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大班科學教案模板10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班科學教案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了解滑輪的結構和功能,初步認識摩擦力;
2、技能目標:動手操作制作滑輪,習得問題解決的方式;
3、情感目標:提高動手能力和探究能力,發展綜合性思維。
重點難點活動重點:
了解滑輪的結構和功能,初步認識摩擦力;
活動難點:
動手操作制作滑輪,習得問題解決的方式;
活動準備
一切幼兒可以查找的圖文資料,以及可以尋找到的物質資料(保證使用安全)
活動過程
一、生成活動
幼兒圍繞著“鳥巢摔壞了”的事件,萌發出“用幼兒園的籃子給小鳥做鳥窩”的想法,在討論中生成了“如何將籃子成功的放到樹上?”的問題。
二、探究活動
(一)問題一:如何將籃子成功的放到樹上
1、頭腦風暴并驗證假設:
(1)用直升機、消防車吊上去——找不到
(2)用桿子把籃子杈上去——放不穩
(3)搭凳子站上去放——不夠高
(4)像升旗那樣把籃子升上去……
2、風暴結論:用滑輪把籃子升上去,方便隨時投食和觀察小鳥的窩
3、收集信息:
(1)觀察旗桿,總結升旗所用材料——繩子、滑輪
(2)詢問升旗的饒老師,國旗是怎么被升上去的——向下拉繩子
(3)了解滑輪的構成及功能
4、尋找材料:繩子、瓶子、溜溜球、啞鈴、滾輪……
5原型制作:
(1)了解滑輪的組成與功能。
(2)選擇摩擦力較小的材料。
(3)按所選材料制作滑輪。
(二)問題二:什么才是真正的滑輪
1、頭腦風暴:
(1)圓形的柱體
(2)光滑的表面
(3)可以轉動的材料
2、收集信息:再次查找資料認識滑輪
3、風暴結論:
(1)中間輪軸可以轉動
(2)有凹槽
(三)問題三:如何制作滑輪
1、如何使礦泉水瓶轉動
頭腦風暴并驗證假設:
(1)用毛線穿過礦泉水瓶——毛線太細
(2)用鐵絲穿過礦泉水瓶——鐵絲太細、會變形
(3)用木棒穿過礦泉水瓶
2、木棒怎樣穿過礦泉水瓶
頭腦風暴:
(1)用剪刀剪——礦泉水瓶底太硬,剪不爛
(2)用刀割——礦泉水瓶底太硬,割不爛
(3)用火燒過的鐵絲或者釘子燙
3、如何制作凹糟
頭腦風暴:
(1)買有凹槽的`礦泉水瓶——礦泉水瓶太光滑,凹槽高度不夠
(2)把礦泉水瓶中間捏成凹槽——捏出的凹槽不光滑,不能轉動
(3)用麻繩綁住礦泉水瓶兩端,使中間形成凹槽
4、繪制藍圖——設計滑輪
(四)問題四:繩子的長度為多少合適
1、頭腦風暴并驗證假設:
(1)跟樹一樣長——沒有考慮到繩子會對折
(2)比樹長一點——還是不夠長
(3)兩個樹那么長——測量樹的長度
2、收集信息:
(1)用直尺測量
(2)用桿子丈量
(3)用繩子比量
3、尋找材料:
直尺、桿子、繩子
4、原型制作:
按所選材料分小組進行測量
三、安裝與成果展示
1、初步探索安裝滑輪
2、再次安裝有鈴鐺裝飾的滑輪
活動總結
經過此次項目活動的開展,我們發現幼兒的探究欲望很強且能提出很多奇思妙想的假設,幼兒愿意動手驗證但欠缺動手操作能力,這是幼兒長期缺乏探究和動手實踐操作所造成的,同時,此次項目活動的開展,我們也發現自身欠缺相應的引導能力,“唯有先正己,才能后及人。”教師的知識儲備量還不夠,在幼兒探究過程中,“管住自己的嘴和手”做得還不好。在面對幼兒的操作困難時,教師的智慧性引導還不夠。
當然,探索至此,幼兒們關于此項目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仍在延續,他們經過長期的觀察發現小鳥并不會去自己做的鳥窩里。由此,提出來“什么樣的小窩是小鳥喜歡的”問題,這也成為了我們下一步的探究活動。
大班科學教案 篇2
教材簡析:
測量是一個比較傳統的科學內容,以往的測量活動大多是教師為幼兒提供一定數量的測量工具如:筷子、繩子、粉筆、吸管等,讓幼兒進行測量的,他們的思維就大多被局限在教師所提供的工具內,創造性得不到充分的發揮。然而,現實生活中,可供幼兒進行測量的工具有很多很多,有的甚至我們成人都想不到,但是幼兒卻能夠去發現。
設計理念:
本活動從幼兒的實際生活出發,將幼兒身邊的事物"桌子"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引起幼兒的興趣,讓他們自己動手、動腦,自主的探索、發現、操作,進而創造,從而獲得測量的正確方法與經驗,從中體驗經過他們自己探索發現而獲得的成功,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活動目標:
1.幼兒能創造性地使用各種工具進行自然測量,初步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并記錄測量結果。
2.幼兒能積極動腦,解決測量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3.學會與他人合作進行測量,體驗合作的快樂。
活動準備:
1.蠟筆、紙人手一份2.桌子八張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引起幼兒探索的興趣。
師:小朋友,你們看,我們教室里有好多桌子,我們天天都要用到它,可是你們知道這些桌子有多長嗎?
