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中班科學教案模板集錦10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班科學教案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班科學教案 篇1
設計意圖
《指南》中提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索欲望,培養探究能力。充分尊重和保護其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中班幼兒好奇心強,喜歡問“為什么”,通過這次實驗教學,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對實驗探究的的興趣,學習使用實驗記錄表。
活動目標
1.在操作實驗中了解不同材質的吸水現象。
2.能參與操作,并將實驗結果記錄下來。
3.培養探索興趣。
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實驗操作讓幼兒知道不同材質的.物質吸水性是不同的。
難點:通過操作得出實驗結果并使用實驗記錄表記錄下來。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衛生紙、普通A4紙、海綿、布條、木頭、小石子、泡沫和若干個裝著水的小水桶,記錄表。
經驗準備:中班幼兒具備動手操作能力,在老師的指導幫助下可以完成實驗操作。
活動過程
一、實驗導入,激發幼兒的興趣
將水桶放在桌子上,手拿著海綿放進水桶里,將海綿撈出來后,擠一擠,有水流出來。請幼兒仔細觀察思考,為什么海綿里會流出水?
幼:水被海綿吃掉了,用手擠一擠又擠出來了。
師:沒錯,水被海綿吸走了,老師用手擠又把它擠出來了。這就說明了海綿可以吸水。
二、討論生活中哪些材料可以吸水。
師:剛才我們發現海綿可以吸水,現在請大家開動腦筋,想一想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可以吸水?
A:衛生紙
B:普通A4紙
C:衣服
師:小朋友們說了好幾種可以吸水的材料,今天,老師也準備了一些材料,但是不知道它們能不能吸水,我們來測試一下吧。
(教師將準備好的材料放在桌子上,幼兒分組,領取實驗材料和小水桶以及觀察記錄表)
三、幼兒操作實驗
1.介紹實驗材料及要求
師:大家都領好材料了,我們先看看這些材料都是些什么呢?
幼:衛生紙、普通A4紙、布條、木頭、小石子、塑料、泡沫。
師:在實驗過程中,請大家把實驗的材料放在水桶里沾一下,然后拿出來,擠一擠。根據你看到的現象,把它是否吸水記錄在實驗記錄表上,在實驗過程中請保持桌面的整潔。
2.教師示范實驗及觀察記錄表的使用
師:(展示水桶,衛生紙)大家看,我們把衛生紙拿好放進水桶里沾一下,立刻拿出來,擠一擠,擠出很多水。我們發現衛生紙全濕透了,而且能擠出水。然后我們在記錄表中畫著衛生紙的地方下面空格里打勾√。
幼兒小組合作完成實驗,記錄實驗結果。
3.邀請個別小組介紹實驗結果。
幼:我們發現衛生紙、A4紙、布條都可以吸水,還能擠出水,木頭、小石子、塑料、泡沫不能吸水,也擠不出水。
四、教師實驗驗證
師:小朋友的實驗做完了,還得出了結論。那接下來,就請大家和老師一起來驗證一下,看你們的操作結果正確嗎?
(教師操作驗證,并記錄結果,與幼兒一起分享操作結果)
教師小結:在實驗中,我們發現衛生紙、A4紙、布條吸水,而且能擠出水,其中衛生紙的吸水速度較快,木頭、小石子、塑料、泡沫不吸水,也擠不出水。在科學上我們把它叫做毛細現象。這些吸水的東西表面都有我們肉眼看不見的毛細管,當我們把它放到水里的時候,它就會像小魚一樣張開小嘴拼命吸水,所以它就變濕了,我們擠一擠還能擠出水來。
活動總結
科學源于生活,我們所做的只是引導孩子來發現科學,探索科學,并將經驗用到生活中去,讓科學來為我們更好的服務。通過這次的科學吸水小實驗,幼兒可以初步理解并在操作中知道哪些物體吸水,哪些物體不吸水,還能學習將自己的實驗結果記錄下來與大家分享。通過自主的實踐探索,幼兒能夠積極與同伴一起進行探索與發現,在過程中激發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孩子們在快樂中學習科學,在成功中感受快樂。
中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知道各種各樣家鄉的橋以及與人們的關系。
2、感受橋的不同,了解橋的作用,體驗橋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
3、激發幼兒研究橋的興趣。
4、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并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5、探索、發現生活中橋的多樣性及特征。
活動準備:
1、家長幫助孩子一起搜集的關于橋的圖片和模型等,并帶領幼兒參觀附近的橋梁。
2、影像資料(特殊橋的知識介紹,橋的發展史)。
活動過程:
一、參觀“橋”
1、情景導入,幼兒參觀橋的模型。
教師:小朋友們,我們開車去春游好不好?
