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
(1)用顯示器檢驗小水鐘的計時準確性。教師放映顯示器,師生共同檢驗小水鐘的計時準確性。提問:小水鐘為什么不準確?分析、整理實驗數據找出原因,繼續改進。讓學生在自己動手的基礎上通過合作、討論、研究,更深一步地了解水鐘的計時原理。
(2)關心身邊的水龍頭的滴漏現象。這是一個拓展活動。讓學生把學的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關心身邊水龍頭的滴漏現象,估測流失的'水量,提醒大家節約用水。通過調查學生應該會發現,看起來緩緩滴漏的水實際上流失得非常快,促使他們反思:“自己平時是否注意關緊水龍頭?”這個活動可以將學生的創造力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激勵學生用學習的知識服務于社會。
(3)知識鏈接:刻漏和漏壺。引導學生認識古代的計時儀器——刻漏和漏壺時,最好選用電腦進行教學。這樣不但能用最短的時間說明刻漏和漏壺的原理,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歌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了樹立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的愛國主義教育。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2
教學目標
1、認識家鄉池塘中的常見魚類,能說出它們的名字。
2、觀察、實驗、記錄并歸納典型魚類的外形及行為特點。
3、能根據提出的問題作出合理推測,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能用語言較清晰準確地描述魚類的外形及行為特點,能利用表格整理記錄有關研究結論。
4、知道科學探究涉及提出問題、解答問題,能將自己研究的結果與已有的科學結論作比較,體驗科學探究中運用證據、邏輯推理、想象建立假設和推斷、理解事物及現象的重要性。
5、樂于與他人合作與交流,通過探究,討論歸納魚類共同特點。實際生活中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對魚類及相關行為作出判斷和解釋。
6、能將魚類特點與池塘環境相聯系,知道魚的外形及行為特點與它生活的環境是相適應的。
教學準備
1、池塘魚類的種類、外形特點、生活方式等相關掛圖或課件。
2、水槽(或玻璃魚缸)、瓷盤、鑷子、紗布條、塑料繩、木片、滴管、水、家鄉池塘中的典型魚類(如鯽魚)、毛巾或衛生紙。
3、各種水生動物(不一定是魚類)的圖片或課件。
4、家鄉池塘中的小型魚類活體。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搜集信息資料
。1)出示圖片或播放課件:同學們,這是我們家鄉的池塘中生活的幾種魚,誰知道這是幾種什么魚?
。2)在我們家鄉的池塘中,還生活著哪些魚類?(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將有爭議的動物板書在黑板一側,在后面的學習中重新歸類)。
。3)各種魚的大小、形態、生活方式不盡相同,可為什么人們把它們都叫魚呢?關于魚你還知道一些什么?
二、提出研究問題
1、教師出示并簡介魚類活體,安排學生觀察鯽魚的外形特點,為下一步研究活動做準備。
師述:鯽魚是魚類的典型代表,它在外形上具有什么特點呢?請各小組認真觀察魚的外形、身體表面長有什么、魚鰓的形態等。同學們若對鯽魚其它外形特點感興趣也可以進行觀察,觀察之后將結果記錄在“我們的發現”表格里
2、分小組進行觀察、討論、記錄。
3、小組匯報觀察記錄結果。
4、教師小結,然后出示圖片、展示課件或讓學生對照水槽中的鯽魚閱讀課文26頁上圖內容,認識魚的各種鰭。
5、你能根據魚的外形特點,對魚如何運動、怎樣呼吸和運動,大膽做出自己的推測和設想嗎?怎樣證明自己的推測?
三、制定研究方案
1、教師出示并簡介各種學具,告訴學生這些學具主要用于觀察研究魚的運動和呼吸方式。
2、各學習小組制定“魚靠什么游泳”、“魚如何呼吸”的研究計劃和步驟,預測研究結果。
3、各學習小組匯報研究方案和預測,相互質疑、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四、開展科學探究
1、分小組按照研究方案先進行“魚靠什么游泳”、“魚如何呼吸”的觀察研究,并將結果記錄下來,在“我們的發現”表格中。
2、小組匯報實驗觀察記錄結果。
3、教師對本節課的學習進行簡要小結和講評。
第二課時
一、(接上節課)開展科學探究
1、你對魚還有哪些感興趣的`問題?用什么辦法研究解決我們感興趣的問題?(教師根據學生表述進行板書)。
2、根據實際,各小組選擇一項大家都感興趣的研究項目,同時制定研究計劃和步驟。
3、分小組匯報研究方案,相互質疑、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4、分小組對選擇的研究觀察項目進行研究,并將結果記錄下來。
5、小組匯報實驗觀察記錄結果,集體討論,統一意見。
二、總結與交流
(1)分小組歸納整理:“作為魚類代表的鯽魚在外形和生活、行為方式上有哪些特點?”
(2)拿鯉魚與草魚、團頭魴、鯰魚等家鄉水池中常見魚類進行對比,看看鯉魚有什么特點是它們共有的?
