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案
作為一名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1. 學生理解材料,學會選題立意方法。
2、賞析范文,積累事例和優美語句。
教學重點:
賞析范文,積累事例和優美語句。
教學難點:
學生理解材料,學會選題立意方法。
疑難預設:
選題立意方法。
模式與方法:
理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學流程:
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個神情憂郁的男子坐在咖啡廳角落里的一張桌子旁,一個人悶悶地喝著咖啡。在他不遠處坐著一位老人,老人一直在關注著這個人。
終于,老人走上前去,對這個人說:“你一定遇上什么難題,如果你愿意告訴我,我希望我可以幫助你。”
這個人看老人一眼,冷冷地說:“你幫不了我,我的問題太多了。”
老人掏出名片,遞給他,接著說道:“如果你愿意的話,我想帶你去一個地方。”
這個人沒有拒絕,隨老人坐車來到了郊外。下車后,老人指著一排排的墓碑說:“你看見了嗎,只有躺在這里的人,才是沒有問題的。”
這個人緊皺著的眉頭松開了。
讀了上面的故事,引起了你怎么一些感想,請把你的感想寫下來。
要求:自立文意,自選文體,自擬文題,全文不少于800字。
教師帶領學生分析立意:
①沒有問題的人生是沒有的。你有追求,要奮斗,想在自己短暫而漫長的一生中有所建樹,獲得輝煌,問題就會接踵而至。
②人生就是一個不斷的遇到問題、困難、挫折、打擊、磨難,甚至災難的并且一定要戰勝它們的過程。
③“問題”是上帝饋贈給我們的一筆厚禮,我們珍視它,用好它,就一定會迎接屬于我們自己的輝煌。
④從老人把一個幾乎被所謂的“問題”壓垮了的青年,通過故事中巧妙的方法,“使他緊皺著的眉頭松開了”的角度,我們還可以把觀點確立在:總有一種方法是最好的。
開頭
1 運用類比切題的方法開頭的示例:
小草要茁壯成長,那堅硬的地皮,便是她必須要面對也必須要戰勝的“問題”;小溪要流向遠方,一路上的溝溝坎坎、懸崖峭壁,便是它必須接受也必須戰勝的“問題”……人,“志當存高遠”,心事“當拿云”,請記住:鮮花永遠不是用來鋪路的,而是用來肯定你的勇氣,你的付出,點綴輝煌的`。
2 “親愛的(或朋友)”式的開頭示例:
親愛的,請別那樣憂郁,別那樣眉頭緊鎖,別那樣心事重重……我知道,你正走在“充滿荊棘”的人生之路上,迎著“問題”,迎著數不清的困難,迎著甚至足以摧垮一個人的信心意志的磨難,但請聽我說,趕快樂觀起來吧,因為你也正在走向噴薄的太陽。
題目
一、人生漫漫 問題多多(對偶式)
二、陽光總在風雨后(引用歌名式)
高中語文教案2
一、教材分析:
《氓》是必修二第二單元中的第一課。本單元選取了《詩經》、《離騷》、《孔雀東南飛》、《短歌行》、《古詩十九首》、《歸園田居》等六首詩歌。從先秦至南北朝,按照文學史發展的順序進行編排,力圖使學生逐步建立詩歌發展的簡單脈絡。《氓》這篇課文有以下四個較為突出的文本特點:一是敘事詩、四言詩,敘事詩情節完整,妙有波瀾,四言詩整齊劃一,由兩個二字節拍構成詩句。二是《詩經》作為中國古典詩歌的源頭之一,開創了現實主義的傳統。三是意象的選取具有典型性,人物形象鮮明。四是賦比興藝術手法的運用。
因此,教學的主要關注點有以下四點:一、加強誦讀,讓學生通過反復吟詠把握詩的節奏與情感基調;二、借助注釋,引導學生梳理情節,把握文意;三是合理設計問題,立足文本,幫助學生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和人物形象;四是揣摩語句,通過對意象選取和藝術手法的分析,逐步使學生學會鑒賞。
二、學情分析:
《課標》對閱讀教學的總體目標提出了八個方面的要求,其中第二點、第三點分別為:
1.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整體把握,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思想、觀點和感情;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能作出獨立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評價、質疑;揣摩語句,體會精彩語句的表現力。
2.注重個性化的閱讀,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從閱讀古詩的能力看,高一的學生經過初中三年古詩的學習,已初步了解各時期重要詩人作品,掌握了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完全可以借助工具書與課下注釋疏通文意。《氓》這篇課文學生應該知道的是《詩經》這部作品;不知道的是《氓》這首敘事詩的內容,所以需通過第一課時進行事件梳理,把握文意;想知道的是“氓為什么會變心”;能知道的是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課下注釋,自己疏通文意。
同時,初中階段詩歌學習以理解詩意和記憶積累為主,對于不同時期詩歌作品的時代特征了解不夠,詩歌鑒賞中的創作手法、審美情趣等的.引導相對較少。從思維發展角度來看,高中學生的理性思維有了一定的發展。因此高中階段應更重視發展學生獨立閱讀和個性化閱讀的能力,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對文本能作出獨立的分析判斷,通過現代視角體會人物情感,會正確評價人物形象,體察詩歌對個人追求與命運的思考。
三、教學目標:
1.加強誦讀,通過用正確的節拍誦讀詩歌來體會詩體的節奏,初步領會節奏產生的情味。
2.了解《詩經》及其開創的我國古代詩歌現實主義優秀傳統。
3.能辨別賦比興的寫作手法,能找出詩歌中有關比興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4.能體會人物情感,會正確評價氓之妻形象,體察詩歌對個人追求與命運的思考。
四、教學重點:
分析氓之妻的性格特征,體會人物情感,理解詩歌的藝術手法。五、教學難點:通過現代視角體會氓之妻的情感,注重個性化的閱讀,體察詩歌對個人追求與命運的思考。六、教學策略:組織活動、師生討論、教師點撥七、教學過程我的教學過程包括以下四個方面,學習過程一為導入環節,學習過程二為情感脈絡理詩,學習過程三為寫作手法賞詩,學習過程四為對話作品析詩。
高中語文教案3
教學目標:
1、欣賞并領會本詩的藝術特點。
2、誦讀品味本詩的意境。
教學重點:
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對詩人思想感情的認識。
教學方法:
誦讀法、問題探究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師生共同回憶杜甫的生平、思想等情況。
二、解題:
這是一首年終時感懷的詩,寫景、寫情,充滿孤寂悲涼的感覺。從詩的內容可以判定它作于大歷元年(766)冬季。當時詩人住在夔州府的西閣,這首詩所寫的是詩人在一個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聞所感,所以詩題叫做《閣夜》。
【簡析】蜀中有崔盱、郭英義等互相殘殺,百姓遭殃,詩中的“野哭千家”就是這次戰禍的寫照。杜甫經常情思諸葛亮,這是他從內心崇敬的一位賢臣,也留下他自己的影子。
三、誦讀詩歌
師范讀、生齊讀
四、鑒賞:
1、“歲暮陰陽催短影,天涯霜雪霽寒”這一聯交代了什么要素?
注釋:
閣:指四川夔州西閣。
歲暮:年終。
陰陽:指日月。
短景:指冬季日短。景:日光。
霽:雨停初放晴或霧散了、雪不下了,都可用「霽」來形容。
寒宵:寒冷的夜晚。
“歲暮”,交代時間轉眼一年將盡,有韶光易逝人生短暫之感,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天涯”,稱所在地資州,有客居天涯自傷飄泊凄寒,“宵”,這里指黎明前,暗示詩人徹夜未眠,可見憂心之重,為下文寫聽到當地駐軍的鼓角聲作鋪墊,
2、“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這一聯寫了幾種感覺?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
注釋:
五更:指清晨三點到五點這一段時間。
三峽:指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瞿塘峽在夔州東。
星河:星辰與銀河。
星河影動搖:星宿動搖,是境內有戰爭發生的徵兆。
聽覺、視覺。借聽覺寫出了兵草未息、戰局緊張的悲壯氣氛,音調鏗鏘;下句借視覺寫出了山川美景的秀麗,音調轉柔。一份愛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壯情懷縈繞詩人的心頭。
3、“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這一聯你讀懂了什么?
注釋:
野哭句:意謂從幾家野哭中聽到戰爭的聲音。幾家:一作“千家”。
夷:指當地少數民族。
漁樵:指漁夫和樵夫。
夷歌句:意謂漁人樵夫都唱著夷歌,見夔州之僻遠。
聞戰伐千家野哭
寫“野哭”而多至“千家”,這是戰亂造成的何至“千家”皆哭?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災難;“夷歌”,顯示了地方風情。上下句形成對比,有人憂有人愁。
4、“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這一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悲慨?