那就讓我們自己動腦去量一量吧!
[《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在幼兒生活中,可以用來進行測量的工具有很多,因此活動一開始我以幼兒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桌子來導入,直接進入正題,通過問題"桌子有多長"一下子調動起幼兒的興趣,讓孩子尋找身邊的測量工具并積極地去動手操作,解決疑問。]
(二)幼兒進行測量,自己動腦尋找量具進行測量。
量完后提問:
1.你剛剛是用什么量的?(幼兒介紹自己使用的量具)
2.那你是怎么量的呢?請你來給大家示范一下。(請多個幼兒回答并示范)
3.你覺得他的這種方法怎么樣?(每請一個幼兒示范后,讓其他幼兒評價一下)
4.教師與幼兒一同總結,從而得出正確的測量方法:從左往右或者從上往下開始測量,如果長度不夠,做好標記,再從標記處接著往下量。
[教室里可供幼兒進行測量的工具有很多,幼兒紛紛尋找測量的工具,有的孩子用的是自己的手,有的用的是蠟筆盒等等,他們用自己的方法、自己的工具去初步感知測量,充分發揮了孩子們的自主性與創造性;而交流的過程則是讓孩子大膽的說出自己的做法,教師始終支持孩子的活動,只作適當的引導,不同的做法其實是孩子智慧的碰撞,最終孩子在交流評價的過程中找到了正確的測量方法。這樣的過程讓幼兒感到是他們自己在獲得經驗,獲得知識,而不是老師說教、灌輸給他們的。真正感受到了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了發現的樂趣。](三)幼兒第二次操作:再次測量桌子的長度,并記錄測量結果。
師:現在老師要請你們用和剛剛不一樣的方法,再去量一量桌子的長度,然后把你用的量的工具和測量的結果記錄下來。你記錄的結果要自己看得懂,別人也要看得懂。
1.幼兒進行測量,教師進行觀察指導。
2.你是用什么量的?怎么量的?你量的結果是怎樣的?(讓幼兒出示測量記錄表)3.你們有沒有發現什么問題呢?為什么同一張桌子,你們量了之后記錄下來的結果不一樣呢?(幼兒討論后回答)4.教師小結(邊演示邊操作):雖然量的工具不同,但是量出來的桌子的長度還是一樣的!
5.介紹常用的測量工具,直尺、卷尺等。
[本環節是對上一環節的鞏固。有了第一次的測量經驗,這次就容易多了,因而我在這一環節增加了難度,讓幼兒用和第一次不一樣的方法測量,而且還要記錄。記錄的過程也是幼兒創造力和能力的體現,因為幼兒由于能力差異,記錄的方式會不一樣。活動在此逐漸深入,引導他們發現問題,即"為什么同一張桌子測量記錄的結果卻不一樣"然后在討論的過程中找出問題的答案:原來是測量的工具不一樣,但桌子的實際長度是不會變的,教師同時適時的引入生活中常見的測量工具,拓寬孩子的經驗。教師始終都是讓幼兒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只在關鍵時刻用問題來引領幼兒,起一個"推一把"的作用。](四)幼兒自由選擇測量對象,進行測量并記錄。
師:我們生活中,還有許多東西可以去量一量,你還想量什么呢?在量的時候,把你量的對象、量時用的工具和量的結果都記錄下來。你還可以和別人對照一下,同一樣東西,量的結果一樣嗎?如果你一個人不行的話,你可以找好朋友一起去測量。
1.幼兒自由測量,教師觀察并指導。
2.幼兒之間相互交流測量的過程。
3.集體交流評價。
4.教師總結。
孩子們在學會測量并記錄之后,興趣就更大了,為此,教師適時地滿足孩子的需要,讓孩子去量自己想量的東西,只是孩子們測量的范圍更廣了,教師也給予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間和選擇的權利:你還想量什么?同時鼓勵幼兒進行合作測量:如果你一個人不行的話,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去測量,讓孩子從中體驗合作的快樂、共同解決問題的快樂,使同伴之間的關系更為融洽。]
