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七年級歷史教案

時間:2022-12-13 10:43:45 歷史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級歷史教案集錦15篇

  作為一名老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歷史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歷史教案集錦15篇

七年級歷史教案1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蒙古族的興起、統一和元朝的建立過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統治和經濟發展情況。

  通過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國歷史上的貢獻,使學生了解元朝的歷史地位,培養學生綜合歸納歷史知識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權,對蒙古社會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文天祥在反元斗爭中始終堅貞不屈,表現了高尚的氣節。

  【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講述蒙古族的興起及其所建立的元朝在我國歷史上的貢獻,涉及元朝的政治史和經濟史內容。

  “蒙古族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及“民族融合”是本課的重點。其中“行省制度”又是本課的難點。另外,本課內容繁多,講述時如何做到條理清楚,重點突出,也是個難點。

  【教學過程】

  導入:播放騰格爾的《蒙古人》。

  由學生介紹蒙古族的情況:生活在蒙古高原,從事游牧,住在蒙古包里,吃羊肉、喝奶茶。

  一、“一代天驕”統一蒙古

  1、馬背上的民族——蒙古

  出示公元12世紀中國各政權形勢圖。

  當時在中國有哪些政權:金、南宋、遼、西夏、吐蕃。

  當時蒙古分為許多部落,各部落互相征伐。在《蒙古秘史》記載:“沒有逃避地方,只有沖鋒打仗。沒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殺伐。”

  成吉思汗就是生活在這樣的動亂歲月。

  2、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看錄像《成吉思汗》。

  思考:鐵木真面對逆境是怎么做的?他為什么被尊為成吉思汗?

  鐵木真童年時,父親被殺,部族背棄了他,他自己也被仇敵追殺。面對這樣的逆境,鐵木真是怎樣做的。

  鐵木真說過:“拼殺沖鋒的時候,要像雄鷹一樣;高興的時候,要像三歲牛犢一般歡快;在明亮的白晝,要深沉細心;在黑暗的夜里,要有堅強的忍耐力。”重重的磨難沒有把他打倒,反而磨練了他的意志。經過多年的征戰,鐵木真打敗了周圍的各部落,統一了蒙古草原。1206年,鐵木真被推選為大汗,尊稱為“成吉思汗”。

  蒙古統一后,成吉思汗又發動了大規模的擴張戰爭。

  出示《蒙古帝國形勢圖》。蒙古帝國形勢圖,講解成吉思汗的擴張戰爭。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

  時間:1271年

  都城:大都

  開國皇帝:元世祖忽必烈

  2、元朝滅南宋和文天祥抗元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誰的詩?你能解釋它的意思嗎?

  這是文天祥的詩。意思是,自古以來,人都不免一死,但死要死得有價值、有意義,名垂青史。(文天祥在反元斗爭中始終堅貞不屈,表現了高尚的氣節。)

  三、元朝的政治與經濟

  1、元世祖恢復和發展農業的主要措施

  國以民為本,民以衣食為本,衣食以農桑為本。——元世祖

  從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世祖的經濟政策與蒙古初入黃河流域時有何不同?

  元世祖重視發展農業生產。

  元世祖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貴族圈占農田做牧場,還治理黃河,推廣棉花的種植。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北方的農業生產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聯系前面學習的“江南經濟的發展”,這時,元朝的經濟重心在哪個地方?

  “國家根本,仰給東南”,國家主要的糧食供應來自南方,要運到北方,有哪些途徑?

  2、水路交通運輸的發展

  (1)漕運

  對比隋大運河與元朝的運河,有什么不同?

  元世祖開鑿了兩段新運河——會通河、通惠河,與原有運河連通,使糧船可以從杭州直通大都。

  (2)海運

  海運比漕運有哪些好處?

  載重量大,費用便宜,所以糧食運輸逐漸變成以海運為主。

  3、繁華的`大都

  當時元朝的首都大都成為繁榮的大都市,以大都為中心,元朝的對外往來十分頻繁。

  4、頻繁的中外往來

  元朝時對外往來的一個著名使者就是馬可波羅。(出示馬可波羅旅行路線圖)

  5、行省制度的建立

  蒙古帝國空前遼闊,為了實行有效的統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學生根據《元朝的疆域圖》,注意以下地區:

  中央:中書省、宣政院

  地方:行中書省

  宣政院負責管理西藏地區的行政事務。

  澎湖巡檢司,管轄臺灣和澎湖列島地區。

  廣州處于江西行省的管轄之下。

  四、民族融合的發展

  引導學生簡要回憶漢以來,特別是三國以來我國民族融合的史實,以突出元朝民族融合的發展和加強。關于民族融合的情況,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并找出其四種表現。

  1、漢族外遷邊疆

  2、邊疆各族遷入中原、江南

  3、契丹、女真同漢族融合

  2、回族的形成

  通過圖片了解回族生活習俗

  五、小結(略)

  六、作業:課后作業

七年級歷史教案2

  第一單元史前時期:

  中國境內人類的活動

  第一課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人類歷史的起源,指導元謀人是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2.了解北京人發現的過程,指導根據化石推測北京人的特征及生產、生活的情況。。

  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提煉知識要點。

  2.通過觀察《人類進化示意圖》《中國境內主要古人類遺址分布圖》,說出人類進化的

  大致過程及我國境內主要古人類遺址分布情況,初步掌握閱讀歷史地圖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了解我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之一,

  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2.通過講述北京人遺址發掘過程中的小故事,體會考古學家執著探索的精神,結合北

  京人遺址中的考古發掘,認同北京人遺址在同期遺址中的重要地位。

  教學重點:

  北京人

  教學難點:

  勞動創造人本身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相關的課件及資料圖片,發給學生預習指導,指導學生查閱相關資料,自主學習。

  的特殊之處?

  觀察第二幅圖片,認識達爾文及達爾

七年級歷史教案3

  教學目標

  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發現及生活情況;舊石器時代、氏族與氏族公社。

  通過對教材的閱讀和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祖國境內的最早居民相貌與生活的情況。以教材為藍本并附以一些課外內容,如:考古資料、圖片資料、文字記載、本地遺跡等讓學生見識到歷史學科的豐富多彩從而開拓眼界。

  引導學生分析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這些祖國境內最早的人類不斷進化、演變的過程,幫助學生探究這一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從而使學生體會到勞動創造世界和人類本身。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教材、分析教材并從中吸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過介紹我國是世界目前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

  教學建議

  重點分析

  北京人及其生產、生活情況是重點。因為北京人的考古資料十分豐富,得到了完整的頭蓋骨和較多生產生活遺跡,可以充分證明北京人制造工具、使用天然火等情況,區別人和動物,證明勞動創造了人。

  山頂洞人。山頂洞人的生活地域與北京人相同,與北京人相比較,在體質和腦容量方面與現代人更加接近,掌握的生產技術等方面也有了很大進步。從對比中可以了解到人類的演進過程。

  難點分析

  ⑴對一些專有名詞的理解是難點,如:原始社會、氏族公社等。由于學生年齡小,以前接觸歷史知識很少,加之時代久遠理解起來比較困難。

  ⑵勞動創造了人是難點。初一的學生尚未接觸到社會發展史,對于人類進化的知識幾乎是空白,恩格斯的話對于初一的學生理解起來一定很吃力,需教師循循善誘。

  教法建議

  教師讓學生思考“山頂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進步”井引導學生從體質特點、制造工具、使用火、社會組織形式、觀念等幾個方面進行比較,初步學會通過對比認識、理解歷史知識的方法。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北京人、山頂洞人

  教學難點:原始社會、氏族公社、勞動創造了人

  教法設計:

  教師講解,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建議有條件的地區(如北京、陜西)可以參觀原始社會遺址。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同學們,我們都知道,人類是萬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類才有人類社會的歷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來的?上帝造人的傳說(講上帝造人的故事),盤古開天辟地、女媧造人的傳說(讓學生講故事),反映了人類對自身的困惑。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終于認識到,人類是生物進化的結果,是由古猿的一支發展來的。今天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去學習第一課,祖國境內的遠古人類。

  一、祖國境內最早的人類

  1、元謀人

  建議教師先讓學生看書第一頁“我國遺址分布圖”同時告訴學生我們的祖國地域遼闊,肥沃的土地是我們的衣食之潭,眾多的江河給我們灌溉之利,縱橫的山脈,茂密的森林蘊藏著豐富的寶藏。早在遠古時期,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衍在這片富饒、美麗的土地上。提出問題“在這些遠古人類中,誰是我國最早的人類?他的發現時間和地點?”學生讀書,并回答問題。教師在肯定學生的回答后,簡單補充一些有關元謀人的知識。教師再次向學生提出問題,“看完我國遺址分布圖后同學們有什么感想?”學生的答案中會有分布較多或均勻的說法,教師少作補充后指出,我國是世界上目前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從而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二、 北京人

  關于北京人建議教師先介紹有關賈蘭坡教授的.故事和北京人頭蓋骨發現、失蹤的經過,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告誡他們——落后就要受欺,落后就要挨打這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同時引入一個考古學知識即只有發現了頭蓋骨才能復員古代人類的面貌。這就是為什么元謀人的相貌不能夠復員而北京人可以。引起學生興趣后,指導學生閱讀教材。

  1、地點 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山洞里。

  1929年,我國考古學家裴文中發現了一個完整的頭蓋骨,奠定“北京人”在科學上的堅實基礎。以后,考古學家在周口店又先后發現了五個比較完整的北京人頭骨,還有152枚牙齒、10多塊上、下肢骨。同時出土的文化遺物,有石器和經過打擊的石片10萬多件,有用火的遺跡,還有虎類、鹿類等100多種動物骨化石,其中腫骨鹿和鬣狗就各有20xx多個個體。

  2、距今年代 約70萬年至20萬年。

  3、北京人的體質特征

  建議教師讓學生觀察北京人頭部復原像,并試著說一說北京人的的體質特征。學生可能回答不全,教師補充。(前額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頭部微微前傾,還殘留某些猿類的特征)。

  4、生活情況:

  ⑴使用打制石器。北京人的生產工具北京人把石塊敲打成粗糙的石器,使用這種打制石器的時代,叫作舊石器時代。北京人還把樹枝砍成木棒,作為狩獵和采集的工具。會不會制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當年,北京人就是用這些石器的木棒,采集植物的根、莖和果實,捕捉動物,還用石器來剝割動物的皮和肉。學生看課本上《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圖,圖上左邊的石器為砍砸器,邊緣經過打擊,砍砸器用來砍伐木柴和狩獵用的木棒;右邊的為刮削器,用于刮削木棒。