注釋:
臥龍:指諸葛亮。《蜀書諸葛亮傳》:“徐庶……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
躍馬:指公孫述。王莽篡漢時,他自立為蜀王。述在西漢末曾乘亂據蜀,自稱白帝。這里用晉左思《蜀都賦》“公孫躍馬而稱帝”意。諸葛亮和公孫述在夔州都有祠廟,故詩中及之。這句是賢愚同盡之意。
詩人極目遠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廟和白帝廟,而引起無限感慨。臥龍先生神機妙算一世英名,躍馬稱帝的公孫述叱咤風云一代梟雄,這些成就千秋功業的人座鐘都掩埋于黃土,化為歷史的塵埃,今日你爭我戰的各路人馬也終將淡出歷史舞臺,表達了詩人對宇宙永恒和人生無常的悲哀。詩人在知交零落(好朋友李白、高適、嚴武等相繼去世)、存者音訊不通(親朋無一子)的情況下,唯有以公孫述、諸葛亮終歸“黃土”自我安慰,更顯出內心的凄苦萬狀,表達詩人老病孤獨、親朋音信斷絕的寂寥和無奈。
五、韻譯
時令到了寒冬,日子就越來越短;
浪跡天涯,在這霜雪初散的寒宵。
五更時聽到戰鼓號角,起伏悲壯;
山峽倒映著銀河星辰,隨波動搖。
野外幾家哭聲,傳來戰爭的訊息;
數處漁人樵夫,唱起夷族的歌謠。
諸葛亮和公孫述,一樣終成黃土;
人事變遷音書斷絕,我寂寞無聊。
六、評析:
全詩寫冬夜景色,有傷亂思鄉的意思。首聯點明冬夜寒愴;頷聯寫夜中所聞所見;頸聯寫拂曉所聞;末聯寫極目武侯、白帝兩廟而引出的感慨。以諸葛亮和公孫述為例,說明賢愚忠逆都同歸于盡,個人的寂寞就更無所謂了。全詩氣象雄闊,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七、小結:
1、將眼前景、古時事與心中情巧妙地合而為一。
2、三個用典(①野哭千家聞戰伐,②臥龍③躍馬)深沉地傳達了詩人在夜涼如水的夜晚,面對破碎的山河、零落的知交而難以抑制的內心的傷痛。
八、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
2、背誦
高中語文教案4
本課教學目標:
1、了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駢散并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
3、背誦全文,掌握“修、期、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教學重點:
1、了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1、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2、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確定,如“一”在“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數量詞)“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整個)“固知一死生為虛誕”(把……看作一樣),“所以興懷,其致一也”(一樣、相同)等四個句子中的意義。
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膠片、錄音機、教學磁帶、《蘭亭集序》摹本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初中階段我們學過不少寫景狀物的詩作,想必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大家還記得吧,師生一起誦讀: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撻送青來。
詩人描寫景物時,畢其形傳其神,一水多情地呵護著綠田,兩山像從遠處奔騰而來,來不及敲門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也摹景狀物,但手法卻別具一格,言簡而神具,這就是王羲之以書中神品稱著于世的《蘭亭集序》
二、作者簡介。
選一學生讀注解①。教師略作補充:魏晉時期在中國抒發藝術的發展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書寫的《樂毅論》《黃庭堅》等楷書作品稱“書之圣”,行草《蘭亭集序》被后世書法家譽為“行書第一”。
出示王羲之《蘭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對他的評價“飄如游云,矯如驚龍”“天機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錄音、正音。
學生聽錄音一遍。教師強調一些字的讀音。投影:
多音字:會稽(kuàijī)感慨系之(xì)曾不知老之將至(zēng)
通假字:趣舍萬殊(通“趨”)古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通“猶”)
四、朗讀課文。
體會本文句法駢散并行,以散為主的特征。
五、品讀課文。
結合注釋,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書序有什么不同,找出與《蘭亭集》有關的語句。
明確:一般的書序介紹成書的經過、出版意旨、編次體例或作者情況等,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
作為書序,本文介紹了作詩緣由(因修禊而“群賢畢至”)、作詩情形(“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成書經過(“列序時人,錄其所述”)、本書意義(“后之覽者,亦將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動談到生死觀,善于借題發揮,論及人生的意義。這便是《蘭亭集序》與一般書序的不同之處。
六、布置作業:
熟讀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練習一。
高中語文教案5
高中語文《錯誤》教案
【教學目標】
1、把握詩歌的內容和藝術手法。
2、初步培養學生品味意境和情理的能力。
3、對作品進行比較性閱讀。
【教學重點】
理解《錯誤》中蘊含的豐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教學難點】
1、體會詩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等特色。
2、準確把握《錯誤》的情感和主題。
【教學方法】
1、 誦讀感悟法:通過反復的誦讀,感悟詩歌情感意蘊。
2、 比較性閱讀:通過同一主體詩歌的比較性閱讀,深刻理解《錯誤》的藝術特色。
【教具準備】
CAI課件,錄像,錄音機,多媒體投影。
【課時安排】
1課時
【預習提示】
1、 學生課前搜集資料:作者簡介,寫作背景等相關資料。
2、 學生利用所學的分析和鑒賞知識,反復誦讀,并討論體味詩歌的內涵。
【教學步驟】
【教學要點】
學習《錯誤》這首詩歌,體會其優美深婉的意境,掌握比喻修辭手法刻畫人物的寫作特色。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思婦閨怨,是中國傳統詩詞中歷詠不衰的一個主題,而做得最多的又往往是須眉之士。他們或是以己度人描摹體恤女子情懷;或托物言志,抒發自己的失意與惆悵。思婦入詩,最早是從《詩經》中開始,《詩經·召南·殷其雷》中有“殷其雷,在南山之陽,何斯違斯,莫感或惶?振振君子,歸哉歸哉。”而入詞則有被稱為“百代詞曲之祖”的《菩薩蠻》“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一千年后,臺灣詩人鄭愁予作了一首膾炙人口的短詩《錯誤》,今天我們就從內容、意象、結構等幾個方面來解讀這首詩。
二、教師范背《錯誤》,聽錄音,學生朗讀。
三、分析
1、內容分析
思考:通過閱讀,這首詩主要寫了些什么內容?
明確:描寫的是癡情的女子在漫長的等待中一次次的希望又一次次的失望乃至絕望的故事。
這個故事又是通過什么來表現的哪?這就是我們曾學過的意象。
2、意象分析
意象是傳情達意的載體,在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都有哪些意象?(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還能想起來哪些?(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錯誤》的所有意象我們都似曾相識,都可以在唐詩宋詞中找到大量的使用這些意象的句子,如李商隱的《樂游原》中的“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等。那么在這首詩中有哪些中國式的意象?
明確:(多媒體展示)
蓮花(的開落) 女子芳潔、封閉而又寂寞的心靈
東風(不來)
柳絮(不飛)
跫音(不響)
春帷(不揭)
小小的寂寞的城
小小的窗扉緊掩 感情執著、專一
青石的街道向晚
3、結構分析
既然短短90多字就有如此多的意象,如果不精心安排,只是隨意的堆砌在一起,也不會有美的意境;也不會將女子執著專一的感情封閉而又寂寞的心靈描摹得如此的酣暢淋漓。所以我們來分析一下詩歌的結構,找一找詩歌的線索,試著將本詩的各個鏡頭按照正常的順序來拼接一下,看一看鄭愁予的時空轉換藝術。
明確:本詩歌由縱橫兩條線索,是整個故事呈現環式結構。
橫線——第一節兩句是故事的結局,中間五句是對女子的漫長等待的想象,最后兩句是寫實。
縱線——從大景(廣闊的江南)到小景(小城、街道、帷幕、窗扉和馬蹄聲)像從一條幽僻的小巷,從大的.背景伸向寂寞的向晚的青石街道。
全詩按照:“實—虛—實”的思路來倒裝的。
4、“錯誤”分析
錯誤都是大家要改正或摒棄的,那么作者為什么給“錯誤”冠以“美麗”二字呢?仔細的玩味“錯誤”是怎么樣產生?
(1) 我們先看一下“錯誤”產生的過程:(多媒體展示)
制造者:女子 制造者“我”
失之交臂 漫長等待
緊掩心扉、令有所盼 可能是“歸人”
無視“我”回眸 難以停留,是“過客”
少婦眼中“我”是過客 傷心、失望、絕望
美麗的邂逅情節 “達達的馬蹄”帶來美麗的期盼
“美麗的錯誤”
(2)產生的原因:(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明確:因為“我”這“達達的馬蹄”打開了“你”“小小的寂寞的”心,打開了“你”“緊掩”的心扉,“你”一定誤以為“我”回家了,于是,一陣驚喜,一片歡心,然而,“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當“你”一旦意識到這一點時,“你”也許更惆悵,更痛楚吧!“驚喜”是美麗的,但卻是虛無的。馬蹄本身是美好的,它能帶給那位女子以希望。所以這個錯誤的美麗,是種痛苦的美麗。但這種錯誤畢竟能給女子帶來希望,總比什么也等不到要好,所以也可以說是美麗的。
四、課堂小結
面對這樣一位含蓄雋永、情深義重的女子,詩人抱愧和解釋是“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讀完全詩,它表面看是由于一場誤會而引起女子心中的波動和失落。但實際上,這首詩在無形之中對千古吟唱的思婦主題做了一個男人最隱衷而又最誠實的回答。為什么千年以來女子“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從而“腸斷白蘋洲”?只因為她們所等待的男人在她們的生命流程中,多半是“過客”,而不是“歸人”。
五、比較性閱讀(多媒體投影)
思考:下面都是“倚樓望歸”的三首詩,鄭詩與白、溫、柳都沿用了“倚樓望歸”的主題和意象,但給人的感覺又是迥異的,試著做以說明。
白居易《長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汴水,泗水日夜流淌,直到瓜州古渡。吳山點點,隔江相望,而行人在思婦的眼中漸行漸遠,身影融入水天之間,而后杳無音訊,詞不言別而言歸,只言悠而未及休,
最后借“月明人倚樓”一句兀現,令人悵然長嘆,低回久之。
溫庭筠《夢江南》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
《草堂詩余別集》:贊此詞“癡迷、搖蕩、驚悸、惑溺盡此二十余字。”我們看到佇望歸人的女子,從清晨“梳洗罷”,便“獨倚望江樓”,可是之夕陽垂金,依然“過盡千帆皆不是”。其希望、失望乃至絕望,怎不令人柔腸寸斷哀婉欲絕?
