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四年級下冊科學教案8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四年級下冊科學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四年級下冊科學教案1
【教材簡析】
《種子長出了根》是《植物的生長變化》單元的第3課。
教科書中從學生熟悉的現象入手,提出本課的研究任務:植物根的生長變化、類型和作用。書中安排了大量的主題研究活動:1.研究植物根的生長。這是一個交流活動,交流的內容是觀察前一課中已經種下的種子的變化,因此前一節課的課后延伸與本節課的課前作業是一致的,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了解鳳仙花根的發展變化的過程。2.分析歸納根的類型。師生共同收集一些帶根的植物,讓學生全面觀察,利用簡單的表格對根進行記錄、分析、歸類,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分析能力。3.研究根的作用。我們從教科書中遴選部分資源,再結合本地植物根的特點,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了解植物不同的根以及根的作用。
【學生分析】
本課的學習是在學生學習了《種子里孕育著新生命》《種植鳳仙花》兩課的基礎上展開的,是單元教學中承上啟下的一課,承上是需要用到前兩節課學生種植后對植物的觀察記錄,啟下是為后面能夠有序地研究莖和葉的變化及作用做好鋪墊。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對身邊的植物并不陌生,也積累了一些觀察經驗,已經初步領悟到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是會發生變化的,但存在對植物觀察、描述不夠具體的現象,因此在教學前,教師要讓學生聚焦觀察植物的根部變化,從根的生長、類型和作用三方面進行觀察與思考,引發學生對植物根的生長變化的研究。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種子可以萌發成幼苗。
種子萌發先長根、再長莖和葉,根總是向下生長。
根能夠吸收水分、礦物質以及固定植物,維持植物生存。
生活在不同環境中植物根的外部形態具有不同的特點。
科學探究目標
能夠基于觀察描述種子的萌發過程。
能用畫圖的方法記錄根吸收水分的實驗現象。
能以實驗現象和生活現象為依據說明根的作用。
科學態度目標
在科學探究中,能以事實為依據調整自己的觀點。
樂于運用實驗的方法探究根的作用。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知道環境影響植物生存,具有環境保護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觀察植物根的生長變化并做好記錄,知道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難點:通過實驗驗證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前一節課的課后觀察記錄表,鳳仙花種子發芽實驗觀察杯,一些帶根的植物。
教師準備:種在玻璃杯中的鳳仙花的種子,一些帶根的植物。
【教學過程】
一、聚焦觀察、尋找規律
1.談話:通過精心培育,我們播下的.鳳仙花種子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我們交流一下鳳仙花種子萌發的情況。(學生匯報自己的發現)
(1)通過交流學生總結種子萌發的過程。
種子先長小芽,這個小芽逐漸長大就會變成根,鳳仙花的根就是由這個小芽長大形成的。
(2)大家能不能給這個小芽起個名字呢?
學生:對,這個小芽叫根芽!
教師:你知道根芽是種子里的哪部分變成的嗎?(胚根)
2.上節課,大家觀察了不用種子也能發芽的植物。現在,我們來交流討論一下自己的發現。
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總結出,根生長的方向有什么特點?
我們發現,根都是向下生長的。也就是說,不管我們種的時候怎么放種子,它的根永遠是向下生長的。同時我們還發現,根的生長速度比較快,幾天時間就長出來了。
3.研討:為什么剛才匯報的同學有的說種下的種子有些沒有萌發,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二、針對問題、分析歸納
1.說一說,除了剛才觀察的鳳仙花的根,你還見過哪些植物的根?(學生回答)
2.老師課前讓大家帶一些比較完整的植物的根,大家帶了哪些呢?
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蔥、菠菜、香菜、狗尾草、胡蘿卜、甘薯等常見植物的根。
3.觀察植物的根,填寫實驗觀察表。
植物名稱
根的形態特點
4.先根據植物根的形態特點進行分類,再找出它們的共同點起個名字。
5.根據學生的交流,歸納出直根系、須根系、變態根這三種根的類型。
6.留心觀察生活中常見的植物的根,它們分別屬于哪種類型的根。
三、實驗總結、發展思維
1.同學們想想,植物為什么能固定在土壤中?它的什么部分起了關鍵的作用?
2.舉例說明生活中哪些現象可以作為證據證明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3.指導學生看教科書第8頁右下圖,種子萌發先長出了根,推測根在植物生長過程中有什么作用。(完成學生活動手冊)
拿出課前布置的根的作用實驗記錄表,觀察記錄表上的數據和我們畫圖記錄所看到的現象并思考:試管中的水位變化說明了什么?
4.同學們都養過花,在養花的時候是需要細心呵護的,例如定時給花澆水施肥、松土等。想一想,我們給花澆的水、施的肥到哪里去了呢?
