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科學教案錦集6篇
作為一名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教案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科學教案 篇1
一、活動目標
1.能用“有……有……還有……”的句式進行完整表達。
2.培養幼兒豐富的想像力,提高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3.培養幼兒傾聽同伴談話的習慣。
4.認識皮鞋、旅游鞋、釘子鞋等鞋子的名稱。
二、活動準備
1.布置鞋子展覽室:釘子鞋、皮鞋、涼鞋、拖鞋等各種鞋子,鞋架4個。
2.幻燈片:小男孩跑步、溜冰、雨鞋的圖片。
錄像帶:芭蕾舞表演的片斷。
3.字卡:顏色、種類、皮鞋等各種鞋子及顏色的字卡。
句卡:有....有....還有....;我想發明....可以.....
三、活動過程
(一)幼兒進教室自由參觀鞋子展覽室。
師:今天,老師帶小朋友到鞋子展覽室去參觀,我們一邊看,一邊說,你看到了什么顏色和材料的鞋子,并用“有……有……還有……”的句式完整地說出來。
參觀后提問。
1.展覽室的鞋子有很多種,按鞋子的顏色來講述,請你用“有……有……還有……”句式完整地告訴我。(隨機出示字卡)
2.按鞋子的種類來講述,請你用“有……有……還有……”的句式完整地告訴老師和小朋友。(隨機出示字卡)
(二)請個別幼兒穿上爸爸、媽媽、自己的`鞋,用完整的語言講出穿鞋子的感受。
師:小朋友說了這么多的鞋子,它們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平時我們都穿自己的鞋,你們有沒有穿過爸爸、媽媽的鞋呢? 我請幾位小朋友穿上爸爸的鞋,看走起路來是什么樣的。(引導幼兒完整說出:小朋友穿上爸爸的鞋,一步一步走得慢)。誰來穿上媽媽的高跟鞋,看走起路來怎么樣?(引導幼兒說出,穿上媽媽的鞋,搖搖擺擺要摔跤)我們一起穿上自己的鞋,又是怎么樣呀? (蹦蹦跳跳走得快)
(三)了解特殊功用的鞋子。
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了幾雙特殊作用的鞋子,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放錄像,幼兒欣賞芭蕾舞片斷和溜冰的場面。
提問:小朋友在干什么?穿了一雙什么樣的鞋子?
出示幻燈片,讓幼兒用完整的語言說出釘子鞋、雨鞋的用途。
(四)啟發幼兒想像,學習用“我想發明……可以……”的完整句式進行創造性講述。
師:這些鞋子都是發明家動腦筋發明出來的,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樂趣和方便,小朋友,你們見過會長大的鞋子嗎?老師想發明一雙會長大的鞋子,腳長大了,鞋子也跟著一起長大。
你們想發明一種什么樣的鞋子?這種鞋子有什么特別的功能?請你和旁邊的小朋友討論一下,說一說“你想發明……可以……”。 請個別幼兒在集體面前講述。
(五)教師總結:我們的小朋友真聰明,能發明出這么多奇特的鞋子。
可是,想當發明家,從小要怎樣做呢?希望將來的人們都能穿上我們小朋友發明的鞋子。
四、各領域滲透
科學:認識鞋子。
藝術:主題繪畫《我發明的鞋子》。
五、生活中滲透 注意觀察人們穿的各種鞋子。
六、環境中滲透 鞋子展覽架,請幼兒觀察并講述。
七、家庭中滲透 帶孩子到鞋店觀察各種款式的鞋子。
八、活動評價
項目
目標實現程度
內容適合程度
活動設計趣味程度
幼兒的“三性”表現
存在問題
等級
好
中
差
好
中
差
好
中
差
好
中
差
編故事的難度大了一些。
評價
√
√
√
√
注:好:100%―80%,中:79%-60%,差:60%以下。