  ⑵已經使用天然火。指導學生自習教材有關使用天然火的內容并且看課本上《北京人用火取暖照明、燒烤食物》圖,并描述途中的景象(四個人在燒火取暖,一個人兩手抱著雙肩,似乎身子還在發冷,洞口一人人右手舉著火把,左手摟著柴草,洞外是黑洞洞的,遠方的天空似有一些星星)。教師提問:北京人會使用天然火之后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大進步?(北京人用火燒烤食物,還用火照明,防寒、嚇跑野獸。用火燒烤食物,吃到了熟食,縮短了消化的過程,減少了疾病,促進了體質的發展。北京人使用火,就增強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⑶過著群居生活。讓學生閱讀北京人的群居生活的段落,討論:北京人為什么過群居生活?北京人群居生活的情況怎樣?學生結合課文和一些相關知識,應較容易地回答出答案。(北京人生活的環境險惡,工具簡單粗糙,只靠個人力量,無法生活下去。所以,北京人為了生存,不得不幾十個人在一起,依靠集體的力量打野獸,采集植物果實、根莖,過著群居生活。)(北京人共同勞動,分享勞動果實,生活艱苦。)

  通過北京人的生活情況的分析,使學生明白艱難險惡的自然環境逼迫類人猿為生存而斗爭,制造簡單粗糙的工具去獲取食物,這個過程就是勞動。勞動促進了人的發展。如果不是環境險惡,類人猿不需勞動即能獲得食物,人類也就不會出現了。所以說:勞動創造了人。

  5、北京人與山頂洞人的區別:

  名 稱

  時間

  相貌

  用 火

  工具

  社會生活

  學生通過此表格的填寫,不但加深了對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了解,而且對于人類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是的發展、進步的有了比較,有利于學生對教材的理解。

  教師總結:人類歷史的發展是漫長的也是艱難的,在祖國境內最早的居民之后又有哪些人類活動,讓我們繼續去學習去探索。

七年級歷史教案4

  教學設計思想

  教學目標

  (1)認識到學校學習的重要性,明確健康上網的益處。

  (2)通過活動與教師引導讓學生自己比較發現學校學習生活的重要性。通過組織學生進行課前調查,實地了解自己居住的社區,感悟社區對自己生活的重要性。

  (3)增強學習的自覺性,珍惜學習的機會,增強健康上網的意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加深對學習的意義的認識,更為關注社區生活。

  教學難點:學校學習生活對個人發展的重要性。

  難點突破:通過活動體現教學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自己感悟,避免單純說教,引起學生反感。

  教學方法

  學生活動與教師啟發相結合。

  教學準備

  下載校園中學生、第九城市的網頁,準備關于網絡對青少年成長利弊討論的相關資料,組織好學生課前對所在社區的名稱、公共設施、服務等的調查。

  學與教的過程

  (新課導入)

  【敘述】在上一節課中我們一起探討了家庭這個舞臺場景對我們的影響。很多同學在課堂上發表了對家庭生活的獨到見解,還有同學非常坦誠地將自己家庭中的故事與大家分享。由于時間有限,我們不能對每一位同學的家庭情況進行一一探討。希望大家在課余時間里能夠對我們上節課探討的一些問題進行更深刻的思索,針對自己家庭的情況,提出對美滿家庭生活的希望與構想,并列出自己家中不利于自己學習成長的因素,列出給父母的有關搞好家庭生活的合理建議,嘗試與家人一起制訂一個切實可行的家庭成員守則。

  【承轉】在我們的生活舞臺場景中,除了家庭以外還有一個場景是我們經常要遇到的,就是學校。當我們成長到適學年齡后,父母把我們送到這里,我們在這里遇到了許多同齡的同學,遇到了老師,這個場景中的人物比家庭場景中多了許多。這個場景又帶給我們什么樣的影響呢?

  (新課教學)

  【活動】請同學們在筆記本中間畫一條豎線,豎線左上角寫上“收獲”,右上角寫上“失去”,豎線上方寫上“我來學校上學”。──思考一下我們在學校上學的得失。

  我來學校上學

  收獲 失去

  1. 1.

  2. 2.

  【提問】請同學填好后,分別說一下你來到學校上學的得與失。

  【歸納】通過大家的發言,我們看到盡管大家提到來學校上學我們會失去一定的自由,要受管制,要承受考試的壓力,但多數同學也肯定了在學校學到了豐富的知識,交到了許多朋友,得到了許多表現自己優勢、提高自身能力的機會,使自己的生活更為豐富多彩。所以,雖然學校與家庭場景大不相同,在這里也許我們無法像在家里那樣自由自在、我行我素,但正是這種規范、這種培育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成長環境,讓我們收獲得更多,對我們的成長同樣是必要和重要的。

  【板書】學校,不僅是我們的第二個家,還是我們第一個接觸的小社會

  【承轉】除了家庭與學校,社區也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場景,有時我們可能忽略了它,對它也關注甚少。其實它對我們的成長也有重要影響,作為社區舞臺上的人物──居民,應該關心自己所處的場景,并擔負起居民的責任。

  【板書】社區是我們的第三個家,每個社區都是一個小社會

  【活動】請同學們匯報對自己所居住的社區的調查結果。(6~10人)

  【歸納】從剛才同學們的調查報告中,我們注意到大多數同學所居住的社區中都有餐飲、清潔、美容美發等服務,有健身器材等公共設施,有各行各業的居民,有的甚至還設置了學校、醫院、超市等,儼然一個微縮的小社會,我們盡管沒有真正地走上社會,但是每天生活在自己居住的社區里,與各種人相處,享受社區內的各種便利服務,已經能從中學會很多,社區生活為我們的社會生活打下了基礎,對我們的成長也是很重要的。

  幻燈片放映展示網絡社區:校園中學生、第九城市的網頁。

  【敘述】網絡社區。

  通過網上同學錄像邀同學聚會,團購汽車的新聞。──通過互聯網。

  【提問】你們知道什么是網絡生活嗎?

  隨著現代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也進入了我們的生活,互聯網使地球變成了“村”,它日益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敘述】文化部出臺的《關于加強網絡文化市場管理的通知》中規定:包括16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進入“網吧”等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必須由其監護人陪伴;未成年人在國家法定節假日及寒暑假每日8時~20時進入網吧,在線時間不得超過3小時;不得容留未成年人夜間在“網吧”上網。

  【提問】為什么國家對未成年人上網進行如此多的限制?其中的合理因素是什么?

  【歸納】網絡社區本身是個有利于我們成長發展的事物,網絡社區也需要凈化,作為網絡社區的居民,你也應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為你的學習和生活服務,自覺抵制網絡的不利方面。

  (課堂小結)

  【總結】在人生的大舞臺上,有著不同的生活場景,我們總處于一定的生活場景中,其中家庭、學校、社區是對我們成長起到最為重要的三個場景,希望大家能在課后用心觀察,觀察每個生活場景中的人、事、物,觀察每個場景對自己的不同影響,有意識地調整自己,吸取場景中對自己有利的因素,更好地發展。

  問題研討

  本課教學內容是介紹社會這個大舞臺中的學校、社區的重要性。在上一節課中,學生對于家庭的重要性都十分認可,但在這一節課中,一部分學生出于對學校學習帶來的壓力而對學校學習具有明顯的負面情緒,這些學生會借此發泄自身的不良情緒,貶低學校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面對這一情況,教師要注意合理引導,避免指責學生,應關注學生的不良情緒根源,以真誠的態度引導學生思考學校帶給大家的收獲,客觀分析學校學習的得與失。

  第三課 在社會的舞臺上(第三課時

  教學設計思想

  教材分析

  本課時講述的是人在社會舞臺上有不同角色,人要選擇、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發揮自身的作用。它是第三課的核心內容,對于指導學生的現實生活、進行合理的發展規劃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

  本課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明確人生活在社會的舞臺上要扮演很多角色,這些角色有些是自己無法選擇的,有些是可以選擇的,角色之間也可能是有矛盾沖突的。要學會選擇角色,并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教學目標

  (1)明確人有不同角色,有些與生俱來,有些可以選擇改變。

  (2)通過課堂活動讓學生明確自己曾經、現在、將來可能扮演的各個角色。通過討論使學生懂得選擇角色的重要性,以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的必要性。

  (3)使學生能夠反思自己的成長歷程,并對未來作出構想,對自己的發展有自主的認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分析

  如何選擇自己的角色,發揮自身的作用。

  教學方法

  學生活動與教師啟發相結合。

  教學準備

  按照學生人數準備若干張印有人像的紙,紙上的人像為卡通形象,并有性別之分(不同性別的卡通人像紙的數目與不同性別學生的'數目一一對應)。

  葛優所出演過的《卡拉是條狗》、《甲方乙方》、《大腕》等影片的劇照,影片《驚濤駭浪》的拍攝劇照。

  學與教的過程

  (新課導入)

  【敘述】在上節課中我們講到社會是個大舞臺,有不同的場景,而每個人在不同的場景中都扮演著自己的角色,現在讓我們看一看,在社會中我們都扮演著哪些角色。

  【活動】引導學生看課本圖 6-28爸爸的角色。

  發給每位同學一張印有人像的紙(紙上的人像為卡通形象,并有性別之分,按照學生的性別相應分發),由學生自己填寫在生活中你曾經、正在、將要扮演的角色。

  請同學們回答自己的填寫結果。(3~5位同學)

  將同學們寫的角色寫在黑板上。

  【承轉】通過剛才大家的填寫結果,我們可以看到隨著人生不同階段的發展、生活場景的不同,一個人可以同時、先后擁有很多角色。那么這些角色對于我們人生的意義是什么呢?角色之間我們又怎樣抉擇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討論我們人生舞臺上的不同角色問題。

  (新課教學)

  【提問】剛才大家所填寫的角色里哪些是與生俱來、無法選擇的?

  這個問題較易回答,教師可適當分析角色的權利與義務。

  【板書】人在社會的大舞臺上有不同的角色。有些是與生俱來的,有些是可以選擇的

  【提問】剛才大家所填寫的角色里,哪些是社會規定的?

  【提問】為什么社會、國家規定我們現階段的角色是學生?

  【討論】引發學生充分理解學生角色的重要性。

  葛優是大家都喜歡的演員,喜歡他的原因是因為他塑造了許多鮮活、生動的人物,出演過《卡拉是條狗》、《甲方乙方》、《大腕》等。(可以借影片《驚濤駭浪》來討論演員為演好角色進行學習的問題。)

  評論出色演員的標準是什么?──演技高超,演什么像什么。

  作為社會大舞臺中的演員,我們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社會成員,是不是也應該演什么像什么。

  【提問】好演員是天生的嗎?如何才能成為好演員?

