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優秀地理教案設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初中優秀地理教案設計7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中優秀地理教案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優秀地理教案設計1
初中地理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從生活入手,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生們感知地理與生活的密切關系。
案例設置目的
(1)重視世界上地理問題突出地區和國家出發,從引導學生關注世界上的熱點問題和熱點地區出發,選擇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半個多世紀里,世界上沖突、戰爭最頻繁的熱點地區;(2)圍繞西亞之所以成為熱點地區的原因,重要的地理位置、豐富的石油資源、匱乏的水資源及宗教文化差異問題逐一鋪陳展開,并采取揉和的方法,將本區的氣候特征、經濟發展、居民特征和國家風俗習慣等內容連帶寫出;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重點在于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地理讀圖能力以及總結規律、原因分析、信息判斷等項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觀,以及人地協調的觀念。
教學要求
知識目標:1.讀圖說明西亞地區的范圍、位置;分析本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掌握西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二洋三洲五海之地,東西方交通要道;絲綢之路。
2.明確西亞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及西亞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通過讀河流圖及氣候圖,分析本區水資源狀況,并討論由此可能產生的地區爭端和沖突。
4.通過閱讀材料及圖片,使學生了解西亞地區的文化差異和宗教矛盾。
能力目標:根據收集到的圖片、新聞等一些資料,對中東地區有所了解;通過圖片、地圖了解三洲五海之地;將收集到的有關中東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情感目標:
引導學生關注世界上地理問題突出的`熱點地區和熱點問題,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資料觀及人地協調觀念;明確在各國、各民族關系中,應強調對話而非對抗,呼吁世界和平。
教學重點
西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豐富的石油資源。
教學難點
西亞重要的石油運輸線;
教學過程
課題導入
播放錄像。教師課前搜集有關錄像,如第一部分“千年爭端,今日焦點”。看錄像時,要求學生記錄并思考:(1)西亞的地理概念是什么?(2)西亞地區的千年爭端因何而起?(3)西亞成為今日焦點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一、三洲五海之地
教師提問:西亞地理位置具有什么特點,使其成為東西方勢力爭奪的熱點?討論并回答。向學生闡明“西亞”概念和名稱起源。
引導學生指圖說出“三洲五海之地”的含義和具體位置,并指出本區還有哪些重要的海域和咽喉要道。教師應特別指出“里海”與其它四海的不同,并強調“海洋”與“湖泊”以及“內流湖”在概念上的差別。
提問:讀圖說出“土耳其海峽”與“蘇伊士運河”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什么樣的重要性?
(1)同為兩大洲界線;(2)土耳其與埃及因此成為地跨兩大洲的國家;(3)歐洲通往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國家的海上道路因蘇伊士運河而大大縮短,方便了西方國家向東方的殖民擴張和資源掠奪。如課時允許,還可對蘇伊士運河的歷史和與埃及經濟的關系作補充介紹。
二、豐富的石油資源
提問:提到西亞就不能不提到石油,而為什么說西亞是世界石油寶庫呢?建議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從地圖和“活動”課文入手,從空間(分布)和數量(儲量、產量、出口量)兩方面探求結論。
教學中要注意不同形式地圖的作用,如通過讀西亞石油分布圖,可使學生明確西亞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可對照世界政區圖,由學生說出主要的產油國。
教師應由此引導學生關注人類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相互關系,也可由此初步探討單一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在學習的過程中,初步形成知識綜合思維的意識和能力,并滲透能力和價值觀念的培養目標。
可引導學生結合本區地形、氣候圖,分組討論以下問題:
這些石油國在發現石油前,經濟以何為主?(干旱缺水,高原山地為主──灌溉農業及牧業──經濟落后貧困)
(2)石油枯竭后,他們的經濟出路又在哪里?(發散討論)
三、石油輸出路線:
1、西亞——地中海和紅海沿岸——西毆和北美。
2、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印度流洋——馬六甲海峽——日本。
3、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印度流洋——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大西洋——西毆和北美。
四、匱乏的水資源
1、從本區氣候特征入手,引導學生說出為什么在西亞地區,水資源比石油資源更寶貴?進而討論水資源匱乏會對本區的生產生活造成什么影響?
2、引導學生分析本區水資源分布特征(分布不均,多國共用),進而分析“為什么說西亞一直在為水而戰?”
3、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不依靠戰爭,西亞各國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來解決水資源匱乏的問題?(建議以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工程和以色列的節水農業為例,加深學生對良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協調人地關系的認識;還可以舉從鄰近的土耳其等富水國家輸水的例子。)
五、文化差異
1、建議以錄像、圖片資料等直觀素材介紹三大宗教文化的差異性。
2、讓學生收集有關阿拉伯文化和風俗習慣的資料,在課上相互交流。
3、通過錄像,活動──巴勒斯坦問題”,開展以下討論:
(1)談談你對阿以沖突的認識?(或為什么說阿以沖突是西亞問題的核心?)
(2)你認為世界各國發生矛盾時,應以什么樣的態度來解決才是最明智的?
