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科學《浮力》教案9篇[必備]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年級科學《浮力》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五年級科學《浮力》教案1
一、 教學背景分析
(一) 教學內容分析
《浮力》一課處于科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浮與沉》中的第五課。前四課對初步認識了物體在水中的浮沉,為本科對浮力的認識與測量打下基礎。
(二) 學生情況分析
通過《浮與沉》中物體在水中是浮還是沉、浮沉與什么因素有關、橡皮泥在水中的浮沉、造一艘小船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認識到物體在水中的浮沉現象。對定義物體在水中受到浮力做好了鋪墊,并能促使學生探索浮力的大小。
(三) 教學方法與手段說明
本課將以探究式的教學方法,激起學生對浮力學習的興趣。通過問答引導學生自覺組織觀察、實驗、解決問題。經多次多種實驗,與學生一起總結實驗得出的結果。
(四) 技術準備
實驗材料:水槽、燒杯、量筒、測力計、小木塊、泡沫塊、小滑輪、細線
演示材料:課件
二、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在水中的物體都會受到浮力的.作用,通過實驗測量出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二)能力目標
通過對浮力的學習,培養學生觀察能力。通過實驗與實踐體驗,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分析數據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浮力的學習與實驗測量,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五)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浮力的存在,通過實驗測量不同物體在水中所收到的浮力。
難點:理解下沉的物體在水中也收到浮力,通過物體下沉的排水量分析物體下沉過程中浮力的變化。
三、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曹沖稱象的故事引出曹沖利用水中的浮力稱象。提問:什么是浮力?
(二) 學習新知
1. 感受浮力
把泡沫塊放入裝有水的燒杯中,觀察泡沫塊在水中的位置,用手指輕輕地慢慢地往下壓,感受水通過泡沫塊傳來的阻礙。(小組學生輪流試驗)
學生回答:什么是浮力?(引導學生回答)
總結:水阻止物體下沉的力是浮力。
2. 測量浮力的大小
1)學生思考:怎樣測量浮力的大小?(每個實驗小組提供滑輪、水槽、測力計、量筒、細線等實驗器材)學生猜想用什么方法測量浮力。
2)總結學生給出的方法,與原設計的方法結合,引導學生進行測量實驗。
a) 先用測力計測量泡沫塊受到的重力大小并記錄。
b) 然后,將滑輪固定在燒杯底,細線通過滑輪連接泡沫塊和測力計(如圖1)。
c) 接著,輕輕拉動測力計,讓泡沫塊分別處于小部分沒入水中、大部分沒入水中、全
部沒入水中三個狀態。當泡沫塊處于任一狀態時,分別記錄測力計的度數和量筒量得的泡沫塊入水排開的水量。
圖1
3)根據課本給出的圖示(圖2),列出浮力的計算方法:浮力=重力+拉力。學生根據記錄表中的數據對泡沫塊處于不同狀態所受的浮力的大小進行計算。得出浮力的大小。
圖2
4)實驗小組測量小木塊各個沉沒狀態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實驗結束,各小組報告測量和計算所得的浮力大小。
5)提問:物體沉沒過程中,排水量的變化是怎樣的?(物體逐漸下沉,排水量越來越多,物體完全沒入水中后,繼續下沉,排水量沒有繼續增加。)
6)總結:物體浸入水中部分越多,物體受到的浮力越大;當物體完全浸入水中后,浮力大小不再改變。
(三)鞏固新知
學生課下測量大小不一的泡沫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并記錄下來。
三、板書設計
浮力
浮力:水阻止物體下沉的力是浮力
五年級科學《浮力》教案2
教學目標
1、認識一切浸在液體中的物體都受到浮力作用,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
2、能認識浮力產生的原因。
3、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在液體中所受的浮力。
4、能認識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教學重難點
重點: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難點:運用實驗和分析的方法得出浮力產生的原因。
教學工具
多媒體、板書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提出問題:1.船為什么能在海面上航行?2.救生圈、救生衣的作用是什么?
板書:第二節阿基米德原理
(二)出示學習目標
課件展示學習目標,指導學生觀看。過渡語:看完了沒有?
二、先學
(一)出示自學指導
請同學們認真默讀課本P49----P52內容,要求邊看、邊劃、邊記。
1、看課本p49圖10.1-1回答,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
2、根據圖10.1-3總結浮力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3、看演示實驗:測量鋁塊浸沒在水中所受的浮力,學會利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出浮力的大小。
4、看課本p51找出浮力的大小與那些因素有關?與哪些因素無關?你能舉例說明嗎?
(二)學生自學教材
老師巡視,了解學情,掌控學生高效學習,時間到,問完成的請舉手?
