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的教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短文》的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短文》的教案1
教學目標
1背誦全文,識記重點字詞解釋。
2掌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情感內核,學會賞析托物言志的手法。
3拓展閱讀銘體文和說體文,深入理解托物言志。
教學環節
各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我們來復習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第17課短文兩篇,也就是唐代劉禹錫的《陋室銘》和北宋周敦頤的《愛蓮說》。
根據單元目標、文體特質和文本內容,我們主要有以下幾個復習要點:1逐篇梳理基礎字詞,系統回顧主要內容、結構和主旨;2緊扣文體特點,賞析托物言志手法的作用;3對相關文體和托物言志的手法進行拓展閱讀與賞析。
陋室銘(劉禹錫)
我們首先來復習劉禹錫的《陋室銘》。文章題目中的“銘”字表明了文章的體裁,這是一篇銘文。銘,是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誡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銘文的特點是文辭精練,有韻,讀來鏗鏘有力;體制短小,最短的銘文不足10個字。《陋室銘》全文只有81個字。《陋室銘》以駢句為主,句式整齊、節奏分明、音韻和諧。
我們首先有感情地朗讀這篇文章,注意讀出銘文音韻和諧、鏗鏘有力的特點。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銘》的內容簡單,全文含有較多帶有文學文化含義的詞匯,我們一起回顧一下。
鴻儒:博學的人。鴻,大。
白丁:平民,指沒有功名的人。
素琴:不加裝飾的琴。
金經:佛經(佛經用泥金書寫)。
絲:弦樂器。竹:管樂器。
除了以上的詞匯,我們還需要注意兩個詞語的活用:
苔痕上階綠:名詞作動詞,長上。
無絲竹之亂耳: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使……亂。
最后一句話,你能理解嗎?
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相較于《陋室銘》,《愛蓮說》中有較多需要注意的實詞。
蕃:多。
獨:只。
濯:洗。
妖:艷麗。
益:更加。
亭亭:聳立的樣子。
植:豎立。
褻:親近而不莊重。
隱逸:隱居避世。這里是說菊花不與別的花爭奇斗艷。
鮮:少。
宜:應當。
活用,不蔓不枝:名詞作動詞,橫生枝蔓,旁生枝莖。
《陋室銘》《愛蓮說》集中出現了“之”的諸多用法,“之”是文言文的'常見虛詞,課后習題的積累拓展部分也對大家有所要求,讓我們逐一回顧與梳理:
“何陋之有”的“之”,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
菊之愛,蓮之愛,牡丹之愛: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水陸草木之花:結構助詞,的。
花之隱逸者也,花之富貴者也,花之君子者也:結構助詞,的。
補充“之”,友人慚,下車引之:代詞,代指元方。
周敦頤為人清廉正直,襟懷淡泊,平生酷愛蓮花,暮年時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愛蓮說》。
《愛蓮說》可以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文章先以東晉陶淵明的愛菊和李唐世人的愛牡丹作烘托,引出自己對蓮的愛,接著對蓮的生長環境、形狀、香氣等作贊美性的描寫,突出蓮的潔凈和雅致。
第二部分是第二自然段,周敦頤對三種花象征的不同品性進行了比較和品評,菊花象征隱逸,牡丹象征富貴,蓮花象征君子,三種花都具有象征不同人群的意義。作者最后運用感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態度:既不愿意像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又不愿意像世人那種追逐功名富貴,他要像蓮花所象征的君子一樣,在污濁的世間獨立不移,永遠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總而言之,文章的第一部分鋪排描繪了蓮花高潔的形象,第二部分揭示了蓮花的喻義,并以蓮自況,抒發了作者內心的真實情感。
《陋室銘》和《愛蓮說》處于第四單元,本單元的單元導讀寫道:
本單元所選的文章,從不同角度展現了中華美德以及時代對這些美德的呼喚。閱讀這些課文,可以陶冶情操,凈化心靈,使人追求道德修養的更高境界。
通過回顧和梳理兩篇文章的結構和內容,尤其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與“蓮,花之君子者也”的表述,我們確實發現了兩篇文章中所蘊含的對于君子品質的贊美和追求。這可能也正是這兩篇傳世經典所帶來的經久不息的陶冶與凈化的力量。
托物言志
《陋室銘》和《愛蓮說》不僅在文章主旨、作者志趣上有相似之處,在寫作手法上也有相同的地方。《陋室銘》和《愛蓮說》的寫作目的都是為了表現自己的君子品質及對君子品質的追求,但是兩篇文章都不是直接說明寫作目的的,而是不約而同地借助了一個物象。《陋室銘》借助了“陋室”,《愛蓮說》借助了“蓮”。像這樣,作者從物象的特征入手,抓住理解“物”的特點,類比出作者的感受或思想,從實到虛,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就是托物言志手法的運用。
在《陋室銘》中,劉禹錫寫屋前“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就是寫自己恬淡生機的生活狀態;寫活動“可以調素琴,閱金經”,就是寫自己質樸高雅的情趣。從具體到抽象,托“陋室”之物,言“君子”之志,就是劉禹錫《陋室銘》中托物言志的運用。
在《愛蓮說》中,周敦頤寫蓮“出淤泥而不染”,就是寫君子身處污濁環境而不同流合污;寫蓮“濯清漣而不妖”,就是寫君子莊重質樸,不嘩眾取寵;寫蓮“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就是寫君子正直不茍,豁達大度;寫蓮“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就是寫君子美好的姿態氣質。周敦頤也是從具體到抽象,托“蓮花”之物,言“君子”之志,同樣是“托物言志”手法運用的表現。
課外拓展閱讀
本單元的單元導讀:
通過精讀了解某一類文章的特點后,就可以推而廣之,去略讀許多同類的文章。……還要注意在閱讀文章的基礎上,對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
接下來,我們將分別拓展閱讀一篇銘文和一篇說文,請你再次領會兩種文體的藝術,同時分析其中托物言志手法的運用。
座右銘(崔瑗)
無道人之短,無恃己之長。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譽不足慕,惟仁為紀綱。隱心而后動,謗議庸何傷。無使名過實,守愚圣所臧。在涅貴不淄,曖曖內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誡剛強。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慎言節飲食,知足勝不祥。行之茍有恒,久久自芬芳。
《座右銘》是東漢崔瑗所作銘文,全文共20句,100字,抒發了作者為人處世的基本態度和基本立場,其中每兩句構成一個意思,而且這兩句的意思往往又是相反、相對甚至相矛盾的。作者正是通過這種對立、矛盾,突出了主觀選擇的價值和意義,反映了當時較為普遍的價值觀念。
馬說(韓愈)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盡粟(sù)一石(dàn)。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22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
《馬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雜文,屬論說文體,原為韓愈所作《韓愈文選》中《雜說》的第四篇,“馬說”這個標題為后人所加。此文作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公元795—800)。這篇文章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表達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不重視人才、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
5-10分鐘的回顧總結
這節課我們的復習內容是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兩篇短文,也就是劉禹錫的《陋室銘》和周敦頤的《愛蓮說》。學習文言文,第一步是厘清生字詞,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因而我們首先系統回顧了兩篇短文的重要解釋、主要內容和結構。其次我們詳細研究了兩篇文章中所共有的托物言志的手法,賞析了手法的好處。最后借助課外拓展閱讀《墓志銘》和《馬說》,再一次鞏固了銘的文體、說的文體以及托物言志的手法。
以上就是我們本節課的復習內容,謝謝大家。下課。
《短文》的教案2
一 導入設計
如今統治地球的是人類,人類的歷史也不過幾百萬年。在人類出現之前,曾有一種爬行動物統治過地球,這種爬行動物是什么呢?(學生答過之后,向學生展示幾幅恐龍的圖片,激起學生興趣。)然而在650xx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億六千萬年的恐龍突然消失了。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個謎。如今在不同的地區發現了恐龍化石,這意味著什么呢?恐龍滅絕的原因又是什么呢?《阿西莫夫短文兩篇》對此分別做了回答。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兩篇短文。
二 作者簡介
哪位同學向大家簡介一下作者呢?學生答過之后,教師用多媒體向學生顯示:
阿西莫夫 他一生充滿了傳奇,著作量驚人,寫了至少400本書。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說 》雜志至今在美國仍很暢銷。他被稱為 “永遠的科幻教父” 。“阿迷” 們遍布全世界。
三 默讀課文 整體感知
多多媒體顯示默讀的`方法:
不動唇 不指讀 不回讀
1 學生讀完后,進行字詞教學。多媒體顯示本課應積累的字詞:
遺骸hái
蟾蜍chán chú
褶皺zhě zhòu
劫難jié
追溯sù
兩棲qī
鳥臀目tún
遺骸:遺留下來的骨骸;
《短文》的教案3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被壓扁的沙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恐龍原是地球上的龐然大物,曾以900~1200屬之眾“統治”地球達一億七千萬年之久,后來一齊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滅絕的,至今仍然是科學的一個謎。本文是破解此謎的一個觀點,同學們讀后與自己已知的別的觀點進行比較,看哪種觀點更讓人信服。
二、整體感知
1.對于6500萬年前恐龍的滅絕,科學界存在著哪兩種對立的理論?各自的依據是什么?
討論后明確:兩種對立的理論是:“撞擊說”和“火山說”。各自的依據:見課本。
2.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說明恐龍是怎樣滅絕的?
