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初三化學原子結構教案(通用9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初三化學原子結構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三化學原子結構教案 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構成的。
(2)初步了解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并會查相對原子質量表。
(3)進行世界的物質性、物質的可分性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
2.過程與方法 (1)充分發揮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2)學習運用對比、歸納的方法在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之間架起一座橋梁。
(3)運用形象恰當的比喻減少學生對微觀世界的神秘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對學生進行世界的物質性、物質的可分性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
(2)逐步提高抽象思維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二、教學重點:
原子的構成;相對原子質量。
三、教學難點:
核電荷數、核內質子數和核外電子數的關系;相對原子質量概念的形成。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在本單元我們將進一步探索物質構成的奧秘。本節課我們首先探索原子的構成。 [板書] 第四單元 物質構成的奧秘 課題1 原子的構成 [過渡] 原子到底能不能分?如果能分,它又是由哪些部分構成的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學習本課題的第一個問題原子的構成。 [板書] 一、原子的構成 [學生活動] 讓學生閱讀課本P68內容原子的構成,在閱讀的基礎上討論問題。 [投影] 打出下列討論題:
1.原子是由哪兩部分構成的?
2.原子核和核外電子都帶電,為什么整個原子不顯電性?
3.原子核是由哪些粒子構成的?這些粒子有什么異同?
4.不同類原子的內部構成有什么不同? [學生討論結束后,找學生代表陳述討論結果,其他小組可以表明自己的不同意見] [問題1的答案]原子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帶正電的原子核和核外帶負電的電子構成的,所 以說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兩部分構成。 [思考]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它在原子中的體積如何?占很大一部分嗎? [答案]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但比原子小得多,原子核的半徑只有原子半徑的幾萬分之一,如果把原子比作一個龐大的體育場,而原子核只相當于一只螞蟻。因此,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間,電子就在這個空間里做高速運動。 [過渡] 剛才說的這些都比較抽象,接下來我們看“原子的構成”掛圖,看一下原子核在原子中到底能占多大。 [掛圖]展示“原子的構成”示意圖。 [學生觀看掛圖,說出自己從掛圖上得到的有關信息] [學生陳述自己得到的有關信息] 教學拓展
[思考] 1.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從何而來?
2.質子數與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有何關系?
3.電子數與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有何關系? 核電荷數=核內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回答] 因為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兩部分構成,原子核又分為質子和中子,所以原子的質量應等于質子質量、中子質量、核外電子質量之和。 [講解] 不同的原子所含的質子、中子、電子數目不同,所以它們的質量也不同, 比如1個氫原子的質量為1.67×10-27 kg,1個氧原子的質量為2.657×10-26 kg。 [講解] 這樣小的數字,無論書寫、記憶、還是使用都極不方便,就像用噸作單位來表示一粒稻谷或小麥的質量一樣。我們可選用一種跟原子質量相近的“砝碼”來表示原子的質量,這就是相對原子質量。 [板書] 二、相對原子質量 [提問] 什么叫相對原子質量呢?它是如何來表示原子的質量的?請大家帶著問題閱讀P69相對原子質量一段內容。 1個氫原子的質量為1.67×10-27 kg,作為標準碳原子質量的1/12為 1.66×10-27 kg,所以氫的相對原子質量= ≈1。 1個氧原子的質量為2.657×10-26 kg。 所以氧的相對原子質量=≈16。 經過這樣的計算得到的數字都比較簡單,便于書寫、記憶和計算,對于這個計算過程大家要掌握。
初三化學原子結構教案 2
(一)教學目的
1.常識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結構。
2.常識性了解通常情況下原子是中性的、物體不顯電性的原因。
3.常識性了解摩擦起電的原因。
(二)教具
掛圖,投影儀,玻璃棒一根,絲綢一塊,橡膠棒一根,毛皮兩塊,碎紙屑若干。
(三)教學過程
1.復習
演示:用絲綢與玻璃棒摩擦后,將玻璃棒置于碎紙屑附近,觀察玻璃棒吸引碎紙屑的現象。
提問1:為什么玻璃棒會吸引碎紙屑?
答:玻璃棒與絲綢摩擦后就帶電了,帶電物體會吸引輕小物體。
提問2:若將與玻璃棒摩擦過的絲綢靠近碎紙屑,會出現什么現象?
答:絲綢帶了電,也會吸引輕小物體。
演示:將摩擦玻璃棒后的絲綢靠近碎紙屑,觀察現象。
提問3:自然界里存在幾種電荷?被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什么電荷?
答:自然界中只存在兩種電荷:正電荷和負電荷。被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正電荷。
提問4:想一想絲綢會帶什么電荷?
2.引入新課
摩擦起電的原因是什么?要解釋摩擦起電現象,需要知道一些關于物質結構的知識。
3.進行新課
(l)物質的原子結構
①物質由分子組成。
經過科學家世世代代的研究,現在已經認識到,一切物質都是由分子構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構成的。這一點同學們在化學課上已經學過了。
提問:我們已經知道水是由水分子組成的。哪位同學說一說水分子又是由哪些原子構成的呢?
