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教案43篇(推薦)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大班科學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大班科學教案1
活動目標:
1、能運用多種感官自發、主動地參加探索性活動,在活動中了解萬花筒的的基本構造,學習拆裝萬花筒。
2、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體驗探索帶來的快樂。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1、人手兩個萬花筒(一個是完整的萬花筒,一個是經過加工的不完整的萬花筒,并貼有標記)
2、萬花筒內的小配件(小花片、泡沫紙片等)若干;
3、實物投影儀
活動過程:
(一)玩萬花筒,激起幼兒探索的興趣
1、師:“小朋友,老師給你們帶來了兩個萬花筒,請你們看看哪個萬花筒更好看?”
2、幼兒玩萬花筒,觀察萬花筒變化、漂亮的圖案。
3、集體交流:哪個萬花筒更好看?說話理由。
4、教師小結:能看到五顏六色、千變萬化圖案的`萬花筒好看,貼有標記的萬花筒不好看,看不到花紋和圖案。
(二)學習拆、裝萬花筒,探索萬花筒里的奧秘
教師:“為什么一個萬花筒能看到神奇的圖案,而另一個萬花筒卻看不到呢?你們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嗎?”
1、拆萬花筒:鼓勵幼兒拆萬花筒,要求不能破壞萬花筒。
2、引導幼兒大膽探索打開萬花筒的方法。
3、集體交流:萬花筒里有些什么?
4、小結:萬花筒里有一個透明、圓形的小盒子,有各種顏色、各種形狀的小花片以及三面小鏡子,三面鏡子是朝里面放的。
5、裝萬花筒:“小朋友拆開了萬花筒,發現了許多秘密,請你們把它再變回原來的樣子”
6、教師巡視指導,提醒幼兒裝好后檢查一下,是否和原來的萬花筒一樣。
(四)修萬花筒,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師:“為什么另一個萬花筒看不到千變萬化的圖案呢?請你們也拆開來看一看”。
1、幼兒拆萬花筒,說說自己的發現。(沒有小花片、沒有鏡子、盒子被黑布遮住了)
2、幼兒修萬花筒,教師提醒幼兒可以用所提供的材料組裝萬花筒。
活動延伸:
科學區中提供組裝萬花筒的材料,鼓勵幼兒大膽裝配萬花筒。
活動反思:
讓幼兒通過觀察自己總結萬花筒里圖案的形狀和花的特征,對孩子來說是比較難的,因為萬花筒里的圖案由于鏡面的原因會產生多個連接在一起的紋樣,比較抽象,孩子是很難看出來的,因此幫助孩子進行觀讓幼兒觀察萬花筒,引導幼兒展開想象,制作萬花筒,積極主動地進行創造。使教學變得更加輕松和愉快。
大班科學教案2
活動目標:
1.知道一些氣象變化與動物習性變化之間的關系。
2.能根據動物的特殊表現來推斷并預報天氣。
3.對探索天氣奧秘感興趣。
4.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1.關于天氣變化與動物習性變化的錄像,如下雨前螞蟻搬家的錄像。(如果教師找不到天氣變化與動物習性變化的錄像,可以用圖片替代,并給幼兒講述關于"雨天螞蟻搬家"的故事。)
2.幼兒活動前做關于天氣變化與動物習性變化的觀察,豐富相關經驗。
3.紙、筆、展板。
活動過程:
(一)教師通過提問,引起幼兒對動物能預報天氣的興趣。
教師:明天會不會下雨?怎樣才能知道天氣會不會變化呢?
教師:除了天氣預報會告訴我們天氣的'變化,還有誰會告訴我們?
教師:小動物們知道天氣要變化了,會有哪些反常的舉動呢?
(二)教師引導幼兒討論哪些動物能預報天氣。
1.教師播放下雨天螞蟻上樹的錄像,引導幼兒觀察螞蟻在下雨天的表現。
2.師:它們是誰?在干什么?為什么要這樣?
3.教師講述"螞蟻搬家"的原因。
4.講述"蜻蜓""燕子"低飛的故事。"除了螞蟻能預報天氣外,你還知道哪些動物能預報天氣,它們是怎樣預報天氣的?"
5.請個別幼兒在大家面前介紹,鼓勵幼兒說出與別人不同的內容,教師在黑板上用簡單圖標記錄幼兒講述的動物。
(三)教師請每組幼兒選一名幼兒在集體中介紹本組幼兒討論的內容。
1.教師引導幼兒用展板的形式介紹動物預報天氣的情況。
2.教師引導幼兒將自己知道的能預報天氣的動物及它們怎樣預報天氣的,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并布置成展板。
(四)教師和小朋友一起總結成一首兒歌,并游戲。
1.動物世界真奇妙,它能預報天下雨。螞蟻搬家要下雨,小魚水上游要下雨,燕子低飛要下雨,蜻蜓低飛要下雨,烏龜冒汗要下雨,天晴青蛙捉蟲靜悄悄,樹上知了聲聲叫,下雨知了無聲響,青蛙呱呱叫。真有趣!嘩啦嘩啦天下雨。
2.小朋友扮演動物玩下雨的游戲。
活動延伸:
事先請家長和孩子一起收集關于天氣與動物的關系。
活動反思:
動物和天氣的關系是非常抽象的,而且這些小動物孩子非常喜歡,但是在生活中孩子不會將二者聯系,本活動也是讓孩子觀察大自然的奧秘。所以,借助于錄像非常形象,通過兒歌和游戲的形式讓孩子對大自然產生興趣。但更多的是,給孩子提供一個有意義的事情,在平常的生活中多注意觀察,形成好的觀察習慣。
大班科學教案3
活動目標
1、知道蔬菜營養豐富,教育幼兒要多吃蔬菜。
2、認識常見蔬菜的外形特征,按食用部分進行歸類。
3、發展幼兒的觀察力,邏輯思維的能力。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Ppt課件—蔬菜分類
2、Ppt課件—奇妙的蔬菜造型
活動過程
一、導入
教師:有一個蔬菜大棚里種了好多好多的菜,你們想不想去看看都種了些什么菜呀?
二、展開
ppt課件—蔬菜分類,圖片演示:
1、提問:你看到了什么?有那些蔬菜?
你喜歡吃哪一種蔬菜?
你知道你是吃它的哪一部分?
2、我們先來看看蔬菜都是有哪部分組成的?
(根、莖、葉、花、果實、種子)
3、小朋友知道了蔬菜都是有那幾部分組成,那么你能猜出老師說的謎語嗎?
4、猜謎語:
又紅又圓象蘋果,酸酸甜甜營養多,既能做菜吃,又能當水果。
(西紅柿)
誰能說一說西紅柿是什么樣子的?
(顏色、形狀、皮是怎樣的、還有小坑、味道、可以做菜也可以生吃)
那我們應該吃西紅柿的哪一部分?(果實)
還有什么蔬菜是吃它的果實部分?
(茄子、辣椒、南瓜、冬瓜、胡子)。
5、謎語:
一個胖娃娃,埋在地底下,頭頂綠巾穿紅褂,夏天播種秋天拔,我們人人都愛它。(蘿卜)
說一說蘿卜的樣子?
(形狀、顏色、可以生吃也可以做菜)老
師告訴小朋友蘿卜還有“土人參”之說。因為蘿卜中含有淀粉酶,能助消化,有利于人的身體健康,民間自古就有“蘿卜是土人參”之說。我們應該吃它的哪一部分?(根)
還有什么蔬菜我們可以吃它的根?
6、看圖中有哪些蔬菜?
(白菜、菠菜、油菜)
老師可以說說白菜的樣子。我們該吃它的哪一部分?(葉)
還有什么蔬菜我們吃它的葉。
7、這是什么?
(土豆也叫地蛋或馬鈴薯)
土豆發了芽時有毒,不能吃,如果芽很小,可以把芽和周圍的肉削干凈,才可以吃。我們吃它的莖。
小朋友告訴老師,我們平時吃的`是土豆的哪一部分呢?
8、我們來玩一個強大游戲好不好,看誰答的又快又對。
問題:
(1)哪些蔬菜既能生吃又能熟吃?
(2)哪些蔬菜既能當水果吃又能當蔬菜吃?
(3)為什么稱蘿卜為土人參?
(4)發芽的土豆為什么不能吃?
(5)為什么要小朋友們多吃蔬菜?
三、總結
欣賞:奇妙的蔬菜造型
活動反思
新《綱要》強調:“科學教育應密切結合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因此,我以幼兒的科學教學為切入點,嘗試了通過生活化的幼兒科學教育。在活動設計和組織實施中,我也遵循了綱要中的多種原則。在本活動中,我以談話導入,調動了幼兒已有的經驗,激發了幼兒活動的興趣。
大班科學教案4
活動目標:
1、學習按要求給動物進行分類并在相應的表格中畫出動物。
2、會通過查閱資料的方式來學習。
3、會分工合作完成學習表。
4、能將所獲知識經驗與同伴及老師分享、交流。
5、感受活動所帶來的樂趣。
活動準備:
關于動物的圖書、卡片若干,光碟一盤、每個組一張學習表、一盒彩色筆。
活動過程:
1、通過談話營造出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并引出主題“動物”。
組織幼兒在準備好的綠草坪上圍著老師隨意坐下,老師用親切的語言跟幼兒聊天。
提問:(1)你們家里有沒有養一些小動物啊?比如:小狗、小貓、小雞、小鴨什么的`?接下來讓幼兒自由回答,老師給予鼓勵。
(2)還認識其他的動物嗎?讓幼兒開動腦筋想想其他動物,并鼓勵他們大膽回答。“剛才我們說了那么多的動物,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奇妙的動物吧!好嗎?”過渡到下一個環節。
2、通過觀看碟片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
老師同幼兒一起住址觀看光碟。看完后向幼兒提出學習要求:給動物找朋友,把條件一致的放在一塊兒。接著,向幼兒講解學習表,學習表共有三種,具體如下:
食肉動物食草動物兩條腿的動物四條腿的動物會飛的動物水生動物
3、教師提出學習要求,讓幼兒自由分組后利用老師所提供的資料,分工合作完成學習表。
告訴幼兒在完成表前自由分組。接著,動腦筋完成表格,但如果遇到困難也要學會通過查閱資料來解決問題。接著,老師介紹一下所準備的資料如查閱的方式。最后強調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學習表。
4、讓幼兒把自己所獲知識經驗與同伴分享,老師并給預評價。
讓幼兒把完成的學習表展示在自己喜歡的地方,接著,每組上來一個幼兒講述本組完成的內容、方式以及所獲得的經驗等與同伴分享。在講述的同時,老師給予評價,評價以鼓勵幼兒、欣賞幼兒為主,增強幼兒的自信心以及學習興趣。
5、經驗提升:
增強幼兒保護動物、維護生態平衡的意識:
此時響起愉快的音樂,并告訴幼兒動物們找到了自己的朋友,他們高興游戲起來了。我真為他們高興!可令我擔心的是,有些壞人專門要捕殺小動物,這樣動物就會越來越少,越來越寂寞了,更重要的是還破壞了我們的生態環境。正因為這樣,小朋友們一定要開始從我做起保護動物。為了維護生態平衡、使動物們生活得更舒適、更安全,我們每個小朋友都來做保護動物的小天使!好嗎?
活動反思:
為了讓幼兒了解更多的動物特征,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鼓勵幼兒收集更多的動物圖片,講述動物的“神奇”故事,并在美工角和科學角鼓勵幼兒繼續操作和探索,隨時豐富主題內容。
大班科學教案5
活動目標:
1、了解天然氣的作用和危險性。
2、學會自救的方法。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小朋友傷感的圖片。
2、因天然氣泄漏而造成的事故錄像。
3、天然氣灶一個。
活動過程:
一、利用多媒體出示一個小朋友傷感的圖片,讓孩子猜猜這個小朋友怎么了?
二、觀看因天然氣泄漏而造成的事故錄像,了解天然氣的危險性。
1、觀看錄像。
2、教師小結:天然氣的用處很多,可是如果不正確的使用天然氣,會給我們帶來許多危害。
3、展示有關圖片或相關的.報道,使幼兒初步了解在哪些情況下,會發生漏氣或爆炸
4、引導幼兒結合日常生活經驗談談天然氣造成的危險性有哪些?
三、認識天然氣灶,了解天然氣的用處
1、出示天然氣灶,提問:這是什么?你們家使用天然氣嗎?你們家的天然氣是從哪里來的?天然氣有什么用?
2、教師進行簡單的小結:我們家用的是管道天然氣,可以給我們帶來許多方便,能燒水、燒飯、燒菜┄┄
四、依次出示三張圖片讓幼兒評價,知道安全使用天然氣的方法以及發生以后的自救方法
圖片1、怎樣安全使用天然氣?
圖片2、怎樣知道漏氣了?如何辨別呢?
圖片3、我們人體吸進了這些有毒的會有哪些反應呢?
五、分組制作安全標志、安全宣傳畫。
活動反思:
以一張傷感小朋友的圖片導入,啟發孩子們猜想這個小朋友流淚的原因,然后通過錄像、圖片了解天然氣的危險性,從中學會使用天然氣的方法,以及多種保護自己的方法。整個活動孩子們都非常專注認真,學習的積極性也很高,尤其是在看錄像的過程中,孩子們表現出了極強的探究欲望,為后面的活動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所以小朋友在用語言表述使用天然氣的方法以及自救方法的時候語言很流利,表達很清晰。小朋友制作的安全標志和安全宣傳畫也充分表達了孩子們的心聲。倘若讓孩子們拿上自己制作的安全標志和安全宣傳畫到鄰近的班級去宣傳,既提高了孩子的表達能力,同時又鍛煉了孩子的膽量,增強了孩子的適應性。
大班科學教案6
活動目標:
1、理解7以內相鄰兩數間多一與少一的關系;
2、了解數量之間遞增或遞減的關系;
3、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培養幼兒觀察力和思維能力;
4、教育孩子從小要有節約意識;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6、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并尊重同伴的講話。
活動重、難點:
難點:幼兒理解兩相鄰數之間多一少一的關系。
活動準備:
動畫圖片、數字卡1—7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小朋友們大家好!我們一起來分午點。
二、基本部分
請幼兒把1——7這7個數字寶寶,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數字寶寶,感知數量之間遞增遞減的關系。
我們一起和這七個數字寶寶玩拍手和跺腳游戲。
1、2、3、4、5、6、7
創設情景,激發幼兒興趣
動物園里吃午點的`時間到了,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1、出示小兔子圖片,有幾只小兔子?(教師出示相應數字卡)6
再看看午點有幾根胡蘿卜?(教師出示相應數字卡)5
那怎么辦,我們一起來幫幫他們!
