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古代歷史教案

時間:2023-06-08 04:29:37 鐘澄 歷史教案 我要投稿

古代歷史教案(精選18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古代歷史歷史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古代歷史教案(精選18篇)

  古代歷史教案 篇1

  一、課標要求:

  (1)了解希臘自然地理環境和希臘城邦制度對希臘文明的影響,認識西方民主政治產生的歷史條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認識民主政治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

  二、設計思想

  本課教學設計以《高中新課標》為依據,主要圍繞“示今通古”的宗旨,努力體現時代精神。備課活動依靠課標;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整合不同的課程資源;本課的教學遵循新教材中中外史合編體例的設計,即注意展示歷史發展的縱向聯系和橫向聯系,把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有機聯系起來進行考察;遵循新教材編寫原則,即注重歷史演變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三、學情分析

  學生對政治文明的內涵還不甚明了,對古代西方的歷史更是陌生,加上本課涉及內容繁多,知識比較深奧難懂,從高一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達到課標要求確有難度。教師應力求將知識化繁為簡,化難為易,以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將知識深入淺出地傳授給學生。另外,本課涉及的民主政治話題可能會使部分學生產生片面理解或是偏激言論,這時就需要教師的正確疏導,幫助他們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觀。

  四、教學重點:

  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的典型——雅典民主政治

  (伯利克里時期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及特點)

  教學難點:自然環境對人類早期文明和政治制度模式的影響、古代希臘雅典民主政治的利與弊。

  五、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古代希臘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特殊城邦政治景觀,探究其與古代希臘民主政治之間的關系。

  2、在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相關資料時,引導學生剖析、歸納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的實質。

  3、通過開展讓學生合理想象和自編自導活動,設置歷史情景,讓學生體會歷史的發展過程。

  六、教學過程

  Ⅰ、導入新課

  同學們,請看大屏幕,這四個圖片分別代表哪些古代文明,大家來猜想。

  這些文明包括中華文明都是古人留給人類的共同文化遺產,其中四個在大河流域起源,被稱為大河文明,中華文明起源于黃河、長江流域,印度文明是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古巴比倫文明是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流域,埃及文明是尼羅河流域。希臘文明呢沒有大河,但它有地中海,被地中海環抱,它又吸取了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的一些養分,既綜合又有自己的創新,也就有了同樣輝煌燦爛的海洋文明——希臘文明。

  一提起古代文明,人們往往想起大型的工程、偉大的建筑等,兩千多年前,雅典公民在這里(露天劇場)欣賞戲劇表演,不僅不用花錢買票,還可以拿錢,(國家給錢)。甚至還能參與決定某一個人的生死。這是喝下毒酒前的蘇格拉底,判他死刑的不是皇帝、君主,而是公民,公民竟然有這樣的政治權利,而且是在2000多年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請大家翻開課本22頁。我們將通過第二單元第5課來了解。

  Ⅱ、講授新課:

  古代希臘民主政治體制的確立,經歷了長期的發展過程,是在特定的條件下才最終形成。

  一、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確立的條件

  馬克思曾指出:越往遠古,自然環境對人類的制約作用就越大。在歷史學中,有一種觀點叫地理環境決定論。特別強調地理環境對古代社會的極大影響。確實,希臘被稱為海的寵兒,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對希臘社會發展有比較深切的影響。

  自然條件——希臘的自然地理環境

  這是希臘的地理位置圖,古代希臘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和小亞細亞半島西部沿海地帶。

  地理范圍: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和小亞細亞半島西部沿海地帶

  這是希臘地形圖、地貌圖,從中可以看出地形上有哪些特點

  (2)地形特點:

  ①海岸線曲折,多島嶼,天然良港眾多;

  ②多山、山巒起伏;形成彼此相對孤立的山谷和海島

  但隔而不絕,不是崇山峻嶺,島嶼之間的距離比較近。這種地形有利于從事什么樣的經濟活動希臘境內多山地,不適合發展農業,天然良港多,特別適合從事商業活動。而因為有較豐富的礦土資源,使得雅典等城邦出現了較發達的手工業,如制陶業非常有名。

  2、經濟條件——商業、手工業比較發達

  希臘的地理環境,影響了它的經濟活動,一些城邦例如:雅典,它的商業、手工業比較發達,形成了有較強經濟實力的工商業奴隸主階級,正是在工商業奴隸主不斷推動下,希臘一些城邦逐漸走上了民主政治的道路。

  而不少地區彼此相對孤立,難以形成真正統一的政治中心,使得希臘不容易建立領土廣大的中央集權國家,而是出現了200多個城邦。

  3、政治條件——城邦的形成

  閱讀教材,歸納、思考:

  (1)什么叫“城邦”

  古代希臘城邦的形成及特點。

  歸納:

  (1)城邦(city—state),希臘語“polis”。原指公民集體、城池,引申為城市國家,城邦一般包括市區和周邊的農村地區。希臘城邦專指古代希臘長期存在的一種國家形態。

  (2)形成:公元前8世紀~公元前6世紀希臘出現了200多個城市國家。

  (3)突出特征:

  1、小國寡民

  通過與潮州市的比較理解小國的“小”,潮州市面積約3000多平方公里,雅典約2000多平方公里,比潮州市還小,它還是比較大的城邦,就是一個國家了。而寡民呢,雅典約40萬人口中,公民只有3萬多。奴隸占人口約一半,但沒有公民權。

  2、處于奴隸制階段

  3、城邦之間摩擦不斷,戰事頻繁

  希臘城邦之間為什么戰爭不斷呢

  古希臘人認為城邦意味著同一血緣人群的共同團體、共同地域和政治經濟的絕對獨立。而200多個城邦林立,為爭奪有限的資源,必然有摩擦與沖突,用什么方式來解決摩擦與沖突如何才能取得戰爭的勝利可以通過兩種途徑:專制或民主。專制國家可以最大限度的調動國家力量,民主可以極大的激發公民的積極性,如何才能讓公民為了城邦可以舍生忘死呢這需要讓他們把城邦真正當成自己的家國,是國家的主人翁,也就是給予什么權利而專制也好,民主也好,都是當時國家選擇的結果。

  正是在這些特定的條件下,逐步形成了古代希臘民主政治。其中,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的典型。

  二、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的典型——雅典民主政治

  1、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與發展

  民主——Democracy,希臘語,“人民”和“權力”兩詞合成

  民主就是人民主權,即主權在民,人民管理國家事務。

  雅典民主政治經過了200多年的發展,才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民主政治體制。

  大家看課本23~24頁,找出雅典民主政治中的三個重要時期、三個杰出人物分別是誰

  階段內容作用梭倫改革

  公元前6世紀初

  按財產多寡劃分社會等級奠定基礎

  克里斯提尼

  改革

  公元前6世紀末

  (1)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緣部落

  (2)設立五百人會議、

  (3)成立十將軍委員會、

  (4)實行“陶片放逐法”確立架構

  伯利克里時期

  公元前5世紀

  (1)擴大公民的參政范圍、

  (2)改革公民大會、

  (3)改革五百人會議、

  古代歷史教案 篇2

  教材解讀:

  本課課標要求學生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生產工具和耕作方式,理解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學習時應從生產力角度提綱挈領地分析概況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農業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生產部門,也是我國古代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隨著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逐漸形成了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方式,也促進了生產組織的小型化,以家庭為單位的“男耕女織”式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形成,小農經濟成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形態的基礎。小農經濟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在中央集權制度形成發展時期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是隨著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發展,成為阻礙生產發展的因素。

  方法指導:

  為了更好地把握本課,課前要求學生分別搜集整理中國古代農業的相關知識,充分預習好課本知識。課上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通過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提出問題、設置懸念,巧妙地引導學生主動認識歷史和探究歷史。通過情境再現,讓學生身臨其境,走進歷史。鼓勵學生進行問題探究,層層剖析和比較,大膽回答,積極發言,為學生展示自我提供機會和平臺。

  教材整合:

  本課一條重要的線索就是生產力的提高,而生產工具的改進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標志。

  隨著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耕作方式不斷發生變化,從刀耕火種到石器鋤耕再到鐵犁牛耕,至此鐵犁牛耕成為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細也成為主要生產技術。精耕細作是對中國傳統農業技術的一種概括,萌芽于夏商周時期,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是技術成形期,隋唐宋遼金元是精耕細作的擴展期,明清是深入發展期。鐵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是精耕細作技術發展的基礎。

  商周時期,由于生產力低下,工具簡陋,勞動者集體耕作;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出現和逐步推廣,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農業經營成為可能,小農經濟逐步形成,集體耕作被小農經濟取代,男耕女織成為主要生產的組織方式。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首先給學生放映黃梅戲《天仙配》中《夫妻雙雙把家還》視頻選段。歌詞是“(七)樹上的鳥兒成雙對,(董)綠水青山帶笑顏。(七)從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夫妻雙雙把家還。(七)你耕田來我織布,(董)我挑水來你澆園。(七)寒窯雖破能避風雨,(董)夫妻恩愛苦也甜。”提問學生,七仙女和董永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樣的?這種生活方式有什么特點?帶著問題進入新課。

  感知目標

  通過整合教材,整體感知目標,并通過多媒體展示,1、早期的農業生產2、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3、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4、中國古代農業的特點,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前提下,把握本課重點。

  講授新課

  (一)早期的農業生產

  1、請同學們看地圖冊《南北兩大農業經濟區的形成》,讓學生了解中國的農耕經濟形成了南北兩大經濟區,形成南稻北粟的格局,認識到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之一是以種植業為主以家畜飼養業為輔。

  2、進行歷史遺跡探究,通過展示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和馬橋文化遺址的相關資料讓學生明白當時使用的工具是石斧、石鏟、石鐮、木耒、骨耜,分析歸納在原始社會、商周時期耕作方式。

  (二)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

  1、采用列表的方法,按照原始社會、商周,春秋戰國、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順序,從生產工具、耕作方法、農作物種類和水利灌溉等方面,說明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2、展示春秋戰國以及西漢和唐宋農業生產的基本工具,使學生意識到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工具的變革。

  3、通過圖表讓學生明確我國傳統農業耕作方式的演變方式,形成精耕細作技術的基礎,分析出早期農業生產發展進步的根本原因,使學生了解生產工具和耕作方式的關系,最后了解中國古代農業在古代世界居于領先地位,使學生增強愛國意識。

  (三)小農經濟的艱難成長,

  1、展示小農經濟的幾個問題,把學生分成四個小組讓每個小組分別討論某個問題然后各個小組有一個代表進行回答。第一小組討論小農經濟形成的條件,第二小組討論小農經濟的特點,第三小組討論小農經濟的有利影響,第四小組討論小農經濟的不利影響。通過分組討論,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展示材料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使烏獲、藉蕃(大力士)從后而牽牛尾,尾絕而不從者,逆也。若指之桑條以貫其鼻,則五尺童子牽而周四海者,順也。”

  材料二:“徐州古豐縣,有村曰朱陳。去縣百余里,桑麻青氛氳。機梭聲札札,牛驢走紜紜。女汲澗中水,男采山上薪。縣遠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財不行商,有丁不入軍。家家守村業,頭白不出門。······”

  材料三: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 ——西漢晃錯《論貴粟疏》

  請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產技術?

