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的讀書心得實用(7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那么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論語的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分享。
論語的讀書心得1
我在寒假的時候看了《論語》這本書,知道了很多關于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事的一般原則。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若干弟子言行的書。這部曾經統治中國社會思想兩千多年的儒家經典仍然能成為現代人建立良好人際關系,建立和諧社會的有力思想勸導。 孔子是我國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論語》是孔子在教學生的時候片片斷斷,留下來的課堂筆記,他的學生把這些給編起來,后來就成了論語。
看了《論語》后,我從中悟到學習應腳踏實地外,還從中得到不少的學習方法。比如“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的意思是告訴我們經常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就會從中領會更多的新知識。“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卻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養的人嗎?它告訴了我們學習的態度和為人的態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的意思就是:幾個人走路,一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人在其中,選取他們的長處來學習,改正自己的缺點。這句話也告訴了我們無論我們在什么時間什么地方,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同時要有正確的學習態度。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段話的意思是:我每次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過了呢?這些話都告訴了我們要重視品德的修養。
論語的讀書心得2
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學生片片段段記錄下來。這些以課堂筆記為主的記錄由他的學生編寫,后來記成了《論語》。
我們會覺得,《論語》好像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很多是就事論事,里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一則語錄都很簡短。其實,無言也是一種教育。
我們都說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動能力,人格魅力的人。孔圣人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這樣的人一定是從我們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長出來,而不是從天而降的。
與西方不同,中國哲學系崇尚的是一種莊嚴、理性和敦厚之美。《論語》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這樣一種審美理想的化身。
在孔夫子這個形象身上,凝聚著他內心傳導出來的飽和力量。只有當天地之氣凝聚在一個人心中的'時候,它才能夠如此強大。這是一種力量,我們如果學會了提取鍛造這種力量,我們就能夠獲得孔夫子那樣的心胸。我們看到孔夫子的態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內心卻厚之美。《論語》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這樣一種審美理想的化身。
在孔夫子這個形象身上,凝聚著他內心傳導出來的飽和力量。只有當天地之氣凝聚在一個人心中的時候,它才能夠如此強大。這是一種力量,我們如果學會了提取鍛造這種力量,我們就能夠獲得孔夫子那樣的心胸。我們看到孔夫子的態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內心卻十分莊嚴。因為其中有一種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一個特別講信念的人。 宋代開國宰相趙普也曾經說過自己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論語》的推崇與敬仰。
子曰:“天何言哉?4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孔子對他的學生說:“你看,蒼天在上,靜穆無言,而4季在輪轉,萬物生長,天需要說話嗎?”《論語》的終極傳遞就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孔夫子正是以此來影響他的弟子。
大家知道,儒家理論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東西,除了“恕”字以外,還有一個字就是“仁”。
孔子的學生樊遲曾經問過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兩個字:“愛人”。愛別人就叫仁。樊遲又問什么叫智?孔子說:“知人”。了解別人,就是智。
關愛別人,就是仁,了解別人,就是智。就是這么簡單。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
道不遠人,讓我們在圣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
論語的讀書心得3
今年暑假里,我在農家書屋里發現了一本經典之作《論語》,后來一個月我和她交上了朋友。漸漸地,我知道了《論語》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問。半部《論語》平天下,半部《論語》治天下。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成書與戰國時期,是一部對中國社會產生深遠影響的國學啟蒙經典。
在第一篇的學而中,我知道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意思了,就是學得了知識,要不斷地溫習,不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嗎?還有第二篇的為政中也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它的意思是:只讀書不思考,就會感到茫然,失去學習的方向和動力;只思考不讀書,就會懈怠,限制自己的視野,最終一無所成。
從孔子的這幾句話中,我感到里面都包含了一個詞——學習。學習的兩個字都在一個共同點——學,“學”的意思是指第一次接觸;“習”是指再次接觸了解。我感受到在平時的學習中,知識學會了,要不斷地拿出來復習溫習,這樣的知識在我們的腦海中才能根深蒂固,而且還會有新的發現,這會讓我感覺到快樂。一個人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第一次接觸的東西不一定能理解或留下深刻的.印象,需要再次或多次接觸,才能加深印象,理解其中的含意。
我有一次在背散文《背影》時,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背不出來,最后,在媽媽的幫助下,我讀了一遍又一遍,并認真地去思考,理解了其中的含意,最后,終于熟練地背出來了。 讀《論語》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孔子的話都很有哲理,也很貼近我們的學習,讓我懂得了很多的學習方法,知道了讀書與思考的重要性,我們要利用這些方法,把我們的知識學好,然后去報效祖國,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地更強大!
