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科學教案錦集七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學教案7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學教案 篇1
一 教學目標
(一)認清科學與藝術的相同之處
(二)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的含義,語文版《科學與藝術》教學設計。
(三)理解文中例證法及其作用
二 教時安排 2課時
三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1.情境導入
運用多媒體播放李可染的水墨畫“曉陽輻射新學光”和“超弦生萬象”。
2.課前熱身
(1)介紹李政道其人及文章背景
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57)、愛因斯坦科學獎(1957)、法國國立學院布德埃獎章(1969, 1977)、伽利略 伽利萊獎章(1979)、意大利共和國最高騎士勛章(1986)、埃. 馬諾瑞那愛瑞奇科學和平獎(1994) 等。20xx上海科學與藝術展上,李政道做了《科 學 與藝術》的演講。他旁征博引,從李白的《把酒向月》、蘇 軾 的《水 調 歌 頭》, 到 邁 克 爾遜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試驗,普朗克1900年發現的'黑體輻射公式;從科學與藝術對稱和不對稱的表現方式到歐幾里德和非歐空間、超弦理論等方面,對科學和藝術的關系作了精彩 的闡述,初中三年級語文教案《語文版《科學與藝術》教學設計》。
(2)借助課文注釋理解部分詞語
潛意識 嬋娟 共鳴 依賴 奠定
3.合作探究
(1)整體感知
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導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他認為兩者的融合必將促進、加速文化的進展,而且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規律。科學家站在科學的立場看藝術,充分思考和研究后,李政道提出了“藝術與科學”結合的構想。他告訴人們,無論是正在從事科學或藝術事業的人,都要具備創造精神和提高創造力,都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為自己奮斗的目標。這樣我們科學和藝術才會有大的發展。
(2)四邊互動
互動1
逐字逐句地讀懂課文,最好能把一些概括抽象地話,通過理解,在頭腦里形成具體的事物。
互動2
議論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
明確:議論文包含論點、論據、論證三個要素。
論點就是文章所要議論、闡述的觀點,是作者要表達的看法和主張。閱讀議論文,首要的就是尋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論點。
本文的論點是: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互動3
為什么說“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明確:科學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創造
科學教案 篇2
《科學課》三下《冷與熱》單元
杭州市西湖區周浦中心小學 鄭維慶在市科學新課程調研活動中執教
教材說明
教材共3頁,由3個活動組成。
活動一:冷熱不同的水。
這個活動是從學生的生活經歷入手進行本單元學習的。活動分3層:1.用一壺熱水和一瓶冷水倒出四杯不同溫度的水,用觸摸等方法感受冷水和熱水的溫度差異,并結合生活經驗,想出怎樣倒更為合理。例如:使用玻璃杯應先倒冷水再倒熱水,先倒熱水杯子容易炸裂;使用軟塑料杯時也要先倒冷水再倒熱水,否則杯子容易變形。這里還需要學生能用準確的語言描述四杯不同溫度的水:燙水、熱水、溫水和涼水,交流平時觸摸更冷或更熱的水時的感覺。2.按手觸摸的感覺給熱水分類:溫水;不燙手的熱水;燙手的熱水;不能觸摸、一碰就燙傷皮膚的熱水。3.記錄、整理發生燙傷的場合。這個內容需要根據學生的經驗整理,不必強求和教材一致。
活動二:冷水和熱水還有什么不同。
教材是以提出一個新話題的方式轉入這個活動的,試圖以實驗的方式幫助學生變換角度、變換方法去研究冷水和熱水還有什么不同。這個活動分兩層:1.從觀察往冷水和熱水中各滴一滴紅墨水開始,讓學生發現紅墨水在熱水中擴散得快而在冷水中擴散得慢,這里只找不同而不需解決為什么。2.觀察裝有冷水的小塑料袋放入熱水中沉,裝有熱水的小塑料袋放入冷水中浮的事實,并嘗試著做出解釋。
活動三:研究熱水上浮的原因。
這個活動仍以觀察實驗的形式進行。首先提出觀察目標:水在變熱過程中重量是否發生變化;水在變熱過程中體積是否發生變化。然后以實驗展開,用氣球皮蒙住裝滿冷水的試管分別放入冷水和熱水中。學生們會收集到在熱水中氣球皮鼓,冷水中氣球皮凹的事實。教材中天平稱試管的插圖,是解決實驗中水的重量是否變化的提示。通過實驗學生會發現,水在變熱過程中重量沒有變化而是體積發生了變化。水的體積變大是熱水上浮的原因。這一活動還指向了下一個活動目標:對水的體積變化的.觀察。本課時活動內容較多,可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適當增加教學時間。
教學準備
每組4只塑料杯、水槽、開水壺、冷水、小塑料袋、扎好的有水的冷熱試管、天平
教學活動過程
1.引入。
·今天比較熱,而冬天比較冷,我們這單元開始學習冷與熱,大家很熟悉水,就來研究冷水與熱水吧!