大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請幼兒看清圖形與代號后看圖填數;看數畫圖;看圖填數、看數畫圖。
2、請幼兒猜猜電話號碼。
活動準備:
幼兒用書(數學)、鉛筆人手一只。
活動過程:
一、數圖記憶:
1、教師講解:
(1)出示圖形與代號請幼兒仔細看。1是什么圖形,2是什么圖形……...9是什么圖形。
(2)出示不同的圖形請幼兒填寫數字。如,正方形是數字幾,三角形應該填寫數字幾等。
(3)請幼兒看數字來畫出圖形。如,2應該畫什么圖形,8應該畫什么圖形等。
(4)教師出示有圖形有數字的要求幼兒是圖形的`就寫出數字,是數字的就畫出圖形。
2、幼兒操作:
教師巡回檢查、指導。
二、猜猜電話號碼:
1、教師講解:
(1)根據算式題得出電話號碼是多少。如,8—3、2+3、7—4、10-7、5+4、8-7、6-6、3+4。得出電話號碼是55339107。
(2)出示數圖,請幼兒根據圖形寫出電話號碼。
(3)把自己家的電話號碼也變成密碼。
2、幼兒操作:
教師巡回檢查、糾正。
大班科學教案 篇4
一、活動目標:
1了解動物為了生存而采取的用保護色進行自我保護的方法。
2感受"保護色"的神奇,萌發探究動物保護色的愿望。
二、活動準備:
1活動前在家長的幫助下搜集動物自我保護的方法,并記錄在調查表格中。
2<<隱身妙招>>教師教學資源及教學掛圖4幅。枯葉蝶、北極熊、竹節蟲、蚱蜢、蜥蜴、青蛙、黃鼠狼、斑馬、刺猬、烏賊、烏龜、壁虎、長頸鹿等動物圖片以及背景圖一張。
3“關于保護色在不同領域的發明”ppt課件。
三、活動過程:
1出示調查表請幼兒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動物自我保護"的交流。
師:孩子們前幾天,我們發過一張調查表,請小朋友和家長一起搜集有關動物自我保護的方法,現在請你們自己說一說調查結果。(幼兒自由發言)
師:原來小朋友知道這么多動物保護自己的方法,你們真棒,現在老師要考一考你們?請你們做好準備。
2請幼兒聽故事<<隱身妙招>>,初步了解保護色
(1)出示枯葉蝶、蜥蜴、青蛙等圖片請幼兒猜一猜它們是怎樣保護自己的?(幼兒自由發言)
(2)教師講故事并進行提問,初步了解保護色
(3)教師小結:枯葉蝶、青蛙等都躲在與自己身體顏色很像的地方,所以老鷹不容易發現它們。
3請幼兒觀察枯葉蝶、北極熊、竹節蟲、蚱蜢等動物圖片,感受保護色的神奇。
(1)請幼兒觀察教學掛圖,用最快的速度找出藏在圖畫里的動物。(幼兒自由發言,老師及時地引導和鼓勵)
(2)請幼兒說一說哪些動物用保護色來保護自己?(幼兒發言)
(3)教師小結:
在大自然中,有些動物為了保護自己更好的生存,它們身體的顏色與斑紋,與它們生活的環境十分相似,用來隱蔽自己不被敵人發現,這就是動物的保護色。
4觀看教師教學資源?隱身妙招?,拓展幼兒經驗。
(1)請幼兒觀看教師教學資源,了解壁虎、長頸鹿、斑馬、刺猬、烏龜、黃鼠狼、烏賊等更多動物保護自己的`方法。
(2)教師小結:動物保護自己的方法有很多,有些動物靠放臭氣老保護自己,有的靠自身的刺保護自己,還有的靠多在硬殼里來保護自己,動物們有自己保護自己的方法。
5b分組進行游戲:“捉迷藏”
幼兒每人選擇一張自己喜歡的動物圖片,根據動物自我保護的方法貼到合適的背景圖中,然后師幼進行討論、交流結果。
(游戲分組進行)
6聯系生活,拓展幼兒經驗。
(1)幼兒討論:生活中人們也很聰明,根據動物的保護色想到了保護人類自身,小朋友想一想人類會怎樣利用呢?