教學反思
本節課緊緊圍繞長期的熱點地區和三洲五海之地這兩個問題展開。西亞這里是世界爭端的焦點,認識這里的自然地理特征,了解當地的人文文化,學習石油資源,對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是意義。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可以使學生學習起來事半功倍。這是地理教學過程中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它將對學生終身學習地理乃至其他知識產生深遠的影響。“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了《西亞》這節內容,我們從中獲得了哪些知識?這些知識對我們有用嗎?從西亞經濟的發展中學習可以借鑒的經驗,就是對我們有用的知識。而這樣的知識是極富有生命力的。
初中優秀地理教案設計2
[教學目標]
(一)借助地圖,說出俄羅斯的地理位置(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領土組成特點(跨東西半球、亞歐兩洲)和首都(莫斯科)。
(二)根據地圖和資料,歸納俄羅斯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和各地區氣候差異的形成原因及特點。
(三)運用統計資料,聯系俄羅斯自然條件特點,說明該國開發西伯利亞的情況。
(四)收集資料,說明俄羅斯民族方面的概況。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共分6個小標題。“面積最大的國家”、“平原廣大”、“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豐富的資源”、“改革中的經濟”、“西伯利亞的開發”,分別介紹俄羅斯的地理位置和面積、地形特點、氣候特點、資源特點、經濟特點和區域開發方面的情況。
本節教材第一個標題為國家概況的介紹;第二、三、四個標題內容分別敘述和說明俄羅斯自然地理特征的三個重要方面:“平原廣大”和“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為理解俄羅斯農產品和主要農業區分布提供了條件,“豐富的資源”為理解俄羅斯的經濟特點和開發西伯利亞作了說明;第五、六個標題內容闡述俄羅斯人文地理特征,可以從中了解俄羅斯的工業、農業城市、港口分布特點及亞洲西伯利亞的開發情況。本節教材的編排結構是:
本節教材圖表系統提供3幅地圖:①圖3-22,說明俄羅斯周圍海洋,亞洲與歐洲部分比較,地形區分布及特點,河流與城市。②圖3-24,說明俄羅斯地勢地形與河流分布的關系,“東高西低、平原廣大”是其地形主要特征。③圖3-26,說明俄羅斯主要礦種及產地,特別是石油、黃金、煤、有色金屬等礦產資源豐富,本圖淡化了礦產地的識記,強調礦產種類及其與工業基地分布的關系。
2幅景觀圖:一為反映宗教和建筑特色的大教堂,一為貝加爾湖及湖畔的亞寒帶針葉林景觀。
2張統計表:①上揚斯克和莫斯科氣候資料分別表明俄羅斯東部西伯利亞受北極地區寒冷氣流影響,是北半球的寒極之一,降水較少;而西部東歐平原受大西洋影響,氣候較溫涼,降水較均勻,是溫和的大陸性氣候。②俄羅斯亞洲與歐洲部分地區差異對比則要求學生通過對比掌握其差異性,也暗示了開發西伯利亞的必要性。補充閱讀材料提供了俄羅斯民族方面的概況,為學生收集此方面的資料作了示例。
本節教材還說明了俄羅斯幾個方面的世界之最:①俄羅斯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②俄羅斯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大的國家;③貝加爾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是世界上淡水量最多的湖泊;4.俄羅斯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亞寒帶針葉林帶。
[教學重難點]
俄羅斯的地理位置,地形特點,氣候特點,經濟特點
[教學方法]
讀圖法、討論法、談話法、自學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具準備]
掛圖:俄羅斯地形圖
教學提綱(板書)
一、面積最大的國家
1、位置:跨亞、歐兩大洲和東、西半球
2、面積:1708萬平方千米
二、平原廣大
地勢東高西低,平原占 70%
三、溫涼的氣候
大陸性氣候明顯,東、西部差異大
四、豐富的資源
1.淡水資源(貝加爾湖)
2.森林資源(亞寒帶針葉林)
3.礦產資源(石油、黃金、有色金屬)
五、改革中的經濟
1.工業
工業區:歐洲部分、烏拉爾地區、西伯利亞地區
工業中心:莫斯科、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亞
2.農業
農業區分布于伏爾加河流域和頓河流域
3.城市和港口
首都莫斯科
六、西伯利亞的開發
[教學過程]
新課導人:
引導學生在“世界政區圖”上,找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從中引出俄羅斯
一、面積最大的國家
1、提問:通過預習,誰能告訴我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的面積究竟有多大?
2、展示“俄羅斯地形圖”,指出亞、歐兩洲的洲界線,得出結論:俄羅斯地跨亞、歐兩洲,位于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
3、引導學生回憶東、西半球分界線(160°E),并和學生一起找出東經160,得出俄羅斯的另一位置特征:地跨東西半球。
(過渡)接下來,我們一起熟悉俄羅斯的海陸位置特征
4、讀圖3-22,完成活動1、2題及P77活動2
5、一學生朗讀P77材料,了解俄羅斯的民族、語言、宗教
二、平原廣大
1.讀圖3-22,完成活動第3題
2.找出上述四大地形區的大致分界線:⑤烏拉爾山、烏拉爾河,⑥葉尼塞河,⑦勒拿河。
3.葉尼塞河以西均為平原,以東為高原山地,平原面積占俄羅斯領土的70%。歸納得出地形特點:平原廣大。
4.讀圖3-24,引導學生歸納俄羅斯的地勢特征,很容易看出其地勢特點:東高西低。
5、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找出伏爾加河的位置,注意其流向,注入海洋,在歐洲的地位
三、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
1、引導學生閱讀地圖冊P33俄羅斯氣候分布圖,思考:俄羅斯最主要的氣候類型是哪種?還有哪些氣候類型?引出氣候類型的學習
2、學生閱讀教材思考:俄羅斯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有什么特征?
3、小結:由于俄羅斯疆域遼闊,東西跨經度廣,所以氣候的大陸性氣候特征明顯,同時也使東西部氣候存在較大的差異。
4、引導學生分析上揚斯克和莫斯科的氣候資料,歸納二地的氣候特征差異,并設問:同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什么上揚斯克的降水比莫斯科的少?氣溫比莫斯科的低?
(過渡)俄羅斯是世界上資源最為豐富的大國之一,那么有哪些豐富的自然資源呢?
四、豐富的資源
1、學生看書思考:俄羅斯有哪些豐富的自然資源?
