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科學教案

時間:2024-12-01 06:25:20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實用】科學教案十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教案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實用】科學教案十篇

科學教案 篇1

  設計意圖:

  昆蟲是動物界中最大的一個類群,無論是個體數量、生物數量、種類與基因數,它們在生物多樣性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昆蟲與人類的關系復雜而密切,有些昆蟲給人類造成深重的災難,有些種類給人類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夏、秋兩季是昆蟲最多的季節,孩子對昆蟲有濃厚的興趣,我抓住這一契機設計了《昆蟲運動會》,從健康快樂教育的角度,用孩子們喜歡的方式,幫助孩子們掌握昆蟲的基本信息,提高他們的對昆蟲的了解。

  活動目標

  1、通過捕捉、觀察各種昆蟲。

  2、使幼兒了解昆蟲的外形特征與活動方式,并發現它們之間的聯系。

  活動準備

  小容器、塑料袋等若干個。

  活動過程

  (一)捕捉昆蟲

  幼兒到草地上捕捉昆蟲。將捕到的昆蟲按會爬的、會跳的、會飛的……分類放在容器中。

  (二)昆蟲運動會

  將幼兒捕捉的各種昆蟲放在一起,準備舉辦昆蟲運動會。

  1、將會跳的蟲子放在大紙盒子內,比一比誰跳得高。同時引導幼兒觀察比較昆蟲的前腿與后腿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有的昆蟲跳得高,有的跳不高?

  2、將會爬的蟲子放在桌子(或地板)上,比一比誰爬的快。用火柴盒做小車,套在昆蟲的身上,比比誰拉得動,誰的力氣大。讓幼兒觀察這些昆蟲的身體和腿的'特點,想一想它們為什么不會跳?

  3、將會飛的蟲子放在地上比一比誰飛得遠。注意觀察它們的身體與翅膀的特點,想一想它們為什么會飛。

  4、將昆蟲放到水中,看看誰會游泳,誰害怕水?

  5、將昆蟲肚皮朝上放置,讓幼兒觀察它們怎樣翻身。

  (三)飼養昆蟲

  將幾種常見昆蟲,放在容器中飼養。讓幼兒觀察它們如何活動,如何進食。

  活動建議

  此活動適合在夏、秋季進行。捕捉的昆蟲最好是當地常見的種類。

  活動結束

  孩子們,昆蟲運動會就要開始了,讓我們趕緊去看運動會吧。

  活動反思

  今天的幼兒,將是未來世界建設的主力軍,面向高速發展的新時代,幼兒科學教育越來越受重視。活動我以昆蟲運動會為線索,貫穿整個活動,又在環節中設計了小游戲。活動中認真觀察每位幼兒的行為,科學地設計與組織科學活動,是完成與落實以上目標的有效手段。促進幼兒身體與心理的協調健康發展。

科學教案 篇2

  目標

  1.能觀察、了解糖果的形狀,知道糖果的種類很豐富。

  2.愿意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發現和感覺。

  3.知道不亂扔糖紙。

  準備

  1.幼兒選擇2―3種不同的糖,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如盒子裝、布袋裝、紙包等)帶到幼兒園。

  2.每張桌面貼上不同顏色的糖果圖形(建議用吹塑紙)剪成糖果小屋的輪廓。

  3.墻面上布置大糖果的輪廓作為超級糖果屋(用縐紙圍成,簡單且效果好)。

  4.雙面膠撕成段,事先貼在“糖果屋”內,以便幼兒粘貼糖紙。

  過程

  1.認識各種各樣的糖果。

  ――糖果寶寶有個家,請你們剝開自己帶來的糖果的.糖紙,為糖果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家,放入糖果小屋。

  ――糖果家的寶寶可真多呀!看看有哪些不一樣的糖寶寶?

  ――引導幼兒說說自己的發現與感受:有各種各樣的糖,如棒棒糖、棉花糖、巧克力、椰子糖……有硬的有軟的,有大的有小的,有不同顏色的,有不同圖案的糖紙的,等等。

  2.嘗嘗甜甜的糖果。

  ――大家一起來吃糖。嘗一嘗甜不甜,聞一聞香不香。

  ――嘴巴里的糖果有什么變化嗎? (變小了)

