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24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1
一、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動物的繁殖方式分胎生和卵生;
2、能夠分辨何為胎生何為卵生。
科學探究目標:能運用比較、觀察、判斷的方法歸納對動物的繁殖方式。
科學態度目標:在科學探究中以事實為依據,用觀察比較的方法歸納動物的繁殖方式。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能夠對生活中常見的動物的繁殖方式進行了解辨別。
二、教學重點
懂得胎生和卵生。
三、教學難點
懂得胎生和卵生。
四、教法
演示法、講授法、探究式教學法。
五、學法
現場教學法、課堂討論法。
六、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時間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目的
引入
2分鐘
同學們,之前我們學習了蠶的一生,你們還記得蠶寶寶是怎么來的嗎?對,最開始的時候,蠶寶寶還是一顆顆的小球,我們稱之為卵,世界上的動物多種多樣,那么同學們還知道哪些動物生小動物的方式和蠶相似,哪些又不同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動物的繁殖。
板書:動物的繁殖
1.進行情景引入; 2.提問并引導;3.板書
1.回顧蠶的'有關知識;2.回答問題。
1.引入本節課主題;2.吸引學生注意力。
探索
5分鐘
想一想我們見過的動物,說一說哪些和蠶一樣是通過產卵來繁殖后代的呢?
我們常吃的雞蛋就是雞的卵,與此相同的還有鴨和鵝,還有兇猛的的大鱷魚也是產卵繁殖后代的。
像蠶和雞這樣的,產卵繁殖后代的叫卵生,昆蟲、魚類、鳥類一般都是卵生動物。
板書:卵生:產卵繁殖后代的方式,比如昆蟲、魚類、鳥類。
產卵繁殖的叫卵生,那么你們還知道其他的動物繁殖方式嗎?對,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動物繁殖方式,比如貓和狗,這種方式就是直接生下胎兒,就連體型龐大的大象也是通過這種方式繁殖后代的,這種方式我們稱為胎生。
板書:胎生:直接生下胎兒的繁殖方式,以哺乳方法喂養。
引導學生思考。
回答問題并且思考舉例。
1.聯系生活實際達到教學目標;2.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課后總結
1分鐘
今天學習了動物的繁殖方式分為卵生和胎生,你們能分辨動物的繁殖方式了嗎?我請一位同學來講一講你最喜歡的動物是卵生和胎生,再說一說你是如何辨別的呢?再請一位同學說另一種動物的繁殖方式。
邀請同學分享自己喜歡的動物。
回答問題并總結。
鞏固知識點。
七、板書設計
動物的繁殖
卵生::產卵繁殖后代的方式。
比如昆蟲、魚類、鳥類。
胎生:直接生下胎兒的繁殖方式。
比如貓、狗等,以哺乳方法喂養。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2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對不合理的問題、推理過程、結實、取證方法做出分析。
2、能夠嘗試設計合乎探究規則的取證方法。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質疑。
2、知道質疑的內容有哪些。
3、知道科學不能弄虛作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敢于質疑別人,勇于接受別人的質疑。
2、形成注重真實的科學品質。
3、樂于發現問題,進行質疑。
教學重點與難點:
1、知道什么是質疑,也知道哪些內容值得質疑。
2、能夠對不合理的問題、推理過程、解釋、取證方法做出分析,能夠嘗試設計合乎探究規則的取證方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交流”知識,知道“質疑”及其意義
1、談話: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解了什么是交流以及交流的幾種方式。在課堂上,同學們最常用的交流方式就是舉手發言或是小組討論了。你們知道這樣的交流有什么好處嗎?
2、學生思考
3、引導:正因為交流有這樣多的好處,所以我們強調大家要養成認真傾聽的良好習慣。傾聽不僅能開闊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思維,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對交流的人給予尊重和幫助,對他的交流內容是否注重事實和證據進行科學的'質疑。(板書課題)
4、提問:在課堂上,我們常常聽到質疑這個詞,你能說說“質疑”是什么意思嗎?
5、學生發表意見。
二、引導學生了解“質疑”的幾個方面
1、談話:其實,在以前的科學課上,我們經常進行質疑,比如,我們在研究“蒸發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時,我們同學提出了怎樣的假設?又做了怎樣的實驗方案設計?
2、學生思考回答。
3、同學們對他們的假設、設計有沒有不同的意見?
4、剛才你們對這些實驗設計的不同見解,就是“質疑”。
5、引導:想一想,你們剛才的質疑針對的是哪一方面?
6、教師小結引導:剛才我們質疑的是針對實驗設計是否科學合理方面的。那么,除了對實驗設計是否科學合理提出質疑外,你還對同學或自己的哪些科學活動有過疑問,提出過自己的見解?
7、學生回憶、交流。(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8、引導歸納:那么誰來說說,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我們要從哪幾個方面進行質疑?
9、師生共同小結:質疑應從實驗設計是否科學合理、探究問題是否具體明確、得出結論的證據是否充足合理、做出的解釋是否可靠等方面入手。
三、鞏固運用
1、談話引導:有位五年級的同學叫馬小虎,非常想獨立完成一項科學研究。這天下課時,看著飲水機前一個個排隊接水喝的同學,忽然靈機一動想通過調查本班6名同學每天的飲水次數和飲水量,來估算全校800名同學一天的飲水總量。你們在小組內討論討論,說說他這樣做行不行?
2、學生小組內交流想法并向全班匯報。
3、小結
4、引導:誰能為馬小虎同學的這項科學研究提出科學合理的建議,幫他完成自己的心愿?
5、學生討論交流。
6、引導:假如你是馬小虎,經過大家的質疑、幫助,你將怎樣調整研究方案?
7、學生思考交流。
6、布置作業
請你回家后,參考剛才的實驗方案,想一想,如果你來對全校六個年級中各選一名同學就同樣的飲水量問題進行調查,你應該怎樣做呢?把你的設計寫成研究方案。
和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想法。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3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與小組同學一起,參與設計房子,會計算房子的用料。
2、能夠與組內同學密切合作,建造房子。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古代房子和現在房子的特點。
2、知道設計在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建筑。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造房子的艱辛和快樂。
2、體會科學技術的發展滿足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享受。
教學重點
設計并建造房子
教學難點:
設計房子
教學準備
1、有關建造房子的材料、繩子、紙張、木棒、透明膠帶等
2、有關各種房子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人們居住離不開房子,你知道房子有哪些不同的'類型么?
2、欣賞一些不同類型的房子,說說它們都有哪些優點和不足。
3、如果讓你來建造一幢房子,你會建成什么樣子。板書:造房子。
二、學習新課
1、初步總結房子類型,看書上的圖片,分析。
思考問題:古代房子和現代的房子有什么不同?
學生談論,匯報
2、探究造房子的原理
(1)談話:剛才我們比較出現代的房子在高度、功能等方面遠遠優于古代的房子,在建造的時候要考慮到哪些因素呢?
(2)學生談論,羅列,匯報
(3)引導:根據已經學過的《折形狀》和《搭支架》,怎樣建造既省材料有牢固的房子,你們有些怎樣的建議?
3、造房子活動
(1)我們造房子可以用的材料(提示:我們建造的是房屋模型,所選材料的可行性)
(2)分析材料
怎樣把可用的材料變得更結實(結合《折形狀》所學的知識)
怎樣連接這種材料(結合《搭支架》所學的知識)
(3)分析書上的圖,你從圖上能學到什么經驗?
學生討論,匯報
4、動手操作
分小組自由搭建,教師巡視指導(提示:模型不宜過大)
5、評比,總結。
三、總結
總結全篇活動
欣賞各種建筑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4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搜集生活中應用杠桿原理的事例說明杠桿的作用。
2、會做杠桿原理的探究實驗,并依據數據對杠桿原理進行解釋。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杠桿是可以圍繞固定點轉動并提升重物的撬棒。
2、知道使用杠桿時的三種情況:省力、方便、平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喜歡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并從中體驗和感受樂趣。
2、留心周圍事物,關注有關機械的使用和研究。
教學重難點:
做杠桿原理的探究實驗,并依據數據對杠桿原理進行解釋。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演示實驗器材:果糖罐頭、螺絲刀、一根比較結實且長的木棍、支撐用的木墩;
分組實驗器材:簡單機械實驗盒、杠桿尺、鐵架臺、鉤碼、彈簧秤等。
2、學生準備:
鉛筆、硬幣、尺子,生活中常用的各種工具(剪刀、鉗子、鑷子、開瓶器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研究主題
1、談話:老師需要你們幫我解決一個問題,現在我打不開罐頭。你們誰能幫助我?
【說明】起先不提供任何工具,讓學生直接用手開;如果打不開,再問學生是否需要什么工具來幫忙。
2、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和體驗。
3、提問:如果現在要你移動的不是罐頭的蓋子而是一塊你根本搬不動的大石頭,你怎么辦?(學生討論并發表意見)
4、操作演示后揭示:這種用來撬開或者提升物體的工具叫杠桿,是人們最早使用的最為簡單的機械之一。相傳古埃及人就是用這種“棒”搬動巨石,建造了金字塔。
5、談話:這些“棍”、“棒”有什么特點?它們為什么能產生如此大的力?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種能撬動大石頭的裝置——杠桿。
二、認識杠桿的結構,探究杠桿的功能
1、談話:在力的作用下能夠繞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叫杠桿。所以要構成一個杠桿,必須有哪些材料?
(一個支點和一根能繞支點轉動的硬棒。)
2、教師畫杠桿的示意圖,引導學生結合示意圖分析,認識杠桿的支點、動力和阻力等。
3、分組實踐操作活動。
、乓竺總小組有一把尺子、一支鉛筆和一些硬幣。
⑵把鉛筆(支點)放在尺子的中間刻度下方。
、窃诔咦觾啥烁鞣乓幻队矌,觀察發現了什么。
⑷指導學生記錄他們的觀察結果。
、深A測:如果在尺子一端的一枚硬幣上再加一枚,會發生什么?
