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科學教案匯總6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科學教案 篇1
設計意圖:
《蹺蹺板》一課是青島版科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常見的力》的第三課。“游戲”是孩子們童年生活的一部分,而“蹺蹺板”這一活動更是孩子們樂于參與的。教材從引導學生回顧玩蹺蹺板時的發現入手,引領學生提出問題,進而利用杠桿尺“想辦法找平衡”。使學生在動手中尋找杠桿平衡的規律。
探究怎樣才能讓天平和杠桿保持平衡;
教學目標:
1、能用觀察、體驗和已有知識經驗對杠桿尺平衡作出假設性解釋;能通過觀察、實驗等方式認識杠桿尺平衡規律。
2、學會在游戲中合作交流,善于提出和發現問題;關心人們運用杠桿原理的技術成果,樂于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
3、知道杠桿平衡的條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構造,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現象。
教學準備:
1、杠桿尺、鉤碼、蠟燭、火柴等。
2、有關平衡現象的圖片、制作簡易天平的材料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1、觀看資料-玩蹺蹺板
師:看過這段資料后,你們有什么發現嗎?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嗎?
2、學生交流匯報。
3、師:我們這節課就來研究蹺蹺板平衡的秘密。(板書:蹺蹺板)
(二)制定計劃,實驗探究
1、師:請看,這是一個特殊的蹺蹺板,它叫杠桿尺,這是底座、豎桿、平衡尺,仔細觀察杠桿尺,大家有什么發現?從中間往左數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 格,從中間往右數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左邊第一格和右邊第一格到中間的距離是一樣的,那么左邊第4格和右邊第4格到中間的距離也是一樣 。這是鉤碼,它可以掛到杠桿尺上。我在左邊第一格掛1個鉤碼,有什么現象發生?(左邊沉下去了)看到這里,你有什么想法?你想怎樣做?其他同學的想法和他一樣嗎?好,你來試一試,如果成功了,給他點掌聲好不好(鼓掌),現在我把他的方法記錄在杠桿尺圖上,貼到黑板上。
2、師:剛才,我們演示的只是一種玩法,要想研究平衡的秘密,僅靠一種玩法是不行的,需要大量的玩法,你們還想怎樣玩,使杠桿尺平衡呢?
學生自由發言,如實驗中要做好記錄,教師予以鼓勵。
3、師:同學們使杠桿尺平衡的方法可真不少!下面讓我們按自己的想法使
桌上的杠桿尺平衡,注意兩點要求:一是小組要分工,要有操作員、記錄員、匯報員、問題員,問題員可以隨時提問題,讓操做員講一講為什么能平衡?二是平衡了的杠桿尺可以放到一邊,別亂動。開始做吧。
(師巡回指導,督促學生做好記錄,問是怎么想的,為什么平衡?兩邊比較,兩邊掛一樣多鉤碼會怎樣,兩邊不一樣多時會怎樣?)
4、師:同學們找到這么多平衡的方法,真了不起,下面讓我們以自己喜歡的方法交流一下,可以拿著平衡了的杠桿尺作介紹,可以展示你的杠桿尺圖,誰的玩法有趣,我們就把它貼在黑板上。
(學生在實物投影前介紹,教師提問“你怎么想的?”“一邊一個還可以怎樣掛”“大家看他畫得對不對,誰畫這種玩法的圖了?”“有沒有一邊掛兩個的嗎?” “誰能給他提問題,誰來補充一下?”等,適當進行鼓勵性評價,如“你的想法真奇妙,還有別的掛法嗎?”“你的掛法還挺復雜呢?有沒有用很少的鉤碼讓它平衡的?”)
5、師:同學們,仔細觀察這6幅平衡圖,你們有什么發現?你們覺得哪些杠桿尺的平衡很相像?(學生匯報)
師板書:一樣多(重)一樣長(格),平衡;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平衡。
6、師:如果一樣多,不一樣長能不能平衡?(可以演示一下)
(師生討論分析第二類為什么能平衡?總結出掛的多的一邊離中間近,掛得少的一邊離中間遠;重的一邊離中間近,輕的一邊離中間遠。)
(三)聯系生活,知識應用
師:同學們,平衡現象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十分廣泛,你們了解多少?