科學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在班級常常聽到小朋友問老師,這個東西有多大?對于成人來說我們只需要一個抽象的數就可以清楚的知道,可對于孩子來說卻需要借助具體的實物才能理解抽象的數字概念。例如,那個人很高,像老師一樣高;這個東西很小,是像小朋友的小手那樣小,要例舉具體的實物才能使他們明白物體的數量。基于中班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依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科學領域關于“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的要求生成了本次活動。本次活動由繪本導入,引發出蛋究竟有多大(長)的問題,通過設問一測量一比較一發現等系列的探究過程,使幼兒認識到測量的材料可以是多種多樣的,運用不同的測量材料可以得出相同的測量結果。
活動目標
1.能夠根據故事線索進行合理的思考猜測。
2.嘗試用不同的測量材料測量同一事物,學會調查驗證的方法。
3.樂于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雞蛋卡(卡紙上粘有同樣大小的雞蛋,并沿著雞蛋兩端畫出延長虛線,在虛線內貼有一條雙面膠),同樣大小的黃豆,同樣長短的小木棒,同樣長短的毛根,繪本《很大很大的蛋》ppt。
活動過程
一、繪本導入,引出核心問題
(故事的前半段在輕快的音樂聲中開始,到了故事高潮音樂漸漸聲弱并停止,讓幼兒一開始就能馬上沉浸到故事中去,融入故事并作為參與者推動故事發展)
師: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清晨,一只小松鼠跑進了森林,它發現了一個很大的蛋!它特別興奮,趕緊把這個消息告訴了森林中的其他小動物。這時,好奇心最重的狐貍說:“真的?我得去看看。”狐貍跑到了那里一看,問道:“這個蛋很大嗎?只是一個普通的蛋而已。”狐貍回到朋友那里,大熊著急的問:“真有那么大的蛋嗎?”狐貍說:“沒有,只是很普通的蛋。”“你胡說什么呢?多大的蛋啊!”松鼠不服氣了。于是大熊說:“那我去看看。”大熊來到蛋旁,拿起蛋細細打量半天,沒好氣地說:“你們倆都錯了,這個蛋很小。”“什么?”“不可能!”于是三個小動物就吵了起來。在一旁觀望的貓頭鷹飛來對正在爭吵的小伙伴說:“這是怎么回事啊?怎么既有說它大的也有說它小的?難道這個蛋會變魔術嗎?”
幼l:會變魔術。
幼2:大熊看蛋小是因為大熊大,小松鼠看蛋大是因為小松鼠小。
師:你說的太對了,不同大小的動物看同樣大小的蛋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師:那小朋友們有沒有什么好的辦法能夠幫助三個小動物知道這個蛋究竟有多大呢?
(此時有兩三名幼兒說了一些答案,例如大熊很大所以蛋就小等,但沒有提出切實可行的辦法。)
師:這個會變魔術的蛋現在就在我們班級,我們可以量一量,看看它究竟有多大?那我們用什么來測量呢?
幼:可以用格尺。
師:對,格尺是一種很好的測量工具,但是現在我們沒有格尺,老師準備了3種測量材料,分別是黃豆、小木棒和毛根。
(之所以這三種工具是為了盡可能的符合現實的測量要求和測量的準確性。)
師:在測量前我提幾個要求。首先,在測量前每名小朋友選擇好一種測量材料,然后進行測量,測量結束后將選擇的測量材料貼到雙面膠的位置上。小朋友們聽明白了就開始行動吧。
二、分組測量
(1)把全班幼兒分成四個組,每個組都有三種不同的測量材料。
(2)提示幼兒注意兩點:一是測量材料與雞蛋兩端(用延長的虛線標識)對齊,二是黃豆要一粒緊挨著一粒。
(幼兒失誤情況有兩類:(1)有的幼兒擺放黃豆比較稀疏,只用了五或六粒黃豆,正確的測量結果是八粒黃豆。(2)把小木棒擺放在中間的.位置,只用了一根小木棒,正確的測量結果是兩根小木棒。)
三、展示測量結果
師:請小朋友們將你的記錄卡貼到前面的大板上。
師:現在誰愿意來說一說你用的是哪種測量材料?測量的結果是什么?