分子和原子都是很小的微粒,不但用眼睛看不到,用一般的顯微鏡也看不到。若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經只有10-10米左右。設想把1億個氧原子一個挨著一個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幾厘米長。
原子并不是組成物質的最小微粒,原子還可以再往下分。人們認識原子的結構,經歷了漫長的時間,直到19世紀末葉,英國科學家湯姆生用實驗證明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帶負電的粒子電子的存在,從此才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結構的。
②原子的核式結構。
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繞核高速運轉的電子所組成;原子核半徑只相當于原子半徑的十萬分之一,原子核幾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質量;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
電子是帶有最小負電荷的粒子,實驗證明:一個電子所帶電量為1.6×10-19庫。一個電子也可叫做一個元電荷,用符號e表示。任何帶電體帶的電量都是e的整數倍。
請同學們計算一下,多少個電子所帶的電量是1庫?(6.25×1018個)由原子的核式結構可知,物質本身就是由帶電微粒組成的。那么通常情況下,物體為什么不顯電性呢?指導同學看課本“原子結構”部分的最后一個自然段。
③原子核所帶的正電=核外電子總共所帶的負電荷。所以整個原子呈中性,物體對外不顯電性。
不同物質中的原子核所帶的電量并不相同,核外電子的數目也不相同。(利用氫原子、氧原子的原子掛圖,講解氫原子、氧原子的原子結構。)了解了物質的原子結構,下面我們一起來討論摩擦起電的原因。
(2)摩擦起電的原因
①不同物質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本領不同。
當兩個物體互相摩擦時,哪個物體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本領弱,它就容易失去電子,使跟它相摩擦的物體得到電子。
②物體失去電子帶正電,得到電子帶負電。
討論:
玻璃棒與絲綢摩擦后,玻璃棒帶什么電?(正電)為什么帶正電?(玻璃棒與絲綢相比,玻璃棒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本領較弱,在與絲綢摩擦時,因失去電子帶正電。)絲綢帶什么電?(負電。)為什么帶負電?(玻璃上的一些電子轉移到絲綢上,絲綢因有多余電子而帶負電。)橡膠棒與毛皮摩擦后。橡膠棒帶什么電?毛皮帶什么電?為什么?(略)
(3)摩擦起電的實質
由上面討論可知,兩個物體相互摩擦時,原子核對核外電子束縛本領弱的物體的一部分電子轉移到與它相摩擦的另一物體上,這個物體失去多少電子,那個物體就得到多少電子,而電荷的總量并沒有改變。
因此,摩擦起電并不是創造了電,它的實質是電子發生了轉移。
(4)討論與練習:(投影片)
①由不同物質組成的兩個物體,相互摩擦,都能帶電嗎?
答:物體帶電的實質是電子的得失。對核外電子束縛能力弱的物質,失去電子的機會多,得到電子的機會少;對核外電子束縛能力強的物質,失去電子的機會少,得到電子的機會多;失去電子的物體帶正電,得到電子的物體帶負電。所以,一般來說由不同物質組成的兩個物體,通過摩擦可以使它們帶上等量的異種電荷。但是,若這兩種物質的原子核對核外電子的束縛能力都較強,就很不容易使它們通過摩擦發生電子的得失,因此它們就很難帶上電。
②玻璃無論與什么物質摩擦都帶正電嗎?
實驗:用毛皮摩擦玻璃棒后,去靠近被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觀察實驗現象,結果:玻璃棒與橡膠棒互相排斥,說明玻璃棒與毛皮摩擦后帶負電。
根據實驗結果,可以排出幾種不同物質相互摩擦起電的序列:獸皮一羊皮一石英一玻璃一絲絹一木條一膠木一松香一硫磺。
兩種物質相互摩擦,排在前面的物質帶正電,排在后面的物質帶負電。
③有人說:帶電體發生中和現象時,正負電荷都消滅了,這種說法對嗎?
答:不對。中和現象的實質,也是發生了電荷的轉移,使原來帶等量異種電荷的物體,都恢到不帶電的中性狀態。
④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
絲綢和玻璃棒摩擦后,玻璃棒帶正電是因為:[]
A.玻璃棒中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本領弱,失去了電子;
B.絲綢上一些正電荷轉移到玻璃棒上;
c.玻璃棒上的一些正電荷轉移到絲綢上;
D.玻璃棒上的一些電子轉移到絲綢上。
(答:說法A和D正確。)
4.小結(略)
5.布置作業
1.認真看本節教材。
2.用綢子摩擦過的玻璃棒靠近懸掛的小紙筒(圖1)。小紙筒先被吸過來,這是因為______的緣故。當小紙筒與玻璃棒相觸后,立刻又遠離玻璃棒,這是因為______。
3.兩個原來不帶電的物體甲和乙,相互摩擦后,下面哪種情況是不可能發生的?[]
A.甲帶正電,乙帶等量負電;
B.甲帶負電,乙帶等量正電;
c.甲和乙都帶等量正電。
備注:本教案依據的教材為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第二冊第四章第二節。
初三化學原子結構教案 3
〖教學目標〗
1.復習原子構成的初步知識,使學生懂得質量數和X的含義,掌握構成原子的粒子間的關系.
2.使學生了解關于原子核外電子運動特征的常識.
3.了解核外電子排布的初步知識,能畫出1-20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4.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抽象思維能力、科學的分析推理能力及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
5.使學生認識物質的結構決定物質的性質.
〖教學重點〗-----原子核的結構關系計算及核外電子的排布規律
原子結構
〖教學難點〗
1.原子核外電子運動的特征2.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規律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方法〗
啟發、誘導、設問、激疑、形象比喻、討論、練習、講述
〖教學用具〗
投影儀、膠片、畫面一樣的音樂賀卡和普通賀卡、鐵鎖、電腦
〖教學過程〗
〖引入〗----[展示兩張外表類似的賀卡]
〖提問〗同學們,我這兒有兩張賀卡,現在我把它們打開,請大家說出它們最明顯的不同點在哪里?為什么會不同呢?