(2)請小朋友看“關于保護色在不同領域的發明”的ppt課件,拓展幼兒經驗。
四、活動延伸:
1在圖書區投放有關動物自我保護內容的圖書,拓展幼兒經驗。
2在科學區請小朋友為動物的保護方法進行簡單的分類,并作記錄。
大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設計背景:
自然界中充滿著神奇有趣的科學現象,就拿"風"這一自然現象來說,一年四季天天都和我們會面,是孩子們從能來到戶外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的現象。現在正是孩子們探索風的好季節。在幼兒園,會聽到孩子們在議論:大風把垃圾吹得到處都是,清潔工人又要重新打掃了;昨天我看見廣場有放風箏的,飛的可高了;今天風大有點冷,媽媽又給我多穿了衣服……從孩子的話中,發現"風"是孩子需要的、感興趣的內容。追隨孩子的經驗和生活,就讓孩子圍繞"風"自主生成一系列的探索"風的秘密"的活動。
活動目標:
1、感受風的存在,探索風產生的原因及基本特征,并嘗試制造風。
2、初步了解風與人類生活的關系,萌發探索自然現象的欲望。
教學重點、難點:探索風產生的原因及基本特征,并嘗試制造風。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請家長配合,和孩子一起收集一些關于"風"的資料和知識。
2、物質準備:風車、扇子、電風扇、吹風機、塑料瓶、塑料玩偶、針筒、視頻《風的危害》和《風能的利用》、風的音效、各種植物頭飾。
活動過程:
一、感受風的`存在
1、設置情境小朋友,今天我們要請一位特殊的朋友和我們一起活動,請小朋友猜一猜他會是誰呢?打開門歡迎我們的朋友和我們一起活動吧!門外什么也沒有,我們的朋友在哪里呢?
2、激發興趣引出主題請小朋友閉上眼睛感受一下,你能猜出我們的朋友是誰嗎?
二、嘗試制造風探索風產生的原因
1、提問:我們今天請來的是我們的"風"朋友那風是哪里來的?
(幼兒自由回答)
2、投放各種材料,請幼兒嘗試用各種方法"制造風"。
3、交流討論
(1)你是用什么方法"造"出風來的?(幼兒邊回答邊演示)
(2)幼兒互相嘗試同伴造風的方法,進一步感覺風的形成。(邊嘗試邊思考)
(3)為什么一扇、一捏、一擠、風葉一轉動就會有風呢?(幼兒自由討論)教師小結:當我們一扇、一捏、一擠壓、一開開關風葉轉動時,空氣就流動了,空氣一流動就產生了風
三、風的基本特征請幼兒相互合作,兩人互相對著扇風,請幼兒看看、聞聞、摸摸風是什么樣的?
小結:風是摸不到、嘗不到、聞不到、看不到的一種氣體。
四、游戲:大風和小風幼兒分別戴頭飾扮演各種植物,聽音效用肢體表現小風來時植物怎樣動,大風來時植物怎樣動。
五、通過短片了解風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1、觀看短片《風的危害》后提問:風對人類有什么危害呢?怎樣減小風災?
2、觀看短片《風能的利用》后提問:風對我們人類有什么好處?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風能?
六、教師總結,以游戲《風車和風兒共游戲》結束活動風車想請小朋友與風兒一起做游戲,大家快舉起你的風車一起歡迎我們的風朋友和我們一起游戲吧。(幼兒隨音樂玩)
活動延伸:請家長帶幼兒去戶外放風箏或去參觀風能發電。
教學反思:
新《綱要》指出:幼兒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盡量為幼兒創設條件,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體驗發現的樂趣。 我設計的這節科學探究活動,一開始就利用魔術箱變魔術這一孩子感興趣的現象深深吸引住了孩子的眼球,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使幼兒“無心”的好奇轉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動力,促使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探索欲望。
活動中,教師首先緊緊圍繞活動目標,設計了具有觀察性、開放性和層次性的提問,如在活動的對于環節中,把塑料袋變鼓,使幼兒感知到我們的周圍有空氣,把充滿氣的氣球松口吹到幼兒的頭發上,讓幼兒通過觀察,對比,知道了流動的空氣形成了風,不動的空氣不是風。活動就這樣把幼兒引入到科學的氛圍之中誘發了幼兒的積極思維。其次,《綱要》中強調:“教師應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活動中,幼兒通過 “做中學”活動的重要環節,選擇材料制造人造風,讓風車轉起來,在動手、交流與表達中獲取知識,并在此過程中習得學習的方法。最后,生成新的問題:怎樣讓羽毛飛起來?引領幼兒再次深入地進行探索,給幼兒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間。整個活動,給予幼兒 較寬松的氛圍,教師只是充當了活動中的支持者,鼓勵者,合作者,引導者,用心傾聽幼兒的表述,并及時的梳理與小結。幼兒始終是主體,他們通過觀察、動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識經驗使他們在實踐中增長才干。當然,在幼兒的科學活動中,我們應該加強對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增強他們的獨立性、探索性,使幼兒把學習任務放到完整的環節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學知識,走進科學,也讓科學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長之路。
