”。這句意思是:那怎么去管他們的年齡是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道之所存,師之存也”,有不恥下問、能者為師的.觀點。
【體會】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
本文的中心論點在開篇的第一句話中就帶出,“學者必有師”。托古言事,更增加了立論的力度。接著,對“師”的職責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師者,所以傳道受業 解惑也。”這簡短的概括,包含了豐富而深刻的內涵。在傳道、受業、解惑三者當中,傳道是核心。所謂“道”,就是儒家的思想。在佛、老盛行的唐代,韓愈倡導 “古文運動”,主張“文以明道”,表現出反映社會現實的積極進取精神。如果說“傳道”是目的,那么“受業”就是手段。“業”是指儒家的經典,是“道”的載 體。在“受業”過程中,學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疑問,所以老師具體的任務就是“解惑”,而韓愈也正是從這方面申述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惑而不從師,其為惑 也,終不解矣。”這一有力的論辯,解決了“從師”的問題,已不容置疑。然后,將討論的焦點引到擇師的態度和標準上來,推出了“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 存,師之所存”的結論。這一觀點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階層的門第觀念,具有在學問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辯證思想。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 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 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 也歟!”
唉!從師學習的風尚失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難問題也就難了!古時候的圣人,他們(的才智)超過一般人遠得很哪,尚且從師而求教;現在的一般人,他 們(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遠,卻以從師求學為恥。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其原因不都是出在這里 嗎!(人們)疼愛自己的孩子,就選擇老師教育他;但對于自己,就以拜師學習為恥。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孩子們念書,告訴他們學習斷句的,不 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的老師。讀書不會斷句,有疑難問題不能解決,(在這兩事中,)前者去請教老師,后者卻不去,學了小的,丟一了大的,我看不出 (這種人)是高明的。巫師、醫生、樂師和各種工匠,他們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一說到“老師”“弟子”這樣的話,就聚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 (為什么笑),他們就說:“那個人與那個人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不相上下,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十分羞恥,以地位高的人為師,就近似于奉承巴結。” 唉!從師而學的風尚之不能恢復就可想而知了。巫師、醫生、樂師和各種工匠,是士大夫們看不起的,如今士大夫的智慧反而比不上(這些人),這不真是奇怪的事 情么!
【品味】“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其”,音義同“豈”,表推測語氣,“大概”的意思。“此”,代詞,指從師與否。這一句中的 兩個“所以”,與文章開頭“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中的“所以”是不同的,這一句中的兩個“所以”,由“憑借它”的意思引伸為“……的原因”;文章開 頭句中的“所以”則是“用他來”或“靠他來”的意思。都跟現代漢語中表因果關系的連詞“所以”不同。“句讀之不知……明也”,也是一個難句,要理解為: “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惑之不解,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小學”指“句讀之不知,或師焉”;“大遺”指“惑之不解,或否焉。”“官盛則近 諛”的“諛”后面的引號應當移到上文“道相似也”的“也”后面,因為“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是韓愈對“恥學于師”者的批評,不是“士大夫之族”講的。 這段末一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句中前一“其”,指代“君子”,“智”可作“見識”講;后一“其”,音義同 “豈”,表反問語氣
【體會】批判“士大夫之族”的“恥學于師”。