過渡語:合上書,獨立完成自我檢測
(三)自學檢測反饋
要求:6分鐘完成自學檢測題目,要求書寫認真、規范。讓四個小組的基礎較差的同學到黑板完成,書寫成績和題目成績記入小組量化,要求書寫認真、規范。
1、鴨子能浮在水面上,用鋼鐵做的輪船也能浮在水面上,說明水對他們有_____力。
2、你游過泳嗎?當你的身體浸入水中體積越大,你會感覺到水給你向上的托力____這個水對你向上的托的力其實就是_____力。再比如,我們從水中抬起一個石頭要比在空氣中抬起感覺要___(“輕”或“重”),這些事例都說明,在水中要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水的___力。
3、浮力的方向是怎樣的._____,它與重力方向_____。
4、如果用測力計測出銅塊重為1N,將銅塊沒入水中,測力計的示數變為0.87N,銅塊受到的浮力是_____。
5、浮力產生的原因是_____。
三、后教
(一)展示交流,統一答案
先交換學案,然后更正。2分鐘時間讓發現問題的學生到黑板上用紅筆更正,提出先學中未解決的疑惑,小組或全班討論解決。
(二)生生合作,探究交流
學生先獨立思考完成實驗設計,小組長組織進行探究實驗,展示交流,老師給予即時評價。
探究1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探究2浮力產生的原因:_____。
實驗:將一去掉底的礦泉水瓶倒置,放入一乒乓球,去掉瓶蓋,向瓶中加入水,可觀察到乒乓球_____(會不會上浮),因為乒乓球下底部沒有受到壓強作用。_____將瓶蓋蓋好,再向瓶中加水,可觀察到乒乓球_____(會不會上浮),此時乒乓球受到_____力的作用。
分析:蓋上瓶蓋后,向瓶內加水,乒乓球在水中上下表面所處的深度_____,所以上下表面所受的液體壓力不同,下表面所受的向上的壓力_____上表面所受的向下的壓力,這個壓力差就是浮力。
結論:浮力產生的原因是
(三)同學總結,調查學情。
四、當堂訓練
(一)過渡語
請同學們合上課本,完成學案訓練題。10分鐘完成。
(二)學生練習,教師巡視。
1、彈簧測力計下掛一石塊,下列情況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最小的是( )
A石塊在空氣中B石塊在水中C石塊在酒精中D石塊在鹽水中
2、某同學將一金屬塊輕輕放入盛滿水的燒杯中,當它浸沒在水中后,溢出了重3N的水,如果將該金屬塊浸沒在鹽水中則受到鹽水的浮力將3N。(填“>”“=”或“<”)
3、一金屬塊在空氣中稱重27N,把它全部浸沒在水中稱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17N,則該金屬塊受到的浮力是。
(三)展示答案,學生交換批閱,小組長檢查小組互評,老師了解學情
(四)學生根據學習目標總結本節課學到的知識。
五年級科學《浮力》教案3
教學目標:
1、能用實驗的方法比較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能對物體的沉浮提出假設和猜想,并通過實驗驗證自己的假設和猜想,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應用。
2、培養學生實驗能力、細致觀察能力、歸納概括能力以及合作意識、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用學到的科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興趣。
教學重點:
能用實驗證明在水中浮著的下沉的物體都受到水的浮力。
教學難點:
實驗: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課前準備:
盆、泡沫、木塊、石塊、小皮球、橡皮、鉤碼、彈簧秤、視頻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1、多媒體出示:皮球掉進樹洞里(圖)
師:一天,幾個小朋友在大樹下玩皮球,一不小心,皮球掉進一個樹洞里。
洞又深口又小,小朋友們的手臂根本夠不到皮球。怎么辦呢?同學們,你們有辦法嗎?
2、學生匯報交流。
(生可能會說出往樹洞里倒水,皮球會浮起來)
3、設疑:皮球為什么會浮起來呢?它和什么有關?
4、揭示課題,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5、學生質疑。
(學生可能會問:什么是浮力,是不是所有物體都會受到水的浮力,學習浮力有什么用……)
今天,我們不可能解決同學們提出的所有的問題,那么今天我們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什么是浮力。
二、實驗活動
(一)實驗1:
1、要求學生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大膽猜想,哪些物體能浮在水面上,哪些物體會沉下去,并把猜想的結果記錄在實驗表格中。
注意:只猜想,不動手實驗!
實驗一記錄單
學生匯報。
2、學生猜想并填寫記錄單。(教師巡視)
3、實驗驗證學生的猜想。
剛才同學們的猜想到底對不對呢?有什么辦法來證明?
(學生可能會說出,做個實驗:把它們都放到水里,就知道了。)
4、學生實驗并填寫,老師巡視,學生匯報,師相應板書。
(二)實驗2:
1、質疑:為什么這些物體都會浮在水面上呢?
(學生可能會說出:受到了水的浮力。)
師:那水的浮力究竟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感知一下。
2、出示實驗要求:
把泡沫等上浮地物體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按,仔細體會手的感覺,并進行小組內交流,填寫實驗記錄單。
實驗二記錄單
把泡沫等上浮物體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摁,手會感覺到
,這個力的方向是。這說明
這些物體在水中受到了。
3、學生實驗,并填寫記錄單,教師巡視指導。
4、學生匯報。
5、教師小結并板書:上浮的物體都受到一個向上的力,科學上稱這力叫浮力。
(三)實驗3:
1、質疑:上浮的物體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那下沉的物體有沒有受到水的浮力呢?如何來證明你們的猜想?