  (2)材料二反映的是怎樣的生產方式?它有什么特點?

  (3)材料三反映了小農的生產生活狀況,概括該則材料的觀點。

  (4)根據以上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我國古代農業發展需要哪些條件?

  學生討論回答后展示答案:

  (1)牛耕技術。

  (2)生產方式:“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特點:

  ①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

  ②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

  ③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3)主要觀點:農民長年勞累、生活貧困;賦稅和徭役負擔沉重:農民生產規模小,生產資料有限;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差;生產、生活條件艱苦。

  (4)古代農業發展需要的條件:

  ①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水利的興修。

  ②政府要減輕對農民的剝削。

  ③優越的自然環境。

  ④穩定的社會環境。

  (四)概括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從歷史地位、生產結構、基本特征、基本模式等幾方面,小組討論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特點,然后展示。

  1、歷史地位:中國是獨立發展、自成體系的世界農業起源中心之一。

  2、生產結構:種植業和家畜飼養業相結合,以種植業為主,家畜飼養業為輔。

  3、基本特征:農業生產精耕細作。

  4、基本模式: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

  知識拓展:

  當今中國農村人口膨脹,農民生活條件急需提高,如何處理好“三農”問題是中國社會走向和諧健康發展的重要課題,回顧中國古代農業的發展歷程,結合農業發展的現狀,談談你的看法和建議。

  展示:

  1. 因地制宜,發揮各地特色優勢

  2、精耕細作和現代科學相結合;

  3.保護生態環境,堅持可持續發展;

  4.完善水利設施,政府重視。

  課堂小結:

  我國農業歷史悠久,在世界眾多文明古國中居于領先地位。在有利的自然條件下,由于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水利工程的興修,中國農耕文明得到發展。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方式, 以家庭為生產單位、“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也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主要基本模式。鑒古知今,了解我國古代農業的發展規律和特點,將有利于促進現代中國的農業發展。

  教學反思:

  本課以學生所熟知的戲劇入手,化抽象為具體,便于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易于接受。在教學中,結合教學目標,圍繞著四個問題,由淺及深,展開問題探究,有利于形成學生的思維主線。在充分利用課本資源的基礎上,教學中又整合了鮮活的歷史圖片和資料,使學生易于建立知識結構。突破傳統教學模式,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本課試圖通過各種途徑,活化歷史教材,使學生在學習中得到快樂,在快樂中追求知識,在掌握歷史知識中,提高自己認知水平,促進社會的發展。

  古代歷史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目標:

  愛琴文明;斯巴達和雅典;希臘奴隸制經濟的繁榮;伯利克里統治時期的雅典;希臘城邦的衰落;亞歷山大東侵和亞歷山大帝國

  2、思想教育目標:使學生認識:

  ①古代希臘是歐洲文明的發源地。奴隸經濟在希臘達到高度發展,希臘的繁榮是建立在奴隸制經濟的基礎上的。

  ②希波戰爭是希臘人民反抗波斯帝國入侵的正義戰爭,通過希臘人民英勇斗爭的史實,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③亞歷山大東侵給被征服地區的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但他把廣大地區統一為一大帝國。加強了這一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

  3、能力培養目標:

  ①指導學生區分斯巴達和雅典在經濟和政治制度方面的不同,知道它們代表希臘奴隸制城邦的兩大類型,從而培養比較歷史現象異同的能力。

  ②指導學生從正反兩方面認識亞歷山大東侵的結果,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斯巴達和雅典,希臘奴隸制經濟的高度發展,雅典的繁榮。

  2、難點:對伯利克里和亞歷山大的正確評價

  教學時數:

  1.5課時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在亞非的幾大河流域,產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下面,請同學們思考一下,這些亞非古代文明是在哪些地區發生的?它們分別是在什么時候進入奴隸社會的?

  [導入新課]繼亞非古代文明的興起,歐洲也出現了古代文明,古代希臘是歐洲文明的發祥地。與亞非古代文明不同的是,它的發祥地不是在大河流域,而是以海洋為中心,豐富多彩的古希臘歷史,給世界,特別是歐洲,留下了深遠的影響。那么古希臘社會有什么特色,它的影響又是怎樣開始傳播的呢?這就是本節課要學習的。

  (板書課題)

  一、歐洲最早的文明(板書,懸掛古希臘地圖)

  古代希臘以愛琴海為中心。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和小亞細亞西部海岸。希臘半島是主要組成部分,半島境內山巒起伏,只有些不大的平原,發展農業不如大河流域的國家。但半島東臨愛琴海,海上島嶼星羅棋布,有曲折的海岸線和許多天然的良港。為工商業的發展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條件。

  希臘文明源于愛琴文明,因此,愛琴文明是古希臘歷史的開端,那么,什么是愛琴文明呢?

  1、什么是愛琴文明

  愛琴文明是指公元前20世紀至公元前12世紀間的愛琴海域的上古文明。請看《愛琴文明》圖,愛琴文明發祥于愛琴海南端的克里特島,后業又以伯羅奔尼撒半島的邁錫尼為中心,歷時約800年,因此,又稱克里特一邁錫尼文明。

  2、克里特和邁錫尼

  在當時出現了一些奴隸制城邦,有的盛極一時,如克諾索斯和邁錫尼。

  約公元前1700年,克里特文明進入了繁榮時期。以北部的克諾索斯城為代表。傳說當時的米諾斯王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曾統治著愛琴海諸島。傳說他建造了一座迷宮,人進去就別想再出來。在迷宮深處有一只人身牛頭的惡獸,叫米諾牛。國王命令雅典每年貢奉七對童男童女給兇惡的米諾牛吃。輪到雅典第四次進貢時,雅典王愛琴的兒子特修斯,為使人民免遭這種災難,決心去克里特島,殺死米諾牛。他與父親約定,如果事情成功,在返航時船上的黑帆將換成白帆。特修斯到達克里特島后,那里國王的女兒愛上了他,送給他一把劍和一團線。聰明勇敢的特修斯把線頭系在宮門上,放著線進入迷宮深處,用劍殺死了米諾牛。然后沿著線順利走出迷宮,并且和國王的女兒一起,登船揚帆歸國。在興奮中特修斯忘記換下黑帆,等在海邊的愛琴王看到駛進的`船掛著黑帆,以為兒子死了,在絕望中跳海自殺。這就是愛琴海名字的由來。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考古工作者在克里特半島北部挖掘出克諾索斯王宮的遺址,請同學們看課本23頁《克諾斯王宮遺址圖》:王宮依山而建,占地約三公頃,大多是三層建筑。宮內有浴室、倉庫和庭園,有供水和排水設備。王宮千門百戶,階梯走廊曲折相通,故在古代希臘神話中有“迷宮”之稱。同時出土大量青銅和金銀器物。克諾索斯王宮遺址重見天日,證明了當時奴隸制政權的存在,說明迷宮傳說有一定史實背景。

  后來,克里特文明逐漸暗淡下去,代之而起的是邁錫尼文明,請同學們看課本23頁“木馬計”。據說3000多年前,邁錫尼等許多城邦遠征小亞細亞的特洛伊,十年攻城不克。一天,希臘人燒毀自己的營帳,揚帆而去。第二天早晨,特洛伊人發現城外戰場空蕩蕩的。以為希臘人撤回去了,高呼“我們勝利了!”蜂擁出城。在海灘上發現一只巨大木馬,特洛伊人把巨木馬作為戰利品拖入城內。當晚,特洛伊人慶祝勝利狂飲狂歡。夜深了,20名全副武裝的希臘戰士從巨大的木馬里爬出來,迅速打開城門,和假裝返回。事實上在不遠處隱蔽起來的希臘大軍里應外合,終于取勝。這就是經久流傳的“木馬計”的故事。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考古工作者發掘出特洛伊、邁錫尼古城的遺址。請同學們看22頁《邁錫尼城堡獅子門》圖。邁錫尼人用巨石修筑了堅固的城堡宮殿。這是邁錫尼城堡的獅子門,它由四塊巨石砌成,高達三米多,門頂上雕著兩頭獅子,活靈活現,威武雄壯。巨石城堡的遺址也證明了奴隸制國家政權的存在。

  公元前12世紀,一些相對落后的北方部落征服了邁錫尼城,愛琴文明衰落下去。

  直到約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希臘本土和小亞細亞西海岸又開始出現希臘人建立的城邦。所謂的城邦,就是以一個城市為中心,包括附近若干村落的小國。其中,最重要的是斯巴達和雅典。

  二、兩個最強大的城邦

  1、斯巴達:

  請看《古代希臘》圖,斯巴達位于希臘半島的南部,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處于統治地位的是來自北方的征服者的后裔,叫斯巴達人,他們人數不多,但都是奴隸主,真正掌握政權的只是其中少數的奴隸主貴族。被征服地區的居民淪為國家奴隸,給斯巴達人種地。因而,斯巴達是一個貴族寡頭專政的國家。由于斯巴達是斯巴達人在征服原有居民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國家。當時,斯巴達人只有9000戶,為了有效的統治數倍于己的被征服者,必須經常保持強大的軍事力量。因此,斯巴達是個尚武的國家。下面請同學打開課本24頁,(找一個學生讀彩框內的文字)斯巴達依仗強大的軍事力量,威脅鄰邦,擴張勢力,成為希臘南部最強大的軍事大國。

  2、雅典

  請看地圖,雅典在希臘的東南沿海,海上交通便利,工商業很發達。奴隸主掌握著國家政權,雅典平民對貴族進行了長期的斗爭。雅典又經歷了幾次政治改革,參加政治生活的雅典公民越來越多,統治基礎不斷擴大,公元前6世紀末,雅典成為著名的奴隸制共和國。

  波斯帝國興起以后,為了控制愛琴海地區,三次出征希臘,挑起了希波戰爭。

  三、希波戰爭

  請同學們打開課本24頁。(找一學生讀有關部分)

  希波戰爭,是希臘歷史的轉折點。公元前5世紀,希波戰爭結束以后,希臘各主要城邦進入經濟繁榮時期。

  四、全盛時期的雅典

  1、希臘奴隸制經濟的繁榮:

  這一時期,奴隸的人數劇增。奴隸的來源有兩個,一是戰俘,二是海盜掠賣的人。奴隸制經濟高度發展,希臘各城邦空前繁榮,斯巴達的農業生產完全依靠奴隸。雅典的奴隸制也充分發展,是希臘奴隸制的典型代表。奴隸被廣泛地應用于農業、手工業等各個部門,在制陶、冶鐵、釀酒、造船、紡織等大大小小的作坊里,總有幾個或幾百個奴隸在勞動。礦山是使用奴隸勞動最集中的地方。有時甚至有成千上萬個奴隸。雅典還有一些國家奴隸,用來守門、看門、當文書、管檔案,在軍隊里擔任運輸工作,等等。奴隸勞動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的主要生產形式。