柳永《八聲甘州》
想佳人、妝樓颙望, 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 倚闌干處, 正恁凝愁。
明確:在女主人公的處理上:白、溫、柳詞中,女主人公都以明確的倚樓姿態出現的,無論是“思”“恨”還是“腸斷”,都是直抒胸臆,敞開心扉,但《錯誤》中的女子,鄭愁予將其處理得十分的含蓄矜持,心理活動也十分的曲折微妙,層次跌宕,從而為全詩平添了富于古典氣息的哀婉和惆悵。
六、課后作業
1、 課外閱讀推薦
《鄭愁予詩選集》 臺灣志文出版社1988年版
《新詩鑒賞辭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年版
2、 根據白詞、溫詞、柳詞及鄭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寫一篇《不朽的失眠》的抒情散文,不少于800字。
附板書:
錯 誤
中國式的意象:
女子芳潔、封閉
而又寂寞的心靈
感情執著、專一
鄭愁予
“錯誤”產生的過程:
女子 “我”
編織著美麗的夢 帶來美麗的期盼
“美麗的錯誤“
高中語文教案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習用多種方法刻畫生動形象的人物,凸現個性。
2、過程與方法、: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讓學生感受人物的個性,理解人性美的內涵,塑造高尚的品格。
教學重難點:
用細節表現人物的個性。
教學方法:
興趣導入法、誘思質疑法、鑒賞品評法、口語訓練法、片段寫作法、仿寫訓練法、復習遷移法、合作探究法、知識轉化法。,學會用多種方法刻畫生動形象的人物,凸現個性。
一、導入
同學們,什么樣的人是你們所景仰、崇敬的人?其實在我們身邊也不乏這們的普通人,他們有的關心集體、樂于助人、奮發向上、自強不息、勇于奉獻、敢于斗爭、正直敬業、樂觀向上、忠厚勤勞、幽默風趣、富有愛心、為人謙和、樸實善良、同情弱者、真誠守信、寬以待人,他們有意無意地向我們傳遞著正能量,只要我們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你會發現我們的眼前處處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出示課題),
二、找光輝
美的事物能讓我們心情愉悅,美的品質更有凈化我們的心靈的魔力,下面就請同學們在我們生活中尋找具有美好品質的人,寫下他的名字和他的美的人性,這個人既可以是親友、老師、同學,也可以是陌生人。
三、說光輝
美的東西我們就該共同分享,請幾個同學來說說你寫的誰,他具有什么美的品質。
四、寫光輝
同學們,你們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都找到了生活中的人性美。為了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美好,我們不僅僅要學習他們的這些美好的品質,更應該拿起我們手中的筆,通過文字的方式生動形象地將他們的美展現在更多人面前,讓更多的人受到感染,讓更多的人因此而振奮。
可是對于這更多的人來說,我們所寫的誰誰是陌生的,我們要寫些什么才能讓這個陌生的人擁有他獨有的特質?(首先要寫最能體現他這種美好品質的事)列車上售書乘務員和買書青年因為書掉在地上而爭吵不休,一位小女孩拾起沾了水漬的.書,把媽媽剛買的同樣的書遞給了青年。同學們看到人性美了嗎?這能感染人嗎?那要怎樣才能寫出這個人的個性,讓他鮮活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使我們受到感染呢?(描寫)我們學過哪些人物描寫的方法
語言描寫動作描寫
無言的結局
刺眼的陽光,涌進車窗,給人們增添了一種莫名的煩躁。
車廂地板上,有一片被人踩得亂七八糟的水跡,上面橫臥著一本書,封面翹翹地抖。
一個說:“我把書給你,你不接好,掉了怪誰呢?”一個說:“我還沒接好,你就放了手,怪我呀?”兩句話分別不斷地重復在兩個人的嘴上。
側目,轉身,仰脖,直至立起,全車廂人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到了一點,就連剛才呼天喊地打撲克的那幾位也屏住呼吸,直眉瞪眼地看著。“有戲看了,大家的旅途不寂寞了!”不知誰狂喊了一句。我的國人同胞們哪,你們是不是太無聊了?
賣書的乘務員和買書的青年在眾目睽睽之下誰也不退讓,但誰又不好再說什么。女的依舊柳眉倒豎,杏眼圓睜;男的依舊青筋暴起,虎目怒視。
忽然,從座椅上閃出一位六七歲的小女孩,她從白色的連衣裙袖中伸出一雙潔白的小手,拾起掉在地板上的那本書,用手帕紙擦去封底的污跡,展平翹起的書面,喃喃自語“這下你也變得干凈了、漂亮了”,隨后轉身把書放回座位,又小心翼翼地從手袋里拿出一本她媽媽剛買的同樣的書,遞到買書青年的面前。
爭執的雙方不約而同地一怔,青年人顯得有些尷尬,遲疑了片刻,但還是伸手接過了書。
頓時,車廂里綻出了一個純潔的世界,人們的眼中只有那一襲潔白連衣裙,車內無言。車子外面依舊是明麗的陽光,但卻如初春一樣柔和,顯得七彩瀾珊。
[簡評]文章精美,不著華辭麗句,在緊張的氛圍中演繹著人間的一種純潔的真情,自然而清新。更可貴的是作者能在精短的文章中融匯多種描寫方法:肖像、行動、語言描寫相得益彰,直接描寫襯以側面烘托,文章首尾的環境點染。而“無言的結局”也就在情理之中,收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對上面的三段文字的描寫有自己理解的請談談看法。
2、語言描寫
燭之武退秦師〉,我們似乎看到一個不不亢、巧舌如簧的燭之武。注意,不能體現人物個性的語言即使再怎么出彩也是廢話,應該刪掉。
3、動作描寫。荊軻刺秦王
4、心理描寫
側面描寫日出東南隅,照我o "秦氏"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o "點擊查看原圖" o "點擊查看原圖"
羅敷善蠶桑,采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
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
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使君遣吏往,問是誰家姝?
學生歸納:這些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互相映襯,互相補充。
環境烘托
對比稱托
十、教學評價: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我采用教師引導,學生鑒賞,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教法上,我將興趣導入法、誘思質疑法、鑒賞品評法、口語訓練法、片段寫作法、仿寫訓練法、復習遷移法、合作探究法、知識轉化法,落實在教學實踐中。教學過程上,在教師情感的感染下,讓學生產生愿意寫作的動機,然后引導學生品評名作名篇,在鑒賞中歸納寫作方法,同時先采用仿寫的方式,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然后對學生進行課堂限時寫作訓練,將學到的知識進行固化積累,同時采用學生運用口頭作文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學生在閱讀鑒賞中,學會思考、學會模仿、學會創新。學生在品讀人物個性的同時,積累了寫作方法,課堂煥發了生機,教師的潛能,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掘。課堂容量和知識密度得到保證。
十一、教學反思:
1、教師對學生回答的問題,要給予精當而客觀的評價,不然教學時間較緊張。
2、板書設計較為簡單。
高中語文教案7
【學習目標】:
1、了解《詩經》的文學常識和現實主義風格。掌握《氓》的故事情節及《采薇》中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
2、熟讀課文,分析比興手法的表達效果,體會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學習詩中的重章疊唱的章法,感受其效果。
【學習重點】:
1、理解《氓》作為敘事詩的特點和對比手法的使用效果。
2、學習《采薇》中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體會它的表達效果。
【學習難點】:
1、熟讀兩首詩,分析比興手法的表達效果,體會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知識鏈接】
1、題目解說
《氓》是《詩經·國風·衛風》中最為有名的.“棄婦詩”從詩中可以看出當時的戀愛風氣比較自由,桑間濮上,幽期密約,用詩歌表達情愫,以選擇配偶同時,封建意識正在發展,男尊女卑之風已形成婦女逐漸喪失了經濟上和人格上的獨立而處于從屬地位。閱讀這首帶有敘事性質的長詩,不僅可以對先秦人們關于愛情、婚姻的觀念及其社會狀況做個管窺,且可了解我國詩歌在童年時代達到了怎樣的藝術高度。
2、作品簡介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多年的詩歌305篇。《詩經》的體例是按照音樂性質的不同來劃分的,分為風、雅、頌三類。①風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②雅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即所謂正聲雅樂,共105篇,《雅》詩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③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內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的,共40篇。
所謂《詩經》“六義”,其中,風、雅、頌,是指體例分類來說的;賦、比、興,是就表現手法而言關于賦、比、興,宋代朱熹在《詩集傳》中做了比較確切的解釋:“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詩經》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在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加強抒情效果,每一章只變換幾個字,卻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藝術效果在語言上多采用雙聲疊韻、疊字連縮詞來狀物、擬聲、窮貌此外,《詩經》在押韻上有的句句押韻,有的隔句押韻,有的一韻到底,有的中途轉韻,現代詩歌的用韻規律在《詩經》中幾乎都已經具備了
學習過程:
一、自主預習
1、注音并解釋:
氓()淇水()愆期()將子無怒()
乘彼垝垣()()
載笑載言()體無咎言()爾卜爾筮()()
于嗟鳩兮()()
其黃而隕()無食桑葚()自我徂爾()淇水湯湯()來即我謀()
言既遂矣()無與士耽()以我賄遷()女也不爽()漸車帷裳()()
士也罔極()夙興夜寐()靡有朝矣()()
抱布貿絲()
咥其笑矣()及爾偕老()隰則有泮()言笑晏晏()亦已焉哉()躬自悼矣()
2、古今異義:
(1)送子涉淇,至于頓丘(古義:今義:)
(2)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古義:今義:)
(3)將子無怒,秋以為期(古義:今義:)
(4)不見復關,泣涕漣漣(古義:今義:)
(5)自我徂爾,三歲食貧(古義:今義:)
(6)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古義:今義:)
(7)總角之宴,言笑晏晏(古義:今義:)
(8)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古義:今義:)
(9)爾卜爾筮,體無咎言(古義:今義:)
(10)士也罔極,二三其德(古義:今義:)
3、詞類活用:
(1)三歲食貧()(2)士貳其行()
(3)二三其德()(4)夙興夜寐()
4、有感情朗讀
古典詩歌的鑒賞首要的是學會誦讀最基本的要求是讀準字音,讀順詩句;讀懂詩歌的大致內容,把握詩歌的內容要點;還要讀出詩歌情感,讀出美的意境因此要注意:
(1)讀出節奏古典詩歌節奏表現了各自不同的式樣四言語句多為“二二”節拍,而“五言詩”節拍則多變式,或“二一二”或“一二二”不等
(2)讀出韻律詩歌語句的平仄、高低本身就使其具有一定的韻律,時只要
加以體會就要感覺到重音、輕音的選擇也是讀出韻律的重要手段判斷輕、重音的基本標準是表達內容和感情的需要,有利于表達詩歌內容和作者情感的詩句就應該重讀,反之則輕讀一句中關鍵的字詞重讀語速的選擇同樣是讀出韻律的關系,情緒激昂處則勢如破竹、一貫而下,情緒纏綿處則如潺潺溪流,緩緩流出幾分哀婉
(3)讀出情調一篇詩歌自有其基本的感情基調:或豪放激昂,或婉約悱惻;或平淡清幽,或深邃哀婉,或高亢悠揚通過誦讀,讀出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和藝術美
5、整體感知課文:
1、請同學分別講述《氓》的內容,全詩寫了哪幾方面的內容?感情基調?