我們給小兔子添上一根胡蘿卜。
小結:6比5多一,5比6少一。
2、出示小貓圖片,有幾只小貓?(教師出示相應數字卡)7
再看看午點有幾條小魚?(教師出示相應數字卡)6
哦,怎么辦,我們一起來幫幫他們!
我們給小貓添上一條小魚。
我們發現7比6多一,6比7少一。
3、出示小狗圖片,有幾只小狗?(教師出示相應數字卡)4
再看看午點有幾根骨頭?(教師出示相應數字卡)5
怎么辦,我們一起來幫幫他們!
我們叫來一只小狗。哦,你好聰明!
還有個孩子說把剩下的那根骨頭留到下一餐。哇,我們的孩子好節約啊!老師非常愛你們!
可見5比4多一,4比5少一。
三、結束部分
相鄰的兩個數,大數比小數多一,小數比大數少一。
大班科學教案7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嘗試讓紙站起來,并探索讓紙站得穩的方法。
2、制作一條腿的紙桌,初步了解紙桌腿與桌面承重能力的關系。
3、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體驗成功的快樂。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充足的紙、積木;雙面膠或膠水、剪刀等輔助材料,記錄紙、筆。
活動過程:
一、探索讓紙站起來
1、小朋友,看!老師手里拿的是什么?(紙)
2、如果讓你來玩一玩這張紙,你會怎樣玩呢?(幼兒回答……)
3、哦!紙可以有這么多的玩法呢!有人說可以讓紙站起來。這么薄的紙(邊說邊演示紙),要讓它站起來,你們覺得可以嗎?為什么?
4、要不,我們就來試一試,看看到底能不能讓紙站起來。老師這里還有一些材料,小朋友有需要的可以到老師這兒來取。另外,請你把你的方法用圖畫的形式記錄下來。(記錄表一)
5、幼兒操作。教師巡視問“你是用什么辦法讓紙站起來的?”引導幼兒表述并記錄。
6、交流:
小朋友,你們的紙站起來了嗎?誰來說說“你是用什么方法讓紙站起來的?”
(讓幼兒結合記錄紙介紹:我把紙折成圓筒形,紙就站起來了;把紙折成正方形,讓紙站起來……)
呀!小朋友想了這么多好辦法,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小朋友離座觀察)
7、現在,小朋友可以學學別的小朋友的好辦法,再讓一張紙站起來。(教師巡視指導)
8、小朋友真能干,那誰愿意讓你的紙到老師這兒來表演站立給大家看呀?(老師有目的`選取高矮、粗細、長短不同的倆倆比較)
它們誰站得更穩呢?我們可以用什么辦法?(吹氣)
9、小結:看來要想讓紙站得更穩,這和它的……(高矮、粗細、形狀等)有關。
二、探索紙桌的承重能力
1、小朋友看,老師這兒也有一張站起來的紙,現在老師在這張紙上又加了一張紙,它變成了什么?(桌子)
2、這張紙桌與我們平時見到的桌子有什么不一樣?(只有一條腿)那這張桌子能不能放東西呢?(幼兒猜測)
3、那我們就來試一試,做一張一條腿的紙桌,然后試試你的桌子上能放幾塊積木,怎樣放能放最多,試完后請把你的好方法記錄下來。(記錄表二)4、幼兒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5、張貼記錄表,交流
鼓勵幼兒用“我用什么方法做的桌腿,上面放了幾塊積木。”
請積木放得多的小朋友說說:我做了什么樣的桌腿,積木怎樣擺可以擺那么多的。
6、帶幼兒離座觀察小朋友做的紙桌,并看看怎樣放積木,可以放得多。
(通過交流,讓幼兒了解桌腿要站得穩,擺積木時要橫豎交叉。)
三、小結:
小朋友,我們今天不但讓紙站了起來,還用紙做了一條腿的紙桌。回去后還可以想想做成什么不同形狀的紙桌,或者其它好玩的東西。
四、延伸:在區域活動時,讓幼兒繼續探索紙的不同玩法。
附記錄表:
讓紙站起來
桌腿積木數量
活動反思:
新《綱要》指出:幼兒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盡量為幼兒創設條件,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體驗發現的樂趣。
大班科學教案8
教學目標:
1、了解火箭的基本結構,探索圓柱體箭體與圓錐體火箭頭接口的大小關系。
2、感知火箭升空的原因,能大膽嘗試并分析火箭升高的各種因素。
3、嘗試用多種材料自制火箭,發展幼兒的動手及想象能力、激發幼兒探索航空知識的興趣,4、積極與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發現。
5、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教學準備:
1、孩子對火箭的興趣及初步的了解。
2、火箭模型,幼兒收集的各種瓶子、卡紙、鉛畫紙、蠟筆、即時貼、剪刀、膠水、雙面膠等。
3、多媒體課件《火箭上天》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索圓柱體箭體與圓錐體火箭頭接口的大小,嘗試自制小火箭。
難點:火箭頭的制作和各部分的粘貼,,探索讓小火箭飛高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提問導入主題,激發幼兒興趣
1、提問導入:你見到過火箭嗎?在什么地方見過?你見到過的火箭是什么樣子的?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2、觀看課件。老師與大家討論有關“神七”的話題,小朋友知道,神舟七號的成功發射,多虧了小火箭的本領。那小朋友想不想和飛行員那樣飛上太空呢?我們自己來設計制作小火箭,好嗎?
二、觀察討論,探討制作方法,學習制作航天火箭
1、觀看課件后半部分,說說火箭的主要結構。師:火箭是什么樣子的?它是怎么發射出去的?你想不想自己設計一個能飛上天的火箭?
2、教師示范制作,幼兒嘗試設計制作。老師這里也有一個小火箭,看看它是怎么做成的?教師將正方形紙變成圓柱體的箭體,把半圓形紙變成圓錐體的火箭頭;讓箭體和火箭頭相親相愛在一起。
3、誰來試試怎么做圓柱體的箭體,圓錐體的火箭頭?請個別幼兒嘗試。重點介紹火箭頭的制作方法。
4、幼兒按意愿選擇材料制作,教師作巡回指導,指導幼兒進行粘貼組合,制作火箭頭。重點幫助能力弱的孩子。
提醒幼兒注意良好的操作習慣及衛生習慣。對有創意的幼兒及時表揚,適當幫助有困難的幼兒。
三、展現交流,探索讓小火箭飛高的'方法。
1、幼兒展示自制火箭,共同參觀并請個別幼兒介紹。先完成的小朋友去外面,借助發射器,試試怎樣讓小火箭發射上天。
2、回教室,請個別幼兒介紹經驗,看看誰的火箭飛得高,進一步激發幼兒探索航空知識的興趣。師:你是怎樣讓小火箭發射上天的呢?(用手用力一拍)。為什么用力一拍,小火箭就能飛上天?剛才玩的時候,你還發現了什么?(有時飛得高,有時飛得低)
3、我們小朋友想不想再去玩一玩,這次你可以和好朋友一起,比一比什么時候飛得高,什么時候飛得低?為什么?(用力,瓶子大,拍發射器的底部,卡紙做的火箭飛得高)
4、集體發射小火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快樂。
我們一起去發射臺發射,看誰設計的小火箭載著的神舟號飛船飛得最高。
開始倒計時:10,9,8,7,6,5,4,3,2,1,點火!
教學反思:
《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因此,我選擇了《火箭上天》,作為幼兒科學教育內容。大班幼兒探究欲望增強,且喜歡動手樂于思考敢于猜測,同時對空氣的感知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會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為此我為幼兒提供了充分的探索機會,通過引導幼兒預測、探索、記錄、驗證等方式,培養了幼兒探索紀錄的能力。
大班科學教案9
設計背景
春天來了,萬物蘇醒。很多小朋友都對昆蟲很感興趣,所以特設這個活動讓小朋友認識青蛙。
活動目標
1、明白青蛙與人類之間的關系,激發幼兒愛護、關注小動物的情感。
2、觀察并描述青蛙的外形特征,通過故事《小蝌蚪找媽媽》了解青蛙從卵變蝌蚪最后變成青蛙的生長過程。
3、鍛煉幼兒的.肢體動作協調能力。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活動重難點
蝌蚪如何變成青蛙的過程,青蛙為什么是吃蟲子的好蛙?
活動準備
青蛙圖片,《小蝌蚪找媽媽》掛圖
活動過程
一、談話活動
引導幼兒欣賞圖片并提問:
1、圖上畫的是什么地方?有誰?
2、這些青蛙平時都是吃什么長大的呢?
3、你們害怕青蛙嗎?為什么?你們會去捉青蛙或吃青蛙嗎?
二、青蛙外形特征
1、自主探索:請幼兒仔細觀察青蛙圖片、模型,幼兒觀察青蛙的外形特征,如頭部扁而寬,口闊、眼大,皮膚光滑,通常為莖綠色,趾間有薄膜相連,青蛙生活在水中或靠近水的地方,善跳躍,會游泳,多在夜間活動。
2、集體探索:你見過青蛙,聽過青蛙的叫聲嗎?說說青蛙和其他動物的不同之處?
三、探索青蛙生長過程
1、出示《小蝌蚪找媽媽》掛圖,講述故事。
2、提問:水草上沾著的一團圓圓的東西是什么?大腦袋長尾巴、游來游去的動物是什么?是由什么變來的?小蝌蚪又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3、幼兒復述故事。
4、游戲:小蝌蚪變青蛙。
玩法:小朋友圍成圓圈站好,老師一邊出示字卡一邊說:青蛙媽媽產下許多圓圓的卵(幼兒蹲下雙手抱腿,頭低下,做圓圈形狀),又成小蝌蚪(幼兒小跑步雙手放在身后做搖擺狀),小蝌蚪長出兩條前腿(幼兒伸出兩只胳膊繼續小跑做游泳狀),又長出兩條后腿(幼兒把兩腿分別伸一伸),最后成青蛙呱呱叫又跳(幼兒做蛙跳狀,嘴里學青蛙叫聲:呱呱呱)。
活動反思
在本節課中,小朋友學到了青蛙的外形特征,以及它演變過程,也知道青蛙是由小蝌蚪變來的。但是由于活動準備只是圖片,有幾個孩子不積極參加,如果再添加幾個相關動畫視頻,我覺得會調動起更多孩子的興趣。本節課少講了青蛙是好蛙,教導幼兒要從小保護它們。如果讓我重新上這節課,我會先告訴大家環境在不斷惡化,但有些小動物還是堅持自己的工作,幫人們捉害蟲,引入本篇課文。
大班科學教案10
活動目標
1、通過制作竹蜻蜓,訓練幼兒動手能力,培養幼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3、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5、激發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竹簽、卡紙(畫有竹蜻蜓的葉片)、剪刀、飛機模型、風扇、橡筋、圖片(風車、排氣扇、輪船的驅動器)等。
活動過程
1、制作竹蜻蜓。
(1)用剪刀剪下卡紙上的竹蜻蜓葉片,并用膠帶在中間纏一圈固定。
(2)將竹簽插在葉片中間,在竹簽穿入葉片的上下處,纏上膠帶以作固定。
2、解決的問題:怎樣做才能使竹蜻蜓飛起來?試一試,玩竹蜻蜓。
(1)倒置在地上,轉動竹簽使之旋轉,像玩陀螺一樣。
(2)用橡筋射出。
(3)搓動竹簽使之飛起。
3、想一想,為什么有的竹蜻蜓飛不起來,而有的竹蜻蜓卻能飛起來?
(1)竹蜻蜓葉片翹翹的,就能飛起來。
(2)同伴的竹蜻蜓葉片是平的,就飛不起來。
4、試一試,讓竹蜻蜓飛起來。
(1)將竹蜻蜓葉片的傾斜方向一致。
(2)在旋轉葉片時,注意旋轉方向。
5、說一說我的發現。
(1)竹蜻蜓旋轉著飛起來了。
(2)竹蜻蜓能旋轉著向上飛,還能旋轉著向前飛。
(3)竹蜻蜓葉片傾斜方向一致,就能飛起來。
6、拓展應用。
(1)什么東西能像竹蜻蜓一樣旋轉著上升或向前?
①直升機的螺旋槳。
②輪船的驅動器。
(2)生活中哪些東西像竹蜻蜓一樣有葉片也能旋轉卻不能飛?
①電扇。
②風車。
③換氣扇。
比一比,看誰的`竹蜻蜓飛得高、飛得遠。幼兒分組進行游戲比賽。
活動反思
在整個活動中,我把發展幼兒的探索精神,創造思維放到了首位。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幼兒主體作用。活動延伸激發了幼兒的求知欲,給幼兒提供了繼續探索的方向。
大班科學教案11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與實驗,使幼兒進一步感知不同物體的彈性現象,培養幼兒觀察的敏銳性。
2、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3、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皮球、橡筋、氣球、彈簧、木塊、鐵片、彈性球、動物標靶、自制彈弓(每人一個)、紙制子彈等。
活動過程
拍一拍,捏一捏,感知不同物體的彈性。
幼兒自主選擇一個皮球跟著音樂拍球,其中有些皮球是沒有氣的。
誘導幼兒按一按、捏一捏有氣和沒有氣的皮球,共同找出原因,知道皮球打了氣會彈得高,原來空氣也有彈性。
找一找生活中有彈性的物品。
(1)在一大堆物品中找出有彈性的物品(如拉一拉彈簧、橡筋、捏一捏氣球、海綿等)。
(2)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是有彈性的`。如彈簧床、海棉枕頭、沙發、床墊、吹氣救生圈等。
玩一玩。
(1)橡筋的一端系在中指上,另一端系一只小球,并用同一只手拿著球向下投,用手掌收回小球。
(2)橡筋一端系著中指,然后一只手拿著球向前投,隨后收回,重復投擲,可投向目標處。
(3)固定橡筋一端,另一端手拉著小球,拉到一定的距離時放手,讓球反彈回去,超過固定物的高度。
(4)將長橡筋的一端固定在乒乓球拍柄上,然后用球拍向上拍打小球,讓小球彈上去又拉回來,反復拍打。
做游戲。
(1)看誰射中靶。
用力投擲玩一玩中的小球,使橡皮筋拉長,讓小球能打中相隔一定距離的動物標靶。
(2)看誰彈得遠。
一手握小彈弓的把柄,另一手用紙制子彈拉緊橡筋,然后放手,讓子彈彈出去。拉得越緊,子彈彈得越遠。
在地上按一定距離畫三條線,超過最遠一條線得3分,超過第二條線得2分,超過第一條線得1分。
注意事項
1.小彈弓不要對著別人。
2.可分別采用集體活動、分組活動和自由活動的形式。
拓展思路
彈簧紙偶:先把一張大的長方形紙卷成筒狀,然后在上面畫上眼睛、嘴巴、耳朵及尾巴等。用另一張小紙條來回折疊,折成彈簧狀,要求折得整齊。然后把紙筒粘在彈簧狀紙條上,用手輕輕一按,它一會兒變矮,一會兒變高。
活動反思
在教師的啟發下幼兒歸納出了彈性的概念。在分類活動中,幼兒再次操作,玩中觀察,玩中發現,自然而然的將有彈性的物體和沒有彈性的物體進行了分類。活動時,幼兒玩中學,學中玩,自主學習能力有了明顯的增強。
大班科學教案12
活動目標:
1、認識時鐘,學習看整點與半點,養成遵守時間的好習慣。
2、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3、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愿望。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課件、自制表、連線練習圖,幼兒經驗準備:認識數字1——12
活動過程:
一、傾聽表的聲音,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通過聲音,吸引幼兒的興趣】
師:這是什么東西發出的聲音?