  好演員不是天生的,是要經過學習和訓練的,影視圈中的合格演員是這樣,生活中合格的社會角色也需要學習和訓練。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才要上學,從學生角色做起,為自己將要扮演的角色打基礎。

  【板書】人通過努力學習和訓練才能扮演好自己這些不同的角色

  【敘述】補充討論:請同學們再看圖6-30各種各類的學校。

  由于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有56個民族,各地區生活和經濟有很大的差異,同樣的學生角色,出現的舞臺卻不同。有的人出現在寬敞、明亮、擁有現代化教具的教室中,有的人出現在條件簡陋的教室中,有的人連教室也沒有,處于流動狀態中。盡管他們所穿的衣服各異、所走的路不同,他們卻都背著書包,努力地扮演著自己的學生角色。貧困地區的中小學校學生對學習的熱情與一絲不茍──激發學生珍視良好學習機會。

  引導學生認識到:主動、認真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健康的心理,為未來做鋪墊。

  【提問】剛才大家所填寫的角色里,哪些是我們將要扮演的?

  【提問】當你有很多角色想要扮演,而又分身乏術會怎么辦呢?

  作為大千社會的成員,我們都希望自己多扮演幾個角色,出現在更多的場景中,但由于種種原因,我們不可能同時扮演許多角色,盡管這些角色也是你十分想扮演的。這時,我們應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最有意義的角色來扮演(如同演員選劇本一樣)。

  【提問】我們將要扮演的角色能否都由自己來選擇?當父母、老師替我們做出的選擇與我們自身的選擇發生矛盾時大家怎么辦呢?

  選擇不一致時,應與父母及時交流和溝通,通過交流溝通,達成共識。

  【板書】學會選擇角色

  (課堂小結)

  【總結】在社會舞臺的不同生活場景中,我們曾經、正在、將要扮演多種不同的角色。有些角色是與生俱來的,有些是社會規定的,有些是我們可以自己選擇的,無論哪種角色,都意味著在相應生活場景中的責任、義務。在我們承擔、選擇了角色的同時也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這樣才能成為生活舞臺的生活場景中的合格成員。由于有些角色具有可選擇性,并非必然承擔,我們就要通過對自己正確、全面的了解,通過對角色意義的深入了解,慎重選擇,選擇之后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問題研討

  本課教學內容為社會舞臺上的不同角色。在談及人在社會的大舞臺上具有不同的角色,有些是與生俱來的,有些是可以選擇的時候,教師要將重心放在角色的可選擇性上,增強學生對人生狀態的可控制感,從而增強對自身發展的責任感。

  在講述學會選擇角色時,結合學生的生活實例比較重要,這樣會使學生對角色選擇的重要性產生比較感性的認識,避免空洞感。

七年級歷史教案5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宋朝社會生活大概的風貌,包括當時流行的穿著打扮、飲食的主要特點,居住條件和房屋建筑的樣式;交通旅行的條件;文化娛樂活動、節慶風俗等方面。

  通過了解過去的社會生活史,提高認識和改進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了解歷史上物質文化生活的條件和特點,有助于更好地認識我們現在的物質文化生活,提高創造性地改進物質文化生活的能力。

  通過對于過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學生對于歷史有更加生動直觀的認識,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加深學生與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的親和力。

  【教材分析】

  本課的教學內容,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物質生活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四項內容,一是精神生活方面,包括娛樂活動和節慶活動兩項內容。

  從教材敘述展開的程度來看,服飾和瓦子可以視為重點內容。同時,服飾問題涉及到國內各民族間在文化上和生活方式上的相互影響;瓦子屬城市商業繁榮的問題,也可以視為本課的難點。

  【教學過程】

  導入:提問和引導學生回顧和概括已經學過的宋朝農業生產、手工業生產發展和商業發展的史實,導入本課的教學內容,闡釋社會生產的進步促使人民的日常生活發生新的變化,使學生認識到宋朝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進步基礎。

  一、衣食住行等習俗的變化

  1、衣:小袖狹身的短衣;婦女纏足。

  欣賞《清明上河圖》等宋代的插圖,描述畫面中人物的服飾,或者通過不同的服飾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

  注意三個問題:

  第一,宋朝服飾特點的歷史變化,從王朝初年的簡樸到王朝末年的奢侈,一方面表明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統治階級的日漸腐朽。第二,宋代的`服飾中明顯地反映了少數民族的影響,朱熹說:“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領衫,靴鞋之類,先王冠服掃地盡矣。”這是長期以來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結果,使學生認識到,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起到了豐富人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作用。第三,在宋朝出現的纏足陋俗,說明當時統治階級價值觀念的腐朽和婦女地位的低下,引導學生批判性地認識這些歷史現象。

  2、食:北方以面食為主,南方以稻米為主;北宋肉食以羊肉為多,南宋吃魚多;

  導學生思考當時南北方飲食習俗的差異和少數民族對于中原地區飲食習慣的影響。

  4、住:茅屋、瓦房、宅第。

  展示各類住房的圖片,要求學生指出宋代的民居有哪幾類?各類的民居各有什么特點?引導學生比較城市和鄉村住房的不同,便于學生認識和比較。

  4、行:牛車,驢車;乘轎,騎驢騾。

  引導學生認識宋朝主要有哪幾類交通工具,不同社會地位的人在使用的交通工具方面有何差異?除了交通工具以外,宋朝時便利人們出門旅行的條件還有哪些?

  二、熱鬧的瓦子和歡樂的節日

  1、瓦子: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

  引導學生分析在瓦子里面都有哪些方面的活動?再加以概括,使學生認識在瓦子中有文藝、體育等娛樂活動,有商品、飲食等買賣交易活動,有服務類的活動等等,表現了大都市的繁華。

  2、節日:春節、元宵、端午節、中秋節。

  要求學生指出宋朝都有哪些重要的節慶活動?流傳至今的重要傳統節日有哪些在宋朝已經出現了?要求學生指出當時的人們是如何歡度這些節慶日的?哪些活動今天已經不多見了?哪些活動與今天還有類似之處?

  教師最后闡述節慶活動是一個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該吸取傳統節慶活動優秀的精華部分,豐富我們的生活。

  三、課堂小結(略)

  四、作業:課后作業

七年級歷史教案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體,知道漢字的演變;了解夏朝和商朝的歷法、戰國的24節氣;知道扁鵲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編鐘。

  2、過程與能力:通過分析史料和搜集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處理、運用資料的能力,培養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勞動人民在古代就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過詳細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通過學習詩人屈原,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點與難點]

  本課重點是甲骨文、商朝歷法和詩人屈原。

  本課難點是甲骨文的字型結構、古代歷法和《離騷》的藝術成就。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故事法)

  我們同學每天都在讀書、寫字,要接觸大量的文字,文字幫助我們記事、傳達信息、獲取信息,文字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同學們有沒有想過,我們的祖先在文字沒產生之前是如何記事、傳達信息的呢?(學生能說出結繩記事、刻符號等等)

  一、文字的演變

  1、先展示各種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簡、帛書(讓學生有一個感性認識)

  2、關于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你對哪種文字最感興趣呢?(讓學生選擇學習內容)

  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發展來的,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4、小結:隨著書寫工具的變化,字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書法條幅,學生感受書法藝術美,陶冶了情操,同時對文字字體演變有了簡要的了解)。可見,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字字體在進行不斷的演變,向著簡明、快捷的方向發展。

  漢字形聲表意,歷經千年而不衰,成為維持和聯結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希望同學們熱愛我們的漢字,并寫好漢字好嗎?

  (這種形象直觀的教學能發揮多種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學生清晰掌握我國漢字的早期演化過程,也可以通過了解造字方法增強學生準確運用漢字的本領,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能夠培養學生觀察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過渡:隨著對天象的觀察,我國的歷法發展起來。]

  二、向學生展示網上的資料)

  (1)什么叫歷法?

  (2)夏朝的歷法的.發明、商朝歷法的特點、戰國24節氣從生活入手,讓學生了解歷法和24節氣,并讓學生深入思考他們的作用。讓學生課下繼續搜集24節氣的諺語。

  三、扁鵲

  ⑴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⑵補充扁鵲的資料,培養學生搜集資料和運用資料的能力

  四、屈原

  詩歌賞析,體會屈原的思想感情,并從中受到啟迪。

  (說明:《離騷》是屈原被流放后用詩歌形式寫成的自敘傳,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抒情詩。表達了崇高熾熱的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激情。同時通過閱讀和分析《離騷》,教育學生認識學習兩千多年前的屈原憂國憂民、高潔耿介的崇高品德和為追求理想頑強奮斗的精神。)

  五、戰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提供一些資料供學生了解。

  六、整合知識:綱要知識圖(可讓學生自己畫,小組互相交流)

  七、總結認識:(總結出今天的收獲,并引導學生繼續探究)

  1、通過學習這些知識,你還有哪些想進一步了解?你打算怎樣繼續去了解呢?

  2、對于這些知識,你還能用其他形式表現出來嗎?

  3、約定: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附:板書設計

  1、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

  2、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3、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4、歷法產生于夏朝,完善于商朝,戰國時測出24節氣。

  5、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6、戰國時期,楚國的屈原創造出一種新的詩歌體裁,稱為楚辭。

  7、戰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七年級歷史教案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曹操統一北方、赤壁之戰、三國鼎立等基本史實,通過讓學生自己查閱資料,了解史實,使學生能正確評價歷史人物曹操、諸葛亮等,提高歷史地看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正確分析歷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提高辯證地看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總結曹操在歷所起的作用,對比《三國演義》里許紹對曹操的評語,“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之間的差別,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史觀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明確曹操統一北方以及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據走向局部統一,由混戰趨向相對穩定的過程,因此是歷史的進步。

  認識在三國鼎立形成的過程,曹操、諸葛亮、劉備、孫權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對推動歷史發展進程所起的作用。

  認識三國都重視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區得到了一定的開發。

  【教學重難點】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國鼎立的史實、;如何看待三國分立這一局面,如何全面評價曹操、諸葛亮、孫權等歷史人物。

  【導學過程】

  教師講解與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

  【情景導入】

  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開篇語就是“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認為這句話正確嗎?從春秋戰國到三國的史實是否驗證了這一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在東漢末年,為什么會涌現出像曹操、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趙云、孫權、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們都有什么樣的作為?對后世有什么樣的影響?

  曹操、劉備和孫權都是叱咤風云的人物,而且有那么多的人才為他們出謀劃策,為什么到頭來卻依然要三分天下呢?他們之間發生了哪些激戰?