二、整體理解原文
1、“氓”最初給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2、結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現出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3、為什么突然寫到“桑樹”葉落前和葉落后的變化,這是什么手法?
4、女主人公婚后過著什么樣的生活?
5、 “淇則有岸,隰則有泮”在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現出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三、合作探究
1.《氓》女主人公為什么會被遺棄呢?(這一樁婚姻悲劇產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從課文中找出具體的依據來證明你的觀點
四、課堂達標與遷移
1、以“我想對你說”為題寫一段話(可以寫給氓或女子)
2、女主人公婚變后還有沒有可能獲得幸福?
3、“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這兩句話揭示了當時什么樣的社會現實?
高中語文教案8
教學目的
1、理解小說題目的含義,探討造成馬貢多百年孤獨的原因,進而探求拉丁美洲孤獨的原因。
2、初步了解魔幻現實主義“變現實于幻想而不失其真”的基本特征。
3、通過對小說的整體介紹和對課文節選部分的具體分析,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4、學習其夸張的藝術表現手法。
教學設想
小說宏觀結構的把握以及節選部分在全書的地位和作用。魔幻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基本特征,以及小說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是教學的重難點。
自讀,解決基本內容;討論問題,希望有所深入,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教學時數: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模仿全書首句造一個句子:多少年后,某某(學生名)詩人、作家、科學家回到了西硯山上,他感慨萬端,向我們講起了他當年在瑞中的學生生活。
分析這個句子:站在現在,預測未來,又從未來回想過去。打破了時間上的限制,自由地穿梭。
<《百年孤獨》的時間關系就是如此,作者來往于時間的長河中,自由自在,也使全書有了迷離的時間感>
(小說的開頭,是作家獨創的從未來的角度回憶過去的新穎的`倒敘手法。短短的一句話,實際上容納了未來、過去和現在三個時間層面,而作家顯然隱匿在“現在”的敘事角度。緊接著,作家筆鋒一轉,把讀者引回到馬貢多的初創時期。這樣的時間結構,在小說中一再重復出現,一環接一環,環環相扣,不斷地給讀者造成新的懸念。在我們讀過的所有作品的開局中,這個開場白真可以算得上精巧神奇了,在這不動聲色的敘述中隱藏著一種深沉的悲涼和無可奈何的宿命感,卻又憑借著巧妙的時空交錯形成了巨大的懸疑。)
2、簡介全書內容:
西班牙語為世界奉獻了兩部不朽的巨著——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和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佰年孤獨》。這兩部作品穿越了350年的光陰,隔著那曾被哥倫布征服過的茫茫大西洋遙相對峙。前者刻畫了當時西班牙社會生活的廣闊圖景,表現了文藝復興時期具有進步意義的人文主義思想;后者虛構了—個叫做馬貢多的小鎮,描繪了在這個奇特的地方生活的布恩地亞家族百年的盛衰史,他把讀者引入到這個不可思議的奇跡和最純粹的現實交錯的生活之中,不僅讓你感受到許多血淋淋的現實和荒誕不經的傳說,也讓你體會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驚的情感,甚至有人認為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深刻得令人覺得害怕。
二、讓學生自讀課文,作如下要求:
整體把握,理清思路,并找出“魔幻”的語句
(提醒學生用吉普賽人的到來為線索來梳理)
第二課時
一、概括課文內容:
1、磁鐵風波
2、放大鏡、航海儀、煉金實驗室帶來的故事
3、遷居探路活動、第二次遷居活動的流產及決定留在家里教育孩子
4、看冰塊
二、分析“魔幻”句子
1、要求學生起來讀出語句,并分析其表達效果
(加西亞馬爾克斯遵循“變現實為幻想而不失其真”的魔幻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經過巧妙的構思和想像,把觸目驚心的現實和源于神話、傳說的幻想結合起來,形成色彩斑斕、風格獨特的圖畫,使讀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獲得一種似曾相識又覺陌生的感受,從而激起尋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創作真諦的愿望。魔幻現實主義必須以現實為基礎,但這并不妨礙它采取極度夸張的手法。如本書寫外部文明對馬貢多的侵人,是現實的,但又魔幻化了:吉卜賽人拖著兩塊磁鐵“……挨家串戶地走著……鐵鍋、鐵盆、鐵鉗、小鐵爐紛紛從原地落下,木板因鐵釘和螺釘沒命地掙脫出來而嘎嘎作響……跟在那兩塊魔鐵的后面亂滾”;又如寫夜的寂靜,人們居然能聽到“螞蟻在月光下的哄鬧聲、蛀蟲啃食時的巨響以及野草生長時持續而清晰的尖叫聲”;再如寫政府把大批罷工者殺害后,將尸體裝上火車運到海里扔掉,那輛火車竟有200節車廂,前、中、后共有3個車頭牽引!作家似乎在不斷地變換著哈哈鏡、望遠鏡、放大鏡甚至顯微鏡,讓讀者看到一幅幅真真假假、虛實交錯的畫面,從而豐富了想象力,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
2、學生其夸張的藝術表現手法
這樣的“魔幻”的現實,之所以能被人認同,是由于作者遵循了“心理邏輯”,合乎思想內容表達的需要,而不是亂夸張。
<這種方法,如果運用得當,會起到良好的表達效果,同學們可以在自己的作文中作用>
三、分析“百年”和“孤獨”
1、百年:
《百年孤獨》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流派的代表作,作家運用魔幻現實主義手法,通過革命軍總司令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一家七代人的經歷,描繪了加勒比海沿岸某國小城鎮馬貢多從荒漠的沼澤地上興起到最后被一陣旋風卷走,布恩地亞家族的最后一代被螞蟻吃掉,以至完全消亡的100年歷史演變過程。該書描寫的歷史長、人物多、場面大,堪稱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世界文學巨著。
當然,“百年”更是“漫長”的意思。
2、孤獨:
哥倫比亞位于南美洲的西北部,西瀕太平洋,北臨加勒比海,地處熱帶,盛產咖啡、可可、香蕉、橡膠,蘊藏著石油、煤、黃金、白銀、鈾等豐富的地下資源。16世紀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1819年正式獨立。1903年,原屬哥倫比亞的巴拿馬省在美國的唆使慫恿下宣布獨立,美國勢力從此侵入漸深。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迄今,由保守黨和自由黨兩大資產階級政黨輪流執政。從1830年至上世紀末的70年間,哥倫比亞爆發過幾十次內戰,使數十萬人喪生。本書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方面的史實,并且通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現出來。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作家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眾多人物,描繪了布恩地亞家族的孤獨精神。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盡管很多人為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于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后均以失敗告終。這種孤獨不僅彌漫在布恩地亞家族和馬貢多鎮,而且滲入了狹隘思想,成為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作家寫出這一點,是希望拉美民眾團結起來,共同努力擺脫孤獨。所以,《百年孤獨》中浸淫著的孤獨感,其主要內涵應該是對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現代文明世界的進程之外的憤懣和抗議,是作家在對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歷史,以及這塊大陸上人民獨特的生命力、生存狀態、想象力進行獨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強的自信。
高中語文教案9
一、文言實詞
1.通假字
(1)自余為僇人(通“戮”,引申為有罪)
(2)夢亦同趣(通“趨”,往,赴)
2.古今異義
(1)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義:這樣之后 今義:表承接,接著
(2)頹然就醉
古義:倒塌,文中指身子傾倒的樣子 今義:精神萎靡不振
(3)游于是乎始
古義:從此 今義:連詞,表承接,就這樣
3.一詞多義
(1)窮 窮回溪(動詞,走到盡頭)
窮山之高而止(動詞,走到盡頭)
而不知其所窮(名詞,盡頭)
(2)夢 臥而夢(動詞,做夢)
夢亦同趣(名詞,夢境,夢中)
(3)始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詞,曾經)