明確:作者意在說明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
3.在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中,作者為什么選擇“撞擊說”而否認“火山說”?
作者對前蘇聯科學家的實驗研究成果進行了介紹: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這種被壓扁的沙子因此被稱為斯石英。
證據一:因為在恐龍滅絕的那個年代的巖層中,發現了斯石英——壓扁的沙子。
證據二:斯石英只在被撞擊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發吞沒了恐龍,就不會有“斯石英”存在
加上科學家又有新的發現:在巖層年齡為6500萬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頓地區的巖層中,檢驗到了斯石英存在的一種原子排列。
作者最后確認,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
4.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1-4),提出關于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的問題,目前存在的兩種對立的理論,即“撞擊說”和“火山說”。
第二部分(5-17),通過對“被壓扁的沙子”的反思,證明外星撞擊導致恐龍滅絕,支持“撞擊說”。這部分分四層。
第一層(5-6),說明關于恐龍滅絕的原因不僅僅是一個學術問題,我們以后也許還會遇到這種情況,因此,科學家們一直都在努力尋找證據來驗證這兩種理論。
第二層(7-10),說明1961年一位蘇聯科學家發現了“斯石英”,并且介紹了它的性質,為下文佐證“撞擊說”奠定了基礎。
第三層(11-13),說明斯石英不僅可以在實驗室制造,而且它在自然界中是可以存在的,不過它們只出現在沙子被強烈擠壓的地方。由此推斷撞擊是可以產生斯石英的。事實也證明,火山噴發是不會產生斯石英的,從而進一步佐證了“撞擊說”。
第四層(14-17),通過亞里桑那大學的約翰F麥克霍恩和幾位合作者研究新墨西哥州拉頓地區的巖層的例子,進一步證明“在斯石英出現的地方肯定發生過撞擊,而且肯定沒有發生過火山活動。”從而得出“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的結論。
說明順序:科學發現→觀點產生→科學研究發現→印證觀點。這是一種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邏輯說明順序。
5.科學界研究恐龍滅絕問題,在作者看來有何意義?你怎么認為?
作者認為:見第5自然段。 (學生談個人的認識,言之成理即可)
6.本文題目《被壓扁的沙子》是否離題太遠?換成《恐龍是怎樣滅絕的》不好嗎?
交流、教師點撥:本文的題目不但沒有離題,還能提示讀者,恐龍滅絕的“撞擊說”所以產生,與對被壓扁的沙子的科學發現和科學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題形象性強,引起人們閱讀的興趣。改成《恐龍是怎樣滅絕的》,文題對本文內容起不到提綱挈領的作用。
7.《恐龍無處不有》和《被壓扁的沙子》兩文所寫內容及所采用說明順序的相關處。
①都圍繞恐龍展開說明內容;②都以科學發現引發科學觀點,科學研究印證科學觀點為說明順序;③兩文都表明: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
8.本文與前一篇文章有什么異同之處?
相同之處:文體相同內容相關
文體相同,都是科普說明文。內容相關,都談到了恐龍的滅絕。
不同之處:說明的主要目的不同:前者主要目的是用來證明板塊構造理論的正確,后者主要是探討恐龍滅絕的原因。前者運用的材料是南極發現恐龍化石這一事實,后者運用的材料是被壓扁的沙子。
9.由本文的學習,科學家的哪些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對你有所啟發? 培養創造力需要哪些思維能力?
學生交流、教師點撥:知識淵博,思維方法獨特。同學們在以后的學習中不要偏科,各科知識都要認真學習。多角度看問題,聯想與想像能力,邏輯推理能力。
10.南極發現恐龍化石屬于生物學上的發現,而板塊構造理論屬于地質學上的問題,生物學上的發現證明了地質學上一個理論的正確。被壓扁的沙子屬于物理上的發現,而探討恐龍滅絕屬于生物學上的問題,物理上的發現揭開了生物學上的一個謎。這兩種現象說明了什么問題?用文中的一句話回答。
11.總結擴展
科學發現本身是一種科學成果。而對科學發現的研究還會產生系列科學成果,甚至是跨學科、跨領域的,很多科學家正是靠著聯想、想象、分析、推理等思維方法發現了別人沒有發現的問題,從而有所建樹。
《短文》的教案4
教學目的
(一)知識儲備點
1.了解神話傳說“夸父追日”“嫦娥奔月”。
2.了解課文內容。
1.學習散文詩優美的語言,蘊含著哲理。
2.理解作者對人生、對生活的一種希望和信念。
3.貫通理解兩篇短文的主題表達。
(二)能力培養點
強化誦讀,體會巴金散文作品蘊含的美感。
(三)情感體驗點
理解文中表現的作者對人生、對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導學生追求積極奮發、堅韌向上的理想人生人格。
二、教學設想
1.重點、難點、疑點
重點:(1)加強誦讀,培養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理解兩篇短文的精神實質及其時代意義。
難點:把握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
疑點:作者為什么不寫日,不寫月,而寫與日月無關的東西?
2.課型及基本教學思路
自讀課。
誦讀,感知文意。聯系特定的時代背景,結合文中重要詞語的意義,貫通理解兩篇文章引用傳說的深意,從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課文中的聯想與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題。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嚦谷(y6ng) 一撮灰(cuo1) 皓月(hao4 )妲娥(heng2)
2.解釋下列詞語。
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臺:曬臺。
yang谷:古書上指日出的地方。yang,日出。
二、導入
無數人詠嘆太陽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詩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對著這永恒的星球發出了自己的感嘆。在《日>中,作者顯然在飛蛾撲火、夸父逐日中寄托著深意;而寒夜里面對如鏡的涼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種別樣的心情。
作者簡介:
巴金(1904~ ),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早年在南京東南大學附中學習,后赴法國巴黎學習。回國后長期從事著譯。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建國后曾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家>、中篇小說<憩園>和隨筆集。其散文思想深刻,語言優美,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三、朗讀課文,初步體會作品的主題
讓學生交流讀后心得。
四、精讀《日》
學生朗讀《日》一文。思考:文章按怎樣的思路展開的?如何理解
作品的主題?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這篇散文詩僅僅250余字,卻濃縮著豐富的感情,它像一團火,炙烤著讀者的心靈。
開頭兩段,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形象化,先是贊美飛蛾,因為它是為追求光和熱而被燈火燒死的,接著又懷念夸父,因為它是為追趕日影而渴死暢谷的。這是作者思想感情形象化的表白,他所歌頌的是追求光和熱的執著態度,是為了得到光和熱不怕粉身碎骨的獻身精神。飛蛾和夸父的形象,是作者思想性格的真實寫照。
三、四兩段,對追求光和熱的獻身精神正面展開議論,指出了生命是可貴的,但為了追求光和熱應該不怕犧牲,并且還指出追求光和熱的目的是為了給人間爭得光明與溫暖。這里滲透著進步的價值觀、生死觀的理論原則,言簡意賅,發人深思。
第五段,作者又進一步明確地表示自己的決心。自己愿作人間飛蛾,為了追求光和熱,飛向日球,失去知覺,化為灰燼,在所不惜。這是作者莊嚴的宣言,具有著震撼人心的力量。
熱情洋溢、感情奔放是巴金作品的突出特色,《日》一文便是凝聚著熾烈的.熱情的佳作。作者歌頌了不顧一切追求光明的精神,表露出不可遏制的為真理而勇于獻身的思想,表達了為國家、為人民發光、發熱,直到燒成灰燼的決心和意志。它蘊含著哲理,奔涌著熱情,堪稱“字挾風霜”、“聲成金石”的藝術精品。
五、指導學習《月》
學生以小組形式,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學習<月>。
學生自由朗讀《月>,提出問題,共同解決。
提問:月亮在這里帶給作者最突出的感覺是什么?你是通過文章中的哪些描寫體會出來的?這里所表現的意境,能使你聯想起古詩文中的哪些詩句?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月亮在文章這里帶給作者最突出的感覺是寒冷。
相關的描寫句子有:
“寒夜對鏡,只覺冷光撲面。面對涼月,我也有這感覺。”
“我望著明月,總感到寒光冷氣侵入我的身子……覺得自己衣服上也積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確,月光冷得很”。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作者筆下的月給人的是寒冷、陰冷,讓人冷靜,不同于日帶來的熱情洋溢。
學生交流寫月的古詩文,進行整理歸類。
(一)月,呈現不同的形態。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煜<相見歡>)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李白<渡荊門送別>)
“浮光躍金,靜影沉璧。”(范仲淹<岳陽樓記>)
(二)月,撩撥滿腹的愁緒。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靜夜思>)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李商隱<無題>)
(三)月,包含著瑰麗的想像。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陶淵明<歸園田居>)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西江月>)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六、組織學生講神話故事
如“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神話故事,小組之間進行比賽。
七、小結
<短文兩篇>是巴金建國前創作的散文詩。它散發著作者憂郁而熱情的青春氣息。 。
《日》表現作者熱情洋溢的一面,在那個“沒有了光和熱”,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間的飛蛾”,“飛向火熱日球”,寧愿舍棄自己的生命,表現了作者對真理的追求。
《月》則表現作者細膩幽靜的一面,作者贊頌妲娥為了一個不知名的理想而放棄原有的一切,“妄想”改變“月”這個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這兩篇短文都表現了作者對人生、對生活的一種希望和信念。
八、布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三。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短文》的教案5
教學目標:
1.篩選信息,了解說明內容,理清結構。
2.梳理思路,感知推理過程,明確順序。
3.品讀語言,體會表達特點,學會賞析。
4.訓練思維,學習科學方法,學以致用。
教學重點:
1.梳理文章內在的邏輯關系,體會事理說明文的特點。
2.感受文章獨特的語言魅力,領略科普小品文的魅力。
教學難點:了解作者的思維方式,學習作者善于聯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側面的思維方法。
教學流程:
一、導入:引出說明話題——恐龍滅絕
(展示恐龍圖片)6500萬年前,上一屆地球霸主——恐龍統治著世界。可是,它們在生活了1.6億年后突然滅絕了,這成了生物的謎。圍繞著“恐龍滅絕”這一事實,僅科學家們公開提出的“滅絕說”就有130多種,大家各執一詞。美國科普作家、科幻小說家阿西莫夫的觀點,不知能否說服你?