大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本次活動能夠知道每片葉子都是不同的、有自己的脈絡,是每個個體的獨特標志。
2、幼兒通過觀察能夠發現兩片葉子的不同。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幼兒通過自己的觀察發現結論,使幼兒對科學觀察產生興趣,養成愛觀察、愛動腦的習慣。培養幼兒的自信心。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5、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已經學習過關于樹葉的知識,有一定的經驗準備。
2.物質準備:關于樹葉的圖片(特征明顯、相似)、樹葉模型
活動過程:
1.導入:(組織上課)小朋友們喜不喜歡猜謎語啊,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謎語我們一起來猜一猜好不好。大家認真聽哦,老師要出謎語了(出示圖片)
2.開始:大家以前是不是都認識很多樹葉呢,下面我們來一起認一認好不好。(出示比較有特征的樹葉圖片,幫助幼兒回憶學過的知識)
老師想問問你們,有仔細觀察過葉子嗎?(有:就請幾位小朋友簡單回答一下)
今天老師帶領大家仔細觀察一下,每個人都要認真仔細的觀察,看看他們有什么特點,是不是相同的。(兩兩一組出示相似的葉子)
現在和你身邊的小朋友6個人一組可以交流你觀察到的結果(1~2分鐘),
請幼兒進行回答。
3.小結:(組織紀律,進行小結)世界上有許多種葉子,每棵樹也有很多片葉子,但是每片葉子都有自己的脈絡。這些信息就是我們自己的特點,代表我們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是獨特的。
活動延伸:
樹葉可以制作出美麗的作品,在以后的美術課和手工課一起進行制作。
活動反思:
《神奇的葉子》這一課的活動,我設計了三個版塊。第一版塊是了解、介紹葉子。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有關葉子的知識,養成收集、整理資料的學習習慣,并在活動中學會與人交流。第二版塊制作葉畫。目的是培養學生想象力、創造力和動手能力。第三版塊是編故事。目的是鼓勵學生勇于展示自我,發揮潛能。
三個版塊的設計,我注意做到:
一、關注學生的生活和體驗,讓課堂貼近生活
“回歸生活、關注兒童現實生活”的課程理念決定生活化是小學思品課程的首要特征。本節課我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從學生生活實際“找身邊的變化”入手,尋找教育教學的最合適的切口和教育點,讓學生產生親切感,使課堂更貼近生活,更貼近學生。
二、關注學生的參與和實踐
注意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從準備到展示到交流,給學生以充分的活動空間,給學生提供了探究的空間和交流的平臺,使學生在課堂上活動起來,成為學習的主人。小組交流比指名讓學生發言提供了更多的機會。改變學習方式,在制作葉畫這一環節允許學生自主選擇獨立完成還是與人合作,尊重學生的選擇。欣賞學生的.創作與表現,讓學生體會創造的樂趣、成功的喜悅。真沒想到,他們能做得這么好!下課后我感觸頗深,我們真的不能小看二年級的學生,只要我們適當加以引導,比如在做之前先請他們說說葉畫的做法,注意些什么,然后大膽放手讓他們去實踐,我們的學生就一定能帶給我們驚喜!
三、關注課程內容的綜合性、開放性和課堂活動方式的實效性
課程內容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就是課堂。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我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處理教材,在這一主題中整合多學科的知識。這節課我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條件,以做一做、看一看、說一說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去體會,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在活動中盡情地展示自我,感受成功的喜悅,體驗學習的樂趣。
本課也感到有些不足之處:
1、課前準備不夠充分,對學生要求提的不夠明確。個別學生收集的葉子顏色、形狀、品種較單一。有關資料查找不全面。
2、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了解不夠,給編故事留的準備時間太短,影響了故事的質量。
3、評價語言不夠豐富。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會注意努力學習,在實踐中反思,在實踐中提高。
大班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蝴蝶、蜻蜓、蜜蜂的基本特征和習性,知道它們都是昆蟲。
2、使幼兒了解這些昆蟲和人們的關系,教育幼兒愛護益蟲,消滅害蟲。
3、通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4、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愿望。
【活動準備】
1、各種昆蟲的掛圖一張。
2、操作卡片“各種昆蟲”。
【活動過程】
一、組織幼兒去野外觀察并捕捉樹上、花上、地上的昆蟲。
你捉到了什么?怎樣捉到的?