  三國是指哪三個政權?分別是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建立的?開國君主都是誰?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從這一課的學習中尋找答案吧。

  【自主預習】

  一、官渡之戰

  1、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漢政權名存實亡、為了地盤、人口等軍閥進行混戰,其中曹操和袁紹是地盤的兩個軍閥等內容。教師再引導:那么同是北方的兩大軍閥會怎么樣呢?(打仗)從而引入官渡之戰。

  曹操勢力的逐漸強大的原因和舉措,這也是官渡之戰勝利的原因。讓同學們談一談什么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唯才是舉”、“屯田”,這些舉措為曹操帶來了什么好處?在學生討論完,教師可以加以總結。

  2、官渡之戰──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

  官渡之戰可以讓學生自己來講,同時展開討論,為什么勢力大的袁紹會輸給勢力弱的曹操。最后讓學生明白:曹操之所以會勝利主要因為他禮賢下士會用人,人才的.重要性。

  官渡之戰的歷史作用,應當著重強調: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

  二、赤壁之戰

  1、赤壁之戰前的形勢

  出示《三顧茅廬》圖,讓學生講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然后出示《赤壁之戰示意圖》,在圖示的幫助下,講解赤壁之戰前的形勢。

  208年,曹操率20多萬人馬南下。劉備兵力只有1萬多人無力抵抗,形勢十分緊急。在此情況下,他派諸葛亮東下面見孫權,提議聯和抗曹。孫權決定抵抗,派周瑜為都督,魯肅為參軍校尉,率軍3萬聯合劉備抗曹。聯軍不到5萬人,雙方在赤壁、烏林一帶隔江對峙。

  2、赤壁之戰

  指導學生利用對“赤壁之戰”的了解和課文中的內容,展開“軍事家評論赤壁之戰”的活動,讓學生以軍事家評論的方式學習戰爭的過程、結果并探討曹操失敗的原因。

  三、三國鼎立

  1、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指導學生結合課文及課件圖片了解,重點強調的是曹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

  2、三國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

  ①曹魏重視農耕

  結合曹操的舉措,指出曹魏建立后繼續采取重視大興屯田。北方出現“家家豐足,倉庫盈溢”的現象。

  ②諸葛亮治蜀

  總結諸葛亮治蜀的幾個方面,著重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數民族的關系,絲織業發達。

  ③吳國開發江南

  講述吳國發展經濟的情況,教師強調230年吳國的衛溫曾到過夷洲,加強了內地與臺灣地區的聯系。

  【合作探究】

  1、官渡之戰中,曹操以弱勝強,為什么又在赤壁之戰中失敗了呢?赤壁之戰后又形成了什么樣的局面呢?

  2、你認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

  3、東漢名士評論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你認為曹操是什么樣的人物?

  學生小組之間合作探究交流解決上述問題,加深對課文的認識。

  【小結提升】

  三國是古今中外,英雄人物輩出的時期。若是是英雄,怎么能不懂三國。

七年級歷史教案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有關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歷史基礎知識。

  2.過程與方法

  利用視頻、圖片、文字資料等各種歷史資料培養學生的歷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是學生認識到中國是遠古人類的發源地之一,為人類的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從而激發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元謀人、北京人的特點。

  【教學難點】

  內容距今久遠,只有依據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科學推斷并結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課的基本內容。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相關視頻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激趣導入

  自從有了人類,就開始了人類歷史。人類社會經歷了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那么,最早的人類產生在什么地方,又是怎樣產生的呢?我們今天就來探討人類的奧秘。

  二、新課學習

  (一)元謀人

  教師:俗話說的好,樹是有根的,水是有源的。那么,同樣道理,我們人類的老祖先是怎樣出現在地球上的呢?關于人類的出現你知道有哪些說法嗎?

  學生:中國有女媧摶土造人說。

  學生:西方有上帝造人說。

  多媒體展示

  教師:無論中國還是西方的神話有一個共同的觀點,人是神創造的。我們人類果真是“神”創造的的嗎?那么我們人類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我們來看一組圖片。(多媒體展示)

  (多媒體展示祖國境內遠古人類遺址圖)

  教師:元謀人產生的時間在什么時候?

  學生: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

  教師:考古學家在哪里發現的元謀人足跡。

  學生:云南元謀縣

  教師:那元謀人的生產生活情況怎么樣?

  學生:會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教師:元謀人的社會地位如何?

  學生:元謀人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

  教師:早在1965年5月1日,新中國的科學工作者在云南省元謀縣發現兩顆牙齒和一些粗糙的石器,經科學家鑒定,這是遠古人類的遺物,距今約有170萬年,我們稱他們為元謀人(多媒體展示)

  北京人的發現

  教師:北京人遺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上,遺址堆積層厚40多米,遺址最先于1921年被發現,后來人類學家根據在遺址中發現的3枚牙齒,將活動在這里的古人類命名為“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

  教師:結合文章內容找出重點。

  教師:北京人在什么時期出現的?

  學生:距今約七十萬年至二十萬年

  教師:北京人在哪里發現的呢?

  學生: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的山洞里

  教師:北京人具有什么特征呢?

  學生: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教師:北京人的發現過程是怎樣的?

  學生: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最先于1921年被發現。后來人類學家根據在遺址中發現的3枚牙齒,將它命名為“中國猿人北京種”,俗稱“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

  學生:1929年,中國青年學者裴文中發現第一個北京猿人頭蓋骨,同年又發現用火遺跡。

  學生:1936年,在同一地點發掘出土3個北京猿人頭蓋骨。此后,這一遺址進行了多次發掘,共出土40多個個體的直立人化石以及近10萬件石器和大量的動物化石。

  教師:北京人發現有什么作用?

  學生:為科學家復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狀況作出了重要的證據。

  問題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對于我們研究早期人類有什么作用?

  學生:化石是怎樣形成的化石是埋藏在地層里的古代生物的遺物。最常見的化石是由牙齒和骨骼形成的`。古代動物死后,尸體的內臟、肌肉等柔軟的組織很快便會腐爛,牙齒和骨骼因為有機質較少,無機質較多,卻能保存較長的時間。

  學生:化石的發現對我們復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環境提供了重要證據。

  教師:北京人的發現具有怎樣的社會地位?

  學生:北京人遺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類遺骨和遺跡最豐富的遺址,1987年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三)北京人的特征

  教師:北京人具有什么特點?

  學生:頭部像猿人。前眉脊骨粗壯,顴骨高突,嘴巴前伸,沒有明顯的下頜。

  學生:手腳分工明顯會制造和使用工具像人。

  教師:下面我們來看一組圖片通過比較古猿、北京人和現代人的頭部你得出什么樣的結論?

  學生:北京人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多媒體展示圖片)

  教師:北京人的生產和生活狀況怎樣?

  學生:生活狀況:獵取動物、采集植物果實為食,會使用火來燒烤食物、照明、驅寒。

  學生:使用工具:石器、骨器、木棒、鹿角等。

  教師:在遺址中,還發現了虎、豹、熊、鹿、野豬等許多獸骨化石,在這樣險惡的環境里,只靠單個人的力量,無法生活下去。因此,他們往往幾十個人在一起,共同勞動,共同分享勞動果實,過著群居的生活。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會。(多媒體展示)

  教師: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韓非子》韓非子為什么這樣說?

  學生:猛獸出沒、險惡異常。

  學生:打制石器、簡易木棒。

  學生:團結就是力量。他們想到的辦法是群居。

  學生:所以就形成早期的原始社會。

  思考:北京人的火是怎么來的?

  學生:煤的自燃

  學生:雷電生火

  學生:偶然碰撞生火

  學生:森林自燃生火

  (多媒體展示有關火的圖片)

  教師:即使沒有兇猛野獸,一個人也難生活,尋找食物成了難題。只有群居,男女分工狩獵和采集才能維持生存。所以北京人采取了群居生活,這就是早期的原始社會。

  教師:請問:他們用火做什么呢?

  學生:燒烤食物

  學生:驅趕野獸

  學生:照明御寒

  教師:思考我長得很像猿,卻叫我北京人,你看我是人嗎?

  學生:你長得的確很像猿,但你手腳分工明顯,還會使用天然火啦,最重要的是你會制造和使用工具了,所以你真的是人了!

  教師: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

  學生:北京人過群居生活,是由生產力水平的極端低下和環境的險惡所決定的。

  教師:北京人發現的意義

  學生:北京人的發現對研究古人類進化具有重要的意義,是世界迄今所知發現的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

  學生:1987年北京人遺址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三、課堂總結

  本課我們除了學習了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之外,后來我們通過考古我們又發現了藍田人、丁村人等等很多的遠古人遺址,因此我國成了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最豐富的國家,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這說明我們腳下這塊土地是一方沃土,我們為之驕傲和自豪。

  四、課堂練習

  1.研究歷史的第一手資料,要通過(C)

  A.神話傳說

  B.史書記載

  C.考古發掘

  D.學者推斷

  2.在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A)

  A.勞動

  B.火的使用

  C.直立行走

  D.制造和使用工具

  五、作業布置

  1.背誦本課知識點

  2.做練習冊

七年級歷史教案9

  教學目標

  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有:秦滅六國及其意義;秦鞏固統一的措施:中央集權統治的確立,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焚書坑儒,萬里長城,靈渠;秦朝疆域。

  二、通過閱讀課文和相關課外書籍的活動,使學生掌握獲取知識的多種途徑,正確理解和處理歷史信息。通過對秦始皇及其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學習分析,使學生掌握分析人物、事件的方法,從而正確認識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通過思考和分析“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對后世產生了什么影響”,使學生明確綜合分析問題的重要性,學會運用全面、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三、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秦始皇統一六國,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是對中國歷史的巨大貢獻。但他的殘暴統治也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埋下了秦朝短命的禍根。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對中國的歷史產生深遠的影響。

  教學難點:

  本課的難點一個是中央集權制的概念,一個是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與建立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的關系。把對“中央集權制”概念的理解作為本課的教學難點,主要考慮初中一年級學生對這一政治術語的學習和掌握有一定的難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與建立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的關系這個問題,則更屬于政治學范疇的內容,如何幫助學生把這個比較艱深的問題轉化為比較容易理解的內容加以掌握,也是個難點。

  地位分析:

  “秦的統一”是中國古代史上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這一課在中國古代史教學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起著承前啟后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幾百年的戰亂局面,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統局面;秦統一后采取的措施,一方面維護了統一的成果,加強了秦的封建統治,另一方面又暴露了秦朝統治者特別是秦始皇的專橫、殘暴。正是這種嚴酷統治導致了秦末農民戰爭和秦的滅亡。這些對后世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教法建議:

  1.關于秦滅六國的講授。

  方法一:教師可利用幻燈片《秦滅六國圖》,直觀的'向學生展示:從公元前230至公元前221年,六國先后滅于秦,在公元前221年,秦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長期混戰的局面。

  方法二:教師可在導入本課時提問:戰國七雄是哪七個諸侯國?建議讓學生在黑板上寫出戰國七雄的方位圖。教師可利用這個方位圖,邊講邊擦,滅一國,擦一國,直到六國全被擦掉,只剩秦國。指出在公元前221年,秦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長期混戰的局面。

  2.關于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內容的講授。

  教師可用談話法,引導學生從字面理解什么是中央集權?秦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包括哪些內容?在學生回答后,教師可用圖示在黑板上歸納出或出示幻燈片--秦中央重要官職及分工,地方主要官職,讓學生更直觀的理解中央集權。

  3.鞏固統一的措施一目。

  教師可利用幻燈片,或模型、實物,與學生討論國家統一后,文字、貨幣統一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從而使學生更直觀、形象的理解此舉與鞏固統一的關系,突破難點。至于焚書坑儒,教師講明焚書、坑儒的概念,指出此舉是為了加強思想統治,鞏固統一,加強中央集權的一項重要措施即可。講課時可配合使用幻燈片。

  4.教師可引導學生回憶從商到秦的文字演化,用示意圖表示出來(教師可讓學習較好的學生到黑板上寫出來,注意提醒篆字的寫法):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

  5.如何講授秦疆域圖與國家的疆界四至。

  《秦朝疆域圖》是我們在歷史課是接觸到的第一幅歷史疆域圖,如何通過疆域圖了解一個國家的疆界四至呢?