、首鰷y試,并記錄結果。
、苏页鲆环N方法,在尺子的一端放兩枚硬幣而使尺子仍然保持平衡,實驗并記錄他們的答案。
、淘诔咦觾啥朔挪煌队矌诺'前進下,尋找到多種使尺子平衡的方法。
4、分析討論實驗數據。通過實驗你有什么收獲?
5、討論:
、鸥軛U是否都省力?
、聘軛U在什么情況下省力?在什么情況下費力?在什么情況下不省力也不費力?(作簡單示意圖表示。)
三、鞏固應用、拓展延伸
1、認一認大家帶來的工具,你知道是怎么使用的嗎?
2、說說杠桿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派钪杏心男┦×Φ母軛U?(剪刀、起釘錘、開瓶器、撬棒、老虎鉗、手推車、夾殼器、園藝剪刀等。)
、粕钪杏玫侥男┵M力的杠桿?為什么費力還要用它?它還有什么作用?(鐵鍬、掃帚、鑷子、釣魚桿等,因為使用它們可以使操作活動變得更加方便。)
、巧钪心姆N杠桿既不省力也不費力?(天平、蹺蹺板)
3、觀察課本插圖: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費力的?
4、討論:阿基米德曾經說過,如果能找到一個支點,就能把整個地球撬起來。他說得有道理嗎?你覺得是否可行?
四、課后小結: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5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在比較現代自行車與過去自行車的差別中發現自行車的傳動方式。
2、能夠通過觀察和實驗發現一些傳動裝置的結構和作用。
3、能夠對兩種傳動方式進行比較。
4、會組裝鏈條傳動和齒輪傳動的方式。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傳動裝置及傳動裝置的作用。
2、知道鏈條傳動和齒輪傳動的結構和功能。
3、了解自行車是怎樣傳動的。
4、認識玩具和常見機械的傳動裝置。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樂于進行有關傳動的研究活動。
2、能夠留心觀察所見到的機械傳動方式。
教學準備:
自行車、齒輪、鏈條、皮尺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集中話題
1、你們知道自行車為什么會向前進嗎?
2、交流。
3、比較兩種自行車的差別。
4、重點觀察現代自行車。
5、讓學生交流使自行車向前進的動力來源。
6、教師講解部分結構,齒輪、鏈條。
二、探索和調查
1、自行車是如何利用齒輪和鏈條行進的,請學生畫出示意圖。
2、展示、交流示意圖。
3、制作鏈條傳動的模型。
4、展示制作的`模型。
5、講解鏈條傳動的概念。
6、讓學生解釋,鏈條傳動需要哪些基本構件。
7、讓學生說,鏈條傳動的作用。
8、如果沒有了條,兩個齒輪之間可以構成簡單機械嗎?
9、出示齒輪傳動裝置。
10、講解齒輪傳動的構成和名稱。
11、比較齒輪傳動和鏈條傳動的區別。
12、觀察傳動裝置的正轉和反轉。(大輪帶小輪和小輪帶大輪的區別)
13、齒輪傳動和鏈條傳動在生活中分別適用于什么地方。
三、回顧和解釋
1、研究自行車蹬一腳踏板,后輪轉幾周。
2、量量自行車車輪轉一圈,在地上行進多長距離。
教學反思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6
教材分析:
“地表緩慢變化”單元是在上學期學習了“地表劇烈的變化”單元的基礎上,探究影響地表緩慢變化的諸多外力因素。由于引起地表變化的諸多因素對山脈的影響極其緩慢復雜,對只有短短幾十年生命歷程的人類生命個體來說,是無法觀察到其變化的全過程的。因此,本課將引領學生對引起山脈緩慢變化的諸多外力因素進行想象、分析、嘗試提出有根據的假設,通過相應的模擬試驗,逐步使學生感悟各種自然力量對地表的作用與影響,幫助學生認識到地表變化是各種力量作用的結果,是一個不斷進行、永不停息的復雜過程。同時激發學生探索地表變化奧秘的興趣,意識到保護地表的重要性。適時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世界、欣賞自然美的科學精神和態度。
學情分析:
在五年級上冊“地表劇烈的變化”單元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利用多種方式,探究了由于地球內部物質、能量的不斷作用與平衡所導致的地球表面的板塊運動、造山運動以及地震、火山噴發等自然現象。已基本掌握了一些探究方法,對探究活動的基本過程也有了一些總體的認識。山村的學生對形態各異的山脈都會或多或少的、或直接或間接的有所了解。同時他們對“幼年山脈”是怎樣向“老年山脈”轉化的會非常感興趣。
設計理念:
作為科學教師,在新課標的要求下,不是重在科學知識體系的傳授,而在于通過觀察、實驗等各種探究活動來完成教學任務。對學生要注重能力的培養,情感的體驗。在學法上,要善于引導學生積極展開自行探究。新的課程標準更加強調要突出實驗教學,因此,本課始終都是讓學生在實驗觀察中發現問題,引導學生去猜想、設計實驗,驗證猜想,得出結論,激發了學生的自主探知和自我結構。在探知的過程中,啟迪出新的問題,帶著問題進一步完成探究獲得新的發現。
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目標
能有根據的推測“老年山脈”初期的形態特點。
用模擬試驗的方法驗證巖石破碎的假設。
能通過分析模擬試驗的結果推測出使巖石破碎的各種因素。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能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地球表面巖石的變化。
3、科學知識目標
能解釋“老年山脈”和“幼年山脈”的含義。
能用自己的話解釋造成地球表面的巖石不斷破碎的原因。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通過觀察、想象、假設,設計并完成模擬實驗,初步認識風化作用對地表改變的影響。
教學難點:
設計模擬試驗驗證巖石破碎的假設。
教學方法:
實驗探索法
設計思路:
激趣導入——提出問題——猜想假設——設計方案——實踐操作——得出結論——拓展延伸——評價總結
教學材料:
教師準備:不同山脈形態的圖片、山脈形成、風化作用視頻材料。
學生分組材料:玻璃、酒精燈、試答夾、氣球、燒杯、水、小石子、磚塊、酸溶液等。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談話:同學們喜歡美麗的山川嗎?那么就讓我們一起欣賞壯美綺麗的山脈風光。
2、多媒體出示:山脈風光,學生欣賞后說說感受。
3、師:這壯美綺麗的山脈風光,讓我們贊不絕口,那它原來就是這樣的嗎?
4、學生思考回答。
5、師:山脈是不斷變化的,你想知道它是怎樣變化的嗎?今天學習《山脈的變化》一課。(板題)
6、師:由于地球內部物質、能量不斷作用與平衡導致地殼板塊運動形成山脈,除了非常神奇的地球內部自然力量外,還有一些來自地球外部的自然力量對山脈進一步塑造,使山脈形態更加豐富多彩。我們就探究一下影響山脈形態變化的自然力量。
【多媒體再現自然美景,喚起學生對山脈已有的認識,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用感性材料形象地展現兩種山脈的特點,便于學生觀察比較。】
二、猜想假設
1、師:山脈形成的時間是各不相同的,大家看下面兩張不同的山脈照片,說說這些山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呢?
2、學生觀察、描述兩種山脈在外形上的特點。(有的險峻陡峭,有的起伏平緩。)
3、師:你們觀察得很仔細,(指向圖片)同學們猜一猜像這類起伏比較平緩的山脈大約形成于多少年以前?(學生猜測。)
【學生不一定能夠猜對,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4、師:同學們,山脈占地球陸地的面積不足五分之一,像這類起伏比較平緩的山脈大約形成于3億年以前,我們稱它們為“老年山脈”,而這一類陡峭、險峻的山脈大概形成于6000多萬年以前,我們稱它們為“幼年山脈”。
5、師:同學們想一想,起伏平緩的老年山脈在形成初期是什么樣子的?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學過的知識大膽猜一猜險峻陡峭的幼年山脈是受到了哪些自然因素的影響變成平緩的老年山脈的呢?請同學們大膽猜測,并說出你的理由、根據。
(多媒體出示設計提示:山脈主要是由巖石構成的,巖石破碎是造成山脈變化的主要原因,巖石破碎的過程是極其緩慢的。)
【學生在以往的科學課中已經學習了熱脹冷縮原理、酸雨的危害……在生活當中見到過玻璃受熱不均勻破碎、植物根的生長使地面凸起……這些都有可能成為學生猜想的理由的依據!
6.大膽猜想。
①學生認真思考,自己做出猜想。
、诮M內討論:先各自說一說自己的猜想,討論是否有切實、合理的依據,從而去除一些不切實際的猜想,然后把本組的討論結果記錄下來,以便交流。
7.交流猜想。
、俑餍〗M交流猜想,并說一說猜想的.依據。
(教師適時啟發學生盡可能多地列舉有可能影響到山脈形態變化的自然力量,并以“你是怎么想的?你為什么這樣想?”追問學生猜想的理由。)
、诮處熞园鍟韺W生的發言。
學生可能會想到的因素有
a.溫度的影響。
b.水的作用。
c.生物的作用(如植物根的生長)。
d.其他物質的腐蝕作用(如酸)。
c.風的力量
【通過猜想讓學生明確影響山脈變化的各種自然力量使以下實驗方案的確定更有針對性。但學生的猜想是有限的,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猜想情況進行適當補充或提示,學生的猜想是一個發散與集中的過程。讓學生將自己的假設與其他同學交流,可以進一步補充和完善自己的假設!
三、設計方案
1、師:關于引起山脈變化的原因,你們提出了自己的猜想,那你們的猜想到底對不對呢?用什么辦法證明你的想法是正確的呢?(學生會想到用實驗的方法來證明。)請每組設計出自己的實驗方案。
。ǘ嗝襟w出示設計提示:①根據猜想首先確定自己的研究題目,可以選擇一個或兩個題目。
②根據自己的猜想和生活經驗設計一個模擬實驗。(注意:山脈主要是由巖石構成的,巖石破碎是山脈變化的主要原因,而且巖石的破碎是個十分緩慢的過程,想想應該選擇什么樣的材料,模擬什么樣的環境?)
