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

時間:2024-03-17 07:19:00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1

  設計意圖:

  種子對于幼兒來說并不陌生,但是幼兒所見到的大部分都是農作物的種子,是靠人類來種植的。在自然界中還有許許多多的野生植物,他們有的靠風力傳播,有的靠動物傳播,有的靠彈力傳播等!吨参锓N子的傳播》這一活動,通過讓幼兒收集種子實物和關于種子的圖片,讓幼兒了解種子傳播的秘密。并通過這一活動讓幼兒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植物頑強的生命力,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植物世界的熱情。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幾種常見的蒲公英,蒼耳、鳳仙花等植物的種子傳播方式,知道種子的外部形態與其傳播方式之間的關系。

  2、積極參與觀察探索種子傳播方式的活動并產生較強的求知欲。

  3、樂意與同伴共同討論、分享自己所了解的知識。

  4、通過觀看課件與視頻,感受大自然的生動有趣,培養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5、激發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重難點:

  幼兒能初步了解種子的幾種常見傳播方式。

  活動準備:

  1、幼兒事先收集了許多種子并在自然角中進行了展覽。

  2、各種實物:蒼耳、鳳仙花、蒲公英等。

  3、種子傳播的課件。

  活動策略:

  集體交流、個別講述、分組討論、集體實驗、共同小結

  活動過程:

  1.通過觀察,引發幼兒對種子外部形態及傳播方式的興趣。

  (1)導入談話。

  教師:你們見過植物的種子嗎?今天老師和小朋友帶來了一些種子和關于種子的資料。我們一會去看一看,這些種子是長什么樣的,你還能發現哪些關于種子的秘密呢?可以和好朋友講一講。

  請幼兒在小組內交流自己帶來的種子或關于種子的資料。

  (2)觀察后談話。

  教師:剛才我們看了種子和關于種子的資料。你看到了什么種子?它是什么樣子的?關于種子,你還知道它們的哪些事情?

  教師小結:這些種子大小不同,顏色不同,形狀也不同,有的是帶毛的,有的是帶鉤的,還有長刺的呢。那么.種子有什么用呢?

  教師:種子除了可以食用,還可以用來種植,傳播,長出新的植物來。那野地里的植物,沒有人去種植,它們的種子是怎樣來傳播的呢?

  (評:收集種子的過程為幼兒做好了課前知識準備。而觀察法是科學活動中最常見的方法,在第一環節中老師讓幼兒從感知中激發興趣,從而投入到探索活動中去。幼兒通過觀察了解一些種子的特征,為下一環節中了解種子的外部形態與傳播方式之間的關系作好了鋪墊。)

  2.觀看課件,了解幾種常見的種子傳播方式。

  (1)教師播放課件,幫助幼兒了解幾種種子傳播的方式:①風力傳播(蒲公英);②人和動物的傳播(蒼耳、野葡萄);(3)彈力傳播(鳳仙花)。觀看時教師可以讓幼兒學說一些種子的名稱。

  (2)教師通過提問,出示相應的種子圖片和傳播方式字卡,并讓幼兒學做動作。

  教師:剛才你看到了什么種子?它是靠什么來傳播的?

  幼:鳳仙花是太陽曬了,自己一個人炸開來的。

  師:這種傳播方式叫彈力傳播。豆莢也是靠這種方式來傳播的`。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他們到底是怎樣傳播的。

  (老師取出一顆鳳仙花種子,演示。并且給每位幼兒發一個,讓他們動手試一試。)

  師:下面我們來看一個短片,看一看彈力傳播的全過程。 (觀看短片。)

  教師:蒲公英是靠風來傳播的。

  (老師拿出實物,示范給幼兒看。讓他們觀察蒲公英的傳播過程。)

  每個幼兒手里拿一個蒲公英,用自己的嘴吹動蒲公英的種子,親自感受風力的傳播。

  (動物傳播,水力傳播,過程同上)

  師幼小結:今天我們學了幾種植物的種子傳播方式呢?我們一起來說一說。

  (3)了解種子形態和傳播方式之間的關系。

  教師:為什么蒲公英的種子會隨著風兒去旅行呢?(因為它的種子長得很輕,并且有絨毛,像一把降落傘,可以借助風力傳播。)

  教師:為什么蒼耳的種子能靠動物來旅行呢?

  教師:為什么鳳仙花的種子能靠彈力旅行呢?

  教師小結:原來種子的傳播方式和它長的樣子有很大關系呢。

  (評:種子的傳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為了讓幼兒更直觀地了解傳播的含義,我從網上下載了現成的錄像。幼兒觀看了種子的三種傳播方式之后提問,根據幼兒回答,教師逐一出示傳播方式圖卡,并進一步追問:為什么它會用這種方式來旅行呢?從而初步解決了形態與方式之間的關系問題。這是本活動的重點難點所在。在了解種子的三種傳播方式時,教師借助動作幫助幼兒記憶,又起到了動靜交替的作用。)

  3.拓展知識,了解更多種子的傳播方式。

  (1)幼兒討論。說說生活中見過的傳播現象。

  教師:除了錄像中看到的,生活中你還認識哪些植物的種子?它們靠什么來傳播的?

  (2)拓展介紹。出示幾種典型傳播方式的種子圖片(噴瓜、椰子、無花果種子等)。

  教師:你們知道它們的傳播方式嗎?老師進行適當講解。

  4. 根據種子的外形特征進行種子傳播方式的分類。(老師先讓幼兒認識展板上簡筆畫的傳播方式標記圖。)

  教師:老師在每一組的桌子上都放了一些圖片,請你看看這些圖片上的種子是怎樣傳播的?可以和好朋友說一說,然后按照它的傳播方式貼到展板上。你不知道的可以和好朋友商量商量。 教師引導幼兒根據種子的傳播方式,將小圖片在展板上按標記圖分類粘貼,最后師幼共同進行講評糾錯。

  (評:老師在這一環節運用了操作法,讓幼兒與材料互動,讓幼兒拿著圖片說一說、分一分、貼一貼,通過動手動腦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

  5.引導幼兒運用身體語言表現種子的傳播。

  (1)教師按幼兒的選擇,讓幼兒自由學學做做。

  教師:種子有著不同的本領,你愿意學做哪一類種子的傳播呢?那你就和好朋友一起做做吧。

  (2)輪流上演各種種子的傳播方式。

  教師:現在請小朋友跟著音樂來學學種子的旅行。當錄音機里的阿姨說到哪一種傳播方式的時候,喜歡這種種子傳播方式的小朋友就起來表演。

  (3)結束活動。

  教師:大自然中的植物真奇妙。我們把今天大家帶來的這些種子種到自然角里,小朋友們來觀察、照顧它們,看看它們有哪些變化,好嗎?

  教師:如果你還想知道更多種子的傳播方式,可以回去問問爸爸媽媽,還可以和你們的爸爸媽媽一起去大自然中找一找,好嗎?

  活動延伸:

  1.環境創設:展示“植物種子的傳播”展板。

  2.區角活動:進行種子的粘貼活動及自然角種植活動。

  3.家園共育:帶幼兒了解更多的種子以及它們的傳播方式。

  活動反思:

  1、創設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的欲望。在教學過程中,我經常運用激勵性的評價手段,讓幼兒產生愉悅的心理感受,從而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在感受學習樂趣的同時學到更多的知識。

  2、主線分明,細節飽滿。整堂課以”植物種子的傳播方式”這樣一個大的問題為主線,重視在細節問題的處理。比如這堂課,①風力傳播(蒲公英);②人和動物的傳播(蒼耳、野葡萄);(3)彈力傳播(鳳仙花),這些關鍵字的運用,加深了幼兒的印像,教學效果較好。

  3、另外,在教學中,讓孩子們想,讓他們說,盡量提供一個讓幼兒展示的平臺,在幼兒需要的時候,適當點撥一下,巧妙引導。

  4、巧妙拓展。讓幼兒去發現。在整堂課學習完后,讓幼兒說一說你還知道哪些植物種子的傳播方式,大家一起交流。

  不足之處是沒有充分發揮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在活動中,教師說的比較多,沒有為幼兒創設交流的機會,比如讓幼兒觀察種子的不同,孩子們說的太少,整個活動太死,缺乏生氣。主要原因是孩子們參與性不夠,主體作用沒有發揮出來。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2

  活動目標:

  1. 探索發現泥土的奧秘,知道泥土里有很多養分,是許多動植物賴以生存的基礎。

  2. 知道正確使用工具,注意安全。

  3. 體驗探索的樂趣,并萌發對泥土的感情。

  4. 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5. 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活動準備:

  一把小鏟子

  活動過程:

  一 . 談話引出活動。

  教師:你們見過泥土嗎?哪些地方有泥土?你們猜猜泥土里有什么?

  二 . 出示圖片,讓幼兒觀察。

  1. 教師:這塊泥土地中長了些什么?如果沒有泥土。植物會怎樣?你們知道泥土里有些什么嗎?猜猜看。

  2. 和你們想的是否一樣呢?

  3. 幼兒自由觀察,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

  三 . 教師小結。

  教師:為什么泥土里會有這么多的東西呢?因為泥土怎么樣?(泥土里有許多養分,植物生長血藥養分,所以泥土是植物生長離不開的地方。許多小蟲子就喜歡在泥土里生活,所以泥土還是許多小蟲子的家)

  四 . 引導幼兒再次探索的興趣

  教師:今天我們發現泥土里有許多奇怪的小蟲,那它們是怎樣生活在泥土里呢?我們下次再來尋找、發現。

  活動延伸:

  請家長帶孩子到泥土地里找找看,土里有哪些小動物。挖土時需要什么工具?引導幼兒討論,使用鏟子的時候應注意什么?(挖泥的時候,小心泥土中生長的植物,一邊挖一邊看。同時要注意身邊的小朋友,自己的鏟子不要碰到他們,注意安全)。

  活動反思:

  《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所說: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從而使孩子更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做一個生活的熱愛者。作為幼兒教師的我更應該注重激勵、呼喚、鼓舞幼兒去動手、去操作、去探索、去發現。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3

  活動目標:

  1.了解水的變化,知道水遇熱會變成水蒸氣,遇冷會結冰。

  2.那用語言表達自己觀察到的水的三態變化。

  3.用多種感覺和體驗水的變化的有趣和好奇。

  4.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5.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準備:

  電熱水壺一個、2人一塊冰

  活動過程:

  *小實驗:水→蒸氣:在孩子共同關注下,觀察燒開水,水和蒸氣互變現象,看看電熱水壺口往外冒氣時,把一個盤子放在壺口上會發生什么現象,觀察蒸氣凝成的小水珠。蒸氣→水:看看盤子上有什么,小朋友可以把手掌觸摸蒸氣感受手的潮濕。

  *讓孩子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冰塊,感知冰的特性,說一說冰塊放在手心有什么感覺,你能拿冰塊多久,看看冰塊有什么變化?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

  *小朋友很喜歡冰塊,這些冰塊被小朋友玩到融化了,你們回家可以做許多式樣的冰塊:彩色冰塊、豆豆冰塊、模型冰塊……

  活動延伸:

  *孩子非常喜愛冰棍,由此引導孩子去探索冰凝固和冰融化的奧秘,既能染孩子進一步了解、感知冰的特征,有能滿足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促進家園互動。

  *小朋友回家做冰塊玩。

  活動過程的對話:

  孩子們看到老師準備電熱水壺,又打了水,都圍起來看。

  榮一郎說:“水是軟軟的!毙嶒為_始了,插電加熱,很快水開了。陳新說:“水壺唱歌了。”張俊騫說:“水壺的嘴巴冒氣了”。

  老師說:“水壺的嘴巴冒氣了,這個現象我們叫它什么?”

  有小朋友說冒煙、

  有小朋友說燒開水,藍鈞說是小烏龜,與水聯系上了。

  思考過程的觀察記錄

  黃勁說:“水蒸氣!痹诤⒆庸餐P注下,觀察燒開水,水和蒸氣互變現象,看看電熱水壺口往外冒氣時。黃晨把手放進蒸氣上:“我的手濕濕的。”

  有幾個小朋友好奇也來試試,老師把一個盤子放在壺口上發生什么現象?看看盤子上有什么,盤里有許多水珠。小朋友可以把手掌觸摸蒸氣,感受水的變化。老師打開窗,水蒸氣出去了,去哪兒?變成什么?有小朋友說,找它的.好朋友玩。只要黃勁說到天空變成白云了。

  潘子健說怎么會變成冰呢?

  感受冰塊的冰冷:

  孩子每2人一塊冰,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冰塊,感知冰的特性,說一說冰塊放在手心有什么感覺,你能拿冰塊多久,小手凍得受不了,一個個做鬼臉。

  看看冰塊變化?慢慢地融化了。老師告訴他們,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冰在0度凝固,溫度升高了冰塊會融化的。陳炫昊玩冰塊后,手冰涼的,調皮的故意去摸摸老師的手,看到老師被凍吃驚的樣子,覺的他自己勝利了。小朋友很喜歡冰塊,這些冰塊被小朋友玩到融化成水了,還依依不舍。

  怎么會變成冰呢?請大家回去放水到一個容器內,放進冰箱里,一段時間,就做成冰塊了。

  評價:孩子非常喜愛冰棍,由此引導孩子去探索冰凝固和冰融化的奧秘,既能讓孩子進一步了解水的三態變化的過程,用多種感覺和體驗水和蒸氣互變的有趣過程,又感知冰的特征,又能滿足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促進家園互動。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4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感知空心的傳聲筒傳出的聲音清晰、響亮,實心的傳聲筒傳出的聲音模糊、不響亮。

  2、通過活動,激發幼兒的求知欲、好奇心,喜歡玩科學小游戲。

  3、學習與同伴協作活動,增進同伴間的關系。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5、激發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1、空心傳聲筒人手1個。

  2、實心傳聲筒人手1個。

  活動過程:

  (一)激發幼兒玩紙棒的興趣

  1、引導幼兒觀察紙棒的'外形特征

  (出示紙棒)老師用紙給你們做了個玩具,你們看一看,它是什么樣子的?

  2、鼓勵幼兒任意玩紙棒游戲

  你們每人拿一根紙棒當玩具,讓老師看看,你們是怎樣玩的?

  3、總結幼兒游戲的玩法

  你們玩得開心嗎?請幾位小朋友來玩給大家看。

  (二)引導幼兒把紙棒當“傳聲筒”,自由結伴玩游戲

  1、啟發幼兒玩“傳聲筒”游戲

  小朋友很聰明,會玩許多紙棒的游戲,老師這里還有一個游戲,你們想學會玩嗎?

  請××小朋友上來和老師一起來做這個游戲。老師用紙棒的一端對準他的耳朵,用嘴巴對準紙棒輕輕說一句話,“你聽到了嗎? 其他小朋友聽到了嗎?”

  請××小朋友把剛才老師對你說的話告訴大家。

  2、幼兒自由結伴玩游戲

  小朋友,你們想做這個游戲嗎?

  請你們每人拿一根紙棒,去找一個好朋友,一個對著紙棒輕輕說話,另一個用小耳朵聽,然后再交換,聽聽你的好朋友說了什么話?活動時要互相謙讓,相互合作好。

  你聽到好朋友說什么了嗎?

  (三)將傳聲筒換成實心的,引導幼兒再次探索

  1、幼兒再次玩傳聲筒

  剛才玩的游戲,你覺得開心嗎?用剛才的方法我們再來玩一次。

  你聽到好朋友說的話嗎?

  2、鼓勵幼兒尋找原因

  為什么剛才傳話聲音很清楚、很響亮,而這次傳話的聲音不清楚呢?(鼓勵幼兒觀察兩根紙棒的不同之處)

  剛才,小朋友發現有的紙棒里有紙團,有的紙棒是空心的。那我們拿著兩根紙棒再找好朋友做游戲,感受一下兩根紙棒傳出聲音的不同。

  自由結伴游戲

  3、總結

  你們能將你們的發現告訴老師嗎?

  小朋友們真能干,原來空心的紙棒傳出的聲音響亮、清楚,而有紙團的紙棒傳出的聲音不清楚,因為紙團堵住了傳出來的聲音。老師給紙棒取了個名字叫“傳聲筒”。

  4、拓展延伸

  小紙棒能變成“傳聲筒”,但它還有許多神奇的玩法,你們想去發現嗎?

  活動反思:

  幼兒園科學活動強調的是孩子借助于教師的指導和自身所從事的活動,對身邊的事物進行操作和感知,不斷發現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孩子在已知的基礎上自主探索未知,在不斷嘗試中取得成功,最終獲得知識。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5

  活動目標:

  1.通過看看、品品、聽聽、玩玩了解花的用途。

  2.創造性地設計花的禮物,使幼兒進一步萌發愛花、護花的意識。

  3.探索、發現生活中花的多樣性及特征。

  4.在活動中將幼兒可愛的一面展現出來。

  活動準備:

  1、場地布置(花仙子的花園)

  2、金銀花露、玫瑰花茶、菊花茶、桂花糕、蜂蜜、花卉精油、熏香用品、干花袋、花朵裝飾品、春姑娘圖片、花朵頭箍、紙、記號筆。

  活動過程:

  一、觀察環境,感知花的美

  1.帶入場地:今天我們去花仙子的花園玩,好嗎?

  2.觀察環境:你們覺得花仙子的花園怎么樣?為什么漂亮?看見花你感到怎么樣?

  二、觀察、品嘗、發現、感知花的用途

  1.出示花的禮物:花仙子還為我們準備了許多禮物,我們一起來看看好嗎?

  2.幼兒觀察、品嘗花的禮物

  (1)提問:你們認識這些禮物嗎?它是怎么用的?

  (2)教師和幼兒一起說說、嘗嘗、戴戴、喝喝、用用花的禮物。

  3.逐個提問:這是什么?可以用來做什么?

  4.小結花的用途提問:花還可以做什么?

  (1)做藥

  (2)可以吃

  (3)泡茶喝

  (4)用花做好看的裝飾品。

  (5)清香空氣

  (6)可以美容……

  三、創造花的藝術品

  1.觀察花仙子的.花朵頭箍:花仙子的禮物你喜歡嗎?我也用送點禮物給花仙子。我的頭箍是用什么做的?

