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思想的萌發
教學目標
1.了解、掌握新思想萌發的原因;新思想的倡導者林則徐;魏源和《海國圖志》;姚瑩和《康輶紀行》;徐繼畬和《瀛環志略》;《資政新篇》的主要內容和評價。
2.①通過介紹林則徐、魏源的主張,使學生掌握新思想萌發的原因和特點。②通過《資政新篇》的介紹,使學生掌握《資政新篇》的地位。
3.①通過介紹林則徐、魏源“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培養學生放眼世界、探索新知、不斷進取的開拓精神。②通過對《資政新篇》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資政新篇》是近代中國最早提出的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集中反映了當時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找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地位分析
鴉片戰爭前后民族危機加深和封建統治日益腐敗之時,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識之士為尋求強國御侮之道萌發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林則徐、魏源和洪仁玕反映了當時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求真理,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重點分析
①新思想的萌發是重點。林則徐、魏源的新思想,主要是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目的在于“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這一內容,有助于學生認識和理解新思想的特點。
②《資政新篇》是重點。《資政新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救國方案。學習這一內容,能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特點。
重點突破方案
①新思想的萌發: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小字內容首先介紹林則徐和魏源的思想,然后提問學生他們的思想新在何處?你如何評價?他們會對中國歷史產生什么影響?
②《資政新篇》:參見“難點突破方案”。
難點分析
對《資政新篇》的評價是難點。《資政新篇》不僅主張在科學技術方面,而且在政治方面學習西方,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教學中,應引導學生結合《資政新篇》提出的時代背景及其主要內容,積極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和理解歷史問題的能力。
難點突破方案
對《資政新篇》的評價:教師首先要求學生結合上節內容介紹洪仁玕的生平事跡,然后與學生共同分析他能寫出《資政新篇》一書的原因和此書的特點,最后提問學生此書的主張在當時能否實現?原因是什么?你對此書有何評價?
課內探究活動的設計
①在分析“新思想的萌發”時,教師在介紹林則徐的事跡后,可以提問學生,為什么林則徐能夠成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你對于這一點是如何評價的?分階段整理林則徐的先進事跡并且作出評價。
②魏源的《海國圖志》一書是如何體現“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的?你對此書有何評價?
③《資政新篇》,參見“難點突破方案”。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七節 新思想的萌發
重點:①新思想的萌發;②《資政新篇》。
難點:對《資政新篇》的評價。
教學手段:教師講解、學生分析為主的綜合法
教學過程:
導入
教師首先提問:“鴉片戰爭對于近代中國產生了什么影響”?
一、新思想萌發的原因
重點強調兩點:一是民族危機的出現和封建統治危機的日益加深(通過鴉片戰爭表現出來);二是林則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識之士的努力探索。
二、新思想的萌發
新思想的倡導者林則徐、魏源和《海國圖志》。
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小字內容,首先介紹林則徐的思想。在介紹林則徐的事跡后,可以提問學生,為什么林則徐能夠成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你對于這一點是如何評價的?分階段整理林則徐的先進事跡并且做出評價。其次,介紹魏源的思想和《海國圖志》。之后可以提問學生,魏源的《海國圖志》一書是如何體現“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的?你對此書有何評價?然后提問學生他們的思想新在何處?你如何評價?他們會對中國歷史產生什么影響?;《康輶紀行》和《瀛環志略》簡單講解既可。
三、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資政新篇》
對《資政新篇》的評價:教師首先要求學生結合上節內容介紹洪仁玕的生平事跡,然后與學生共同分析他能寫出《資政新篇》一書的原因和此書的特點,最后提問學生此書的主張在當時能否實現?原因是什么?你對此書有何評價?
教學設計思想:
①通過學生對于林則徐和魏源新思想的分析、《資政新篇》的評價,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②通過教師對于相關材料的補充,相關內容的講解和學生回答問題過程中教師的引導,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第一章 第七節 新思想的萌發
一、新思想萌發的原因
1.清朝封建統治日益腐朽
2.鴉片戰爭后民族危機加深
二、新思想的萌發
1.新思想的倡導者林則徐
2.魏源和《海國圖志》
3.《康輶紀行》和《瀛環志略》
三、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資政新篇》
1.《資政新篇》的主要內容
2.《資政新篇》的歷史評價
【新思想的萌發】相關文章:
萌發04-29
《種子的萌發》教學案例05-01
種子萌發的實驗報告04-30
教案 種子萌發需要的條件04-25
硼砂浸種處理對馬鈴薯萌發的影響05-02
沙米種子的萌發特性探討05-02
植物花粉萌發的研究進展04-27
萌發玉米粉對發酵的影響04-29
靠攏新大綱 體現新思想04-30
試論孔子的教育革新思想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