幼l:我用的測量材料是毛根,測量的結果是蛋有一根毛根那么長。
幼2:我用的測量材料是小木棒,測量結果是這個蛋有兩根小木條那么長。
師:還有沒有哪個小朋友用了跟他倆不一樣的測量材料?
幼3:我用的測量材料是黃豆,測量結果是蛋有8粒黃豆那么長。
師:現在出現了三種不同的結果,你們覺得誰說的對呢?
幼1:我覺得嘉恩說的對。
幼2:我覺得一根毛根的對。
幼3:我覺得他們說的好像都對。
師:大家意見不一致,那么現在我們來看看故事中的小動物它們是怎么做的?
四、回歸繪本,進行二次探究
師:小松鼠用了黃豆,它的測量結果是蛋有8粒黃豆那么長;好奇心重的狐貍是用小木棒,它的測量結果是蛋有兩根小木棒那么長;憨厚的小熊用的是毛根,它測量的結果是蛋有一根毛根那么長。故事中的小動物和小朋友一樣也選用了同樣的三種材料去測量。小狐貍說:“就是兩根木棒那么長。”小熊不服氣的說:“不對不對,就是一根毛根那么長。”三只小動物又吵了起來,大家都說自己的對,那么有沒有一個好的辦法能夠驗證到底誰說的對呢?
幼:可以把它們三個的結果混在一起看看。
師:你的意思是不是說把三種不同材料測出的結果放在一起比較一下,就知道誰說的是對的?
(幼兒點點頭。)
師:那小朋友們現在可以拿著自己的測量卡去跟其他小朋友比一比,看看會得到怎樣的結果?
(老師將幼兒的記錄卡還給幼兒,幼兒可以隨意去找其他幼兒比較。)
師:通過比較,小朋友們發現了什么?
幼:是一樣長的。
幼:大家說的都對。
師:我們來看看故事中的小動物是不是也這樣做的呢?
(播放ppt,幼兒發現小動物用的方法跟自己的一樣,很興奮。)
五、教師
1.8粒黃豆、兩根小木棒和一根毛根都是一樣長的!同樣的物體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去測量。
2.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樣的事物感覺是不一樣的。
活動延伸:
讓幼兒使用三種材料到區域中去測量自己喜歡的物品,并說說自己的發現。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能按顏色的特征,進行按ABAB、ABCABC的規律排序,感知物體排序的規律美。
2.能用語言描述排序的規律。
3.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4.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排序ABAB板、排序ABCABC板,磚塊、雪花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以情景導入,引導幼兒感知色彩的規律美并講述色彩排列的規律。
1.師:今天呀小兔要搬新家了,我們一起看看小兔家的這面墻飾怎么裝飾的?
2.師:小兔家的墻是按照紅黃、紅黃兩種顏色交替的規律排序的。
3.幼兒操作。
(1)師: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紅色和黃色的雪花片,等一下請小朋友按照這面墻紅黃、紅黃兩種顏色交替的規律在托盤里排序。現在請小朋友輕輕拿起椅子底下的托盤按規律排序。
(2)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3)師:老師這面墻還沒裝飾,現在請一名小朋友上來按照紅黃、紅黃兩種顏色交替的規律排序裝飾這面墻,小朋友們認真看你的排序和他一樣嗎?
(二)復習ABCABC的排列順序。
(1)師:那現在我們接著看小兔的另外一面墻飾怎么裝飾的呢?
(2)師:小兔的這一面墻是紅黃藍、紅黃藍三種顏色交替排序的。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紅色、黃色、藍色三種顏色的雪花片,等一下請小朋友按照紅黃藍、紅黃藍三種顏色交替排序的規律在托盤里排序。
(3)師:老師這還有一面墻沒有裝飾,現在老師請一名小朋友上來給這面墻排序,小朋友們認真看你的排序和他一樣嗎?