二、播放課件,認識時針與分針。【通過直觀的教具,引導幼兒觀察】
1、了解表與鐘的不同。
師:你們在家里的什么地方見過表?
小結:大的厚的叫鐘,(掛鐘,座鐘)小的,薄的叫表(懷表,手表)
2、認識時鐘,分清時針與分針。
(1)播放課件,認識時鐘。
師;鐘與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結:都有數字1-12,都有表針,都有表盤,它能告訴人們時間。
(2)播放課件,認識時針與分針。【通過觀察、比較及語音的提示,分清時針與分針】
師:這兩個表針一樣嗎?,哪里不一樣?
小結:短的叫時針,長的叫分針。
(3)幼兒操作,理解順時針轉。【難點的突破】
師:時針要與小朋友做游戲,它現在在數字1上,你能用你的表告訴我它在哪里嗎?
師:時針想旅游去,它的路線是從1依次到12,你能撥出它走過的路線嗎?分針同上。
小結:時針與分針都是從1-12的順序旋轉的,我們叫順時針轉。【通過操作游戲理解順時針的方向】
三、認識整點與半點
1、認識整點【通過觀察、比較,找出相同的地方】
(1)播放課件,請幼兒找出三幅圖的相同點。
師:第一幅圖的分針指著數字幾?時針指著數字幾?(依次類推第二幅第三幅)。
師:它們的時間不一樣,但分針指著同一個數字,那是幾?
小結: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點。
(2)幼兒操作練習。【幼兒動手實踐】
2、認識半點,同上。
四、幼兒操作,結合幼兒一日生活,鞏固對整點與半點的掌握。【動手實踐、驗證、表達的機會】
師:幾點吃早飯?幾點第一節活動?幾點做操?幾點吃中午飯?幾點入睡?幾點下午的戶外活動,幾點媽媽來接?
小結:小朋友都知道幼兒園的學習與生活的時間了,也都會看表了,我希望每小朋友都能做一個遵守時間的`好孩子。
五、發連線練習圖,幼兒連線。【驗證學習過程】。
活動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幼兒離不開時間,因為時間對于小朋友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他們的生活、學習離不開時間,陌生是他們認時間、看鐘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體的,而時間又具有流動性、不可逆性、周期性、和非直觀性、它看不見、摸不著、幼兒對認識時間的感知主要與幼兒的實際生活密切聯系,所以,這就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提升概括科學地認鐘表的方法,結合幼兒一日生活使摸不著,看不見得東西,變成很直觀,使幼兒能感受的到,從而幫助幼兒建立時間觀念,養成珍惜時間的人。
大班科學教案13
活動目標:
1、嘗試用多種簡便的方法區別和記錄物體的輕重,初步了解輕重與大小、多少、材料等的辨證關系。
2、培養幼兒好探究、敢實踐的科學精神,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5、激發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幼兒人手兩、三個小件物體、一張記錄單、一張操作單、一支水彩筆。
2、分組材料:用褲架改制的“天平秤”、一次性透明水杯、牛皮筋若干。
3、音樂磁帶。
活動過程:
一、教師表演啞劇“舉重”,引出課題:
1、我在干什么?舉了幾次?每一次的結果怎樣?你覺得為什么會這樣?
2、說明:物體、人都有輕重之分,輕重是相對而言的,需要進行比較。你們知道平常都有哪些比較輕重的方法嗎?如果沒有秤,你會用別的方法代替嗎?如果將“輕重”結果記錄在紙上可以怎么表示?怎樣表示最簡單、最清楚?
二、幼兒嘗試用各種日常的材料比較物體的輕重并加以記錄。
1、介紹操作方法和記錄要領:
請大家先看一看、猜一猜自己盆子里兩個物體的輕重,并把結果記在對應方法欄的下面;然后到后面的桌上選擇一種或幾種材料,試試:用它能不能比較物體的輕重?結果又是怎樣的?請你也將結果記在相應的方法欄下面;最后我們再來看看:你幾次比較的結果是否一致?
2、幼兒嘗試用目測和其他各種簡便的方法比較盆中物體的`輕重并加以記錄。
3、匯報并交流:
你用了什么材料、怎樣比較物體的輕重的?用不同的方法比較出的結果是否一致?你覺得問題在哪里?你喜歡用哪種方法?為什么?
三、操作練習:
印章寶寶也想玩蹺蹺板比輕重的游戲,請根據紙上蹺蹺板的平衡情況在兩邊敲上一定數量的印章。
四、聽音樂想象搬很重或很輕的東西自然離開活動室。
活動反思:
幼兒對輕重已經有一點了解所以本次活動我把重點放在讓幼兒自己動手操作、并在探索中發現問題從而解決問題、驗證問題。使幼兒在不斷的探索中體驗成功的樂趣。體驗采用不同方法比較物體輕重的樂趣和成功感。
大班科學教案14
設計意圖:
科學探索活動是幼兒園的典型活動,本次活動有兩大亮點:第一,選材都是生活中常見的,隨手可取、隨處可見的材料,通過“連接”讓孩子找到一些連接的方法;第二,是探索連接各種方法之外,還明白辦法總比問題多,這樣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信念,這將伴隨著孩子經歷小學、以后人生道路上可能會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困難。
活動目標:
1.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2.根據問題探索連接的方法,有解決問題的信心。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重難點:
根據問題探索連接的方法,有解決問題的信心。
活動準備:
1.插塑積木、繩子、毛線、吸管、紙、橡皮筋等。
2.用于板書的紙和筆、問號貼紙。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穩定幼兒情緒:《心手相連》。
2.游戲:《連連看》,引入連接的探索。
二、基本部分:
1.提出問題。
今天,看你們玩得那么開心。這些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也想玩“連連看”,你能把它們連起來嗎?
2.嘗試把準備的各種材料連接起來。(這個環節是讓孩子通過嘗試積累連接的經驗,探索連接的方法)
(1)幼兒操作的時候觀察孩子操作過程,及時用準確地詞語概括出孩子連接的方法。
(2)總結孩子的探索。
3.出示問號,明白辦法總比問題多。
4.嘗試不借助工具,把紙條連起來(這個環節是在材料上引發出活動的挑戰性)
(1)教師:你能試試不借助工具,把紙條連起來嗎?
(2)總結孩子的連接方法。
三、結束部分:
科學態度的'提升。
活動反思:
這次活動的安排,抓住了幼兒的興趣點,所以對幼兒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幼兒觀察老師實驗的過程中,幼兒一直很安靜很認真地看著實驗過程。給幼兒提供感性經驗,幼兒在直觀的感受中,能很清晰地講述實驗的過程。
大班科學教案15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探索有彈性的物體,獲取有關彈性的科學經驗。
2.激發幼兒探索科學現象的興趣,培養其關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激發幼兒探索科學現象的興趣,培養其關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活動難點:讓幼兒探索有彈性的物體,獲取有關彈性的科學經驗。
活動準備:
1.操場蹦床跳墊
2.彈簧及帶彈簧的玩具、用具(拉力器、彈簧秤),其他有彈性的物體(各種橡皮筋、各種皮球、海綿塊)。
3.無彈性的物品(粉筆、金屬飯碗、金屬水杯)
活動過程:
一、討論
1.教師:小朋友在玩彈跳墊時身體有什么感覺?
2.教師:你們知道身體為什么會向上跳嗎?
二、教師講解
1.講解彈簧回彈現象,并演示彈簧伸縮回彈
三、幼兒互動
1.準備好有事彈性的物體擺放在課桌上,請小朋友試著去拉一拉、壓一壓、捏一捏,看看有什么變化。
2.教師用身體語言演示彈性的特點(如彈跳、彈簧步等),帶領小朋友一起來跳一跳。
3.準備好有事彈性的物體擺放在課桌上,再請小朋友試著去拉一拉、壓一壓、捏一捏,看看有什么不同。
四、分辨有彈性的物體和沒有彈性物體
1.彈性的物品(彈簧、皮球)彈起來有沒有趣?
2.小朋友們說說看還有那些東西是有彈性的?
3.小朋友們再說說看那些東西是沒有彈性的?
五、結束部分:
表揚幼兒們的表現,讓幼兒們在鼓勵中成長,獲得自信和成功的喜悅。
活動反思:
新《綱要》指出:幼兒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盡量為幼兒創設條件,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體驗發現的樂趣。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使幼兒“無心”的好奇轉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動力,促使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探索欲望。
大班科學教案16
活動目標
1.能用限定數量的紙杯壘出盡可能高的塔。
2.嘗試解決在壘塔中出現的平衡、高度等問題,并能主動和同伴分享探索結果。
3.體驗探索、發現和合作的樂趣。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能用紙杯搭建高塔。
活動難點:利用輔助材料塑造不易倒的高塔。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了解過東方明珠、艾非爾鐵塔等建筑。
物質準備:紙杯每人10只,紙片、橡皮泥若干,記錄表格一張等,各色記錄紙片若干張。
活動過程
(一)第一次搭高塔,初步探索搭建的方法。
1、幼兒猜測自己能搭出多高的塔。
2、教師統計幼兒的猜測。
3、幼兒搭建高塔并記錄自己搭了幾層。
4、請幼兒說說成功的經驗和存在的困難。
(二)第二次搭高塔,再次探索搭高的.方法。
1、兩兩合作搭高塔,記錄搭的層次。
2、說說成功的經驗和存在困難。
(三)第三次搭高塔,探索又高又不倒的方法。
1、介紹借助輔助材料搭建。
2、選用相應的輔助材料進行搭建高塔。
3、小結成功的經驗。
(四)活動延伸:
請失敗的小朋友到教室里嘗試他人成功的經驗,成功的小朋友探索搭更高的塔。
活動反思
新《綱要》強調:“科學教育應密切結合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因此,我以幼兒的科學教學為切入點,嘗試了通過生活化的幼兒科學教育。在活動設計和組織實施中,我也遵循了綱要中的多種原則。在本活動中,我以談話導入,調動了幼兒已有的經驗,激發了幼兒活動的興趣。
大班科學教案17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和動手活動,使幼兒感知土壤里有水、空氣、腐爛物等成分和與植物的關系。
2、培養幼兒的觀察、比較及動手操作能力。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三盆土(粘土、壤土、砂土)、挖土的鏟子、衛生紙、可以種植的菜秧、一小盆水、三只盤子、四個紙杯(其中三個杯子杯底扎些小孔,一個杯子裝水)、一只量杯。
活動過程
1、幼兒提前兩天到種植園,拔出幾棵青菜和小草。看一看,植物能不能離開土?觀察前幾天拔出的青菜和小草。
(1)青菜和小草都干枯了。
(2)因為它們的根離開了泥土,離開土壤就會干枯。
2、探究的問題:土壤中有什么?用小鏟子挖泥土。
(1)土壤里有樹根,還有爛了的樹葉。
(2)土壤里有死蟲子。
(3)土壤里有蚯蚓、螞蟻。
3、輕輕捏捏衛生紙包的泥土。
(1)紙濕了。
(2)泥土里有水分。
4、把泥土放入有水的杯子中。
(1)有氣泡。
(2)泥土中有空氣。
5、說一說,植物為什么會在土壤里生長?
(1)植物在土壤里生長,是因為土壤里有肥料。
(2)因為土壤中有水分和空氣。
6、比一比,三種土壤(粘土、砂土、壤土)有什么不同?將三杯土放在三只盤子上,用量杯分別向三杯泥土中澆同樣多的水。
(1)砂土里的水很快流到下面的盤子里去了。
(2)壤土里的水只流了一點,其他都被土壤吸收了。
(3)粘土里的水都在杯口,滲不下去,下面的盤子里沒有水。
7、想一想,植物種在哪一種土壤中,根吸收到的水分和養分最充足?種一種,哪種土壤最適合植物安家?幼兒將青菜秧種在三種土壤中,引導幼兒每天觀察記錄青菜的生長情況。記錄青菜在三種土壤中的生長情況。
注意事項
1.幼兒取泥土包入衛生紙中時,教師注意引導幼兒選取較濕潤的.土。這樣,紙濕的效果較明顯。
2.幼兒向三杯土澆水時,水不宜多,以防水從杯口溢出流到盤中,影響觀察。
拓展思路
啟發幼兒觀察、探索仙人掌為什么能生活在沙漠里,了解不同植物對土壤條件有不同的需求。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我利用幼兒身邊的熟悉的資源——土壤,引導幼兒進行觀察、實驗、探索、討論。活動中幼兒們帶著問題去進行實驗、操作,引發幼兒學習、探索的興趣。實驗的設計是讓幼兒能探索出土的性質,也便于幼兒操作,幼兒興趣很大。實驗中我能培養幼兒良好的合作能力,記錄能力,以及操作習慣,并鼓勵幼兒把自己在實驗中的發現,用圖畫的方式記錄下來。而且針對幼兒觀察到現象,我能引發幼兒思考,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以得出問題的答案,土壤里什么?使幼兒了解了土壤對于植物的作用,知道植物離不開土壤。然后和幼兒開展討論,哪里還需要土壤?知道土壤在生活中的更多作用。
大班科學教案18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發現“保護色”對動物生存的價值,知道有些動物只有一種保護色,有些動物有幾種保護色。
2、通過對保護色的認識,激發幼兒保護環境的欲望。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多媒體圖片
活動過程
一、講述故事,引出主題
提問:小灰兔為什么沒有被發現?
教師小結:原來他身上的顏色跟泥土的顏色很像所以沒有被發現
二、出示圖片
師:小動物在跟我們玩捉迷藏的游戲,看你們找找看,他們是什么小動物? (師逐一出示圖片)
師:你們在這些圖片中發現了什么?他們的顏色為什么跟周圍環境這么像?有什么用處嗎?