如前所述,本文有復雜的寫作背景,并不是一時的即興之作。經過前面一段的理性*陳述,涌動在作者心中的“不平之氣”終于一吐為快。第二段以感嘆發端,攜著批 判的鋒芒,如暴風聚雨,滌蕩乾坤,令人耳目一新。“師道”唯其失傳“久矣”,則今日扭轉世風更難。作者運用了三組對比,將論述的重點轉移到批判現實中來。 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眾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結論;再以擇師教子和自身“恥師焉”作對比,得出了“小學而大遺”的結論;最后將“巫醫樂 師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學習態度進行對比,揭示了尊卑貴賤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現象,發人深思。
“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向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學習。而郯子這些人,他們不如孔子賢能。孔子說:三人同行。其中必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有才智,(只不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學術技能各有專長罷了。
【品味】“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其賢”的賢,是指德和才。下文“師不必賢于弟子”中的賢,則可作高明講。“術業有專攻”,術,本義是道路;術業, “不是技術才能和學業”,而是所從事的學業。“術”的相同用法如《隆中對》有“智術淺短”,智術是“智慧和所采取的建國路線”。“三人行”的“三”不是只 表多數,很多人在一起走路,當然會有老師,這就失去這一格言的警辟性*。“三”是“少中見多”,即最起碼的多數的人在一起行走,就必然有我的老師。
【體會】援引圣人從師的態度,進一步闡述師道、師生關系。
第三段的開頭語氣又歸于和緩、理智、在平易中道出“圣人無常師”的事實。雖然論述文字很少,但十分有力。無論是舉實事,還是引言談,都能令人心服。最后, 作者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專業有專攻”作結,既是對前面有關從師學習態度的申述,也是對師生關系、師道關系的新的概括。這一 思想表現了一種動一態觀,用相對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師生關系,將老師和學生之間那條人為的固定的界限取消了,并對自古以來“師道尊嚴”的傳統提出了挑戰。這 種閃光的思想,被后世許多教育家引申發揮,對教育理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可是在當時,卻遭到士大夫階層的鄙視和痛恨,也不為一般人所理解。
“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
李家的孩子名蟠的,十七歲了,喜歡古文,六經和它的傳文,全都學習過。他不受時俗風氣的限制,向我來學習。我贊許他能實行古人求師的正道,就作這篇《師說》贈給他。
【品味】“好(h&agra一ve;o)古文”,“不拘于時”,“能行古道”,為的慨嘆“師道之不傳”,古今對照,虛實并舉,突出了中心,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體會】說明寫作緣起。
從表面上看,《師說》是為了鼓勵一個十七歲的孩子學“古文”而作的,也許還包含了一點自鳴得意的意思(因為李蟠“不拘于時,學于余”),實際上這只不 過是觸一動韓愈發表議論的一個契機,或者干脆說是一個借口。全文論證嚴密,說理透辟,是一篇深思熟慮的作品,它的意義遠遠超出了一對師生之間的往來贈答,產 生了深遠的影響。
內容結構:內容論證法
第一段:正面闡述①老師的作用傳道受業解惑 下定義
②從師的必要孰能無惑
③擇師的標準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作結論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階層恥學于師的不一良風氣
第二段分論點 士大夫之族恥師之風是錯誤的
論據
(三個對比) 對 比 作者議論抒情
正確態度 錯誤態度
論 據(1)
(縱比) 古之圣人……
猶且從師而問 今之眾人……
而恥學于師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論 據(2)
(自相矛盾)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與其身也,則恥師焉 惑矣,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論 據(3)
(橫 比) 巫醫樂師百工
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族
恥相師 嗚呼,智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分論點與總論點關系 批判中闡明總論點
第三段:以圣人孔子從師的例子,再論從師的必要性*。
師生關系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例證法 引證法
師道關系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
第四段;寫作緣起 好古文不拘于時
五、寫作特點賞析(一)論證方法
1.下定義、作結論 :文章一開頭就斷言,“古之學者必有師”,并下定義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接著從這個定義出發,由“解惑”說到“從師”。經過一番推論,又得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這其間層層銜接,一氣貫通,毫無冗余之處,具有強大的說服力。