〖過渡〗我們知道,一種物質之所以區別于另一種物質,是由于它們具有不同的性質.而它們的性質又決定于它們各自的結構.因此,我們很有必要掌握有關物質結構的知識.然而,自然界的物質太多太多,如果我們不假思索地去一個一個地進行認識的話,既耗時間又費精力,這顯然是不切合實際的這就需要我們在研究物質結構的基礎上,總結出一些規律,并以此來指導我們的實踐.本章我們就來學習這方面的內容.
〖板書〗第五章物質結構元素周期律
〖過渡〗研究物質的結構首先要解剖物質.我們知道,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化學反應的實質就是原子的重新組合,那么,是不是任何兩個或多個原子的接觸都能生成新物質?舉例說明.
[引導學生根據前面學過的知識來進行分析,如H2與F2在冷暗處就能反應,而H2和I2在常溫下卻不反應;Na與O2常溫下迅速反應生成Na2O,而真金卻不怕火煉;再如稀有氣體等等……]
〖提問〗為什么常溫下氫原子與氟原子“一拍即合”,而氫原子與氖原子卻“老死不相往來”呢?
要知其究竟,必須揭開原子內部的秘密,即認識原子的結構.
〖板書〗第一節原子結構(第一課時)教案
〖提問〗關于原子結構,我們在初中就已熟悉.請大家說出構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它們怎樣構成原子的?
〖思考〗
〖結論〗構成原子的粒子有質子、中子、電子三種;其中,質子和中子構成了原子的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電子在核外做高速運動.
〖板書〗一、原子結構
〖思考〗請同學們根據所學的原子結構知識,結合下表,來認識一下構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質.
〖投影展示表5-1〗-----表5-1構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質
構成原子的粒子
電子
質子
中子
電性和電量
1個電子帶1個單位負電荷
1個質子帶1個單位正電荷
不顯電性
質量/kg
9.109×10-31
1.673×10-27
1.675×10-27
相對質量①
1/1836(電子與質子質量之比)
1.007
1.008
注①是指對12C原子質量的1/12(1.661×10-27 kg)相比較所得的數值.
(學生總結)通過上表我們知道,構成原子的粒子中,中子不顯電性,質子帶正電,電子帶負電.
〖探究〗我這兒有一把鐵鎖,(舉起鐵鎖)接觸它是否會有觸電的感覺?
〖問題探究〗金屬均由原子構成,而原子中又含有帶電粒子,那它為什么不顯電性呢?
〖思考〗原子內部微粒電性
〖結論〗原子內部,質子所帶正電荷和電子所帶負電荷電量相等、電性相反,因此原子作為一個整體不顯電性.
〖過渡〗從原子的.結構我們可知,原子核帶正電,它所帶的電荷數——核電荷數決定于核內質子數
〖思考〗如果我們用Z來表示核電荷數,可以得到什么關系?
〖結論〗核電荷數(Z)=核內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過渡〗下面,我們再來深入了解一下原子核與原子的關系.
〖提問〗誰能形象地比喻一下原子核和原子的體積的相對大小?
甲回答:如果把原子比作一座十層大樓,原子核就像放置在這所大樓中央的一個櫻桃.
乙回答:如果假設原子是一座龐大的體育場,而原子核只相當于體育場中央的一只螞蟻.
〖過渡〗回答得很好,甲比喻說明對初中的知識掌握很牢固;乙比喻說明大家對新課的預習很到位.確切地講,原子核的體積只占原子體積的幾千萬億分之一.原子核雖小,但并不簡單,它是由質子和中子兩種粒子構成的,幾乎集中了原子的所有質量,且其密度很大.
〖投影展示有關原子核密度的資料〗原子核密度很大,假如在1cm3的容器里裝滿原子核,則它的質量就相當于1.2×108t,形象地可以比喻為需要3000輛載重4 t的卡車來運載.
〖過渡〗其實,從表5-1中所示電子、質子、中子的相對質量也可得出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的結論.從表中可看出,質子和中子的相對質量均近似等于1,而電子的質量只有質子質量的1/1836,如果忽略電子的質量,將原子核內所有質子和中子的相對質量取近似值加起來,所得數值便近似等于該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我們把其稱為質量數,用符號A表示.中子數規定用符號N表示.則得出以下關系:
〖板書〗質量數(A)=質子數(Z)+中子數(N)
在化學上,我們用符號X來表示一個質量數為A、質子數為Z的具體的X原子.比如C表示質量數為12,原子核內有6個質子和6個中子的碳原子.
〖思考〗請同學們結合所學知識,思考下列問題:
〖投影練習〗
粒子符號
質子數(Z)
中子數(N)
質量數(A)
用X表示為
①O
8
18
②Al
14
27
③Ar
18
22
④Cl
Cl
⑤H
H
(學生總結)
通過思考練習可總結出:質量數,質子數,中子數三個物理量中的任意兩個量,可求出第三個物理量。
〖投影練習〗1.某粒子用Rn-表示,下列關于該粒子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所含質子數=A-n B.所含中子數=A-Z
C.所含電子數=Z+n D.所帶電荷數=n
2.某元素Mn+核外有a個電子,該元素的某種原子的質量數為A,則該原子的核內中子數為( )
A.A-a+n B.A-a-n
C.A+a-n D.A+a+n
〖問題探究〗 “ O”與“O”所表示的意義是否相同?