論語的讀書心得4
這次假期,媽媽給我買了一本《論語》要我讀。剛開始我只是讀著玩。可是越往里讀我就越覺得受益匪淺。 《論語》的第一篇是講怎樣學習做一位好人的,開頭一句話是我們從小就背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讀這一句話時我很不明白,這一句話是講學習并時常溫習,是件快樂的事。可他跟做好人有什么關系呢?再看看前言。咦!前言上的'一句話“學習好的不一定是好人,而好人一定學習好。”是啊,學習好是做好人的基本準則。
《論語》上還有一句話是曾子說的“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自己每天要多次檢查反省自己。當我讀到這句話時我不禁非常羞愧,已經放假快一個月了,可我整天玩想著放假了就可以放松了,從來沒有想著學習,每次媽媽讓我學習時我也并沒有學進去,只是給媽媽學的,做做樣子。其實現在想想我還不是自欺欺人,騙住自己了。從今天開始,我一定照這句話去做不在騙自己了。學習是給自己學的。
自古就有“一部《論語》治天下”之說,都說《論語》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華。讀了《論語》之后我更能體會這句話了。并且《論語》也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能自欺欺人。都要想想這樣做對不對。這《論語》真是一顆靈丹妙藥啊!
論語的讀書心得5
這幾天我讀了《論語》,覺得這句話不錯,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友,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對品德高尚的人肅然起敬;侍奉父母能盡全力;服侍君主可以不惜生命;與朋友交往,能言而有信。這樣的人即使沒讀過書,別人也會認為他讀過書。 在我們生活中,也要講文明、講禮貌,這樣的話,別人才會認為你是一個有文化、有教養的人。這也是為什么《論語》要這么說的原因吧。
我們每天走進校園時,都要向在大門口值勤的老師問聲好,以表達謝意;老師也微笑著點著頭表示贊許。不管在校園內外見到老師問好時,老師的心理便會有絲絲暖意,就像被春天暖暖陽光照過一樣。
我認為同學之間也要講禮貌,有一次,一個同學撞倒了我,卻連一句道歉的`話都沒有,大家都認為他沒教養。還有一次,在餐廳排隊吃飯時,一個同學突然插了隊,別的同學讓他按秩序排隊,他竟然還動手打人;這時,他在大家心中的位置就大打了折扣。
作為一個學生,不光要學習好,還要思想品德好,在校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在家要孝敬父母,有一顆感恩的心。
在生活中,處處有文明,處處講禮貌,大家一起行動起來吧,爭做一個文明人吧。
論語的讀書心得6
寒假的時候,陳老師陪著我們一起讀了《論語》這本書,它記錄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
其中,我最喜歡的一節就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它的意思是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誠信?老師教授的知識有沒有按時溫習? 于是,我開始反省自己今天在這些事情上有沒有真的做好。早晨,媽媽讓我幫忙給妹妹取一雙襪子,我立馬就去拿了,妹妹還謝謝了我,我聽了以后心里很開心;中午家里來客人了,有一位小朋友是我很喜歡的一個小女孩,我真誠的邀請她和我一起玩我心愛的玩具,想到這里我的'心里就樂開了花;到了晚上,我想想我只完成了每天的常規作業,卻沒有溫習學過的知識,我覺得很慚愧,想想老師那么辛苦的教我們知識,我們卻總是一邊學一邊丟到腦后,從來不知道“溫故而知新”,以后我要堅持溫習我學過的知識,那樣我才會越來越棒!
學會每天反省自己,我們才能知道自己在哪方面做得好,就要繼續保持,哪些方面沒做好,就要不斷改進。我希望我讀完了《論語》以后也可以把里面的道理用到我的學習和生活中,讓我更加優秀!
論語的讀書心得7
《論語》這部書,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這些辦法通過于丹的白語化,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變得懂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原則中透著一些變通,更簡單地說:它告訴我們的是為人處世的原則。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在《論語》中孔子談理想時,并不認為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內心定力與信念。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在于找到內心的真正感受,一個人的內心的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業績更加重要。 無論是孔子的《論語》還是于丹的讀后感,都說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與內心。如果一個人在當今的社會中,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是極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自己的內心選擇能力強大,明白如何取舍,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平時大家老說做人要厚道,做一個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它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著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我想無論是古賢圣人還是于丹所想表達的意義在于,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讓后世的子孫一一去實踐,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代的規則下融合成為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這大概就是《于丹論語讀后感》所給予我們的終極意義吧!
【論語的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論語心得讀《論語》心得12-18
論語讀書書心得600字01-26
于丹《論語心得》讀書體會12-17
《論語心得》11-19
論語心得12-13
《論語》心得12-16
論語讀書會分享心得12-24
《論語》的讀書心得02-02
《論語》經典讀書心得09-09
論語讀書心得11-14