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與實踐讀后感(精選8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管理與實踐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管理與實踐讀后感 篇1
自從拿到管理的實踐這本書后,一向沒能系統地認真去看完,翻翻看看到此刻總算看了個大概,說實話這書對我本人來說是有點厚,所以看完后一時頭腦還是混混沌沌,可是正如這本書所說的,管理學說到最終就是要付諸于實踐,因為書上所說的基本原理,通俗的說叫做大道理,有些還不是我所能實踐到的,在于客觀環境的各不相同,讀完了這厚厚一本書,我也就大概了解一些就是管理其實就是要遵循客觀規律讓企業各部分做最適合時機的事,以到達整體大于各部分總和的結果。
管理的實踐本書詳盡地介紹了各種環境下會遇見的管理問題,其管理的主要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讓管理者把握住自我應負起的職責,正確平衡個人和組織的天平,準確找到公司發展的利益和員工發展的`利益共同點。結合本人工作中感受頗深的是,務必讓每一個公司基本員工都了解公司的意圖,每一個人努力的方向與公司的目標持續一致。貫徹公司文化。雖然崗位的職責不一樣,每一個人除了負擔起當前職責外,還務必思考到公司整體的利益,否則你所做的部門努力就有可能對公司的整體利益產生損害。個人與組織的關系:組織需要個人為其做出所需的貢獻;個人需要把組織當成實現自我人生目標的工具,所以個人價值的實現一半在于自身的努力,一半在于對組織的認同,僅有在具備組織觀念之后,才具有分工、程序、產品、服務、顧客等觀念,應用到在平時的維護工作中才會正確地把握住事情的輕重緩急,才能牢牢地把握住一個度、成就一個從容應對的心態。管理學的核心:職責。職責心大家都會有,但此刻有的并不代表將來還會有,如何將職責心一如既往地堅持下去
有個故事很能說明這一點,有個故事說明這一種狀況。故事說的是上帝和一群想成為天使的小孩子之間發生的事情。上帝給每一個想成為天使的小孩一個燈,要求就是這些人務必每一天擦拭這個燈,確保這個燈處于清潔狀態。之后,上帝離開了這群小孩。開始時,大伙很是熱情地對待這個燈。可是時間一天天過去,上帝總是沒有再次出現。大多數小孩逐漸放下了,并且不斷地嘲弄一個小男孩,因為他還堅持每一天擦拭他的燈。最終有一天,上帝出現了。除了小男孩的燈,所有其它的燈全是厚厚的灰塵。于是這個小男孩成為了天使,剩下的其他人還是在那里唉聲嘆氣:說早明白這個結果,我們也天天擦試自我的燈了。
試問:如果上帝再給這些小孩一次同樣的機會,他們會怎樣可能會有人堅持到底,但還會有人放下。職責,是一個很簡單的詞匯。可是有多少人能夠在實際工作生活中、在時間的慢慢流逝中實踐下來我想很多人的工作潛力都很足夠,不是事情難得讓我們做不到,而是我們自我對自我失去了信心、忘記了當初對上帝的承諾。
管理的實踐對個人的影響:在管理管理者一節指出,每個人都能夠做好某件事情,但并不是誰都明白自我在做什么,三個石匠的寓言解釋了什么是管理者,有人問三個石匠他們在做什么第一個石匠回答;“我在養家糊口“。第二個石匠邊敲邊回答:“我在做全國最好的石匠活“。第三個石匠仰望天空。目光統統有神,說道:“我在建造一座大教堂“。第三個石匠才是一個真正的管理者。
這個寓言也能夠套用在我們代維工作中,有人問三個電聯代維人員在做什么,第一個電聯人回答:“我在做最好的維護人員“。第二個電聯人回答:“我在為簽約通信公司維護好它網絡通暢“。第三個電聯人回答:“我在為電聯公司創造利益“。
我想我就應向第三個石匠學習,使自我的人生具有挑戰性,更具有價值。
管理與實踐讀后感 篇2
德魯克說:“管理就是界定企業的使命,并激勵和組織人力資源去實現這個使命。界定使命是企業家的任務,而激勵與組織人力資源是領導力的范疇,二者的結合就是管理。”提出了三個經典的問題:我們的事業是什么我們的事業將是什么我們的事業究竟就應是什么這三個問題經過改編完全能夠應用于此刻的我們:我們學習的是什么我們學習的將是什么我們學習的究竟就應是什么