  (1)指導學生從圖例中了解秦朝國土在圖中的顏色,并準確地找出秦的都城和國界線。

  (2)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識圖方法,找出秦朝疆域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最遠到達的地點,準確地說出這些地點的名稱。

  (3)為了便于掌握,可以在地圖旁邊設計一個《秦疆域》的簡單示意圖,如:

  秦滅六國

  “秦滅六國,統一天下”是歷史發展的巨大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第一,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第二,使人民獲得了較為安定的生活和生產的環境,秦的統一,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和潮流,符合廣大人民的愿望。

  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主要包含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三個主要方面,即至高無上的皇帝制、中央機構的三公制和地方機構的郡縣制。闡述了秦朝中央集權制與以前分封制的關系,分析了秦朝中央集權制對后世歷代政治制度的影響。通過學習本目,學生可以對什么是中央集權制,秦朝中央集權制是如何建立的,對后世歷代政治制度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等問題有比較明確的了解。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秦滅六國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難點:中央集權制的概念;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與建立中央集權,鞏固統一的關系。

  教學思想:

  注重前后知識的聯系,利用課件和幻燈片,給學生以直觀的印象,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學手段:課件,幻燈片

  教學過程:

  復習:

  1.我國從什么時候進入封建社會?

  2.戰國七雄是哪七個諸侯國?

  3.為什么秦國成為戰國后期最強大的國家?

  導入:

  戰國時期,七國割據稱雄,不斷進行兼并戰爭,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也不利于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和交流。秦國商鞅變法最為徹底,奴隸制被廢除,封建經濟和軍事力量增強了,逐步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封建國家。因此,七國中秦國最有實力統一六國。

  一、秦滅六國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1.秦滅六國(前230--前221年)

  提問:同學們還記得《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的出處嗎?

  (學生回答:略)

  直觀的向學生展示:從公元前230年兼并韓國開始,到公元前221年兼并齊國,十年間,六國先后滅于秦,在公元前221年,秦完成了統一,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國家。

  提問:秦的統一有什么歷史意義?

  (學生討論回答:略)

  根據學生回答,指導學生分析問題、回答問題的方法。

  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位滅掉六國,完成統一大業的秦君的風采。出示幻燈片:秦始皇畫像及詩句: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讓學生講述對秦始皇畫像的印象和感受。)

  嬴政(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姓嬴名政。秦莊襄王之子。13歲(公元前246年)即秦王位。22歲(公元前238年)親政后,平定了宦官醪曖發動的叛亂,免除了相國呂不韋的職務。任用李斯、王翦等進行統一戰爭。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都城定在了咸陽。李白的詩句描述了威征六國,一統天下的雄姿和氣概。

  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秦可以說從軍事上完成了統一大業,怎么做才能夠鞏固統一呢?仿效西周的分封制是不是明智之舉?請大家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為秦王嬴政設計一個統治方案。(提醒學生注意:秦應該或者完成哪些方面的統一,例如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方面。采取什么措施才能鞏固這種統一局面?)

  下面我們看看秦始皇是怎么做的。

  2.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引導學生從字面理解什么是中央集權?秦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包括哪些內容?(在學生回答后,教師出示課件--秦中央重要官職及分工,地方主要官職。)

  以皇權為核心的專制集權制度的建立:

  中央政府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是秦中央政府的最高官員,他們都由皇帝任命,構成對全國發號施令的總樞紐。

  在地方,秦朝實行郡縣制。郡的長官叫郡守,縣的長官叫縣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他們在地方上直接管理人民,收取賦稅,征發兵役和徭役,使西周的分封制在全國范圍內被郡縣制所取代,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權的獨立性。這是中國地方政區制度上一個劃時代的改革,郡縣制在我國被長期沿用下來,影響十分深遠。

  秦始皇通過這一套專制集權制度,把全國一切大權控制到了皇帝手中,它一方面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另一方面又加強了對人民的統治。

  總之,這種君主專制,皇帝獨裁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制度以及中央對地方政區管轄的行政制度,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政治制度。自秦開創后,歷代封建王朝基本沿襲下這種政治體制。

  秦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從政治上鞏固了統一。秦始皇為鞏固統一、加強專制,在文化、經濟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二、鞏固統一的措施

  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

  教師可出示相關的秦統一六國貨幣圖、文字圖(見媒體資料),由學生討論回答:統一的必要性;使用圓形方孔錢的優點;我國文字發展的源流。教師向學生講解度量衡。度,是指尺寸的長短;量是指升斗的容積;衡,是指斤兩的輕重。這些措施的實施,對于鞏固秦的統一,加強各地區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焚書坑儒

  請學生看書回答:什么是焚書坑儒(出示焚書坑遺址和坑儒處遺址,見媒體資料),秦始皇為什么這么做?結果怎么樣?

  教師歸納:焚書坑儒是兩個歷史事件的合稱,秦始皇用焚書坑儒的方法,目的是通過這種做法來反對效法古代的治理方法和反對以古諷今,但他卻采取極其殘暴野蠻的手段維護他那至高無上的權威。結果是摧殘了文化,鉗制了人們的思想,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對于這一點,我們要予以否定。

  三、修建長城和開發邊疆

  1.秦長城的修建

  教師首先簡介匈奴族。提問:秦統一后為抵御匈奴族的進攻采取了哪些措施?

  教師最后指出:秦把原來秦、趙、燕三國長城連接起來,再向東西延伸,使其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綿延1萬多里,用以抵御匈奴的進攻。這座萬里長城是我國古代的一項偉大工程,它顯示著我國古代文化的輝煌成就,是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

  2.越族地區的開發

  教師介紹越族。提問:秦是如何統治越族地區的?

  重點介紹靈渠(出示相關圖片,見媒體資料)。指出靈渠溝通了湘水和離水,連接了長江和珠江流域。梯級船閘的設計方法,比巴拿馬運河早兩千多年。靈渠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人工運河之一,至今還能灌溉四萬多畝田地。

  3.秦的疆域

  詳見教法建議。

  小結:

  通過本課學習,我們了解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創了我國歷史的新篇章。他所采取的鞏固統一的措施,對我國歷史有著深遠的影響,對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有著積極的作用。下面,請大家歸納秦朝對后世有深遠影響的措施。

  板書設計

  秦的統一

  一、秦滅六國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1.秦滅六國

  2.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二、鞏固統一的措施

  1.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

  2.焚書坑儒

  三、修筑長城和開發邊疆

  1.北擊匈奴,筑長城

  2.南征越族,鑿靈渠

  四、秦朝疆域

七年級歷史教案10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比較清楚地掌握宋元時期燦爛輝煌的科學技術成就的基本概況,包括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和火藥的應用及向世界的傳播,科學家沈括、郭守敬的科技成就及貢獻的有關史實,由此進一步了解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通過引導學生對課本中插圖的觀察、想象以及對具體材料的分析,探究活字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的發明過程,初步培養學生進行歷史感知、歷史想象的形象思維能力。通過對宋元科學技術高度發展原因的分析,培養學生全面、系統的思考問題的初步能力以及概括、歸納的能力。

  通過學習宋元時期的科學技術,對學生進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學生認識到我們的祖先在科學技術和文化方面居于世界領先地位,以及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學習古代科學家勤于探索、堅持不懈、勇于創新的精神。

  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一、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主題是宋元文化,而且是燦爛的宋元文化,可見宋元文化在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特殊地位。它上承隋唐、下啟明清,以自己鮮明的時代特色和獨特的風格創造了中華文明史上又一個文化高峰。本課主要介紹了宋元時期的科技成就,向學生展現了我國古代的重大科技發明和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杰出貢獻。

  本課的重點: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和火藥的應用及向世界的傳播。上述發明和造紙術的發明,統稱為四大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1)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隋唐時期出現雕版印刷,但它畢竟費工費時,且不經濟,印刷術的改進創新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北宋的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解決了上述問題,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并逐漸傳至世界各地。

  (2)指南針的應用與傳播。早在戰國時期,我國人民就制成了“司南”;北宋時,隨著人工造磁法的掌握,人們用磁針指南制成了指南針;也是在北宋,指南針開始應用于航海事業,成為一種準確可靠的導航儀器;南宋時,指南針經阿拉伯人傳至歐洲,為后來歐洲航海家的環球航行和發現美洲提供了重要的條件。

  (3)火藥的應用和傳播。它是我國古代煉丹家發明的,唐朝末年開始應用于軍事上,宋元時期廣泛應用于戰爭,13、14世紀火藥和火藥武器傳入阿拉伯和歐洲。

  (4)造紙術、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的發明和傳播,反映了我國古代科技的領先地位,是我國成為世界文明古國的重要標志,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進步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本課的難點:充分認識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世界歷史的影響。四大發明的傳播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和影響,但初一學生對世界歷史的內容知之甚少,對這一問題難以產生聯想和分析。結合馬克思、培根的話,讓學生感知世界面貌的改變,建立其歷史的縱橫聯系,會有助于對難點的理解。

  二、教法建議

  1、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出示《中國古代文化發展階段示意簡圖》,通過對示意簡圖的閱讀得出結論:中華文明悠久綿長、根深葉茂、碩果累累。

  2、講述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和傳播,教師可按以下步驟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

  (1)回憶隋唐時期雕版印刷的發展狀況以及現存的雕版印刷品等相關知識,從已知的知識入手──溫故引新。

  (2)思考“雕版印刷的.缺欠和不便之處”,教師適當舉例說明。如:宋太祖時由官方主持刻印《大藏經》,耗時12年、雕版13萬塊,印完后堆積如山的雕版派不上用場。另外,當時一個刻工一天只能刻四五十個字,一本六萬字的書就需要三四年才能刻完。由學生通過示例歸納出結論,并切實感到改革雕版印刷術的必要。

  (3)觀察教材中畢升的畫像,閱讀小字部分,了解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簡要歸納出活字印刷中的四道工序:刻制單字、排版、印刷、拆版。建議把“動動手”的活動在此時進行,既可以親身感受活字印刷的過程,又可以體驗發明創造的艱辛,并有助于理解學習的內容。

  (4)對比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不同,體會畢升的創“新”在哪里?突出兩個“變”:變死字為活字,變死版為活版,既經濟又省時。