2.用觸摸方法感受冷水與熱水的基本差異。
·請幾位同學摸摸冷熱兩杯水,說說觸摸的感覺。
。加點冷水后,熱水溫度會怎樣?
·用一瓶冷水和一壺熱水倒出四杯冷熱不同的水。并把四杯水排成從冷到熱一對整齊的隊伍。
·描述觸摸四杯水的感受,聯系教材開水和冰水的插圖給水分類:燙水、熱水、溫水、涼水、冷水。
P60頁,看看我們平時你什么時候燙到過。
3.冷水和熱水還有什么不同。
·冷水和熱水除了冷熱不同外還有什么不同?能換一種方法來研究嗎?
·在冷水和熱水中各滴一滴紅墨水看看會有什么發現?說明要求
·把裝冷水的小塑料袋放入熱水中,把裝熱水的小塑料袋放入冷水中,又發現了什么?
·怎樣解釋以上現象?提出自己的假設。
4.研究熱水上浮的原因。
·觀察水在變熱過程中重量是否發生變化。
·把裝滿冷水的試管用氣球皮蒙上,并用皮筋扎緊,放入熱水中。發現了什么?放到冷水中,又發現什么?
·交流觀察結果并進行解釋。
5、延伸活動,
玩一個有趣的玩具,會撒尿的小陶俑,課外想想是什么原理呢?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1、能利用統計表記錄并比較塑料與其他材料在性質上的區別。2、對于有關塑料性質的題目,能夠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通過實驗證實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3、能從實驗結果中發現新題目。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能舉例說出人們為了滿足城樓而不斷地研究開發新材料。2、能分別舉出兩個實例說明塑料制品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好處和引起的環境題目。科學知識目標:1、能說出塑料的多種性質,并能用三個以上的實例說明塑料的用途。2、能舉出兩種以上新材料的性質和用途。3、能舉例說出物品的特點與組成該物品材料的性質有關。
教學預備:木尺、塑料尺、塑料杯、熱水、冷水、漏斗、塑料手套、棉布手套
教學過程:
一、引進
塑料是一種用途廣泛的人造材料。找一找我們身邊哪些物品是由塑料制成。
二、活動一:比較塑料尺子和木頭尺子
在書中的表中記錄兩種尺子的特性。
討論用塑料代替木頭有什么優點?有什么不足?
同組比較塑料尺子和木頭尺子
同學記錄
全班交流
三、活動二:塑料杯碰到熱水會怎樣?
提示:分別向塑料杯或礦泉水瓶內裝進冷水和熱水,觀察它們的變化。
學生自己猜測
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
學生交流
四、活動三:戴手套
一只手戴塑料手套,另一只手戴棉布手套,兩只手的感覺一樣嗎?
學生實驗
學生交流
五、學習科學在線——活動四:熟悉新材料
1、熟悉書中先容的新材料
2、談談對新材料的感受
3、你想設計什么樣的新材料?
六、拓展
1、上學期我們曾經做過埋垃圾的實驗,想一想埋的垃圾哪些沒有腐爛?
板書設計: 2、塑 料
塑料的用途
塑料的性質
新材料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能夠通過活動找出人體上可以自由活動的關節;
2.能夠通過多種活動體驗.比較人體上各種關節的多種連接方式;
3. 體會到關節在人體各種運動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認識到人體各部分的結構與功能是緊密聯系并相互適應的;
4.感受人體關節的神奇與巧妙,激發研究人體的興趣。
教學重點:
1.認識關節的運動作用和緩沖作用
2.認識關節類型和運動方式
教學準備:
人體骨骼模型和有關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交流談話,揭示課題
1.圖片出示機器人行走.工作,
觀察:機器人行動起來與我們有什么不同?你知道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2.學生交流介紹。
3.提問:人可以靈活地做各種動作跟我們身上的哪部分結構有很大的關系呢?(揭示課題:關節)
4.談話:關于關節,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認識關節,體驗關節的作用
1.講解:什么是關節?(骨頭與骨頭相連的地方叫關節)
2.講述:人體的支架——骨骼是一個完整的整體。人體由許多塊小骨組成,而不是一塊塊的大骨,每兩塊小骨之間由關節相連。
3.介紹:關節可以分為固定關節和活動關節兩種。身體內的某些關節以某種方式連結后,骨的活動性較小,或是不能運動。我們把這些骨的連接叫做固定關節。頭蓋骨的骨就是由固定關節連結的,連接肋骨和胸骨的也是固定關節。人體內的大多數關節都是活動關節。活動關節使人體能夠進行大幅度的運動。
4.小組活動:活動一下身體,找一找身上有哪些是可以自由活動的`關節,在人體圖上標出來。
5.匯報交流,實踐體驗。
6.小結并設疑:這些可以自由活動的關節有什么作用呢?你能想辦法設計實驗驗證一下嗎?