學生自由交流,如人們利用平衡現象發明了秤、天平、體重計;挑水時扁擔放到肩部中間;起重機吊起重物而不倒;走鋼絲的雜技演員做動作時要保持平衡等。
(四)自由活動:玩“蠟燭蹺蹺板”,并說出其中的道理。
(五)總結評價,拓展活動
1、同學們,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你覺得哪個同學表現最好?你覺得自己表現怎么樣?除了你們小組之外,還有哪個小組表現最好,你們覺得老師今天表現怎樣?
2、師:這節課同學們探究了有關平衡規律方面的知識,你打算用它來干什么? (學生交流。)
師:(出示關于平衡的小玩具)請同學們課下發揮你的聰明才智,動動腦,動動手,看誰制作的更好,更新穎。系列資料
第3課《蹺蹺板》教學設計腳本樣稿
教學流程 素材說明
(一)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需要課件或圖片“玩蹺蹺板”
(二)制定方案 實驗探究
1、提出活動指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猜測一下,怎樣才能使保持平衡?”
2、學生預測。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制定研究方案。
3、進行探究實驗。交流實驗情況及發現。
4、總結杠桿尺平衡的規律。 出示杠桿尺、鉤碼、實驗記錄單等
(三)聯系生活,知識應用:交流生活中的平衡現象。
有關天平的資料和生活中平衡的圖片,如走鋼絲。
(一) 自由活動:玩“蠟燭蹺蹺板”,并說出其中的道理。 出示 “蠟燭蹺蹺板”。
(五)總結評價 拓展活動 做個類似蹺蹺板的小玩具。
科學教案 篇2
第一部分 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探索紙的秘密》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教科版)第一冊《我們周圍的材料》這一單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內容包括:認識各種各樣的紙、觀察各種不同用途的紙、了解紙的發明及造紙材料、比較各種紙的不同,重點比較紙的吸水性能和承重性能、了解紙的消耗等。要完成這些內容并非一節課所能解決的。所以,在教學安排上我將《研究紙的吸水性》作為本課的切入點,讓學生能夠深入、透徹地進行科學探究。教學時間為1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紙的吸水性,并能進行簡單分類。
2、設計實驗研究,比較各種紙的吸水性能(重點和難點)。
3、意識到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制造了不同特點的紙,方便了我們的生活。
4、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精神。
教學設想
整節課的教學設計圍繞“科學探究”這一主線展開:提出問題——進行預測——制訂方案——交流討論其方案的科學性——實驗探究——得出結論。通過這樣一個活動過程,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對科學探究有一定的了解,產生科學探究的熱情,為今后的學習打好基礎。
這一課將科學探究作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其教學過程主要從以下幾個環節展開:
1、問題的提出。
對于問題的提出,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另一種是由教師直接提出來。在這節課的設計中,教師運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其設置的情境進行假設,產生多種不同的意見,從而引起矛盾,自然而然地提出所探究的問題。既照應了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又涉及到今后的認知規律,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積極主動地去解決問題。
2、問題的解決。
是直接探究問題,還是從已經了解這些問題的人那里找到答案呢?對于這節課的學習內容,毫無疑問應選擇前者。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假設,設計檢測方案,并進行反復交流、討論和相互質疑,通過實驗研究,用事實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3、問題的延伸和拓展。
本課研究紙的吸水性,重在探究的過程,而它的知識目標對于學生來說,沒有太大的意義。所以,從發展的角度來看,讓學生了解紙的發明,體會到人類的需求是推動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重要原因,從而萌發要設計一種新型紙張的美好愿望。同時,這也是本課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具體體現。
教學準備
滴管,水、水槽,小夾子,紙(餐巾紙、廣告紙、牛皮紙、硬板紙、報紙),水杯,尺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每一小組都有一袋材料,拿出來看看,你能說出它們的名稱嗎?
學生發言,教師粘貼各種紙標。
二、學習新課。
1、認識“紙能吸水”。
(1)猜測:將這些紙都放進水里,會有什么現象?