5.小結:根有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的作用。
四、拓展應用、實踐體驗
1.課后了解植物根的有關知識。
2.制作不同植物根的標本。
3.不同植物的根,形態特征不同。可以讓學生收集更多根的圖片并分類,說說根在維持植物生長的過程中發揮的作用。
4.繼續觀察實驗瓶里植物吸水的實驗,想想植物的根吸收的水分到哪里去了,再把它畫出來。
【板書設計】
種子長出了根
胚根—根芽—根
生長變化根向下生長
速度比較快
直根系
植物的根類型須根系
變態根
固定植物
作用
吸收水分
四年級下冊科學教案2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如果電能從一點流到另一點,這兩點之間一定構成一個電的通路。
2.知道可以用不同的連接方法組成電路。
科學探究目標
1.能用電路檢測器檢驗接線盒內電路的連接情況。
2.樂于思考,使用科學方法進行測試活動,運用比較、分析、推理解決問題。
科學態度目標
1.培養勇于挑戰、縝密推斷的態度。
2.樂于與他人交流自己的觀點。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發現電器內部多種的電路連接,感受科學技術應用的復雜性。
教學重難點
重點:用電路檢測器檢測接線盒內部的電路。
難點:根據檢測的結果判斷接線盒內部的連接情況。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電路檢測器、4個接線柱的接線盒(有3組通路)、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教學課件。
聚焦
1.引入:按動教室里日光燈的開關,使燈先熄滅再亮起。
2.提問:我們一按墻上的開關,電燈就亮起或熄滅,你們知道電燈的電路是怎么連接的嗎?(預設:不知道。)
3.講解:(教學提示:出示教材P31集成電路板圖片。)在一個真正的電路中,各個部件都是以不同的方式連接的。家庭電路中常用到接線盒,它不僅可以保護和連接電線,還方便維修。
4.追問:該怎么判斷接線盒內部哪里連通,哪里斷開呢?(預設:用電路檢測器檢測,根據小燈泡能否亮起來判斷。)
5.揭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將在不打開接線盒的情況下,通過電路檢測器來研究里面看不到的電路是怎樣連接的。(板書:里面是怎樣連接的)
【設計意圖】通過教室里的日光燈引發學生對看不見的電路的思考,激發學生對探究接線盒里面的電路如何連接的興趣。
探索與研討
探索一:檢測打不開的接線盒
1.過渡:給每個小組發一個接線盒,引導學生觀察接線盒外面的4個接線柱及其對應的數字標號。
2.布置任務:這4個接線柱在接線盒內部有的相連,有的不一定相連。不打開盒子,直接用電路檢測器來檢測,你們能知道哪兩個接線柱之間是通路嗎?請各個小組討論一下,如何用電路檢測器進行檢測,以及按照怎樣的順序去檢測才能把4個接線柱之間所有可能的連接都檢測到?
3.活動:指導學生根據小組討論的方法和順序檢測接線柱之間是通路還是斷路,并將檢測結果補充到接線柱通斷檢測記錄表中。(教學提示:提醒學生檢測電路前,先將電路檢測器的'兩個檢測頭接觸一下,以檢測它能否正常工作;并且,每兩個接線柱之間至少要檢測三次,以保證檢測的準確性。)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設計檢測方案并進行檢測,既檢驗了學生使用電路檢測器的情況,也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使學生學會科學的排列方法。
探索二:推測接線盒內部是怎樣連接的
1.過渡:說說你們的接線盒的檢測結果。(預設:電路檢測器的檢測頭接1號接線柱和其他接線柱時,小燈泡都不亮,說明1號接線柱和其他接線柱之間都是斷路;檢測頭接其他任意兩個接線柱時,小燈泡都亮,說明其他接線柱之間都是通路。)
2.布置任務:根據你們的檢測結果,請大家在組內討論各自小組的接線盒內部的電路可能是怎樣連接的,并將推測的連接方式用畫圖的方式記錄下來。接線盒內部可能的連接方式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根據檢測結果討論、推測接線盒內部的連接方式,訓練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尊重證據的科學態度。
拓展與小結
1.小結:不管多么復雜的電路,都是由很多簡單的電路通過不同的連接方式組合而成的。如果電能從一點流到另一點,這兩點之間一定構成一個電的通路。
2.提問:如果是5個或者6個接線柱的接線盒,怎樣才能毫無遺漏地檢測任意兩個接線柱之間的通斷情況?(預設:先給各個接線柱編號,再按照編號順序,逐一排列組合,如對于5個接線柱的接線盒,1號接線柱可依次和2、3、4、5號接線柱組合,
2號接線柱可依次和3、4、5號接線柱組合,以此類推。)
3.拓展:請大家課后嘗試測試5個接線柱的接線盒,并根據測試結果畫出可能的電路連接示意圖。
【設計意圖】增加接線盒的接線柱的數量,提高檢測難度,以此培養學生解決更加復雜問題的能力,在已有能力基礎上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本課通過指導學生用電路檢測器檢測接線盒內部的電路是怎樣連接的,使學生對電路的概念有了全面的理解,明白了電路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連接。在探究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檢測方式,指導學生使用科學的排列方式進行不遺漏、不重復、高效率、準確的測試,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在測試結束之后,安排學生通過測試結果對接線盒中電路的連接方式進行推測,并畫出電路連接示意圖,一方面檢驗學生對電路的理解,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后作業
見“狀元成才路”系列叢書《創優作業100分》對應課時訓練P26第三題。
三、選擇題。
1.檢測如圖的接線盒內電路的連接情況時,以下檢測順序最合理的是()。
A.1-2、2-4、1-4、1-3、1-4、3-4
B.1-2、1-3、1-4、2-3、2-4、3-4
C.1-2、2-3、1-4、3-4、1-3、2-4
2.在檢測電路之前,要將電路檢測器的兩個檢測頭接觸一下,這是為了()。
A.檢查它能否正常工作
B.提高檢測器的靈敏度
C.消耗檢測器的電流
3.在檢測接線盒的連接情況時,以下操作最合理的是()。
A.檢測不用按順序,不漏掉每個位置就好
B.組內分工明確,有操作員和記錄員
C.若不能檢測出結果,則可以打開接線盒記錄里面的電路連接情況
4.用一個電路檢測器檢測接線盒內部的連接情況,發現如下結果:
由圖可知,接線盒中的電路連接情況是()。
參考答案
三、1.B2.A3.B4.B
四年級下冊科學教案3
一、教學理念:
采用“做中學”的學習方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活動和交流機會,讓學生親自觀察、記錄兩周的天氣數據,網上搜索相關資料。使他們通過觀察、提問、設想、表達、交流的探究活動,獲得對天氣消息的直接認識,改善交往和語言能力,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建構基礎性的科學知識、獲得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二、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會用文字和圖表等方式觀察記錄天氣消息的方法。
·認識和掌握天氣預報的制作程。
·能傾聽其他同學的想法和建議。
2、知識與技能:
·掌握天氣預報的相關知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關心天氣變化相關數據和天氣預報。
。愿意與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三、教學重難點:
能對天氣的各個方面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并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并進行探究。
四、教學準備:
教師、學生準備:
(1)學生課前準備連續兩周的天氣數據資料。
(2)學生天氣及天氣預報的相關知識摘要。
(3)供學生活動用的圖表及天氣預報常規用具。
五、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老師讓大家收集兩周天氣的消息,同學們一定想讓大家來分享你的成果是不是?下面今天天氣消息發布會現在開始。有請主持人。(板書:發布天氣消息)
〔二〕、學生活動
1、學生模仿天氣預報員
2、 認真聽取同學的資料并提出相關建議。
3、誰來說說通過剛才的觀察,你發現了什么?并給大家展示一下。
〔三〕、研究天氣預報的制作過程
1、你還想天氣預報的哪些方面?
