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西方交際禮儀的差異
跨國交際日益增多,因中西方禮儀有著較大的差異,在交際中有可能會因不同的習慣、生活方式而產生距離,怎樣才能盡量避免這些中外交際的隔閡呢?我們就得學習、解讀中西方不同的禮儀,才能順利地進行中外交流。
中西方交際禮儀的差異
一、招呼語的差異
日常打招呼,中國人大多使用“去上班呀?”“吃了嗎?”“上哪呢?”等等,這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親切感。可是對西方人來說,這種打招呼的方式會令對方感到突然、尷尬,甚至不快,因為西方人會把這種問話理解成為一種“盤問”,感到對方在詢問他們的私生活。在西方,這種問候他們只說一聲“Hello”或按時間來分,說聲“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西方人最常用的問候語大多有兩類:第一,談天氣。如英國人見面說:“今天天氣不錯呵!”這是因為英國終年西風帶的影響,大西洋吹來的潮溫氣流使得天氣無常,就連天氣預報也沒準,因此人們最關系天氣。第二,談近況。但只局限于泛泛而談,不涉及隱私,可以說:“最近好嗎?”初次見面總要說:“認識你很高興”之類的客套話。
二、稱謂的差異
在漢語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親密的人之間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漢語里的范圍要廣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來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在英國,對十幾或二十幾歲的女子可稱呼“小姐”,結婚了的女性可稱“女士”或“夫人”等。
西方在稱謂上似乎“不拘禮節”,習慣于對等式的稱呼。如家庭成員之間,不分“上下長幼尊卑”,一般可互稱姓名或昵稱。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媽媽的名字。對所有的男性長輩都可以稱“叔叔”,對所有的女性長輩都可以稱“阿姨”。這在我們中國是不行的,必須要分清楚輩分、老幼等關系,否則就會認為你不懂禮貌,分不清上下長幼尊卑了。
對于家庭成員以外的稱呼,中國人往往尊稱對方為“李老師”、“陳師傅”,有時在姓后面加上此人當時所擔任的職務,如“黃局長”、“王經理”等。但英美人除了幾個傳統習用的稱呼――博士、醫生、法官、教授等之外,對“李老師”、“陳師傅”一類的稱呼是不能容忍的。也很少聽他們稱呼別人為“黃局長”“王經理”等。因為這一類稱呼還沒有變為像“博士、醫生、法官、教授”等一樣成為傳統習用的稱呼。
三、告別語的差異
中西語言中有多種不同的告別語。如在和病人告別時,中國人常說“多喝點開水”、多穿點衣服“、”早點休息“之類的話,表示對病人的關懷。但西方人絕不會說“多喝水”之類的話,因為這樣說會被認為有指手畫腳之嫌。他們會說“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復”等等。
一位美國人在和他的中國朋友告別時說:“我會保持聯系。”可是這位中國朋友等了一年多也未見只言片語,便抱怨他不講信用。其實,這句話僅僅是一種告別詞語,相當于“再見”,說話人并無他意,更沒有作任何許諾。此外,西方文化中如果客人想告別,通常要提前幾分鐘將告別的意思暗示或委婉地向主人表達,并征得同意,然后才可以離開。如果突然說“時間不早了”,隨即站起來和主人告別,這在西方文化中是被認為不禮貌的。
四、餐飲禮儀差異
中國人有句話叫“民以食為天”,由此可見飲食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國人將吃飯看作頭等大事。中國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過了對營養的注重。西方的飲食比較講究營養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種科學的飲食觀念。
五、服飾禮儀差異
在中國傳統服飾的色彩上,漢族視青、紅、皂、白、黃等五種顏色為“正色”不同朝代也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漢赤,唐服色黃,旗幟赤,到了明代,定以赤色為宜。但從唐代以后,黃色曾長期被視為尊貴的顏色,往往天子權貴才能穿用。
在西方,在羅馬時代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與紫色,白色是純潔、正直、神圣的象征,更是一種魅力的代表,所以西方人均喜歡用白色作為新娘的婚紗禮服。
中西文化差異表現
1、思維模式的異同
中國人喜歡站在生命的更高處思考問題,跳出現實,重視對生命的思考,在對人和人之間,人和自然界之間,人的精神和肉體之間的關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邏輯思維或者理性思維;中國人屬于抽象思維或者感性思維。而西方人更注重于從物質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證問題的本源。
2、對待個人利益與團體利益、國家利益的異同