(2)學生預測。
(3)教師小結:同學們都認為紙能吸水,有的紙吸水又快又多,而有的紙吸水比較慢,比較少。(板書:快、多;慢、少。)
(4)教師提出問題:在同一時間內,哪些紙吸水又快又多,哪些紙吸水又慢又少?
(5)學生猜測,引起爭論。
2、探究紙的吸水性。
(1)分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驗證各自的預測。
(2)匯報研究方案,小組間相互質疑、補充,使其方案更科學化。
(3)小組選擇工具進行實驗探究。
(4)匯報實驗結果。(你們小組是怎樣做的?得到什么結論?)
(5)比較預測結果和實驗結果。
(6)教師小結。(提出課題:研究紙的吸水性。)
3、了解紙的發明,意識到人類根據自身的需要發明了各種不同的紙。
(1)了解紙的發明。
(2)思考:為什么有的紙容易吸水為什么有的紙不易吸水?
(3)拓展:讓學生根據生活實際需要設計一種新型紙。
第二部分 課堂實錄(節選)
內容:分小組設計“研究紙的吸水性”的方案。
師:剛才我看了一下,很多小組已經有了自己的研究方案,現在請每一小組派一名代表來談談你們小組的方案,如有不完整的地方,小組成員或其他小組可以提出建議,進行補充。
生1:我們第三小組的方案是:分別往每一種紙上滴水,看哪種紙上的水印“長”得最大。(這時很多同學相繼舉起手來。)
生2:我同意他的意見,但我認為應該分別向每一種紙上只滴一滴水,再來比較哪種紙“長”得大。
師:你為什么要求在每種紙上只滴一滴水呢?你需要用什么來滴一滴水?
生2:因為只有向每一種紙都滴相同多的水,才能正確比較出水跡的大小 。我想借助講臺上的那個“吸管”(滴管)來滴。
師(拿起滴管):是這個嗎?這叫滴管,用來滴少量水。
師:其他同學,你們同意他們的這種方案嗎?(大家表示同意。)
師(指向第三小組):同學們都同意你們小組的方案,能演示給大家看一下嗎?(第三小組演示:由一個同學依次向每一種紙滴一滴水。)
師(激發矛盾):老師看到這位同學先在牛皮紙上滴了一滴水,然后又在其余四種紙上各滴一滴,同學們對他這種做法有什么意見?如果每隔十分鐘往一種紙滴一滴水,這樣做行嗎?
生:不行,應該同時往每一種紙都滴一滴水,因為不同時滴的話,那么先滴水的紙上,水跡肯定會大些,這樣會影響實驗效果。
師:同學們同意他的想法嗎?(學生表示贊同。)
師:那么我們將這一小組的方案定為方案一:“滴”的方法。其他的小組還有別的方法嗎?
生3:我們這一小組是將所有的紙都放在水里浸濕,然后分別將每一種紙上的水擠到一個瓶子里,再來比較哪一瓶里裝的水多一些,就說明哪種紙吸水吸得又快又多了。
生4:我對他的方法有一點補充,應該將所有的紙同時放入水里浸濕,然后還要同時取出來,再擠出水來比較。
師:這位同學說的意思你們聽明白了嗎?大家對他們這種方案還有什么建議?(沒有人回答。)
師(舉起一大一小兩張紙放入水中):是不是這樣同時放入水中再同時拿出來?
生5:不對。在這個實驗中所有的紙應是同等大小的,不然紙大一些吸的水多一些,這個實驗就準確了。
師:你們小組接受他的建議嗎?(學生點頭。)那么我們將這種方法確定為第二種方案。(板書:方案二:擠。)其他小組還有別的方法嗎?
生6:我們小組與第五組的方法有相似之處:也是將同樣大小的.紙分別放入五杯水中浸濕,并且同時放進去同時拿出來,再比較這五杯水降低了多少。
生7:我認為不行。這五杯水要一樣多才可以。
生8:也不行。五杯不一樣多,五個杯子也要一樣大小。
師:你們小組同意他們提出的想法嗎?(學生同意。)那我們就將這種方案定為方案三。(板書:方案三:降。)
又有同學舉手。
生:我們還有一種方法,是將這些紙全都同時插入水中,紙的大小也是相同的,然后同時取出,看哪種紙吸上來的水跡高,就說明它吸水又快又多。
師:你能做給我們看一下嗎?