  ――教師和幼兒一起念兒歌:花紙包里,有個寶寶,剝開嘗嘗,寶寶變小。

  3.給糖果穿花衣裳。

  ――請幼兒將吃完的糖紙貼在桌上的“糖果小屋”內。

  ――幼兒與教師一同把糖果小屋“搬”進墻上大屋。

  建議

  1.兒歌并不是學習的重點,可以把它作為幼兒發現和感受糖果變化的經驗總結。關鍵是讓幼兒關注事物的變化,發現其中的聯系:糖果放在嘴里會溶化變小。

  2.超級糖果屋的制作可盡量夸張些,貼的位置要稍低,以利于幼兒觀察。

  3.可將活動延伸到日常生活,引導幼兒利用墻面超級糖果屋互相交流,獲得有關糖果的經驗。

科學教案 篇3

  【單元分析】本單元共有八個課題,內容可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主要觀察研究熱和熱傳遞現象,后半部分則重點探究由熱引起的燃燒現象。“熱”部分的主要活動有:了解生活中有哪些熱源,我們的身體可從哪些途徑獲得熱能;觀察熱傳遞的過程;感知不同材料物體的傳熱速度;選擇使用合適材料控制熱傳遞的速度等。“燃燒”部分的主要活動有:觀察燃燒現象;探究燃燒與溫度和空氣的關系;了解人類對火的利用;學習如何安全用火等。

  【課時分析】本課教學內容非常有趣,對學生的思維發展也非常有益。教學中安排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教學蠟燭能燃燒多久,第二課時教學怎樣讓蠟燭繼續燃燒。第一課主要安排兩個探究活動,蠟燭在杯子里熄滅上節課學生做出了這樣的解釋:杯子里的氧氣被燃燒完了。真的是氧氣被燃燒完了嗎?這節課的探究就從這里開始。探究活動一:用一個玻璃杯罩在一支點燃的蠟燭上,計算蠟燭在杯內燃燒的時間有多長呢。這部分的教學教師著重于數據的處理上。探究活動二:分別在2個杯子和1個杯子中,比較兩支長短不同的蠟燭燃燒時間的長短。這部分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到觀測與現實的矛盾沖突,從而不斷地進行思考及修正已有的認識。教學的拓展安排2個小實驗,在鐘罩里,兩支長短不同的蠟燭會怎樣?如何才能使蠟燭繼續燃燒呢?實驗結果出乎學生意料之外,學生帶著問題結束這一課的學習,并為第2課時作鋪墊。

  【課時目標】

  1、經歷一個對蠟燭會熄滅與保持蠟燭燃燒的探究活動過程;

  2、經歷一個不斷否定與糾正自己的推測的思維過程;

  3、能夠設計一些實驗解決自己不斷產生的疑惑,并且形成自己的實驗報告;

  4、使學生明白杯子里的蠟燭熄滅是由于杯子中的氧氣不足;

  5、在活動過程中學習科學實驗的方法,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培養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教學思路】

  1、鼓勵學生大膽地猜測,作出假設,引導學生經歷一個形成認識、鞏固認識、否定自己不正確的認識、形成新的正確認識的科學思維過程。

  2、教學對象五、六年級的學生,教師要盡可能地壓縮自己的活動,留較多的時間給學生進行研究。

  3、努力使學生在課堂內帶著問題來,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課堂。

  4、教師力求以科學實驗的魅力、教師語言的幽默來調動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經歷一個對蠟燭會熄滅與保持蠟燭燃燒的探究活動過程。

  【教學難點】能夠設計一些實驗解決自己不斷產生的疑惑。

  【實驗器材】學生:兩個玻璃杯、兩支長短不一樣的蠟燭、火柴。教師用:棋子若干、玻璃鐘罩等。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實驗鋪墊導入新課

  1、師演示2個實驗:熱汽球上升、二氧化碳滅火。

  2、如將一個玻璃杯罩住這支蠟燭,會有什么變化?

  為什么會熄滅呢?老師把同學們的意見寫在黑板上(杯中的氧氣燒完了)

  3、蠟燭在杯中能燃燒多久呢?(出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蠟燭能燃燒多久。

  (教學思路:兩個演示實驗,活躍了課堂氣氛,避免學生課前的緊張情緒,使其在輕松的氣氛中不知不覺地進入課堂教學;也為后面的教學作知識鋪墊。)

  二、科學探究過程

  ㈠、一支蠟燭的研究

  1、猜測:這支蠟燭在杯內燃燒多久才會熄滅?做一做,用實驗來證明。(出示實驗報告一)

  (教學思路:在猜測的基礎上進行實驗驗證。教師根據學生的意愿來確定記時標準,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又能為后面學生的動手實驗定一個記時的標準。)

  2、討論:什么時候開始計時。

  3、小組分工好:計時員,實驗員,記錄員,匯報員。說明實驗一次可能不準確,建議實驗5次。

  4、學生實驗,完成實驗報告(一),并把結果寫在黑板上。

  5、學生匯報:說說每次測的結果,最后的結果是怎樣出來的?有些差別很大,說說是怎么做?(在實驗中給杯子換氣)

  6、討論:看了這些數據,你有什么問題?為什么一樣大小的杯子,蠟燭燃燒的時間差別這么大?