經典之所以被稱之為經典往往在于其超強的預見性。多年之后依然閃耀者奪目的思想光輝,熠熠發光,為處在黑暗中的人們知音了前進的方向與道路。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在于思想的高度,作品能夠讓人們產生心靈上的共鳴,大事記是肉身已逝,但精神依然長存。
德魯克先生《管理的實踐》已面世半個多世紀了,在這五十多年中,有關企業管理方面的書籍能夠用浩如煙海來形容。但能禁得住時間考驗的的書籍還是《管理的實踐》一書,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管理的實踐》是一本值得認真閱讀的好書。
最終讀完了德魯克的《管理的實踐》,仿佛自我游蕩在上個世紀中期的'企業中。這本書構筑了完整的“對人的管理”思想。如:1、人是資源,是所有資源中最富潛力的資源。德魯克認為“人的資源――整個的人,是自然賦予的所有資源中最豐富、最有才能,最有潛力的資源。”這是因為在企業能夠得到的所有資源中,認識“唯一能夠增長和發展的資源”,亦即“人要貢獻出什么務必由他自我決定”,只要他們愿意進行“有目標的、集中和聯合的努力”,就能夠“產生出真正完整的東西來”。2、務必對人進行管理,挖掘出人的潛力。德魯克明確的提出“利潤并不是企業活動的目的,利潤不就應成為企業決策的理由、原因和依據,他只是對企業是否起作用的一種測驗”,他說道:“企業需要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潛力。”所以,“經理人員的首要任務是把他的資源――首先是人的資源中蘊含的力量都挖掘和發揮出來。那么我認為,真正詮釋管理的好處就要將人的機能發揮的淋漓盡致。人是社會的主體,是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3、是工作富有活力,并使職工有成就感。管理者如果只注重員工的績效,那就死定了!那是傳統的管理方式,現代管理方式已經是人性化管理,更多的是注重員工的感受。同樣的工作,在行政的約束下與在自動自發的工作結果
雖然是都完成任務了,但完成的綜合效果完全不一樣。只注重績效的話,那會留不住優秀人才。所以,要想將公司管理的有聲有色,務必關注職工的感受,經常與他們交流,了解他們的想法,使他們在工作中能夠感受到自我的重要性。
管理與實踐讀后感 篇3
《管理的實踐》一書,系統的論述了企業的核心問題,即企業的目的:僅有一個正確而有效的定義--創造顧客;兩個基本職能--營銷和創新。企業存在的目的不能從自身尋找,只能從外部,從對社會的貢獻中尋找,從客戶那里尋找。企業透過不斷的創新滿足顧客的需求。管理本質上是一種實踐,而不是一種專業和科學,其本質不在于“知”而在于“行”。任何熱衷于將管理科學化和專業化的嘗試,試圖消除所有的波動,風險和不可知的措施也就是在消除自由,創新和成長。管理本質上是一句目標業績和職責進行的管理。檢驗管理和創新的成果,不是知識,而是業績和成就。管理者和員工在本質上沒有差別,僅有職責上的差別。員工的權利不是來自于管理者的授權,而是來自于所承擔的職責。區分高層管理者和基層管理者的唯一維度在于時間。
正確的定位個人與組織的關系,組織要求員工要主動用心,以企業的目標為努力的方向,同時要求員工要自愿理解改變。但員工對組織的要企業一般較為弱勢,德魯克總結為,首先員工是一個人,透過職位建立地位,期望公平做事有好處;其次,員工要求企業建立標準,對員工良好業績的關注。“組織需要個人為其做出貢獻,個人需要把組織當成實現自我目標的工具。”所以管理者的重要任務是將員工的'目標引向組織目標。管理者需要在此刻和未來間取得平衡。管理是一種稀缺的資源。
一本優秀的著作哇不盡的寶藏,能夠陪伴人的終生。有所得在于能夠更加深刻的領悟思想的內涵與外延,在于發現自我的誤解與錯誤,在于能夠明確自我未來道路的方向!