2、小組討論、交流,匯報。
3、提出用實驗來證明你們的猜想。明確實驗步驟,提出實驗注意要求。
v物體要完全浸入水中;
v物體和彈簧秤不能接觸盆壁;
v正確使用彈簧秤,并正確讀寫刻度;
v把測量結果正確記錄下來,完成實驗三記錄單。
用實驗證明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4、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5、小組匯報實驗結果。
6、教師小結: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也受到一個向上的力。也就說在水中下沉、上浮的物體都受到一個向上的力,所以我們就能歸納:在水中的物體都受到一個向上的力,叫做水的浮力。
三、實踐應用:
1、說說學了這一課,你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2、引導學生說說生活中水的浮力的一些應用。
3、讓學生觀看:浮力應用視頻(鹽水選種)。
四、教師小結,布置作業。
找一找,水的浮力在生活中還有哪些應用?
教學反思
首先,我認真閱讀了《科學課程標準》,看到這樣一句話: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我認真琢磨,細細體會,覺得這句話應該這樣理解:科學學習應該是學生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那我們科學課該怎么上呢?我想,科學課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發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做到教師放手,讓學生動手,自己提出問題,進行猜想,自己設計實驗解決問題,證明猜想,從而來體驗科學。因此,《浮力》這一課,我把學習的主動性完全放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猜想、動手、驗證,教師只是作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伙伴,這樣所取得的效果最佳。
其次,我做了充分的準備,我給學生準備了實驗記錄單和實驗器材:泡沫、橡皮、木塊、石頭、彈簧秤……并讓每組學生準備好一盆水。這樣,盡可能多地給予學生實驗材料,使學生更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得出的`科學結論就更可靠,學生印象也最深。當然,以上的材料也可讓學生準備,這就更鍛煉了學生。
最好,上課時,我首先讓學生進行大膽猜想,哪些物體是上浮的,哪些物體是下沉的。然后再讓學生通過實驗來驗證。緊接著,從“為什么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卻沉在水底這個問題”入手,得到受到浮力的結論,再引導學生利用浮在水面的物體去感受浮力,用手往下按,體會手上的感覺。學生經歷這一探究過程,初步感受到了浮力。接下來,我讓大家再自己設計實驗證明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并通過實驗得出下沉的物體在水中也受到水的浮力。最后,帶領學生觀看浮力的應用視頻,讓學生了解浮力在人們生活中廣泛應用。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意識。
這堂課上,雖然課堂氣氛并不濃,但孩子們的的智慧、想象力、動手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我想,為學生提供學習得以發生的情景和材料,讓學生自己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真正體驗自主探究的科學過程,那么,我相信,我們的學生會學得更好,得到更多!
同時,這堂課中也讓我看到了許多不足,讓我明白了,科學實驗的結果很重要,但實驗的感知更重要。在這堂課中,我讓學生通過實驗來感知浮力,但因缺乏經驗,只重視了實驗的結果,讓學生通過填寫實驗結果記錄單來代替了每個學生的實驗感知,抹殺了學生對實驗現象的充分感知和分析的過程,因而結果并不深刻。如果在實驗后,讓學生充分交流自己的實驗感知,再通過表象去看本質,這樣就能過水到渠成,自然得到實驗結果,這樣的結果,學生才會更理解、更深刻。
五年級科學《浮力》教案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2、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時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體,浮力等于重力。
過程與方法:
1、學習用彈簧秤測量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懂得方法的改進有利于研究的順利進行。
2、懂得數據在分析解釋現象過程中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教學難點】
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教學準備】
小組實驗一:精確刻度杯一個,泡沫塑料塊、木塊、空瓶子、小船等物體。
小組實驗二:彈簧秤一個,一塊大泡沫塑料塊,一個底部帶小滑輪的精確刻度杯(共用),細線,記錄表(教材13面)。
小組實驗三:在實驗二的.材料基礎上,補充二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記錄表(教材14面)。
【教學過程】
一、感受浮力:
1、觀察泡沫塑料塊、木塊、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況,用手指輕輕按壓小船,有什么感覺?分別把泡沫塑料塊、木塊、空瓶子壓人水中,有什么感覺?
2、出示關于浮力的描述性定義: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塊往水中壓,手能感受到水對小船和泡沫塑料塊有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我們稱它為水的浮力。板書:浮力。
3、生活中我們什么時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書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圖,講解示意圖的含義。(當泡沫塑料塊靜止浮在水面時,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設計說明: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課開始的基礎。教師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讓學生感受,為繼續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礎。)
二、測量一塊泡沫塑料塊的浮力:
1、討論怎樣測量浮力:當把泡沫塑料塊壓入水中時,它受到的浮力有變化嗎?是多大呢?我們能用彈簧測力計測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塊受到的浮力大小嗎?
2、教師根據學生討論的情況,演示規范的測量方法,講解注意的地方。特別要講清楚浮力的計算方法,可以讓學生看教科書第13頁的示意圖,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測量泡沫塑料塊受到的重力,再用線拉住泡沫塑料塊,使它進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讀出彈簧測力計上拉力的數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塊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塊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學生測量泡沫塑料塊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書的要求測量三種狀況,分別把測量結果(拉力大小和排開的水量)記錄在表格中。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開的水量之間的關系,得出:(板書)浸人水中的體積(排開的水量)越大,物體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測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塊的浮力:
1、教師出示三塊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塊或者三塊不同大小的木塊,讓學生預測: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或者木塊,完全浸人水中,它們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嗎?