師:這些顏色是用來保護自己的,我們叫它保護色。
師:那你們還知道有什么動物他們有保護色?(幼兒講述)
三、出示圖片請小朋友找找,誰使用了保護色
師:一些動物只有一種保護色,有些動物有幾種保護色,他們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環境也保護了動物。
四、出示圖片,看看環境的'破壞,說說這樣對小動物有什么影響?激發幼兒保護環境。
五、結束
我們要保護環境,不僅要告訴別人保護環境,而且要自己用行動告訴大家保護環境。
活動反思
新《綱要》指出:幼兒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盡量為幼兒創設條件,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體驗發現的樂趣。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使幼兒“無心”的好奇轉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動力,促使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探索欲望。
大班科學教案19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探索動物尾巴奧秘的興趣,培養幼兒喜愛動物的美好情感。
2、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探究學習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3、引導幼兒進一步認識各種動物尾巴的外形和作用。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有趣的尾巴”多媒體課件,“誰的尾巴最好看”音樂磁帶、錄音機,“動物尾巴作用”錄像,與動物有關的圖書、圖片、毛絨玩具和自制找尾巴轉筒玩具,自制動物尾巴、頭飾(與幼兒人數相等)
精神準備:學習歌表演《誰的尾巴最好看》,活動前請幼兒家長幫助幼兒搜集關于動物尾巴的圖片、錄像、圖書等各種資料,鼓勵幼兒去觀察動物尾巴的外形特征,探索動物尾巴的作用。
活動重難點
重點:通過了解動物尾巴的外形和作用,激發幼兒運用各種學習方法探索動物奧秘的興趣,運用資料搜集法、討論法與游戲法突破。
難點:能夠把關于動物尾巴的零散的知識形成系統的認知,運用啟發提問法、課件突破。
活動過程
一、導入:帶領幼兒做“誰的尾巴最好看”的歌表演,輕松地導入課題。師幼談話:歌曲里都唱了誰?
都唱了動物的什么?那咱們今天就來談談動物的尾巴吧?
二、展開:
1、引導幼兒與各種關于動物的觀察操作材料進行互動,從中初步探索發現動物尾巴的外形和作用。
(1)幼兒在圖片、圖書、毛絨玩具、滾筒拼圖玩具中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種動物去觀察、思考、講述、看看動物的尾巴長得什么樣,都有什么本領。
(2)大家共同交流探索結果。提問:你選的動物尾巴長得什么樣?有什么本領?
(3)教師進行過渡性小結:動物們的尾巴有的長,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粗,有的細,還有的像把傘呢!可真有趣啊!咱們就來玩個猜尾巴的游戲吧。
2、引導幼兒與課件互動,在游戲中進一步認識各種動物的尾巴,激發幼兒喜愛動物的美好情感。
(1)做課件互動游戲“誰的尾巴”、“尾巴哪去了”、“尾巴錯了”,進一步了解動物尾巴的外形特征。
(2)小結(過渡):咱們小朋友可真能干!幫尾巴找到了主人,也幫動物找到了它的尾巴。還知道不能給動物安錯尾巴,因為尾巴對每種動物的生存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動物的尾巴到底都有什么作用呢?
3、引導幼兒觀看動物世界錄像,了解各種動物尾巴的作用,關于動物尾巴的零散的知識形成系統的認知。
(1)播放動物尾巴作用錄像,請幼兒觀看并講述各種動物尾巴的作用。
(2)師小結:動物世界可真奇妙,動物的尾巴不僅長得各種各樣,而且還有很大的用處。有的動物尾巴能保持平衡,就像:獵豹等;有的動物的尾巴能驅趕蚊蟲、保護自己,就像小馬等;有的動物尾巴能支撐身體,就像啄木鳥等;還有的動物尾巴能使它前進,控制方向,就像金魚等。
三、結束:請幼兒自選動物的尾巴和相應頭飾,扮演小動物,玩“找朋友”的游戲,進一步激發幼兒對動物尾巴的探索興趣。
活動反思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由于選擇的兒歌內容與孩子們最喜歡的小動物有關,所以能夠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也因為孩子們已經積累一些有關動物知識,又有一定的表達能力,所以一開課創設一個充滿兒童情趣的動物園比尾巴大賽的情境,讓幼兒調動各個感官,仔細觀察,細心發現,大膽地說。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我讓幼兒充分發揮學習主人翁的角色,在玩中學、學中玩。
大班科學教案20
設計思路
幼兒經常把物品放在塑料袋里帶到幼兒園。我把塑料袋放在玩具柜里,發現塑料袋有時被孩子拿出來當玩具,有的放在頭上當帽子、有的當手帕折,成了孩子的寶貝。捕捉到這個興趣點后,我開始有目的的觀察,發現他們對塑料袋的玩法顯得比較局限,興趣卻依舊濃厚。當孩子遇到困難難以跨越障礙或困難時,教師的幫助性介入可以大大促進其發展。根據以上情況,便生成了“會飛的塑料袋”這個活動。
活動目標
1.利用自然材料,引導幼兒發揮想象進行裝飾,讓塑料袋飛起來體會游戲活動的樂趣。
2.引導幼兒在游戲活動中學會觀察,進一步培養幼兒大膽嘗試探索能力。
3.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1.人手一個塑料袋,各類裝飾紙:皺紙、彩紙,剪刀,雙面膠,透明膠,線,籮筐。
2.創設較為寬敞的場地,便于來回跑動。
活動重難點
重點:裝飾塑料袋,探索能讓塑料袋飛起來的方法。
難點:根據幼兒的不同情況,培養他們探索和嘗試的能力。
活動過程
1.故事導入
師:塑料袋有一個心愿,它想和小鳥一樣,穿上漂亮的衣服,飛上藍天。想請小朋友動動腦筋,幫幫它。你有什么好辦法讓塑料袋飛起來呢?
2.幼兒操作引導幼兒發揮想象動手制作漂亮的塑料袋。探索讓塑料袋飛起來的方法。要求幼兒自由結合,遇到困難的時候可以觀察同伴是怎樣完成的或向同伴尋求幫助。
3.交流及認識塑料袋的.不同玩法。
活動反思
這個活動設計源于幼兒生活,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主要從幼兒愛好、興趣人手,在師生平等、和諧的氛圍中,展開了幼兒的學習制作活動,通過直觀的看錄像、談話,啟發幼兒觀察、發現、創造。引發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體驗到勞動帶來的喜悅,并使幼兒的能力在活動中得到提升,達到了一定的教育目標。
大班科學教案21
活動目標:
1、通過小實驗,知道小球滑落的速度跟斜坡高度和表面光滑度有關。
2、運用材料自由操作,獲得小球減緩速度的方法,學習解決一些相關的問題。
3、體驗動手操作的樂趣,培養有條理、有序的操作習慣,激發探索與合作精神。
活動準備:
1、操作材料(紙板、小車、紙、毛巾、橡筋、席子、積木、沙、記錄表A、B、鉛筆)
2、VCD機,(有關斜坡的內容)
活動過程:
1、引入:小朋友你們玩過滑滑梯沒有?滑下來時的感覺是怎樣的?今天我們來玩小球滑滑梯的游戲,請你們用積木、紙板搭成滑梯,看誰的小球滾得快。
2、幼兒自由操作探索小球滑落的速度跟斜坡高度的關系。
(1)老師交代要求:幼兒三人為一組,兩人分別用不同數目的積木和紙板搭成滑梯操作一輛小車同時滑落,一人負責記錄比賽的情況,可輪著交換玩。
(2)幼兒自由操作實驗A,老師巡回指導。
(3)歸納小結實驗結果
提問:比賽結束了,你們的小球贏了嗎?告訴老師,做完實驗你們發現了什么?怎樣才會贏呢?(幼兒自由議論,將自己發現的說出來)
提問個別幼兒,在黑板記錄情況:第一局誰嬴了?為什么你的小球比他的.跑得快?
(老師操作教具“空中滑道”)示范、小結:剛才小朋友都發現了:積木越少,滑梯的坡度越平緩,車子滑落的速度就越慢;相反,積木越多,坡度越斗,球滑落的速度就越快。
3、幼兒操作探索球滑落跟滑梯表面光滑有關系。
“在下斜坡時滑得太快會很危險,得想個辦法減慢速度,小朋友你們也一起來想想辦法,讓小球滑得慢起來。
(1)老師交代要求:兩個滑梯下面都是放五個積木,幼兒在一個滑梯上用老師給的材料進行嘗試,另一個滑梯保持原狀,然后兩個小球同時滑下,看一看小球的速度有沒有減慢,最后填好記錄表。
(2)幼兒自由操作實驗B,老師巡回指導。
(3)歸納小結實驗結果
提問:小朋友都很聰明,用了各種方法使小球慢了起來,誰能告訴我,你用了什么方法使小球慢起來,為什么會這樣的呢?(在黑板簡單記錄)
老師示范、小結:原來我們的小車速度的快慢,也跟滑梯表面的光滑度有關的,表面光滑的小車滑落的速度就會,表面粗糙的小車滑落的速度就慢。
4、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幼兒積極去探索的精神。
(1)(向幼兒介紹斜坡防滑的方法)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發現與我們實驗有關的例子,請小朋友先看看錄像,再想一想,為什么?
(2)知道小車在斜坡滑落的一些規律,能給我們帶來許多方便,還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所以我們應不斷去探索,發現更好的方法。好!那我們就把我們發現去告訴開車的爸爸媽媽和叔叔阿姨。
大班科學教案22
活動目標:
1.探索發現泥土的奧秘,知道泥土里有很多養分,是許多動植物賴以生存的基礎。
2.知道正確使用工具,注意安全。
3.體驗探索的樂趣,并萌發對泥土的感情。
4.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5.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活動準備:
一把小鏟子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出活動。
教師:你們見過泥土嗎?哪些地方有泥土?你們猜猜泥土里有什么?
二.出示圖片,讓幼兒觀察。
1.教師:這塊泥土地中長了些什么?如果沒有泥土。植物會怎樣?你們知道泥土里有些什么嗎?猜猜看。
2.和你們想的是否一樣呢?
3.幼兒自由觀察,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
三.教師小結。
教師:為什么泥土里會有這么多的東西呢?因為泥土怎么樣?(泥土里有許多養分,植物生長血藥養分,所以泥土是植物生長離不開的地方。許多小蟲子就喜歡在泥土里生活,所以泥土還是許多小蟲子的家)
四.引導幼兒再次探索的興趣
教師:今天我們發現泥土里有許多奇怪的小蟲,那它們是怎樣生活在泥土里呢?我們下次再來尋找、發現。
活動延伸:
請家長帶孩子到泥土地里找找看,土里有哪些小動物。挖土時需要什么工具?引導幼兒討論,使用鏟子的時候應注意什么?(挖泥的時候,小心泥土中生長的植物,一邊挖一邊看。同時要注意身邊的小朋友,自己的`鏟子不要碰到他們,注意安全)。
活動反思:
《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所說: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從而使孩子更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做一個生活的熱愛者。作為幼兒教師的我更應該注重激勵、呼喚、鼓舞幼兒去動手、去操作、去探索、去發現。
大班科學教案23
活動目標:
1、知道風是因為空氣的流動形成的。
2、能根據已有經驗,嘗試用各種方法來造風。
3、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5、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活動準備:
1、風扇一臺、扇子、不同材質的紙(如掛歷、報紙等)、塑料袋等等。
2、自制風車每人一個。
活動過程:
1、探索風的形成。
——聽風聲,問幼兒這是什么聲音?
——可是,為什么會有風呢?
——幼兒自由發表意見。
2、教師介紹風形成的原因。
——介紹原因。
——請幼兒用手在臉邊扇動。你覺得有風嗎?為什么?我們周圍充滿著空氣,用手扇一扇,空氣就流動起來了,這樣就感覺有風了。
3、想辦法造風。
——出示電風扇,通過電風扇的轉動帶來風,啟發幼兒:自己可以制造風。
——一起討論:用哪些辦法可以造出風?
——幼兒利用提供的各種物品進行實驗。
——幼兒介紹自己是用哪些方法造風的,具體是怎樣操作的,并說說為什么有時風大、有時風小。
4、活動延伸:風車轉起來。
——出示風車,請幼兒用自己想出來的方法讓風車轉起來。
——到戶外,嘗試怎樣才能讓風車轉得快。
活動反思:
孩子們對大自然中各種各樣神奇有趣的科學現象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風雨雷電”這些自然現象,既普遍存在而又有無窮奧秘。孩子們是渴望認識這些自然現象的。整個活動,給予幼兒較寬松的氛圍,教師只是充當了活動中的支持者,鼓勵者,合作者,引導者,用心傾聽幼兒的表述,并及時的梳理與小結。幼兒始終是主體,他們通過觀察、動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識經驗使他們在實踐中增長才干。
大班科學教案24
活動生成
本次課程源于幼兒的一次科學區活動。那天我們在科學區中投放了蠟燭、瓶子及打火機。孩子們玩得很開心,其中有一位小朋友無意間將一支蠟燭折斷成長短不一的兩截。他一會兒用小瓶子蓋在一支短蠟燭上,一會兒將大瓶子蓋在短蠟燭上。他發現小瓶子里的蠟燭熄滅得快。我們根據孩子的發現查找了一些科學資料,同時還進行了實驗,發現了蠟燭燃燒的幾個有趣現象,于是蠟燭燃燒的科學活動產生了。
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自主地操作實驗材料,進行各種探索,觀察蠟燭燃燒的有趣現象,初步感知空氣與燃燒的關系。
2、培養幼兒科學實驗的認真態度,激發幼兒探究科學的欲望。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5、激發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每位幼兒3支蠟燭(一支長、兩支短),一個透明的大杯子,一個透明的小杯子,一個盛有色水的碟子,一張記錄紙和一支筆,同時每組桌上放一支主蠟燭和一個打火機。
2、多媒體課件及展示臺。
3、歌曲磁帶一盤,錄音機一臺。
活動過程
(一)運用課件激發幼兒興趣,了解蠟燭的用途。
1、課件引入。
師:你們看。誰來了(多媒體演示蠟燭寶寶)?讓我們一起來和蠟燭寶寶說說話好嗎?
2、了解蠟燭的用途。
蠟燭寶寶:小朋友們好!你們想一想,人們在什么時候需要我呢?
幼兒:過黑黑的山林時,停電的時候,過生日的時候……
蠟燭寶寶:小朋友們說得很對,我的用途確實很大,我不僅可以給別人帶來光明,還可以給你們帶來快樂呢!
師:小朋友,下面請你們點燃桌上的蠟燭,和蠟燭寶寶一起來唱歌吧!
幼兒點燃蠟燭,并和蠟燭寶寶一起唱《生日快樂歌》。
(二)啟發聯想,初步感知空氣與蠟燭燃燒的關系。
1、啟發聯想。
師:請小朋友們仔細想一想,我們用什么方法可以將燃燒的蠟燭熄滅呢?