(直觀的圖片展示代入感極強,簡潔的語言解說指向性明確,既迅速引出本課要探討的話題“恐龍滅絕”,又在不經意間將思辨的種子種下,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觀點性文章的結論。)
二、全文瘦身——速讀,篩選信息理結構
研討一:把兩篇短文濃縮成一篇百字文,你會組合哪些語句?
1.文首中心句:不同學科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
2.文末總結句:
《恐龍無處不有》:南極洲恐龍化石的發現,為支持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提供了另一個強有力的證據。
《被壓扁的沙子》: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
3.標題:恐龍無處不有、被壓扁的沙子。
參考:不同學科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南極洲恐龍化石的發現,說明恐龍無處不有,為支持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提供了另一個強有力的.證據。6500萬年的巖層中發現被壓扁的沙子(斯石英),說明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
(這一環節,篩選信息,明確全文結構:總分總式,層次分明。先總說科學觀點,再由兩文證實。每篇文章由科學發現引發思考,逐步說明,篇末總結。)
三、文脈透 視——跳讀,梳理脈絡看思路
研討二:把說明過程提煉成一條邏輯鏈,你會補全哪些內容?
從“一個領域的科學發現”到“另一個領域的科學結論”,請你找出作者的說明 思路并簡要記錄、交流。
1.全班集體討論《恐龍無處不有》:
古生物學領域←→地質學領域
恐龍無處不有-→地殼緩慢運動
參考1.南極發現恐龍化石→恐龍無處不在-→恐龍不能漂洋,大陸自己漂移→地殼緩慢運動
參考2.事實論據:南極附近發現恐龍化石→推理:恐龍遍布世界各地→推理:恐龍不能在寒冷的南極生存→問題:恐龍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上去→假設: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
參考3.恐龍化石在現存各個分離的大陸上都有發現→恐龍無處不在,曾經遍布每塊大陸→恐龍不可能在每塊大陸上獨立生存→現存大陸在遠古曾是聯結在一起的“泛大陸”→“泛大陸”在恐龍出現之后逐漸分裂成為現在的各塊大陸。
參考4.科學發現:南極發現恐龍化石→產生質疑:恐龍來自哪里——追溯原因:泛大陸分裂帶走恐龍→研究價值:證明地殼運動理論。
2.小組合作交流《被壓扁的沙子》
參考:①引出說明對象→②-⑥擺出對立理論→⑦-?解釋斯石英的成因、性質(高壓產生斯石英,高溫還原為沙子)→推斷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發生過撞擊,未發生過火山運動→恐龍年代巖層發現斯石英→?得出結論:恐龍滅絕的原因是撞擊。
3.知識卡片助讀:
事理說明文多用邏輯順序。邏輯順序是介紹事理時通常采用的順序,具體地說,有先總說后分說、從概括到具體、從具體到抽象、從現象到本質、從原因到結果、從個別到一般、從一般到特殊、從整體到局部、從簡單到復雜、從特點到用途、從主到次等。
小結:兩篇文章都運用了邏輯順序,體現了思維的開放性和嚴密性。
《恐龍無處不有》一文從古生物學轉入地質學,用在南極發現恐龍化石這一事實佐證“板塊構造”理論,采用了從現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
《被壓扁的沙子》一文先擺出兩種對立觀點,再介紹斯石英的化學特性,運用地質學的研究成果證實了行星撞擊說,解釋了生物界恐龍滅絕的原因。采用了從結果到原因的邏輯順序。
(梳理脈絡看行文思路,讓學生在有層次的小組活動中初步感受推理的過程,最后適時落腳在對邏輯順序的研討上。)
四、語言聚焦——品讀,鑒賞表達悟寫法
研討三:科普文的科學嚴謹和通俗生動,你能發現嗎?
1.關注括號中的補充文字(課后練習題3)
a如果看一張地圖,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么天衣無縫。
(科學方法,補充證據)
b萬一哪天某個星體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
(科學價值,現實意義)
c即非常純的沙子。
(科學態度,嚴謹認真)
d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對金剛石加熱,從而把它恢復到原始碳的狀態,但誰愿意這樣做呢?
(適時調侃,幽默生動)
小結:補充說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學概念為平易的介紹,化嚴密的科學論證為幽默詼諧的類比說明,表現了本文語言簡明精練、邏輯性強、幽默風趣的特點。
2.關注短文中的說明方法
舉例子作比較列數字打比方
(引導學生研究說明文的語言,通過細膩的品讀發現說明文語言的共性特點和作者語言的個性特色,讓學生在豐富的言語實踐活動中學會欣賞科普文準確嚴密而又通俗生動的語言風格,并從中感受到科學家的科學精神和情懷。)
五、頭腦風暴——補寫,激活思維試身手
研討四:科普文的科學思想和思維技巧,你能運用嗎?
1、辨識:認一認,材料中描述的現象與課文中的哪個理論是相聯系的。
深海溝是在大陸與大洋之間靠大洋一側的地方。地球上水深超過6000米的海溝共24處,其中19處在太平洋中。全球最深的海溝是馬里亞納海溝,水深約11034米。海溝是板塊構造活動的杰作。一個板塊向下俯沖到另一個板塊之下時,一邊下垂,一邊上翹,這中間就形成了海溝。所以說海溝是板塊構造俯沖帶開始的地方,也是板塊構造擠壓活動的場所。這里好像一個樞紐或傳動帶,一方面海洋板塊的巖石俯沖下去,另一方面大陸板塊翹起來。
——這是“板塊構造”理論的一個例證。《恐龍無處不有》一文中自第6段起闡述了這一理論的主要內容。本題的材料,說明了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會在分界處相互作用,從而形成海溝。
2、印證:加一加,請為本文的科學觀點補充一個例子。
科學觀點:“不同學科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
參考1: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謝皮羅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渦總呈逆時針方向,他大膽地推斷這一定與地球自轉有關,并且推斷北半球呈逆時針,赤道不會有漩渦,南半球呈順時針。
參考2:生物學家密卡爾遜調查了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況,他指出美國東海岸有一種正蚯蚓,歐洲西海岸同緯度地區也有,而美國西海岸卻沒有這種蚯蚓,但他無法回答這是為什么。他的論文引起德國地質學家魏格納的注意。魏格納認為,小小的蚯蚓活動能力有限,無法跨越、橫渡大洋,它的這種分布正好說明歐洲大陸與美洲大陸本來是連在一起的,后來裂開了。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為例證之一寫進了他的名著《大陸與海洋的起源》一書。
參考3:生物學研究中的生物生存技能啟發了科學家的靈感。飛機、潛水艇、蒸汽機的發明眾所周知。現在科學家模仿蒼蠅的構造發明了微型飛行器,模仿蟑螂的構造發明了太空探測器。甚至仿造人體視網模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內,可以帶來視力的恢復……
參考4:制造業掌握把水晶磨光的技術,做成透鏡放大物體。顯微鏡的發明,使生物學向前邁了一大步,人們進入了觀察細胞的時代。
參考5:瓦特發明蒸汽機,后期出現的內燃機不僅僅使工業,還讓整個世界、各個學科都得到了助力。
(這一步,重在學習并踐行作者的思維方法———善于聯系,在貌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種事物間尋找內在聯系,這是思維創新的重要特征,也是開展研究的必要前提。若學生掌握的科學事例有限,還可擴大為談論“不同學科”間的影響。)
過渡:學習本文,我們不僅了解到了一些科學知識、科學觀點,還學習了作者的思維方法,即聯想、想象、分析、推理等創造性的思維。作者經過層層推理、分析,認為恐龍滅絕的原因是“撞擊說”而不是“火山說”。他說服你了嗎?其實,這只是眾多推論中的一個,并不是定論。
3、質疑:比一比,請為“恐龍滅絕”這一話題補充一個你認可的學說。
布置作業:查資料,從眾多的“滅絕說”中選擇一個你認可的,用從本文中學到的方法寫一篇短文,闡述你對“恐龍滅絕”這一話題的思考,并相互交流。
(引導學生從課內向課外拓展,閱讀探究并書面表達,交流研討。這樣可以讓學生學有所得,學而有悟,同時培養學生用聯系的觀點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
這兩篇科普文所傳遞的信息不是客觀的定論,而是主觀的一己之見。學習這類文章,要進行理解式閱讀,在文本和生活的聯系中去理解作者的觀點,試著將文本觀點與生活經驗進行相互印證。還要進行批判性閱讀,與作者展開“對話”,對作者的觀點提出質疑,與作者商榷,激活思維。)
《短文》的教案6
教學目標:
1、能說出句子的常見語病。
2、能分步驟提高短文修改能力。
教學重點:
能分步驟提高短文修改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短文修改是常州市中考語文試題必考的一種題型,不同與普通意義上的病句修改,命題者一般會選擇一個語段。主要考查同學們對自己或別人作文的修改能力。說一說你在平時做這一題型遇到的困難或成功的經驗。
學生說。老師進行評價。
二、解題
剛才同學們結合了自己的學習體驗談在解這類題型的得失。有一個誤區同學們要避免:“修改”指的是修飾和改錯,即有的句子可以把它修飾得更加好,有的句子存在某方面的錯誤,需要改對。
一、下面的句子存在各種各樣的毛病,請用修改符合法進行修改。并就此概括句子的常見語病有哪些?