  7、再實驗2次,并討論:為什么差別那么大?小組商量一下,要不要修改你們的數據。

  8、學生匯報:除計算的準確性、火苗的大小等原因外,還發現了不同的小組蠟燭有長有短。(學生講到火苗有大小時,提示用剪刀修整)

  (教學思路:再次實驗,要讓學生意識到學科學的一絲不茍,探究過程中要注意科學性。要不要修改你們的數據,體現了尊重學生。)

  ㈡、兩支蠟燭的研究

  1、燃燒的時間和蠟燭的長短有關系嗎?你可以設計一個什么實驗來讓同學們、老師相信?(兩個蠟燭,同時用兩個杯子罩住,然后進行比較)

  (教學思路:課前有意識地把學生實驗的蠟燭分成長、短兩種,在討論中,學生肯定會考慮到蠟燭的長短問題。怎樣進行實驗,學生第一個想法就是用兩個杯子兩根蠟燭進行。雖這里可以通過長短不同的兩組數據進行比較,但還是讓學生實驗,眼見為實,才能使學生信服。)

  2、你還可以怎么做更簡單一點?(兩根蠟燭用一只杯子罩住進行比較)

  3、領取蠟燭及實驗報告(二)。

  4、學生實驗,兩個實驗各進行4次,并思考:從實驗現象中你知道什么?

  5、學生匯報:說說蠟燭滅的先后順序,你是怎樣想的?

  6、比比賽賽:從剛才的數據中你知道了什么?你還想研究些什么問題?比哪個小組想的多!

  (教學思路:怎樣做更簡單點,怎樣提高研究的實效性,學生很自然地會想到用一只杯子罩住兩根蠟燭。安排兩個實驗一起做,目的是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自行研究,避免過多在間隙、過多的匯報、過多的打斷學生研究思路。)

  ㈢、研究討論杯中氧氣燒完了嗎?

  1、通過實驗,兩支蠟燭在一個杯子里先后滅掉,看到這個現象你發現了什么?

  2、假設在杯子里,再放一支更長一點或更短一點的蠟燭,同學們猜猜會怎樣?

  3、說明:杯子里的氧氣并沒有燒完。

  (教學思路: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自我推測和發現能力的培養,要讓學生學會在實驗中發現自己以前知識的缺陷,并不斷地實驗、修正,這也是科學課的任務所在。為什么會這樣?這個原因課堂上難解決,留給學生課外解決。)

  三、課外拓展、教學鋪墊

  1、在大鐘罩里,放上2支長短不同的蠟燭,猜想會怎樣?為什么這個實驗結果和小杯子做的實驗結果不一樣呢?今天課堂上老師不告訴你道理,你自己課外去研究,找到了,問問你們的科學老師,或向他們請教。

  2、怎樣讓杯子中的蠟燭能繼續燃燒呢?教師用三個棋子墊演示:這樣蠟燭還會熄滅嗎?

  3、怎樣讓蠟燭在杯子中燃燒的時間更長久呢?或者讓蠟燭一直燃燒下去?同學們好好地思考一下,下節課我們再研究。

  (教學思路:科學課的特點是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課堂。2個實驗的結果,都出乎學生的意料之外,現實與矛盾的沖突,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這也正是科學課學習的意義所在。如有時間,怎樣持久燃燒展開一下,組織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

  四、整理器材

  發放教材,組織學生整理好實驗器材。

  (教學思路:整理好器材,這個環節也很重要。一方面在日常教學中為教師準備下節課教學節省不少的時間;另一方面也是培養學生良好實驗習慣的一個有效手段。)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1.文體知識:演講詞(辭)的文體特點。

  2.了解愛迪生的相關知識。

  3.了解胡適的相關知識。

  4.培養快速把握文章內容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1.在閱讀中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2.速讀課文,利用關鍵詞語、關鍵句理清文字內容、層次。

  情感、態度、價值觀:1.了解愛迪生的科學精神。

  2.學習愛迪生的精神,追求充實、完美的人生。

  教學重點:閱讀習慣的`培養之一:關鍵詞語、關鍵句。

  教學難點:對“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寫法的理解。

  教法與學法:引導學生在速讀課文當中,學習利用關鍵詞語和句子快速把握和理解文章內容。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教學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語文之旅就是發現、結識、交流、感悟。今天就讓我們去結識一個我們非常熟悉但又陌生的朋友。

  1.圖片展示:他是誰?

  2.圖片展示:愛迪生及其發明的相關介紹。

  3.圖片展示:作者及相關介紹。

  4.文體知識:演講詞及其特點。

  二、整體把握。

  要求:速讀課文,找出你認為關鍵的詞語和句子,體會它們的作用。

  提問、明確

  關鍵詞:圣人。

  關鍵句:“愛迪生是科學的圣人。”

  “所以我們稱他作終身做實驗的科學圣人。”

  “這是科學圣人的生活。”

  “這是他做實驗的下手方法。”

  “這是愛迪生做科學試驗,經過幾千次失敗而永不灰心失望的精神。”

  “這是這位科學大圣人的風趣。這樣一位圣人是很可愛的。”

  三、問題探究。

  1.第一段的作用。

  2.舉林肯的用意。引用打油詩的作用。

  3.什么是圣人?

