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初中歷史教案

時間:2022-12-31 10:46:49 歷史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歷史教案【精】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歷史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歷史教案【精】

初中歷史教案1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的教堂,學生要知道西域的地理位置;了解張騫通西域、班超經營西域;絲綢之路對中外交往的作用;漢與日本朝鮮交往的史實。通過觀察書中的《張騫通西域路線示意圖》、《絲綢之路示意圖》,

  2.在看圖中引導學生注意圖例的運用、識別地理方位、線路走向等,培養學生使用歷史地圖的技能。

  通過學生設計漢武帝招聘勇赴西域人才的詔書、結合《張騫出使西域圖》設計情景對話、比較張騫班超共同點等活動鍛煉學生對歷史材料的分析、整理、歸納技能和運用材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從張騫、班超的經歷可以看出有作為的人都具有敢為天下先的大無畏精神,面對困難鍥而不舍的頑強斗志。教育學生只有有信心、恒心才能取得成功。

  通過秦漢中外交往的史實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我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我們應該為輝煌的中華文明驕傲自豪。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在本課中反映出的張騫、班固等人的勇于開拓積極進取的精神,表現出對外來物質文明、文化的渴望、兼容并收的氣度,反過來,積極的對外交往又促使漢王朝更加強大。通過西域,世界東方的古老中國不再是一個封閉的區域,正是由于與其他文明區域建立起密切的聯系,東西方文化進行了廣泛地交流,使中華民族不僅吸收了其他區域文明的許多精華,同時向世界展示了華夏文明的燦爛輝煌。

  兩漢對西域的長期經營擴大了漢朝的疆域和統一。遼闊的疆域首先有利于先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傳播,如第18課中佛教的傳播就是經過西域地區;其次有利于地區的開發;也是我國多民族國家形成和民族融合的因素。這為后邊教材的北方民族內遷及民族融合------的出現埋下伏筆。

  重點分析:

  張騫通西域、班固經營西域從漢朝的初衷來講主要是對抗匈奴。漢對西域的開發和統治始終和匈奴斗爭的成敗緊密聯系。不過,從歷史影響看,對西域開發和經營其歷史功績遠遠超出了當時人們的想象。張騫通西域,以及絲綢之路的開通,加強了漢與西域和中亞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系。隨絲綢之路的擴大這種聯系越來越密切。

  漢朝在西域統治地位的確立,對形成中國這個多民族的國家具有重大的意義。從漢武帝到東漢末,經過350年的戰爭、和平,經過經濟文化交往,不僅使漢族統治者認識到西域是漢朝的一部分,也使西域各族把自己當成漢朝的一部分。西域都護的設立標志今日新疆在歷劃入中國版圖。從此以后,新疆的命運便和祖國的命運聯系在一起。

  難點分析:

  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無疑具有重要意義。為什么會取名“絲綢之路”,說明什么?學生肯定會有疑問。絲綢之路的線路也比較復雜,況且本課還有一條《張騫通西域》線路示意圖更容易混淆。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1.鼓勵學生課前搜集與本課人物事件有關的歷史資料,如新編歷史劇的劇照、歷史人物的圖片、遺跡,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對課本有一定了解,降低學習的難度。

  2.教師精心設計恰當的問題,激發學生參與教學的興趣。

  3.講張騫時,可讓學生擬寫漢武帝招募人員自愿赴大月氏的詔書,包括目的、人才的條件、會遇到的危險等。還可結合書上“張騫出使西域圖”設計一段漢武帝與張騫的對話。

  4.絲綢之路,可放映相關的影視資料或結合地圖設計一條“絲綢之路旅游線路”

  5.講班超時,鼓勵學生講他的故事。然后,將張騫與班超進行比較。

  課內探究活動設計

  1.學生分組以絲綢之路為內容設計旅游線路。

  2.學生以政府的名義擬寫表彰張騫、班超功績的詔書。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張騫和班超出使西域、絲綢之路

  教學難點:絲綢之路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導入:

  出示《漢初疆域》〈漢強大時的疆域〉讓學生比較兩副圖在領土范圍上的不同。為什么到漢朝中期西漢疆域擴大了,而且主要集中在北方和西方。這就是今天要了解的內容。

  講授新課: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漢初的西域

  漢朝玉門關、陽關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鄰的中亞各國,統稱為西域。這里有三十六國之多。這些國家大多人數很少,最多的烏孫人口是36萬。這里的居民有的經營農業,有的從事畜牧業、各國語言不同、各自獨立。西漢初年,匈奴勢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國。

  2.張騫出使西域

  提問

  (1)匈奴是如何統治西域各國的?舉例說明。

  (2)西漢初年西漢政權與匈奴關系如何?

  (3)匈按控制西域對西漢有什么影響?

  (4)西漢與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匈奴貴族在征服西域的過程中,對待當地人民十分殘暴。(舉例說明:住在河西走廊一帶的大月氏人被匈奴貴族趕到伊犁河流域。不久,匈奴又俘虜了大月氏國王,取下頭顱做成飲酒的器具。)匈奴貴族的暴行,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強烈憎恨。西漢初年經濟尚未恢復,國力不足,白登之圍后被迫對匈采取和親政策,以避免匈奴的------擾。匈奴控制西域并以此為據點進攻西漢使西漢邊疆不得安寧。匈奴成為西域和西漢共同的威脅。

  經過漢初的休養生息、文景之治,西漢在武帝統治時國力雄厚,進入鼎盛時期。漢武帝決定放棄和親政策用武力戰勝匈奴。他了解到月氏人對匈奴統治者無比痛恨的情況就決定派人聯絡大月氏,并和它結盟東西突擊匈奴。可是派誰去呢?漢武帝找不到合適的人選,決定下詔書招募。(讓學生分組擬寫漢武帝招募人員自愿赴大月氏的詔書,包括目的、人才的條件、會遇到的危險等。)

  在這種情況下,張騫應聘。(由學生介紹張騫應聘前的簡單情況。)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看書中《張騫出使西域圖》老師進行講解,然后要求學生發揮設計一段漢武帝與張騫的對話。(提示:可描寫漢武帝的囑托、勉勵,張騫表示不辱使命等。)

  張騫率領100多人踏上征途,不幸在中途被匈奴所俘,被拘禁了10余年。雖經歷了種.種困難,但他從未丟棄漢朝的"節"。后來張騫終于率領部屬逃離了匈奴,找到大月氏。十多年來,大月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無意東還,再與匈奴為敵。張騫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結果,只好歸國。在歸途中又被匈奴抓住,扣押一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內亂,張騫乘機脫身回到長安。(可由學生補充內容)

  張騫這次出行歷時十三年,受盡磨難,但未能完成使命。張騫是不是白去了?(同學回答老師歸納)張騫雖然沒有達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特產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漢朝往來。張騫把這些情況,詳細地報告給漢武帝。為了擴大漢朝的'政治影響,與西域各國建立聯系、交換物產,漢武帝派遣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張騫率領300人組成的使團,訪問諸國,西域各族政權派人跟隨漢使到漢朝答謝,漢朝同西域各國終于建立了友好關系。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大大促進了漢朝和西域經濟文化的交流。(展示漢與西域的物質往來圖)

  3.域督護府的建立

  公元前60年,西漢在西域設置了西域都護。這是西漢派駐西域的總監護,是進行軍事、行政管理的長官,其職責是管理西域事務,保護往來的商旅。這說明我國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漢時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轄,說明新疆已納入中國的版圖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請同學們談談你如何評價張騫?

  答案提示:

  第一:個人品格--具有探險精神,百折不撓的意志,強烈的責任感等。

  第二:歷史影響--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域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

  二、絲綢之路

  利用多媒體課件介紹絲綢之路的路線。

  提問:

  (1)為什么這條商路被稱為"絲綢之路"?