1、非常通紅的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來了。語義重復
2、我今天犯了一件違反紀律的事。搭配不當
3、同學們爭分奪秒、全神貫注地為中考。成分殘缺
4、朝陽中學是美麗的一所學校。詞序不當
5、最近朝陽中學開展了生命教育的活動正在不斷深入。句式雜糅
6、雖然學校決定了周一升國旗必須穿校服,我們就按要求做。關聯詞語運用不當
7、一天,丁老師正在和辦公室的老師談話,忽然有人把她叫走了。指代不明
8、他很頑強,不肯接受同學們的意見。用詞不當
9、我斷定他中考可能考得很好。前后矛盾
10、記得英國詩人雪萊曾說過:“冬天已經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標點符合運用不當
11、小戰士雄赳赳地端著,大踏步地走在路上,腳下像踩著棉花。修辭不當
12、他的生活過得十分堅苦。有別字學生:修改,并概括。
三、綜合練習
1、下面是某學生寫的周記片斷,根據文后要求,用規定符號在原文上直接修改。(5分)
(1)換用號:(2)增補號:(3)刪除號:(4)調位號:
一送里格紅軍,今晚,打開電視,就聽到了這首紅軍長征的歌,使我不由地激動不已,我感情的潮水涌動在我的血液中。
在紅軍長征歷史紀念館中,到處擺放著舊衣、舊鞋、舊家具,雖然都是些舊得一文不值的東西,但在老一輩革命家認為:他們是寶,是珍寶,因為它們見證了紅軍長征的珍貴光輝歷史,它們記錄了紅軍與人民同舟共濟一起取得輝煌勝利的經過。
展館中,有一條木船,那是紅軍經過于都一條湖時人們幫助紅軍過河借給紅軍的船,這條黑色小木船凝聚了多少人民支持紅軍的心啊!不止這條船,當地百姓甚至還把家中的門,箱子還有棺材為戰士們架起了一座座浮橋。一座金色的船,它載著戰士通向對岸,通向光明的未來。
(1)畫線的比喻句表述不當,請加以修改。(2分)
(2)除了畫線部分,文中在表達上還有多處錯誤,請選擇3—4處在原文上加以修改。(3分)
2、下面是某同學作文中的一個片斷,仔細閱讀后,請選擇4-6處(不得超過6處),用規定的符號(不一定全使用)加以修改。(4分)(04年中考卷)
(1)換用號:(2)增補號:(3)刪除號:(4)調位號:
人生是無法回頭再來的,然而做每件事都要細心瑾慎、小心翼翼。有時也許就是因為一個不留神的錯誤,造成無法挽回的一個遺憾。
朋友:珍重地走好每一步,不要對小事就吊以輕心,希望你穩健地走完自己的旅程。
綜合練習
1:修改參考:
(1)“我感情的`潮水涌動在我的血液中”改成“我心潮起伏”或“我感情的潮水奔涌不息”;(2分。若有其他改法,只要正確、合理即可)
(2)句①“一送里格紅軍,”標點使用不當,應改為“一送里格紅軍……”;句①“使我不由地激動不已”缺主語,應刪去“使”;句②“但在老一輩革命家認為”介賓不當,應把“認為”改為“眼里”;句②“因為它們見證了紅軍長征的珍貴光輝歷史”“珍貴光輝”使用不當,應改為“光榮”;句③“這條黑色小木船凝聚了多少人民支持紅軍的心啊!”動賓搭配不當,把“心”改為“心血”;句④在“棺材”后加“等用來”;句⑤“一座金色的船”量詞使用不當,把“一座”改為“一只”。(3分。答對1處得1分,得滿3分為止。若有其他改法,包括改得比原來好,只要合理即可)
綜合練習2:
①“然而每件事都要細心瑾慎,小心翼翼。”句中,“然而”改為“所以(因此)”;“瑾”應改為“謹”;“細心瑾慎”與“小心翼翼”重復,刪去其一。
②“有時也許就是因為一個不留神的錯誤,造成了無法挽回的一個遺憾”,欠通順,改通即可;“有時”后可加“,”;“一個”調到“無法”前。
③“朋友:珍重地走好每一步,不要對小事就吊以輕心”句中,“:”改為“,”;“珍重”改為“慎重”;“吊”改為“掉”。
④“希望你穩健地走完自己的旅程”欠通順,改通即可。
(4分。改對一處得1分,給滿4分為止。若有其他改法,只要正確合理亦可得分。)
讓四個同學上黑板修改。改完后師生進行點評。老師總結:這兩題第一題是我們曾做過的,但從大家的修改來看,效果并不理想,第二題是05年中考卷上的。
方法指津
短文修改提高得分點的技巧:先整體感知,看本語段所寫的主要內容是什么,不急于下筆修改。如果我們對語段的感覺不是太好,可以把語段多看幾遍,每遍帶著一兩個具體的目的,比如說,我本遍主要看語段中的別字,標點,再看主要看修飾語位置等。
對這類題目把握不準的同學往往會犯這樣的錯誤,要么草木皆兵,認為到處都錯誤,要么發現不了任何錯誤,認為都對。按指定要求修改,比如規定修改不得超過多少處,就不能多修改。
練習鞏固
3、下面是某報上的一則藥品廣告,根據文后要求,用規定符號在原文上直接修改。(3分)(05年中考卷)
換用號:增補號:刪除號:
①由中國醫科院、北京聯合中醫藥研究院等多家科研單位,經八年臨床病例跟蹤治療,研發出新一代綠色國藥——“清心安神”顆粒。②該藥優質、安全,對頑固性失眠、憂郁癥、神經官能癥等各種精神疾病取得了100%的療效,特別是對長期服西藥產生藥物依賴的患者,可擺脫藥物的依賴,醫學界人士把此藥譽為精神疾病患者的救星,是目前居國際領先水平的新型藥物,患者服用2至3個療程即可基本恢復。
要求:
(1)句①有語病,須刪去一個字。
(2)句②在標點和表達上有多處錯誤,請各選一處加以修改。
4、下面是某報上的一則廣告,根據文后要求,用規定符號在原文上直接修改。(3分)(06年中考卷)
換用號:增補號:刪除號:調位號:
①“如煙”作為一種高科技產品,不含焦油、一氧化碳等有害人體的有害物質。
②冒出來的“煙”是電子腔室產生的氣霧,有純真濃郁的煙草香味,飄散的氣霧都是霧氣,無毒無害。
③能防止對身邊的人不會造成“二手煙”的危害。
(1)句①②在表達上有多處錯誤,請選2~3處(不得超過4處)加以修改。
(2)句③表意有誤,請加以改正。
鞏固練習參考答案:
3、(1)刪“由”。
(2)句②中可將“100%的療效”或“藥物的依賴”或“新型藥物”后的逗號改為句號。把“取得了100%的療效”改為“有顯著的療效”,或在“是目前”前加上主語“該藥”,或把“患者服用2至3個療程即可基本恢復”調至“藥物的依賴”之后。(3分。改對一處得1分,若有其他改法,只要符合要求且正確合理亦可得分。)
4.修改參考:
(1)句①兩個“有害”語意重復,應刪除后一“有害”或刪除“有害人體的”;句②句子結構不完整,可在“冒出來的‘煙’”前加上“它”(或“如煙”);“純真”用詞不當,可改為“純正”;“飄散的氣霧都是霧氣”多余,可刪去,或將該句調至“有純正濃郁的煙草香味前”。(2分。答對1處得1分,得滿2分為止。若有其他改法,包括改得比原來好,只要正確、合理,亦可。)
(2)刪除“(能)防止”或刪除“不(會)”。(1分。)
《短文》的教案7
【教學設計A】
創意說明:
這兩篇介紹古代建筑、園林的短文,初一學生學習有一定的難度,文中一些句子學生也較難理解。這篇設計以扶讀為主,著重讓學生讀懂。
教學步驟:
1、導入,學生背誦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者簡介江南三大名樓及成名的原因。
2、學生對照注釋閱讀課文,同桌質疑討論。教者引導學生重點理解下列語句:
A.遂以名樓。
B.上倚河漢,下臨江流。
C.重檐翼館,四闥霞敞。
3、誦讀小結。
①以“仙”字貫穿全文。
②短篇幅中包含豐富的內容。
③句式多變,多用對偶。
④總體特征:巍峨高大。
4、轉入《于園》,介紹瓜州古渡。
①古交通要沖,商賈云集,富人居所。
②相關傳說故事,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5、學生對照注釋閱讀課文,同桌質疑討論。教者引導學生重點理解下列語句:
A、富人于五所園也。
B、非顯者刺,則門鑰不得出。
C、主人處處款之。
D、以幽陰深邃奇。
E、坐其中,頹然碧窈。
F、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
6、誦讀小結:
①按空間順序介紹于園。
②雅語、俗語兼用。
③總體特征:奇在磊石。
7、檢查閱讀效果,討論探究題。
【教學設計B】
創意說明:
指導學生讀懂課文,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為目標,進行口語、寫作訓練。
教學步驟:
1、導入,解說和黃鶴樓相關的故事傳說:
①黃鶴樓的得名。
②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2、指導學生閱讀《黃鶴樓》,疏通句子,對不易理解的句子,教者重點解說。
3、討論:
①這篇短文和崔顥《黃鶴樓》詩在內容上有哪些異同?(同:都寫到和黃鶴樓相關的傳說,都寫到登樓所見、所感。異:本篇重在介紹說明,崔詩重在抒情;本篇表達熱愛山川和仰慕仙人的思想,崔詩抒發思鄉之情。)
②短文用哪些修辭手法突出黃鶴樓的巍峨、高大?(對偶、夸張)
③你有沒有登高的'經歷?描述你登高的所見所感。
4、閱讀《于園》,討論:
①于園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以磊石奇)
②文章按什么順序介紹于園?(空間順序,由前而后)
③舉例說明文中用比喻說明的好處。(如“一壑旋下如螺螄纏”,形象地寫出磊石而成的溝壑盤旋而下的形狀。)
④你到過的園林有什么特點?說給同學聽聽。
5、寫作交流。寫一篇短文,介紹你游覽的園林景點,要寫出它的特點和游覽時的感受。
【教學設計C】
創意說明:
以學生自學為主,指導學生結合過去所學,歸納文言詞匯,在反復誦讀中鑒賞。
教學步驟:
課前準備,學生上網查閱黃鶴樓的資料。
1、導入,學生交流所查資料。
2、短文誦讀:范讀、集體讀、指名讀。(讀準字音,注意停頓)
3、對照注釋,兩人一組合作解釋句子。
4、練習一:解釋下列句中的“于、以、其”,歸納用法。
①于:于土墻凹凸處。嘗駕黃鶴反憩于此。娠于磊石之手。
②以:遂以名樓。以實奇。不以疾也。可以為師矣。跪而拾之以歸。
③其:觀其聳構巍峨。坐其中。常蹲其身。其蟲舊曾有之。
5、練習二: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歸納語言現象。遂以名樓。富人于五所園也。非顯者刺,則門鑰不得出。主人處處款之。緣坡植牡丹、芍藥。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