2.對比論證 :本文第二段寫得最為精彩,這和恰當地運用了對比的論證方法有直接的關系。這段所用的三組對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經過雙方的對比,造成了一種強烈的 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語意上形成了一個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從師學習;“今之眾人”才智低,反而“恥學于師”。通過 對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從師學習的違背常理,則作者主張從師學習的觀點不言自明。
3.引用論證 :本文第三段,作者引述了孔子的言行來進一步闡明自己的觀點,這就比前文籠統地說“古之圣人”更加切實可信。有了孔子這樣一個強大的支持者,更增強了說服力。而在短短的幾行字中,述事引言簡潔明快,表現出作者非凡的語言功力。
(二) 語言特色* 1.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的運用:韓愈的散文以氣勢充沛、筆力雄放著稱,這體現在多用排比和對偶句式上。他的這種風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如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眾人……”。這種句式的運用,形式整齊,氣勢飛動,增強了表現力。
2.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頂真,又稱連珠,頂珠、蟬聯,民間俗稱為“咬字”,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后句子的頭尾蟬聯,上遞下接。“歷 歷如貫珠”。本文這樣的句式很多,如開頭的幾句:“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這種句式的運 用,加強了句子之間的連接,使論述環環相扣,嚴密緊湊。
3.豐富的語氣表達: 豐富的語氣表達,可以增強文章的生動性*,本文在這方面是相當成功的。如用“嗟乎”“嗚呼”這樣的語氣詞語加強感嘆,用“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這樣的 摹狀語句有聲有色*地描繪“士大夫之族”的神態,用“如是而已”這樣的限止語句表示結論的無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一連用了三組對比揭示“恥學于師”的不明 智,得出的結論是一樣的,但語氣卻各不相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問語氣;“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是判斷語 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是感嘆語氣。這種錯綜變化的語句,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附:◎韓愈名字的傳說 韓文公名愈字退之,說起這名和字,倒有一段佳話。
韓愈父母早亡,從小就由哥嫂撫養。轉眼到了入學的齡,嫂嫂鄭氏一心想給弟弟起個又美又雅的學名,這天,鄭氏 翻開書年,左挑一個字嫌不好,右揀一個字嫌太俗,挑來揀去,過了半個時辰,還沒有給弟弟選定一個合意的學名。韓愈站在一旁觀看,見嫂嫂為他起名作難,便 問:“嫂嫂,你要給我起個什么名呢?”鄭氏道:你大哥名會,二弟名介,會、介都是人字作頭,象征他們都要做人去群之首,會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義都很不 錯,三弟的學名,也須找個人字作頭,含義更要講究的才好,韓愈聽后,立即說到:“嫂嫂,你不必在翻字書了,這人字作頭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韓愈好 了。”鄭氏一聽,忙將字書合上,問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韓愈道“愈,超越也。我長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無來者,決不當平庸之 輩。”嫂嫂聽后,拍手叫絕:“好!好!你真會起名,好一個‘愈’字吆!”
韓愈怎么會給自己起出一個這樣又美又雅的名呢?原來他自幼聰慧,飽讀經書,從三歲起就開始識文,每日可記數千言,不到七歲,就讀完了諸子之著。那超凡的天 賦和文化素養,使他早早就抱定了遠大志向,這個“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懷表露。 他長到十九歲時,已經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勃勃少年。這年恰逢皇科開選,鄭氏為他打點行裝,送他進京去應試。到京城后,他自持才高,以為入場便可得中,從未把 同伴擱在眼里。結果別人考中了,他卻名落孫山。后來,他在京中一連住了幾年,連續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十三名。之后,又一連經過三次殿試,也沒得到一 官半職。由于銀錢早已花盡,他由京都移居洛陽去找友人求助。在洛陽,友人穿針引線,他與才貌雙全的盧氏小一姐訂了婚。盧小一姐的父親是河南府法曹參軍,甚有尊 望,韓愈就住在他家,準備擇定吉日與盧小一姐完婚。盧小一姐天性*活潑,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韓郎的才華,一方面又對韓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擔憂,她曾多次思忖,要 使郎君日后有所做為,現在就應當規勸他一下,可是如何規勸他呢?這天晚飯后,花前月下,二人閑聊詩文。暢談中,韓愈提起這幾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盧小 姐和顏悅色*地說道:“相公不必再為此事嘆憂,科場失意乃長有之事。家父對我總是夸你學識淵博,為人誠摯。我想你將來一定會有作為的,只是這科場屢挫,必有 自己的不足之處,眼下當找出這個緣由才是。”韓愈聽后,頻頻點頭,心中暗道:盧小一姐果有見她,接著說道:“小一姐講的甚是有理,俗話說自已瞧不見自已臉上的 黑,請小一姐賜教。”盧小一姐一聽,“嗤”地笑出聲來,說道:“你真是個聰明人啊!”隨即展紙揮筆,寫道: “ 人求言實,火求心虛, 欲成大器,必先退之”