2、學生參照前一個活動的測量方法,獨立自主完成測量,把測量結果填入記錄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與體積大小之間的關系。
五年級科學《浮力》教案5
【教學背景】:
《浮力》是教科版科學教材五年級下冊《沉和浮》單元的第5課。學生通過前面四課的學習,探究了構成物體的材料、重量、體積大小對沉浮的影響,感受到在水中的物體有浮力存在。從本課開始,學生著重研究浮力問題,分析物體沉浮的秘密。第5、6兩課將引導學生從浮力和重力的的關系,解釋物體沉浮的原因。本課主要是學習用實驗探究浮在水面的物體、上浮物體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測量方法;分析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下一課探究下沉物體受到浮力的大小及原因,旨在經過一系列的科學探究活動使學生形成一個完整的概念: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排開的水量)有關,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2、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時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體,浮力等于重力。
過程與方法:
1、學習用彈簧秤測量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懂得方法的改進有利于研究的順利進行。
2、懂得數據在分析解釋現象過程中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感受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并會測量。
【教學難點】
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教學準備(每小組)】:
小水槽(借用物體沉浮套件中的水槽,并在其外壁貼上容積刻度)、水、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3塊、彈簧秤、細線、滑輪(可借用簡單機械實驗盒中的滑輪)、小竹棒(長度略短于水槽的寬度)、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感受浮力:請同學們用手把泡沫塑料塊壓入水中,注意體驗手的感覺。
2、根據學生匯報,板書:像泡沫塑料塊這樣浮在水面上的物體,會受到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就是水的浮力。(揭示課題)
二、研究浮在水面的物體受到的浮力
1、出示用線系著的泡沫塑料塊:同學們已經學過用彈簧秤測物體的重力,請測一測泡沫塑料塊的重量,并把數據記錄下來。
2、此時的泡沫塑料塊一共受到幾個力的作用?你能把它畫下來嗎?
(學生試畫泡沫塑料塊的受力圖,拉力=重力)
3、猜一猜:讓泡沫塑料塊靜止在水面時,它的重量會相同嗎?
4、測量泡沫塑料塊靜止在水中的重力。質疑:是重力等于零嗎?
5、解釋:泡沫塑料塊靜止浮在水面上時,重力并沒有消失,而是與浮力相互作用,抵消了,此時,浮力=重力。(貼圖示板畫)
三、測量上浮物體在水里受到的浮力
1、再次用手把泡沫塑料塊壓入水中,注意體驗手的不同感覺。
2.為什么把泡沫塑料塊按入水里突然松開手它就會快速上浮?(浮力遠遠大于重力)
3、當我們用手把泡沫塑料塊壓入水中時,它受到的浮力有變化嗎?既然浮力遠遠大于重力,那么,它受到的浮力等于什么?能用彈簧秤測出來嗎?
4、看課本第13頁的示意圖,小組討論:“浮力=重力+壓力
五年級科學《浮力》教案6
(板書課題)
(一)[教材]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二)[教學目標](1)知道什么是浮力;(2)理解物理物體的浮沉條件;(3)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
(三)[重點難點]物體的浮沉條件和浮力產生的原因
(四)[教學方法]觀察、分析、歸納
(五)[教學用具]兩端扎上橡皮膜的透明圓筒、彈簧秤、石塊、細線、木塊、水槽、水、酒精、煤油、鹽、乒乓球、雞蛋、石蠟塊、玻璃塊、氫氣球。
(六)[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二力平衡條件是什么?
物體位于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如圖1所示,當物體受力F1>F2時,這個物體還能保持平衡嗎?學生們很快答出:“不能”。教師接著提問:“物體將要向哪個方向運動?”(學生答):“向F1方向運動”。接著,教師小結:“當F1>F2或F1 二、新課引入: 演示:木塊浮在水面;用手將乒乓球壓入水中,放手后乒乓球能浮上來,這是為什么?(學生答):“這是因為它們都受到了水的浮力。”那么在水里下沉的石塊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第一節浮力 三、講授新課 演示:用細線拴住石塊掛在彈簧秤上,彈簧秤讀數表示石塊的重力。此時我用手向上托一下石塊,并向學生發問:彈簧秤的讀數如何變化?學生答:“減少”。教師追問:減少的原因是什么?學生:石塊受到手向上托的力。 演示:課本12-2實驗,學生觀察彈簧秤的讀數有何變化?學生觀察后回答:“減少”,減少的原因是:石塊受到了水向上托的力,這個托的力也就是水對石塊的浮力,所以在水中的物體要受到水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重G減去物體在水中時彈簧秤的示數F。 F浮=G-F(板書) 演示:將燒杯中的水換成酒精或煤油,重做上面實驗。實驗表明了石塊在酒精或煤油中也受到了浮力作用,由此我們可以得出: (一)浮力:一切浸入液體內的物體,都受到了液體對它豎直向上的浮力。(板書) 既然浸在水中的物體都受浮力。為什么有的物體在水中下沉;有的物體在水中上浮呢? (二)物體的浮沉條件(板書) 讓學生思考:在水中下沉的石塊受到哪幾個力的作用?學生答:“受浮力和重力兩個力的作用”。石塊下沉說明了浮力小于重力,所以浸入液體的物體當浮力小于重力時,物體下沉。由此對于浸入液體的物體得出結論 當浮力小于重力,物體下沉(板書) 再讓學生思考:浸入水中的木塊受到哪幾個力的作用?學生答:“受浮力和重力這兩個力的作用”。木塊上浮說明了浮力大于重力,所以 浮力大于重力,物體上浮(板書) 演示:將雞蛋放入已配好的鹽水中,使它懸浮在鹽水中不動時,讓同學們自己分析:雞蛋受哪幾個力的作用?雞蛋不動說明這兩個力大小如何關系?學生答:“受浮力和重力作用,這兩個力大小相等。”所以對于懸浮在液體中的物體得出結論 懸浮在液體中的。物體,浮力等于重力(板書) 演示:繼續往鹽水中加鹽,觀察現象。雞蛋將漂浮在液面上,同學們思考:雞蛋受哪些力的作用?學生答:“受浮力和重力這兩個力的作用。”這兩個力的大小如何?學生答:“大小相等。”所以對于漂浮在液面上的物體得出以下結論 漂浮在液面上的物體,浮力等于重力(板書) 由此可知:判斷一個物體在液體中是上浮還是下沉取決于它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 [學生練習一]第141頁圖12-3(寫在小黑板上) 通過前面學習我們知道,只要物體在液體中,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浮力是怎樣產生呢? (三)、浮力產生的原因(板書) 演示浮力產生的原因: 演示一:用一個兩端開口的透明圓筒,兩端扎上橡皮膜,先將圓筒水平浸沒入水中(如圖2),橡皮膜受到水的壓力向里凹,可以看到兩邊橡皮膜凹進程度比上端明顯(如圖3),這說明上、下表面受到的壓力不相等,這個壓力差就是物體受到的浮力。 