〖思考〗
〖結論〗 O表示原子核內有8個中子的氧原子,而O除表示一個氧原子外,還可表示氧元素.
〖過渡〗由以上計算我們可得出,組成原子的各粒子之間的關系可以表示如下:
〖板書〗原子X
〖問題探究〗是不是任何原子核都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
〖思考〗
〖結論〗不是,如上述練習中H原子,核內無中子,僅有一個質子.
〖問題探究〗假如原子在化學反應中得到或失去電子,它還會顯電中性嗎?
〖思考〗
〖結論〗不會,原子失去或得到電子后,成為帶電的原子——離子,不顯電中性;形成的帶正電荷的粒子叫陽離子,帶負電荷的粒子叫陰離子.
〖問題探究〗離子所帶電荷數與原子在化學反應中失去或得到的電子數之間有什么聯系?
〖思考〗
〖結論〗離子所帶電荷數與原子在化學反應中失去或得到的電子數相等,失去幾個電子,陽離子就帶幾個單位的正電荷,得到幾個電子,陰離子就帶幾個單位的負電荷.
〖講解并板書〗離子所帶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陽離子核外電子數=核內質子數-離子電荷數
陰離子核外電子數=核內質子數+離子電荷數
〖口答〗1.當質子數(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時,該粒子是________離子,帶_______電荷.
2.當質子數(核電荷數)________核外電子數時,該粒子是陰離子,帶_______電荷.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并指正錯誤]
[小結]本節課我們重點講了原子結構及構成原子的各粒子之間的關系及其性質,它是幾代科學家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努力才得出來的結論.
[作業]1.用X符號的形式表示出10種原子.
2.課本第94頁,二、1、2.
〖板書設計〗
第五章物質結構元素周期律
第一節原子結構(第一課時)
一、原子結構
1.原子X
2.核電荷數(Z)=核內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質量數(A)=質子數(Z)+中子數(N)
3.離子所帶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陽離子核外電子數=核內質子數-離子電荷數
陰離子核外電子數=核內質子數+離子電荷數
初三化學原子結構教案 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原子構成的初步知識;
(2)知道元素符號角標的意義;
(3)知道構成原子的粒子間的關系;
(4)知道同位素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
認識空間想象、分析推理的方法,學習對所學知識進行運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原子中不同電性粒子間的關系,懂得原子是一個矛盾的對立統一體;
(2)懂得物質的結構決定物質的規律的思想。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構成原子的粒子間的關系,同位素的概念。
2、難點
同位素的概念。
三、教學用品
多媒體
四、教學流程
1、設計思想
本節內容可分作兩部分:一是原子結構和同位素;二是相對原子質量和對物質的量復習。教材先介紹原子的構成,通過原子中的微粒引出同位素概念。這樣的安排使學生思路清晰、流暢。原子的結構比較抽象,要用比喻方法等讓學生形象思考,適當利用多媒體圖片使其形象具體。在設計方案過程中盡量調動激活學生的思維。層層設問,學生不時產生認知沖突。
2、流程圖
3、流程圖說明
(1)情景引入:問題:請大家說出構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它們怎樣構成原子?通過兩個的問題,引導學生回顧知識,直奔主題。?
(2)多媒體展示:原子核的結構圖片和原子中各微粒的結構關系。比較直觀表示原子。理清原子結構關系,教師用形象比喻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并提示原子核體積小,但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3)多媒體展示:構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質表。
(4)學生在老師引導下閱讀《構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質表》
(5)在老師的引導下歸納兩個有關原子的等式:
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質量數=質子數+中子數
(6)通過課堂練習,讓學生進行鞏固與應用的訓練。
(7)多媒體展示:元素符號的角標。學生歸納元素符號的角標的含義。
(8)由12C和14C關系帶來的思考,引出同位素概念
(9)多媒體展示:同位素氕、氘、氚的圖片,以及放射性同位素的用途,總結同位素特點。
(10)課堂總結及布置作業
五、教學案例
1、情景引入
學生在初中對原子結構的知識有一定了解。通過復習性質,讓學生回顧已學知識,直奔主題。如:
請大家說出構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
它們怎樣構成原子??
2、理清原子內部結構關系
通過以上第二個問題,學生明白了原子內部也有結構,質子和中子構成了原子的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電子在核外作高速運動。但學生對這樣的抽象的事物并不太理解。需要有形象的比喻加深印象,如:
(1)如果把原子比作一座十層大樓,原子核就像放置在這所大樓中央的.一個櫻桃。
(2)如果假設原子是一座龐大的體育場,而原子核只相當于體育場中央的一只螞蟻。
學生有了原子大致形象后,就可以緊接著講解:
(1)原子核小,體積只占原子體積的幾千萬億分之一。
(2)原子核雖小,但并不簡單,它主要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幾乎集中了原子的所有質量,密度很大。
3、原子中微粒間的數學關系:
先讓同學閱讀《構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質表》
構成原子的粒子電 子質 子中 子
電性和電量1個電子帶1個單位負電荷1個質子帶1個單位正電荷不顯電性
質量/kg9、109×10-311、673×10-271、675×10-27
相對質量1/1836(電子與質子質量之比)1、0071、008
接著提問,幫助同學去找出關系。如:
(1)我們知道,中子不帶電,質子帶正電,電子帶負電。那原子顯不顯電性?