管理與實踐讀后感 篇4
對于番茄時間管理法,我有一些體會。以前有一陣子我特別忙,兩個項目同時到最后階段的時候,那上班連一分鐘都顯得很寶貴。在這種情況下,我自發地使用了倒計時的方法。對一件任務,設定一個目標。由于時間實在太少,所以設定目標的時候基本上也是以分鐘計算的。比如下班前10分鐘,在任務不忙的時候都是磨蹭過去或者上網看貼就過去了,但是在那個時候,感覺十分鐘可以干很多事情。比如可以寫一篇幾百字的博客。
我發現,隨著任務的完成時間用分鐘來計算之后,對一個任務的計劃就不會很寬松。相信大家有體會,如果沒有時間上的壓力,大家用小時來安排任務的`時候,如果一個任務其實不需要一個小時來完成,我們也有辦法把它磨到一個小時才完成。其實這個時候時間就浪費了。這種情況,我碰到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是有個人,我估計他的時間安排是以天計算的。所以無論什么任務交給他總不能在一天之內完成。這個事情讓人十分郁悶。
當然,作為任務計劃的時間安排,也不能估計那么精確。比如我之前的一個任務,我計劃25分鐘完成,但是由于碰到幾個問題,最終超出5分鐘才完成。這沒什么,因為當計劃的時間快到的時候產生的那種緊迫感會大大地提高效率。比如我之前用30分鐘完成了一個快速開發框架的搭建,其中還排除了幾個問題。所以當完成任務的時候也格外有成就感。
管理與實踐讀后感 篇5
《管理的實踐》是彼得。德魯克先生于1954年出版的一本管理學著作,用他自己在序言中所介紹的,他認為這是第一本真正的‘管理著作’,是第一本視管理為整體,率先說明管理是企業的特殊功能、管理者肩負了明確責任的管理書籍。并認為這是那些準備只讀一本管理書籍人士的最佳選擇。
德魯克先生在本書中,首先介紹了管理的本質,之后針對企業、管理者、員工和工作這三個企業管理的內容重點介紹了管理的結構,最終歸結到當一名管理者究竟意味著什么這樣一個問題。德魯克先生在書中強調了企業的目的是創造顧客,企業的主要功能是營銷和創新這樣一個觀點,這同通常情況下我們所認為的企業的目的是創造利潤比較起來,的確大相徑庭。德魯克先生認為,利潤只是企業發展過程中的約束條件,遠遠不構成企業存在的目的。但他同時承認企業必須有足夠的利潤才能經營,這是企業最重要的社會責任,也是企業對自己和員工的首要義務。雖然我還不能充分理解他這一觀點的先進性和優越性,但是我很喜歡他的'這一說法,因為這讓我感受到企業的存在具有了蓬勃的朝氣和精神層面的追求,而不僅僅是冰冷的數據和經濟價值。
彼得。德魯克先生在本書中闡述的另外一個與我日常工作切實相關的內容是企業對員工和工作的管理。他認為人類在精神和心理方面都需要工作,如果不工作,大多數人都會面臨精神和身體的崩潰瓦解。因此管理層的任務是激發員工的工作動機和參與感,喚起他們的工作欲望。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企業需要的絕不僅僅是還過得去的績效,企業需要員工充分發揮潛能,達成最佳績效。員工需要的也不僅僅是能有所表現的職務,他需要的工作必須能為他的能力和才華提供最大的發揮空間,給予他最大的機會持續成長和表現卓越。因此,他主張員工能做的規劃越多,就能為自己的工作承擔越大的責任,因此生產力也就會越高。如果員工總是聽命行事,那么只會對工作造成傷害。