(3)分小組匯報“魚類共同特點,”各小組進行交流、辯論,將大家共同的觀點記錄在課本空框中。
三、應用與實踐:
(1)出示各種水生生物圖片實體或展示課件,辨別出其中的魚類,并能分析說出其中原因。如果時間允許可以增加一點相關內容供學生辨別。(自然水域中生活著許多動物,有的名稱中還有一個“魚字”,如甲魚、鯨魚、鱷魚、娃娃魚等,可它們不是魚類;有的名稱中沒有“魚”字,可它們屬于魚類,如泥鰍,海馬等)。
。2)課外在家長的帶領下觀察家鄉池塘中各種魚類的生活情況,看一看除了課堂上所了解的魚類特點外,還有哪些特點是魚類共有的?與此同時通過現場觀察、比較、取回水樣研究、查閱資料、請教專家等方法,了解池塘水質對池塘中水生生物有什么影響(詳見課本41頁),填寫“自由研究”調查表。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3
1制作宇宙模型
累計課時數:1-2
教學目標:
1.通過合作、交流,使學生了解宇宙知識。
2.通過多種方式,制作宇宙模型。
3.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學重點:
動手制作心目中的宇宙。
教學難點:
通過交流進一步了解宇宙,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法、學法:
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
學具:橡皮泥、紙、彩筆、剪刀、膠水、牙簽、細鐵絲等。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
1.學生自己收集資料。
2.導入:同學們:宇宙奧妙無窮,你對宇宙了解多少呢。小組交流。
3.多媒體播放有關宇宙的圖片和文字資料。
一、設疑自探(5分鐘)
自探提示;
設計模型
根據宇宙模型制作記錄本設計出小組的宇宙模型
宇宙模型制作記錄本
xx年xx月xx日xx小組
一、模型名稱:
二、所需材料:
三、職責分工:
小組長資料員材料員計時員
記錄員質量員發言人
四、模型草圖:
五、 評價反饋
六、修改計劃
同學們根據自己了解的宇宙,在心目中設計宇宙模型。
檢查自探效果。
2、遇到疑難問題要組織學生進行討論。
講解: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制作,如:剪紙、繪畫、捏橡皮泥等多種方式。
說明:我們所知道的知識有限,因此可只制作宇宙的一部分
2、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先由其他學生釋疑,學生解決不了的',可根據情況或組織學生討論或教師釋疑。)
1、讓學生根據學習內容自編習題交換練習。
2、根據學生自編習題的練習情況,有選擇的出示習題供學生練習
。ǘ┛偨Y:
你從本節課中學到了什么。你有哪些大膽的設想。
你還有哪些意見和建議。讓學生暢所欲言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4
一、教學目標
1、能對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進行完整的實驗研究。
2、能從研究結果中發現新的研究問題。
3、能通過研究找出對種子進行分類的合理方法。
4、能制作出規范、美觀的種子標本盒。
二、重點難點
重點:指導學生如何制訂較規范的實驗方案。
難點:同重點。
三、課前準備
豆種、布、等配套實驗材料。
四、教學課時:2 課時。
第一課時:完成活動開始到撰寫實驗方案部分。第二課時,完成交流及總結部分。
五、教學過程
。ㄒ唬⿲耄悍N子在什么條件下才能萌發?
。ǘ┲笇W生探究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
1、讓學生展開討論。
2、學生匯報討論的結果。
3、學生分小組觀察教師事先準備好的種子。
4、學生進行猜想。
5、學生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
。1) 學生制訂實驗方案。
。2) 學生交流各自的實驗方案。
。3) 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解釋。
(4) 歸納小結。
6、讓學生提出還想研究的問題。
7、讓學生閱讀 “科學在線”的.內容。
(三)指導學生制作種子標本。
六、板書設計
1、小苗的誕生
適當的水分
適當的氣溫
陽光
2、 土壤與植物的生長
一、 教學目標
1、能與其他同學共同研究三種土壤的主要差別。
2、能正確使用實驗法研究三種土壤的滲水能力,從而推測出三種土壤的保
水能力。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5
晝夜交替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會做地球自轉形成晝夜現象的模擬實驗。 .能收集資料,了解人類對晝夜現象認識的歷程。 [知識與技能]
.知道晝夜的成因。
.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觀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意識到科學是在不斷發展的,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是在不斷進行的。
【教學材料】
手電筒、地球儀
【教學過程】
集中話題
如果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定在晚上20點,那么美國的觀眾應該在什么時候收看實況直播?
探索和調查
1、通過剛才的'討論,我們知道,同一時刻,地球上各個國家的時間不一定一樣,那么為什么會這樣呢?