幼1:用嘴巴可以把蠟燭吹滅。
幼2:用扇子扇也可以將蠟燭扇滅。
幼3:把蠟燭拿到外面讓風一吹也會熄滅。
幼4:把蠟燭放在水里就熄滅了。
幼5:我上次在科學區玩兒的時候,發現用瓶子蓋在蠟燭上面,蠟燭就熄滅了……
師:用瓶子蓋上去真的能使蠟燭熄滅嗎?讓我們來試一試吧!
2、幼兒操作實驗。
3、引導幼兒之間交流實驗結果。
師:這個辦法行嗎?(行!)那你們知道為什么瓶子蓋到燃燒的蠟燭上,蠟燭會熄滅嗎?(請3位幼兒自己解釋。)
師:小朋友,讓我們來聽一聽蠟燭寶寶是怎么說的吧!
放多媒體,邊觀看蠟燭熄滅的過程邊聽蠟燭寶寶的解釋:小朋友,你們知道嗎?我燃燒時需要空氣中的氧氣。當我被杯子蓋住后,里面的氧氣就會越來越少。最后氧氣沒有了,我也就熄滅了。
師:噢!原來蠟燭燃燒還需要氧氣呢!
(三)引導幼兒自主探索,讓幼兒在探索中發現蠟燭燃燒的有趣現象。
1、師:小朋友,蠟燭寶寶還有許多有趣的秘密呢!你們想知道嗎?(想!)那你們看一看你的桌子上有什么?
幼:一支長的蠟燭、兩支短的蠟燭、大的瓶子、小的'瓶子、有水的碟子。
師:我們就來學做小小科學家,去找一找蠟燭燃燒的秘密。不過我們做實驗時要象科學家一樣仔細地看一看,耐心地做一做,還要不怕困難。只要你們仔細地看,耐心地做,你們一定會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然后請你們將發現的現象記錄在這張表上(出示記錄表)。記錄時可以想想我們平時學過的記錄方法。
2、幼兒探索,教師指導,引導幼兒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索,同時注意鼓勵膽小的幼兒(有些孩子怕燙,有些縮手縮腳)和認真實驗的幼兒。
3、組織幼兒交流。請小朋友將自己發現的現象放在展示臺上與大家交流。
幼兒A:我發現大瓶子蓋在小蠟燭上火熄得比小瓶子的慢……
幼兒B:我發現瓶子一蓋到3支蠟燭上,蠟燭很快就熄滅了……
幼兒C:我把蠟燭放到有水的碟子里,發現火熄滅了,水就跑到杯子里去了,還冒泡泡。
幼兒D:我發現火要滅時,就把瓶子拿起一點。一拿起瓶子,火又變旺了。
幼兒E:我將長的和短的蠟燭一起放在大瓶子里,發現長蠟燭的火熄滅得快。
幼兒F:我發現我的瓶子變熱了,而且變黑了。(若有幼兒提出這個現象,師可追問幼兒:你們的瓶子是不是也這樣?(是)咦!瓶子怎么會變熱、變黑的呢?幼:是蠟燭火燒熱的,黑的是煙。)
(四)引導幼兒再次探索,驗證。
1、師:剛才小朋友們發現了這么多有趣的現象,你們可以看一看,哪種現象自己還沒有發現,再去做一做實驗吧!還可以和別的小朋友交流一下自己實驗中的想法。
2、幼兒再次自主地實驗,教師注意引導幼兒將各種有趣現象都做一做。
活動反思
幼兒始終是主體,他們通過觀察、動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識經驗使他們在實踐中增長才干。當然,在幼兒的科學活動中,我們應該加強對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增強他們的獨立性、探索性,使幼兒把學習任務放到完整的環節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學知識,走進科學,也讓科學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長之路。
大班科學教案25
活動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使幼兒初步感知杠桿省力的原理,激發幼兒探究的興趣,培養幼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3、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動物頭飾、木棒、積木、重物、記錄卡、水彩筆、漿糊、抹布、用力標志(大小不等的圓片)。
活動過程
1、導語:小熊要蓋新房子,它買了許多材料,有些材料很重,它搬不動,我們去幫助它吧!說一說,用什么辦法來運材料。
(1)我用雙手抱。
(2)我用手推。
(3)我用棒棒撬。
(4)我用手拉。
2、試一試,哪種方法用的力氣小。
幼兒使用各種方法,把重物搬到指定地點。
(1)使勁用雙手抱重物。
(2)彎下腰用手推重物。
(3)用棒棒撬重物。
(4)用手拉重物。
3、說一說我的發現。
(1)抱最費勁,汗都流出來了,拉有一點費勁,推只有一點點費勁,撬很輕松。
(2)抱要流汗,拉要流一點點汗,推不費力,撬更不費力。
(3)抱要費力氣一些,拉要稍微費力氣一些,推費力要稍微好一些,撬不費力氣,輕輕一下就行了。
4、我的實驗過程。
讓幼兒用省力的辦法幫小熊把材料全部運過去。
注意事項
1.使用木棒時要提醒幼兒注意安全。
2.給幼兒提供的重物以不超過三名幼兒抬起的重量為宜。
3.提供作支點的積木高度要適宜。
4.在用木棒撬重物時,支點應隨重物一起移動。
活動反思
幼兒天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對周圍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別強,因此,新綱要強調“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現象”。本次活動我讓孩子通過操作、觀察及其講述等手段,讓孩子在自主活動中增添一些科學知識。
大班科學教案26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獲得碘酒與淀粉一起會發生化學反應,淀粉遇到碘酒會變成藍色。
2、培養幼兒樂于探索的興趣,大膽動手操作、實驗、記錄的能力,檢驗部分水果蔬菜是否含有淀粉。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米湯、碘酒、白紙、小盆、塑料滴灌、塑料杯、蘋果、梨、地瓜、土豆、青瓜、香蕉、觀察記錄表、筆。
活動過程:
一、小魔術:無字天書先調動幼兒的.好奇心
師:“今天,我收到了劉謙哥哥寄來的一封信,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打開信封,白紙一張。
師:“咦?這是怎么回事呢?信上沒有寫字?”
二、解密
師:“啊~我有辦法啦!”
教師拿出裝有碘酒(稀釋)的盆,把信紙放在里面一泡,取出晾干,上面的字就出來了。
師:“小朋友,你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嗎?讓我來告訴大家:這盆里裝的是稀釋的碘酒,這張紙上的字是用米湯寫的,米湯里含有淀粉,但米湯干了以后就看不見了,把這寫有米湯的紙放在碘酒里,當碘酒遇上了淀粉,就會變成藍色的字了!”
三、介紹碘酒
碘酒可以殺滅許多細菌,在醫院醫生給大家消毒時會經常用到,它是紅棕色的液體,氣味有些刺鼻。用時需要稀釋。
四、小實驗
給幼兒發放已稀釋的碘酒、各種水果蔬菜、記錄表、筆,幼兒動手實驗,探索哪些水果蔬菜含有淀粉,并記錄。教師巡回指導,并提醒注意安全。
五、實驗結果分享
幼兒相互分享實驗結果,如有異議,可再進行實驗。
六、活動延伸
把實驗材料投放在科常區,供幼兒區域活動時自由探索。
活動反思:
增強幼兒對科學的探索興趣。活動中教師通過兩個問題情景的創設,把模式貫穿其中。通過孩子的猜想,驗證,發現碘酒的秘密,培養孩子嚴謹的科學態度,懂得只有通過實驗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
大班科學教案27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有興趣觀察風和云等自然現象,注意它們的不同變化。
2、初步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
3、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活動重難點:
引導幼兒用身體各個不同的部位,從參照物上感受風的存在和風的大小,并體驗風和人植物的關系。
活動準備:
有關圖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觀察有關天氣的圖片
1、圖片上你看到有哪些風?你是怎么知道的?(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經驗回答)
2、到戶外找一找風在哪里; (1)用眼睛找風,從參照物上感受風的存在:如小草在擺動,樹葉在搖動,衣服在飄動……
(2)用自己的身體找風:如頭發飄動起來,臉上有點涼……。用自己的耳朵招風:區別不同的.風聲。
二、討論:我們喜歡什么樣的風,害怕什么樣的風?
三、和“風爺爺”做朋友
1、老師介紹游戲名稱和玩法。
2、幼兒開始游戲,提醒幼兒注意安全。
四、延伸活動:
1、談話活動:談談遠足活動后的感受
2、遠足時的安全事項
活動反思:
新《綱要》指出:幼兒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盡量為幼兒創設條件,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體驗發現的樂趣。當然,在幼兒的科學活動中,我們應該加強對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增強他們的獨立性、探索性,使幼兒把學習任務放到完整的環節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學知識,走進科學,也讓科學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長之路。
大班科學教案28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在活動中發現不同透鏡的特征,并用語言表達其發現。
2.培養幼兒的嘗試精神,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探索興趣。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凹透鏡、凸透鏡、平面鏡人手一份,各種顏色的透明紙若干。
2.哈哈鏡、望遠鏡、放大鏡、顯微鏡、一副眼鏡。
活動過程
一、第一次嘗試:玩透鏡
1.師:小朋友,老師為大家每人準備了三塊奇妙的鏡片和各種透明紙、圖書等,請你們用鏡片放在眼睛前看看,你們發現了什么?
2.幼兒操作嘗試。
3.引導幼兒討論:剛才用三塊奇妙的'鏡片看的東西一樣嗎?
4.得出結論:
(1)不一樣,有的放大,有的縮小,有的不變;
(2)顏色不同的紙放在鏡片前看到東西也變顏色了,教師解釋說,我們在舞臺上看到的各種顏色的射燈就是利用這個原理。
二、第二次嘗試:引導幼兒發現凹、凸透鏡、平面鏡的特征
1.師:三塊小鏡片看到的東西都不一樣,真有趣,那為什么用它們看東西會不一樣呢?哪種鏡片看東西會變小?哪種變大?哪種不變?請你們再仔細看一看、摸一摸,它們的樣子是不是一樣?
2.幼兒嘗試操作,發現不同的原因。
3.引導幼兒討論。
(1)哪種鏡片看東西會變小?(邊上厚中間薄的鏡片看東西會變小)教師立即告訴幼兒:這種就叫凹透鏡(幼兒學說)。
(2)哪種鏡片看東西會變大?(邊上薄中間厚的鏡片看東西變大)教師告訴幼兒:這種就叫凸透鏡(幼兒學說)。
(3)剩下哪種看東西不變?(剩下的邊上和中間一樣厚的看東西不變)教師告訴幼兒:這種叫平面鏡(幼兒學說)。
(4)得出結論:不一樣的透鏡看東西也不一樣。
三、第三次嘗試:玩哈哈鏡,說說透鏡的用處
1.師:小朋友真了不起,發現了這么多奧秘。老師還給大家準備了幾面奇妙的鏡子,你們看是什么?(哈哈鏡)大家試試看,哈哈鏡里的人和你一樣嗎?為什么會不一樣。
2.幼兒玩哈哈鏡。
3.引導幼兒討論:為什么會不一樣?(圖為哈哈鏡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4.得出結論:哈哈鏡是工人叔叔們利用凹透鏡、凸透鏡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鏡的后面涂上了一層水銀,而這就不是透鏡了,叫凹面鏡,凸面鏡。
5.教師小結: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些鏡子真奇妙,能把東西放大、縮小,你還在什么地方見過這種鏡子呢?(望遠鏡、放大鏡、顯微鏡、眼鏡等等)幼兒說出各種鏡子,教師出示。
6.幼兒自由地玩望遠鏡、放大鏡、哈哈鏡等(自然結束)。
活動反思
整個活動,給予幼兒較寬松的氛圍,教師只是充當了活動中的支持者,鼓勵者,合作者,引導者,用心傾聽幼兒的表述,并及時的梳理與小結。幼兒始終是主體,他們通過觀察、動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識經驗使他們在實踐中增長才干。當然,在幼兒的科學活動中,我們應該加強對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增強他們的獨立性、探索性,使幼兒把學習任務放到完整的環節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學知識,走進科學,也讓科學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長之路。
大班科學教案29
設計思路:
今年春天,在我園的科技節活動中,幼兒對一種會發光、發聲的陀螺很感興趣,孩子們討論的是陀螺、玩的是陀螺,我感覺到可以抓住幼兒的興趣點來進行一次“轉動”的活動。
活動目標:
1.在操作、探索活動中,積累有關轉動的經驗,了解轉動是運動的一種方式。
2.發現轉動的很多有趣現象,感受現代科技給人們帶來的方便,有發明創造的欲望。
3.為自己和同伴的成功而高興。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5.激發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每組一份操作材料:塑料玩具、筷子、輪子、繩子、風車、火柴棒、蓋子、紙片等。
2.學具:手巾花、陀螺、發條玩具、錄音機、轉椅、鐘表等。
活動過程:
1、通過操作,讓幼兒初步獲得有關轉動的經驗。
(1)幼兒操作教師提供的各種能夠轉動的玩具,鼓勵幼兒發現轉動的各種有趣現象和同伴交流,并能夠在集體面前大膽表述。
(2)教師投放半成品,幼兒再次探索操作。鼓勵幼兒想辦法,做個會轉動的小玩具:使不能夠轉動的物品轉動起來。玩的時候邊玩邊看,看看你能發現什么有趣的現象?”
(3)交流,鼓勵幼兒將自己的發現大膽地告訴同伴,并請想法奇特的幼兒演示,鼓勵幼兒為同伴的成功而高興。
2、游戲“找一找”:感受轉動給生活帶來的方便,進一步激發幼兒對轉動的興趣及創新的欲望。
(1)幼兒自由討論:聰明的.人,讓許多東西都轉動起來,來方便我們的生活,請小朋友互相說一說,在日常生活中見到的能轉動的物體,以及轉動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么好處?
(2)集體交流,你發現了什么能轉動?××轉動了能給我們帶來什么好處?”
(3)、幼兒觀看幻燈:轉動在現代科技中應用。
3、發散思維:如果你是小小發明家,你想讓什么轉動起來?轉動以后能給我們帶來什么好處呢?”
4、通過游戲,讓幼兒發現轉動是運動的一種方式。
(1)師:“你能讓自己的身體也轉動起來嗎?”
(2)試一試,看看自己的身體有那些部位也能轉動起來,玩的時候要注意安全,不要弄傷自己和小朋友。
(3)交流:你讓身體的那個部分轉動起來了?請你來試一試。
(4)“如果我們身體的一些部位(如頭不能轉了)不能轉動了,行不行?”
(5)“我們的身體真了不起,有那么多的部位都能轉動起來,讓我們做事、運動更靈活!