6、鑒賞。《黃鶴樓》:首先交代黃鶴樓的地理位置、命名的由來,接著寫黃鶴樓的巍峨高大和登樓所見所感,最后從側面寫黃鶴樓的地位和價值。給人的總體印象是巍峨高大,神游的感受是如臨仙境。《于園》:首先介紹于園所在地及主人,交代自己得以游園的緣由,接著重點寫游于園的所見所感。給人的總體印象是以磊石奇,神游的感受是使人有置身大自然的巖壑林泉之感。
7、誦讀、比較:兩篇短文寫法上的特點。
【資料整合平臺】
《我國古代的幾種建筑》(見蘇教版《語文讀本》七年級下冊)
《短文》的教案8
學習目標
1、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文章韻味。
2、積累: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課堂學習過程與方法設計
學習過程
方法設計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北宋豪放派詞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板書)
記——記敘、記述、記載 文體:筆記體散文
承天寺——地點(在今湖北省黃岡縣南,今廢)
夜——時間
游——記敘的內容
1、自由放聲朗讀。
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節奏。
2、生聽讀錄音
要求:聽準讀音,聽出停頓和節奏,聽懂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4、生結合注釋,譯讀全文
要求: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名的含義,男女生分組競賽。
1、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釋詞:元豐——宋神宗的年號。(背景:元豐年間,有著名的王安石變法,由于蘇軾對王安石變法持不同意見,在元豐三年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職務是黃州團練副使并加上“本州安置”的字樣。團練副使本來就是閑散官職,朝廷又明令不許簽署公事。蘇軾此時其心情十分郁悶。本文就寫于此時期。)
①欲——打算、將要。
翻譯: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要睡的時候。
過渡:這就告訴我們事件發生的時間是那一天的深夜了。那么在那樣的深夜到底為什么作者本已打算睡覺卻又去游覽了呢?接著看下文。
2、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釋詞:②戶——門。教師引導“戶”指的是“門”,事實上月色不僅入門,也會入窗。這樣我們不禁想起李白的一首詩《靜夜思》中寫道:“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欣然——愉快地。
翻譯:月光從門口照了進來,我愉快地起身賞識去了。
3、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釋詞:念——想到。③遂——于是。亦——也。寢——睡覺。④相與——一起、一同。
翻譯:思量著身邊沒有一個可以跟自己一起領略這月夜樂趣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兩個人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教師提問 這一句話交待了什么內容?
學生回答 交待了地點、人物-同游人、事件-步于中庭
4、庭下如積水空明,
釋詞:⑤空明——清澈透明。
翻譯: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積水那樣清澈透明。
教師提問 這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
學生回答 比喻——分析“空明”
水中的藻類和荇菜交錯縱橫的浮游者,人們仿佛感到水的流動,這樣,無形的靜態的月光便有了動態感。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組成了有色有形、有靜有動的畫面.
5、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釋詞:交橫——交錯、縱橫。⑥蓋——原來是。翻譯:水中的藻類和荇菜交錯縱橫,原來是竹拍的影子啊!
教帥提問 此處“水”和“藻荇”是真實的嗎?
學生回答 不是。“水”指“月光”,“藻荇”指“竹柏”。
6、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釋詞:但——只不過。耳——罷了。
翻譯:哪個夜里沒有月亮?哪個地方沒有松柏?只不過缺少像我們這樣的兩個閑人罷了。
教師引導 前兩句是虛寫,不是寫實。正如我們導入里提到的那句詞:“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里只是表明了普天之下。有月亮的夜晚很多,有竹柏的地方也很多的意思。
教師提問 你認為“閑人”是指什么樣的一種人?
學生回答 答案可能不一。無一定職守,不為俗事所累,悠閑自適之人。
能簡單介紹一下蘇軾嗎?
今天,我們學習他被貶滴黃州時寫的一篇文章——《記承天寺夜游》。
教師提問:請同學來逐詞分析課文題目,看看課文題目包含了哪些內容?
提示:
(1)念/無與無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2)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3)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生譯讀,師巡回質疑
1、教師提問 這半句話交待了什么內容?
學生回答 交待了時間。
教師提問 具體的時間是什么時候?
學生回答 解衣欲睡時。
2、教師提問 這后半句交待了什么內容?
學生回答 向我們交待了作者欣然起行夜游的原因。
過渡:作者起行賞月的情形是怎樣的呢?請看下文。
3、教師引導總結:行文至此共47個字,卻向我們支持了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原因、事件。由此來看,這一段文字完成了記事、繪景、抒懷的哪一項工作?(記事)他用這樣短的文字記敘了五項內容。由此看來,蘇軾“記”的特點是:簡。用一分鐘時間朗讀并背誦這47個字。
4、教師引導 這個比喻寫月光如水看似比較平常,細一品味就不簡單了。月光看似靜的,水時靜時動,閉上眼,月光就像水一樣靜靜的瀉下來.這就給月光以動感。這句話精妙處,還在于作者緊承比喻用了“空明”這個詞,“空明”的意思是清澈透明,這樣想似乎還不夠,空,還有一種空靈、無處不在的感覺。這便使月光的'形象生動起來了,不僅讓人感到月光如水一般的清澈透明,還讓人感到那融融月色充溢整個庭院,乃至整個夜晚。讓人頓覺心曠神怡,俗念全消。
教師引導:此處依然是比喻,直接把月下是寫成水中景,正是月光如水,所以竹柏影才成了水中的藻荇。突出了前文比喻的效果。這樣。竹柏和藻荇、天空和地上渾然一體,月夜之美盡在其中。這正是此句話廣為人稱道的原因。
5、教師引導總結:本句話是繪景,雖然只有一句話。但是月夜美景躍然紙上.看來文不在多而在乎精。請同學用1分鐘聽音樂看畫面,想象當時月下的美景并誦讀這句話。
過渡:在這清澄的月光下,兩個有同樣情懷際遇的人,“相與步于中庭”那情景何其美好。可是又是清冷的,讀來。總使人感到抑郁。那是什么原因呢?關鍵在于作者在文中寄予了哪一種情懷。
教師引導 據唐宋貶官之制:“貶官而猶有職守,仍不得為閉;謫將而本郡官承朝中之意加以監束致言動皆不自由。亦仍不得為閑。”當時。蘇軾既無職守也不受人管制,真正稱得上是“閑人”。張懷民當時也是貶居黃州,境況相似。所以此處既表現了作者解脫世俗、忘情自然,享受自然美的自娛自樂的欣慰;又在這種隨遇而安之中流露出作為閑人的惆悵和無奈的情緒。所以,也許輾轉難眠才是兩個“同是天涯淪落人”起行賞月、排解郁悶的根本原因。或者我們也可以說,他們在苦中求樂吧。
教后反思
本節課設計力求落實,通過一個特定的角度把學生引入具體的學習過程,讓學生有所悟,有所得。從“內容呈現”到“師生互動”再到“交流對話”,最后到“鏈接生活”,整個過程力求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主學習,自主發展,這符合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讀讀背背理解的誦讀要求。
《短文》的教案9
教學目標:
1、 品讀、欣賞課文,感受課文委婉輕柔、自然流暢的風格。
2、 了解先抑后揚及由事物引發哲理的寫作方法。
3、 體悟生命的意義,引導積極、認真對待生命的態度。
教學重點:
1、 引導學生自讀《蟬》與《貝殼》,將兩篇文章放在一起來對比欣賞。
2、引導學生注意兩篇文章都是由一個具體細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點。
3、兩篇文章都擅于細致入微地描寫事物,對于蟬和貝殼這樣小的東西都有仔細的觀察和細致的描寫。引導學生仔細品讀課文,揣摩句子,體會作者描寫的特點及其中表達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夏天的時候,當同學們午睡時候,如果有幾個蟬在窗外聒噪的時候,是不是覺得非常討厭,好像很少人喜歡蟬,但是蟬是很值得人尊敬的,老師為什么這么說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看蟬這篇文章。
二、檢查預習
三、問題探討
1、作者開始對蟬是怎樣一種態度?由文中哪些詞句可以看出來?