(2)為什么原子不顯電性?
(3)質子所帶正電和電子所帶負電電性相反,就能正好抵消嗎?
學生推導出原子的第一個關系: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教師再帶著學生分析原子的質量。
這里需教師講解:
(1)相對質量。先讓學生注意表中數據,得出相對質量使用方便。老師再講解相對質量是個比值。
(2)電子質量的忽略。前面已講到原子質量集中在原子核上,這里要讓同學明白"忽略"的思想方法。
(3)質量數。引導學生從表中發現:質子和中子的相對質量均近似等于1,而電子的質量只有質子質量的1/1836,如果忽略電子的質量,將原子核內所有質子和中子的相對質量取整加起來,所得數值便近似等于該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我們稱其為質量數。則得出以下關系:質量數=質子數+中子數
這里需要舉些例子,如
C 12(質量數)=6(質子數)+6(中子數)
4、元素符號角標含義
就以 C為例引出元素符號角標含義,重點是質量數和質子數
A——代表質量數
Z——代表核電荷數
c——代表離子所帶的電荷數
d——代表化合價
e——代表原子個數
5、同位素
從自然界中有12C、14C兩種碳元素原子引入。12C作為元素相對原子質量的標準早為學生所知。14C作為考古測定年代的依據也經常在媒體上出現。學生常有疑問:12C和14C到底是什么關系?我們可以用問題引導學生,如:
12C和14C都屬于是碳元素嗎?
12C和14C有什么不同?
什么原因造成12C和14C質量數不同?
學生知道了12C和14C是中子數不同的同種元素原子。那同位素概念就由學生自己提出來了。同樣還可以用 U、 U、氕、氘、氚的例子來引出同位素。同時提到:放射性同位素的應用業已遍及醫學、工業、農業和科學研究等各個領域。
6、課堂習題
1、1999年新發現的114號元素的一種原子,其中子數為184,該原子的質量數為( )
A、70 B、114 C、228 D、298
2、填表
粒子符號質子數中子數質量數用 X表示
O818
Al1427
Ar1822
Cl Cl H H 3、某粒子用 Rn+ 表示,下列關于該粒子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所含質子數=A-n&
nbsp; B、所含中子數=A-Z
C、所含電子數=Z+n D、質量數=Z+A
六、教學反思
整節課用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學生學習熱情高,課堂氣氛活;同位素部分留有同位素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計劃留到下一課:元素相對原子質量;學生對離子概念掌握不佳,有待在1、3節繼續鞏固。
初三化學原子結構教案 5
【課前自主復習與思考】
1.閱讀并思考《創新設計》相關內容;
2.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義;
3. 了解原子序數、核電荷數、質子數、種子數、核外電子數以及它們自己的數量關系;
4.了解化學鍵的含義,了解離子鍵和共價鍵的形成過程。
【結合自主復習內容思考如下問題】
下列離子中,電子數大于質子數且質子數大于中子數的是( )
A.D3O+ B.Li+ C.OD D.OH
【考綱點撥】
認識物質的組成、結構和性質的關系。理解化學反應的本質及變化過程中所遵循的原理和規律。
【自主研究例題】
例1. 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滿足最外層8電子結構的是 ( )
A. 光氣(COCl2) B. 六氟化硫 C. 二氟化氙 D. (CF3)3C-
例2:參考(《創新設計》例2
例3:下列化合物分子內只有共價鍵的是( )
A. BaCl2 B. NaOH C. (NH4)2SO4 D. H2SO4
例4: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
A.構成分子的微粒一定含有共價鍵
B.陰、陽離子通過靜電引力所形成的化學鍵叫做離子鍵
C.只有在化合物中才能存在離子鍵和極性鍵。
D.非金屬原子間不可能形成離子化合物。
E.活潑金屬與活潑非金屬化合時,不一定能形成離子鍵
F.由非金屬元素組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價化合物
H.非極性鍵只存在于雙原子單質分子里
G.不同元素組成的多原子分子里的.化學鍵一定是極性鍵
教師的點評:
我思我疑:
【例1】我國稀土資源豐富。下列有關稀土元素 與 的說法正確的是
A. 與 互為同位素 B. 與 的質量數相同
C. 與 是同一種核素 D. 與 的核外電子數和中子數均為62
初三化學原子結構教案 6
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
1.了解核外電子是分層排布的。
2.了解原子結構示意圖的含義,結構與性質之間的關系。
3.初步了解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并會查相對原子質量表。
教學重難點
【重點難點】
1.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
2.相對原子質量的理解。
教學過程
學習內容一 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
【學習指導】
閱讀課本第54頁的有關內容,完成下列填空。
1.在含有多個電子的原子里,電子的能量是不同的,能量低的離核較近,能量高的離核較遠。通常把電子運動在離核遠近不同的區域稱為電子層。原子核外電子是分層排布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可以方便地表示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
2.核外電子的排布規律
①已知元素的原子核外電子最少的有1層,最多的.有7層。
②第一層最多容納2個電子,第二層最多容納8個電子。
③最外層不超過8個電子(只有一個電子層時不超過2個)。
3.原子結構示意圖
①小圓圈和圓圈內的數字表示原子核、質子數;
②弧線表示電子層;
③弧線上的數字表示該層上的電子數。如:這是氧原子的結構示意圖。
【討論交流】
1.稀有氣體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有何特點?
2.金屬原子、非金屬原子、稀有氣體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特點及結構是否穩定?