2、進行地球自轉形成晝夜現象的模擬實驗。
3、實驗的時候注意地球自轉的方向,并注意觀察同一時刻,地球上不同國家的時間為什么不同,找出不同時間的國家例子。
4、交流人類對晝夜交替的探索歷程;仡櫤徒忉
課后思考為什么會出現“極晝”、“極夜”的現象。
【教學后記】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6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技術設計具有一定的程序;技術設計需要運用科學概念、相互交流和執行程序。
過程與方法:設計和制作小賽車。
情感、態度、價值觀:
關系科技新產品、新事物,意識到科學技術會給人類與社會發展帶來好處;發展對技術設計和動手制作的興趣,激發創新精神;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勞動成果。
【教學重點】設計制作小賽車。
【教學難點】意識到科學技術會給人類與社會發展帶來好處。
【教學準備】學生準備:制作小賽車的材料和工具。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各種車的圖片,提問:請你說一說這些車的設計有什么特點?
2、學生介紹。
3、揭題:人們根據不同需要不斷設計新型的車輛。那么我們也來當當小工程師,設計制作一輛賽車。
板書:設計制作小賽車
二、課堂實施:
。1)工程師怎樣設計賽車
1、出示真正的賽車的圖片介紹“真正的賽車時速要達到300千米以上,同時要盡量做到平穩、安全。
2、提問:這輛車有哪些設計特點?
3、學生觀察、討論。
4、交流匯報。
。1)輪胎很寬,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
。2)設計力量大的發動機。
。3)車身重心很低,輪與輪之間的'距離較寬,行使穩定。
。4)車身流線型,阻力減到最低。
。2)設計我們的小賽車
1、提問:我們設計小賽車要考慮哪些問題呢?
2、出示挑戰任務:
。1)車身長不能超過25厘米;
。2)用橡筋或氣球作動力;
(3)行使的路程要盡量長。
3、學生交流討論設計方案。
(3)制作、展示我們的賽車
1、學生根據設計制作小賽車。
2、測試、比賽。
三、小結:
。1)認識了真正的賽車。
。2)學會了制作小賽車。
四、板書設計
設計制作小賽車
(1)輪胎很寬,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
。2)設計力量大的發動機。
。3)車身重心很低,輪與輪之間的距離較寬,行使穩定。
。4)車身流線型,阻力減到最低。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7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許多光源在發光的時候也在發熱
2、太陽給我們帶來光明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溫暖。太陽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熱源
3、光強溫度就高,光弱溫度就低
過程與方法
1、對光和熱的關系作出推測
2、通過用多面鏡子和一面鏡子照射探究光與熱的關系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自然事物之間是有聯系的,自然事物的變化是有規律的
2、人們掌握了自然規律就能更好地生產和生活
二、教學準備
教師演示:凹鏡、凸鏡,相關課件及圖片
分組實驗:小鏡子、溫度計、不銹鋼勺、放大鏡
三、教學重、難點
認識陽光的強弱和溫度的關系,以及怎樣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熱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導入
1)許多光源在發光的時候也在發熱。太陽帶給我們光明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溫暖。光的多少與強弱和溫度的高低有什么關系呢?
2)學生自由說說自己的看法
3)師補充:光源的兩大類,熱光源與冷光源
2、光的`強弱與溫度
1)讓我們通過實際的觀測來驗證我們的想法
師啟發:怎么樣才能得到強弱不同的光呢?怎么知道光強與光弱時溫度有什么不同呢?
2)師生共同歸納出實驗的兩大步驟
觀察一面鏡子和多面鏡子反射的光強弱有什么不同
用溫度計分別測出它們的溫度
將小組數據記錄在書上的表格中
3)各個小組匯報數據,繪制柱狀圖
4)結合圖表,分析一開始的假設
3、凹面鏡和凸面鏡的介紹
1)學生閱讀書上的資料,并相互說說
放大鏡、銅鏡、奧運圣火的取得、普里斯特列
2) 條件許可教師最好演示
六、作業設計
作業本上的配套作業
七、板書設計
2.5光與熱
假設:光強溫度就高,光弱溫度就低
驗證:
觀察一面鏡子和多面鏡子反射的光強弱有什么不同
用溫度計分別測出它們的溫度
記錄我們的數據:
八、教學后記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8
看月亮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夠根據記憶,畫出多個月相圖,并能夠按順序排列。 .連續一個月觀察月亮,給月亮記日記。 [知識與技能]
了解月相的變化規律。 .知道月亮在天空的'運行模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夠堅持長期觀察。
.能夠實事求是地觀察。 .意識到如實觀察的重要性。
【教學材料】
月相變化盒、硬紙板
【教學過程】
集中話題
1、請同學上黑板畫月亮。
2、讓學生回想原認知中月亮的形狀,學生畫出的月亮肯定是有不同的,就為后面月相的變化做了鋪墊。
探索和調查
1、讓學生交流曾經觀察月相的經驗。
2、小學討論,提出月相變化可能是什么規律。
3、用月相觀察盒,觀察模擬的月相變化。
4、再交流月相變化的規律。
5、講解月相為什么會變化。
6、制作月相日記卡紙。
7、分觀察小組。
【教學后記】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9
教學目標
1、能針對探究木材的特點提出觀察試驗的大致思路,并能根據自己的設計進行觀察試驗;知道探究不同的問題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區分什么是假設,什么是事實;能對探究過程和結果進行評議,并與他人交換意見。
2、在探究木材特點的觀察試驗中體驗合作與交流,尊重他人的觀察試驗結果;意識到不合理使用木材會給人類與社會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3、知道木材是天然材料,了解木材的性能及用途。
教學重點:在探究木材特點的觀察試驗中體驗合作與交流
教學準備:各種各樣的木材
教學過程
活動一
師談話;同學們,你們觀察過家中的家具嗎?一般的家具都是用什么做的?學生自由回答,從而導入新課。
活動二
上課伊始,教師先檢查同學們帶來了哪些木材,知道哪些品種的木材,讓學生談談搜集過程中的體會。
探究過程;
1、提出關于木材的問題
(1)學生自由提出問題:你想研究關于木材的哪些問題?