活動延伸:
老師和幼兒一同到室外尋找可以轉動的物體。
利用談話鼓勵幼兒繼續尋找、探索、發現日常生活中有關轉動的物體。
活動反思:
幼兒有著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與探究欲望。好奇心是幼兒內在生命本質的展現,正是好奇心驅使著幼兒去探索求和。對有興趣的活動,他們就會積極、主動、愉快地去參加,他們學習的內在動力也能在活動中得到充分的發揮。讓幼兒動手做一些好學易做,又符合幼兒認識水平的活動,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使幼兒成為心靈手巧的人。
大班科學教案30
活動目標:
1、知道白開水是兒童最佳的飲品。
2、鼓勵幼兒多喝白開水,促進身體健康。
3、初步學習設計和制作表格的方法。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電腦、搜集短片(世界各地、生命之源―水)圖片、粘貼版、紙、筆。
活動過程:
(一)欣賞短片世界各地
師:你們看到短片中各地區和各民族的人們都喜歡喝什么飲品
幼:蒙古人―奶茶,藏族―青稞酒、酥油茶,西方人―咖啡、可樂、啤酒,東方人―茶
師:你們最喜歡喝什么?
幼:果汁、可樂、雪碧、杏仁露、椰汁、茶、牛奶、豆漿、酸奶......
游戲:陽光飲料站“幼兒自取圖片進行分類擺放,師生共同統計出飲品人數,貼在粘貼板上”
(二)白開水,益處大
師:戶外活動和劇烈活動后會出很多汗,應該喝什么?
幼:喝白開水
師:讓幼兒了解為什么喝白開水?請幼兒再次欣賞短片:“生命之源―水”
教師小結
A:白開水含有豐富的礦物質
B:能幫助人身體進行代謝
C:白開水也是一種營養素
兒歌“多喝水好處多”
(三)引導幼兒制作飲水表格
1、游戲“陽光飲料站”第一次游戲統計人數與第二次游戲統計人數進行對比
2、對比人數表貼在粘貼板上(喝白開水人數居多)
3、幼兒設計并制作飲水記錄表格
4、鼓勵幼兒日常多喝白開水促進身體健康
(四)延伸活動:利用幼兒自制飲水記錄表,每周五評比喝水標兵
活動反思:
幼兒通過觀看短片直觀的了解白開水對人體的好處,在兩次游戲后通過對比法,由第一次喝水30%人到第二次游戲喝水人數上升到80%,這樣使幼兒進一步了解到白開水對人的益處多。在引導幼兒自制飲水表中,鼓勵幼兒大膽設計并制作,延伸活動中滿足大班幼兒好競爭的.意識,提高了幼兒的自我評價能力,培養幼兒能自覺主動進行飲水,使幼兒逐漸從教師的被動提醒督促轉化為一種自覺地行為。
大班科學教案31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主動參與操作活動,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求知欲望。
2.引導幼兒獲得有關“光和影子”的感性經驗。
3.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及思考、表達等能力。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知道產生影子所需要的條件,即物體擋住光就有了影子。
2.彩色紙剪的烏龜、金魚、風車、小鳥、電扇、打鼓的'小熊、鐘等各種形象若干。
3.白紙、手電筒、膠水、擦布若干。
活動過程:
一、激發興趣
出示紙烏龜。昨天老師在手電筒和白紙的幫助下,讓紙烏龜在紙上跳起了舞。它究竟是怎么跳舞的呢?讓我們一起來試試看,好嗎?
二、引導幼兒操作
1.提供每個幼兒一支手電筒、一張白紙、一只紙烏龜、膠水等材料,啟發幼兒設法讓紙烏龜跳起舞來。
2.幼兒操作,教師觀察、了解幼兒的探索情況,引導幼兒大膽想辦法解決問題。
3.組織幼兒交流討論。
①請幼兒把自己玩的方法、過程與鄰座同伴交流,并互相演示。
②請個別幼兒把自己的探索結果告訴大家,并演示過程。
③討論:為什么有的“烏龜”會跳舞,有的“烏龜”不會跳舞?(組織幼兒交流,在幼兒發表意見時,教師不要急于表態,而是充分打開幼兒的思路,激發幼兒主動克服困難的愿望。)
④教師小結:要讓“烏龜”跳舞,烏龜的腿與紙之間必須有距離,也就是說只要把烏龜的身體粘在紙上即可,四肢不必粘上。
4.讓每個幼兒自己糾正錯誤并驗證,使其體驗成功的樂趣。
三、啟發幼兒進一步探索
1.是不是“烏龜”在跳舞?(是“烏龜”的影子在跳舞。)
2.提供各種形象,請幼兒任選一種材料,想一想這些物體的哪些部分適于活動,然后設法讓它們動起來。
3.幼兒探索,教師應允許幼兒失敗,鼓勵幼兒創新,并根據幼兒的探索情況予以及時的指導。如當幼兒未能讓“小熊”打起“鼓”來時,可啟發幼兒思考:“鼓槌”的角度折疊得是否合適?手電筒移動的角度、方向是否與“鼓槌”的活動有關?
4.交流與討論。
①請幼兒講述操作方法并示范,引導幼兒觀察這些物體是怎么活動的。
②你們發現了什么秘密?(手電筒左右移動時,影子也左右移動;手電筒上下移動時,影子也上下移動。)
③教師小結:當手電筒移動時,光線的位置發生了變化,這時影子也會變化,這些小熊、金魚、風車等就會動得更加歡快,更加好看。
活動延伸:
1.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繼續觀察“光線位置變化,影子也隨之變化”的現象。
2.組織幼兒在區角活動中繼續探索有關內容,以保持幼兒濃厚的探索興趣。
活動反思:
“光和影子”這個活動主要是教師從偶發的事件中抓住了幼兒的興趣點,在借鑒他人經驗的基礎上,創新了活動。通過教師敏銳地觀察,捕捉到了有價值的東西,決定了下一次活動的發展方向。整個活動都是通過教師有效地觀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使活動一步步向前推進。
大班科學教案32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提出問題并且自己尋求問題答案的意識和能力。
2、培養幼兒對種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讓幼兒了解各類蔬菜和水果及名稱。
4、引導幼兒觀察、發現各類蔬菜和水果的種子,同時了解種子的形狀、顏色、大小。
5、激發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各類水果、蔬菜若干
2、盤子若干
3、油菜、芹菜、白菜、蘿卜、韭菜、香菜、蔥等蔬菜的種子
活動過程
(一)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鼓勵幼兒把自己帶來的蔬菜和水果的名稱相互介紹一下,讓幼兒了解各類蔬菜和水果及名稱。
(二)引導幼兒將蔬菜、水果分類
引導幼兒按照豆類、瓜果類、青菜類等進行分類。
(三)提出問題,幼兒分組進行找種子活動,教師巡回指導。
問題:你要給什么蔬菜或水果找種子?它有沒有種子?種子在哪里?找到的種子是什么顏色、形狀,大小如何?
找種子的過程中,提醒幼兒辣椒、蔥比較辣,注意別弄到眼睛上,以免辣到眼睛。同時提醒幼兒把找到的種子分別裝到盤子里。
(四)各組一起討論找種子的情況及結果
1、有的蔬菜帶有種子,如:茭瓜、南瓜、西紅柿、茄子、黃瓜、辣椒、豌豆、菜豆、扁豆等。
2、有的蔬菜沒帶有種子,如:油菜、芹菜、白菜、蘿卜、韭菜、香菜、蔥等。
3、西瓜、香蕉、葡萄、蘋果、梨、橘子、棗、山楂、石榴、柿子等水果都有種子。
4、種子的顏色:有白色的、紅色的、黑色的、紫色的、黃色的,還有帶復色斑紋的。
5、種子的形狀:豌豆的種子是圓球形的;菜豆的種子是腎形的.;而扁豆的種子卻像被腳踩扁了似的;西紅柿辣椒的種子一粒粒的小、圓而且特別多;茄子、香蕉的種子黑又小不容易發現;茭瓜、南瓜的種子與西瓜種子相似,但顏色不一樣;蘋果、梨的種子非常相似等。
教師小結:有些蔬菜雖然現在找不到種子,如油菜、芹菜、白菜、蘿卜、韭菜、香菜、蔥等,但是這些蔬菜是有種子的。當這些蔬菜成熟到一定程度(也就是慢慢邊老直到開花結種)的時候,這些蔬菜也就有了種子。引導幼兒觀看、認識這些蔬菜的種子。
(五)延伸活動:
借助孩子們吃水果間點這一日常環節,來支持孩子找種子的探索活動。
讓孩子在熟悉的生活活動中逐漸積累相關經驗。
活動反思
活動中充分讓幼兒動口動腦,既培養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又發展了思維,各種各樣的種子是幼兒日常生活中常見但又不被注意的東西,因此調動幼兒主動參與搜集各種豐富的材料,結合幼兒的實際經驗,調動幼兒多感官參與,鼓勵幼兒自由的觀察、操作、發現、比較、討論與探究,充分展示了一個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發現學習的動態活動過程。使幼兒帶著濃厚的興趣,強烈的探究欲望,對種子的形狀、顏色、大小及異同展開了多角度地聯想和思考,在親自動手操作的活動中加深了認識。
在“分組找種子”這一環節中多數幼兒都積極參與,各抒己見,但少數孩子分散了注意力,吃開了水果,需教師引導在玩中找,找中學,議中學,想中學結束。
大班科學教案33
設計意圖
幼兒期是好奇、好動的時期,對科學性的東西特別感興趣。火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碰到或使用的,火既有知識信息可供幼兒學習,又能鍛煉幼兒的思維,從而讓幼兒懂得怎樣自我保護。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理解火的用途,掌握簡單的防火措施,增強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
2、通過幼兒親手做實驗了解火的燃燒需要空氣,進而激發他們探索科學的興趣和欲望。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自制課件、錄音磁帶、實驗器皿、蠟燭、火柴各五套、消防車畫面若干。
活動過程
1、律動組織教學。
2、引入方法:
教師生動講述謎語,請幼兒猜謎并出示畫面,引出話題。
3、展開方法:
(1)火的發展:鉆木取火――打石取火――打火機、火柴――電子打火
A、教師提出問題:“最早人們是如何取火的?”
出示畫面,幼兒了解人們最早采用鉆木取火。
B、出示第二幅畫面,引導幼兒說出后來人們用打石取火。
C、出示第三幅畫面,打火機、火柴,讓幼兒了解現在人們用打火機和火柴取火。
D、出示第四幅畫面,爐盤灶,讓幼兒了解現代科技手段――電子打火。
E、提示幼兒還有什么方式來取火?出示第五幅太陽光折射取火。
(2)火的用途和危害
A、生動講述故事《火苗弟弟》,引起幼兒對了解火的興趣。
B、提問:“火苗弟弟和火朋友做錯什么了?”
“如果火爺爺不來制止他們,讓好朋友玩下去會發生什么事?”
觀看畫面,火的害處。
C、提問:“后來火苗弟弟幫媽媽做什么了?”
讓幼兒結合日常生活完整講述火還有什么好處。
D、教師小結:火能照明、取暖、煮飯、燒水、發電、冶煉等等,但使用不當或疏忽大意會傷人、燒毀房屋和燒毀樹林。
(3)實驗了解火的燃燒需要空氣
A、提出問題:火的燃燒還需要什么?
B、教師講解實驗過程和幼兒應注意的問題。
C、解決問題,幼兒自己動手做實驗,從中得出結論。
引導幼兒說出火的燃燒需要空氣。
教師小結:火的燃燒不光靠易燃物,還需要空氣。
(4)結合觀看防火措施畫面,了解火的危害,掌握日常防火方法。
A、提問:“小朋友能不能玩火?”鼓勵幼兒積極回答。
出示畫面,平時不能玩火。
B、提問:“火燒到你心愛的畫書,你會怎么辦?”
出示畫面,起火用水潑滅。
C、提問:“自己身上著火怎么辦?”
出示畫面,身上著火在地上滾。
D、提問:“房子里很嗆怎么辦?”
出示畫面,用濕布掩住鼻子往外沖。
E、提問:“房子快被燒掉,想什么辦法撲滅?”
出示畫面,告訴大人或打119電話求救。
F、教師小結:教育幼兒平時不能玩火,不能在靠近火爐的地方玩易燃物、放鞭炮;如果不慎燒了東西要用水潑滅;火勢太大應立即打求救電話119或告訴大人,以求得幫助;如果在失火現場應立即離開;如身上著火,就在地上滾動,壓滅火焰;如有濃煙就用濕布掩住鼻子,沖向門外;如果房子被大火圍困,應盡力呼救并想辦法在窗戶上系好繩子滑下去。
4、結束方法:聽到呼喊救火聲,組織幼兒用剛學過的防火知識幫助他人救火。
活動延伸
游戲《救火》。要求幼兒用學過的防火知識實地演習一遍,加深幼兒對防火措施的應用。
活動反思
在幼兒都掌握了報火警、逃生方法時,讓孩子完全體驗,投入于游戲知識氛圍中。在教師生動的言語調動,引導下,師生共同學習。讓游戲的方式對孩子知識的鞏固和深化。這種游戲的形式演練是比較適合孩子年齡的發展特點的,在玩樂中獲得了知識的體驗。
大班科學教案34
活動目標:
1、積極參與探索活動,發展探索能力。
2、探索一些植物果實生長的地方。
3、了解植物果實生長的多樣性。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準備:
1、各種植物果實:蘋果、西瓜、土豆、藕、山芋、蘿卜、菱、荸薺、梨、草莓等。
2、幼兒記錄表每人一張,大記錄表一張。
3、實物投影,錄像。
4、游戲準備:植物果實圖片若干,一棵樹、一盆泥土、一盆水。
活動過程:
一、出示幾種果實,讓幼兒觀察。
1、分別出示蘋果、西瓜、土豆、藕
2、提問:你知道它長在哪里嗎?
3、幼兒間自由討論
4、請個別幼兒說一說討論的結果。
5、教師小結:蘋果是長在樹上的,西瓜是長在地面上的,土豆是長在泥土里的,藕是長在水里的。
二、觀察探索各種果實,并記錄。
1、今天老師準備了許多果實,請你們去觀察一下,說說它們是長在哪里的?
2、出示記錄表:要求幼兒把觀察的結果記錄下來。
3、幼兒自由探索記錄。
三、總結記錄結果。
1、出示個別幼兒的記錄表
2、請幼兒根據自己記錄的結果,說說每一種果實它們是長在哪里的?
2、出示大記錄表,并根據總結結果作好記錄。
3、教師小結
通過記錄結果,幼兒知道了有的.果實長在樹上,有的長在地面上,有的長在泥土里,還有的長在水里。讓幼兒了解植物果實生長的多樣性。
四、游戲活動,把它們送回家。
游戲規則:(出示一棵樹、一盆泥土、一盆水)長在樹上的果實貼在樹上,長在地面上的放在泥土上,長在泥土里的埋在泥土里,長在水里的放在水盆里。
1、幼兒根據自己拿到的果實圖片,把它們送回家。
2、請幼兒相互檢查游戲結果。
五、觀看錄像,了解無土栽培
科技在不斷發展,讓幼兒知道有些農作物離開了泥土也能長出果實。
活動建議:
在日常活動中讓幼兒收集一些植物的果實,與同伴說說它們是長在哪里的?