、勰銣蕚淙绾尾僮鲗嶒灒繉嶒炛锌赡艹霈F什么現象?能說明什么?)
2、學生開始小組研究、設計,師巡回指導。
【學生已經有了探究的經驗,懂得用實驗的方法證明一些猜想。為了避免研究的盲目性,保證探究的效果,有必要讓學生在實驗前對實驗方法進行設計,對實驗結果進行預測。】
3、交流實驗方案
。1)、引導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實驗方案,相互補充和完善,進而形成1~2個模擬實驗方案。
(2)、全班交流方案。將小組的方案在全班進行交流和評價,以實現相互啟發、取長補短、完善自己方案的目的。
。ǹ蛇m時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對實驗方案進行評價:是否有明確的模擬對象、模擬實驗材料的選取是否恰當、實驗中是否存在危險、應采取什么安全措施……)
【讓學生在與他人交流中養成相互評價的習慣,這樣一方面可以使方案趨向科學,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之間相互取長補短,養成科學的行為和習慣!
4、確定小組實驗內容
師:剛才同學們設計了這么多方案,下面咱們根據這節課時間和分組實驗材料看一下哪個方案比較適合咱們今天課上完成?
【學生想象力豐富,一定會設計出多種模擬實驗方案,由于時間和材料因素,一節課不可能把這么多模擬實驗都做一遍,這時教師有必要引導,讓學生比較選擇出適合本節課堂上完成的方案。】
那我們就一起來驗證一下溫度變化會不會對山脈的變化構成影響,關于其他猜想可以利用課下時間再做實驗驗證。
四、實驗探究
1、學生小組實驗。
師:下面請同學們按照剛才設計的方案驗證自己的猜想,在研究過程中,注意以下幾點
①千萬要注意安全!
②小組合作實驗,要分工明確,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做好實驗記錄單的填寫。
、弁ㄟ^觀察實驗現象,你想到了什么?
2、教師巡視指導,參與學生的實驗,幫助有困難的小組。(填寫記錄單)
【學生實驗的同時,教師將實驗中的觀察記錄作為指導重點,目的是讓學生注意觀察實驗現象,搜集觀察實驗中的大量信息,以便為學生互相交流、歸納結論提供事實依據!
五、交流總結。
1、請各個小組匯報各自的研究和發現,同時還要注意把其他小組的研究與木組做對比,記錄有價值的發現。(教師相機板書)
【匯報中,引導學生注意傾聽,同時提醒學生要注意記錄、積累別的小組的發言,體現合作交流的學習理念!
2、通過剛才的研究,你認為使巖石發生變化的自然力量都有哪些?(教師板書學生們得出的結論)
3、揭示風化作用。
師:同學們,剛才通過實驗驗證,和觀看老師的實驗我們知道了溫度變化、雨水侵蝕、水結冰膨脹是造成山上巖石破碎、山脈變化的原因,其實還有很多其他原因也會對山脈的變化造成影響。請同學們看大屏幕。ǘ嗝襟w出示風化作用即引起山脈變化的各種因素:溫度變化、水、生物、酸的溶蝕……)
【利用視頻這樣一個清晰直觀的工具,可以使學生對上課未猜想到的因素和未能親自驗證的猜想進行補充,也是對學生課堂探索的一個總結和完善,有利于學生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4、得出結論。
溫度變化、水、生物、酸的溶蝕……
六、拓展延伸
1、你現在能知道山脈變化的原因了嗎?
2、認識蘑菇石
設計實驗、解釋形成原因。
3、課下完成實驗2結冰對巖石的破壞作用。
【恰當引導學生課下進行拓展活動,利用學生強烈的揭謎心理,既增強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又將探究活動持續到課下,使學生的科學探究興趣及各項探究能力持續發展!
七、評價總結
1、自我評價
1、我能從多個角度猜想使山脈發生變化的自然力量。
2、我能認真思考,積極發言、合作、交流。
3、我能設計一項模擬實驗,并獲得成功。
4、我學到的內容是( )。
2、總結
多種內外力作用引起的地球物質運動不斷地改變著地球表面的形態,今天咱們探究的山脈的變化就是多種因素共同影響山脈形態的過程。
除了山脈,地球上還有很多不同種類的地形地貌,如沙洲、蘑菇石、石鐘乳、丘陵……它們是怎么形成的呢?它們的變化會受到什么因素的影響呢?請同學們課下多搜集一些資料、圖片,今后的科學課上我們會繼續研究,探索。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7
教學目的:
過程與方法:
1、認識常見的礦物。
2、認識一些礦物對礦物分類。
知識與技能:
1、按一定的分類標準對礦物分類。
2、知道巖石是由礦物組成的。
3、知道礦物在顏色、透明度、光澤、形狀、硬度等方面的特征。
情感態度價值觀:
用科學眼光和探究精神了解發現我們大自然中的礦物。
教學重點:
認識礦物的性質。
教學難點:
區分透明與半透明的礦物。
教學準備:
花崗巖、放大鏡、《科學材料袋》、紙、彩筆、礦物、食鹽、掛圖、巖石標本、小刀、銅鑰匙、玻璃。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觀察花崗巖的礦物組成。
1、提出問題:通過觀察誰能說一說,花崗巖有什么特點?
2、學生觀察,教師引導。
3、提出要求:A、用放大鏡觀察花崗巖。B、把你新的發現用彩筆繪出來。
4、學生分組觀察(畫圖描述花崗巖顏色,顆粒等方面的特點)
5、學生代表發言,師生共同交流。
6、歸納:花崗巖中有白色、肉紅色、黑色的顆粒。
7、教師用科學術語解讀:“花崗巖”
(二)認識常見的礦物
1、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礦物巖石標本,學生分組觀察。
2、問題:你們看到的是什么礦物?
3、學生回答,教師引導補充。
4、教師巡視引導學生再次觀察礦物標本。
5、教師發問:“你知道哪些礦物?”
6、學生發言,教師歸納。
第二課時
(一)觀察研究礦物的特征
1、師述:現在各小組討論,還想從哪些方面來認識礦物?各組拿出方案。
2、學生分組制定觀察礦物性質的方案,教師巡視引導并參與討論。
3、學生代表介紹本組探究方法。
4、教師評價并引導,修改造作細則。
5、教師巡視,學生向由探究并及時交流。
6、教師提示(安全教育);如何用銅鑰匙,小刀刃,玻璃的硬度來判別礦物的`硬度。
(二)交流礦物的性質。
1、分小組匯報各自的探究成果。
2、組織學生互相和補充。
3、教師評價和小結。
(三)了解礦物的用途。
1、教師提問:A、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礦物?
B、工農業生產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礦物?
2、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參與。
3、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文本內容介紹。
(四)總結
1、學生代表(以小組為單位)談學習收獲和對自己的評價。
2、作業:查閱有關“礦物巖石”的科普資料。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8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地球上有許多地理現象的產生與地球運動密切相關,探究這些地理現象的形成原因和規律使我們學習地球運動的目的。本節課,我們要探究的是地球上晝夜交替出現的原因和相關規律。
講授新課:
一、用地球儀演示,并通過學生繪圖,探究晝夜交替及晨昏線的判讀
師:大家看這個地球儀,當這束光照在地球儀上時,地球上有多大面積被照亮?(1/2)此時地球儀上一半被照亮,另一半處在黑夜中,地球儀中出現了晝夜現象,再撥動地球儀,地球儀上的各點就出現了晝夜交替。
提問:那么,地球上為什么會出現晝夜和晝夜交替現象呢?
回答:由于地球既不發光也不透明,當太陽從一側照射到地球上時,就產生了晝夜現象,當地球自轉就產生了晝夜交替。
師:我把大家剛才看到的地球上的某一瞬間的晝夜現象定格下來,這邊是晝半球,這邊是夜半球,他們之間還有個分界線,F在,大家從地球儀的.側面看地球上的晝夜分布狀況,然后將它給繪出來。
師:此時,我們看到A點出現在晝夜半球的分界線上,它此時正看到日出,隨著地球自轉一周,A點會出現一次晝夜的交替。那么,在下一時刻,A?(白天)。那么B點呢?(和A一樣)。AB所在的這條線上的各點在下一時刻都將進入白天,它叫晨線。地球上還存在一條昏線了。晨線和昏線共同構成一個經過地心的大圈,叫晨昏線,也叫晨昏圈。
二、晨昏線特點
三、晨昏線的判讀
活動:自己動手畫二分日時的太陽光照圖(側視圖和俯視圖)
課堂小結:主要學習了晝夜交替的產生和晨昏線的判讀,大家要學會畫圖。
教后反思:
1、導入不夠清晰,要有突破點,可以讓學生說說晝夜交替現象的形成都和哪些因素有關,如地球、太陽等。
2、條理不清,知識間的聯系不緊密,每個因素和晝夜現象的關系不清晰?梢詫γ恳灰蛩剡M行逐次假設,如假設地球不自轉,也不公轉,再假設只公轉不自轉;最后只自轉不公轉。
3、演示環節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讓學生動起來。
4、重點不突出,在小節中要有體現
5、內容可以少點,但要思路清晰。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9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通過觀察,描述滑輪構造上的特點。
2、能夠識別動滑輪和定滑輪。
3、能夠就兩種滑輪的不同作用提出假設并開展科學探究活動。
會做滑輪的實驗,并通過數據分析,解釋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滑輪的.結構特征及其分類。
2、知道兩種滑輪的作用以及一些在生產生活中的運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科學探究活動,體驗和感受科學數據的重要意義。
2、建立一種物體可以有多種用途的意識。
教學重點:
知道動滑輪、定滑輪各有什么作用。
教學難點:
組裝滑輪裝置進行實驗
教學準備:滑輪、鐵架臺、鉤碼、線、測力計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集中話題
1、有誰做過升旗手。
2、能告訴我,你升旗的時候是向下用力還是向上用力的呢?