  (2)絲綢之路對中國和世界有哪些影響?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國是最早開始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中國的絲織品迄今仍是中國奉獻給世界人民的最重要產品之一,它流傳廣遠,涵蓋了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種.種貢獻。大量的中國絲和絲織品經由此路西傳,故此稱作"絲綢之路",簡稱"絲路"。

  絲綢之路的開通與維持,對中西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通過絲綢之路中國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區域建立了聯系,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頻繁。

  三、班超經營西域

  到了東漢,西域的形勢發生了變化。漢初匈奴------成南、北匈奴。南匈奴歸順了東漢。北匈奴貴族則經常率領騎兵南下掠奪,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國勒索繁重的賦稅,切斷了西域和東漢的交往。為了恢復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復對西域的管轄,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教師形象的講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學生補充。

  2.甘英到達波斯彎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達波斯后,安息人由于擔心中國與大秦直接通商道路開辟后會影響他們傳統的商業利益,所以故意向甘英夸大海道的險惡,甘英因而沒有再往前走。但是,他熟悉了沿途的地理和風土人情,為后來中西交通的發展和經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公元166年,大秦安墩王朝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同我國直接友好交往的開始,這是中西交往的一件大事。

  提問:在張騫和班超兩個杰出的歷史人物身上有沒有共同的地方?

  答案提示:敢為天下先的大無畏精神,面對困難鍥而不舍,堅韌不拔,矢志不移的頑強斗志。

  四、漢和朝鮮、日本的友好交往

  早在3000年前,中朝人民就有密切往來,東漢時期,朝鮮半島上的各國同我國關系密切,文化交流加強,漢朝的鑄銅和制漆技術傳到朝鮮,朝鮮的名馬等物產也傳到中國。從很早的時候起,中日兩國人民就駕小舟飄洋過海,互相往來。兩漢時,日本的100多個小國有30多個和漢朝有往來。東漢光武帝時,日本倭奴國王遣使來漢,光武帝贈給一枚"漢倭奴國王"金印。中國的鑄銅和制鐵技術,也在這時傳到日本,日本還發現了兩漢時期的銅鏡。

  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張騫和班超出使西域,感受到他倆堅韌不拔勇敢無畏的精神。絲綢之路的開辟與暢通,一方面加強了新疆同內地的聯系;另一方面使中國絲織品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譽,大大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我國和朝鮮、日本的友好交往,反映了古代中國的先進文化對東方各國產生的深遠影響。

  板書設計:

  兩漢經營西域和秦漢對外關系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漢初的西域

  2.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3.西域都護府

  二、絲綢之路

  三、班超經營西域

  四、漢和朝鮮、日本的友好交往

初中歷史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一五”期間經濟建設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掌握“一五”的主要任務(從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歸納分析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采用講授法、獨立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共同完成本課內容的學習。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一五”計劃的提前超額完成,使我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證明了中共在經濟建設方面“進京趕考”的成績斐然。全國人大的召開和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已經基本形成。

  教學重點:“一五”計劃的主要任務和1954年憲法的頒布。

  教學難點:1954年憲法的性質。

  教學過程

  第一學時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礎知識: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經濟建設取得的主要成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

  通過指導學生利用《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圖》,說明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工業和交通運輸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引導學生思考“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性質”,從而培養學生歸納、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以及綜合分析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超額完成,使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標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的基本形成。

  學時重點

  重點和難點:本課主要介紹的是工業化的起步。講述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等問題。

  重點有兩個:一是了解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進行工業化建設;二是知道1954年頒布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制定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規定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力屬于人民。

  學時難點

  難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性質。共和國第一部憲法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性質這一問題很抽象,對初二學生來說,較難理解,因而將它確定為本課的難點。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工業化的起步。

  請同學們閱讀課前導讀,“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制造。”

  思考“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我國經濟狀況如何”。

  在學生回答基礎上教師小結:國民黨在敗退臺灣后留給中國共產黨的是一個經濟上面臨崩潰的舊中國,一窮二白。舊中國是個落后的農業國,沒有合理的工業體系,幾乎沒有重工業。新中國建立后,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工業生產超過歷史水平,但仍遠遠落后西方發達國家,就是同樣發展中國家印度也比不上。指導學生閱讀書中表格。

  師:怎樣才能扭轉這種局面呢。

  活動2【講授】工業化的起步。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找出“一五”計劃編制目的和它的起止時間。

  1953年,我國政府開始組織編制“一五”計劃,目的是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發展國民經濟。“一五”計劃到1957年結束。

  師:“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什么”(由學生看書總結)

  ①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②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

  “那么,為什么要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呢為什麼還要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

  在學生回答基礎上教師小結:“一五”計劃開始的時候,雖然我國工業已經恢復并超過歷的水平,但是工業化的起點仍然很低。1952年現代工業在我國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只有26.6%,重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只有35.5%。(多媒體再次顯示:《中華與印度、美國鋼和電產量的比較》表格和課前導讀內容)

  可見,我國仍然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家。特別是經過抗美援朝戰爭和更復雜國際局勢的影響,恢復我國工業特別是重工業極端落后狀況的客觀要求顯得更為緊迫。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參照蘇聯的經驗,選擇了一條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道路。

  師: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看看第一個五年計劃是怎樣超額完成的,主要成就體現在哪些方面。

  (師生共同小結)工業方面:一批為國家工業化所必需而過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礎工業建立起來(為鋼鐵工業)。1953年年底,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和七號煉鐵爐相繼提前竣工。與此同時,還建立了新的工業部門(為飛機制造業和汽車制造業),到1956年,我國第一個生產載重汽車的工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出第一輛汽車;中國第一個飛機制造廠試機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中國第一個制造機床的工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多媒體顯示:《鞍山大型軋鋼廠》《我國制造的噴氣式飛機》)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超額完成,使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并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交通運輸業方面多媒體顯示:《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交通建設重要成就分布示意圖》(動態),學習交通建設主要成就。A、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毛澤東稱之為“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它形象地描述了武漢長江的雄偉氣勢及其在我國南北交通方面發展的重要作用。B、“一五”期間,我國共建成30多條鐵路,還在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密切了祖國內地和邊疆的聯系,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

  師:“一五”期間,在蘇聯的幫助下,我國以156個項目為中心,先后施工一萬多個工業項目,形成了以鞍山鋼鐵公司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同時在沿海地區原有的工業基礎地得到加強,華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業基地。

  完成書中“動腦筋”,指導學生看問題既要歷史地看,同時也要發展地看,小男孩的觀點“沒什么大不了的”,在現在看來的確如此,但在當時的中國卻是了不起的事情。激發學生發奮學習,將來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

  師: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我國的民主經濟建設也在加緊進行。具體表現是召開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請同學結合課文介紹大會召開的情況。

  學生復述:1954年9月,我國政府在北京舉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大會由毛澤東主持,全國人大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國家大事。由人民參加商議國家大事,這在我國歷還是第一次,它充分體現出人民當家,成了國家的主人。

  師:這次大會的任務一是制定了一部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在此之前,我國有一部文獻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這部文獻叫什么是在什么會議上制定的

  生:《共同綱領》,是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上制定的。

  師:當時,蔣家王朝雖然被,但全國大陸還沒有完全解放,國內外的敵人還很囂張,國家的政治制度也處于一種過渡狀態,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行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共同綱領》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穩定,需要加強人民的民主權利,保證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順利進行。在這次大會上,經過熱烈討論,一致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和憲法的頒布,結束了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行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以《共同綱領》代替憲法的過渡狀態,加強了人民民主制度。保證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順利進行。那么,如何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呢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小字部分和引文內容。

  師:憲法規定我們國家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我國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憲法規定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所有這些充分說明這部憲法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四、問題探究

  動腦筋:你怎樣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所取得的建設成就

  提示:可以結合課文及《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圖》,找出“一五”期間我國在國民經濟方面取得的建設成就,得出小男孩的結論“了不起!……”看問題既要歷史地看,同時也要發展地看。小女孩的觀點“沒什么大不了的”,這在現在看來的確如此,但在當時的中國卻是“了不起”的事情。要激發學生發憤學習,掌握本領,將來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

  練一練:列舉出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任意三項或更多的國家建設成就(書讀課本,找出答案。)

  1.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建成投產

  2.中國試制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

  3.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

  4.武漢長江大橋建成

  5.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6.東北工業基地形成

初中歷史教案3

  一、內容及分析

  本節課要學的內容中華文明之祖,指的是炎黃戰蚩尤,“禪讓”時代的堯、舜、禹,大禹治水。其核心是黃帝對人類的貢獻,理解它關鍵就是要通過一些資料圖片信息等,引導學生合作學習。教學的重點是中華文明之祖的貢獻。解決重點的關鍵是通過文字圖片資料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多讓學生動腦動手,培養學生學歷史的積極性。