始指異之(副詞,才)
游于是乎始(動詞,開始)
4.詞類活用
(1)形容詞用作動詞。窮山之高而止(走到盡頭)/窮回溪(走到盡頭)/縈青繚白(青山,白水)
(2)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始指異之(以……為異)
(3)形容詞用作名詞。自遠而至(遠處)
(4)數詞用作形容詞。四望如一(相同)
(5)名詞用作動詞。外與天際(連接)/臥而夢(做夢)/故為之文以志(寫作文章)
(6)名詞用作狀語。日與其徒上高山(每天)/箕踞而遨(像箕畚一樣)/四望如一(向四面)
二、文言虛詞
1.而
(1)連詞,表修飾。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2)連詞,表承接。披草而坐,傾壺而醉/臥而夢/覺而起,起而歸/自遠而至
(3)連詞,表轉折。而未始知西山之怪/而莫得其涯/而不知其所窮/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
(4)連詞,表條件。窮山之高而止
2.之
(1)助詞,的`。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2)代詞,它。始指異之(指西山)/故為之文以志(指宴游西山這件事)
(3)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知日之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3.為
(1)介詞,為了。故為之文以志
(2)動詞,成為。自余為僇人/不與培螻為類
三、文言句式
1.省略句
(1)居(于)是州(省略介詞“于”)
(2)以(之)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省略賓語“之”,指代是州之山水)
(3)(我)因坐法華西亭(省略主語“我”)
(4)始指(之)異之(省略賓語“之”,指代西山)
(5)(我)引觴滿酌(省略主語“我”)
(6)故為之文以志(之)(省略賓語“之”,代宴游西山這件事)
高中語文教案10
教材分析:
《漁父》選自蘇教版語文教材必修五第三專題“直面人生”,專題的教學建議是:“在閱讀中學會質疑與探討,辨析評價文中作者對人生的看法,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體悟出更多人生的真諦。”本專題以問題探討為主,在經典文本的學習過程中,著眼于挖掘文本思想、培養探究意識。”《漁父》篇幅不長,共有四小節,是一篇文質兼美、體新理深的文章,如何在一節課中讓學生在預習充分的條件下,通過探究式學習,挖掘出文本豐盈的知識和思想,即如何實現“淺文深教”,是我設計這堂課的前提和歸宿。
《漁父》一文采用對比手法,通過屈原和漁父的問答,表現了在“清”與“濁”的抉擇中三種對立的態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千百年來,屈原的精神、他“雖與日月爭光可也”的光輝人格一直燭照著華夏民族的脊梁,他身上所蘊含的愛國主義、理想主義、憂患思想、執著剛強正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典型代表,學習本文要進一步地認識屈原所代表著的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偉大人格。而漁父這一人物形象的存在極大豐富了文章的文化內涵,他代表著一種遺世獨立、清高隱逸的人格理想,寄托著中國文人對這種與世無爭的超然生活的向往,他的“與世推移”與屈原的“深思高舉”讓我們窺見了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這兩個對立面,為同學們深入文本,了解以儒、釋、道三教為支柱支撐起的中國傳統文化提供了路徑。
《漁父》一文的結尾,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不復與言”,二人堅持己見,未有妥協,留給同學們極大的思考探究空間。課堂上,我將以“誘思探究”為主導教學方式,誘導學生在不斷的合作探究中,激活情感和思維,生成和表達自己的思想,形成熱烈而又沉思的氛圍,最終抵達文本深處。
學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篇幅短小的文言文,雖文言字詞上難度不大,但因其思想探究空間極大,如何在教學中兼顧“文”和“言”兩方面,頗具難度。
學生在學習此文之前,已經學習了屈原的代表作《離騷》,對屈原的身世、經歷有一定了解,除此之外,在日常教學講解中,對于中國古代傳統中的儒道兩家主張也有一定了解。漁父這一形象在文章中的存在,極大地豐富了文章的探究空間,在超逸脫俗的漁父的對比下,屈原的選擇選得決絕而生硬,不少學生很難理解屈原這種“寧為玉碎”的執著的珍貴。
同時,由于學生理解能力和思維深度有限,一部分學生會認為文中的漁父是為襯托屈原的偉大而存在的反面人物,從而難以抵達文本深層,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現象,準確地將本文翻譯為現代漢語并背誦全文;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屈原和漁父對話的分析,認識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偉大人格和《漁父》一文背后蘊含的儒家、道家思想;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閱讀和思考,學生能對屈原和漁父的不同人生選擇做出自己的`評價,并對自己的人生選擇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教學重難點:
通過對屈原和漁父人物對話的分析,認識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偉大人格和文
本背后蘊含的儒家、道家思想。
教學方法:
誘思探究教學、小組合作教學
課時課型:
一課時、新授課
教學工具:
幻燈機、投影儀
教學步驟:
一、課前導學:
請同學們借助字典、對照注釋翻譯課文,完成導學案并訂正。
二、課上探究:
(一)導入
(課間播放音樂:蔡琴歌曲《屈原》)
全體齊讀《屈原》節選:
“他們說你是個孤獨的詩人,
他們說你有一顆憂郁的靈魂。
汨羅的歲月是否像我所想象的那般寂寥?
是否水中你的心思像一尾魚款款徘徊?
冷濕的青泥掩覆在你身上,縱有多少無奈徒托流水寄懷。
究竟你愿長久躺在靜謐的江底?還是期盼著撥槳的手,撩開你深邃的面容?”
這一位孤獨的詩人、這一顆憂郁的靈魂是誰?兩千多年前他為何選擇帶著滿腔的憂憤,忿然一躍,獨自一人去擁抱江底柔軟的泥沙?兩千多年過去了,他是否依舊孤獨,是否依舊寂寥?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做這只撥槳的手,來撩開他深邃的面容吧!
(二)誘思探究
1、釋文:探索觀察
(1)教師范讀全文。
(2)漁父初見屈原,問屈原的第一個問題是:“何故至于斯”?這個“斯”指什么呢?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生答、翻譯)
那么屈原到底因“何故至于斯”呢?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生答、翻譯)
(3)如果請你用一個字回答,你會選擇哪一個字?
“清”
2、成象:研究思維
(1)你能快速找出文中屈原“清”的體現嗎?
“深思高舉”,“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生答、翻譯)
結合課前準備的資料,你還能發現屈原“清”的體現嗎?:(小組合作各推一生發言)
屈原《離騷》:美政理想
屈原生平經歷:愛國主義、理想主義、憂患思想、執著剛烈的性格(生答、分析)
全班齊讀屈原相關語句。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離騷)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離騷)
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故將愁苦而終窮。 (屈原·涉江)
茍余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 (屈原·涉江)
教師總結:“清比己之潔,而濁比世之穢也。醒比己之明,而醉比人之昏也。清濁不同流,醉醒不同趣,邪正不并立,忠佞不相容。以屈子之獨操,而仕壅君,處亂朝,安得而不見放乎?”
(2)與屈原的“清”相對的“濁”在文中有沒有體現呢?
“淈其泥而揚其波”,“哺其糟而歠其醨”,“物之汶汶”,“蒙世俗之塵埃”。(生答、翻譯)
(3)這是漁父的做法嗎?
不是,漁父的做法是:““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生答、翻譯)
(4)全班分成兩組合作朗讀人物對話部分,讀出不同情感。
3、悟道:遷移運用
(1)獨立思考:面對人生的困境,屈原、漁父、眾人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選擇,你更欣賞誰的做法?請寫下你的觀點并分享。(請三位同學分享自己的看法)
漁父:道家重真、超然曠達
屈原:儒家重善、執著進取(教師引導:因為犧牲和奉獻成就了民族脊梁)
(三)總結
(1)許多同學的觀點是富有現實意義的,在面對紛繁的社會時,我們也會遇到困境,我們不可能像屈原那樣決絕,我們也不太可能像漁父那樣抬腳遠遁,我們只有選擇面對。但是在投身社會洪潮中的時候,我們可以盡量做到:“淈泥、揚波,不離于泥,亦不為泥所陷;餔糟、歠醨,不拒乎酒,亦不為酒所溺。內不失己,外不忤世,斯為與之推移。”
屈原是偉大的,他的偉大之處就在于對自己的理想的執著追求,魯迅先生曾飽含激情地寫道:“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正因為對這份偉大的理解與感謝,人們思念屈原、崇敬屈原,我想,在年年五月的棕香中,屈原是不孤獨的、不寂寥的!
讓我們一起來齊讀這一個文段的后半部分:
笑傲人世是一份何等的情懷?
眾醉獨醒是一種怎樣的悲哀?