(三)引導幼兒按顏色特征排序進行操作。
1.師:小兔家的圍墻還沒有弄好,我們一起來幫助。老師準備了不同顏色的磚塊。現在請小朋友按照紅黃、紅黃兩種顏色交替的規律來砌小兔家的圍墻。
2.師: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小朋友砌的圍墻有沒有對了。
3.師:小朋友做的`真棒,墻都砌對了。小兔家的還有一面圍墻沒有弄好,我們再一起來幫助。老師準備了不同顏色的磚塊。現在請小朋友按照紅黃藍、紅黃藍三種顏色交替的規律來砌小兔家的這一面圍墻。
4.師: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小朋友砌的圍墻有沒有對了,小朋友做的真棒,墻都砌對了。
(四)活動結束。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紅黃、紅黃兩種顏色交替排序和紅黃藍、紅黃藍三種顏色交替排序,小朋友回家后可以找找生活中有哪些東西也是這樣排序的。
教學反思: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體驗型的活動尤為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動手、喜探究的心理特點。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幼兒動手操作、主動活動的興趣和創造意識。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幼兒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由來及設計思路:
戶外散步時,兩名幼兒為魚池內螞蟻爬上葉子這一現象發生爭論,并圍繞“螞蟻會不會游泳”討論不停,這一爭論引起許多小朋友的好奇。為滿足幼兒對螞蟻探究欲望和好奇心生成了此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教師通過提供不同材料,創設不同情境,激發了幼兒探究的興趣。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螞蟻,培養幼兒自己尋找科學答案的能力,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
2、培養幼兒喜歡對身邊現象大膽猜想、主動探究的好習慣。
3、鼓勵幼兒在活動中互相幫助、友好協作。
活動準備:
1、小碗、水、小棒、石頭、紙等。
2、螞蟻較多的場地。
重點、難點:
重點:幼兒能夠帶著問題參與實驗并尋找出答案。
難點:幼兒運用多種現場材料救助螞蟻。
活動過程:
1、討論:螞蟻會不會游泳?
教師七次有的幼兒認為螞蟻會游泳,有的說不會,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呢?
幼兒:小螞蟻不會游泳,它停在葉子上是求生呢!
幼兒:螞蟻會游泳,不然它怎么會游到葉子上去呢?
大家各抒己見,并且爭得面紅耳赤,不過多數幼兒贊同螞蟻會游泳的看法。
2、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幼兒帶著疑問拿著小碗開始進行探索。
“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我們怎么樣才能知道呢?”我問幼兒。小朋友說:“我們捉它看看。”“捉了放在那里呢?”我反問,幼兒說:“拿個小碗吧。”于是幼兒帶著疑問拿著小碗來到操場上迫不及待地開始實驗了。他們將螞蟻輕輕放在自己的碗巾看看螞蟻會怎樣。
幼兒:小螞蟻爬得太快了。
幼兒:是呀!它們和在地上爬得一樣快。
幼兒全神貫注地關注自己碗中的螞蟻,并且邊觀察,邊和旁邊幼兒交流著……我問幼兒這樣看,能知道小螞蟻會不會游泳嗎?幼兒說,“不行,碗里沒有水。”我又問:“那怎么辦呢?”幼兒輕輕地說;“我們在碗里放上水就知道了。”于是……
3、把螞蟻放在裝水的碗中再次觀察尋找答案: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
教師引導幼兒在碗里加一些水,然后再觀察螞蟻的活動。看著,看著,一名幼兒激動地把小碗舉到我面前說:“老師你看,小螞蟻會游泳,它們正在水里快樂地扭動著身體呢。”
另一名幼兒揮著手招呼旁邊小伙伴:“快看,我的螞蟻會潛水,它們在水底爬呢。”果真小螞蟻在水底爬呢。
于是,幾個幼兒聚集在一起討論著:“小螞蟻肯定會游泳,你們看它E水里游得多自在呀,再看水,有點像放大鏡,螞蟻變大了,看它的身體有六條腿,嘴像鐮刀一樣,眼睛小小的,沒有睫毛。”
之后,多數幼兒激動地呼應起來:“我們贏啦!小螞蟻會游泳。”
這時一名幼兒皺著眉頭說:“我的螞蟻不動了,快死了,我要放它出。”他的一番話,提醒了其他幼兒。于是,大家紛紛都去看自己碗中的螞蟻,似乎都不動了。最后,大家把碗中的水和螞蟻都倒出來了。
4、引導幼兒一起探索救助螞蟻的好辦法。
教師:剛才我們看到螞蟻快要死了,我們小朋友都把螞蟻和水倒出來,幫助螞蟻逃生,那如果螞蟻在湖中、海里落難了,又沒有辦法把水0出來,咱們應該用哪些辦法來幫助落水的螞蟻呢?