  二、目標及分析

  1、目標:了解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掌握傳說和史實的區別。

  2、分析:理解遠古傳說時代中華文明起源的基本概況,掌握我們的`祖先對人類文明的演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黃帝是華夏族的人文初祖,

  三、問題診斷分析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是“禪讓”的含義與實質,產生這一問題的困難的原因是七年級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較差,學習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教師引導學生去了解什么叫“禪讓”制,其中關鍵是教師提供歷史資料,學生講述堯、舜、禹的傳說故事,從中形成自己對人物的認識。

  四、教學條件支持

  本節課使用多媒體教學,有利于學生直觀的了解掌握本課的歷史知識。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中華民族是一個重視歷史的民族,我們向來有炎黃子孫的稱謂,那么你們知道我們的祖先是哪些人嗎?我們為什么稱他為“人文之祖”?他們究竟對中華民族有什么歷史貢獻?今天,我們來學習第3課 中華文明之祖 問題一:炎帝、黃帝和蚩尤

  設計意圖:通過此問題使學生了解炎帝、黃帝和蚩尤的基本史實和華夏族的形成。

  師生活動:學生看書,教師補充一歷史內容提出問題。

  問題1:炎帝、黃帝對人類文明發展做出了哪些貢獻?(見課本P11頁)

  問題2:“涿鹿之戰”是怎么回事?

  (1)炎,黃戰蚩尤

  (2)時間:距今四五千年

  (3)地點:涿鹿

  (4)交戰雙方:炎帝、黃帝部落同蚩尤部落

  (5)性質:部落戰爭

  (6)結果:炎黃部落打敗蚩尤

  問題3:華夏祖是怎樣形成的?

  炎帝、黃帝部落聯合打敗蚩尤,此后炎、黃部落經過長期發展形成華夏族。

初中歷史教案4

  學習目標

  1、通過自主閱讀,說出南北戰爭的根本原因、南北方矛盾的焦點,南北戰爭的導火線,說出《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主要內容和影響;列舉南北戰爭的意義。

  2、通過合作探究,講述林肯在南北戰爭中的主要活動,評價林肯。

  3、通過師生探究,說出南北戰爭在美國歷史發展中的作用,認識統一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條件。

  重點:

  美國內戰爆發的原因、歷史意義;林肯為維護國家統一所作出的歷史貢獻。

  難點:

  美國內戰前南北兩種經濟方式的矛盾。

  導入新課

  在美國拉什莫爾山國家紀念公園的“總統山”上,雕刻著美國四位著名的`總統。你最敬佩的美國總統是誰?

  有人在美國民眾中做了一個民意測驗,要大家選出心目中最尊敬的總統。有三位總統名列前茅:

  第3位是美國第1任總統,領導過美國獨立戰爭,被尊稱為“美國之父”的華盛頓。

  第2位是美國第32任總統羅斯福,他帶領美國人民走出經濟危機的陰影,戰勝了世界敵人法西斯,深受人民愛戴。

  第1位是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

  20xx年4月特朗普在接受《華盛頓郵報》采訪時曾表示,他可以做的非常有總統的樣子。“開玩笑的說,我可以比美國歷史上的任何一位總統都像總統,除了林肯。”特朗普說,“因為,你沒法超越林肯1他的名字是與美國歷史上一場偉大的戰爭聯系在一起的,這場戰爭就是“美國南北戰爭”,也叫美國內戰。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美國內戰》。

  講授新課

  一、南北矛盾加劇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完成下列問題:

  1、獨立后的美國南北經濟發展;

  2、南北不同經濟制度之間的矛盾,矛盾的焦點問題。

  (二)老師一邊提問一邊點撥:

  1、美國的領土擴張

  2、兩種經濟制度(1)北部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濟(2)南部奴隸制種植園經濟

  3、南北兩種經濟制度之間矛盾的具體表現:

  4、圖解南北矛盾:

  二、內戰爆發和北方的勝利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回答下列問題:

  1、內戰的根本原因,導火線,戰爭的爆發,戰爭初期形式。

  2、林肯政府為扭轉戰爭局勢采取的措施;

  3、《解放黑人奴隸宣言》頒布的時間,內容和意義;

  4、林肯的貢獻;

  5、美國南北戰爭的性質和意義。

  (二)老師一邊提問一邊講解:

初中歷史教案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的罪惡行徑,清朝統治者的腐敗無能,使中國舉世聞名的皇家宮苑付之一炬,主權進一步喪失,俄國通過不平等條約割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的侵略史實,以及在國難當頭的歲月里,農民起義軍反抗斗爭的歷史史實。

  2.思考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說它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培養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運用歷史地圖、學習歷史發展過程,掌握時空結合的.歷史學習方法。

  2.培養學生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并透過現象看本質(即列強之所以肆無忌憚,如此囂張、放肆的根源所在)從中領會太平天國農民運動斗爭的首要目標為什么是清政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反抗侵略和壓迫永遠是一個民族發展的強大力量。

  2.認識一個民族的強與弱,國家的先進與落后,這與它們的命運息息相關,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緒,為民族的振興、國家的強大而發憤學習,努力奮斗,進而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3.通過太平軍抗擊洋槍隊的史實進行中國人民一貫具有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決心和光榮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發生及列強侵華罪行。

  難點: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的關系。

  教學方法

  1.復習提問法。

  2.說、看、議結合法。

  3.分析歸納法。

  4.連環提問法。

  講述新課:

  復習提問:第一次鴉片戰爭《南京條約》的簽訂,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嚴重后果?列強是否滿足既得的利益?

  導入新課

  1.正文的授課思路可采用一條線索三大板塊的結構方式:

  ①一條線索:即課文的標題“第二次鴉片戰爭”

  ②三大板塊:由全課板書設計構成

  一、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發生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列強的罪行

  三、第二次鴉片戰爭引發的斗爭

初中歷史教案6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蒙古滅西夏與金的原因,講述蒙古滅西夏與金的過程,理解蒙古滅西夏與金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討論,提高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認識統一是歷史發展的潮流。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蒙古滅西夏與金的過程。

  【難點】

  蒙古滅西夏與金的意義。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創設情境導入法。

  教師展示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雪》,請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詩詞,并提出問題:詩詞中有這樣一句“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描寫了我國古代杰出的歷史人物,其中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績有什么呢?學生回答:統一了蒙古。接著教師追問:在此之后蒙古又展開了哪些戰爭?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從而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原因

  教師引導學生結合之前所學思考:面對蒙古草原分裂割據的局面,成吉思汗做出了怎樣的舉動?

  學生回答:1206年,鐵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統一,建立了蒙古政權,同時被擁立為大汗。

  教師追問: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草原之后,如何使蒙古族發展壯大的呢?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草原后,建立了軍事、行政和生產相結合的制度,把蒙古人按編制組織起來,平時生產,戰時出征;組建了一支有一萬人的護衛部隊;建立了司法機構;創制蒙古文字。

  (二)過程

  教師出示《蒙古滅西夏與金》的示意圖,并提問:隨著時間的發展,蒙古統一全國的條件漸漸成熟,那么蒙古統一全國的過程是怎樣的呢?

  學生回答:成吉思汗首先率領蒙古軍隊進攻西夏,1227年西夏滅亡。之后蒙古和南宋結盟,南北夾擊金朝,1234年,蒙古滅金。

  教師補充講解:在成吉思汗率軍進攻西夏時,在六盤山去世,西夏與金均是成吉思汗的繼承者所滅

  教師追問:在蒙古滅西夏與金的過程中,西夏、金、南宋又是怎么做的?