  2.提出創造的要求:你想不想用花做禮物送給別人?后面老師準備了紙筆,請你們把自己想做的花的禮物畫下來。等下說給大家聽,你做了什么花的禮物,準備送給誰。

  3.幼兒繪畫:花的禮物

  4.幼兒描述自己的創造。

  四、情感激發你覺得花的用處多嗎?我們應該怎樣對待花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6

  活動設計背景

  在生活中,大班幼兒接觸過許多彈性玩具,而且很感興趣,但對彈性的特征并不十分了解,為此特設計本次教育活動。在本次教育活動中,教師準備了各種各樣的彈性物體,讓幼兒通過操作來感知彈性的特征,并激發幼兒探索科學現象的興趣,培養幼兒關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活動目標

  1、發現物體的彈性,了解彈性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

  2、嘗試用細鐵絲等材料制作彈性玩具,并裝飾。

  3、體驗創作活動的樂趣。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利用材料制作彈性玩具。

  活動準備

  1、細鐵絲、乒乓球、小棒、各色彩紙等。

  2、生活中常見的彈性物品:皮筋、皮球、氣球、拉力器等。

  活動過程

  1 、出示“拉力器”引起興趣,了解物體的彈性

  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件好玩的東西,看看是什么?怎么玩的?

  提問:你們知道為什么拉力器要很用力才能玩起來?

  教師小結:連接拉力器的東西一條牛皮筋,當我們很用力的時候才能把牛皮筋拉長,當我們不用力的時候,它就恢復的原來的樣子,這種特性就叫做彈性。

  2 、提供各種材料,讓小朋友感知發現彈性。

  剛才我們認識好玩的拉力器,現在請你在去找一找,玩一玩教室里還有哪些彈性物品。

  幼兒操作:拉拉彈簧會變長,一松手又變成原來的樣子;壓皮球,皮球會扁,松手又鼓起來了。

  師:誰來告訴大家你玩的是什么?你是怎樣玩的?發現它們有什么變化?

  3 、彈性的作用,引導幼兒在生活中尋找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彈性物體有好多好多,你們知道還有什么東西有彈性嗎?

  自行車打氣,座墊裝彈簧,是為了減少振動,夾子、理發推子有彈簧是為了方便使用,沙發、床用海棉和彈簧是為了坐躺時更舒服,水龍頭開關里有皮墊子是為了防止漏水,彈簧秤用來測量物體的輕重……。

  4 、小制作“會跳的小人”

  師:今天“會跳的小狗”讓我們知道了我們生活中離不開有彈性的物品,為了謝謝他們讓我們一起來制作一個“會跳的小人”送給他們好嗎?

  出示示意圖

  老師帶來了制作“會跳的小人”的示意圖,請小朋友看看,你們能看明白嗎?誰能告訴我第一幅圖示是什么意思?第二幅呢?

  老師講解后幼兒操作。

  5 、結束:讓我們一起來和會跳的小狗跳舞吧。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中,我們為孩子們提供了各種各樣的彈性物體,這些物體都是幼兒生活中常接觸的,他們很感興趣。通過引導幼兒動手操作、實踐,讓他們感知彈性物體的特征,探索彈性的秘密,從而使他們的觀察力、創造力、思維能力等得到發展。

  但是,在設計本次活動時,我們感覺,對大班幼兒來說,內容多了一些,盡管活動的前半部分,我利用各種彈性物品讓幼兒充分感知了彈性物品在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并且知道了彈性可以再不同的物體上都能找到,也基本理解了彈性的特質。但是活動的后半部分,我利用鉛絲讓孩子們進行彈性物品的制作,在制作的過程中,出現了較多的`問題,一是在材料的選擇上,制作彈簧的鉛絲彈性度不夠,不能充分的展現彈簧的特征;二是在制作彈簧的過程中,孩子們對于如何繞?怎么繞?搞不清楚,原因是:作為彈簧本身就有許多的知識點可以給孩子們講解,其實彈簧本身就能作為一個活動來展開,從而能更好的讓孩子們在制作彈簧的過程中認識彈性,理解彈性物品。

  本次活動雖然有一些遺憾,但是總體來說,孩子們對于最后的作品完成的還是不錯的,在日常生活中可嘗試的讓他們利用相關的材料制作出更有創造性的東西。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7

  活動目標

  1、探索發現不倒翁不倒的秘密,了解不倒翁不倒的秘密。

  2、能看懂圖例,按圖示掌握制作步驟,制作出不倒翁。

  3、對動手制作感興趣,樂于不斷嘗試,愿意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發現和想法。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1、不倒翁若干,平底會倒的玩具一個。

  2、蛋殼、橡皮泥、石子、紙張、彩色筆等輔助性材料。

  3、幼兒用書第21頁。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玩不倒翁,引發其對不倒翁不倒的好奇。

  (1)出示不倒翁。 教師:今天老師帶來一些玩具,你們玩的時候推一推、搖一搖,看看有什么發現。

  (2)幼兒自由操作。

  (3)師幼交流討論。

  提問:你們是怎么玩的?發現了什么?

  (4)小結。

  2、初步嘗試制作不倒翁,了解不倒的秘密。

  (1)出示制作材料,激發幼兒制作的興趣。

  (2)幼兒自由選擇材料制作不倒翁。

  (3 )通過問答引導幼兒觀察交流。 提問:你們在材料里裝了什么?這次每個人都成功了嗎?為什么在里面裝了材料后,有的小朋友制作的不倒翁還是一推就倒呢?

  小結

  3、再次嘗試制作不倒翁,感受成功的喜悅。

  (1)幼兒看幼兒用書第21頁的不倒翁制作步驟,了解制作步驟。

  (2)幼兒改進自己的作品,再次嘗試制作。

  (3)組織幼兒交流成功制作的經驗。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的目標是讓幼兒積極探索不倒翁,發現不倒翁不倒的秘密。活動前我為每位幼兒都準備一份制作材料,為的是讓每個幼兒都有動手的機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來。科學活動都應具有探索性,從探索性方面考慮,我的活動分成了五個環節:1、玩不倒翁,激發興趣。2、對比玩法,發現秘密。3、初步探索,發現問題。4、再次探索,解決問題。5、活動延伸。第一環節中,小朋友對這個玩具娃娃還是感興趣的',在玩的過程中充分激發了他們探索欲望。第二環節是通過對比比較,讓幼兒探索不倒翁不倒之謎,小朋友由觀察再到摸一摸,打開看一看,不倒翁不倒的秘密,體現了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第三環節是讓幼兒初步嘗試,(幼兒對不倒翁不倒的原因的認識基本上是由我牽著,按照我的設計一點一點來認識的,所以幼兒的學習有點茫然。)第四環節是讓幼兒重新嘗試制作不倒翁,在老師的指導下,雖然有點只是不倒,但對于孩子們來說還是充滿了成功的喜悅。第五環節,活動延伸因為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有很多種,不僅僅是位置擺放的問題,還有物體擺放多少、輕重等問題,所以最后將活動又延伸到了課后,讓孩子再去探索。 不足: 1、教具的制作有點問題,在幼兒操作中,幼兒操作比較困難,戴帽子、打開帽子幼兒 都需要老師幫忙。 2、活動操作前,老師的要求講的不夠詳細。 3、每個環節之后,可以說些小結性話。 4、在探索不倒翁里面的秘密時,對于他們出現的一些問題,可以用圖片的形式來展示,幫助他們加深記憶。 5、操作過程中很混亂。對于幼兒出現的狀況,我沒有采取相應的措施。 6、整個活動我講的比較多,讓幼兒在集體面前表達自己探索的過程和結果比較少。幼兒的主體性沒有表現出來。(在幼兒探索發現問題后,可以讓幼兒自己總結不倒翁不倒的原因。)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8

  活動目標:

  1、知道現代通訊工具是多種多樣的,它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方便。

  2、能關注生活中的先進科技產品。

  3、有操作現代通訊工具的興趣,樂于與他人交流。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家庭調查——現代通訊工具,常見的各種通訊工具、多媒體課件等。

  活動過程:

  一、分享交流,幼兒介紹自己認識的通訊工具。說說它是什么樣子的?可以用來干什么?

  二、創設情境,幫助幼兒了解各種通訊工具的用途。

  1、老師和小朋友在幼兒園上課,突然想起一件事要告訴小朋友的`媽媽,應該用什么通訊工具?還有什么好辦法?

  2、根據已有經驗,讓幼兒回憶、講述電話機、手機的使用方法,了解其用途。

  (1)你們打過電話嗎?你是怎樣打電話的?(打電話或手機時都要先撥對方電話號碼。)

  (2)你給誰打過電話?為什么事情打電話?(親人問候、聯系朋友、請假、遇急事通知別人等)

  (3)還有什么特殊情況也需要打電話?(報警110、火警119、查電話114、天氣預報121等)

  (4)像這些緊急電話能隨便打嗎?為什么?

  三、了解其它現代通訊工具,擴大幼兒知識面。

  (1)你們還見過或打過哪些電話?(幼兒講述后看錄像)

  (2)除了用電話和別人聯系外還有什么工具也能使我們相互聯系,把消息告訴其他人?(幼兒講述后看錄像)

  (3)這些東西都是干什么用的?

  (4)它們給我們的工作、生活帶來了什么好處?(方便、傳遞消息速度快)

  四、激發幼兒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發明的欲望。

  科學家們可真聰明,發明了這么多的通訊工具,我們小朋友也來做個小小發明家,你想設計什么通訊工具?

  時間不早了,你可以把你的發明用各種通訊工具告訴我們。這是我的電話號碼、手機號碼、傳真號和e-mail地址,我等著你們的發明哦!

  活動反思:

  1、現代社會是飛速發展的社會,通訊工具時刻伴隨著我們。對于我們現在的孩子來說,認識通訊工具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我設計這節課,讓孩子們在充分認識的基礎上,去感受通訊工具給人們帶來的方便和快樂。本節課學生積極性高,充分與別的小朋友交流,達到了預設的目標。

  2、只有個別孩子似乎交流的較少,可能是準備的時間不是很充分,我會在以后的活動中逐步滲透有關通訊方面的知識,讓每個孩子都有所收獲。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9

  活動設計背景

  《綱要》強調“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F實生活中轉動的現象隨處可見,如陀螺的轉動、風車的轉動等等這些現象深深吸引著我們的孩子,轉動的奧秘讓孩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探索欲望。因此,我選擇了《轉動的樂趣》這一科學探索活動,讓幼兒通過操作、感知去探索轉動,體驗轉動的樂趣,并獲取有關轉動的科學經驗,激發幼兒探索科學現象的興趣,培養其關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活動目標

  1.積累關于物體轉動的經驗,了解轉動在生活中的運用。

  2.嘗試使用多種方式使物體轉動起來,體驗轉動的樂趣。

  3.積極參與探索活動,愿意和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發現。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積極探索用多種方法使物體轉動起來,體驗轉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1) 各種可以轉動的玩具用具,如不同樣式的陀螺、輪子、呼啦圈、風車、小紅旗、紙杯、雪花片、毛線、筷子、飛盤等。

  (2)各種會轉動的物體制做的圖片。

  (3)音樂《健康歌》。

  活動過程

  一、幼兒玩轉動玩具,充分感受有趣的轉動現象。

  1.幼兒自由操作容易轉動的物品,觀察感知轉動時的有趣現象。幼兒操作探索,師觀察并與幼兒交流。

  2.交流與分享。鼓勵幼兒將自己的發現大膽告訴小朋友。

  3. 剛才我們玩了許多好玩的東西,它們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二、引導幼兒用多種方法讓本身不容易轉動的物體物體轉動起來。

  1.幼兒分組自主選擇材料操作,探索使用多種方式使物體轉動起來,并根據幼兒的需要適時的給予幫助和支持。

  2. 個別幼兒發言。紙杯會轉動嗎?雪花片會轉動?誰有更多的方法讓它轉動起來?

  3、集體交流與分享。共同討論物體轉動起來的多種方法。

  三、了解日常生活中轉動的運用,感受現代科技帶給人們的方便。

  1、看一看,在我們的教室里,有那些可以轉動的物體?

  2、想一想,在我們的周圍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也能轉動?轉動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么好處?

  動,轉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方便和好處。

  四、出示圖片,再次激起孩子們對轉動的興趣。

  剛才我們看到的挖掘機、攪拌機、無葉風扇、這些科技產品都是科學家們發明創造的,我們從小也要認真學本領,長大了發明更多的產品。

  五、我們的身體會轉動嗎?現在我們隨著音樂轉動一下我們的身體吧!

  教學反思

  優點:本節課孩子們整體興趣很高,積極探索各種方法使物體轉動起來,也能積極發言表達自己的探索結果。

  不足之處1.在講到轉動在生活中的運用時,可能是孩子們沒有積累轉動的經驗,因此不能和老師積極互動。所以在課堂上我讓幼兒繼續觀察生活中有哪些會轉動的物體。我想如果活動前讓幼兒觀察記錄生活中會轉動的東西,該環節可能會進行得更加順利。2.第四個環節,如果制成課件加上解說可能效果會更好。

  今后,教學活動設計上一定要考慮到幼兒經驗積累是否能夠使本節課順利進行、達到積極互動。在材料準備上,圖片、或者教具力爭達到最佳效果。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10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探索動物尾巴奧秘的興趣,培養幼兒喜愛動物的美好情感。

  2、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探究學習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3、引導幼兒進一步認識各種動物尾巴的外形和作用。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有趣的尾巴”多媒體課件,“誰的尾巴最好看”音樂磁帶、錄音機,“動物尾巴作用”錄像,與動物有關的圖書、圖片、毛絨玩具和自制找尾巴轉筒玩具,自制動物尾巴、頭飾(與幼兒人數相等)

  精神準備:學習歌表演《誰的尾巴最好看》,活動前請幼兒家長幫助幼兒搜集關于動物尾巴的圖片、錄像、圖書等各種資料,鼓勵幼兒去觀察動物尾巴的外形特征,探索動物尾巴的作用。

  活動重難點

  重點:通過了解動物尾巴的外形和作用,激發幼兒運用各種學習方法探索動物奧秘的興趣,運用資料搜集法、討論法與游戲法突破。

  難點:能夠把關于動物尾巴的零散的知識形成系統的認知,運用啟發提問法、課件突破。

  活動過程

  一、導入:帶領幼兒做“誰的尾巴最好看”的歌表演,輕松地導入課題。師幼談話:歌曲里都唱了誰?

  都唱了動物的什么?那咱們今天就來談談動物的尾巴吧?

  二、展開:

  1、引導幼兒與各種關于動物的觀察操作材料進行互動,從中初步探索發現動物尾巴的外形和作用。

  (1)幼兒在圖片、圖書、毛絨玩具、滾筒拼圖玩具中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種動物去觀察、思考、講述、看看動物的尾巴長得什么樣,都有什么本領。

  (2)大家共同交流探索結果。提問:你選的'動物尾巴長得什么樣?有什么本領?

  (3)教師進行過渡性小結:動物們的尾巴有的長,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粗,有的細,還有的像把傘呢!可真有趣啊!咱們就來玩個猜尾巴的游戲吧。

  2、引導幼兒與課件互動,在游戲中進一步認識各種動物的尾巴,激發幼兒喜愛動物的美好情感。

  (1)做課件互動游戲“誰的尾巴”、“尾巴哪去了”、“尾巴錯了”,進一步了解動物尾巴的外形特征。

  (2)小結(過渡):咱們小朋友可真能干!幫尾巴找到了主人,也幫動物找到了它的尾巴。還知道不能給動物安錯尾巴,因為尾巴對每種動物的生存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動物的尾巴到底都有什么作用呢?

  3、引導幼兒觀看動物世界錄像,了解各種動物尾巴的作用,關于動物尾巴的零散的知識形成系統的認知。

  (1)播放動物尾巴作用錄像,請幼兒觀看并講述各種動物尾巴的作用。

  (2)師小結:動物世界可真奇妙,動物的尾巴不僅長得各種各樣,而且還有很大的用處。有的動物尾巴能保持平衡,就像:獵豹等;有的動物的尾巴能驅趕蚊蟲、保護自己,就像小馬等;有的動物尾巴能支撐身體,就像啄木鳥等;還有的動物尾巴能使它前進,控制方向,就像金魚等。

  三、結束:請幼兒自選動物的尾巴和相應頭飾,扮演小動物,玩“找朋友”的游戲,進一步激發幼兒對動物尾巴的探索興趣。

  活動反思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由于選擇的兒歌內容與孩子們最喜歡的小動物有關,所以能夠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也因為孩子們已經積累一些有關動物知識,又有一定的表達能力,所以一開課創設一個充滿兒童情趣的動物園比尾巴大賽的情境,讓幼兒調動各個感官,仔細觀察,細心發現,大膽地說。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我讓幼兒充分發揮學習主人翁的角色,在玩中學、學中玩。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11

  活動目標

  1、 通過操作感知油和水傾倒,攪拌后分離現象,對科學探索活動感興趣。

  2、 了解生活中油和水分離的相關現象,體驗科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

  3、 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 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激發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1、 幼兒每人1杯水1杯油,幼兒每人各1份藍黑鋼筆水。

  2、 每人1根攪拌管、背景音樂一首、

  3、 幾張畫過的圖畫、各色顏料水等等。

  活動重難點

  重點:初步了解水和油的不相溶性。

  難點:不同物質放入水中的相溶性和不相溶性。

  活動過程

  一、 導入

  師: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許多的小客人跟你們玩游戲,想知道是誰嗎?

  (想)好,我們一起去看看都有誰?(教師介紹實驗材料)

  二、讓幼兒動手操作,將藍、黑色的鋼筆水倒進一杯水里,觀察它們之間有什么變化。

  師:在做實驗之前,老師有要求。請你們仔細聽,請你們把藍、黑色的鋼筆水倒入一個杯子的水里,仔細觀察,它們會出現什么現象?

  1、 提問:發現了什么?(它們在一起融化變成黑色的水)

  師:是不是你們說的這樣呢?我們一起來驗證一下吧。(教師驗證實驗結果)

  小結:你們觀察的很仔細,是的,藍、黑色鋼筆水倒進水里,它們融化在了一起變成了黑色的水。說明它們是能融化 在一起的。(解釋“融化”意思一種物體和另一種物體合在一起說明它們是能相溶在一起的,如果不能夠合在 一起說明它們是分開的。)

  三、 讓幼兒想想油和水倒在一起會出現什么現象?

  師:你們猜猜、想想,把油倒進已經融化的水里,你們會發現什么秘密? 我也不知道,現在請你們把油倒進融化的水里,仔細觀察,它們之間發什么說呢么變化?

  提問:1、油和水它們能不能融化在一起?

  2、 為什么?