教師:你們看到了什么呀?這些都是什么橋?(模型中有太湖大橋和高架橋以及九曲橋等)
二、欣賞“橋”
1、提問,激發幼兒的興趣
教師:這是什么橋?你知道它的.名字嗎?它是什么形狀的?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根據幼兒的講述教師出示相應的圖片)
2、教師出示橋的圖片,幼兒欣賞各種各樣的橋。(引導幼兒認識獨木橋、木橋、鐵索橋、拱橋、公路橋、鐵路橋、鋼架橋、斜拉橋、立交橋等。)
三、了解“橋”
1、教師:那這些橋有什么用?(引起幼兒對于橋功能的思考。)
2、教師:為什么有的橋只能通過汽車,有的只能讓人走呢?(通過讓孩子思考討論,知道將橋的功能具體化后可以改善我們現在的交通擁擠的狀況。)
3、幼兒觀看關于橋發展史的PPT,擴大幼兒的視野。豐富幼兒的經驗。
教師:剛才,我們認識了各種各樣的橋,我們古代勞動人民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設計制造了各種各樣的橋梁,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設計師和工人有設計造出了各種現代橋梁,我們一起來看看橋是怎樣發展的?
4、教師小結:我們的橋幫助我們改善了交通狀況,讓我們不同地方的人聯系更方便,而且也美化了我們的環境。
四、設計“橋”
1、教師:橋美化了我們的環境,你想不想來設計一座漂亮的橋呢?請個別幼兒說說自己想設計什么樣的橋?
2、繪畫:家鄉的橋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開展得意成功,主要依賴與家長的合作,家庭資源的充分利用,真正體現了家長是我們教育工作的重要合作伙伴。在活動之前,家長帶領孩子參觀了家鄉的橋,給家鄉的橋攝像,同時還和孩子一起搜集橋的圖片,制作橋的模型,無形中孩子對橋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綱要》中也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以后,我們將繼續合理開發利用各種家庭資源,同時也注重家庭教育的指導,以促進家園的互動,使每個孩子富有個性的發展。
小百科:橋是一種用來跨越障礙的大型構造物。確切的說是用來將交通路線 (如道路、鐵路、水道等)或者其他設施 (如管道、電纜等)跨越天然障礙 (如河流、海峽、峽谷等)或人工障礙 (高速公路、鐵路線)的構造物。
中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培養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
2、發展求新求異思維。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細繩、橡筋圈、回形針、膠泥、白紙每人一張
活動過程:
(一)引起興趣
老師嘗試讓紙立在桌上失敗,激發幼兒動手的.興趣。
(二)幼兒操作
1、老師重點觀察幼兒操作情況,先鼓勵幼兒用桌上老師提供的材料幫助紙立起來,看誰用的方法多,而且和別人不一樣。
2、啟發幼兒不用任何輔助材料讓紙立起來,同樣要用又新又多的方法。
(三)結束部份
1、幼兒講解演示自己的方法,與同伴交流。
2、老師總結:一張紙能立起來,其中包含了很多科學道理,隨著我們不斷學習和長大,我們就會明白,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去探索更多的科學奧秘。
中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意圖:
春天天氣干燥,許多幼兒由于不愛吃蔬菜,經常會流鼻血、便秘,同時在幼兒午餐時,我們也觀察到幼兒不太愛吃芹菜。為了讓幼兒對芹菜的外形特征及功用有一個整體的概念、為了培養幼兒養成愛吃芹菜的好習慣,我們選擇了《好吃的芹菜》這個活動。
活動目標:
1、運用多種感官感知芹菜的外形特征,體驗操作的樂趣。
2、初步了解芹菜對人體的好處。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人手一棵芹菜,三盤洗燙切好的'芹菜。
2、醬油、醋、糖等調味料若干,小碗、小勺人手一個
3、錄像片:幼兒大便很痛苦的樣子
活動過程:
1、出示芹菜,引起幼兒觀察、認識芹菜的興趣。
提問:(1)芹菜象什么?