  古代歷史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權,了解和掌握清朝的建立及其對全國的統治,了解和掌握清朝強化君主集權的措施,了解和掌握清朝制造文字獄及其危害。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引導學生分析滿洲興起及清朝建立對全國統治的歷史,分析清朝強化君主集權的影響,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為君主集權的強化。本課的難點是君主集權強化的利弊作用。君主集權的強化一方面加強了君主的權力,有利于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會的發展。教師應引導學生從強化君主集權的目的與作用等方面進行分析和理解。

  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上節內容。

  2)導入新課:教師也可以結合關于清朝時期的文物遺址或影視作品引出課題。如:北京的中心有一處名聞世界的博物院,它叫什么?在這里進行統治的最后一個王朝是什么王朝?(清朝)那么清朝是怎樣建立的?清朝的皇帝是怎樣進行統治的?通過上述提問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出要學習的內容。

  3)講授新課:

  一、清朝的建立:

  1、滿洲的興起:明朝后期,建洲女真的首領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并創立八旗制度。

  2、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后金,1619年明朝與后金在薩爾滸激戰,后金取得對明朝作戰的主動權。

  3、薩爾滸戰役后,后金把都城遷到沈陽,以后稱盛京;1635年,皇太極改女真族為滿洲;1636年他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清,皇太極就是清太宗。

  4、1645年,李自成犧牲;張獻忠占領成都,后來犧牲。

  二、朝強化君主集權:

  在學習清朝強化君主集權這一重點內容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觀看兩組圖片,并閱讀有關圖片的文字說明。一組圖片包括乾清宮和乾清門外的軍機處,另一組圖片是沈陽故宮的大政殿和十王亭。文字說明指出了這幾組建筑物的用途。在學生觀看閱讀的時候,可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說一說上述建筑不同布局的意圖。北京皇宮中乾清宮與軍機處的建筑突出了皇帝的至高無上地位和大臣的低下地位,說明君主權力的加強。

  三、清朝制造文字獄: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興文字獄,有康熙“明史案”“南山集案”,乾隆“胡中藻獄”.

  (在學習清朝制造文字獄的有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在補充有關資料的基礎上,提出問題:文字獄往往是一些詩歌、文章中的'文字引起的,清朝

  統治者為什么要小題大做,掀起文字獄?通過引導學生的討論,分析清朝制造文字獄的目的。可以從清朝之前的明朝以及滿洲貴族統治者與漢族民眾的矛盾等方面進行提示。在分析文字獄的影響時,也應鼓勵學生從其禁錮知識分子的思想、使人不敢過問政治等方面進行討論。)

  四、學生分組進行活動。

  一組學生總結君主集權加強后,對解決當時清朝政治矛盾、減少官僚之間的扯皮、鞏固清朝統治方面的作用;另一組學生總結君主集權加強后,對皇帝的獨斷專行、大臣的惟命是從、不利于正確決策等方面的弊端。這不僅可以引導學生認識君主集權強化的利弊影響,而且可以起到鍛煉學生思維及概括能力的作用。

  4)利用多媒體進行小結:

  可設計如下演示圖。

  皇帝

  內閣和六部 軍機處 議政王大臣會議

  5)練習:問題探究-想一想,努爾哈赤同宋元時期的幾位少數民族首領有哪些共同之處?

  6)作業:活動與探究-小討論:清朝君主集權的強化,在后來的歷史上產生了什么影響?

  古代歷史教案 篇5

  (一)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目標:

  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字母文字;世界上最早的太陽歷;兩河流域的太陽歷和星期制度;卡爾納克神廟;巴比倫的空中花園;阿拉伯數字;兩河流域的十進位法和六十進位法;印度的《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史詩;諾亞方舟神話

  2.思想教育目標:使學生認識

  (1)科學知識產生于生產斗爭的需要和實踐。

  (2)在奴隸和勞動人民勞動的基礎上,產生了。

  (3)古代亞非人民在文字、天文、歷法、建筑、數學、醫學等方面的杰出成就,標志著古代亞非地區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

  3.能力培養目標:

  使學生掌握古代亞非地區多方面的成就和影響,從而提高綜合、分析能力,并成批判、繼承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和要點:

  1.重點:古代東方文字的影響,太陽歷,阿拉伯數字,建筑奇跡。

  2.難點:史詩和神話

  3.要點:

  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字

  1.象形文字

  2.楔形文字

  3.字母文字

  二、天文和歷法:

  1.太陽歷

  2.太陰歷

  3.星期制度

  三、雄偉的古代建筑

  1.卡爾納克神廟

  2.空中花園

  四、數學

  1.阿拉伯數字

  2.十進位和六十進位法

  五、古埃及木乃伊

  六、史詩與神話

  1.《摩訶婆羅多》與《羅摩衍那》

  2.“諾亞方舟”神話

  (三)授課時數:

  1課時

  (四)教學方法:

  講述法

  (五)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1.漢謨拉比的主要事跡是什么?

  2.佛教的主要教義是什么?

  [導入新課]古代亞非地區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這些地區在發展的過程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成就,對人類文明與進步起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這些地區的文化。

  文字,是人類文明的標志之一,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文字就在這里出現。

  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字:

  1.象形文字:

  為什么叫象形文字呢?就是因為它用圖形來表示事物。請同學們看課本15頁《象形文字》。在這里可以看到,埃及人畫了兩條腿,表示“走”,畫了一只眼睛,眼睛下面用三條豎杠表示眼淚,以此表示“哭”。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一共有700多個。后來,這些符號除了表示意思外,也表示一定的音節,在此基礎上,音節字中的一部分簡化為字母符號,共24個。因此,這種文字為以后的字母文字的產生奠定了基礎,說明了象形文字對世界文化是有影響的。(找學生讀15頁彩框內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復雜難懂,只有少數祭司和書吏掌握,因而在埃及有專門以抄寫、記錄為職的書吏。請同學看課本15頁插圖。(讀古埃及滅亡后……)這塊石碑是在羅塞塔發現的,所以又稱羅塞塔石碑。請同學們看16頁插圖,這塊石碑是用黑玄武巖做成的。長114cm,寬72cm,上面有三種文字:上面是世俗體,即象形文字的草寫體,中間是象形文字,下面是希臘文。法國語言學家商博良,根據十多年的刻苦鉆研,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于1822年成功地釋讀出托勒密的名字,終于使象形文字的釋讀獲得了決定性突破。圖中引出的方框中的文字就是托勒密的名字,上面是象形文字的草體,下面是希臘文字。

  在古埃及人創造象形文字的同時,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又創造了楔形文字。

  2.楔形文字:

  那么,什么是楔形文字呢?(找學生讀P16彩一句)請同學們看16頁《楔形文字》。楔形文字起源于象形文字,為了書寫簡便,人們逐漸對一個事物不全畫出來。而是只畫出其中最能表現出其特征的部分,于是原來的圖畫逐步轉變為直線圖形。19世紀中葉,英國人羅林生在波斯發現了刻有古波斯文、埃蘭文、巴比倫文三種楔形文字的貝希斯敦銘文。他借鑒前人成果,對照比較三種文字,終于釋讀了楔形文字。當時,這種文字在西亞地區廣泛傳播。西亞各民族對它略加修改后,作為自己的文字長期使用。

  由于楔形文字往往一符多義,難以掌握,逐步被字母文字所取代。

  3.字母文字:

  腓尼基人在象形文字和古西亞文字的影響下,創造了22個拼音字母。說起腓尼基字母的發明,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相傳,有一個叫卡德穆斯的腓尼基木匠,是個遠近皆知的聰明人。有一次,他在別人家里干活,需要一件工具,恰好忘記帶來了,他隨手拿起一塊木片,用刀在上面刻了點什么,然后讓一個奴隸送給在家中的妻子。卡德穆斯的妻子看了木片,什么都沒說,遞給奴隸一件工具。奴隸驚呆了,認為他的主人是在用一種神秘的方式,通過木片上的符號表示他需要的東西。據說卡德穆斯在木片上劃的就是腓尼基第一次出現的.字母文字。許多人知道這件事以后,來向卡德穆斯請教。卡德穆斯就將他發明的字母文字教給了其他人,這樣腓尼基字母就逐漸傳播開來。請同學們看課本16頁《字母文字演進表》和17頁《西方字母淵源》,希臘人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礎上創造了希臘字母,羅馬人又在希臘字母的基礎上創造了希臘字母,羅馬人又在希臘字母的基礎了創造了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是現在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

  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古代亞非的人民又制定了天文、歷法。

  二、天文和歷法:

  1.太陽歷:

  埃及的太陽歷早在6000多年前就問世了。馬克思曾經說過:“計算尼羅河水的漲落期的需要,產生了埃及的天文學”,充分肯定了天文、歷法與生產的關系。埃及人為了不違農時,發展農業生產,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漸掌握了尼羅河泛濫的規律。他們發現兩次泛濫之間大約為365天。同時,還發現,每年6月17或18日早晨,尼羅河開始變綠,這是尼羅河泛濫的預兆。當尼羅河水的潮頭來到(孟斐斯)今天的開羅附近時,天狼星和太陽同時從地平線升起,埃及人把它作為一年的開始,兩次泛濫期間為一年。以此為依據,把一年分為泛濫期、播種期、收獲期,生動地反映了天文歷法與農業生產之間的密切關系。埃及人又把一年定為365天,分為12個月,每月30天,年終加5天節日,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太陽歷。雖然每隔4年就誤差一天,但它使用起來簡單方便,后來傳入歐洲,經過羅馬凱撒和教皇格利哥里不斷改進,成為今天通用的公歷。

  兩河流域的人們,通過對月亮圓缺變化規律的觀察,制定了太陰歷。

  2.太陰歷與星期制度

  它將一年分為12個月,每月以剛剛露出月牙來的這一天為開端,以月亮最圓的一天為月中,以月亮又變成月牙的那天為一月的終結。那么太陰歷對每月天數又是怎么規定的呢?請同學們打開課本17頁,讀……

  當時,兩河流域的人們已經能夠區分五大行星和恒星,對五大行星的運行軌道觀察得相當準確,他們將星宿和諸神聯系起來,星就是神,因此星的符號也就用來表示神的概念。每天有一個星神值勤。七天一輪回,所以把七天作為一周,請同學們看17頁表格,它分別用日、月、火、水、木、金、土七個星球的名稱來命名。所謂星期,就是星的日期。后來,隨著科學的進步,去掉了加在星期上的迷信色彩。星期制度一直沿用至今,這就是現在通行的七天一星期制度的來歷。

  最后,我們來看一下印度的天文歷法,我找一位同學讀一下17—18頁……,其他同學思考一下,它與埃及的太陽歷有何異同?