彼得。德魯克先生通過這種角度說明了企業通過這種管理方式,即讓員工在工作中具有更多發揮自己主觀能力的機會,并且讓員工可以看得到自己的工作與企業發展的目標之間產生實際的聯系,實現企業和員工以及員工的工作之間在工作目標和切身利益上的統一,最終就可以實現企業管理的目的。也就是說,如果員工在自己的工作中可以發揮的自由空間越大,員工對工作的熱情也就越大,因而工作能給員工帶來的成就感也就越強。由此我想到在團隊工作中,作為中層管理者,在指明工作目標和工作程序之后,我也應該有意識的為自己的團隊成員留出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讓團隊成員能夠有機會和余地規劃自己的工作進程,并以自己的節奏和方式努力達成工作成果,進而獲得工作中的成就感和個人專業技能的提高。就像彼得。德魯克先生說的員工對企業的要求,在基本的經濟報酬之外,就是自我實現。員工在企業中感覺到自己的能力提高、地位實現,做完成的工作對企業具有意義,也就是實現了工作成果。
彼得。德魯克先生的這本《管理的實踐》,對于我這樣對企業管理實踐不深入的人來說稍顯枯燥和晦澀,但他樸實的語言以及書中所列舉的企業管理的成功案例,的確讓我對自己日常工作中所見到的、所感受到的企業管理的過程和片段產生思考并有所啟發,尤其重要的是,他的那些理論讓我對自己日復一日重復工作背后的意義有了一個更合理的觀察和思索的角度,并把自己以前無意識的管理行為轉化為有意識的管理實踐,在帶領團隊實現工作目標的同時,也為團隊成員和我自己的自我實現做出具體的努力。
管理與實踐讀后感 篇6
自從拿到管理的實踐這本書后,一直沒能系統地認真去看完,翻翻看看到現在總算看了個大概,說實話這書對我本人來說是有點厚,所以看完后一時頭腦還是混混沌沌,不過正如這本書所說的,管理學說到最后就是要付諸于實踐,因為書上所說的基本原理,通俗的說叫做大道理,有些還不是我所能實踐到的,在于客觀環境的各不相同,讀完了這厚厚一本書,我也就大概了解一些就是管理其實就是要遵循客觀規律讓企業各部分做最適合時機的事,以達到整體大于各部分總和的結果。
管理的實踐本書詳盡地介紹了各種環境下會遇見的管理問題,其管理的主要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讓管理者把握住自己應負起的責任,正確平衡個人和組織的天平,準確找到公司發展的利益和員工發展的利益共同點。結合本人工作中感受頗深的是,必須讓每一個公司基本員工都了解公司的意圖,每一個人努力的方向與公司的目標保持一致。貫徹公司文化。雖然崗位的職責不同,每一個人除了負擔起當前責任外,還必須考慮到公司整體的利益,否則你所做的部門努力就有可能對公司的整體利益產生損害。個人與組織的關系:組織需要個人為其做出所需的貢獻;個人需要把組織當成實現自己人生目標的工具,所以個人價值的實現一半在于自身的努力,一半在于對組織的`認同,只有在具備組織觀念之后,才具有分工、程序、產品、服務、顧客等觀念,應用到在平時的維護工作中才會正確地把握住事情的輕重緩急,才能牢牢地把握住一個度、成就一個從容應對的心態。
管理學的核心:責任。責任心大家都會有,但現在有的并不代表將來還會有,如何將責任心一如既往地堅持下去?