悠悠的江水卷逝走亙古以來的蕭條凄涼,
取代水中你的惆悵是岸上我獨自徘徊。
龍舟的喧嘩劃出波波水痕,追思掠過江面片刻又將遺忘。
也許你將年年享受五月的粽香,
也許等待著另一次際遇,看一看江上的陽光。
(播放音樂:蔡琴歌曲《屈原》)
三、課后鞏固:
完成《作業本》鞏固練習,并背誦全文。
高中語文教案11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理清文章思路,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好方法。有益于學生在閱讀文章時逐漸養成自覺思維的習慣,理清思路,就是理清文章的脈絡,亦就是一般所說的語脈。
2、培養學生學會概括文章的要點。概括要點包括:文章內容的概括,對文章主旨的把握和領會等。
3、學習、領會寓情于景、借助自然景物抒寫對世事人生感悟的能力。《冬天之美》清麗流暢、委婉親切,詩情畫意中透示出高尚的人生志趣。
【難點和重點】
1、如何理清思路,是學習這兩篇散文的難點之一。
葉圣陶先生就很重視“思路教學”。他認為,“一番話一篇文章,思路從什么地方出發,怎樣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達到這條路的終點,都要踏踏實實摸清楚”。只有迅速、準確地摸清文章的思路,才能駕馭整篇文章,進而迅速準確地概括文章的要點、領會文章的主旨。一般說來,不同的文體,具有不同的思路特征。所以,從文體這個角度切入,有助干更好地理清文章的思路。兩篇課文,都是寓情于景的散文,作者心境的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變化不斷變化并逐步升華。《冬天之美》作者的心境則是由厭惡虛榮到向往樸實、自然、和諧的田園生活,感到其中所包含的生命的樂趣。
2、概括要點。
在理清思路的基礎上,概括要點就具備了必要的前提和條件。理清思路是過程,概括要點就是結果。概括要點分為兩個主要內容:①對文章內容的概括。②對文章主旨的把握。《冬天之美》兩個自然段,重心在第2段。寫鄉村冬天之美。
文章的主旨:《冬天之美》向往樸實、和諧、自然的田園生活,從中感受到真正的人生樂趣。
【教學過程】(教師指導學生自學)
一、整體感知。
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快速閱讀,對文章的基本內容有一個大致的把握。
問題設計:
①從課文中找出反映作者感情變化的語句。
②整理出作者的感情線索。
二、概括要點。
通過解決問題①啟發學生整理出文章的思路,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在完成l、2的基礎上,處理本篇課文的難點:把握主旨。
這兩篇課文都體現了散文寓情于景的特點。作者的寫作主旨,有的是通過景物的色調來暗示的`,有的是通過感情的宣泄直抒胸臆的,有的是由議論抒情句直接告訴讀者的,而有的則需要對閱讀材料進行一番歸納概括乃至提煉。
《冬天之美》可以利用該文的主旨句進行歸納概括。“我從來熱愛鄉村的冬天”,“大家親切地聚集一堂,甚至時間似乎也聽從我們使喚。由于人們能夠沉靜下來思索,精神生活變得異常豐富”。即是點明全篇主旨的語句。
附錄:
《世間最美的墳墓》練習題
1、第一自然段共有八句,每句都已給了標號。下面是對該段思路的分析和圖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全段先敘述參觀過程(順敘),再交代墓地的經過(轉入插敘),共分兩層:(a)(b)(c)(d)→(e)(f)(g)(h)
B.全段先總述,再介紹墳墓,然后從樹的來歷入手,引出托爾斯泰的愿望,共分三層:(a)→(b)(c)→(d)(e)(f)(g)(h)
C.全段先說明墳墓將永遠對后代產生巨大影響(將來),再介紹墳墓的現狀(現在),又追述選擇墓地的經過(過去),共分三層:
D.全段以說明托爾斯泰埋骨樹下的愿望為最終目標,由大到小,層層遞進,共分五層:(a)→(b)→(c)→(d)(e)(f)(g)→(h)
2、“就像偶爾被發現的流浪漢、不為人知的士兵那樣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的意思是(2分)
A.(他的一生)曾像流浪漢一樣遭遇坎坷,曾像士兵一樣戰斗。
B.(他)終于與流浪漢、士兵那樣的社會底層民眾融為一體。
C.(他)就像倒斃的流浪漢、無名的陣亡士兵一樣在世上消失。
D.(他的聲名)像流浪漢、士兵等勞苦大眾那樣被社會吞噬。
3、“風兒……和暖的陽光……冬天,白雪……”這段景物描寫在全文中起什么樣的作用?下面分析不當的一項是(3分)
A.在不容大聲說話的地方,描寫自然景物的動態,反襯出墓地的寧靜。
B.象征偉人將與大自然一樣永世長存,更顯示了他人格的崇高。
C.由于沒有奢華裝飾,描寫自然景物更顯示墳墓的樸素。
D.在莊嚴肅穆的氛圍中,活潑的景物可增添一點生氣和溫暖的情調。
4、作者用拿破侖、歌德、莎士比亞的墳墓來進行比較,這樣寫起到什么作用?下面分析不當的一項是(3分)
A.可以顯示出三人與托爾斯泰思想品格的差異,從而表明托爾斯泰才真正偉大。
B.從墳墓的迥然不同的風格,可以反襯出托爾斯泰墓的逼人的樸素。
C.三個人都聞名世界,只有偉人與偉人相比較,才能使人體會到這幽暗小土丘的“宏偉”。
D.前文雖提到托爾斯泰墓與其他偉人墓不同,但較籠統,以這三人的墓為例,讀者才能得到具體而深刻的印象。
5、作者說托爾斯泰墓“劇烈震撼每一個人內心深藏著的感情”,從文中找出兩個具體描寫參觀者這種崇敬之情的句子,把它們分別寫在下面的橫線上。(2分)
①
②
6、如果要簡述托爾斯泰墓的環境和形狀,下面的語句中哪四項是必不可少的?(3分)
A.完全按照托爾斯泰的愿望
B.這個小小的、隆起的長方形
C.就在自己莊園的某塊地上
D.沒有十字架、沒有墓碑,沒有墓志銘,連托爾斯泰這個名字也沒有
E.遠離塵囂、孤零零地躺在林蔭里
F.埋骨于那些親手栽種的樹木之下
G.世間最美的、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墳墓
H.風兒低吟,甚至全無人聲
I.圍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柵欄是不關閉的
7、作者用哪兩個字來形容托爾斯泰墓的基本特征?(2分)
答:
8、作者為什么說“特殊的日子”?(2分)
答:。
練習答案:
1、B(3分)2、C(2分)3、B(3分)4、A(3分)
5、(2分)
①這里,逼人的樸素禁錮住任何一種觀賞的閑情,并且不容許你大聲說話。
②成百上千到他安息地來的人中間沒有一個有勇氣,哪怕僅僅從這幽暗的土丘上摘一朵花留作紀念。
答對一句得1分,句子不完整不給分,摘錄時中間用省略號刪節也算對。
6、BDEI(3分)答對兩個得1分,三個得2分,全對得3分
7、(2分)樸素
8、(2分)托爾斯泰誕生一百周年(由寫作日期可知)
高中語文教案12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本文的主要論點,正確理解從師學習的道理。
2.理清本文的論述思路。
3.了解正反對比在文中的運用。
二、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本文的中心論點及文章的結構。掌握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現象。
難點:準確概括文章的中心論點,掌握其論證說理的特點,對比手法的運用。
三、課時安排
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因為先輩世居昌黎(今河北省昌黎縣),所以后人稱“韓昌黎”。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柳宗元一起,積極提倡古文(和當時流行駢文相對立,以儒家思想為基本內容、取法先秦及秦漢文體的散文)運動(是一場在復古的旗號下進行的既繼續傳統又有所革新、有所創造的文學運動,這場運動的領導者提出的文學主張是“文道合一”“文以載道”),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寫作背景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從師的風尚,但是隋唐以來,由于佛教、道教的沖擊,儒家的社會地位與影響受到削弱,因而儒家的師道觀念也淡化,人們以從師為恥。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狂名。”韓愈倡言師道,勇為人師。《師說》是中國古代第一篇集中論述教師問題的著作。
(三)識體:
許多文言文從標題中的某一個詞就可以判斷文章的體裁,如《小石潭記》中的“記”、《出師表》中的“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傳”、《馬說》、《捕蛇者說》、《愛蓮說》、《黃生借書說》、《少年中國說》、本文的“說”。“說”——是一種有敘有議,以議為主的文體,議論文體。“師說”——即“說師”,動賓倒置的現象多見于書籍、文章標題,如《實踐論》、《黃生借書說》。解釋為“說說(議論)有關老師的問題”。
(四)分段朗讀,解釋重點詞句
(五)逐層分析《師說》的論證方法
1.分析第一段:開門見山,提出中心
①老師的職責②為什么從師③以什么人為師。
第一層: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指兩漢以前,“學者”指學習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說有專門學問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學者”為榜樣來宣揚師道,所以文章一開始就把它提了出來。“必有師”,把學者之所以有成就、有專長歸結為從師的`結果。這句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容、范圍,成為本文的中心論點。
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傳道、受業、解惑。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句中的“道”,包含“仁”、“義”等具體內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學、倫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觀點;“業”就是下文的“六藝經傳”;“惑”就是上述“道”和“業”中的疑難問題。
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必要性。
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準:凡先聞道者,都可以為師。
第五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這里作者表達了不恥下問,能者為師的進步思想。
2.分析第二段:
(1)說說這一段與第一段是怎樣聯系的?
這段以第一段為立論根據,批判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通過針砭時弊,又從反面論證第一段所提出的觀點,說明從師的必要。
(2)這段文字運用怎樣的論證方法?
這段文字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第二層:針對時弊,從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的癥結。
對比論證: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比——縱比
其子擇師與其身恥學于師比——自比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比——橫比
a.縱比:古之圣人:從師而問。
今之眾人:恥學于師。
作者的議論: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b.自比:對其子:擇師而教。
對其身:恥學于師。
作者的議論: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c.橫比: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作者的觀點:師道之不復,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通過三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錯誤言行,從反面論證了“學必有師”。這是對當時盛行的門第觀念的有力批判、公開挑戰。
3、分析第三段:
第三段與第一段關系怎樣?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用歷史事例論證第一段中的論點。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第二層: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作者舉出孔子詢官于郯子,訪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問禮于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論中的“三”,應理解實指三人:一個自己,一個善者,一個不善者,而“我”卻能從其善,改其不善。這樣解釋才能體現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術業有專攻”的結論。
4.分析第四段:
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
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通過贊揚李蟠倡導從師。
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說》的緣由,樹立“不拘于時”“能行古道”的榜樣,總結全文。同時“不拘于時”照應第二段,“能行古道”照應第三段。
引用典型事例運用對比方法,正反論證,突出中心意思
這篇說理文引用典型事例,運用對比方法,從正面肯定從師的好處,從反面批判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反復論證,以突出中心意思。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必有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作者在第一段里,先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這一論點,并加以論證。第二段里又提出“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這一論點,并分三層,引用典型事例,運用對比方法,從批判當時不重視從師的不良風尚,論證了中心論點。第三段里又提出“圣人無常師”這一論點,引用了孔子的事例和言論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的結論,進一步論證了中心論點。最后簡短地贊揚了李蟠不拘于時的作法,以表明自己重視從師的態度。文筆簡潔流利,結構嚴謹,把從師的道理和師的作用在于傳道受業解惑等方面,論述得很精當透徹,富有啟發性,令人信服。
本文里有些精煉的含意深刻的語句,常被后人運用。例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圣人無常師”,“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等等。
(1)師
課文中出現26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詞,有兩種情況:
作“老師”講古之學者必有師
作"專門技藝人”講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②作動詞,有三種情況:
作“學習、效法”講
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系)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作“從師”講
或師焉,或不焉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系)
作“以……為師”講意動用法(下面專講)
(2)之
課文中出現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一關系,相當于“這類”、“這些”
郯子之徒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③作助詞,有四種情況:
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表示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無意義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③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表示定語后置蚓無爪牙之利
作動詞,“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
課文中出現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四種情況:
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指,作主語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作兼語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們的)
③作語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多么
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表示
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代漢語,基本格式是:
名、形(動)+賓=以十賓十為十名、形(動),例如:
吾從而師之名詞以……為師
漁人甚異之形容詞以……為奇異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動詞以……為恥
高中語文教案13
[教學目標]
1、識記曹操的生平概況,識記“行”這一詩歌體裁的特點
2、能以本詩為例,初步了解曹詩“于悲涼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氣”之風格
3、初步明確鑒賞詩歌的一般步驟和方法,能夠按照這些方法基本讀懂本詩,初步
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為培養對文本的個性化閱讀能力做準備
[教學重點]
本單元在新教材中是第一個古代詩歌單元,本詩篇幅短小,又編排在單元的最后一課,因此本詩教學自然就承擔了引導學生初步學習鑒賞中國古代詩歌的任務引領學生首先要讀懂“這一首”,然后在此基礎上歸納鑒賞詩歌的一般步驟與方法;教學中兼顧誦讀,力爭讓學生當堂背誦
[教學難點]
1、初步理解曹操這首代表作“于悲涼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氣”之特色
2、曹操在歷史上和在文藝作品中的形象極其復雜,教學中將避免在人物形象評價上的爭議,而將學生的精力引導鉆研文本,進而力爭合理而多元地闡釋文本中的藝術與人物
[教學方法]講解、點撥、誦讀、討論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首先要學生集體背出《龜雖壽》中的名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然后簡述故事——
《世說新語》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東晉時代重兵把握的大將軍王敦,每酒后輒詠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擊打唾壺為節,壺口盡缺
但是,也有人說曹詩不好
《三國演義》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橫槊賦詩的描寫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萬雄師,飲馬長江,與孫權決戰當天夜晚,明月皎潔,他在大江上置酒設樂,歡宴諸將酒酣,取槊立于船頭,慷慨而歌歌詞就是今天學的《短歌行》
二、初步感知
1、一讀詩歌:教師配樂誦讀然后學生齊讀(要求讀準字音、節奏)
2、在檢查學生對補充注釋后,討論“朝露”、“鼓瑟吹笙”、“明明如月”、“烏鵲”四個意象的內涵(強調:“烏鵲”在文中解釋為“烏鴉”,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可視為吉祥鳥)
教師強調:高中生讀詩要學會“鑒賞”什么是“鑒賞”?“鑒”是鑒別,說的是“好不好”的問題,要求我們讀懂詩歌;“賞”是欣賞,說的是“為什么好”“好在哪里”的問題,要求我們學會評價詩歌
3、二讀詩歌:指定一名學生誦讀,然后討論思路——提問:全詩圍繞哪個字寫的?