該生走上講臺,選擇了夾子、木棍、水槽等工具,將五個夾子分別夾住一種紙,再將夾子串在一根棍子上,同時放入水中,同時拿出來進行比較。
師:你們認為這種方法怎樣?
生9:我覺得不行,他剛才拿棍子時,棍子是傾斜的,這樣,有的紙插入水中多一些,有的紙插得少一些,結果就會不準確,我認為應該將棍子兩頭固定起來,各種紙插入水中同樣多,結果才會準確。
生10:我還要補充一點,夾子在夾各種紙時也要注意夾入部分同樣多,保證露出紙的長度相等。
生11:各個夾子之間還要分開一點,以免各種紙粘到一起,影響最終結果。
師:同學們都很不錯,想到了這么多方法,我們就將剛才這種方案叫做方案四,好嗎?(板書:方案四:插。)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學生搖頭。)
師:好,根據同學們剛才的討論,我們有了四種方法:滴、擠、降、插,每種方法都有一些要求,比如說,同學們已注意了紙的規格,要同時放進去同時拿出來。老師這兒準備了一些材料,現在請各組討論一下,選擇一種方案,想想看,你們都需要些什么工具,每組派一名同學來領取所需用具,進行實驗。
第三部分 教學后記
新課程給教師提供了很大的發揮余地,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情況來取舍課程資源。
在教學《探索紙的秘密》一課時,我們就經歷了多次反復的實踐。剛開始,教師給學生呈現出多種不同的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發現,提出問題,并確定研究的主題,結果學生熱熱鬧鬧地做起了研究。有的研究紙的光滑程度,有的比較紙的厚薄,有的研究紙的吸水性,有的研究紙的承重性,等等,在交流與匯報時,同學們還在忙著“研究”自己的主題,而不理會別人的發言。這樣,他們的研究就只停留在自己界定的意義上,而沒有絲毫的改變與提高。這種研究并不是我們所期望的,也不是一種真正的研究。我們意識到:讓三年級的學生搞研究,不能趕熱鬧,各搞各的,而是要讓他們結合大家的智慧,通過共同探討,不斷完善和提高。于是,又經過幾次嘗試,將研究的主題由多個遞減為三個,兩個,一個。最后發現,選取一個具有挑戰性的主題——研究紙的吸水性,讓學生之間、各小組之間相互合作、相互質疑,共同努力,最終達到科學探究的目的。而對于剩下的內容,則可以抱著“授之以漁”的心態放手讓學生自己課下去研究。所以,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地進行處理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會低估學生的能力,讓學生按照教師所設計的方法做實驗,這樣,不僅會使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同時也會使學生走進“坐吃山空”的誤區。與其讓學生按部就班地機械學習,不如多留給學生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思維去學習,哪怕有時有些嘗試可能是錯誤的,但也能通過學生之間相互質疑、相互補充使之完善。
例如,學生在提出用“滴水”的方法來研究各種紙的吸水性時,就經歷了同學們相互之間不斷提出質疑,不斷進行改進的過程,并通過實驗演示,在教師再次激發矛盾后才確定其方案。剛開始,學生只說分別向每一種紙滴水,看哪一種紙上的水跡大,馬上就有學生指出:應向每一種紙滴同樣多的水。由此,引出“滴管”這個工具,研究方案有了進一步的完善。學生對此方案已沒有異議,但這與比較科學的方案還有一定的距離。在這個節骨眼兒上,教師正準備直接給學生一些提示,可一個念頭打消了這種想法。與其直接暗示給學生,不如讓學生在實踐中自己去發現問題。只有讓學生不斷思考、反復實踐,才能達到能力和思維水平的提高。所以,我讓學生來演示這個還不成熟的方案,果然,實驗還沒演示完,就有一雙雙小手舉起來了。原來,他們發現:用滴管向每一種紙滴水時,不能一個接一個地滴,應該同時滴,再來比較水跡的大小。至此,“滴水”方案已經很完善、很科學了。學生也在這個過程中思維逐漸成熟起來,他們已明白要做比較的實驗必須在同等的條件下才能進行。
總之,討論和質疑是探究性學習活動的有效途徑,學生正是在這種討論和質疑中,思維水平得到快速提高的。教師要舍得花時間,給學生創造的機會,營造平等、和諧、相互尊重的氛圍,使學生能夠進行正常的討論和質疑,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善于傾聽別人的意見。教師扮演的是一個忠實的聽眾,不隨意發表意見,只在適當的時候,給一點暗示或點撥、引導,使學生的討論“柳暗花明”。
科學教案 篇3
教材簡析:
《食鹽地水里溶解了》是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溶解〉的第一課,主要通過實驗,讓學生辨別常見的幾種物質是否溶解在水中,認識溶解的幾個特點,形成關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親身實踐“鑒別各種物體是否能溶解在水中”,知道什么是“溶解”,提高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2、在探究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發展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通過探究使學生感受“溶解”的幾個特點。
教學準備
1、 9種可溶解或不溶解于水的物質。(生活中常見的)
2.實驗必備儀器。(燒杯、玻璃棒、聚氣瓶、勺子、濾紙、漏斗、鐵架臺)
3.探究用的表格,1張。
教學流程:
(一)故事引入,質疑激趣
1、老師講一個關于溶解的.小故事,激起學生的興趣。
2、學生談談對溶解的認識。
(二)演示實驗,學會操作
1、認識實驗儀器
課件展示實驗儀器燒杯、聚氣瓶、玻璃棒、勺子,了解這幾種儀器的作用。
2、師演示實驗
第一步:在燒杯內裝一定量的水;
第二步:把鹽加入水中;
第三步:用玻璃棒輕輕攪拌;
第四步:做好實驗記錄,匯報實驗情況。
(三)親自實驗,了解“溶解”
1、小組分工合作
將全班同學分成8組,每組4人,根據各自的特長,組內分好工。
2、學生實驗
學生按步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提醒學生注意實驗的安全性。
3、小組討論匯報
各小組在實驗的基礎上,分析討論所做實驗是“溶解”實驗還是“不溶解”實驗,說說依據。
(四)分離實驗,解釋“溶解”
1、認識實驗儀器
課件展示實驗儀器漏斗、濾紙、鐵架臺、了解這幾種儀器的作用。
2、課件演示實驗步驟
第一步:折濾紙:先把濾紙對折,再對折,然后把濾紙打開,一面三層,一面一層,跟漏斗一樣的形狀;
第二步:放濾紅:把濾紙小心地放入漏斗內,濾紙要比漏斗低一些,用一點水把濾紙濕潤,使濾紙與漏斗緊貼。
第三步:放漏斗在鐵架臺鐵圈下放好一個量杯,再把漏斗放入鐵架臺鐵圈內,漏斗下端管口緊靠燒杯內壁
第四步;引流,把玻璃棒的末端輕輕斜靠在三層濾紙的一邊 ,將燒杯斜靠在玻璃棒上,使液體沿著玻璃棒流進漏斗,不能漫過濾紙。
3、學生實驗
學生按步驟實驗,做好實驗記錄,教師巡視指導。
4、匯報實驗結果
哪些物質和水混合后能用過濾的方法分離。
(五)總結實驗,拓展延伸
1、解釋溶解
觀察實驗表格,了解溶解的特點,知道溶解是指:物質放入水中后,變成肉眼看不見微粒,均勻地分布在水中,并且不能用沉降或過濾的方法分離的一種現象。
2、布置課外作業,
學生課后研究如何幫冬冬把鹽找回來。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鉆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設性解釋;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
路,并能用簡單的器材作簡單的模擬實驗;能利用書刊及其他信息源獲得相關信息。
2.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愿意合作交流;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意識到科學技術會給人類與社會發展帶來好處,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3.知道鉆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類用火的歷史。
教學準備:
教師要引導學生課前搜集有關古代人用火的圖片及文字資料,并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初步的整理和分類,以備課堂上進行交流。另外,還應讓學生課前注意觀察生活中摩擦生熱現象,如玩滑梯、電鋸、流星、飛機起飛、疾馳汽車的輪胎、火車道、劃火柴等,并做好記錄,為課堂上的交流作好鋪墊。在實驗材料的準備上,要體現開放性的特點,如可以準備教科書提示的實驗用的主體材料——手鉆、木板、砂紙、鋼條等,還可以按照自己的實驗方法準備實驗材料。只要學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師課前也應準備一些相關的圖片、文字資料,有條件的可以準備有關古代人用火的音像資料。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觀看事先準備的音像資料。
2。展示一些古代人鉆木取火的圖片或講述相關的故事。引出關于鉆木取火的話題,導入新課。
3、提出問題:“你知道鉆木取火是怎么回事嗎?你能用能量轉化的'觀點解釋其中的道理嗎?”