2、設問:俄羅斯為什么水資源和礦產資源豐富呢?教師可從氣候特點、地形分布及歷史開發等方面加以指導。最后出示亞寒帶針葉林帶分布圖。
3、出示“俄羅斯主要礦產資源分布”圖,讓學生在地圖上找主要礦種及礦產地,而后說明俄羅斯石油、黃金產量的世界排名及有色金屬礦的分布。
(過渡)俄羅斯豐富的礦產資源為俄羅斯的經濟發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資源條件。
四、改革中的經濟
工業方面
1.通過圖3-26和各種資源儲量、開采量等資料,學生推斷俄羅斯的主要工業部門應該是哪些?而后結合教材P79驗證
2、引導學生閱讀地圖冊P53“俄羅斯工業分布圖”,指出俄羅斯的三大工業區并強調俄羅斯的工業主要集在歐洲部分
3、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查找各工業區的工業中心城市并在地圖上填注。并設問:這三大工業區能形成主要的工業區的共同因素是什么?(附近都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便利的交通),而后進一步從資源條件分析俄羅斯各工業區的工業部門
農業方面
1、回憶俄羅斯氣候特征和緯度位置特征,思考:俄羅斯的氣候條件對發展農業生產有利嗎?你認為制約俄羅斯農業分布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氣溫因素,俄羅斯的農業一般分布在緯度相對較低、氣候較為溫和的地區
3、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查找俄羅斯主要農業區東歐平原、伏爾加河流域和頓河流域。并對照圖例說出俄羅斯的農產品種類,并進一步強調:俄羅斯的農作物一般都是喜溫涼的農作物,這與當地的.氣候特征是相適應的。
城市與港口方面
根據地圖找出首都莫斯科的位置,由教師小結其城市職能。根據地圖,讓學生圍繞俄羅斯疆界找出其進出海洋的港口城市,再由教師加以具體說明東部、北部、西部的主要海港。
(過渡)由于自然條件的差異和歷史的原因,俄羅斯的人口和經濟主要集中在歐洲部分,而面積廣大的西伯利亞地區卻開發不夠
西伯利亞的開發
①小結已學習俄羅斯的知識,填表對比其亞洲部分和歐洲部分的地區差異。②對此表格知識加以對比研究,讓學生認識到俄羅斯經濟的地區分布與其自然、人文因素分布的不平衡性以及人地關系在空間上存在矛盾。③具體指導西伯利亞的開發項目,如:西伯利亞大鐵路,貝阿鐵路、秋明油田、庫茲巴斯煤炭基地和新西伯利亞高科技園區等。
本節重點圖表指導:
①圖3-22:指導學生在圖上了解俄羅斯地理位置(經度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領土組成(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首都莫斯科;俄羅斯是歐洲國家的主要原因:歐洲部分集中全國四分之三的人口,歷史上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地區,主要工業和首都也位于歐洲部分;俄羅斯的四大地形區: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主要河流及分布:歐洲部分的伏爾加河和頓河、亞洲部分的鄂畢河、葉尼塞河和勒拿河;俄羅斯的主要城市及分布。
②圖3-24:指導學生在剖面圖上相應位置標注東歐平原、烏拉爾山、西西伯利亞平原、葉尼塞河、中西伯利亞高原、勒拿河、東西伯利亞山地。或者由學生依據圖3—22畫出沿60°N線的剖面圖,然后觀察、分析其“東高西低、平原廣大”的地勢地形特點,再歸納這一特點對河流分布的影響。
③圖3-26:先指導學生找圖例,了解俄羅斯有哪些礦產;再根據教材講述其礦產儲量和開采量,也可由學生收集有關資料對俄羅斯礦產進行評價;最后根據鐵路線、河流、城市對礦產地進行相對定位,并為其工業分布作鋪墊。
④“俄羅斯亞洲部分和歐洲部分地區差異”表:可采取分組討論的形式,用復習提問的方法引導學生得出答案,并根據所填內容對俄羅斯開發西伯利亞進行評價。下述答案僅供參考:
亞洲部分 歐洲部分
地形特征 高原、山地為主 平原面積廣大
氣候特征 寒冷干燥 溫涼濕潤,降水略多
主要工業基地 烏拉爾、新西伯利亞 莫斯科,圣彼德堡
主要港口 海參崴 圣彼德堡
初中優秀地理教案設計3
地球儀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地球的形狀、地球的極半徑和赤道半徑,記住地球的平均半徑和赤道周長。(重點)
2.使學生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軸、兩極、經線、緯線和赤道的意義,初步學會在地球儀上識別經線、緯線、兩極和赤道。
3.使學生知道經度、緯度的確定方法(難點),記住南北半球、東西半球的劃分。(重點)
○教學方法:觀察法、讀圖分析和啟發式談話法、電化教學法。
○教學時間:約分鐘。
○教具:地球儀、經緯儀、多媒體課件。地球儀若干(學生每人或兩人一個)
○教學過程
第一章地球(板書)
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板書)
導入語:宋代文學家蘇軾有詩云: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同學們,如果有人問你,人類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會毫不猶豫地說:“是地球”。但是,作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對地球還知之甚少。為了讓同學們了解地球的“廬山真面目”,今天,我們就先來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況,首先學習“地球和地球儀”。
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板書)
1、地球是什么形狀的?(看地球衛星照片和圖1.2地球的大小示意圖后回答)
地球形狀是:球體。
2、地球的球心、極半徑、赤道半徑和周長在哪里?
答:[結合經緯儀回答]地球的球心叫地心,從地心到地球表面任何一點都叫作地球半徑。其中,從地心到北極或南極的半徑,叫極半徑;從地心到赤道上任何一點的半徑,叫赤道半徑。地球的周長叫赤道。赤道正好處在北極和南極的中間。
3、赤道半徑和極半徑相差多少千米?[看課本圖中注釋的具體數字回答]
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兩者相差21千米。可見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的不規則的球體。(但由于極半徑與赤道半徑相差很少,如果把地球縮小到地球儀那樣大小的'時候,這個差別就看不出來了。因此,人們仍把地球看作正球體。)
4、地球的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地球表面積分別是多少?
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5、課堂練習:現在請大家在筆記本上把表示地心、兩極、赤道和極半徑、赤道半徑的圖畫出來。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板書)
1、什么是地球儀?
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而制成的地球模型,叫做地球儀。
2、[出示地球儀]這是地球的模型——地球儀。地球儀由哪幾部分組成?
地球儀由底座、固定架、球體、地軸組成的
3、地球儀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有各種符號、文字、顏色用來表示陸地、河湖、海洋、山脈、城市等。還有經線、緯線、南北極。
4、地球儀是圍繞什么轉動的?南北極點是如何確定的?
地球儀是繞地軸轉動的,它指向北極星附近,與球面的交點為北極點和南極點
(讓學生在自己的地球儀上找到南極和北極,并指示給旁邊的同學,大家相互看看是否正確。)
(1)教師用地球儀演示地球自轉,讓地球儀自西向東(即自左向右)作逆時針轉動。告訴學生面對地球儀如何識別東、西、南、北4個方向。
(2)(做一做)先后請幾位學生上臺演示地球自轉,并在地球儀上指出東、西、南、北4個方向。
(3)只知道東西南北,還無法確定某一地點的準確位置。利用地球儀上的經緯網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這就像在電影院看電影,必須知道排號和座號才能找到座位一樣。經緯網是由緯線與經線構成的。
5、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軸?(沒有,是假想的)
6、課堂練習:
(1)地球是自西向東繞地軸運動的。地軸與地球有兩個交點即南極和北極。
三、緯線和緯度(板書)
[引入]地球儀上有許多縱橫交織的線,你知道哪些是經線,哪些是緯線嗎?現在我們來識別地球儀上的經線和緯線。
1、什么是緯線?(讓學生在課本上找出緯線的定義,并讀出來。)
在地球儀上,與地軸垂直、與經線垂直相交,并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叫做緯線。
(讓學生在自己的地球儀上找出緯線指示給同學,請對方判斷正確與否。)
2、緯線是什么形狀?是半圓,還是圓圈?圓圈。
3、緯線指示什么方向?是東西方向,還是南北方向?東西方向。
4、所有緯線的長度是否相等?不相等。
5、赤道在什么地方?赤道的作用(意義)是什么?(結合經緯儀或地球儀回答)
赤道在兩極的中間,它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線,它把地球平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
6、從赤道到兩極,緯線長度的變化有什么規律?(結合經緯儀或地球儀回答)
赤道最長,由赤道向兩極,緯線長度逐漸縮短,到兩極縮成一個點。
7、緯線有哪些特點?(展示經緯儀,學生觀察回答)
緯線的特點:圓圈、長度不等、指示東西方向。
8、在地球儀上大家可以畫出多少條緯線?人們是怎樣區別每一條緯線的?