韓愈捧贈言,一陣沉思:此乃小一姐骯腑之語啊!自古道驕兵必敗,自已身上缺少的正是謙虛之情,這個“愈”字便是證據。于是,他立即選用盧小一姐贈言中的最后兩個字“退之”給自已起了人個新名字。
語文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1、[注釋]
鷺:一種水鳥名,鷺鷥。
西嶺:指岷山。
千秋雪:終年不化的積雪。
泊:停靠。
2、[簡析]
這首詩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閑居時寫的,共寫絕句四首,本詩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寫了草堂門前浣花溪邊春景。
本詩由兩聯工整的對偶句組成。前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寫的是動景。首句堂前黃鸝鳴于翠柳間,是近景;次句白鷺飛上青天,是遠景。這些景物的畫面,色彩艷麗:嫩黃的小鳥,翠綠的柳林,雪白的鷺鷥,蔚藍的青天,四種色彩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不只有色還有聲,有那婉轉動聽的鶯歌,真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明麗的景象。
后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寫的是靜景。前兩句兩個動詞是“鳴”“上”,后兩句是“含”“泊”,一動一靜。第三句寫西嶺積雪,是遠景。“含”字運用擬人手法,十分貼切生動;“千秋”點出時間的久遠,更顯出其靜。第四句寫門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著,但這停泊的是將要駛往東吳的`船,靜中包括著動;“萬里”點出空間的遼闊。
這首詩,每句一景,其中動景、靜景,近景、遠景交錯映現,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幽美平和的畫卷,令人心曠神怡,百讀不厭。
3、[作者簡介]
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生于河南鞏縣(現鞏義市)。二十歲起,漫游吳越、齊趙。746年赴京應試,落第后旅居長安十年。755年“安史之亂”迸發后,逃往風翔投奔肅宗拜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后因得罪肅宗,被貶華州。759年棄官西行,經天水同谷入蜀,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前后住了四年,寫詩兩百四十余首,其中包括《蜀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名篇。一度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765年攜家經水路出蜀,至夔州又滯留二年。出三峽后飄泊于荊、湘,以舟為家。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59歲。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戰亂的時局把他卷入顛沛流離的人群中,使他真實而深刻地接觸和認識了當時的種種社會景象。他憂國憂時,揮毫賦詩,直書情懷。留傳至今的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詩歌,思想與藝術造詣極高,對中國文學的發展發生了深遠的影響,被后世譽為“詩史”。他是我國詩壇承先啟后,繼往開來的集大成者,最偉大的實際主義詩人,被尊為“詩圣”。
二、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詩歌寫作的時代背景、杜甫簡單生平以和他的幾篇著作。
2、初步讀懂詩歌的含義,理解詩句中“鳴”、“上”、“含”、“泊”的意思,能用自身的話說出詩的意思,體會作者喜悅的思想感情。
3、激發同學學習積累杜甫名詩的興趣,能背誦學到的一到二首課外杜甫的詩。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讀懂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難點:對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的理解。
四、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同學課外自由學習積累杜甫的詩作若干首。
五、教學過程:
(一)、欣賞《春的旋律》,導入新課:
1、在“春之聲圓舞曲”的伴奏下,同學匯報尋找春天的收獲。
2、導:今天,我們新學習一首古詩,看看古人是怎樣用詩的語言描繪春天的美景。
(二)、進入第一章《快快樂樂地學》,學習古詩:
1、讀古詩。
(1)師輕快地范讀古詩,同學談談聽后的感受,體會詩歌歡快的意境。
(2)誰知道杜甫在怎樣的情況下寫下這首詩的?請同學簡單介紹作者寫這首詩的歷史背景。(當時,安史之亂平定了,天下太平,詩人回到了自身居住的成都草堂,看到草堂前生機勃勃的景色,情不自禁地寫下了這首詩。)整體感受詩歌的意境,了解寫作背景,為以下的學習做鋪墊。
2、按古詩學習的要求,小組同學討論學習,理解詩句的意思,找出不懂的或難理解的地方質疑釋疑。(教師可巡回指導,了解學習情況)
3、各小組提出不懂的或難理解的問題集體討論釋疑。(利用多媒體課件突破重難點:“窗含西嶺千秋雪”。)以同學自學為主,獨立學習古詩,積累古詩學習的方法。
4、讀懂這首詩的意思了嗎?咱們選一到二句來解釋一下,如何?