(2)聞一聞、看一看、摸一摸,你發現了什么?(幫助幼兒認識芹菜的根莖葉)
2、了解吃芹菜的好處。
(1)看錄像,提問:錄像里說了一件什么事?(幫助幼兒了解吃芹菜的好處)
(2)請幼兒在芹菜的莖中尋找能幫助大家消化食物的纖維。
小結:芹菜是一種粗纖維的蔬菜,可以幫助我們消化食物,使我們大便通暢,芹菜還有藥用價值,可以治很多種病,芹菜全身都是寶。
3、了解芹菜的多種吃法,自己動手涼拌芹菜。
中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透過猜猜、看看,比較黃豆、赤豆、綠豆,并說說其特征及用途。
2、了解、認識各種豆類食品,激發幼兒喜歡吃豆類食品。
活動準備:
1、幼兒人手一個豆罐(黃豆、赤豆或綠豆)。
2、相對應的豆制品及照片。
3、豆寶寶介紹自己的豆制品的錄音。
活動過程:
1、激發興趣。
(1)幼兒搖搖、聽聽、猜猜豆寶寶。
師:“這天,我們那里有很多的豆寶寶,你們愿意和它們一齊玩嗎?”
幼齊:愿意。
師:“那好,我們輕輕把小椅子下面的豆罐罐拿起來,請你輕輕地搖一搖、聽一聽、猜一猜里面藏了哪位豆寶寶?”(幼兒自由交流)
(2)幼兒打開罐子,看看里面到底藏了哪種豆寶寶?
幼A:黃豆。
幼B:紅豆。
幼C:我的是綠豆。
(評析:在這一環節中,孩子們透過搖搖、聽聽、猜猜,一下子激起了他們的興趣,把他們引入了活動中,為下面的活動作了鋪墊。)
2、自由探索。
(1)聽聽、看看、說說三種豆寶寶的不同。
師:“老師這邊也有三個豆罐子,我來搖一搖,你們聽聽會發現什么小秘密?它們發出的聲音一樣嗎?”
幼齊:不一樣。
師:“為什么發出不一樣的聲音呢?”
幼A:因為里面裝得豆豆不一樣。
幼B:有的豆豆小,有的豆豆大。
幼C:因為有的是綠豆,有的是赤豆。
幼兒自由取出一粒豆寶寶,看看長得怎樣樣的?和旁邊的小朋友的比比,看看是不是一樣的?
師:“看看你的豆豆是長得怎樣樣的?和你好朋友的有什么不一樣啊?”
幼A:我的豆豆是紅色的。
幼B:我的是綠色的,是綠豆。
幼C:我的是黃豆,比多多的綠豆大。
幼D:我的和米沂的也不一樣的,我的是紅色的,她的是黃色的。
(評析:孩子們在簡單愉快地氛圍中自由探索、自由討論,透過和好朋友的豆豆的比較,發現它們的不同,不是教師一味地灌輸孩子們的知識,是他們自己找到的、自己發現的,因此在此他們也玩得很開心,同時也自己得到了想要的知識。)
(2)送豆寶寶回家。
師:“它們的顏色、大小、形狀不一樣,那把你手里的豆寶寶送到它們的家里去吧!”(幼兒根據豆豆的標記送它們回家。)
(3)幼兒討論:你喜歡哪種豆寶寶?為什么?
幼A:我喜歡黃豆寶寶,它能夠變成豆腐吃的。
幼B:我喜歡綠豆寶寶,我吃過的。
師:“對,豆寶寶的本領可大了,它能做成很多好吃的食品。此刻,我們就去參加一個豆制品展覽會,看看你喜歡的豆寶寶變成了什么?”
3、幼兒交流討論:
(1)你喜歡的豆寶寶變成了什么?
幼A:我的變成了豆腐。
幼B:黃豆寶寶變成了豆漿。
幼C:我的是綠豆湯,是綠豆寶寶變的。
幼D:豆沙是紅豆寶寶變的。
(評析:透過這一環節,發現孩子們的生活經驗還是很豐富的,在家常見的.、常吃的一些豆制品還是能夠認出來的。孩子們選取自己喜歡的食品,發揮了他們的自主性,同時激發了他們的興趣。)
(2)把豆制品送到相應的豆寶寶那里。
(3)看照片,請豆寶寶檢查。(聽錄音)
(評析:孩子們自由選取,并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自由送它們回家,再看照片、聽錄音讓孩子們自己檢查、自己發現錯誤,以他們為中心,提高他們的參與性,同時在集中注意力看聽時,對豆制品已經有了必須的認識。)
4、小結:小朋友們真棒,豆寶寶很開心,要謝謝你們。豆寶寶不僅僅能夠做這么多好吃的食品,而且都有豐富的營養價值,所以我們要多吃、常吃豆制品,讓我們身體長得棒棒的!