  4.作者如何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5.小結:作者利用巧合,用林肯從正面烘托,亮明觀點,分析得出結論,然后從四個方面加以論證。

  思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議論文的常見寫法。

  四、拓展延伸。

  從愛迪生身上我們能學到什么呢?

  提問、明確:珍惜時間,科學求實,重視前人、他人,追求充實完美,鍥而不舍,生活要樂觀豁達…………

  五、寫法指導。

  1.行文中有敘述、有評價,有打油詩、有愛迪生的話,靈活多變。

  2.各部分既相互獨立又完整統一

  3.高度的贊譽、深深的敬仰,情與理完美統一。

  六、小結。

  七、作業。

科學教案 篇5

  教材簡析:

  《降落傘》是本單元的重點一課。使學生初步知道降落傘的結構,了解降落傘的作用、原理。使學生掌握降落傘的相關知識及與空氣的關系。給學生提供一個自己動手,動腦的空間。

  學習目標:

  1. 通過學生學習活動,指導學生能從“為什么會這樣”等角度針對降落傘提出問題;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制作帶有創造性的科技作品——降落傘,并對自己和他人的作品進行比較和評價;

  2. 通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引導學生通過查閱書刊及其它信息源獲取有關降落傘的信息,并對信息進行分析和整理;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

  3. 在活動中培養學生愿意合作與交流,并意識到合作交流在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性,通過降落傘的制作與評價,體驗制作降落傘的樂趣,并學會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

  4. 在學習活動中,使學生了解降落傘運行的原理,體驗空氣阻力的作用,進而了解降落傘的種類及用途,學會用實驗探究影響降落傘降落快慢的因素。

  學習重點:

  學生通過查閱書刊及其它信息源獲取有關降落傘的信息,并對信息進行分析和整理;了解降落傘運行的原理,體驗空氣阻力的作用;在學習活動中了解降落傘的種類及用途,用實驗探究影響降落傘降落快慢的因素。

  學習難點:

  學生理解降落傘運行的原理,體驗空氣阻力的作用,利用實驗探究影響降落傘降落快慢的因素。

  學習準備:

  學生準備:手絹、塑料薄膜、報紙、線繩、重物、剪刀、針、降落傘的資料圖片。

  教師準備:手絹、塑料薄膜、報紙、線繩、重物、剪刀、針、降落傘的資料圖片。

  學習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二次修改

  一、導入新課:

  教師與學生談話,出示降落傘,創設學習情景,啟發學生通過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深層思考,對課前降落傘的相關信息及材料進行搜集整理,引入本課學習活動。

  二、學習新課:

  指導學生學習認知形式多樣的降落傘,并了解其作用。

  教師出示各種樣式的降落傘,引導學生認知,并積極思考、討論交流這些樣式的降落傘的作用。

  教師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指導學生進行小組制作降落傘的學習活動。

  教師下發動手材料,指導學生小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小組內交換意見,做到“動手之前先動腦”,使學生意識到行動之前制訂計劃的重要性。引導提示學生在制作之前先設計降落傘的形狀、大小及制作的步驟,準備制作所用的材料,并對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預測。指導學生使用針線注意操作安全,加強合作,鼓勵學生大膽創新。

  引導學生進行交流展示制作的降落傘,并進行相互評價,引導學生從他人制作降落傘中改進自己的降落傘作品。

  指導學生玩一玩制作的降落傘。教師引導學生將制作的降落傘進行試放,引導學生在試放過程中,發現問題,從而進一步調整和改進自己的降落傘,使降落傘下落得更平穩。

  三、拓展延伸:

  教師指導學生進行設計實用的降落傘學習活動,提示學生在傘面及傘形、繩長、固定方式等內容上進行方案設計,使學生的設計更具目的性、使用性和科學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延伸課后學習活動。 1、

  學生與教師談話、觀看降落傘,交流產生的感興趣的'問題,對課前降落傘的相關信息及材料進行搜集整理,了解本課學習活動。

  2、

  學生學習認知形式多樣的降落傘,并了解其作用。

  觀看教師出示各種樣式的降落傘,小組學生積極思考、討論交流這些樣式的降落傘的作用。

  學生進行小組制作降落傘的學習活動。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努力做到動手之前先動腦,使學生意識到行動之前制訂計劃的重要性。大膽創新進行制作。

  學生進行交流展示制作的降落傘,并進行相互評價,能從他人制作降落傘中改進自己的降落傘作品。

  學生進行試放降落傘的學習活動,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發現問題,從而進一步調整和改進自己的降落傘,使降落傘下落得更平穩。

  3、

  學生進一步思考問題,在教師指導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積極進行拓展延伸課后的學習活動。

  通過學生與教師交流談話,營造民主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學生在課前搜集整理降落傘的相關信息及材料,并在課前進行初步的研究,了解本課學習內容,為課堂上的探究活動奠定基礎、做好鋪墊。