(要求:力爭區別出四個層次不同的.感情:一層:憂傷讀得低沉,緩慢二層:期待讀得平穩,悠揚三層:喜悅讀得高亢,輕快四層:自信讀得果斷,堅定)
(明確:全詩圍繞“憂”字展開,分別寫了“憂的原因”“憂的方式”“憂的對象”“憂的解脫”)
三、探究主旨
采用逐步“瘦身”法,引導學生找“詩眼”
(明確:第一次壓縮成四句,每層保留一句:
參考答案: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明明如月,何時可掇?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再次壓縮成一句:
參考答案:明明如月,何時可掇?(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板書“詩眼”〉)
四、個性解讀
1出示南朝鐘嶸的片面評價(鐘嶸在《詩品》中把曹操詩歌評定為下品,并評價說:“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曹操的詩古雅質直,很有悲壯蒼涼的句子)
2列舉兩首代表作,體會“于悲涼之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氣”之風格
①將《短歌行》句子重新排序,然后與原詩作比較,討論其優劣
(幻燈出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②由古代評論家的評說引出教師自己的評價意見
(★吳淇在《六朝選詩定論》卷五中分析說:“蓋一廂口中飲酒,一廂二中聽歌,一廂心中憑空作想,想出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連貫,若不連貫,純是一片憐才意思”
★劉勰《文心雕龍》:詩中多寫悲涼,“良由世積離亂,風衰俗怨,并志深而筆長,故梗慨而多氣也”
○師生新解:
(1)其有多首代表作在結構上具有類似特點這種回環曲折,似短似連的結構,是詩人內心矛盾、痛苦、彷徨又堅定等復雜狀態的生動體現,沉郁頓挫結構本身便是“梗慨而多氣”的又一反映
(2)吳淇將曹詩回環曲折說成飲酒場合所致,失之片面;
(3)鍾嶸將曹詩歸入下品之說已經被否定,而且“古直”之說也不夠精當:曹詩語言率真可以說“直”,但布局謀篇上并不“直”……)
③學生嘗試評價本詩與詩中的曹操簡介曹操概況
(幻燈演示:目前學界對曹詩歌的權威評價,學生齊讀學界評價)
(教師提供參考答案并朗誦:招賢才詠慷慨悲涼成千古絕調訴宏愿展文才武韜乃一代英豪)
五、練習鞏固
這首詩歌在藝術手法上很值得欣賞(見下表歸納),請選擇其中的一種角度加以鑒賞(字數100字以內)背誦這首詩歌
欣賞角度
顯著特色或類別
表達方式
議論(言志)與抒情有機結合
語言
簡約含蓄
寫作手法
襯托用典起興
修辭手法
雙關引用比喻設問
結構
意識流結構似斷似連回環曲折
高中語文教案14
教學目標: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能較熟練地翻譯課文。
學會閱讀和欣賞情、景、理渾然一體的亭臺記文。
體會文中所寄寓的那種曠達胸襟,無往而不快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通過整理,積累文中主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和文言句式。
教學難點:
通過品讀,品味暢達明快、平易自然的語言,培養文言語感,領悟文章的藝術表現力。
教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蘇洵、蘇軾、蘇轍;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荀、蘇拭、蘇轍
題解: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并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如:桃花源記、岳陽樓記、小石潭記、
作者背景簡介:
作者:
蘇轍,字子由,晚年因為隱居于穎水之濱,故自號穎濱遺老,讀書學禪以終,謚號文定。其文平穩樸實,亦如其人,作品集名為《欒城集》,人生觀深受其父兄影響,與其父蘇洵、其兄蘇軾,合稱三蘇,皆為唐宋散文八大家。蘇轍被貶官的原因是他用自己的官爵為遭貶官的蘇軾贖罪,因而遭到了貶官。
寫作背景:
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蘇轍上疏營救蘇軾,因而獲罪被貶為監筠州(今江西高安)鹽酒稅。元豐六年,與蘇軾同謫居黃州的張夢得,為了覽觀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用以觀覽江山形勝,抒發情懷,蘇軾替它取名為“快哉亭”,還寫了一首以快哉亭為題材的詞《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蘇轍則為它作記以志紀念。
這篇文章涉及了三個人:建亭的張懷民,名亭的蘇軾,以及作此亭記的自己。三個人有個共同點:都是在被貶之中,但面對挫折他們卻有著極其相似的'處世態度。所以,這篇文章不僅是抒寫襟懷,也是彼此共勉的文字。
教學過程:
一、聽錄音,正音,朗讀全文。
沅(yuán) 沔(miǎn ) 子瞻(zhān ) 東西一舍(shè )
風開云闔( hé ) 變化倏(shū)忽 舟楫( jí)
草木行( háng )列 皆可指數(shǔ) 睥(pì )睨(nì)
騁(chěng)騖(wù) 颯( sà )然 而風何與(yù )焉
會( kuài )計 蓬戶甕(wèng)牖(yǒu )
濯(zhuó)長江之清流,揖(yī)西山之白云 之所以悲傷憔悴而不能勝(shēng)者
二、分析各段內容。
分析第一段
1、 字詞、句式講解
2、概括段意
明確:記敘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
3、內容分析
(1)本文第一段是從什幺事物寫起的?其目的何在?
明確:江水。由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寫起。目的在交代“快哉亭”的地理位置及造亭的目的。
(2)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景象、眼界與心境、視角的變化如何?
明確:“奔放肆大” “其勢益張” “波流浸灌”
始寬 漸寬 全開
由遠及近,描繪了一幅千里江流圖。
分析第二段
1、字詞、句式講解
2、概括段意
明確:記敘快哉亭上之所見。(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
3、內容分析
(1)從第二段里,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景象?
明確:使人快意的江景。前半講地理——即空間,后半談歷史——即時間;前半的地理風景之中,又有遠近、晝夜之別。
(2)快哉亭之所以為快的原因何在?
明確:江山風物足以觀賞(觀覽江山形勝之快)。
古人流風足以懷想(憑吊歷史遺跡之快)。
(3)作者憑吊了哪些歷史遺跡?你能說說他們為世人所樂道的故事嗎?
明確:曹操:建安元年,迎漢獻帝于洛陽,又奉帝遷都于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建安五年,官渡一戰,擊敗袁紹,結束中原二十年之久的戰亂。
孫權:繼其兄孫策據江東六郡。漢獻帝建安十三年,與劉備合力破曹操于赤壁,從此西聯蜀漢、北抗曹魏,形成三分的局面。
周瑜: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兵南下,瑜與劉備合兵,大敗操兵于赤壁。
陸遜:孫策之婿,曾佐呂蒙敗關羽,占荊州,用火攻破劉備四十余營。黃武七年,與魏將曹休戰于皖,大敗魏師。
分析第三段
1、字詞、句式講解
2、概括段意
明確:說明心中坦然,不以物傷性者,將無所不快。贊頌張夢得“何適而非快”的曠達胸懷。
3、找出中心句:
明確:“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
4、內容分析:
(1)第三段作者引用楚襄王問宋玉關于風的故事,與“快哉”有何關系?
明確:說明人之憂、人之樂與風無關,以此否定前述稱快的兩項原因。
(2)由此,作者得出了什么結論?(或:士的自得之道是什么?)
明確: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
(3)作者對張夢得有何評價?
明確:從張夢得遭貶謫之后的行為——自放山水之間來推論:張君已是能夠“自得”之人,故能無所不快。何況風景能輔之以成快?——對他的贊賞與肯定。
(4)從中可見作者怎樣的心情?
明確:自我排憂后的豁達、樂觀
三、整體理解課文內容。
1、在文章開頭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景象?作者以江水入手的目的何在?