  師:真的是這樣的嗎?那我們一起來驗證一下是不是你們發現的.這樣。(教師再次驗證實驗結果)

  小結:因為油和水的比重不同。不論先倒水還是先倒油,油都是浮在水的上面,水在油的下面。說明油和水它們是不能在一起的,它們是分來

  的。

  四、 延伸,請幼兒玩一玩“油水分離”畫,并想象為什么顏料水不會和油畫棒混在一起?

  結束語:你們的表現太棒了,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是能相溶在一起的?哪些是能相溶在一起的呢?我們一起去外面找找吧!

  活動反思:

  油和水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油和水混在一起到底會出現什么現象,這是在生活中經常出現的但又不太注意的現象,我抓住這一現象,意在通過觀察記錄和實驗操作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整節活動連接緊密,穩扎穩打。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引導幼兒大膽猜想并堅持幼兒自己動手探索、發現的原則,培養幼兒主動探索的能力,讓幼兒在實踐中感悟出真知,在細心的觀察中發現“油和水”的奧秘。也培養了幼兒敢于質疑、樂于猜想的科學態度;顒舆_到教育目標。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12

  活動目標:

  1、了解青蛙的外形特征和成長過程。

  2、養成觀察事物細微變化的習慣,培養幼兒對動物生長的探究欲望。

  3、激發幼兒保護青蛙的情感,知道它是對人類有益的動物。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發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活動準備:

  青蛙圖片、青蛙生長5步圖、視頻《青蛙的成長》、音樂視頻《變青蛙》、青蛙的叫聲、害蟲一個

  活動過程:

  一、導入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請來了一位動物朋友,咱們先聽聽它好聽的聲音吧!(播放青蛙的叫聲)大家很快就猜出來了,對,就是小青蛙。(出示青蛙圖)

  二、觀察青蛙的外形特征

  師:“你們見到青蛙嗎?”誰能說說它的樣子吧!請大家從上往下來說一說。

  (青蛙穿得什么顏色的外衣的? 眼睛、嘴巴怎么樣的? 肚皮是什么顏色的?有幾條腿?) ——幼兒說,教師貼上所說的外形特征局部圖。對語言完整的幼兒給予表揚。 重點講解腳蹼——引導幼兒觀察。 師:“現在我們已經認識了青蛙,它的樣子很可愛,那它生下來就是這個樣子的嗎?(不是)對,它生下來可不是這個樣子的,它的長大經歷了很神奇的過程,讓我們一起看一看吧!

  三、觀看視頻,了解青蛙的生長過程。

  1、分段播放視頻,提問:

  (1)這是什么季節?青蛙媽媽生下的小寶寶是什么樣子的`?(許許多多圓圓的卵)

  (2)天氣暖和了,卵是怎樣變成小蝌蚪的?(脫下了外衣)小蝌蚪長得是什么樣子的?(圓圓的大腦袋,一條細細的小尾巴)小蝌蚪是怎樣游動的?(請幼兒模仿動作)

  (3)小蝌蚪游著游著身體發生了什么變化?它碰到了誰?(長出了后腿,碰到了小鯉魚和它的寶寶)

  (4)小蝌蚪游著游著身體又發生了什么變化?它由碰到了誰?(長出了前腿,碰到了小烏龜)

  (5)現在,小蝌蚪的身體變成了什么顏色?(脫掉了黑衣服,換上了綠衣服)身體的哪部分消失了?(尾巴,慢慢變短)

  2、教師出示青蛙生長過程圖,引導幼兒回憶。 師:“小寶寶是一下子就變成青蛙的嗎?(不是,慢慢長大,身體在不斷的發生變化)現在請大家想一想它是怎樣變化的? (教師引導提問:青蛙媽媽先在池塘里產下了什么?接著卵又變成了什么?小蝌蚪先長出了什么腿?又長出了?身體的哪部分消失了?最后變成了?)

  ——幼兒回答教師貼過程圖片

  青蛙卵—小蝌蚪—長出后腿小青蛙—長出前腿的小青蛙—青蛙。

  問:“青蛙從卵變成青蛙經歷了幾個變化?

  3、音樂游戲《變青蛙》,引導幼兒用身體動作來表現青蛙的生長過程。

  師:“啊,原來小青蛙是這樣長大的,我們也來學學它的變化吧。

  ——播放音樂視頻《變青蛙》,教師做青蛙媽媽,幼兒做寶寶一起游戲,將青蛙的生長過程用身體動作來表現。

  動作:半蹲準備,雙手握拳,從下往上擺動,左游游,右游游;雙手叉腰左右腿分別向后蹬;雙手五指分開,向左上、右上伸;雙手在身后擺動,再到胸前擺動;轉個圈,學青蛙跳2下。

  四、了解青蛙是人類有益的動物,引導幼兒保護青蛙。

  師:“太神奇了,終于變成了小青蛙,青蛙有什么本領?那小青蛙喜歡吃什么呢?

  ——提醒幼兒大膽回答 青蛙對我們人類有這么大的用處,我們應該怎樣保護青蛙呢? 小結:青蛙不光吃蚊子、蒼蠅,還大量捕食蛾子、稻飛虱等農業害蟲,它們一年吃害蟲的數量大約是五萬多只。所以人們稱它為“莊稼的保護神”。青蛙對我們人類的益處很大,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不能捕殺青蛙,好好的保護它。

  五、延伸活動:

  科學區:在自然角飼養小蝌蚪,幼兒做成長記錄表。

  美工區:折紙——小青蛙或制作與青蛙有關的環保宣傳畫。

  教學反思:

  春天是青蛙繁殖的季節,“青蛙的成長”這個活動設計,來源于幼兒生活中的一個興奮點,并且在整個活動中幼兒比較感興趣,始終處于積極自主的狀態。本節活動在大班年齡組進行。 首先借助音頻“青蛙的叫聲”引課,讓幼兒在猜“誰來了”的過程中自然進入課堂內容,讓幼兒通過經驗說出青蛙和蝌蚪的特征,再通過電視界面出現“青蛙”和“蝌蚪”的圖片對比,讓幼兒產生疑問,青蛙到底是不是蝌蚪變的?帶著疑問,幼兒看動畫故事《小蝌蚪找媽媽》,這個童話故事生動地講述了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全部過程。動畫中是按“找”和“變”兩條線索展開情節的,兩條線索齊頭并進,我運用電教手段,使幼兒能形象直觀地觀察到小蝌蚪的變化過程,知道了春天青蛙媽媽產下卵,卵變小蝌蚪,小蝌蚪先長兩條后腿,再長兩條前腿,尾巴慢慢變短到消失,最后變成青蛙”,使他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小蝌蚪找媽媽的重要圖面,暫停動畫并提問:小蝌蚪是什么樣子的?這一圖面馬上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通過幼兒的主動觀察,使小蝌蚪的樣子給他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讓幼兒帶著問題看動畫故事,了解了蝌蚪變青蛙的幾個步驟。幼兒的學習積極性也得到了提高,從而達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隨著從蝌蚪變青蛙的全過程的觀察積累,孩子們掌握了最直接的經驗,他們對青蛙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了,幼兒在自由探索、相互學習中發現了一些青蛙的秘密。

  為了加深幼兒對青蛙成長過程的印象,讓他們排青蛙成長卡片,但是,在實踐過程中也存在著問題:在讓幼兒根據已有經驗排列小青蛙的生長過程中,孩子們的想象力非常豐富,排列出了多種不同的順序,而且每一種排法都體現出了幼兒的智慧,不管幼兒的答案怎樣,都是他們觀察、發現和想象所得,這一過程才是最重要的,我給予了及時的表揚和鼓勵。

  在最后保護小青蛙的環節中,幼兒積極的發言,講出了很多青蛙的益處,進一步提升了幼兒保護青蛙的意識,整個活動環環緊扣,自然過渡,幼兒參與性高,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13

  教學目標:

  1. 能積極探索影子的奧秘,感知太陽光對形成影子的作用,獲取有關影子形成的具體經驗。

  2. 能與同伴合作玩手影的游戲,提高觀察力以及想象力。

  3. 在影子游戲中,增強對科學活動的探究欲。

  4. 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教學準備:

  1. 對自己的身體感興趣,樂意觀察自己的身體;在戶外活動中玩過“踩影子”的游戲。

  2. 選擇有太陽的天氣,在戶外進行。

  重點難點:

  太陽光對影子形成的作用。

  教學方法:

  游戲法、觀察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部分。

  1. 游戲“找影子”,激發幼兒對影子的興趣。

  師:“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很好玩的謎語,想不想來聽一聽呀?”

  師:“有一個好朋友,一直跟著你,身體黑又黑,跟你不分手,你走他也走,你停它也停。這個好朋友是誰呀?”

  師:“你的影子朋友在哪里呢?”

  2. 帶領幼兒到戶外有陽光的地方找影子。

  師:“你們找到自己的影子了嗎?它在哪里啊?”

  1.幼兒根據教師的謎語,猜測謎底。

  幼:“想!

  幼:“寵物!

  幼:“灰塵!

  幼:“影子!

  2.幼兒感受影子的存在。

  幼:“找到了!

  幼:“它在我的后面。”

  幼:“它在我旁邊。”

  幼:“它在我前面!

  由于大班的幼兒對于謎語這種形式都比較喜歡,因此以謎語的形式導入,一下子就激發起幼兒活動的興趣,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為下面的活動做一個鋪墊。

  接下去通過教師的提問“那你的影子朋友在哪里呢?”順理成章地過渡到下一個環節,將幼兒帶領到太陽底下找影子。

  二、開展游戲“踩影子”,鞏固幼兒對影子的`認識。

  師:“我們來玩一個‘踩影子’的游戲,想玩嗎?”

  師:“記住,在跑得時候注意避開其他小朋友,不要碰撞在一起,保護好自己!

  師:“這個游戲好玩嗎?你踩到誰的影子了?”

  師:“在玩這個游戲的時候,你發現了什么?” 進行游戲“踩影子”,知道自己動的時候影子也會跟著動。

  幼:“想!

  幼:“記住了!

  幼:“我踩到了她的影子!

  幼:“我發現我踩住一個人的影子,但是如果他走了之后,影子也會跟著她走。” 教師通過“踩影子”的游戲,讓幼兒觀察自己影子的變化,因而出現了各種不同造型的影子,增添了活動的趣味性。幼兒也能根據自己的親身實踐,大膽地做出回答,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

  三、通過“藏影子”游戲,了解影子形成的奧秘。

  1. 游戲“藏影子”。

  師:“剛剛我們玩了‘踩影子’的游戲,現在請你們來玩一個‘藏影子’的游戲,想一想怎么才能把自己的影子藏起來,不被別人踩到呢?試試看。”

  師:“你有什么好辦法把你的影子藏起來或者把你的影子變沒了呢?來試試看吧!”

  2. 引導幼兒藏影子。

  師:“游戲好玩嗎?你是怎么把影子藏起來的?”

  師小結:在陽光找不到的地方,在大的影子(如樹、樓房等)底下,自己的影子就沒了。

  3. 幼兒猜測討論。

  師:“那哪些地方會有影子呢?為什么有影子?”

  師小結:因為物體擋住了陽光就有影子了。 幼兒游戲“藏影子”,知道藏影子的辦法。

  幼:“想!

  幼:“跑到班級里去。”

  幼:“跑到樹下面!

  幼:“跑到大的影子下面藏起來。”

  幼:“因為那里有太陽,太陽照著我們,我們就有影子了! 本環節引導幼兒在找到影子之后又去“藏影子”,充分激發了幼兒的探究欲,通過游戲引導幼兒主動地探索影子的奧秘,循序漸進,層層深入,為幼兒創設了一個寬松、活躍、愉快的環境,讓幼兒在這之中,體驗活動帶來的樂趣。同時根據自己的猜測,通過實踐,自己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增強幼兒的自信心,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探究欲。 四、合作玩手影游戲。

  教師示范手影,請幼兒猜猜這是什么。

  師:“影子還會跟我們玩游戲呢,看老師的手變一變變成什么了呀?”

  師:“你們也用小手變一變,看看你的小手會變成什么?”

  師:“書上還有好多好多的手影游戲,請你們學會了,表演給其他的小朋友看好嗎?” 幼兒與教師、同伴一起玩手影游戲,知道影子可以變成不同的形狀。

  幼:“變成了老鷹!

  幼:“變成了小狗。”

  幼:“她變成了小兔子!

  幼:“好,我要變一只老虎出來! 本環節根據幼兒對影子朋友的認識,知道影子還可以變出好多不同的形狀。通過老師的示范,引起幼兒對探索研究各種其他小動物的興趣,幫助幼兒進一步了解影子的奧秘,也增添了活動的趣味性。

  教學反思:

  本周由于天氣的原因,沒有太陽,因此我們的教學活動只能在室內進行。本次活動原本要是感知太陽光對形成影子的作用,主要通過“踩影子”和“藏影子”的游戲直接幫助幼兒進行有關影子形成的具體經驗的獲取。因為沒有陽光,教師只能利用幼兒已有的經驗來展開討論,孩子們對影子還是有一定的認識的,對于教師提出的兩個游戲也是躍躍欲試。但對于如何藏影子,因沒有親身的嘗試,顯得有些糾結。之后進行的手影游戲介紹時,許多幼兒都看著圖片跟著一起做,一會小兔子、一會老鷹的,顯然幼兒對于這種自然形成的現象,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對沒能玩到“踩影子”和“藏影子”的游戲,還是有點遺憾的,爭取在下次有陽光的是時候,帶著他們去操場玩一回,讓他們感受一下影子的奧秘。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14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知道油不溶于水。

  2、培養、激發幼兒動手操作及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3、學習、認識、理解詞匯:融合、分離。

  4、探索各類繪畫材料的特性(水粉顏料、油畫顏料、蠟筆等)。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教具:

  1、清水、牛奶、紅色水、藍色水、油各一小杯。

  2、圖片一張、一盆清水、一個空盆

  學具:1、桌面:一小碗油、紅色水、黃色水、藍色水各半杯

  2、桌底:一盆清水、一個空盆

  3、每位幼兒兩個透明杯、一把小勺。

  4、棉簽、白紙教具的準備中,控制好有色顏料水的濃度,以便可以在清水中更好的體現出它的色彩。選擇深色系的圖片,讓幼兒可以清晰的觀察出透過水和水杯展現出的影像。

  學具的準備需要為每位幼兒準備好一套實驗工具,讓每位幼兒都可以自己動手操作,體會其中的樂趣。清水和空盆的提供可以每桌一個,大家共用。透明的水杯以選擇底部較穩的杯子為宜,以免幼兒在操作中碰到后,將水灑出。

  活動過程:

  一、鞏固已有知識經驗

  1、出示水提問:水是什么顏色的?

  隔著玻璃杯,透過水,可以清晰的看到圖片上內容。以此幫助幼兒理解:水是透明的。

  請小朋友自己進行歸納總結,說出水的特性,知道水是無色、透明、可以流動的.。

  再出示牛奶提問:剛才水顏色是無色,那請小朋友說一說牛奶是什么顏色?

  幼兒歸納總結。

  設計意圖:對于水的了解,小朋友們從小班開始就有了逐步的接觸和認識。所以這一系列的操作由老師進行,幼兒進行總結歸納,在鍛煉了他們觀察能力的同時也進一步加深了他們對于科學實驗所產生的結果能用語言進行總結的技能。

  2、練習盛水、倒水的方法師:請小朋友們將小杯靠近大盆,再用桌子上的小勺輕輕的將大盆中的水盛到小杯中?纯凑l的本領最大,可以不讓小水滴偷偷溜到盆外。

  設計意圖:玩水是大部分孩子的天性,當幼兒們看到桌子上的勺子和水杯時,早已按捺不住伸手一試的沖動。為了讓孩子能將注意力放在接下來的科學實驗中,所以在一開始就讓他們嘗試盛水、倒水的小樂趣。在幫助幼兒理解水是可以流動的特性同時,也為了在接下來的活動中,所產生的一些操作上的需要,做好相應的練習準備。

  二、融合小實驗。

  1、師:小朋友,清水中加入紅色水會變成什么顏色?幼兒進行猜測。

  幼兒進行操作,并且得出正確結果:清水中加入紅色水后就變成紅色水了 。

  同樣方法,了解清水與黃色混到一起后的變化。

  學習新詞匯:“融合”

  2、幼兒動手操作,請個別幼兒展示。

  請幼兒新詞匯“融合”對于剛才的操作進行總結和歸納。

  設計意圖:通過水與有色水的混合,讓幼兒理解了相互融合的意義。同時為下面的另一個新詞匯“分離”做好鋪墊。

  三、油水分離小實驗出示花生油師:請小朋友說說老師手上的花生油是什么顏色的?

  通過觀察知道花生油是黃色、透明的。

  師:如果讓它和水放在一起會有怎么樣的變化?