2、作者后來對蟬又是怎樣一種態度?這從文中哪處可以看出?
3、是課文哪里一句話轉變了作者的態度?可以找出來并說說對它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的活過”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揚的關鍵之處,也是由蟬引發的對于生命的深刻感悟。它也提醒我們,不管生命有多短暫,都要好好地活,給人振奮精神的.感覺。
4、作者寫蟬,先抑后揚。通過一抑一揚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首先寫蟬的聒噪聲使人們心煩,這是一抑。其次寫看到一只病蟬,寫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從朋友說蟬埋在泥下17年,出來只活一個夏天時開始轉折,小小的蟬開始令人驚訝。當最后朋友說到蟬為了延續生命,必須好好活著,對于蟬的印象已經從煩人、病弱高揚到顯示生命意義的高度。 由抑到揚,涵蘊深厚,傳達了本文的主題:不管生命如何短暫,必須要好好地活著。
5、“斜陽里,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秋風顏色”給你怎樣的感受?
我們一般說聽見秋風的聲音,但作者用了“秋風顏色”,巧妙地在聽覺感受之外,增加了獨特的視覺感受,很有新意。它賦予秋風一種“顏色”,把屬于秋天的一些視覺形象加了進來,比如金黃的落葉、火紅的楓葉、暗綠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進了秋風中,言少而意豐。
《短文》的教案10
【導入】
1、今天老師要來考考大家,多義詞掌握的情況。
請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個“書”字,試試看你能用這個書字,組哪些詞語。
書本、書寫、書信、書桌、書包、書皮、判決書、楷書等
2、請大家一不做二不休,繼續通過查工具書來解釋這些詞中“書”的意思。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書的注解:
書(shū):⑴寫字;記錄;書寫。⑵字體。⑶裝訂成冊的著作。⑷書信。⑸文件。
給剛才大家所組的詞語對號入座。例如:
書本──⑶裝訂成冊的著作。
書寫──⑴寫字;記錄;書寫。
書信──⑷書信。
楷書──⑵字體。
判決書──⑸文件。
【引入課文,感知內容】
一、下面要來考一考大家,讓大家“學以致用”
1、請大家看大屏幕:“答謝中書書”中的兩個書該如何理解?
請大家根據自身的認識,猜測一下兩個書分別該怎樣去理解。(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考慮)
2、讓大家這樣憑空猜測兩個書的意思,似乎有些為難大家了。這樣吧,老師把“答謝中書書”的出處告訴大家,可能協助大家正確理解“書”的意思。(大屏幕上展示《答謝中書書》一文)
請大家齊聲朗讀這篇文章,了解一下以“答謝中書書”為題的文章,會是一篇怎樣的文章,你能從中得到啟示嗎?
明確:本文屬于書信體裁的文章。
3、請同學們再來說說,讀了文章以后,你想怎樣理解這兩個“書”字?
書⑴:中書,南朝時候的官員稱呼。
書⑵:即書信,是文體的一種。
所以由此我們知道,“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給謝中書的.一封信。
二、關于文章的一些知識介紹
1、陶弘景,字通明,號華陽隱居,謚號貞白先生,丹陽秣(mò)陵(今江蘇江寧縣)人。
2、謝中書,名謝微(或作徵),字元度,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豫章王記室,因曾任中書鴻臚(lú),故稱“謝中書”。
三、請大家齊聲朗讀這篇文章,來感受一下讀古人的書信的滋味吧
【深入探究,解析課文內容】
一、根據課文導引局部的語言,引導學生在細讀語文的基礎上,全面品析文章
有人評價《答謝中書書》“宛如一幅清麗的山水畫,又像一首流動的山水詩。”請大家再讀課文,回答:
1、說它“宛如一幅清麗的山水畫”,那么這幅山水畫中有那些景色呢?
明確:
所描繪的景色有: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曉霧猿鳥
夕陽沉鱗
2、說它“像一首流動的山水詩”,那么這又是怎樣一首詩呢?
請將文中描寫山水美景的語句找出來,并使其出現為詩歌的形式:
明確:
高峰入云,清流見底。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夕日欲頹,沈鱗競躍。
請大家來朗誦這首詩歌,領略一下詩歌所描繪的美景。
二、比較《答謝中書書》和現在書信的聯系點和不同之處,從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內心世界
讀課文回答以下問題:
1、請大家說說《答謝中書書》和一般現在的書信有什么不同?
明確:描述的重點不同。一般書信重在通過文字,或說明寫信者的意圖,或說明寫信者自身的觀點來勸說收信者,寫信有明確的用意。本文則大篇描繪美麗綺麗的景色,似一篇寫景散文。
2、兩者的相同之處是什么?
明確:本文在最后一句“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點明作者的寫作意圖。
3、請大家帶著我們對文章的理解來品味課文。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要寫這樣的文章?認真讀,仔細考慮,相信大家會在我們一起學習的基礎上有更大的收獲。
明確:學生可以各抒己見,說說自身的理解,要言之有理。
【課外延伸】
請大家用現代文來大膽地擴展描繪文中的景色,可以合理運用想象。
《短文》的教案11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遺骸、褶皺、劫難、追溯”等詞的讀音,理解“劫難、致密、追溯、天衣無縫”等詞的詞義,并學會運用。
2。了解“板塊構造”“大滅絕”“撞擊說”“火山說”“斯石英”等科學概念。
3。了解兩篇文章作者的思維方式。
二、能力目標
1。比較分析兩文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把握兩文所介紹的科學知識,體會作者思維的開放性與周密性。
2。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簡明精練、邏輯性強、幽默風趣的特點。
3。培養學生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想問題的思維方法。
三、德育目標
學習作者運用豐富的科學知識、敏銳的科學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發學生努力學習,不囿于成說,敢于創新,善于創新,向科學的未知領域進軍。
教學重點
1。把握兩篇短文的.內容,明確說明對象,理清寫作思路。
2。學習作者善于聯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側面的思維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課文中的補充說明的作用和含義。
教學方法
1。比較閱讀法。
2。涵泳品味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精讀課文,比較分析兩篇短文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內容;揣摩語言,體會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學習作者的思維方法,引導學生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會,多角度看問題,獲得新知、真知。
《短文》的教案12
學習目標:
1、把握兩篇短文的內容,明確說明對象,理清寫作思路。
2、體會課文中的補充說明的作用和含義。
3、理解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從而可以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
重點難點:
1、體會課文中的補充說明的作用和含義。
2、理解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從而可以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
學習過程:
一、預習檢測
1、給加點的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遺hái()骨gé()zhě()皺追sù()劫()難蟾蜍()隕()石攜()帶2、解釋詞語劫難追溯_________________天衣無縫致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作者阿莫西夫是國著名的科普作家和小說家。
二、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6500萬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的恐龍突然滅絕了,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謎。不同地域恐龍化石的發現意味著什么?導致恐龍滅絕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兩篇短文對此分別做了回答。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恐龍無處不在》和《被壓扁的沙子》。
三、整體感知
從課文注解得知,這兩篇短文在原書中編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學新疆域》章節里,請問這兩篇短文在內容上有什么聯系?
四、自主學習
(一)1.“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陸漂移”使恐龍遍布世界的說法由何而來?
3.你怎么看待科學家們的推斷?
(二)4.對于6500萬年前恐龍的滅絕,科學界存在著哪兩種對立的理論?各自的依據是什么?
5.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說明恐龍是怎樣滅絕的?
6.在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中,作者為什么選擇“撞擊說”而否認“火山說”?
五、合作探究
1、兩篇短文各自要說明的內容是什么?
2、兩篇短文都談到了恐龍的滅絕,但說明的角度不同。試比較。
3.本文題目《被壓扁的沙子》是否離題太遠?換成《恐龍是怎樣滅絕的》不好嗎?
4、揣摩語言,感受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現代兩棲動物。
2.如果看一張地圖,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么天衣無縫。
3.萬一哪天某個星體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
4.即非常純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對金剛石加熱,從而把它恢復到原始碳的狀態,但誰愿意這樣做呢?
教師提示: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這五句話,你發現了什么?
教師點撥: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號里的補充說明文字。請同學們結合具體語境,說說它們各自的作用。
六、拓展延伸:
科學界研究恐龍滅絕問題,在作者看來有何意義?你怎么認為?