  學生結合教材回答:西夏向金求救,但由于西夏曾與金交惡,金朝拒絕支援西夏。南宋不顧北宋滅亡的'教訓,與蒙古聯合夾擊金朝,導致金朝滅亡。

  教師繼續提問:這給了我們什么啟示?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唇亡齒寒,做事目光要遠大,不要局限于當前的利益。

  (三)意義

  教師展示《蒙古滅西夏和金之后的形勢圖》,并提問:蒙古滅西夏和金的歷史意義何在?請同學們以歷史小組為單位,進行5分鐘的討論,之后派小組代表回答。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金朝滅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對峙的局面形成。蒙古軍隊南下進攻南宋,雙方之間的戰爭前后持續了40多年。

  教師展示史料,并提問:面對強大的蒙古,為何南宋遲遲未能攻下,請結合史料及所學談談你的認識?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

  1.蒙古善用騎兵,但宋軍善于守城戰和水戰,宋軍可根據地理形勢對抗蒙軍。

  2.南宋軍民的頑強抵抗,使得蒙軍損兵折將。

  3.宋朝人口數量龐大,故和蒙軍保持了長久的對峙局面。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教師請學生擔任小老師帶領學生共同復習本節課所學。

  作業:成吉思汗的繼任者忽必烈建立了元朝,他建國后的措施有哪些?課下搜集資料,下節課交流討論。

  四、板書設計

初中歷史教案7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時間及實質、但丁、達芬奇、莎士比亞、新航路的開辟:哥倫布、達伽馬、迪亞士、麥哲倫。

  2.能力培養:本課的關鍵是讓學生了解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及突出表現。通過對文藝復興時文藝作品的分析,初步領會文藝復興運動的實質,培養透過現象看事物本質的能力。新航路開辟的過程,就是西歐人在地理上取得重大發現的過程,它使世界結束了彼此孤立的狀態,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開始了。新航路的開辟者,既適應了時代的需要,又具有超乎尋常的勇氣和百折不撓的毅力。

  3.思想品德教育:通過本課的學習,不僅使學生對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實質和進步作用有所了解,還應認識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從而堅定自己積極投身先進文化事業的信念。要求學生結合開辟新航路的動機和取得的成果,結合開辟新航路的后果進行思考,培養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通過中國四大發明對世界經濟發展的貢獻,鄭和遠航等史實的穿插對比講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

  二、本課重點和難點

  重點:文藝復興的重要代表人物。新航路開辟的經過。

  難點:文藝復興首先在意大利興起的先決條件及其階級實質。對開辟新航路作出恰當評價。

  三、講授新課

  【導入新課】引導學生回顧14世紀~16世紀歐洲在政治經濟領域發生的巨大變化,然后指出:這時歐洲發生巨大變化的又一個標志是文藝復興運動的出現。由此引入新課。提問:什么是文藝復興?文藝復興為什么首先發生在意大利?

  一、文藝復興

  14世紀意大利最早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并產生了最初的資產階級。資產階級隨著自身力量的增強,而提出一系列符合自身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主張;14世紀的意大利是一個需要巨人的時代……。由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首先在意大利發展起來,所以與它相適應的資產階級文化思潮也首先出現在意大利。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意大利的發展,新興的資產階級為了發展資本主義經濟,需要文化科學知識,他們渴求擺脫教會對于人的生活和思想束縛。他們主張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來考察一切。他們相信并且頌揚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力量和人的偉大,認為人可以創造一切。他們贊美人生和自然,崇尚科學和理性。這種從人出發而不是從神出發思考問題的思潮被稱為什么?(人文主義)從剛才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人文主義是新興的資產階級文化思潮。那它為什么被稱為文藝復興呢?文藝復興表現最突出的領域是哪兩個?(文學和美術)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文學領域杰出的代表人物是--(詩人但丁)。但丁是意大利佛羅倫薩人,出身于沒落貴族家庭。青年時代他是在博覽群書中度過的,除拉丁文、修辭學以外,他對詩學、神學、歷史、天文、地理、音樂、繪畫等都作了研究,從而使他成為那個時代一位多才多藝、學識淵博的學者,為他日后的從政活動和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302年,但丁被代表羅馬教廷的反動勢力放逐,流落意大利各地,最后客死他鄉。但丁的作品很多,《神曲》是他的代表作。下面再看美術領域的成就。

  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美術領域最的藝術家是誰?(達芬奇)達芬奇所畫的人物和宗教故事,都是以現實人物為藍本的,所歌頌的是人的現實美好的生活,這些作品都體現了人文主義者以人為本的思想原則。

  15-16世紀,文藝復興發展到歐洲的其他地方。英國的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位文學巨匠。一生創作了三十多部劇本和很多膾炙人口的詩篇。代表作《羅密歐和朱麗葉》、《哈姆雷特》。莎士比亞不僅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文壇上的巨匠,西方文藝評論界把他同荷馬、但丁和歌德并稱為世界四大詩人。莎士比亞畢生主要獻身于戲劇事業,他的寫作題材廣泛,一身兼為悲劇、喜劇和歷史劇作家,各方面都碩果累累,這一點超越了以前所有的悲劇家和喜劇家。與新舊交替時期的先驅但丁相對照可以看出,莎士比亞的作品更富于現實主義色彩,這也說明文藝復興運動正在深入,時代正在前進。莎士比亞與中國的大戲劇家湯顯祖同處一個時代。

  一、新航路的開辟

  15世紀,隨著商業的發展和貿易的日益擴大,西歐國家對黃金的渴望更加強烈。但是,西歐的貴重金屬礦藏很少,開采也很慢,為了尋求黃金,歐洲人便把注意力轉向了東方。為什么呢?(《馬可·波羅行紀》內容的影響)《馬可·波羅行紀》中,把東方描寫得富麗繁華,介紹中國和印度是"黃金遍地,香料盈野",這對憧憬黃金的歐洲上層分子有很大的誘惑力,因此,他們不惜冒著生命危險,遠渡重洋到東方去尋求黃金。另一方面,歐洲貴族親眼看到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把東方的珠寶、瓷器等販運到歐洲而大獲其利,這更堅定了他們去東方尋金的決心。但是,為什么要開辟新航路呢?15世紀前葉,東西方的商路主要有三條:一條是陸路,從小亞西亞出發,沿黑海、里海經過中亞到達中國和印度;第二條是經敘利亞、兩河流域抵波斯灣,換海船前往印度和中國;第三條是經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出紅海,經印度洋去印度和中國。當時,紅海以東和地中海一帶的貿易,分別主要由阿拉伯商人和意大利商人所壟斷,后又被奧斯曼帝國所控制,它的統治情況如何呢?(奧斯曼帝國阻礙東西方商路)因此,在大西洋沿岸諸國的大商人迫切希望尋找到一條繞過地中海東部,開辟直達東方的新航路。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瀕臨大西洋的兩個歐洲國家,他們無力加入歐洲大陸的爭奪,特別希望獲得海外的財富,最熱衷于探尋新航路。當時人們具備了遠洋航行的條件了嗎?(學生看書答:地圓學說的流行、航海技術的發展)西班牙和葡萄牙在15世紀末完成了國家的統一,這為組織大規模遠航提供了條件,同時兩國的造船業和航海業較發達,當時地圓學說在歐洲日益流行,意大利地理學家繪制的世界地圖,把印度和中國畫在大西洋對岸,并斷定從歐洲一直向西航行就可以直達東方。15世紀歐洲已能制造適于航海的多桅快速的大型帆船,中國人發明的羅盤針,14世紀已普遍用于航海事業,使遠航不至迷失方向。最先探尋新航路的是葡萄牙人。教師指圖講解:葡萄牙人探尋新航路的方向是向東。

  (1)1487年,迪亞士率三艘帆船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達非洲的最南端。這是探尋新航路中的第一次突破。葡萄牙國王認識到非洲南端的重要性,肯定由此向東航行可以到達亞洲,因此,就把這個地點稱為"好望角",這次航行證明了大西洋與印度洋是相通的,為達·伽馬的探尋新航路準備了條件。

  (2)1497年~1498年,達·伽馬率4艘帆船,160名水手從里斯本出發,沿迪亞士開辟的.航路南行,繞過好望角,沿非洲東海岸前進,進入印度洋,到達非洲的莫桑比克,然后由阿拉伯人領航,順利渡過印度洋,到達印度的卡里庫特。返航時,劫掠了大批香料、象牙、絲綢、寶石等物品,他們帶來的收益高達航行費用的60倍。繼葡萄牙之后,西班牙也積極進行航海擴張,并且選擇了西進的路線。

  (3)1492年,意大利人哥倫布在西班牙王室的資助下,乘三艘帆船,率88名水手,從西班牙啟程,橫渡茫茫無際的大西洋,經過69天的艱苦航行,終于到達古巴、海地,哥倫布誤認為他所到達的地方就是印度,因此,稱當地居民為"印地安人"(印度人),這個名稱一直沿用下來。哥倫布直到死一直誤認為自己所到的是印度。后來,意大利另一位航海家亞美利哥,證實哥倫布所到達的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塊"新大陸",于是這個大陸就被稱為"亞美利加"洲。