有個故事很能說明這一點,有個故事說明這一種情況。故事說的是上帝和一群想成為天使的小孩子之間發生的事情。上帝給每一個想成為天使的小孩一個燈,要求就是這些人必須每天擦拭這個燈,確保這個燈處于清潔狀態。之后,上帝離開了這群小孩。開始時,大伙很是熱情地對待這個燈。但是時間一天天過去,上帝總是沒有再次出現。大多數小孩逐漸放棄了,而且不斷地嘲弄一個小男孩,因為他還堅持每天擦拭他的燈。終于有一天,上帝出現了。除了小男孩的燈,所有其它的燈全是厚厚的灰塵。于是這個小男孩成為了天使,剩下的其他人還是在那里唉聲嘆氣:說早知道這個結果,我們也天天擦試自己的燈了。
試問:如果上帝再給這些小孩一次同樣的機會,他們會怎樣?可能會有人堅持到底,但還會有人放棄。責任,是一個很簡單的詞匯。但是有多少人能夠在實際工作生活中、在時間的慢慢流逝中實踐下來?我想很多人的工作能力都很足夠,不是事情難得讓我們做不到,而是我們自己對自己失去了信心、忘記了當初對上帝的承諾。
管理的實踐對個人的影響:在管理管理者一節指出,每個人都可以做好某件事情,但并不是誰都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三個石匠的寓言解釋了什么是管理者,有人問三個石匠他們在做什么?第一個石匠回答;"我在養家糊口".第二個石匠邊敲邊回答:"我在做全國最好的石匠活".第三個石匠仰望天空。目光統統有神,說道:"我在建造一座大教堂".第三個石匠才是一個真正的管理者。
這個寓言也可以套用在我們代維工作中,有人問三個電聯代維人員在做什么,第一個電聯人回答:"我在做最好的維護人員".第二個電聯人回答:"我在為簽約通信公司維護好它網絡通暢".第三個電聯人回答:"我在為電聯公司創造利益".
我想我應該向第三個石匠學習,使自己的人生具有挑戰性,更具有價值。
管理與實踐讀后感 篇7
作者為了更好的說明什么是企業,企業如何被管理,用西爾斯公司做了一個例子。說。大家可以了解下這個公司,雖然現在不怎么行了哈,但是他們之前是通過郵購工廠和郵購目的給廣大農民提供售賣服務。我猜測,可能是美國地廣人稀,老百姓買一次東西很麻煩,但是呢交通又不是很方便(還沒有人手一個小汽車),所以通過看一些傳單、廣告進行購買,然后快遞送到家里。
西爾斯的改革從五個方面。首先,有系統的銷售規劃。西爾斯做的是首先考慮客戶群體接受的價格、質量和數量,接著考慮客戶獲取信息的渠道(定期出版,而非拍賣商品公告);第三就是保證質量,否則退款(類似京東,用戶用著舒心);第四,能夠滿足大批量訂貨;第五;組建人力組織。同時,還提到了“渠道革命”的概念,有興趣的可以自己了解下。
在西爾斯的第二個階段,農民已經擁有充足的財富去消費,并且交通的便利也使得他們獲取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西爾斯的'側重點轉向零售商店。第一:扶持廠商,使得這些廠商能夠生產出物美價廉的產品,來滿足廣大的消費者(感覺有點像小米哎),同時還要處理好和供應商的關系。感覺第二個階段,之前是弄個大郵遞工廠進行分發,現在要開零售店了,所以對每個店面的管理制度和形式做了創新。“最后,西爾斯公司必須將創新引入商店的選址、建筑和外觀布置等方面。傳統的零售商店不適宜西爾斯公司的市場。這不僅僅是將西爾斯公司的商店搬到城市郊區的問題,也不僅僅是為商店提供足夠的停車場的問題,整個零售商店的觀念必須改變。事實上,即使在西爾斯公司也沒有多少人意識到這種創新是多么深刻,它對美國人的購物和城鎮市容有多大的影響。今日被吹捧為零售業重大創新的郊區購物中心,實際上只不過是西爾斯公司20世紀30年代確立的觀念和方法的翻版而已。”
第三個階段,西爾斯面臨最重要的顧客,已婚的少婦和家庭主婦,需要更加的考慮如何為顧客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所以整個第四章其實就是介紹了一個公司的簡單發展歷程,我感覺他最重要的就是一直在隨著時代和時間進行改變,不斷的探索客戶究竟是誰,他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管理與實踐讀后感 篇8