七、課堂小結:
科學家能從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中產生聯想,經過懷疑、推測、研究、論證之后有新的發現。同學們要從中受到啟發,善于多角度思考問題,以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
《短文》的教案13
一、《馬說》謀篇立意
《馬說》作者所要表達的見解是:封建統治者應當善于識別人才,對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養之以厚祿,任之以重權,使他們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
從這一見解出發,文章借有關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說,將愚妄淺薄的統治者比做“食馬者”,將人才比做“千里馬”,集中的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對統治者有眼不識英雄和摧殘人才的現象進行了猛烈的抨擊。
二、《馬說》結構內容
文章從三個不同的側面揭示了千里馬的遭遇。
第1段,提出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見解。指出正因為“伯樂不常有”,千里馬才終被埋沒、摧殘。
第2段,揭示了“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造成千里馬“欲與常馬等不可得”的原因。
第3段,抨擊了那些不能正確對待千里馬卻大呼“天下無馬”的人。
三段文章圍繞一個中心:千里馬的被埋沒、被摧殘,是“伯樂不常有”造成的,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所造成的,是那些不能正確對待千里馬的人造成的。“千里馬常有”,而“執策”的庸人卻曰:“天下天馬!”這強烈的對比,是一個極大諷刺,表達了作者對封建統治者的強烈不滿。
三、《馬說》.寫作特點
1.托物寓意
托物寓意寫法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寓深刻思想于具體形象之中。例如,用“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來描繪千里馬的終身遭遇,用“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來揭示它才能被埋沒的原因,都能激發人們的不平感,也表達了當時千萬個才能之士的悲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無馬’”來刻畫食馬者的淺薄愚妄,更具有辛辣嘲諷的作用。
2.清晰的條理
全文圍繞著“不知馬”這一中心逐層展開論述。開始指出惟伯樂知馬,而“伯樂不常有”,所以千里馬之“不以千里稱”是具有必然性的;中間從“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面食”,說到千里馬的“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揭示了問題的實質;然后痛斥食馬者的淺薄愚妄,由此導出全文的結句“其真不知馬也”,點明了中心。
四、《馬說》譯文
世上有了伯樂,然后才能發現千里馬。千里馬常有,可是伯樂卻不常有。所以即使有馬,卻只能屈辱于低賤的手中,(和其他的馬)一塊死在馬廄里,不被人稱為千里馬。
能夠跑千里的馬,有時一頓能吃完一石谷類,喂馬的人卻不懂得以千里馬(的食量)而去喂它。這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領,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特殊的本領和英武的體態都無法顯露出來,想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都做不到,又怎么能讓它日行千里呢?
驅使它不能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方法,喂養它又不能使它日行千里的才能充分發揮出來,馬叫了,也不能通曉它的意思,還拿著鞭子對著它說:“天下沒有好馬!”唉!是真的沒有好馬嗎?是真不識好馬啊。
五、《送董邵南游河北序》謀篇立意
韓愈在這篇贈言中,既對董邵南不得志的遭遇予以深切的同情,又以誠摯的感情,殷切的希望,對董邵南提出忠告。以“董生勉乎哉”的微辭,勸他到叛變未息、割據劇烈的河北之后,要提高警惕,不要走入歧途。并讓他到河北后,要以忠臣望諸君和義士高漸離等為榜樣,勸其主和其他豪杰之士歸順唐朝。固然,這是勸告董邵南的贈言,但文中也明顯的表現韓愈主張統一、反對分裂的儒家“大一統”的思想。
六、《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結構內容
文章分三段,從三個不同角度表達了作者對友人的.祝愿和勸勉。
第1段,寫董邵南在京城不得志,往游燕趙之地,一定會有所遇合,鼓勵友人努力。
第2段,寫古往今來風俗移易,社會環境變化了,燕趙之行也可能沒有什么結果,友人應有思想準備。
第3段,囑托友人替自己憑吊望諸君墓,并向燕趙豪俠之士致意:當今圣上英明,趕快出來為國效力吧!隱有勸友人不要離開京城之意。
七、《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寫作特點
1.多用典故,引經據典,如“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指荊軻、高漸離之類的風塵豪俠;其次還有“望諸君”、“屠狗者”。
2.跌宕起伏,含蓄婉轉,作者先對友人的舉動表示理解和同情,然后筆峰一轉,以朋友的身份規勸他去河北之后能勸說河北豪杰效力于朝廷,.寫作意圖躍然紙上。
3.韓愈寫這篇文章,能因事立意,在較短的篇幅里,表達了充實而完整的思想內容。在贈序這種文體上,脫前人窠臼,頗有獨到之處,勸告之意鮮明,語言含蓄、深微屈曲,文筆暢快簡潔。
八、《送董邵南游河北序》譯文
燕趙之地古來就有許多用悲壯的歌聲抒發內心悲憤的人。董先生來長安應進士科考試,連續多年不被主考官賞識,空有學識才干,憂郁地到(河北)這個地方去。我知道您一定會有所遇合受到賞識的。董先生要努力啊。
說起來像您這樣不走運的,如果是仰慕正義、力行仁道的人都會珍惜的,更何況燕趙之士出于他們的本性呢!可我曾聽說風氣隨著教化而改變,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現在的風氣跟古時說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憑您這次的前往測定一下吧。董先生要努力啊。
我由您的事有所感想。請替我憑吊望諸君的墓,并且留心觀察一下當地的集市,還有過去(像高漸離一類)屠狗的人嗎?替我向他們致意:“當今圣上英明,趕快出來做官為國效力吧。”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目的
1.積累相關的文言詞語,了解某些文言句式的特點。
2.體味韓愈在《馬說》中表達的對人才被壓抑、埋沒的憤懣之情。
3.品味韓愈在《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表達的復雜的感情。
4.初步了解“說”和“序”的文體特色。
教學重難點
1.掌握“閱讀提示”中字詞的音、義,“易”“策”“食”的各個義項和‘馬之千里 者”“子之不遇時”的句式特點。
2.理解“千里馬”“‘伯樂”“‘奴隸人”的深層含義;了解“說”的文體特點。
3.體會韓愈對董邵南的同情、勸勉和勸阻等復雜的感情。了解“序”的文體特點。
教學方法
1.討論法。
(解說:四個步驟:初讀課文、疏通文字、梳理文章思路;精讀課文,理解內容,體味作者 的見解主張、思想情感;研讀課文、品味語言、賞析藝術特色;拓展閱讀、拓展視野、遷移 知識、培養篩選信息和搜索信息的能力。)
2.發現法。
(解說:原則同討論法,步驟分兩步走:一是學生閱讀發現問題階段,二是師生梳理問題, 解答問題階段。注意事項:一是要引入激勵機制,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二是耐心 聽取學生的發言。)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是人才實現自身價值所企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時候,特別是古 代封建社會,很多人才常哀嘆生不逢時。人才受壓制,不能施展自己的報負,甚至被扼殺, 是一種經常性的社會悲劇。另一方面,人才如何施展自己的抱負,才能用在什么地方、為誰 所用也是一個不能不重視的大問題。韓愈的兩篇短文論述了上述兩個問題,他的見解和主張 值得我們深思。
二、解題 “序”作為文體分兩類,一種是寫在某書或某文章、詩歌前面的說明、評介性文 字;一種是蹭序,是為一件具體的事向人贈言,或向即將告別的人贈言的文章。《送董邵南 游河北序》屬贈序。
三、研習課文
初讀課文。疏通文字,梳理文章的思路。
具體做法:先請兩位學習中等偏下的學生分別朗讀課文:甲生讀完后,師生共同找出讀錯的 或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同時肯定他讀得好的地方(只指出某個字、句即可)。然后由己生 朗讀。乙生讀完后分小組討論。小組討論的具體做法可根據具體情況決定,或者由小組長組 織討論,大家邊讀邊口譯,相互更正,一起補充,疏通文字,整理思路;或者小組輪流當組 長,先疏通文字,后整理思路。
(解說:豆.初讀一定要落實,給夠時間,要各組組長督促大家在課文上做標記,該注音的 注音,該釋義的釋義,該加符號的加符號。
必須等最后一組完成了初讀任務后,才可宣布轉入下一步討論。又如下詞語、句子要討論清 楚:《馬說》:駢死、槽櫪、稱、食、石、才美、外見、道、等、策、材、嗚、臨;是、 而、故、于、之、以、或、其、且、安、邪;“辱于奴隸人之手”“馬之千里考”。《送董 邵南游河北序》:燕、舉、適、茲、勉、遇、強、與、易、卜、吊、謝、仕;之、于、其、 哉、茍、者、乎、惡、以、然、為、復;“夫以子之不遇時”“吾嘗聞風俗與化移易”。3理 清兩篇文章的思路:《馬說》第1、2兩句是作者的觀點,意思是說世上本來常有千里馬,但 是因為缺少伯樂,無人識得它,千里馬也就不被當成千里馬了。作者重點不是論述千里馬與 伯樂的關系,而是感慨千里馬在府限值耳的奴隸人手中的可悲遭遇。后面的文章圍繞這一點 展開論述。《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一文,作者感情復雜,思路不易梳理,對學生討論要求不 宜過高。文章第1段對董邵南的行動表示同情和理解;第2段,韓愈表示了勸阻之 意,末段要 求其“吊”和“現”,勸其好自為之。
學生能說到同情和勸阻的意思即可。) 2精讀課文。理解文章內容,了解作者的見解主張, 體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具體作法是:小結初讀之后,提出進一步精讀的任務。具體任務是:《馬說》中的“千里 馬”“伯樂”
“奴隸人”各捐的是什么?作者見解是什么了主張是什么?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 情?