(2)教師根據學生的'提問,講問題一一板書出來。
。3)讓學生根據研究方向進行分組,研究興趣相同的同學組成一個小組。
3.對所選的問題盡心分組研究
(1)小組同學共同制定研究計劃。
(2)匯報研究計劃,其他小組提出有效計劃
(3)各小組在其他小組建議的基礎上,對原有研究計劃進行適當修改,形成新的探究方案
。4)教師進行試驗前的指導,提出指導性的意見,提醒學生注意試驗安全,出示“研究提示”。
。5)學生進行實驗活動
4、各小組進行實驗成果展示
。1)小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學記錄、學習他人的研究成果。
(2)教師、其他組同學進行適當補充。
5、進行二次交流,獲得認識。
(1)教師提出要求;對各組同學的研究進行匯總,有哪些收獲?
。2)總結;木材的共同特點。
6.認識木材是天然材料,要珍惜木材
。1)展示一棵樹長到成才的時間材料。
。2)認識到木材是天然材料。
。3)展示生活中對木材的浪費情況。
。4)小結;木材生長期長,來之不易,要珍惜木材。
7、創新想象有什么材料可以代替木材?
。1)學生自由想象
(2)20年后木材的展望
(三)自由活動
1、學生根據自己的觀點分成兩組;一組觀點是提倡使用一次性木制品,另一組觀點是不同意使用一次性木制用品。
2、學生充分展開辯論活動
3、教師針對同學的辯論進行總結
。ㄋ)拓展活動
調查:一天中,一個中等規模的飯店共用掉多少雙一次性木筷?照這樣計算,一年會用掉多少木材?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0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減少水和添加動物、植物會引發生態群落的變化。
過程與方法:
嚴格控制條件進行實驗活動,堅持進行觀察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控制條件進行實驗,細致、準確地記錄看到的現象。
教學重點:
嚴格控制條件進行實驗活動,堅持進行觀察記錄。
教學難點:
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并注意收集實驗數據用事實說話。
教學準備:
準備若干魚、水、水草等材料。
教學過程:
一、交流生態瓶,確定實驗方案:
1.交流:生態瓶里的生物生活得還好嗎?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態瓶里的動植物生活的比較好。
3.思索:如果改變生態瓶中的一些條件會怎樣呢?
4.引導:減少生態瓶里的水是改變生態瓶的非生物環境,增加生態瓶里的生物是改變生物的數量。
5.學生小組自由選擇其中的一種方案。
二、實驗一:減少生態瓶里的水:
1.實驗方法:選擇2個生態瓶,盡量一樣的,一個生態瓶的水減少一半,另一個水量不變,兩個生態瓶中的生物數量都不變。
2.引導:要觀察生物有什么變化,我們可以采用記錄小魚在改變前面一分鐘浮出水面上來的次數。
3.進行實驗和觀察記錄。實驗結果:由于水量減少,動植物的.生存空間減少,氧氣量減少,水少的小魚浮出水面的次數比較多。
三、實驗二:增加生態瓶里的生物:
1.實驗方法:選擇2個一樣的生態瓶,一個生態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個的小魚數量增加一倍,其他條件不變。
2.預測生態瓶里會發生什么變化?同樣采用記錄小魚在改變前面一分鐘浮出水面上來的次數。
3.把實驗前后生物的活動情況進行對比并記錄,再得岀實驗結果:水草增加,產生的氧氣量就增加,魚浮出水面的次數會減少;小魚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魚浮到水面的次數會增多。
4.討論:如果小魚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會怎樣呢?(小魚浮出水面次數更多,甚至會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過多,影響植物對光的吸收,還會減少動物的活動空間,也會產生不良影響)。
四、總結拓展:
1.討論:要讓生態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們要注意什么?