活動評析:本次活動采用農村特有的資源:黃豆、赤豆、綠豆,這三種豆也是孩子們常見的、比較熟悉的,較為他們理解。在活動中,讓孩子們搖搖豆罐、聽聽聲音、猜猜豆豆,一系列的自由探索,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也激起了他們的興趣。讓孩子們在簡單、愉快地氛圍中,不僅僅掌握了一些豆豆的特征和用途,還明白了它們所做成的相應的豆制品,發揮了他們在活動中的主動性,以孩子為中心,自主性有了必須的提高。
中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筍,讓幼兒了解其外形特征
2、知道筍有營養,喜歡吃筍
活動準備:
筍若干(數量與幼兒人數相同)
各種筍制品,筷子一雙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猜謎語:“頭戴尖尖帽,身穿節節衣,年年春天里,出土笑嘻嘻”
2、出示筍“小朋友真聰明,一下就猜到了,那我們今天就來認識一下筍”
二、幼兒通過看、摸、聞,了解筍的外形特征
1、分發筍
2、觀察筍的外形特征
問題:“筍的形狀是什么樣的`,像什么?”
“筍有哪些部分?”
“ 筍是什么顏色?”
“讓我們剝開筍的衣服,看看里面是什么樣的,顏色又是什么樣的,聞起來的味道和穿衣服時聞到的一樣嗎?”
3、教師小結
三、品嘗筍制品
1、了解筍的用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鈣、鐵等,營養價值高,能做菜又能做配料。
2、出示筍制品讓幼兒認識,并讓幼兒品嘗。
3、教育幼兒吃飯不能挑食,多吃蔬菜身體才能長得好。
延伸活動:
把筍殼按從大到小的順序套起來。
中班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欣賞故事表演,從中感知、理解二等分。
2.在進行二等分的過程中,引導幼兒初步嘗試運用尺子進行簡單測量。
活動準備:
頭飾(狐貍一個、狗熊兩個),點心一塊,紙制圖形若干(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尺子,剪刀等。
活動過程:
1.三位教師表演故事《狡猾狐貍分蛋糕》,請幼兒觀看,激發幼兒二等分的.興趣。
2.幼兒運用紙制圖形進行二等分。
(1)教師繼續引用故事情節,引領幼兒熟悉操作材料,明白操作意圖。
(2)幼兒自由進行操作。教師分別觀察、引導。
(3)在幼兒等分成功的基礎上,引導幼兒進行不同的,分的方法的嘗試(撕、剪、裁、彈)鼓勵幼兒進行多次二等分。
3.在進行二等分的過程中,引導幼兒初步嘗試運用尺子進行簡單測量。
4.鼓勵幼兒請教觀摩教師尺子的使用方法,隨意選擇活動室的物品進行簡單測量。
5.在幼兒充分嘗試后,活動以狐貍認輸自然結束。
中班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親近與觀察小螃蟹,激發幼兒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
2、通過觀察螃蟹,發現螃蟹的顯著特征、了解螃蟹的生活習性。
3、鼓勵幼兒運用多種表征方式大膽表現螃蟹。
4、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樂于探索、交流與分享。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觀察螃蟹,發現螃蟹的顯著特征、了解螃蟹的生活習性。
難點:鼓勵幼兒運用多種表征方式大膽表現螃蟹。
活動準備
1、每組螃蟹一只,水盆一個;
2、吸管若干,各種廢舊材料;
3、背景圖畫一幅;
4、《小螃蟹生活習性》的錄音。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今天,老師請來了一位朋友,你們想和它見面嗎?它要給小朋友出個謎語:“兩只大鉗會夾人,走起路來橫又橫,水中身穿青灰衣,盤中變成紅色衣,是誰呀?
二、基本部分
(一)說一說
你能說說螃蟹是什么樣的嗎?大家說了很多,讓我們來親眼看看這位朋友究竟是什么樣的?