活動反思:
新《綱要》指出:幼兒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盡量為幼兒創設條件,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體驗發現的樂趣。在幼兒的科學活動中,我們應該加強對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增強他們的獨立性、探索性,使幼兒把學習任務放到完整的環節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學知識,走進科學,也讓科學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長之路。
大班科學教案35
活動目標:
1.能根據天氣冷暖情況,自己增減衣物。
2.了解讓身體變暖和的方法,照顧自己。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1.熱豆漿一杯。
2.手偶一個。
3.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一:手偶表演引出活動。
1.幼兒觀看老師進行的'手偶表演:天涼了,一個小朋友對自己說:“到戶外活動一會就會暖和的。”于是這個小朋友在戶外跳繩,踢毽子,不一會感到有點熱了,將外套脫下,拿出手帕擦擦汗。休息一會說:“趕快穿上衣服吧,當心受涼。”最后他開開心心的去好朋友家做客。
2.教師:剛才這個小朋友為什么要到戶外活動?感到熱的時候他是怎樣做的?感到涼的時候他是怎樣做的?
二.天氣變了,提醒幼兒要隨時增減衣服。
1.教師:我們現在是什么季節?深秋的天氣和夏天比感覺有什么不同?
2.教師:我們感到冷,該怎么辦?(讓幼兒知道,天氣冷了要多穿衣服,可以戴手套,圍圍巾等。)
3.教師:天氣涼了我們還可以做什么讓自己變暖和呢
三.請幼兒到戶外活動后進教室談談感受。
1.組織幼兒進行戶外活動。教師提出戶外活動的要求及注意事項。
2.教師:去戶外戶外活動有什么感覺?
3.教師:如果感覺熱時,我們應該怎么辦?
四:請幼兒喝熱豆漿,感受天氣冷了喝豆漿也會變暖和。
教師:喝了熱豆漿有什么感覺?
五:結合幼兒用書,總結熱和冷時該怎么辦。
1.教師:看第10頁的圖,操場上的小朋友在干嗎?活動后身體有什么感覺了?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2.教師:感覺熱了小朋友該怎么做的?
3.教師:看第11頁的圖,小朋友感覺怎么樣了?可以怎樣做就變暖和了。
師生共同總結:感覺冷和熱時應該做防御和調節措施。
活動反思:
先進理念為指導。“做中學”所體現的價值追求在于培養兒童科學思維和探究精神,它蘊含著人文精神。在這次的科學活動中我按“提出問題—動手操作—表達與交流”為基本活動流程,從效果來看或多或少的改變了自己以往科學活動幼兒盲目動手、過多限制幼兒的局面。
大班科學教案36
設計意圖: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在童年時期,每個兒童都有許多玩具陪伴左右。隨著科技的發展,電動玩具、遙控玩具已比比皆是,家長不惜代價為孩子購買。但我們身邊的經常見到的一些材料卻被忽視,如:報紙、紙箱、塑料瓶等。針對這種情況,我設計了“和報紙玩游戲”的教育活動,通過玩游戲,幫助幼兒在探索、實踐中了解廢舊報紙的多種玩法。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探索廢舊報紙的多種玩法,培養幼兒的創造思維能力和探索欲望。
2、通過游戲活動,進一步發展幼兒的平衡協調的能力、跳的能力以及各種運動能力。
3、培養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以及活動中愉快的情緒體驗。
4、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廢舊報紙若干,將每張報紙卷成小棒。
音樂材料,磁帶、錄音機。
活動過程:
一、熱身運動,激發興趣教師帶領幼兒跑步進入活動場地,做熱身操。
師:孩子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禮物。瞧瞧這是什么?(出示用報紙做的小棒)天氣真好,我們拿著小棒一起到外面去玩吧。(引導幼兒跑步進入場地)老師和幼兒一起隨音樂活動身體,做熱身操。(反復兩遍)
二、實踐活動,探索報紙的玩法
教師請幼兒將報紙打開,在場地上自由坐下:“孩子們,剛才大家跳舞跳得真好,我們坐下休息一下吧”。
1、引導幼兒討論:“報紙可以怎么玩”?
教師:“咦,孩子們,剛才我們的.小棒怎么不見了”?(幼兒回答)
教師:“報紙可真有趣啊,我們想想報紙可以怎么玩”?(幼兒自由討論)
教師小結(幼兒討論情況):報紙有好多種玩法,有的小朋友說可以做成球來踢著玩,有的說可以當成小河來跳著玩,孩子們可真聰明,現在我們就比一比,看誰和報紙玩得最高興。
2、自由玩報紙
教師帶領幼兒隨音樂自由玩報紙,剛開始可以探索一個人玩報紙的方法,然后探索兩個人玩報紙的方法,最后可以探索許多個人一起玩報紙的方法。
每當有幼兒想出一種好玩的方法時,教師可以先請這個幼兒示范,然后帶領大家跟這個孩子一起玩。
三、游戲練習
一個孩子與報紙的游戲:當作小河跳著玩。
兩個孩子與報紙的游戲:做成小路,走著玩。
多個孩子與報紙的游戲:連成長城走著玩、做成小球踢著玩、做成木樁跳著玩……
活動延伸:
談話:我們和報紙玩了很多游戲,你還能想出和報紙新的玩法嗎?表揚幼兒自己創造的玩法,鼓勵幼兒互相學習。
教師:“現在我們應該把報紙怎么辦呢”?(幼兒回答)
教師:“對,我們一起把報紙帶回家,再和報紙玩游戲吧!希望孩子們想出更多與別的小朋友不一樣的玩法”。
活動反思:
幼兒對報紙的認識和玩法也有了一定的經驗和興趣,為了更進一步培養幼兒大膽探索、積極嘗試的學習態度和思維的靈敏性,并通過這些游戲活動來增強幼兒自身的平衡能力和手臂的控制力及目測力。
大班科學教案37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了解十二生肖所包括的動物、順序及十二生肖的循環特點。
2.在常識活動中激發大班幼兒的嘗試興趣,培養幼兒的嘗試精神。
3.培養幼兒對屬相的興趣,激發幼兒的民族自豪感。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投影儀及十二生肖的投影片。
2.幼兒每人一件屬相掛件及頭飾。
3.操作卡片人手一套。
4.錄音機及磁帶。
活動過程
一、了解十二生肖
1.教師指著胸前的掛件,問:小朋友你們知道老師胸前掛的是什么小動物?因為劉老師屬蛇所以我掛了一條小蛇的掛件,小朋友誰知道自己屬什么?你們家里人屬什么?
2.人的屬相有哪些動物?一共有多少?邊出示投影邊認識十二生肖的名稱。
3.這些屬相中哪些動物是我們看到過的,為什么會有“龍”這個屬相呢?幼兒自由討論。
教師小結:十二生肖是我們中國人在很早以前就發明的,每年都用一種小動物作為標志,一共有十二種生肖,生肖就是屬相,知道了自己的屬相就能推算出自己的年齡。
學習詞:生肖、屬相。
二、通過投影、故事,嘗試了解十二生肖的排列順序
1.聽錄音故事“十二生肖”。
教師邊放投影邊提問:故事的名稱是什么?十二生肖包括哪些動物?它們是按什么順序排列的?
2.幼兒嘗試講述十二生肖的順序。
3.欣賞兒歌“十二生肖”。
鼠、牛、虎鉆山洞,兔、龍、蛇爬大山,馬、羊、猴練跨步,雞、狗、豬練跳高,按著次序排好隊,鍛煉身體爭第一。
三、講解十二生肖的循環規律
1.一個屬相表示多長時間?十二生肖排完了怎么辦呢?
2.放投影提問:小紅屬馬,姚爺爺也屬馬,這是怎么回事呢?
3.今年出生的人屬什么?去年呢?明年呢?老師小結:一年是一個屬相,同一年出生的人屬相相同,十二個屬相排完了,又從頭排起,十二年循環一次。
四、幼兒操作嘗試
給十二生肖排隊,看誰排得又對又快,老師巡回指導。
幼兒帶上頭飾,進行表演,游戲結束后,幼兒模仿十二種動物的任何一種動作走出教室。
活動反思
新《綱要》指出:幼兒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盡量為幼兒創設條件,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體驗發現的樂趣。
大班科學教案38
活動目標
1、通過尋石、觀石、玩石等活動,激發幼兒了解石頭的興趣,并在探究中發現各種石頭的特點。
2、培養幼兒觀察、比較的能力。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5、激發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有關石頭的照片、圖片、錄像資料,各種石頭、石制品、石工藝品、石飾品等。
活動過程
1、看一看我收集的石頭。
(1)隨處可見各種各樣的石頭,有的很珍貴。
(2)石頭的顏色有各種各樣。
(3)石頭的花紋也都不一樣。
(4)石頭的形狀很多,這是鵝卵石,是圓圓的、扁扁的。
(5)有的石頭表面光滑,有的粗糙。
2、石頭的用途有哪些?
(1)一般的巖石、鵝卵石、大理石、花崗巖可用于鋪路、造橋、蓋房子等。
(2)玉石、紅藍寶石、鉆石是較為名貴的'石頭,可以制作裝飾品。
(3)本地盛產的名石――壽山石,特別名貴,可做成工藝品。
3、試一試。
(1)把石頭、木塊、塑料、泥塊、混凝土、土塊等放人水中,會發現什么。
①木塊、塑料都漂浮在水上。
②石頭、泥塊沉人水底。
③石頭不論大小都會沉入水中。
(2)用鐵錘敲打石塊、木塊、塑料、鐵塊,觀察敲打時會有什么現象產生。
①鐵錘敲打石塊后看到一丁點火花。
②用鐵錘敲打木塊、塑料、鐵塊沒有火花。
(3)用石塊敲打鐵釘、木板、核桃、土塊會有什么現象產生。
①石頭很硬,不會碎,不會變形。
②核桃、土塊被石塊敲打后都碎了。
4、制作石藝。
由一塊形狀特異的石頭想到了什么?運用輔助材料做出更多的東西。
(1)單塊石頭彩繪。
(2)多塊石頭組合彩繪。
(3巧妙運用粘合劑彩繪。
(4)各種石頭組合,搭建園林小景。
展示幼兒的作品。
幼兒自我介紹制作方法和作品名稱。
拓展思路
1.在探究石頭的特征活動中,還可以把石頭與蔬菜、魚同時放在火上燒,觀察現象,感知石頭不能生長也沒有死亡。
2.可以帶幼兒外出參觀,把未受破壞的自然景觀與受到亂開采石料而破壞的景觀進行對比,再通過觀看一些有關災害性報道、錄像、資料片,讓幼兒感知和了解石頭對人類的作用。
活動反思
在幼兒的科學活動中,我們應該加強對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增強他們的獨立性、探索性,使幼兒把學習任務放到完整的環節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學知識,走進科學,也讓科學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長之路。
大班科學教案39
活動目標:
1、體驗探索土壤的樂趣,養成細致觀察、認真思考的探究精神。
2、嘗試利用各種工具探究土壤里的成分,發展動手操作能力及觀察比較能力。
3、通過觀察和實驗,利用各種工具分離土壤中的不同顆粒,尋找土壤中的水與空氣等成分。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幼兒有通過游戲、操作、實驗等掌握了分離不同物質的方法及感受空氣存在的經驗。
2、教師準備:干燥的土壤、小勺、一次性紙杯制成的篩子(洞眼大小不同)、攪拌棍、紙碟(標明大、中、小)、量杯、衛生紙、透明水杯。
活動過程:
1、組織幼兒談話:我見過的土壤。
教師提問:小朋友們曾經在各種不同的地方采集過各種土壤,你們都在土壤里發現過什么?
2、引導幼兒觀察干燥的土壤,發現土壤中顆粒大小不同
(1)教師提問:請你們仔細看一看,這些土壤里的顆粒大小一樣嗎?
(2)引導幼兒討論:怎樣才能將這些大小不同的顆粒分離開?
3、引導幼兒用不同的.方法分離土壤中大小不同的顆粒。
(1)看一看:桌上有些什么工具?
(2)想一想:可以怎么用?
(3)做一做:幼兒在舒緩的音樂中,分成三組,分別用小勺、篩子和水來分離土壤的大小顆粒。
(4)說一說:引導幼兒講述自己的操作方法與步驟。
(5)比一比:哪種方法最好?為什么?引導幼兒從操作完成速度及質量方面進行比較。
4、引導幼兒思考用什么辦法探索土壤中里看不見的東西。
(1)引導幼兒討論:土壤里還有什么看不見的秘密?
(2)想一想:怎樣讓土壤里的這些秘密都顯示在我們的面前?
(3)試一試:提供水和紙巾,鼓勵幼兒探索土壤中的秘密。重點引導幼兒觀察變化,想一想,為什么會這樣?
5、師幼討論:土壤里還有什么秘密?怎樣發現這些秘密?
活動反思:
根據大班幼兒思想活躍,興趣廣泛,對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特別感興趣。所以選擇了—植物的家園“土壤”這一課題。意在讓幼兒通過操作實驗活動,初步植物生長離不開陽光、土壤。重點了解土壤中有水、空氣、肥料,一般植物生長離不開土壤。培養幼兒觀察事物、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體驗科學活動的樂趣。
大班科學教案40
活動目標:
1.了解蠟燭燃燒的原理以及空氣助燃的特性。
2.能積極探索并仔細觀察、記錄蠟燭在不同情況下燃燒的.情況。
適合年齡:
大班
活動材料:
1.每組大小相同廣口玻璃瓶兩個和大小不同的廣口玻璃瓶1個。
2.每組大小、粗細相同的蠟燭兩根和大小粗細不同的蠟燭兩根。
3.記錄卡、筆等。
活動玩法:
1.點燃一支蠟燭,然后在上面罩上一個玻璃瓶,猜猜會有什么現象發生?并記錄結果。
2.點燃兩根相同的蠟燭,然后分別罩上大小不同的玻璃瓶,觀察會有什么現象發生?是大瓶子的蠟燭先熄滅還是小瓶子里的蠟燭先熄滅,并記錄。
3.幼兒動手點燃粗、細不用的蠟燭,同時罩上一樣大小的玻璃瓶,觀察會有什么現象發生?是粗蠟燭先熄滅,還是細小的蠟燭先熄滅?記錄結果。
大班科學教案41
活動目標
1.了解冰融化的過程。
2.在探究的過程中學會從多角度解決問題。
3.學習運用比較的方法在操作中發現問題、獲取經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兩塊大小一樣的冰塊,托盤,每人一塊冰(里面凍有一個小禮物)記錄卡每人一張,筆,毛巾,缸子,熱水,溫水,涼水,棉被,酒精燈,小錘等工具。
活動過程
1.引發問題,激發幼兒探索的欲望。
(1)用什么方法能讓冰塊慢點化?