[邊指示邊講解]在地球儀上可以畫出無數條緯線。為了區別每一條緯線,人們給緯線標定了不同的度數,即緯度。(這就好像給每條緯線都起了名字,我們就能區別它們了。)
[多媒體展示圖片]“緯線與緯度示意圖”。
9、哪條緯線是零度緯線?南北半球是如何劃分的?
人們把赤道定為零度緯線,它把地球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
10、緯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是90°。位于南、北極點。
11、赤道南北兩側的緯線在名稱上有什么不同?他們分別用什么字母表示?
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字母“N”來表示;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用字母“S”來表示。
[板書]北緯——N,南緯——S
12、如果用字母表示,北緯20度和南緯20度可分別表示為:20°N,20°S 。
13、以赤道為界,北緯和南緯的度數分別向北、向南排列,它們的度數變化有什么規律?北緯度越向北度數越大;南緯度越向南度數越大。(多媒體圖示變化規律)
14、人們通常把不同的緯度地帶分成低緯、中緯和高緯三部分。其中0°~30°為低緯度;30°~60°為中緯度;60°~90°為高緯度。
[板書:低緯、中緯和高緯] [多媒體展示] “低、中、高緯度示意圖”。
課堂練習:讓學生將課本、練習冊或教師給出的練習紙(多媒體課件更好)中的緯線緯度指讀或標注出來。
[示例題]請問北京(40°N)處于什么緯度帶?中緯度。
[示例題] 中國和南極洲分別在南半球還是北半球?中國在北半球;南極洲在南半球。
初中優秀地理教案設計4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及學科參與意識,使學生獲得對其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思維能力及學習方法,拓寬學習空間;
2、使學生掌握閱讀和使用地圖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讀圖觀察問題、解決問題及運用其他手段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3、以自學為主了解歐洲西部位置、地形、氣候概況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引導學生正確理解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重點和難點:
重點:
歐洲西部的位置、地形及氣候概況。
教學難點:
利用地圖說明其位置、地形、氣候特點及它們的相互關系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輔助教學;
2、為學生自學設計的課堂練習(一)、(二)。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師生活動教學提示與建議
第一課時:
導入: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已經對外敞開了國門。我們周圍也出現了很多出國留學、打工或旅游的人。不管他們以何種目的的出國,他們一般會選擇什么樣的國家呢?(學生總結回答: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
師:世界上有一個發達國家集中的地區.你們知道在哪兒嗎?
生:歐洲西部。
引導學生,切入主題
師:關于歐洲西部,你們都知道些什么?
師、生活動
(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各抒己見,回答老師所問。有的學生談到歐洲西部的旅游景點;有的學生談到歐洲西部的經濟:歐元、歐盟等;還有的學生談到了當今的熱點問題:瘋牛病、口蹄疫、炭疽熱等)
師:這么好的地方,同學們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學生異口同聲,熱情高漲)
師:要想去歐洲西部,首先我們要確定它的——?
生:地理位置。
師:對了,我們要先知道它在世界中的位置。那么出門旅行,尤其行程較遠的時候,我們要隨身攜帶一些衣物,這就需要提前了解歐洲西部的——?
生:氣候狀況。
師:很好。只有先知其冷暖,才可以有備無患。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了解歐洲西部有哪些獨
特的自然景觀;要觀賞這些景觀需要到哪些國家去;這些獨特的自然景觀為什么會出現在這些地方。這就需要了解歐洲西部的——?
生:地形、地貌概況以及河湖狀況。
學生自主學習體驗成功
板書:
一、發達國家集中的地區
特征:國家眾多、人口稠密、經濟發達
師:歐洲西部是當今世界一體化程度的區域,巨大的經濟和政治利益是推動歐洲各國求同存異,走向聯合的動力。
介紹歐盟:
板書:
二、歐盟
(1)簡介(十五個成員國)
讀圖找出歐盟的主要成員國及其首都
根據圖8.14描述歐盟的作用及其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
討論:為什么要成立歐盟?歐盟給本區的人民帶來了那些利益?
―――示意圖從哪5個方面說明了歐盟的作用。
(2)作用、影響、意義
好,我們下一堂課繼續來學習西歐的其他知識。
第二課時:
師:屏幕上面是我們急需解決的有關“歐洲西部”位置、地形、氣候等方面的問題。(根據課件顯示內容,分組討論答題。配樂,教師巡視答疑。培養學生的讀圖觀察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感受學習的樂趣)時間到,音樂停。
師:(評價)同學們真棒!大家馬上就可以進入“歐洲西部”開始你們的異域之旅了.在此之前請隨老師進入“氣候”圖中,觀察山脈走向的變化及暖濕氣流的深人情況。(教師進行動畫演示,學生注意觀察,直觀感知地形對氣候的影響及地理因素間的相互關系)
提問:假如阿爾卑斯山脈走向發生變化、斯堪的納維亞山脈消失,歐洲西部的氣候會有變化嗎?
生:阿爾卑斯山脈變為南北走向,來自大西洋的暖濕氣流就不能長驅直人,歐洲西部大范圍也不再是溫帶海洋性氣候而應是溫帶大陸性氣候;斯堪的納維亞山脈消失,有利于海洋氣流的深入,使整個島嶼顯示溫帶海洋性氣候。(給出問題,學生帶著問題盡情“游覽”)
師:現在請大家試著點擊本圖的右下角,看看會有什么驚喜帶給大家!(學生點擊進入,屏幕上出現了五彩斑斕的彩色世界,隨著可愛的小天使飛來飛去,“恭喜你,你成功了”幾個大字由遠而近的出現在畫面中。幫助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使學生獲得自信)
師:點擊“你成功了”進入到“國家與旅游”。點擊各國首都可欣賞優美風景,點擊其他按鈕,可對歐洲西部有更多了解。請大家帶著問題暢游歐洲西部。
(學生在優美的樂曲中欣賞美景,進一步了解本區,同時思考問題)
布置任務,提出建議
師:問題有的可在欣賞時完成,也有的需要同學們課下查找資料,共同研究探討完成。下一
節課請你們做老師,談淡你們的研究結果。
第三課時:(練習和學生講述為主)
師:你們知道嗎?在網吧除了聊天、玩游戲之外還可以登陸相應的網站查閱地理信息,想知道哪個國家、哪個大洲都可以。相信那時你會大開眼界,真正感受到“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課堂練習:
位置、地形和氣候姓名__________
點擊“歐洲西部”進入,看圖思考并回答下列問題。(提示:鼠標箭頭變成“手”形,可點擊進入)
一、位置(whereisit?)