3、為什么向下用里,國旗卻會向上走呢?
4、講解滑輪的概念。
二、探索和調查
1、你認為一個滑輪應該有哪些部分構成?
2、出示滑輪,講解各部分名稱。
3、講解動滑輪和定滑輪的特點。
4、定滑輪除了可以幫助我們改變用力的方向,還能幫我們省力嗎?
5、動滑輪又有什么用呢?
6、學生選擇研究動滑輪還是定滑輪。
7、討論實驗。
8、交流、改善實驗。
9、實驗、記錄、交流、小結。
10、要想做到既省力,又改變用力方向,可以怎樣做呢?
11、討論。
12、實驗驗證。
三、回顧和解釋
1、生活中如果想應用滑輪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你覺得必須要有哪些條件,才能比較方便地使用滑輪?
教學反思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10
教學目標:
1.能辨別出常見的金屬制品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
2.能舉3個以上的實例說明金屬材料是從什么礦物中提煉出來的。
3.能通過觀察發現大多數金屬礦石的共同特性。
4.能設計實驗研究“銅、鐵、鋁”等金屬有哪些特性。
5.能舉3個以上的實例說明常見金屬的用途。 6.能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研究過程和結果。
教學準備:
生活中各種金屬制品,如鐵鍋、銅鑰匙、電線、鐵刀、銅幣等;分別含有銅、鐵、鋁、鋅、鉛、鎢等各種金屬礦物質的金屬礦石,電池、燈泡、小刀、酒精燈等實驗工具。 金屬用途方面的資料或圖片。
教學過程:
1、談話:20xx多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就已經知道從礦物中冶煉銅和鐵,鑄造出銅器和鐵器。自從掌握了冶煉技術以來,人們從礦物中提出許多有用的金屬,如銅、鐵、鋁等,F在,利用金屬制成的工具、機器等隨處可見。
2、提問: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用到由金屬制作的各種物品,你知道嗎哪些?
3、交流。
4、打開書,80頁,圖中這些物品分別是由那種金屬制成的用直線將礦物、金屬及其制品聯系起來。
5、匯報結果:
6、交流:從金屬礦物中能提煉出哪些金屬?這些金屬有什么用途?也可以把自己搜集的'資料給大家展示一下。
7、提問:你想研究金屬的哪些性質?
8、選擇問題設計實驗進行研究。提示學生設計對比試驗,進行比較分析。
9、匯報實驗方案,并加以改正。
10、分組活動并將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11、分析實驗結果。
12、討論:金屬的這些性質有哪些用途?
13、總結:金屬的共同性質與用途。
附板書:
18.金屬的來歷(第一課時) 有金屬光澤
銅 導電性能好 鐵 傳熱性能好
鋁 具有一定的柔韌性(延展性)
金屬的來歷(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描述煉鐵的基本過程,體驗到煉鐵的復雜性。 2.能模擬開采礦物的主要過程。 3.將本組的開采方法與其他小組交流。
4.能為本“公司”的產品設計一段較好的廣告詞。 5.能從保護環境的角度提出處理廢礦渣的方法。 教學準備:
有關煉鐵的資料和圖片;
幾種礦物、天平、信封、熟石膏混合物、錘子、棉布、泡沫塑料杯、護目鏡。 教學過程:
1.談話:上節課我們研究了金屬的共同性質,金屬通常是從巖石或礦物中提取出來的。 2.出示人們從鐵礦石中提煉鐵的資料和圖片
3.講解:鋼鐵的冶煉過程包括:⑴傳送帶將原料送入鼓風爐內,再由下方送進熱風,爐里的最高溫度為2300攝氏度。⑵從鼓風爐的出鐵口中流出熔化的鐵的成分,這就是生鐵。其中還有很多雜質。⑶將生鐵轉移至爐內制成鋼。⑷將鋼壓成各種形狀。 4.交流:煉鐵過程的感受。 5.閱讀科學在線
6.提問:什么是冶金工業?
7.講述:礦產資源一般都埋藏在地層里,開采礦產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讓我們通過實驗模擬開采金屬礦產的過程。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11
1、不用種子也能繁殖嗎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根據需要查閱資料,選擇合適的方式搜集有關信息
2、能用植物的根、莖、葉進行營養繁殖
知識與技能:
知道一些植物可以用營養繁殖的方式繁殖后代,知道常見的營養繁殖方式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驗到營養繁殖中栽種一種植物的樂趣對栽種的植物感興趣、愿意照顧栽種的植物
教學重點:
知道植物除了種子繁殖外,還可以通過哪些方式繁殖。
教學難點:
利用一些植物的根莖葉進行營養繁殖。
教學準備:
讓學生帶一些常見的植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提問:植物怎樣繁殖后代的,你能舉幾個例子說一說嗎?你在家看到過父母種菜或是種花嗎?他們又是怎樣繁殖這些植物的'?
2、學生小組內交流。
3、提出問題:植物不用種子也能繁殖嗎?(出示課題)
4、學生先寫下自己了解的知識,然后再小組討論交流。
5、全班交流師生共同歸納:有些植物用種子繁殖后代,如白菜、蘿卜、油菜、向日葵等,還有些植物不用種子繁殖,例如天竺葵、吊蘭、馬鈴薯、生姜、菊花、落地生根、水仙等,這些植物分別是用植物的根、莖、葉來繁殖的。
二、研究營養繁殖的方式
1、教師用大屏幕展示課文中的五種植物:落地生根、馬鈴薯、吊蘭、生姜和水仙球。還可以展示更多營養繁殖的例子。帶領學生一一分析:落地生根的邊緣向下會長出一些不定根,向上會萌發出一些小葉子,摘下帶有不定根的小葉子,直接插入土中就可以成活。馬鈴薯切塊繁殖,只要上面有一個芽,就會長出一個新的植株來。吊蘭的莖上會結出小苗,小苗下部帶有不定根,所以落在土中就能繁殖。生姜是塊莖,在他的莖節上向上能“冒出”小芽向下能長出不定根,所以不用種子也能繁殖。水仙鱗莖旁邊會長出小的鱗莖,植入土中又可以發育成一株新的水仙,所以水仙用鱗莖繁殖。
2、根據大家的討論和剛才的展示,你能整理出植物繁殖的類別嗎?
3、小組討論后匯報:植物除了用種子繁殖,還可以用莖、葉、或根來繁殖后代,這種營養繁殖或是無性繁殖(克隆)。
三、指導學生用營養繁殖的方式栽種植物
談話: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一些植物怎樣用營養繁殖方式進行繁殖了,你想自己用營養繁殖方式來繁殖一種只物嗎?說一說如何繁殖。
1、小組交流扦插、壓枝、分株等技術方法和注意事項。
2、指導學生親自動手繁殖自己喜歡的植物。
3、小組之間互相參觀、評價栽種的效果。
4、師生共同小結活動。
課后反思: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12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知道保護礦物資源的重要性。
2、理解保護礦物資料的重要性。
知識與技能
明白礦物資源隨著人類的開采和利用正在逐減減少。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意識到科學技術會給人類與社會發展帶來好處,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
教學重點:
認識到礦物資源正在日益減少。
教學難點:
調查家庭,學校的資源消費情況。
教師準備:
教學掛圖(文本插圖)、影象資料、筆、紙……。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導入:
1、師述:通過兩節課的觀察研究,我們認識了很多的礦物。
2、提出問題:舉例說明礦物巖石在生活中有哪些應用?
3、先分小組交流,再全班師生共同交流。
4、教師歸納學生發言,并對學生進行熱愛大自然的教育。
二、認識礦物開采,了解礦物資源的緊缺。
1、討論題:礦物是怎樣被開采出來的`?
2、分組討論,教師參與(師生互動研討)。
3、教師介紹礦物的開采過程(學生補充)。
4、繼續討論:如果礦物資源開采用完,將給我們的生活造成什么樣的影響?
5、學生討論,匯報,教師歸納小結。
6、分組討論:我們能為保護礦物資源做些什么?(學生相互交流意見,教師巡視傾聽)
7、教師歸納小結。
(四)拓展延伸。
1、繼續查閱有關礦物巖石的科普資料。
2、將有關“礦物巖石”標本的知識和教師,家長及同學課后交流。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13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運用交流的方法,獲取需要的信息。
2.整理信息,會運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達收集到的資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人類也是通過兩性結合繁殖自己的后代的。
2.了解一些人出生前后的簡單情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生命的珍貴。
2.體會與父母的親情,體驗父母養育的辛苦。
教學重點:
知道人類是通過兩性結合繁殖自己的后代的
教學難點:
把重物綁在身上的體驗活動
教學準備:
1.學生回家向父母詢問自己剛出生時的一些情況。
2.學生帶好自己剛出生時的照片,小腳印拓片和胎毛制成的毛筆等(如果有的話),還要準備好與父母交流時的問題和答案。
3.學生準備“沙袋”等重物。
4.教師準備一套胎兒生長發育的圖片或音像資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教師親切地對學生:“我們已經知道動物、植物都可以繁殖他們的后代。我們人類也在一代一代地繁衍著。我們的生命是父母給的,我們長大后也會有自己的寶寶,下面就請你向同學們介紹你的出生情況。
(二)進行新課
1.交流自己的出生情況,并把交流的結果寫在活動記錄上。
l在小組交流收集到的自己在媽媽“肚子”里的情況,自己剛出生時的情況和媽媽懷孕時的情況,媽媽生下我之后的情況。
如:我在媽媽“肚子”里住了多少時間?
剛出生時我是什么樣的?