2、找到和你研究同樣問題的伙伴,與他們組成一個小組,制定研究計劃。討論:你們準備設計什么樣的方法研究你們想了解的問題?需要哪些實驗用品?
3、根據各小組所研究的問題,分別給學生展示相關的.圖片圖表。
4.匯報交流研究成果:通過剛才的研究,你們發現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結論?與你們預測的結果一致嗎?
〔四〕、拓展
今天我們通過天氣預報的研究,對天氣消息的各個方面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大家能不能根據你對天氣預報的了解,繼續為同學們發布天氣的消息呢?
六、教學反思:
小學生對天氣這樣的自然現象有著天生的研究興趣,但限于他們的觀察水平,他們的認識往往是籠統的,片面的。《發布天氣消息》一課的教學中,我采用了“探究”的學習方式,旨在引導學生按照科學家發現知識的過程來進行學習,讓學生親自參與對物體和自然現象的發現,讓他們通過觀察與實驗接觸現實,激發想象力,擴展思維,改善交往和語言能力。讓學生們親自探究,使他們通過觀察、提問、設想、表達、交流等探究活動,獲得對天氣知識豐富的直接認識。并在活動中改善了交往和語言能力,體驗到科學探究的過程、建構基礎性的科學知識、獲得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學生們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個個興趣盎然,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做到會用文字和圖畫等方式觀察記錄天氣的各項特征,會用簡單表格統計、整理天氣的各項指標等情況,活動過程中愿意與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課后很多學生對天氣的變化有了濃厚的興趣。他們在學習中都體驗到天氣的觀察與的生活關系,這對下一節課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
這樣的教學方式改變了學生“學”的行為,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者,也改變了教師“教”的行為,使教師成為學習的指導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伙伴。
四年級下冊科學教案4
授課時間:
累計1課時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電從能夠持續提供電能的電池的一端經過導線和用電器返回到電池的另一端,就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電路。
2.知道可以在電路中安裝開關來控制電路的通與斷。
科學探究目標
1.觀察電池盒、燈座和開關的結構,了解各部分的功能。
2.能將電池盒、燈座和開關連接到電路中,讓小燈泡亮起來。
3.會用簡易符號表示一個電路的不同部分,能畫出簡易電路圖。
科學態度目標
1.進一步培養探究電路的興趣。
2.增強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自信心。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1.知道科技在不斷的需求中創新和發展。
2.體驗電池盒、燈座等的發明給人類帶來的便利。
教學重難點
重點:將電池盒、燈座和開關連接到電路中,讓小燈泡亮起來,并能用開關控制電路的通與斷。
難點:用簡易符號畫出簡易電路圖。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燈座、電池盒、干電池、導線、開關、小燈泡、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學生實驗材料1套、小電風扇或小電動機、教學課件。
聚焦
1.回顧:上一節課我們是怎樣點亮小燈泡的?(預設:電池正、負極通過導線分別與小燈泡的兩個連接點相連。)小燈泡和電池的連接點在哪里?(預設:小燈泡的兩個連接點分別在小燈泡頂端和燈口,電池的連接點分別在正、負極。)電流是如何通過小燈泡的?(預設:電從電池的正極流出,通過導線流到小燈泡的一個連接點,再經過與連接點相連的金屬架流到燈絲,并從另一個金屬架流到另一個連接點,最后通過連接點回到電池的負極。)
2.活動:通過上次課的學習,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電路是由什么組成的。你們能組裝一個電路嗎?(教學提示:給每組分發一節干電池、兩根導線和一個小燈泡,比一比哪個小組能最快把小燈泡點亮。)
3.揭題:大家都完成得很迅速。這種由電池、導線以及小燈泡組成的電路稱為簡易電路,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簡易電路。(板書:簡易電路)
【設計意圖】通過問答的形式幫助學生回顧上一課獲得的知識,分享點亮小燈泡獲得的經驗;然后通過快速點亮小燈泡的活動,幫助學生從理論走向實踐、從獲取知識走向遷移應用以及投入后面的科學實踐活動。
探索與研討
探索一:組裝一個電路
1.過渡:我們這樣用手按著來點亮小燈泡,一松手小燈泡就不亮了,是不是很不方便呢?(預設:是的。)請大家觀察教室里的燈或回憶家里裝的燈,有什么辦法讓我們更方便地操作呢?(預設:可以用膠帶之類的東西把導線和小燈泡的連接點固定。)
2.提問:(教學提示:逐個出示電池盒和燈座,指導學生仔細觀察。)這兩個工具分別是電池盒和燈座,大家猜猜它們是干什么用的?(預設:固定電池和小燈泡。)它們的結構有什么特點?(預設:電池盒中間有一個大凹槽,兩端分別裝有銅片,并連接著外面兩個接頭的彈簧夾;燈座中間有一個螺旋狀的螺口,旁邊是兩個接線頭,分別連接有一個彈簧夾。)
3.演示:請學生上臺演示電池盒和燈座的安裝方法,確保每一名學生都學會使用電池盒和燈座。