  幼兒進行預測、探索。

  師:為了證實小朋友們的設想是否正確,現在還是請你們進行小實驗。將玻璃杯中盛半杯清水,再盛一勺油放在清水杯中,看看會發生怎么的結果。

  幼兒動手操作、攪拌。

  由幼兒進行總結。教師引導幼兒說出:油和水是分離的,水在下面,油在上面。

  學習新詞匯:“分離”

  教師小結:油不溶于水的原因是由于油比水要輕。

  設計意圖:油水分離的實驗是本節活動設計的重點,所以在活動中所占時間長一些。首先由幼兒進行觀察油的特征,其次進行猜測混合后的變化,再次進行操作得出正確結果,最后由幼兒總結,老師說出油和水不能融合的秘密。所有過程由全部交由幼兒操作進行,符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充分展示了他們愛動腦、愛動手的能力體現。

  四、活動延伸

  師:今天我們要畫一幅有趣的畫,工具是棉簽和油。請小朋友在白紙上用沾了油的棉簽畫一幅你喜歡的畫。在吹干以后,用剛才我們融合在一起的紅色、黃色顏料刷在白紙上,看一看完成后的作品會有怎樣的奇妙之處。

  設計意圖:利用油水分離的方法,通過繪畫作品的展示,更為直接的體會到不同的風格的繪畫樂趣。

  五、探索活動尋找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關于油和水的一些工具,給我們生活所帶來的便利。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15

  設計背景

  兒童在平時玩玩具的時候,總喜歡把玩具推來推去,拉來拉去。為了激發兒童探索、實驗的興趣,培養兒童喜歡嘗試、樂于動手,通過觀察、操作發現一些科學知識和現象的學習意識和從事簡單的技術學習的能力,同時針對大班兒童的認知水平和平時游戲中產生的問題以及娛樂交流中的話題,我設計了一節嘗試性、造作性和探索性都較強的科學活動——物體怎樣移動。

  活動目標

  1、通過幼兒親自動手操作,培養幼兒動手動腦、嘗試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探索的興趣。

  2、使幼兒初步了解物體是怎樣移動的原理。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重點難點

  通過幼兒親自動手操作,培養幼兒動手動腦、嘗試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各種形狀、輕重不同的紙盒、積木、球、紙、書包、車等。

  2、一個無輪的箱子、一個有輪的箱子、繩子、圓形木棍。

  3、水盆、水桶、裝水的圓形礦泉水瓶。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律動。----集體演唱《你是怎樣笑的》。

  2、由《烏鴉喝水》的故事激趣,引導幼兒將乒乓球從沒有水的桶底移動到桶面,從而引入新授。

  二、基本部分:

  1、出示物品,引導幼兒認識物品。

  2、布置任務。動手操作,嘗試用不同的方法使這些物體移動。(教育幼兒不要擁擠、哄吵,并且最好用多種方法使物體移動,并把方法記住)

  3、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個別指導,注意發現與眾不同的方法。

  4、幼兒匯報自己的發現成果。

  5、教師小結。

  6、教師出示皮球,引導幼兒用力大和用力小地嘗試移動,并發現新結論(用力大,物體運動又快又遠;用力小,物體運動慢且近)。

  7、出示大礦泉水瓶,啟發幼兒用最省力的方法來移動。

  8、出示沒有輪的箱子,鼓勵幼兒想辦法來移動。再出示有輪的箱子,進行操作比較,知道給重物體按上輪子會更省力。

  9、知識拓展。平時看到建筑工地上的叔叔們如何將和好的泥漿或磚從一樓移動到上面的樓層上的?(滑輪)

  (隨機展示水井打水原理)

  10、小結。鼓勵幼兒在以后的生活中要多觀察、多探索,發現更多的物體移動的方法。

  三、結束部分:

  組織幼兒出戶外體驗用不同的方法移動物體。

  教學反思

  整個活動下來發現幼兒的參與性是蠻高的。幼兒在玩中探索、發現物體運動的關系。幼兒在玩的過程中運用了多種方法,發揮了幼兒創造性思維。作為教師做的不夠的地方就是每次操作之后,應該把要點更清楚地提一下,這樣可能幼兒的知識概念更清晰一點,這樣不僅心里領會,嘴巴上也能表達出來。還有在操作中可以讓幼兒兩兩比較玩一下,這樣可能更好地引起幼兒的互動,給予幼兒更直觀的感受。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16

  活動目標:

  1、探索紙筒的粗細與承受積木數量間的關系。

  2、鼓勵幼兒積極猜測、討論,表達自己在探索中的發現。

  3、在科學操作活動中,能耐心、細致地與同伴合作。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準備:

  1、操作1:人手一張長條形的白紙;

  操作2:兩人合作,各長短不一的白紙一張。

  2、膠水,記錄表,鉛筆,積木。

  活動過程:

  一、怎樣讓紙站立。

  1、提出問題:

  師:我這兒有一張長方形的紙,你有辦法讓這張紙站穩在桌上嗎?

  2、幼兒自己探索。

  3、請幼兒介紹自己的方法。

  4、肯定和表揚小朋友好的方法。

  5、教師與幼兒一起分享自己的方法:將紙制作成紙筒。

  二、制作紙筒,發現紙筒的粗細與紙的長度的關系。

  1、師:我們也來制作一個可以站立的紙筒吧,請小朋友看看虛線部分的邊表示什么意思?

  2、幼兒:是卷起來后涂膠水的地方。

  3、師:請小朋友每人拿一張,制作紙筒,做好后讓它站立在桌上。

  4、幼兒制作。

  5、提問:你們有沒有發現,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紙筒粗,有的小朋友的紙筒細?

  6、引導幼兒發現紙筒的粗細與長度有關。

  三、蓋高樓。

  1、師:我們一起來玩蓋高樓的游戲吧,把積木一塊一塊放在紙筒上,怎樣放才能放得又多又穩?

  2、輕拿輕放積木,注意不碰撞自己和別人的積木。

  3、出示記錄表:不同粗細的紙筒到能能放幾塊積木呢?我們兩個孩子合作實驗,把結果記錄在這張記錄表里。

  4、記錄方法:放一塊數一塊,邊放邊數,當積木倒掉的時候,數到幾就把它記錄下來。

  5、幼兒兩人合作,教師巡回指導。

  6、介紹結果。

  請幼兒說說自己的記錄結果。

  7、分析記錄表。

  聽著這么多小朋友的記錄結果,你發現了記錄表上的秘密了嗎?

  8、紙筒越粗,積木放的越多。

  延伸活動:

  出示兩個粗細一樣,高低不同的紙筒。

  師:如果是同樣粗的紙筒,高低不同,哪個放的積木會更多呢,我們到活動區再去試一試,好嗎?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17

  活動目標

  1、在操作活動中感受斜坡的高度以及坡面的光滑度與汽車下滑速度的關系。

  2、體驗操作活動的樂趣,增強幼兒的合作意識。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發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禮盒一個,內有玩具小汽車若干(與幼兒人數相等)。

  2、跑道、長短不一的積木若干,記錄表一張,圖片一張。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向幼兒介紹場地。

  師:寶貝們,看到地上有根紅線了嗎?紅線的里面是我們今天活動的地方,外面就是我們說話,聊天的地方,記住了嗎?

  2、幼兒自由玩小汽車,引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師:寶貝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禮物,猜猜是什么呢?(幼兒猜測后教師打開禮盒),喜歡嗎?來,每人拿一輛小汽車。想玩小汽車嗎?請你們想出不一樣的方法讓小汽車跑起來,并且和小朋友比一比誰的小汽車跑得快,能做到嗎?好,請你們到活動區玩起來吧。(幼兒玩汽車)

  師:寶貝們,你們的小汽車都跑起來了嗎?活動區里有一個停車場,請你們將小汽車停在那里休息一會兒,我們坐下來說說你是怎樣讓小汽車跑起來的? 引導兒發現,他們用手推、拉,用嘴吹等方法都是給了小汽車一一種外在的力,它才跑起來的。

  二、基本部分

  1、引導幼兒探索不用力,讓小汽車在車道上自己下滑的方法。

  師:寶貝們,如果我們不對小汽車用力,它能自己跑起來嗎?你有什么好辦法不用力讓它自己跑起來嗎?(幼兒答)

  師:老師準備了跑道和積木,請你不用力,讓小汽車自己從跑道上跑下來,有信心接受挑戰嗎?好,拿上跑道和積木,到活動區去試一試吧。(幼兒探索不用力讓汽車自己跑起來的方法。)

  師:你們都找到好辦法不用力讓小汽車自己跑下來了嗎?好,把你的好辦法放好不要動,小汽車就停在跑道旁,我們坐下來聊聊你們的好方法。

  2、交流和討論。

  師:你是用什么好辦法讓小汽車自己跑下來的? 幼兒回答。

  師:看看你們搭的跑道像什么呀?(滑滑梯)搭個像滑滑梯一樣的斜坡小汽車就能自己跑下來了嗎?我也想試一試呢。

  教師操作并恭喜幼兒挑戰成功。

  3、引導幼兒探討、感受汽車下滑速度與斜坡高度的關系。

  師:看看,你們搭的斜坡有什么不一樣?(有的高,有的低)汽車在這樣的坡道上滑下來的速度會一樣嗎?(不會)在哪個坡道上滑下來的速度會快呢?(幼兒猜想)

  4、出示記錄表,記錄幼兒猜想,并引導幼兒驗證。

  師:老師這兒有一張記錄表,我要記錄下你們的想法。(教師記錄)你們的想法對不對呢?怎樣來驗證呢?

  引導幼兒通過兩人一組比賽的方法來驗證他們的想法,并探索比賽規則。

  師:我們需要兩人一組,搭建一個高的坡道和一個低的坡道怎樣才能讓我們的比賽結果更公正呢?我們需要建立什么樣的比賽規則呢?

  兩個跑道應該怎么放?

  小汽車放在什么位置最合適?

  怎樣才能保證我們的小汽車同時出發呢?

  在探索完后教師完整講述規則一遍,加深幼兒對規則的理解。

  師:好,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去比一比吧,一定要記住遵守比賽規則哦。

  (幼兒結伴比賽,教師關注比賽情況)

  師:比賽有結果了嗎?快,我們來記錄一下你們的.比賽結果。

  教師記錄比賽結果,并驗證猜想成功。

  5、小結并引出新問題。

  師:通過驗證,我們發現坡道高汽車下滑的速度就快,坡道低汽車下滑的速度就慢。(出示鋪有毛糙地毯的跑道)看,老師這兒還有一個新的跑道呢,如果換上這樣的坡道,汽車滑下來的速度還會快嗎?你們覺得現在汽車從哪個坡道上滑下來的速度會快呢?

  幼兒猜想教師記錄。

  6、幼兒通過比賽繼續驗證。

  師:到底你們想得對不對,我們還是要來比一比,還記得比賽規則嗎?待會兒一定記得遵守哦。好,我先請你們兩個人中選一個寶貝來換一下新的跑道,換好后比一比,看看結果是什么。

  (幼兒再次比賽,教師關注幼兒比賽方法。)

  師:有結果了嗎?好,我們趕快來記錄一下比賽結果。

  教師和幼兒共同記錄結果,并驗證幼兒的猜想是否成功。

  7、和幼兒討論交流并引出新問題。

  師:這次為什么在低的坡道上汽車滑下來的速度會快了呢?(引導幼兒發現坡面的粗糙與汽車下滑的速度有關系。)

  師:是不是粗糙的坡面汽車滑下來的速度就一定慢呢?老師這兒就有一個粗糙的跑道,如果現在我換上這樣的高的坡道,汽車滑下來的速度會不會還慢呢?

  (幼兒猜想)

  師:老師也想來驗證一下,(教師操作)引導幼兒發現換了新的粗糙的跑道后高的坡道汽車滑下來的速度又快了。

  師:這是為什么呢?我們以后再來慢慢研究。

  8、生活中的運用。

  師:在生活中,小汽車是不是跑得越快越好呢?(不是)為什么?(不安全)那你見過馬路上有什么樣的設施讓汽車減速,開的慢一點的?(幼兒自由回答,教師出示圖片),對呀,看,在我們的馬路上還安裝了這樣的緩沖帶,它們就能讓汽車減速,給身邊的人帶來安全。

  三、結束部分

  師:好,寶貝們,帶上我們的小汽車,到外面去玩吧。

  活動反思

  一般幼兒都有自己玩汽車的經驗,但可能沒有探索過原因是什么,在活動的開始,我就讓幼兒自己玩汽車,通過師生交流了解是自己對汽車用力汽車才能跑起來的,再拋出問題“如果不對小汽車用力,你能想到好辦法讓它自己跑起來嗎?”利用積木、跑道引導幼兒探索出“搭斜坡”的好辦法。

  引導幼兒探索并發現汽車下滑的速度與斜坡的高度、坡面的光滑度有關系是本次活動的重點、難點。在設計過程中,我通過“設疑一猜想一驗證”這一系列的活動,讓幼兒在操作活動中探索發現知識點,并利用記錄表,讓幼兒帶著問題去探究,一目了然地看清楚自己的猜測與比賽結果之間的異同,有助于分享交流。同時又設置“為什么高的坡道上換上還是粗糙的坡面,汽車下滑的速度又快了呢?”這一問題,激發幼兒繼續探索的欲望。

  最后通過圖片讓幼兒了解到在生活當中汽車也不是跑得越快越好,人們會在路面上增加一些設施比如“緩沖帶”讓汽車減速,給身邊的人帶來安全,讓幼兒初步懂得科學來源于生活也應用與生活的道理。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18

  活動目標:

  1.通過不同的水的變化,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的的興趣并萌發初步的探索欲望。

  2.在幼兒實驗的過程中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3.樂意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所看到的現象并愿意和同伴交流。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激發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兩杯紅色的水,一杯透明的水,白糖。小勺(此材料幼兒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1.看一看,想一想

  談話導題:“小朋友看看,老師手里有什么?請小朋友想一想,如果老師把手里的紅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里,會有什么現象呢?”(教師把事先調好的紅色的飽和的糖水倒在透明的水里,請幼兒仔細觀察有什么現象?為了讓幼兒觀察方便,在透明杯子的后面襯上一張白紙。幼兒可以看見紅色的水沉到了透明的水底,成了兩層,非常好看。)

  2.試一試:

  導語:“小朋友,那么你們想做這樣好看的水嗎?現在請你們用桌上的水來試一試,看看你們能不能做出這樣奇妙的水來。”(教師給幼兒分別提供一杯透明的水和一杯紅色的水,請幼兒倒一倒,看看能不能倒出兩層的水來。)

  3.說一說:

  導語:小朋友,你們好看的水做出來了嗎?和老師做的水一樣嗎?(教師請幼兒大膽說出自己實驗的方法和結果)

  導語:“小朋友知道為什么你們的`水不能象老師的一樣好看嗎?請小朋友看一看老師的紅水和小朋友的紅色的水有什么不一樣的。”請幼兒仔細觀察:小朋友的水很稀。老師的水很濃,象是蜂蜜一樣,粘粘的。告訴幼兒:“因為老師在水里加了好多好多的糖,這么多的糖在水里化了,水就變重了。而重的東西是要沉底的,所以紅色的水會在下面,透明的水就變成了兩層!

  4.做一做:

  請小朋友用自己桌上的東西(一杯紅色的水和白糖,一杯透明的水)制作奇妙的水。教師指導幼兒將白糖用小勺盛到透明的杯子里,要強調白糖一定要放多,一直到糖在水里不能化了為止。將放有白糖的紅色的水慢慢倒在透明的水里,請幼兒仔細觀察,奇妙的水做出來了嗎?

  活動建議:

  本活動可以放在大班上學期進行,活動應采取分組教學的形式進行,以方便教師進行指導。

  活動反思:

  科學活動《奇妙的水》很適合大班的孩子,大班的孩子好奇心強,也很想自己有機會動手制做出他們自己喜歡的東西。本活動難度不大,但很容易看出結果,使孩子們通過成功的結果加強他們的自信心。通過本活動使幼兒在觀察、比較和動手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也使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19

  教學目標:

  1.認識秋天的樹,知道幾種常見樹的名稱,感受樹與季節發生著同步的變化。

  2.學習用簡單的圖示記錄自己發現的樹的不同特征,感受樹的多樣性。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活動準備:

  掛圖。

  活動過程:

  一、出示掛圖,幼兒觀察桂花樹、橘子樹、玉蘭樹、梧桐樹。

  1.提問:你認識這些樹?能說出它們的名字嗎?說說這事一些什么樣的樹?它們的葉子各是什么樣的?(如桂花樹枝頭墜滿小小的桂花;橘子樹屆滿了果實,玉蘭樹長著綠綠的葉子,梧桐樹樹葉變黃了等)

  2.秋天到了,你發現這些樹有什么變化?(引導幼兒從樹的開花、結果、落葉這一明顯的變化角度來進行描述)

  3.你還知道關于這些樹的特別的秘密嗎?(引導幼兒說出這些樹有先長葉再開花、先開花再長葉之分)

  二、幼兒觀察《小朋友的書 秋天多美好》第16-17頁的畫面。

  1.提問:這些樹你認識嗎?你能說出它們的名字嗎?你是用什么辦法認識它的?

  2.這些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三、幼兒進入樹林,在尋找認識樹的過程中,鞏固對各種樹的名稱和特征的認識。

  1.教師出示幾種樹葉,問:"這些樹葉分別是從哪棵樹上落下來的?你能將這些樹葉送回到樹媽媽的身邊嗎?找到后站在這棵樹媽媽旁邊。"

  2.幼兒說出判斷的理由:你是怎么知道這片樹葉就是這顆樹媽媽的寶寶呢?(引導幼兒從樹葉的形狀等特征來判斷、推理)

  3.觀察樹媽媽:這顆樹媽媽長什么樣?(引導幼兒按整體外觀、樹干、樹枝、樹冠、樹葉的順序觀察)

  4.給樹媽媽制作名稱標牌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嗎?說出樹媽媽的名字。老師在小卡片上寫名稱,并掛到樹上。

  5.游戲"摸摸ⅹⅹ跑回來",鞏固對樹的認識。

  幼兒聚集在教師身邊,教師說出一種樹的名稱,讓幼兒跑去找,找到桂花樹后摸摸樹干跑回來,看哪個小朋友的速度快。

  四、收集自己最喜歡的樹葉帶回幼兒園。

  并說說喜歡的理由教師收集幼兒對樹感興趣的問題,指導幼兒將有關樹的問題用圖畫的形式畫出來,張貼在主題墻上。

  五、繪畫:我眼中的樹。

  1.幼兒繪畫。

  2.分享交流,感受樹的'多樣性。

  教學反思:

  這次活動我結合主題和幼兒一起到戶外觀察各種各樣的樹,我們一起從教室出發,一路走一路看,和著春天的氣息,孩子們對這次親臨活動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在公園,我們看到了垂柳,看到了羅漢松,看到了柏樹,看到了梅樹……在幼兒的作品中,他們把自己看到的,想象中的各種各樣的樹都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了。王伊諾小朋友一個內向的小姑娘,她把柳樹畫成了一個俏姑娘,有著長長的辮子,隨著風在左右擺動,因為在她眼里柳樹姑娘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是她的好朋友。心儀的桃樹上開滿了五顏六色的花,紅的,黃的,紫的……因為在她心中桃花是最漂亮的,是她最喜歡的。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20

  活動設計背景

  在日;顒咏徽勚邪l現,孩子們都非常喜歡玩吹泡泡,看著那一個個在陽光下閃耀著五顏六色光彩的泡泡,總是特別的歡欣雀躍。“為什么泡泡水能吹出泡泡?”對泡泡水冒出泡泡時特別好奇、貪玩。為了滿足幼兒求知欲,讓幼兒能動手操作,使幼兒能在玩中學,學中樂,培養他們探索科學知識的興趣和嘗試欲望。

  活動目標

  1、創設條件,引導幼兒進行探索,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使幼兒產生愉快的情感。

  2、通過操作活動了解泡泡水的制作方法,發展 幼兒觀察力、動手操作能力。

  3、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泡泡水的制作方法。

  教學難點:運用安全并科學的方法制作泡泡水。

  活動準備

  1、泡泡水一瓶、吹管、用鐵絲做成的各種形狀的吹泡泡工具、毛巾若干。

  2、膠水、洗潔精、洗手液、水大量,杯子、勺子、吹泡泡使用的工具若干。

  活動過程

  一、導入:

  教師吹泡泡與幼兒進入活動場地,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引入課題。

  二、觀察、討論活動:

  1、提問:“誰做過泡泡水?”?(引出制作泡泡水的話題)

  2、提問:你是怎樣做泡泡水?泡泡水里面放有什么材料呢?