媽媽在懷孕的時候有哪些反應?
2.了解人生命的孕育過程,體驗母親懷孕時的辛苦和不容易。
(1)了解人生命的孕育過程。
a.教師展示自己準備的一套胎兒生長發育的圖片或音像資料。
b.排序。P36頁五副圖是我們在媽媽子宮里不同時期的生長發育圖。
請將它們按照從小到大的發育時期排個序。
(教師可以指示學生觀察圖片中的胎兒的大小、像嬰兒的程度以及孕婦腹部隆起的`程度進行排序)
講述:它們分別代表了胎兒在母體內1個月、3個月、5個月、9個月和10個月的發育時期。
(2)體驗母親懷孕時的辛苦和不容易。
講述:孕婦臨產前,胎兒、胎盤及羊水的總重量約為5.5公斤,我們來體驗一下媽媽懷孕時的負擔。(要把重物在身上綁上一天。)
提示:在模擬孕婦的“負重”活動中,教師應教育學生認真對待,不要把此活動視為一種游戲,而應把它視作體驗母親懷孕辛勞的科學活動,從而使學生以嚴肅的態度感受母親懷孕的身體負擔,從而產生珍愛生命,孝敬父母的情感。
3.討論、交流、思考、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
話題:“我們應該怎樣珍愛生命,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
(三)小結: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四)板書設計:
4.我是怎樣出生的
人類也是通過兩性結合繁殖后代的
我在媽媽“肚子”里住了10個月
(五)后記反思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1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月相的變化規律。
(2)知道月亮在天空的運行模式。
2、過程與方法:
(1)模擬月相變化的實驗。
(2)連續一個月觀察月亮,給月亮記日記。
(3)觀察一天中的月亮移動,并且給月亮的移動作記錄。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夠堅持做長期觀察。
(2)能夠克服恐懼感。
(3)能夠實事求是地觀察。
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記錄總結月相變化的規律。
教學難點:
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連續觀察1月以上的月相變化。
教學準備 :
學生準備:月相觀察記錄本,月相觀察紙若干張。
時間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猜一猜,導入新課
1、猜謎語:“小時兩只角,長大沒有角,到了二十多,又生兩只角!(打一天體)
2、學生思考后匯報:月亮。
3、師: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月亮。(板書)
二、學習新課
1、畫出你記憶中月亮的形狀。
(1) 你看過月亮嗎?你還記得它是什么樣子的嗎?
(2) 畫出你記憶中月亮的形狀。
(3) 月球明亮部分的形象叫月相。
2、觀察模擬的月相變化。
(1) 裝實驗裝置,分小組實驗。
(2) 觀察模擬的月相變化。
(3) 小組交流、描述實驗現象。
三、布置作業
觀察月亮,并畫下月相。
第二課時
一、 整理我們的觀察記錄
(1) 把我們的觀察記錄資料整理一下,你發現了什么?
(2) 分享交流我們的'記錄,比一比誰記的最好、最準確。
(3) 小結:月相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也在發生變化,包括同一天中和一個月中月球的位置變化兩種情況。
4、 閱讀:月球相對于太陽的位置變化,形成不同的月相。
二、總結應用
(1)小結課文。
(2)課后繼續觀察月球的運動,你還能發現什么?
板書設計:
看月亮
月亮是平躺著落下的
月亮落下的速度很快
月亮在一天天變寬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15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通過觀察,描述輪軸構造上的特點;
2.能夠就輪軸的作用提出疑問;
3.會做輪軸省力的實驗。
知識與技能
1.知道輪軸的結構特征及組成;
2.知道輪軸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科學實驗活動,體驗和感受科學探究的樂趣;
2.留心觀察和研究身邊的簡單機械。
教學重難點:
能夠就輪軸的作用提出疑問;會做輪軸省力的實驗。
教學準備:
演示器材:汽車資料課件、汽車模型、扳手、螺絲刀、打蛋器、鑰匙、轆轤、游船圖片及簡單運動示意圖。
分組實驗器材:簡單機械實驗盒、彈簧秤、鉤碼、細圓木棒、大小不同的塑料飲料瓶、螺絲釘、木塊、扳手、實驗記錄表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景,引入課題
1、操作競賽:選擇合適的工具,比一比哪個小組可以又輕松又迅速地把螺絲釘擰進木頭里。
2、交流:獲獎小組交流操作方法并試著解釋其中的道理。
、抛约菏窃趺礃幼龅?
⑵為什么要這樣做?
二、觀察實物,認識輪軸
1、談話:誰對汽車方向盤比較熟悉,請給大家介紹一下。
2、出示汽車方向盤的圖片,觀察分析:汽車方向盤可分為幾個部分?各部分是怎么連接的?
3、觀看錄像:駕駛員是如何操縱方向盤改變運動方向的?
4、交流觀察收獲。
5、小結:汽車方向盤分為兩部分,一個大輪子和一根長軸;輪固定在長軸的一端;當我們轉動輪時,長軸也跟著轉動,并將運動傳遞給其他機械。
6、講解:像汽車方向盤這樣,由一個輪固定在可以轉動的軸上的機械叫做輪軸。
三、制作輪軸,研究作用
1、學習使用簡易材料制作一個輪軸。
方法1:利用工具箱提供的材料,由大滑輪盤、小滑輪盤組裝而成。
方法2:根據教材提供的方法。
2、演示各組制作的輪軸并設疑:使用輪軸能夠省力嗎?
3、提出假設,設計實驗。
4、分組實驗,研究輪軸的作用。
⑴將輪軸懸掛在鐵架臺上,將細繩穿過輪和軸;
⑵用彈簧秤在輪軸上提起兩個鉤碼,觀察讀數;
、菗Q更大的輪盤,重新測量所需要的力;
、葥Q鉤碼數量,測需要的力。
5、教師巡視指導,督促學生作好實驗記錄。
6、匯報實驗現象,交流實驗收獲。
7、小結:輪軸能省力。省力的.多少,和輪與軸的大小比例有關。
8、討論研究:為什么使用輪軸能夠省力?
、湃绻演嗇S比作一個杠桿,它的支點在哪里?動力點在哪里?阻力點在哪里?
⑵根據杠桿原理,解釋一下使用輪軸為什么能夠省力。
9、小結:輪軸相當于一個杠桿,輪和軸的中心點是支點,作用在輪上的力是動力,動力作用的點在輪的邊緣上,叫動力點;作用在軸上的力是阻力,阻力作用的點在軸的圓盤邊緣上,叫阻力點。因為輪的半徑總是大于軸的半徑,所以作用在輪上的力總是小于軸所負荷的力,所以使用輪軸能夠省力。輪與軸的半徑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10、解釋:為什么再大的汽車,只要駕駛員輕輕地轉動方向盤就能改變它的方向?
四、實踐操作,遷移擴展
(觀察課P9插圖,小組討論,大組匯報)
、胚@個器械的輪是什么?軸是什么?
⑵這個器械如何使用更省力?
板書:擰螺絲釘的學問
輪軸的作用:
1、省力。
2、輪與軸的半徑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課后小結: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1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夠解釋晝夜現象和晝夜交替想象。
(2)能夠讀圖判讀晨昏線,并能夠運用晨昏線的特征解決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教學掛圖解釋晝夜現象,運用地球儀演示晝夜交替現象,運用教學掛圖分析晨昏線的特征。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樹立世界的物質性及物質運動規律性本質性的價值觀。
教學重點
探究晝夜變化的原因。
教學難點
根據已知條件推算某地的時間。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晝夜交替的圖片,投影儀、地球儀等。
學生準備:
手電筒,小地球儀,搜集“人類對晝夜交替的成因有哪些不同的觀點”資料。
時間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比較思考:晝夜是怎樣形成的?
1、師:在連續24小時(我們通常所說的一天)中,會出現哪些現象?(白天和黑夜)
2、出示校園(或周邊村莊)白天和夜晚的圖片,學生欣賞優美的景色。
師:關于晝夜現象你有那些感興趣的問題?
3、學生交流:
(1)晝是什么意思?夜呢?晝夜交替是什么意思?(太陽的東升西落,太陽不斷的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
(2)晝夜交替時動植物有哪些變化?
(3)晝夜交替時人們的生活規律是怎樣變化的?
(4)晝夜交替是否與地球、太陽有關?有怎樣的關系?
(5)晝夜交替的成因是什么呢?
師:今天,我們就來探索關于晝夜交替的成因。
二、模擬實驗:認識晝夜交替的成因
1、游戲活動:
(1)師:人從你左邊出現,又在你右邊消失,又在你左邊出現,猜想一下你和這個人是怎樣運動才會產生這樣的現象的?可能有幾種情況?
(2)、學生討論并交流。(人不動自己轉、自己不動別人繞著自己轉、兩人都轉但轉的速度不一樣)
師:那你認為晝夜現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以上三種情況,會是哪一種?)
2、教師演示實驗:
(1)用地球儀和投影儀做晝夜交替的實驗。學生觀察。
(2)師:根據太陽的東升西落現象,你認為地球儀應該朝哪個方向轉動?(逆時針轉動。)
(3)啟發學生質疑:在這個實驗中你認為有哪些地方值得注意?
3、你們能設計一個模擬實驗來解釋晝夜交替的現象嗎?
(出示地球儀和手電筒)
4、學生實驗,交流操作注意點。
5、學生分組討論晝夜的'成因。(地球是個球體,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對著太陽的那面是白天,背著太陽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轉,晝夜就會交替出現。)
第二課時
一、研究不同地點所處的時間差異
1、師:我們觀察轉動的地球儀,想一想地球上一部分國家和地區是白天的時候,哪些國家和地區正處于黑夜?哪些國家和地區處于清晨?哪些國家和地區處于黃昏?
