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名校多錄本地考生 如何破解招生屬地化困局
今年高考重點大學招生已近尾聲,有的名校錄取本地考生的人數遠高于其他省份。相差懸殊的數字刺痛了人們的眼睛,也讓部屬高校招生是否偏袒屬地生源成為熱議話題。
稀缺資源的分配,向來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果像一些發達國家那樣國內教育水平差異不大,也許就不會存在偏袒屬地生源問題。而現實是,北京、上海等地集中了眾多重點名校,山東、河南等人口大省的名校卻屈指可數,正因為部屬高校招生名額有限,誰能上誰不能上就要有更公平的標準。
針對偏袒屬地生源的質疑,有關高校在回應中以“北京的生源質量好”為解釋。不可否認,首都的教育水平確實相對較高,但其他省份也不乏優秀生源。在生源質量同等的條件下,如果僅僅因為戶籍所限而無法獲得進入名校的入場券,不免給人以“籍貫決定命運”的印象。更令人擔心的是,如果這樣的“偏袒邏輯”持續推演到義務教育、就業等上下游環節,就可能引發地區間教育不平等的“馬太效應”,形成惡性循環。人們不滿于部屬高校招生的“偏袒邏輯”,正是源于這種憂慮。
生源質量只是表面文章,更深層的原因在于地方保護。長期以來,在“部市共建”的模式下,地方財政對眾多部屬高校的辦學經費投入占了相當比例,作為回報,不少部屬高校在招生時往往提高本地生源的比例。這種帶有明顯“地方保護主義”色彩的做法,鞏固了高校與地方的利益聯盟,看起來“皆大歡喜”,實則擠占了其他地方考生的機會。部屬高校理應通過創新技術、人才輸出等方式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如果以招生名額為交換,就使自身陷入了與地方利益糾葛的泥淖,更背離了獨立自主的大學精神。這也是為什么教育部劃出“紅線”,要求各部屬高校在屬地的招生計劃比例不得超過30%的原因。
在教育資源分布失衡已成頑疾的今天,高等教育是底層群體向上流動的最重要機會。破解屬地招生困局,以教育公平為最終指向的高考招生改革勢在必行。以人口比例來制定各省招生計劃的絕對公平雖然難以實現,厘清和切割高校與地方利益關系的任務也艱巨復雜,但破除地域藩籬并實行競爭性招錄的呼聲日漸增強,被視作高校改革的一個突破口。這方面可資借鑒的例子不是沒有。韓國高考實行全國統一考試,同時為了兼顧地區平衡問題,采取“農漁村特別招生”和“機會均等招生”,這樣,全國不同地區的考生都憑成績說話,農漁村和貧困家庭的學生也能照顧到。事實上,我國不少高校針對中西部地區考生也有一定的招生比例傾斜,剛性的制度輔以柔性的“糾偏”措施,最大限度保證了考生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這樣的改革設想也許還有疏漏,但不能因為擔憂而裹足不前。面對屬地招生的困局,“小修小補”的舉措難以施展,要從根本入手,從頂層設計上推動高考改革乃至戶籍制度改革。(沈葉)
作者:沈葉
【名校多錄本地考生 如何破解招生屬地化困局】相關文章:
爭本地生源 上海多所名校預錄人數激增04-25
高考招生詐騙亂象叢生 招生詐騙多傍名校04-27
高考生如何申請外國名校留學?05-02
復旦大學:自主招生預錄考生可免高考04-24
教改綱要須破解教育五大困局05-02
440余名考生獲河海大學自主招生優錄資格04-25
破解就業困局 湖南畢業生見習補貼標準出臺04-29
灘涂圍墾中的多龍爭灘困局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