4.布置任務:請大家利用電池盒和燈座組裝一個簡易電路。(教學提示:出示組裝簡易電路的步驟。)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電池盒和燈座的結構,思考這些構造的用途,并邀請學生演示安裝方法,讓學生理解這兩個工具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完成電路組裝。再通過組裝活動強化學生對電路的各部分要相互連接、形成完整通路的認識。
探索二:在電路中安裝開關
1.過渡:現在,不用我們用手按著,小燈泡也能一直發光了。
2.提問:如果現在想讓小燈泡熄滅,我們該怎么做?(預設:把導線從彈簧夾上拆下來;將電池拆下來。)
3.追問:這樣是不是也很麻煩?有什么方便控制小燈泡亮與滅的好方法嗎?(預設:在電路中加一個開關。)
4.活動:出示開關,引導學生觀察開關的結構,分析其特點,并討論開關是怎樣控制電路中電流的通與斷的。(預設:開關中間是一個一端帶塑料按鈕的金屬簧片,不帶按鈕的一端連接在彈簧夾上。有按鈕的一端抬起,下方對準另一個彈簧夾的接頭。用手按住塑料按鈕,電路接通;松手后金屬簧片彈起,電路斷開。)
5.布置任務:接下來,請大家嘗試著把開關連接在電路中,并使用開關來控制電路的通與斷。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觀察開關的結構,思考開關的用法,然后嘗試把開關連接到電路中,并使用開關控制小燈泡的亮與滅,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電路概念的理解,同時感受開關具有控制電路的作用。
探索三:畫電路連接圖
1.過渡:我們已經能用導線、電池、小燈泡和開關組成一個電路了,如果要把我們的連接方法都記錄下來,我們可以怎么畫?(教學提示:出示教材P28電路實物圖。)
2.講解:如果我們在實驗記錄時都畫實物圖,會比較費時間。因此,我們可以用簡單的、特定的符號來表示電器元件,將實物電路畫成簡易電路圖。通常,我們用代表小燈泡,代表電池,代表開關,再用畫線來代替導線,將它們連接起來,最后用小圓點標出連接點。
3.活動:指導學生在學生活動手冊上畫出簡易電路圖。
【設計意圖】通過認識常用的電器元件代表符號,引導學生用符號繪制簡易電路圖,記錄自己的連接方法。指導學生用箭頭標出電流的路徑,為學生今后組建和連接更加復雜的電路打好基礎。
拓展與小結
1.小結:在電路中,電是持續流動的,電流動的路徑是從電池的'正極出發,經過導線和用電器,再流回電池的負極。開關能控制電路中電流的通與斷。
2.提問:我們已經發現電路是一個閉合的回路,在電路中哪些電器元件是必備的?(預設:用電器、電源、開關和導線。)
3.追問:如果我們將小燈泡換成小風扇或小電動機,會有什么現象?(預設:小風扇或小電動機會轉動。)
4.拓展:出示小風扇或小電動機,連接到電路中讓學生觀察。
【設計意圖】將用電器拓展到小風扇或小電動機,拓展學生對電路的認識,提升學生連接電路的能力。
板書設計
2.3簡易電路
電路概念:電從電池正極出發,經過導線和用電器回到
電池負極,形成閉合回路
電路組成:電源、導線、用電器、開關
電器元件符號:簡易電路圖:
教學反思
在上節課的學習中,對于如何點亮小燈泡,學生已獲得了一定的經驗。本節課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學會使用新的裝置——燈座和電池盒,并用導線連接完整的電路。在使用這些電器元件組裝電路的過程中,學生將獲得更多組裝電路的經驗。根據這樣的理念,本課首先讓學生點亮小燈泡,再通過討論引導學生發現,只用一根導線和電池點亮小燈泡很不方便,順勢引入電池盒和燈座。接著讓學生利用電池盒和燈座連接一個能點亮小燈泡的電路,使學生掌握電池盒和燈座的安裝方法。再引入開關,使學生發現開關能控制電路中電流的通與斷。最后學習繪制簡易電路圖,加深學生對電路概念的理解。
課后作業
見“狀元成才路”系列叢書《創優作業100分》對應課時訓練P22第二題。
判斷題。
1.連接電路時,小燈泡的兩個連接點與燈座的兩個連接點要相接觸。( )
2.開關的連接點只有一個,在開關的一端。( )
3.一個完整的電路不能缺少開關,否則小燈泡不能被點亮。( )
4.在電路中,電是持續流動的,從電池的負極流出,回到正極。( )
參考答案
二、1.√2.×3.×4.×
四年級下冊科學教案5
第2課點亮小燈泡
(教材P24~25)
授課時間:
______________累計____1____課時
點亮小燈泡
新授課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只有電流通過燈絲時小燈泡才會發光。
2.知道利用電來點亮一只小燈泡需要一個包括電池、導線在內的完整的閉合回路。
3.知道一個完整的電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用多種方法建立起來。
4.知道電池兩端直接用導線連接在一起,就會發生短路。
科學探究目標
1.能用電源、導線和小燈泡連接簡單電路。
2.能觀察、描述和記錄點亮小燈泡的實驗現象。
3.能根據實驗現象對電流的流向做出大膽的想象與推測。
科學態度目標
1.體會對周圍事物進行有目的、細致觀察的樂趣。
2.敢于根據現象做出大膽的想象與推測。
3.激發進一步探究電的興趣。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體會點亮小燈泡過程中運用科學知識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點亮小燈泡,讓學生初步建立電路的概念。
難點:推測電在連接裝置中是怎樣流動的。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小燈泡、1.5伏的干電池、導線、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電池和小燈泡的實物圖、教學課件。
聚焦
1.引入:手電筒大家都非常熟悉,你們知道手電筒中的小燈泡是怎樣亮起來的嗎?(預設:打開開關,小燈泡就會亮。)只需要打開開關嗎?