  讓學生通過小組交流的形式充分匯報課前搜集、整理的有關降落傘的文字及圖片資料,了解降落傘的種類及用途,并在交流的過程中互相補充、資源共享。

  做到“動手之前先動腦”,使學生意識到行動之前制訂計劃的重要性。

  學生在制作、展示與評價的過程中體驗制作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在體驗中學會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在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制作帶有創造險的科技作品的能力。

  學生在實驗中、交流中發現并提出問題,使學生意識到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使學生活動在課后延伸的學習活動中更具目的性、使用性和科學性,延伸課后。

  板書設計 降落傘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會用自己的感官(眼、鼻、舌、手、耳朵)和簡單的器材來觀察水是一種什么樣的東西。

  2、通過觀察、對比等方法認識水是什么樣的,有什么特性。

  3、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液體,并能判斷什么樣的物質是液體。

  4、在觀察、研究活動中,培養學生留心觀察、敢于提出不同的見解,樂于合作與交流,樂于探究發現周圍事物奧秘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認識水是什么樣的',有什么特性,并在認識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比較能力、綜合分析能力。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理解水是會流動的,沒有固定形狀的,進一步認識水是怎樣的液體。

  教具:

  1號抽屜:每組各一杯可樂、醋、糖水、牛奶、醬油、雪碧、酒、油

  2號抽屜:培養皿。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出示:礦泉水

  這里面是什么?它有什么用途?

  2、引入課題 板書:水

  二、用感官觀察水

  1、現在,請同學們一起來觀察這杯水,它是什么樣的。比一比,哪一組發現的秘密最多?

  2、學生實驗,師巡視。

  3、匯報觀察結果。師板書:沒有味道,沒有氣味,沒有顏色……

  三、用比較的方法觀察水

  1、剛才同學們運用鼻、舌、眼睛、耳朵、手發現了水是沒有味道,沒有氣味、透明,沒有顏色的。請大家拿出1號抽屜中的1號杯,與水比較一下。水是怎樣的。

  2、學生進行比較,師巡視指導。

  3、匯報交流。

  4、你們說水是沒有味道、沒有顏色、透明的、沒有氣味的東西(出示:玻璃)它也具有上述特點,你是怎么解釋呢?拿出1號抽屜的玻璃,比較一下。

  5、學生討論、交流。

  6、學生做水流動實驗。

  7、水與玻璃還有什么不同之處?

  學生說(硬或軟,形狀上有區別)

  師:玻璃是什么形狀?(學生說長方形)

  師:那么水的形狀又是怎樣的呢?

  8、學生實驗、討論、匯報。

  9、小結。板書:沒有固定形狀。

  10、總給什么叫液體。

  四、區分各種各樣的液體

  1、你是如何判斷它們是液體的?大家試試看

  2、學生實驗

  3、出示:醋、糖水、牛奶、醬油、雪碧、酒、油有什么方法區分杯子中的液體?

  4、學生上臺,并說理由。

  5、是不是所有的液體都可以直接地聞或者嘗。

  6、學生說,師小結。

  五、總結。

  板書:

  水

  看 沒有氣味 沒有顏色 沒有味道 透明

  聞 水平面 氣泡 放大 變彎 溶解 沉浮 重量

  嘗 會流動 沒有固定形狀——液體

  摸

  聽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根據不同恐龍的形態找出與它們相對應的化石模型。

  能根據學習的需要,從各種渠道查閱和收集有關資料。

  科學知識:

  了解一些有關恐龍的知識。

  知道恐龍化石在科學研究中的價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關注與恐龍有關的各種問題,并對此產生濃厚的興趣。

  教學重點:

  了解恐龍化石的發現和作用,為恐龍尋找相對應的化石模型。

  教學準備:

  關于恐龍、恐龍化石的文字、圖片、模型以及多媒體資料。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效果分析

  一、 導入:

  出示各種恐龍模型或圖片。

  同學們這是你們很感興趣的吧,今天,就讓我們進入時空隧道,回到6500萬年前,去了解生活在那個時代的爬行動物——恐龍。(板書)

  二、 了解關于恐龍的知識:

  1.關于恐龍的知識同學們一定了解的很多,想說說嗎?

  2.學生分組討論。

  3.學生匯報、交流。(將匯報的內容分成幾個主題,圍繞主題展開。)

  4.我們的地球已有45 億年的歷史,地球上的生物也有38 億年的歷史。這38 億年中,出現過各種各樣的生物,有的存活至今,有的走向滅亡。我們都知道恐龍是早已滅絕的,那么這些模型、圖片和影片又是根據什么復制出來的呢?

  三、了解恐龍化石被發現的歷史,以及恐龍骨架被還原的過程。

  1.誰能給我們講講你所知道的故事。

  2.學生簡單介紹恐龍化石被發現及還原的過程。

  3.同學們從課外書上看到了很多,那么我們來看看事情的經過。

  如果有條件最好能有相關的碟片

  4.從故事中我們知道恐龍化石給我們提供了幫助,如果你是一位考古學家,你發現了一塊恐龍頭骨化石,你能夠從中獲得哪些信息呢?