1、在世界中的位置:歐洲西部位于_______(a南半球、b北半球)。位于(a東半球、b西半球)。請說出判斷理由。
2、海陸位置:歐洲西部西臨_________洋,北臨__________洋,南隔________海與非洲相望,東南隔土耳其海峽與___________洲相望。
3、緯度位置:大致在__________至________之間。圖中位于“冰島”北部的`虛線是(a北回歸線、b北極圈)。
?
推斷:a.歐洲西部三面臨海,氣候受________(a海洋、b陸地)影響較大。大部分為_____(a陸地性、b海洋性)氣候。
b.歐洲西部大部分位于五帶中的__________帶,只有一小部分屬于________帶。
二、地形(whatisit?)
1、觀察歐洲西部大陸輪廓的特點_______(a比較平直、b曲折破碎)。因此多島嶼、半島和海灣,你能在圖上找出它們嗎?
推斷:多優良_________,海運發達。
2、歐洲西部的地形以________和________為主。平原多分布在西部、中部的沿海地區,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山脈主要有北部的_______________、中部的__________________。中部地區的山脈大致呈__________走向。
推斷:這種地形分布特點有利于海洋____________深入大陸內部,終年溫和多雨,形成典型的___________氣候。隨著離海越來越遠,降水逐漸減少,冬冷夏熱,氣候逐漸過渡為____________氣候。
3、根據本區地形和氣候的特點,把本區“河湖”特征與形成條件連接起來。
(1)河湖水量充沛,河網密集a.受冰川影響
(2)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阿爾卑斯山脈b.大陸輪廓曲折,又受山嶺限制兩側多湖泊
(3)無長河c中歐西歐多平原,降水較多
推斷:這些平原、山地、半島上多冰川地形、湖泊、峽灣,成為當地豐富的旅游資源,使得本區___________業發達。
二:氣候、農業和工業
歡迎大家進人“歐洲西部”開始你們的浪漫之旅,在走一走瞧一瞧時別忘了動動你腦。請大家在欣賞之余思考以下幾個問題。可以相互討論、研究。
1、歐洲人酷愛乳產品和牛羊肉,他們的這種飲食結構與哪些地理因素有關?
2、歐洲西部的南部地中海沿岸以什么氣候為主?這種氣候對當地的農業產生哪些影響?
3、假如阿爾卑斯山脈走向發生變化、斯堪的納維亞lu脈消失,歐洲西部的氣候會有變化嗎?
4、農業生產高度機械化有什么好處?有沒有弊端?
5、歐洲西部成為世界上工業發達的地區之一,它的工業有何特點?為什么如此發達?
6、你們還知道本區有哪些區域性國際組織?你能簡要介紹它們嗎?
7、試說說本區有哪些的旅游勝地,需要到哪些國家去參觀?
8、本地區是世界上發達國家集中的地區,你能列舉一、兩個國家說明原因嗎?
板書設計:
一、發達國家集中的地區
特征:國家眾多、人口稠密、經濟發達
二、歐盟
(3)簡介(十五個成員國)
(4)作用、影響、意義
三、以制造業為主的工業
(1)工業部門和產品
制造業比重高,采礦業比重小,尖端工業占優勢
(2)工業區分布
多而密集,呈十字形分布
四、傳統畜牧業
1、地理位置因素
2、地形因素---平原為主
3、氣候因素
五、繁榮的旅游業
初中優秀地理教案設計5
教學目標
通過閱讀海陸分布圖和海陸面積的比較示示意圖,使學生了解全球海陸分布,記住海陸面積。
通過閱讀教材配備的各種地圖特別是“大陸、半島、島嶼示意圖”,學會運用地圖判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洋、海和海峽,并能在世界地圖上說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布特征。
通過認識地球表面的海陸變遷,了解大陸漂移----板塊運動學說的發展過程和基本觀點,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科學方法、科學探究精神以及辨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觀點。
通過挖掘教材中開放性的可供討論的話題,組織討論,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求異思維。
教學建議
關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教材分析
本節是從地球和地圖知識引入世界的陸地和海洋的。因為有了地球知識的和圖知識,教材配備了14張各種類型圖,設計了多個從圖中直接讀取地理信息的環節。
本節主要講述三部分內容:世界的海陸概況,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其中,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是本節的重點內容。
“大洲和大洋”部分,是對海陸分布內容的具體化。課本用了“七大洲”、“四大洋”兩個標題,出現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較多,大多數是學生在小學已經學過的,或在日常生活中已經了解的,如大陸和大洲、海和洋概念,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等,可作為學生的已有知識。但從讀圖的意義上,如何使學生在圖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大陸、半島、島嶼和海洋、海峽的特點,是新的教學任務。
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上,有以下幾個環節,1。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對位置,即哪個大洲面臨哪些大洋?哪個大洋被那些大洲包圍。2。大洲之間的關系,相連的大洲(大陸)、大洲間的分界(山脈、河流、運河、海峽)3。各大洲的輪廓、面積和分布的對比。
關于“七大洲、四大洋”的教法建議
對于七大洲三和四大洋部分,以讀圖為主:
第一步:讀圖講解:讀“大陸、島嶼、半島示意圖”,讓學生在初中地圖冊上的“世界地形圖”中找出實例加以區別。
第二步:讀“東、西半球圖”,和“亞洲、歐洲、非洲的分界線圖”掌握大洲的名稱,位置和三條洲際分界線。
第三步:讀圖比較:讀“七大洲面積比較圖”,讓學生說出哪個洲的面積?哪個洲的面積最小?并按面積大小的順序說出七大洲的名稱。(可按以下順口溜記憶:“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第四步:讀“東、西半球圖”。讀圖講解:找出四大洋的名稱和位置。讀圖比較:比較四大洋的面積大小。指圖講解:在圖上結合具體的洋、海、海峽,列表講清它們的概念,并讓學生在地圖冊上找出實例加以區別。
關于“世界海陸分布”的教材分析
“世界海陸分布”這一段主要講述了以下兩個內容:1、海陸面積的比例,即三分陸地,七分海洋(或陸地占29%,海洋占71%);2、海陸分布的大勢,即陸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這里應補充說明一點,無論是在北半球還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關于“世界海陸分布”的教法建議
本節教材配有14張分布圖、示意圖、比較圖。在教學中,應盡量使用地圖、圖表,增強直觀性,便于學生記憶和掌握。由于圖較多,設計問題不但要具體、明確,問題的難度要由淺到深,也要注意系統性、層次性。
對于世界海陸分布:設計了三個環節,1.觀察比較:對照“世界海陸分布圖”和“世界海陸面積比較圖”,看看地球表面是陸地面積大,還是海洋面積大?海陸分布呈什么形勢?2。組織討論:是“地球還是水球?這是一個開放性的討論,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3.讀圖對比:在“南、北半球海陸分布圖”上,看看陸地主要集中在哪個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個半球?圖中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分別是海洋還是陸地?