幼兒:上次在池塘里我看見小螞蟻爬上了葉子,往水里放些葉子,螞蟻不會累也不會淹死了。(隨后孩子們開始找葉子往里放)
教師:這個辦法不錯,可是如果沒有葉子怎么辦呢?你們再仔細想還有沒有別的好辦法來救助小螞蟻。
第二輪的探索活動開始了,幼兒有的放小石頭(讓螞蟻在上面休息),有的放紙,有的放木棒……
幼兒:老師,我想到一個好辦法,把一根長的小棒放在小碗中,棒一頭在水里、一頭在外面,螞蟻順著棒往上爬就死不了啦。
對于這個建議,大家都比較贊成,于是,幼兒再次投人救助螞蟻的活動中。
5、小結:老師和幼兒一起討論。
教師:螞蟻剛到水里是什么樣子的?
幼兒:能夠自由自在地游泳。
教師:螞蟻在水里待了一會兒之后又是什么樣子的?
幼兒:做掙扎,然后動作就慢了下來、運動小了。
教師:如果放進一片葉子(紙、棒等)會怎樣?
幼兒:螞蟻會自救。
教師: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回去后,通過上網、看圖書等方式尋出答案。
個人反思:
1、活動中的'優點:
此次探索活動源于幼兒一次意外現象的發現,產生了“螞蟻會不會游泳”的疑問。由于問題是幼兒在活中發現的,所以幼兒探索時興趣濃厚。老師能適時引導,通過猜想、動手實驗、驗證猜想,使幼兒從剛開始以自我為中心的無依據猜想到根據客觀依據進行猜想,培養了幼兒求真的學習態度和科學精神。
2、活動中的不足:
幼兒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發現螞蟻在水中待一會兒后,活動越來越少。由于怕螞蟻死,于是就把它們放生了,為了保護幼兒純真的愛心,因此探索活動也就此停止。因此,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幼兒還是沒能通過本次實驗找到科學的答案,最后只能引導他們通過上網查資料、從書中尋找答案。這也是本次活動的遺憾。
主要內容:
1、質疑:到底該不該拿小螞蟻做實驗?
有的教師認為:如果可以這樣實驗,幼兒以后對什么發生興趣,就對什么進行探索、實驗,那么,是不是會有很多的小動物會喪生或殘疾?可以通過一些資料、影像來解答幼兒的疑問。
有的教師認為應該讓幼兒去探索,當幼兒發現螞蟻不能在水中待長時間,他們也是有愛心的,立刻便把螞蟻放生了。這不是一次愛心教育的契機嗎?