  (4)第四位探尋新航路的是麥哲倫。他率領的船隊最終完成了環球航行。1519年,麥哲倫帶領5艘船,262人組成的遠航船隊從西班牙出發,橫渡大西洋,沿南美洲海岸南下,繞過美洲南端的海峽(后人命名為"麥哲倫海峽"),進入另一片遼闊的海洋,因沿途風平浪靜,航行很順利,麥哲倫高興地把這片海洋稱為"太平洋",麥哲倫的船隊在太平洋上航行三個多月,很多船員因饑渴而死去。當船隊到達菲律賓群島時,與當地土著居民發生沖突,麥哲倫在沖突中被殺,其他船員逃出后繼續航行。他們繞過好望角,直到1522年,才回到西班牙,這時只剩下一只船和十幾個人了。這樣,人類第一次實現了環球航行,從而證明了地圓學說的正確性。新航路的開辟有什么意義呢?(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新航路開辟后,密切了世界各大陸之間的聯系,從此,世界結束了彼此孤立的狀態,聯成一個整體,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開始了。這四次重要的遠航,大都發生在15世紀末,在同一時期,我們中國也曾有過遠航的壯舉,可以請同學思考、對比世界的四次遠航與中國的鄭和下西洋在目的、規模、后果上有何不同?

  新航路開辟以后,從歐洲到亞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來日益密切,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初中歷史教案8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礎知識:波斯帝國的形成與希波戰爭;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與帝國的建立;羅馬帝國的擴張與文化傳播。

  2.能力培養:通過“結合當代世界地圖,查一查亞歷山大帝國和羅馬帝國的版圖包括今天的哪些主要國家”的過程,培養學生運用地圖輔助學史的能力;通過比較希波戰爭、亞歷山大東征和羅馬帝國擴張的異同,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羅馬帝國的擴張和文化傳播聯系的分析,培養學生全面辯證地看待戰爭影響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戰爭從未在人類生活中長時間地停留過,戰爭與文化緊密相聯,一般來說,戰爭具有強烈的破壞性,會給人們帶來沉重的災難。但是它也有積極的作用:一次猛烈的戰火之后,隨之而來的,往往是文化的傳播與滲透。從而增強學生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爭,積極維護人類和平的愿望,并能對戰爭的后果做出比較客觀的價值判斷。

  本課重點和難點

  本課主要介紹的公元前六世紀到公元二世紀古代世界的三次主要戰爭。

  教學重點:“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羅馬帝國的擴張與文化傳播”。

  教學難點:如何辯證認識羅馬帝國擴張的影響。

  【講授新課】

  請學生學閱讀導入框后,提問學生現代有一項重要的體育比賽就來源于希波戰爭,請問是什么項目?學生回答是馬拉松長跑后,請一位學生講述其來歷,以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同時受到愛國主義情感的感染。同時,讓學生認識,在古代世界東西方文明的碰撞與沖突所產生的兩個方面的影響。

  一、希波戰爭

  公元前6世紀,古代伊朗人以波斯人為中心形成了波斯帝國。波斯帝國頻繁出征和擴張。前5世紀早期,波斯帝國把矛頭轉向歐洲,三次出征希臘,史稱希波戰爭。最終希臘獲得勝利。(簡略講述三次波斯戰爭經過,也可以讓學生來講他們對于三次希波戰爭中熟悉的英雄的故事)

  二、亞歷山大東征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了解馬其頓國的強大、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和建立起的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看《亞歷山大銅像》,讓學生去感悟銅像本身的象征意義,以加深學生的印象;顯示《亞歷山大帝國疆域》圖,幫助學生識記亞歷山大帝國疆域的大致范圍。(伊蘇斯戰役是亞歷山大東侵的一次決定性戰役,作適當補充)亞歷山大東侵的影響和學生共同探討,得出以下的認識:從帝國的疆域來看,亞歷山大帝國幾乎包括了當時人類的主要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猶太文明,甚至印度文明,這樣整個亞歐大陸的.交通就被打通了。因此,伴隨著東侵的過程,客觀上是希臘文化傳播到東方,東方文化滲入到希臘文化的過程,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東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發展。教材提到埃及的亞歷山大港,教師還可進一步補充,這時的亞歷山大城成了世界文化的大都市,整個地中海地區的學者、藝人紛至沓來,競芳斗艷,各顯才華。

  三、羅馬帝國的擴張與文化傳播

  展示《羅馬的擴張》圖,讓學生了解2世紀時羅馬帝國規模時的疆域四至──北達不列顛及萊茵河與多瑙河流域,東至幼發拉底河,南括埃及、蘇丹北部及整個北非的地中海沿岸,西瀕大西洋,它的疆域大大超過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由于戰爭的停止和統治政策的加強,羅馬帝國最初約二百年間,境內局勢安定,經濟繁榮。這是羅馬帝國歷史的“黃金時代”。至于繁榮的情況,讓學生看教材內容。回憶在中國古代史學過的“絲綢之路”、兩漢與大秦的往來有關知識,加強中外歷史的聯系。

  書中有兩句英漢對照的古代羅馬的諺語,它們實際上是羅馬文化的寶貴遺產,對于加強歷史學科與英語學科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非常有益的。教師可提問學生“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句諺語的?”學生對這兩句諺語的理解可以自由充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只要言之有理,自圓其說,教師都應當肯定。在此基礎上,教師和學生能形成以下認識:“身在羅馬,就做羅馬人”反映出當時人們以做羅馬人為榮的一種自豪的心態;“條條大路通羅馬”反映出昔日羅馬帝國疆域的遼闊和盛世的輝煌,等等。

  如何認識理解羅馬帝國擴張的影響是教學的難點,教材有一句概括性的表述:“一方面,羅馬帝國的征服和統治充滿著暴力,另一方面,羅馬文化滲入到它統治過的廣大地區。”這是學生必須認識并加以理解的。對此教師讓學生結合亞歷山大東侵影響的學習展開自由討論,并形成以下認識:戰爭充滿著暴力,同時客觀上又傳播著文化,這就是戰爭影響的兩個基本方面。正如教材在導入框里所概括的那樣:“在古代世界,充滿著強國與弱國,以及不同文明之間的矛盾與碰撞。這個過程伴隨著暴力、奴役和壓迫,但是在客觀上也導致了不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羅馬文化的傳播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拉丁語不斷向外傳播,二是的誕生和發展。拉丁字母是現在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是現在世界上最有影響的三大宗教之一。

初中歷史教案9

  【學習目標】

  1.掌握“世襲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戰”等歷史概念。

  2.掌握夏啟、夏桀、商湯、盤庚、商紂、周文王、周武王等歷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動。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實和西周統治者為鞏固統治實行的分封制的簡況,為進一步了解我國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基礎。

  【學習重點】

  我國歷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學習難點】

  分封制。

  【學習導航】

  你知道我國最早的國家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嗎?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第20頁“夏朝的興衰”一目的內容,回答:

  模仿上面的'知識結構圖示法,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21-23頁“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子目的內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識點,并列出其知識結構:

  【共同探究】

  (不依附,不從眾,讓思考成為習慣)

  1.你一定看過電視連續劇《封神榜》!劇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廣大的英雄,他們幫助周武王打敗了商紂王。你認為歷武王伐紂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說說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統治者怎樣才能把被征服的廣大地區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對被分封的諸侯采用什么辦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實行的結果如何?(作用)

  【歸納整理】

  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時間滅亡時間都城開國君主亡國之君

  夏

  商

  西周

  【當堂檢測、反饋矯正】

  1.下列內容中,標志著我國世襲制代替禪讓制的是()

  A.禹傳位給伯益B.禹傳子家天下C.舜傳位給禹D.啟打敗有扈氏

  2.商朝被后世稱為殷朝,下列事件中,與此有關的是()

  A.商湯伐夏B.牧野之戰C.盤庚遷都D.武王伐紂

  3.常言道:“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當年姜尚等待的賢明君主是()

  A.黃帝B.夏啟C.商湯D.周文王

  4.“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說明這句話正確的歷史事件是()