提示:先找到“晝夜交界線”,(這是教學本部分的關鍵)然后再判斷;注意地球自轉的方向;地球自轉時,哪邊先進入白天,哪邊先進入夜晚。
完成小練習:
小組實驗,在橫線上寫出國家或地區的名稱。
當xxx是白天時,xxx是黑夜,xxx是清晨,xxx是黃昏。
2、拓展思考: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定在晚上20點,那么美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觀眾應該分別在什么時候收看實況直播?
提示:要確定這些國家所處的位置,與我國的位置進行對比;還要考慮地球自轉方向。
學生分組討論匯報,師作適當介紹:
師:大家想一想:為什么美國主張將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游泳、籃球、田徑的決賽放在早上8:00進行。
二、信息交流
1、師:就“晝夜交替”的話題,自古以來人類有哪些不同的觀點。(結合課前搜集到的知識信息和書上第8頁的內容進行交流。)
2、小組討論后班級交流:這些觀點當中哪一種更加可信?找出這幾種觀點中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
3、交流:人類對晝夜交替的成因還有哪些不同的觀點。
4、師:了解了這些資料之后,你們還有什么想法?
三、作業
布置學生寫研究晝夜交替的科學小論文。
了解古人對晝夜交替原因的探索,讓學生認識到人類對探索宇宙的艱難歷程,體會到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認識到:科學史不斷發展的,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是在不斷進步的。
板書設計:
晝夜交替→地球自轉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17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分析穩固性結構的特點;
2、能夠比較不同結構的穩固性,能設計并制作立體支架;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不同的形狀結構穩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結構不容易變形;
2、了解三角形結構在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自主設計,自主發現的樂趣,意識到小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知道不同形狀的結構穩固性不同。
教學難點:
搭建承受力大的`高塔
教學準備:
搭建高塔的材料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認識這個建筑物嗎?(師手拿上海東方明珠塔的模型)(介紹有關東方明珠塔的知識)看到東方明珠塔你有什么感想?想知道這樣美麗、雄偉、堅固的高塔是怎樣建成的嗎?今天這節課我們就通過搭支架來解決這個問題。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三角形的穩定性
、倮蠋熯@里有幾個平面支架,請你猜測一下:哪種形狀的穩定性最強?
②學生活動:a、小組成員分工把搭好的支架搖一搖,晃一晃,比較哪種形狀的支架最不容易變形,省材料。
③匯報看和自己的猜測是否一致,小結:三角形最穩固最省材料
2、解決前面開課問題
現在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東方明珠塔的結構,說一說它如此堅固的秘密吧!
3、加固其它平面支架
你能想辦法使其它的支架變得穩固嗎?(學生動手實驗)
匯報(此處注意多鼓勵學生)
4、拓展為后繼學習準備
正因為東方明珠塔如此堅固美麗才使眾多到上海的游人前往觀賞,你也想搭一座這樣的高塔嗎?那怎樣的高塔才算好呢?(高、穩、省材料)請同學們先在你的小組內設計一份高塔的圖紙,咱們下節課進行一場建塔比賽好嗎?
三、全課小結:談談你這節課的收獲?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18
1、交流
教學目的: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參與辯論活動,能寫出一篇辯論稿。
2、能夠正確理解統計圖表。
知識與技能:
1、了解科學家采用的多種交流活動,理解交流的含義。
2、知道選擇交流方式的標準是符合科學事實、方便別人理解。
3、知道用文字、圖表、模型和進行辯論是常見的科學辯論方法。
4、知道怎樣辯論和寫辯論稿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愿意向科學家學習。
2、愿意就科學問題展開辯論。
3、以中立的客觀立場傾聽和記錄正反兩方的意見。
教學重點與難點:
1、了解科學家采用的多種交流活動,理解交流的含義
2、能夠在辯論中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
教學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故事引入課題
1、談話:同學們你們喜歡故事嗎?今天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一份故事資料,等會請各小組閱讀資料上的故事,并討論下面兩個問題:
(1) 公眾為什么認為電話是貝爾而不是梅烏奇發明的?
(2) 什么原因造成了故事里出現的那樣的局面?
2、學生閱讀故事并討論。
3、學生交流回答問題,教師引導歸納,如:貝爾用錢干什么了?歸根結底是什么原因?梅烏奇應該做什么才能讓公眾知道電話是他發明的?
4、教師簡單小結,板書課題(交流)。
二、明確交流的概念和交流的意義
1、 討論:你們認為什么是交流?在科學探究中為什么要進行交流?
2、 學生分組討論。
3、 匯報討論結果。
4、 教師小結:交流就是讓其他人了解自己想法的任何一種形式。在科學探究中要及時讓公眾了解自己的`研究成果,過程與方法。
三、研究交流的方法
1、談話:我們已經了解了交流的重要性以及交流的概念,那么在科學探究中,人們通常有哪些不同的交流方式呢?
2、以小組為單位,把你們所知道的交流方式列出來,越多越好。
3、小組匯報,并舉例說明自己所了解的交流方式。
4、感受口頭交流的方式。
(1)讓學生描述甲蟲的特征,然后請同學識別所描述的甲蟲。
(2)讓學生討論一個話題,了解討論的要點。
5、了解書面交流的方式
(1)圖表:閱讀66頁的圖表,你可以從中得出什么結論?用圖表的方式進行交流有什么優點?
(2)海報:使用海報的形式要注意什么?
(3)圖畫:運用圖畫形式交流,有什么特點?
6、師生共同小結: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發現,在生活中要想交流,可以采取很多的方法。概括一下,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用口頭語言的方式進行交流,如描述、討論、電話、辯論等;另一類是用書面語言的方式進行交流的,如圖表、海報、圖畫、書信、照片、模型等方法。
四、討論使用各種交流方式的注意事項
在使用各種交流方式時要注意什么呢?
五、討論:如何選擇交流的方式?
六、作業布置:
收集材料,準備下節課的辯論會:對確診“為植物人”的病人,我們應該繼續治療,還是放棄?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交流的方式有哪些?如何選擇交流方式?
二、辯論會:
1、按觀點分組。
2、小組討論,磨合論據。
3、辯論
4、教師點評。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19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通過觀察,描述斜面構造上的要素;
2.能夠就斜面要素與用力大小的關系提出疑問,了解問題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3.能通過實驗驗證斜面省力的原理。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斜面是簡單機械之一,了解它的結構特征及組成;
2.知道斜面及其變形——螺旋的功能及作用;
3.了解斜面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科學實驗活動,體驗和感受科學探究的樂趣;
2.關注身邊的簡單機械的應用。
教學重難點難點:
能夠就斜面要素與用力大小的關系提出疑問,了解問題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叛菔静牧希罕P山公路、橋梁的引橋等圖片、斧子、葡萄酒開瓶器、瓶子上的蓋子、水龍頭、螺絲釘、一段圓木等。
、品纸M實驗器材:一個封閉的重盒子、長短不同的木板、鐵架臺或其他支架、彈簧秤、滑輪組、書、各種螺釘、各種楔形或螺旋的工具、三角形紙片。
2、學生準備:拉鏈、帶蓋子的塑料瓶等實物。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一、設置情景,引入斜面。
1、提問:我們已經學過了哪幾種簡單機械?這些簡單機械各有什么作用?
2、談話:假如有一個沉重的機器要你從低處搬到高處,你會怎么做?小組討論,并利用身邊的現有材料操作演示搬運活動。
3、交流,比較:哪一種方法搬運起來更容易些呢?
4、小結:利用斜坡,搬運工作會簡單許多。用了斜坡,將沉重的機器用手推車推到高一點的地方就不是很困難了。(畫示意圖)
二、觀察斜面,分析斜面要素
1、出示盤山公路、橋梁的引橋、樓梯等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2、交流、歸納總結:都可以將物體提升到一個高度;都具有一個傾斜面。
3、揭示:像盤山公路、橋梁引橋這樣的斜坡或傾斜面叫斜面。斜面是與水平面成一角度的平面。(板書:斜面)
4、討論:影響斜面傾斜度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來調整斜面的傾斜度?(影響斜面傾斜度的因素有兩個方面:一是斜面的長度,二是斜面的高度。這也是斜面的兩個要素。)
三、實踐操作,研究斜面要素對力的影響
1、出示問題:一個斜坡的坡度大小(斜面的長短)到底是如何影響小車運動時拉力的大小的呢?
2、學生提出假設。
3、如何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假設?小組討論,設計實驗。
4、交流:你是如何設計實驗的`?需要什么材料?(鼓勵學生盡量使用身邊現有的材料來做簡單的實驗)。
5、評點學生的實驗設計,并作指導。
可以分別從影響斜面傾斜度的兩個因素去考慮并實驗操作:斜面的長度和斜面的長度。各組同學在實驗操作時要保持其中一個量的不變。
6、學生按假設的不同分組實驗,收集相關數據,填寫活動記錄。
7、匯報實驗現象,交流實驗收獲。
8、提問:比較全班同學測得的數據,你有什么發現?
9、小結:如果斜坡的長度不變,斜坡的坡度越大,小車運動所需的拉力也越大;如果保持斜面的高度不變,增加斜面的長度,斜坡越長,小車運動時所需的拉力越小。
10、出示盤山公路的圖片,提問:通往山頂的公路為什么不修成滑梯一樣的斜面?公路繞著山盤旋而上,與直上直下的道路相比哪些方面有了改變?盤山公路為什么要修成這樣呢?
四、認識變形的斜面
1、實踐操作活動:從紙上剪下一個直角三角形,將三角形的一條直角邊貼在一支鉛筆上,然后將紙圍著鉛筆繞起來。你發現了什么?
2、出示螺釘,組織觀察并討論:螺釘上的螺紋與斜面有什么關系?
3、小結:螺旋是一種變形的斜面。斜面的斜坡越長,繞在圓柱形物體上的螺紋就越密。
4、討論:使用斜面可省力,使用螺旋也可以省力嗎?為什么要把釘子做成螺旋狀的?