下面我們根據壓強知識,分析浮力產生的原因: 設想有一個立方體的浸沒在水中它的六個表面都受到壓力(圖4)。它的左右兩側受到的壓力有何關系?學生答:“受到的壓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前后兩側面受到的壓力有何關系?(學生答):“是一對平衡力”。它的上、下面受到的壓力是否也相等?(學生答):“不相等”。哪個表面受到的壓力大?為什么?(學生答):“下表面受到的壓力大,因為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大,受到的壓強大,壓力就大。”上表面受到的壓力小,這兩個壓力的差,就是液體對物體的浮力。 F浮=F'-F(板書) 因為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所以,浮力方向總是豎直向上的。 浮力方向;豎直向上(板書) 演示二把表面很光滑的石蠟塊緊貼在玻璃片上,將玻璃片及蠟塊放入水槽,讓蠟塊與水槽底部緊密結合,蠟塊并不上浮(如圖5),輕輕撥動蠟塊,讓水進入蠟塊底部。蠟塊就會上浮(分析解釋這個現象可使學生加深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是液體對物體上、下表面的壓力差”。) 所以,要判斷一個物體在液體中是否受浮力,關鍵是看清這個物體是否受到來自液體向上的壓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這個壓力差方向是否豎直向上。 [學生練習二] 如圖6示,兩個正方體物體分別與容器底部和側壁緊密接觸,往容器中倒水,兩物體是否受到浮力作用?學生回答:“側壁上的物體受浮力、底部物體不受浮力。” 物體不僅在液體中受浮力,在氣體中也受浮力。 演示:氫氣球脫手后上升,就是因為受到空氣對它的浮力。 讓學生思考:吹了空氣的氣球是否受浮力?(學生答):“受浮力”,為什么氣球不上升呢?學生答:“因為受到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 四、課堂小結: (1)浮力;(2)物體的浮沉條件;(3)浮力產生的原因。 五、課堂練習: 第142頁1、3、4題。 [想想議議]從水中浮上來的皮球,從它剛露出水面到最后漂在水面上不動的過程中,皮球受到的重力始終不變,皮球上浮的過程中,浮力大于重力;當皮球漂浮在水面上不動時,皮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可見浮力是逐漸減少的,皮球浸在水中的體積也在逐漸減少,所以浮力的大小跟浸在水中的體積有關,有何關系呢?同學們根據本節所學知識想一想,下節課我們再研究。 六、布置作業:第142頁5題 教學目標設計 1、知識與技能 ①了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觀察,了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②經歷探索浮力大小過程; ③從日常生活現象入手,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與動手操作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培養學生樂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識的興趣; ②培養學生大膽猜想,在實驗過程中勇于創新精神。 教材內容及重點、難點分析 《浮力》這章一直以來都是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也是中考的必考內容之一。如何在教學中強調重點、突破難點,我認為需要從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入手。如果學生從實驗探究中認識到浮力的大小只與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與物體的體積、物體的密度、液體的深度等無關,就不難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了。所以本章的重點是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這樣也就可以突破難點理解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和液體密度有關。而本節所教授知識浮力的概念又貫穿全章,“稱重法”測浮力又是本章各節的探究基礎,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稱重法”測浮力為本節重點。而本節的探究浮力影響因素比較多,開放性較強,因此為本節的難點。 教學對象分析 浮力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但是根據生活中的現象得到的一些結論是片面的。針對學生的一些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尋找真理。當然學生自主探索發現物理規律的能力總體來說比較差。因此,需要在教師引導下完成實驗探究活動,運用反饋信息及時調控教學過程。 教學策略及教法設計 1、本節課從觀看錄像引出學生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浮力現象入手,然后讓學生在課堂上重現浮力的存在。然后在老師指導下的進行了一系列學生實驗進行有關浮力存在和浮力大小決定因素的實驗,為隨后學習科學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做必要的知識鋪墊。 2、進行科學探究:每4人一組,用教材中所展示的操作為主輔以發揮學生富有創意性的實驗設想進行實驗。本環節完成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確定測量的物理量、具體進行實驗操作,得出數據、分析數據,得出結論、評估、交流等七個環節。其中教師需要在設計實驗中給予學生必要的引導,和學生一起確定要測量的物理量,共同形成統一的探究步驟。 3、采用形象具體的實驗激發學生的興趣,水到渠成的理論講解保持學生的興趣,進行適當的練習,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起到鞏固作用。 4、最后師生共同做一個簡短的小結。 5、教學方法采用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式教學。 教具學具 乒乓球、大量筒、彈簧測力計、細線、石塊、鋁塊、銅塊、橡皮泥、燒杯、水、酒精、濃鹽水。 教學媒體設計 1、利用網上資源錄像,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2、利用課件展示教學板書結論小結等環節。 教學過程設計 一、設置情景,引入新課 1、觀看錄像:鴨子、輪船漂在水面上;潛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潛;熱氣球載著重物飛上高空。