2.演示:出示一個手電筒,打開開關,并用手電筒照射墻壁。然后關閉手電筒,取出手電筒內的電池,再次打開開關并重復幾次,引導學生發現手電筒的小燈泡不亮。
3.提問:取出電池后,即使打開開關,手電筒的小燈泡也不亮,說明必須還要有電池,小燈泡才會亮。這是為什么呢?(預設:電池能給小燈泡提供能量。)
4.講解:安裝了電池的手電筒,打開開關后,會有電流通過小燈泡的燈絲,小燈泡就亮了。
5.布置任務:如果有導線和電池,你們能讓小燈泡亮起來嗎?(教學提示:出示電池和小燈泡的實物圖。)請大家用畫線的方法代替導線,把你們認為能讓小燈泡亮起來的方法畫出來。
6.揭題:大家的想法究竟對不對呢?今天,我們就來嘗試點亮小燈泡。(板書:點亮小燈泡)
【設計意圖】
通過學生熟悉的手電筒引入電路的相關知識,將生活中的現象轉化為可探究的問題,激發學生親自動手實踐的興趣。畫圖活動能引導學生思考,為后續開展的實踐活動做鋪墊。
探索與研討
探索一:觀察小燈泡
1.過渡:大家對如何使小燈泡亮起來都有自己的想法,那么,小燈泡內部的結構又是怎樣的呢?
2.活動:引導學生把自己頭腦中的“小燈泡”畫出來,然后交流各自所畫的'小燈泡。
3.提問:你們畫的小燈泡有哪些結構?(預設:有玻璃外殼、燈絲和支架。)
4.布置任務:(教學提示:分發小燈泡。)請大家仔細觀察小燈泡的結構,看看和自己畫的有什么不同。(教學提示:提示學生關注小燈泡的發光部位。)
5.講解:出示小燈泡結構示意圖,并簡要介紹各部分的作用。
【設計意圖】
通過觀察小燈泡的結構,引起學生對小燈泡發光部位和各部分作用的關注,以此為基礎開展后續“點亮小燈泡”的活動,能有效避免學生進行過多的錯誤嘗試,提高課堂效率。
探索二:點亮小燈泡
1.過渡:前面我們用畫線代替導線的方式把我們認為能讓小燈泡亮起來的方法畫出來了,接下來,我們就用實物測試一下,看看自己的方法是否可行。
2.布置任務:(教學提示:給各小組分發1根導線和1節干電池。)我們已經了解了小燈泡的結構,現在,請大家仔細觀察并說一說導線和干電池的結構。(預設:導線大約10厘米長,兩端的外包皮已除去;干電池的一端有突出的金屬帽,并標有“+”號,另一端扁平,并標有“-”號。)
3.講解:干電池的金屬銅帽端是正極,用“+”號表示;另一端是負極,用“-”號表示。當導線直接與電池的正、負極相連,而沒有經過小燈泡時,就會造成短路。短路時,電池中的電會很快消耗完,并且電池還會在一瞬間發熱變燙,甚至可能爆炸。所以,在實驗中要避免出現短路。
4.活動:指導學生嘗試多種方法用導線和電池讓小燈泡亮起來,并記錄哪些連接能點亮小燈泡,哪些連接不能點亮小燈泡。提醒學生禁止用導線將電池的兩極直接連接起來。
5.交流:指導學生展示實驗記錄,交流哪些連接能點亮小燈泡,哪些連接不能點亮小燈泡。
6.提問:有電流通過小燈泡,小燈泡才會發光。在大家所記錄的能點亮小燈泡的連接方法中,電流是怎樣流動的呢?(教學提示:引導學生嘗試用手指比畫出電流的路徑。)
【設計意圖】在對材料有了初步的認識之后,引導學生嘗試點亮小燈泡,能夠幫助學生建構電路的概念,引發學生對電在簡單電路中如何流動的思考,并在實踐中增強學生的安全用電意識。
研討匯報
拓展與小結
1.小結:點亮小燈泡需要一個包括電池、導線在內的完整電路,即電流從電池的正極流出經過導線、小燈泡回到電池的負極,形成一個完整、封閉的回路。如果電流從電源的正極未流過用電器直接流回到電源的負極,這樣的連接叫作短路;如果沒有形成一個完整、封閉的回路,這樣的連接叫作斷路。
2.布置任務:請大家觀察學生活動手冊上拓展活動部分的電路連接圖,判斷哪些能夠點亮小燈泡,哪些不能點亮小燈泡。能點亮的用箭頭在連接圖上畫出電流的路徑,不能的請說明理由。
【設計意圖】通過對多種電路連接圖的判斷,引導學生應用學到的電路知識,強化學生應對電路和電流的理解。電路:由電源、用電器、開關、導線等組成的電流路徑。
教學反思
用導線和電池使小燈泡亮起來的活動并不難,但學生不一定了解電路的真正意義。為什么這樣連接小燈泡就能亮,是引導學生認知的重點。因此,本課先引導學生觀察小燈泡的構造,并重點關注小燈泡的發光部位,幫助學生聚焦是電流通過燈絲使小燈泡發光的。然后引發學生思考如何點亮小燈泡,并指導學生在實踐中去嘗試點亮小燈泡,從而形成“電路是電流通過的封閉回路”這一初步的電路概念。
課后作業
見“狀元成才路”系列叢書《創優作業100分》對應課時訓練P20~21第二、三題。
四年級下冊科學教案6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綠色開花植物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部分構成。它們能夠幫助植物滿足自身的需要。
2、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實的過程中要發生一系列的變化。
過程與方法:
1、解剖油菜花并觀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的特征;
2、觀察一株油菜上花的變化過程并用畫圖的方式記錄油菜花變成油菜莢的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
獲得親近自然的情感體驗,產生探究各種各樣的花的濃厚興趣。
【教學重點】學習使用解剖的方法觀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特征。
【教學難點】花到形成果實的變化過程。
【教學準備】
演示:油菜花變化過程的圖片,課件。
分組:開花的油菜植株,鑷子、放大鏡、膠帶、剪刀,白紙、觀察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單元概述:從今天開始,我們進入非常有趣的《新的生命》單元。本單元共有7課,我們要一起來研究植物和動物是怎樣繁殖后代的。請一位同學朗讀單元導語:“春天……”