【溫馨點撥】
1.①稀有氣體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一般為8個。
②若第一層為最外層,則為2個。
③原子最外層電子數最多不超過8個。
說明:穩定結構即原子最外層電子數達到8個(若第一
【名師歸納】
化學性質與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關系最密切。化學性質是否相同除了看它們的最外層電子數是否相等外,還要看它們是不是屬于同一種結構。
【反饋練習】
1.下列四種粒子的結構示意圖中,屬于金屬原子的是(A)
2.某微粒的結構示意圖如右圖所示,下列有關該微粒的說法錯誤的是(D)
A.該微粒的原子核內有11個質子
B.該微粒在化學反應中易失去1個電子
C.該微粒的原子核外有3個電子層
D.該圖表示的微粒是一種離子
3.根據下列原子結構示意圖判斷,化學性質最穩定的是(B)
4.根據下列各組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分析,具有相似化學性質的一組是(A)
5.下面是四種粒子的結構示意圖,請用序號填空:
(1)電子層排布相同的是BC;
(2)屬于同種元素的是AB;
(3)表示陽離子的是C;
(4)屬于非金屬元素原子的是AD。
學習內容二 相對原子質量
【學習指導】
閱讀課本第56頁的有關內容,完成下列填空。
1.相對原子質量是指以一種碳原子質量的1/12為標準,其他原子的質量跟它相比較所得到的比。相對原子質量是一個比值,它的單位是1。
2.跟質子、中子相比,電子的質量很小,所以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
3.我國科學家張青蓮為相對原子質量的測定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討論交流】
相對原子質量和原子的質量的區別和聯系是什么?
【溫馨點撥】
相對原子質量和原子的質量的區別與聯系
【名師歸納】
相對原子質量不是原子的實際質量,它的單位是1。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
初三化學原子結構教案 7
一、教材分析
“原子結構與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化學必修1第四章《物質結構 元素周期律》第一節內容,是高中化學課程中的重要知識及反應規律,是學生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證據推理和模型認知等核心素養形成的重要載體。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主題3:物質結構基礎與化學反應規律”對原子結構與元素周期表的要求為:“認識原子結構、元素性質與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的關系。知道元素、核素的含義,了解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具體內容包括原子結構、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元素周期表的結構、核素、以堿金屬和鹵素為例了解同主族元素性質的遞變規律。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還指出,學生應通過實驗探究和聯系實際的方式學習上述知識。因此,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為背景,設計聯系實際、以綜合問題解決為核心任務的教學活動,有助于將上述不同素養進行整合培養,有助于教學目標的高效落實。
二、學情分析
原子結構在義教學段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而且對于元素周期表學生也是不陌生的。因此本節應在義教學習的基礎上對原子結構進行拓展、深入,對原子結構的學習能更好的體會模型在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鼓勵學生多運用模型法進行學習和認識世界。通過大量事實了解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性質的遞變規律,鞏固結構與性質的關系,體會周期表的歸納和預測的作用。
因此分析學生的障礙點:
1.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的規律。
2.結構與性質的關系。
結合上述學生的障礙點和發展點,需要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為背景,設計符合其認知發展的教學過程。
三、教學目標
1.在初中有關原子結構知識的基礎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結構,知道金屬、非金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2.通過有關數據和實驗事實,了解原子結構與元素性質之間的關系。知道核素的涵義;認識原子結構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學性質上表現出的相似性和遞變性。
四、教學重點
1.認識元素性質的遞變規律與原子結構的關系
2.通過對堿金屬和鹵族元素性質相似性和遞變性的.學習,感受元素周期表在化學學習中的重要作用
五、教學難點
通過對堿金屬和鹵族元素性質相似性和遞變性的學習,感受元素周期表在化學學習中的重要作用
六、教學過程
(一)環節一
1.創設情境,引出問題。
教師引導: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元素間的內在聯系。20世紀初,原子結構的奧秘被揭示之后,人們對元素周期表的認識更加完善。那么,原子結構與元素周期表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呢?我們就從原子結構進行學習,進一步認識元素周期表。
學生活動:聆聽。
設計意圖:開門見山引出問題。
(二)環節二
1.認識原子結構。
教師引導:[任務1] 觀察圖4-1電子層模型示意圖。觀察圖4-2鈉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學習原子的結構及核外電子的排布。
學生活動:
(1)觀察圖4-1電子層模型示意圖,得出原子的結構及核外電子分層排布的特點,了解不同電子層的能量關系。
(2)觀察圖4-2鈉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初步得出規范書寫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示意圖的要點。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圖4-1、4-2,學習原子的結構及核外電子的排布特點。培養學生“模型認知”的學科素養。利用模型法學習新的知識,提升學生宏微結合的學科素養。訓練學生用化學用語準確表達。
教師引導:[任務2] 組織學生思考與討論87頁相關內容。
學生活動:
(1)通過閱讀資料進行整理歸納核外電子的排布規律,嘗試解決前三個問題。