  (5)引導學生思考“活字印刷術發明的作用”。

  (6)結合地圖了解活字印刷術在世界各地的傳播。

  (7)指導學生觀察插圖,進一步了解活字印刷術在以后的不斷改進和發展的狀況(木活字、錫活字、銅活字以及套色印刷等)。引導學生聯想到今天,印刷業已告別了“鉛與火”的時代,進入到“光與電”的時代。(舉例:今天印刷出版的速度)

  3、學習指南針的發明和傳播,要求學生通過對教材的閱讀、插圖的觀察和史料的理解,對指南針的發明過程(戰國、北宋)、指南儀器的構造和使用方法以及指南針的應用(北宋)、傳播(南宋)的過程作出解答。

  4、教師在引導學生觀察漢代的司南模型時,首先指出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它的發明是人類從靠天辨向到以物辨向的歷史飛躍,并為簡單實用的指南針的制作奠定了基礎。第二,提出設問引導觀察:司南是由哪兩部分組成的?是根據什么原理制成的?(根據磁石指南的原理制成的)培養學生觀察、識圖的能力。引導學生觀察宋朝的羅盤針模型時,帶著下列問題進行思考:羅盤針比司南有哪些進步?它是用什么方法制成的?這種導航儀器為什么會在北宋末年得到很快的應用?它的廣泛應用對中國和世界有何作用?在思考和解答的過程中,學生既了解指南針的發明過程,又能加深對科技發明是時代的產物的認識。

  5、教師要求學生閱讀教材中的材料,并用計算機大屏幕顯示另外提供的資料。

  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針。 ──北宋朱《萍州可談》

  渺茫無際,天水一色,舟舶來往,惟以指南針為則。晝夜守視惟謹,毫厘之差,生死系矣。 ──南宋趙汝適《諸蕃志》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從以上材料中分別獲得了什么信息?突出的變化是什么?北宋時指南針已經用于航海,特別是在陰晦天時要靠指南針辨其方向,而在晴天仍是觀測日月星辰。南宋時則完全靠指南針來定方向。兩材料都說明指南針已成為船舶航行辨別方向的護身法寶。“沉石尋孤嶼,浮針辨四維”,南宋詩人朱繼芳的詩句更道出了那個時代人們由于小小的浮針而打開嶄新視野的豪情。指南針的應用使人類可以全天候航行,將“原始航海時代推至終年”。由此指南針也被世人譽為“水上之友”。它的傳播,為后來歐洲航海家的環球航行創造了條件。通過材料的閱讀和分析,引導學生感知歷史現象,作出合理的想象,并適時地插入一些富有趣味性的講述。

  6、學習火藥的應用和傳播,首先要明確中國是火藥發明的故鄉,火藥在唐朝末年開始用于軍事,宋元時期火藥武器廣泛用于戰爭。第二,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插圖,出示材料:

  “開慶元年(1259年)……又造突火槍,以巨竹為筒,內安子窠,如燃放,焰絕然后子窠發出,如炮聲,遠聞百五十余步。”

  ──《宋史·兵志》

  由學生依據材料描繪突火槍的外觀、制造時間、結構及燃放時的特征。突火槍是古代的一種用火藥發射彈丸的竹管射擊火器,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射擊火器,是步槍、火炮的鼻祖。第三,13、14世紀火藥和火藥武器傳至阿拉伯和歐洲。第四,大家動腦筋,觀察、閱讀導入框中的發射圖和文字材料,比較金元時期的火箭發射與今天的火箭發射的原理是否相同。

  7、學習了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的應用和傳播后,不僅要能夠分類概括,還要掌握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建議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加深對重大歷史意義的認識。造紙術的發明,為人類提供了經濟、便利的書寫材料,是人類文字載體的革命;印刷術的出現,加快了文化的傳播,改變了歐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讀書的狀況;指南針應用于航海,為歐洲航海家進行環球航行和發現美洲提供重要條件,促進了世界貿易的發展;火藥武器的使用,改變了作戰方式,幫助歐洲資產階級摧毀了封建堡壘,加速了歐洲的歷史進程。(通過大屏幕出示資料)英國近代科學家培根的精辟論述:

  “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這三種東西,已改變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種在文學上,第二種在戰爭上,第三種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無數的變化。這種變化如此之大,以致沒有一個帝國,沒有一個宗教教派,沒有一個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這三種發明在人類的事業中產生更大的力量和影響”。

  四大發明是中國的先民們以罕見的聰明才智為世界留下的一串光耀千古的足跡,是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巨大貢獻的象征。

七年級歷史教案1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甲骨文、青銅器和金文的歷史價值。

  2。提煉青銅文明的本質特征,培養學生歸納、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

  3。通過指導學生觀察圖片,總結甲骨文、金文的演變趨勢,通過做“想一想”和讀“小資料”,培養學生觀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展示青銅器圖片,讓學生了解我國青銅時代的輝煌。

  2。通過展示甲骨文字,了解甲骨文與漢字的淵源。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本課,學生了解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樹立人民創造歷史的正確人生觀

  ●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甲骨文和青銅器成就。

  2。了解甲骨文和金文的含義。

  (二)教學難點

  1。甲骨文和金文的歷史價

  2。青銅文明。

  ●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學法、自學式探究學習法。

  ●教學媒體

  (一)教具準備

  商、周時期甲骨文、青銅器圖片,甲骨文和青銅器的視頻。

  (二)素材準備

  多媒體網絡、投影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結構與過程

  (課堂導入

  問題導入:我國有文字記載可考的歷史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我國最早的文字是什么文字嗎?

  第7課甲骨文和青銅器

  (講授新課)

  (板書)一、甲骨文

  播放《甲骨文》視頻,閱讀課文第一部分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最初是用來做什么的?

  2。甲骨文有什么歷史意義?

  3。甲骨文的`內容?

  (甲骨文是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最初甲骨文是用來做占卜的,比如,當時的人們生育、筑城和征伐都要先進行占卜,包括生育和疾病這樣的事情也要進行占卜。記錄占卜的文字刻寫在龜甲和獸骨上,因此稱其為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文字,記載了當時商王朝和貴族活動的重要方面,反映了當時的歷史情況,是我們現在研究商朝歷史的重要資料。)

  教師展示甲骨文的相關圖片,使學生了解發現的甲骨文的字數已有約4500個,現在能釋讀的有近20xx個,并舉例幾個甲骨文文字,請學生識別甲骨文。對比甲骨文和漢字。

  (板書)二、青銅器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二部分“青銅器”的內容,找出以下問題的答案,并作答。

  1。青銅器是用什么做成的?

  2。青銅器有哪些的種類?

  3。青銅器有哪些特點?(可以通過和舊石器時代、新時期時代工具進行對比,總結歸納。)

  教師展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青銅器圖片。

  教師介紹“青銅器時代”和“青銅文明”的概念。

  (板書)三、金文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三部分“金文”的內容和“小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1。什么是金文

  2。迄今發現最長的金文是在什么器物上?

  3。金文有什么歷史價值?

  教師展示刻有文字的青銅器的圖片,請同學們觀察。比較金文和甲骨文的特點及歷史價值。

  ●板書設計

七年級歷史教案12

  第1課 中國遠古人類

  說明:

  因為領導工作忙,忘記通知我們參加新教材培訓。因為領導工作忙,學生的書沒有到齊,我手里只有一本教材。好在現在能上網找些資料,否則真不知道還敢不敢進教室。原本1課時的內容,我用了3課時,盡量講慢點,講細點,避免重點的東西沒有講。

  師:同學們好,今天我們開始上新課,請大家把書翻到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 (板書)

  你們知道“中華”是什么意思嗎?

  生:1.中華就是中國。2.中華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師:請大家把這段文字記在書上。在以后的課堂里,我們要記些東西,可以記在專門的課堂筆記本上,也可以記在書上。我主張大家還是記在自己的書上,免得幾天以后,你的筆記本不知跑到那去了。書也會跑掉,不過這個可能性要小一點,希望你們能保存好你們的書,這里有你的,也有我的心血。最重要的將來初三復習時,你就不用到處求人找書了。

  中華者,中國也,親被正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義,故謂之中華。――《唐律名例疏義釋義》

  中國云者,以中外別地域之遠近也;中華云者,以華夷別文化之高下也。――《章太炎文錄初編別錄卷一中華民國解》)

  (沒有別的東西可代替,只能板書了,胳膊都舉疼了,不由得寫的快了點,引來學生一片抗議。看著學生抄黑板上的字,檢查了一下學生的情況,每班竟然有六、七個同學還沒有領到書,和我一樣窮。領導們真太忙了。)

  師:同學們能看懂這段文字嗎?

  生:看不懂。

  (也有說部分看不懂,有位同學竟然來了句:“不知所云”。高材生。)

  師:歷史知識涉及的范圍很廣,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醫藥衛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特別是語言和哲學兩項內容與歷史的關聯很大,同學們語言這一關一定要過,不能看完一段資料后“不知所云”。

  “中華”在歷史上曾專指漢族,意思是“教化”,說文化高,經濟發達。 在古代, “華”同“花”、“化”,(板書)“化”就是“教化”之意。在古代黃河中下游地區的人,認為自己的文化高,是世界的中心。周圍其他族的人文化低,是“夷”。“親被正教”接受先進文化的人,自然就是中華,很自信,也很驕傲。當然,還有一層意思,即使你生活在中原地區,奇裝異服,不知道孝敬長輩,友愛兄妹,不學無術,沒有禮貌,也不能稱為“中華”。

  但是,大家要注意了。隨著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中華”逐漸發展為多民族含義。因此,中華民族包括定居于中國領土內的所有中國民族,即包括當代的和在歷史上曾經存在過而現在已經消失的民族。

  現在,我們看導言,這部分概述了本單元的主要內容,這里面我們要記住那些內容呢?大家跟著我看書。找到:

  至少距今170萬年,在我們祖國的大地上,已經有了早期人類的足跡。

  約9000多年前,我國遠古先民學會了耕種田地,栽培粟和稻。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農耕文化的國家之一。

  大家用筆把這些內容標出來。同學們都聽過“四大文明古國”嗎?你知道是那些嗎?

  古代埃及 古代巴比倫 古代印度 古代中國(板書)

  現在大家把書翻到第3頁,我們來學習

  第1課 中國遠古從類(板書)

  一、人類的起源(板書)

  師:同學們知道人類是從那里來的嗎?

  生:從猿變來的。

  師:很好。誰知道在古代,人們認為人類從那里來的?

  生:女媧娘娘造的。

  師:你們怎么知道的?