  三、雄偉的古代建筑

  在古代埃及,除了舉世聞名的金字塔外,還修造了大量的神廟,其中最壯觀的要算卡爾納克神廟了。

  1.卡爾納克神廟

  卡爾納克神廟,就是阿蒙神廟,因為它位于埃及的卡爾納克村而得名。阿蒙是底比斯的庇護神,后來被尊為太陽神,成為國家的最高神。埃及國王認為自己是太陽神的兒子,每次對外戰爭的勝利,都認為是阿蒙神保祜的結果。戰爭結束后,就把大量的戰利品獻給阿蒙神廟。經過幾百年埃及國王的不斷添造,阿蒙神廟終于形成了一組龐大的寺廟建筑群,那么,何以能體現出它的雄偉壯觀呢?請同學讀課本18頁彩框內第一段和《卡爾納克神廟貴遺址》。

  2.空中花園

  請同學們看課本18頁《巴比倫空中花園》這幅想象畫,空中花園是新巴比倫時期建造的,當時新巴比倫的國王為討好王后,下令在首都巴比倫建造空中花園,它實際上是一座假山花園。它采用立體造園的方法,將花園置于高高的平臺之上,遠遠看去,花園就像在天空中一樣。請同學看18頁彩框內的部分。空中花園建成以后,成為巴比倫城建設的最主要部份,與金字塔一樣,成為古代世界的八大奇跡之一。

  后來,波斯占領新巴比倫后,空中花園隨之被毀。

  四、阿拉伯數字和古埃及木乃伊

  1.阿拉伯數字:

  提問:阿拉伯數字是指哪些數字符號?(……)除此之外,印度人還發明了定位計算的十進位法。由于定位計算,同一個數字處于不同的位置,就表示不同的數值,如果某一位沒有數字,就在該位上寫“0”。“0”的應用,使十進位法臻于完善,意義重大。那么,這些數學符號由印度人發明的,卻為什么稱為阿拉伯數字呢?(因為這些數字符號是由阿拉伯人傳人歐洲的)由于采用十進位法,加上阿拉伯數字筆畫簡單,書寫方便,一目了然,因而很快在世界上流傳起來,成為世界各國通用的數字。

  2.六十進位法:

  而兩河流域的人們不僅采用十進位法,還采用六十進位法。巴比倫人認為整個天穹每24小時一次回轉,每小時60分鐘,我們不能不驚嘆他們的聰明才智。這種晝夜和時間的劃分,以及六十進位法,一直沿用到今天,他們還將圓周劃分360°。

  恩格斯曾經說過,和其它一切科學一樣,數學是從人的需要中產生的:是從丈量土地和測量容積,從計算時間和制造器皿產生的。隨著生產的需要,古埃及摸索出計算長方形、三角形、甚至圓形面積的方法,推算出圓周率為3.16。

  3.古埃及的木乃伊。

  木乃伊,是希臘語的譯音,意為被保存下來的尸體。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后還要在冥世,即陰間生活,請同學們看課本19頁《冥世之神稱心臟重量》圖,這幅畫是從一座墓葬中出土的。畫的右側坐的是冥世之神奧西里斯。狗(或豺狼)頭人身的阿努比斯正在給一個婦女的心過秤,天秤另一端放著象征“真理”的羽毛或神像,天平上端坐著一個狒狒模樣的神正在記錄結果。古埃及人認為,人們在世時干環事,他的心就變小,減輕,死后就受到審判和懲罰,但只要保住肉體,靈魂就會依附于肉體萬世長存。木乃伊就是經過防腐處理的干尸。制作木乃伊的最好辦法是“先用鉤子把死者腦漿從鼻孔中取出,再把一些藥水灌進去清洗其它部分,接著在尸體腹部割一個口,把內臟全部取出,用和有香料的酒沖洗腹腔,然后用桂皮、乳香等香料把它填滿,最后按原樣縫好。把尸體在小蘇打、鹽水或其它防腐液中,溶去油脂泡掉表皮,經70天后,把尸體取出沖洗、晾干,用麻木裹緊,外涂樹膠,以免尸體接觸空氣,這樣制作成的木乃伊可以保存幾千年。

  五、史詩和神話:

  1.《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

  《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著名長詩,起源于人民群眾的口頭創作。《摩訶婆羅多》梵語的意思是“偉大的婆羅多族”。全詩20萬行,講的是婆羅多族國王的兩支后裔的一場大戰。古代婆羅多族國王是一個瞎子,國事全由弟弟來處理。國王有100個兒子,組成俱盧族。國王弟弟有五個兒子組成班度族。國王的弟弟死后,他的兒子全由國王撫養。五個兄弟個個武藝高強,遭到俱盧族兄弟的嫉妒,一次又一次受到他們的迫害。他們找了些盟國進行決戰,結果,俱盧族大敗。老國王的99個兒子被殺死,太子逃脫后最后也被殺,由于相互殘殺,血流成河,尸橫遍野。班度兄弟決定和俱盧族講和,化戰爭為和平,化仇恨為友誼。這部長詩反映了古代戰爭的場面和社會生活面貌,是一部印度社會的百科全書,被馬克思喻為印度的“伊利亞特”。《羅摩衍那》梵語中的意思是羅摩的漫游。他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呢?請看課本20頁……

  在古代西亞,也曾經流傳著一個關于洪水的故事,即諾亞方舟的故事。

  2.諾亞方舟的故事

  請同學們打開課本20頁。(找學生讀)這就是《圣經》中著名的諾亞方舟的故事,后來人們就用鴿子和橄欖枝來象征和平。現在聯合國徽記上也畫著兩根金色的橄欖枝。

  [鞏固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通過了解產生的過程,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科學知識產生于生產斗爭的需要和實踐,古代亞非在文字、天文、歷法、建筑、數學、醫學和史詩等方面的杰出成就,是奴隸和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結果和智慧的結晶,它標志著古代亞非地區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

  (六)板書:

  第四課

  國家或地區

  類別

  埃及

  西亞

  印度

  文字

  象形文字

  楔形文字

  天文和歷法

  太陽歷

  太陰歷和星期制度

  每年12月,每月30天

  建筑

  金字塔,卡爾納克神廟

  空中花園

  佛塔

  數學

  圓周率

  十進位和六十進位

  阿拉伯數字

  醫學

  木乃伊

  史詩和神話

  諾亞方舟神話

  《摩》《婆羅》史詩

  (七)作業:

  1.古代北非和西亞產生了哪些古老的文字?

  2.古代亞非有哪些重要的文化成就?

  古代歷史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了解趙州橋、唐都長安、雕版印刷術、李白、杜甫、白居易

  2、感知唐代的文學藝術成就,提高對唐詩、書法等的欣賞能力。

  3、學習前人為科學而獻身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感知唐代的文學藝術成就

  教學難點: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歌特色

  教學過程

  一、導入教課:

  “李白斗酒詩白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白稱臣是酒中仙”。這首詩是誰的作品?與這位詩人同時代的還有哪幾位?李白的詩有何特色?人們為何稱他為“詩仙”呢?

  二、讀一讀,看一看,議一議。

  (一)趙州橋

  1、學生思考:趙州橋是誰主持修建的?是何時修建的?

  2、趙州橋的建筑有怎樣的特點?

  3、趙州橋在世界橋梁史上有什么地位?

  (二)唐都長安:唐都長安平面圖及大明宮含元殿復原圖。

  教師設問:唐都長安建筑布局及特色是什么?

  學生根據課本內容回答,教師作簡要說明。

  (三)雕版印刷術的發明

  教師引導:印刷術發明以前,人們用手抄書,這既費時耗力,又易出錯,到隋唐時人們發明了雕版印刷術,什么是雕版印刷術呢?

  我們的.祖先從蓋章中得到啟示,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雕版印刷術的工作流程:把要印的文字反刻在一塊木板上,讓文字凸出,然后在字面上涂上墨,覆上紙,輕輕一刷,字跡就印在紙上成了正字了。

  在隋唐時期,一些流通較大的書籍,如佛經、日歷、詩集,已經雕刻出版。

  (四)光耀千古的詩壇

  唐朝是我國詩歌的黃金時代,流傳下來的有兩千多位詩人的近五萬首詩歌。其中大家最熟悉的有哪些詩人?

  情景體驗:(人物像)李白、杜甫、白居易

  在學生看書基礎上教師啟發提問:古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湊”這一諺語本身說明了什么?(唐詩歌繁榮)

  學生討論:李白、杜甫、白居易三個偉大詩人有哪些傳世各作?各有什么特色?

  三、課堂鞏固

  回顧知識要點,快速記憶,多媒體展示檢測題目。

  課后習題

  思考:

  李白和杜甫的詩歌風格迥異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古代歷史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理解農耕文明擴張的原因,了解各文明古國發展的不同特點,并分析、認識這些特點形成的不同時空條件;認識古代各大帝國的區域性影響和不同文明之間的早期聯系,認識古代文明交往的總趨勢和表現。

  重點和難點:

  認識古代各大帝國的區域性影響和不同文明的早期聯系是本節課的重點,同時也是本節課的難點。

  教學環節

  主要教學活動

  設置意圖

  圖片導入新課

  觀察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圖,概括文明區域范圍呈現的趨勢

  第2課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

  一、古代文明的拓展

  文明拓展的原因

  通過識讀地圖,理解古代文明擴張是由農耕文明的優勢決定

  文明拓展的方式

  比較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地圖,知道文明拓展的不同方式

  文明拓展的影響

  觀察拓展后的各文明地圖,認識古代文明各自的.拓展,使不同文明區相互連接起來

  通過識圖,理解農業文明隨著時間的推移范圍擴大

  講授新課

  理解農耕文明拓展的動力

  了解各文明古國發展的不同特點

  認識古代各大帝國的區域性影響

  呈現古代文明拓展的空間,引出古代的帝國

  探究不同文明之間的早期聯系

  總結提升

  二、古代世界的帝國

  對外擴張

  利用圖片,明確不同帝國的興衰發展、統治區域的變化等情況

  對內統治

  通過閱讀和解讀材料,歸納概括各帝國的統治政策和統治思想,得出帝國對前代文明的繼承與發展,促進帝國的穩定與發展。

  歷史與反思

  利用表格總結帝國的統治措施,戰爭雖然促進了文明的交流,但文明的交流大多是在和平情況下進行。

  三、文明的交流

  文明的縱向傳播

  比較字母文字和楔形、象形文字,得出文明的傳播有利于人類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發展

  文明的橫向傳播

  通過早期中西交流的圖片和材料,得出文明的傳播有利于世界歷史發展從分散走向整體

  課程小結

  農耕文明拓展的潛能是前提,帝國是擴張的表現,文明的交流是農耕文明和帝國擴張的邏輯結果

  了解古代帝國的時間和空間

  認識古代各大帝國的區域性影響

  歸納總結帝國的措施;理解文明之間的聯系與繼承發展

  了解文明的傳播方式

  提升認識

  古代歷史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愛琴文明、斯巴達和雅典、全盛時期的雅典、希臘奴隸制經濟的繁榮、希臘城邦的衰落、亞歷山大帝國。

  通過比較斯巴達和雅典的異同,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通過分析亞歷山大東侵的后果,培養學生用唯物主義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并正確評價伯利克里、亞歷山大。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領略古希臘愛琴文明的深厚底蘊,民主制度之完善美和馬拉松戰役之精神美。

  教學建議

  “古代希臘城邦的興衰”是本課的重點。斯巴達和雅典是古希臘城邦國家中最強大的,但斯巴達和雅典屬于不同類型的城邦:兩者雖都是奴隸主統治的城邦,但斯巴達是貴族寡頭專政的軍事大國,被統治者沒有任何自由和權利;而雅典隨著社會的發展,平民上層(富商、船主和手工業作坊主)參政機會不斷擴大。公元前6世紀末,雅典成為著名的奴隸制共和國。