  3、請幼兒上來上來嘗試制作泡泡水,并吹一吹。

  三、用科學配方制作泡泡水

  1、認識制作材料:膠水、洗潔精、洗手液、水

  2、教師出示數字卡片:1 2 2 4

  3、認識比例:1: 2: 2: 4

  4、出示字卡放在相應的數字下面: 1: 2: 2: 4

  膠 洗 洗 水

  水 手 潔

  液 精

  5、教師示范制作泡泡水:

  制作泡泡水的科學方法:1份膠水、2份洗手液、2份洗潔精、4份水(一勺為一份) 攪勻,教師吹泡泡給幼兒看。

  師:在我們生活很多地方需要使用到科學配方,像煮菜,鹽放多了就會咸,放少就會沒味道。

  師:為什么老師吹的泡泡又大又不容易破?(因為洗潔精、洗手液有制泡劑,可以產生泡沫,膠水可以保持水分,防止水分的蒸發。)

  四、幼兒操作:運用科學配方制作泡泡水

  五、給不同形狀的工具給幼兒觀察,說一說,三角形的工具吹出來的泡泡是什么形狀的?請幼兒選擇工具來吹泡泡,并觀察泡泡的形狀。(提醒幼兒不要把泡泡水沾到嘴里)。

  六、結束活動:組織幼兒吹泡泡。

  教學反思

  活動組織成功與否,與活動中各環節的設計,活動語言的組織,以及對小朋友的反饋的預測等要素有關。因此,老師要準確把握好活動過程,需要作好充分的準備。盡管如此,即使有了足夠充分的準備,也不會一次就把活動組織的完美無缺。事實上,組織活動的過程,也是一個實驗的過程,挖掘、發現問題的.過程,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使小朋友和老師都受益,使活動邁向更成熟的一步。我在第一次試上《有趣的泡泡畫》一活動時,發現有幾個能力較差的幼兒在吹泡泡時有倒吸的現象,這就告訴我們在備課時對幼兒可能要發生的現象都要考慮進去,以便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同時也告戒我們在幼兒的操作過程中教師要關注每一位幼兒,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因此,我們要把握好一個活動,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我想,它需要我們不停的去推敲、去揣摩、去實驗,也許每次的結果并不是如你所愿,但就在一次次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總結了經驗,獲得了提高,這便是最大的收獲!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21

  活動背景

  沉浮是幼兒生活中熟悉和常見的科學現象,它表示了物體在水中的一種絕對的、肯定的終極狀態,幼兒對它的認識是確定性的。而介于沉與浮之間的“懸浮”現象卻很少被提及,因為這一模糊、復雜的現象對幼兒來說是“說不清、道不明”的,所以老師遇之或視而不見或避重就輕或搪塞而過,但它卻真切、實在地存在于幼兒的生活中,并時常引起幼兒極大的興趣。于是,我設計了本次活動,旨在通過猜測、尋找、自我探索,讓幼兒初步感受、理解這一現象,激發幼兒從小探究科學奧秘的興趣。

  活動目標

  1.探索在清水里加入一定量的鹽后,雞蛋沉浮狀況的變化,初步感知懸浮現象的存在。

  2.幼兒能兩兩合作進行操作實驗,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學習記錄和描述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結果。

  3.能積極思維,有主動探究科學奧秘的興趣。

  4.發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5.激發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教具:燒杯兩只(分別裝等量的淡水、鹽水),雞蛋一個,放大的記錄紙一張。

  學具:1.實物:雞蛋、鹽、碗、盆、勺子、燒杯、抹布每組各若干。

  2.磁吸標記、記錄表、水彩筆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猜一猜蛋寶寶沉浮的位置

  1.出示內裝等量淡水、鹽水的兩個燒杯,引導幼兒比較:兩個燒杯中的水一樣多嗎。

  2.出示雞蛋一個:今天蛋寶寶要跟水玩個游戲,小朋友想看嗎?蛋寶寶到了這兩個裝著水的燒杯里會怎么樣呢?

  3.猜猜蛋寶寶在鹽水、淡水里的沉浮狀況。

  教師設疑:蛋寶寶到了第一個水杯里(淡水)會怎樣?它是沉下去,還是會浮上來?(幼兒猜測并用身體動作表示沉浮結果:

  站表示浮,蹲表示沉――實驗驗證――幼兒觀察結果――師幼一同完成記錄)

  繼續設疑:蛋寶寶到了第二個水杯里(鹽水)會怎樣?它在水里會沉下去,還是浮上來?(幼兒猜測并請幼兒分別把磁吸標記貼在自己猜想的水位上――實驗驗證――幼兒觀察結果――師幼一同記錄雞蛋在水中的位置)

  (評析:“猜一猜”形式的設計,使得活動一開始師幼雙方都以開放的心態進入氛圍,圍繞著蛋的沉浮展開爭論,大膽聯想,為幼兒創設了一個民主寬松的心理環境,融洽了師生關系;同時,在讓幼兒使用身體動作和標記符號表達預測結果的過程中,使得幼兒在活動中敢想、敢說、敢于表達自己的見解,較好地實現了師生互動。這一過程,教師始終把幼兒放在首位,他們大膽闡述自己的觀點,使活動形成了質疑――猜測表達――驗證――記錄結果的良好開端。)

  二、找一找蛋寶寶沉浮的秘密

  1.幼兒針對觀察到的現象自主提問。

  看了剛才的實驗,你有什么想法或問題?現在我們一起來做“小問號”,把你的問題提出來,好嗎?

  (評析:發現問題是幼兒進行探究的先決條件,這一環節的設計把傳統教學中的教師提問專利權讓給幼兒,有利于促進幼兒積極思維的發展,形成初步的`問題意識,同時更利于引發幼兒進一步深入探究的內在動機。)

  2.教師順應幼兒提出的問題設置懸念。

  哎呀,這倒奇怪了,蛋寶寶在第一個杯子里是沉在水底的,怎么到了第二個杯子里會浮上來呢?這里究竟有什么秘密呢?小朋友快快想一想、找一找。

  3.引導幼兒通過多種感官尋找蛋寶寶沉浮的原因。

  啟發幼兒看一看、摸一摸、嘗一嘗,區分出淡水和鹽水的不同。從而找到問題緣由:雞蛋在裝有淡水的杯子里是沉下去的,在鹽水里是浮上來的。

  4.進一步把問題引向深入。 那么是不是雞蛋在鹽水里都會浮起來呢?在加了多少鹽后才能浮起來呢?我們一起動手來試一試,好嗎?

  (評析:這既是對上一結論的不確定性疑惑,又自然滲透了對下一步驟中的實驗觀察的要求,讓幼兒帶著強烈的好奇與急切想知道結果的心態進入實驗中。教師提出矛盾性的問題,讓幼兒運用已有經驗對問題進行思考,盡情發表對問題的看法,這也是幼兒將頭腦中的新經驗與原有的舊經驗發生聯結、進行遷移的過程。)

  三、做一做蛋寶寶沉浮的實驗

  1.理解記錄圖表所示的實驗方法。

  2.提出實驗要求:兩兩分工合作,明確怎樣加鹽、攪拌、記錄注意點等等。

  3.幼兒實驗操作,教師觀察幼兒實驗并根據具體情況給予適時適度的指導。

  (評析:幼兒認識事物、獲取知識大多來自直接經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出:“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痹诒敬螌嶒炛校欲}量的多少,攪拌、溶解的程度,都是影響實驗結果的因素,教師對幼兒的實驗結果的判定都應視不同的實驗方法而言,決不可為追求統一結果而扼殺幼兒自主探究的興趣。因此,教師要準確把握自己在活動中的角色地位,在幼兒確實因自身經驗和能力的局限使探究活動遇到障礙時,才給予一定的幫助。)

  四、說一說蛋寶寶沉浮的規律

  1.(展示幼兒的實驗記錄卡)從記錄結果中講講自己的實驗感受并發現雞蛋沉浮的規律。

  2.繼續設疑:為什么雞蛋在加入1勺、2勺鹽的鹽水中沒有浮動,在加入3勺、4勺……鹽的鹽水中會慢慢浮上來呢?

  (評析:這個環節中教師指出了矛盾的事實:同樣在鹽水中,為什么雞蛋有沉有浮?讓幼兒更深入地思考問題并通過自己的探索形成認識:不同濃度的鹽水中,雞蛋的沉浮是有一個過程的,只有在加入一定量的鹽后,雞蛋才能在水中浮動直至全部浮起來。并且通過集體討論交流,讓幼兒對自己所思所為進行一次梳理,以此強化新獲得的經驗。)

  3.除了在鹽水里雞蛋能浮起來,你還有什么辦法讓雞蛋浮起來呢?(幼兒回憶生活經驗,自由想像講述)

  (評析:這一環節的討論,讓幼兒知道:讓雞蛋在水中浮起來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從而培養幼兒思維的多向性、開放性。同時,也順應了“科學來自生活,最終必然回歸生活”的宗旨。)

  活動延伸

  1.如果在鹽水里不斷地加鹽,雞蛋還會往上浮嗎?

  (評析:科學活動是沒有終結性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將隨著人們認識程度的深入而不斷地改變,不斷地提出新的假設和解釋。因此,從小培養幼兒對科學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顯得尤為必要。)

  2.鼓勵幼兒繼續探索、發現雞蛋在其他液體中(如糖水等)的沉浮情況及其他沉浮現象。

  活動反思

  “生活即教育”――生活中涉及的方方面面都包含著許多道理和知識,都有可能成為幼兒科學啟蒙的素材,孩子總在與周圍環境的接觸中了解和認識世界。一件在成人看來司空見慣的事,在幼兒眼里卻是那么的新奇有趣,也正是因為這些早期經驗的獲得,豐富了他們的生活內容,使得孩子的生活富有生氣和活力,他們的心智得以有益健康地發展。本次活動就緣于一次不經意的談話:班上的汪洋小朋友跟大家描述起在鄉下外婆家經歷的一幕情景,外婆家的一只小水缸里漂浮著許多鴨蛋,他一時興起,用手壓住蛋欲使其沉下去,可那些鴨蛋在水面上晃悠來晃悠去,不聽使喚。在旁默默聽著的曹穎馬上說道:“我看到媽媽把煮熟的雞蛋放到水里后是沉的,不是浮起來的。”個別大膽的孩子紛紛猜想著可能是雞蛋和鴨蛋、生與熟、冷水與熱水的原因所致吧!也有的孩子疑惑不解,向我投來了求助的目光。于是,一個設想在我頭腦中醞釀而成。

  本次活動分猜一猜――找一找――做一做――說一說四個步驟進行:經歷了激趣――發問――探索――交流的過程,做到激之以情,調情入境;授之以法,啟發思維;導之以行,探索規律。讓幼兒在動中學習、趣中思考、奇中發現、樂中獲取,達到發展幼兒的自主性、增強活動性、鼓勵創造性的目的。最終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達到“我會學”。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22

  活動設計背景

  在平時的活動時我發現我們班有的小朋友經常把自己吃間食的食品袋或用過的廢紙隨便扔到活動區或教室,針對這一現象我設計了大班科學活動《保護環境》

  活動目標

  1、讓幼兒了解垃圾的危害。

  2、讓幼兒知道保護身邊環境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小事做。

  3、體驗探索積極參加環保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并從中體驗快樂。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1、減少垃圾的產生,提高幼兒從小養成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

  2、使幼兒知道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活動準備

  錄音機、錄像機、有影碟、生活常見的垃圾(紙屑、水果皮、飲料瓶、塑料袋、糖果紙等)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 隨音樂和老師一起做手指操《飄落的紅葉》。

  2、觀看有關環保的錄像。

  二、基本部分

  1、 教師導入:

  師:小朋友,上課前老師先請你們來看一段錄像。在看的時候看哪個小朋友最認真表現得最好,能回答上老師的問題。

  師:從這段錄像中你們都看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吧!

  幼:“有很多垃圾”、“公路的兩側有垃圾,很臭!薄靶『永锩嬗欣埠艹簟薄八ぁ嬃掀俊⒀└獯⑺芰洗、糖果紙……”

  師:“這些垃圾污染了我們生存的環境,我們怎樣做才能保護身邊的環境呢?(幼兒自由的說)

  師:小朋友們說的真好。

  師:小朋友們想一想,如果每個人每天都制造許多垃圾,那將會是什么樣呢?

  幼:“垃圾會讓干凈的水變得很臟。”“小河被垃圾污染了,小魚和小蝦就會死掉!薄奥返膬蓚扔欣廴经h境,人就會很容易生病!薄扒f家被污染了就不能生長!

  幼兒看圖片

  師:“我們人類每天都會制造大量的垃圾,這么多的垃圾怎樣處理呢?”

  師:這些垃圾會通過掩埋、焚燒等方式進行分解。如:食物、一些自然垃圾(如落葉),掩埋一段時間就會腐爛;但有些垃圾是很難分解的,(如:塑料和玻璃做成的東西,其中有一些是可以如何利用垃圾

  師:小朋友都知道垃圾可以回收,那究竟什么垃圾可以回收呢?

  幼:”廢紙可以回收!薄昂韧甑娘嬃瞎蘅梢曰厥。”

  師:我們怎樣可以變廢為寶呢? “可以用回收的紙盒進行手工制作,做很多好玩的`玩具。還有很多的垃圾可以加工利用,因此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敝览羞@么多的危害,那我們應該如何去做呢? “我們應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不要亂扔紙屑、水果皮、飲料瓶、塑料袋、糖果紙……”

  三、結束部分

  小朋友,通過這節課讓我們知道了保護環境對我們人類的重要性.我希望小朋友們從我做起,互相監督,共同愛護我們的家園,把我們的家園變成萬物吐綠、百花飄香的大花園而共同努力。

  四、活動延伸

  小朋友們都很愛自己的家,那么老師給你們布置一個任務,回去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向父母匯報一下你心目中的美麗家園的形象吧!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23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發現“保護色”對動物生存的價值,知道有些動物只有一種保護色,有些動物有幾種保護色。

  2、通過對保護色的認識,激發幼兒保護環境的欲望。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多媒體圖片

  活動過程

  一、講述故事,引出主題

  提問:小灰兔為什么沒有被發現?

  教師小結:原來他身上的顏色跟泥土的顏色很像所以沒有被發現

  二、出示圖片

  師:小動物在跟我們玩捉迷藏的游戲,看你們找找看,他們是什么小動物? (師逐一出示圖片)

  師:你們在這些圖片中發現了什么?他們的顏色為什么跟周圍環境這么像?有什么用處嗎?

  師:這些顏色是用來保護自己的,我們叫它保護色。

  師:那你們還知道有什么動物他們有保護色?(幼兒講述)

  三、出示圖片請小朋友找找,誰使用了保護色

  師:一些動物只有一種保護色,有些動物有幾種保護色,他們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環境也保護了動物。

  四、出示圖片,看看環境的破壞,說說這樣對小動物有什么影響?激發幼兒保護環境。

  五、結束

  我們要保護環境,不僅要告訴別人保護環境,而且要自己用行動告訴大家保護環境。

  活動反思

  新《綱要》指出:幼兒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盡量為幼兒創設條件,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體驗發現的樂趣。 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使幼兒“無心”的好奇轉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動力,促使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探索欲望。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24

  設計意圖:

  孩子在幼兒園每天喝的香香甜甜的豆漿是哪里來的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開展了一系列有關“黃豆”的主題活動。如社會實踐活動《收黃豆嘍》,錫劇欣賞《雙推磨》,創新活動《會跳舞的黃豆寶寶》等。科學活動《會變的黃豆》為其中之一,旨在通過幼兒親身的操作和嘗試,初步了解豆漿的制作過程,引導幼兒關心生活中的小事,培養他們對生活的熱愛。

  活動目標:

  1、通過幼兒的親身操作,初步了解傳統制作豆漿的過程,激發幼兒愛吃豆漿的興趣。

  2、樂意參加制作活動,體驗勞動的快樂。

  3、發展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和動手能力。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準備:

  1、帶幼兒參觀豆漿店。

  2、石磨、紗布袋、操作衣、盛漿容器、小調羹、杯子、水盆,干黃豆、浸泡過的黃豆若干。

  3、電飯鍋、豆漿調料(牛奶、蔥花、紫菜、蜂蜜、榨菜末等到)

  活動過程:

  一、導入 (出示干黃豆和濕黃豆)

  1、這是干黃豆和昨天浸在水里的.黃豆,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樣?

  (引導幼兒親手去摸一摸,看一看,自由講一講)

  2、這兩種黃豆可以做出哪些好吃的東西?

  3、小朋友說濕黃豆可以磨成豆漿,我們上一次也到豆漿店去看了黃豆是怎樣變成豆漿的,今天我們也來試一試,把黃豆磨成豆漿好嗎?

  二、操作 (帶幼兒來到操作臺)

  1、看一看操作臺上有什么?我們可以怎樣來使用這些工具?

  (引導幼兒根據已有知識進行討論)

  2、初步講解操作方法。

  (1)傳統的豆漿都是用這種石磨磨出來的。小朋友可以在上面的操作孔中放入浸泡過的黃豆和適量的水,轉動石磨,看看會有什么發現。

  (2)剛磨出的豆漿還有豆渣在里面,小朋友可以根據現有的材料想辦法過濾,把豆渣分開來。

  3、幼兒嘗試操作,教師參與活動,給有困難的孩子提供幫助。

  注意點:

  (1)幼兒不能磨出豆漿的原因有:①石磨是否倒轉。②黃豆太多水太少。

  (2)石磨嘴要對準盛豆漿的容器。

  (3)提醒幼兒可以用沙布袋來瀝豆渣。

  三、分享

  1、用電飯鍋煮豆漿,同時幼兒討論:

  (1)豆漿有什么營養?我們吃了會怎樣?

  (2)豆漿有哪此吃法?