《短文》的教案14
教學目的
1.學習古人高潔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詞語。
3.理解短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2)疏通文言語句,分析文章內容。
教學難點: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
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
(劉禹錫)
一、檢查預習
朗讀課文,看課文注釋翻譯課文。
二、導入
1.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全唐文》。作者劉禹錫(772842),唐代詩人,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曾中進士,宮接監察御史。他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政治革新失敗后,被貶官降職多次。他與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劉賓客集》。這篇《陋室銘》是他貶為和州刺史時在任上寫的。
2.關于銘
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三、正課
1.朗讀課文。可采取多種方法朗讀,如老師范讀、聽課文錄音,學生個別讀、集體凌等。
2.請學生逐句翻譯課文。掌握重點詞語。
有仙則名:著名。
有龍則靈:靈異:
斯是陋室: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階綠:長到。
草色入帶青:映入。
談笑有鴻儒:博學的人。
往來無白丁:指沒有什么學問的人。
無絲竹之亂耳:指琴瑟、策管等樂器,這里借代奏樂的聲音。
無案牘之勞形:案牘:官府的公文。勞形:使身體勞累。
何隨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裝句,有什么簡陋的呢?
3.提問: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運用什么修辭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運用比喻、對偶起興,以虛襯實,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問: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這兩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義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題。德馨二字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強語氣。這兩句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卻了室陋,另一層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為陋室增光添采。
5.提問: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是寫什么?
寫陋室幽雅的恬靜的自然環境。
6.提問: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是寫什么?
寫陋室來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樣的高雅。
7.提問: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幾句寫什么?
寫室中事。可見主人高雅脫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問: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這兩句寫什么?
運用類比,引古賢之名定證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9.提問: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寫什么?
語見《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認為,九夷雖然簡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簡陋了。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個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做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四、小結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鮮明、格調高雅,構思巧妙,意境雋永、韻味深長、文句精美而勝炙人口,久為傳誦。本文是作者用來自述其志的。通過對居室情景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五、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一、1.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
《愛蓮說》
(周敦頤)
一、檢查預習
朗讀課文,看課文注釋翻譯課文。
二、導人
1.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頤(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謚號元,宋代哲學家。因他世居道縣濂溪,后居廬山蓮花峰前建流溪書堂講學,峰下有溪,也命名為濂溪,世稱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學的創始人。著有《周元公集》。《愛蓮說》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縣)任職時寫的。此間,他曾親率屬下在郡府署一側挖地種蓮,名曰愛蓮池。
2.題解
說是古代一種文體,可以記事,也可以議論,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
三、正課
1.朗讀課文。老師范讀,學生齊讀、輪讀均可。讀時注意節奏、重音,正確、流利、有感情。
2.學生翻譯課文,補充課文注釋:
水陸軍木之花之:結構助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
可愛者甚蕃者:結構助詞,與前面詞可愛構成名詞性結構。相當可愛的(花)。
晉陶淵明獨愛菊獨:唯獨。
世人甚愛牡丹甚:很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而:連詞,表轉折,卻。
濯清漣而不妖而:連詞,表轉折,卻。
中通外直:(莖)中間通透,外形筆直。
香遠益清:香氣遠播,越發清香。益:更加。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而:連詞表轉折,卻。焉:助詞,可不譯。
予謂菊謂:認為。
花之隱逸者也之:結構助詞,的。
陶后鮮有聞:鮮:少。(xiǎn)
3.請再次朗讀課文。
4提問:作者描寫蓮花,為什么要先寫陶淵明愛菊,世人愛牡丹?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喜愛哪一種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現。作者用菊和牡丹來作正襯和反襯,含蓄而突出地表達了文章的主旨。
5.提問:文章用了兩個獨字,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生活態度。
兩個獨字,都表現出倚世獨立,決不隨波逐流的生活態度。但我愛蓮又與陶淵明的愛菊又有所不同。
6.提問:我愛蓮花什么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7.提問:具體地說說作者寫蓮的哪些美好形象。
(1)生長環境方面:寫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灌清漣而不妖的質樸;
(2)體態香氣方面:寫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寫她香。遠益清的芳香;
(3)風度方面:寫她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清高。這些描寫,是將蓮人格化了,是把她作為一種高貴品質的象征。
8.提問: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蓮比喻象征哪三種人?
菊花比喻象征隱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貴的人,蓮花比喻象征君子。
9.提問:作者對愛菊愛蓮愛牡丹的態度分別是什么?
愛不同的花象征一種不同的生活態度。菊花秋天開花,獨抗寒霜比作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隱士,作者對愛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嘆真正的隱士極少。牡丹雍容艷麗,比作富貴之人,作者對愛牡丹是厭惡鄙棄,諷刺貪圖富貴,追求名利的世態。而對愛蓮同氣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蓮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結
這篇短文,將花的形象比擬為人的品質,以蓮的形象比擬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以愛蓮之情來表達自己對這種生活態度的贊賞和追慕,表達自己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惡濁世風的鄙棄。短文運用比喻、象征、襯托手法,突出了蓮的美好形象。將記敘、抒情、議論結合起來,表達思想感情。句式駢散交錯運用,讀起來鏗鏘悅耳,頓挫有致。
五、板書
菊花正襯蓮花
菊花隱士陶后鮮有聞
牡丹反襯蓮花
牡丹富貴人宜乎眾矣
蓮花君子同予者何入
六、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一、二、三、四。
《短文》的教案15
創意說明:許多篇幅較短的散文有文眼,如果教學時能引導學生找準這些關鍵詞或關鍵句,然后順藤摸瓜,帶動全篇教學,定能事半功倍。這是教法,同時也是學法。
教學步驟:
一、讀課文前的導語,導入課文。
二、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感受《行道樹》中的抒情和《第一次真好》中的事理。
三、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找出文章的關鍵詞句,深入理解課文。結合課后練習,引導學生重點理解《行道樹》中的哲理句——“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和直接抒情句——“立在城市的飛塵里,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快樂的樹”的深刻含義,重點弄清《第一次真好》中“好”的積極意義。
四、回頭再答導語所提出的問題。
【教學設計C】
創意說明:本設計觀照語言的讀寫訓練。《行道樹》優雅的敘述、詩意的抒情,適合于朗讀。《第一次真好》中的事例很能勾沉起學生對往事的.回憶,適合替換式的改寫,這樣設計兼顧了兩篇短文自身的特點。
教學步驟:
一、學習《行道樹》,強調訓練點——讀。
1.聽配樂朗讀,要求想象行道樹形象,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讀,要求理解行道樹形象的意義,理解詞語含義,理解文章的哲理。
3.感情朗讀,要求體味文章精美的語言和詩意的表達。
4.配樂誦讀,要求讀出韻味,讀出美感。
二、學習《第一次真好》,強調訓練點——寫。
1.讀課文,了解課文先敘事后點示道理的結構。
2.替換式改寫,用你親身經歷的某個感人精彩的第一次替換文中的事例。
3.范文交流、評點。自主參與交流,修改,定稿。
【資料整合平臺】
課文擴讀材料
梧 桐
張曉風
其實,真正高大古老的梧桐木,我是沒有見過的。
也許由于沒有見過,它的身影在我心中便顯得愈發高大了。有時,打開窗子,面對著滿山蓊郁的林木,我的眼睛便開始在那片翠綠中尋找一株完全不同的梧桐,可是,它不在那里。想象中,它應該生長在冷冷的山陰里,孤獨地望著藍天,并且試著用枝子去摩挲過往的白云。在離它不遠的地方有山泉的細響,泠泠如一曲琴音。漸漸地,那些琴音嵌在它的年輪里,使得梧桐木成為最完美的音樂木材。
我沒有聽過梧桐所制的古琴,事實上我們的時代也無法再出現一雙操琴的手了。但想象中,那種空靈而縹緲的琴韻仍然從不可知的方向來了,并且在我夢的幽谷里低回著。我又總是想起莊子所引以為喻的鳳鳥鹓鹐,“夫鹓鹐,發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
一想到那金羽的鳳鳥,棲息在那高大的梧桐樹上,我就無法不興奮。當然,我也沒有見過鹓鹐,但我卻深深地愛著它,愛它那種非梧桐不止的高潔,那種不茍于亂世的逸風。
然而,何處是我可以棲止的梧桐呢?
它必定存在著,我想——雖然我至今還沒有尋到它,但每當我的眼睛在窗外重重疊疊的巒嶂里搜索的時候,我就十分確切地相信,它必定正隱藏在某個濕冷的山陰里。在孤單的歲月中,在渴切的等待中,聆聽著泉水的弦柱。
使用建議:此文與《行道樹》同出于張曉風之《林木篇》,都是寄情于物類散文,都是張曉風詩意散文中的優美篇章,但狀物不同,象征意義也不同。此文可作為課文比較參照的對象,課堂使用。
【《短文》的教案】相關文章:
《阿西莫夫短文》教案01-22
短文兩篇 教案12-16
短文兩篇教案12-17
短文兩篇教案12-08
7《短文兩篇教案》11-04
《巴金短文兩篇》教案09-20
《巴金短文兩篇》精品教案09-20
教案7.短文兩篇01-02
短文兩篇 教案示例一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