(2)運用原子結構示意圖的書寫要點,解決第四個問題。
(3)交流展示,相互評價。
(4)了解原子結構模型的演變的過程。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能規范書寫相關化學用語。了解模型法是認識事物的重要方法,隨著科學的進步,模型越來越精確,對事物的認識也越來越準確。
2.了解核素、同位素。
教師引導:在圖4-4b中,H的質量數為什么有3個呢?閱讀教材90-91頁解釋這個問題。
學生活動:
(1)閱讀教材了解核素和同位素的概念,嘗試總結二者的關系。
(2)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閱讀材料,培養學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對核素和同位素有一定的了解。
3.了解周期表的結構
教師引導:指導閱讀教材88-90頁,完成89頁思考與討論的表格。
學生活動:
(1)閱讀教材了解周期表的結構,周期、族等相關定義。
(2)總結歸納周期數與電子層數的關系等。
設計意圖:通過閱讀材料,培養學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對周期表的結構有一定的了解。
(三)環節三
1.堿金屬元素結構和性質的關系。
教師引導:[任務1] 堿金屬化學性質的比較。
學生活動:
(1)填寫93頁表格中的內容。找到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結構上的異同點,
進一步預測堿金屬單質的化學性質。
(2)討論預測的結果,重點要闡述清楚預測的依據。
(3)實驗并觀察鉀與水及鉀在空氣中加熱的反應。驗證預測。
(4)嘗試推測鋰與水發生反應的難易程度,嘗試歸納堿金屬單質化學性質的相似性和遞變規律。
設計意圖:通過預測、實驗、分析等環節使學生體會實驗探究的過程,得出結構與性質的關系。提升證據推理及科學探究素養。
2.鹵族元素結構和性質的關系。
教師引導:[任務2] 鹵族元素化學性質的比較。
學生活動:
(1)閱讀教材96-97頁鹵族元素的內容,完成97頁思考與討論的內容。
(2)實驗并觀察鹵素單質間的置換反應。完成98頁實驗4-1。
(3)嘗試總結鹵素單質的氧化性強弱,說出比較依據。
設計意圖:通過閱讀材料,培養學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過實驗現象的分析得出結論,進一步形成“證據推理”的素養。
(四)環節四
拓展:多樣化的周期表
教師引導:展示周期表的發展過程,以及多樣化的周期表。
學生活動:(1)了解周期表的發展過程。
(2)感受多樣化的周期表。
設計意圖:以史為鑒,使得學生了解科學研究是有階段性的,隨著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的深入,科學也是不斷發展的。科學研究的成果是多樣化的,同一個問題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結果的呈現也會多樣化。
初三化學原子結構教案 8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原子的構成;
2、了解原子結構模型的具體內容,在歷史上的發展過程,體驗建立模型的思想;
3、了解盧瑟福實驗現象和建立猜想的過程。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建立模型的能力,查找資料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2、培養學生根據分析獲得的證據,打出結論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感受模型建立的發展過程,體會科學發展歷程的艱辛,感受科技發展和科學進步之間的關系。
教學重點:
原子模型的逐漸完善的過程
教學難點:
盧瑟福實驗的現象和結論的得出
教學準備:
PPT板書設計:
一、原子結構模型的發展史
1、道爾頓原子模型(1803年)實心球模型
2、湯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西瓜模型
3、盧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行星繞太陽模型
4、玻爾原子模型(1913年)分層模型
5、電子云模型(1927年)電子云模型
二、原子的內部結構
引入新課
展示水電解實驗裝置圖
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水分子還可不可以再分呢?學生結合電解水試驗,分析得出水分子是由更小的微粒構成的,這種粒子叫原子。
師:原子是怎樣的微粒呢?科學家們帶著這樣的問題,踏上了探究之旅。
實心球模型的得出
師:1803年,英國科學家道爾頓提出了原子的概念,他認為,原子是組成物質的最小單位,原子是堅實的、不可再分的實心球,建立了原子的實心球模型,為近代原子論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學生在草稿紙上畫圖,畫出實心球模型。
西瓜模型的得出
師:1897年,英國科學家湯姆生發現,原子內有帶負電的電子,原子是電中性的,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呢?
生1、原子內有帶正電的物質。
生2、帶正電的物質是怎樣分布的`呢?
師:湯姆生認為,原子是一個球體,正電荷均勻分布在整個球體內,電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一樣鑲嵌在其中。
學生畫圖,和課件上對照。
師:湯姆生的模型繼承了道爾頓模型的什么特點,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有這個不同?
生:仍舊是球體,且是實心球,但是可以再分,電子鑲嵌其中,因為發現了電子。
行星模型
師:1911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和他的學生一起,用帶正電荷的α粒子轟擊金屬箔。
用粒子撞擊探測、推斷微粒內部結構是現代常用研究方法。
教師通過圖片和動畫引導學生說出實驗現象,對應的實驗現象推導的結論。
1、大多數的α粒子直接通過。
2、少數α粒子發生偏轉。
3、極少數被彈回。
學生得出結論:
1、大多數的地方是空的,中間有一個核,電子分布在核的外面。
2、核很小、但是所占質量很大的核。
3、電子在核外繞核高速運動。
教師引導學生畫出氫原子的行星原子模型
師:原子很小,原子中的電子更小,原子核和原子的體積比是怎樣的,1015分之一,如果原子有鳥巢那么大,原子核就是其中的乒乓球。
師:行星模型和西瓜模型相比有什么共同點,有什么不同之處?為什么?
生:共同點:原子由帶負電的電子和帶正電的物質組成。
不同點:帶正電的物質不是均有分布的,是以一個極小的核存在的。電子不是鑲嵌在其中,是在核外高速運動的。
電子分層模型師:1913年,丹麥科學家波爾認為,帶負電的電子之所以不會掉到帶正電的電子核上的原因是由于電子在固定的軌道上分層運動。
教師展示碳原子的模型,讓學生找出分成幾層,每層有幾個電子,感受分層模型。
學生觀察發現有兩層,第一層2個,第二層4個。
師:分層模型和行星模型相比有什么共同點,有什么不同之處?為什么?