7.談話:如果這些自由活動的關節不能夠自由活動了,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況呢?分組實驗活動,體驗一下,關節綁住之后做這些動作跟原來比較有什么不一樣?
(1)綁住食指關節——寫字.穿回形針項鏈.把豆子放進小口瓶;
(2)綁住肘關節——系鞋帶、拉拉鏈、寫字;
(3)綁住膝關節——走路、下蹲。
8.匯報實驗結果,交流試驗體驗。
9.小結:如果沒有關節,人體就會像木板一樣僵硬。
三、體驗關節的多種連接方式
1.活動:按要求做各種動作,比較一下,身上的關節所能夠做的動作有什么不同。
2.學生交流匯報。
3.預測:里面的骨頭是怎么連接的?
4.談話:你的預測正確嗎?請閱讀資料:六種常見的自由活動關節。
5.學生交流討論。
6.出示圖片
指導學生觀察骨與骨之間是如何連接的。
7.完成下列各項活動:
(1)轉動你的胳膊;
(2)推開門;
(3)從桌子上拿起一本書;
(4)大幅度甩手;
(5)轉動你的頭;
(6)跪下。
列出完成每一項動作所涉及到的關節的類型。
8.對號入座——找一找身上還有哪些部位的關節分別是這六種常見關節類型。
9.將身體的某個關節固定起來做某件事情,體驗關節的作用。
10.小結:不同的活動關節使人體能以多種方式運動。
四、總結拓展
1.談話: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對關節有了哪些了解?
2.思考:關節還有什么作用?我們應該如何保護我們的關節呢?
3.活動體驗:將你的腳尖踮起,然后迅速將腳跟落下。比較一下,在身體挺直和膝關節彎曲兩種狀態下,做這個活動你的感覺有什么不同?
板書設計:
關節
肩關節 肘關節 腕關節 髖關節 膝關節 踝關節
教后反思:
在《關節》這一課的教學中“人體上有哪些關節”“關節的作用”“關節的保健”等問題,許多學生都沒有認真思考過。這樣便利用有效的提問,揭開關節秘密的欲望,就好比一粒小小的石子,在水中激起了層層漣漪,蕩起了朵朵浪花,將學生的探究激情蕩漾開來,踴躍地投入到探究學習活動之中。在教學中我注重讓學生在經歷中體驗科學,把各種不同的關節固定起來再去做各種事情,通過與平常動作的對比,讓學生體驗關節在人體運動中的作用,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由于教學條件的局限,在教學時可以考慮借助與人體關節具有相似性的動物(轉載于:關節的教學設計科學)的關節來直觀呈現觀察對象,讓學生在直接的觸摸、實踐中增加對關節的認識。
東郭鎮李嶺小學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靜電現象,通過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體帶電,科學教案。
2、帶同種電荷的物體相互排斥,帶異種電荷的物體相互吸引。
3、電荷在電路中持續流動起來可以產生電流。
過程與方法:
根據已有知識,運用邏輯推理,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合理的解釋。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探究身邊科學現象的興趣。
【教學重點】
解釋靜電現象
【教學難點】
認識正負電荷
【教學準備】
一把塑料梳子、碎紙屑、幾個氣球、綁氣球的細線、掛氣球的支架、靜電現象的相關圖片或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體驗靜電現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現象,看老師的表演,問:靠近紙屑,可能會出現什么?
教師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頭發,頭發可能會怎樣?--頭發飄起來了。頭發為什么能飄起來呢?--出示課題:生活中的靜電現象
2、體驗靜電現象
小組實驗:拿出一根經過摩擦過的塑料棒,靠近碎紙屑。發現了什么?--摩擦過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紙屑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塑料棒經過摩擦,產生了靜電,就把紙屑吸起來了。
3、生活中的靜電現象
生活中的靜電現象隨處可見,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認識電荷
1、不一樣的電荷
1)靜電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質之中,為什么我們通常感覺不到物體帶電呢?認識正電荷和負電荷
2)進一步研究靜電現象--小組研討解釋前面的靜電現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頭發,梳子帶負電荷,頭發帶正電荷,互相靠近時產生互相吸引的現象,所以頭發就飄起來了。
3)用一塊羊毛皮反復摩擦充氣乞求的一個側面,將氣球的一個側面靠近頭發,發現了什么?(2人一個小組,一人操作,一人觀察,后互換)小結:兩個摩擦后的物體,有時相互吸引,有時互相排斥,跟我們前面所學的磁鐵的現象類似,同一種電荷(都是正電荷或都是負電荷)互相排斥,不同種電荷(一正電荷和一負電荷)互相吸引。
2、讓電荷流動起來摩擦能使電荷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從而使物體帶上正靜電。帶靜電的物體中的電荷卻不能持續流動。要形成電流就必須使電荷流動起來,需要具備動力,需要形成電路。
板書設計:
生活中的靜電現象
靜電現象:
正電荷、負電荷
電荷能流動起來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通過觀察了解太陽光的組成,知道白光是復色光
2.知道不透明物體的顏色和透明物體的顏色的成因能力培養
3.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 知識遷移和應用概念認識新事物的能力,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科學思想:
通過觀察白光色散實驗,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尊重科學、依靠科學的科學思想.