  A.國人-B.世襲制代替禪讓制C.實行分封制D.盤庚遷都

  5.暴君亡國,明君興政。參照這一標準,下列四人中,與其他三人明顯不同的一位是()

  A.商湯B.商紂C.周文王D.周武王

  6.禪讓制的依據是()A.財產B.武力C.德才D.門第

  7.說夏朝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其主要原因是()

  A.產生了奴隸主和奴隸兩個階級B.國家機構初具規模,成為階級壓迫的工具

  C.國王居住在寬大、宏偉的宮殿里D.國王暴虐無道,統治黑暗

  8.下列事件中,距今4000年左右的是()

  A.商湯滅夏B.武王伐紂C.世襲制代替禪讓制D盤庚遷殷

  9.在西周時期,既賦予諸侯相關權利,又要求諸侯履行相關義務的制度是()

  A郡縣制B分封制C禮樂制D中央集權制

  課堂反思:

  (寫下你在這課中的收獲和困惑)

初中歷史教案10

  〖內容標準

  了解秦兼并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的史實,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

  〖教學目標

  1.知識識記

  ①了解秦統一六國,建立統一國家的基本情況。

  ②知道秦始皇開創皇帝制度,推行郡縣制,建立一整套官僚體制和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修筑馳道,連接長城等加強和鞏固統一措施的基礎知識。

  2.能力培養

  ①討論秦建立統一國家的進步意義。

  ②識讀“秦朝疆域圖”,能指出秦朝疆域的四至,學習識讀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

  ③觀察文字、貨幣、度量衡在統一前后的插圖,指出統一后的優勢所在。

  ④識讀“秦代馳道示意圖”能指出通往齊、燕地區和吳、楚地區的馳道;能正確指出秦長城西起和東至的所在地區。

  ⑤歸納秦始皇建立統一國家時的各方面活動,并就秦始皇建立強權正體和實行統一措施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進行初步的分析和評價。

  3.情感教育與價值觀

  ①通過學習秦的統一,明確秦統一六國實現從小國林立到國家一統的演進,符合歷史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是歷史的進步。

  ②通過學習秦鞏固統一的措施,感知這些措施對促進各地區經濟文化發展和交流的作用,以及對中國歷史產生的深遠影響。

  ③通過學習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認識秦始皇在統一過程中的作用。

  〖教學要點

  1.重點 秦的統一和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秦統一六國,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分立混戰的局面,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統一的國家,而統一的趨勢則成為此后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秦始皇將戰國時期的官制加以調整和擴充,建成一套適應統一國家需要的新的行政機構。成為我國長達20xx年多年歷史的基本制度。經濟文化上的整齊劃一舉措,不僅加強了統一國家制度的交通,而且促進了各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交流。總之,秦的統一和鞏固統一的措施對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難點 如何正確理解秦始皇的統一措施對我國古代民產生的深遠影響,其中有利與不利因素是教學的難點。教師應根據初一學生的認知水平,適當地從政治上的強權統治和經濟文化上的促進作用兩個角度進行分析,讓學生能較全面認識統一措施的作用。

  〖教學分析

  1.秦滅六國

  ①指導學生運用第6課“戰國形勢圖”,結合“秦兵馬俑騎士與戰馬圖”以及“長平之戰”的材料,組織學生分析秦王政采取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策略,掌握秦先后滅掉六國的次序。比如:蠶食韓魏,利于東進;長平之戰,傷趙元氣;十年激戰,兼并六國。

  ②組織學生著重討論秦滅六國建立統一國家的進步意義。一是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小國林立的局面,完成了統一大業;二是有利于當時人民安居樂業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

  2.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是秦始皇在政治上采取的重大措施,運用“秦政治體制示意圖”,向學生說明三點:

  ①回憶“三皇”、“五帝”,說明“皇帝”一詞的名聲煊赫與權力龐大。突出政自定“皇帝”稱號后,這個稱號延續了20xx多年,直到清朝被推翻為止。

  ②介紹中央三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的職責、地位,介紹地方郡守、縣令的職責、地位,強調中央和地方的官職都由皇帝任免,官員必須絕對服從皇帝。

  ③引導學生分析秦始皇建立強權正體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可從鞏固國家統一和加強統治兩方面進行分析。

  3.統一措施

  ①指導學生識讀“秦朝疆域圖”,能正確指出秦疆域四至的所在地,明確秦是當時世界上大國的概念。以“統治如此廣闊的疆域,除了政治上建立強權正體外,秦始皇在經濟和文化上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呢?”導入“統一措施”一節。

  ②運用教材的插圖、資料,引導學生對文字、貨幣、度量衡進行統一前后的對比觀察,明確其優勢所在。

  ③識讀“秦代馳道示意圖”,知道通往齊、燕地區和吳、楚地區的方向。了解匈奴的情況和匈奴對秦的.威脅,強調萬里長城是舉世聞名的偉大工程,是人類文明的奇跡,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④組織學生開展對思考題“秦王朝進行文字、貨幣、度量衡和車道的統一,你認為好處在哪兒?秦的統一相對于春秋戰國時期的分立,其進步又在哪兒?”的討論。

  ⑤歸納秦始皇在建立統一國家上的各方面活動,并就秦始皇建立強權正體和實行統一措施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進行初步的分析和評價。。

  (以上內容主要來源于教師用書)

  〖教學實錄

  〔復習舊課〕

  師:第6課我們學習了“商鞅變法與社會變革”,(提問)“春秋五霸”是哪五霸?(提問)“戰國七雄”是哪七雄?他們的地理位置在哪?商鞅變法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有關商鞅變法的問題希望同學們多記、多看、多想。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下面的內容。請同學們翻到第三單元“統一國家的建立”

  第8課 秦的統一

  (板書,以下綠色黑體字為板書內容)

  〔閱讀教材〕

  下面給同學們5分鐘時間,請大家認真閱讀教材,看書時用筆標出你認為應該掌握的內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內容,看完書之后,我會要求大家合上書本,回顧你記憶中的本課內容。

  補充:

  嬴(yíng)政 郡(jùn)〔合書布點〕

  △采點布點

  學生閱讀完教材后,找學生講述教材內容,根據學生講述的內容采點、布點(板書)。

  秦滅六國 時間 策略 順序 意義 長平之戰

  皇帝 陽陵虎符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郡縣 李斯

  文字 貨幣 度量衡 車軌 長城

  △布點小結

  今天,幾位同學對課本內容的復述,我是比較滿意的。我想改變前幾節課的做法,要求述點的同學,先由我來指定,其他同學注意聽,中途不要隨插話,如果有什么問題,一定要等別人把話說完,舉手向老師示意,得到允許后,站起來,面向全班同學和教師表述自己的觀點。

  〔分層推進〕

  △再讀教材(大約2分鐘)

  △快速提問(5分鐘)

  ①秦滅六國的時間?(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十年間。進一步提問:公元前230年是幾世紀多少年代?)

  ②秦滅六國的策略是什么?(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秦滅六國的過程,概括為四句順口溜:秦滅六國計謀精,遠交近攻二步行,打敗削弱再滅亡,十年統一順民心。)

  ③秦滅六國的順序是什么?(韓、趙、魏、楚、燕、齊,)

  ④秦滅六國的意義是什么?(結束了長期以來分立混戰的局面,建立了統一的秦王朝,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會生產的發展,符合當時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⑤秦王嬴政滅六國后,自稱什么?(“始皇帝”,后人稱其為秦始皇。秦國與秦王朝,秦王嬴政與秦始皇的區別:秦國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之一,秦王朝指的是秦王嬴政滅六國后建立的王朝。滅六國,稱皇帝前稱為秦王嬴政,稱皇帝之后稱為秦始皇。)

  ⑥秦始皇在中央設立的主要官職?他們的職責是什么?(丞相——掌管政務;太尉——掌管軍事;御史大夫——監察百官。他們孝必須絕對服從和執行皇帝的命令。)

  ⑦秦始皇在地方實行的制度是什么?職權怎樣?(略)

  ⑧秦始皇采取哪些鞏固統一的措施?(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車軌、連接長城。)

  ⑨識圖:第43頁“秦朝疆域”,找出秦朝的都城、四至、長城的起止。

  △處理問題(約15分鐘)

  ①為什么秦能滅六國?