二、引導幼兒觀察昆蟲的主要特征及習性
1、(出示掛圖)
圖上有什么?它們叫什么名字?是什么樣子的?生活在什么地方?吃什么?
(蜜蜂、蜻蜒、七星瓢蟲等,它們生活在不同的場所:花上、地上、樹上,吃花蜜、蔬菜等)
2、它們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共同名稱叫什么?
(有頭、胸、腹二部分,二對翅膀、三對足等。都叫昆蟲。)
3、你還知道哪些昆蟲?為什么是昆蟲?
(螳螂、蚊子、蟑螂、蟋蟀、知了等)
三、幫助幼兒分辨益蟲、害蟲。
1、你喜歡哪些昆蟲,不喜歡哪些昆蟲?為什么?
2、昆蟲里哪些是害蟲?哪些是害蟲?為什么?
3、蝴蝶是益蟲還是害蟲?為什么?
(教師幫助幼兒正確認識蝴蝶,蝴蝶在幼蟲時嫩菜葉等有害處,變成蝴蝶后有傳播花粉、可觀賞等益處。)
4、幼兒操作:每人一張畫有各種昆蟲的圖片,紅筆一支,請兒用"O"劃出益蟲,"X"劃出害蟲來。
5、我們應該怎樣對待這些昆蟲?
(保護益蟲,不隨便捕捉、弄死。看到蚊子、蒼蠅把它們打死,要注意環境衛生,不亂倒垃圾,不隨地大小便,不讓臟水積聚等等。)
【活動反思】
有愛心的小安妮因為喜歡昆蟲,而去收集死去的昆蟲和蛻下的'皮,給昆蟲自由的生活空間,甚至在夢中,自己都變成昆蟲,感受當昆蟲的樂趣,以其獨特的方式,表達出對昆蟲的喜愛。為了讓孩子了解昆蟲,課前讓孩子們收集有關昆蟲的資料,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閱讀中來。
1、注意學法的指導。緊扣 “愛”字,突出重點。在課堂上,以“愛”字貫穿全篇課文,在訓練語言文字的同時,突出學生思想品質的教育,在學生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滲透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思想。課文的2——5自然段結構相似,都是圍繞重點句展開敘述的,要引導學生掌握這種寫作特點來學習。在第二課時教學3——5自然段時,我讓學生圍繞課后問題“安妮很喜歡昆蟲,她是怎樣做的?”展開學習。首先,我讓學生勾畫出3——5自然段中能概括寫安妮怎樣做的句子;然后,具體指導學習第三自然段,她是怎樣喜歡收集昆蟲的;最后采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學習后面的內容。
2、閱讀的目的是為了有效的指導寫作,我抓住第二自然段先概括在具體的寫法,讓孩子們在自讀自悟的基礎能夠進行仿寫,通過檢查可以證實大部分孩子學會這一寫法。課文的2——5自然段結構相似,都是圍繞重點句展開敘述的,要引導學生掌握這種寫作特點來學習。整篇文章都是圍繞我喜歡昆蟲來寫,但每個自然段寫一個方面。
小百科:昆蟲種類繁多、形態各異,屬于無脊椎動物中的節肢動物,是地球上數量最多的動物群體,在所有生物種類(包括細菌、真菌、病毒)中占了超過50%,它們的蹤跡幾乎遍布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大班科學教案 篇8
設計意圖:
這學期我們使用多元整合這個新課程。《多元整合》的內容以具有核心概念的主題為線索,將五大領域內容加以整合,建立了全面發展的課程構架。運用的當今全新的教育理論,全面地、細致地考慮兒童發展的方方面面,提出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平衡的課程,一套使人性、智性與社會相協調的新教材。大班幼兒的思維十分活躍,表現欲望很強烈。他們愿意、樂意、也渴望在集體面前暢所欲言以及表演。幼兒對于大自然充滿了好奇。所以我設計了這個活動,
活動目標:
1、傾聽故事,萌發愛護鳥類的情感。
2、能圍繞問題積極參與討論,大膽的表達自己的'觀點。
3、知道啄木鳥、貓頭鷹、喜鵲的特殊本領,了解其它鳥的特殊本領。
活動準備:
1、《小蘋果樹找醫生》課件。大蘋果樹婆婆和小蘋果樹圖
2、小蘋果樹、老蘋果樹、喜鵲、貓頭鷹、啄木鳥的頭飾。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
1、小朋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件禮物,你們看一看它是什么?畫中畫了些什么?這兩棵樹有什么不同?(一幅畫,兩棵樹,大小不同,蘋果多少不同、表情不同)再看看他們的表情是怎樣的?猜一猜為什么樹婆婆不高興
2、小朋友們真聰明,下面我們來聽一個故事,看他們之間到底發生了什么?好不好
二、完整欣賞故事一遍,初步熟悉故事的內容。
1、播放錄音,要求幼兒認真聆聽。
2、提問:故事的名字叫什么?老蘋果樹為什么不高興?小蘋果怎么辦的?小蘋果樹請了哪些朋友為老蘋果樹看病?