  2、品嘗豆漿,自由地選擇喜歡的調料加入豆漿,體驗勞動的快樂。

  活動反思:

  源于生活的科學活動是幼兒喜歡的活動。本活動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而是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激發幼兒對事物與現象的探索欲。讓幼兒通過自身主動地觀察、操作,去發現、感知和探索,從而在實踐的過程中轉化為自身的知識經驗。讓幼兒通過自己的親身操作,初步了解傳統制作豆漿的過程,體驗勞動的快樂。

  本活動設計新穎,符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教師教態自然,能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為孩子提供多層次的操作材料,活動中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表現了濃厚的興趣,整個過程幼兒自始自終都能輕松愉快的參與探索,活動效果較好。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25

  設計背景:

  在一次區角活動中,我無意中聽到了班上幾個孩子這樣的對話,其中一個孩子正把另一個孩子的手拉到自己面前仔細的研究,一邊還對那個被研究的孩子說:你的右手一個螺旋紋都沒有,你看我,我有三個螺旋紋呢!我奶奶說,手指上有螺旋紋的孩子可聰明了。這時候,他們周圍已經圍了好幾個人,都興致勃勃的要求要他幫忙看指紋,有的孩子問什么形狀才是螺旋紋,有的孩子則迫不及待的把手舉到半空中對著光研究起了自己的手指……看到孩子們這么有興趣,我突然靈機一動,為何不借此機會設計一個活動,讓孩子們更加全面的了解指紋的知識呢?

  幼兒科學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幼兒的探索欲望和精神,對幼兒來說,科學是一個過程--是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驗證問題的過程。我們班的幼兒年齡偏小,我在平時的教學中發現,他們對事物的觀察不夠專心和仔細,也不太愛提問題,因此我設計了這個活動,旨在引導幼兒通過仔細的觀察和比較發現指紋的秘密,并培養幼兒熱愛科學、探索科學的精神。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和比較發現指紋的秘密,了解指紋的基本特征。

  2.從各個方面了解指紋的作用,樹立科學的觀點。

  3.激發幼兒動手動腦的積極性,體驗發現的快樂。

  4.培養仔細觀察的良好習慣。

  5.激發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幼兒)父母和自己的指紋圖各自一張;

  2.(教師)各種指紋放大圖;

  3.(教師)放大鏡每人一個;

  4.(教師)從各種渠道(網絡、書籍、報刊)收集的相關圖片一組。

  活動過程:

  1.印指紋:

  幼兒分組玩印指紋的游戲;

  把放大鏡發給孩子,讓幼兒觀察,印完指紋后在紙上發現了什么、膠泥上又留下了什么?

  2.講述故事:

  聽老師講的小故事,引出課題;

  引導幼兒觀察自己的指紋,比較自己和同伴的指紋有何不同;

  比較自己的指紋和父母的指紋又有什么不同;

  教師引導:小朋友們,你們每個人都是爸爸媽媽生的,孩子和父母總是長得很像,被別人稱作“親子臉”。

  幼:我奶奶說我長得和媽媽一模一樣

  幼:我鼻子長得像爸爸

  幼:我眼睛長得像奶奶……

  孩子們七嘴八舌的`議論了起來,我乘機引導到:那大家想一想,我們可能長得像爸爸媽媽,可是我們的指紋也長得像爸爸媽媽嗎?

  孩子:有“親子臉”,就有“親子指紋”

  孩子:不對,偵探片里面說,每個人的指紋都不同的

  教師:那大家把帶來的爸爸媽媽的指紋圖和自己的對比一下,看看誰說的對?

  孩子們比較后一致得出結論,指紋和爸爸媽媽的沒有一個一樣。

  [幼兒發揮] 老師,我們和爸爸媽媽只長得相像,但是還是有不像的地方,并不是真的完全一樣,所以我們的指紋也不是完全一樣啊!可是我小姨生的是雙胞胎,他們長得一樣,聲音一樣,穿得一樣,連動作都一樣,他們的指紋也應該是一樣的呀!(很多孩子都點頭表示同意)

  教師: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我這里剛好有一幅雙胞胎的指紋,小朋友們可以看一看,他們是不是一樣。(出示指紋圖)共同分析比較雙胞胎的指紋,小結指紋的秘密。

  教師給孩子們讀一段文章,證明孩子們的結論是正確的。并讓孩子們明確知道,任何人指紋都是不可能相同的。

  3.指紋特征:

  出示一組關于指紋分類的圖片,向孩子們介紹幾種類型指紋的特點;

  讓孩子們再次觀察自己和父母的指紋,并將其分類。

  告訴大家,指紋的形狀和每個人的性格等沒有必然的相關性,更不會因為誰的指紋長成什么樣就證明他聰明與否,讓孩子們樹立科學的觀念。

  4.自由討論:

  向孩子們展示從各種渠道(網絡、書籍、報刊)收集來的關于指紋的圖片;

  讓孩子們自由討論指紋都有什么作用;

  幼:那幅圖我認識,那是指紋鎖,《007》里的邦德就用這種鎖;

  幼:我晚上看偵探片,里面的警察叔叔就靠罪犯留在杯子上的指紋破了案。

  幼:還有醫院,我們一出生,醫生就給我們印了指紋,這樣爸爸媽媽就不會抱錯寶寶了

  幼:在電腦和手機上裝指紋鎖,小偷就偷不了它們了,因為他偷了也沒用……

  老師總結指紋的用途。

  5.延伸活動:動物有指紋嗎?它們的指紋一樣嗎?

  在活動快結束時,有孩子提出了問題:老師,我們每個人都有手,所以我們都有指紋,那么小貓小狗也有手,那它們也有指紋嗎?其他孩子也有了相同的疑問。于是我臨時增加了這個延伸活動,讓孩子們觀察了幼兒園里飼養的幾種小動物如小兔子等,并讓他們互相討論,還布置了回家查資料的任務,明天大家再進行深入討論,這樣可以培養他們持續探索的精神和動手調查研究的能力。

  6.游戲:讓孩子們分組玩兒警察抓小偷的游戲,讓小偷們留下指紋,小警察們根據指紋來抓小偷。

  7.總結。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因經過較為充分的準備,總體來說是比較成功的。尤其因為這次活動的生成不是單方面出自老師的設計,而是融入了幼兒的自主選擇,是真正能夠讓幼兒感興趣的課題。課后,大部分孩子都比較全面的掌握了指紋的特征、用途等。由于這是幼兒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所以孩子們的準備都比較積極,在課堂上的提問也更加踴躍起來,師幼互動較好。更重要的是,他們有了自己的思考,在這次活動中,他們不僅是課程的參與者,更是課程的設計者。我作為老師也及時對課程計劃做出了相應更改。然而本次活動也同樣存在不足之處,我沒有充分考慮到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變數,例如幼兒對創胞胎的指紋問題提出的疑問,如果不是當時準備時碰巧準備了雙胞胎的指紋放大圖,在幼兒提出問題時,我就只能枯燥的講解知識,而不能直觀的讓他們觀察,那我講課的效果將會大打折扣。而由于時間原因,最后的游戲和總結時間都比較倉促。因此我認為在以后的課程教學中,我應當更加注意考慮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充分準備并加強對時間的控制。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26

  活動設計背景

  每天孩子們都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車,他們喜歡在一起發現、討論車的各種特性“這是公交車,這是小汽車,這是火車……”在《各種功能的車 》這個主題中將打破孩子們的認識局限,和他們一起探索車的功能?

  活動目標

  1、 探索了解各種車的功能。

  2、 掌握簡單的統計方法。

  3、 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 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幼兒認真觀察實驗過程。

  難點:統計的熟練程度

  活動準備

  日常生活中所見過的車的模型,有小汽車,灑水車,自行車,摩托車,挖掘機等等。還有各種廢舊的物品,水,土等

  活動過程

  (一) 開始環節:

  教師創設環境,幼兒游戲

  (二)基本環節

  1、 教師示范車的功能的實驗,讓幼兒觀察。

  實驗一:教師用挖掘機挖去地上的土。教師小結:挖掘機可以挖去地上的土,所以它有挖土的功能,那小朋友說它還有什么功能呢?幼兒回答還可以挖石頭,讓幼兒自己嘗試,體驗。

  實驗二:教師用灑水車挖地上的土,挖不起。裝上水它可以給干燥的'地灑水。

  教師總結:每種車都有它特有的功能,有它的價值

  讓孩子們做實驗,并把實驗結果以打勾的方式記錄在統計表中,教師進行指導。(看看每種車是否有相同的功能)

  (三)結束環節

  經驗分享,進行總結

  教師總結:通過實驗我們知道了各種車不同,也有相同的功能。自行車,摩托車,小汽車火車等都可以載人,灑水車可以灑水,挖掘機挖土等等。

  (四)延伸環節

  和自己的爸爸媽媽一起探索還有哪些車有哪些功能!

  教學反思

  當我上完這節課時,我覺得有些不足之處,我感覺有些孩子對有些車還不是很了解,我只是針對哪些了解車的的孩子,沒有設計到全體幼兒。

  如果讓我重新上《各種功能的車》這一課,我會面向全體孩子,在他們熟知各種車名稱的前提下,讓孩子們分組去探索、去討論,最終得出結論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27

  設計意圖:

  自從班內開展觀察天氣、畫氣象、預報天氣一系列活動后,孩子們的興趣與日俱增。那么如何保持孩子們的興趣并深化這一活動呢?我想到了孩子們最喜歡的動物。因為有些動物在天氣變化前有著特殊的表現,并有一定的規律,能起到預報天氣的作用。因此我將在本次活動中引導幼兒學習一些根據動物的特殊表現推斷、預報天氣的本領。使幼兒懂得一些氣象變化和動物習性變化之間的關系。我通過形象生動的多媒體課件使幼兒在愉快的氣氛下獲得科學知識,而且有利于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表現欲,提高探索天氣奧秘的興趣和能力,萌發愛科學的情感。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關注和探索天氣現象的興趣。

  2.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較連貫的講述能力。

  3.讓幼兒了解哪些動物有預測天氣的本領。

  4.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5.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活動準備:

  課件、音樂《我愛我的小動物》、各種動物頭飾跟幼兒人數一樣。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幼兒觀察并討論今天是什么天氣,怎樣知道明天是什么天氣?(聽廣播、看電視、看報紙等)。

  2.教師播放雷雨交加的聲音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二、基本部分

  1.出示幻燈片:

  引導幼兒觀察每一幅圖片中的小動物,它們的活動與平時有什么不同,在觀察過程中,教師引導孩子們了解一些動物預測天氣變化的相關知識。并提問:小朋友,要下雨了,圖中的小動物在干什么?(蜻蜓在捉蟲子吃,好多的'螞蟻在運食物呢,烏龜公公的背濕了……),那它們為什么這么忙呢,怎么不一起玩呢?(幼兒討論)嗯,小朋友們真聰明,因為要下雨了,所以它們都在準備下雨前的工作啊。

  2.教師小結:《下雨早知道》:

  要下雨了,蜻蜓飛的低。這時候空氣潮濕,小蟲子飛不高,蜻蜓就低飛去捉它們。(蜻蜓低飛要下雨)

  要下雨了,空氣里有許多水氣,凝成了許多小水珠留在了烏龜公公的背上,烏龜公公的背就濕了。(烏龜公公的背濕了,要下雨)

  要下雨了,螞蟻忙著把家搬到高處,免得被雨水淹了。(螞蟻成群,明天不晴)

  3.讓幼兒說自己知道的其它的動物有預測天氣的本領。

  那小朋友們,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你見過哪些小動物跟平時不一樣嗎?

  (孩子們互相討論)

  4.重點讓孩子們了解幾種動物的俗語:

  “燕子低飛,蛇過道,大雨不久就來到”!肮废茨,貓吃草,不到三天雨來到”;“狗咬青草晴,貓咬青草雨”;“狗臥灰堆,天陰雨催。蜜蜂窩里叫,大雨就來到;”“蜜蜂不出窩,風雨快如梭”。“螞蟻排成行,大雨茫茫;螞蟻搬家,大雨嘩嘩,螞蟻銜蛋跑,大雨就來到!钡鹊。

  5.幼兒完整聽一遍故事《要下雨了》。

  6.請小朋友選擇動物頭飾,進行下雨前的準備活動狀態。引導幼兒在游戲中加深印象。

  幼兒自由表演,老師及時觀察表演到位的幼兒。

  讓表演好的幼兒做示范動作,全體幼兒一起跟學。

  老師說出動物名稱,幼兒學下雨前的動態。

  三、結束部分

  隨音樂《我愛我的小動物》走出活動室,觀察今天的天氣有什么變化?。

  活動反思:

  《要下雨了》是一個非常好聽的科學童話故事,故事通過“魚出水面,燕子低飛,螞蟻搬家”這些自然現象說明下雨前動物的特點以及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這個故事生動有趣,在生動有趣的故事中,有機地滲透身邊的自然科學知識。不僅能引導幼兒留心身邊事物,注重觀察,而且激發了幼兒探究身邊自然科學現象的興趣,從而在幼兒幼小的心靈里萌發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使他們初步受到熱愛科學的思想教育。

  在活動一開始,我利用讓幼兒從多方面了解天氣的形式導入課題,激發幼兒探索天氣的興趣。教學活動中利用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課件和幼兒喜愛的小動物,用故事的形式讓幼兒了解動物與氣象之間的關系,最后的角色表演更為本節活動增添了不少的情趣,孩子們都積極踴躍地參與到游戲中來,每個孩子在游戲中都表現的無比快樂和愉悅,在活動隨音樂結束的時候孩子們都還是依依不舍。

  本次活動雖然有成功的一面,但也從中發現了一些不足之處,動物與氣象的關系是與生活緊密相關的,這一課題取材于生活,在教學活動中也應與生活緊密聯系,并引導幼兒在生活中運用這一知識?梢栽谧詈蠹右谎由旎顒樱骸霸谏钪凶屑氂^察動物,注意他們的一些異常反應,并運用本次所學的知識,分析一下這些反應預示著什么天氣,并告訴爸爸媽媽你的發現!”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28

  活動目標:

  1、探索發現梧桐樹葉葉脈的結構特征,提高細致觀察的能力。

  2、初步了解葉脈的作用,知道樹葉都有葉脈。

  活動準備:

  1、拓印樹葉用的油泥、泥工板,圓柱形積木。

  2、《梧桐樹葉葉脈什么樣》的記錄單、筆、膠棒、紙片梧桐樹葉若干。

  3、葉脈書簽、葉脈圖片、梧桐樹葉、以及其他園內幼兒常見的樹葉等

  4、幼兒已經觀察過落葉的現象,撿拾過落葉。

  活動過程:

  1、談話引出拓印的內容。

  教師:葉子落下來了以后,時間久了會怎樣呢?我們把這些美麗的梧桐樹葉留個影吧。

  2、用油泥拓印梧桐樹葉,引出葉脈。

  (1)教師介紹新材料--油泥拓印梧桐樹葉

  (2)幼兒操作,用油泥拓印樹葉

  (3)教師:你發現了什么有趣的事情?為什么會有許多細線呢?這些細線是什么?(葉脈)是否每片樹葉都有這樣的細線呢?

  3、觀察梧桐樹葉葉脈,探索其結構。

  (1)幼兒猜測并繪畫葉脈。

  (2)集體交流自己的想法。

  (3)細致觀察實物。

  (4)觀察梧桐樹葉脈的圖片(PPT或實物)。

  (5)再次繪畫葉脈并交流自己的發現。

  4、討論葉脈的.作用。

  教師:為什么梧桐樹葉脈長的像一張網?為什么會粗細連在一起?一直生長到葉片的各個部分?葉脈有什么用?

  (植物通過根在泥土里吸收水分和養料,然后傳送到身體的各個部分,為了傳送養料,像動物有血管一樣,植物的身體里也長出了許多很細的管子,從根的末端開始,經過莖到葉子的位置,這些管子藏在莖里面,平時是看不見的,但是到了葉子里面就變成了更細更小的分叉的管子,它們就是葉脈,我們從外面就能看到;另外葉脈還能支撐葉子。)

  5、拓展

  教師:除了梧桐樹葉長有葉脈,其他的樹葉也有葉脈嗎?這里還一些其他的樹葉,我們再看看,他們也有葉脈嗎?觀察一下他們的葉脈是怎樣生長的?和剛才看到的梧桐樹葉一樣嗎?

  小結:樹葉的形狀不同,葉脈生長的形狀也會不同,但是他們都會有葉脈,葉脈可以幫助樹葉輸送養料和水分,還可以起到支撐樹葉的作用。

  延續:我們下次再來看一看,印一印,把更多的樹葉葉脈的秘密告訴你的朋友。

  活動反思:

  活動中能抓住幼兒的興趣點,從幼兒的興趣出發,能做到有的放矢,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讓老師作為引導者和傾聽者的身份,真正做到玩中學、學中玩,會對教學效率的提高有和那幫助。教育不斷在更新發展,也正是因為一次次的總結經驗,我們才能在其中得到培養,慢慢成長。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29

  設計意圖:

  聲音與幼兒的生活密切相關。對于大班幼兒來說,聲音是十分熟悉的,在桌面游戲時,孩子們總愛用不同的玩具敲擊,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并對聲音是怎樣來的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另一方面,隨著幼兒年齡增長,說話的聲音也越來越大,有的甚至喜歡高聲尖叫。因此,我設計了這次科學活動,旨在通過活動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創新意識,學習分辨什么是好聽的聲音,什么是噪音,感受聲音帶來的樂趣,探索演奏生活中的各種聲音,發揮幼兒想象力。同時也求使活動盡可能地游戲化、多元化,充分發揮孩子的自主性。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關注生活中聲音的多樣性,用不同的方法使不同物體發出聲音,感受聲音帶來的樂趣。

  2、引導幼兒積極探索演奏生活中的各種聲音,發揮幼兒想象力。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

  感受聲音帶來的樂趣。

  活動難點:

  探索演奏生活中的各種聲音,發揮幼兒想象力。

  活動準備:

  1、鈴鐺、響筒、口哨、竹筷、木梳、玻璃杯、瓶蓋等等。

  2、錄制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聲音。

  ( 鳥叫聲、馬蹄聲、風聲 、打雷下雨聲、笑聲、掌聲 、牛叫聲、公雞報曉聲音、汽車喇叭聲、母雞帶小雞聲音、警車聲、加油聲、火車汽笛聲)

  3、沙錘、盤子、木碗、鍋蓋若干,人手一份,聽課教師各一份。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猜猜他是誰:請四名幼兒事先藏在遮擋物后面,分別對大家說一句話,大家根據說話的聲音,猜一猜都是誰在說話?)