2、幼兒獲得知識的過程,是探索和發現的過程,要提供親自動手的機會,但是也要重視愛心教育。
只有幼兒親自參與探索,才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果這次不讓幼兒實驗而直接告訴他們答案或看一些資料,幼兒只是對螞蟻有一些膚淺的了解。但通過幼兒自己探索、實驗,他們可以從中尋找出答案還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知識。教師利用幼兒的好奇心理,引發幼兒為探索確立目標。尤其所探索的內容是從幼兒的疑問中來,所以幼兒的探索興趣濃厚,以至于每個幼兒都能夠參與其中。
幼兒對萬物都感興趣,充滿了好奇,教師應該鼓勵幼兒進行探索,還要相信幼兒有能力探索出答案,不能因幼兒小或其他原因阻止幼兒。但在有一定難度的探索活動進行前,老師要講出注意事項,如在探索螞蟻到底會不會在水中游泳之前,教師可以提出“如果螞蟻在水中不會游泳,快死了,我們該怎么辦?”從而讓幼兒心中樹立愛心意識,必要時候還可以請老師幫忙。
綜合評析:
“發現問題——猜想——實驗驗證——發現新的問題”這一過程和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相一致,幼兒發現池塘里螞蟻爬上葉子,便對這一現象產生興趣,紛紛就螞蟻會不會游泳進行猜測。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親自拿實驗工具去驗證自己的猜想,在此過程中,又延伸出探索救助螞蟻的好辦法。由此可見,教師這一選題對幼兒有意義,不僅培養幼兒科學的探究精神,而且也培養了幼兒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本活動很好地體現了預設和生成的結合,事先預設的目標本來是通過觀察探索并尋找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這一答案,但當幼兒發現螞蟻在水中快死的時候都把水倒出來時,教師馬上引導幼兒探索救助螞蟻的好辦法,并提供了相應的材料,雖然沒有實現預定的目標,但生成的活動對幼兒發展有更大的價值。
小組合作反思緊緊圍繞“該不該拿小螞蟻做實驗”這一問題展開,中心突出,研討較深入,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并表達出充分的理由,形成鮮明的兩種對立觀點:一方認為只有親身實踐,幼兒的認識才會更深刻,所以應該讓幼兒對自己感興趣的小螞蟻探究。另一方則認為,不能因為幼兒對什么感興趣就對其進行探索、實驗,否則會有很多小動物喪生或殘疾。通過深入探討,大家最后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應支持幼兒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探究,但在必要情況下,教師應在之前做一定的價值判斷,并對探究內容做一定篩選。不僅有聚焦的問題,又有交鋒的過程,最后又形成一致的認識。這是一個觀點碰撞及同伴互助的過程,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和研討。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感知空氣特性,知道空氣無處不在。
2.感知空氣壓力的存在。
3.培養動手、動腦的習慣。
4.能認真傾聽同伴發言,且能獨立地進行操作活動。
5.提高幼兒思維的敏捷性。
活動準備:
1.白紙若干張;泡泡液每組一盆,圓形紙筒每人一個,擦手用的毛巾人手一個;歡快的音樂。
2.有吹泡泡游戲經驗。
活動過程:
一、魔術表演
魔術過程中,采用幾種用手掌拿紙的方式。
誰愿意和我一起來表演魔術?
每人一張白紙進行魔術表演。
二、為什么不掉
1.集體討論。
手掌上的紙為什么不掉?
2.小結。
當我們帶著我們手掌上的紙運動起來的時候周圍的空氣寶寶也跟著運動了起來,它們使勁的把紙按在了我們的手掌上,所以紙就會牢牢的貼附在手掌上了!
三、好玩的泡泡
1.接泡泡。
一起用白紙接泡泡。
2.說一說。
①泡泡里面有什么?
②空氣是怎么進到泡泡里的?
③能用嘴巴把空氣吹進去嗎?為什么不能用嘴直接接觸泡泡液?
教師小結:泡泡液是不能用嘴直接接觸的.,因為不衛生、有毒。
3.分組操作。
①試一試把紙筒里的空氣吹到泡泡里。
提示:第一次操作。
②讓紙筒里的空氣自己跑到泡泡里。
提示:第二次操作。
③說一說你是用什么辦法將紙筒里的空氣吹到泡泡里的?