教師解釋:分層模型和行星模型基本相同,但是對核外的電子排布做出了修正。
電子云模型師:現代科學家通過實驗發現,電子在原子核外有點區域出現的次數多,有點區域出現的次數少,如果將每次出現的地方都點上一個點的話,這些點就會像云霧一樣籠罩在原子核的周圍。
學生觀看動畫演示感受電子云模型。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整個原子模型的建立和發展過程,新模型的建立分別和什么新的發現有關。
試著讓學生闡述原子結構模型的發展歷程,體會科學進步的不易。感受科技發展和科學進步之間的相輔相成的關系。知道假說的修正離不開實驗的證據。
知識小結:
一、原子結構模型的發展史
1、道爾頓原子模型(1803年)實心球模型
2、湯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西瓜模型
3、盧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行星繞太陽模型
4、玻爾原子模型(1913年)分層模型
5、電子云模型(1927年)電子云模型
二、原子的內部結構
原子是由一個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電子組成的,原子核帶正電,而電子帶的是負電,這樣整個原子對外就不顯電性。電子在原子中并不是靜止的,而是繞著原子核做高速的運動,電子的高速運動在原子的周圍形成像云一樣的外衣,也叫電子云。不同的原子內電子的數目不同,電子運動的模式也不同。就像一個班的同學,大家都穿上形狀各異的外殼,由于外殼的形狀不同,使得有些人靠在一起會比較舒服,而有些人很難靠到一起。當然實際情況還要復雜得多,上面只是一個簡單化的比喻。
練習:
1、以氧原子為例,說明構成原子的粒子有哪幾種。它們是怎樣構成原子的?為什么整個原子不顯電性?
2、提出原子核式結構模型的科學家是_______,發現原子里有電子的科學家是_______。
3、在一個原子的原子核里必定含有的微粒是( )。
A、質子和中子B、質子C、中子D、質子和電子
4、在物質結構研究的歷史上,首先提出原子是一個實心球體的( )。
A、 湯姆生B、盧瑟福C、道爾頓D、玻爾
5、原子核外有17個電子的某種原子,假如它得到一個電子后,將( )。
A.不顯電性B.顯正電C.顯負電D.無法確定
初三化學原子結構教案 9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簡介
本節選自高中化學必修二第一章物質結構與元素周期律。本節內容包括了原子結構和核外電子排布以及元素周期律,分兩課時。第一課時為原子結構和核外電子排布,第二課時為元素周期律,我說課內容為第一課時。
2、學情分析
本節是在學生已有原子結構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研究原子結構,因而學生有一定的理論基礎。我們在學習新課時,一定要注意與初中化學中物質構成奧秘的聯系,注意把學生已有的知識應用到新知識中來。
3、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教材內容屬于物質結構理論范疇,而物質結構既是本書的重點,又是整個中學化學教材的重點。通過本節教材的學習,學生能較系統地掌握原子結構的知識,并能在原子的水平上認識物質構成的規律,能運用原子結構的知識解釋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質,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排布與元素的性質(得失電子能力、化合價等)的關系。同時,通過原子結構知識的學習,為后階段學習元素周期律和化學鍵打下基礎。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A
1、認識原子核的結構、原子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規律,懂得質量數和ZX的含義。
2、掌握核電荷數、質子數、中子數、質量數之間的相互關系。
(二)過程與方法
1、嘗試運用比較、歸納等方法對信息進行加工,培養學生分析、處理數據的能力。
2、了解假說、模型等科學研究方法及其在原子結構研究中的應用。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了解微觀世界的.物質性,從而進一步認識物質世界的微觀本質,認識原子是矛盾的對立統一體。
2、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思想,體驗科學研究的艱辛與喜悅。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知識上重點、難點是構成原子的微粒間的關系和核外電子排布規律。
2、方法上重點、難點是嘗試運用比較、歸納等方法對信息進行加工,培養學生分析、處理數據的能力。
四、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本節教學是微觀粒子的結構和理論,許多知識比較抽象,采用多媒體教學,用電腦動畫把抽象的東西形象化。
五、教學過程
先組織學生根據已有經驗對原子的結構進行想象,再借助電腦動畫手段重現盧瑟福的a粒子散射實驗,讓學生根據實驗現象提出自己的原子結構模型,并鼓勵學生就原子結構的相關問題提出質疑。然后,教師引出本節核心問題:原子核的構成、核外電子運動狀態、核外電子分層排布規律。并將電子、質子、中子的相關數據以表格的形式顯示出來,讓學生親自對這些數據進行處理中找出構成原子的微粒及其質量數間關系,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小結歸納并補充原子和陰、陽離子的質子數、中子數、質量數、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關系。
六、板書設計
一、原子的結構及其微粒間關系
原子的構成
構成原子微粒間的關系
二、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與元素的性質關系
原子的核外電子分層排布規律
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排布與元素的性質(得失電子能力、化合價等)的關系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初三化學原子結構教案】相關文章:
摩擦起電的原因原子結構教案示例05-02
《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高中化學教案10-22
物理教案-摩擦起電的原因 原子結構05-02
原子結構練習題04-30
摩擦起電的原因 原子結構05-02
高中化學原子結構(第2課時)教案04-25
高中化學原子結構(第1課時)教案04-25
初三化學教案05-02
初三化學教案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