2.回家繼續觀察生態瓶,嘗試寫科學觀察報告。
教學反思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1
教學目標:
。ㄒ唬┻^程與方法:
1、設計、制作太陽鐘,并用它計時。
2、嘗試做一個沙漏。
。ǘ┲R與技能:
1、知道太陽鐘的計時原理。
2、認識多種多樣的古代計時工具。
。ㄈ┣楦小B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掌握和運用自然規律,可以為人類和社會發展帶來好處
2、體會到科學技術是不斷發展的。
教學準備 :
教師準備:有關日晷和其他計時工具的圖片或音像資料。
學生準備:制作日晷模型的材料(學具袋中有備)、手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有經驗的老農會根據天上的.太陽來判斷時間,這是怎么回事呢?
2、太陽的確可以當作一個鐘來計算時間。今天我們來學習太陽鐘。(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課
1、認識太陽鐘及各種各樣的計時器
。1) 太陽鐘又叫日晷,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
。2) 認識地平日晷、赤道日晷。
。3) 認識各種各樣的古代計時器。
2、 看手掌日晷
(1) 到陽光下看手掌日晷,注意要面向正南方。
。2) 學生室外活動,看手掌日晷,方法按照書上的樣子。
3、 做太陽鐘
(1) 你在不同時間里畫過物體的影子嗎?你發現了什么?
(2) 我們來做在個太陽鐘。
。3) 學生室外活動,畫不同時間里物體的影子,在每條影子旁標上時間。
三、總結應用
1、 小結課文。
2、課后利用星期六時間,按照這種方法做一個整點時間的太陽鐘。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2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接觸面發生摩擦,會產生摩擦力。
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既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又與物體的輕重有關,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物體越重,摩擦力越大。
過程與方法:
測量摩擦力的大小。
推測、設計實驗檢驗摩擦力與接觸面和重量的關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對比實驗。
情感、態度、價值觀:
形成認真實驗、根據數據得出結論的科學精神。
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能夠辯證地看待摩擦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設計對比實驗研究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重量的關系。
難點:掌握對比實驗的關鍵與要注意的問題。
三、教學準備
學生:裝有筆等的文具袋、測力計、毛巾。
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粗糙程度、物體重量關系實驗記錄表。
教師:自制玩具小人;大米、玻璃杯、一支筷子;
自制演示實驗材料兩組:接觸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斜面組合裝置一套;上下用木塊,兩側各用海綿連接圍成的矩形框子、條形木板、大理石塊等組合裝置一套。
多媒體教學課件等。(學生有的教師也有一份)
四、教學過程
(一)利用實驗創設情境,感知摩擦力
1 老師給同學們表演一個有趣的小實驗,這個小人在這根繩子上可以隨便移動,而且特別聽老師的話,老師叫它停它就會停在哪里,想知道這里面的秘密嗎?老師再給大家做一個小實驗:筷子提米。為什么筷子能把大米提起來呢?
這與我們本節課要研究的問題摩擦力的秘密有關。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摩擦力的秘密》。(板書課題)
同學們都有這樣一個生活經驗:鞋子穿久了,鞋底的花紋會有什么變化?為什么呢?如果穿著花紋磨平的舊鞋子走在結冰的地面上容易怎樣?怎樣做才能不滑倒呢?
。ㄔO計意圖:著名教育家于漪說得好:“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闭n始以倆實驗創設愉快有趣的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新奇感,高度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蘇格拉底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苯Y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順勢拋出一個問題,以回憶學生的生活經歷,發現摩擦的普遍存在。)
2 體驗:把手放在桌面上,輕輕往前推;第二次用力壓著桌面往前推,比較兩次手的感覺有什么不同?為什么費力呢?
3 演示并講解:把手放在桌面上,加大壓力往前推,我會覺得手好像受到了一種阻力,阻礙手向前運動,這就是桌面對手的摩擦力。
把矩形框子放在條形木板上,用測力計輕輕向右邊拉,矩形框就變形為平行四邊形,上面的木塊傾向右邊,而下面的木塊還在原來的位置并沒有滑動。這就說明有一種阻力在阻礙下面的木塊向右滑動,這就是木板對它向左的摩擦力。向右拉動讓它在木板上勻速滑動起來,這個矩形框就受到木板對它向左的摩擦力,它是阻礙矩形框向右運動的。摩擦力的方向與矩形框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
摩擦現象在我們身邊到處都有。拿起一個物體,它沒有掉下來,就是受到了我手對它向上的摩擦力。(搓搓雙手)運動與摩擦總是相隨相伴、密不可分的。
4 課件出示摩擦力概念: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的表面上運動時,在兩個物體的接觸面會產生一種阻礙物體相對運動的力,這種阻力就叫做摩擦力。
實物演示:讓這兩塊木塊這樣相對滑動,在兩塊木塊間就有摩擦力產生,這個摩擦力是阻礙兩塊木塊發生相對滑動的。上面的短木塊向右滑動,就會受到下面的長木塊對它向左的摩擦力;下面的長木塊向左滑動,就會受到上面的短木塊對它向右的摩擦力。
。ò鍟佑|面摩擦產生)