明確:作者先從江水著筆,寫黃州附近長江的浩渺的水面和壯闊氣勢,突出描繪江流之三變,讓人感受到江流之盛。作者以江流的開展象征眼界與心境的漸次開闊,也為下文寫造亭的目的和題意作鋪墊。
2、文章結尾又回到寫景,有何作用?
明確:再次說明:若不自得,則風景適足以輔之而成悲。這里,作者徹底推翻風景使人快。
四、深入感悟文章主旨。
1、朗讀全文,在文中找出可以讀出 “快哉”感覺的語句,找出全文文眼。
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此其所以為“快哉”者也/亦足以稱快世俗/快哉,此風/將何適而非快?/將蓬戶甕牖無所不快/烏睹其為快也哉!(文眼“快”)。
明確:(一)景之“快”
1、 首段連寫三層水勢之變,能現水勢之波瀾壯闊。
2、第二段昔今對比,賞景與思古交錯,極寫快哉亭四周所見——面積之見、上下之見、日夜之見,其景瞬息萬變,令人驚心動魄;再從不同角度賞玩美景,所見之景磅礴雄偉。
(二)人之“快”
1、“曹孟德、孫仲謀之所睥睨”、“周瑜、陸遜之所騁騖”,三國英雄戰場殺敵之意氣風發、豐功偉績撼動人心,令人拍手稱快。
2、君(張懷民)不以謫為患,自放山水之間,無往而不快。
(三)情理之“快”
“士生于世,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只要心中坦然自得,不被名利傷害本性,不受外物羈絆,心中就能永遠保持暢快、寧靜。
2、文中作者認為什么才是真正的快哉?
明確:“自得”是快之與否的主因。若能“自得”,則風景能輔之以成快;若不自得,則風景反而成其悲。
3、說說蘇軾為亭題名“快哉”的用意是什么?
明確:勸解寬慰、自勉勵人之意
小結: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蘇轍就是一個隨緣自適、胸懷曠達的智者,因此境由心生,筆下才有如此氣勢雄偉的美景,使情景理渾然一體,全文酣暢淋漓、境界高曠。
文章寫作特色小結:
1、前兩段敘事寫景自由奔放,寓情于景;后一段因景抒情、抒發議論,先敘后議,借說理以抒懷——敘議結合,情景交融。
2、通篇圍繞“快哉”二字,文中共出現7次,極寫其觀賞形勝與覽古之快,抒發其不以個人得失為懷的思想感情,道出了人生的一條哲理:心中坦然,無往不快。——結構緊湊完整,緊扣一個“快”字,將寫景、敘事、抒情、議論熔為一爐。
總結:
建亭者、命名者、作記者都是遭貶政治上不得意之人,然而他們卻偏偏在“快哉”上做文章,不僅因為快哉亭所處地理位置的景象使人心曠神怡,而且因為宦途失意之人如果“不以物傷性”,則無論處于什么環境,都能“自放山水之間”而獨得其快。文章清新開闊,氣勢奔逸,將寫景、敘事、抒情、議論熔于一爐,借用典故并加以發揮,把快意之情寫得淋漓盡致。作者借物抒懷,本意并不在提倡士人遠離塵世、自尋其樂,而在以曠達之情來慰藉不得意的士人,希望他們能胸中坦然,生于世而無往不自得。此外也應注意到,作者的快意之情中含有不平之氣。
各自或齊讀全文,感受作者曠達的人生態度。
板書:
(一)景之“快”
快哉 (二)人之“快”
(三)情理之“快”
高中語文教案15
教學目的:
研讀現代漢語語法從而了解古代漢語語法。
教學設想:
學生在初中階段語法知識相當薄弱,有必要詳細講述,使他們迅速理解文言文語言現象。選取初中文言課文的句子,通過學習舊知獲得新知,溫故知新。
一課時
教學內容:
現代漢語的詞法和句法。
教學過程:
一、導語。
任何語言的表達都有一定習慣,后人總結規律,便形成語法。文言中所謂的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是相對于翻譯成的現代漢語而言。
二、查《現代漢語詞典》,明確概念。頁碼如下:
名詞886 動詞301 形容詞141 數詞1176 量詞792 代詞240
副詞397 介詞650 連詞782 助詞1644 嘆詞1225 主語1643
謂語1316 賓語87 定語298 狀語1656 補語101
三、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分析下面的句子:
年少的我一直做著美麗的夢
明確:
1、單句成分位置關系
主 狀 謂 賓
主語在謂語之前
狀語在謂語之前
賓語在謂語之后
定語在主語或賓語之前。
2、各個句子成分由什么詞充當
主語:名詞,代詞,名詞性短語。
謂語:動詞,形容詞
賓語:名詞,代詞,名詞性短語。
狀語:副詞,介賓短語
四、短語:
大于詞,小于句。任何句子不加標點即為短語。
A名詞短語:以名詞為主體、中心,整體上具有名詞性,語法作用大致與名詞相同。可作主語賓語。
1、并列關系
用“和、跟、同、與、及、以及、或”連接
例如:工人農民 城市和鄉村、
2、偏正關系
名詞和定語組成,修飾語+中心語。定語是修飾語,名詞叫中心語。
例如:壯麗山河
3、方位短語(上下左右中東西南北前后)
例如:黑板上
4、“的”字短語
例如:吃的、喝的、我們班的
5、復指短語
例如:司機老王
B動詞短語:能充當任何成分。
1、并列式
例如:調查研究
2、偏正式(狀語+動詞)
例如:立即動身
3、動賓式:
例如:挖地道
4、動補式
例如:變得更美麗
5、連動式
例如:開門進屋打開本講課
6、兼語式
例如:請你參加(“你” 是“請”的賓語,“參加”的主語,一兼二職,兼語
C、形容詞短語:能充當任何成分。
1、并列式
例如:堅韌和剛強
2、偏正式
例如:非常生動
3、形補:漂亮極了
D、主謂短語
例如:春天來了
E、介賓短語
介詞加名詞或名詞性短語或代詞構成。表方向,處所,時間,方式,目的,原因,對象等。一般充當狀語或補語。
例如:我們坐在高高的土堆旁邊(補語)
我們在高高的土堆旁邊坐著(狀語)
F、固定短語
包括:主要是成語
二課時
教學內容:文言文中的詞類活用現象
教學過程:
一、展示例子,思考
在現代漢語中,
1、名詞能否做謂語?一般是由動詞充當。
2、名詞能否做狀語?一般是由副詞、介賓短語充當
3、形容詞動詞能否做主語、賓語?一般是由名詞充當
4、不及物動詞能否帶賓語?一般是由及物動詞充當
請看例句:二月草已
請分析成分。空處應是謂語,必由動詞充當。空處是“芽”,今天看,是名詞,此處活用為動詞,發芽。
明確:處在這個位置上,得有這個詞性。語言環境決定詞性。
二、明確幾個規則:
1、分析句子成分可判斷詞類活用。
2、名、形、不及物動詞帶賓語具備了使動、意動的條件。
3、名詞直接作狀語,翻譯為介賓短語。
4、意動用法譯為“認為······怎么樣”“以······為”“把······當作”
三、活用原因
古代漢語實詞不豐富,句法不嚴格,分工不細,不明。
思考下面的句子,看那些詞性變化了,為什么?
1、名詞活用
(1)活用為動詞
例如:左右欲刃相如
一狼洞其中
天雨墻壞
(2)活用為使動詞(使動用法)
例如:君將哀而生之乎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3)活用為意動詞(意動用法)
例如:稍稍賓客其父
(4)直接作狀語
例如:操軍破,必北還
2、動詞活用
(1)用作名詞
例如:懼有伏焉
(2)活用作使動詞(使動用法)
例如:項伯殺人,臣活之
3、形容詞活用:
(1)用作名詞
例如:采百花之長而各去其短
(2)用作動詞
例如:素善留候張良
(3)用作使動詞(使動用法)
例如:春風又綠江南岸
4、數詞為動詞
例如:與臣而將四矣
四、回顧
(1)詞性由于環境而臨時改變。因為詞在某個成分的位置上而變。詞義隨之而變。
(2)翻譯是關鍵。多讀多見就好了。
三課時
教學內容: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教學過程:
一、今天的句子,一般是“主+狀+謂+賓”
古代的句子,主語可在謂語后,賓語可在謂語前,狀語可在謂語后,定語可在主語賓語后。相對今天而言,其語序十分特殊,所以稱為特殊句式。正確翻譯后可判斷特殊句式。
二、形象展示。做六個模具,在“名標”上分別寫六個成分,比較古今句子成分的位置關系。
請出六們貴賓(佳賓)就座。四大家領導:
主 狀 謂 賓
縣委 政府 人大 政協
三、按類型分析
1、判斷句
古代漢語中,以名詞或名詞短語作謂語。
現代漢語中,以判斷詞“是”作謂語。
(1)……者……也(2)者也
(3)……,……也(4)乃、為、即(5)“是”
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
吳廣,陽夏人也。
劉備天下梟雄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2、省略句
一般省略主語、賓、介賓、謂、“于”
例如:蓋以(之)誘敵
必以情(處理)
(觸龍)入而徐趨
公弗許(之)
問之(于)客曰
3、賓語前置句
賓語在謂語的前面。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前置)
沛公安在?(疑問句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
4、主謂倒裝
主語在謂語的后面。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你不聰明,太厲害了!
5、定語后置
定語在中心詞(名詞)后面。
例如:居廟堂之高
處在高高的廟堂上。
6、介賓短語后置
翻譯后可以發現,在現代漢語中介賓短語是狀語,在謂語之前。而在古代漢語中是補語,在謂語之后。
例如:投之以骨
以骨投之
用骨頭扔給狼
【高中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教案08-27
高中語文《哈姆雷特》教案02-14
高中語文《勸學》教案03-01
高中語文《過秦論》教案12-25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案01-18
高中語文教案模板05-25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教案02-17
高中語文必修三《勸學》教案02-24
高中語文《宇宙的未來》教案設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