  關于亞歷山大,教師要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一分為二,對他作出評價。建議教師結合課文最后的思考題“想一想,你如何評價亞歷山大的東征?”啟發學生討論,以活躍課堂氣氛。學生發言后,教師針對回答情況作一小結。

  “全盛時期的雅典”是本課的重點,其中對伯利克里的評價是本課的難點。

  由于雅典在希波戰爭中起了主要作用,所以也就從戰爭勝利中獲得了巨大的利益。它依靠大量流入的奴隸充分發展了經濟。

  在公元前5世紀中期伯利克里執政時期,雅典成為希臘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他十分重視發展工商業和移民,同時實行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擴大了平民的權利,當時雅典的奴隸主民主政治達到了古代世界的高峰。他還大力提倡文學、藝術,文學家和藝術家受到優厚待遇。在此時期,文化昌盛,出現大量不朽的文藝作品。

  教師可在講完“古代希臘城邦的興衰”一目后,可畫一張表,逐條引導學生對這兩個城邦國家進行對比。

  條目如下:

  1、地理位置

  斯巴達位于希臘半島南部的伯羅奔尼撒半島上。

  雅典位于希臘東南沿海,海上交通便利

  2、社會結構

  斯巴達:統治者,斯巴達人

  雅典:公民,分為貴族和平民兩部分。

  3、政治制度

  斯巴達:雖然全體的斯巴達人是奴隸主,但是真正掌握大權的只是其中少數奴隸主貴族,并帶有深厚的軍事鎮壓的色彩。

  雅典:政權大權也掌握在奴隸主手里,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平民上層人物參政機會不斷擴大。

  4、經濟制度

  斯巴達:被征服居民都淪為國家奴隸,被分配給斯巴達人,并為他們種地。(在表格填寫完畢,教師可補充說明:斯巴達將全國的土地分成小份地,期巴達人每家各得一份,但不準買賣、轉讓。同時由“......種地”引申出斯巴達人經濟活動是農業。)

  雅典: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的優勢,航海業、工商業、手工業頗為發達。

  這樣,使學生對它們間的不同有一個清晰的整體認識。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和難點:

  重點:斯巴達和雅典,希臘奴隸經濟的繁榮,雅典的全盛時期。

  難點:對伯利克里和亞歷山大的正確評價。

  教法設計:教授法、啟發誘導法、自學輔導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投影)

  古代亞非文明發源于什么地區?

  (二)引入新課

  繼亞非古代文明的興起,歐洲也出現了古代文明。希臘文明是歐洲早期文明,它是以

  海洋為中心的,那么古代希臘的情況如何呢?

  講授新課

  播放《古文明發祥之一》視頻

  (提問誘導)古代希臘的地理范圍是怎樣的?它以什么海洋為中心?

  明確希臘的地理范圍,愛琴海島希臘半島的位置,并培養讀圖能力。

  一、愛琴文明(板書)

  提出問題

  愛琴文明的起止時期、發祥地及后來的中心分別是什么?

  讓學生帶著問題看書。

  二、古代希臘城邦的興衰(板書)

  1.兩個城邦(板書)

  (啟發誘導)斯巴達和雅典都是什么階級專政的城邦?

  2.它們在政治、經濟上有何不同?

  (過渡)公元前6世紀,古代波斯挑起希波戰爭,其結果是波斯軍隊被趕出了希臘,這也使希臘空前繁榮起來,雅典進入了空前繁盛時期。

  3.城邦的興衰(板書)

  (投影)下列問題

  (1)希臘經濟的繁榮主要指的是什么?

  (2)奴隸的來源是什么?

  (3)斯巴達的`奴隸制經濟繁榮體現在什么上?

  (4)雅典奴隸制經濟的繁榮體現在哪些方面?

  (5)雅典處于全盛時期是在誰當政期間?(板書)

  (6)我們怎樣看待伯利克里這個人物?(板書)

  培養學生辯證地分析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7)希臘是如何衰落的?

  (過渡)希臘衰落時,它北部的馬其頓國強大起來。后來成為一個地跨三洲的大帝國。

  三、亞歷山大帝國(板書)

  1.馬其頓國什么時候控制了希臘?

  CAI演示《亞歷山大東侵路線圖》,回答問題。

  (提高學習興趣,對亞歷山大帝國及東侵有整體的正確認識。)

  2.亞歷山大帝國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它的版圖包括幾大洲?首都在哪?亞歷山大東侵結果如何?

  3.亞歷山大帝國的命運如何?

  4.亞歷山大東侵的影響如何?

  在教師啟發下回答,培養學生辯證地看待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能力。

  5.亞歷山大是怎樣一個國王?怎樣看待亞歷山大東侵?

  小結

  這節課我們認識了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臘,知道了當時兩個最重要的城邦是斯巴達和雅典,雅典處于全盛時期以及希臘衰落后,亞歷山大帝國的強盛。

  板書設計

  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臘

  二、古代希臘城邦的興衰

  1.兩個城邦

  2.城邦的興衰

  (1)希臘奴隸制繁榮

  (2)雅典的全盛時期(伯利克里當政時)

  (3)希臘城邦的衰落

  三、地跨三洲的大帝國

  1.馬其頓控制希臘

  2.亞歷山大帝國和亞歷山大

  (1)亞歷山大帝國的版圖

  (2)亞歷山大東侵的影響

  古代歷史教案 篇9

  一、知識目標

  1.掌握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權。

  2.掌握清朝的建立及對全國的統治。

  3.掌握清朝強化君主集權的措施。

  4.掌握清朝制造文字獄及其危害。

  二、能力目標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滿洲的興起及清朝建立對全國統治的歷史,分析清朝強化君主集權的影響,清朝制造文字獄的影響等問題,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文字獄的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當與否直接影響社會發展的道理。

  教學重點

  清朝的建立和清朝君主集權的強化

  教學難點

  君主集權強化的利弊

  教學方法

  1.講述法。對于滿洲的興起和清朝君主集權的.強化,可采用講述法。

  2.例示法。有關文字獄的內容,通過例子使學生明白清朝文字獄的特點。

  3.歸納法。清朝文字獄的特點,學生可通過例子來歸納得出。

  4.討論法。可以引導學生對清朝君主集權的強化的利弊進行討論。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5.比較法。可以對北京故宮和沈陽故宮作比較,在比較中認識清朝君主集權的強化。

  教具準備

  投影儀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語例示一:

  同學們請看課本上導入框中的內容。“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是明末的民謠。由于明朝后期統治的腐朽,闖王李自成率農民軍,于1644年攻占北京,推翻明朝。興起于東北的清朝趁機派兵南下,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投降清朝。闖王率兵同吳三桂在山海關鏖戰,清軍突然殺出,農民軍敗退,被迫撤出北京,轉戰各地,最后失敗。清朝入主中原。清朝建立后,君主集權得到強化,那么,清朝的君主集權是怎樣強化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個內容。

  導入語例示二:

  同學們,北宋時,女真族建立了金,那么你知道女真族這個少數民族后來發展的情況嗎?后金又是怎么回事?女真族與滿族以及我國歷史上的清朝有什么關系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方面的內容。

  導入語例示三:

  請同學們先來看一組投影。

  [投影顯示]

  努爾哈赤即位

  同學們,屏幕上顯示的是后金的建立者努爾哈赤即位時的情景。那么,努爾哈赤是一個怎樣的人物?他建立的后金又是怎么回事?后金和歷史上的金政權之間是什么關系?通過今天這一節的學習,我們來了解這一方面的情況。

  [板書]第17課 君主集權的強化

  一、滿洲的興起和清朝的建立

  1.滿洲的興起

  2.清朝的建立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先把課本上相關的內容看一下,從中找出有效信息。

  古代歷史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了解趙州橋、唐都長安、雕版印刷術、李白、杜甫、白居易

  2、感知唐代的文學藝術成就,提高對唐詩、書法等的欣賞能力。

  3、學習前人為科學而獻身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感知唐代的文學藝術成就

  教學難點 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歌特色

  教學過程

  一、導入教課:

  “李白斗酒詩白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白稱臣是酒中仙”。這首詩是誰的作品?與這位詩人同時代的還有哪幾位?李白的詩有何特色?人們為何稱他為“詩仙”呢?

  二、讀一讀,看一看,議一議。

  (一)趙州橋

  1、學生思考:趙州橋是誰主持修建的`?是何時修建的?

  2、趙州橋的建筑有怎樣的特點?

  3、趙州橋在世界橋梁史上有什么地位?

  (二)唐都長安:唐都長安平面圖及大明宮含元殿復原圖。

  教師設問:唐都長安建筑布局及特色是什么?

  學生根據課本內容回答,教師作簡要說明。

  (三)雕版印刷術的發明

  教師引導:印刷術發明以前,人們用手抄書,這既費時耗力,又易出錯,到隋唐時人們發明了雕版印刷術,什么是雕版印刷術呢?

  我們的祖先從蓋章中得到啟示,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雕版印刷術的工作流程:把要印的文字反刻在一塊木板上,讓文字凸出,然后在字面上涂上墨,覆上紙,輕輕一刷,字跡就印在紙上成了正字了。

  在隋唐時期,一些流通較大的書籍,如佛經、日歷、詩集,已經雕刻出版。

  (四)光耀千古的詩壇

  唐朝是我國詩歌的黃金時代,流傳下來的有兩千多位詩人的近五萬首詩歌。其中大家最熟悉的有哪些詩人?

  情景體驗:(人物像)李白、杜甫、白居易

  在學生看書基礎上教師啟發提問:古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湊”這一諺語本身說明了什么?(唐詩歌繁榮)

  學生討論:李白、杜甫、白居易三個偉大詩人有哪些傳世各作?各有什么特色?

  三、課堂鞏固

  回顧知識要點,快速記憶,多媒體展示檢測題目。

  課后習題

  思考:

  李白和杜甫的詩歌風格迥異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古代歷史教案 篇11

  【學習目標】

  1.通過閱讀教材,能準確說出古印度的地理位置、文明發源地、奴隸制小國興起時間、統一的奴隸制國家建立時間及名稱和文明遺存。

  2.通過小組討論,在教師提示下,歸納總結大河文明的產生與其地理環境的關系,正確分析古印度成為文明古國的原因。

  【教學重點】

  種姓制度、佛教

  【教學難點】

  正確認識種姓制度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同學們,你知道《西游記》的故事嗎?唐僧師徒四人到西天取經,“西天”是現在的哪里?

  “西天”就是現在的印度。今天的.印度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各方面的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古代的印度是什么樣子呢?今天我們學習古代印度。

  (二)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知識點一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地理位置: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亞次大陸。

  2.河流:印度河、恒河。

  3.出現國家時間:公元前1500年左右。

  4.鼎盛時期:孔雀王朝統治時期,除半島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實現了統一。首都是華氏城。

  知識點二 森嚴的種姓制度

  5.建立: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后,逐漸建立了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

  6.四個等級:最高等級是婆羅門,掌管祭祀;第二等級是剎帝利,掌管軍事和行政權力;第三等級是吠舍,從事農業、畜牧業和商業;第四等級是首陀羅,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構成,從事農業、畜牧業、捕魚業和手工業,要為前三個等級服務。在這四個等級之外,還有最卑賤的“不可接觸者”——賤民。

  知識點三 喬達摩悉達多創立佛教

  7.時間:公元前6世紀;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

  8.教義:提出“眾生平等”,宣揚“忍耐順從”。

  9.傳播:公元前3世紀后,開始向外傳播。公元前1世紀,經中亞傳到中國新疆,再傳入內地,后又傳到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國。往南經錫蘭傳到東南亞的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閱讀教材P10,說說古代印度早期文明有哪些。

  古代印度早期文明有哈拉巴和摩亨佐達羅。

  2.古代印度在鼎盛時期有哪些表現?