  小朋友,仔細聽一聽,這是誰在說話?(請一幼兒說一句話)這是誰的聲音?(幼兒猜)小朋友真棒!再聽聽這又是誰的聲音?(四名幼兒一一說一句話讓幼兒才出是誰)

  二、基本部分

  1、玩一玩,讓物體發出聲音

  教師:人的聲音是各不相同,小朋友們都能根據不同的聲音猜出說話的小朋友是誰。小朋友這是什么?(出示鈴鐺或三角鐵)我們來聽聽它是怎樣發出聲音的。(老師輕敲)老師用什么方法使它發出聲音了?現在怎么沒了聲音?(老師停止了動作,它就發不出聲音了)

  小結:原來物品要運動運動起來,它才會發出聲音,不動它,就沒有聲音了。

  2、感受聲音的不同

  (1)老師準備了很多物品,小朋友想不想跟它們做好朋友?這些東西很奇怪的,你如果不愛惜、保護好他,不和他做好朋友,他生氣了發出的聲音就不好聽了,想不想讓他們發出好聽的聲音?(一一出示響筒 、竹筷、木梳、玻璃杯、瓶蓋等, 請幼兒敲敲、聽聽,引導幼兒說出清脆的、低沉的聲音,高音、低音)。

  (2)老師改變敲物品的快慢,請幼兒聽聽有什么變化。(節奏快、慢的聲音)

  (3) 請小朋友說一說,除了剛剛聽到的這些有趣的聲音,生活中還聽到過哪些不同的聲音?(要求幼兒做出相應的動作)

  (4)出示口哨:小朋友,這是什么?在哪里會用到它?(做操的操場上、比賽場上、戶外活動時……)在這些場合,它都能幫助我們。如果老師在上課,它突然冒出聲音來會怎樣?(讓幼兒討論)

  小結:原來不同的物品發出的聲音各有不同,物品敲動的快慢也使聲音的節奏不同,如果我們使用不當,就會成為噪音。老師經常要求小朋友不要大聲喊叫,上課用適量的嗓音讀書,為什么?(要保護好自己的嗓子)

  3、聽錄音,想象感受聲音的多樣性

  教師:生活中會有各種不同的聲音,我們來聽聽這是什么聲音。聽到這些聲音,你們會想象到什么事物?

  (1)鳥叫聲:這是什么聲音?想一想,鳥兒會在哪里快樂的歌唱?我們也來做一只快樂的小鳥怎么樣?(引導幼兒模仿鳥叫的聲音,做出鳥飛的動作)

  (2)馬蹄聲

  (3)風聲

  (4)笑聲

  (5)掌聲

  (6)打雷、下雨聲

  (7)牛叫聲

  (8)公雞報曉聲音

  (9)汽車: 聽到汽車的聲音,你能想象是什么場景?在什么地方?

  (10)母雞帶小雞聲音:去捉蟲子

  (11)警車聲:警車出動,去抓壞蛋了

  (12)加油聲:運動員在賽場比賽

  (13)火車汽笛聲:火車在鐵軌上飛馳

  小結:不同的聲音能告訴我們不同的事情,我們可以根據聽到的聲音想一想,猜測發生了什么事情。

  三、結束部分

  小朋友,老師把生活中一些有趣的聲音組成了一個小小的樂隊,我們一起來演奏吧!(一一出示道具,讓幼兒聽聽聲音,說出相應的`象聲詞。)(分組發放道具)

  小小樂隊

  我的沙錘沙沙沙,我的盤子叮叮叮, 我的小碗砰砰砰,我的鍋蓋鐺鐺鐺, 有趣的聲音一起來,沙沙砰砰叮叮鐺, 真呀真熱鬧!

  小結:小朋友,生活中有各種各樣有趣的聲音,小朋友們以后仔細觀察,試著模仿,就會發現很多樂趣。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的內容貼近幼兒生活,適合幼兒年齡特點。我在活動開始時,設計了猜一猜的游戲引出課題,然后出示了鈴鐺、響筒、口哨、竹筷、木梳、玻璃杯、瓶蓋等簡單直觀的教具,讓幼兒對聲音產生興趣,分別感受各種聲音的不同,將目標重點牢牢抓住。在這一環節,還抓住了一個教育契機,通過口哨出現的不同場合,讓幼兒自己分辨什么是噪音,聯系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什么聲音不應該出現的場合,引申到讓幼兒知道怎么保護好自己的嗓子。接著通過分辨生活中各種不同的聲音,鳥叫聲、馬蹄聲、風聲 、打雷下雨聲、笑聲、掌聲 、牛叫聲、公雞報曉聲音、汽車喇叭聲、母雞帶小雞聲音、警車聲、加油聲、火車汽笛聲,讓幼兒感受聲音的多樣性。最后通過探索--發現—操作,讓幼兒在演奏中發揮幼兒想象力,從而達到目標的難點。整個活動設計合理,環環相扣,重難點把握得當,幼兒在自主的探索中、在輕松游戲的氛圍中進行學習,參與的積極性高。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30

  活動分析:

  在上一個主題網《我的生活》中,孩子們非常喜歡科學活動《燈的秘密》,對于電燈為什么能夠亮起來十分感興趣。在本次活動中,我借用了手電筒這個孩子們常見的生活用品,幫助孩子們通過操作探究和試驗論證了解手電筒的結構和安裝方法。了解手電筒的簡單結構是本次活動的重點,運用集體活動和分散活動相結合的形式,采用情景法、提問法、操作法、探究法進行突破;顒拥碾y點是認識電池的正、負極,通過引導幼兒進行比較觀察、科學探究、操作論證等方法,同時配以多媒體課件引導孩子們突破難點。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激發幼兒參加科學實驗活動的興趣。

  2、培養幼兒較敏銳的觀察力和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

  3、引導幼兒初步了解手電筒的結構及其安裝方法,認識電池的正、負兩極。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準備:

  手電筒人手一個、小筐五個、多媒體課件一個

  活動過程:

  1、設置情景,提出問題“誰可以給我們帶來亮光?”

  2、操作探究:“手電筒里都有什么?”

  這是活動的重點,引導幼兒在操作中得出結論。

  3、設置疑問:“手電筒為什么能夠發出亮光來?”

  引導幼兒進行充分、積極的討論。

  4、操作驗證:

  (1)觀察電池,認識電池的正、負極。

  (2)通過觀察,學習兩節電池的安裝方法。

  5、知識擴展:初步了解多種高科技的手電筒和電池。

  6、活動延伸:“是兩節電池連在一起亮還是三節電池連在一起亮?”

  活動反思:

  在進行了上次活動《燈的秘密》之后,孩子們對電的有關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了解了電燈、電線、鎢絲等相關知識。的確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是一次活動順利進行的.有力保證,本次活動中97%的孩子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能夠積極的參與到活動中來。

  從活動目標的制定來看:有兩點優勢,其一與以前相比目標制定得更加清晰,層次分明,其二目標的制定符合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由于本班幼兒從小班開始一直進行著科學實驗活動,運用著各種實驗方法,所以本次活動培養幼兒較敏銳的觀察力,又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開始培養幼兒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

  從活動過程的制定和實施來看:暴露出以下幾點不足:

  1、引導幼兒進行觀察和動手操作的環節進行的還不夠透徹。比如在幼兒拆開手電筒之后還應該引導幼兒全面的說出手電筒的材料,為后面的探究打下基礎,而活動中卻漏說了手電筒了還有開關、玻璃片等。

  2、應該在吃透孩子上多下功夫;顒忧霸O想的是孩子們會把手電筒完全拆開卻沒有想到很多孩子并沒有這樣做,導致了后面的安裝手電筒這一環節進行得不好,沒有達到預想的后果致使75%的孩子并沒有操作安裝手電筒的過程。

  3、活動進行中的靈活性還應該再加強?吹胶⒆觽儧]有把手電工拆開就應該及時的提醒孩子們或進行正確的示范加以引導,這樣就可以避免不該出現的問題。

  4、心理素質和對待活動的認真態度還應該進一步提高。

  本次活動較之以前相比也有進步的地方:例如活動的層次清晰了,更注重觀察在科學活動中的分量,能把一節電池單拿出來引導幼兒進行較細致的觀察,為后面的引導幼兒觀察兩節電池相聯的方法打下基礎。

  在今后的活動中,還要取長補短不斷的積累實踐經驗,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31

  活動設計背景

  通過分類,讓幼兒進一步掌握家禽、家畜、野獸、飛禽的不同特征,并理解家禽、家畜、野獸、飛禽的概念。發展幼兒的比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及愛護動物的情感。

  活動目標

  1、通過分類,讓幼兒進一步掌握家禽、家畜、野獸、飛禽的不同特征,并理解家禽、家畜、野獸、飛禽的概念。

  2、發展幼兒的比較、分析、概括的能力。

  3、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及愛護動物的情感。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幼兒根據家禽、家畜、野獸、飛禽的不同特征進行分類,并理解家禽、家畜、野獸、飛禽的概念。

  活動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動物卡片

  3、動物的家背景圖片2張

  活動過程

  1、激趣導入 教師播放課件讓幼兒閉上眼睛聽并說出你聽到了什么,把眼睛睜開再看一遍,說出你看到了什么。

  2、觀看多媒體課件,引導幼兒根據動物的特征嘗試分類

  3、觀看多媒體課件, 讓幼兒說出自己喜歡那個動物,它生活在什么地方,它喜歡吃什么?

  4、引導幼兒根據已往的知識、經驗進行交流討論,進一步豐富幼兒與家禽、家畜、飛禽和野獸有關的知識,并激發幼兒愛護動物的情感,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 ①師:除了這些動物,小朋友還認識哪些動物,它們屬于哪一類? ②師:動物是我們人類的`朋友,我們該如何對待動物?

  5、游戲:動物找家 玩法:教師準備動物卡片,動物生活的背景圖兩張,讓幼兒拿上卡片看一看手上的動物生活在什么地方,就把它貼到什么地方

  6、知識擴展觀看《動物世界》,豐富幼兒有關動物的知識,引發幼兒進一步探索動物奧秘的欲望。

  教學反思

  在今天的教學活動中,我發現孩子們對動物特別感興趣。激發幼兒繼續探索動物奧秘的興趣。 但是活動過程中,課件上出現的動物種類有限,有些動物只能借助于圖片讓幼兒認識、觀察,因此教師在幼兒對動物認識經驗的把握不夠準確,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這一環節中對幼兒思維鍛煉的效果。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32

  活動目標

  1、仔細觀察腳印與周圍事物的變化,合理推理故事情節。

  2、有根據線索讀圖的興趣。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PPT、大圖片4-6

  活動過程

  一、奇怪的腳印(價值分析:出示腳印,引發幼兒觀察的興趣)

  多媒體播放繪本封面

  1、提問:看了這幅畫,你一定感到很奇怪,把你的問題大膽地說出來?

  2、小結:大家的問題都和腳印有關,這是一本關于腳印的書,仔細地觀察腳印,就可以知道故事里說了什么。

  二、有趣的腳印(價值分析:引導幼兒觀察、分析、判斷、推理故事情節)

  1、多媒體播放繪本第1頁

  提問:1)我們來認識故事里的主人公,他們是姐姐、哥哥和妹妹。鏈接故事人物頭像

  2)他們將要做一件什么事?從哪里看出來他們將要去旅行?

  小結:我們從他們準備的食物、水果、水壺、繩子等知道他們將要去旅行。

  2、多媒體播放繪本第2頁

  過渡語:要知道他們是否出門,一定先要搞清楚這些腳印分別是故事里的誰。

  多媒體出現鏈接故事人物頭像與腳印)

  提問:1)誰第一個出門,從哪里看出來的?出門前哥哥做了什么事?

  2)姐姐妹妹在哪里?出門前分別在哪里停留?你是怎么知道的?

  3、多媒體播放繪本第3頁

  提問:1)和前一幅圖比一比,這幅圖除了腳印不同外,還少了什么?熒光筆畫圖

  2)這些東西(黃外套、橙色外套、黃書包、橙色書包、書)不見了,是被誰帶走了? (引發幼兒互相質疑)

  3)大家都走了,是誰關的門?又是什么告訴你是姐姐關的門?

  小結:我們可以從腳印的方向和周圍事物的變化知道故事的.情節。

  三、神秘的腳印(價值分析:交流分享合理的故事情節)

  1、多媒體播放繪本第4、5頁

  提問:1)從畫面上觀察討論誰在什么地方、做什么?

  2)按序交流分享故事情節。

  3)小帳篷搭好了,他們分別在哪里做什么?是什么告訴我們的?(幼兒介紹,互相補充)

  4)發生了一件什么重要的事情?事情發生后他們三后是怎樣做的?

  2、多媒體播放繪本第6頁(共同講述找到了泰迪熊的過程)

  提問:1)是誰找到了玩具熊?從哪里看出來?

  2)哥哥在哪里?那個拉著狗的人又是誰?(引發幼兒互相質疑)

  小結:故事結束了,這個故事跟我們以前看過的書都不一樣,畫面上沒有字,也沒有人物,只有一串一串的腳印,可是我覺得你們真了不起,通過看腳印和畫面上的內容,是不是看懂了這個故事?有沒有興趣自己看,這本書叫《猜猜看,誰找到了泰迪熊》,就是這只玩具熊。有沒有今天有警察一樣的感覺?

  活動反思

  通過讓小朋友自己觀察自己的腳丫,得出一些他們所知的關于腳丫的知識,然后再通過我的講解,讓小朋友們基本知道小手與小腳的分別。最后再讓小朋友走一下“小腳之路”。盡可能地讓幼兒參與其中,這樣幼兒才會通過自己所得的具體的感受而有所領悟。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33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感知物體間的空隙。

  2、感受科學探索活動的快樂。

  3、遷移生活,探索利用空隙合理有序的擺放大小不同的物品。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激發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材料幼兒每人一份 大記錄表 小卡片 演示文稿

  活動過程:

  一、激發興趣 導入活動

  “今天,楊老師要和小朋友一起來做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先來看看老師給大家準備了哪些東西?(在一個透明的杯子里裝滿核桃、花生豆、小米)這三樣東西大小有什么不同呢?”引導幼兒觀察后說一說。

  二、自由猜想 操作驗證

  請小朋友把自己面前的東西到在盤子里。

  1、“剛才小朋友把杯子里的東西全倒出來了,小朋友能不能再把他們都裝進去呢?先來猜想一下先放什么?再放什么?最后放什么?(幼兒自由猜想,個別回答。)

  教師根據幼兒的`猜想做記錄。

  2、“到底哪種方法最好呢?現在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先來試一試,好嗎?”(幼兒自由操作,教師提醒幼兒一種東西放完后再放另一種東西;操作時要輕拿輕放)

  3、說一說自己是按哪種順序放的?引導幼兒觀察為什么有的把全部放進去,有的已經放不進去了?

  4、“xxx、xxx、xxx……把東西都放進去了,他們是按照什么樣的順序來放的呢?我們都來試一試吧!”

  (教師引導幼兒分步邊操作邊觀察,得出結論:幾個物體放在同一個容器中,物體越大,空隙越大,物體越小,空隙越小。先放大的物體后放小的物體,就會節省空間,放的東西會更多。)

  5、“小朋友一起往這看!”(引導幼兒觀看演示文稿,強化認識)

  三、遷移生活 解決問題

  “剛才小朋友發現放東西時先放大的后放小的,就能放更多的東西。那我們就把這種好方法帶到我們的生活中,來解決一些小問題!币龑в變河^察圖片后,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整理玩具、廚房里的盆)

  四、鞏固認識 結束活動

  “小朋友快來看!這有這么多的玩具,想玩嗎?”(引導幼兒觀察籃子里的物品是整齊擺放的,然后進行分組活動。)

  “時間不早了,我們把東西收拾一下吧!”(引導幼兒將打亂物品利用空隙整理擺放。)

  “我們用這種好方法去整理我們教室里的玩具吧!”帶幼兒離開活動室,結束活動。

  活動反思:

  “空隙”的概念對于幼兒來說比較抽象,因此說比較適合大班幼兒,在活動中,我引導幼兒通過反復的操作,使幼兒認識到,物體和物體之間的距離就是空隙,物體和物體之間都會有空隙,而且通過操作讓幼兒明白,幾個物體放在同一個容器中,物體越大,空隙越大,物體越小,空隙越小。先放大的物體后放小的物體,就會節省空間,放的東西會更多的道理,然后,將其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這正和《指南》精神相吻合,即孩子的學習來源于生活,且要運用與生活。

  活動中,幼兒自始至終在操作,因此,孩子們都非常的感興趣,活動結束后,我在科學區投放了更加豐富的東西,讓孩子進行操作、實驗,更主要的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引導孩子運用空隙的知識來收拾書包、盒裝的玩具、碗筷等等。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34

  活動背景:

  面粉是幼兒在一日生活中接觸最多的食物,但這只是孩子與它的間接的接觸。我們的幼兒對它到底了解多少呢?于是我把面粉深入到了教學活動中,和我的孩子們一起來分享面粉帶來的快樂。

  活動目標:

  1、在“真假面粉”活動中,激發幼兒對周圍生活的關心與熱愛,并從中體驗到探索的快樂。

  2、在提高幼兒的操作能力時,讓幼兒形成較強的觀察力及初步的對比分析能力。

  3、通過探索實踐,讓幼兒在四種白色粉狀物中辨別出面粉。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激發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為幼兒創設寬松自由活動環境,提供多樣的操作材料,激發幼兒科學探索的興趣。

  活動難點:引導幼兒運用多用方法辨別出真正的面粉并做出記錄。

  活動準備:

  百寶箱 、面粉、淀粉、糯米粉、水、鹽、饅頭、花卷、水餃皮、餛沌皮、電飯鍋、記錄表、筆

  活動過程:

  一、導入:通過游戲“百寶箱”出示饅頭、花卷、水餃皮、餛沌皮引起幼兒對活動興趣。并提問幼兒:饅頭、花卷、水餃皮都是用什么做成的? 幼兒:“面粉”

  教師依次出示面粉、淀粉、糯米粉、鹽供幼兒猜想四種白色粉狀物品哪一種是真正的面粉。

  二、 展開:

  幼兒的操作記錄分兩部分:

  1)猜想記錄:要求幼兒只用眼觀察憑借以往的知識經驗判斷誰是真面粉并做猜想記錄(四樣猜想物品分別用數字作為各自標志。1、面粉、2、淀粉、3、糯米粉、4、鹽)如:

  2)驗證真假并做記錄(在這里我挑選面粉、淀粉、糯米粉、鹽四樣食物是因為它們1、在外觀上比較接近可供幼兒探索2、即使幼兒用品嘗的方法來驗證真正的面粉也是很安全的。

  3)可用多種方法進行探索交流)

  驗證后的記錄:

  三、 師幼交流驗證結果:(教師在黑板上做出真面粉統計記錄總人數36人)

  在交流中幼兒各自說出了驗證方法他們有的通過鼻子聞、有的通過嘴巴嘗、有的用水來驗證面粉的真假方法多多,興奮無比。通過驗證幼兒知道了4號盤的是鹽因為它咸是用嘴嘗出來的;2號不是因為見到水就不見了,有的幼兒說出了這是淀粉,教師給予了鼓勵;1號和3號的識別教師和幼兒做成了餃子皮放入電鍋里煮一煮,出鍋之后3號變的發粘幼兒很快判斷出這不是面粉,則判斷出真正的面粉是1號。

  結束:師幼一起歸納總結面粉的特點,對幼兒在活動時的表現做出了評價,并強調安全教育。如果沒有爸爸、媽媽和老師的允許是不能隨便品嘗不認識的事物的。

  活動反思:

  根據《綱要》精神,我在活動中特別注意培養幼兒的情感教育、讓他們在寬松自由的探究氛圍中,展開幼兒的思維,讓他們盡情探索,而我在活動中早以成為他們活動中的朋友,傾聽者的角色。《真假面粉》活動中,幼兒說的多,操作多,精力非常集中,并體會到了成功了快樂。通過操作幼兒也了解到了很多常識如:鹽是咸的、淀粉遇見水就會融化、糯米團煮熟后是粘的,真正體現出“玩中學”的思想。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35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以自身為中心區分左右的基礎上,學會以客體為中心區分左右。

  2、培養幼兒的空間方位感,提高思維的靈活性,體驗游戲的快樂。

  3、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活動準備

  故事掛圖《小動物做早操》紅絲帶,毛絨玩具。

  活動過程

  一、教師與幼兒一起玩“照鏡子”的游戲。兩個人面對面,一個當照鏡子的人,另外一個當鏡子里面的人。當老師說左手,幼兒就伸出左手,當老師說右耳朵時,幼兒就用手摸右耳朵。

  二、教師講述故事,并引導幼兒回答問題。

  1、清晨幾點鐘小動物們開始做早操?做早操的時候小動物們說了什么?