想一想,為什么? 2、演示:把石塊、木塊投入盛水的水槽中,石塊下沉木塊上浮那么石塊受到浮力嗎? 教學設計說明:在教師引導下,從生活中觀察到的大量浮力現象并提出與浮力有關的問題,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 (投影)板書:第五節浮力 二、實驗探究過程 提出一系列問題讓學生思考,并分組交流、討論: 1、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嗎? 2、漂浮的物體受到浮力,那么下沉物體是否受浮力? 3、浮力大小等于什么? 4、浮力大小與什么有關?等。 教師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板書。下面我們先探究:什么是浮力,有無方向,方向向哪? (投影)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嗎 學生體驗:利用桌面上的學具,將乒乓球放入水中并逐漸壓入水底,然后放手。一是體會:手的感覺;二是觀察:乒乓球最終的情況。嘗試得出結論。 得出結論: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的托力,這個向上的托力叫浮力。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 (投影)(板書:一、什么是浮力 1、定義: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的托力,這個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 (投影)二、浮力大小的測量 演示:在彈簧測計的下面懸掛一個石塊,把石塊浸入水中,比較前后兩次測力計的讀數。這說明什么問題? 學生進行實驗探究 設計實驗: (1)明確探究的目的,制定探究計劃,明確以下問題: (2)明確探究所需的材料用具,如彈簧測力計、燒杯等。 (3)明確如何測定浮力的大小。 (4)確定整個實驗是否設置對照組及設置方法,是否需要重復及次數。 (5)選擇實驗記錄表格。 參考表格: 項目 次數 在空氣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G在水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石塊所受浮力F0小桶重G1水桶和水總重G2比較F與G0的`關系 (投影)結論:浮力的大小F浮=(G-F) 教學設計說明:讓學生體驗物體在液體中確實要受到浮力的作用,并引導學生尋求測量物體所受到浮力大小的簡便方法。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學會了解決物理問題的方法。將課堂還給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投影)三、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學生體驗:將飲料瓶慢慢壓入水桶,體會浮力的變化,觀察水位變化情況,物體浸入液體中的體積變化情況。從中獲得啟示,進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關。 學生可能猜想浮力與液體的密度、排開液體的體積、物體的重力、物體的體積、物體的質量、物體的形狀、深度等因素有關系。 教師板書學生的猜測,并引導學生合并歸類,引導各小組認領實驗課題。按下列要求設計實驗報告:實驗課題、實驗目的、實驗儀器、實驗步驟。 (投影)(實驗報告的格式) 學生分組探究: (1)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物體的密度的關系; (2)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深度的關系; (3)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液體的密度的關系; (4)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體積的關系; (5)利用測力計、橡皮泥探究浮力與物體形狀的關系。 各小組根據要探究的課題,設計實驗。設計完畢,投影各小組設計的實驗步驟,進一步修正完善。根據修正的步驟探究課題,設計記錄實驗數據表格并交流,然后進行探究實驗。 教學設計說明:讓學生從現有的知識水平出發,通過體驗并不斷的思考,提出可能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并進行因素歸類,分成各個獨立的可能因素讓各小組認領課題。通過學生團隊間的協作,進行方案設計,并對設計的方案從理論上的正確性、操作上的可行性進行全班交流討論,思辨、質疑和完善。 學生匯報實驗過程與結論: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結論。即: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與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與物體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物體的密度、質量、體積、物體的形狀等無關。 教師活動:總結學生的結論: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所受到的浮力只跟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得出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的質量有關,最終推出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 (投影)(板書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體中物體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體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即F浮=G排) 教學設計說明: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是本節的重點,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驗探究,經歷知識建構過程,便于對知識的理解。由于時間的關系只能讓學生分別來探究其中的一個因素與浮力的關系。由浮力的大小跟液體的密度和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到得出阿基米德原理還要經歷一個思索、推導的過程。教師做好引導,這樣才符合認知過程。 (投影)完成課本上的例題。 三、小結 總結本節所學知識,并說明自己的收獲和可能存在的在疑問:物體的浮沉與什么有關? 教學設計說明:對整節課進行小結和評價,設置下節課應思考的問題,鼓勵學生課下繼續探討和研究。 