  5.引導學生從頭骨大小或牙齒的尖利程度等展開合理想象,推斷這只恐龍的體形和食性,讓學生體驗到化石對科學研究的`重要性。

  6.小結:我們今天能夠看到恐龍骨架的形成過程,包含著科學家們辛勤的勞動和不懈的努力。

  四、根據恐龍的外形猜想它內部的骨架結構。

  1.出示各種恐龍的圖片或模型。

  同學們你認識這些恐龍嗎?能說出它的名稱嗎?(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各種恐龍的外形,尤其是要注意觀察每一只恐龍最獨特的地方。)

  2.作為一名小考古學家,你們應該能粗略地描繪出內部的骨架結構。

  分組活動,每個人試著畫一畫。

  3.出示各種骨架模型圖片。

  根據你剛才描繪的骨架請你將這些恐龍和它們的骨架一一對應起來。

  學生分組活動。

  4.交流、匯報,說說這樣對應的理由。

  五、拓展、延伸:

  1.今天我們對恐龍有了更加細致、全面的了解,同學們對恐龍的興趣更濃厚了,回去以后查找你所感興趣的內容跟同學們交流,或者觀看一部跟恐龍有關的影片。

  2.了解科學家對恐龍滅絕原因的猜想。說說你的想法。

  板書設計:

  消失了的恐龍

  關于恐龍的知識:名稱、種類、生活習性等

  恐龍化石的發現及骨架還原的過程

  外形對應骨架

  2.化石告訴我們什么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會制作印跡化石模型

  能根據收集到的證據做出合理的解釋。

  科學知識:

  知道什么是化石以及化石形成的過程。

  了解化石的作用。

  理解什么是活化石。

  知道一些人們對化石的困惑和思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關注和進化有關的問題。

  珍愛動植物,保護珍貴的動植物。

  教學重點:

  知道化石的基本知識,通過指導學生自制印跡化石模型,使學生了解化石形成的過程,再次重申證據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準備:

  化石圖片或實物(根據條件)、橡皮泥、貝殼、骨頭或樹葉、相關的文字資料、多媒體。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效果分析

  一、 導入:

  1.談話:我們從恐龍的化石中了解了恐龍,除了恐龍化石大自然中還有許多其他化石。我們先來看一看。

  2.出示各種化石圖片或實物。(在去年學這課的時候,我讓學生帶了化石標本,學生們很喜歡。課前老師可以先了解一下。)

  3.你認識這是哪些生物的化石?屬于生物的哪個部分?

  學生簡單介紹,老師介紹。

  4.小結:化石是地層巖石中保存的幾萬年以前生物的殘骸或遺跡。

  二、認識化石的形成及被發現的過程。

  1.出示化石形成圖,討論:化石是怎樣形成的?人們又是怎樣發現的

  2.請學生發揮想象,描述化石形成的過程。(恐龍身體的哪部分會被保存下來)

  3.介紹恐龍化石的形成以及被發現的過程。

  4.制作印跡化石模型。

  了解制作的步驟。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5.小結: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會形成化石,它需要合適的地質條件和漫長年代的沉積變化,而且大多數化石都深埋在地下,可見化石是多么的珍貴。

  三、認識化石在研究工作中的作用、人們多化石的困惑。

  1.思考:為什么把地層比作是一本書,把化石比作書中的特殊文字?

  (讓學生領悟這個比喻所蘊涵的含義,這是認識化石作用的基本前提。)

  2.談話:想要“讀懂”這些文字,并不是那么容易。人們對各種化石以及生物進化感到困惑不解已達數百年之久。我們再來看看科學家們產生了哪些困惑。

  3.閱讀課文,了解科學家的五個困惑。

  學生分組討論。

  匯報:選擇你們組最感興趣的問題,說說你們的想法。

  四、了解長頸鹿長頸形成原因的兩種假設:

  1.談話:對于長頸鹿長頸的原因科學家們也作出了不同的解釋,你能說說你的解釋嗎?

  2.學生發表意見。

  3.談話:同學們從課外書上了解了一些,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科學家們是怎么解釋的?

  4.閱讀課文。

  找一找這兩種說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講述:這兩種解釋都是科學家提出來的,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曾經在歷史上引起過爭論。你贊成哪一種呢?說說理由。

  6.學生交流。

  五、延伸、拓展:

  課后繼續查找相關資料,了解更多的內容。

  板書設計:

  2.化石告訴我們什么

  化石是:------

  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么被發現的?