(設計意圖:教材內容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它是在生活實踐的基礎上組織起來的具有理性思想的內容,如果不把教材內容放到生活與實踐中去,那教材內容只不過是“無土之木”、“無源之水”。根據課程標準與課堂教學的實際,我這樣處理教材:在學生對摩擦力“一知半解”的基礎上,通過親自體驗和運用感官觀察,使學生更加清楚地認識到摩擦力的真實存在,這樣將學生的已知與新知建立聯系,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科學,感受科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此法印象深刻而又簡捷方便,便于教師對概念的闡述和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明白摩擦力是一種阻力。領悟出摩擦力的產生需要兩個條件:一是接觸,二是運動?涿兰~斯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針對學生最感困惑的地方,利用形象直觀可操作性強的演示實驗讓學生親眼看見摩擦力所產生的阻礙,與物體的運動方向是相反的。通過這幾個小活動,將摩擦力概念巧妙的融合在活動產生的現象中,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學生自然會興趣盎然。從而推動教學過程的深入展開。)
(二)實驗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 演示并講解: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間接測量的。用測力計拉著文具袋在水平桌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當文具袋做勻速直線運動時,所受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文具袋水平方向受到的拉力和桌面對文具袋的摩擦力也是一對平衡力。摩擦力和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拉力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
。ㄗ⒁猓罕M量讓文具袋不快不慢按一樣的速度前進,要用手把測力計稍抬起,以免運動時測力計底板與桌面產生摩擦而增大了文具袋的摩擦力。)
播放測量摩擦力大小的錄像。
。ò鍟 小)
2 演示:在同一斜面上放上同一塊木塊(一面光滑,另一面粗糙),第一次實驗木塊下滑而第二次實驗卻沒有下滑。為什么呢?
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什么因素有關?
在矩形框下面的木塊上加上一個重物后勻速直線拉動它,比較和沒加重物拉動時的變形有什么不同?
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什么因素有關?
3看看老師為你們準備了哪些實驗材料?怎樣用它們來驗證我們的猜想呢?這里有兩個因素影響摩擦力的大小,我們可以采用對比實驗分別來研究。怎樣設計實驗證明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系呢?
4 出示: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粗糙程度關系實驗記錄表。小組輕聲討論實驗方法,并把相同條件、不同條件分別填在表中。
學生演示并匯報實驗方法,提出注意事項,學生分小組實驗。
匯報實驗結果: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在不同的滑板上拖動相同重物時,接觸面光滑,摩擦力;接觸面粗糙,摩擦力大。
。ò鍟饣 粗糙)
5 剛才我們只拉著一個空文具袋,這個摩擦力已經記錄下來了,現在再裝上文具,看看摩擦力有什么變化?
出示:摩擦力大小與物體重量關系實驗記錄表。(學習方法同上)
。ò鍟p 重)
6 播放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兩個因素的.動畫。
我們已經知道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兩個因素了。摩擦力的大小還可能和什么因素有關呢?
演示:用手指輕輕一推透明膠圈,移動距離很小,換種運動方式變滑動為滾動,移動距離增大。
(設計意圖:實驗是完成科學教學任務非常有效的途徑,也是學生模仿科學家進行探究的重要方式。在實驗過程中不但要提倡自主、民主、開放、創造性的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指導學生像科學家那樣進行規范化操作。學生好奇心強、喜歡動手操作,喜歡鮮明的形象活動,他們愛看老師的演示實驗,更愛自己做實驗。通過錄像和教師的演示使學生學會科學的實驗方法,從而對學習產生更濃厚的興趣。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教師不應企圖將知識硬塞給學生,而應該找出能引起學生興趣、刺激學生的材料,然后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猜想與假設已成為學生科學探究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的猜想與假設能力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發展學生對科學活動預見性的重要實施渠道!犊茖W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能根據假想答案,制定簡單的科學探究活動計劃!弊寣W生放開思路,自主地、大膽地設計制定實驗方案,這也是一種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本著這樣的教學理念,我設計結構性的材料為學生學習搭建“腳手架”,為最終解決問題服務。在活動前制定周密的計劃,對整個探究活動的質量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科學記錄也是我在教學中著力指導的,用數據、事實來說明問題是培養科學精神的重要方面。通過學生自主的對比實驗使得他們對于實驗的科學性有了更深的了解。這樣不僅使學生在獲取知識和方法上少走了彎路,而且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創造能力得到最簡捷、最有效的鍛煉,使學生的各種能力都得到了和諧的培養和發展,可謂是一舉多得。)
(三)聯系實際、拓展應用、深化認識
1 利用摩擦力可以幫助我們做很多事。在生活中有時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時需要減小摩擦力。出示自行車剎車裝置、拔河、滑雪、拉琴等12幅圖片,你能從這些事例中說出人們是在減小摩擦,還是利用摩擦嗎?
生活中還有哪些增大和減小摩擦的例子呢?