  孔雀王朝統治時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時期。

  ①除半島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實現了統一;

  ②農業和工商業都比較繁榮,出現了許多工商業中心城市;

  ③首都華氏城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3.古代印度人民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化。你知道有哪些嗎?

  “阿拉伯數字”、佛像藝術等。古代印度的佛像藝術對中國影響巨大,如云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等都深受印度佛像藝術的影響。

  探究二 森嚴的種姓制度

  閱讀下列材料,探究相關問題。

  在古代印度的城市里,經常會聽到一陣陣敲擊瓦罐的聲音,路上行人就會像要避開瘟疫一樣紛紛躲在路旁。這是為什么?

  同樣是人,他們卻要遠離城市居住;同樣是人,他們卻被看成是不可接觸的“賤民”。就連死了,也要埋到人跡不到的地方。這是一種什么制度,為什么會延續到今天?

  婆羅門編造說:從造物神的嘴演化出婆羅門,從手生出剎帝利,從腿生出吠舍,從腳生出首陀羅。

  (1)材料反映了印度社會制度有什么特點?

  實行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種姓制度)。

  (2)說說種姓制度的特點。

  種姓制度各等級之間貴賤分明,世代相襲。低等級的人不得從事高等級的職業,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

  (3)種姓制度有什么影響?

  種姓制度嚴重阻礙了古代印度社會的發展。

  探究三 喬達摩悉達多創立佛教

  閱讀教材P13,回答下列問題。

  (1)佛教創立的時間、創始人。

  公元前6世紀;喬達摩悉達多。

  (2)佛教為什么能夠很快發展壯大,成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早期佛教反對第一等級婆羅門的特權,提出“眾生平等”,不拒絕低種姓的人入教,同時,由于佛教宣揚“忍耐順從”,得到國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因此信仰的民眾日益增多,一度成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3)簡要說說佛教的傳播情況。

  公元前3世紀后,開始向外傳播。公元前1世紀,經中亞傳到中國新疆,再傳入內地,后又傳到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國。往南經錫蘭傳到東南亞的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

  古代歷史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文明歷程;印度種姓制度;佛教的興起和傳播。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閱讀有關印度的種姓制度和佛教教義的相關材料,培養學生辨證看問題和全面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學生認識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印度的種姓制度和佛教的興起。

  教學難點:

  如何看待佛教的教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印度這一名稱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歷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東的廣大地區稱為印度,后來西方人沿用了這一名稱。在我國的《史記》中把印度稱為“身毒”,《漢書》中把它稱為“天竺”,《大唐西域記》中才把它成為印度。現在印度共和國的印地語的國名為“婆羅多”,起源于古代婆羅多族。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3課:古代印度。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師提問:古代印度河上游兩岸土地肥沃。造成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們前面講過的哪個國家相似?

  提示:非常準確,就是埃及。

  2.教師講述: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來自中亞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們自稱雅利安人,陸續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來,從事農業生產。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許多小國。到公元前三世紀,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國經濟發展較快,力量強大,國王阿育王統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但是,這種統一是不鞏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狀態。同學們還記得中國歷史元朝史中,元朝統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嗎?

  元朝為了鞏固它的統治,把全國各族分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過程中也產生了不同的等級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

  目標導學二:森嚴的種姓制度

  1.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歸納古代印度有幾個等級,他們的名稱是什么,各等級有哪些社會階層,各等級的職責或義務如何?

  提示:印度的等級制度,也叫種姓制度。種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稱“瓦爾那”,意為“膚色,品質”;第一等級婆羅門,即僧侶。第二等級剎帝利,包括國王武士和官吏,掌握軍政大權。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統治者,后者是國家的世俗統治者。第三等級是吠舍包括農牧民、手工業者,要向國家納稅,供養前兩個等級。第四等級是首陀羅,以奴隸為主。隨著主產和分工的發展,在種姓之外又出現了大批的不可接觸者,即最受歧視和壓迫的賤民,各個等級間職業世襲,互不通婚,界限森嚴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師提問:引導學生分析婆羅門祭司將種姓制度賦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種姓制度的實質又是什么?

  提示:為了維護反動的等級制度,婆婆羅門祭司把等級制蒙上了一層神圣的色彩。統治者利用婆羅門教的說法,目的是為了保護奴隸主貴族的特權,特別是婆羅門的特殊地位。

  3.問題思考:它對后來印度的發展會產生哪些不利影響?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鼓勵學生聯系印度現在的發展,談出自己的觀點。

  提示:等級制度滲透到印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阻礙了印度社會的發展、在奴隸制的發展中,等級制度越來越引起人民的不滿、婆羅門教日益遭到反對,社會矛盾愈演愈烈在這種形勢下產生了佛教。

  目標導學三:喬達摩悉達多創立佛教

  1.教師提問:同學們都看過《西游記》齊天大圣孫悟空輔佐他的師父唐僧到西天取經,實際上就是到印度研究佛經。那么,佛教的創始人是誰?概括一下佛教的教義。

  提示:佛教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

  佛教教義上要是“眾生平等”、“自已修行以求來世”,所有這些在當時充滿不平等的奴隸制國家里對于廣人的群眾是有誘惑力的。但是,佛教宣楊的平等是靈魂上的而不是現實中的,佛教并不反對奴隸制,并且把剎帝利擺在第一位。

  2.拓展延伸:國王為什么要扶植佛教?到底該如何評價佛教呢?想想為什么佛教能廣泛傳播?

  提示:佛教主張人民應忍耐、順從、放棄斗爭,所以歷代統治階級便利用佛教宣揚的“眾生平等”的假平等,掩蓋階級社會中真正的不平等,從而達到維護剝削制度的目的。后來,阿育王也信了佛教,并把它定為國教。大建佛塔、寺院、也正是在阿育王統治時佛教開始向外傳播。

  三、課堂總結

  古代印度是亞洲南部統一的奴隸制國家,公元前2500年左右開始出現奴隸制小國。后來在雅利安人進入古印度后,在公元前3世紀,印度半島除南端外一度統一。在印度奴隸制國家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種姓制度),體現了鮮明的階級性,成為印度奴隸社會的重要特點。隨著印度社會經濟的發展,婆羅門和其他等級的矛盾激化,在這種形勢下產生了佛教,逐漸發展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古代歷史教案 篇13

  基礎知識目標:

  漢武帝實現大一統的政治、思想、經濟和軍事措施。理解其內容、作用、影響。

  能力培養目標:

  培養歷史人物評價能力,初步掌握歷史人物的評價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進行維護國家統一觀念的教育。通過漢武帝時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及其相互關系的教學,進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教育。

  教學重點:

  尊儒術興太學、開發邊疆。

  教學難點:

  “大一統”的含義、“推恩令的內容和作用

  一、導入新課:

  放電視劇《大漢天子》的主題曲,創設歷史情景,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并引發思考,問:

  1、講的是漢朝哪個皇帝的故事?

  2、你知道關于漢武帝的哪些故事?

  歷的漢武帝究竟是怎樣一個人?今天穿越時空,置身西漢,走近大漢天子——漢武帝。

  二、教授新課:

  歌中唱到“守業更比創業難”,西漢自高祖劉邦建立以來,歷經惠、文、景帝幾代人努力,到武帝時,他不但守住這份業,而且還發揚光大,今天把中國人稱為“漢人”,把我們的語言叫“漢語”,就是因為漢朝的強盛對后世影響深遠。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漢武帝是如何守住這份業的?

  (展示)漢武帝在文治方面做的`如何?

  用5分鐘的時間,學生閱讀課文,自主學習。分為3組,分別找政治、思想、經濟面臨的問題?有什么措施?起什么作用?各組學生相互提問、解答。

  政治:王國問題→頒布“推恩令”→內容→作用:政治上一統于皇帝,加強中央集權。

  (問)與景帝的“削藩”有何不同?(景帝用武力“硬”的,武帝用“軟”的,手段更高明、更巧妙)。

  (過渡)但是,削弱王國實力的做法,在當時招來了諸子百家的責難,他們由于立場不同,議論紛紛,甚至朝廷,謾皇帝,面對這種局面,漢武帝怎么處理?

  思想: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廢除諸子百家的學說,惟獨推崇儒家學說。)興辦太學,推行儒家教育。看圖觀察太學的`基本情況。從此,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

  經濟:措施:(統一鑄幣、鹽鐵官營)→原因→作用:經濟上一統于皇帝。

  (展示)感受探究,討論“五銖錢”為什么是天圓地方的形狀?

  這樣子就從政治、思想、經濟等各方面將權力一統于大漢天子手中,這就是大一統。董仲舒宣稱天是萬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兒子,是人間的主宰。“天子”一詞由此而來。

  (過渡)看了武帝在文治方面的作為后,感到他確實是有勇有謀的政治家,那么,武功方面又如何呢?

  文治上的大一統為武功提供了堅實的政治、經濟基礎,國力強盛后打敗了匈奴,開始了開疆拓土的征戰,請認真觀察比較一下:秦、漢的疆域對比;漢朝管轄范圍大大擴張,奠定了祖國地大物博的基礎。

  回顧總結:復習本課線索、內容。

  古代歷史教案 篇14

  [課標內容]

  知道武則天和開元盛世的基本史 實。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貞觀遺風”;唐玄宗前期的統治措施;開元盛世;曲轅犁和筒車;唐都長安。

  ①通過對武則天的評價,培養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②通 過對開元盛世局面的形成及其表現的分析,引導學生理清教材的內在聯系,初步掌握綜合分析問題的思維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①了解武則天由后妃到皇帝的歷史 過程及其政績,認識武則天的歷史地位及其局限性,運用兩分法評價武則天。

  ②通過對唐太過、武則天及唐玄宗前期的綜合分析,說明開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基礎及其主客觀條件,引導學生用歷史的眼光分析歷史現象,認識歷史發展的.內在聯系。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當權期間,社會經濟繼續發展,為唐朝走向全盛奠定了基礎。武則天是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具有承前啟后作用的重要人物。

  ②唐玄宗在貞觀之治和武則天業績的基礎上,勵精圖治,其統治前期出現了開元盛世的局面,唐朝進入全盛時期。

  ③唐都長安是當時著名的國際性大都市,是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引導學生認識大唐盛世的歷史地位,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重點和難點]

  一 、重點

  開元盛世

  二、難點

  如何評價武則天

  [教學方法]

  問題導學探究法

  [導入新課]

  提問:什么是貞觀之治?貞觀之治的局面是怎樣出現的?