  熊教練和小動物們伸出的都是那只手?方向一樣嗎?

  2、教師引導幼兒初步了解以客體為中心區分左右。

  小朋友請把你的左手舉起來,老師給孩子系在左手上紅絲帶。引導幼兒同一個方向戰成兩排,并指一指好朋友的左右手。

  3、教師引導幼兒以客體為中心區分左右。

  教師請幼兒面對面,引導幼兒認識到正對著他們的好朋友的左右和他們是相反的。引導幼兒左手拉左手,右手拉右手。

  4、教師出示毛絨玩具(背對著幼兒)引導幼兒判斷其左右腳。并給毛絨玩具的.左腳系上紅絲帶。再將毛絨玩具面對幼兒,引導幼兒判斷其左右腳。

  小結:當事物和我們面朝一個方向的時候,他的左邊就是我們的左邊,當事物和我們面對面的時候,他的左邊就是我們的右邊。

  三、教師與幼兒一起說兒歌做游戲。

  伸出左右手

  我伸出右手去,我收回右手來,我伸出右手擺一擺,右手收回來。

  我伸出左手去,我收回左手來,我伸出左手擺一擺,左手收回來。

  我伸出雙手擺一擺,雙手收回來。

  活動延伸

  在家吃飯時,引導幼兒觀察對面的家長哪只手用筷子。在幼兒園和小朋友一起玩拍手游戲。如:左手拍左手,右手拍右手。

  活動反思

  在活動中我通過各種游戲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學習了區分左右,對于以客體為中心區分左右,對幼兒有一定的難度,需要我們通過不斷的反復練習,特別是要以游戲的方式進行指導。相信只要我們多加練習,孩子慢慢就能正確區分。孩子的空間方位感也會得到提高。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36

  活動設計背景

  在生活中,大班幼兒接觸過許多彈性玩具,而且很感興趣,但對彈性的特征并不十分了解,為此特設計本次教育活動。在本次教育活動中,教師準備了各種各樣的彈性物體,讓幼兒通過操作來感知彈性的特征,并激發幼兒探索科學現象的興趣,培養幼兒關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活動目標

  1、發現物體的彈性,了解彈性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

  2、嘗試用細鐵絲等材料制作彈性玩具,并裝飾。

  3、體驗創作活動的樂趣。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利用材料制作彈性玩具。

  活動準備

  1、細鐵絲、乒乓球、小棒、各色彩紙等。

  2、生活中常見的彈性物品:皮筋、皮球、氣球、拉力器等。

  活動過程

  1 、出示“拉力器”引起興趣,了解物體的彈性

  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件好玩的東西,看看是什么?怎么玩的?

  提問:你們知道為什么拉力器要很用力才能玩起來?

  教師小結:連接拉力器的東西一條牛皮筋,當我們很用力的時候才能把牛皮筋拉長,當我們不用力的時候,它就恢復的原來的樣子,這種特性就叫做彈性。

  2 、提供各種材料,讓小朋友感知發現彈性。

  剛才我們認識好玩的拉力器,現在請你在去找一找,玩一玩教室里還有哪些彈性物品。

  幼兒操作:拉拉彈簧會變長,一松手又變成原來的樣子;壓皮球,皮球會扁,松手又鼓起來了。

  師:誰來告訴大家你玩的是什么?你是怎樣玩的?發現它們有什么變化?

  3 、彈性的作用,引導幼兒在生活中尋找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彈性物體有好多好多,你們知道還有什么東西有彈性嗎?

  自行車打氣,座墊裝彈簧,是為了減少振動,夾子、理發推子有彈簧是為了方便使用,沙發、床用海棉和彈簧是為了坐躺時更舒服,水龍頭開關里有皮墊子是為了防止漏水,彈簧秤用來測量物體的輕重……。

  4 、小制作“會跳的小人”

  師:今天“會跳的小狗”讓我們知道了我們生活中離不開有彈性的物品,為了謝謝他們讓我們一起來制作一個“會跳的小人”送給他們好嗎?

  出示示意圖

  老師帶來了制作“會跳的小人”的示意圖,請小朋友看看,你們能看明白嗎?誰能告訴我第一幅圖示是什么意思?第二幅呢?

  老師講解后幼兒操作。

  5 、結束:讓我們一起來和會跳的小狗跳舞吧。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中,我們為孩子們提供了各種各樣的彈性物體,這些物體都是幼兒生活中常接觸的,他們很感興趣。通過引導幼兒動手操作、實踐,讓他們感知彈性物體的特征,探索彈性的.秘密,從而使他們的觀察力、創造力、思維能力等得到發展。

  但是,在設計本次活動時,我們感覺,對大班幼兒來說,內容多了一些,盡管活動的前半部分,我利用各種彈性物品讓幼兒充分感知了彈性物品在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并且知道了彈性可以再不同的物體上都能找到,也基本理解了彈性的特質。但是活動的后半部分,我利用鉛絲讓孩子們進行彈性物品的制作,在制作的過程中,出現了較多的問題,一是在材料的選擇上,制作彈簧的鉛絲彈性度不夠,不能充分的展現彈簧的特征;二是在制作彈簧的過程中,孩子們對于如何繞?怎么繞?搞不清楚,原因是:作為彈簧本身就有許多的知識點可以給孩子們講解,其實彈簧本身就能作為一個活動來展開,從而能更好的讓孩子們在制作彈簧的過程中認識彈性,理解彈性物品。

  本次活動雖然有一些遺憾,但是總體來說,孩子們對于最后的作品完成的還是不錯的,在日常生活中可嘗試的讓他們利用相關的材料制作出更有創造性的東西。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37

  設計意圖:

  動物與人類有著的密切關系,幼兒對各種小動物有著天生的好奇。蝴蝶在我們的生活中是非常常見的小昆蟲,由于其外觀的美麗,幼兒非常感興趣!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我們的教育要追隨孩子的興趣、追隨孩子的發現。正是追隨孩子的興趣點,我設計了此活動,圍繞孩子們感興趣的蝴蝶的種類、成長過程、身體特征展開活動,在對孩子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梳理的基礎上,進行補充、提升、拓展,給孩子以科學、準確的'引導。結合新《綱要》中“整合”的教育理念,在設計整個活動中,還滲透了語言(故事)、藝術(表演)、健康(游戲)等領域的教育。表演和游戲活動的開展,也正順應了孩子活潑、好動、愛表演的年齡特點,使其在動靜交替、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真正體驗了快樂。

  本活動的重點是幫助幼兒了解蝴蝶的成長過程、種類、身體特征,而蝴蝶的成長過程是本次活動的難點,我通過講故事、多媒體課件展示和游戲活動的開展等形式,來解決重點、難點的學習。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喜愛蝴蝶、熱愛昆蟲的情感,嘗試用身體動作表現蝴蝶的成長過程,獲得快樂體驗。

  2、培養幼兒的觀察力、表現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3、了解蝴蝶的成長過程、種類、身體特征。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準備:

  1、創設寬松的心理氛圍,讓孩子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活動。

  2、多媒體課件;鈴鼓1個;用各種蝴蝶卡片布置“蝴蝶展覽區”;用各種方法、各種材料制作的蝴蝶。

  活動過程:

  1、帶領幼兒參觀蝴蝶展覽,自由欣賞、觀察蝴蝶。

  2、利用課件,向幼兒介紹各種類蝴蝶。(鳳蝶、蛺蝶、斑蝶、環蝶、枯葉蝶、眼蝶)

  3、故事《好餓、好餓的毛毛蟲》

  4、出示多媒體課件,向幼兒介紹蝴蝶的生長過程,并嘗試用身體動作來表現。

  (1)蟲卵(2)毛毛蟲(3)蛹(4)蝴蝶

  (5)完整認識蝴蝶生長的4個階段,了解蝴蝶的生長屬于“完全變態”。

  5、知識拓展:介紹其它與蝴蝶一樣成長過程屬于“完全變態”的昆蟲。(螳螂、蝗蟲、蟋蟀、飛蛾、螻蛄、甲蟲、天牛等)

  6、了解蝴蝶的身體特征:(1)口器(2)腳(3)觸角(4)蝴蝶對人們的用處。(傳播花粉、觀賞等)

  7、游戲:毛毛蟲變蝴蝶

  8、欣賞用各種方法、各種材料制作的蝴蝶,引出延伸活動:師生共同制作蝴蝶。(活動結束)

  活動延伸:師生共同動手運用各種材料來制作蝴蝶。

  活動反思:

  由于本次活動的開展,是從孩子的興趣點生成的,所以幼兒對整個活動充滿了興趣,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了很好的激發;顒又泻麍D片的欣賞、多媒體課件的運用、游戲與音樂的有機結合,不僅使幼兒了解了蝴蝶的種類、成長過程、身體特征,使重點和難點的學習得到很好的解決,更重要的是:幼兒在活動中感受到了美,在游戲中體驗到了快樂。整個教學活動中,語言(故事)、藝術(表演)、健康(游戲)等領域教育的滲透,體現了新《綱要》中“整合”的教育理念。表演和游戲活動的開展,也正順應了孩子活潑、好動、愛表演的年齡特點,幼兒在動靜交替、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真正體驗了快樂。

  當然活動中也存在不足:比如,游戲《毛毛蟲變蝴蝶》內容太簡單,只停留在幼兒用動作來表現蝴蝶的4個生長過程,沒有更深的去挖掘。可以在每一遍游戲結束,讓幼兒擺出不同的姿勢,“變”出不同的蝴蝶,對于大班孩子來說這樣可以使游戲內容更豐富、更有趣味,也更有挑戰性。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38

  活動目標:

  1.認識天平,學習使用天平,用科學的方法測量物體的輕重。

  2.學習按物體的輕重給三個或四個物體排序,感知理解序列之間的關系。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比較的物品若干對

  活動過程:

  一、請幼兒選擇3種(或4種)瓜果,運用已有經驗比較輕重。

  1.這些瓜果一樣重嗎?怎么辨別輕重?

  2.引導幼兒用手分別去掂各個瓜果的份量,然后再記錄表“用手掂”一欄中,按物體的輕重用數字進行排列。(引導幼兒知道物品的輕重是相對的,學習嘗試按物體的輕重給三個物體排序)

  二、教師設疑:有的瓜輕重差別很小,很難用手掂出來,怎么辦?(出示兩個重量相近的瓜)

  提問: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這兩個瓜哪個重,哪個輕呢?

  三、認識并使用測量工具——天平。

  1.介紹天平的使用方法(準星必須居中,物品應輕拿輕放)和利用天平判斷物體輕重的方法(哪邊翹起哪邊物品就輕,哪邊下沉哪邊物品就重)。

  2.猜想:這兩個瓜哪個輕?哪個重?

  3.用天平測量驗證這兩個瓜誰輕誰重,初步學習使用天平的方法。

  4.用天平測量驗證前一環節中“用手掂”排序三個物體重量的準確性。

  四、游戲“猜猜誰輕誰重”。

  出示大小相差不多的.瓜果,讓幼兒猜哪個輕,哪個重,然后用天平驗證。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以瓜的實物引出,請幼兒先用自己的方式想出比較的方法,通過用眼睛看、天平秤、用秤重量的方法和用生活經驗腦子想等方式進行,教師在引導中要多用擴展性的話題引到,到后面有些幼兒又想出了用紙沉下去的程度來進行比較,方式多變,但有時教師在活動還欠缺,喜歡重復幼兒的話語,需要不斷反思。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39

  活動目標

  1.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初步了解夏天的特征──氣溫、天氣、水文、植物動物的生活、農業生產、人的生活等。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比較能力(比較夏天與春天有什么不同)。

  3.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趣;使學生體會到,大自然是不斷變化的。

  4.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5.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活動準備

  1.課前觀察:當地的氣溫、天氣、河湖、池塘、植物生長情況、動物的出沒、農業生產、人的衣著等,與春天相比有什么變化。

  2.掛圖或投影片──春天、夏天。

  活動過程

  (一)教學引入

  1.提問:誰能說一說春天有什么特征?(可以用歌謠回答。)

  2.談話:現在是什么季節?

  3.講述:這節課,我們來認識夏天有什么特征。(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課

  1.比較圖中的夏天與春天有什么不同

  (1)出示掛圖或投影片──春天、夏天。

  (2)分組觀察、討論:夏天與春天有什么不同?

  (3)匯報觀察、討論結果:

  認識夏天的一般特點,是為了使學生獲得關于夏天的基礎知識,從而更好地認識當地夏天的特征。

 、 天空有什么不同?(夏天的天空多云。)

  ② 樹木有什么不同?(夏天的樹葉茂密,桃樹結出了桃子。)

 、 田野里的.莊稼有什么變化?(玉米長高,小麥成熟,開始收割。)

  ④ 河岸、河水有什么變化?(河岸長滿綠草;河水增多,水中荷花開放。)

 、萑说囊轮惺裁醋兓?(換了夏裝。)

 、藓⒆觽冊趹敉馔媸裁?(游泳)這說明夏天的天氣怎樣?(變暖。)

  (4)觀察圖片。

  (5)分組討論:每幅圖說明夏天與春天有什么不同?

  (6)教師小結:夏天與春天的不同。(可參照下表中的內容進行小結。)

  2.比較當地的夏天與春天的不同

  (1)講述:課前,你們觀察了我們這個地方在這個季節的自然情況,下面來匯報一下。

  (2)匯報觀察結果:

  認識當天夏天的特征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 我們這個地方的夏天與春天有什么個同?

 、谖覀冞@個地方的夏天與圖中的夏天有什么不同?

  (以上兩個問題,如果學生不能系統進行比較,可以分別提出一些問題──天氣、河水、樹木、莊稼、鳥、昆蟲、農業生產等進行比較。)

  (3)教師小結:各地夏天的一般特征是相似的,但具體的特征(例如天氣熱的程度、什么樹開花、什么莊稼和果實成熟、什么鳥飛來等)有所不同,夏天到來的早晚、延續的時間長短也有所不同。在我國,一般來說,南方夏天到來的早,延續的時間長,天氣特別熱;北方夏天到來的較晚,延續的時間較短,天氣也沒那么熱。

  這個問題的講解,有助于學生了解夏天的共性及地方性,避免教學的局限性。

  (三)鞏固練習

  1.講述:這節課,我們認識了夏天的特征。

  2.學習歌謠──夏天

  此歌謠只能反映夏季的一般特點,教師可以參照此歌謠,根據當地夏天的特點重新編寫。這樣,學生學起來更親切,更有意義。

  夏天天氣好炎熱,天氣多雨河水多。

  柳葉茂盛桃子熟,野草開花滿山坡。

  布谷鳥在樹上啼,蟬在樹上高聲歌。

  玉米長高麥收割,小孩游泳樂呵呵。

  (四)布置作業

  繼續觀察我們周圍的大自然,隨著季節的推移有什么變化。

  四、教學參考知識

  夏天的特征

  (1)夏天天氣炎熱,有時會下暴雨,天亮得早,黑得晚,白天長,夜晚短;

  (2)夏天,各種昆蟲,小動物都出來活動,許多鳥開始脫羽毛,有許多獸的毛也脫落了;

  (3)夏天,植物生長十分茂盛;

  (4)夏天是農民最忙的時期,他們要進行三夏(夏收、夏種、夏管)勞動;

  (5)夏天,人們穿淺色和單薄的衣服,許多人都積極參加游泳活動。

  活動反思

  新《綱要》指出:幼兒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盡量為幼兒創設條件,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體驗發現的樂趣。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大班下學期科學教案03-30

大班科學教案:窗戶上的哈氣與冰花01-20

大班上學期體育教案《椅子上的運動》09-30

大班下學期科學教案15篇03-30

大班下學期科學教案《有趣的轉動》01-03

大班下學期科學教案反思《有趣的蚯蚓》09-29

大班下學期《好玩的彈性物品》科學教案08-26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神奇的遙控器》09-29

大班科學教案:有趣的蛋_大班科學教案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