  生:我們語文書上有。

  師:大家可以看到:學科之間相通的。在語文課中我們可以學到許多歷史知識。誰能為我們講一下其他的人類起源的。

  (七年級《語文》中選了袁珂先生《中國古代神話》中有關“女媧”的一篇。)

  1.神話傳說(板書)

  (學生絕大多數知道上帝造人。但不能講一個完整的故事。)

  師:下面我為大家講一講有關人類起源的幾個神話傳說。我們就從文明古國講起。

  古代埃及:古代埃及關于人類起源的傳說有幾個不同的版本。其中流傳比較廣的有:人類是神呼喚而出的。傳說在世界出現之前,全能的神“努”就已存在,她創造了天地的一切,她呼喚“蘇比”,就有了風;呼喚“泰富那”,就有了雨;呼喚“哈比”,尼羅河就流過埃及,她一次次呼喚,萬物一件件出現,最后,她道出“男人和女人”,轉眼間,埃及就住滿許多人。 造物工作完成,“努”就將自己變成男人外形,成為第一位法老王,統治大地人類,開創繁榮。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人是太陽流出來的眼淚。

  古代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七表詩》中,描述在創世之前有一對神靈,阿斯普是男神,為淡水海洋,梯阿馬特是女神,為咸水海洋。二神生下了眾多神靈,后來神之間發生大決戰,一方以梯阿馬特為首,一方馬爾都克為首,馬爾都克是以梯阿馬特的曾孫。馬爾都克戰勝梯阿馬特,將她的身體一分為二造出天地,又用梯阿馬特的主要支持者金古的血液造出人,并強迫人膜拜神。

  古印度神話也認為太初只有水,但是水中并無神,而是出現一個金蛋,孵出梵天大神,梵天以兩半蛋殼創造天地,然后從其身體的各個部位誕生萬物。這部分內容我們將在世界歷史中學到。

  還有其他文明中人類起源的傳說,比如:

  大家都熟悉的上帝造人。這是源傳于猶太人中的故事,《圣經》里話說上帝花了五日時間創造了大地萬物,到第六日她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象,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于是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進人的鼻孔后,就成為活生生的男人,取名亞當。不久便取下亞當的一條肋骨,造成一個女人,亞當說:“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稱她為女人。”這有點和中國女媧摶土造人類似。

  還有希臘神話,今年奧運會的開幕式大家看了嗎?古希臘的神話有許多有趣的故事,我們將來學習世界歷史時,再給大家講,現在我們聽聽古希臘人是怎么說人類起源的:眾神之中的普羅米修斯和弟弟厄庇墨透斯合力塑造人和賦予人和其它所有動物以生本領。普羅米修斯用土和水揉成了泥,照著神的模樣捏出了人,他使人呈站立的姿勢,厄庇墨透斯將勇敢、力氣、快速、伶俐等天賦分別賜予各種動物。厄庇墨透斯慷慨地把各種天資贈予各種動物,到最后竟沒有剩下甚么象樣的天賦能給最崇高的被造物人類。于是普羅米修斯升到天上,在太陽神馬車里點燃了一只火把,將火送到地上來。奧運會傳遞火炬據說就是從這來的。

  日耳曼神話認為人類是植物所變的。它說有一天,天神歐丁和其他的神在海邊散步,看到沙洲上長了兩棵樹,其中一棵姿態雄偉,另一棵姿態綽約,於是下令把兩棵樹砍下,分別造成男人和女人,歐丁首先賦予生命,其他的神分別賦予理智、語言、血液、膚色等,成為日耳曼的祖先。

  還有澳洲神話中說人是蜥蜴變的;美洲神話則說人是山犬、海貍、猿猴等變的;某個印第安人部落認為神用一只在原始海洋上游泳的鴨子的蹼足上粘著的泥土造出大地和生物;而西非某個部落則認為世界是在螞蟻的排泄物中產生的。

  關于人類起源的神話太多了,如果有興趣你們可以到學校圖書館、上網查查。為什么古人有這么多神奇的關于人類起源的`傳說?

  生:沒知識,沒科學,沒文化。

  師:還有沒有別的原因呢?

  它也說明當時的人類缺少交流,沒有交往,你說你的,我說我的。還說明人類是渴望了解自己是從哪來的,還說明人類是充滿幻想的,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我們的祖先為人類的起源想到了各種的可能性,在不斷的錯誤中最終找到科學的答案。我們對未來也有許多幻想,有的也許只能是“夢”,但在眾多的“夢”中,說不定那個“美夢”就會“成真”。

  同學們,我們怎樣評價這些神話和傳說呢?現在,請把課本翻到第15頁,將這段文字標出來:

  是我們祖先經長期口耳相傳保存下來的“歷史”,盡管有后人夸張和添加的成分,其中的人物和事件是否真實也還需要考古證實,但必定保留著許多反映先民生活和社會組織發展情境的歷史記憶。因此傳說多少能幫助我們復原某些遠古時代的歷史場景。

  (以上用1課時)

  2.人類是從一種古猿進化而來的

  師:上一節課,我們講了人類的起源,主要講的是神話傳說,大家都知道我們在歷史課上為什么要說這些神話傳說嗎?

  (失敗,沒有學生知道,一臉的茫然。)

  上一課,我們在教材上標出了一段文字,大家還記得嗎?

  (終于想起來了,有學生翻到第15頁,知道我要問的問題。)

  今天,我們學習人類起源的另一種說法,請大家把教材翻到第3頁找到:2.人類是從一種古猿進化而來的(板書)。大家都熟悉這種說法,但你知道――為什么說人類是從一種古猿進化而來的嗎?

  生:1.我們發現了遠古人類遺址。2.我們發現了人類化石。3.我們找到了元謀人、北京人。

  師:大家看教材是怎么敘述這段文字的?

  生:科學研究。

  師:科學研究,要有科學精神。這是我們學習的一個重要概念。下面這段文字請大家記不來。

  所謂科學精神就是重事實,重證據,重邏輯,不以主觀好惡任意歪曲事實,改變事實,取舍事實,普及剪裁事實,屬于所謂“求真”的范疇。――《歷史課程標準解讀》(板書)

  大家要認真領會這段話的含義。科學精神滲透在我們整個歷史學習過程,同時也是各種專業知識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

  現在同學們看教材中的插圖《從猿到人的演化示意圖》。根據大量的考古發掘,科學研究告訴我們知道人類距今至少已有300萬年的歷史了。人類的體質在不斷的變化中。現在大家把書翻到第4頁:

  二、中國境內的原始人類(板書)

  師:“原始”是什么意思?“原”指原來,“始”指開始。“原始”是指開始的,古老的,未經開發的。“原始人類”就是說最早的人類。現在請把書翻到第7頁,看插圖《我國境內重要的原始人類化石和遺址分布圖》。

  圖中有北京人、山頂洞人、丁村人、元謀人等,這和我們現在所說的某個地方的人一樣不一樣呢?比如:“北京人”,可不可以指現在的北京人?顯然不能,這里的“北京人”是指生活在北京的一些原始人類。

  通過這個圖我們能得到有關中國原始人類的哪些信息呢?分布廣,許多地方都有原始先民們生活的遺跡。

  在這幅圖里大家至少要注意三種人:

  1.元謀人(板書)

  2.北京人(板書)

  3.和縣人(板書)

  請大家在圖中找到他們的位置。我們為什么要注意他們呢?這是有原因的,元謀人,生活在距今約170萬年前,是我國目前所知生存年代最早的原始人類。北京人是遺留人類化石殘骸最多的。我說的這兩句話請大家在教材第4頁找到并標出來。

  這里要注意:我們以后要掌握的一些歷史知識,主要是最多、最早、最大、最什么什么的。也就是說我們要記住一些有代表性,有標志性的事件、人物。并以他們為例,了解人類歷史的進程和時代特點。

  為什么要了解“和縣人”呢?它有什么代表性呢?請大家記在書上:我省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板書)1980~1981年發現于安徽省和縣陶店鎮汪家山北坡石灰巖洞穴中。和縣人化石包括一個近乎完整的頭蓋骨和其他化石。頭蓋骨屬一男性青年個體。除顱底缺失較多外,腦顱的絕大部分都保存下來。它在形態上具有直立人的許多典型特征,和縣人頭骨在總的形態上和北京人的較為相似,但又有一些較進步的特征。

  現在,大家想一想,我們講某種人,主要的依據是什么?

  原始人類的遺跡,即原始人類的化石和其他的生活痕跡。這里我要指出:在上一次的作業中,有的同學說歷史就是書上記載的事。這句話是錯的。歷史是過去的事,只要是過去的事,書上沒有記載,也是歷史。我們了解歷史、研究歷史,書,或者說文字是主要的途徑,但不是唯一的,我們還可能通過大量的實物、圖片、影視資料等方式了解歷史。

  我們是怎樣知道元謀人的呢?看教材第4頁的圖和小字。元謀人的牙齒化石,據有關專家考證,這是一個成年男子的牙齒,他生活的年代距今約170萬年。小字部分有這樣一段話:“還發現了炭屑和燒骨”,這句話說明了什么?

  生:使用火。

  (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回答的有:元謀哪個地方有人;元謀人生活的年代距今170萬年;元謀人使用石器;)

  師:很好,用火。火,可能是天然(板書)的,也可能是人工(板書)取得的。天然火是怎么來的?

  生:雷電、火山、隕石、物體自燃。

  師:我們剛才講了科學精神,重事實,重證據,重邏輯。我們在考察歷史時,證據要充分。“炭屑和燒骨”,可能是某種天然火的杰作,也可能是人類利用天然火的痕跡,甚至有可能是人工取火,那種可能是真的,我們要用證據來說話,當證據不足時,我們只能說:元謀人可能使用火(板書)。

  (第3課時)

  同學們好,今天我們已經講了人類的起源及中國原始人類,講了元謀人,和縣人,今天我們來學習北京人,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回答下列幾個問題。

  三、北京人的生活

  1.時間 大約70萬年至20萬年

  2.地點 北京西郊周口店龍骨山洞穴里

  3.體質 能夠直立行走,雙臂運用自如,頭部保留著不少猿人的特征

  4.生活 采集和狩獵,舊石器時代,使用火。

  (右邊各項在學生回答后,板書)

  學生閱讀教材后,回答以上幾個問題,指導學生了解賈蘭坡、裴文中兩位考古學家。對照第5頁的圖《依據化石殘骸復原的北京人胸像》,講解北京人的體質特征。

  解釋“舊石器時代”:

  使用火的好處:火是人類第一次掌握的自然力。

  (向學生提出了注意人與自然的關系,幾個同學說到了“人定勝天”,“天人和一”等詞。不知如何說明這個問題,沒有想到好的辦法。)

  各班回答情況比較正常,但也有幾個例外。

  1.時間 五班,我剛寫完時間,有個同學就說出170萬年。全班同學大笑,我想是沒有看清題目,提出認真閱讀教材,看清題目的要求。

  2.地點 五班,回答地點時,把“龍骨山洞穴”讀成“龍骨-山洞-穴”。

  3.體質 這個問題回答的不太好,幾個班的同學把整段的內容都讀了出來。也有的同學只是讀了頭部保留的猿人的特征:額骨低平,眉骨粗壯,嘴巴前伸,很像猿猴。

  指導學生完成書上的“思考與討論”及“想象”。布置作業“北京人的一天”。

  后記:

  1.用三課時上完一節,這是第一次,感覺是特別的累,有點兒力不從心,無從著力,完全沒有以前上課的從容。

  2.由于是讓學生自由回答問題,課堂有點兒亂,六班整體尚可,二班、五班部分同學乘機起哄。我雖訓了幾個同學,但語言的力度顯然不夠。二班的一位男同學,竟然把上衣扣子全部解開,把那并不健美的胸肌展示出來。還是二班,少了一個人,一問,竟然是大名鼎鼎。(去年的初一學生,半個多學期沒有到校上課,理由是期中考試沒考好,班主任竟敢點名批評他。在提出要教訓班主任,嚇得班主任只好辭職后,教室里也難見到他了。卻時常能看到他的母親到學校吵鬧。沒想到竟留在初一了,恰巧又帶他的課。苦啊!)真不愧他的“英名”,開學才一周多,又不見了。可憐我,對他是久聞大名,如雷貫耳,卻難識廬山真面目。

  3.教師用書終于發了下來,也許后面的課能輕松一點。

七年級歷史教案13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經濟的發展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情況,包括農業生產的發展、手工業水平的提高和商業的繁榮及對外貿易發展的主要史實,進而明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最終完成于南宋之時。

  通過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通過思考和總結這一時期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我國的農業、手工業生產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商業和對外貿易達到了空前的水平,居當時世界的領先地位,對外貿易的發展為傳播中國古代文明、促進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講述自唐朝晚期至兩宋時期南方經濟的發展及其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

  “南方商業的繁榮”是本課的重點。本課的難點是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復習遼、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建立。

  北宋與遼、西夏,南宋與金都發生過戰爭,戰場主要在北方。這時,南方相對安定,在這種有利的環境下,南方經濟迅速發展,并逐漸超過了北方。

  一、南方農業的發展

  出示《耕獲圖》

  指導學生看圖,并回答:

  仔細觀察《耕獲圖》,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宋朝農業生產的情況。

  ①圖畫上有哪些人,他們在做什么?

  ——這幅圖反映了宋代南方地區田莊里的農民繁忙勞動的景象。圖中的農民在從事犁地、車水、挑送、插秧、揚場、舂米、磨粉等勞動。

  ②種植的主要作物是什么?——稻谷

  ③插秧和揚場的場面同時出現,說明什么問題?

  ——證明宋代已有了雙季稻了。

  ④為什么在宋朝時能夠由一年一熟變為一年兩熟?

  新引進的品種占城稻耕作周期短;南方氣候溫暖。

  總結南方農業的發展的表現:

  1、農作物品種的引進(占城稻)

  2、以水稻為主的糧食產量的大幅提高(“蘇湖熟、天下足”)

  3、茶葉、棉花等經濟作物種植的推廣(棉花:從兩廣、福建到長江流域)

  學生思考:江南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

  1、經濟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遷,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氣候變冷,南方相對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南方自然條件保持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戰亂較少,為經濟發展提供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

  二、南方手工業的興旺

  思考“宋代南方手工業與前代相比有哪些發展?”

  學生回答后教師進行歸納:絲織業水平超過北方;棉織業首先在南方興起并初步發展;江南地區成為制瓷業的重心,制瓷工藝取得新的`突破;造船業發達,居世界首位。

  1、絲織業水平的提高(蜀地、江浙)

  2、棉織業的興起(海南島發展到東南沿海)

  3、制瓷業的成就(哥窯的冰裂紋瓷器,瓷都:景德鎮)

  4、造船業的發展(廣州、泉州)

  (通過圖片展示說明南方手工業的水平)

  三、南方商業的繁榮

  1、南方商業都市的發展(商業都市:開封、杭州)

  強調杭州改為都城臨安后,繁榮程度遠遠超過了北宋時的開封。

  2、海外貿易的發展

  (1)外貿港口:廣州、泉州;

  (2)市舶司的設立

  3、貨幣制度的變化(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兩宋時期,南方經濟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已經超過了北方,對朝廷的財政收入起著重要作用,表明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進程最終完成。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以前學過的知識,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進程進行歸納、總結,對歷史發展的脈絡形成較為完整的認識。

  4、小結:

  類別 發展成就

  農業的發展

  糧食作物 占城稻的引進與推廣;蘇湖成為糧倉;水稻產量居糧食首位

  經濟作物 棉花、茶樹的種植和栽培得到推廣

  手工業的發展

  紡織業 南方絲織業勝過北方;棉織業發展到東南沿海地區

  制瓷業 江南地區成為制瓷業重心;浙江哥窯燒制冰裂紋瓷;景德鎮成為瓷都

  造船業 居世界首位,廣州、泉州造船業發達

  商業的繁榮

  商業都市 杭州是南宋時最大的商業都市

  對外貿易

  在當時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廣州、泉州是大商港;對外貿易范圍擴大;外貿收入是朝廷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貨幣 四川地區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5、作業:課后作業

七年級歷史教案14

  掌握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以及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高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復述能力。同時,通過曹操一勝一敗原因的分析,提高學生分析歷史現象,抓住現象所反映的本質的能力。通過對歷史史實和文學藝術作品中描述的情節比較,提高學生對歷史事實的文學創作的分辨能力。

  認識到每一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客觀條件。但是,人們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主觀能動性也起著重要的歷史作用。認識到評價歷史人物時,主要應該看他是否打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

  本課重點: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的形成。

  設計思路: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歷史情景,把學生帶入到特定的'歷史氛圍中,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的興趣。

  教學程序設計: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視頻):“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設疑:1、說一說你知道的這一時期的英雄(一時多少豪杰)

  2、你喜歡曹操還是諸葛亮?為什么?

  師導:你心中的曹操、諸葛亮與歷的曹操、諸葛亮是否一樣?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與他們有關的兩次戰爭。

  探究新知

  一、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爭

  1、同時出示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的作戰示意圖

  設疑:

  ①比較兩戰的作戰雙方、結果、特點、作用,有何異同?

  ②“我想問”:(學生提出問題,師生共議。)

  2、“煮酒論英雄”:有人認為,曹操是奸臣,諸葛亮遇事先知,請說說你的看法。

  3、播放《火燒赤壁》片段

  師導:赤壁之戰的結果如何,對當時的局面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二、三國鼎立的形成

  1、出示動畫:三國鼎立形勢圖

  (解釋“鼎立”的含義)

  2、設疑:曹操是三國時期的人物嗎?

  3、自學教材

  (師強調:夷洲即臺灣,證明了臺灣是中國的領土。)

  合作探究:從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到三國鼎立,你認為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

  活動與探究

  1、三國諺語知多少。

  2、根據你的所見所聞,哪些與三國文化有關(如廣告、旅游景點、物品等)?

  結束:(出示課件)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七年級歷史教案15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權,清朝的建立及其對全國的統治,清朝強化君主集權的措施,清朝制造文字獄及其危害。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滿洲興起及清朝建立對全國統治的歷史,分析清朝強化君主集權的影響、清朝制造“文字獄”的影響等問題,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文字獄”的社會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當與否將直接影響到社會發展的道理。

  【教學目標】

  本課的主要內容是清朝的建立和清朝君主集權的強化。

  本課的重點是君主集權的強化。教材從介紹滿洲的興起和清朝的建立,引出清朝君主集權強化這一主題。教材首先敘述清朝初期的制度——議政王大臣會議,說明當時君主的權力有限;然后介紹雍正建立軍機處的目的和作用,說明君主集權的加強;最后敘述、分析了文字獄的出現及其影響,說明清朝是從政治、思想等多方面來強化君主集權制度。

  課的難點是君主集權強化的利弊作用。君主集權的強化一方面加強了君主的權力,有利于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會的發展。

  【教學過程】

  導入:北京的中心有一處名聞世界的博物院,它叫什么?(故宮)它的`原名叫什么?(紫禁城)它的用途是什么?(皇帝居住和辦公的地方)在這里進行統治的最后一個王朝是什么王朝?(清朝)那么清朝是怎樣建立的?清朝的皇帝是怎樣進行統治的?

  一、滿洲的興起和清朝的建立(略講)

  1、滿洲的興起

  (1)明朝前期,女真屬奴兒干都司管轄(出示《明朝疆域圖》)

  (2)努爾哈赤建立后金(1616年)

  2、清朝的建立

  建立時間:1636年

  開國皇帝:清太宗皇太極

  都城:盛京

  3、山海關大戰和清軍入關

  附表:滿洲發展的歷史

  時間 族名 政權 建立者

  1115年 女真 金 完顏阿骨打

  1616年 女真 后金 努爾哈赤

  1636年 滿洲 清 皇太極

  二、君主集權的強化

  1、設立軍機處(雍正帝時設立)

  指導學生觀看兩組圖片,并閱讀有關圖片的文字說明。一組圖片包括乾清宮和乾清門外的軍機處,另一組圖片是沈陽故宮的大政殿和十王亭。文字說明指出了這幾組建筑物的用途。在學生觀看閱讀的時候,可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說一說上述建筑不同布局的意圖。(主要反映出皇帝與臣下的關系,沈陽故宮建筑突出了皇帝的中心位置和王公大臣的重要地位,說明王公大臣對皇帝的牽制作用;北京皇宮中乾清宮與軍機處的建筑突出了皇帝的至高無上地位和大臣的低下地位,說明君主權力的加強)

  在學生對上述內容認識后,引導學生討論軍機處的設立對于君主集權的作用問題。軍機處的設立,君臣等級關系進一步分化(君:獨斷專行;臣:惟命是從)

  2、文字獄

  文字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從知識分子的詩詞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語,加以歪曲解釋,再借題發揮,羅織罪狀,制造了大批冤獄。

  文字獄往往是一些詩歌、文章中的文字引起的,清朝統治者為什么要小題大做,掀起文字獄?

  通過引導學生的討論,分析清朝制造文字獄的目的和危害。(可以從清朝之前的明朝以及滿洲貴族統治者與漢族民眾的矛盾等方面進行提示。在分析文字獄的影響時,鼓勵學生從其禁錮知識分子的思想、使人不敢過問政治等方面進行討論。)

  目的:從思想領域嚴密控制知識分子。

  危害:

  (1)造成社會恐怖,摧殘了人才

  (2)使許多知識分子不敢過問政治,從而禁錮了思想,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

  討論:君主集權強化的利弊

  總結君主集權加強后,對解決當時清朝政治矛盾、減少官僚之間的扯皮、鞏固清朝統治方面的作用;另外,君主集權加強后,對皇帝的獨斷專行、大臣的惟命是從、不利于正確決策等方面的弊端。

  作業:課后作業

【七年級歷史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歷史教案11-10

【推薦】七年級歷史教案02-28

七年級歷史教案【薦】02-09

七年級下歷史教案01-30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02-24

初中七年級歷史教案09-21

七年級歷史教案【精】12-14

七年級歷史教案【推薦】01-16

七年級歷史教案【熱】01-17

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