  教師指出:649 年,唐太宗死后,貞觀之治的局面如何發展?唐朝的國勢走向如何?接著,教師板書課題。

  一、女皇武則天

  1、武則天掌權和稱帝

  2、“貞觀遺風”

  二、開元盛世

  1、唐玄宗前期的政績

  2、開元盛世

  3、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

  4、唐都長安

  [小結]

  通過小結,簡要介紹唐朝從建 國、強盛到衰亡的歷史過程,使學生對唐朝 的歷史有大致了解。

  [課后作業]

  完成課后習題。

  第3課 開元盛世

  1、( )是我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是廢唐中宗而自立皇帝,改國號為( )。

  2、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是在 唐玄宗( )期,史稱“ ”。

  3、描繪“開元盛世”的基本情況: 。

  4、唐朝改進的生產工具,主要有( )和( )。

  5、負有盛名的“唐三彩”產于( )。

  6、唐都 長安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當時著名的( ),人口達( )萬。

  7、寫出詩人杜甫稱頌“開元盛世”的詩:

  古代歷史教案 篇15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中國遠古時期,農業就占據了主導經濟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產工具的演進。了解中國古代賦稅和徭役,進而明白古代中國的農民承受的沉重負擔。了解古代中國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問題。了解古代中國水利事業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重大作用。

  (2)過程與方法:學生可以根據教材內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歷史史料和歷史圖片,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大膽想象、數理分析和創新性思維。并使學生學會用比較法、閱讀法、觀察法和歷史聯想法等方法進行歷史問題的分析和解決。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知道古代中國有高度發達的農業文明;我們的祖先在生產實踐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聞名的水利工程,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對偉大祖國的熱愛之情。

  重點:

  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特點。

  難點:

  影響農業經濟的因素分析。

  教學方法:

  導學練

  教學過程:

  一、早期農業的出現

  1、“神農”的傳說

  神農氏“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成為農業的始祖。

  黃河流域—種植粟、麥。

  長江流域—種植水稻。

  2、農耕格局

  思考1:我國古代為什么會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農耕格局?這給你帶來哪些啟示?

  氣候不同;啟示:地理條件與經濟的發展聯系密切,人與自然應和諧發展。

  思考2:影響農業經濟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條件、技術、水利、土地制度、政策、勞動者(素質)等。

  [過渡]閱讀課本,找一找:促進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生產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興修。

  二、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

  1、表現:

  (1)耕作方法:從刀耕火種到“以牛田”

  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廣、施肥和灌溉技術的發展,標志著鐵犁牛耕這種中國古代農業的傳統耕作方式形成。

  說明:

  ①古代農業耕作方式的發展主要表現:生產工具的改進和以施肥、灌溉為代表的生產技術的提高。

  ②“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變化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

  (2)工具材質:石器→青銅→鐵器

  工藝:打制→磨制→煉鑄造

  (3)動力:人力→畜力→自然力

  2、評價:積極:提高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發展,推動社會進步。

  局限:長期以來,沒有革命性的進步

  三、水利事業

  1、大禹治水

  2、水利工程和技術:都江堰(戰國)鄭國渠(戰國)、漕渠、白渠、龍首渠。翻車、筒車、高轉筒車、風力水車。

  [過渡]閱讀課本,找一找:古代不利于農業發展的因素有哪些?(賦稅沉重;徭役沉重;土地兼并。)

  四、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1、小農經濟出現的原因

  2、小農經濟的特點

  (1)以鐵犁牛耕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發達,形成了比較成熟的農業技術。

  (2)以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男耕女織;小農經濟成為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3)自給自足、很少有商品交換的自然經濟是封建經濟的基本形態。

  (4)小農是封建國家賦稅和徭役的主要承擔者。

  (5)封建國家為穩定小農,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6)天生脆弱。抵抗風險的能力差。

  3、小農經濟的影響

  農業文明的基礎;農民生活的保障;具有進步性也有局限性(技術進步緩慢,之下社會易)。

  學習延伸:

  請你談談開發這些“邊際土地”的利弊得失,它對當時和當今的社會經濟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我們今天應該吸取什么樣的經驗教訓?

  答案提示:

  開發邊際土地是由于人口增加太快,在農業科技發展水平低的情況下,為了養活這么多人口,只能采取墾荒的方式。墾荒導致了水土流失、環境惡化。我們今天一是要控制人口的增長,二是要提高農業發展的科技水平。

  課堂練習:

  見《高中歷史必修二課時詳解》及學案

  課后作業:

  試總結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古代歷史教案 篇16

  (一)教學目的

  1、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

  西晉短期統一;少數民族的內遷和西晉的滅亡。十六國和東晉的建立;前秦與東晉的淝水之戰。

  2、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

  ①中華民族是在歷史上逐漸形成的,中華民族的歷史是漢族和其他各少數民族共同創造的。西晉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時期,各族人民在進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和聯系。

  ②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人心的向背是決定戰爭勝利的重要因素。

  3、要求培養學生的能力:

  ①通過對“西晉為什么是一個短命的王朝”的分析,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史實的能力。

  ②通過對淝水之戰雙方情況的分析,培養學生綜合和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淝水之戰。

  教學難點:

  內遷的各族。

  (二)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

  ①我國三國鼎立時期有哪三個國家?各在什么時間建立?都城在哪兒?開國皇帝是誰?

  ②在魏、蜀、吳三國中哪國實力最強?為什么?

  2、導入新課學生回答后指出:由于曹魏推廣屯田制,重視水利建設,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因此日益強大,這就為三國歷史的最終結束棗西晉統一中國創造了條件。

  3、講授新課(板書)第23課西晉和東晉

  學生閱讀課前提示。

  一、西晉的短期統一(280—316年)(板書)

  1、統一過程:(板書)

  是分三步完成,可按圖示講解。(見板書設計)。

  曹丕建魏,得到多謀略善權變的大將司馬懿的支持,曹丕死后,司馬懿父子發動政變,控制了魏國軍政大權。263年,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趁諸葛亮死,蜀帝劉禪無能,朝政混亂之機派兵滅蜀。

  265年,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司馬懿的孫子)廢魏帝,自稱皇帝,建立晉朝,定都洛陽。史稱西晉。司馬炎就是晉武帝。

  晉武帝經過周密的準備,派兵滅吳,280年吳亡,三國鼎立的局面便告結束。

  向學生強調,結束三國鼎立局面的不是曹魏,而是司馬炎建立的西晉,西晉建立265年,統一是在280年。

  讓學生看《西晉的疆域》圖。

  那么西晉為什么能實現統一呢?可引導學生從主客觀兩方面考慮。

  主觀原因;司馬氏控制的魏國實力日益增強;吳、蜀兩國日益衰落。

  客觀原因:統一符合歷史發展總趨勢和人民愿望。

  西晉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但并沒有出現長期統一的富強的局面,由于統治階段內部的混戰和他們對各族人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迅速地激化。

  2、社會矛盾:(板書)

  ①八王之亂(板書)

  根本原因:西晉統治者昏庸腐朽。

  性質:西晉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進行的混戰。

  危害:混戰長達16年,給人民帶來災難;經濟遭到破壞,西晉衰落。

  ②內遷各族(板書)

  內遷各族,東漢、魏晉時期,邊疆少數民族不斷內遷,內遷的少數民族有: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歷史上稱他們為“五胡”。

  讓學生看142頁《西晉內遷各族的分布》圖,找出這些少數民族的地理位置,以加深印象,但不要記憶此圖。

  這些內遷的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員,他們同漢族雜居相處,互相學習,逐漸融合,對祖國北方的生產發展做出了貢獻。

  而西晉政權卻向內遷各族人民收取重稅,征兵派役,甚至掠賣為奴婢。

  八王之戰使西晉衰落,西晉統治者對各族人民的`剝削壓迫,又激化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這就直接導致了西晉的滅亡。

  3、西晉結束:316年被劉聰所滅。(板書)

  西晉末年,匈奴首領劉淵起兵稱帝,進攻西晉,匈奴兵占領洛陽,俘虜晉懷帝,316年,劉淵之子劉聰又率兵攻入長安,西晉滅亡。

  (強調)腐敗的西晉王朝是劉淵的兒子劉聰滅亡的,而不是劉淵,時間是316年。

  思考:西晉為什么是一個短命的王朝?

  引導學生從西晉滅亡原因和存在時間上分析:

  ①西晉統治集團腐朽,造成“八王之亂”,西晉統治衰落;對各族人民殘酷剝削壓迫,激化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各族人民紛紛掀起反晉斗爭,導致西晉滅亡。

  ②西晉從建立至滅亡(265年—316年)共51年,從統一至滅亡(280年—316年)共36年,所以西晉是一個短命王朝。

  西晉滅亡后中國的情況怎樣呢?

  二、十六國和東晉的建立(板書)

  1、十六國:(板書)

  從四世紀初到五世紀前期,北方各族統治者先后建立了許多國家,歷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個國家,連同西南的成漢,總稱為十六國。

  讓學生看143頁表,了解有哪些國家,各是由哪一族建立的,但不要求記憶。

  十六國的多數政權都是少數民族首領建立起來的;二十六國時期,各國彼此攻戰,北方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人民顛沛流離;但是,各民族通過長期交往和互相影響,也加速了民族融合。

  2、東晉建立:(板書)

  東晉最大的特點是軟弱。

  造成軟弱的原因,一是政權的基礎是建立在北方南下的貴族地主(王導為首)與江南大地主支持上,皇室受其左右,當時流傳的“王與馬共天下”這幾句話,就真實地反映了東晉初年的政治狀況。二是東晉政權時刻受到來自北方十六國的威脅,偏安江南。

  東晉統治者軟弱,而南遷的北方人民卻懷念家鄉,希望晉朝能恢復中原,祖逖就是當時恢復中原的杰出代表。

  3、祖逖北伐(板書)

  313年,祖逖渡江北上,經過幾年艱苦戰斗,收復黃河以南大部分地區。

  (教師指出)祖逖年輕時胸懷大志,勤奮練武,隨時準備報效國家,在北伐中又有“如不掃清中原,誓不再回江東”的堅強決心,這是他成為恢復中原的杰出人物的重要原因。

  教育學生學習祖逖“聞雞起舞”的精神,從小刻苦學習,隨時準備報效祖國。

  祖逖北伐最終沒有獲得成功,其原因是什么呢?