四、板書設計: 第五節浮力 一、什么是浮力 1、定義: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的托力,這個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 二、浮力大小的測量 F浮=(G-F) 三、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體中物體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體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即F浮=G排 教學流程: 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讓學生動手實驗探究貫穿整節課,從而對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認識,然后通過學生分組實驗活動總結和教師的引導演示將學生的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浮力的定義、以及影響浮力的大小的因素。在浮力的影響因素的猜想上有學生很多分歧,但采用合并歸類的方法保證了大部分學生的猜想都有所體現,所以得意保證大部分同學都積極的參與進入。合作性的操作進行順利得當,并且對數據能有效快速進行分析的論證,得出了浮力的兩個影響因素,對科學探究的主要過程都有了親身良好的體驗,自我感覺是一堂較成功的新授課,達到教學目標,學生掌握本節知識良好。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認識浮力及其方向; ②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實驗、觀察,了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②經歷探索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過程; ③從日常生活現象入手,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與動手操作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培養學生樂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識的興趣; ②培養學生大膽猜想,在實驗過程中勇于創新精神。 【教學重點】 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教學難點】 通過實驗驗證浮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教學方法】 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式教學。 【教學用具】 乒乓球、燒杯、彈簧測力計、細線、溢水杯、石塊、鋁塊、銅塊、橡皮泥、小木塊、水、酒精、食鹽水、砂石適量、飲料瓶、水桶。 【教學流程】 一、引入新課:從生活走向物理 教師提出問題:在你們的生活中,經常看到有些物體漂在水面上如:鴨子、輪船……同學們想過這里面蘊含著什么物理知識嗎?為什么不會游泳的人穿上救生衣便不會淹死了,你們想過嗎? 今天我們一塊兒來研究一下。 二、探求新知 學生活動一:研究浮力的產生及其方向各組同學分別把實驗桌上的不同物品放入燒杯中的水中,觀察現象。 思考:乒乓球、木塊為什么浮在了水上。根據我們學過的二力平衡的知識對其進行受力分析。請同學們自由回答,找學生代表上講臺畫出受力分析。 教師總結:對答對的同學給予肯定表揚,不對的同學給予鼓勵指正。從而得出浮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教師提出問題:在剛才的實驗中,石塊、橡皮泥沉入了水底,沉入水底的物體受浮力嗎?請你們利用手中的器材驗證一下。 學生活動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也受浮力 各組同學分別做實驗,教師巡回指導,對不知如何的學生給予點播。實驗做完后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也受浮力并引導學生歸納出測浮力的.方法:用彈簧測力計測浮力。物理學中把這種測浮力大小的方法,叫等效轉換法。 得到一個求浮力的公式F浮=G-F液 [設計說明:讓學生體驗物體在液體中確實要受到浮力的作用,并引導學生尋求測量物體所受到浮力大小的簡便方法。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學會了解決物理問題的方法。將課堂還給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練習鞏固:(完成后面本節練習題1、2。) 學生活動三:探究: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1、下面我們來進行一個“造船比賽”:用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船,用砂石作貨物,看一看,誰做的船載的貨物多?并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關? 學生動手實驗并交流 2、將飲料瓶慢慢壓入水桶,體會浮力的變化,觀察水位變化情況,物體浸入液體中的體積變化情況。從中獲得啟示,進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關。 3、同學們都知道“死海不死”吧,請你們實驗其中的原理。并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關。 在做以上的實驗時學生可能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與排開液體的體積、物體的重力、物體的體積、物體的質量、物體的形狀、深度、液體的密度等因素有關系。 教師引導學生把猜想合并歸類,引導各小組認領實驗課題。(提醒學生實驗時用“控制變量法”) 學生分組探究: (1)探究浮力與物體的密度的關系; (2)探究浮力與深度的關系; (3)探究浮力與液體的密度的關系; (4)探究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體積的關系; (5)橡皮泥探究浮力與物體形狀的關系。 各小組根據要探究的課題,設計實驗。設計完畢,組織各小組先討論設計的實驗步驟,進一步修正完善。然后根據修正的步驟探究課題,設計記錄實驗數據表格并交流,最后得出實驗結論。 學生匯報實驗過程與結論。 教師總結: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與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與物體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物體的密度、重力、體積、物體的形狀等無關。 [設計說明:讓學生從現有的知識水平出發,通過動手實驗,不斷的思維,提出可能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并進行歸類,分成各個獨立的可能因素讓各小組認領課題。通過學生團隊間的協作,進行方案設計,并對設計的方案從理論上的正確性、操作上的可行性進行全班交流討論,思辨、質疑和完善。] 練習鞏固:(完成后面本節練習題3、) 學生活動四: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學生先看課本自學,不懂的與同學交流、或問老師,然后動手試著做實驗進行探究。