出示開花的油菜植株。這是什么植物?同學們平時認真地觀察過花嗎?讓我們一起進入花的世界吧!板書課題:油菜花開了
二、探究過程
1、觀察一棵油菜。
(1)請同學們說說油菜長得怎么樣?區分油菜的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
(2)油菜和鳳仙花都有根、莖、葉、花、果實、種子。這樣的植物叫綠色開花植物﹙板書﹚,它們都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部分構成。
(3)請同學再說出幾種綠色開花植物。
2、觀察一朵油菜花。
(1) 觀察:
從油菜上摘一朵油菜花。用放大鏡觀察一朵油菜花。
在小組里描述所觀察到的這朵油菜花。
注意萼、瓣、蕊的讀音。
(2)解剖:
學習使用鑷子解剖一朵油菜花。
示范:鑷子的使用和解剖的順序;
解剖的油菜花。
將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用膠帶貼在觀察記錄表上。
觀察解剖后的油菜花的各個部分。
填寫“油菜花的.觀察記錄表”。
(3)交流。
(4)小結: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個部分組成的。油菜花有四片花瓣。
3、觀察一棵油菜的花。
(1) 一棵油菜上的花是同時開放的嗎?
(2) 數數一棵油菜上有幾朵花?幾個花蕾?
(3) 除了花和花蕾外,油菜花謝了以后留下的部分是什么?
(4)觀察一個花蕾;推測這個花蕾未來的變化。
畫油菜花變成油菜莢的變化順序圖。
三、小結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實的過程中要發生一系列的變化。
四、布置課外活動作業:
采集各種各樣的花,下節課帶來。
五、板書設計
油菜花開了
根、莖、葉、花、果實、種子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教學后記:
四年級下冊科學教案7
【教材簡析】
《莖和葉》是《植物的生長變化》單元的第4課。
這節課是在學生了解了植物的根可以吸收水分的基礎上,繼續研究莖和葉的作用。教科書從觀察一株完整的鳳仙花入手,聚焦到莖和葉的作用上。本課引導學生通過借助工具解剖,對莖的內部構造進行觀察,并通過實驗現象,推想植物體內水分運輸的過程,通過課前給葉片上套塑料袋和用黑色卡紙遮住葉片這兩個實驗,引發學生的科學思維,通過對比實驗的分析與推測,得出葉有吸收陽光和蒸騰水分的作用,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能力,并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認識到科學研究要尊重證據。
【學生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對身邊的植物并不陌生,也積累了一些觀察經驗,已經初步領悟到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是會發生變化的,但存在對植物觀察、描述不夠具體的現象。因此老師在進行教學前,要讓學生聚焦觀察植物的莖、葉的變化,利用“把植物的莖泡在紅墨水里、用黑色卡紙遮住葉面、用干燥的塑料袋罩住大的葉子”等課前準備活動,引發學生對莖、葉是否會變化的思考及持續觀察的動機,激發學生對植物莖、葉的'研究興趣。通過學生對植物的莖和葉的對比觀察、解剖,知道莖和葉具有一定的特殊功能,從而更進一步認識植物的生命特征,增強學生熱愛植物、熱愛科學的情感。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莖和葉是植物體的營養器官。
不同環境中植物的莖、葉外部形態不同。
莖具有支撐植物以及運輸水分和養料的作用。
葉能吸收陽光制造養料維持植物生存。
葉能蒸騰水分調節體溫維持植物正常的生命活動。
科學探究目標
能基于觀察描述鳳仙花葉在莖上分布的樣子,發現其生長規律。
能夠基于觀察及已有認知推測莖與葉的功能。
能夠利用實驗收集證據驗證推測,得出結論。
科學態度目標
對莖與葉的作用表現出探究的興趣。
尊重事實,能依據事實調整自己的想法。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意識到環境影響植物生長,具有保護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知道植物的莖和葉的作用。
難點:1.引導學生用橫切和縱切的實驗方法探究莖有運輸水分的作用。
2.通過觀察探究,引發學生科學思維,推測葉的作用。
【教學準備】
1.選取一段浸泡過紅墨水的鳳仙花的莖,一把小刀。
2.課前一周,在鳳仙花植株上選一片葉子用黑卡紙遮住。
3.選一種葉片較大的植物,在其中一片葉子上套上干燥的塑料袋。
4.課前導學:學生觀察鳳仙花形態特征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種植的鳳仙花,莖越長越高,葉越來越多,你們想過莖為什么會長高,葉為什么會越來越多嗎?它們對植物生存分別有什么作用呢?
今天,我們帶著這些疑問來探究植物的莖和葉。
1.學生匯報課前所觀察到的鳳仙花的形態特征。
2.教師引導學生推測莖和葉的作用。
學習新知
(一)探究莖的運輸作用
1.同學們,課前老師讓你們把植物的莖浸泡在紅墨水中。現在,請你們仔細觀察一下,莖有什么變化?
2.學生回答:莖的內部變紅了。
3.提問:莖為什么會變紅?這個紅色是從哪里來的?