  科學家的困惑:

  3、達爾文與他的“進化論”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知道科學探究要允許別人的質疑科學結論需要證據。

  能根據收集到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釋。

  科學知識:

  理解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的含義。

  知道生物是不斷進化的。

  知道生物的形態是其適應所處生活環境的結果。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科學尊重證據。

  意識到人類活動會對生物產生影響,體驗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介紹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并用它來解釋生活中的一些事實。同時,讓學生知道,這一理論正受到新證據的挑戰,意識到科學探索是沒有止境的。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觀察證據、認識證據、利用證據的能力。

  教學準備:

  達爾文進化論資料、圖片,尺蠖蛾、極地狐貍、沙漠狐貍的文字及圖片資料,多媒體。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效果分析

  一、導入:

  1.出示達爾文照片。

  提問:同學們認識這是誰嗎?

  這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生物學家之一,達爾文。你知道他嗎?

  2.請學生講述達爾文的故事,同時準備一些關于他的資料,展示給學生看。

  3.交流:聽了科學家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感想和體會。

  4.小結:達爾文是英國最著名的科學家,他用進化論學說對于地球上的生命是從哪兒起源,人類是怎樣誕生的,作出了精辟的解釋。科學家們經過不斷的努力為人類作出了極大的貢獻,非常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

  二、理解什么是人工選擇、什么是自然選擇。

  1.舉例:假如你是一位牧民,你有一群綿羊,一半是白色的,一半是黑色的。如果白色的好賣,你會怎么做?這樣做的結果如何?

  2.學生交流。

  3.引導學生思考:牧民在整個過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讓學生意識到:正是人的行為影響了羊群的生存和發展。

  4.假設:你的羊逃到了附近的森林里,它們唯一的天敵是狼。狼在夜間捕食,經常捕捉到那些顯眼的綿羊,很快森林中的綿羊就是什么顏色的了?

  5.學生討論、交流。

  6.比較兩種羊群的變化,找出它們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理解人工選擇與自然選擇之間的本質區別。

  三、了解尺蠖蛾的翅色在自然選擇作用下發生的反復變化。

  1.出示尺蠖蛾的圖片(兩種翅色)

  2.請學生介紹尺蠖蛾翅色變化的故事。

  3.舉例:蝗蟲體色的變化、青蛙膚色的不同。

  4.小結:自然選擇就在我們身邊,人類的活動會對生物產生影響。

  四、認識生物形態與環境的關系。

  1.出示兩種狐貍的圖片。

  2.讓學生來認一認。

  3.提問:它們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4.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它們耳朵的區別,結合各自生活的地域環境作出合理的解釋。

  五、拓展、延伸:

  1.談話:近100多年來,更多的科學家仍然在對生物現象進行研究,隨著新證據不斷發現,達爾文的經典進化論也不斷面臨挑戰。你們了解這些新發現嗎?

  2.如果學生知道就讓學生介紹,如果不知道則由老師介紹。(出示相關資料)

  3.知道新發現對達爾文理論的挑戰,感受還有許多科學奧秘等著我們去發現,科學研究是永無止境的。

  板書設計:

  達爾文與他的“進化論”

  人工選擇 自然選擇

  自然選擇:尺蠖蛾、蝗蟲、青蛙---

  生物形態與環境的關系

科學教案 篇8

  教學內容:

  第五單元第2課。

  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1)學生主動開展科學探究的過程包括:

  感知科學現象──提出問題──做出假設──開展探究──交流──得出結論──推廣應用。

  2)學生學著用科學探究的方法來解決科學問題,包括:根據科學現象提出問題,根據問題組織、選擇材料,根據材料開展科學探究。

  2.知識與技能:

  1)知識:知道電可以轉變成光;知道簡單電路所需的基本元件。

  2)技能:能根據探究需要選擇材料;能動手拼裝簡單電路;能畫出簡單電路。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生對科學現象充滿好奇;

  2)學生對科學探究充滿興趣;

  3)學生樂于合作學習,樂于交流。

  4)學生環保意識、節能意識的培養。

  教學重點:

  1.學生分組拼裝電路。

  2.學生多元智能的培養。

  教學準備:

  1.教具:各種漂亮的燈飾,霓虹燈拼出的各種圖案,在講臺桌上展示,或定在刨木板上展示。

  2.物品超市:簡單電路的基本元件分類裝好,貼好標簽。

  3.準備一些相關的物品備選。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出問題

  1.好看嗎?(老師指著講臺上的各種漂亮的燈籠,黑板周圍掛著滿天星。)

  2.可惜同學們桌上的小燈籠都不亮,要亮起來多漂亮啊,你們能設法讓小燈籠亮起來嗎?

  3.要想使小燈籠亮起來,你得首先知道需要哪些器材。

  二、嘗試實驗,開展探究 (20分鐘)

  1.互相商量一下要些什么器材。

  2.由組長統一到物品超市來挑選:

  1 )一種最好只選一件;2)各組要團結協作;3)還需要器材可以再選。

  3.學生分組練習。

  4. 給燈亮的同學發獎!