  主要是因為東晉建立后,統治者腐朽軟弱,偏安江南,阻撓和牽制祖逖北伐,所以祖逖憂憤而死。

  東晉實力弱,但在淝水之戰中卻一舉戰勝了兵力十倍于己的前秦。

  三、淝水之戰(板書)

  1、戰前形勢:(板書)

  (指《前秦東晉形勢》圖講)經過五六十年,東晉在江南統治逐漸鞏固。北方經過長期混戰,4世紀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統一了黃河流域,前秦皇帝苻堅,任用漢人王猛為丞相,勵精圖治,國家強盛。

  讓學生看144頁引文“關中良相唯王猛,天下蒼生望謝安”,認識王猛和謝安這一南一北兩位地主階級的賢相,都有豐富的歷史經驗。

  2、戰爭經過:(板書)

  383年,苻堅看到國勢日強的情況,就不顧上下反對,強征各族人民當兵,率領大軍進攻東晉。東晉宰相謝安主張堅決抵抗,派弟弟謝石、侄兒謝玄帶兵還擊,雙方在淝水展開決戰。

  讓學生看《淝水之戰形勢圖》,對比講述交戰雙方的情況:

  前秦(80)東晉(8萬)

  苻堅謝石·謝玄

  驕傲(投鞭于江、足斷其流)破秦軍前哨

  膽怯(草木皆兵)請秦軍稍退

  失誤(后撤)渡河決戰

  潰敗(風聲鶴唳)收復失地

  (以上圖示可事先在小黑板上寫好,并和掛圖同時掛出,邊看圖邊講解。)

  3、戰爭結果:(板書)

  東晉以少勝多,擊敗前秦。前秦統治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狀態。東晉乘機收復黃河以南的許多失地。

  思考:淝水之戰中前秦為什么會失敗?

  (教師首先指出)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戰役,人心的向背是決定戰爭勝敗的重要因素。

  (引導學生從雙方統治階級內部對戰爭的態度和軍隊戰斗力兩方面進行分析)前秦方面:

  a、內部民族矛盾嚴重,一些少數民族貴族反對打仗,因此決策者意見不統一。強征各族人民當兵,軍心離散(如朱序反秦)。兵雖多,戰斗力不強。

  b、苻堅驕傲自滿,指揮失誤。東晉方面:統治階級內部意見比較一致,以宰相謝安為首的大臣都主張堅決抵抗,軍隊數量雖少,但戰斗力強。

  4、小結鞏固:

  按板書小結并勾劃重點;采取多種方式掌握重點。如:識圖,編順口溜,黑板演示,填表。

  書面作業:布置學生完成課后三道練習題。

  (三)教學建議

  本課內容較多,一般可不講小字部分,(如八王之亂,祖逖北伐的內容),集中力量講好西晉統一,內遷各族十六國、東晉建立和淝水之戰即行。其他部分可根據具體地區具體學校決定取舍。

  古代歷史教案 篇17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產生和完善的主要情況,了解它給隋唐社會帶來的影響。

  ⑵通過討論隋朝創立科舉制度的原因,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帶來的變化,科舉制度的影響等問題,培養學生從具體歷史事實引出結論的能力。通過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培養學生共同學習、互相促進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教法:指導預習,問題設置指導課前預習工作:將班級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采用分組合作的方法做好預習工作。第一組:了解隋唐以前我國采取什么選官方法。第二組:查閱相關資料。了解科舉考試究竟怎樣考。一個普通讀書人怎樣才會成為進士。第三組:找出課文中提到哪幾位人物是通過科舉考試當上官的,并盡可能多地了解哪些歷史人物是通過科舉考試當上官的,如岳飛、司馬光等。第四組:排練一個短劇小品(1分鐘以內)“看榜文”。

  學法:

  閱讀、討論、探究、合作學習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認識科舉制度的出現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歷史進步,是隋唐繁榮的因素之一,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從而使學生認識制度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組成部分。

  二、教材簡析

  1.重點:科舉制度的創立和逐漸完善的過程,尤其是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三位皇帝的作法。

  2.難點:如何客觀評價科舉制度正反兩方面的作用及其對中外的深遠影響。

  三、教學準備

  ppt

  四、教學設計

  ㈠導入:

  同學們,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學習了三位唐朝杰出的皇帝,請說出他們分別是誰?(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很好,他們統治期間,中國出現了政治清明、經濟持續發展的盛世局面。他們的統治措施中有一個很大的共同點是什么?(善于用人)正確。那么,你們是否知道,隋唐時期的封建統治者通過什么方式來選拔人才呢?(科舉制度)不錯。也許你們聽說過科舉制度,但它具體是怎么回事,讀書人怎樣才能適應它的要求,達到升官入仕的目的'。哪一科最重要等等。知道這些的人可能不多,今天我們就專題學習這一內容。(板書課題)

  ㈡教學新課:

  請同學們先不看教科書,根據自己的理解,說說什么是科舉制度?(讓學生自己討論,自由發言。)同學們講得都很有道理,簡而言之,通過考試的方式來選拔官吏的制度就叫科舉制度。大家都預習過課文,請一起回答:科舉制度是什么時候出現的?(隋朝)現在,請第一小組的同學展示你們的預習成果,派一位代表介紹隋唐以前我國采用什么方法來選拔官吏。(根據自己準備的材料介紹“九品中正制”)好,×同學出色地完成了預習任務,關于九品中正制大家只需要明白一點就夠了。那就是到了后來,必須有地方官吏、高門權貴的推薦,才可以做高官。許多有真才實學的人由于出身寒微,難以擔任中央和地方高官,正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現在我們討論這樣一個問題:你認為這種選官方式有什么不好?(讓學生踴躍舉手,自由發言)現在,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第17頁的內容,找出在科舉制度的產生過程中有哪幾件重要事情。(學生閱讀課文后,舉手回答,教師歸納并板書。)

  一、隋朝時科舉制誕生(板書)

  1、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板書)

  2、隋煬帝設進士科、科舉制誕生(板書)現在,我們一起來討論以下兩個問題(讓學生看投影)

  ①科舉制度與過去的選官制度相比,最根本的區別在哪里?他給各種身份的人帶來了什么變化?(如地方官、貴族子弟、貧賤讀書人等)

  ②通過科舉制度,獲利最大的是誰?請同學們看課本第18頁圖片,并閱讀左邊小字:“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請一位同學解釋這句詩的意思。(學生回答,教師補充說明)我想,現在大家應該明白科舉制度對誰最有利了吧。從唐太宗開始,科舉制度得到進一步完善。請同學們閱讀第18頁的內容,找出哪幾位人物是完善科舉制度的關鍵人物。(學生閱讀并舉手回答,教師板書)

  二、唐朝時科舉制度逐步完善(板書)

  1、唐太宗大大擴充了國學的規模(板書)

  2、武則天首創殿試和武舉(板書)

  3、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內容(板書)根據以上內容,我們一起來討論幾個問題(讓學生看投影)

  ①請看第18頁“動腦筋”,請問:這種“帖經”的試題類型和我們今天的什么題型很相似?你認為這種題型好不好?為什么?(學生自由回答)

  ②請看第20頁“動腦筋”,你認為唐朝的進士科重視考試賦好不好?如果你是一個準備參加進士科考試的舉人,得知唐玄宗規定詩賦作為今年的考試內容,你會怎么做?能否再估計一下唐朝的文學界、教育界將會呈現出怎樣的局面?(學生自由回答)

  ③請第二組的同學派一名代表,向同學們介紹一下完整的科舉考試是怎樣進行的?一個普通讀書人需要經過哪些環節才能成為進士。學習了科舉制后,我們應該明白這一點。(學生代表作具體介紹,本組其余同學可作補充)很好,第二組同學也認真進行了預習,他們究竟說得對不對?我們看完一段錄像便會知曉。(播放《中華歷史五千年》中的一段錄像)現在,請第三組同學派代表起來介紹一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人物是通過科舉制當上官的,他們都有什么作為?(學生回答,教師稍作評價)同學們,中國古代有種說法,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那么,你能否相象出一個書生在金榜題名時的喜悅心情呢?現在,請第四組的同學共同表演一個小品:看榜文。(學生表演)我想,同學們現在對科舉制度應該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科舉制在中國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廢除,它對我國產生的深遠影響是不言而喻的,現在我們來共同討論一個話題。活動與探究:請從政治、思想、教育、文化、社會風氣以及對中外的影響等多方面來分析,應該如何評價科舉制度?請先不要看書,充分利用自己的課外及社會知識,聯系剛學過的課堂知識,展開聯想。(鼓勵學生不要怕答錯,大膽發言,自由發揮)通過同學們口若懸河、豐富多彩的回答,我感受到了大家課外知識的廣泛、思路的開闊、想象的豐富,有些同學的回答不僅很有道理,而且還有獨到之處,值得稱贊。現在我們來看第19頁的內容。書中給我們歸納了三條:

  三、科舉制度的影響(板書)

  1、改善了用人制度(板書)

  2、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板書)

  3、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板書)正如同學們所說的,科舉制度的深遠影響不止這些,它既有正面的影響,也有負面的影響,尤其是到了明清時期,科舉制度走向了極端,其不良影響十分明顯。

  ㈢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主要圍繞一個問題進行了步步深入的探討。現在,我想請同學們來總結一下,我們是圍繞什么問題進行討論的,又是怎樣步步深入的?(學生總結)

  古代歷史教案 篇18

  教學目標

  1、了解趙州橋、唐都長安、雕版印刷術、李白、杜甫、白居易

  2、感知唐代的文學藝術成就,提高對唐詩、書法等的欣賞能力。

  3、學習前人為科學而獻身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感知唐代的文學藝術成就

  教學難點 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歌特色

  教學過程

  一、導入教課:

  “李白斗酒詩白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白稱臣是酒中仙”。這首詩是誰的作品?與這位詩人同時代的還有哪幾位?李白的`詩有何特色?人們為何稱他為“詩仙”呢?

  二、讀一讀,看一看,議一議。

  (一)趙州橋

  1、學生思考:趙州橋是誰主持修建的?是何時修建的?

  2、趙州橋的建筑有怎樣的特點?

  3、趙州橋在世界橋梁史上有什么地位?

  (二)唐都長安:唐都長安平面圖及大明宮含元殿復原圖。

  教師設問:唐都長安建筑布局及特色是什么?

  學生根據課本內容回答,教師作簡要說明。

  (三)雕版印刷術的發明

  教師引導:印刷術發明以前,人們用手抄書,這既費時耗力,又易出錯,到隋唐時人們發明了雕版印刷術,什么是雕版印刷術呢?

  我們的祖先從蓋章中得到啟示,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雕版印刷術的工作流程:把要印的文字反刻在一塊木板上,讓文字凸出,然后在字面上涂上墨,覆上紙,輕輕一刷,字跡就印在紙上成了正字了。

  在隋唐時期,一些流通較大的書籍,如佛經、日歷、詩集,已經雕刻出版。

  (四)光耀千古的詩壇

  唐朝是我國詩歌的黃金時代,流傳下來的有兩千多位詩人的近五萬首詩歌。其中大家最熟悉的有哪些詩人?

  情景體驗:(人物像)李白、杜甫、白居易

  在學生看書基礎上教師啟發提問:古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湊”這一諺語本身說明了什么?(唐詩歌繁榮)

  學生討論:李白、杜甫、白居易三個偉大詩人有哪些傳世各作?各有什么特色?

  三、課堂鞏固

  回顧知識要點,快速記憶,多媒體展示檢測題目。

  課后習題

  思考:

  李白和杜甫的詩歌風格迥異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古代歷史教案】相關文章:

古代歷史教案12-15

古代歷史歷史教案12-18

《古代希臘》歷史教案12-03

古代希臘歷史教案11-20

古代歷史教案14篇12-16

古代歷史教案(14篇)12-17

古代歷史教案精選14篇12-22

《古代希臘》歷史教案(5篇)12-05

古代歷史教案匯編14篇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