5、出示一段圓木,你可以把它掰開嗎?借助于什么工具可以把這段圓木分開?(出示:斧子)觀察斧子的剖面結構。我們把這種形狀叫做“楔形”。楔形是兩個背對背的斜面。
6、指導一學生操作實踐,利用斧子的楔形結構將圓木劈開。說說感受。
7、還有哪些工具也是楔形的?
8、組織學生觀察拉鏈:你是否嘗試過用手把拉鏈的兩邊扣到一起?怎么樣把拉鏈的兩邊分開或者合上呢?
實踐操作,體驗拉鎖的重要作用。
9、小結:螺旋、楔形等都是斜面的變形。
五、學習應用,遷移拓展
1、出示多幅圖片,解釋一下它們是如何省力的?
2、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應用了斜面和螺旋,它們的作用各是什么?
板書:斜坡的啟示
斜面的高度長度不變,坡度越大→拉力越大
影響斜面傾斜度的因素:
斜面的長度高度不變增加長度→拉力越小
斜面省力
課后小節: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20
1、大腦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通過觀察活動,了解大腦的大小、形狀和結構。
2、能夠通過查閱書籍和同伴的交流,了解有關大腦的知識。
3、能夠按要求測試自己的記憶力。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大腦在人體活動中起著重要的指揮中心的作用。
2、知道大腦的主要功能和六個功能區。
3、了解大腦左右半球有不同的功能。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驗到大腦對人體活動的神奇指揮作用,產生進一步的探究欲望。
2、意識到人類對大腦的認識是隨著科學的進步正逐步加深。
教學重點:
初步了解人體大腦的形態和結構,知道左右大腦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
教學難點:
體驗到大腦對人體各種活動的神奇指揮作用。
教學準備:
有關大腦的視頻資料、圖片、課件、核桃、水豆腐、七巧板等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游戲活動:看誰反應快
師:同學們,我們下面做一個簡單的游戲——看誰反應快。
聽口令做相反的動作,例如:師說“上”,同學們說“下”。老師說“前”,同學們說“后”……下面游戲開始。(上——下,前——后,抬頭——低頭,開眼睛——閉眼睛)
師:在游戲中,同學們所做的這些游戲動作是誰在指揮著你?(大腦)(聽、想、做……)
2、板書:大腦(板書課題)
過渡:關于大腦,你們還想知道什么?(重量、形狀、大小、作用、結構等)
二、引入新課
引入: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人類神秘大腦的模樣和功能。
(一)用各種方法認識大腦
1、教師用臺秤稱出1400克(2斤8兩)的物品(水果)。讓學生拎一拎,掂一掂,感受大腦的重量。
師:我請六名同學拎一拎老師手里的蘋果,猜一猜它有多重?
生:學生猜測并匯報。
師:這一重量相當于一個成年人大腦的重量,同學們猜一猜你自己的大腦有多重?
生:學生猜測并匯報。
師:我們每個人的大腦重量是不同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會不斷的變重,到了成年以后逐漸成形就沒有什么變化了,那么我們的大腦有多大呢?
生:這生進行猜測。
2、認識大腦的大小。
引入:我們的大腦有多大呢?
師:請同學們伸出你的雙手,把兩只手握成拳頭并攏在一起,并放在額頭前,你大腦的大小就相當于你兩只拳頭并攏在一起時的大小。
師:我請四名同學(四名同學個頭大小都有顯著差異)分別上臺給大家展示一下它們大腦的大力。
生:學生上臺進行展示。
師:由于每個學生個體的差異,從而造成大腦大小的差別,剛才我們觀察仍是大腦的重量和大小,同學們你知道我們大腦的表面是什么樣的?
3、認識大腦的形狀。
師:請同學們看大屏幕,觀察核桃仁的表面,其實我們人的大腦表面與核桃仁表面相似,有許多凹陷的溝和隆起的回,這樣的外形有什么作用呢?
生:猜測回答。
師:老師請兩名同學上講臺做一個簡單的實驗(2個大小一樣的紙團展開),下面的同學要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實驗結果并說一說你明白了什么?
師:從剛才的實驗中,我們能夠清楚明白這些凹陷的溝和隆起的回能增大大腦表面皮層的面積,幫助我們存儲大量的知識。
4、大腦分為左右大腦半球,左大腦半球負責管理右側身體,右大腦半球負責管理左側身體。
師:你平時是左手做事多,還是右手做事多?
生:(右手做事多,說明你左腦用得多,我們的大腦是越用越聰明的,所以平時還可以練習左手做事,使你的右腦也變得更聰明)
5、認識大腦的軟硬和顏色。
師:每個小組的桌上都有一小塊鮮豆腐,同學們可以用手按一按它,然后說一說你的感受。
生:談按豆腐的感受。
師:大腦的軟硬如平時我們吃的鮮豆腐,所以非常的軟,同學們在平時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大腦,大腦的顏色是什么色的?(學生觀察課本)
生:回答
師:對,不是白色的而是淡紅粉色的。
(師出示課件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大腦的直觀形象)
師:這是在人體活動中發號施令的腦,它由大腦、小腦、腦干三部分組成。
二、了解大腦的管理范圍。
師:同學們在回答老師問題的時候,想一想你的大腦是怎樣指揮你的?
生:學生回答。
師:出示課件(大腦的管理范圍)說一說,像這幾種行為大腦又是怎樣指揮的?
生:學生思考討論,我們為什么把大腦稱為“人體司令部”?
生:學生先討論,再進行匯報。
師小結:大腦就像司令部一樣,指揮著我們的每一個動作,下節課我們就通過幾個游戲我們就會對大腦的作用將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二課時
一、測試大腦的記憶力和創造力
(一)記憶力測試
談話:大腦可以幫助我們記憶很多事情,下面我們來做一些有趣的測試游戲。
1、游戲1——猜數字
師:介紹游戲規則(出示幻燈)
利用10秒時間仔細觀察屏幕中出現的15個數字,看誰最快發現屏幕中缺少了哪幾個數字。
、賹W生匯報
②提問:你有什么好辦法又快又準確的記住這些數字?
、墼谀悴聰底钟螒驎r你們的大腦又是怎樣指揮你的?
2、游戲2——拼圖案
師介紹游戲規則和要求(出示幻燈)
用七巧板拼出一個圖案,觀察這一圖案10秒鐘,把圖案弄亂后重新拼回原來的圖案,并且圖案大小和顏色不變。
師小結:我們的`記憶力是可以通過訓練提高的,在平時的學習中,我們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幫助記憶,如,聯想記憶、編順口溜、理解記憶等,以提高我們的記憶力。
(二)創造力測試
、倨咔砂
②既拼圖要求,利用七巧板拼出各種圖案,并給圖起一個恰當的名字。
、蹖W生進行匯報并展示你拼的圖形。
④為什么同學們所拼出的圖形都不一樣呢?
⑤學生進行匯報。
師小結:由于每位同學的大腦在存儲的知識不一樣,思維方式也不同,所以拼出的圖案也不同,同學們在學習中要勤于用腦,否則大腦的反應就會慢慢地變得遲鈍,影響同學們的學習和生活。
(三)了解左腦右腦的差別,并認識到保護大腦的意義。
1、投影——觀察大腦的左半球和右半球。
2、談話,左右腦分別控制人體不同的活動,左腦控制人體右側的活動,右腦控制人體左側的活動,一般情況下,人的各種動作需要左右兩半球協同工作才能完成,大腦兩個半球分別管不同領域的工作,它們互為補充,緊密協調,共同實現了大腦的整體性功能。
師:左右腦半球各自有什么功能。
生:看書后回答。
師:大腦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那么我們應如何保護大腦。
生:先在組內交流自己的看法,再師生共同交流,師小結。
師小結:①首先要消除相應的疲勞,恢復腦的功能;主要是同學們要按時休息,保證每天晚8-10個小時;②加強體育鍛煉,鍛煉可以提高學習與記憶能力;③要加強營養膳食,保證身體所需的能量;④每天保持歡快的心情和積極向上的情緒;⑤禁止吸煙、酗酒等不良嗜好對大腦的發育都有好處。另外在任何時候,任何活動中都要保護好頭部,使大腦不受傷害。
二、介紹機器人考格,總結全課。
三、總結拓展
1、談話: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與研究,你有哪些收獲,對大腦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2、討論,在運動時,我們還有哪些好方法保護大腦?
四、課外延伸
查找資料,看營養與大腦有什么關系。
五、課后反思: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21
1.折形狀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識別復雜形狀由哪些基本形狀構成。
2.能夠將自然界的生物形狀與人使用的物品進行形狀比較。
3.能夠開展實驗探究物體形狀與承受力大小的關系。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復雜形狀是由簡單形狀構成的,認識一些簡單形狀。
2.知道改變物體的形狀承受力的大小也會改變。
3.了解一些不易變形的物體承受力。
4.知道改變形狀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應用很廣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欣賞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狀和結構,感嘆它給人們帶來的啟示。
2.體驗與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務的樂趣。
3.意識到科學技術在解決生產,生活問題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
探究物體形狀和承受力大小的關系。
教學難點:
使蛋殼的切口盡量平直。
教學準備:
老師準備模型:圓錐體、圓柱體、立方體、球體、蛋殼8個半圓,紙筒24個,兩塊板(師提前必須預做實驗P18)
生準備(1)三角形紙筒、四邊形紙筒、六邊形紙筒、圓柱形紙筒(高度一樣,底部周長一樣,紙張一樣,圖畫紙好)(2)帶幾張紙。
教學過程:
一、認識四種基本圖形
1.(出示各種圖片或實物)
談話:自然界里有各種各樣的物體,他們有著各種各樣的'形狀,你能說出下列物體是有那些形狀構成的嗎?
2.講述:物體有各種形狀,但大多數物體是由圓錐體、圓柱體、立方體、球體四種基本形狀構成的。
二、探究不同形狀的紙的承受力。
1.談話:紙是我們最常見的材料之一,你能想辦法給紙張改變一下形狀托起一本書嗎?