(二)看一看
1、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
提出觀察要求:用吸管去碰碰螃蟹,不用手去觸摸螃蟹,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同伴。
(1)螃蟹的身體是怎樣的?身上有什么?
(2)螃蟹的衣服是什么顏色的?身體的反面呢?
(3)螃蟹是怎樣爬?
2、觀察螃蟹的圖片,引導幼兒發現、指出其中的錯誤。
“我們剛才看到圖片上的螃蟹不是少了腿就是少了鉗子,那我們現在來組合一只完整的螃蟹。”
教師根據幼兒的講述依次拼出螃蟹的身體。
3、聽一聽
提問:螃蟹的家在哪里?螃蟹喜歡吃什么?
4、操作活動
引導幼兒通過拼粘、涂色的方法表征螃蟹。
教師和幼兒共同檢查制作的.螃蟹,鞏固對螃蟹的認識。
三、結束部分
將制作的螃蟹掛在身上,在海浪的音樂聲中進行表演。
教學反思
《小螃蟹》是一節科學活動,在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一個寬松、愉悅、平等、自由的平臺,幼兒充分運用各種感官感知螃蟹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性,整個活動中幼兒都在自主探究、都在“玩中學”,活動氣氛很活躍。通過觀察、講述、表征的過程,幼兒對螃蟹的外形特征及生活習性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活動的成功之處在于:一、活動的設計遵循幼兒認知的特點,從猜謎語、觀察螃蟹、講述發現、糾正錯誤、表征幾個環節中,層層遞進,讓幼兒充分運用各種感官來進行認知。二、“以音代物”,孩子對螃蟹的生活環境的了解較少,而且這一環節也不宜表現,給幼兒提供一個聽“小螃蟹”自述的環境,并通過提線紙偶進行表演,讓幼兒能在近似環境中感受,從而了解螃蟹的生活習性。三、將原來的在紙上給螃蟹涂色改為在小的一次性餐盤中涂色,這樣可以減小幼兒涂色的難度,從而更多關注螃蟹的特征。
中班科學教案 篇9
活動由來及設計思路:
幼兒用各種各樣的立體物(積木、紙盒、酸奶盒)粘在動物卡片后面,使“小動物”能在建構區站起來。但這樣特別占地,積木搭建的地方就小多了。怎么辦呢?我想如果不用這些占地的立體物做支撐,想辦法讓幼兒畫的動物卡片立起來,就解決了空間擁擠的問題了。而且讓“動物卡片立起來”,內涵關鍵經驗——支撐、平衡,很具有探究性。我們班幼兒做過立體相框,是有一定經驗,所以我想引導幼兒使用紙制品來做動物卡片的支架,既豐富了建筑區的材料,又解決了空問問題,更重要的是讓幼兒通過探究使物體立起來的方法,發展幼兒大膽的想象力,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使用剪、折、粘、貼多種技能,探究平面紙制品立體化的方法。
2、培養幼兒根據自己的創想,大膽創造的能力。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幼兒畫好的各種動物多個,各種材質的紙(皺紋紙、瓦楞紙、電光紙、彩色復印紙、軟泡沫紙、宣紙、紙盒紙、牛奶袋紙),大森林的立體背景,膠棒,剪刀,膠條等。
2、經驗準備:在教室環境中擺放幾種立體物,相框等。
重點、難點:
重點:啟發幼兒探究“動物”立起來的幾種方法。
難點:找到使紙卡片平衡的支撐點。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討論:怎樣讓小動物“站”起來。
教師:看黃老師帶了什么?(出示做好的大森林。)
幼兒:我們做的建筑區的大森林。
教師:在這個大森林里,小動物很想站起來看一看外面的景色,如果用托盤里的這些紙材料,你能有什么辦法讓動物站起來?