關于選學部分內容的教材分析
第三部分為選學主要介紹了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這一內容安排在這兒,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緊接上面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說明了七大洲、四大洋這一海陸輪廊的形成原因;另一方面為第三節講述地形變化、海陸變遷、地震和火山等知識打下基礎。有關板塊運動的內容比較抽象和概括,是教學上的一個難點。為此課文首先介紹了魏格納提出的大陸漂移假說,為講述板塊運動作了鋪墊。
教材安排了一段的閱讀材料,介紹了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學說的故事。魏格納原先德國的一為位年輕的氣象學家。傳說他從世界地圖上發現大西洋兩岸輪廓相似而得到啟示,轉向對大陸漂移的研究,并且堅持不懈,直至為此而獻出生命。這段閱讀材料蘊涵豐富的非智力因素,它可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鉆研問題的主動學習精神和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撓、勇于獻身的精神,還可使學生受到地殼“活動論”這一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教育。
關于選學部分的教法建議
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選學)的內容,。以學生活動為主,通過讀故事,談讀后感,找證據,用魏格納不畏艱難,不怕失敗的精神,來學習他的學說,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培養了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科學研究的方法。
讀圖訓練方面,可引導學生讀三幅不同地質時期的海陸分布圖,說出兩億年來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極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變化?讀圖講解:讀“六大板塊示意圖”,講解板塊學說的主要內容。引導學生讀書:為什么海陸分布不是固定不變的,從板塊學說的角度做出解釋:
(1)地球表層分成六大板塊;
(2)板塊都處在不斷地運動之中;
(3)板塊交界地帶多火山、地震。
關于“大洲和大洋”的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
1.利用地圖說明全球海陸分布特點,記住海洋面積比例。
2.運用地圖判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樣、海和海峽。
3.在世界地圖上說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海廓和分布特征。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
4.通過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學說的發展過程,對形式進行科學史的教育科學興趣和探究精神的培養。
〈教學手段〉計算機課件、教材中的各種地圖、示意圖。
〈教學過程〉:
(引課)地球是我們生活的家園,早已廣被接受,但宇航員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卻是一個蔚藍色的美麗的星球。他說:“我們給地球起錯了名字,它應叫做水球。”那么到底應該叫地球還是水球?先不要早下定論,還是看看地球的基本面貌以及海陸的分布。
(板書)第三章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大洲和大洋海陸分布
(學生活動).觀察比較,對照“世界海陸分布圖”和“世界海陸面積比較圖”
(總結板書)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組織討論:你認為是地球還是水球?兩種說法是在什么背景下產生的?(宇航員在太空看到地球是蔚藍色的美麗星球,覺的地球更象水球。而人們生活在陸地上,過去以為海洋是陸地的'邊緣,甚至認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陸地的中心,并未認識到海洋比陸地大。因此,起名地球。這反映了人們的認識的不斷發展)
(讀圖對比)在“南、北半球海陸分布圖”上,看看陸地主要集中在哪個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個半球?圖中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分別是海洋還是陸地?
總結: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北極地區幾乎是一片海洋,南極地區即是一塊陸地,無論是在北半球還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提問:我們仔細觀察世界海陸分布圖,就會發現地球表面的海洋是連成一片的,陸地呢?和海洋一樣也是連續的嗎?
不是。陸地被海洋分割成許多塊,有的是大陸、有的是島嶼、半島。
你能把他們區分出來嗎?
(學生活動)讀圖講解:讀“大陸、島嶼、半島示意圖”并讓學生在初中地圖冊上的“世界地形圖”中找出實例加以區別。
(學生活動)讀“東、西半球圖”和“亞洲、歐洲、非洲的分界線圖”
看看地球上共分為哪幾個大洲?并牢記七大洲的名稱。并回答:
哪幾個大洲主要分布在東半球?哪幾個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歐洲、亞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東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赤道橫穿哪幾個洲的大陸?哪幾個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幾個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赤道橫穿南美洲、非洲的大陸;歐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極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掌握下面幾條洲際分界線
亞、歐分界線——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和大高加索山脈
亞、非分界線——蘇伊士運河
南、北美分界線——巴拿馬運河(
(學生活動)讀圖比較:讀“七大洲面積比較圖”
讓學生說出哪個洲的面積?哪個洲的面積最小?并按面積大小的順序說出七大洲的名稱。(可按以下順口溜記憶:“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總結板書)七大洲: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我們總結了陸地有七大洲,各洲的大小、輪廓都是不同的。那么浩瀚的海洋呢?
它被大陸分割了四大洋,下面通過讀圖了解它們的基本情況。
(學生活動)讀圖講解“東、西半球圖”讀圖比較“四大洋面積比較圖”
看看地球上的海洋被大陸分割成哪幾個彼此相通的大洋,
找出四大洋的名稱和位置。
比較四大洋的面積大小。
(3)指圖講解:在圖上結合具體的洋、海、海峽,講清它們的概念,并讓學生在地圖冊上找出實例加以區別。(洋,海洋的中心部;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邊緣,面積較小,一般靠近大陸;海峽,溝通兩個海洋之間的狹窄水道)
(總結板書)四大洋:大洋、海、海峽
我們已了解了世界的海陸分布,即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輪廓和大小。那么這里有一個問題,地球表面的海陸輪廓是怎樣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自古就是這樣分布的嗎?先講一個故事。
(學生活動)P28讀一讀“地圖上得到的啟示”。
魏格納從地圖上得到啟示,然后,堅忍不拔的追求,形成科學假說,讀后,你們有什么感想?
(科學既需要大膽的想象,又要小心求證,更重要的是要有不怕困難、不怕失敗的決心和毅力)現在,我們用這種精神來探索一下這個科學假說。
(板書)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選學)
(組織討論)任何學說都要有依據,請你看書,列舉出大陸漂移學說的證據?