科學品質:培養學生求實、創新、嚴謹、合作的科學品質
科學方法:指導學生學會實驗探究 觀察分析 比較等方法
[教學重點]
1.光的色散的觀察和分析
2.物體的顏色
[教學難點] 物體的顏色
[教學過程設計]
引 入:觀看彩虹的照片,學生討論彩虹是怎樣形成的?
學 生:是水把光分成七種顏色,形成彩虹
介 紹:1666年,牛頓用三棱鏡將太陽光分成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
1.光的色散
(1)白光是由多種色光混合而成的
(2)單色光:不能再分解的光
復色光:由單色光混合而成的光
2.看不見的光
(1)紅外線(家用電器上的遙控器,可發出紅外線)
(2)紫外線(消毒滅菌,鑒別紙幣的真偽)
3.物體的顏色
書P.24思考題,課前請同學回家做實驗,課堂上討論結果,得出結論
(1)透明物體的顏色是它能透過的.色光的顏色
(2)不透明物體顏色跟被它反射的色光的顏色相同,吸收跟物體顏色不同的色光
(3)物體呈現黑色說明它能吸收各種顏色的光,物體呈現白色,說明它能反射各種顏色的光。
4.三原色
(1)色光的三原色:紅,綠,藍
紅+綠+藍=白
藍+紅=紫
紅+綠=黃
藍+綠=青
(2)顏料的三原色:紅,黃,藍
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題
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初步理解拱形能承受較大的力的現象,并了解其在建筑中的應用。
活動準備:
半個雞蛋殼、鉛筆、粗氣管(長短相同)、一次性杯子一個、針筒一個(注滿有顏色的水)、小量杯(蛋殼)、長條卡紙、小積木若干、記錄表、自繪圖片“小雞出殼”、故事錄音《小雞出殼》、有關拱形的建筑物圖片。
活動過程:
1、設疑激趣:
出示圖片“小雞出殼”,講述故事。
——“到底是誰琢破了蛋殼?”
幼兒動手實踐操作:把鉛筆當做小雞的嘴巴,分別戳在凹面和凸面上,感受相同的力分別作用于凹、凸面是出現的不同現象。
2、演示解惑,初知原理:
教師設疑——“為什么凸的一面不容易破呢?這里面有什么奧秘嗎?”
教師提升幼兒經驗:這個蛋殼是拱形的,當力落到蛋殼上就像水一樣散開了,所以薄薄的蛋殼是不容易破。拱形的蛋殼能承受較大的力。
3、引導遷移:
教師講述——“想不到吧,小小蛋殼里藏了這么多秘密,人們根據蛋殼的原理建造了許多建筑物,你們知道有哪些建筑物是拱形的嗎?”
幼兒回憶《新房子和老房子》中看到的建筑,展開討論。
教師結合幻燈片,講解拱形建筑物、隧道、橋梁、屋頂等圖片,幫助幼兒進一步理解拱形能承受更大的力。
重點介紹拱形橋,引導幼兒理解拱形的橋面能承受更大的'壓力。
4、激勵探索,變通思維:
教師提供材料,幼兒兩人一組,嘗試建構橋。
——“我們也來當一回建筑師,搭建一座拱形橋,橋造好后,會有很多行人和車輛從橋上通過,所以,橋要造得牢固。”
鼓勵幼兒相互合作,大膽地建構。
師生一起驗證的承重情況:在幼兒搭建的橋上放上積木,比較哪一組的拱形橋最牢固。
教師提問:為什么同樣是拱形橋,可是承受的力卻不一樣呢?
活動結束:教師小結,結束教學活動。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教案科學教案05-16
科學教案12-16
科學教案12-17
科學教案02-22
《花朵》科學教案10-06
《除垢》科學教案10-07
科學教案介紹10-07
恐龍科學教案10-05
恐龍的科學教案10-05
磁鐵科學教案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