作業:觀察生活中人們是怎樣增大和減小摩擦的,并記錄下來,寫一篇觀察報告。
2 總結:摩擦力,讓人歡喜讓人憂!我們要增大有益摩擦,減小有害摩擦。摩擦力對物體的運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時對我們非常有幫助,有時又會給我們造成困難和危險。我們可以針對摩擦力的特性采取有效的辦法消除它所帶來的危害。
揭示聽話玩具小人謎底。
。ㄔO計意圖:《科學》的宗旨:以問題為紐帶進行科學教育,從激發學生產生問題始,到產生新的問題終。其核心策略是解決學生生活中的真實問題!敖逃淖罱K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和價值感‘喚醒’!崩谜n件針對生活中的實例判斷說理摩擦力的運用情況,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讓學生學以致用,溫故而知新。科學來自生活,教學要走出課堂,向生活空間拓展,讓學生帶著解決新問題的激情走出課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新的問題,體現科學的價值。)
五、板書
接觸面摩擦
產生↙ ↗輕重
摩擦力的秘密→ 大 小
↘ 光滑 粗糙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3
教材分析
在學生學習了電和磁鐵的基礎上來認識電磁鐵,讓學生明確電磁鐵與電和磁之間的關系。電磁鐵在通電的狀態下具有了磁鐵的一些性質,其中所蘊涵的秘密將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研究電磁鐵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挑戰,但是在此研究過程中可以增強學生探究的意識和能力。本課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活動:
1.制作電磁鐵。首先讓學生制作一個電磁鐵,這是研究電磁鐵的前提條件,一節電池、導線、大釘子可以組合成簡易的電磁鐵裝置。電磁鐵組裝完成后,接通電源測試磁性。學生組裝好電磁鐵以后馬上就想看到現象,去嘗試,可以讓學生對電磁鐵和永久磁鐵做一比較。
2.研究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系。這個活動是本節課的重點,主要研究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電流的強度、線圈纏繞的匝數有關系,學生在探究活動中仍采用“假設與搜集證據”、“控制變量”的科學研究方法來完成探究任務。在活動過程中強調的是現象的觀察和數據的記錄整理。在活動中一定要提醒學生細心,因為學生制作的電磁鐵的磁力大小有的時候變化是很小的,稍一疏忽就可能忽視了一個數據的記錄,從而導致驗證數據的不準確,結果就會有問題。
3.探究電磁鐵的兩極。磁鐵有兩極,那電磁鐵是否也有兩極呢?學生會沿著這個思路研究下去,學生在研究中會發現電磁鐵也有兩極,關鍵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去留心觀察周圍同學的電磁鐵兩極是否一樣。只要學生能找到不一樣的原因,那電磁鐵的磁極問題學生就能迎刃而解。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將學會不斷地去反思自己的活動。
4.電磁鐵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學習就是為生產、生活服務,主要可以采取讓學生交流、資料共享的方法,認識到電磁鐵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同時認識到電磁鐵為人們的工作帶來的巨大方便。有條件可以用學生天天接觸的電鈴做演示來說明電磁鐵的工作原理。
5.電與磁相互轉換的活動。教科書的兩個活動均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以根據情況,選其中的一個來做。活動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接觸到相互轉換的觀點。
學情分析
學生的`知識基礎是五年級“磁鐵”以及上一課時“電和磁”相關知識。電磁鐵是用電流的磁效應使鐵芯磁化而產生磁力的裝置。電磁鐵是電生磁的最直接應用,電磁鐵結構簡單、制作容易、呈現的現象有趣,可以開展適合學生水平的多種研究。主要有兩大活動:一、制作鐵釘電磁鐵;二、研究鐵釘電磁鐵的南北極。 “研究鐵釘電磁鐵的南北極”又有兩個主題活動:1、電磁鐵有沒有南北極?2、電磁鐵南北極與哪些因素有關?而 “電磁鐵南北極與哪些因素有關?”這個活動中,“線圈繞線方向、電池連接方法都與電磁鐵的南北極有關系”這一活動,,更適合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但在電磁鐵南北極的探究活動中,要受到“線圈繞線方向”、“電池連接方法”變量的影響。因此,引導學生控制好變量進行實驗探究,是幫助學生建立有關電磁鐵科學認識的關鍵。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使用的電池數量有關:電池少則磁力小,電池多則磁力大。
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線圈與鐵芯的距離、鐵芯粗細長短等因素有關系。
過程與方法:經歷一個完整的較深入的科學研究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進行檢驗、匯報交流、共享成果。
教學重點和難點
電磁鐵磁力的大小與使用的電池數量有關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4
教材分析
1、“人與環境”和前兩個單元構成“環境”部分,在前兩個單元的基礎上,研究“人和環境”的關系:人對環境有需求,人的行為對環境也有影響,人與自然要和協相處。
2、“環境與保護”單元是本冊的綜合,是對前幾個單元的概括和總結,突出了本冊的“環境”主題,教育學生要重視環境、保護環境。專題研究“做個環保小衛士”教育學生要將保護環境的行為落實到實際行動中,真正成為“保護環境的小衛士”。
學情分析
1.教師主觀分析:因為所學內容比較直觀,貼近生活,學生對此比較熟悉,應該感興趣。
2.學生認知發展分析:由于學習《科學》這門功課已有三年,學生要自己學習并拓寬知識面不會很難。
3.學生認知障礙點:環境的影響和人類息息相關,可是為什么說的和做的'不一樣。
教學目標
1.能分析出人類對自然的破壞最終影響人類自身生存的結論。
2.能通過角色扮演體會人類對環境破壞帶來的后果,能客觀地評價自己和其他同學扮演的水平。
3.能預測認為覆蓋某塊地時給生物造成那些影響。
4.能準確地描述實驗結果。
教學重點和難點
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感受和體驗人類的活動影響了環境,影響了其他生物的生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談話:人類的生存依賴于環境,環境的變化會影響人類的生存。人類的活動又影響著環境。那我們人類對環境有哪些影響呢?