3、小蘋果樹到底請了哪些朋友了來給老蘋果樹看病我們一一看吧
三、分段欣賞故事,采用提問的方法,幫助幼兒進一步的理解故事內容。
1、欣賞故事第一段后,教師提問:樹婆婆生病了,身體里長蟲子了,小蘋果樹幫它請的第一位醫生是誰?出示喜鵲的圖片。他給樹婆婆治病了嗎?為什么?
2、第二段:夜里,小蘋果樹為樹婆婆請的醫生是誰?出示貓頭鷹的圖片。他給樹婆婆治病了嗎?為什么?
3、第三段:到底是誰給樹婆婆看的病?邊出示啄木鳥的圖片。怎么看的?
4、最后:樹婆婆的病被啄木鳥治好了嗎?
四、了解故事里鳥和其它鳥的特殊本領。
1、提問:故事中的喜鵲、貓頭鷹、啄木鳥你最喜歡誰?為什么?
2、大自然的鳥類多著了呢,它們都有自己的本領,都是益鳥,今天老師請來了一些鳥客人,我們一看吧!
3、教師出示ppt,引導幼兒了解其它鳥的本領。
3、教師:喜鵲的本領是捉樹葉上的害蟲,貓頭鷹的本領是捉老鼠和蛇,啄木鳥的本領是捉樹干里的蟲子。每種鳥都有不同特殊的本領。
2、提問:哪些鳥也有自己特別的本領?
五、結束活動
小朋友真棒,今天回家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找一些小鳥的圖片,拿來向老師和小朋友們說一說,講一講,他們都有些什么本領?好不好?
大班科學教案 篇9
設計意圖
幼兒在中班已經對物體的沉浮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仍然對物體的沉浮實驗非常感興趣,因此,為了讓幼兒進行深入探究,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及《指南》中“大班幼兒能用一定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猜測, 能用數字、圖畫、圖表或其他符號記錄;探究中能與他人合作與交流, 能探索并發現常見的物理現象產生的條件或影響因素,如影子、沉浮”等要求,我設計了改變物體原有沉浮狀態的科學實驗活動。通過提供各種能夠幫助幼兒成功完成實驗的材料,引導幼兒與同伴互助合作、探索發現各種改變沉浮的方法,不斷激發幼兒對科學實驗的興趣,逐漸養成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習慣。
活動目標
1、幼兒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嘗試改變物體原有沉浮狀態
2、合作探索改變物體原有沉浮狀態的不同方法
3、感受沉與浮實驗中探索的樂趣
重點難點
重點:嘗試改變物體原有沉浮狀態
難點:合作探索改變物體原有沉浮狀態的不同方法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已認識幾種常見的不同材質的物體,已有在水中自由玩沉浮游戲的經驗。
2、物質準備:
人手一份活動材料:鐵制湯匙、積木、鑰匙、紙船、泡沫板、石頭、塑料蜻蜓、鐵夾子、裝滿水的可樂瓶、橡皮泥、水盆、盤子、記錄卡、水彩筆。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一)出示材料,激發幼兒探究的欲望。
師: 小朋友們今天老師要和你們一起做個科學小實驗,看看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什么好玩的東西?
二、基本部分:
(一)物體的沉浮狀態分類、記錄:
1、師:老師想請你們給這些物品分個類,你們看看哪些會沉在水底的,哪些會浮在水面上?你們有什么好辦法快速準確地分類嗎?
2、幼兒操作分類并記錄
師:請小朋友輕輕地把材料放入水中,結果出來后將浮在水面的物體放入盤中并記錄分類結果。
(二)合作探索改變物體原有的沉浮狀態并記錄
1、讓沉在水底的'物體浮起來:
1)師:現在有個難題想請小朋友們幫忙,怎樣能讓沉在水底的物體浮在水面呢?你們有什么好辦法可以幫助它們?大家可以相互合作,共同商量一下好辦法。
2)幼兒展示記錄結果并介紹自己的方法:可以用泡沫板、紙杯、小船等幫助下沉的物體上浮。
2、讓浮在水面的物體沉下去
1)師:怎樣能讓浮在水面的物體沉在水底呢?(請大家合作探索)
2)幼兒展示記錄結果并介紹自己的方法:可以用鐵夾子、石頭、繩子、裝滿水的可樂瓶等幫助上浮的物體下沉。
3)小結:小朋友都是借助其他材料幫助,讓上浮的物體沉在了水底,下沉的物體浮在了水面,那想一想不借助輔助材料能否改變物體原有的沉浮狀態呢?