  5.說說你是怎么組裝的.?(讓學生盡可能多的說出不同的組裝方法。)

  6.請你把組裝的方法畫在紙上告訴老師。

  7.比一比誰畫得好,發給獎品。

  8.說說他們組裝方法的相同的地方。

  9.強調組裝電路的方法。

  10.給說得好的同學發獎。

  11.嘗試一下別的方法能使燈亮起來嗎?不知道裝的同學可以向其他同學請教。

  三、提出新的問題,開展新的嘗試

  1.這小燈籠老是亮著,挺耗電的,要能控制他多好啊!你有辦法嗎?大家試試。組長可以再來選材料。

  2.請你講講你的方法,上臺給大家演示一下。

  3.鼓掌表揚。

  4.大家再試試。

  四、聯系實際,拓展應用

  1.你見過哪些開關?

  2.老師演示聲控開關,給學生展示各種開關樣品,延伸到樓道的觸摸開關、家用的遙控開關。

  3.請你想想還可以設計哪些開關?

  4.給有創意的學生發獎。

  5.你見過哪些電池?

  6.用完后人們是怎樣處理的?

  7.電池污染嚴重,能不能設計出沒有污染的電池。

  8.發獎。

  9.讓我們在課后來設計一個電池回收裝置吧。

科學教案 篇9

  在幼兒園,我們會將自己的物品寫上名字,或者畫上標記,這是為了防止小朋友物品混亂丟失的一種小手段,今天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小朋友認識自己的標志,知道哪些物品是屬于自己的`。

  活動目標

  1.認識自己的號碼,并能找到它。

  2.對屬于自己的新物品產生親切感。

  活動準備

  毛巾架,杯子,小床上提前寫上號碼。

  活動過程

  1.出示杯子、毛巾架。

  教師:“在幼兒園里都有自己的小杯子,小床,小毛巾,那這么多小朋友,而且都是一樣的,你怎么分別哪是自己的呢”(號碼不同)

  幼兒自己找不同。

  2.引導幼兒說一說自己的號碼像什么。

  “你的號碼像什么?”幼兒自由想象。

  3.請幼兒找到自己物品的位置。

  (1)“在你們喝水的杯子上,掛毛巾的地方,還有睡覺的小床上都是這個號碼,快去找一找,屬于你自己的是哪個呢?”

  (2)讓幼兒明白貼著自己號碼的東西都是自己的。

  “請你以后就用貼著這個號碼的小杯子喝水,小毛巾擦手,小床睡覺,好嗎?”

  活動延伸

  可以將這個號碼貼在幼兒身上,教師提醒并幫助幼兒根據自己的號碼去找到自己的物品。

科學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觀察多種植物的根和莖,了解它們的作用。

  2.能完成植物根和莖的實驗,并做出自己的解釋。

  教學重點:知道植物根和莖的作用是什么。

  教學難點:怎樣用實驗去證明植物根和莖的作用。

  教學準備:

  師備:多種多樣帶根的植物、一株新采集的特別是根部分完好的小植物、一個能夠裝進所采集的植物的根的試管、水、少量食用油、一個滴管。

  生備:一段新采集的植物的枝條(上有葉),一把小刀,少量已染色的水,兩個紙杯。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你們知道植物制造食物需要的水和養分怎樣進入植物體內、怎樣到達植物身體的各部分呢?”

  二、探究內容:

  1. 引導學生做出解釋。

  根從土壤里吸收水和養分,莖把水和養分輸送到植物身體的`各部分。

  2. 了解常見的植物都有根和莖。

  3. 想辦法用實驗證明根具有吸收水和養分的作用,莖有向葉輸送水的作用。

  (1)引導學生提出種種方法。

  (2)選擇和教材上的實驗相近的方法,進行具體研究。

  選擇什么樣的植物做實驗?

  用什么容器裝水容易看到實驗現象?

  怎樣知道容器內的水是不是減少了?

  怎樣防止容器內的水蒸發?

  (3)設計實驗證明根部吸收的水和養分通過莖輸送到葉上時,可提問:

  有什么簡便方法能夠幫助我們看到植物的莖確實具有運輸水分的作用?

  平時我們看到植物缺水葉子會變蔫,根據這一點我們能想出什么方法證明植物的莖有輸送水的作用?

  教材上用什么方法證明?給實驗用的水染色起什么作用?

  4. 說說植物的根和莖除了吸收水和養分、輸送水和養分以外,還有什么作用?(還有支撐植物,使它們能更充分地接受陽光照射。)

  三、全課總結。

  四、課外拓展:

  1、利用課外時間注意觀察。

  2、收集和閱讀各種植物的資料,帶少兒植物圖冊一類的書。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教案科學教案05-16

科學教案實用 科學教案簡短07-16

科學教案04-25

科學教案04-25

【精選】科學教案09-28

科學教案(精選)10-22

(精選)科學教案07-27

科學教案【經典】07-25

科學教案[經典]08-02

[經典]科學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