5、同學評析詩中寫得好的地方,師協助歸納:“有聲有色,”有遠有近“。
6、朗讀、背誦詩歌。
導:杜甫的作品中還有一首描寫春天美麗景色的絕句。
語文教案 篇7
課題:語文園地四
教學理念: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口語交際:“教你學一招”,和同學交流自己最拿手的本領,交流時做到自然、大方,表達流利,通過介紹、演示、學習,增強生活實踐能力。
2.習作練習:寫自己學會的一樣本領,把由不會到會的過程寫具體,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3.自主發現:能發現形聲字的構字規律,在發現規律的同時積累詞語。
4.日積月累:在填空練習中豐富語言,形成語感,初步感受“的”“地”“得”的初步用法,并讀讀背背12個詞語,在運用中感悟詞語的意思和用法,進行詞語積累。
5.拓展延伸:通過閱讀圖畫,“看圖說成語”,培養觀察、閱讀、理解能力
2、能力目標
培養觀察、閱讀、理解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介紹、演示、學習,增強生活實踐能力。
重點難點:
培養學生留心觀察、認真聽別人說話和多積累的習慣。
教具準備:
自主預習:
提練主線:
相互交流自己在觀察中的發現,共同分享發現的快樂,探討自然的奧秘。交流時可以互相問答,互相補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我們身邊的許多事物都有著無窮的奧秘,如我們學習的本組課文,有的寫作者留意了鮮花的開放,有的寫作者注意了蜜蜂的飛行,列文虎克玩放大鏡玩出了大名堂。只要你留心觀察,就會有許許多多的.發現。
這段時間,你都作了哪些觀察?有哪些新的發現?把你觀察中的發現告訴同學,并注意聽聽其他同學的發現。如果對誰的發現感興趣,可以和他一起探討。
二、小組交流
要求:組成四人小組,相互交流自己在觀察中的發現,共同分享發現的快樂,探討自然的奧秘。交流時可以互相問答,互相補充,互相評價。(說的同學要把自己的發現說得清楚、內容要具體;聽的同學要認真傾聽)
三、全班交流
每組推薦出介紹得好的、大家都感興趣的到班上進行交流,共同探討,進行評價。
四、小結延伸
同學們的發現真多、真神奇!看來只要我們在學習、生活中留心觀察,用心思考,勤于動手,善于動腦,就能有所發現,有所收獲!特別是我們班有的同學不愿意開動腦筋的,學了這一課希望你們也有所啟發、有所收獲。同學們,神奇美妙的大自然等著你們去探索,希望你們處處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做個生活的有心人!
第二課時 習作指導
寫一則觀察日記
一、引入。
1、在口語交際中,我們交流了自己在觀察中的發現,同學們的發現真是神奇美妙。也許你有更多的發現要想說,今天我們就選擇你最感興趣,最想寫的內容,來寫一則觀察日記。
二、學生討論交流:
1、你最感興趣的是什么?你準備寫哪些內容?