3、不借助輔助物讓下沉物體上浮
1)師:沉在水底的橡皮泥不借助其他物體幫忙,有什么好辦法讓它浮在水面?
2)想想其他下沉的物品不借助其他物品的幫助能否浮在水面?請小朋友試一試。
3)展示記錄結果并介紹:小朋友真聰明把橡皮泥變成了小船,使橡皮泥浮在了水面,裝滿水的瓶子倒掉后可以浮在水面,塑料卡片平放在水面,可以浮在水面
4、不借助輔助物讓上浮物體下沉
1)師:想一想上浮的物體不借助輔助材料能否讓它下沉?
2)展示記錄結果并介紹:空瓶子裝滿水下沉;塑料卡片側放可以下沉;橡皮泥小船捏成團可以下沉。
活動總結
三、結束部分
原來可以通過改變物體的形狀、改變物體放入水中的方向,增加或減輕物體的重量等方式改變物體原來的沉浮狀態。
大班科學教案 篇10
設計意圖
《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的目標強調幼兒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本活動運用紙板這一幼兒生活中常見的材料,沿著“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實驗驗證→結果討論”這一線索層層推進,讓孩子們通過積極主動地操作,去探索物體平衡這一科學現象。活動由情感激發導入,始終把幼兒探究習慣的養成融入豐富的問題情境中,讓幼兒親歷探究的全過程,從而催動幼兒產生強烈的'探究愿望,形成積極探究的態度,養成積極探究的行為習慣。
活動目標:
1、對探索如何頂起紙板感興趣,體驗頂起紙板的成功喜悅。
2、能手眼協調地頂起紙板,感知紙板有一個能頂起來的點,并積累使物體平衡的有益經驗。
活動準備:
1、幼兒人手一支鉛筆,每組兩套試驗板(一套在紙板重心和隨意處點上各色小點的正方形、正三角形、圓形、長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規則的圖形;另一套是沒有點子圖形。
2、彩色鉛筆、紙盒、油畫棒、大記號筆
3、頂碟子、轉碗的視屏
4、音樂:《如在電影中》
活動過程:
一、觀看表演,導入活動。
1、師:小朋友,你們看過雜技表演嗎?都看過哪些雜技表演?(幼兒回答)
2、師:今天老師為小朋友準備了雜技表演請你們來看。
(師放課件)老師組織幼兒觀看“頂碟子”表演及“頂碗圖片”,激發幼兒興趣。
3、師:雜技表演好看好看嗎?今天老師也請小朋友來學雜技表演,我們來玩頂紙板。
二、幼兒嘗試頂紙板
1、教師出示兩張紙板,告訴幼兒如何進行頂紙板活動。(用一個手指頭頂畫點的紙板,要求幼兒嘗試頂紙板的各個點。再頂頂其他地方。接著頂沒畫圓點的紙板,并在能頂起紙板的位置上畫上圈。
2、幼兒分組動手操作,老師巡回指導。討論:你頂的是什么形狀的紙板,你的手指頂在紙板的那個點上才能頂起來。
(分組討論,與同伴交流,發現頂紙板的秘密:中心點)
師:頂起紙板的這個點叫重心點。
3、玩一玩哪種東西最容易頂紙板。
師:小朋友們頂得真棒,真像雜技小演員,那你們還想不想再表演呀。(師介紹游戲玩法)你們看看,老師給你們準備了各種頂紙板的工具,請小朋友每樣工具都去試一試,看一看哪樣工具最好頂,輕輕的開始吧。
(幼兒兩人一組或三人一組,嘗試用鉛筆、油畫棒、紙盒、記號筆頂紙板。玩一玩、比一比哪種東西最容易頂紙板。想一想為什么。)
師:玩一玩、比一比哪種東西最容易頂紙板。想一想為什么?
幼兒討論相互交流經驗。
【大班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大班科學教案:浮起的雞蛋_大班科學教案06-29
大班科學教案:談感覺_大班科學教案07-07
大班科學教案:有趣的蛋_大班科學教案07-11
大班科學教案:牽牛花_大班科學教案07-06
大班科學教案:學吹泡泡_大班科學教案06-29
大班科學教案:物體間的空隙_大班科學教案07-07
大班科學教案:大力紙橋_大班科學教案07-13
大班神奇的科學教案01-22
大班優秀科學教案01-22
大班汽車科學教案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