④空氣為什么會自己跑到泡泡里?
5.小結。
紙筒的一端沾上了肥皂水,然后再把另一端放到水里。這時將紙卷桶向下壓,水寶寶們就進入到了紙卷桶里了,使紙卷桶里的空氣寶寶受到擠壓慢慢上升,然后吹動樂肥皂膜,就吹出了大大的泡泡!
四、總結評價
通過變魔術游戲了解了空氣流動會產生壓力,通過吹泡泡的游戲又了解了空氣受到擠壓也會產生壓力的科學原理。
活動延伸:
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試一試,把紙筒一端插到沙子里會不會壓出泡泡?
活動反思:
活動的幼兒的積極性很高,收獲也很多。只是幼兒在做實驗中急于想動手操作,沒聽清老師的注意事項,活動紀律比較混亂。可見幼兒的探索和發現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幼兒是學習的主體,他們選擇探索活動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不可直接控制,而應以尊重和支持,引導幼兒用自己獨特的方式進行探究活動。所以,教師應該為幼兒提供一定的環境來鼓勵幼兒積極探索。
小百科:空氣是指地球大氣層中的氣體混合,為此,空氣屬于混合物,它主要由 氮氣、氧氣、稀有氣體(氦、氖、氬、氪、氙、氡、氫),二氧化碳以及其他物質(如水蒸氣、雜質等)組合而成。
科學教案 篇6
一、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探究黃豆與豆制品關系的欲望和興趣。
2、引導幼兒初步認識黃豆及其制品,并了解其營養價值。
3、培養幼兒運用多種感官辨別黃豆并區分豆制品的能力。
二、活動重點和難點:
1、重點:幫助幼兒了解黃豆及其制品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
2、難點: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感官、方式辨別黃豆,區分豆制品。
三、活動準備:
黃豆、紅豆、綠豆等各種豆子,各種豆制品若干,蔬菜、水果若干,圖片“黃豆爺爺”。
四、活動過程:
(一) 開始部分:
1、請幼兒品嘗豆制品,引出認識黃豆的課題。
2、教師與幼兒邊品嘗邊互相交流。
3、教師提問:這些食物都是用什么做的?
(二)基本部分:(重點、難點部分)
幼兒通過觀察、比較及討論辨別出黃豆,掌握其外形特征,了解其營養價值,并能運用所學知識區分豆制品。
1、幼兒運用已有經驗,嘗試性地尋找出黃豆。(教師提供黃豆、綠豆……請幼兒看、摸,并運用經驗找出黃豆。)
2、認識黃豆外形特征。
(1)幼兒相互交流,掌握黃豆外形。
(2)教師引導幼兒總結出黃豆外形特征。
教師提問:
a.黃豆是什么顏色的?
b.黃豆是什么形狀的'?
c.黃豆上有什么?
d.黃豆摸上去有什么感覺?
3. 認識豆制品,了解它們的營養價值。
(1)幼兒利用已有經驗,理解黃豆與豆制品的關系。(教師講解什么是豆制品。)
(2)引導幼兒通過生活經驗,說出豆制品。
(3)教師提問:你還吃過哪些豆制品?
(4)幫助幼兒了解豆制品具有的豐富營養價值。
4、引導幼兒在已有知識基礎上,區分出豆制品。
(1)出示各種豆制品及非豆制品食物。
(2)通過游戲“豆寶寶找爺爺”讓幼兒在眾多食物中找出豆制品。
(三)結束部分:
1、觀察豆芽,激發幼兒探索豆芽生長過程的興趣。
2、引導幼兒觀察豆芽。
3、引起幼兒探究黃豆變豆芽的欲望。
(四)延伸活動:《發豆芽》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教案科學教案05-16
科學教案12-16
科學教案12-17
科學教案02-22
幼師科學教案02-19
實用的科學教案03-27
精品科學教案03-03
有關科學教案03-15
學生科學教案03-22
火科學教案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