幼兒1:用紙在動物的后面做一根棍,就像相片似的做一個架子。
幼兒2:做一個圓的筒,動物粘在后面。
幼兒3:用奶袋紙卷一個棍。
幼兒4:做許多的支架,粘在動物身上。
幼兒5:把紙卷成一個桶,上面剪一個洞再把動物插上面。
教師:小朋友方法真多,一會兒你們可以用不同的'紙來試一試,想辦法讓小動物們站起來,然后把站起來的動物擺在大森林中。看看誰做的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樣,用的方法最多。
2、探究讓小“動物”站起來的多種方法。
幼兒獨立操作,教師提供多種材質的紙張,觀察幼兒使用的方法,給予不同程度的幫助。
場景一:
幼兒1在一個已經做好的圓桶中間,剪了一個洞,然后把一朵小花插了進去,可是由于花的莖太細,總是立不直。
教師:“想想能用什么把它固定住呢?” 幼兒1先用膠棒粘了粘發現效果不好,于是用膠條把花固定住了。“能站起來了,能站起來了”,她邊說邊笑著把作品放在了森林中。
場景二:
幼兒2把軟的泡沫紙卷起來,反復幾次,但都沒成功。
教師:“老師能幫你嗎?”
幼兒2:“我想讓小蛇橫著躺著。”可是軟的泡沫紙多次卷過后,打開時兩邊往上翹。
教師:“你試一試把蛇架在紙上會怎么樣?”
幼兒拿起了剪刀在兩邊上翹的地方一邊剪了一個小口子,這樣蛇正好能夠架在泡沫紙上。
場景三:
幼兒3選擇了牛奶袋紙做材料,把紙剪成一段一段的,然后卷成了一根一根的小棍。在小鴨子的兩邊分別用膠條粘上兩小棍,可是由于小鴨子身體長,站立的時候不穩,她皺著眉頭擺弄了半天。
教師:“看看,小鴨子總是往哪邊倒呢?”
幼兒3:“往后倒。”
教師:“那你想一想怎么辦?” 于是她很快又做了兩個小棍粘在了小鴨子的中間部分,這樣小鴨子就站穩了。
3、分享:讓小動物“站”起來的不同方法。
(1)向同伴介紹自己的方法。
每個幼兒都用自己的方法使小動物立起來了。
教師:“大森林里站滿了各種各樣的小動物,幼兒快來介紹你是怎么讓這些小動物立起來的呀?”
幼兒1:我做了一個紙棍粘在小老虎的后面,小老虎就立起來了。
幼兒2:我和豆豆的方法一樣,粘在后面兩個棍,就像相框后面那樣。
幼兒3:我在紙筒上挖了一個洞,把小猴子插在里面了。我還做了一個支架,橫著豎著(比畫著)粘。
(2)引導幼兒討論“大家都用了什么方法?哪些方法是一樣的?”
教師:你們想的辦法真多,而且也成功了,你們在做的時候,遇到什么困難了嗎?
幼兒1:我開始用的紙太軟了立不起來,后來換了硬紙就成功了。
幼兒2:我在后面粘了一個小紙棍但老是倒,后來又在旁邊粘了一個就不倒了。
教師拿起作品:趙吳,你告訴小朋友開始時你把小棍粘在哪哪里了?為什么會倒?
趙昊指著小老鼠的一側:我粘這邊了,就往這邊倒。我粘了另一邊,就不倒了。
教師:為什么在兩邊粘就不倒了呢?
幼兒說:因為平衡了。
4、延伸活動:將幼兒制作好的“大森林”擺放到建構區,鼓勵幼兒繼續制作可以立起來的動植物。
個人反思:
1、本次活動其本達到預設目標,使幼兒想象得以實現。在活動中孩子們從始至終都很有興趣,尤其在操作中每一個孩子都興致勃勃,想了一個有一辦法當幼兒看到自己的作品成功的站在了森林里時,更有了制作的興趣。在活動中老師是活動的引導者,幼兒是活動的主體,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幼兒共成功制作了三十多件作品,有七種方法,其中有三種方法是我沒有想到的,比如直接將紙猴子的“腿”向兩邊撇,紙蛇直接插在向兩邊上翹的長條紙上,在一個紙筒上挖洞等方法,孩子的創造性得到了發展。
2、活動中的不足:最后小結時,缺少對幼兒獨特的制作方法給予展示與肯定。
主要內容:
1、教師巧妙的支持促進幼兒發展。表面上看,老師這個活動中指導的語言并不是很多,但老師為幼兒提供的這個活動本身就很有操作性和探究性,幼兒在嘗試讓小動物站起來的過程中,充分調動了原有經驗。老師在幼兒操作的過程中,沒有過多的指導和干涉幼兒,而是在幼兒遇到困難的時候,用提問的方式,來引起幼兒發現自己的問題是什么。比如引導一名幼兒發現支架粘的不平衡,然后幼兒自己來調整。在整個過程中,幼兒的操作特別充分,老師沒有在技能方面幫助幼兒,而是在方法上提示幼兒,教師的支持作用體現很到位。