師:小朋友們你們看老師這有一塊冰,我不想讓這塊冰融化,請小朋友們幫老師想想辦法。
(2)討論用一種記號,記錄下自己想到的方法。
請小朋友們把你想到的方法記到你的紙上。
幼兒可以展開討論,互相交流一下自己想到的方法。
2.在操作中去驗證自己的猜想。
(1)師:小朋友們你們看老師給你們準備了好多的材料,請你們用這些材料試一試,看看哪個小朋友的冰融化的最慢?并把你使用的方法記錄下來。
幼:老師我用被子蓋起來它就不化了。
老師我把它放進冰箱里他也不化了。老師我把它放進了涼水里。 ······
(2)總結哪種材料使冰化的慢一些。
請幼兒比一比剩下的冰,講講使用的方法,就知道使用哪種操作材料融化的慢了。
3.提出新問題:用什么方法使冰化的快一點。
(1)師:老師這又有一塊冰請小朋友們想一想怎樣使冰化的快一些?請小朋友們用周圍的材料試一試。
幼:老師我把它放在熱水里,冰變小了。
師:小朋友們你們看老師給你們準備了好多的材料,請你們用這些材料試一試,看看哪個小朋友的冰融化的最慢?并把你使用的方法記錄下來。
幼:老師我用被子蓋起來它就不化了。
老師我把它放進冰箱里他也不化了。
老師我把它放進了涼水里。 ······
(2)總結哪種材料使冰化的慢一些。
請幼兒比一比剩下的冰,講講使用的方法,就知道使用哪種操作材料融化的慢了。
3.提出新問題:用什么方法使冰化的快一點。
(1)師:老師這又有一塊冰請小朋友們想一想怎樣使冰化的快一些?請小朋友們用周圍的材料試一試。
幼:老師我把它放在熱水里,冰變小了。
老師我把它放在暖氣上,冰都化了,變成水了。
老師我把它砸碎了,放在水里冰不見了,變成了水。 ······
(2)請幼兒比一比誰的冰最小,講講它的融化方法。總結出冰化的快的方法。
(3)通過比較,讓幼兒學會幾種使冰融化的快的方法及保存冰塊的方法,使幼兒學會探索的方法。
4.玩游戲:冰中取物。
師:小朋友們我們來玩個游戲好嗎?老師帶來了好多的小禮物,藏在冰里了,請小朋友們用你剛才學過的方法,把禮物取出來,看看哪個小朋友最先拿到禮物。
好,預備——開始。
幼兒開始進行操作,教師巡回指導,提醒幼兒使用熱水以及操作工具時注意安全,如果水灑了提醒幼兒及時地用抹布清理干凈。
(幼兒開始了自己的探索,都想第一個把禮物取出了,有的幼兒就很快想到了剛才使用過的方法,有的'小朋友把冰放在暖氣上,靜靜的等待冰的融化過程,一點也不羨慕別人,就在專注自己的融化過程。
取到小禮物的小朋友可以互相欣賞一下小禮物,并向小伙伴講講自己是怎樣取到小禮物的。
活動延伸
和日常生活結合起來,請幼兒講講在生活中是怎樣儲藏冰糕及融化冷凍食品的,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
活動反思
活動目標和內容的設計,接近孩子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能力,順應了孩子們的需求和興趣,所以孩子們樂于參與。活動材料的準備充分,符合目標的需要,特別是活動前,將孩子的小禮物凍于一大塊冰中,增強了孩子主動探究的愿望和積極性。整個活動的指導,教師遵循了科學活動的新理念:幼兒是主角,他們按照自己設計的思路進行大膽的、主動的嘗試與探究;教師則更多的是鼓勵、關注、等待與支持。
大班科學教案42
活動目標:
1.探索力作用于蛋殼凹面、凸面出現的不同現象。
2.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較大力的現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3.學習用語言描述、簡單統計等方法來表述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結果。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幼兒操作材料:
①個人材料:1/2的雞蛋殼(洗凈晾干)4~5只,約15厘米長削好的鉛筆一支,直徑約4.5厘米、高約2厘米的透明膠帶紙圈1個,直徑約1.2厘米、高約20厘米的粗吸管1根(管腔略大于鉛筆)。
②分組操作材料:大河、小河模型各一,23厘米×9.5厘米的長方形卡紙2張,“小積木”20塊(每塊由兩枚陸軍棋粘合而成),記號筆1支。
2.教師操作材料:
①“小雞出殼”桌面教具一套(制作方法附后)。
②演示材料:半個海洋球、小盤子、一次性針筒、淺藍色水。
③有關拱橋、隧道、球形屋頂等照片及實物投影儀。
④用卡紙做成的拱形橋洞三個(一大二小,如圖四)。
⑤圖片一張,如圖三。
活動過程:
一、教師設疑激趣,幼兒操作感知
1.結合桌面教具,講述故事《小雞出殼》(附后),引出疑問:到底是誰啄破了蛋殼?
〔評:用桌面牽線教具和故事中小雞姐妹的對話引出課題,使幼兒置身于有趣的童話世界之中,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啟發幼兒用鉛筆筆尖模擬小雞的尖嘴巴“啄”蛋殼,尋求答案。
①什么東西比較像小雞的尖嘴巴?
②幼兒模擬操作,得出“雞妹妹用尖嘴巴啄破蛋殼”的結論。
〔評:教師巧妙地啟發幼兒用筆尖模擬小雞的尖嘴巴,使幼兒體驗到解決問題、發現答案的愉悅感。〕
3.引導幼兒探索相同的力分別作用于蛋殼的凹、凸面而出現的不同現象。
①雞姐姐不服氣,說剛才用的力不一樣,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讓鉛筆掉下去的力差不多大小呢?
②幼兒簡短討論后,教師引導幼兒借助吸管和膠帶紙圈再次操作(方法如圖一),結果發現雞妹妹確實是用尖嘴巴啄破蛋殼的。
〔評:此處吸管的運用相當精彩,它既控制了筆尖下落的高度,又控制了筆尖的落點,避免幼兒產生蛋殼不破是因為“筆尖滑走”的誤解,體現了教師在設計科學活動時的嚴謹態度。〕
二、教師演示解惑,幼兒初知原理
1.小小蛋殼真奇妙,這么放不容易碎,而這樣放就很容易碎,這里面有什么奧秘呢?(幼兒簡短討論。)
2.請幼兒觀看教師的實驗演示,發現“力的分散”現象。提問:我把針筒里流下的藍色水比作鉛筆掉下去的力,把半個海洋球比作蛋殼,請大家看看水落到“蛋殼”上怎么樣了?(教師操作演示,如圖二。)
〔評:教師將無形的“力”用有色的“水”來替代,把抽象的、隱性的“力”轉化為具體的、顯性的“水”,成功地突破了“力的分散”現象這一學習難點。〕
3.教師邊借助圖示(如圖三),邊用有趣的語言小結“薄殼結構原理”。
〔評:將幼兒零散的感性經驗歸納并上升為圖示符號的表述,既簡明扼要,又為下一環節“遷移應用”作了很好的鋪墊。同時,它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明白:許多事物可以用簡明的.符號、文字來說明。〕
三、教師引導遷移,幼兒運用經驗
1.教師指著圖示上的“⌒”,提問:這個拱形像什么?你在生活中有沒有見過這樣形狀的物體?
2.運用實物投影儀和照片,向幼兒介紹生活中的拱橋、球形屋頂、隧道等建筑物,知道這些都是蛋殼的奧秘在生活中的應用。
〔評:經驗的遷移運用是一個難點,教師從引導幼兒想像到展示實物,并運用經驗去解釋生活中的現象,揭示了科學社會化、科學生活化的內涵。〕
四、教師激勵探索,幼兒比較統計
1.請幼兒分別在與“小河”上建筑一座不同弧度的拱橋,嘗試橋面中央最多能放幾塊積木,并將結果記錄到表格中。
〔評:“造橋”把活動推向了高潮。幼兒在“造橋”過程中,不僅學習了統計、測量方法,而且獲得了與同伴成功合作的體驗。〕
2.引導幼兒結合記錄,比較、分析兩種拱橋的利弊,發現新的問題。
①哪座橋比較牢?它有什么不方便?(太陡、費力。)
②這座比較平的拱橋雖然不太牢,但它有什么好處?(方便。)怎樣使這座橋也變得牢固起來?
〔評:這一環節主要是為了引導幼兒進一步探索弧度與承重的關系,發現新問題,從而使幼兒的探索活動更具遞進性。〕
③幼兒討論后,教師再次運用“薄殼結構原理”在其中一座“拱橋”下放入三個“橋洞”(如圖四),并請幼兒數一數上面能壓多少積木。
活動延伸:
1.讓幼兒通過圖片、投影觀察各種現代橋梁的建造方法,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
2.引導幼兒繼續關注“薄殼結構原理”在生活中的應用情況。
附:
“薄殼結構原理”簡介當力作用于蛋殼凸面時,力會沿著蛋殼表面四處分散,因此蛋殼就能承受較大的力,不易破碎;相反,當力作用于蛋殼凹面時,力就會集中于一點,蛋殼受到的力較大,容易破碎。
故事《小雞出殼》及桌面教具操作方法“嘰嘰嘰,我是雞姐姐。我的雞妹妹怎么還不出殼呀?還是讓我去幫幫她吧!”雞姐姐用她的尖嘴巴去啄蛋殼,“篤篤篤、篤篤篤”(拉動牽線,使雞姐姐從草叢后“走”到蛋殼邊),啄著啄著,忽然蛋殼裂開了!(輕拉半邊蛋殼的牽線使蛋殼裂開)從里邊走出了可愛的雞妹妹。(拉動牽線使之從蛋殼后移至雞姐姐邊上。)雞姐姐高興地對雞妹妹說:“妹妹!妹妹!是我幫你啄破了蛋殼,你還不快謝謝我?”可雞妹妹卻并不高興:“誰要你幫忙,剛才是我自己啄破蛋殼的!” “不對!是我幫你啄破的!”(雙手同時拉線。) “不對!是我自己啄破的!”(雙手同時拉線。) “不對!不對!不對……” “不是!不是!不是……”她倆吵個不停,小朋友,請你評評理,到底是誰啄破了蛋殼?
教具制作方法簡介
雞姐姐和雞妹妹制作方法:
用硬卡紙雙面立體制作,底部粘上透明尼龍線作為牽線(如圖五)。
蛋殼制作方法:
①在大半蛋殼背面粘上積木,并將積木底部與演示臺面(如圖六)粘合固定。
②在小半蛋殼外粘上牽線,使之拉開后可以在桌面上搖動,不會倒下。
③用雙面膠輕連兩邊蛋殼(如圖七)。
活動反思:
大班幼兒已有較強烈的尋求問題答案的意愿,但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原有的經驗會受到挑戰。要解決這個問題,老師就要尋找合適的媒介物來成為連接幼兒原有水平與潛在能力之間的橋梁。在該活動中,教師巧妙地借助了蛋殼這樣一個幼兒熟悉的物品,利用蛋殼凸面受力和拱橋橋面受力原理相同的特點,讓幼兒把在蛋殼受力實驗中獲得的經驗自然地遷移到拱橋上去,從而弄清拱橋受力大的原因。
大班科學教案43
教學目標:
1.認識電腦,初步了解電腦的組成部分。
2.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3.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教學準備:
電腦及相關卡片
教學過程:
1.計算機的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作用。
鍵盤,小朋友,我們今天請來了電腦家庭的許多成員,請你找一找,有很多按鍵的東西叫什么名字呢?它叫鍵盤,我們可以用它來輸入命令、文字或圖形。
鼠標,你們猜一猜鼠標是哪一個?為什么我們把它叫做鼠標呢? (因為它長得像老鼠,還拖著長長的尾巴。你們看,它正在鼠標墊上學習溜冰呢!)
找一找鼠標上有幾個按鍵呢?鼠標有兩個或三個按鍵,左邊的按鍵,我們稱為鼠標左鍵;右邊的按鍵,我們稱為鼠標右鍵。現在有的鼠標上面還帶有滑輪,使用滾動的滑輪,會使屏幕快速地上下移動、翻頁。你們看,多方便呀!
顯示器,小朋友,看一看這是什么?小朋友要是不認識它,一定會以為它是電視機吧。它可不叫電視機,它叫顯示器,可以顯示我們用鍵盤或鼠標輸入電腦的各種圖形、文字或符號。
主機,主機就是那個外表看起來像大鐵盒一樣的東西。主機是電腦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像我們人腦一樣,負責思考、處理各種各樣的信息,包括處理一些聲音、圖像、文字等。主機里裝著許多重要的硬件。因為主機里的東西太重要了,所以平常我們才會用一個大鐵盒子把它們罩起來,以保護它們的安全。當然,我們要想使用計算機,還必須打開主機上的電源開關。
音箱,音箱是用來做什么的呢?對了,是放出聲音的。計算機可神奇了,不僅可以讓小朋友看到美麗的圖片,還能播送悅耳動聽的音樂呢。但是要想讓計算機發出美妙的音樂,還需要給計算機加上一片聲卡喲。
打印機,小朋友想知道它是干什么的嗎?它叫什么名字呢?它就是我們常說的打印機。打印機可神奇了,小朋友在計算機上畫的作品想把它印到紙上怎么辦呢?對了,我們可以找打印機來幫忙。
2.請小朋友跟計算機交個朋友吧。用你們的小手敲敲鍵盤、摸摸鼠標,認識電腦大家族的成員們。
教學延伸:
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談一談,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設備與電腦有著密切的`關系,如:數碼照相機、數碼攝像機、手機、數碼錄音機等。使幼兒了解,科技日新月異,科技產品、電子產品在人們生活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一活動可以在幼兒園中班或大班中進行。
教學反思:
新《綱要》強調:“科學教育應密切結合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因此,我以幼兒的科學教學為切入點,嘗試了通過生活化的幼兒科學教育。在活動設計和組織實施中,我也遵循了綱要中的多種原則。在本活動中,我以談話導入,調動了幼兒已有的經驗,激發了幼兒活動的興趣。
【大班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大班科學教案:浮起的雞蛋_大班科學教案06-29
大班科學教案:談感覺_大班科學教案07-07
大班科學教案:有趣的蛋_大班科學教案07-11
大班科學教案:學吹泡泡_大班科學教案06-29
大班科學教案:大力紙橋_大班科學教案07-13
大班科學教案:牽牛花_大班科學教案07-06
大班科學教案:物體間的空隙_大班科學教案07-07
大班下科學教案01-30
大班神奇的科學教案01-22
大班優秀科學教案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