二、猜想假設
猜想一下里面的原理
三、制定方案
制定探究方案,設計實驗驗證
四、實施探究
按照方案小組進行探究
五、展示交流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自己課前搜集的資料進行交流。在對資料進行整理、分類后,組織學生在全班進行交流和展示。引導學生利用獲取的資料解決前面提出的問題,用能量轉化的觀點嘗試解釋“鉆木取火”的道理。
六、拓展創新
摩擦生熱現象有時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利影響,怎么辦呢?
說一說,機械能還能轉化成什么能?
搜集古人取火的資料進行交流和匯總。
七、教學反思:
學習了本課后,學生知道了鉆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了人類用火的歷史;初步認識到機械能可以轉化為熱能。
科學教案 篇5
過程與方法:
●能夠理解不同的物品可以產生不同的能量。●能夠區分不同的物品可以產生的能量。
科學知識: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的區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意識到能源的重要性。●能保護不可再生性能源,開發新能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P47的`圖片。
師問:
請指出圖片中的物品名稱。
學生回答圖片中和物品名稱。
問:
這些物品都利用了哪些能量?
請學生回答。要求說得明白具體,并一一對應,不能隨便說。
師小結:
生活中,有許多物品都利用了能量,而我們把能產生能量的物品稱為能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能源一課。
二、新課
1、了解能源的
師問:
在生活中,我們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哪里來的?
學生可以盡情地說,師要有規律地板書在黑板上。
師問:
同學們說了這么的物品,你們找找看,它們之間有沒有相同的地方,并給它們分分類?
學生討論并匯報。
師小結:
我們生活或生產中使用的能量大部分來自煤炭、石油、太陽能、風能等這些能源。但它們有著很大的區別,像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燃料,它們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被稱為不可再生性能源,像太陽能、風能、水能等能源可以再生的,被稱為可再生能源。
師問:
對于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
學生表達自己對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的理解。
2、了解能源的重要性
請學生閱讀P48的資料,并思考你有什么啟發?
學生閱讀資料。
請學生說說對閱讀資料后的想法。
師小結:
人們在生活生產中都離不開能量,而其中礦物燃料所占比重相當大,而這些能源都是要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才能形成,這些能源只要用一點就會少一點,這些能源的消耗非常大,有的能源已面臨到枯竭的危險。所以,我們在使用能源時要注意保護這些能源,并且多開發一些新能源或使用可再生能源。
3、制作可再生性能源的模型
各小組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書中的一種再生能源的模型。
各小組自行制作,教師巡視指導。
各小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動手操作自己的作品。
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 比較目測法和點數法在計數速度和準確性方面的差異 2. 感知數字8的數量守恒 3. 運用已學過的群數法進行快速計數
活動準備:
1.7只小鳥圖片
2.8只老鼠和8只大象圖片
3.畫有8只小白兔排成一橫的圖片和8只小灰兔圍成一個圓形的圖卡各一張
4.氣球16個 5.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1. 比較目測法和點數法在計算速度和準確性方面的差異,復習群數法
(1) 教師出示畫有7只小鳥的圖片,請幼兒說說圖上有幾只小鳥
(2) 請幼兒一一點數,最后確定小鳥的正確的.數量
2. 排除物體大小干擾,感受8的數量守恒
3. 排除物體排列位置的干擾,感知8數量守恒
4. 打開幼兒用書,完成練習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教案科學教案05-16
科學教案實用 科學教案簡短07-16
科學教案04-25
科學教案04-25
科學教案02-22
[經典]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經典]08-02
科學教案[精選]08-15
科學教案(經典)08-06
(精選)科學教案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