道法自然。道是自然之道,是大道。
上士聞道,勤而習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必大笑,不笑不足以言道。
道可道,非常道。
一切的理論和實踐都是在不斷的碰撞和迭代過程中趨于同一,歸于道,順于自然。
不知道為何,讀完《管理的實踐》這本書,竟然和多年前讀的《道德經》,多年前學習的《馬克思主義原理》產生了某種冥冥中的聯系。
彼得德魯克作為現代管理學之父,在《管理的實踐》這本書中,對各種問題、現象的分析鞭辟入里,總結分析總能從最根本、最淺顯的角度出發,形成理論。同時,又能通過各種各樣的案例,從中證明其理論的正確性。理論和實踐在這本書中完美的進行了統一。
物質和意識是二元世界的根本,自古至今,人們都在從這樣兩種截然不同的.體系中尋求結果,延伸出了各種各樣的學說,各種各樣的理論。所有的理論層面的活動均是意識層面的活動,但是這些理論最終要體現在實踐,即作用于物質之上。
管理,主要是一種意識活動,而實踐,主要是物質活動。《管理的實踐》是兩種體系的矛盾統一。管理的作用對象主要是人,實踐是人們改造社會和自然有意識的活動。將管理應用于實踐,體現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是一種將無序變為有序的作用和活動。將實踐結果再反饋至管理行為,是對管理效用的驗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事物是螺旋式發展的,它要在理論和實踐中不斷的否定與否定之否定。管理也一樣,需要不斷的迭代,感悟,將其應用于實踐時要跟據實際情況不斷的作出判斷。現實的管理需要通過決策者對所有實際環境加以分析后作出最有利的判斷。但是,環境的復雜性,以及人的局限性最大限度的限制了判斷的有利性。因此,很難說哪種決策一定是最好,或者一定不好。所以決策需要被檢驗。
然而又一個難題擺在了面前,如何檢驗決策的好壞。目標的達成情況就成了最簡單粗暴的檢驗方式。通過對初始目標的檢驗,來判斷管理能力的強弱,這是所有管理者的共識。但是當目標設定不合理時,就會讓管理從根源上犯錯,因為方向錯了。
通過上述對管理行為的分析,以及管理目標的分析,到底有沒有一種共性的、根源性的原則來指導正確的管理?
答案是有的,即“道”。道即自然,即本真。所有的事物,只要沿著其本源,其自然之道,即可做對。
《管理的實踐》全書一共講了三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如何做人,一方面是如何設定目標,一方面是如何達成目標。做人方面,全書的出發點是:人性本善。要從“善”出發,來做人,來理解人,來管理人。書中說,管理者最重要,最根本的要求即誠實正直。設定目標方面,全書的出發點是:做正確的事。正確的事,即符合自然發展,符合社會發展的事業,是正道,是大道。達成目標方面,全書的出發點為:大道至簡。從最簡單,最根源的角度出發,以目標為導向,以品格為動力,沿著至簡的路達到目標。
全書深入淺出,格局雖大但又通俗易懂,從4月到現在,啃了將近10個月,才把這本書啃完。每句話都值得思考和品味。本不想寫這樣一篇不知所云的東西來顯示對大師的不敬以及個人的輕率。但是思維稍縱即逝,如不及時記錄,多日之后將不再會深入思考。謹以此文記錄個人所思,以期共鳴。
【管理與實踐讀后感】相關文章:
社會實踐報告05-25
兼職的社會實踐報告06-01
職場管理法則,管理者必看04-26
假期實踐報告計劃書07-10
暑假實踐家長評語100句11-01
最新寒假社會實踐報告05-25
工廠社會實踐報告范文05-25
社會實踐導師意見評語06-19
車間實踐心得體會06-19
李嘉誠的自我管理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