  ⑴客觀條件——人民渴望統一。“戰國七雄”之間,為了爭奪土地和人口,不斷進行戰爭,使生產遭到極大破壞,給人民帶來難以忍受的痛苦和災難;封建割據嚴重阻礙各地區間的經濟交往。《孟子離婁》描繪戰國時期的戰爭場面是:“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縱觀烽火連天、刀光劍影的270年戰國歷史,可知孟老夫子的這番話并沒有夸張的成分。因此,人民渴望統一,結束分裂割據。“戰國七雄”中誰能承擔“統一”的歷史重任呢?

  ⑵主觀條件——“戰國七雄”秦國實力最強。秦國實行了商鞅變法,它是各諸侯國“變法”中比較徹底的,變法后秦國的舊制度廢除了,政治、經濟、軍事力量都得到發展,成為“戰國七雄”中綜合實力最強的國家。因此,滅六國實現統一的重任就落在秦國的肩上了。

  ⑶正確的策略:遠交近攻、各個擊破。

  ②中央集權制度

  集權就是把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集中于中央。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軍國大事,均由皇帝一個裁決,中央的主要官員都必須絕對服從皇帝和執行的命令。指導學生看第44頁圖“秦政治體制示意圖”。

  ③秦始皇采取的鞏固統一措施及其影響:(指導學生看課本中的相關圖片)

  ⑴文字 小篆 隸書

  李斯受命統一文字,規定小篆為全國推廣的標準文字。日常文書來往通用的是隸書。

  文字的統一,解決了原先六國文字異形的狀況,便利國家政令的發布和民間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響漢字的演進和發展。后世各種漢字字體都呆溯源于秦。

  ⑵貨幣 圓形方孔錢

  圓形方孔錢與古代天圓地方的觀念有一定的關系。我國歷史都依照秦錢的樣式鑄行,它通用了兩千多年。

  貨幣統一,將戰國后期秦國的圓形方孔錢作為流通貨幣,解決了拾、流通的困難,方便了經濟交流。

  ⑶度量衡

  解決了各地換算之間的困難,便利經濟的發展。

  ⑷車道

  馳道,意為奔馳車馬之道。直道意謂路線直、距離近、行馳快的道路。

  解決了交通不便,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轄和地區間的聯系。

  ④秦的統一相對于春秋戰國時期的分立,其進步又在哪里?

  有利于統一國家的發展;有利于經濟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加強軍事力量;有利于鞏固民族的團結。

  〔貫通評價〕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統一國家。秦始皇開始中央集權制度,推行郡縣制,建立一整套官僚體制。同時采取統一文字、貨幣統一、統一度量衡、修筑馳道和直道、連接長城等加強和鞏固統一的措施,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秦的統一在歷史上且有進步作用,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秦始皇在統一過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初中歷史教案11

  課標內容:了解唐與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實。

  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能力:①唐朝疆域的四至;②唐朝與東突厥的關系;

  ③唐太宗尊為“天可汗”;④ 松贊干布統一吐蕃;

  ⑤文成公主入藏;⑥金城公主入藏;⑦唐蕃會盟。

  1、通過對唐太宗開明的民族政策及其作用的分析,培養學生全面辯證地認識歷史問題的思維能力。

  2、通過對唐太宗、松贊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為發展民族關系所做出貢獻的分析,培養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唐朝與突厥、吐蕃等民族關系的了解,理解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2、運用閱讀、討論和聯想比較法,探究唐朝民族關系發展的原因及其表現。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唐朝疆域廣大,唐政府實行較開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間的友好交住空前頻繁。唐朝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重要發展時期。

  2、唐太宗開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各族的擁護,被尊為“天可汗”。

  3、松贊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不發展唐蕃關系,促進漢藏交往做出了杰出貢獻。

  4、突厥、吐蕃、回紇、南詔等民族都有悠久的歷史,都對祖國邊疆地區的開發和我國民族關系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重點和難點 :

一、重點:唐朝與吐蕃的關系

  難點:唐朝與邊疆各族的關系

  教學方法:問題導學探究

  教學時間:2課時

  導學程序:

  導入新課:1、提問:“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情況?

  2、指出:唐朝前期處于繁榮階段,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時期。這一時期,唐朝與邊疆各族的關系得到發展。

  教學綱要:一、天可汗:1、唐朝的疆域

  2、邊疆各族的分布

  3、唐朝與突厥的關系

  4、唐太宗被尊為“天可汗”

  唐蕃和親與會盟:1、松贊干布統一吐蕃

  2、文成公主入藏

  3、金城公主入藏

  4、唐蕃會盟

  課后作業

  1、唐的疆域:東到( ),西達( ),東北至( )以北和( ),南及( ),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之一。

  2、唐太宗派兵攻打( )突厥,俘其首領( ),對他進行了優待。

  3、唐太宗( )受到北方各族的擁護,被尊為“ ”。

  4、唐朝對西域的管轄:( )在天山以南設立( )都護府,( )在天山以北設立( )都護府。這些是唐朝對西域地區的統治機構。

  5、吐蕃是( )的祖先,很早就居住在( )。7世紀前期,吐蕃首領( )統一各部,建立政權,以( )( 今西藏的拉薩)為都城。

  6、派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和親的皇帝是( )。派金城公主與尺帶珠丹和親的皇帝是( )。

  7、尺帶珠丹上書唐朝皇帝說,吐蕃同唐朝已經“ ”了。

  8、( )至今還屹立在拉薩大昭寺前,成為漢藏兩族團結友好的象征。

  9、( )年,吐蕃與唐朝會盟。盟約里說:“患難相恤,暴掠不作”。

初中歷史教案12

  【課程標準】

  1、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等基本史實,掌握明朝對外關系的概況。

  2、通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的試圖能力、觀察和分析圖片及史料的能力。通過分析戚繼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的能力。引導學生綜合評價戚繼光為民族英雄,以提高學生評價的歷史人物的能力。

  3、通過鄭和遠航的盛況所體現的我國古代造船業和航海技術在世界的先進地位,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課型]新授課

  [教材分析]

  本課位于《中國歷史》七年級下P93——98,明朝建立后,明初的統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明前期,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鄭和七下西洋,同亞非各國的經濟和文化交流頻繁,屬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國勢日漸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繼光領導了反侵略的抗倭斗爭,并取得了勝利,然而中國與外來侵略勢力的矛盾卻日益尖銳,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國澳門的居住權,并在那里開始了殖民活動。

  [學情分析]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對明朝的政治、經濟狀況有了大致的了解,有利于本課內容的把握。但是學生對于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等史實,學生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是一知半解,對歐洲航海家的遠洋航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此基礎上,要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的經驗去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學習探究。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引導學生探究鄭和下西洋的條件、目的、經過、意義等,使學生了解鄭和下西洋的`史實,和戚繼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等基本史實,掌握明朝對外關系的概況。

  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戚繼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對戚繼光抗倭背景、功績和取勝原因的學習和分析,引導學生綜合評價戚繼光為民族英雄,以提高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等事件的學習,除可向學生進行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外,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健全的人格。

  【重點和難點】

  1.重點:

  (1)本課重點之一是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標志著我國古代航海事業發展達到了頂峰,是我國古代經濟發達的體現,同時也表現了中國人民英勇無畏的精神。學習這一內容,對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有重要作用。另外,鄭和下西洋后,中國文化進一步影響到亞非地區,鄭和遠航架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友誼的橋梁,在鄭和船隊到達的很多地方,都有紀念他的遺跡,影響至今,意義深遠,需重點掌握。

  (2)戚繼光抗倭是另一重點。民族英雄戚繼光在人民的支持下,肅清侵擾我國東南沿海的倭寇,這是歷史上我國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勝利,捍衛了中國的主權,保障了我國沿海地區人民的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學習這一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體會到“得道多助”、正義必定會戰勝邪惡的道理。特別是戚繼光不為名利,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己任的強烈愛國主義精神,贏得了后世的尊敬,在民間具有強烈而深遠的影響。在我國歷史上,每當遭受外敵侵略之際,戚繼光都會成為一面激勵人民斗志的旗幟。學習這一內容,對于培養學生崇高的歷史責任感,將個人命運與民族和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學習這一內容,還有助于學生正確地識別善惡美丑,對端正他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產生積極的作用。

  2.難點:

  本課涉及的空間概念較多,學生在世界歷史方面的知識儲備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不便。教師可將《鄭和下西洋路線》等做成多媒體教學軟件,將航行路線動態地顯示出來,這樣能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活動,并把歷史事件與時間、空間緊密地聯系起來,從而形成準確的時空概念。

  教學過程:

  教學

  步驟教學過程設計意圖導入

  新課一副照片,一張票證,就是一段凝結的歷史。出示一套郵票,問紀念什么歷史事件?