P28“想一想”
總結證據:(1)各相鄰大陸的邊緣大致吻合;(2)各相鄰大陸,特別是大西洋兩岸的古生物化石、地層構造相吻合,說明在地質時期,非洲大陸和南美洲大陸曾是緊密相連的整體;(3)現在測量證實,海陸分布至今尚在極其緩慢地變化著)
(學生活動)讀圖回答:地質時期的三幅海陸分布圖。
說出兩億年來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極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變化?(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東北漂移,南極洲向南漂移。)
總結:海陸分布不是固定不變的
(學生活動)讀圖講解:讀“六大板塊示意圖”,講解板塊學說的主要內容。
(1)地球表層分成六大板塊;
(2)板塊都處在不斷地運動之中;
(3)板塊交界地帶多火山、地震。
(總結板書)1.六大板塊2.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
(總結)通過本節學習,我們認識了地球表面的海陸分布;對地表的海陸輪廓的形成即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為我們進一步認識地表的差異,即各種各樣的地表形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設計思想〉根據本節教材對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念三個方面的要求,本節課設計了三個主要教學環節:第一個環節,在第一章地球知識和地二章地圖知識的基礎上,本章教材的特點是配備大量的圖,海陸分布的狀況以及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輪廓,都是通過讀圖獲得的。如何使學生在圖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分析比較、進而獨立說明,擺脫背誦定義文字的記憶概念的學法。是本節重要的任務。要讀圖較多,難度并不大,教師要特別注意,提問要具體、明確,避免重復、羅嗦。把能由學生完成的盡量讓他們來做,變成學生活動。
第二個環節,充分挖掘教材中,開放性的可供討論的話題,組織討論,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地球還是水球”,“難道僅僅是巧合嗎?”都為學生提供了寬闊的探索空間,增強了求知的欲望。第三個環節,有關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的教學,充分利用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假說的故事,挖掘其中豐富的教育因素,通過讓學生讀后談感想,引導他們象魏格納一樣對科學抱有好奇心的進行探索,設計了為大陸漂移學說“找證據”的活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培養了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究精神,在探索的過程中,又受到了辨證唯物主義思想的教育,這一環節的學習內容由學生自己完成。
初中優秀地理教案設計6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讓學生知道地球是個不規則的球體,地球與赤道的平均半徑以及赤道周長
過程與方法通過設計探討地球形狀的滑動和相關事例,用簡單的方法證明地球的形狀
情感態度
價值觀激發學生探索地球奧秘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方法,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受到科學史和辨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教學重點地球的大小
教學難點地球形狀的認識
教學具器材地圖
導學過程批注
(一)新課引入
課前:[歡迎畫面]自制歡迎畫面:世界地圖和一個小姑娘探究頭像及歡迎詞:歡迎你進入地理知識殿堂!(制造一個研究地理學科的學術氛圍,利用文字和女孩頭像使氣氛嚴肅而不失親切。這對剛剛進入地理學習的學生來說很重要,他們有了被尊重的感覺,也激發他們熱愛地理科學,愿意學習地理學科的愿望。)
(二)新課講授
上課:歡迎大家進入我們的地理知識殿堂!作為一個地球人,你合格嗎?(老師親切地說,配合黑板文字進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據課堂內容,聯系生活實際,設計1﹏5個有關問題,在考察學生的同事引入教學,下劃線處是連接內容。)
1、你觀察到的太陽、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狀的?
2、小時候你是否想過“地球是什么形狀”的問題?
3、現在你認為地球是什么形狀的?你能舉出相關事實進行說明嗎?
4、你怎樣用數據描述籃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這些問題可以指定學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討論回答,回答的過程就是談話過程,是師生交流過程,學生討論過程,也是從生活升華到科學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到地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地理學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問題1:太陽是圓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陽是球形的結論;月亮看起來不同時間形狀不一樣,實際上也是球體,至于為什么不一樣,有的'學生也許能夠說出來,說不出來也不要緊,告訴學生以后我們會研究;星星是點狀的,其實也是球形的,只是因為離我們太遠,就縮小成點了……
問題2:實話實說,鼓勵學生多思考,多觀察。
問題3:球體,這點學生已經知道,為什么呢?不同學生獲取這一概念的來源不同,可以任由他們敘說,重在激發興趣,提高學生參與意識。
追問:如果只是根據你觀察的現象,你認為地球是什么樣的?平的……古人也和你們有同樣的想法,圍繞地球的形狀問題,不同地區、不同階段的學者曾經提出過不同的主張。下面我們了解一下人們對地球形狀的探索過程。
引申總結:哪些證據可以說明地球是一個球體?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遠——大地不是平的。2、月食——地球也是圓的。
3、麥哲倫環球航行——證實地球是個球體。
學生朗讀《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根據人們對地球形狀的探索過程請同學們談感受,各抒己見,引導學生明白下列道理:
●科學是經過人們的不斷探索,不斷積累而來的,今天認為正確的真理,明天也許就會……所以我們要相信科學但不迷信書本,要敢于質疑并勇于證實之。
●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進一步接近自然的工具,使我們對地球的認識更設更正確。
●追求真理很多時候要以付出生命為代價,讓我們向為真理獻身的勇士們致敬!
4、地球衛星照片——證實地球是一個球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問題4、用手可以比畫出籃球的大小,可要用數據說明,就要用到數學知識,根據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應該能夠回答出用半徑就可以求出籃球體積的方法。地球大小的計算方法同理。
分組活動,完成書中第11頁要求填寫的內容。
教師給出準確的地球周長和地球赤道的平均半徑等數據,并通過以下形象的說法讓學生體會到地球的“巨大”;假如我們乘坐每小時飛行800千米的飛機,沿著赤道繞地球飛行一周,得用50個小時。地球的表面積是5.1億平方千米,這個面積相當于53個我國領土(960萬平方千米)那么大。
二、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知識,有什么收獲?先有學生來說,老師最后總結。
板書設計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狀
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二)地球的大小
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球體
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赤道半徑:6378千米
極半徑:6357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徑:6371千米
作業設計復習
小結
初中優秀地理教案設計7
【教學目的】
1、使學生大致了解我國農業結構。
2、使學生初步了解我國農業發展的成就、存在的問題及發展方向。
3、培養學生利用圖片資料分析問題的能力。
4、培養學生建設祖國、建設家鄉的情感。
【課時安排】1課時
【授課類型】新授
【教學重點】科技興農
【教學難點】調整農業結構,走農業產業化之路
【教 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通過前面兩節的學習,我們已經基本了解了我國農業生產各部門目前的狀況。這節課,我們把我國農業的整體情況作一個總結。要講發展,首先要知道基礎,要了解我國的農業是在一個什么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在新中國成立以前,我國的農業很落后,廣大農民辛辛苦苦勞動一年,仍然是吃不飽,穿不暖。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農業得到了巨大發展,特別是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更是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提問)誰能說說我國農業在新中國成立以來都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
啟發學生討論我國農業方面的成就。
(講述)首先要逐步的吃飽穿暖,那就要大力地提高主要農產品的產量。
(課件展示)1999年我國農業主要產品產量居世界的位次表、中國糧食總產量的增長、中國農林牧漁業產值的增長圖
隨著人們的吃飽穿暖,人們還要吃好穿好,這就要不斷地豐富農作物的品種。
(提問)請大家說一說你知道的農產品,以及農產品的種類在冬季和夏季有什么不同?能大概說一說為什么嗎?