2.學生分組討論。
3.老師讓學生拿出提前做的各種筒形紙。
4.談話:我們怎么來比較這幾種不同形狀的紙,誰的承受力大呢?
5.學生講述方法。
提醒:比較的時候在哪些方面應該保持相同的呢?如何比較結果?
6.談話:我們用書本檢測承受力,因為書本可以一本一本地放,,測試時,要輕拿輕放,盡量減少書本對紙筒的撞擊力,放書本是要對準紙筒中心,以防傾倒,一個紙筒只能做一次實驗,不可重復使用,因為紙筒被重物壓皺后,承受力大幅度下降,會影響測試數據的準確性。
7.學生實驗,并做好記錄。
紙筒形狀
承受力
紙筒形狀
預測
實際
三角形
正方形
六邊形
圓筒形
8.小結:
三、了解各種形狀在生活中的應用。
1.P18圖,提問:下面物體是根據什么原理做成的。為什么要這樣設計?
2.討論:我們周圍還有哪些物體也是有牢固的形狀?
四、拓展。
1.演示(出示蛋殼)薄薄的雞蛋殼好像弱不經風,猜猜多少本子能將它壓塌呢?
2.演示,P18圓筒實驗,人站在上面。
(兩個演示實驗都是先預測老師再演示)
3.看了剛才兩個實驗,你有什么想法?
提問: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留心觀察身邊各式各樣的物體,運用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改進它們的缺點?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22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初步學會搭建幾種橋梁。
2、能夠收集有關橋梁的圖片和資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橋梁是由橋面和橋墩組成。
2、知道拱形橋、吊橋是承受力大而又結實的橋梁。
3、了解常見的橋的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經歷建橋梁的過程,體驗造橋的艱辛與快樂。
2、意識到科學技術在橋梁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
搭建三種類型的橋并比較橋的堅固程度。
教學難點:
建“瓜皮橋”
教學準備
1、有關搭建橋梁的材料、繩子、紙張、木棒、透明膠帶等
2、有關各種橋梁的圖片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一、導入
1、讀報導
2、這是一則關于什么的報道?(板寫:橋梁)
3、你見過哪些橋梁?
二、橋梁分類
1、想了解更多的橋梁么?
2、分發橋梁的卡片
3、介紹你最喜歡的橋梁
4、給這些橋梁分類,說說標準
三、搭建橋梁并研究
1、我們來建自己的橋梁研究:
2、展示材料:
(1)觀察,想一想,怎樣建橋梁?
(2) 演示,搭建不同類型的橋梁
(3)歸納,把這三種不同的橋梁畫下來。(指導畫簡圖,認識橋墩、橋面等)
3、這三座橋梁中,那一座橋梁會是最牢固的?
4、討論、預測、填寫
關于橋梁的強度:
1、我們怎樣來比較他們的牢固程度?
2、我們可以把重物放在橋梁的哪個部位呢?是最牢固的部位?還是最薄弱的環節?(討論)
在圖中,用向下的箭頭表示出來。
3、我們今天是用瓶裝清水來作為重物,測量橋梁的強度。(簡單介紹礦泉水瓶子的容水的重量)
分組活動過程:
1、學生活動(約15分鐘)
2、指導及時記錄數據
3、匯報結果
四、總結分析研究結果
通過大家的測試,你對這幾座橋怎樣的評價?
1、最牢固的是哪一種橋?
2、簡介斜拉橋:這是目前世界上最為先進的一種橋梁,省料,牢固。正在廣泛地被世界各地應用。
五、總結研究過程
1、大家覺得今天研究了幾種橋?一座種還是三種?
2、這三種橋有什么相同之處?板寫:材料、跨度、寬度……
3、這些條件都不變的'情況下,我們改變了其中的一個特點進行研究,這樣的實驗叫做對比實驗。
4、控制好了相同的條件,另一個因素才有了可比性。
六、拓展
通過今天的活動,我們對橋梁有了不少新的認識,課后還想繼續搭建和研究橋梁么?
古代勞動人民建了許多拱橋,那些石料是怎樣搭建成拱形的呢?我們一起看書了解一下
1、為什么要夾紙片?
2、拱是怎樣形成的?
3、你估計能承受多大的力量?
這些問題都可以用課后的時間自己研究一下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23
教學目的:
過程與方法
1、能夠通過閱讀有關資料和小實驗了解感覺的形成原理。
2、學會探究視覺、聽覺、味覺和嗅覺等的形成過程。
科學知識
1、了解各種感官的作用。
2、知道人體的各種感覺是對外界的反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愿意合作和交流。
2、能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和評議。
3、了解科學探究的結果是可以重復驗證的。
教學重點
1、了解各種感官的作用。
2、知道人體的各種感覺是對外界的反應。
教學材料:
不透明的杯子、相關書籍、模型、視頻資料、醋、鹽水、糖水、苦丁茶。
教學過程:
一、集中話題
1、游戲:出示不透明杯子,判斷內部的物體。
2、 提問:剛才的游戲里,你身體的哪些器官起到了作用?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3、 提問:我們為什么可以看見物體、聽見聲音、感覺到冷熱、聞到氣味、嘗到味道呢?
二、探索和調查
1、分組進行資料收集整理工作。
2、匯報各組的.發現。
3、提問:通過剛才的活動,你有什么收獲?
4、提問:我們的感覺可以完全相信嗎?
出示書上的圖畫,讓學生進行目測判斷。
出示一組液體,讓學生遮住眼睛、捏住鼻子進行判斷
5、提問:從剛才的活動,你有什么想法?如何才能準確進行判斷呢?
三、回顧和解釋
1、提問: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2、 提問:有沒有產生什么新問題呢?可以通過查閱書籍、上網等方式繼續研究,將結果與你的同學交流。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24
2、神經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知道大腦、脊髓和神經是協同工作的,其中大腦和脊髓是人體的神經中樞。
2、知道人體活動中神經傳導的線路。
知識與技能
1、能夠做不同部位,不同個體之間的神經反應速度實驗并進行解釋。
2、能夠解釋人的神經反應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
知道保護神經中樞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知道人進行各種活動時,神經的反射線路(即反射弧)
教學難點:
能說出人體進行不同的活動時,神經傳導的線路。
教學準備:
人體神經系統掛圖,兩支削好的鉛筆(每人),一塊橡皮。
教學過程:
一、游戲引入
1、同學們,我們同桌同學之間來做一個游戲,看看誰被打到手的次數多,誰被打到的次數少,每位同學實驗五次。
2、講明游戲的規則和要注意的事項。
3、開始測試。
4、學生匯報實驗的結論,并討論分析原因。
5、共同討論分析原因后,得出實驗的結論。每個人的反應速度是不相同的,反應快的人不易被打到手,反應慢的同學則被打到手的次數比較多。
6、質疑:我們大家所說的反應快慢是怎么一回事。
引導討論:將學生已有的前知識引入到即將進行的新知識研究中來。
二、探究人體內的神經是怎樣分布和傳遞信息的。
1、談話引入
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已知:人對外界的刺激會做出各種各樣的反應,那么外界刺激的信號是通過誰來幫助傳遞的?我們大腦發出的命令又是通過誰幫助傳向身體各處的?
2、學生討論、匯報。
3、提問:請大家分析一下,向大腦輸送信號的神經和傳遞大腦發出命令的神經會不會是一種神經呢?
4、學生討論得出結論。
(不會是同一種神經,因為它們傳遞信號的方向不相同,傳遞信號的作用也不一樣)
5、小結:
把信號從感官或身體的其他部分傳入大腦(或神經中樞)的神經稱之為傳入神經,因為這種神經的作用是傳遞感知的,所以又稱為感覺神經,把大腦發出的信號(命令)傳遞到肌肉等處的神經,稱之為傳出神經。因為這種神經傳遞的命令大多是分布到肌肉上去的,指揮身體的運動,所以又被稱之為運動神經。
6、談話:神經在身體各部位的分布是否均勻呢?
我們通過一個實驗來探究一下吧!
7、學生實驗
測測皮膚里神經的敏感性,通過實驗探測到身體的'不同部位感覺有很大的差異,說明神經末梢在身體的各部位分布是不相同的,有些部位分布多,有些部位分布少。
三、了解人體神經系統的組成及其相同。
1、談話: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大腦是人體的“司令部”,它分管人類的感覺、運動、語言、思維、記憶和情緒等功能,它是人的高級神經中樞,人類的絕大多數活動都要經過它的思考并做出判斷。和腦相連的是脊髓,它位于椎管里,它和大腦共同組成了人體的神經中樞,只不過它是低級的神經中樞,只能分管一些簡單的反射活動,如膝跳反射,排便、排尿反射等。
2、學生活動
同桌同學互做膝跳反射實驗。(眨眼反射等)
3、討論
神經系統的組成及其作用
、購哪X發出的神經叫做腦神經,它主要分布在人體的頭部和內臟,相關的反射活動是不經過脊髓的,如人“看到紅燈停、綠燈行”,相對應的反射活動過程是這樣的:(反射弧)
大腦
眼傳入神經↓作出反應
(接受紅、綠燈信號)(視神經)脊髓→傳出神經→腿部肌肉
、趶募顾璋l出的神經叫脊神經,它主要分布在人體的軀干和四肢,相關的反射活動是要經過脊髓的傳遞的,如人的手觸摸到仙人掌后,會很快地縮回來,相對應的反射活動過程是這樣的。(反射弧)
大腦
上傳信號↑↓作出反應
手上感應器→傳入神經→脊髓→傳出神經→效應器
四、總結:說說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下冊教案04-29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11-25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08-26
[經典]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06-03
【精選】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06-03
五年級科學下冊浮力教案11-17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精品]06-02
(精華)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06-02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優選]06-02
(精品)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