4.學生猜想。
5.我們怎樣才能觀察到莖的內部呢?
6.可以有幾種切莖的方法?
7.學生交流、徒手演示。
8.教師邊講解邊演示。
切莖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橫著切,這種方法叫“橫切”。你能猜出來第二種方法怎么切嗎?可以豎著切,這種切法叫什么?科學上這種切法不叫“豎切”,我們把它叫做“縱切”。
教師強調注意事項:
(1)先橫切,再縱切。
(2)在使用小刀時要注意安全,不要傷著手。
(3)切完后,認真觀察切面莖內紅色的部分,說說它是什么樣子的,并畫在實驗記錄表上。
(4)實驗完成后整理好實驗器材,保持桌面的整潔。
9.學生分組探究、觀察并交流。
10.小結:植物的莖有運輸水分的作用。
(二)研究葉的蒸騰作用
1.大家想一想,莖把根部吸收的水分運送到哪里去了?課前老師要求同學們選一種葉片較大的植物,在葉片上套一個干燥的塑料袋。你們在塑料袋內發現了什么?(塑料袋內壁有小水珠)
2.請同學們想一想,這些小水珠是哪里來的?
3.小水珠是從葉子上散發出來的。在科學中,我們稱葉子這種散發水分的本領叫蒸騰,葉的這種作用叫蒸騰作用。蒸騰作用可以降低葉面溫度,對植物起保護作用,同時還可以濕潤周圍的環境。
(三)研究葉的吸收陽光作用
1.7天前,老師安排同學們在鳳仙花上選一片葉子用黑色卡紙遮住,使它見不到陽光。現在,猜一猜這片葉子和其他葉子相比,會有什么變化?把你們的猜想記下來。
2.同學們的猜想到底對不對呢?現在,我們一起來揭開謎底吧!(取下黑卡紙,進行觀察)
3.學生匯報觀察到的現象。
4.小結:葉有吸收陽光的作用。
三、研討交流
1.不同植物的莖葉各不相同,你見過哪些?學生交流匯報。
2.(播放教學課件)觀察這些不同形態的莖,說說它們的特征,并給莖分類。
3.(播放教學課件)觀察不同形態的葉,說說這些植物的葉子為什么差別這么大?它們分別適合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中?舉例說明哪些植物適合生活在水中、沙漠等環境里。
四、拓展延伸
1.植物的莖和葉除了運輸水分、吸收陽光、蒸騰作用外,還有什么作用?(繁殖后代)。
2.課后,我們還可以進行小調查,看看哪些植物可以用莖或葉繁殖。
【板書設計】
莖和葉
支撐
莖的作用
運輸水分
吸收陽光
葉的作用
蒸騰水分
【活動手冊使用說明】
235585096520第一部分,用畫圖的方式記錄鳳仙花葉子在莖上的分布樣子。要求畫面呈現出葉子之間的位置關系,用簡單的線條記錄也可以。
23558501457960第二部分,推測植物生活的環境并說明理由,教師指導學生用文字記錄下來。圖1植物是浮萍,生活在水中,推測的理由是它的根細小,在水中生活的植物不需要根吸收更多的水分。圖2是橡膠樹,生活在雨水豐富的熱帶環境,推測的理由是它的葉片很大,可以蒸騰更多的水分。圖3是仙人球,生活在干旱的沙漠中,推測的理由是葉子呈針狀,可以減少水分的蒸發。圖4是胡楊樹,生活在缺水的戈壁灘,推測的理由是它的根很長、根系很發達,可以深入土壤吸收更多的水分。
四年級下冊科學教案8
【教材簡析】
《鳳仙花的一生》是《植物的生長變化》單元的第8課。
這是本單元的最后一課,也是種植鳳仙花活動的總結課。經歷了長達幾個月的種植活動,同學們親歷了從播下一粒鳳仙花的種子,到收獲更多的鳳仙花的種子。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鳳仙花進行栽培、管理、觀察、記錄,形成了對鳳仙花的一個生命周期的認識;知道了鳳仙花的幾個階段所要經歷的時間,以及鳳仙花的基本組成部分;同時,對其他植物的生長周期有了一定的了解。
本課主要包括的內容有:
(一)展示并交流種植的鳳仙花生長變化記錄,說一說對鳳仙花生命周期的認識。
(二)將我們記錄的不同時期鳳仙花的圖片,按生長的順序排列。
(三)根據觀察記錄,了解鳳仙花在一個生命周期中的幾個階段所要經歷的基本時間。完成計算鳳仙花從播種到子葉出土、長出花蕾、開花、結果、果實開裂、植物枯死所需的時間,填寫出每兩個相鄰的階段間生長發育所經歷的基本時間。
(四)根據記錄的不同階段鳳仙花植株的高度,制作鳳仙花高度變化統計圖,分析鳳仙花生長高度變化的規律。
(五)研討:哪些現象可以說明水、陽光、空氣溫度對植物的影響;說出鳳仙花的各部位的作用;總結鳳仙花的生命周期。
【學生分析】
四年級學生對大自然充滿了好奇,喜歡探究實驗,但缺乏長期觀察的耐心。在經歷了種植鳳仙花的整個過程后,學生通過親歷栽培、管理鳳仙花的實踐活動,更好地了解科學探究的精神,對于整理分析鳳仙花的生長變化情況起到了良好的鋪墊作用。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會有一定的提高。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綠色開花植物通常會經歷種子萌發、幼苗生長發育、開花結果、衰老死亡的過程。
綠色開花植物一般由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組成。
植物根、莖、葉為其生存提供營養物質,花、果實、種子幫助其繁衍后代。
植物維持生命需要水、陽光、空氣和適宜的溫度。
科學探究目標
能用表格、統計圖表等方式整理觀察記錄的信息。
能基于觀察記錄有依據的描述鳳仙花一生的生長變化過程。
能夠依據證據,運用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植物生長變化規律及生命需求等結論。
科學態度目標
能夠以事實為依據陳述自己的觀點、接納他人的觀點。
能繼續保持研究植物生長變化的興趣。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意識到環境變化影響植物的'生存和繁殖,具有保護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1.綜合運用感官并用比較的方法觀察不同植物種子的外部形態特征,理解種子是多種多樣的。
2.運用解剖的方法觀察比較種子的內部結構,了解種子的共同特征,理解種子中孕育著新生命。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植物生長變化的觀察記錄表、照片、觀察日記等。
教師準備:各階段的鳳仙花植物圖、長著果實的鳳仙花植株、教學課件、多媒體資源。
【教學過程】
一、交流分享
經過長達幾個月的種植活動,我們親歷了栽培、管理鳳仙花的過程,觀察記錄了鳳仙花一生的生長變化。在開始種植鳳仙花的時候,老師就鼓勵大家用不同方式記錄鳳仙花的生長變化情況,同時完成觀察記錄總表。
現在,請同學們來展示各自的觀察記錄情況,說一說你有什么體會,還有什么發現。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展示匯報。
學生交流展示自己的觀察記錄,有照片的形式、圖文并茂的形式、繪畫的形式、作文的形式、手抄報的形式等,匯報在種植鳳仙花過程中的發現和體會。
二、探究鳳仙花的一生
1.教師出示教學課件。
根據我們的觀察記錄,同學們可以將上面不同時期鳳仙花的圖片,按生長順序排列起來嗎?