  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初中歷史教案13

  【三維目標】

  1.了解羅馬的興起、由共和國向帝國的轉變、羅馬帝國衰落的基本脈絡;描述羅馬共和國時期的對外擴張和版圖范圍;概述古羅馬的政治體制;掌握《十二銅表法》的內容和意義。

  2.通過羅馬共和國向羅馬帝國的轉化,分析羅馬共和制崩潰、君主制建立的原因,培養學生用變化發展的觀點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通過認識古代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的奴隸制性質,培養學生透過歷史現象看本質的能力;通過制作年代尺,進一步梳理羅馬的興衰史。

  3.認識國家實行民主政治的意義,認識戰爭的本質,樹立熱愛和平的意識。

  【重、難點】

  重點:《十二銅表法》;羅馬的'興衰過程

  難點:古代羅馬的政治體制演變及原因;

  【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自主學習;

  2.建構知識──合作探究;

  3.深化主題──反思總結。

  【課時數】

  1課時

  【導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我們都知道有一句俗語叫“條條大路通羅馬”。這是什么意思呢?你知道羅馬是怎樣興起和發展的嗎?

  提示:條條大路通羅馬:是指做成一件事的方法不只一種,人生的路也不止一條等著我們發現。條條大路通羅馬是著名的英語諺語。出自羅馬典故。古羅馬原是意大利的一個小城邦。公元前3世紀羅馬統一了整個亞平寧半島。公元前1世紀,羅馬城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羅馬帝國為了加強其統治,修建了以羅馬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今天我就一起學習第5課:《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一起領略古羅馬的魅力。

  設計意圖:介結合熟知的諺語引出所學內容,引起學生好奇心,也為之后學習羅馬帝國的發展做鋪墊。

  【教學過程】

  一、羅馬城邦

  1.羅馬的興起、征服與擴張

  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分析歸納古羅馬興衰時間,理清本課脈絡。

  提示:公元8世紀——羅馬文明興起

  公元前509年——羅馬共和國建立;

  公元前450年左右——羅馬頒布成文法;

  公元前3世紀初——征服意大利半島、戰勝迦太基;

  公元前2世紀——征服東地中海地區;

  公元前73年——斯巴達克奴隸起義;

  公元前49年——凱撒控制元老院;

  公元前31年——屋大維掌握最高統治實權;

  公元前27年——羅馬共和國演變為羅馬帝國;

  2世紀——羅馬帝國進去黃金時期;

  3世紀——羅馬帝國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

  4世紀——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

  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

  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

  教師講述:自公元前1000年,眾多民族遷移到這里,聚居生活,形成了許多城邦。羅馬城邦便是在這個時期逐漸從意大利半島中部的臺伯河畔興起。公元前509年,羅馬人建立起奴隸制共和國。羅馬共和國建立之后,不斷對外擴張,迅速統一意大利半島,并最終稱霸于地中海。

  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相關史事”,了解共和國建立后對外擴張的情況,重點了解三次布匿戰爭。

  提示:

  第一次——公元前264——公元前241年——迦太基敗

  第二次——公元前218——公元前201年——迦太基喪失了獨立地位

  第三次——公元前149——公元前146年——迦太基城被夷為平地[

  4.教師講述:布匿戰爭是羅馬對外擴張中發生的重大戰役。迦太基是非洲北部腓尼基人建立的重要奴隸制國家,它壟斷了地中海西部的運輸貿易,逐漸富裕強大起來。當羅馬人征服意大利南部后,一場與迦太基的殘酷戰爭不可避免地爆發了。因羅馬人稱腓尼基人為“布匿人”,所以這場戰爭稱“布匿戰爭”。

初中歷史教案14

  一、課程目標

  (一)內容標準

  以元謀人、北京人等早期人類為例,了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列舉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及距今年代。知道北京人制造石器,使用天然火,過著群居的生活。知道山頂洞人的磨制石器技術和人工取火技術。理解勞動在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2.過程方法與能力:

  教師應盡可能采取啟發式教學,創設問題情境,促使學生主體參與,使學生養成積極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通過比較北京人、山頂洞人的不同,培養學生歸納、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合理想像原始人一天的生活,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通過各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培養豐富、合理的歷史想像能力以及語言組織、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祖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認識到我們偉大的祖國不僅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人類起源和發展的搖籃之一,從而培養強烈的民族自豪感;通過觀察出土化石和遺跡,進而合理推斷遠古人類生活,培養科學求實的精神;通過學習遠古人類從低級到高級演進的過程,感悟人類進步過程的漫長與艱辛,培養不怕困難,不怕挫折,頑強拼搏,銳意進取的精神。

  二、教學要點

  重點:北京人和山頂洞人。

  難點:勞動在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的作用。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同學們,我們都知道,人類是萬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類才有人類社會的`歷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來的?上帝造人的傳說(講上帝造人的故事),盤古開天辟地、女媧造人的傳說(讓學生講故事),反映了人類對自身的困惑。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終于認識到,人類是生物進化的結果,是由古猿的一支發展來的。今天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去學習第一課,祖國境內的遠古人類。

初中歷史教案15

  新課標《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教案

  [課標內容]

  ①列舉宋代南方生產發展和商業繁榮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經濟重心 的南移。

  ②了解宋代的社會生活。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時間及表現;宋代農業的發展;宋代手工業的發展;宋代商業的繁榮;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宋代的海外貿易;宋代豐富多彩社會生活。

  ①概括宋朝南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分析經濟發展的原因,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②分析宋朝社會生產手進步促使人們日常生活發生變化的種種現象,使學生認識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

  ③通過比較唐都長安和北宋都城東京的商業發展狀況,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比較分析的能力。

  ④分析宋代農工商業發展狀況,使學生形象 地認識到兩宋時期經濟 重心已南移到長江流域,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歷史思維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①組織學生以口頭或文字方式描繪宋代城市生活,培養學生豐富的歷史想象力。

  ②指導學生設計制作“宋代農工商業發展簡表 ”,培養學生用圖表形式陳述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了解宋代在農工商業領域的領先成就,感知人類文明演進中的艱辛歷程,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過了解宋代的日常生活,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加深學生對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的親和力。

  ③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科學技術促進了生產力的極大發展,培養學生崇高科學的意識,確立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 度。

  [重點和難點]

  重點 :宋代南方生產發展和商業繁榮的原因及其表現。

  難點: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的原因。

  [教學綱要]

  一、經濟重心南移

  1、原因

  2、概況

  二、農工商 業的發展

  1、宋代農業的發展

  2、宋代手工業的興盛

  3、宋代商業的繁榮

  三、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

  [課堂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課內習題,教師輔導。

  第11課 宋代的經濟和社會生活

  1、( )時期,南北經濟差距縮小;( )時期,經濟重心已從( )流域轉移到( )流域。( )時,流傳“蘇湖足,天下足”的諺語,( )流域已成為全國重要糧倉。

  2、宋朝時,發明了新農具“ ”, 還出現了( )。原產越南的( )由 福建推廣到江淮 一帶。南方已普遍種植( ),( )的種植由兩廣、福建推廣到淮河流域。

  3、宋朝時,( )在南方逐漸普及,( )成為著名的瓷都。( )在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海船上已裝有( )。

  4、( )時,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

  5、宋朝時,海外貿易興盛,( )、( )、( )等是對外貿易的主要港口。

  6、宋代的城市中已打破( )和( )的界限,出現了眾多的( )行業,有專門的娛樂場所“ ”。( )身份相對自由,( ) 文化生 活也豐富起來。( )、( )成為普遍的社會風氣。

【初中歷史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歷史教案08-03

【推薦】初中歷史教案11-17

初中歷史教案【薦】01-01

【熱門】初中歷史教案12-30

【精】初中歷史教案01-07

初中歷史教案【熱】01-08

【薦】初中歷史教案01-03

初中下冊歷史教案01-04

初中歷史教案【推薦】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