2、提示:可以是可愛的小動物,可以是有趣的植物,美麗的風景,也可以是你心愛的物品……可以說它的形狀、顏色,也可以說它的動作、姿態……
3、把你準備介紹的事物描述給同學聽。(要把內容說具體)
4、同學間互相評價、補充。
5、針對學生的說,教師作指導。
三、學生練習寫日記。
1、明確日記的格式。
2、學生起草,教師巡視。
3、放聲朗讀,檢查修改。讀讀句子是否通順,詞語是否恰當,標點是否正確。
4、學生相互交流,相互評議。
5、全班交流,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師生共同評議。
6、再次修改,大聲讀一讀。
7、謄寫作文,注意格式,字跡工整。
第三課時 日積月累
一、我的發現
1、自由輕聲朗讀課本中的詞語,讀準字音。注意每一行三個詞語中的加點字,想想自己有什么發現。
2、小組交流:把你的發現告訴同學,聽聽同學的發現跟自己有什么不同。
3、指名朗讀,注意正音,齊讀鞏固。
4、全班交流,說說你的發現。
5、教師引導小結:這四行詞語,每一行帶點的都是形近字,其中有些音同,有些音近,有些音異。引導學生從音、形、
語文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理清詩歌結構,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
2、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3、培養學生的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和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調動學生的課外積累,發揮學生豐富的想象力。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首關于科學方面的詩歌,對于文本的內容,學生很容易掌握,但對于內容的理解,需要學生對課外知識的了解。所以,學習時應讓學生了解有關化石的`知識,以完成教學目標。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大海變為桑田,桑田變為大海。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隨著自然環境的變遷,許多物種雖然相繼滅絕,但它們的生命信息卻被化石保存了下來。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這些化石,從中窺見了億萬年前像奇幻的神話一樣的生物世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贊美化石的詩歌《化石吟》。
二、整體感知
1、范讀課文(或放錄音帶、學生自讀課文)。
學生聽讀,思考下列問題(投影顯示):
學生找出自己認為的生字。
概括詩歌的主要內容。
詩歌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
詩歌可以分為哪幾個層次?結構上有何特點?
2、小組討論,完成上述題目:
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
贊美了科學的神奇和人類的偉大。
第1、2節為一層,通過問句的形式,引發讀者的想像;第3~6節為第二層,具體抒寫遐思的內容;第7節為第三層,回應第1、2節。結構上首尾呼應。
3、學生自由、大聲地朗讀課文兩遍,體會詩歌的特點。
三、重點研討
1、指名朗讀3~6節,思考問題:(投影顯示)
⑴ 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一句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
⑵ 怎樣理解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信息,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一句?
⑶ 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你是怎樣理解的?
⑷ 當你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犸時,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體出示恐龍、猛犸的復原圖片)
2、四人小組討論以上題目,然后小組代表發言(其他小組成員可作補充說明)。
3、齊讀全詩,進一步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質疑釋疑
學生經過獨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先在四人小組內探討,四人小組不能解決,提交全班討論。若仍不能解決,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分析、理解。
五、拓展延伸(可考慮教室直接上網,或讓學生到電腦室里上網)
利用網絡上網,向學生展示相關的化石網站。
六、布置作業
自己收集化石圖片、資料等辦成手抄報,在班內交流。
【教學反思】
通過學生對文本知識的理解,以及對課外知識的收集,增加了學生對科學知識的了解,激發了他們對科學的熱情。但是這也對老師和教學的外部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作為老師更應該了解各方面的知識,這樣才能不斷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02-07
語文教案-《背影》的教案05-01
語文教案-《邊城》教案05-01
語文教案:春風教案04-30
關于語文的教案02-02
【經典】語文教案11-03
語文教案[精選]08-24
語文環保教案04-25
語文園地教案04-25
語文教案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