中國人更看重團體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國家利益,主張控制自我的欲望,反對極端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往往把個人利益和團體利益,國家利益聯系在一齊,富于愛國和獻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視個體利益,追求人權,崇尚自由,認為如果連個體利益都無法保障,更談何團體利益,正是這樣的思想認識,最終推動了西方民主政治的發展;
3、民主觀念的異同
中國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權貴的賞賜。所以我們的人民總在渴望青天,期望能有好官的出現為民謀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認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權只是人民授予,讓政府來行使的一種公權力。
4、科學觀的異同
中國人更相信先人的經驗和權威,相信古人甚至超過相信今人,迷信權威,缺乏創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視實踐和理論,富于探險精神,倡導理性思維。經過正規的學院式教育對科學成果進行普及和推廣,極大的促進了科學的發展,也最終建立了完整的科學體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觀是迥然不一樣的
西方強調個體本位,而中國人提倡群體本位。中西方道德觀的不一樣,使中西方的倫理體系和道德規范具有了不一樣的特點:西方重契約,中國重人倫;西方重理智,中國重人情;西方倫理重于競爭,中國則偏重于中庸、和諧;西方的倫理道德是以人性惡為出發點,強調個體的道德教育,中國儒家是從人性善的觀點出發,強調個體的道德修養。
6、法制觀念的異同
中國人主張用禮、道德來約束,經過先賢的教誨和學習提高自我的修養,講究克己復禮,導致了人格的缺陷,喪失了獨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認為人的原欲是不應當被壓制的,對于社會和個人的規范,主張用“法制”,經過制度,如三權分立的組織、政治機構來約束制約,道德則處于從屬的地位。
7、在為人處世方面的異同
中國人內斂、自省,喜歡“每日三省吾身”,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養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導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創新和開拓進取精神。西方人更熱心于公益事業,把服務社會當成自我的職責。
中西文化差異的原因
從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能夠分為東方和西方兩大區域。導致它們文化差異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歸納為三個方面:
1 、受經濟制度的影響。
中國的傳統經濟是典型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人們比較安分保守。因為他們依靠一塊土地能夠活一輩子,文化比較內向。并且中國的古代禮貌,發源于大河流域,屬于農業禮貌,“農業禮貌性格”造就了東方人注重倫理道德,求同求穩,以“和為貴,忍為高”為處世原則。
西方的古希臘禮貌,發源于愛琴海沿岸,屬于海洋禮貌,況且歐洲的農耕遠不像中國的農耕在古代社會那樣重要,所以歐洲人喜歡向外探索,文化比較外向。并且西方國家經過工業革命很早就進入了工業經濟時代,“工業禮貌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較強的斗爭精神和維護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識,以獨立、自由、平等為處世原則。
2 、受地理環境的影響。
封閉的大陸型地理環境使中國人的思維局限在本土之內,善于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喜歡“以史為鏡”,而空間意識較弱。這種內向型思維導致了中國人求穩好靜的性格,對新鮮事物缺乏好奇,對未知事物缺乏興趣。
而西方國家大多數則處于開放的海洋型地理環境,工商業、航海業發達,自古希臘時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體,探索自然奧秘的傳統。同時,海洋環境的山風海嘯、動蕩不安,也構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間拓展和武力征服的個性。
【中西方交際禮儀的差異】相關文章:
考察交際禮儀04-26
交際常用禮儀04-26
職場交際法則02-03
描寫交際的成語大全04-28
職場交際之掏出你的名片04-26
現代禮儀-儀表禮儀04-25
如何盡快渡過交際的磨合期04-26
職場禮儀:求職面試禮儀10-18
談禮儀之交談的禮儀04-26
儀表禮儀中的服飾禮儀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