學生排列不同時期鳳仙花的圖片,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植物的生長變化規律共同判斷,最后排列出鳳仙花正確的生長順序。
2.提出問題:鳳仙花的生命周期有多長呢?
(1)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再引導學生根據觀察記錄,計算鳳仙花從播種到結出新的種子需要多長時間。最后,小組合作完成下面表格。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學生總結鳳仙花的生長變化,從播種到子葉出土、長出花蕾、開花、結果、果實開裂、植物枯死,鳳仙花大概要經歷140天左右。
3.我們從鳳仙花生長的不同階段,分析了鳳仙花的生長周期。大家看看,鳳仙花每個階段植株的高度有什么變化?
上課前,教師請同學根據記錄的不同階段鳳仙花植株的高度,完成活動手冊鳳仙花
高度變化統計圖。
學生匯報交流,教師引導總結鳳仙花植株高度變化規律是先快后慢。當植株處于生長初期的時候,土壤里面會有充足的養分,可以供給植株生長,所以植株的生長高度就會很快。等慢慢到了生長后期,也就是開花結果的時候,土壤里面的養分會變少,而且多用于繁殖,因此它的生長高度就會變得很慢。
三、研究討論
1.在種植鳳仙花的過程中,哪些現象可以說明水、陽光、空氣、溫度等因素會影響植物的生長情況?
學生交流,教師引導學生總結:通過種植鳳仙花的過程,結合本單元所學的知識,分析光照充足的樹,會長得更大、樹葉更多;森林里的樹因為水分充足長得更快;南方的樹比北方的樹多,這些都證明植物的生長離不開水、陽光、空氣、溫度。
2.成熟的鳳仙花植株包括哪幾部分?每部分有什么作用?
學生討論交流,總結成熟的鳳仙花植株包括:根、莖、葉、花、果實、種子。
鳳仙花的根莖部分是整個植株的主要部分,為其他部分的生長提供所需要的水源和養分;花和葉具有觀賞性;果實和種子主要起到再生繁殖的作用。
四、課堂拓展
1.在組織學生制作模型前,教師可以先展示一個鳳仙花或其他植物的實物模型或模型照片,引導學生設計自己的鳳仙花模型圖。模型的制作的材料可以選擇扭扭棒、彩紙、膠帶、橡皮泥等,可以建議小組成員分別制作不同時期的鳳仙花模型,然后按生長順序擺放展示并與同伴進行交流。
2.想一想,不同植物的生長變化,與鳳仙花相比,它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是什么?
學生交流討論,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植物的相同點與不同點,理解植物的多樣性。
植物生長的共同特征是:生長在一定的環境里,都需要水分、陽光、空氣和營養,都會生長發育,都會繁殖后代,都有從生到死的生命過程。
植物生長的不同點是:不是所有植物都是用種子繁殖后代,也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會經歷和鳳仙花一樣的生長周期。
五、課后延伸
學生通過種植、觀察、研究鳳仙花的親歷活動,對種植觀察植物產生濃厚的興趣,希望能自覺開展種植、觀察其他植物的生長變化情況,從而豐富對植物一生生長變化的認識。
【板書設計】
鳳仙花的一生
播種→發芽→長出莖葉→長出花蕾→開花→結果→形成種子
鳳仙花的一生:要經過140天左右
鳳仙花的結構:根、莖、葉、花、果實、種子
【活動手冊使用說明】
活動手冊有兩個部分的內容。
第一部分是制作鳳仙花高度變化的統計圖。制作時,教師要先指導學生一起描出2~3個點,并用直線連接起來,其余的讓學生獨立完成。
第二部分是做鳳仙花模型圖。學生先在活動手冊上寫出制作模型準備使用的材料,再畫出鳳仙花模型設計圖,最后用文字標出鳳仙花植株的各個部分。要求學生課后按照設計圖親自制作鳳仙花模型,教師要在適當時候組織學生展示交流。
【四年級下冊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四年級下冊科學教案04-02
四年級下冊科學教案05-08
小學四年級科學教案下冊01-08
四年級下冊科學教案(7篇)04-02
四年級下冊科學教案7篇04-02
四年級下冊科學教案(通用14篇)06-17
一年級下冊科學教案05-05
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08-26
三年級下冊科學教案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