2、出示課件,展示圖片,學生談感受。
二、探究活動。
活動一:動植物的“訴說”
1、學生以小組觀看有關自然環境的圖片和資料,自主選擇自然環境,并說出生活在其中的動植物。
2、小組活動:選擇角色,并討論分析“他”的生存對環境的需要。
3、課件出示反映人類活動的圖片,學生觀察,談感想。
4、角色扮演,小組內表演,并推選代表。
說說各自的食物、水源、住所和活動空間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談自己對人類的呼吁。
5、全班展示,表演,評價,談收獲。
活動二:改變一個小環境
1、小品展示學生日常生活行為,主題為:日常行為對環境的影響。
2、根據小品內容學生展開質疑:
這些活動真的會影響環境嗎?如何判定?如何驗證?
3、引導制定模擬實驗計劃。
4、預測實驗結果,小草會有什么“反應”。
5、動手實驗。
6、小結:注意做記錄,隨時觀察。
三、總結。
1、列舉人類哪些活動影響了周圍環境。
2、談實驗活動的感受。
四、教學后記:
引導學生明白人類對自然的破壞最終回會影響人類自身生存的結論。
板書設計
動植物的“訴說
第一組是森林 金絲猴 樹被人們砍光了,
抓我們送到動物園去,
剝奪了我們的自由
第二組是草原 跳鼠 人們在這里大量放牧,
草原退化,我們的同伴越來越少了
第三組是湖泊小魚 人們把亂丟垃圾,大規模捕撈,
恐怕那一天人類在也吃不到魚了。
那么對于那些小動物,花草樹木的控訴,我們該怎么做呢?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減少水和添加動物、植物會引發生態群落的變化。
過程與方法:嚴格控制條件進行實驗活動,堅持進行觀察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控制條件進行實驗,細致、準確地記錄看到的現象。
【教學重點】嚴格控制條件進行實驗活動,堅持進行觀察記錄。
【教學難點】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并注意收集實驗數據用事實說話。
【教學準備】準備若干魚、水、水草等材料。
【教學過程】
一、交流生態瓶,確定實驗方案:
1、交流:生態瓶里的生物生活得還好嗎?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態瓶里的動植物生活的比較好。
3、思索:如果改變生態瓶中的一些條件會怎樣呢?
4、引導:減少生態瓶里的水是改變生態瓶的非生物環境,增加生態瓶里的生物是改變生物的數量。
5、學生小組自由選擇其中的一種方案。
二、實驗一:減少生態瓶里的水:
1、實驗方法:選擇2個生態瓶,盡量一樣的,一個生態瓶的水減少一半,另一個水量不變,兩個生態瓶中的生物數量都不變。
2、引導:要觀察生物有什么變化,我們可以采用記錄小魚在改變前面一分鐘浮出水面上來的`次數。
3、進行實驗和觀察記錄。實驗結果:由于水量減少,動植物的生存空間減少,氧氣量減少,水少的小魚浮出水面的次數比較多。
三、實驗二:增加生態瓶里的生物:
1、實驗方法:選擇2個一樣的生態瓶,一個生態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個的小魚數量增加一倍,其他條件不變。
2、預測生態瓶里會發生什么變化?
3、同樣采用記錄小魚在改變前面一分鐘浮出水面上來的次數。
3、把實驗前后生物的活動情況進行對比并記錄,再得岀實驗結果:水草增加,產生的氧氣量就增加,魚浮出水面的次數會減少;小魚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魚浮到水面的次數會增多。
4、討論:如果小魚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會怎樣呢?(小魚浮出水面次數更多,甚至會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過多,影響植物對光的吸收,還會減少動物的活動空間,也會產生不良影響)。
四、總結拓展:
1、討論:要讓生態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們要注意什么?
2、回家繼續觀察生態瓶,嘗試寫科學觀察報告。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01-12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07-05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04-22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優秀06-19
(優選)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07-08
小學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06-19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紙04-25
青島版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01-26
青島版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