實驗做完后互相交流實驗結論。 教師總結:首先對實驗中的誤差進行分析然后得出結論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 推導公式:F浮=G排=m排g=ρ液gV排(在一次強調浮力與液體的密度、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的關系)然后說明阿基米德原理不僅適用于液體也適用于各種氣體。 [設計說明: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是本節的重點,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驗探究,經歷知識建構過程,便于對知識的理解。由于此實驗較難做教師注意做好引導,這樣才符合認知過程。] 練習鞏固:(完成后面本節練習題4、5、) 三、本節小結 最后,由學生交流本節課在知識上有哪些收獲、哪些遺憾、通過交流、回顧來進一步鞏固本節課的知識。 [設計說明: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各抒己見,對學生的見解,教師都應予以肯定。教師最后畫龍點睛,簡要概括。] 【課后反思】 1、教師應敢于放手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驗探究,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獲取知識,通過實踐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2、將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交給學生去做,這樣使同學們既對實驗結論加深了印象又幫助學生們解決較難的浮力實驗題做下了鋪墊。 【課標要求】 通過實驗,認識浮力。 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學習目標】 1、感受浮力的存在及方向。 2、經歷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3、會運用阿基米德原理。 4、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協作精神。 【學習重難點】 1、探究浮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2、應用阿基米德原理。 【評價目標】 1、通過演示實驗一、二達成目標1. 2、通過實驗二和實驗三達成目標2和4. 3、通過達標測試達成目標3. 【學習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放映幻燈片,提問,并板書課題。觀看、思考、回答通過觀看圖片:死海中的人 可以仰面看書;輪船在水中航線 航行;節日放飛的氣球等,引出課題。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任務一:感受浮力 實驗一:讓學生將乒乓球按入水中,松手。 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到得現象,并設疑:乒乓球為什么會浮上來? 再設疑:乒乓球靜止時受幾個力得作用? 點評學生的受力分析情況并適時給予鼓勵。 總結:乒乓球除了受到重力外,還受到浮力得作用。且浮力得方向是豎直向上。實驗二:讓學生將鐵塊放入水中,松手、設疑:鐵塊受浮力嗎? 當調動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時,引導學生做課本上的實驗,并提出實驗要求。 巡回指導。 學生報告數據時板畫物體受力示意圖。 提出問題:為什么在空氣中鐵塊拉彈簧測力計的力大?而同一個鐵塊浸入水中時拉彈簧測力計的力卻小了? 聽取學生匯報,給予適當的補充說明,得出結論,并板書浮力大小的表達式及浮力的方向。 通過觀察、思考,發表自己的觀點。 組織語言敘述:乒乓球受力情況,并上黑板畫出離得示觀察鐵塊的運動情況。 引起認知上的沖突。 學生通過回答,爭論,對需要探究的問題更明確。 根據要求進行實驗,并記錄數據。 比較數據:思考,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 意圖。通過實驗感受浮力。 任務二:經歷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提問:浮力跟什么因素有關?耐心聽取學生的猜想,并對各種猜想提出疑問,最后達成共識。 引導學生做實驗去驗證。(為學生提供實驗器材) 巡回指導。 聽取學生匯報。引導學生學會評估。 而后得出結論。并點出這一結論2000多年前阿基米德就得出來了。它不僅適用于液體也適用于氣體帶著疑問思考。 發表自己的觀點。 根據要求進行實驗操作,認真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數據,通過探究實驗,思考,回答。 通過實驗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任務三:應用阿基米德原理。 出示題目,讓學生限時完成。 (教師巡視。)完成后讓學生展示答案并理由。 1、用彈簧秤在空氣中稱一鐵塊,測得重20牛,當把這個鐵塊的一部分浸在水中時,彈簧秤的讀數為16牛,這時鐵塊受到的浮力是牛,若將鐵塊全部浸沒在水中,鐵塊受到的浮力是10牛,這時彈簧秤的讀數為牛。 2、一個燒杯裝滿水,將一個體積為120厘米3的物體放入燒杯中,溢出的水重為1牛,此物體所受的浮力是。 3、掛在彈簧測力計上的鐵塊重7.9N,當它全部浸沒在水中時,測力計的示數為6.9N,鐵塊受到的浮力是N,如果鐵塊剛好有一半體積露出水面,鐵塊受到的.浮力________N,測力計的示數________N。 4、質量是395克的鐵塊全部浸入水中,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如果把這個鐵球放入水銀中,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大?(已知ρ鐵=7、9×103千克/米3)。 5、一個鋁球重4.5牛,體積為0.5分米3,如果把這個球浸沒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大?靜止時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大按時完成題目。說出題目答案并理由學以致用 三、歸納總結,說出收獲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大膽敘述自己的收獲 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并表達能力。 五、布置作業,鞏固升華 課后3、4、6.選作:5認真完成作業。發散思維,張揚個性。 【五年級科學《浮力》教案】相關文章: 五年級科學《浮力》教案03-26 五年級科學下冊浮力教案11-17 水的浮力大班科學教案09-30 《浮力》教案01-24 浮力教案范文08-26 浮力科學課教學反思09-30 人教版物理浮力教案08-25 初中物理浮力教案01-02 浮力的教案范文(通用13篇)01-08五年級科學《浮力》教案7
五年級科學《浮力》教案8
五年級科學《浮力》教案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