(討論)我們都知道,新中國成立以來,耕地的數量幾乎沒有增加,而人口增加的很快,農業生產不僅基本解決了廣大農民的溫飽問題,而且正在向小康水平邁進,一些經濟發達的農村已達到富裕水平,這是怎么回事?
(回答):農業生產條件大大改善。
綜上所述,我國以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并且已基本擺脫了貧困,這不能不說是舉世公認的奇跡。
(課件展示)請學生欣賞農業機械化的錄像,加深對中國農業巨大成就的印象。
(講述)我國農業在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農業生產開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也就是說,還沒有實現現代化;這有許多的因素影響,其中最關鍵的是:農業生產離不開土地資源,而我國的土地資源已十分有限,而且,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城鎮發展,工礦業、交通、水利等各項事業都還要繼續占用一部分農業用地。因此,今后我國的農業用地不僅不能增加,還可能減少。
(課件展示)圖片:中國人均耕地和人均糧食產量的增長。
指導學生分析:我國農業想通過擴大耕地面積來發展,是不可能的。
(提問)我國農業今后應如何發展?
請同學們發表自己的意見。
誰愿意為政府出謀劃策?
引導學生討論,啟發學生得出:積極調整農業結構。
(講述)什么叫做農業結構呢?我們把不同部門在農業經濟中所占的比重關系叫做農業結構。
(課件展示)我國農業產值構成圖。
圖中所示,我國農業各部門中,種植業占主導地位,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畜牧業只占27%,這與世界發達國家農業以畜牧業為主的狀況差異很大。再看林業和漁業(讓學生讀出所占的比例),它們所占的比例太小了。而林業和漁業與我們生活的關系非常密切,
許多畜、林、水產品的營養價值很高,作為商品的經濟價值也很高,這可以使從事這方面生產的農民脫貧致富,促進我國農業的發展。
(講述)請大家閱讀教材中的“廣西宜州市楊家屯農民調整農業結構見成效”。
(講述)從我國農業產值構成圖中可以看出,林業和漁業所占比例太小,顯然是不合理的,這個問題如何解決呢? (因地制宜,全面發展農業)
(提問)大家想的辦法很好,但如何保證既能提高種植業單位面積產量,又能因地制宜全面發展農業?請學生思考回答(科技興農)。
(提問)科學技術的發展,對農業會產生哪些深刻的影響呢?
(課件展示)農業機械化、噴灌、農業機器人、大棚種植等的圖片及錄像
請學生閱讀“袁隆平與雜交水稻”的閱讀材料
(講述)科技興農的結果,加快了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講述)農業現代化,不只是農業機械化。農業機械化只是農業現代化的一個方面,農業現代化是指從育種到農產品推向市場,從生產到組織、管理的全面現代化。到現在為止,我國農村的大部分地區,仍在采用以手工作業為主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離農業的現代化還相去甚遠。
(提問)請同學們想一想,當地農業生產使用了哪些農具?其中有哪些是現代農業機械?(除了農具外,其他如育秧、灌溉方式、管理方法等都可以討論)。
(講述)所以,要進一步發展我國農業,就必須加快各地農業現代化的進程,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
(講述)目前,我國農村的大部分地區仍采用個體分散的經營模式,不能夠適應農業生產專業化、規模化、市場化的發展趨勢,成為制約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提問)閱讀教材中的材料“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增收”,你能得出什么結論?(我國要把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好了,我們下面小結一下,我國農業發展在哪些方面有較大的潛力?
請學生小結。
(提問)同學們,我們想出這么多辦法,按著這些辦法發展,今后我國農業會怎么樣呢?
請學生暢想。
(講述)在耕地有可能減少、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等諸多不利因素影響下,我國抓緊了糧食生產,以保證人民最基本的糧食需要,同時積極開展多種經營,以滿足人民多方面的需求,各種農產品要力爭高產、優質、高效,以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
這個過程中,農業逐步現代化了,農村會有許多的勞動力富余出來,這怎么辦呢?我們也想想辦法吧。
請學生回答,之后教師概括。
(講述)目前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超過1.5億人。現在他們主要有兩個出路:涌向城市,成為流動人口;這會產生許多問題。再者,近年來,我國農村鄉鎮企業的飛速發展以及農村社會化服務的興起,使農村大量的剩余勞動力有可能轉移到鄉鎮企業和服務行業。這樣,使農村剩余勞動力找到就業出路,也使農村的工業、商業、交通、建筑、文化教育事業得到發展,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已同附近城市沒有什么區別,生活條件甚至比附近城市居民還好。
(閱讀)請學生閱讀教材最后的選學部分內容。
(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我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業發展的成就、存在問題和開發的潛力所在,明確了今后的發展方向,希望同學們努力學習科學知識,將來為我國農業現代化貢獻力量。
下面,我們在我國農村現代化蓬勃發展當中結束這節課。
(課件展示)請學生欣賞圖華西村的圖片,同時教師講解華西村的發展。
【板書設計】
第三節 農業的發展
一、農業發展成就
二、積極調整農業結構
1.農業結構的概念
2.因地制宜,全面發展農業
三、科技興農
四、走農業產業化之路
五、農業發展前景
教后記:
本節課是對我國農業發展的總結,并概括了我國農業發展的方向,課堂傳授中較好把握了這一關鍵點,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都做了較好的處理,整個設計體現了以下特點:(1)目標明確、重點突出、分析透徹。(2)教法得當,靈活多樣。教案根據本節教材特點,采用啟發、復習、歸納、延伸等多種方法,自始至終以教師啟發貫穿全過程,引導學生動腦、動口,主動參與教學。(2)將多媒體有機地溶于課堂教學,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
【初中優秀地理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初中優秀地理教案設計04-26
初中地理《陸地和海洋》教案設計10-20
高中地理教案設計09-01
初中地理教案初中區域地理教案11-03
初中數學《正數和負數》的教案設計優秀09-13
初中地理反思02-29
初中地理教案11-06
初中地理的教案01-05
初中地理教案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