2、活動源于幼兒的問題,激發幼兒的探究欲望。這個活動的來源,不是教師人為的我要上什么課,就創設或編一個情境,黃老師進行的這個活動就在解決和幼兒一起豐富建筑區中出現的問題,是班級活動的需要,是區域游戲的需要。
3、注重環境的教育功能。老師對幼兒經驗方面的準備是隱性的,好像并沒有過多的讓幼兒說出怎樣才能把小動物立起來,但在環境中展示的立體相框、之前用各種盒子支撐的紙動物,已經為幼兒積累了經驗。這一次幼兒將日常習得的經驗都運用了出來,所以才探究出這么多方法來。
4、活動體現了幼兒的學習品質。幼兒在制作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學習品質特別突出,嚴錦寬的堅持性、豆豆制作方法的獨特性、幼兒在自己進行一個方法后的互相學習……幼兒在短時間內完成了三十多件作品,有七種不同的方法,有的方法連教師都沒有想到。這都是在教師為幼兒提供了適宜的學習任務、創設了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提供了豐富的材料的基礎上才能得以實現。
綜合評析:
根據《綱要》精神幼兒教育活動的內容應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與視野。本次活動來源于幼兒在日常的建筑區游戲中的問題。活動目標明確,重點和難點突出,材料的提供有效支持幼兒完成任務,并為幼兒的動手操作提供了可行性。老師在活動中的觀察和分析適宜,以啟發提問支持、鼓勵幼兒獨立解決
遇到的問題,指導語言非常到位,充分體現了“教師是孩子探究的支持者”的教育觀念。
在黃老師的活動設計思路中,體現了問題意識,在小組教研的討論中,也體現著教師的問題意識。其中徐老師的一個問題“老師引導幼兒說一共有幾種方法時,幼兒并沒有太多的回饋,大家想一想這是為什么呢?”,引導著教師從關注活動的成功一面轉而進一步分析思考存在的問題,調動集體的智慧梳理思路,延伸活動,也使得本次研討活動更有深度和實效。
中班科學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1、學習用放大鏡觀察西瓜蟲,感知西瓜蟲的主要外型特性幾其生活習性。
2、對小蟲子產生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放大鏡、畫紙、筆、塑料透明小瓶若干。
活動過程:
一、談論西瓜蟲
1、教師出示西瓜蟲的圖片,引出話題:
“你們認識西瓜蟲嗎?”“你知道西瓜蟲哪些有趣的事?“你知道西瓜蟲喜歡生活在什么地方?
二、討論怎樣去捉西瓜蟲
1、“幼兒園里什么地方有西瓜蟲?我們到什么樣的地方才能捉到西瓜蟲?
2、“我們捉西瓜蟲需要哪些工具?捉西瓜蟲時需要注意什么?
三、幼兒在園內自由尋找西瓜蟲
1、教師鼓勵幼兒結伴去找西瓜蟲,并提醒幼兒聽到信號就結合。
四、交流捉西瓜蟲的經歷
1、“你們找到西瓜蟲了嗎?怎么發現的?是在哪里找到的?
教師小結:西瓜蟲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濕的地方。
五、觀察西瓜蟲并進行交流
1、引導幼兒借助放大鏡觀察西瓜蟲。
“西瓜蟲這么小,我們能看的清嗎?可以用什么工具讓我們看清它?
2、引導幼兒自由觀察
“你發現了什么?”
3、教師帶領喲額自由觀察
“西瓜蟲的`頭上有什么?是什么樣的?西瓜蟲的身體是什么樣的?(教師可讓幼兒自由說)
六、引導幼兒畫西瓜蟲,并記錄自己的觀察發現
“今天西瓜蟲跟我們一起玩,我們給這位小客人畫個像吧!
幼兒邊觀察,邊畫。
【中班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中班科學教案:認識水_中班科學教案07-05
中班科學教案:會唱歌的杯子_中班科學教案07-19
中班優秀科學教案02-16
中班《夏天》科學教案03-29
中班動物科學教案04-01
中班科學教案11-23
中班科學教案08-19
中班科學教案動物11-06
中班《有趣的肥皂》科學教案01-24
【熱門】中班科學教案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